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审题一例素材的作文指导
多角度审题一例素材的作文指导(精选3篇)
多角度审题一例素材的作文指导 第1篇
考场作文素材:作文多角度审题一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未深究。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
这两个字包含了哪些丰富意蕴与人生哲理?请以“凹’凸’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导引]
要写好这个话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凹”“凸”二字的比喻义与引申义。仔细审读话题材料中“这两个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及导语中“这两个字包含了哪些丰富意蕴与人生哲理”两句,便可推知,应该从“凹”“凸”二字的字形入手,从两个方面审题。第一个方面:通过联想,看这两个字像什么,喻体就可以成为立意,如此立意不但形象生动,富有意蕴(扣导语的第一句),化抽象文具体,而且还缩小了话题的外延,增加了话题的内涵,写作时也容易把握。第二个方面:从“凹”“凸”二字的喻体进一步引申,继续联想,化实为虚,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生发出人生哲理(扣导语的第二句),将这种人生哲理作为立意,进行写作。从这两个方面审题,又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第一个方面审题立意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一些:
1、盆地与高山;
2、陷阱与阻石;
3、谷底与浪尖;
4、人生坎坷路。
其中,“盆地与高山”可以写成说明文,“陷阱与阻石”、“谷底与浪尖”、“人生坎坷路”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而“人生坎坷路”应属于最易把握的立意。
第二个种方面审题立意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一些:
1、缺点与优点;
2、不足与有余;
3、失与得(舍与得);
4、深度与高度;
5、卑微与高傲;
6、默默无闻与一鸣惊人;
7、隐忍与出击;
8、沉默与显扬;
9、攘灿胝叛铩
审题难度逐步提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难度的立意。
[例文]
张扬与内敛
考生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如同“凸”字,属于年轻人;内敛好似“凹”字,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如同“凸”字,属于男子;内敛好似“凹”字,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时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张扬,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
[点评]我们把体现文章脉络的语句摘抄下来:“张扬与内敛”的不同特点及表现――“孰是孰非”――“谁也离不开谁”――“别忘了张扬,也别忘了内敛”,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清晰、递进的思路。作者从话题中的两个字“凸”与“凹”,抽象出“张扬与内敛”的意义;对于这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地肯定一项、否定一项,而是辩证地分析二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进一步论述二者的互补才是最佳的境界。这就是本文深刻透彻之所在。
多角度审题一例素材的作文指导 第2篇
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性质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 如诗歌类、漫画类、对话类、现实类、寓言类等等。寓言类的材料作文除了具有材料作文的一般特点之外, 又有其特殊性, 即隐喻性 ( 寓言是借用虚构的故事情景或假托某事物来说明道理) 、多义性 ( 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 对于同一事件, 往往见仁见智) 、哲理性 ( 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 寄予深刻道理) 。
古人云: “意犹帅也。”高考作文立意不准, 文不对题, 甚至离题万里, 则会满盘皆输。为准确把握寓言类材料内涵, 正确审题立意, 有必要对寓言类材料作文这种写作形式的特点及其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全面总结。
一、立意角度之主体角度
寓言类的材料作文, 可以是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自然现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情景, 不管哪一类型, 往往以叙事为主要形式。叙事就有事情活动所涉及到的人和物, 我们称之为 “叙事主体”, 而寓言故事中的叙述主体以动物、植物居多。因此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叙述主体角度出发, 找出材料所涉及的叙述主体即动物、植物, 然后采取类比的手法进行分析, 将材料中所涉及的动物、植物类比到人类与社会, 即所谓的由物及人。从下面的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进行分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枭逢鸠。鸠曰: “子将安之?”枭曰: “我将东徙。”鸠曰: “何故?”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 东徙犹恶子之声。”
上面的文字, 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 字。
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这则寓言故事材料所涉及的叙述主体主要有三: 枭、鸠、乡人。从三个叙述主体进行思考, 我们都可以很容易找到立意的角度。
从 “枭”这一叙述主体出发进行分析。 “乡人”为什么都会讨厌 “枭”的鸣叫之声, 其根本原因是枭的声音不好听, 并且不能从自身出发去改变自己的声音 ( “不更鸣”) , 最终会如鸠所说的那样:“不能更鸣, 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要想自己的声音能被大家接受, 最好的办法就是 “更鸣”,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更变自己, 适应社会”“提升自我, 适应社会”。
从 “鸠”这一叙述主体出发进行分析。当 “枭” 的声音不被“乡人”所接受时, “枭”的态度是躲避, 而 “鸠”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其根本原因是在于 “枭”本身。因此, 我们从 “鸠”这一叙述主体出发, 可心立意为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立意角度之因果角度
如上所说, 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其材料往往以叙事为主, 而一个故事基本上都包含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 尤其是故事的起因与结果之间, 会有很强的逻辑的关系。世界万物皆有因果, 寓言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于寓言材料作文, 我们从故事的结果出发, 去追溯其原因, 会对材料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找到一个很好立意角度。而这一立意方法最为关键的是要由果溯因找美品, 如果材料是对某一现象进行歌颂, 那么这一品质就是我们立意所在, 那过材料是对某一现象进行了批判或讽刺, 也就是倒置这一现象发生所欠缺的品质, 这一品质同样也可以成为我们立意所在。
例二: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 2015 年高考湖南试卷)
有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 浓荫匝地, 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 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 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 拒绝了; 请走兽帮忙, 走兽说大树没有腿, 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果实中包含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 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是典型的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通过材料的叙述, 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 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找美品”进行追问, 大树既没有搏击长空的翅膀, 也没有能跋山涉水的双脚, 却最终能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实行了周游世界的梦想,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这其中, 大树有什么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通过追问, 可以看到, 大树之所以可以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实行自己周游世界的梦想, 其原因或优秀品质有: 实力的重要 ( 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懂得凭借 ( 凭借种子与飞禽走兽)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有实力才有魅力; 以我之力, 追我所愿; 我若精彩, 天自安排; 实力诚可贵, 凭借价更高; 借助外物, 圆我梦想。
审题立意与最佳写作角度的选取 第3篇
2012年高考语文卷17道作文题中,命题作文仅1道(江苏卷“忧与爱”),其余均为新材料作文题。新材料作文几乎包打天下,这表明全国卷自2006年以来持续考查这一题型,对各个自主命题的省区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其一:慎于审题,精准立意
俗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近些年高考作文,总有部分学生因审题失误,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败,这着实令人惋惜。那么,怎样才能变“不慎”为“慎”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避免审题出现偏差呢?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一、弄清题意,把握指向
面对新材料作文题,务必通读供料,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材料内涵——尽管角度可以自选,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作文立意必须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命题人在选择材料时,是有所预设和偏重的,命题人的意图和倾向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审”出来的。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英国的课本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书本则说拿破仑是被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英国学者伯兰特·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的教材。
该则材料中罗素的回答是关键。这个看似玩笑的回答,其实包含着极大的智慧和难得的胸襟。罗素没有直接回答“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这一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他的意思是:谁也不要相信!不要急着让学生相信某个现成的结论或某种权威的看法,先让他们看到不同的材料,听到不同的声音,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然后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去判断。如果一定要说相信谁,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相信真实、真相和真理。同时,罗素的话更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襟的体现,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胸怀和视野(与其相对的如“树立绝对权威”“迷信永远正确”等)。
以上是对该材料最准确、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基础之上,具体的写作角度是多样化的,比如从教材和信息的多元化的角度,从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角度,从包容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角度等入题,均是可取的。
二、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于那些以寓言故事、哲思小品等为供料的作文题,审题时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就事论事的“离题”弊病。试看下面的材料:
有一天,主人问关在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故事中的“画眉鸟”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唱唱歌,晒晒太阳,它认为这样的生活舒适又安逸。主人告诉它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它无动于衷,不想到大森林里去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眉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态度当然是消极的。但故事并没有完,后来画眉鸟还是回到了森林。一年后,主人问它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画眉的回答是:“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这后半部分才是故事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寓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这里有一个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势的问题。但这个故事实际不是要讲惯性思维,也不是讲思维的问题,而是讲思想的问题,讲精神和心灵的问题——其深层含义说的是精神受到束缚,就无法放飞心灵,而这种束缚、枷锁是无形的,往往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这就更加难以挣脱;冲破心里的笼子,比冲破外在的笼子更为困难。这种心理的牢笼、精神上的枷锁,具体可包括:①某种传统观念或世俗偏见禁锢了一个人的心灵(如害怕“枪打出头鸟”,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又如以牺牲自由和创造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安逸);②长期陷入深深的自责或对他人的仇恨中难以自拔;③长期失利后引发自卑心理,以致甘居人下,浑浑噩噩。
三、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作文立意不离题、偏题,审题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深刻,这就需要借助联想,探求试题材料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强化笔下作文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说,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审题就要从题目中引出切合题意的感想,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请看以下一段材料: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述了一则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莫言讲述的故事”这则材料该如何解读?从原材料看,一个关键语句不能忽视: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换言之,故事的重点内容是母亲和莫言对待乞讨老人的态度,母亲的行为可谓大爱:对陌生人的救助中满含尊重,将对方看成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以自己的行为切实教育了孩子。因此,材料的表述重点和情感倾向,是通过对往事(与乞丐争执并受到母亲训斥、教育)的回顾,肯定、赞颂母亲的行为,文章主题应由此开掘;如果脱离这一重点,审题就可能出现错误(如针对乞讨老人的言行,评议知足常乐的重要性等)。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注重文章立意的针对性,发挥联想,联系现实,合理地对材料作点延伸,还可确立起“富贵中的行善值得肯定,困境中能行善更应敬仰”“高调行善与低调行善”等立意点——此类文章,是不难写出棱角与锋芒的。
看来,作文审题要慎,就要“慎”在弄清题意,把握指向,吃透字面,领悟深意,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上。如果选写议论文,就是要审清文章的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如果搞不清议论对象,不明确议论范围,抓不住议论重点,就匆匆下笔,那就是“审题不慎”的表现了。明白了这番道理,掌握了谨慎审题的要领,当我们提笔写作时,就不会因捉摸不定而偏离题意,也就能胸有成竹地顺利通过“审题关”了。
其二:选取最佳写作角度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选取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作文的优劣和成败。就新材料作文题而言,题目中的“材料”常常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审清题意、打开思路之后,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加以诠释。那么,怎样选取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致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角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常常会好得多。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新材料作文“生活时代的选择”,有位考生在立足试题材料的前提下,写成了《各有千秋》一文。此文专谈“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其核心观点是“若能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作者思维活跃,从春秋战国论及近代中国,由古希腊的绚烂文明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凡此种种,均统一于“春秋百代,各有千秋”之下)。总的看来,该考生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与时代辨证关系的论述中,处处表现出超拔的见识,可以说是在“小”角度上做出了“大”文章。
角度要小,就要善于抓住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具体领域,由此入手,联系实际,生发议论,讲清道理;如果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取材芜杂散乱,议论必然顾此失彼,结果也就难免文浅意散了。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表现出新意来。同学们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的作文题是“挑秧苗”,一般同学多选择“甩掉多余的顾虑”的角度进行写作——这自然是正确的,结尾句“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正是材料的中心意思。然而,新材料作文题型突出的特点是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通过题干的具体要求,将立意的自主权等交给考生。面对本题,还有其他多种角度可供选择。比如:
1.材料首句为“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能力需要练习,智慧来源于实践。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劳动中学习,是个可选择的角度。
2.也可针对“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从“挑起担子,坚持到底”的角度发表言论,指出无论上学还是就业,我们的人生担子都很重,但绝不能撂下担子。
3.可以顺着材料所给的关键词“再试试”,写“尝试”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好处,提出“尝试是青年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4.还可赞扬“妈妈的鼓励”。试题材料中的妈妈是个教育孩子的能手——既有严格要求,又善于指引鼓励;既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能揭示个中深刻的道理。联系当前一些放任自流的或是简单粗暴的父母和老师,“妈妈的教育”也是个好角度。
自然,文章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语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此外,具备丰富的知识,这也是发表新见的重要条件。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而,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作点比较、筛选。例如: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
本段材料可以选择下列几个角度入题作文:
①为了更好地“得”到,必须“去除贪念”“学会放弃”。
②在无法得到“熊掌”时,不妨就取“鱼”吧。
③让别人有所得,这样你也才能更好地获得。
④感谢岁月,让人学会正确地取舍。
⑤减去过度的欲望。
⑥“取”只是一种本能,“舍”才是一种境界。
比较一下,角度①、③和④、⑤显得太大,“必须‘去除贪念‘学会放弃”“让别人有所得”和“减去过度的欲望”等议论起来较易流于空泛;角度①、⑤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了。角度②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有反向思辨的意味;角度⑥则既契合“3岁的托尼”这一信息点,又能涵括整个供料,如果以材料为“引子”,围绕“从‘本能走向‘境界”进行构思,这比笼统地谈“减去过度的欲望”的意义等要深刻得多,其启发性也更强。如此比较一番,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同拍照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取、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难以展露新姿。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多角度审题一例素材的作文指导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