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态心电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动态心电范文(精选12篇)

动态心电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4年3月有晕厥情况的患者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 发病年龄15岁~76岁, 平均年龄47岁;首次发作12例, 多次发作者51例;发作时间大多<3 min。

1.2 方法

用北京谷山丰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代理的美国世纪3000 12导心电记录分析系统记录盒记录患者24 h的心电图信息。记录结束后, 对照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 在电脑上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记录前嘱咐患者及家属准确记录晕厥发生的时间。

2 结果

2.1 63例晕厥患者中, 动态心电图正常者3例, 占4.7%。

2.2有心律失常60例, 占95%。其中持续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16例, 窦房传导阻滞3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 不完全右束传导阻滞2例, 完全右束传导阻滞3例,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 短暂房颤5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 窦性心动过速1例, 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各类早搏共23例。13例晕厥患者中发生心室停搏>3.0 s共12次, 其中9次发生晕厥。

2.3 63例晕厥患者中共发生T波和ST段改变19例, 占发病率的30.1%。

2.4本组病例共发现Q-T间期延长5例, 占发病率的7.9%。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一次能记录24 h或更长的心电信息, 它所获得的心电信息几乎是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千余倍[2]。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 h日常生活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 自动分析心律及ST-T变化, 使冠心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弥补了静态心电图 (ECG) 的不足而被临床广泛应用[3]。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 晕厥患者中有少数动态心电图完全正常, 还有多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这可能与晕厥的原因有关。现已知晕厥有四种原因:①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年轻人, 在咳嗽、空腹、疼痛、排尿、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最易发生, 特别是年轻男性排尿后发生晕厥常见。这种晕厥发生后很快自行恢复, 不会有后遗症。血管迷走性晕厥可以通过倾斜试验来帮助诊断。确诊后, 少数人需要药物治疗, 而大多数通过锻炼可以治愈。②心源性晕厥。常见于老年人, 持续时间较长, 病情凶险。其为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 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起心脏排血量的突然减少甚至是排血暂停, 导致晕厥的发生。此种晕厥发生时多伴有心律失常, 如窦性停搏, 窦房阻滞, 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心脏黏液瘤等都可引起晕厥。通过心脏超声、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合病史能作出诊断。③脑性晕厥。也是多见于老年人的晕厥, 由于老年人脑血管动脉硬化及脑血管暂时性痉挛, 需行头颅CT、头颅血管多普勒等检查明确脑部血管的情况, 对症用药。④直立位低血压性晕厥。多见于长期卧床者, 如骨折患者、手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 当患者由长期卧床突然改变体位后, 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这些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变体位时需要缓慢进行。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对63例患者有针对性的做了一些检查, 确定了晕厥的具体原因。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3例正常者都为此型患者, 少数人偶发早搏, ST-T改变, 没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出现。而其他三种原因的患者除了有早搏, ST-T改变, 还不同程度的有严重心律失常 (如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短暂的心室停搏等) 和Q-T延长的心电图改变 (长QT综合征可引起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发生晕厥) , 特别是心源性晕厥的患者更严重。充分说明了心源性晕厥最凶险, 根据国外的报道, 心源性晕厥患者1年病死率 (18%~33%) 要明显高于非心源性晕厥患者 (0%~12%) 或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 (6%) 。因此, 在对各种晕厥进行诊断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心源性晕厥, 以防止猝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 晕厥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获取可靠的诊断依据, 对判断晕厥的原因有很大帮助;但也必须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及患者详细资料, 晕厥发生时具体的情况, 分析患者晕厥的原因, 有否心脏病及其他病史等, 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晕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3月63例晕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动态心电图正常者3例, 占4.7%。心律失常60例, 占95%;其中ST-T改变19例, 占发病率的30.1%;Q-T间期延长5例, 占发病率的7.9%。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辅助诊断晕厥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晕厥,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文玲.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J].医师报, 2010, 6 (10) :14.

[2]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0.

动态心电图简介 第2篇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协助判断

动态心电图能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

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仪器组成

动态心电图因其是对活动状态下的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而得名,俗称“毫特”(Holter)。它是普通心电图检查的一种补充方法。动态心电图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在15-30分钟内对一个人24小时记录的全部心电图进行分析,作出诊断并打印出书面报告。

动态心电图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记录器、分析单元和打印机。记录器又有固态式和磁带式之分。固态式记录器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将图形信息存储在一个不大的芯片上,待记录结束后交分析单元分析、编辑、诊断和打印报告。有的记录器本身就带有分析功能,这样可以节省分析单元的工作时间;另一种记录器是磁带式,它很像一个小型录音机,但又不尽相同,一是它只记录心电信号,二是它的走带速度极慢,只有普通录音机的1/50,24小时的心电信号只记录在一盘普通的录音带上,而且不需换盘,记录结束后再放到分析单元进行分析、编辑和打印报告。目前最新的记录器普遍采用大容量的CF卡或者SD卡,能够保证24小时最多可以连续记录7天的动态心电图数据; 动态心电图用途

动态心电图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早搏,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诱因和发生时间。还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的是心脏病引起的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异常而引发症状,如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等,这对临床医生作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概括起来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

1、观察正常人(包括小儿)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病人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动态心电图优缺点 优势

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就是能记录患者二十四小时内心电图形。它相比普通心电图来说有许多优点,普通的心电图只是用电极记录患者在极短时间内的一段心电波形,一般来说是两三分钟,但是有些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并只是在某些时刻出现异常,所以如果让这样的患者做心电图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的,只有动态心电能发现这样隐藏得比较深的身体的缺陷。所以动态心电是判别心脏问题的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不足

动态心电图虽然应用广泛,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是因为它的记录导联有限(2-3个),不能反映整个心脏的情况;二是因为病人处于活动状态,多少都会给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带来影响。这些不如普通心电图,因为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图形质量很高,导联最多可记录到22个。因此,动态心电图是普通心电图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代替,何时需要做哪种检查,要由医生确定。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种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为多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对36例住院病人的观察结果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对象资料36例均为疑有心脏病的住院病人,其中男33例,女3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1岁(平均64.7岁)。临床表现中,典型心绞痛8例,胸闷或胸痛6例,心悸13例,其他症状(头晕、晕厥等)9例。1.2 方法 对同一例病人分别做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详细记录24h中病人的活动、情绪、症状等变化,并进行核对分析,以ST段水平型和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min列为间隔≥1min心肌缺血,并仔细分析心律失常情况,提出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如联律早搏、室上速、室速、房颤、室颤、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凡动态心电图出现异常电波,均列为阳性。对正常和大致正常的普通心电图为便于统计均列为阴性。动态心电图使用书籍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在36例中,普通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9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14例,心律失常15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6%(29/36),而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44.4%(16/36),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两种心电图诊断结果符合情况36例病人中,两种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为正常或大致正常有4例,临床症状3例为心悸,1例为阵发性晕厥。检查结果为异常,结果相符有13例。其中诊断为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6例;7例心肌缺血病人,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有6例,1例表现为胸闷;6例心律失常病人,有4例感觉心悸,1例感到胸痛,1例感到胸部不适。两种心电图检查结果总的符合率为47.2%(17/36)。

动态心电图优于普通心电图情况在普通心电图中结果为正常或大致正常的20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为心肌缺血7例(其中5例为运动后出现ST段下移,2例为餐后出现ST段下移);心律失常(阵发性)9例(其中窦性心律失常3例,房性心律失常4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16/20)。讨论

通过36例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心电图(DCG)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价值。

其一是对阵发性胸闷、头晕、心悸、胸痛病人进行连续观察,可以把普通心电图异常和日常生活及出现症状联系起来,常可以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如:例1,男,63岁,常发生夜间胸闷,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睡眠性窦性停搏;例2,男,61岁,时而感到心悸,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为运动后心肌缺血。

其二是动态心电图能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精确的结果。如有一部分心绞痛病人为阵发性室上速和短暂房颤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其三是临床典型心绞痛,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而对可疑冠心病或症状不典型,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和短暂性心律失常阳性率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就提示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贯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

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动态心电图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病人前胸的7个电极,将受检者24小时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佩带记录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宜动不宜静

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病人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皮肤宜干燥不宜潮湿

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远离电磁场

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宜记日记 常记录对动态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有着帮助。将24小时内身体不适和运动时间详细登记,就可找出此时间段的心电图看有无变化,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诊断适应症

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间歇性心房颤动(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以及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绞痛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的病因相当复杂,对其确诊和治疗,必须由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进行。

检查结果及血压情况如果发现心律不齐患者的血脂、血黏度、血胆固醇明显增高,或血压显著增高,同时年龄又偏大,应提高警惕,要考虑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及早进行全面、系统检查。

心电图检查结果凡曾经出现过非生理性心律失常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最好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持续观察24小时而未发现异常者,则基本上可以排除器质性心律失常。相反,若心电图明显异常,则不可掉以轻心。

心律失常的病因相当复杂,对其确诊和治疗,必须由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进行。Android手机将成为动态心电图接收器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通常医生会给患者佩戴一个生物数据的收集器来持续收集数据,而现在Android手机加上传感器就可以代劳,这款设备由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IMEC)设计,由一个兼容Android系统的,可穿戴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构成。

动态心电 第3篇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肌缺血;无症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92-02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在无胸痛或其它心绞痛等同症状的情况下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包括心电图一过性ST段变化、心肌灌注缺损和可逆性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等。在县级医院心电图一过性ST段变化见于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故本文选择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检测方式,试探讨二者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方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0月到2015年10月这两年间于笔者所在县级医院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0例,其基本资料如下:①性别: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②年龄:最小者65岁,最大者85岁,平均(76.15±8.38)岁。分别为100例患者先后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与动态心电图检测,为防止研究结果受到干扰,试验已将具有如下状况的患者排除在外:①电解质紊乱,有低钾血症症状;②有明确胸痛或心绞痛症状;③左心室与右心室具有明显的肥大;④严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或扑动,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1.2 方法

首先为所有患者做常规心电图检查,统一使用日本光电9130P心电图机检测,医生对其进行人工分析,之后将数据全部收集、记录、汇总。随后,为所有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统一使用美国Mortara公司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检测时间为24小时,检测期间,患者可以正常饮食、作息,避免剧烈和扩胸运动,认真记录日志。检测结束后结合患者日志进行回放分析采集数据。

1.3 观察指标

对比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患者发作无症状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表现,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常规心电图:安静状态下描图,排除伪差及干扰,ST段下垂型、水平型下移≥0.05mv;连接点型ST段下移在J点后0.08s≥0.2mv[1] 。

(2)动态心电图:排除伪差及干扰,排除患者有胸痛不适的时间段,ST段下移标准符合“1×1×1”法则,即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1mm,并持续≥1min,两次发作间隔时间≥1min[2] 。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数据,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种方法操作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卡方=40.69,P<0.01,有极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

见表1,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高达61%,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仅有17%,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统计学有差异(P<0.01)。

2.2 动态心电图的详细检查结果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见表2,笔者共对6时~12时、12时~16时、16时~21时、21时~次日6时四个时间段(共24小时)进行了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的调查。其中6时~12时、16时~21时两个时间段发作率最高。

3 讨论

临床实践中医生将心绞痛症状作为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概念不能准确反映冠心病人的疾病特点,在糖尿病人、老年人和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尤为明显,这些病人是无症状心肌缺血高敏感者,这些病人的心肌缺血缺乏相关症状并不意味着病情较轻或者预后相对较好,相反因患者发病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其预后普遍不够理想。无症状心肌缺血作为一种特殊的冠心病,特指在临床上虽有心肌缺血等冠心病的客观依据,但在发作时通常不会出现心绞痛等主观症状,大多数发生在日间极轻体力活动或静息时[3]。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包括:缺血发作时未达到痛阈、缺血程度轻或持续时间短、疼痛阈值较高、全身疼痛刺激感知缺陷或心绞痛警示系统缺陷等[4]。因患者日常无症状表现,常规心电图检测无异常发现,医生与患者都对其忽视,故在发病后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患者突发心梗或猝死。因此,对于这种疾病,临床必须借助可行的方法或措施来提高其检出率,在县级以下的医院,动态心电图便是很好的选择。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查有明显的缺陷,即时间点过于片面,若检查时患者病情未发作便很难实现准确的检出目标;与之相比,动态心电图可以全天24小时对患者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5]。如表2中的“发作时间分布”,6时~12时、16时~21时两个高发时段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检出,而常规心电图若不在此时检测便无法检出。并且,表1中动态心电图高达61%的检出率也显示出该检查方式与常规心电图比较有高敏感性。

结语:

冠心病本身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威胁;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因其鲜明的隐匿性而很难被患者及医生给予重点关注,一旦发病,所造成的危险将比普通冠心病更高。心电图是有效检查方式,本文以无症状心肌缺血为检测目标,对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了诊断效果的对比,结论证明动态心电图更具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心电图学\郭继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163.

[2]动态心电图学\郭继鸿.张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3-659.

[3]王晓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85-86.

[4]动态心电图学\郭继鸿.张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3-655.

非接触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研究 第4篇

1 原理和模型分析

1.1 非接触心电监测原理

传统上心电监测是通过导电膏使电极与皮肤形成低阻抗的欧姆接触,利用传导电流来测量人体体表不同位置的电压,从而形成心电图。非接触心电监测与其测量方式不同,它不与皮肤直接接触,隔着衣服即可完成测量,如图1所示。非接触心电监测原理是基于电容耦合,利用位移电流来检测皮肤表面的电压。由图中可看出,皮肤和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容Cs,人体表面通过耦合电容Cs经过测量系统与地形成一个分压通路。假设人体表面电压为vs,则传感器输入端的电压可表示为:vin=Zin/(Zin+Zs)vs,由此可得,利用具有高输入阻抗的传感器即可通过电容耦合这种方式实现人体表面心电信号的非接触有效测量[4]。

1.2 电极模型及分析

在分析了噪声等影响因素后,建立了非接触心电监测传感器的电极等效电路模型如图2所示。

由电路模型可得,传感器的输出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式(1)中:vs:皮肤表面的心电电压;vsn皮肤表面等效噪声电压;G(jw):传感器的增益

传感器的增益可用式(2)表示。

皮肤表面的等效噪声电压可用式(3)表示。

由式(3)可知,皮肤表面的等效噪声密度可表示成式(4)的形式。

由噪声公式可知,噪声包括电压噪声和电流噪声两部分。在电压噪声部分中,当非接触测量时,接触阻抗非常大,噪声大小近似由三个电容的容值比例关系决定。为了减少这部分噪声,设计时应该增大耦合电容,减少有源屏蔽和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并且选用小输入电容的运放。在电流噪声部分中,主要由耦合阻抗产生的热噪声构成,噪声的大小与耦合电阻Rc、耦合电容Cc有关。将电流噪声和电压噪声两部分相关参数代入公式计算可知,在整个噪声构成中,电流噪声占主要作用,因此皮肤表面的等效噪声密度可以等效成式(5)。

根据式(5)得出,噪声与耦合阻抗、耦合电容及频率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为了减少电流噪声的作用,应该减少耦合电阻(临界点左侧)或者增大耦合电阻(临界点右侧),在非接触测量中减小耦合电阻比较困难,因此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增大耦合电阻,同时增大耦合电容。

当电极与人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电极与人体的耦合阻抗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对信号的放大倍数,进而影响测量效果。根据式(3)知,当gi=0,Ci=(Av-1)Cs时,放大系数G(jw)=Av与耦合阻抗无关。因此,为了减少运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际设计过程中,前置电路应该选用高输入阻抗、低输入电容的运算放大器,使gi、Cs约等于0,同时令Av=1,近似满足Ci=(Av-1)Cs,从而大大降低耦合阻抗的变化对心电信号检测灵敏度的影响[58]。

2 系统设计

该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拾取、模数转换、控制单元,无线传输、上位机显示处理及电源系统六部分,如图4所示。信号拾取主要包括敏感电极和前置电路两部分,二者分开设计,通过三同轴电缆连接。两个完全对称的信号拾取部分通过ADS1292R的差分检测,抑制了共模干扰,同时通过低通滤波器消除高频噪声,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给后面模数转换电路,实现信号数字化。控制单元将数字信号通过蓝牙传输给上位机。然后上位机利用LAB-VIEW进行软件滤波消除工频干扰,并设计友好的心电信号显示界面。电源系统为各部分提高所需要的电源。本文侧重于信号拾取的感应电极和前置电路设计两部分。

2.1 感应电极

为了抑制外界干扰,拾取微弱心电信号,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敏感电极结构,如图5所示。

该敏感电极结构由感应层,有源屏蔽层和接地屏蔽层构成,通过三同轴电缆与后面前置电路相连。感应层和有源屏蔽层由直径为3 cm厚度为1.6 mm的标准双面印刷电路板的两面构成。电路板的一面被覆铜作为感应层,与人体表面皮肤构成电容的两极。感应层外围的一圈覆铜与电路板背面相连构成有源屏蔽层。最外层的铝盖接地,作为接地屏蔽层。整个电极的厚度为5 mm,直径为3.2cm。利用单位增益跟随放大器,将输出信号形成有源屏蔽信号输出给有源屏蔽层。感应层与三同轴电缆的信号线相连,有源屏蔽层与三同轴电缆的内层屏蔽线相连,接地屏蔽层与三同轴电缆的外层屏蔽层相连,这样由于信号线与内层屏蔽线的电压相同,因此极大的降低了由于传统单层接地屏蔽线引起的输入电容,同时接地的外层屏蔽层也能抑制噪声的引入。三层屏蔽结构的引入,还可以使高增益前置放大器远离传感器的敏感结构,从而可以制作出体积更小,厚度更薄的敏感电极。

2.2 前置电路

前置电路通过三同轴电缆从前端敏感电极获得感应信号,经过截止频率f=0.5 Hz的高通滤波器滤波处理后输出给后续模数转换电路,如图6所示。由前节测试原理和电极模型分析可知,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减少运动摩擦对测量的影响,前置电路需要采用高输入阻抗,低输入电容的运算放大器,并将增益设置为单位增益。因此,在前置电路设计过程中以静电型运算放大器AD549作为核心,并将其设置为射极跟随的形式。运算放大器AD549具有超高输入电阻(Ri=10 TΩ)、超低输入电容(Ci=1 p F)完全满足非接触心电监测的需求。前置放大电路工作需要稳定直流工作点,偏置电路能够为其提供稳定的直流工作点,但是也降低了系统的输入电阻,因此需要利用反馈技术在不显著降低输入阻抗的条件下为前置放大电路设计偏置电路。本设计中考虑到R1和R2对偏置电路阻抗和噪声的影响,经过折中考虑,采用两个阻值为100 M的电阻通过正反馈构成自举结构来形成偏置电路,如前置电路原理图所示。偏置电路的等效输入阻抗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从上式可知自举结构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传感器的等效输入阻抗。为了降低输入线的等效寄生电容,采用设置成射极跟随结构的运放将输出信号引入到三同轴电缆的内屏蔽层构成有源屏蔽,从而使传输线的信号层与内屏蔽层电压相等,降低了传输线的等效寄生电容,从而减小了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电容,增大了输入阻抗并减少了外界噪声的引入。

2.3 信号处理电路

本系统以低功耗MSP430F5529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以TI公司设计的ADS1292R作为AD转换芯片,通过蓝牙无线传输转换数据,上位机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软件滤波等处理后显示。MSP430系列单片机具有极低的功耗,非常适合低功耗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应用。ADS1292R是TI公司为生物电测量设计的专用芯片,内部集成右腿驱动结构,减少了外围电路,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且能够有效的抑制工频干扰,提高所测到的心电信号质量。蓝牙采用国产的GC-02型模块,该模块传输稳定,在较高波特率时也不丢失数据,满足非接触心电监测的需要。上位机通过LABVIEW软件编程,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其中主要是进行工频干扰的滤除,并利用LABVIEW强大的图形化编程特点设计了有好的显示界面。利用C语言进行软件编写,整个系统在软件的控制下完成非接触心电的测量。

3 测试结果及分析

利用该非接触心电监测系统对多名志愿者在静止和非剧烈运动两种状态下进行了心电测试,波形都较为清晰,其中一名志愿者的心电图如图7所示。从图7(a)中可以看出,该系统由于采用多种屏蔽技术,所测得的心电信号噪声小,波形清晰,除了P波不明显外,能实现QRS和T波的清晰检测。另外,在该系统前端传感器的设计过程中,根据理论分析,通过提高输入阻抗、减少输入电容,并采用单位增益运算放大器构成有源屏蔽结构的方法,减少了运动和摩擦对测量的影响,从图7(b)中看出,在非剧烈运动状态下,该系统仍然可以得出较为清晰的心电图形。

4 结论

设计了一种用于非接触动态心电监测的传感器系统,该系统运用三同轴电缆连接技术来设计电极结构,减少了寄生电容,减弱了外界噪声的引入,提高了输入阻抗,增强了所测量到的心电信号的质量。前置电路中自举结构的运用使得在低噪声的情况下实现了大的偏置电路,减少了对输入阻抗的影响。该系统具有很强的非接触动态心电监测能力,不仅能够实现静止状态下心电波形的清晰监测,也可以实现运动状态下心率的监测,拥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伟.基于CDMA的远程实时心电监测系统的测试和临床应用.长沙:中南大学,2008

[2]吕元生.基于蓝牙的非接触无线心电监护系统研究.北京:中科院电子所,2012

[3] Harland C J,Clark T D,Prance R J.Electric potential probes-newdirctions in the remote sensing of the human body.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13):163—169

[4] Prance R J,Debray A,Clark T D,et al.An ultra-low-noise electri-cal-potential probe for human-body scanning.Measurement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0;(11):291—297

[5] Chi Y M.Non-contact biopotential sensing.San Diego:Univ of Cali-fornia,2011:30—67

[6] Beardsmore-rust S T,Watson P,Prance R J,et al.Imaging of chargespatial density on insulating materials.Measurement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20):

[7] Aydin A,Stiffell P B,Prance R J,et al.A high sensitivity calibratedelectric field meter based on the electric potential sensor.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1:

动态心电图报告的书写及解读 第5篇

1.1 心搏数 全部心搏数目是包括了窦性、房性、交接性、室性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最高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白天最高心率指早上6h到12h及下午14h至21h的心室率;夜间最高心率指22h~次日6h的心室率。最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1.2 长、短间歇 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的R-R间距,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的R-R间距,见于下列情况:①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②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③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④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⑤窦房阻滞;⑥房室阻滞;⑦双束支阻滞;⑧起搏器夺获失败;⑨窦性停搏;⑩心室停搏等。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距:①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间距<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②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 on T现象,有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1.3 窦性心律 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目。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1.4 房性心律失常

1.4.1 房性期前收缩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指连发的2个房性期前收缩。房性二联律:窦性心搏与房性重复出现3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二联律。房性三联律:①1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2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真房性三联律;②2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假房性三联律。房性四联律:每3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四联律。

房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房性QRS-T波群形态有或多或少的畸形。一般呈现下列几种图形:①伴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②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左前分支阻滞;④左后分支阻滞;⑤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⑥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分支阻滞;⑦不定型心室内阻滞图形。

1.4.2 房性心动过速由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构成,心率>100次/分。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频率>100次/分,QRS波时限<0.11s,不能确定心动过速的性质,统称为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包括:⑪窦房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⑫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⑬1∶1或2∶1下传的心房扑动;⑭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⑮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⑯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⑰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⑱慢-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⑲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⑳自律性交接性心动过速;⑴心室间隔部心动过速;⑵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性心动过速等。1.4.3 阵发性心房扑动由一系列快速规则的F波组成,心房率250~350次/分,Ⅱ、Ⅲ、aVF导联F波直立,为顺钟向型心房扑动。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为逆钟型心房扑动。

1.4.4 心房颤动由一系列快速不规则f波组成,R-R间距不规则,心房颤动的平均心室率>180次/分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100~180次/分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100次/分称为普通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次/分为缓慢型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R-R间距>2.0s,称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线索为:①白天与夜间多次出现>2.5s的长间歇;②心室率<40次/分,持续1min以上;③出现成对交接性逸搏,逸搏间期是相等的;④出现室性逸搏。

在上述的1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中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逸搏或心室起搏的QRS波群插入,仍计算为1阵。

1.5 交接性心律失常

1.5.1 交接性期前收缩指单个过早发生的交接性搏动,软件和计算机无法识别交接性期前收缩,在室上性期前收缩模板中由人工检出。成对交接性期前收缩指连发的2次交接性期前收缩。交接性二联律,一次基本心搏与1次交接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交接性三联律少见,定义与房性三联律相似,不同点是期前收缩来源于交接区。

1.5.2 交接性心动过速由3次或3次以上的交接性QRS波群组成,心率>100次/分,报告心动过速的阵数,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心搏数,最高心室率和持续时间。

1.6 室性心律失常

1.6.1 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指单个散在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包括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一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统计时算作2次室性期前收缩。在室性期前收缩数目中,不包括室性逸搏、室性心律、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真二联律指1次基本心搏后面跟随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室性假三联律指2次基本心搏后面跟随1次是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室性四联律指每3次基本心搏后面加上一次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

1.6.2 室性逸搏指室性QRS波群偶联间期>1000ms。室性逸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60次/分,为室性逸搏心律。

1.6.3 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在60~100次/分的室性节律,定义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6.4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室性QRS波群连续3次或3次以上,心室率>100次/分。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报告室性心动过速阵数、总室性QRS波群数目、持续总时间及最快1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

1.7 其他心律失常 各种类型的反复搏动、并行心律、差异传导、蝉联现象、房室结双径路、空隙现象、融合波、起搏器感知异常、夺获失败等,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由人工标记或在报告首页中直接打印出来。

ST-T趋势图

在ST段趋势图上可以分析ST段抬高或下降的变化趋势,报告出ST段抬高2min以上、下降≥1mm的时间分布,每阵ST段改变持续时间,统计出ST段抬高总负荷(mm·min)或ST段下降总负荷(-mm·min)。T波极性趋势图

反映了24h T波方向的变化,结合临床考虑其意义。起搏心电图报告

4.1 AAI/AAIR起搏报告起搏间期、逸搏间期、起搏上下限频率,起搏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率、感知不良和起搏故障等。

4.2 VVI/VVIR起搏器,报告心室逸搏间期,起搏间期,起搏上、下限频率,心室起搏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率,真、假室性融合波,心室起搏失败,感知不良等。

4.3 DDD/DDDIR起搏器,除报告上述内容外,还应有房室双腔起搏数目,所占百分比、A-V间期等内容。

由于起搏器的功能越来越多,DCG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报告多种类型起搏器心电图特征。心率趋势图

将24h全部心率每分钟变化情况绘制在心率趋势图上,纵坐标代表心率(次/分),横坐标代表时间,了解心率的变化趋势图。直方图

在R-R间距直方图上,反应R-R间距由短到长的变化,从中找出心脏停搏。

在N-N间距直方图上,反应窦性心动周期由短到长的变化。

在N-V间期直方图上,统计室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由短到长的变化,检索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

在S-N间期直方图上,统计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由短到长的变化,了解窦房结恢复时间。

DCG报告

将DCG上见到的心律失常,ST-T改变等报告出来如: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下壁ST段改变、前壁T波倒置[

1、2]。8 署名

签署报告者的名字和报告日期,以对临床医师和患者负责。【参考文献】

1754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 第6篇

【摘要】目的: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方法:1754例患者在2007年1月~2009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动态心电图室进行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对比分析。结果:1754例共检出心律失常3684例次,其中房早1370(78.1%)、室早1073(61.2%)、短阵房速595(33.9%)、房颤53(3.0%)、束支阻滞69(3.9%)、短阵室速193(11.0%)、房室传导阻滞92(5.2%)、窦缓109(6.2%)、窦房传导阻滞76(4.3%)、其他54(3.1%)。结论:通过对1754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电生理学的改变,老年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发生频率较非老年组高。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23-02

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威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亦明显增高的趋势。心律失常轻者可引起患者不适,严重者可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同时还能加重心肌缺血促使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1754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对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心律失常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技术能帮助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短暂性心律失常,大大提高其检出率,尤其在老龄社会日益临近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54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老年组(≥60岁)1140例和非老年组(<60岁)614例。

1.2检查方法采用GE Mars PC型12导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胸前安放10个电极,做连续24小时记录。检测中让患者按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休息、工作照常进行。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去除伪差和干扰,进行编辑分析。

1.3诊断标准依照临床心电图学[1]、动态心电图[2]及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3]提供的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来进行分类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比率比较采用EPI 2000比率分析程序进行统计。

2结果

2.1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情况见表1。

24h动态心电图1754例患者,其中老年组1140人,非老年组614人。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早、室早、短阵房速、房颤、束支阻滞、短阵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等。

2.2用EPI 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结果见表2。

用EPI 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所得: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易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短阵室速、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纤颤、窦房传导阻滞因样本量过低,无法进行比较。可见,心律失常中房早、室早、房速的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人,但在健康人或心脏正常的人亦不少见。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以房性多见,检出率为78.1%,而老年组房早发生率更高。在老年人房早的检出率比室早明显增高,房性早搏多由于心肌缺血、心房肌纤维化、脂肪浸润、心肌内电位不稳等原因产生,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因此房性早搏应积极治疗。短阵房速、频发房早常是房颤的先兆。房颤可能与老龄化心脏的解剖变化及心房顺应性减低、炎症、扩大、压力增高等有关。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是使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中室早的发生率仅次于房早,不仅见于正常人,更多的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室早发生频率和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相应增加,可能与隐匿性冠心病、左室肥厚、扩张、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及Q-T间期相对延长有关。临床上应重视伴Q-T间期延长或心肌缺血、坏死、低钾血症等情况下的室性早搏,即使不频发,也可能是发生室速甚至室颤的先兆。偶发的单源性早搏多无重要意义,一般多在运动后减少或消失。频繁的室早会使心搏出量显著减少,产生心悸,头晕等症状。若室早在运动后出现或增多、或呈多源性、或连续成对或成串常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极频繁的多源性室早预示即将出现室颤。另外下列基础病变情况下发生的室早可以肯定是器质性的,即使是偶发的,也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时观察并予以处理。①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②急性心肌梗死72h内发生的室性早搏;③洋地黄中毒等药物毒性作用出现的室早;④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患急性心肌炎和心肌病等病的同时出现的室早。

另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4]认为正常窦性心率变化范围应较大,睡眠时心率在40~60次/分,平均50次/分,但不应<40次/分。这可能是由于退行性病变侵犯心脏传导系统使窦房结自律性低下,起搏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减退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原因,表现为窦缓、窦停或慢快综合征[5]。随着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一些老年人心率很慢,最慢心率大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如果心率<30次/min,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若窦性心率经常低于55次/min,伴有>3S的长间歇,则考虑窦房结自律功能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病窦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传导阻滞在心律失常中较少见,它的出现可能与心肌褐色萎缩及淀粉样变性逐渐加重、冠状动脉硬化、束支传导系统老化变性有关,也可能由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虽比较少见,但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这主要与心脏发生退行性变、淀粉样变、缺血性心脏病等原因致使窦房结、房室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坏死等病理性改变有关[6]

总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随增龄而明显增高的特点,而动态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甚高,因此,对于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伴有上述症状的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有必要尽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无创伤,不受身体状况限制,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频度及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及时处理, 从而减少老年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郭继鸿,张海澄.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4]卢喜烈主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2007

[5]黄大显主编.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6]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4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动态心电 第7篇

1.1 资料

69例选自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住院及门诊DCG中伴有≥2.0 s的长R-R间距者, 男42例、女27例。A组34例, 男18例、女16例, 年龄29~90平均 (65.1±5.8) 岁。B组26例, 男17例、女9例, 年龄46~92平均 (65.4±7.8) 岁。C组9例, 男7例、女2例, 年龄44~80平均 (68.8±2.8) 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MGY HOLTER12·NET3导动态心电记录仪24 h全程记录。患者同时记录生活日记。回放自动检出≥2.0 s R-R间距的时限、出现时间、次数及各类心律失常。以上经人机对话后确认。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心室率 24 h A、B、C三组最小心室率分别为29~51平均 (34.8±3.2) 、30~47平均 (34.7±3.1) 、28~47平均 (35.1±2.9) 次/min,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最大心室率分别为75~147平均 (103±14.5) 、80~219平均 (152.4±28.1) 、116~208平均 (154.1±21.4) 次/min, A组与B、C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01) , 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平均心室率分别为46~96平均 (61.9±6.9) 、50~90平均 (76.1±12.1) 、62~23平均 (75.0±5.8) 次/分, A组与B、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24 h≥2.0s长R-R间距平均每例发生次数A、B、C三组分别为1~4354 (919.0±298.0) 次、1~786 (112.5±34.2) 次、2~2588 (633.4±187.0) 次。各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01) 。各时间段各组每例平均发生长R-R间距次数22:00~06:00时段, A组发生次数占总数的50.7%, B组占85.1%, C组占86.7%, B、C组分布多集中在夜间, A组分布较B、C组相对离散。

2.3 各组≥2.0 s在各时间段发生例数在22:00~06:00之间A组发生次数占总数的57.7%, B组占81.0%, C组占57.4%, A、C组在各时间发生长R-R例数均较B组相对离散。

2.4 各组最长R-R间距出现时间段 A组中最长R-R间距67.6% (23/34) 出现在0:00~06:21之间, B组100%出现在23:59~06:47之间, C组66.6% (6/9) 出现在23:03~4:22之间, 余3例出现在10:38~14:26之间。

2.5 各组长R-R间距均值比较 A组2.0~20.0 (4.10±1.24) s, B组2.0~3.3 (25.6±0.23) s, C组3.7~14.0 (8.85±1.12) s, 呈C组>A组>B组, 三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01) 。

2.6 最长R-R间距出现与体位及临床症状的关系, A组中1例女性70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于10:33出现全心停搏长达20s, 1例女性84岁冠心病合并SSS, 于06:21R-R长达10s, 为阵发性三度AVB。C组1例男性77岁冠心病, 于14:26全心停搏长达14s。上述3例均处于卧床休息状态, 并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 未发生阿-斯综合征。其余长R-R间距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

3讨论

本文三组中长R-R间距的均值、平均每例24 h出现次数及各时间段分布比例,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与心律有关。长R-R间距发生于夜间睡眠状态较多, 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交接区不应期延长, 传导缓慢, 对快而不齐的f波更易发生明显的干扰性阻滞或连续的隐匿传导, 影响f波下传, 同时也抑制了下级起搏点激动的发放。

房颤伴长R-R间距多为生理性, 合并二度或高度AVB可能性很小。蔡力等[1]对20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伴长R-R间距者复律后电生理检查, 结果复律后除1例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窦房结功能异常外, 其余18例经电生理检查, 房室结功能正常。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 (DCG) 中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 (Af) 中长R-R间距差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DCG中R-R间距≥2.0s者分为窦性心律组 (A组) 、持续性Af组 (B组) 及阵发性Af (C组) , 分别统计比较三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A、B、C三组长R-R间距分别为 (4.17±1.24) s、 (2.56±0.23) s、 (8.85±1.12) s, 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01) , C组恢复窦性时无1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AVB) 。A、B、C三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 (919±298) 次、 (112.5±34.2) 次、 (633±187.1) 次, 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01) 。三组中长R-R间距在22:00~06:00之间分别占50.7%、86.7%、86.7%。结论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 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 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窦性停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隐匿传导,长R-R间距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肥厚性心肌病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 女20例, 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 (51.6±16.9) 岁。其中经超声确诊的49例患者中, 室间隔肥厚为主非梗阻的患者23例、室间隔肥厚为主梗阻的患者6例、单纯心尖部肥厚的患者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的患者9例和弥漫性肥厚7例。

1.2 纳入标准

所有的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进行确诊, 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以按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3或绝对厚度≥15mm, 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 并且排除高血压等疾病造成的继发性心肌肥厚和其他器质性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 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 并且配合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做常规的12导联, 并且由经验比较丰富的临床医师读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分析

对49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可见ST-T者有22例, 占了44.90%, 比率最高, 见表1。

2.2 动态心电图分析

对49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 发现共有16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有17例患者发生短阵的室速, QT间期发生延长。然后对根据超声心电图分组的各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 可见室间隔肥厚梗阻组相对于其他组的患者, 更容易发生房颤、室速并且QT间期明显的延长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肥厚性心肌病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心肌肥厚、心室变小。一般男性患肥厚性心肌病的概率要大于女性, 任何年龄的患者都会患这种疾病, 但是多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群, 而且对于儿童患者, 预后一般较差, 很容易发生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电图的表现, 本研究中49例患者的心电图基本上都有异常, 特别是有明显的梗阻患者的心电图与正常的心电图相比, 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ST-T的改变, 也就是说ST段发生下移而且T波呈现倒置的现象, 并且会伴有异常的Q波, 如表1所示, 心电图呈现ST-T改变的有22例患者, 约占44.90%, 心电图呈现异常Q波的有10例, 约占20.41%, 这与李娟的报道一致[2]。大多数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T的改变是为水平型和下斜型的降低, 会呈现出冠状T的图像, 但是有些患者的ST-T会呈现下垂型, 所以临床上很容易误诊。如果患者的心电图呈现电轴左偏、房律异常、室律异常和室内阻滞, 也要注意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生。在临床上经常将冠心病误诊为肥厚性心肌病, 可以从发病年龄、造影以及杂音等对两种疾病进行区分。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表现比较复杂, 如房早、房速、心房颤动、室早、成对室早、室速、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和交界性逸搏窦性停搏[3]。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由于心室的顺应性下降, 并且会发生充盈障碍, 就会导致左房发生重构, 多合并心房电生理的紊乱, 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出现紊乱无序的病理性心肌, 严重损伤心肌细胞正常的电生理活动, 致心肌正常除极复极失调, 就会表现QT的延长, 这些不稳定的电活动极易发生室颤、室速等。如表2所示, 共有16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有17例患者发生短暂的室速, QT间期发生延长, 同时, 表2中数据还说明了间隔肥厚梗阻组相对于其他组的患者, 更容易发生房颤、室速, 并且QT间期明显的延长 (P<0.05) , 这就要求临床上要特别留意室间隔肥厚梗阻的患者, 他们可能会因为狭道梗阻, 进入主动脉的血液不足, 更易发生晕厥。

由此可见, 临床医师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作出准确的分析, 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333.

[2]李娟.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518-519.

动态心电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 男30例, 女30例, 年龄为56~79岁, 平均 (64.2±2.7) 岁。病程时间为2~18年, 平均 (6.2±1.4) 年。本组的患者均经过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且患者知情同意此次的临床研究。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的60例对象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

1.3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 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

1.3.1 常规心电图检查

本组的所有患者均在安静的状况下进行检查, 并且取平卧位, 且全身放松, 从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害怕等情绪, 并且在检查时应有效的避免药物因素的作用, 从而确保心电图的结果不受影响。主要采取NEC-3321型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连续的描记, 纸速控制为25 mm/s, 并且需要有效的保持其基线的平稳和图像清晰, 对于T波<导联R波10.0%时, 且ST段下移值>0.05 m V, 诊断为ST-T改变[3]。

1.3.2 动态心电图检查

本组的所有患者均采取BI9800型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 主要有效的记录患者24 h的心电图变化, 并采取Biox Win软件对其观察的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的过程中应多体位的对其进行检查, 从而有效的排除体位的影响与干扰。心肌缺血阳性诊断标准: (1) J点后80 ms位置的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降低值≥1 mm, 心电图的基线ST段已经降低或者升高, 则减去原有降低值或者升高值; (2) 心电图的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有1 min, 而且有两次的心肌缺血发作, 每次间隔的时间至少1 min[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阳性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检查结果比较, 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29例, 检出率为48.3%;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49例, 检出率为81.7%。两种方法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 P<0.05) 。

2.2 心律失常检查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心律失常检查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的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 两种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5, χ2=7.28, χ2=7.24, χ2=7.59, χ2=7.18, P<0.05) 。而两种检查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 χ2=0.17, P>0.05) 。数据分析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一般多发于于老年中, 严重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 临床中如何有效的诊断该病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临床中常常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 这种诊断方法属于有创检查, 且多数的患者耐受力降低, 重复性差[5,6]。因此, 如何有效的选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诊断该病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心电图检查逐渐的应用到临床诊断中, 这种诊断方法属于无创检查, 且重复性强, 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中常常分为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7]。因此, 临床中对于这两种诊断效果一直存在疑问。常规心电图是临床中最早的一种诊断方法, 诊断费用低, 经常应该临床中, 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心脏兴奋的电波活动情况, 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 这种对各种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8]。而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纪录患者心脏的活动电波, 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9]。

通过本次的临床的研究分析, 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本组的资料显示, 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29例, 检出率为48.3%;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49例, 检出率为81.7%。两种方法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χ2=7.23, P<0.05) 。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的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效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种检查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分析, 两种检查方法均能够有效的检查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状况。但是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10]。主要由于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24 h的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从而使得整个收集的信息更加精确, 导致整个诊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结果[11]。同时, 由于其观察的范围广泛, 从而有效的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 提高整体的诊断效果[12]。另外, 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的导联少, 而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无法记录, 从而使得不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13]。因此, 临床中为了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在检查之前应先打标准电压, 并且在其每次切换导联之后进行记录, 从而有效的避免上述情况发生[14,15]。

动态心电 第10篇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于该疾病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必不可少, 常规心电图 (ECG) 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 而动态心电图 (AECG)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本文就两种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观察, 并比较两种诊断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 (ISFC/WHO) 标准, 男63例, 女37例, 年龄37~82岁, 平均 (53±8) 岁, 病程1~20年, 平均 (9.5±2.3) 年, 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36例, 心绞痛40例, 心肌梗死24例;43例 (43.0%) 患者合并高血压, 21例 (21.0%) 患者合并高脂血症, 13例 (13.0%) 患者合并糖尿病, 6例 (6.0%) 患者合并两种以上基础疾病。

1.2 诊断方法

为尽量减少不同时间段以及治疗前后的诊断差别, 在对患者行AECG检查时, 尽量选择患者有自觉症状时进行, 并同时行ECG检查。在行ECG时尽量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患者取平卧位并放松全身, 应用日本林谦公司生产的型号为303心电图仪进行连续描记, 增益设置在100 mm/m V, 纸速设置在25 mm/s, 以确保记录ECG基线平稳, 且无干扰、图像清晰。AECG监测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生产的Delmar27385-503型导联系统, 使用模拟V1、V3、V5导联记录12通道24 h患者的心电信号。本组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像均由专人进行收据的搜集、编辑、分析和总结。

1.3 诊断标准

(1) ECG中ST-T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当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 ST段水平下移>0.05 m V。 (2) AECG阳性标准:以等位线基线为标准, ST段呈水平型或肢体导联≥0.1 m V;下移持续时间≥1 min;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0.1 m V, 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 ms为准, 并根据发作时起止特点、节律、心率以伴随状态等判定是否伴有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率诊断比较

本组100例患者, 由ECG检测出阳性者57例, 阴性者43例, 阳性率为57.0%;由AECG检测出阳性者63例, 阴性者37例, 阳性率为63.0%。AECG检测出的阳性率稍高于ECG, 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检出结果比较

AECG在室性早搏一、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一、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方面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常规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无创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心脏活动的检查, 也是冠心病诊断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但部分冠心病患者尽管冠脉已经发生病变其狭窄到一定程度时, 静息时的冠脉血流量可维持正常, 同时有些患者的心电图波并非只是在某些时刻出现异常, 因此常规心电图并不能检测出异常[1], 因此其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动态心电图可记录患者24 h内安静和活动时心电图形, 且其在心肌缺血方面的监测作用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肯定。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以及终止规律等, 从而发现隐匿性心律失常[2];还可进一步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终止的规律, 并对其进行临床分型, 对于指导临床医生用药以及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 AECG还可对严重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如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等患者, AECG均可给予及时且全面地诊断, 从而有助于及时采用有效地治疗措施, 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4]。从本组研究结果可知, AECG在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

总之,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游梅.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11 (12) :152-153.

[2]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 2009, 28 (13) :1-3.

[3]郑易, 岑镇波, 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6) :639-640.

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室停搏15秒一例 第11篇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55次/分。于3月3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II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心室停搏15秒,有交界性逸搏。

于3月4日在介入中心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工作方式.起搏阈值0.9V(心室),电极阻抗900欧姆,起搏频率60bpm,起搏电压2.5V,感知灵敏度2.0mv,房室延迟325ms.

术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安装起搏器术后,VVT工作方式。

患者于3月12日拆线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再诉头晕、晕厥、心悸等症状。

讨论: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患者无法回忆起发生晕厥当时的情况,因此最显著的问题是缺乏发生晕厥事件时的证据,这种发作随机性强,诊断非常困难。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记录到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的24小时或48小时持续心电检测,大大提高了晕厥时心电事件的检出率。

交界区性停搏合并室性停搏引起的心室电活动丧失,称为心室停搏[1]。此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见II度房室传导阻滞,集中出现在16:00和21:00。并可见一次长达15s的长R-R间期,为较久的心室停搏,出现在凌晨3:36。长R-R间期可见心房电活动的规律P波出现,为窦性心律、不见任何提示心室去极化及复极化电活动的QRS-T波群.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停搏时,心室的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性收缩完全停止,血液循環中断[2]。短暂的心室停搏可仅有头晕、黑朦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室停搏可以引起阿-斯综合征发作,较久性心室停搏可导致死亡[3]。此患者此次未出现黑蒙和晕厥等症状,可能与较久性心室停搏出现于睡眠中有关[4],其原因可能是凌晨平卧位睡眠时脑代谢处于低下状态,对氧的需求相对较少。

心室停搏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须及早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紧急进行心室起搏等治疗。

本例提醒临床对于反复发作头晕、黑朦及晕厥的患者,建议及早反复进行动态心电图

检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2][3] 张开滋,胡大一, 王红宇等.临床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000例住院和门诊患者。检出RR间期>2.0s的患者184例。男103例, 女81例, 年龄16~89岁, 平均年龄 (65.32±8.6) 岁, 50岁以上152例 (占82.61%) 。A组心房颤动54例, 年龄17~89岁, 平均年龄 (66.20±7.3) 岁;B组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130例, 年龄16~88岁, 平均年龄 (63.40±6.3) 岁。其中冠心病46例, 高血压31例, 糖尿病24例, 风心病8例, 脑血管疾病19例, 晕厥查因21例, 心肌梗死19例, 病毒性心肌炎6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 体检5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美高仪公司产Hotler.net动态心电分析系统, 经计算机回放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 并经由人工检查剔除伪差后, 把长RR间期只在睡眠中发生的定为睡眠相关性, 而在全天状态或非睡眠段所发生的定为与睡眠无关。分析各例产生长RR间期的原因, 与睡眠的相关性, 编辑平均心室率及发生长RR间期的次数, 最长RR间期的持续时间。

2 结果

2.1 发生长RR间期的原因、与RR均值的关系

A组心房颤动54例小于B组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130例, B组中发生顺序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70例、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50例、房性早搏42例、房性心动过速19例、房早未下传18例、高度窦房传导阻滞1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阵发心房扑动、心房颤动1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例。A组检出率小于B组, 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表2。

2.2 A组平均心室率大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B组的最长RR间期均值大于A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3 两组中发生长RR间期次数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组比例较高, 发生最长RR间期均值均以与睡眠无关性组较长。

两组中发生长RR间期次数/每天分别为1~15052次/天、1~7569次/天, 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的患者发生较多;两组中发生最长RR间期分别为7.62s、12.85s, 均以与睡眠无关性的患者发生较长。见表1、表2。

3 讨论

引起长RR间期的病因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药物引起, 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其中冠心病患者46例占25%,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窦房结动脉血液供应受阻致窦房结病变[1]。年龄的增长也可使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退行性病变加重致双结功能下降及传导障碍, 易产生窦性停搏及各类型心律失常。从研究中可看到A、B两组各类型心律失常中以A组心房颤动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B组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 B组中又以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最高。以上两组的特点长RR间期次数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组比例较高, 发生最长RR间期均值均以与睡眠无关性组较长。各类心律失常在与睡眠相关性组中发生次数较高, 体现了心脏的传导、起搏受到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自主神经对窦房结及房室结的传导功能减弱, 及窦房结缺血、坏死, 侵润性代谢病变所致, 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明显。

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 本研究中心房颤动组的总平均心室率均明显快于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 其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心房颤动组中的发生率, 发生长RR间期的次数/天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组较高。本研究中记录到一患者24h内发生>2.0s的长RR间期15052次, 多发生于睡眠中。心房颤动时发生频率及长RR间期与时间的关系与人体自主神经平衡的变化相一致[2]。心房颤动患者夜间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 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 快速紊乱的心房电活动导致交界区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扰和隐匿传导, 造成RR间期延长[3]。一些患者使用了影响心脏自主神经的药物也可使房室的隐匿性传导在夜间变得更加明显[4]。本研究中记录到心房颤动组中, 与睡眠相关性组的最长RR间期为4.17s, 患者并无自觉症状;与睡眠无关性组中记录到的最长RR间期为7.62s, 其次为7.21s, 部分患者有头昏、黑朦症状。何红[5]认为对于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 如没有引起的头昏、黑朦、胸闷甚至晕厥症状不需永久起搏器治疗, 除治疗原发病应评价复律治疗的可能性, 可采用药物复律、直流电同步复律或射频消融治疗复律。

本研究中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中, 以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的发生率较高, 在老年人中尤其较多。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系窦房结或双节病变[6]。宗普研究中认为动态心电图记录到长RR间期≥3.0s能准确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若伴有房室结病变更需考虑安装起搏器。其次发生较多为房性早搏, 房早未下传及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房颤、房扑终止后长RR间期。出现较早的房性早搏下传心室的同时, 使窦房结节律重整可造成长代偿间歇, 若患者窦房结的不应期延长, 单个房性早搏就足以引起窦性停搏, 则反映了窦房结的传导和起搏功能有明显障碍。在电生理和病理情况下, 房性起源点的自律性强度超过窦房结时, 或发生各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时, 窦性节律被重整或发生超速抑制,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终止时, 心脏所有的起源点因超速抑制又不能及时发放激动, 将出现停搏[7]。房室 (结) 折返性心动过速较长时间抑制窦房结起搏, 终止时也可引起心脏停搏。超速抑制后心脏停搏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频率和心脏病变的情况:频率越快, 继发心脏停搏的时间越长, 患者原发性器质性病变的程度越重, 快速心律失常终止后继发的心脏停搏时间越长。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比例较小, 但本研究中记录到白天最长RR间期12.85秒, 患者有头昏、晕厥症状, 夜间最长RR间期9.05秒均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组中。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与缺血、缺氧、炎症、退行性改变、纤维化、服用影响传导功能的药物以及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有关[8]。

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窦房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房性早搏、阵发房颤、房扑

本研究中无论是房颤组还是窦性心律失常组, 与睡眠无关性的长RR间期均明显长于与睡眠相关性的长RR间期, 临床上更应意识到在排除了迷走神经性原因影响窦房结、房室结致长RR间期外, 缺血性、炎症性、特发性等器质性病变可出现更长的RR间期。通过动态心电图安全有效的检测, 识别各类心律失常引起的长RR间期, 有助于临床诊断, 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植入。

参考文献

[1]汪康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J].心电学杂志, 2003, 22 (4) :198-204.

[2]Lanbardi F, Tarricone D, Tundo F, et al Autonamic nervous system and paroxysmal at rial fibrillation.a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R interval chang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paroxysmal at rial fibrillation[J].Euro Heart J, 2004, 25 (14) :1242.

[3]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8.

[4]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323-329.

[5]何红.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与临床[J].心电学杂志, 2007, 26 (4) :260-261.

[6]赵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J].心电学杂志, 2009, 28 (4) :265.

[7]卢喜烈, 郜玲.超速抑制继发心脏停搏[J].心电学杂志, 2011, 30 (5) :420-421.

动态心电范文

动态心电范文(精选12篇)动态心电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4年3月有晕厥情况的患者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