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精选14篇)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1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性别:  男 女

1.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对自己的人生做过规划吗?

A.是B.否

3.您是否感觉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

A.是B.否C.一般D.其他

4.现代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个人的什么因素最重要?(可多选)

A.知识水平B.个人能力 C.道德品质 D.其他

5.您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注重什么因素?(可多选)

A.企业经济实力 B.个人兴趣爱好 C.现代热门行业 D.个人发展前途 E.其他

6.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你的第一期望薪水如何?

A.2000以内 B.2000-3000 C.3000-4000 D.4000-5000 E.5000以上

7.择业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可多选)

A.朋友 B.家人 C.老师 D.其他

8.您会为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而特地去考相关的证书吗?

A.会B.不会

9.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

A.对自己的定位不清 B.对社会认识不够 C.对未来目标不明 D.对就业准备不当

10.您对自己以后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乐观B.无所谓C.不乐观

1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12.毕业以后您会选择?

A.直接就业 B.考研 C.考公务员 D.自主创业 E.出国深造

13.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B.人才供过于求C.毕业生期望过高,过于挑剔 D.其他

14.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可多选)

A.解决问题的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工作经验 D.专业知识和技能 E.其他

15.您现在是否为了自己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努力考证?

A.是B.否

16.您在择业时会优先选择的城市?

A.户口所在地 B.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C.西部地区 D.其他

17您主要通过那种求职途径找工作?(可多选)

A.浏览人才网站 B.校园招聘会 C.学校推荐 D.报纸、电视招聘广告 E.其他

18.您是否会考虑自主创业?

A.会 B.不会C.可能考虑

19.您是否会认为高学历着就业会更容易?

A.是 B.否 C.不一定

20.大量的毕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的现状会不会对您构成无形的压力?

A.有很大压力 B.一般C.不会有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2篇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里再加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

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

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三.如何缓解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1.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高校教育方面,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所以我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4.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3篇

考研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31.25,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比例,而在我国,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比例为36:4.2:1,也就是说,研究生人数只有本科生人数的百分之11.66。由此可见,这百分之31.25的考研的人中,大概只有百分之37.31的人中是可以如愿考上研究生的。至于剩下的准备考研的却没有考上研究生的百分之62.69的人,则基本上只能选择再考一年或者被动就业。

选择就业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59.37,而考研人数中的考研失败的人中必定有一部分会选择就业,所以,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中的比例必然大于百分之60.也就是说,大部分本科生还是倾向于毕业以后就业的。

对于薪酬的期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十分有趣的数据,15人选择5000元以上的薪酬期望,9人选择了4000-5000的薪酬期望,8人选择了3000-4000的薪酬期望,没有一个对于自己毕业之后的薪酬期望值是低于3000元的。这种偏高的薪酬期望会对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不能说这种偏高的就业薪酬期望是本科生居住在象牙塔内,对社会缺乏认识,过于眼高手低。我认为,从棘轮效应角度出发,这种薪酬期望更大程度取决于之前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本科生在就读大学期间的生活水平。在每一位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一般都在1500元以上,其中不乏也有低于1500的,这样的学生一般都会得到每个学年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平均到八个月的学期生活中,每个月均摊375元,每个月加上这375元,基本就都超过1500元了,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则只是单纯的用于生活开销,不包括住房交通生活缴费等开销。而毕业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系列开销,按照城市区位理论计算,城市中一个人的一个月中住房与通勤成本之和应为1000左右,而生活缴费按照生活经验来谈,则至少应该为200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如果一个毕业生想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毕业之后应该至少赚得1500+1000+200=2700元,这还只是假设他的消费倾向为百分之100。如果想每个月留有余额,则每个月至少要赚得大于2700元的薪水,所以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薪酬期望都会大于3000元。

2015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6000美元,按6.5的汇率来算,则仅仅是一年39000元,折合每个月只有3250元。不能否认这源于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很大,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这3250仅仅是略高于一小部分本科毕业生工作的最低薪酬待遇要求,剩余百分之75的人觉得至少要在每个月4000元以上,而这种收入要求对于本地区社会上的企事业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无形压力,并不会有很多企业有能力并且愿意支付一个月4000元以上的薪水。因此也就导致了毕业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肯留在延边州发展。人才的流失已经是延边地区面临的很严峻的问题。对于这种普遍要求高于4000元的工资收入,在账面上只有超大型城市,即人口数在500-1000万人之间的城市才能负担得起,所以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过剩和生产过剩已经成为这些地区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样,在理想的就业地区一项上,只有百分之12.5的人选择内地中小城市和西部或农村地区进行就业,这也说明了人才流向大城市的趋势。这些大城市看似能够满足毕业生对于薪水待遇的预期,实则非也,我们之前所做的论证是基于账面收入的,没有考虑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物价水平的差距,在大城市中每个月住房和通勤成本相加之和必然是大于1000元的。而且,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向发达地区导致的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人均收入的下降。使得大城市中居民购买力下降,形成通货紧缩。所以,人力资本盲目的流向发达地区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于企事业而言,最小的生产成本才能带来最大的收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是最大的,因此降低成本是每一个企事业所向往和追求的,但是降低员工薪水报酬通过在问卷调查中得到的结论必然是行不通的,所以企事业,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中的企事业,在进行招聘时不要过于压低对于招聘的员工的薪水报酬,让人力资本流回中小城市,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发展,更有利于国家发展。

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18个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9个人选择了工资待遇,3个人选择了工作环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工作的稳定性则只有一个人选择。对于相似的问题,工作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潜力,有11人认为薪酬待遇重要,14人认为发展潜力重要,7人认为同等重要。在这两个题目的统计中,我们可以验证刺刺社会调查的正确性,即前后两个相似的题目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个人发展机会的重要性对于毕业生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薪酬待遇,所以企事业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把重心迁移到个人发展机会上。

理想中就业单位的性质,11人选择了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3人选择了科研及教育单位,4人选择了国有企业,14人选择了外资企业,1人选择了民营企业。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单项上,外资企业因其高额的薪水和较为公平的工作环境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外资企业,说明东北的人力资源对于外资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投资环境,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从另一方面看,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科研及教育单位和国有企业,这三个都是较为稳定同时更依赖人际关系和工作单位,但往往薪水报酬并不是很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对于报考公务员应该是抱有十分高涨的热情的,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报考热度持续上升的解释。对于降低报考公务员的热度,增加社会就业方面,更多的要依靠各高校进行宣传。

从社会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调查问卷中,毕业后竟然没有一个人选择创业,这反映东北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意识的落后,以及过于依赖父母和人情的社会现状。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在2013年开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在2016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数据中东三省包揽了发展最慢的四个省份中的三个省,辽宁省则更是经济负增长排名最后。究其原因,东北在本世纪初到2013年的蓬勃发展靠的主要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吉林省对于第二产业的依存度最高,而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其中吉林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投资则是最少,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即将是我们吉林省的重点开发项目。

对于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远远不是像现今一些学校一些同学弄的那样,在自己的大学附近,利用国家和学校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开一个水果店开一个饮品屋之类的创业,这样的创业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我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初中学历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创业。真正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运用自己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体力去赚钱。把眼光放在需要高精尖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为社会带来就业需求,又能为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提供动力,还能满足我们对于薪水报酬的预期,是本科毕业生应该留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庞梅.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四种诚信调查问卷为文本[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24-27.

[2]刘家树.基于Logit模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统计教育,2008,10:37-40.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90.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4篇

作者简介:吴暇(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长春师范大学思政部,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应摆在社会就业工作的首位。对此,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家及吉林省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对吉林省主要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更好的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包括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外国语学院等8所吉林省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民办高校等多个高校的大四本科毕业生。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44份,有效问卷率为88%。

二、调查分析结果

(一)就业基本意向分析

1、如下图,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还主要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选择去机关、事业单位,32.3%选择去国有企业,16.4%选择去中外合资企业,只有13.3%选择去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及社区、农村等。

而对于大学生不选择去中小企业及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显示,36.3%大学生认为工资待遇低及生活条件差,31.8%认为中小企业保险无保障,40.7%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差无法适应农村工作。

这一现象表明,多数毕业生就业仍热衷于公务员、国营单位。而同学们之所以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其中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的差距及社会整体舆论观念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将考公务员大军引导分流到最需要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去工作,政府还应该从消除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保障民营企业和去基层大学生的保险等待遇等相关方面做工作。

3、毕业生求职优先考虑因素

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这说明我们制定就业政策时,应该从增加就业前景宣传和提高薪酬福利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排除创业政策,应该完善初次就业后相关待遇,并明确未来发展及出路。如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社区服务,应尽快解决毕业生正式编制问题。如鼓励创业政策,应加强创业培训,为毕业生介绍有前景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让毕业生看到创业的前景和希望。

(二)政策影响

1、当前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笔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3.4%认为就业观念落后,认为经济发展滞后和政策执行力不够的占51.2%,认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差的占13.4%。那么如何能解决就业困难,37.4%的大学生认为调整就业心态,降低择业标准,32.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重视在大学期间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的只占21.7%。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没有把自身素质提高放到首位,我认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只有在把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选择。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机会的占39.9%排在第一位,占第二位的才是薪酬和福利32.2%。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转变,但是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也无从和用人单位谈及个人发展机会。

2、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就业见习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最了解的是就业见习占30.2%,对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政策了解度占39.3%。但是认为就业政策对自己就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如有5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三支一扶作为就业方向。

通过调差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我省的就业政策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对于学校的就业政策的宣传,4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宣传力度不是很大,24.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有宣传,但是宣传力度不大,有2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学校很少有宣传,7.8%的毕业生所在学校没有宣传过。这说明,可以看出学校、政府及其他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否则,再好的就业政策制定出来,同学们也无从选择。

3、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

在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应在哪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上,41.9%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招聘信息,18.3%的毕业生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毕业生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了解的只占26%。9.2%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该降低人事代理和户档托管收费。并认为政府应为毕业生多提供一些免费的就业培训。

(三)失业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

1、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是,43.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求职经验,28.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是求职目标太高,21.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就业能力。因此,根据国家、行业的发展形势及整体就业趋势来选择合适的就业目标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地择业观的重要方面。同时对毕业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增长求职经验,能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就业。

2、那么失业后毕业生以什么为生活来源呢?55.5%的毕业生认为应该靠打零工生活,20%的的毕业生愿意做“啃老族”,14.7%的毕业生表示没有生活来源。以做服务员为代表的打零工生活,不仅浪费了毕业生的专业,而且等于和农民工挣饭碗,这种就业形式不能发挥毕业生的特长,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回家做“啃老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解决毕业生生活来源问题,而且通过失业培训,使毕业生掌握一定和技能并提高就业能力,更有利于就业。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 第5篇

校名:_______年级:________您好!我们正在做一项有关当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问卷。在此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请您回答有关的问题,并将您的答

案填入括号中,给予我们一点宝贵意见,您的意见将为我们的研究提

供最珍贵的资料。本问卷保证不对外透露您的个人信息,仅作数据统

计作用,请您放心填写,我们感谢您的参与!

一、单选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他

3.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D自主创业

4、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A、求职B、考研C、出国D、创业E、求职考研两手准备

5、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D、看情况而定

6、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

A、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一线城市B、中部地区二线城市

C、西部地区的三线城市D、其他

7、择业时你将首先考虑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经济收入和福利

C、工作环境D、升职空间、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

A、资金B、政策支持C、技术D、其它

9.如果选择自主创业,你会选择那个领域创业?()

A.餐饮类B.电子商务C.服装类D.电子科技类

10.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A.企业网站和宣传资料B.进入单位实习

C.报纸、电视等媒体D、其他

11.您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

D、政府部门E、自主创业F、其它

12、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多项选择)

A、为实现自身价值B、为生计的需要

C、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D、为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E、为社会做贡献F、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第6篇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营销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展开调查,很荣幸您成为我们的调查对象。您所填写的任何资料,我们将为您保密。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望同学们给予支持,如实填写问卷。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的专业:______ 级_____________专业

3、毕业后您会选择?

A.直接就业B.考研(出国等)继续深造

C.考公务员D.自主创业

4、影响您就业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A.父母及亲戚要求B.自己主观意愿

C.朋友、老师、同学的影响D.迫于社会形势

5、毕业后您会优先选择在下列哪个地区发展?

A.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B.合肥等二三线城市

C.厦门D.自己户口所在地E.没想过

6、您青睐下列哪类性质的就业的单位?

A.国企B.外企D.一般私营企业F.政府机关G.事业单位

7、您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

A.个人发展机会B.工作福利C.员工培训D.工资待遇 E.企业文化F.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G.其他________

8、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您会作何种选择?

A.愿意从事这种工作B.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C.先干着,以后伺机向专业工作发展D.无所谓

9、刚毕业时,月薪在多少之间您能接受?

A.1000~2000B.2000~3000C.3000~4000D.4000以上F.不在乎

10、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您怎么看?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第7篇

我们置身于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特别地准备此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如今的就业形势,以便选择正确途径顺利就业。谢谢大家积极配合。

专业:年级: 性别:

1、你现在是否感觉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

A、是B、否C、一般D、其他

2、现代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个人的什么因素最重要?

A、知识水平B、个人能力C、道德品质D、其他

3、你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注重什么因素?

A、企业经济实力B、个人兴趣爱好C、现代热门行业D、个人发展前途E、其他

4、你认为现在学习的专业,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的影响如何?

A、较大B、一般C、较小D、其他

5、面对就业问题,对于我们应届生,大四毕业时,选择什么途径?

A、找工作B、考研C、创业D、其他

6、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你的第一期望薪水如何?

A、2000以内 B、2000-3000C、3000-4000D、4000-5000E、5000以上

7、如果你选择了创业,那么你认为当前的主要困扰在于什么?

A、资金B、经验C、信心D、其他

8、如果创业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或者面对失败,你会怎么做?

A、不放弃,找原因再来B、放弃当前工作,选择其他途径

C、向他人求助D、其他

9、在就业与创业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个地区,更适合自己?

A、国际大都市B、内地大中城市C、西部兴起的城市D、其他

10、你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题]。

A、可以有更多选择B、有较大的发展机会C、良好的人才政策

D、看中创业环境E、回报家乡F、其它

11、你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感觉如何?

A、比较好B、一般C、没有多大用D、无所谓

12、对于就业指导的方式你感兴趣的是?(可多选)

A、经验分享B、专题讲座C、角色扮演D、面对面咨询E、其他

13、你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有效办法是?

A、提高自身求职技巧B、丰富阅历,增长经验

C、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D、调整心态,降低工作期望

E、国家大力支持

14、你对国家扶持政策有多少了解?

A、比较多B、一般C、比较少D、没有

15、你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做出哪些努力?(可多选)

A、鼓励创业,建立创业基金B、建立咨询机构,落到实处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8篇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即将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了解程度, 加强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正确引导广大毕业班同学认清形势, 把握相关政策,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服务的针对性, 我们特做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问卷》, 现将有关情况, 总结如下:

1 调查问题及结果

此次调查采用记名方式对18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共有617人参与调查, 每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1) 在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问题中有7.4%的人表示相当了解, 有82.9%的人表示了解的不多, 9.7%的学生表示没有了解。

(2) 在对“您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吗”问题中, 有50.8%表示就业压力很大, 42.9%的学生表示有压力, 但不是很大, 只有6.3%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

(3) 在对“您是否了解当前各级机关国家有关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问题中, 有2.9%学生的表示相当了解, 62%的学生表示了解不多, 有35.1%表示没有了解。

(4) 在对“您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多少”的问题中, 有1%学生的表示相当了解, 82%的学生表示了解不多, 有17%表示没有了解。

(5) 在对“如果有机会, 您是否愿意做兼职锻炼自己”问题中, 有63%的学生表示相当愿意, 31%的学生表示看情况, 6%的学生表示不做兼职。

(6) 在对“如果您做过兼职, 请问您是如何找到的”问题中, 有4%的学生通过学校推荐, 55%的学生通过同学介绍, 5%的通过中介介绍, 36%的学生是自己独立找的。

(7) 在“您毕业后是否会从事所学专业”问题中, 21%的人表示肯定会, 76%的人表示看情况, 3%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

(8) 在“在择业中, 从专业角度选择职业的态度”问题中, 有83%的学生表示最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 1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专业无关, 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9) 在“您的职业价值标准是什么”问题中, 有24%的学生选择丰厚的经济收入, 17%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 2.5%选择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8%选择有优越的工作环境, 38%选择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10.5%选择具有再学习, 培训的机会。

(10) 在“您参加工作后至少能接受的月薪是多少”问题中, 有1%的学生选择1500以下, 32%的学生选择1500~2000, 65%选择2000元以上, 2%的选择无所谓。

(11) 在“您择业时首选地区”问题中, 56%的选在家乡, 27%选择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地区, 2%选择西部等边远地区, 6%选择京、沪等大城市, 9%的人选择其他。

(12) 在“通过多次或某次择业, 您认为在择业过程中应该怎样”的问题中, 56%的学生选择扩大知识面, 做一名复合型人才, 8%选择学好专业, 14%选择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1%选择应有一技之长, 1%的选择其它。

(13) 在“在求职过程中, 您认为自己最为缺乏的个人条件”问题中:26%的人选择扎实的专业知识, 14%的人选择学生干部的经历, 13%选择大学期间所得荣誉和奖励, 27%选择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的人选择外表形象, 17%的人选择社会关系。

(14) 在“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违约行为”问题中, 4%的学生选择可以随意违约, 学校不应限制, 49%的选择可以违约, 但学校应该规范学生, 尽量减少违约, 44%选择不能违约, 要注重大学生诚信观念, 3%选择无所谓。

(15) 在“您在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中, 大多数单位状况欠佳有32%的学生选择, 单位要求过高有48%的学生选择, 招聘会有效性太低有41%的学生选择, 需求量太小有27%的学生选择, 学校的就业技巧培训缺乏有27%的学生选择, 所学专业太冷门有36%的学生选择, 用人单位态度较差有11%的学生选择, 有有11%的学生选择其它。

(16) 在“您认为哪一种因素对您的个人发展影响最大”中:37%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 26%的学生选择了经济收入, 3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交流机会, 5%的学生选择了其它。

(17) 在“您对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否满意”问题中, 24%的学生表示满意, 64%的学生表示一般, 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18) 在“您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怎样”问题中, 25%学生选择了非常有用, 53%的学生选择比较有用, 22%的同学表示一般。

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了学生对就业创业相关问题的认识。从整体上讲,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是持积极的、肯定的、理性的和客观的态度,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对指导内涵理解不够, 就业创业服务多于就业创业指导。针对专业实际, 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学生自身定位等方面比较缺乏。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创业指导工作分散在在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团委等不同部门, 没有整合资源, 导致创业指导工作缺乏力度。 (2) 就业创业指导内容枯燥乏味, 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现实, 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求职的需要, 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3) 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少诸如心理咨询师、就业咨询员、创业咨询师等专业的指导人员, 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效果。

3 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9篇

一、大学毕业生对四年学业的回顾

转眼间,大学生活结束了,在这四年里大家有得有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85.2%的同学对大学生活满意;思想成熟和知识增长各占81.3%;能力的提高占41.2%;2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一般,原因是同学们之间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只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互之间交流的机会少,缺乏理解。仍有2.87%的同学不满意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没有收获,这些同学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弱势群体,应将其作为学生将来工作的重点。

专业技能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77.76%的同学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的成就持乐观态度;19.4%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持悲观的态度;2.73%不发表意见。有同学指出专业重要,但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对大学生选择专业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高考选报专业时主要依据自己的兴趣(占53.6%)和就业市场(21.4%)。热门专业9.8%;就业市场21.4%;自己的兴趣46.7%;性别因素1.4%;其它15.9%。填报高考志愿时,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是由自己决定或与父母商量的,占89.1%,有15.4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74.1%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在进一步对专业不满意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专业前景不好和就业困难(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6.1%和26%);受家庭影响的占0.9%;其他因素的占3.2%。由此可见,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感兴趣。其次,影响专业学习的因素,除了专业兴趣外,还与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生涯动机、个人学习某一专业或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个性特点等有关,这些都是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应该重要考虑的方面。

二、毕业后的打算

随着毕业的的临近,是继续“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学位,还是选择“出国留学”或及早就业,再次成为大四毕业生的热门话题。其实是否选择出国留学还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作出多方衡量。52.7%的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考研(其中69.44%的同学考本专业;30.55%的同学跨专业考研);30.5%的同学选择先就业;10%的同学选择出国或创业。在选择就业的同学当中同学们对自己的初次择业期望:47.22%选择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5,55%选择专业一定要对口;8.337%选择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27.77%要求待遇要好;5.55%的选择是工作稳定最重要;13.88%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要强调的是:出国留学仅是为自己提供了一次机会,至于能否很好的把握住,则要依个人的努力程度而定。但有些学生和家长由于误读政府政策,信息了解不到位,或忽视学生自身个性特质,跟风选择出国留学。主要表现在盲目选择留学国家和专业,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使学生抱撼终生,也造成了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关于择业

据悉,去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到年底还有近20%没有找到工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择业难度也日趋明显。在目前的情况下,充分就业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选择职业之难还不仅仅来自就业机会的多寡,更多的来自择业者自己对职业的理解。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有理想、有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主体形象,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从总体分析,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而上焰向于务实,深层次陷入迷茫困惑。大学生界定人才的主要标准:64.86%社会工作能力的认可度;16.21%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13.51%英语;5.40%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在学校出现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修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对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在择业中作用的看法也很务实,比例占到22.85%;重要但是只是一个方面的占62.85%;在国内工作无所谓的占14.28%。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注重功利,价值多元化。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并力争社会的认可。

所以,同学认同的最主要的择业标准:47.22%看重的是待遇;43.58%看重行业发展的前景;23.07%考虑个人爱好(如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5.12%认为择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首选的工作单位是私企的占31.57%;事业单位的占23.68%;行政单位的占10.52%;外企的占23.68%;国企的占5.26%;自主的占5.26%。职业,被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转向,追求工作要轻松一点,环境要好一点,待遇要高一点,造成了择业初期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择业难”从某种意义上为个人价值观所驱动。关于择业,我们历来主张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首先是谋生,其次谈发展。

由于机遇等因素,人并不能百分之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人不能因此而不工作。分析当前大学生心中认同的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个人能力26.19%;社会环境17.85%;社会实践经验15.47%;学历问题13.09%;地区经济发展情况13.09%;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配合14.28%。对单位工作是有机会就跳槽,或有更好的机会就跳槽的占73.52%;一有机会跳槽的占20.58%;不确定的占5.88%。其实,人的兴趣是有弹性的,有时个人兴趣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培养。你对某个职业没兴趣,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那份工作,关键是要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你选择社会。也是在接受社会的选择。在选择职业时,贪图高薪和安逸是最要不得的。个人成才是如此,个人致富也是如此。不少大城市出现的“许多工作没人做,许多人没工作做”的状况,说明人们在择业时的短视与轻率,最终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四、求职途径

投简历,参加笔试,迎接面试,人们都有了太多的相似,就业方式从就业双方来讲都有太多的可能和不可能,所以必须积极主动、卓有成效的从各方面来包装自己。在求职前对自己进行包装的看法有:58.82%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包装是现代职场基本的要求;20.5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显的做作;14.70%持中间态度;5.88%的同学无所谓。

考大学是为了有个工作,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工作,不管是家长,还是大学生,都不可能甘心,所以家长及亲友十分关注孩子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求职途径主要是依靠学校的招聘会占24.13%; 人才交流市场占31.03%;查找相关就业信息,从中获取机会占25.86%;得到老师帮助的占8.62%;其它的占10.34%。

如何看待自主就业与家庭成员的关系7027%不排除在家庭的帮助下,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18.91%选择自力更生。

五、对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据调查显示,对各校就业平台的利用情况如下:利用招生就业网43.90%;《毕业生就业实用手册》7.31%;《就业指导报》17.07%;就业辅导课14.63%;其它17.07%。

六、求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还有一个怎样转变择业观的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适合大学生就业,比如民营企业、公共领域。教育部门在管理要转变职能,高校在办学上要转变思路,大学生在择业上要转变观念。当问到你认为求职当中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16.66%认为是表达能力不强;48.88%认为是社会交际能力差;8.33%认为和形象有关;11.11%认为专业知识不过关;19.33%认为家庭没有背景。

在择业中,你如何看待签署就业协议:73.52%同学认为必须签协议,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方法;&82%的同学暂时不签,有了反而成为制约自己的枷锁;11.17%无所谓,看公司的惯例;5.88%尽量争取。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第10篇

组员:桑丹 崔丹 牛青松 亢燚鑫 刘明珠 张小妮 杨泽江 戚玉斌 王鹏辉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随着现在高校的发展,社会中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大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次调查就是为了分析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一.单选题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的专业:()

A.计算机B.工造C.汽修D.电商E.其他

3.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工作经验:()

A.有B.没有

4.刚毕业时,你希望你的工资待遇:()

A.500-1000B.1000-15000C.1500-2000

D.2000以上

5.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岗位?()

A.有B.没有

6.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你以后求职就业有所

斌 王鹏辉

帮助?()

A.有B.没有C.不清楚

7.毕业时所找工作与专业不符时,你会怎么选择?()

A.不愿做B.先做着试试看,以后再考虑换工作

C.愿意在新的领域发展,认真对待D.无所谓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

A.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B.自己没经验

C.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了解D.对企业基本情况不

了解

9.如果自身有能力,你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吗:()

A.会,只要有机会B.不会C.正在考虑

D.没有想过

10.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

A.易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B.自信可以找

到合适的工作C.就业困难很大D.通过

努力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11.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

A.民营企业B.国营C.外资D.其他

12.你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哪些工作:()

A.参加就业指导课程B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C.参加职业资格培训D.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

斌 王鹏辉

工作经验

13.毕业后你会选择哪个城市发展:()

A.河南省B.河北省C.湖南省D.湖北省

14.你找第一份工作花了多少时间:()

A.一个月内B.一到三个月C.一年以上

D.至今待业

15.你认为在求职前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是:()

A.如何写专业简历B.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C.如何面试D.企业选人的标准

二.多选题

1.你找工作时一般考虑的因素:()

A.工资待遇B.个人发展空间C.单位性质

D.员工培训 E.企业发展前景F.地域G.用人标准和聘用

2.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你是怎么看待的?()

A.毕业后先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发展

B.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

C.自己创业D.通过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找工作

E.学校推荐,提供工作岗位

3.对招聘企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

斌 王鹏辉

A.网络媒体B.传统媒体C.企业员工D.产品本身E.在校园的宣传活动F.其他

4.进入企业你最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A.企业的从业经验B.良好的专业技术

C.前沿的知识信息D.团队合作技巧E.自我价值的实现F.其他

5.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你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A.应聘技巧B.专业出路C.就业法律

D.政策专业指导F.其他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形势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抱着美好的向往,但他们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同学现在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有些人很难找到自己能够看中的岗位,更不用说是熟练精通了。

总的说就是实践能力差,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一

直滞留在课堂上并没有带到实践中。从求职困扰因素

斌 王鹏辉

来分析有42.86%的人表明对企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在求职应聘时提前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不足之处,提前做些准备工作的话,一定能为我们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毕业生择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3.57%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在择业工作时有48.21%的人选先就业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好的,先积累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在选择工作时应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要对工资有一定的的了解,努力做好自己。

3.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斌 王鹏辉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 第11篇

2、大学毕业以后你的求职意向

是 A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B 跨专业找工作 C 自主创业 D 考研或出国留学 E 其它

3、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B 形势正常 C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D 不了解

4、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这种说法你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基本赞同 C 不能一概而论 D 不赞同

5、如果在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你的选择是 A 从底层做起逐步找到目标 B 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 C 选择自主创业 D 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再找工作 E 其他

6、如果毕业以后你会选择下面哪一样

A 先工作后创业 B 毕业以后直接创业 C 希望一直工作下去 D 不知道

7、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 专业 B 学校 C 个人能力 D 其它

8、你会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找工作 A 凭自己的实力 B 靠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关系 C 学校推荐 D 其它

9、就你的了解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初期月薪是多少 A 1000以下 B 1000-1500 C 1500-3000 D 3000以上

10、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 会 B 不会

C 不知道

11、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 A 有 B 没有

12、你认为选择第二专业重不重要 A 非常重要 B 重要 C 一般 D 不怎么重要 E 一点不重要

13、你希望以后就业的地方是 A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B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 C 西部地区 D 家乡 E 其它地区

14、你选择就业的城市所考虑的因素是

A 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B 有较好的生活条件 C 回报家乡 D 其他原因

15、你更愿意进入下列哪个单位工作 A 国企 B 国家政府机关 C 事业单位 D 外资企业 E 民营企业

16、你在找工作时考虑的首要条件是 A 工作稳定 B 个人发展空间大 C 福利待遇高 D 离父母近E 其他

17、毕业以后你会不会听父母的安排 A 会 B 不会

18、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你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 A 是 B 否 C 不知道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 第12篇

大学:_________专业:________性别:男女

1、您如何看待您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

A、良好(9.3%)B、一般(67.3%)C、不好(23.3%)

2、您对自己未来工作要求的月薪是()

A、2000-3000(6.7%)B、3000-4000(32.5%)C、4000-5000(50.5%)D、5000以上(10.3%)

3、您认为如今的大学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79%)B、形势较好,就业容易(0%)C、形势正常(15%)

D、不了解(6%)

4、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A、大一(10.5%)B、大二(20%)C、大三(44%)D、大四(23.5%)E、没关注过(2%)

5、您的择业观念是()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65%)B、先就业,后择业(16.9%)C、不就业,继续深造(9.1%)

D、自主创业(9%)

6、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

A、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26.9%)B、沟通协调能力(30.7%)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20.5%)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17%)E、专业知识与技能(3.4%)F、其他(1.1%)

7、您以后将要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

A、国有企业(25.6%)B、民营企业(6%)C、合资企业(23%)D、政府部门(40.5%)E、自主创业(0.8%)F、其他(4.1%)

8、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最多选三项)

A、福利薪资水平(50%)B、个人发展机会(20%)C、专业知识的应用(30%)D、工作的稳定性(32.5%)E、企业知名度(26.9%)F、其它(12.6%)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最多选三项)

A、专业技能(23.6%)B、对单位的忠诚度(33.3%)C、综合素质(28.9%)D、逻辑思维能力(32.4%)E、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52.9%)F、沟通能力与 亲和力(21.3%)G、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34.1%)H、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19.5%)

10、请问您最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就业信息的?()(最多选三项)

A、校学生就业网站(26.9%)B、院(系)就业在线网站(17.6%)C、专业性就业招聘网站(24.7%)

D、校供需见面会(17.8%)E、其他供需见面会(26.7%)F、相关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34.7%)

12、大学期间,学校是否有就业方面的介绍,例如就业指导、求职技巧之类()

A、有,非常多(15%)B、偶尔有,不是很了解(75%)C、从来没有接触过(10%)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13篇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并不直接询问学生对学习、就业或人生态度的看法,而是通过询问基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来了解他们平时的行为特征,以避免学生联系到其他敏感问题而故意违心选择选项,从而达到了解其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目的。问卷中的14项是想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储备情况;58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行为习惯;912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心里习惯;1316项是想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情况。

(二)调查实施方法

调查问卷共发了2600份,其中一年级学生800份,二年级学生800份,三年级学生1000份,涉及的专业有化工、食品、电子、机械、管理五大类。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98份,二年级726份,三年级903份,共2327份。回答问卷仅仅需要以打“√”来选择“是”“大概是”或“不是”其中一项,无记名,不愿意回答或不上交的不纳入样本中,以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从总的统计结果看,不同年级对问题回答结果的差异性不大,故调查结果为全体样品的汇总,结果见表1。

二调查结果所反应的问题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花了这么多的钱,终于毕业了,可是发现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除了社会大环境,到底跟学生本身的行为有没有关系?常言道,好习惯,好人生。在校期间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事实是如此吗?

学生就业难,跟本身的行为习惯应该存在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它明显反映出在校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专业缺乏清晰认识,易导致就业方向模糊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愿望很强烈,愿意学好专业知识,但普遍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缺乏清晰认识,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普遍缺乏主动了解自己专业工作方向的意识。如果说在中学一心读书,基本不了解外面社会,入学报名前对专业缺乏了解属正常的话,进入大学后甚至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专业仍还不太了解是不正常的。专业前途应该是大学期间努力的一种方向,不了解其工作方向,哪来学习方向?这显然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模糊。这种模糊会使毕业生对自己所学技能不自信,不知道学以何用,对上班工作具体要求更是不了解,择业成功几率自然变低[5]。

(二)缺乏实干和自律,易导致就业落选和心里自卑

调查发现,学生的进取心普遍较强,大多数愿意多学知识,有意加强修养,积极为走向社会作准备,但同时又普遍缺乏看书习惯,学习提高计划性差,缺乏进取的毅力和恒心,最重要的是普遍缺乏对人宽容、对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这其实反应出学生散漫懈怠、得过且过、好逸恶劳的行为态度。目前的就业环境,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往往比技术更重要。游戏,可以重来;作业,可以不断修改;工作出差错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涉及效率、成本甚至安全事故,这就是许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很看重对方行为态度和习惯的原因。规范的行为习惯是效率的保证,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缺乏计划性的工作往往是杂乱无章的,缺乏行为自律的人工作往往是不负责的人。懒惰,不愿意付出,总梦想天上掉下馅饼,哪个单位会欢迎这样的人?有些学生自以为技能了得,不在乎行为态度,就业落选了还不知原因,很容易产生心里自卑。更加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就业遇到这种现象,还不一定能悟到其中的道理,把就业难归于社会环境。

(三)心里准备不足,导致浮躁和盲目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快,产品更新换代也很频繁。由此可以想象工作的强度和变化频率。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经常与人交流思想,与人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团体优势非常必要。对于在校学生,墨守陈规、刚愎自用、狭隘自私、固步自封等行为习惯与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是格格不入的,能主动与人沟通、虚心向人咨询、恪守纪律、依靠团队共同发展才是主旋律。从调查结果看,在回答诸如遇疑惑是否喜欢四处咨询、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能否希望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否找到好朋友倾述烦恼等问题时,明确回答具备这些愿望的学生不到一半。心里愿望都没有,更谈不上做到了。意识不到位,行动更难实施。它说明在校学生就业前对工作的心里准备明显不足。没有心里准备,择业时就不能有的放矢。难怪许多学生择业时只会关心待遇,只关注能获取多少,根本不关心工作岗位性质和要求,不能从整体利益上考虑单位发展,这势必引起择业过程中的浮躁和盲目,挑三拣四,不踏实,不稳重,更无长远眼光。于是学生抱怨用工待遇不好,单位责怪学生不好用,如此循环不已,怪圈难解。

(四)择业观念偏差,导致失望和心理落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承认在校学习期间自己增长了见识,但41.6%的学生肯定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走上社会后会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结果反应出学生的想法是,在校期间没有动力,也不想改变什么,毕业以后有好的待遇、好的机会或明确的希望,自己会认真努力工作,会改变自己。它恰恰反应了学生总想依赖外界改变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改变自己的惰性思想。抱定这种思想,择业时就会认定有吸引力才会去卖力,或是自己稍努力就应该有明显回报。殊不知,用人单位的想法截然相反,招进的人才最好是不要计较、不辞辛苦,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才值得培养或选拔。没有开始做就计较得失,没有做出成绩就计较报酬,怎么可能受单位欢迎?于是乎,容易落选,不被看中,我心在流血,我好痛苦,心里的落差久久不能平复,失望自然而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显然,兴趣大小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应用领域认识模糊,势必引起兴趣下降。学生了解专业工作方向,一般都是通过入学时的专业介绍和一般性的媒体信息,还有就是毕业前的岗前实习。对于一个从中学走入大学,极其缺乏社会经历的学子来说,以此认识专业方向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因为刚入学听专业介绍其实很茫然,而平时面对的媒体信息大多数报道的是大众生活内容,缺乏专业性,即使到了单位实习,毕竟也只有一个单位可以了解。要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不同单位人士作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可与多个单位形成参观交流机制、可经常邀请历届成功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总之就是尽量拓宽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并了解行业要求,增长工作知识,扩大择业视野,提高就业机会。现在高校教育往往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培养,忽视兴趣和工作认知培养,即使听报告往往也是专业知识讲座,这是需要纠偏的。

(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单位选聘人才时固然会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但也很看重学生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亦即个人的行为心理习惯,两者缺一不可。从调查发现,具体学习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培养自己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甚至不屑一顾。知识再丰富,技能再优秀,行为心理习惯不好也不会被单位认可,这样的学生是不健全的。明显偏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行为心理习惯引导,这是学校教育服务的责任缺失。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有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但从教学服务意识、教学课时分配和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看,目前高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是一种形式,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真正从就业需要的角度,把知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看成同等重要,比如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找出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照片、图像、演示或讲解进行曝光,定能给学生许多震撼,并可增强个人扬善除陋的意识,循循善诱,形成校园良好行为导向。而正确的行为导向,能提高学生自制力和责任感,也容易使其坚定信念,对生活学习充满期望和热情,更会增强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理性看待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这对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尽量缩小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就业认知的落差

对于尚未走出校园,明显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他们与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非常突出,所以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认知的落差是很明显的。学校希望学生不要有太多私心杂念,专心学好专业知识,为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忠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技能突出、态度积极,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以待单位考察选拔;大学毕业生则希望单位给出良好工作环境和较高薪酬,工作不要太辛苦且要有升迁机会。这种落差显然会影响就业率。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是从工作角度考虑,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个体难以改变。所以,要缩小相互间观念落差关键在于学生本身。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认知程度。学校此时正应是其中的纽带和桥梁,成为缩小这种落差的首要组织引导者。首先,学校要提高服务意识,不仅为学生知识技能教育服务,还要为学生就业认知服务,要充分意识到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个人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是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其次,要理解当代学生就业焦虑的心情,又要引导学生多从用人单位考虑问题,多从单位发展大局着想,要贴近现实要求,正视就业落差。现在很多高校教育教学服务意识提高了,但对学生就业认知服务意识极为薄弱,许多仅仅是简单地通过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来让学生自己了解就业状况,让学生自己平衡就业心里落差,这很不利于毕业生找到自己合适的心里和能力定位,因而择业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不能采取逐步到位的办法,也难以在工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造成就业成功率低。心里定位合理,就业认知落差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相互认可程度自然会提高,就业成功机会亦会增加。认可度高还会使学生放松心态,舒心愉快地工作,更容易走向事业成功。

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对许多学生而言,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大众化的教育也会有精英存在,再激烈的竞争也会有机遇并存。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毕业前认真做好充分的思想、技能和行为准备,多强调自身因素问题,多做一些实在有效可行的改变,而不是总想把它归结于外在环境,为自己的懒惰辩护,或许这才是就业难问题重要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薛文宗.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3-15.

[2]田铁杰, 冮勇, 李春光.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8) :115-119.

[3]李波.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205-206.

[4]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130-130.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制度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82-02

The thinking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DingchangfengYang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3)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people analyze this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s reas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root is the monopoly system in reality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system.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has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systems building.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ystem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0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新闻报道: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2006年则过百万大关。劳动部部长田成平2006年11月16日在参加中国人文论坛演讲时指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其中有124万应届毕业生将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三成。

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一是高校扩招的影响。2001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增加了223万;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三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待遇低,条件苛刻。四是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弱,动手能力差;五是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而不少企业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六是学生仍然期望过高,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七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八是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九是文科教育质量低下。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使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不了解。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1]。

那么,造成上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是垄断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先来对上述专家总结的原因一一分析一下。第一,如果高校不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比现在是要容易些。但我们要记住的是:在市场中总的劳动力需求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学不扩招的结果是不能上大学的人的失业率将比现在要大。从这个意义上,大学扩招是把一些不能就业的人暂时“放置”起来并尽量“教授”他们一些技能。尽管这个结果不如人意。第二,对一个特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主要利用网站和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显得有些局限,但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只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区,而是大范围地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所以,大学生A没有找到工作,但只要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存在,必然使大学生B找到工作。所以,这不能成为原因;第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是另一方面;第四,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原因在于高校的投资主体还是政府,这种投资制度不改革,必然使得高校的建设要围绕政府的指令进行。政府的需求不能等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是接纳大学生的主体;第五,学生不是不想参加就业培训,关键是这些培训岗位上哪里找?宏观环境下的就业压力使得我们的就业岗位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要思考的问题;第六,学生的期望过高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原因吗?想一想,如果我们费钱费时上大学,结果工作收入还比不上没有上大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早点工作不更好吗?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企业当然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学当然希望大学生都就业,因为这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系。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可以接受的工资待遇底线已经很低了。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一般的工作就可以。可为什么一些拿着学生钱和国家钱的学校以及专家们,不问自己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呢,只管收钱,反问学生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去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无偿收钱”做辩护吗?第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资本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造成的。为了自己的生计,学生不敢犯一丁点错误。我想,一个有关系和有钱的大学生,说起话办起事来,一定比没有这些资本的学生要“有气势”得多吧。第八,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得劳动力的成本较低,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第九,和第四的原因是一样的。

上述这些原因为什么可以归结为垄断的制度呢?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上大学的原因。现今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找一个好工作,另外一个是能够真正进入城市,后者是对农村小孩而言的。可是由于大学的投资制度是国家垄断的。而国家投资的具体业务又是落实在中央和地方一些“管事的人”身上。那么,大学的工作重点自然要放在这几个“管事的人”身上了。问题是这些人的需求往往是政治业绩,不是市场需求。因而大学生在大学是很难学到市场需要的知识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外部环境是市场体制,不是计划体制。市场体制需要能够给老板赚钱或者给别人提供实实在在服务产品的人,不是一个说教的人。这种垄断的管理体制使得缺乏市场技能的学生必然遭遇就业困难。

至于农村的小孩为什么要进入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好。大量的国家资源都是投入城市的。而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就是城乡二元的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制度。大量的农村人,要想进入城市安家落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大学。

好,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是否可以说困难解决了?没有。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在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中,社会关系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公认的影响其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项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2]。社会关系是什么?是你是否和权力、资本联系紧密。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仍然是个人作用大,集体作用小。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人治”。这种垄断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垄断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阻碍学生就业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一些需要人才的单位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 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问题和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而如果大学生去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西部地区担任公务员和教师等工作,其户口和档案也将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由于担心以后的发展和后代教育等问题,大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去这些地区的念头[3]。

这种阻碍人才流动的机制背后是什么?主要是垄断性质的户口制度。而垄断的户口制度背后又是什么?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利益的目的因为政绩考核制度的存在。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需求和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和城市。使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上这些地区就业,这就引发了当地生源与非当地生源的就业利益冲突。为保护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利益,地方政府继续沿用一系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策,如以户口为核心的就业方案管理、人事指标审批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报到证管理等,其实质是继续捍卫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分配管理思想,其结果是保护了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4]。

有人说,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影响在哪里?在消费不足。2007年3月7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回答记者问时说,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从总量上看,增长不算慢。问题在于,相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而言,消费增长相对偏慢。就消费自身而言,如果说有问题、有不足的话,是结构性不足,主要是农村地区消费不足、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所以,扩大消费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5]

原来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如何拉大的?是垄断性的城乡二元制度。收入差距一旦拉大,结果将是两个分化,一是资本不断密集化(追逐利润的需要),这将使得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中、低人才需求减少。大学生自然不在这些资本的考虑之列;二是少量资本不断分散化,因为人们发现做点小买卖比打工好。这些小买卖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对低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一般劳动力不用上学也能适应。大学生是很难考虑这些行业的。因为他们都投资了。多投资就要回报的。这符合“经济人”特征。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改变根源性的垄断制度。主要就是大学的投资制度、城乡二元制度、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选拔制度。当然,最后一个制度的改善需要我们党长期探索,在此不进行分析了。

站在高校的角度看,如何保证高校的投资呢?由于大部分高校提供的产品与市场脱节,缺乏市场需求。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好多高校经营将面临困难。所以,当前要大力推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让企业来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部要引导院校之间的专业进行分工和集中。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定位为弥补市场失灵,将高校领导的选聘机制定位为董事会推举制度。积极鼓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和统一,鼓励各种资源(包括捐款等)投入高校,使高校的利益真正市场化(企业推动)和社会化(政府监管),高校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而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企业投资。鼓励高校自营,落实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此外,在非民营高校中要积极总结股份化经营的制度安排,并要建设高校破产处理机制。

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当前重点是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因为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农村里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城乡间公共服务的过大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政府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改革,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进行自身的职能定位(迟福林)[6]。

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源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大官员流动制度建设。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利用劳动力的户口和档案来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不符合国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政策的。但如何改革,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http://www.eol.cn/jiuye_zhn_4342/20060814/t20060814_191912.shtml.

[2] 文新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4,(9):48~51.

[3] 姚先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看法,浙江经济,2006.9,P25.

[4]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4.

[5] http://news.phoenixtv.com/special/lianghui/latest/200703/0307_729_85082.shtml.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精选14篇)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第1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性别:  男 女1.您所在的年级:A.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