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等待经典诗歌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等待经典诗歌范文(精选14篇)

等待经典诗歌 第1篇

等待经典诗歌

你来了,

可又走了;

是上帝让你离去的?

一个春秋。

我不知道在等待些什么?

只是一个影子;

又或许是一股深意。

又一个春秋。

脑海里一直闪现着一个面容,

是旧日的梦?

又或许是将来的幻想;

又一个春秋。

夏日的.炎炎烈日依旧;

冬日里厚厚的沉雪纵然。

我心依旧,

由青丝到白发,再到荒冢;

剩下的,

是灵魂;

我在等待,

等待一次注定的相逢。

我在遥望,

遥望一个模糊的影子,

千百年来,

我的等待,没有一丝一豪的荒芜。

终于,

你来了,

等待经典诗歌 第2篇

天边的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

拉长的身影依然如此,依然是如此的目光

依然又在风的怀抱中游荡

黎明衔接着下一次黑夜,诉说着同一个话题

落叶在秋霜中丰溢的盛着露珠,一点点长大

伴着温暖的气息,那是你离去——在空气中凝聚的体味

你那温柔如水的目光,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故乡

还有那依然温暖的脸颊

你说,黑夜是为了黎明,为了炫目的阳光

在那依然是沟壑纵横的地方

长满茂盛青或黄的稻麦

像海浪一般绵延着伸展着铺开巨大的胸膛

就在那个地方——我的故乡

我等待着,思索着,放飞

记忆,期待着,捕捉着,容纳

在我心底你永远故乡

永远是放飞的白鸽

在平静的湖面掠起富有的梦想

任凭潮汐带走等待的温柔不安的恐惧

等待经典诗歌 第3篇

Halliday和Hasan (1976) 出版的《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之后的四十年间, 对衔接理论的研究从未间断。国内外学者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新的观点, 使衔接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Widdowson (1978) 提出连贯概念, 第一次将衔接与连贯组合成相对的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衔接与连贯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说明。当代语言学巨擘胡壮麟教授, 对衔接与连贯理论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994) 一书中提到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 将语调与语音模式补充到衔接与连贯理论中。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诗人通过运用凝练且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态度或抒发情感, 巧妙地运用多种衔接手段是表达主题的重要途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是Emily Dickinson的代表作, 该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独有的生死观。本文以该诗为例,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 以达到赏析诗歌连贯性和揭示主题的目的。

2语法衔接

Halliday和Hasan (1976) 将衔接主要分为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 替代, 省略和连接。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这首诗中, 语法衔接主要是照应、省略和连接手段。

2.1照应

照应是说话者为了暗示前文已经提到的内容或是未出现过的内容而使用的语法手段 (Thompson 2013) 。照应分为内指 (endophora) 和外指 (exophora) , 内指依赖于语篇内部的信息, 内指又分为前指 (anaphora) 和后指 (cataphora) 。前指指向前文中已经出现过的内容, 后指指向后面即将提到的内容;而外指指向语篇之外的语境信息 (Brown&Yule 1983) 。以《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的第一节为例: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在所有照应手段中, 代词指代和指示词指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首诗中, 代词共出现19次, 如I, me, ourselves, his, my等。诗人也使用了大量指示词, 如that, this, the等。第二行中的me指向第一行中的I, 代词He指向第一行出现过的Death, ourselves指向前文的He和me。

外指主要依靠语境因素和想象力。以第一节第一行为例, 即使该行中的第一人称代词I是第一次出现, 根据语境因素读者们也能轻易地理解到I指的是诗人自己。第一人称拉近了读者与诗人的距离, 给读者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本节中使用的the比较特殊。众所周知, 当我们第一次提到某件东西或某件事的时候, 我们通常用a或者an, 但是本节中, 诗人用the carriage, 显然这里的the是外指, 这种用法为读者营造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 仿佛有一驾马车就出现在眼前。

2.2省略

省略是指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如单词或者短语等。读者们只能通过前文来找到省略的信息。省略主要有三种, 包括省略名词、省略动词和省略小句。本诗中的第四节第二行,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省略了名词性物主代词my, 然而my并没有在前文中出现过, 所以为了理解诗歌和了解诗人的情感, 读者应该深入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连贯性,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2.3连接

连接手段顾名思义, 其目的就是连接单词或是其他成分。连接主要包括并列连接, 从属连接和连接词。本诗的第一节第一行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用Because将第一行和第二行联系起来, 呈现出因果关系。另一个例子出现在本诗的第二节: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在该节第二行开头, 用并列连词and将He knew no haste和I had put away连在一起, 暗示读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都和第一句We slowly drove有关。同样, and还出现在本段的第三行, 表明My labor和my leisure的并列关系。

3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包括重复, 搭配等。重复包括单词重复 (word repetition) , 同义 (synonymy) , 上下义 (Hyponymy) 和整体-部分关系 (Meronymy) 等。搭配意味着语义的连接而不是重申。其他形式的衔接包括排比, 时态一致, 文体选择, 韵律和标点符号等。

3.1单词重复

单词重复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衔接手段。在该诗的第三节中, 作者写到passed the school (我们经过了学校) ,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我们曾凝望着谷物) 和passed the Setting Sun (我们曾看夕阳余晖) 。单词passed重复了三次, 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诗人描述的这三次经历, 恰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 成年和老年 (陈明安2014) 。可见诗人巧妙地运用单词的重复, 提高了诗歌的连贯性和紧凑感。此外, passed是死亡的委婉语, 通过多次重复, 暗示了本诗的主题:短暂即永恒, 死亡亦是永生。

3.2同义

同义是关于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它的使用避免了诗歌因单词的大量重复而造成的单调枯燥。保证诗歌连贯性的同时, 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本诗中, 作者使用了stopped和paused, slowly和no haste, Gossamer和Tulle, Gownand和Tippet多组近义词, 表达了时间缓缓流逝, 不会因为人们忙碌或是悠闲而加速或是减速, 直至生命终止、死亡。

3.3整体与部分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表达成X是Y的一部分。本诗中有很多表达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语。例如, 在最后一节中出现的Horses’Heads (马头) 和第一节中第三行中出现的Carriage (马车) 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样, 第五节中出现的House与Roof和Cornice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可见,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条连接全诗的隐形的线。

3.4搭配

搭配指的是某些词之间在语义上相互联系。巧妙地运用词语搭配能增强诗歌的连贯性和紧凑感。例如, 在本诗中, 作者用stopped (停下来) 和drove (前行) 这一对反义词搭配来表达作者内心关于死亡的矛盾之情。诗人一方面渴望死亡, 另一方面又惧怕死亡。作者运用这组反义词来表达关于死亡亦是永恒这一主题。

4其他形式的衔接

其他形式的衔接包括排比, 时态一致, 文体选择, 语音模式, 韵律模式和标点符号等。诗歌中的语音模式包括头韵、准押韵、辅押韵、反韵、押副韵和尾韵 (胡壮麟2007) 。本诗中, 有很多押头韵的例子, 如在第二节的第三行, 单词labor和leisure开头的第一个音相同, 都是/l/, 同样, 第三节中的Recess与Ring、Gazing与Graining、Setting和sun第四节中的Tippet与Tulle这四组的押韵也是押头韵, 分别以/r/、/g/、/s/和/t/开头。除了押头韵, 本诗呈现出“ABCB”的尾韵模式, 每节中的第二行与第四行押尾韵, 其中, 除了第一节和第五节, 剩下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押尾韵。

韵律是由说话时用重音表现节奏而形成的。韵律的单位叫做音步。在英诗中, 常见的音步有:抑扬格 (lamb) , 扬抑格 (Trochee) , 抑抑扬格 (Anapest) , 扬抑抑格 (Dactyl) , 扬扬格 (Spondee) 和抑抑扬 (Pyrrhic) 。有两个音步的诗行叫作双音步诗行 (Dimetre) , 以此类推。本诗共有六节, 每节有四行。在本诗的第五节中, 第一行与第三行都是抑扬格四音步;第二行与第四行是抑扬格三音步。全诗除了最后一节, 所有节都是这样的韵律。本诗的作者巧妙地运用韵律, 模仿马蹄声, 营造马车载着人类走向死亡的意境。面对死亡, 诗人看似平静对待, 又深深怀疑。最后一句中诗人使用扬抑格来表明她对死亡态度的转变。通过韵律的冲突和矛盾,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死亡亦是永生。

5结束语

Emily Dickinson的诗《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共包含六节内容, 浓缩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本文以这首诗为例, 通过全面地分析了诗中所运用的多种衔接手段, 包括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以及其他形式的衔接手段, 从整体上掌握了该诗的连贯性特征, 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诗关于短暂即永恒、死亡亦是永生主题的理解。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的分析, 给之后关于诗歌的衔接与连贯研究以参考和灵感, 同时给广大读者以生活的启发。

参考文献

[1]Brown G,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

[2]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Routledge, 2013.

[3]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 1978.

[4]陈明安.艾米丽狄金森的生死观——以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为分析文本[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4 (2) :86-88.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 1994.

“经典作品会出现,但需要等待” 第4篇

“你不知道你写出来的东西,将来会被别人认为成什么”

严家炎从小就喜欢文学,这也许是来自于祖父的熏陶。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在严家炎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字读诗。严家炎5岁时,祖父去世,父亲专门请了私塾先生,一直教到他上小学。

“我最初很喜欢小说和诗歌,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作家。”严家炎说。读高中时,他就在上海地方报纸《淞声报》上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巳生嫂》、《不堪回首》。前者写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后者是一个爱情故事。他还写过一篇以国民党逃兵为题材的《青青草》,因为带点政治性题材,没能发表。

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那年暑假,严家炎所在的吴淞中学高中部八九个喜欢文学的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阅读和讨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邵荃麟、葛琴编的《解放区短篇小说选》,16岁的严家炎内心的革命激情一下子被这些文字点燃了。“那时我们都相信: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因此,第二年高中毕业时,严家炎不顾母亲让他报考复旦大学的愿望,选择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热火朝天地“闹革命”:参加四期土改,去农村建互助组,参与铜矿扩建改建。那段岁月很辛苦,连续6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读书、动笔,积累了大量素材和笔记,写了一部分作品草稿。

正当文学的种子在心里酝酿时,一件事让严家炎心生寒意。1955年,“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风暴突然降临。“我极度震惊。我实在无法理解,一群向来被公认为进步的作家,其中还有不少党员,他们谈的、讨论的都是文艺问题,何以一夜之间都成了反革命?”严家炎越想越觉得可怕,“你不知道你写出来的东西,将来会被别人认为成什么。”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严家炎撕毁了自己的草稿和笔记。恰好第二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向科学进军”,动员知识青年读大学、读研究生,严家炎便在这年9月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文艺理论方向的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从此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

“无论为学或做人,都需要有一点‘傻子’精神”

1958年10月底,因中文系急需教师,严家炎被半途从研究生岗位上调出,为学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他的研究领域也转入了现代文学史。

据传当年教书时,严家炎被学生们称为“严加严”。他给学生作业打过零分,抓出过个别留学生的作弊问题。无论多么品学兼优的学生,见了他都有点紧张,不敢表露出一点对学问的轻慢之心。有弟子说严家炎身上有一种“儒者风范”,“他的文章具有一种‘方而不割’、‘光而不耀’的浩然之气。”

回顾以往的学术研究,严家炎对记者说:“从我的本心来讲,从创作转而研究学术问题,本来是想要躲开一点尖锐的政治性问题的,但这绝对不是不敢说话。”

的确,严家炎是学问上敢于冲破樊篱的人。从1958年开课、1960年任讲师,到1978年任副教授,1984年任教授、中文系主任,这一路上,他的学术道路既坚实,也坎坷。他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研究,现在的人都认为有“敢讲真话的学术勇气”,他还指出了解放区文学“贡献与弱点并存”。他对柳青《创业史》的评价,曾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感到其中许多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和指示精神,许多观点是资产阶级的”。上世纪90年代,一些人把金庸小说当成“地摊文学”时,他率先研究金庸,在北大开课讲金庸,并评价他的小说“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为此又被有的人误解为媚俗。

对那些围攻和批评,如今严家炎早已风清云淡。他一直说:“无论为学或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吃得了苦,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必要时还得勇于承担,甘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太‘聪明’,太势利了,就做不好学问,也做不好人。所谓‘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就既是一种治学态度,又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严家炎的家人眼里,这种“傻子”精神更多的是几分可爱。岳母给他起了个“书虫”的“雅号”。妻子卢晓蓉也曾经问过严家炎,是否知道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地位日渐低下。他一如既往慢条斯理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我从来不赶潮流。”说完,仍埋头读书。

“对文学的未来也有忧虑,但不那么悲观”

环球人物杂志:作为一位研究了多年文学史的学者,您觉得学术上如果要做出成绩,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严家炎: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另外,读大量的材料、史料,研究这个世界上真正优秀的作品,从它们里面吸取营养。

环球人物杂志: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家的评价能否摆脱政治立场?

严家炎:文学和政治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大的背景下,比方说抗日战争,那跟全民族都有利害关系,我们当然要褒扬抗日文学。但正常情况下,我还是认为文学评价首先应该看文学上的成就,看形象是否鲜活,艺术和思想是否统一,文字是否活泼洗练,以及作品是否感人至深等。

环球人物杂志:怎样评价一些政治立场不同的作家?

严家炎:想一下近几年文学史怎样对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的吧。对这类人物,无非是两条:第一,如实地承认和肯定他们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第二,指出他们后来向不好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两点归结起来,就叫做历史主义、实事求是。

其实,在现代文学史上,受政治影响而回避或不能适当评价的作家不止一个。后来情况有所好转。今后恐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还其历史上的本来面目。

nlc202309020217

环球人物杂志:您最欣赏的当代作家是哪一位?

严家炎:我喜欢张炜、莫言、王安忆、王蒙等多位作家。比如莫言,他是军队培养的作家,关心现实,作品相当大胆。比如早期短篇作品主人公的命运都很值得深思,这些事情,他敢写出来就不错;再比如,长篇作品《生死疲劳》里通过转世描写,吸收了民间的说法,很有创造性。当然,有人批评诺贝尔奖颁发给莫言,认为他是体制内的作家。但他确实很会写故事,很吸引人。

环球人物杂志:您从1995年春开始,就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考虑?

严家炎:说起来我“认识”金庸是相当被动的。上世纪80年代,有一天一个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有一个作家叫金庸,你知道吗?”我确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于是这位学生半开玩笑、半挑战性地对我说:“你不读金庸的作品,就不能说完全了解了现代文学。”他还告诉我,班上学生一致认为,金庸的作品比我在课堂上介绍的许多现代作品要有意思得多。

怀着好奇,我试读了《射雕英雄传》,竟然放不下来,后来甚至觉得不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既有愧于文学史研究者的责任,也辜负了学生的期待。其实,大陆对武侠通俗小说的误读很严重。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新文学的不少作家就对传统武侠、志怪小说有着猛烈批评,把武侠小说当成“阻碍群众革命觉悟”的有毒之物。瞿秋白认为,武侠小说教人相信“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后果是不好的。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武侠小说不以为然。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可能不仅对武侠小说不以为然,对整个文学都不是很重视。您怎么看待文学在当代的发展?

严家炎:我对文学的未来也有忧虑,但不那么悲观。我相信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不仅不会带来文学的毁灭,还可以给文学和文学研究带来新的上升的动力。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人与人之间长期对立的战争环境和政治环境,给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蒙上不少非学术的特殊阴影,使文学和学术本身在一些重要方面失去了客观性,从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科学性。现在正是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走,经典作品一定会出现,只是需要等待。

知识分子要能抵御政治、商业诱惑

环球人物杂志:您刚才提到商品化、市场化对文学的冲击。这股浪潮对文化人的冲击其实也很大,有人说经济让文化人浮躁起来,您同意吗?

严家炎:经济对文人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确实太可怜了,生活水平太低了,这会影响人的处世态度。但我想真正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影响的,自己有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即使在商业化浪潮中,这种品格不应该改变,也应该有点骨气。“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应该是每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要求。面对政治的、商业的诱惑都应保持这样的操行。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在对过去思想的继承上,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说我们这代人是“没有根的一代”,您认为这个问题存在吗?

严家炎:我是从旧社会、后来又从“文革”过来的。“文革”当中,特别是到了后期,不仅意识发生了危机,有限的一点法制被摧毁,经济都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今天,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中国是欣欣向荣的,尽管出现了许多问题,官员腐败、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扩大等,但总的来说,中国是在发展当中的,今天的中国是兴旺的,包括文化在内。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我们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分析地继承”的,我们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除去它的糟粕,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

环球人物杂志:北大另一位名师汤一介说过:“知识分子不直接治理国家,但他应负有对国家和社会议论的责任。”您觉得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

严家炎:我是赞成汤一介先生的话的。知识分子因为比一般民众有知识、有文化,应该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当然也包括对政府的监督。政府如果腐败、社会如果不公的话,知识分子应该站出来加以批评。

知识分子应该有独立的批判意识,对待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所谓批判意识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对待一切,我不主张一概笼统地拒绝、排斥政治。政治如果确实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当然应该支持。如果违反广大人民的愿望,我们应当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尽管可能会有种种限制,不一定能有机会,但起码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独立的评价,不盲从,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有的态度。

等待三月精美诗歌 第5篇

晴空辽远披风蓝天

掬一把秋菊香茗

乘蒲公英的花伞飘逸

千里寻觅跌宕起伏

一潭秋水却测不出满腹之苦

万种纤念飘浮在四海

你执手着情歌声声

旋律成磁场拉我移向彼岸

无从位置将我安放

只给我一个高脚的杯子

如果所有的婵娟是苦涩

那就干杯在你的城池,醉卧

唇齿间轻吟我的名字

在酒香的.泡沫里演绎姿色

遗忘的将是一整个世界

为何,把前世之缘隐藏在璇涡

让我寻着地势滑行

归去的是寂寞,我只留守你的笔尖

抽干江南的阴雨天,日夜泼墨

秋霜尽染了枫叶的爱情

雁群迁移着一个温暖的冬

我依然在你的后花园耕种,四季

任秋叶吹箫,落雪无声

诗歌《等待》 第6篇

你在哪?

我心中的那个

冰清圣女。

我在等待你回到我的身边,

已是十八年的等待。

你将会何时出现在这个世上,

我的身边。

无论你什么时候来,

都会等你,

直止我无法在等下去的时候,

至死不渝。

在我老去的那一天,

你将会在这之前出现吗?

上帝会公平,

会安排你在我身边出现。

或许我无法给你

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但我会真的爱你,

一生一世都不会改变。

对你的爱,

海枯石烂,

都无法改变。

等待你的出现,

在远方还有一个想念你的我。

沉沉的思念,

编织成无限的网,

将我密密地套在其中,

使我无法呼吸。

唯有你能解救我这颗

密网织住的心。

远方的.冰清圣女,

来救我!

唯有你的再渡出现,

才可以从思念的苦海中

渡出这颗思念的心,

现在这颗寂寞的心,

在无限的黑暗中等待、奔走

你会带离我渡出,

思念的苦海。

寂寞的黑暗,

等待你,

一生一世的等待你。

等你,

等你到天荒地老,

黑暗后就是光明。

我的光明,

那就是你,

等待的诗歌 第7篇

却要带走一片红叶点缀它的葬礼

任无边的泪水将它拍打着

却迟迟不肯隐去

你的挥手

是要带走我们曾经美丽

留下的是是邂逅的花蕾

黄昏的背影

在残阳下愈显憔悴

离别的愁绪卷在海浪里

愈浓愈烈

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只求在每一朵浪花里

记录下彼此美丽的.回忆

当勿忘草青的时候

续写牵手的花季里

经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之我见 第8篇

一、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经典诗歌的意象是其核心, 是其灵魂, 其诗意也必须在意象的联结中得到表现。古代经典诗歌有“贵含蓄, 忌直露”的特点, 诗人选取与描绘的意象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 欣赏经典诗歌时, 要把握意象并反复体味揣摩, 从而顺利进入作品意境。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描绘了很多极富主观色彩的意象, 创设了朦胧而又美妙的意境。在引导学生赏析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其中极富感染力的意象, 如凄鸣的寒蝉、孤寂的长亭、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 然后把这一系列的意象穿联, 便自然显现出了一幅情人话别时的凄哀悱恻的送别图, 渲染出了有情人“帐饮无绪”, 无奈“兰舟催发”及“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通过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个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意象的分析使他们更加体会到了淋漓尽致、凄楚哀婉的离情别绪, 进入到一种凄美冷落的怀人意境。

经典诗歌的意象不是单纯的客体, 而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透过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可以使欣赏者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马致远在他的《天净沙秋思》中, 并没有着力抒写游子思乡的悲苦情怀, 而是叠用了九个名词, 选取了富有意蕴又互有关联的意象, 如暮色中栖息着的归巢乌鸦、流水旁幽静安逸的几户人家、秋风中旅途劳顿的瘦弱老马。在学习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上述几个意象反复揣摩, 在揣摩中学生感受到了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漂泊天涯的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体味到了曲中弥漫着的阴冷气氛和萧瑟苍凉的意境。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 却产生了如此之深的艺术感染力, 强烈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塑造意象在深化诗歌意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诗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诗人精心选择、用心描绘的意象, 去体味它们, 从而体会诗歌深远而和谐的意境。

二、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 永远是心灵的诗, 永远是灵魂的歌。”所以,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赏析经典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诗句内蕴的空白画卷, 通过有限的诗行跨越时空的界限而展开想象, 还原诗歌的场景, 从而体会诗作的丰富的内容, 体味“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在教授《长亭送别》“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时, 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头脑中再现这些画面:天空覆盖着浓重的白云, 满地堆积着凋落的黄花, 四周刮起凄紧的秋风, 因恋旧而南归的大雁, 遍染离人泪泣血如丹的枫叶。在想象中, 他们自然感受到了一种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氛围。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正是在这极易触动人们思绪的情景下, 崔莺莺与张生要经历一场前途未卜的生离死别, 可能天涯永隔, 再无相见之日。这样, 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曲子所营造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中, 感受到崔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痛苦压抑的心境。

想象力能给诗歌添加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 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可触可感。卞之琳曾说:“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借人抒情, 借事抒情我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但他的诗作中往往有大量留白, 非想象不能感受其意境美。如脍炙人口的《断章》, 赏析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先让他们找出这首诗的意象, 如那人、那桥、那楼、那月、那窗、那梦。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白天当“你”看到流水、游船、岸柳, 正流连忘归、心醉神迷时不经意间却成了“楼上看你”的人眼中独特的风景;夜晚在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 你又进入了“楼上看你”的人的梦中。一切那么神秘, 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 那么惬意, 这一切构成了一幕“流水无情, 落花有意”的戏剧性场景。学生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种充溢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的意境, 同时又体会到了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变化。

赏析诗歌的意境, 就要对诗中典型的画面, 炽热的激情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描绘和渲染, 再现艺术形象, 剖析感情, 获得美的具体感受。

三、紧扣关键词进入意境

关键词往往是诗人反复炼字的结果, 往往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所以在赏析经典诗歌时不能肢解分析, 应该抓住关键性词语, 然后由这些词语入手, 感受作品描绘的画面、创设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若简单对译则破坏了诗句的意境美。在赏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垂”“涌”两个字, 仔细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垂”写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 使原野显得更为空旷辽阔;“涌”写出了在银色月光的映照下, 浩荡的长江汹涌奔流的气势。这一切让人感到宇宙是如此苍茫无穷, 置身其间正孤舟飘零的诗人, 又该是何等的渺小啊。这两句构成了一种阔大雄浑又寂寞孤独的境界, 反衬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心境。这样, 抓住整首诗的几个关键性词语, 加以分析、发挥, 脑中自会出现一幅月夜孤舟图, 读者自然与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又如在欣赏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时也应找准关键性词语进行赏析。上阕写湘江深秋之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一个“看”字穿起了所有生气勃勃之景:晕染得一片嫣红的枫林、清澈晶莹的湘江、竞相争渡的百舸、奋振健羽的雄鹰、任意遨游的鱼群,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图画;那么这么一片雄奇伟丽的“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一个“问”字便自然地引起了下阕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 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并通过对“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回忆, 含蓄地表明了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主宰沉浮。就这样, 引导着学生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 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对有壮志豪情青年的歌颂, 也就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

关键词往往具有概括性、准确性, 表现力很强, 能笼罩全句全篇, 最终指向诗歌的意境。找准并分析关键词语在领悟诗歌意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合体验进入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好的诗词曲, 都是言近而意远。在经典诗歌教学中要完全进入并领会其中的意境, 就要尊重学生的感性经验, 融注他们的思想感情,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与作者达到“人我合一”。

在教授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便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首词虽用词简练, 但却把溪亭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她年少时难得的好心情。当赏析到“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词中创设的意境的。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体验, 似乎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 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 激起她们对往事的怀念, 然后让她们带着这种体验想象在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悠然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这样, 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

充分挖掘学生的体验, 寻求他们与作者人感性契合, 能促使他们亲近经典诗歌, 为进一步领悟经典诗歌的意境, 体味经典诗歌蕴涵做好铺垫。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这首词表达了他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在欣赏这首词时, 我要求学生与作者换位思考。秋日黄昏之景, 人所共见, 倍感萧索;远离故土, 夜色渐浓, 却不知自己今夜是否能入眠。尽管月光皎洁, 高楼上夜景很美, 也不能去观赏, 独自一人倚栏眺望。别人有家, 自己也有;别人能团聚, 自己不能;别人在家, 自己却在他乡, 在天涯。此时, 将自己化作作品的主体, 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学生们便会进入到一种“想家”“孤独”的境界中, 体会到作者郁积的乡思旅愁, 从而深刻体会到他想家而不能归的无奈与惆怅。

等待经典诗歌 第9篇

精彩的电影语言是好电影不可或缺的调料。《独自等待》的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睿智,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品味,这使整部电影笑点倍增,格调也更加明朗。该电影对白之所以精彩与口语化语言的使用、流行语的借鉴、特殊表达句式的选择以及语用手段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从预设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剧中几处经典对白,深度挖掘影响语言幽默性的因素,以窥预设之作用。

二、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先设,这一概念起源于哲学和逻辑学,最初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用来解释一些语义逻辑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并明确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

预设是说话人在表达时预先假定有些信息对听话人而言是已知的,是旧信息,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非但如此,预设对句子中某些词语的选择、句子顺序的安排以及话题的确定都或多或少有影响。预设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分。语义预设是从句子内部得到的,跟语境无关;而语用预设则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人的因素和语境的因素,是发话人的预设,是以句子结构和意义为基础,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因此可以说,预设分析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借助预设分析可以帮助并深化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预设有几个重要特征,其一就是预设的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指的是预设要和语境紧密结合,会随着语境和话语的某特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其二是它的共知性。所谓共知性是指预设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或可以推导出来的先设条件。这一点对交际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另外,预设是一种推理关系,和语用含义一样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是可以消失的,也即具有可取消性。

预设是交际双方的一种共有知识,在交际语境中有效地利用这部分知识,可以形成共同的心理基础,使我们的话语更容易引起共鸣。预设对于语言的幽默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言语表达中对预设进行设置,可以给听者带来听觉上的新鲜感和冲击力,往往能达到很好的幽默效果。所以说,预设是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实例分析

预设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影《独自等待》非常注重语境的营造,下面结合语境我们来看几处对白,探究一下其中预设的妙用。

1.陈文找刘荣表白,刚好碰上刘荣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拒绝了,并且表现出有点厌烦陈文的嬉皮笑脸,陈文不解,于是:

陈:你是不是来事儿了?

刘:是啊,我来例假了!

陈:你能不能再大点声,那边的服务员好像没听清。

分析:陈文实际想问的是对方为什么脾气突然这么不好,可是他没有直接这样问,而是采取了比较间接的表达。“女人来例假的时候容易情绪波动”是人所共知的,这是陈文发问的预设,也是观众理解的前提。这个预设是合适的,听话者和观看者也有这样共同的信息背景,所以刘荣赌气的接了话茬,观众也很容易理解陈文的真实意图。刘荣无缘由的坏情绪触发了这样的预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对白使人物性格和心情更加凸显,听上去更有味道,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陈羽凡和海泉是羽泉组合的成员,高旗在厕所中遇见陈羽凡:

高旗:泉呢?

陈羽凡:哥们你太逗了,上厕所不用在一块吧?

分析:羽泉组合红遍大江南北,其组成成员是陈羽凡和海泉两人,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二人共同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他们做什么都是一起的。高旗问出“泉呢”,我相信大多数观众都理解并认可这样发问,因为有共同的认知背景,甚至他们头脑中会猜测或者浮现自己的常规答案,比如“在外面呢”。可是笑点也在于此,听到陈羽凡略带无奈的回答,结合一下语境(厕所),观众的思维和情绪肯定会有一个转折,不笑都难。

3.陈文和刘荣吃东西的时候,气球突然飞了!

陈:就像那本儿童卡通书《神奇的气球》

刘:对啊!小时候我也看过

陈:不会吧.我刚那是瞎编的(惊奇的眼光)

刘:我瞎说的不行啊,切(馗尬)

分析:气球飞了,陈文为了找话题活跃气氛,就随便说了一本书的名字,刘荣附和了,称自己也看过。那么,就是说作为前提《神奇的气球》这本书必须是存在的,到这里,观影者和作为听者的刘荣肯定也确信它的存在。然而,这本书事实上是陈文瞎掰的,也就是说作为预设的这本书根本不存在。刘荣尴尬的找话掩饰,称自己是瞎说。当观者进一步看到这里,应该也体会到了刘荣这个女孩的一点点虚伪和心不在焉。预设的设置和取消带给了电影观者心理上的跌宕起伏,很容易吸引他们去思索和发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4.陈文和主编

主编:什么东西,一堆狗屎l

陈:我要是,我加一飞碟您觉得行不行?

主编:酷酷酷,小孩子最爱这东西。

陈:我就是不加!

分析:陈文的作品受到了否定,于是陈文主动提出加飞碟,并询问主编可否。飞碟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陈文和主编都了解和确定这一观点,所以在这个共知的前提下,陈文提出了建议,主编肯定了提议。陈文的问询建议给观者的感觉是他想加飞碟来改进自己的作品,再加上主编的肯定,观者也产生了陈文会加飞碟进入自己作品的心理期待。可是,当观者几乎已经确定陈文的作品会被改进然后被接纳时,陈文却说“我就是不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大出意料,不过也彰显了陈文独特的人物性格。正是“小孩子都喜欢飞碟”这一预设的存在,陈文才提议修改,才有了这么精彩的对比设计,为电影增色不少。

《独自等待》中的绝妙对白远远不止于此,这只是其中几个巧用预设的例子,简单的分析期待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鸣。

四、结语

电影语言因其特殊性必须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运用语言推理和语言规律对电影对白进行再加工,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独自等待》为依托,探讨了幽默的对白语言与预设的关系,希望能启发观者更好更深地理解这部电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幽默的艺术表现。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第2版

[2]阚明刚、柳谦,几则幽默笑话中的预设浅析[J],安徽文学,2008年第2期

等待的初中诗歌 第10篇

路边幽林里

冬末的枝头,嫩芽

已忍不住寂寞

不招摇地钻出

小脑袋

脚底下的小草

已发出挣扎的呼喊声

风儿一时时荡起

静面水波的尾纹

时间分秒,拄着拐仗

离开在路叉口

冰冷的石头也被烘暖

疑望的路口

仍然没有希望

我,久久地

徘徊等待

不是因为寂寞才等待

是因为等待才寂寞

约定

你我约定,已经

焚烧在路口

但,我

还坚守,寻找

那一张熟悉的面孔

可是

消失在路口的身影

都是我要寻找的

满腔的希望

终于

在长时间的.静寂中消褪

最终

消失在路叉口的背影

只有一个

只有一个背影带着

失落,消失在路叉

不带走属于这里的任何一切

黎明的等待诗歌 第11篇

新雨后的黎明,艳艳的红日

在远方的山峦间徘徊

忘情亲吻着树梢上的露叶

依依的惜别,让人痴迷,留恋

踏着草丛中的`寒露

在湖边约好的大树下等你

浓浓的,跃跃的希望怀揣

垂柳,摇晃 着枝条拨动湖弦

叶上的一只红蜻蜓延着脸

专注的神情盯着水下的鱼儿

我沉静下来的心思索无据

随着荡漾的微波起伏

自然的奇妙,造化的神奇无视

心,惦记着垂柳路边远处的脚步

等待着,x.l清脆的笑声传来

眼睛总在向柳条飞扬的来路探望

晨练者,男男女女过过往往

我,彷徨在湖水轻拍的垂柳岸边

浅浪一样的哀怨

流逝的时间无情折磨着我的心

我不是来看日出的,不是来看湖水的

我不是来看晨练的,也不是来看杨柳和蜻蜓

我是在等你啊,x.l,我递纸条与你约会

你,竟没有来,没有出现在垂柳岸边

太阳照耀着我的头颅,我不想再等下去

我必须离开这伤心之地,我要去爬山

想孤独一人去寻找雨后新阳下的静

欣赏那没有经过雕饰的原始的自然

树下的草丛中,我惊讶地发现了曼珠沙华

纤巧,孤傲,令我诧然无措

怒放的花蕊里,藏着我童年的春梦啊

等待抒情诗歌 第12篇

枯叶满地

还散发着腐朽的恶臭

树木佝偻着脊背

破败的平房掉着残缺的砖瓦

被顽强的藤蔓所包围

而河流的另一岸

却是花团锦簇

小树直直地立在那里

欧式建筑尽显幽雅

你想过去

看那崭新的街道

清新的院落

朝气蓬勃的花草树木

于是

你等待着

等待着华丽的船将你载去

(那是多么的光荣

好像从地狱升往天堂)

然而

华丽的船只终与你无缘

连渡水的小船都没有

因为那只是普通的并不宽阔的河流

可你依然等待着、等待着

却不知你的身旁有一把

等待经典诗歌 第13篇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突出的文学特点是,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所承载的意义外,还蕴含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表达情感与美感,由此引发共鸣,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思想情感发育和培养的重要时期。诗歌则是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进步、健康思想情感的最生动的课本教材,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常被视为高中生的“青春经典”。

本文从高中语文课本教材“积累与应用”要求出发,结合教学计划,对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以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高中生思想情感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等系统性问题进行探索思考。

一、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的特点

(一)关心社会,爱憎分明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近成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独立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异常活跃,观点异常鲜明,具体表现为关心社会,爱憎分明。如对一般社会现象的议论和评价,对正义行为的响应,对邪恶行为的谴责等等。

案例一:两名16岁学生在车辆事故现场亲眼目睹车主的货物正遭受多人哄抢,出于义愤,他们义无反顾地对哄抢行为大声呵斥并严厉谴责,然后打电话向当地110报警,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一场正在发生的集体侵权事件。

这种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由接近成人时期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推动。

(二)憧憬未来,渴望尊重

接近成年学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这种逐渐成熟的现象具有多方面内容。

社会方面,学生开始自觉地对身边、一市、一省乃至全国、国际所发生的时事新闻产生兴趣,会主动涉猎社会新闻,关注社会时事和民生状态,尤其对事件的结果和民生的前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

个人方面,他们普遍具有表现自己、渴望被社会尊重的欲望,其表现是能够大胆、主动地接触、介入社会;同时能够从自己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技能结构出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或者就业门路;能够自觉地从心底里形成,并不断修复、完善心目中的人生楷模和偶像,和老师、同学的感情日益加深。

(三)情感不稳定,原则标准多元化

人的思想情感是在长期、不断的阅读、阅览和社会经历过程中逐渐萌芽,并在逐渐修正、完善,再修正、再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并定型的。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正处于最初的萌芽时期,虽然表现活跃,但是游移、波动频繁,表现为左右徘徊,情感脆弱欠稳定,对真理的认知具有多元化的原则标准。

案例二:A校某生因擅自脱校、旷课现象受到校方严肃处分。消息传开,当天有B校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校园规章是明摆着的,规则在前,犯规在后,受处分是咎由自取。”但是第二天,该B校学生得知受处分的是自己的姐姐,于是在第二天的日记写道:“虽然校规有明确规定,但是也应该有初犯和屡犯之区别……”

由于受学校中学生辩论赛影响,学生有时还会表现出无原则地为取胜而狡辩的好胜心理。

(四)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

由于受游移、波动、徘徊思想和真理原则多元标准制约,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部分具有幻想潜质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感受社会生活时,会受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在随后的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思想走极端、情感失真的现象。其表现为:

1. 对象失真

阅读文学作品时天真地跟着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思维走,把别人的思想情感当作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并且如梦如幻地以此概括、看待现实生活。

2. 时代失真

在阅读历史小故事时,把自己置身于已然作古的时代,在崇拜历史英雄的同时,感慨现实社会机遇不再,个人才智无从发挥,牢骚满腹,表现出一副现实虚无主义思想。

3. 民族失真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新鲜、与自己民族迥然不同的异域、外民族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风貌所吸引,感觉外国这也好,那也好,表现出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二、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内容的特点

纵观高中阶段语文课本全五册,共收入教本课文108篇,其中诗歌(包括古诗词和曲)课文30篇,占课文总篇目的27.8%。可见诗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化意义是被教育专家普遍肯定的。

古今文学体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诗歌内容之所以能够在高中语中占据这么大比例,这是由它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既利于青少年语文教学,又符合他们思想情感的激发和陶冶。

(一)表情达意热情澎湃,适合青少年直抒胸臆

高中生感情充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是人生最浪漫的时代。他们除了集中精力学习以外,对自我,他们具有彰显青春、渴望爱情、经营人生的需求;对社会,他们兼有胸怀祖国、回顾历史、憧憬未来的愿望。这种需求和愿望需要从同样热情澎湃的优秀文学体裁中得到验证和寄托。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通过“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学描写,使浪漫而富有质感的青春理想呼之欲出;再如卞之琳的自由体诗《断章》,全文只有四句话,将一个暗恋者和一个被暗恋者的关系体现得明白如画。

(二)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发挥性教学

无论现代和古代,诗歌的篇幅总是相对短小精干,即使是长篇诗歌,其行文句子也均为几字或十几字,相对于散文形式的文章,它更便于阅读、理解、吟诵和记忆。用这样的文章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以一当十,把教学课文所需要的大量阅读、理解和记忆的时间用于对文章内涵的发挥性思维和全面把握,实现通过阅读诗文理解文学、通过阅读诗文了解历史、通过阅读诗文把握生活的目的。

(三)笔落惊风雨

从古至今,大凡具有惊天动地文学才思的文章多为诗歌作品。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能把知识分子人生追求之艰难融合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古人开路和行路危难的形象描写中;宋代李清照《声声慢》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九对词语重叠,把人物难遣孤寂、伤心、憔悴、忧愁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千古奇文;唐代李煜《虞美人》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比喻,把亡国君主的千古奇冤像长江波涛那样动态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学史上,类似的诗篇如屈原《天问》、白居易《琵琶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等,可谓层出不穷。

三、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诗歌作品大多思想鲜明,情感充沛,在形式上具有直抒胸臆、短小精悍和笔落惊风雨的体裁特点,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通过诗歌教学的途径,除了实现语文发展以外,还可以催发学生的文学萌芽,可以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对培养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

文学是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或课程,或者是社会应用门类和内容,高中毕业后,考上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正面面临文学的学习和深造,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则要通过就业,服务社会。无论考上大学还是没考上大学,其中有相当部分人员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涉及文学应用课题(文学创作、文化策划、写报告、写信息都要涉及文学知识),而且都要以高中阶段初步掌握的文学知识为基础。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逐渐脱离小学、初中阶段语文以语言为主的模式,开始向文学内涵过度。而诗歌是文学要素最具备、文学手法运用最充分的文学体裁,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萌芽,为未来的升学或者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二)使学生拥有青春经典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最为珍贵、最值得珍惜的“青春”时期,在这个时期接触或掌握的知识、理念、经典或偶像,是其一生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内容,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诗歌作品思想鲜明,感情充沛,无论在青春彰显、历史凭吊、爱国主义、文学才思还是爱情表现等方面都堪称“经典”,因此,抓好高中阶段的语文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经典”宝库,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三)使学生树立起人生偶像

阅读着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朗诵着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品味着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用说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即使是成年人,即使是天天面对课文的语文教师,也会被其中的文学形象所感动,对文学主人公或者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情,因为其中的人物已经从情感、审美、理想、追求上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占据了读者的全部,这就是文学“偶像”的力量所在。因此运用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光辉的人生偶像,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四、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中心要义的语言、文学功能外,还兼具一定的历史、人文、道德、美学等多学科信息资源,笔者把它视为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诗歌篇幅短小,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教学计划的完善,把大量的时间从单纯的“语文”感念中解放出来,用作更深层次的“副产品”加以挖掘和利用,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一)结合诗文背景资料教学,萌发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凡经典性优秀诗文一般都具有历史、人物、事件等丰富、广博的背景资料,如《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领袖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是东汉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作者是北宋文豪苏轼。《离骚》首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文学载体——楚辞的代表作;其次它的抒情主人公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政”“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等政治理想。《蜀道难》的作者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虞美人》表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破家亡的历史典故,作者是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等等。

通过这些背景材料的深入性、挖掘性教学,并辅以相关作业,足以激发和形成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意识。

(二)通过文学人物认识世界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信仰是个体自主、自觉认识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但是其形成过程则必然要受到后天教养的影响,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就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信仰。人类所有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引导人们早日脱离愚昧,走向科学和文明。屈原的《离骚》在2000多年前就对迷信天命论进行了批判,抓住《离骚》的这层意义进行延伸教学,对于青少年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其意义是震撼性的。虽然教材中此类诗文为数甚少,但是,是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既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在其他内容相关但非诗歌课文教学中,或者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这种理念的积累和巩固。

(三)通过文学形象鉴赏,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在诗歌教材里,不仅有毛泽东、屈原、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可与日月争辉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更有大量象征理想(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爱情(舒婷《致橡树》)、友谊(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祖国(闻一多《发现》)、民族(艾青《北方》)的普通文学形象,通过这些文学形象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得到人生理想、国家民族、爱情友谊等正能量教育、道德审美教育,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由于诗歌短小凝练,内涵通体透明,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因此可以把大量教学时间用到它潜在的人生正能量的挖掘教学中,这种效果是其他体裁课文教学不易达到的。

以上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三种基本教学方法和途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前提原则。一是以语文内涵教学为主,人生正能量挖掘为辅,两者相互兼顾,互为动力,不能有所偏废;二是在引导和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生活实例,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巩固。三是计划在前,一以贯之,要在对全五册诗歌内容以及相关课外阅读内容整体把握、全面计划的前提下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情感教学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并注意学期、学年内容的衔接,保持指导思想的前后一致。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不仅是语文素质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激发和陶冶学生文学萌芽、拥有青春经典、树立起人生偶像的过程。通过诗文背景资料挖掘教学、文学人物认识世界态度以及文学形象鉴赏,可以激发学生健康真挚的思想情感,形成科学、文明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的人生信仰,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

参考文献

[1].李方《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育星教育网。

[2].苗志军《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新法探索》,《语文学刊》2008年第14期。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第14篇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中国新诗自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种种特征。在时间长河的涤荡下,新诗历经风雨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质。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新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代表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广为吟诵。

徐志摩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代表作、他那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已然让人们将他的形象勾勒成了一位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这位充满个性的文人用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字为早期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他笔下新诗不再是单纯的用白话文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再单一乏味,形式不再千篇一律,他致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新诗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之后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化的开创上做出了表率。关于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其诗歌“经典化”的相关问题。

诗歌“经典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读者的传播与接受中实现的。“诗歌文本,即使再精彩,如果在书架上任尘封鼠咬,不能与读者见面,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是在读者不断地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的,通过阅读,文本的内涵与读者的心灵得以沟通,正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当中,文本的精义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把握,文本的经典意义得以显现。”[1]新诗自上个世纪初由胡适等人倡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岁月变换中,新诗面临的社会境况与读者群体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的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语境下,受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影响,对诗歌的阅读感受会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作品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如何界定一首诗歌是否“经典”,实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诗的传播方式无外乎报刊发表、集结出版、教材选编、电视广播的推介等,这些方式共同促成了新诗经典化的可能,其最终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受众的选择下产生一批“经典诗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诗在历经读者的淘汰筛选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被深入分析研究,渐渐成为“经典”。

一、徐诗在民国时期崭露头角

徐志摩作为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历经种种考验,其诗歌在“经典化”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我们现今能查阅到的徐志摩最早的诗歌是创作于1914年的《挽李幹人》,其系统的诗歌创作与发表始于1921年。在民国时期,新诗的传播方式除了发表于报刊或整合为诗集出版外,最常见的仍然是被选入当时的教材中,通过教育途径被学生熟知。重视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传统,“诗歌文本进入教材,尤其是进入中小学教材后,将获得几乎是全社会适龄人口的读者,这将有力地促进其‘经典化。”[2]对此,笔者粗略地考查了徐志摩诗歌在民国时期被选编入教材的情况——

《一小幅的穷乐图》被选进由沈星一编、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沪杭车中》入选朱文叔编、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另一篇《五老峰》入选该教科书第四册;1933年由戴舒清编、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收入了《再别康桥》;1937年由蒋伯潜编、世界书局出版的《蒋氏初中新国文》第二册选入《苏苏》;《无题》则被选编进赵景深编、青光书局1946年出版的《初中混合国语》第二册;同年,由吴拯寰编、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标准文选》第一册收入《车眺》。

从选编情况来看,徐志摩的诗歌在民国时期是较受教科书编写者青睐的。第一首入选教科书的诗《一小幅的穷乐图》创作于1923年2月6日,载于1923年2月24日的《晨报副刊》。[3]次年,该诗就被选入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时隔仅一年的入选证明了徐志摩在当时新诗坛虽初出茅庐却已具备一定的个人影响,同时表明他的诗在内容技巧方面被认为适合教学,除此,我们还可以猜想或许在这一年中该诗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受到读者喜爱,缘此被选入了课本。之后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徐志摩的诗歌也并未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而受冷落,反倒备受关注。被编选进教材的诗歌,除了有当下熟知的抒发个人情思的《再别康桥》外,还有描写景物的如《沪杭车中》《五老峰》《车眺》,悼亡诗《苏苏》。由此可见题材之广泛,与现如今徐志摩诗歌被编选进教材的题材单一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徐志摩的诗歌为何一开始就广受教科书欢迎,从早期就显现出了向“经典”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徐志摩的诗歌以追求“爱、美、自由”为基本主题,风格清新,适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授积极的思想,在倡导个性解放的时代,他的诗歌有利于启发学生;二是徐志摩的诗歌强调“音乐美”,重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方面的技巧,朗朗上口的诗歌便于学生背诵,以及课后的传播;三是徐志摩在当时诗坛崭露头角后,其诗歌虽遭到鲁迅等个别人的否定,但大部分文人还是对其赞赏有加。在1925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朱湘就说:“徐君的第一本诗已经这样不凡,以后的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等着,心中充满了一腔希望的等候着罢。”[4]文人的推崇想必也会影响到优秀诗歌被选入教材一事;最后一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非一种,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虽受西方影响,但在多样文化形态并存的时代环境下,其传播与普及不会受太大干扰。

民国时期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走入课堂,在青年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人其诗也引起了文坛的研究与讨论。1931年徐志摩去世后,悼念他的文章、对他的诗歌的评论性文字大量涌现,胡适、茅盾、沈从文等人都曾撰文纪念。无论是文人的评价,还是普通民众的讨论,都不可否认徐志摩在早期新诗诗坛的重要地位,这样一种一开始就形成的“普及性”与“流行化”趋势为徐志摩诗歌在“经典”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奠定了基础。endprint

二、徐诗去“经典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80年期间,徐志摩诗歌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左倾的政治导向直接导致徐志摩的个人阶级属性与当时的主流政治形态背道而驰,在十年文革的社会环境下,曾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徐志摩不幸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文人的帽子,其诗歌作品被视为反映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而遭到否定。即使出现少数的研究性文章,也几乎是以批判声为主。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谈到“徐志摩的反动诗歌”时称“他一直是作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革命文学相对抗的”,“徐志摩写过的许多名为爱情实则色情的诗”,“由于其思想腐朽、反动,带有一定艺术性就更能毒害人民,就更有危害作用,所以也就更应该批判。”[5]除此之外,1979年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徐志摩和新月派的评价是称之为“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起的进攻”。[6]两种被当时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对徐志摩诗歌几乎都进行了直接而又尖锐的批判,对其诗歌内容做了全面的否定,诗歌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社会政治体制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主流政治话语主导,极端的否定态度之于徐志摩的诗歌在今天看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是政治因素造成了他的诗歌研究被中断三十年之久,或者我们也可将这个时期徐志摩诗歌的遭遇视为它“经典化”道路上的挫折与艰辛。因为时代环境与读者群体都在改变,没有事物可以做到一尘不变、一帆风顺,文学亦是。

三、徐诗重回学界和读者视野

在经历了短暂的被遗忘、忽视、搁浅以及有失偏颇的批判后,1980年代起徐志摩的诗歌研究逐渐开始复苏。关于其诗歌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形式技巧的学术理性探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徐志摩的诗歌也开始重新回归中学教科书。其诗歌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目前查到的建国后最早选入徐志摩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代名著选读》上册,《再别康桥》入选该书。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语文》选编《再别康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语文》选编《为要寻一颗明星》。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4年,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中首次选入《再别康桥》。1997年,《再别康桥》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进入新世纪,《再别康桥》又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前,全国普遍使用的五套高中语文课本中,《再别康桥》入选其中的三套课本,分别是人教版、山东版、广东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编选的是徐志摩的《黄鹂》这首诗,江苏版没有选徐志摩作品。

不难发现,在19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徐志摩的诗歌不断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论在哪个地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会接触到徐志摩的诗歌。而这其中受到各个版本教科书共同青睐的作品非《再别康桥》莫属。一首《再别康桥》让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这个名字不再陌生,甚至由这首诗引发了大家对其人感情生活的好奇与关注。2000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便很好得证明了这一现象。《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短暂一生的复杂情感经历,他的剑桥学习生活经历、他与三名女性的感情纠葛,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位温文尔雅、拥有浪漫气质的民国文人,看到这里观众也便会慢慢体会、懂得徐志摩诗歌里抒发的“爱”“美”“自由”。《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徐志摩热”,这也为徐志摩诗歌开拓了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或多或少会被这个上世纪初期勇敢追求真爱、自由的徐志摩所感染。电视剧中的很多配乐都是源自徐志摩的诗歌,如《再别康桥》等作为歌词,谱曲后改编而成的。这一处理也有助于徐志摩诗歌的传播。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再别康桥》在当代不仅屡次被选入中学教材,同时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它在“出镜率”方面超过了徐志摩其它诗歌作品,成为当代人最为熟知的徐志摩诗歌“代表作”以及白话文学的经典。《再别康桥》极高的传颂度对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开始解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化,而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达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对自由的美好追求正好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对学生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已是1928年,这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已经很成熟,《再别康桥》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水平,闻一多倡导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都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实现。仅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评判,《再别康桥》的脱颖而出全在情理之中,被奉为“经典”是无可厚非的。

另一个令我们感到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徐志摩的诗歌被谱曲后改编为流行歌曲,丝毫没有“落伍”之感。笔者认为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经典”的表现形式之一。新诗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徐志摩的诗歌被改编的却远不止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偶然》等。从诗歌到歌词丝毫看不出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隔膜,这正是徐诗语言的魅力所在。徐志摩是新诗诗人中驾驭和运用语言的佼佼者,我们从未听到评论家和读者群称其语言晦涩难懂的声音,大多数评论都是称其语言优美清新等。这样的语言风格基本扫清了他的诗歌在“经典”道路上,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遭遇读者难以接受的种种障碍;直接将其诗歌拿来当作歌词也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此外,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因为其诗歌汲取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元素,除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还包括对一些传统意象的使用。《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夏夜鸣蝉”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吹箫吹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派遣内心孤独悲情的方式之一。意象与情感的巧妙融合使徐志摩的诗歌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氛围,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与“婉约派”气质相近。这与当下流行音乐中盛行的“中国风”达到了某种内质上的契合,因此,将徐志摩的诗歌直接拿来作为歌词传播不会令人感到突兀与不和谐,反而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文化传播趋向。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具有特殊性和曲折性。“教科书”对其诗歌“经典性”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当代诗人中,如海子、舒婷等人身上较为显著,而对于现代诗人徐志摩实为特例。徐志摩诗歌直接作为歌词谱曲传颂,创新了传播方式和途径,它将在提高个人文化涵养和陶冶情操方面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在新诗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诗歌在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的传诵度显然无法与徐志摩相提并论。徐志摩诗歌中那些有关爱的力量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过时的。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形象也将会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留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注释:

[1][2]参见《新诗经典化的过程崎岖而漫长——吴思敬访谈录》,《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增补部分),2012年,第121页。

[3]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4]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5]《徐志摩的反动诗歌》,选自一九七八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二编第二章,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第309页,第310页。

[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等待经典诗歌范文

等待经典诗歌范文(精选14篇)等待经典诗歌 第1篇等待经典诗歌你来了,可又走了;是上帝让你离去的?一个春秋。我不知道在等待些什么?只是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