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精选12篇)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1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特点,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特色专业建设两个方面出发,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才能实现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有效评价, 从而指导和促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发展。
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动态调整机制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因此, 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要求以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目的和任务。
2.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评价的目标和要求、评价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全面系统地选取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动态调整机制运行的效果, 各个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而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通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适用于各个高职院校以及各自不同的特色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的效果评价。这就要求在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能够反映动态调整机制运行内在规律的评价指标。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定的指标应该易于理解、方便实施; 指标取值应该易于测量和计算统计; 指标体系应该能使不同的评价对象以及评价对象的不同时期相互比较, 各个不同评价指标之间也应能区分主次轻重。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遵循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动态调整机制运行的全过程及其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产生各种影响因素, 构建了一套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含内部指标 ( 特色专业建设) 和外部指标 ( 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
( 一) 内部指标 ( 特色专业建设)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最直接的任务是为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服务, 因此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需要从能够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中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自身作用的指标着手。动态调整机制在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提高等方面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本文设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5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果也是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体现。
1. 校企合作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是引导校企双方紧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企业现场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 保证特色专业所有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以及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 促使高职院校专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发挥所长共同开发满足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工艺、新技术。因此, 校企合作指标包括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口顶岗实习覆盖率、实习时间、实习效果和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成果5个三级指标。
2. 人才培养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引进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新技术、新技能、新要求, 开发建设学生职业技能新标准; 保证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数量和质量。因此, 人才培养指标包括职业技能标准建设、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3个三级指标。
3. 课程体系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作用是促进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新技能、新技术的专业课程的开发; 促进课堂教学的内容紧跟产业优化、技术升级进行动态调整与更新, 做到基础知识与应用型新技术的合理比例。因此, 课程体系指标包括专业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比例2个三级指标。
4. 教师队伍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教师队伍方面的作用是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的成员结构、知识结构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行业最前沿、最关键技术的学习培训;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因此, 教师队伍指标包括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专职教师的理论培训、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企业兼职教师上课课时比例4个三级指标。
5. 实践教学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保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环境下设备技术、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和持续的发展建设; 保证学生接受生产性实习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和培训效果。因此, 实践教学指标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课时比例和生产性实训课培训效果3个三级指标。
( 二) 外部指标 ( 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保证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能够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以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是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的意义所在, 因此反映动态调整机制指导专业建设以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指标, 是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在于其能满足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专业人才需求; 能提供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所产生的新岗位和老岗位新要求的对口专业人才; 培养出的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中包括人才需求的满足、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和社会对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度。本文设立了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社会认可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1. 人才需求指标
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需求量大甚至供不应求, 反之则表明该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而毕业生就业率按统计的时间不同分为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作为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部分, 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追踪时间应该是保持至少3年。因此, 人才需求指标包括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2个三级指标。
2. 就业岗位指标
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否满足用人单位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新岗位和老岗位的新技能要求, 可以通过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的高低来反映。如果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和接受技能培训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并且能够在岗位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那么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就高。因此, 就业岗位指标包括对口就业和就业稳定率2个三级指标。
3. 社会认可指标
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 社会就会对该院校该专业产生好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聘用的毕业生满意, 毕业生对母校三年的专业素质培养感到满意。因此, 社会认可指标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2个三级指标。
三、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评价的讨论
本文构建的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动态调整机制在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根据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适时调整, 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适应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方面的实际效用。指标体系中既包含有定量的指标也有定性的指标, 所以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的观点相结合, 全方位地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的运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工作, 动态调整机制也需要长期地发挥作用, 因此评价测量所获得的指标值可以用作纵向时间上的对比, 找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经验教训。而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工作也是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有效地发挥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湖南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Z].湘教发[2011]13号.
[2]吴敏良.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07) .
专业动态调整汇材料 第2篇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专业调整势在必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经济,养殖业又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龙头产业。因此,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性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一是加强畜牧兽医专业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
动态调整选择合适产品 第3篇
这一年投资市场上的风云变幻,让马万里和白云两人意识到,在投资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计划性。
“我们家投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马万里说,“投资容易走极端。”如果观察马万里家的资产分配情况,不难发现资产主要集中在风险迥异的两种产品上,接近30万元的资金存放在活期存款的账户上,虽然风险低,但是几乎无法产生收益,还有35万元左右市值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产品,它们彻底属于高风险的产品。
除了在风险的分配上,注重实现不同期限内理财目标所需要的资金该如何进行投资,也是需要重点计划的内容。
动态调整不同资产的配置
投资原则
可考虑60%的比例投资于高风险的投资,40%的比例投资于一些中低风险投资,并根据市场变化在一定的时点进行调整。
我们经常讲到“资产配置”,可是什么是资产配置,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到了现实中很多人就难以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在证券市场走高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一股脑地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证券产品上,图的是高回报、高收益。马万里就说:“2007年的时候,恨不得把房子抵押了,拿贷款来炒股。”但是当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又一下子抽回投资,回到手持现金的状态。看起来,这样做保住了一部分收益,可是抽回的资金如何处置成了难题,有“抄底”的打算,却好像一直无法看清“底”在何处,一拖再拖,反而会丧失一些较好的市场机会。
马万里的家庭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在不同的时间段,动态地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具体的思路就是,根据家庭的财务状况,大致地对不同资产配置的比例有所计划。比如计划在投资中以60%的比例投资于高风险的产品,具体的标的可以是股票、股票型基金等等,40%的比例投资于一些中低风险的产品,主要可以考虑的是债券、人民币理财产品、债券基金等等。由于市场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我们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些时点,比如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调整,按照市值的情况,将资产的配置恢复到计划的目标中来。例如,有100万元的投资,2007年的时候按照6:4的比例分别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但是在2007年年中的时候,由于股票大涨,60万元的投资变成了100万元,这时候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就由6:4变成了10:4,高风险资产的占比达到了71%,超出了计划的框架,就可以撤出一部分股票的投资,让它回复到6:4的水平上去。
这个比例对于马万里这样的年轻家庭来说,也基本适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目前拥有的投资资产市值为65万元,加上今年年终的一些现金收入,总投资资产在69.4万元左右。首先我们要扣除掉备用金。由于明年的经济形势还不明朗,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丈夫职业上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建议他们至少要留足6个月的生活费用作为备用金。考虑到他们的日常开支还有较大的压缩空间,每个月1万元的生活费用应该可以保持这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从69.4万元的资金中先扣除掉6万元的备用金,剩余的63.4万元主要可用于投资。
以60%的比例来计算的话,可以将38万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在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产品中。他们目前拥有的这一类型的高风险资产为35万元,那么可以追加3万元左右的投资。其余的25.4万元资金则可以投入在风险级别较低的产品中。当然,这样的投资额并非一成不变的,最好能够定期进行调整,让以市值计算的投资比例回到我们最初设立的轨道上。
高中低风险组合投资
投资原则
流动性高的产品做备用金,短期和债券型产品做中低风险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做高风险投资。
大致的框架搭建起来之后,执行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不容易产生毫无头绪的情况了。那么,各种不同类型、性质的投资,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一方面,要与市场上的产品相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和投资者自己的偏好、既有的投资互相协调。毕竟,投资是具有连续性的,很难与现状完全地割裂开。
备用金:
这个家庭至少需要留备6万元左右的备用金。备用金的储备有很多方案,最典型的方法是以1:1的比例存放在现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之中。现金具有无可比拟的流动性,这一点还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替代,但它的缺点是收益率低,降息之后活存的利率仅为0.36%。另外一半的资金首选的是货币市场基金,这是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一种产品,尤其是今年以来收益率还比较令投资者满意,大约在3%左右。
中低风险产品:
按照我们所设定的框架,马万里家庭目前大约需要投入25.4万元的资金在中低风险级别的产品中,市场上可以提供的备选产品主要有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两种。
先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的选择是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前者相对来说收益略高,也较受市场的欢迎。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之下,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近期,银监会再次发文,强调了商业银行不得为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提供担保。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来说,失去了银行担保之后,本金和收益均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这一类贷款主要为一些工程项目提供融资,如果融资方出现风险的话,投资者的投资可能面临较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市场利率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未来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因此这一类型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也不可能太高。
还有一种就是货币市场类的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有一些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购买的货币工具产品,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产品进行购买。然而,同样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利率政策的放松,这一市场的收益率也比以往有了非常显著的下降。像近期光大银行发行的一款T计划2008年28期产品,理财期限为43天,年收益率为2.5%。
另外一个可选的品种是债券基金。2008年债券基金是基金市场上最值得称道的产品。但是不同的债券基金,特点上也有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债券基金可以分为纯债基金、一级债基(可投资于股票一级市场的资产不超过20%)、二级债基(可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资产不超过20%)三大类。这三种类型的债券基金,风险性也逐级递增。尤其是二级债基,由于可以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给基金本身带来的收益与风险都同步增加。所以,如果把债券基金作为中低风险的配置产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筛选,按风险级别分比例购入。
高风险产品:
在马万里、白云家的资产中已经拥有一定的高风险产品,像25万元的股票和10万元的股票型基金,按照我们的框架,她可以追加3万元的资金到这一部分的产品中去。
考虑到投资的连续性和完备性,马万里可以适当地追加一些其他品种的产品,例如封闭式基金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投资标的。
目前市场上一共有31只封闭式基金,其中30只基金均处于折价状态。也就是说,它们的市场价格低于它们的单位净值。投资这类基金等于是打折买股票、债券和现金。相对来说,持有封闭式基金,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如果股市没有太好的表现,可以坚决持有;一旦行情好,也可以及时抛出获利了结。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4篇
1. 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 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总体目标, 是根据化肥、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上涨情况, 在综合考虑当年粮价变动促农增收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 实行动态调整, 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 保护农民利益,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 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
价补统筹。弥补种粮农资涨价增支应运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与国家调控粮食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两方面措施, 统筹考虑农资涨价幅度、粮价变化水平和财政补贴力度等因素。当农资价格上涨时, 如果粮价涨幅不大, 弥补农资增支则以财政增加补贴为主, 适当考虑粮价增收因素;如果粮价涨幅较大, 农资增支原则上主要靠粮价增收消化, 适当增加财政补贴。
动态调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增量资金与农资涨价引起的种粮增支联动, 补贴额度动态调整, 即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上涨较大, 导致农民种粮增支较多, 中央财政相应多安排增量补贴资金;当年农资价格水平较基期没有上涨或略涨, 农民种粮不增支或少量增支, 中央财政不安排或少安排增量补贴资金。
只增不减。当年农资价格水平低于基期, 农民种粮农资支出减少, 为保障农民既得利益, 中央财政上年已安排的补贴规模在当年不减少。上年补贴规模自动作为次年的存量补贴, 由中央财政继续安排。
2. 农资综合补贴规模的确定
(3) 设定基期。初始基期参考2008年农资价格水平, 考虑有关因素确定。以后年份, 农资价格上涨, 全国粮食亩均化肥、柴油支出高于初始基期水平, 则以该年作为新的基期年, 基期滚动调整。
(4) 确定每年种粮农资增支。与基期相比, 每年全国粮食亩均化肥增支额, 主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确定, 并根据粮食播种面积测算全国种粮化肥增支总额;柴油增支, 主要依据农业部提供的全国种粮柴油施用总量及国家统一调整成品油价格调价幅度、调价时间, 测算种粮柴油增支总额, 并根据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测算亩均种粮柴油增支额。
(5) 确定农资综合补贴规模。综合考虑当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化以及国家财力情况, 确定次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与基期相比, 当年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增支较多时, 在基期补贴存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当年农资价格变动影响农民种粮增支基本不增加时, 原则上保持基期补贴存量不变;连续3年粮食亩均化肥、柴油支出不高于基期水平, 可以统筹当年财力情况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3. 补贴资金拨付与管理
(6) 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按照当年测算确定的农资综合补贴规模, 安排次年预算。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中央财政预算基础上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预算。
(7) 中央财政对各省 (区、市) 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按因素法测算分配。存量资金分配原则上稳定不变;增量资金分配, 原则上主要考虑各省 (区、市)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因素分配到省 (区、市) , 并适当考虑地区农资价格差异等因素, 补贴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省 (区) 倾斜。
(8) 补贴资金兑付采取当年补上年的办法。上年新增补贴资金连同存量补贴资金于当年年初拨付, 各地力争春耕前将补贴落实到户, 支持农民春耕生产,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9) 省级人民政府对本省 (区、市)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的落实负总责。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 按照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有利于保持农村稳定以及简便易行、提高效率等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 进一步完善补贴方式, 有条件的省份应积极探索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补贴等方式, 使补贴与粮食生产直接挂钩。积极探索支持种粮大户的补贴制度,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 配套措施
(10) 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农资综合补贴工作由财政部牵头负责。发展改革委负责农资价格、粮食价格监测和粮食成本收益调查等工作, 农业部负责监测提供化肥、柴油用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有关数据, 财政部负责补贴资金安排。建立部门会商机制, 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部门研究提出农资综合补贴年度安排意见, 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11) 进一步完善补贴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级公示、档案管理、“一折通”发放等规章制度, 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地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
(12) 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农资市场及价格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分析, 综合采取进出口调节、储备调控、协调调运、加强监管等手段, 加强市场调控, 保障农资供应, 保持市场稳定。
(13) 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 完善储备吞吐机制, 适当加大粮食市场调控力度, 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14) 本意见从2009年开始实施, 其他未尽事宜, 按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乡镇动态调整工作总结 第5篇
根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市2020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县2020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2020年,我镇积极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通过核实采集、党委研判、系统动态调整,全面精准锁定扶贫对象,进一步提高我镇扶贫对象识别准确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20年,我镇规范动态调整申报登记流程,涉及疑难问题需经村申报、镇研判后纳入台账登记,确保人口识别精准到位。截止目前,2020人口自然变更因死亡、嫁出、户籍迁出等原因减少XX户X人,因新生儿、婚入、户籍迁入等原因自然增加X人,无新识别整户贫困户,监测户X户X人,边缘户X户X人,全镇共计X户X人全部脱贫。现将我镇2020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筹力量,确保动态调整及时报送
加强帮扶力量和资源的统筹整合,组织和动员全镇机关干部职工、村四职干部、结对帮扶干部职等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动态调整工作。明晰标准、明确节点,由帮扶责任人在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变化最新情况后,采集填写家庭成员自然增减情况表报村两委、第一书记确认,确认后报扶贫办登记,定期经镇党委政府研判后确定形成动态管理台账,再由县上统一组织下开展国办系统录入标注。
二、加强宣传,确保调整信息动态公开
为保证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的科学开展,由镇党委政府组织对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帮扶责任人等开展业务培训,传达省市文件精神,强调工作时间节点,把握工作方向,及时了解脱贫监测户、采集边缘户等工作内容。充分动员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阳光操作,确保调整结果真实有效。由村主要干部召开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脱贫工作总结,研究本村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基本情况。张贴脱贫公示公告,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三、及时核实,确保系统数据精准明确
要求,做好系统数据核实工作。由扶贫办打印国办系统贫困户基础信息对照表,镇党委政府组织帮扶干部对每户贫困户基本家庭成员及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定期核实核准,对国办系统中不实、不准的数据进行及时完善和修改。对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返贫风险的非农户、脱贫不稳定户进行摸底并按附件《边缘易致贫户信息采集表》、《脱贫不稳定户信息采集表》进行采集登记。
四、斗硬考核,确保调整结果准确有效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6篇
一、在学生出疑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教学《乘法分配律》后的练习课。准备以教材中的相关练习为载体,通过各种变式练习巩固乘法分配律。
[调整]课进行到一半,有位爱提问的学生质疑:“除法有分配律吗?”我一愣,这在教材上没有说明,但实际却存在。是改变预设,还是避而不谈?取舍之下顺水推舟,说道:“这个问题挺有价值,大家认为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吧。”学生自主交流后,基本能模仿着乘法分配律说出:“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再把两个商相加,结果不变。”这时,出现了短暂的平静。看得出来。学生的大脑在高速运转。
生1:行,如(21+35)÷7=21+7+35÷7。
生2:不行,如(11+53)÷3=11÷3+53÷3,不好算。
课堂上出现了争执,经过反复举例、争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个规律在好算对成立,否则不行。此时,我又说:“同学们真不简单,能大胆作出猜测并初步证明了除法分配律,其实这个规律确实存在,只不过以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还不会算11÷3和53÷3这类问题。”学生听了我的评价,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不用说,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大胆地进行一次次猜测。
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敢于大胆改变预设,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这节课结束时,虽然还有几个练习没来得及做,但对除法分配律的研究必能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盲目做几道题的收获要大得多。
二、在学生出错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这是一节《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准备借助预设的几道练习,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更熟练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调整]课件出示准备好的习题:一批文具,上午卖出全部的20%,下午卖出全部的30%,已知上午卖出240元,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题目出示后,有学生立刻举手)
生1:老师,题目抄错了。
师:哪里错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笔者没能立刻发现错在哪里,便侧耳倾听)
生2:“多”字用错了。
师:怎么用错了?(笔者明知故问,并立刻准备借助这个问题展开教学)
生3:根据条件1和条件2,可以知道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卖出的多,而问题却要求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
师:怎么办?(笔者已准备将错就错,由学生自由发挥改编题目)
生4:把“多”字改成“少”字就可以了。(绝大多数同学赞同)
生5:也可以把条件1中的“20%”和条件2中的“30%”对调。
生6:还可以把条件3“上午卖出240元”改为“下午卖出240元”,把问题“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改为“比上午多卖出多少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改编应用题的热情空前高涨)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的方法把这道错题改编好了,老师真的感到很高兴。现在,我们先按照第一种改法解答……
面对这一意外,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预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试想,若在学生发现题目出错后,教师立刻自行纠正,并沿着预设继续展开教学,也许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的,但整节课不会引起全班学生如此高度的关注,课堂也会因缺少学生的热情参与而少了该有的灵气。
三、在学生出新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这是一节《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准备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迅速地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调整]在课后巩固练习时,有这么一题:兔妈妈种了3行萝卜,每行4个,要平均分给两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分到多少个?在看懂情境图后,教师试图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是这样分析的:从兔妈妈种了3行萝卜,每行4个,可以知道一共种了12个萝卜。再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就得6个。正想进行下一步练习时,一生轻轻嘀咕了一句:“为什么要全分光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对呀!老师,兔妈妈为什么要全分光呢?”
师:你们觉得怎么分更合理?
生1:兔妈妈自己也应该留一份。可以把12个萝卜平均分成3份,每只兔子分到4个。
师:你真聪明,还懂得孝敬妈妈!
(一句表扬使孩子们更加“来劲”了)
生2:老师,应该给兔妈妈多留点。
师:怎么留?
生3:兔妈妈自己留下6个,还剩下6个,每只兔宝宝分到3个。
生4:兔妈妈自己留下8个,还剩下4个,每只兔宝宝就分到2个……
孩子们意外的精彩演绎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相互关系整理得清清楚楚。教师带着欣赏的态度倾听了孩子的心声,真正尊重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聪明才智,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深入的讨论留给学生的印象。远比教师指导的深刻得多。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7篇
一、在学生出疑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教学《乘法分配律》后的练习课。准备以教材中的相关练习为载体, 通过各种变式练习巩固乘法分配律。
[调整]课进行到一半, 有位爱提问的学生质疑:“除法有分配律吗?”我一愣, 这在教材上没有说明, 但实际却存在。是改变预设, 还是避而不谈?取舍之下顺水推舟, 说道:“这个问题挺有价值, 大家认为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吧。”学生自主交流后, 基本能模仿着乘法分配律说出:“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 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除以这个数, 再把两个商相加, 结果不变。”这时, 出现了短暂的平静。看得出来, 学生的大脑在高速运转。
生1:行, 如 (21+35) ÷7=21÷7+35÷7。
生2:不行, 如 (11+53) ÷3=11÷3+53÷3, 不好算。
课堂上出现了争执, 经过反复举例、争论, 大家一致认为:这个规律在好算时成立, 否则不行。此时, 我又说:“同学们真不简单, 能大胆作出猜测并初步证明了除法分配律, 其实这个规律确实存在, 只不过以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 还不会算11÷3和53÷3这类问题。”学生听了我的评价, 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不用说, 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大胆地进行一次次猜测。
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 敢于大胆改变预设, 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这节课结束时, 虽然还有几个练习没来得及做, 但对除法分配律的研究必能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比盲目做几道题的收获要大得多。
二、在学生出错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这是一节《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准备借助预设的几道练习, 通过讲练结合, 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 更熟练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调整]课件出示准备好的习题:一批文具, 上午卖出全部的20%, 下午卖出全部的30%, 已知上午卖出240元, 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 (题目出示后, 有学生立刻举手)
生1:老师, 题目抄错了。
师:哪里错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 笔者没能立刻发现错在哪里, 便侧耳倾听)
生2:“多”字用错了。
师:怎么用错了? (笔者明知故问, 并立刻准备借助这个问题展开教学)
生3:根据条件1和条件2, 可以知道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卖出的多, 而问题却要求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
师:怎么办? (笔者已准备将错就错, 由学生自由发挥改编题目)
生4:把“多”字改成“少”字就可以了。 (绝大多数同学赞同)
生5:也可以把条件1中的“20%”和条件2中的“30%”对调。
生6:还可以把条件3“上午卖出240元”改为“下午卖出240元”, 把问题“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元”改为“比上午多卖出多少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改编应用题的热情空前高涨)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的方法把这道错题改编好了, 老师真的感到很高兴。现在, 我们先按照第一种改法解答……
面对这一意外, 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预案, 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试想, 若在学生发现题目出错后, 教师立刻自行纠正, 并沿着预设继续展开教学, 也许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的, 但整节课不会引起全班学生如此高度的关注, 课堂也会因缺少学生的热情参与而少了该有的灵气。
三、在学生出新处调整教学设计
[预设]这是一节《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准备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并能正确迅速地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调整]在课后巩固练习时, 有这么一题:兔妈妈种了3行萝卜, 每行4个, 要平均分给两只兔宝宝, 每只兔宝宝分到多少个?在看懂情境图后, 教师试图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是这样分析的:从兔妈妈种了3行萝卜, 每行4个, 可以知道一共种了12个萝卜。再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宝宝, 每只兔宝宝就得6个。正想进行下一步练习时, 一生轻轻嘀咕了一句:“为什么要全分光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 “对呀!老师, 兔妈妈为什么要全分光呢?”
师:你们觉得怎么分更合理?
生1:兔妈妈自己也应该留一份。可以把12个萝卜平均分成3份, 每只兔子分到4个。
师:你真聪明, 还懂得孝敬妈妈!
(一句表扬使孩子们更加“来劲”了)
生2:老师, 应该给兔妈妈多留点。
师:怎么留?
生3:兔妈妈自己留下6个, 还剩下6个, 每只兔宝宝分到3个。
生4:兔妈妈自己留下8个, 还剩下4个, 每只兔宝宝就分到2个……
孩子们意外的精彩演绎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相互关系整理得清清楚楚。教师带着欣赏的态度倾听了孩子的心声, 真正尊重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聪明才智, 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深入的讨论留给学生的印象, 远比教师指导的深刻得多。
黑龙江垦区动态预算调整模式探讨 第8篇
黑龙江垦区作为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下辖9个分局, 114个农牧场, 各农牧场又有自己的管理区、学校、医院等机构。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垦区早已得到应用, 其管理模式主要是财务刚性预算管理。财务刚性预算管理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垦区提出的一种探索垦区走出困境的财务管理模式。其方法是:一般在年初对下级单位下达为期一个年度的财务指标, 年中不进行调整, 年末必须完成计划指标的以行政手段强制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在预算监督控制体系中, 主要是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 从纵向看, 它从总局到分局再到农场最后到基层, 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从横向看, 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以刚性预算指标为核心, 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刚性预算开展工作, 以此保证刚性预算落实到位。财务刚性预算实施以来, 垦区的财务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发展。但这种预算从内容看主要是财务预算, 从过程看是相对静态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垦区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 财务刚性预算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对动态预算调整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垦区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 预算与垦区发展战略相脱节
财务刚性预算通常与短期财务目标相联系, 有时还可能演化为上一年度数据的简单重复或加减, 结果造成年度预算指标与垦区长期目标之间缺乏直接明确的联系, 即各责任部门忽视垦区长期目标和垦区价值创造, 只重视短期的活动, 造成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垦区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不利于垦区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 财务刚性预算管理过分强调财务指标的重要性, 而忽视作为垦区价值驱动因素的非财务指标如技术领先等因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财务资本对维系垦区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忽视人力资本等非财务资本对获取垦区核心竞争力及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 其结果必然导致预算目标与垦区战略严重脱节, 极易诱使垦区过分追求短期经营效益而忽视长期经营效益, 进而违背了预算管理的本意。不适应信息时代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灵活性为目标的战略管理, 不能有效地为管理和决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服务。
(二) 预算的适应性和动态性差
在目前的预算管理模式下, 预算期限一般为一个会计年度, 虽然在编制过程中考虑了未来市场变化、竞争环境变化等因素, 但受预算编制人员水平、信息搜集、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是所编制的预算在真正付诸实施时, 垦区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市场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而财务刚性预算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预算管理, 在此情况下, 预算的执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按原来编制的预算执行, 垦区有可能面临生产经营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能满足新的顾客消费偏好、落后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如果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调整原来的预算, 又会严重冲击预算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使得预算变得呆板僵化, 最终流于形式, 失去了其作为控制和评价标准的意义, 不能适应现今动态复杂环境下的垦区管理需要。另外, 由于财务刚性预算制定以后, 一般不做调整, 使得一些特殊业务、例外事件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不能使预算发挥其全面管理控制的功能。
(三) 预算不能适应信息化经营环境
由于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滞后, 使得预算监控、反馈、调整相应变得滞后, 预算管理者不能实时掌握预算信息, 从而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预算管理决策。对于预算执行者而言,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则可以利用预算信息的这种滞后性和不对称性, 逃避预算的管理控制或放弃预算执行, 使得预算形同虚设。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 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静态性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需要围绕预算实施动态管理, 即通过在预算管理中融合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等, 大幅度提高预算在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考评等环节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从而有效应对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对预算管理提出的种种挑战, 实现垦区长期价值创造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动态预算调整的基本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 在动态预算管理上的各环节中, 由于企业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使得动态预算调整在整个动态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异常突出, 本文就动态预算调整问题做深入探讨。
(一) 动态预算调整的特点
动态预算调整是指由于预算前提、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预算执行出现较大偏差等原因, 从而对后期预算进行的修改、追加或删减, 预算调整能够更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 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动态预算调整具有频繁性的特征。由于经营环境的动态复杂性, 预算发生较大变化的频率和速度都变得越来越快, 在这种情况下, 预算调整就变成动态预算一个频繁经历的管理环节, 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这有别于目前预算审慎、一般不予调整的特点。
二是围绕价值创造目标进行调整。在频繁的预算调整面前, 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控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但在价值创造目标的指引下, 预算调整可以看作是一个对预算准确性和预算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的预算调整是更好地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并且使得预算的刚性变得更加具有控制力。
三是调整的速度必须快。为了使动态预算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预算调整的方案应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使得预算管理在帮助企业把握机遇、创造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动态预算调整的原则
对于预算执行单位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 企业进行决策时, 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保证调整事项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助于价值创造。
一是战略符合原则。预算调整应当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以是否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为判断标准。
二是内部挖潜原则。当不利于预算执行的重大因素出现后, 应首先通过内部挖潜或采取其他措施弥补, 只有在无法弥补的情况下, 才能提出预算调整申请。
三是积极调整原则。当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应积极主动提出预算调整申请, 以保证预算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四是分权调整原则。区分预算调整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预算管理权限, 采取不同的预算调整流程。对重大的预算目标调整事项, 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程序, 经过预算决策机构审批后方可进行调整。对于日常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可以授权预算执行单位在其管理权限内, 在不影响总体预算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自主进行调整。
(三) 动态预算调整的范围及权限的界定
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应该严格界定预算的调整范围。只有当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 或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和单位决策机构认可的其他原因, 才允许调整预算。对于预算调整的范围, 可划分为两类:重大预算调整事项 (预算目标调整) 和一般预算调整事项 (预算内部调整) 。
对于重大预算调整事项, 由于预算目标的调整会影响到公司的战略目标, 因此对于这种调整应规定严格的限制条件, 比如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国家法规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 或出现不可抗力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紧急事件等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 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差异的, 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 可以调整预算。这类调整应该遵循调整权集中性的原则, 以避免调整的无序和多头状态, 为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预算委员会或单位最高决策机构应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所有预算调整的审批权限应归属预算委员会或单位最高决策机构, 统一行使预算标准的制定、审核, 预算调整的审批等权力。
一般预算调整事项的调整则属于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 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 因此, 只要履行规定的预算调整程序即可, 即企业各个部门等责任单位, 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 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预算调整方案, 自行进行调整, 并付诸实施, 以保证责任预算的完成。
三、黑龙江垦区动态预算调整模式
动态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国外研究综述 第9篇
企业特征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Jalilvand&Harris发表题为《调整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的公司行为》。文中在假定不完善市场中, 采用公司规模、利率环境和股票价格等作为代理变量, 测试了长、短期债务和股票发行对于美国公司的影响。用以观察公司特征对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文章呈现两个特点:首先, 强调公司在不同的融资决策下的速度特征 (长短期负债、流动性、股票和股利) 。其次, 公司使用部分调整, 长期融资目标被设定为外生性。
和Jalilvand et al不同, Banerjee, Heshmati&Wihlborg (2000) 第一次把资本结构和调整速度内生性, 并通过选用美、英企业样本研究发现:公司在任意时点上观察到的杠杆比率并不是最优的, 并且通向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也不相同。在规模较大的公司里其调整速度较快, 高成长性的公司向目标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较慢, 以及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调整速度的结论。
在此之后, Heshmati (2002) 对2261家微小型瑞典公司从1994到1997年间的样本研究, 其规模和成长性与调整速度的关系与Banerjee et al (2000) 的结论相同。对此其认为:由于公司规模大、透明度高、抗风险力强, 从外界获得资金更容易, 而小公司受到来自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的融资限制, 即使存在调整成本的情况下, 大公司也比小公司拥有更多机会调整资本结构。此外, 在公司成长性方面, 平时内部操作就包括这一部分小型调整行为, 只有当需要大的调整时才发行股票, 因此大公司的调整速度比小公司慢。文中提出了公司资产独特性这一概念, 即如果公司产品专业化过强或具有某些特殊技能, 那么一旦出现破产可能, 公司资产很难变现, 预期债权人得到的补偿就会更少, 因此这类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加不易改变。
Drobetz, Pensa&Wanzenried (2006) 采用1983至2002年, 来自于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706家欧洲公司样本分析公司特征在调整速度上的影响后得出:成长快的公司调整更容易的结论。其理由是, 这些公司通过相对成本优势或增加调整资金, 来增加其调整速度。这与Banerjee et al (2000) 和Heshmati (2002) 的结论正好相反。此外, 其还发现相对于账面价值, 杠杆市场价值的巨大波动将导致更快的调整。
国内, 肖作平 (2004) 、童勇 (2004) 等用静态系数对调整成本进行估计, 但结果不太现实且偏差大, 不能揭示动态调整的本质。近年来, 研究转向对调整因素的实证分析上, 如屈耀辉 (2006) 和陈必安 (2009) 等也分别从规模、成长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结论上存在差异。
二、制度导向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进入20世纪初, 人们认识到国家政策制度能够改善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特别是LLSV (2000) 法律制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给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其后关于调整速度中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主导型制度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强的投资者保护, 其调整速度比银行主导型更快;从普通法和民法的角度分析:对投资者有较强保护的普通法国家里, 调整的速度快于民法国家。由于制度因素与宏观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探寻制度对企业速度调整过程上通常将公司特征、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及税收制度等综合考虑。
最初的研究呈现出在单一经济体系下考察制度代理变量与调整速度的关系, Wanzenried (2002) 采用来自于1988到1998年间, 167家欧洲和英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作为样本数据。并分别以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大小以及金融中介规模) ;法律体系 (法律的有效性及债权和股权) ;经济环境的发展稳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作为制度特征的代理变量。得出结论是:证券市场的大小和流动性在短期速度调整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长期则呈现消极作用。金融中介所起的作用越大, 公司调整它们的资本结构越慢。并且好的经济环境导致公司加快资本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 英国公司调整融资结构比在具有更高的调整成本的欧洲公司速度更快。此外, 股票市场的大小和流动性及经济环境的稳定是调整行为的决定因素。
其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两大金融体系进行对比, 找出在不同体系下企业调整速度的差异, L觟觟f (2003) 比较1991到1998年间, 市场主导型的美国和英国, 及银行主导型的瑞典两大金融体系后分析得出:虽然公司并不会频繁调整目标杠杆, 以股权融资为主的美国和英国公司调整到目标资本结构的速度比以债权为主的瑞典公司快。Antoniou et al. (2008) 同样做了类似的研究, 所不同的是在对银行主导型国家选取的是德国、法国和日本。根据4854家公司从1987到2000年间的研究发现, 法国向目标杠杆调整速度最快, 紧接着是美国、英国和德国, 日本调整最慢。同样是在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下, 德国和日本公司偏离目标的成本比调整成本更低, 他们和债权人保持紧密的联系, 并缓慢朝目标杠杆靠近而不会产生巨大的代理成本。因此调整速度低于法国。
近年来, 研究逐渐由美、英和欧洲国家扩展到全球范围, Flannery&觟ztekin (2009) 对全球37个国家从1991到2006年间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研究后给LLSV (2000) 的结论提出了新的佐证。他们进一步扩宽了制度性含义的考查范围后指出:具有较高融资成本和现金流监管成本时, 其调整速度偏低。相反, 能够创造更高调整收益的制度环境, 调整速度加快, 如税收壁垒或有效的监控财务困境等, 在制度的代理变量选取上与Wanzenried (2002) 及其相似。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从李国重 (2006) 第一次将制度性因素纳入到动态目标调整模型中来, 说明制度性力量对中国决策的关键导向作用。其后黄辉 (2009) 也对此做了大量工作, 但总体来说, 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宏观环境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正是制度与宏观环境无法割舍的关联性, 在对制度和调整速度研究的同时,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调整速度影响的研究工作也同时展开。并将其分为繁荣和衰退两种情况, 其结论较为一致:即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 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当考虑到融资约束时, 不受约束的公司比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调整速度更快。
早期主要是单独考虑宏观因素, 如Miguel&Pindado (2001) 、Wanzenried (2002) 和Nivorozhkin (2004) 分别对西班牙、瑞士、捷克和保加利亚的调整速度给予了宏观经济上的解释。
接下来大多数文献都是基于企业特征基础上, 加入制度和宏观因素在内的混合型调整速度的方法。后来的研究中也多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Drobetz&Wanzenried (2006) 以1991到2001年间的90家瑞士公司为样本, 包含成长性和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企业特征因素, 和以期限差价、短期利率、违约差价和泰德差价作为经济周期的宏观因素代理变量, 发现经济环境越好, 调整速度越快。同年Hackbarth et al (2006) 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对信贷风险和动态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其结论与Drobetz&Wanzeried的相同。其理由是:当外部经济环境良好时, 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外部资金, 因此企业的借债能力更强, 通常这一指标要高出平时的40%左右。在短期债务发行上, 形成严格正的信贷息差以解决传统此类模型的缺点。
对宏观因素代理变量上的摸索是近些年来的发展新方向, 如Cook&Tian tang (2010) 使用1976到2005年跨期长达30年的美国公司样本, 估计宏观环境对速度的影响。他们采用五大指标作为宏观环境的代理变量:期限差价、违约差价、GDP增长率、市场股利收益率和价格产出比, 虽然前三个指标已经能够清楚的预测调整速度, 但在啄序理论下, 由于选择债券筹资优于股票筹资, 低杠杆公司比高杠杆公司调整速度更快, 因此加入了市场股利和价格产出两项。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从动态权衡理论出发, 而且对啄序和市场时机的结论也给予了支持。然而, 调整成本并没有随时间和公司而变化, 其中的某些假设过于严格而缺乏实用性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寻。
把目光转向国内, 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赵东青 (2008) 以房地产为例, 考察宏观调控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白竹青 (2010) 利用部分调整模型对宏观环境的繁荣与衰退进行研究对比;何靖 (2010) 在广义矩法估计下, 把融资条件考虑进来, 进一步扩宽了研究视角。
四、地域经济特征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世界经济的新航标使学者们的目光从美欧等发达国家逐渐转向亚太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 制度和宏观因素对国家的影响尤为重要, Clark, Francis&Iftekhar (2009) 采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 选用来至40个国家的26395家公司研究发现, (1)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调整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旦金融机构需要排除大量的障碍才能得以发展, 其调整速度就会逐渐减弱, 这与Demirguc, Kunt&Maksimovic (1996) 的结论相一致:发展中国家, 金融体系中单个部门的发展将增加整个资本的供应;而发达国家仅是改变整个资本的供应结构, 这种互补和替代效应的差别解释了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变量对资本结构调整更加明显。 (2) 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税率和对融资弹性的需求都对调整速度产生作用, 因此, 目标资本结构的收益影响着调整速度。总的来说, 在发展中国家, 强制债权和股权都与更快的调整速度相关联, 对于发达国家则不具有解释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高税率与调整速度在发展中国家里成正相关, 但在发达国家呈现负相关关系。
此外, Getzmann, Lang&Spremann (2010) 采用1301家亚洲公司, 从1995到2009年间, 亚洲公司估计的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范围在27%到39%之间, 这一数据与Flannery&Rangan (2006) 美国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相一致, 但高于Flannery&Hankins (2007) 和Lemmon, Roberts&Zender (2008) 17%和25%的调整速度。他们推测由于面对更快的调整, 大型的亚洲公司与美国公司相比并不会遭受更高的交易成本。
五、结论
现有关于调整速度的研究多是基于动态方式分析资本结构问题时附带提出的, 因此分析上缺少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就现有关于调整速度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 (1) 公司特征的各变量与调整速度的关系仍不明朗。对速度的研究过程中, 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距离、公司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资产专用性是研究公司特征与速度最主要的几个变量, 但国内外关于各变量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没有取得较为统一的结论。其原因在于:首先, 公司特征的代理变量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除上述一些变量外, 还有将公司声誉、股权结构、实际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等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其次使用的计量方法存在着内生和外生性的区别。此外实证研究中, 样本和数据选择上的差异也会导制结果不同。 (2) 制度性。虽然少数学者开始尝试着对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选取以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公司样本, 忽视处于经济转型期, 国家调控机制最强的亚、非等国, 使其研究领域过于单一, 结论适用范围过窄。此外, 除了对法律制度纳入研究范围, 其它如, 税收制度、破产制度等因素也应考虑进来, 使制度因素的内容更加全面。 (3) 宏观因素。20世纪后, 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研究的目光逐渐转向宏观环境因素上, 并进一步考虑到融资约束条件。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上的亲周期性得到证明,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充分证明, 这一结论在中国经济环境下也同样适合。 (4) 地域性。近年随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以及刚刚过去的次级贷危机都在提醒人们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国家, 这也是将来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白竹青:《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 《企业导报》2010年第4期。
[2]何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吗》, 《南方经济》2010年第12期。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10篇
随着手持照相设备如手机、相机等的普及, 获取图片越来越方便。“随手拍”成为习惯,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持设备拍下自己想要记录的任何东西。然而, 不足之处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成像设备都有十分完美的成像效果。拍摄过程中常常因为光照问题造成图像的显示效果不足以令人满意。比如在背光的情况下由于光线不足而造成整个图像的色调暗淡。
图像的动态范围[1]是指最大和最小光度的比值, 它主要影响图像所能够记录的细节的丰富程度, 是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采用浮点值进行记录[2], 高动态范围图像可以同时表现出场景中非常亮和非常暗的可视细节信息。如图1所示, (a) 为色调偏暗的图像, (b) 为色调过亮的图像。
本文中图像的亮度调整主要考虑光照不足的情况[3]。光照不足会使图像亮度过低, 从图像的直方图上可以看出, 亮度更多的分布在靠近“0”值的区域。调整的重点是将图像的亮度值向更靠近“1”的区域映射[4]。压缩动态范围的色调映射[5]方法是在尽可能保留图像的纹理、边界等重要图像信息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的调整, 将它运用于图像的亮度修正, 可以实现图像的亮度修复而不损失其他的图像信息。
Qi Shan[6]等提出的基于局部窗口的线性调整方法, 结合了全局映射与局部映射方法的优点。在输入图像上为每个像素加窗作局部线性调整, 得到一系列可以保持亮度值的单调的线性约束方程。对线性方程组进行优化以得到一个全局最优的解作为最终输出结果。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图像的局部的高对比度并且保留细节信息。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以Qi Shan等的方法为基础, 修正每个局部窗口的亮度的参考值, 从视觉上来说, 不再有可感知的色调失真。关于图像的亮度有两种特征区域:1) 绝对动态范围高但亮度过渡较平滑, 也就是整体亮度值较高的区域;2) 局部亮度变化, 即梯度值很大的区域。如图2所示。
普通的线性方法, 如gamma校正等,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出调整。但是局部变化过大时, 线性方法无法再满足调整的需要, 它会使图像中细小的结构信息丢失, 降低图像的色彩饱和度。基于局部窗口的线性映射方法将图像划分成kk (一般取k=3) 大小的块, 每个块即为一个窗口。对每个小窗口作线性调整, 应用不同的调整参数得到一个线性方程, 整体求解所有的线性方程就可以得到动态范围压缩后的图像的亮度分布, 最后再把图像还原即得到调整后的图像。通过这样的调整并最终求解全局最优的解, 实现将强边缘的亮度值压缩, 并同时保持较弱的边缘。
这是一个局部操作方法, 它不需要尺度的分解、图像分割等处理, 因此它不涉及到这些方法中的人工操作成份。对于全局优化的框架来说, 全局的色调调整是非线性的而且空间可变的, 比较适合有较强的、多样的结构特征的图像。
1 局部窗口映射
设输入图像的动态范围为Ih, 在每个像素i上取一个大小为kk (一般取k为奇数) 窗口wi, i为窗口的中心点。得到的局部线性映射方程如式 (1) 所示:
其中, pi和qi分别代表直线的斜率和在Il轴上的截距, pi的值大于1或者小于1, qi的值大于0。Il是对应的低动态范围的亮度值。
当图像从图1 (a) 映射到图1 (b) 时, 需要增加其亮度。则映射方程中pi的值应该大于1, 使得偏暗的图像的亮度值增大, 还原输入图像中因光线太暗而无法清楚识别的细节部分;反之, 若要将图像的亮度减小, 则线性方程应满足0
全局函数映射方法的动态压缩能力比较弱, 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因其进行全局缩放, 图像的细节纹理区域不容易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局部映射则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动态压缩。由于不是同等比例缩放, 对动态范围较大的区域压缩程度较大, 而动态范围较小的区域压缩程度也相应较小, 因此可以实现压缩动态范围的同时使得图像的失真尽可能小。例如, 在图像中亮度值过大时会丢失色彩信息及细节纹理信息, 极端情况下仅呈现出只有一片白光的区域。运用局部的动态范围压缩后可以使图像的亮度降低, 同时可以显示出被光线冲淡的细节信息。
2 阶跃方程
在基于局部窗口的线性调整方法中, 通过计算每个窗口的均值与方差, 再利用式 (2) 估算压缩后的亮度值。
实验发现, 如此计算亮度值易使得图像的色调过饱和, 从而导致颜色失真。为此, 考虑使用压缩程度较平缓的方法。这里选用非线性[7]的Heaviside阶跃方程。其计算方法如式 (3) 所示。
方程的曲线如图3所示。
可以看到, 阶跃方程是一个连续函数。以此阶跃函数为依据设置ci的值会使亮度向δ+r/2的下方压缩, 同时使亮度较低的值向δ-r/2的上方压缩。曲线压缩力度较为平缓, 压缩后的图像无明显失真, 并且可以很好地保持图像的细节纹理, 色彩的保真度较高。
进行转换后, 利用式 (4) 计算ci。
式 (4) 通过将阶跃函数变形得到。考虑到Ih的取值范围是不定的, 与给定的输入图像相关, 而期望的输出结果Il的取值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 大致为[0, 1]。选用此阶跃函数作为ci的预估值, 它与输入图像无关, 只与设定的两个参数有关。不论输入图像的动态范围如何分布, 都可以映射到由这两个参数所限定的动态范围中。
ci的值总是为正, 作为每个窗口的亮度的预估值。ci的估算过程将在下一个部分中介绍。ci的取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调整后的图像的光照效果。在每个小窗口上只估算ci的值, 降低运算复杂度, 同时不影响最终的修复效果。基于局部窗口的线性映射方法中把由ci构成的与原始图像同样大小的矩阵称为导航图。
可以看到, 公式中有两个参数, 分别是δ和r。δ为ci的值域的中间值, 它的可调节范围为[0, 1]。r表示亮度值压缩后的动态范围, 为Il的取值区间的大小。Ih为将输入图像分解后得到的环境光的亮度信息。为了使得调整后的动态范围在0到1之间, δ与r的取值需要相互参考。一般来说, δ与全局动态范围上限 (此处为1) 之间的距离应该大于r/2, 与全局动态范围下限 (此处为0) 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大于r/2, 即1-δ≥r/2且δ≥r/2。从而函数曲线的取值范围限定在0到1之间。
由于阶跃方程是连续函数, 它对亮度的调整基本上不会破坏输入图像的细节信息, 一些细小的纹理也可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3 算法介绍
3.1 算法的详细步骤
1) 提取输入图像的亮度层I;
2) 计算输入图像的导航图ci;
3) 运用局部窗口映射并参考ci的值对I进行调整;
4) 重构图像得到调整后的输出结果。
3.2 算法具体说明
提取出图像的亮度层I后, 为每个窗口计算一个ci的值与之对应, 再利用式 (5) 进行全局优化求解[7]。
利用导航图ci的好处在于: (1) 尽管各窗口中ci的取值各不相同, 且每个ci只影响其邻近的像素的对比度。相对于直接修改Ih中的亮度值, ci的值并不需要太精确, 只需要大致的取值范围, 然后利用优化方程找到一个最优解。其计算过程足够清晰、简练。 (2) 窗口大小为kk, k的值可取3, 5, 7等奇数。每个窗口中只计算一个ci, 窗口中所有像素点都以此ci为依据进行调整。相对于逐像素点计算亮度值, 以窗口为最小单位进行计算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 且不会显著影响调整后图像的视觉效果。
广泛运用的图像重构方法[9]如式 (6) 所示:
其中, C=R, G, B, 分别表示红、蓝、绿三个颜色通道。首先独立恢复各颜色通道, 然后将其正向叠加即得到重构后的图像。冥指数s代表饱合度因子, s的值越大, 输出图像的饱合度会越高。通过实验发现, s的取值范围设定为0.4至0.6时, 重构得到的图像效果是最好的。
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在Intel i3-2310M 2.10 GHz上完成。实验结果通过Matlab仿真得到。可以看出, 图像亮度的调整效果同时受δ与r的取值的影响。如图4所示 (图像大小:256256, 格式:TIFF) 。 (b) 中δ取值0.3, (c) 中δ取值0.4, (c) 比 (b) 更加明亮, 特别是从图中像框下方的墙面及人物的面部可以观察出。总的来说, δ取值越大, 调整后图像的亮度越大, 同样, 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r的值, 图像的高度也会增加。不同的是, 相对于r的影响程度而言, 参数δ对图像整体效果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在某些情况下, 仅仅改变r的值对输出图像的效果并没有显著影响。图4 (d) 为不采用阶跃方程得出的结果,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恢复图像的细节。例如比较图像中人物的面部特征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面部特征, 在图4 (b) 与图4 (c) 中人物的五官更加清晰易辨认。
由于阶跃方程是连续函数, 调整后的图像边缘清晰, 没有出现模糊。同时由于采用的是较平滑的映射方法, 图像中未出现明显的噪声。与用原来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相比, 特别是对比图像中人物的面部与衣着的修复效果可以看到, 本文的方法有较好的细节保持能力及抑制噪声的能力。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图像亮度修正的方法, 利用动态范围压缩的方法, 采用阶跃方程而不是根据均值以及方差作为局部亮度调整的依据, 对图像的动态范围进行调整, 以达到修复图像亮度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可以实现对图像的亮度修复处理, 同时能够很好地抑制噪声与保持边界。
摘要:手持照像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图像, 但拍得的照片常常会由于拍摄角度及光照的问题而影响效果, 因此图像修复特别是对色调的修复技术受到极大重视。图像动态范围描述图像中最大的和最小的亮度之间的比值, 色调映射方法是将高动态范围压缩到普通显示器可显示的范围内。在基于局部窗口的全局优化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阶跃方程对低动态范围图像进行调整, 达到修复图像亮度的效果。该方法运算简单, 同时具有很好的色彩保真度, 且调整后图像的细节保持良好。从视觉上来说, 感知到的色彩更接近原始图像。
关键词:图像增强,动态压缩范围,色调映射,Heaviside方程,颜色恒常性,图像恢复
参考文献
[1]王作省, 邹少芳, 王章野.高动态图像色调映射技术新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7) :2421-2424.
[2]谢德红, 万晓霞.一种基于多尺度Do G滤波器的高动态范围的映射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 36 (11) :1381-1385.
[3]Kirk A, O’Brien J F.Perceptually based tone mapping for low-light condition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1.
[4]Ha Cohen Y, Shechtman E, Goldman D B, et al.Non-rigid dense correspondence with applications for image enhancement[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TOG) , 2011, 30 (4) :70.
[5]霍永青, 彭启琮.高动态范围图像及反色调映射算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2, 34 (4) :820-826.
[6]Shan Q, Jia J, Brown M S.Globally Optimized Linear Windowed Tone Mapp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2010, 16 (4) :663-675.
[7]Wang B, Yu Y, Xu Y Q.Example-based image color and tone style enhancement[J].To appear in ACM TOG, 2011, 30:4.
[8]Kovesi P.Phase Preserving Tone Mapping of Non-Photographic High Dynamic Range Images[C]//Digital Image Comput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DICTA) ,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2:1-8.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主运皮带;KJD5;智能300A开关;节能降耗
皮带运输机在矿井原煤运输中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其拥有安全高效快捷的优势,但是由于主运皮带运输机运输距离远,单条皮带运输机的运输长度较长,驱动力要求较大,因此多采用多台大功率电动机驱动的方式,造成电力消耗在矿井生产成本中占有的比重很大,特别是在当前煤炭行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成为煤炭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结合钱家营矿业公司运输系统实际,对平运二部皮带运输机控制方式进行了优化改造,实现了根据电流变化动态调整电机启动数量,有效降低了皮带运输系统的电力浪费。
1 钱家营矿业公司平运二部皮带概况
1.1 平运二部皮带基本情况
平运二部皮带位于钱家营矿业公司井下负600水平,皮带运输距离1124m,皮带运行速度2.24m/s,电力拖动采用四机驱动,电动机型号:YBK2315L1—4,动率:160kW,供电电压:660V,弗兰德减速器型号:B3SH11,传动比:i=35.5,主机控制开关:采用无锡东亭矿山机电厂生产的智能300A真空磁力起动器。
1.2 平运二部皮带控制系统
平运二部皮带控制开关采用的是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KJD5型矿用本质安全型可编程控制器。
1.2.1 KJD5控制器基本构造
KJD5控制器是一种适合工业控制用的智能装置,它采用梯形及语句表作为编程语言,机芯内插有主板1块、开关量板1块、频率量板1块、位置板1块、继电器板1块,并且可以通过RS485传输协议实现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通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2.2 KJD5控制器工作过程
它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完成整修处理过程为一个扫描周期,一个扫描周期最长限制为1.5s,如果用户程序编写有误,导致扫描周期超过1.5s,则矿用PLC将自动复位。用户板的故障也会使KJD5控制器的微控器对用户板产生复位。在通讯处理阶段,CPU板与显示板通过串行口通讯,响应键盘的命令,更新液晶显示器显示内容。KJD5控制器处于编程方式时,不执行用户程序和输出处理,在运行方式时,执行有效的用户程序(有效的用户程序是指通过程序传送命令菜单2传送的有END指令的程序)。
输入处理以扫描方式顺序读入所有输入端的状态(开关量及频率量),并将状态存入相应的映象存储器,在程序执行期间,即使输入状态发生变化,相应的映象存储器中的内容也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在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输入处理阶段才会被读入。
输出处理将用户程序执行的结果输出到输出板的输出锁存器,通过隔离电路向外输出控制信号,这是KJD5控制器的实际输出。
2 数据采集与分析
2.1 数据通讯安装与调试
为使四台智能300A真空磁力起动器与KJD5型皮带集中控制机分站之间实现数据通讯功能,需要将智能真空磁力起动器的电流数据传输给KJD5型皮带集中控制机,现场将智能真空磁力起动器与皮带集中控制机之间通讯电缆接好(智能开关主板具有数据通讯功能),并设置好各台智能开关的通讯地址,确保KJD5型皮带控制机准确采集数据。
用电流型卡表,现场实际测量电动机空载与满载状态下的电流数据,并与智能开关所显示数据现场进行比较查找是否存在误差,同时观察KJD5皮带控制机显示屏显示的电流数据与实际数据是否存在误差。
2.2 数据分析
对平运二部皮带进行现场实际观察,记录皮带运输机在空载、轻载、满载状态下电流变化范围,确定平运二部皮带做负荷动态调整时的切换电流数值,并根据平运二部皮带运输机的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平二皮带电动机负荷做动态调整时切除电动机的台数及调整控制哪台电动机。
3 确定改造方案
3.1 基本原理
在KJD5皮带集中控制机程序中,添加相应的PLC控制程序,在控制程序中规定,当皮带运输机在启动时,四台电动机同时参与工作,待皮带正常起动后,再进行电流参数比较,并将1、3号电动机作为切除或投入对象,2、4号电动机作为长时工作,实施负荷动态调整。
3.2 具体方案
依据现场实际观测结果,在控制机程序中确定用2、4号电动机的工作电流,与程序中电流切换数值下限62A及电流切换数值上限90A进行比较,当2、4号电动机工作电流都小于或等于62A时,程序设定延时180s进行跳转,将1、3号电动机切除,由四台电机变为两台电机驱动。皮带运行过程中当2、4号中任何一台电动机的工作电流大于90A时,程序中设定延时30s后进行跳转,投入1、3号电动机,进行四台电机驱动,根据2、4号电动机的工作电流变化,确定运转情况,如果出现某种原因造成无工作电流输出时,立即将1、3号电动机投入,可以保证平运二部皮带的安全运转。
在程序中还设置有空载与满载状态下的判断过程,即当程序判断皮带在空载状态下程序跳转的条件,当1号机在“开”状态下有效、程序跳转,进行切换,当程序判断皮带在满载状态下程序跳转的条件,当1号机在“停”状态下有效、程序进行跳转。
4 效益分析
钱家营矿业公司通过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实现了平运二部皮带在软件上实现电动机负荷做动态调整,仅此一条皮带可节省电费开支近40万元,此项技术革新开辟了主运皮带节能新途径,对煤炭行业运输系统降低电力成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粒子数动态调整的粒子滤波新算法 第12篇
粒子滤波技术是一种求解后验概率的实用性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Bayesian理论和Monte Carlo方法[1], 将系统状态的后验分布用一组带权值的粒子表示, 新状态通过该组粒子的Bayesian迭代产生, 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2]。此算法已广泛应用于很多相关领域中。
粒子滤波理论已被广泛应用, 如全局定位[3]、移动机器人定位[4], 尤其在目标跟踪[5,6]领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传统的粒子滤波算法在大型物体上的应用中, 需要参与计算很多的粒子数[7]。而这样的粒子数越多, 算法就会有更大的计算量, 这将会导致更长计算时间。目前, 粒子滤波算法消耗时间问题使得大规模数据的应用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 加速运算粒子滤波算法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一种改进的粒子滤波算法。利用算法中粒子数目所需的实际状况, 其参与运算数被动态地降低, 通过自适应地运算决策规则的粒子滤波, 动态地降低算法中计算的粒子数。在确保应用良好性能的情况下, 大大地降低算法的运算时间。所以, 即使应用中的大规模粒子有参与运算, 配准所要求的及时性也能有效地被算法满足。仿真表明, 修改后的方法速度快, 效率高,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算法消耗时间大等问题。
1 粒子滤波原理
粒子滤波是基于蒙特卡罗仿真, 且近似于贝叶斯滤波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使用递归的MC算法[8]:初始, 根据以往分布信息, 随机生成一系列样本 (粒子) 。随后, 凭借调整每个粒子对应的权值以及粒子坐标来获得真实分布的粒子, 使粒子平均化作为其估计值。最后, 再次采样样本, 保证权重为均匀分布[9]。下面简要介绍粒子滤波算法。设置系统的模型为:
其中, wk+1与vk指噪音;Qk与Rk指协方差值;f () 与h () 指非线性函数。递推状态预测方程和状态更新方程如下:
为了计算方便, 增加一个新的概率计算函数进行采样:
根据上述公式得到:
算法必须最小化显著性权值方差。在q (Xk∣Zk) 中选则适当数目的有权粒子进行运算, 当观察数据产生变化时, 则及时改变各粒子权值, 以此来做递推计算。
根据上述算法原理能够看到, 此算法存在一个瓶颈, 即在从q (XkZk) 中选取一定数目的带权值粒子参与运算的过程中, 选取粒子的数目是一个固定的值。当外界环境比较复杂时, 即需要很大的粒子数目N时, 会大幅度增加算法的时间复杂程度O (N) , 外界环境的复杂程度越大, 时间复杂度越高, 可表示为:
算法时间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 (8) 中包含了环境的复杂程度, 能够近似地表示所需的粒子数。td指单个粒子所消耗的时间。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在应用算法时, 如果参与计算的粒子数目越多, 算法所消耗的时间就越大, 这将成为此算法的重大阻碍。
2 粒子滤波算法的改进
当粒子滤波算法应用于复杂环境时, 需要参与计算大量的粒子, 这将使算法进行大量的计算, 浪费了很运算时间。因此, 粒子数自适应调节的粒子滤波方法被提出。根据异同状况, 及时地调节所用的粒子数, 加速了计算, 依据第1节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公式能够得知, 当参与运算的粒子数减少时, 将大幅度降低算法的耗时, 从而提升算法的速度。
2.1 采样重要粒子
在粒子算法中, 非常重要的步骤是采样重要的粒子。如果从p (xk∣yt:k) 中采样N个独立同分布的样本{x10:k, x20:k, , xN0:k}, 则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能够用经验分布逼近:
然而, 算法往往难于从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中直接采样, 而欲要独立抽取的N个样本却适合于在已知的重要分布函数q (x0:k∣y0:k) 中得到, 抽取的样本点进行加权求和来近似得到p (x0:k∣y1:k) :
其中, 指归一化后的权值。
为了获得权值递推方程, 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则被分解为:
其中:
因此, 概率密度函数被分解为:
根据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采样算法中的粒子, 依据目标、背景的繁杂度来选择不定数目的粒子进行计算。然而, 使用传统粒子滤波算法时, 如果有比较复杂的背景, 那么过多参与运算的粒子数将会增加算法的运行时间。因此, 假若物体目标、背景等多样变化, 自适应调节计算的粒子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在线调整粒子数
由于粒子滤波算法使用了过多的粒子数[10], 因此所需的时间较长。其滤波时间与需要的粒子数成正比。在确保一定性能的情况下, 根据算法实时的应用状况, 自适应地降低粒子数, 则将很好地减少滤波粒子数, 进而大大降低滤波时间。
对于改进的方法, 通过各阶段产出的滤波值μk和滤波误差方差pk来确定N (μi, pk) , 其表示k时的{Xk, i=1, , N}分布。定义算法评估指标:
其中, t指完成一次实验的时耗, RMSE指滤波误差, IEI滤波性能指标表示不仅考虑精度预测, 而且考虑了运算效率, IEI值越大, 算法的综合性能就越好。其综合的性能代价 (IPC) 函数被定义如下:
其中, f (εk) 指误差评估的概率密度函数, ;m指比例参数;N (k) 指需要的粒子数, 指处理一个粒子的平均时耗。指粒子一阶均值对μk-1评估时产生的误差。计算k时的IPC函数:
根据式 (15) 可以得到:
在式 (16) 基础上计算积分得到:
N (k) 指所需的粒子数, 由式 (17) 知, 依据不同的情况与时刻, 能够动态地对粒子数进行调节。这样, 与传统的粒子滤波算法相比, 改进的粒子滤波算法随着应用背景、目标的复杂多变, 所需计算的粒子数会自适应地调整。当没有粒子参与计算时, 算法会动态地减少参与运算的粒子数。通过式 (8) 可以知道, 如果减少粒子数, 算法的运行时间则会降低, 提高运算效率, 达到了提高算法速度的目的。
3 性能评价
本节通过实验来评价提出算法的性能。实验数据通过仿真生成非线性序列得到, 定义仿真系统为:
初始状态设定为p (x0) ~N (0.075) , w (k) 指方差为0.75、服从高斯分布的白噪声。在本实验中, 抽样的粒子数为40, 并进行Monte Carlo仿真实验50次。选择改进后的动态调节粒子数的粒子滤波算法和传统的粒子滤波方法[7]进行实验测试。统计了算法所用到的粒子数, 并对两种算法所消耗的时间做了统计。
图1为50次仿真实验中, 改进粒子滤波算法不同次数所计算粒子数的变化;表1呈现了传统算法与改进算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基于第1节中预备知识, 对传统算法与改进算法的平均消耗时间O (N) 进行统计, 以此对两种算法的耗时程度加以衡量, 如表2所示。
依据图1、表1和表2的实验比较结果可以清楚看出, 传统的粒子滤波算法在遇到复杂场景的情形时, 有大量粒子数目参与计算, 算法所消耗的时间巨大。而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执行粒子数目的动态调节过程。从表1的统计结果能够看出, 根据在线动态地调节粒子数, 使得提出的算法所需的平均粒子数比传统算法所需的粒子数大大减少。从表2中可以看到, 提出的算法所消耗的时间复杂度比改进前算法的耗时有了大幅度减少, 也大大降低了算法的消耗时间, 使算法在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应用性上也有了更大程度的扩展。因此, 提出的动态调节粒子数的滤波算法较改进前, 在消耗时间和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此外, 通过另一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改进算法的性能。目标选用人脸视频数据进行跟踪实验。在实验脸部跟踪的过程中, 选取一些用摄像头拍摄的办公室AVI视频, 如图2所示。在这些视频中, 有接近肤色的光照区域背景, 人脸随着人的自然运动而运动。视频具有240320的分辨率、每秒15帧的帧率, 以及4123的目标大小。
本组实验将改进的算法与MSEPF跟踪算法[11]进行比较, 对同一视频进行测试。比较的指标为两种算法的跟踪误差以及第1节基础知识中涉及的平均消耗时间O (N) , 如图3和图4所示:明显看出, 两种算法在准确性上相差很小, 都能够准确跟踪到目标, 但改进的算法在平均消耗时间上计算量很小, 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4 结语
提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滤波算法, 自适应调节粒子数, 依据特定的场景自适应地调节参与计算的粒子数, 极大地加速了算法的执行时间, 能够有效地提升粒子滤波算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Bregler C, Malik J.Tracking people with and exponential map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Santa Barbara, CA, 1998:8-15.
[2]刘小明, 庄越挺, 潘云鹤.基于模型的人体运动跟踪[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 36 (10) :1268-1273.
[3]Thrun S, Fox D, Burgard W, et al.Robust 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for mobile robots[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 128 (1/2) :99-141.
[4]夏益民, 杨宜民.一种基于自适应进化粒子滤波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0, 27 (2) :64-67.
[5]朱明清, 陈宗海.基于椭圆区域协方差描述子和卡尔曼粒子滤波的鲁棒视觉跟踪方法[J].控制与决策, 2011, 26 (5) :721-726.
[6]初红霞, 王科俊, 王希凤, 等.多特征融合的退火粒子滤波目标跟踪[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47 (6) :164-167.
[7]Arulampalam M S, Maskell S, Eeal G N.A tutorial on particle filters for online nonlinear/non-Gaussian Bayesian trac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2, 50 (2) :174-188.
[8]Olivier C, Smon J G.An overview of existing method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sequential Monte Carlo[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7, 95 (5) :899-924.
[9]Gordon N, Salmond D, Smith A F M.Novel approach to nonlinear/non-Gaussian Bayesian state estimation[J].IEEE Proceeding of Radar Signal Process, 1993, 140 (2) :107-113.
[10]Julier S J, Uhlmann J K.Unscented filtering and nonlinear estim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4, 92 (3) :401-422.
动态调整机制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