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
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精选6篇)
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 第1篇
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
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往事,有的事令我们快乐,有的事令我们悲伤,还有的事,既让我们高兴又令我们难忘。
记得在八岁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既令我难忘,又令我高兴的`事——做蛋糕。
那一天,是我“破壳而出”八年的日子,我非常地开心。亲人们都给了我许多礼物,其中,最棒的就是:我和亲人们一起做蛋糕。
中午,我们吃完火锅后,哥哥说:“我们还没买蛋糕呢!”弟弟说:“对呀,过生日没蛋糕可不行呀!”弟弟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不如我们一起自己动手做蛋糕吧!”我一听,就高兴地答应了。
我们急匆匆地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查阅各种关于做蛋糕的资料,然后到超市里和蛋糕店去买所需的材料和各种奶油,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我们便一步一步开始制作蛋糕了。首先将几个蛋和几勺面粉倒入碗里,搅拌,再倒入牛奶……过了一会儿,搅拌均匀了,再放进微波炉里烤。“叮!”一块蛋糕出炉了。大家尝了一下,“呕……”于是,第一个蛋糕制作便在众人的呕吐中宣告失败。
我们又重新开始制作蛋糕。吸取了前面的教训,第二次的蛋糕味道好了许多。接下来就是在蛋糕上挤奶油了。我们拿出从蛋糕店买回来的各种奶油和果酱。接着,就是发挥我想象力的时候了。首先在蛋糕的全身裹一件雪白的“奶油大衣”,然后,我们再挤上各种奶油、果酱做出许多图案。最后,放上几个水果,一个蛋糕大功告成!
晚上,吃完饭,在大家的祝福中,我们开始享用亲手制作的蛋糕。弟弟最古灵精怪,又冒出了一些鬼主意。蛋糕吃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蛋糕,弟弟趁我不注意,抓起一把奶油涂在我脸上,哥哥在一旁说:“哇!圣诞老人。”哥哥也开始加入,一场“蛋糕大战”开始了,你涂我,我涂你,各个都被“化妆”了。弟弟叫了一声:“大力奶油掌!”往我和哥哥俩脸上涂奶油……经过几十分钟的激战,我们互相看对方,都成了“圣诞老人”!
生日在我们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这次生日,是我过的生日中最快乐的一次。
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 第2篇
那天吃完午饭,小外公教我和弟弟做蛋糕。我们把材料一一拿出,开始做蛋糕。小外公的工具真齐整呀:滤蛋器、打蛋机、蛋糕模具、纸杯等等。首先我们利用滤蛋器把蛋清和蛋黄分离,再用打蛋机打蛋清,慢慢地蛋清一点点起泡、变白、浓稠最后变成奶油。
接着我们在另一只碗中加入了面粉和蛋黄进行搅拌,搅拌时小外公不时的叮咛要慢慢地,不要把材料弄得满身都是,搅拌匀了再加入刚才打好的奶油继续搅拌,好了以后,我们把蛋糕粉倒入纸杯中,再放进烤箱里,这块技术活由小外公把关,小外公说等到有香气飘出来就好了。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蛋糕出炉了,它芳香扑鼻,我忍不住吃了一小口,哇~真香,不知道是为什么,蛋糕在我的手里变得异常好吃。
《幸福蛋糕店》叙事视角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叙事视角,内聚焦,视角变异
一、引言
《幸福蛋糕店》是英国女作家加莉•帕金的作品,故事是以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过后其首都基加利为背景的。该小说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安琪来展开故事情节,确切的说,是围绕她经营的小小的蛋糕店。安琪的客人大到大使夫人,小到欧马、泰瑞丝等邻居。安琪根据客人的需求为他们制作一个个精美的、独一无二的蛋糕。每一个蛋糕背后都有一个基于大屠杀为背景的故事。本书提及的多个极具特色的蛋糕,如割礼蛋糕等,都是一个个关于伤痛与坚强的故事。本书从安琪的故事一路慢慢烘焙出整个卢旺达及坦桑尼亚与邻近国家的非洲民族故事,借由蛋糕写出了非洲的历史惨痛和悲剧,写出了这座黑暗大陆上人们的流离失所,和那些为人所遗忘的腥风血史:卢旺达政变近六万人死亡,乌干达被艾滋病毒肆虐,以及多少人家破人亡。作者采用独到的内聚焦视角,来展示这一幕幕人间悲剧。本文对这部作品中内聚焦视角的使用进行分析,以期更加了解叙事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二、视角的基本类型
根据胡亚敏版《叙事学》,视角有三大类型,即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型又叫零度聚焦,是一种传统的视角类型。非聚焦视角无所不知,在这一视角之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这一类型对作品中所有人物的所思所想都能从容地把握,叙事可围绕各类人物,随时可以从某一人物切换到另一人物,从而展现给读者全知全能的场景。第二种类型为内聚焦型,在这种视角下,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即从人物的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这种形式一方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视角的限制性,读者只能知道特定的信息,而不像非聚焦可以无所不知。内聚焦型视角包括三种亚类型,固定内聚焦型、不定内聚焦型和多重内聚焦型。第三种为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此类型多用于短篇小说,或仅用于作品的某些部分。
理论上,这三种聚焦类型相互区别,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出现交叉渗透现象。在一部作品中,可能不仅有一种聚焦类型,会是多种聚焦类型贯穿始终。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视角的变异。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中,一种聚焦类型占主导地位,但还有其他类型的渗入。视角变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也叫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即向读者故意隐瞒叙述者或人物知道的一些事情。增加信息又称扩叙,指向读者提供超过叙述者或人物在某一聚焦位置上所了解的信息。
本文根据叙事学理论中的内聚焦型视角理论和视角变异理论,来剖析《幸福蛋糕店》故事脉络。
三、《幸福蛋糕店》的叙事视角
(一)作品的内聚焦视角类型分析
《幸福蛋糕店》主要采用固定内聚焦型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从这一人物的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本书中以女主人公安琪的视角来呈现每一个蛋糕背后的故事。该作品从女主人公安琪的角度展开故事情节,叙述安琪的观察和内心活动,呈现其所见所闻。在作品的开端,我们可以从中辨别出该小说的视角的选定,即小说的视角类型是固定内聚焦视角。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段话得到证实。
坦桑尼亚大使夫人来到女主人公安琪的蛋糕店,为其银婚纪念订做一个蛋糕,要求和25年前的结婚蛋糕一模一样。安琪满怀希望的心受到打击,大使夫人要订的蛋糕无法展示出安琪的水平。下面这段话描写出安琪得知这一信息后的反应,可以看出小说是围绕女主人公安琪的感受和意识来展开的,从中分析出小说的固定内聚焦视角的选定。
“几句脱口而出的、令人震惊到难以置信的话,外加几丝怒气、几股因突然取代燥热而显得更为刻骨的寒意——安琪手握着照片,仔细端详,原来兴奋激动的心情就像一盆炉火被一桶水浇熄似地,完全幻灭。”(P1)
通过对整部小说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围绕女主人公安琪展开叙述,描述其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所以说,这部小说主要使用固定内聚焦型视角,并且贯穿始终。
(二)作品中内聚焦型视角的三大功能
1. 揭示人物内心的功能
内聚焦型视角是围绕某人物展开,可以充分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暴露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如内心冲突和无边思绪等,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如割礼蛋糕那一章节,作者是从安琪角度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发展的。故事开始,安琪接受了为一个小女孩的割礼制作蛋糕,并为无力阻止这件事的发生而饱受内心的谴责。安琪看到女孩的母亲锁上房门,准备实行仪式时,“安琪感觉自己的心跳变快了,她现在对这种陌生的程序感到有些紧张,也因为介入这件事的全是她熟识的人而深感不安。”(P226)这里是内聚焦视角下,女主人公安琪的内心感受,描写得极为细致,并且事态的发展都是从安琪的角度来展开。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内聚焦视角的这一功能,即让读者近距离地接触小说中的人物,随同主人公看到和听到的以及其内心活动,纵观情节的发展。
2. 读者身临其境的功能
内聚焦型视角是从人物的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事件发展伴随着人物所知所感,读者会不由自主站在人物角度,与主人公感同身受,进而被故事吸引。内聚焦视角下,读者跟随着安琪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读者近距离接触安琪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如身临其境。仍然以割礼蛋糕为例,故事从安琪的角度展开,叙述安琪的观察和经历。安琪抱着不安的心情参加小女孩的割礼,读者也会以为即将看到残忍的割礼场景,于心不忍。然而在每个参与割礼的人起誓绝不会泄露一点割礼过程之后,安琪观察到小女孩并没有惊恐害怕,反而从床底拿出几瓶汽水,分给在场的人。正当安琪感到困惑时,女孩母亲告诉安琪,原来,她并不是真的要对女儿进行割礼,而是要让她先生以为女儿已经行过割礼。直到最后一刻安琪才知道真相,读者也随之放下心来,会心一笑。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内聚焦视角下,读者对作品情节身临其境之感。
3. 制造悬念的功能
内聚焦由于人物视野的限制性,只能叙述人物熟悉的人或事物,以及其在场发生的事,而对于人物不熟悉的和不在场的事情则只能通过与别的人物的接触得知。然而作者充分发挥内聚焦的这一限定性功能,在作品中特意制造悬念或空白,或以内聚焦的特性表现其他人物的不透明性,以吸引读者,使作品极具魅力。比如作品中欧马这一人物,在安琪正式接触之前,对他的印象是卧室里暧昧的声音。这就是作者运用内聚焦限定性,对欧马这一人物不透明性的表现,以便对之后情节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作品的第十一章可以证明这一点。欧马来找安琪订做蛋糕,安琪正式接触他时,“欧马的大鼻子突然发出令人惊讶的声音,非常像在维多利亚湖浅滩做爱的河马,可是他却在笑……”(P189)。这时候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欧马卧室里暧昧的声音是他大笑时鼻子发出的声音。作者充分利用内聚焦的限制性,将故事写的非常精彩,给作品带来无限活力。
(三)内聚焦视角的变异分析
为扩大叙事艺术的表现空间,有些作家在创作中会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视角的变异。《幸福蛋糕店》中部分内容采用了视角变异的方法。这一作品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采用的是减少信息即省叙。在内聚焦型视角下,省叙表现为对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回避,省略主人公当时的所想所思。比如小说中,故事开端交待,安琪的女儿维纳斯在被丈夫抛弃后,让自己忙于工作死于高血压。但安琪对女儿维纳斯的死作何感想,文中并未加以描述。在这里,安琪关于女儿去世的感受被刻意忽略了。可以说,此处使用的就是内聚焦视角的变异中的省叙。
除此之外,在第九章也运用了省叙。一位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年轻妈妈泰瑞丝来找安琪,向安琪请教如何做蛋糕。在安琪与泰瑞丝交谈的过程中,“安琪的心里老惦记着一件事,每当她专心想这件事的时候,总会感到忧心忡忡。”(P142)随后安琪问泰瑞丝是否把感染艾滋病毒的事告诉了其母亲。听着泰瑞丝的讲述,安琪小心又犹豫着问:“现在……假设你认识一个女孩子,她也感染了艾滋病毒,你会建议她不要向母亲坦白吗?”(P142)此处并没有交待安琪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她内心究竟在想什么。这里也是典型的省叙,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十二章,安琪才正式谈论了女儿的死。安琪说:“我女儿病了,贞德。她在第三个孩子生病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检查结果呈现阳性反应,这才是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因为艾滋病已经侵入他们家中。”(P204)我们才了解到长期以来让主人公安琪忧心、放不开的事:艾滋病毒侵入安琪女儿的家庭,女儿婚姻破裂,造成女儿最终去世的不幸。
综上所述,作品中使用了省叙这一视角变异的方法。这部作品主要使用固定内聚焦型视角,但有时作者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作品吸引力,特意在作品中使用省叙的方法,即在某些情节上忽略对主人公心绪的描写,回避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四、结语
作品《幸福蛋糕店》主要采用固定内聚焦型视角。本文主要分析了内聚焦的三大功能在作品中的体现。一是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的功能,二是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功能,三是制造悬念的功能。本文还讨论了内聚焦视角的变异,用省叙的方法叙述部分情节,增加作品吸引力。本文从叙事视角出发,分析了《幸福蛋糕店》中固定内聚焦型视角的运用,分析了固定内聚焦视角的三大功能以及视角变异在该作品中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加莉·帕金(著),王雅萍(译).幸福蛋糕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青.“甜蜜”背后——读《幸福蛋糕店》有感[J].散文百家,2013(10):31-33.
[4]王英.重读《幸福蛋糕店》[J].青年作家,2015(08):3.
法律:做蛋糕与分蛋糕 第4篇
我们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比喻为“蛋糕分割现象”,即效率是蛋糕的大小,公正则意味着如何分割这块蛋糕。法律既要追求效率的目标——使蛋糕做得又大又好,又要追求公正的目标——使蛋糕合理地分配。法律效率所追求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公正的目标。公正的获取是在具备有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没有效率这块蛋糕,也就无法对蛋糕进行分割,公正也就无法实现。法律应当引导和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源〔2〕。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当然包括最重要的法律制度。科斯三定理是经济分析法学的基础,定理1表明,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场合,法律对于权利的最初配置与效率无关,因为如果权利配置没有效率,那么当事人将通过一个矫正性的交易来调整它。新古典经济学是没有交易成本的经济学,其中“替代”是指不同产品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同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替代,所以是不同物品之间的替代,法律制度是不起作用的。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阻碍人们之间实现有效率的交易的是大量的交易成本。张五常指出,在现今的香港,GDP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交易成本,在现代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富国,其交易成本总和少于国民收入的一半〔3〕。科斯的贡献在于揭示有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中的事情。定理2建议:法律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率的意义上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交易成本,比如通过清晰地界定产权,通过使产权随时可以交易,以及通过为违约创设方便和有效的救济来减少交易成本,最好的法律是能使交易成本最少的法律。定理3指出,在法律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而市场交易成本仍旧很高的领域,法律应当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来模拟市场对于资源的支配。例如,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允许作者少量地引用享有版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这种协商的成本往往高得惊人,如果这一成本不是高得惊人的话,通常的结果会是达成一个允许引用的协议,因而,合理使用原则带来了如若市场交易可行的话市场将会产生的结果。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因而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这样,科斯架起了法律制度、交易成本和新古典经济学间至关重要的联系。以科斯定理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权利划分对达到社会最优是有益的”?所以,在科斯的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同交易方式之间的相互替代很重要,应该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交易方式。不同交易方式之间的相互替代,从个人或经济个体角度看,就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不同行为方式或不同策略的选择。利益对立的人与人之间对策问题是博弈论研究的内容,因此博弈论天生就是制度经济学的数学化方法。替代是不同交易方式之间的替代,是人的行为方式或策略之间的替代,由于不同交易方式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在选择最低交易成本的交易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法律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产权配置以达到把蛋糕做大〔4〕。
法律不仅仅应该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以便于做出更大的蛋糕,也分得更大份额的蛋糕。如果我们不把最初的分蛋糕(分配面粉和鸡蛋)看成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法律所做的一切都是分配蛋糕。在新古典自由主义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做蛋糕,好像不应该存在分配蛋糕的问题。实际上只不过是有意或无意把最初分配面粉和鸡蛋的活动忘掉了。殊不知他们的祖师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在他的《法理学讲义》的基础上写的(该讲义的第二版以《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出版)。尽管在《国富论》中表现出来的是客观、中立和科学的态度,但我们不能忘记它背后(即在《法理学讲义》中)的假设和意识形态(迈克尔·罗斯金等甚至认为《国富论》出版的1776年是“意识形态诞生之年”〔5〕)。新古典自由主义并不是反对分配,它不过是要求一次性分配而不是多次分配。但是当第一次分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阻碍自由和公正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能不管吗?在新古典自由主义看来,自由交易就是圣经,也就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自由交易对交易双方是互利的,也是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第一,交易促进分工,分工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市场中的垄断状态,分工导致信息不对称,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平等在于信息上的不平等。按照苏力的观点,在契约里,平等原则与自由原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双方地位的平等,就不可能有自由的意思表达,因此,契约双方地位平等是契约发生的一个重要理论假定〔6〕。第二,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揭示并非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总会实现社会利益,而且“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还很普遍。第三,当一个人选择某种行为时,不仅有私人成本和收益,而且有社会成本和收益。理性人的决策是基于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的比较做出的,个人最优决策在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点达到,而帕累托效率意味着社会最优在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点达到〔7〕。这一切说明法律有干预市场分配,实现“正义”的必要。非主流法经济学家麦乐怡认为,一个人对法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来源于他对经济关系的基本观念。经济分析法学不是传统法学所讲的寻求法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或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包容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通过比较、评价和选择意识形态界定法和经济学的对话过程,从而导致法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真正的主观性的变化〔8〕。麦乐怡打破了以科斯和波斯纳为首的法律经济分析学派的一统天下,使我们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在法律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我们知道,法律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的现实存在引进制度的稀缺性,制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结合就是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被视为一种既定的模式,法律的经济分析通过对法律规则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及经济效率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就法律实施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对特定的法律安排的社会价值作出评判。这一模式被宣称为是客观的、中立的和科学的,是自发秩序、保护自由的。利维在《经济学地思考——经济学原理怎么能有助于清晰的思考》〔9〕中甚至借“逻辑”和“生物学”的隐喻来宣扬这一观念。他指出,经济学家信奉自然法则,具有生物学根据。经济学与生物学具有某种相通性,可以作类比。生物学一词的英文是biological science,其中包含“逻辑”(logic)一词,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正是逻辑推理。将经济学与生物学进行比较,不仅能揭示出经济学与生物学具有某种相关性,而且还能揭示:在这些相通性的学科中,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这样的哲学思想,即:最好的环境是不受人为侵蚀的环境,这就是自然环境。在生物学中,用“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来描述生物环境中自发的指导和协调的力量,是很恰当的。同样,用它来描述经济学中的现象也是恰当的。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一样,推崇自然秩序固有的奇迹,他们都反对改变秩序。他们尊重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为干预下的过程,并认为任何人为干预都是错误的。人为干预,无论是对经济系统,还是对生态系统,都是有害无益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是保守主义分子,生物学家是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0〕。麦乐怡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假设和隐含的意识形态,并分析了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下讨论法与经济学问题的可能性。麦乐怡指出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的意识形态:自我利益的选择的总和也是社会的最佳选择;信息对称;当前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公正的和合理的等等。这些意识形态我们是很容易批驳的〔11〕。杜威指出,“真正的自由不只是一个观念,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对权利的要求”。现存的经济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害怕真正的自由对既有权力分配格局的重新分配损害其既得利益,才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反对立法,反对“正义”。其实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在“自由”的幌子下维护自己的利益〔12〕。
传统法学将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首要目标,关注既有蛋糕的分配问题,忽视了有些分配蛋糕的方式会导致蛋糕越来越小。他们认为做蛋糕的事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应该由经济学家管。但是由科斯开创的法律经济学指出法律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把蛋糕做大,这是法学研究方法的一场革命。法律经济学主要从事事前分析研究,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机制,注重于随法律、政策及其他可变因素变化的预期行为刺激。我们说这是主流法律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因为分配蛋糕的前提是蛋糕的存在,要想每个人分得更多的蛋糕的前提是整块蛋糕必须大。但是他们把法律的原初目标——正义消解为效率(波斯纳认为,“正义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遍的涵义——是效率”〔13〕。)这样法律就仅仅是经济学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通过我们对非主流法经济学家麦乐怡观点的引进,我们认为,法律应该可以实现正义和效率的双重目标:分蛋糕和做蛋糕。分蛋糕是为了做出更大的蛋糕,做蛋糕是为了每个人能分得足够多的应该属于自己的蛋糕。
法律经济学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场运动。特别在美国影响很大,已经深入到了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里根总统1981年任命法经济学家波斯纳、博克和温特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并通过12291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但是法律经济学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遇到的阻力较大。我们引进来的也主要是以波斯纳为首的主流法经济学,我们法律界懂得经济学的学者极少,知识背景的欠缺使得法学界望而生畏。在法律经济学领域做得比较好的都是经济学家,事实上,从我们对主流法律经济学的分析得知法律经济学仅仅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法律仅仅是经济学家考虑把蛋糕做大时的一个变量。我们国家有“均贫富”的传统,又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将正义作为法律的首要目标的观念可能比英美这些国家更强,传统法律界的市场巨大。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考虑分蛋糕的问题,可能蛋糕越来越小,以致于到后来没有蛋糕可分了。
注释:
〔1〕(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2〕〔8〕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09、60~64页。
〔3〕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商务馆2000年版,第518~519页。
〔4〕参考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6页;(美)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5〕(美)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6〕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7〕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1页。
〔9〕〔10〕(美)利维:《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206页。
〔11〕参见(美)麦乐怡:《法与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卢周来:《旁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载《读书》2000年12期。
做蛋糕叙事作文 第5篇
我妈首先从网上找了一些做蛋糕的资料,供参考。
爷爷先拿出四个鸡蛋,倒进碗里。母亲用打蛋器搅拌它们,把它们变成一碗金色的液体。然后我把面粉、糖、油和牛奶倒进碗里。我妈又搅拌了一下,液体变得很稠。爷爷把这碗金糊倒进电饭煲里。
大约四十分钟后,爷爷打开锅盖。唉,锅里不是蛋糕而是一块蛋糕。这说明我们面粉没涨。我们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用错锅了,或者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做面条。
做蛋糕叙事作文 第6篇
今天,我和妈妈买了一盒蛋糕粉。回到家我就做开了。先打碎一个鸡蛋,然后调匀,再把蛋糕粉放进碗里面,再调匀,最后把碗放进微波炉里,只用一分钟,好了,蛋糕做成了。
我吃得可香了,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蛋糕,因为是我亲手做成的。
第一次做蛋糕叙事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