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化范文
多功能化范文(精选11篇)
多功能化 第1篇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生产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就成了摆在各个厂家面前的难题;我公司开发新品马达, 需要进行跑合试验, 但重新设计制造车台成本高、周期长, 于是决定对现有的多级缸试验台进行改造, 用以进行马达的跑合试验。
1 原油缸试验台的介绍
试验台由试验主系统、辅助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测量控制系统组成。
1.1 主系统采用电机拖动高压轴向柱塞泵供油, 额定流量200L/min, , 额定压力31.5MPa, 可进行系统压力、流量、方向控制, 采用高位油箱布局。
1.2 辅助系统由温度调节控制系统, 油液过滤系统、泄荷系统、试验用油回收系统组成。
1.3 电气控制系统, 采用PLC程序控制, 可以实现试验系统的手动操作。自动操作, 具有自动换向, 自动计数功能。
1.4 测量控制系统, 由数字显示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组成, 数显系统采用低台面操作台方式, 视野好, 操作安全方便, 计算机测控系统是一套独立的系统, 可并入试验系统实现试验参数的输入输出, 记录存档打印功能;在不使用该系统时, 试验系统同时可以以数字显示测量参数的方式进行各项试验。液压原理图如图1:
1.试验用油回收系统;2.主试验系统;3.温度调节系统及过滤系统
2 改进措施
2.1 油路的改进
2.1.1 接头的改进:
将原来车台上面的接头取下, 将换向阀A、B口, 马达A、B口装上快换接头, 然后做几套试验有的接头体。这样试验的时候只需要更换快换接头和接头体就可以实现不同型号的马达的跑合试验。
2.1.2 传感器的改进:
原车台只有换向阀A口油路接温度和压力传感器, 因试验需要在换向阀B口也安装压力传感器, 并且在回油油路加装了流量仪, 用来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2 漏油回收邮箱的改进
因马达试验需要对泄油口的泄油量进行检测, 受设备限制, 将泄油口接到漏油回收邮箱, 为了方便操作者观察, 在靠近控制柜的方向上加装个液位计, 并根据邮箱的体积在旁边做出标注。改进后的液压原理图如图2所示:
3 结果及讨论
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改造, 对马达进行了试验, 结果发现只开泵1时, 一切正常;需要合流时, 打开泵2、泵3, 正转的时候各个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但换向后流量明显降低, 怀疑是否有地方连接错误, 进过梳理确定管路连接都是正确的, 于是对照电器原理图, 如图3所示:发现当旋钮拨到回收方向时YA2得电, 合流电磁溢流阀直接泄荷, 所以出现流量明显下降的情况。后来将电磁铁YA2线头拆下并用胶带包好, 从YA1并接两路线和YA2连接。修改过以后再进行试验, 故障排除。
4 结束语
用中望CAD参数化功能解题 第2篇
首先,把好绘制的先做了,四个大圆弄出来,直径10,全部等大约束,水平和垂直尺寸固定,
最后随便找个圆的夹点拖动,必须保证整体不变才算约束到位了。
然后绘制五个相连的小圆,等大约束,直径不定,尺寸约束它们等水平线。检验方法同前面一样,拖一个小圆的夹点,保持小圆队形不变即可。
名词化隐喻的功能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名词化 语法隐喻 功能
Abstract : Nominalization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Many linguistic schools have dome research on it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Besides, it is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ticle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formality, conciseness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Nominalization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se fea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lliday's grammatical metaphor.
Keywords : nominaliza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function
前言
名词化在英语表达中是十分普遍的,韩礼德将其纳入语法隐喻的范畴下进行研究,认为“名词化隐喻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Halliday 1994: 352)。大多数语言学家主要研究其优点,忽视了他的缺陷。本文主要以科技语篇为例探究名词化隐喻的功能,同时也指出了名词化隐喻的缺陷。
1. 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物化又叫名词化,是指小句的任何一个成分转换为具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句法功能的语言单位过程,如动词、形容词等的名词化。
2. 名词化隐喻的分类
2.1过程的名词化
按照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人们常用动词或动词词组来体现动作过程,用名词来体现事物。而过程的名词化隐喻指的是用名词来体现原来由动词体现,即把事物看作过程的过程。如:例2 (a) Frank saw the dagger. (b) Frank’s sight of the dagger.
上例中, sight 是saw的名词化隐喻形式,将表示过程的动词see转换为表示事物的名词sight,实现过程的名词化。
2.2属性的名词化隐喻
属性的名词化隐喻指将表示属性的形容词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名词。如:例3
(a) Unrealistic ambitions are futile.
(b) The utter futility of unrealistic ambitions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上例中,表示属性的形容词futile转换为表示事物的名词futility, 实现了属性的名词化。
2.3关系的名词化隐喻
关系的名词化隐喻指将表示关系的逻辑词用表示事物的名词来表示。如:例4
(a) If you want to get a job easily,you have to learn to type.
(b) The condition of getting a job is to type.
上例中,将表示条件关系的逻辑词if用表示事物的名词condition来表示,实现了关系的名词化隐喻。
2.4环境成分的名词化隐喻
环境成分的名词化隐喻是将表示环境成分的词用表示事物的名词来表达。如:例5
(a) I adopt the new heating-system owing to the advertisement.
(b) The cause of my adoption of the new
heating-system was the advertisement.
上例中,将表示环境成分的介词owing to 用表示事物的名词the cause 来表示,实现了环境成分的名词化隐喻。
3. 名词化隐喻的功能分析
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韩礼德指出名词化隐喻最初可能是从科学和技术语域发展而来的,所以本文将主要从科技语篇的角度分析名词化隐喻的功能:
3.1名物化结构能够提高语篇的信息度。语篇信息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小句的词汇密度来进行比较。名物化之后,小句的词汇密度会有所加大。词汇密度大,叙述的信息含量也会加大,以较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增强行文的简洁性。如:例6
(a) Because these tasks were difficult they
needed to allocate one extra packer.
(b) These difficulties necessitated the allo-
cation of one extra packer.
(b)句是(a)句名詞化隐喻的表达,(b)句的词汇密度小于(a)句。
3.2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使信息进行重组,增强文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例7
(a)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b)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此例中,将improve 和use 名词化,原来由人作参与者改变为由物做参与者,避免了人作为主语的主观性,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见客观公正。
3.3名詞化隐喻的使用,还能实现语篇的衔接功能。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韩礼德在论述“主位-述位”的衔接功能时提出了三种基本模式:T1-T2;R1-T2;T1+R1-T2。名词化隐喻实现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第二种,即从前句述位的内容发展为下句中的一个新的主位。表现为:
(1)将前句述位中体现过程的动词名词化作为下句中的主位或主位的一部分。如:例8
The diesel-electric system eliminates all that heavy, fairly complicated compound and chain drive. This elimination is its advantage over the mechanical system.
上例中,体现动作过程的动词eliminate在前句中作述位,将其名词化后作为下句中的主位而实现句子的衔接。
(2)将前句述位中体现过程的某一动词以及与该动词相关的其他成分同时名词化,作为下句中的主位。如:例9 The caterpillar are transformed into chrysal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rysalis is part of the life cycle of a butterfly.
将第一句中作为述位的体现过程的transform与环境成分into chrysalis 名词化为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rysalis, 在后句中作主位,实现语篇衔接。
(3)将前句中的情态动词名词化,作为下句中的主位。如:例10 We need own a system that will allow for the increased inside diameter. This requirement is necessary to complete the dual production string.
上例中,将前句的情态动词名词化为requirement,作为下句的主位。
(4)将表示过程的动词的同义词及其与该动词相关的其他成分名词化,作为下句的主位。如:例11 The reflected light induces the excited atoms to emit additional photos with the same wavelength, direction and phase. This production of light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original light, called stimulated emiss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ny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of laser radiation.
上例中,produce是emit的同义词,将其名词化,第二句的斜体部分就是将emit的同义词及相关成分名词化的结果。
4. 名词化造成的理解上的缺陷
在上文论述名词化隐喻的功能时,主要强调和突出了名词化隐喻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当小句类型由名物化形式取代后,有些信息会消失。例如,‘类别+事物’结构alcohol impairment 中就没有表明两者语义关系的迹象,这个结构可能等同于alcohol impairment, alcohol is impaired 或其他及物性配置。名词化为体现其客观公正性,会省去作为参与者的主语,为增强信息量也会把一些环境成分等省去,这其实有时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
结语
本文将名词化置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的视角下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其在科技文中的功能,科技文是一种比较正式的书面语文体,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并强调存在的现实,名词化隐喻的使用很好地适用了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缺陷和误差。所以,对名词化隐喻我们要从两面看待这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1985/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Halliday, M.A.K.(1979) (with Ruquaiya
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寥健. 语法隐喻中名物化功能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4]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
[5]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 《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螺旋榨汁机的多功能化设计研究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的不断关注,消费者更加关注果汁类饮品的健康。首先,鲜榨的果汁,除损失膳食纤维素、植物化学素外,果蔬其他原有营养价值能较好保留,如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多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再次,果汁的口感也好,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最后,果汁的能量比市场上其他饮料要低,是减肥人群的首选饮品。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饮品,不管是100%纯果汁饮料,还是一些混合果汁饮品,或多或少都会添加一些防腐剂、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与之相比,自制的果汁,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市场上由于食品机械的限制,鲜榨果汁出现了一定的市场空白。但由于鲜榨果汁的时效性,消费者对中型餐饮业和即饮果汁行业仍有很大的需求。榨汁机迎合了这种绿色食品的特点,由此推断,榨汁机能够在鲜榨果汁饮品行业引起一轮新的热潮。
1 螺旋榨汁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情况
1.1 工作原理
榨汁机是利用压力把固体中包含的液体压榨出来的固-液分离机械。榨汁过程主要包括加料、榨汁、卸渣等工序。为了提高榨汁效果,有时对物料进行破碎,打浆等预处理。榨汁机按操作方法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大类。螺旋榨汁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连续榨汁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出汁率高、操作方便等特点,是常用的果汁榨汁设备。
螺旋榨汁机的工作原理:主要通过压榨来完成,首先电机通过三角带带动减速器转动,减速器通过联轴器带动螺杆转动,物料由进料斗喂入,在螺杆的作用下,受到挤压,物料中的水分通过筛筒流出,经集液盘排出机外,物料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水分越来越少,最后经出渣斗排出。
螺旋榨汁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有机座、螺旋杆、筛筒等部件组成。
1.电机2.三角带3.减速器4.联轴器5.进料斗6.螺杆7.筛筒8.水分调节机构9.出料斗10.集液盘11.机架
1.2 使用情况
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采用图1所示的螺旋式榨汁机对苹果进行榨汁。经过反复榨汁试验,得到试验结论如下:①榨汁机工作时处理量大出汁率低,在进料口处物料易被旋转的螺杆旋出,对周围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危险隐患;②螺旋出料口堵塞,经过螺杆挤压的渣子在进入出料口时,仍含有较多果汁、水分,出料不顺畅,较易形成堵塞;③出汁浑浊,汁液易发生褐变等缺陷。特别是苹果果汁,汁液在出汁后虽及时处理仍发生明显褐变。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试验情况,对螺旋榨汁机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进,将其功能进行整合,更好地适应实际生产。多功能改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①螺杆部分:将螺杆进行改进,分阶梯状对螺杆进行设计。在进料口段增大螺杆的旋和程度,利于吸纳物料,中间段利于榨汁,出料口段利于出渣;②出渣口部分:对出渣口的渣子进行再次的榨取提高出汁率;对收集的汁液进行真空抽滤最终得到澄清的果汁;③积液盘部分:对于汁液易褐变的可增加适当的循环冷冻系统进行处理。
2 设计举例螺杆设计
结合试验情况,对中型榨汁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对于出渣口部分和积液盘部分增加一些附加设备即可完成。本文主要对榨汁中最关键部分螺杆进行设计研究。
通常螺旋式连续榨汁机是靠螺杆在筛筒内旋转,对物料产生压力,从而使物料中的水分被强制挤出。螺旋式连续榨汁机螺杆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型式。如按螺杆螺纹直径分类有等径与变径之分;按螺杆螺距分类有等距与变距之分;按螺杆螺纹型式分有连续与断续之分等。针对试验中所出现的情况综合考虑,确定采用螺旋沿着料渣出口方向底径逐渐加大而螺距逐渐减少,并且螺杆方向向下倾斜,当物料被螺旋推进时,因螺旋腔体积缩小,形成对物料的压榨。螺旋主轴的转动方向从进料斗向渣槽方向看去,为顺时针方向。原料加入进料斗中,在螺旋的推进下受压,其压榨的汁液通过过滤网流入底部的盛汁器,而废料则通过螺旋及调压的锥形部分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隙排出,调压头沿轴向的移动可调整空隙的大小。用于顺时针(从设备的出渣槽向进料斗端看转动手轮轴承座时,调压头向左,空隙即缩小、反之则空隙变大。)改变空隙的大小,即调整排渣的阻力,即可改变出渣率,但如果空隙过小,在强力挤压下,部分渣的颗粒会和汁一起通过过滤网被挤出,尽管出汁增加,但汁的质量相对下降,空隙的大小应视用户具体工艺要求而定。从而达到汁与渣自动分离的目的。
螺杆设计简图如图2所示。
3 小结
目前,为大企业服务的大型食品机械及面向家庭用的小型食品机械发展势头良好。而面向中小企业和餐饮业的中型食品机械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食品机械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榨汁机属于中型企业及餐饮业中常用的食品机械,对此中型机械的研究,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和餐饮业中的实际需求,并为开发绿色即饮果汁市场带来广阔的前景。
通过实际生产试验情况,榨汁机的功能仍可进行提升和完善。这种多功能化的研究能够给实际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率,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也是以后食品机械设计要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对榨汁及螺杆的设计解决了榨汁机实际生产中多出现的问题,并对以后榨汁机螺杆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榨汁机是常用的食品机械,可为中型食品企业和餐饮业提供榨汁的需求。本文以螺旋榨汁机为例,通过实际榨汁试验,总结了榨汁机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多功能化研究。针对榨汁机中关键的螺杆部分进行了研究设计,解决了榨汁机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机械,螺旋榨汁机,螺杆设计
参考文献
[1]殷涌光主编.食品机械与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石药果维康:开创功能食品化新时代 第5篇
新的形势下如何破局?石药决策层将目光凝聚在同样是自己的优势品类维C上,推出了适合快消市场的全新终端产品——果维康维c含片,一种可以含着吃的维C保健食品。果维康将以怎样的策略来征服市场?这一重任落在了石药和福来的双扇上。
在别人未曾到过的地方突围
我国是全球维生素c的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每年国内的维生素c用量仅在600吨左右,人均用量尚不足5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90克的年人均用量。这说明,中国人对维生素c普及认识率尚不高,市场潜力巨大,保守估计有70亿之多!
同时,中国维生素c市场内忧外患、群雄逐鹿。东北制药、江苏江山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构成的国内维生素四大家族和瑞士罗氏、德国巴斯夫形成了鼎立之势。在传统的医药市场中,罗氏力度伸、利君维口佳、江山艾兰德、纽崔莱、善存、金施尔康、21金维他、双鹤VEC等已经展开激烈的征战。此时,石药集团欲在维生素c医药市场争夺一分天下,无异于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进行细分,很难有本质的改变,市场成功几率微乎其微。要想突破,必须创新!
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功能化的食品取得了成功:雅克v9维生素C糖果,他她,脉动、激活、尖叫等功能饮料,乐天、好丽友等木糖醇无糖防龋齿的功能口香糖,这些产品中都添加了功能性成份,最常见的就是维生素C。功能化食品已经成为消费者追逐的新宠,食品功能化已成为食品营销创新的新趋势。
既然雅克、他她、乐天等食品企业能够将食品功能化,石药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将功能食品化,把药品当作食品来营销?
功能性食品的一般性特点是:口味消费者易于接受;与普通产品相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功效;易于人体吸收;消费者便于携带,对人体无副作用,且应用广泛。果维康批准字号是保健食品,它的特点是:1、口感好,经过10万次消费者口感试验;2、价值高,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美白皮肤、促进生长、抵抗吸烟危害;3、原料好,以右旋维生素C为主要原料,营养高,活性强,更易于人体吸收;4、方便,含片剂型,随时随地可以服用;5、无糖,各类人群均可食用。
不难看出,果维康完全具备快速消费品的特性。而且进军功能食品市场,果维康的产品具有先天优势。由于维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高温、光照和氧气都易使之分解、失效,通常在人体保持2-3小时就会排出体外,所以要保证维C产品的效果,其产品配方及工艺殊为重要。果维康采用的是比左旋Vc活性高2O倍的右旋Vc,更利于人体吸收,由石药出品,其专业的维C专家优势更是一般快速消费品企业无法比拟的!
而果维康走功能食品化道路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原来的产品口味单一,产品线单一,只有一个橙子口味,这显然与食品行业极其不适应。于是石药将果维康精心调配成无糖型的鲜橙、蓝莓、青苹果等多个流行水果系列,清爽可口,健康时尚,让中国消费者能像吃口香糖一样买来补充维C。
超市和药店的消费习惯是完全不同的,消费者在药店消费有针对性,理性,注重产品的效用;而超市的消费者感性意识相对更强,在快消线的产品造型上,我们专门按照其特点进行了食品化娱乐化设计。
根据消费者对食品的习惯偏好,我们建议企业将原有的圆形、菱形的药品形态的含片,改为“c型”、“v型”、“0型”三种形态,既把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紧密结合,又注重产品的快消属性,增加消费乐趣。
在外包装上采取双轨制。果维康在医药和快消两个渠道的产品内在品质完全一致,但是产品形状、规格和包装都要不同。一套针对药线,医保盒装,体现专业和稳重;一套针对快销,连体包装,富有活力和生动化。
原来的产品包装盒带着浓重的“药味”,盒式,单一的蓝色和橙色的条块。我们在保持原包装设计优点的基础上,赋予果维康一个形象的鲜明的符号——果维康小子,将鲜橙拟人化!夸张地形态,可爱的表现,使产品顿时鲜活了起来,成为产品颇有个性的形象代言人。有记忆度,更能够实现高效传播。盒型从原来的盒装改为口香糖式的瓶装和桶装,使得产品更加食品化、人性化,生活化和娱乐化。
功能食品化营销路线的确定,为果维康找到了与大众沟通的价值点,为石药集团在消费者市场的顺利开拓打开了一条全新的绿色通道。
在医药线与快消线之间起舞
让一直专注医药行业尤其是习惯以处方药原料药角色生产和营销的石药集团一下子卖糖果,其难度可想而知,需要过程,需要营销观念的、技术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因此,石药集团在战略布局上决定:目标全国,但是脚下要分步。
第一步,2005年初,央视高空启动,发出行业声音。
第二步,高调参加全国糖酒会和全国药交会,全国招商招聘工作全面展开。
第三步,圈定北京、成都、石家庄、天津、温州等地,打造战略市场,锁定平面、终端和户外。同时,在样板市场中总结经验,加大招商力度和宣传力度,借助经销商的力量,扩大市场覆盖面,将果维康向全国推进。
第四步,2007年,丰富新品种,大规模启动央视及卫视高空传播,全国网络大整合大提升,品牌和销量双提升。用成功市场的感召和央视大传播的强力拉动,将产品铺向全国所有三级以上城市。
第五步,借助果维康品牌优势,推出系列产品,全方位带动石药集团的大发展。
渠道上,医药商超双线并行
根据石药集团的战略意图,我们确定了药线和商超两条线并行的渠道策略。但界线分明,药线不张扬,做专业支撑,明线在商超,传播和树立形象。将商场作为创新、创收的主战场。
众所周知,石药集团的渠道优势在医院在药店,这块市场不能听任其它品牌逞强。石药集团必须占据药店终端,保持在医药领域的领头地位。药店推广,使企业的专业专注形象为商超提供强大的背书支撑。
为快速实现两条腿走路,针对企业快消队伍薄弱的特点,石药集团从全国招募国内外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精英,组成了一支200人的营销团队,丰满果维康的市场羽翼!
快消线从中等连锁终端人手,渗透便利店,搞柜台小专柜,形成格局后,再覆盖大的超市。
进入中等连锁的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比较快地实现大面积的终端铺货。而且石药集团不仅仅把终端作为销售的场所,还把它作为产品信息传播、树立形象的舞台,还能方便及时地开展促销活动。果维康选择首先进入中等连锁是最佳选择。在北京的美廉美等超市,果维康的终端包装醒目、有规模,经常会看到促销小姐手持品尝盘在促销。随着越来越快地动销,果维康已经开始出现在收银台附近
的小堆头中,与蓝剑、益达等口香糖站在了一起。
传播与沟通:将杂交进行到底
把果维康作为像口香糖一样的快消食品来营销,这时在诉求上就面临两难:要改变消费习惯,启动他们的需求,就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可是一教育,药味一下就变浓,不是快消的路子,就形不成以质长久的感性消费;可是不教育,一概地玩感性诉求,消费者又没感觉,还是不能产生动销。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认为,果维康的营销路线是杂交,那么它的传播原则也要杂交:理性和感性交叉,空中与地面互补。
我们把果维康中关乎消费利益的“提高免疫力”的泛价值、泛诉求具体化、精准化、落地化,把“预防感冒”和“补充活力”确定为产品核心价值和消费利益。“预防感冒”是理性,“补充活力”是感性,两者交叉配合,恰到好处。空中(指央视和地方卫视)大传播以感性为主,“含一粒,随时添活力”!与快消的调性相吻合,同时,在地面的(指报纸、活动等)传播中,多理性地与消费者的具体利益相结合,说预防感冒、提高抗病能力等,很好地解决了保健品走快消线在传播上的两难问题。
怎样让消费者接纳果维康呢?如果我们把促销活动(比如说免费品尝)当作广告、当作媒体,天天做,月月做,一定会收到与广告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种“规模化、持续化”的促销首要的目的是传播,果维康在终端派送一送就是一年。通过与消费者长期反复和直接的接触,进而推动产品体验,促使消费者产生第一次尝试性购买,在电视媒体大传播的支持下从而产生动销。
鸡年春节前夕,一股来势凶猛的“蓝橙风暴”首先在石药集团的大本营石家庄开展了。“新年送健康,十万大派送”主题宣传活动,一周内共赠送果维康面巾纸一万盒、果维康试用装十万份,普及了科学服用维生素的知识,提升了石药集团“全球维C专家”的企业形象。《燕赵晚报》等当地主流媒体称之为“有爱心、负责任”的善举,消费者则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的认可。在新品上市的前十天,果维康的日销量平均以每天200%的速度在攀升,甚至在北国天河、东购超市等店内一度脱销。
果维康与以往所有的维生素产品操作思路不同,走的是一条大众消费品的营销之路,从产品定价、包装设计、广告诉求及宣传风格、销售通路、终端生动化到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几乎都与传统的保健品刻意保持距离,给人以轻松、时尚、容易亲近、耳目一新的感觉。
果维康从无到有,经过扎实的市场耕耘,从07年起销售曲线陡然上升,出乎许多人的意料。08年实现了1.5亿的销售目标。2009年,石药集团把果维康列为今年重点项目之一,公司上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仅广告预算一项就达到1.1亿元,并且聘请葛优代言,全面打响大品牌传播战,深度开发全国市场,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多功能化 第6篇
工业装备技术和航空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性能工程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轻质、高强/高韧、散热、降噪、智能化、多功能化应用等.以此为背景,超轻多孔金属材料因其优良的结构效率和广泛的多功能应用前景,近年来成为众多研究关注的热点[1,2].
按照材料微结构的规则程度,可将多孔金属分为无序和有序两大类,前者包括随机分布的开孔与闭孔金属泡沫,后者包括二维与三维点阵/格栅材料,见图1.就结构承载效率而言,由于金属泡沫的微结构胞壁存在弯曲变形而点阵/格栅材料的胞壁以轴向伸缩变形为主,后者的结构效率显著高于前者.但在降噪隔声与抵抗爆炸冲击方面,金属泡沫的效率往往要高于点阵/格栅材料.
图2比较了多孔材料与传统最轻重量结构在受弯时的结构效率,发现桁架点阵材料的结构效率与航空航天中广泛应用的蜂窝夹层板相当,但蜂窝夹层板为封闭材料,其多功能应用范围不如桁架点阵材料(开孔材料),例如:利用材料的内部开孔进行对流换热以满足结构温度控制需求;作为吸能材料抵抗外部冲击爆炸;作为吸声降噪及屏蔽电磁辐射材料;结构作动等[4].将多个功能集于一身,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材料/结构的总体重量,提高结构运行可靠性.
多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乃至多功能性能与其孔隙率和孔结构直接相关,改变孔隙率和孔的形貌及尺寸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综合性能.因此,与传统材料相比,多孔金属具有更好的可设计性,可根据不同工程需求在材料成型前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及多功能、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给力学和材料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本文将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围绕“超轻多孔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综述轻质多孔材料的宏观等效模型、优化设计与多功能化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多孔材料的宏观等效性能
多孔材料的宏观等效性能一直是众多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Gibson等[2]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了多孔固体的宏观等效刚度、屈曲和屈服等问题,着重于六边形蜂窝结构、聚合物泡沫以及生物泡沫结构(如骨头与木材).Ashby[5]随后将上述细观力学模型推广至金属泡沫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工程应用.在给定的相对密度条件下,Evans等[6]获得了周期性分布点阵材料的刚度与强度要大于随机分布泡沫多孔材料的结论,并得到实验验证.
有关复合材料宏观等效性能的理论框架最早由剑桥大学的Hill[7]建立,基于此框架,Hohe等[8]和Hohe等[9]通过对单胞施加宏观对称应力、应变约束,研究了具有刚节点的周期性点阵材料的弹性宏观等效参数.他们同时假定节点转角变形也是周期性分布,计算结果显示了点阵取向对弹性宏观等效参数的影响.Kollar等[10]通过应变能等效(或应力等效)并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将点阵材料与二维/三维连续体等同,进而将点阵材料的等效弹性参数和强度参数表达为材料几何参数和基材料物理属性的函数.Gibson等[2]给出了二维周期性六边形蜂窝点阵结构、方形和三角形点阵结构的宏观等效机械性能,而三维八面体桁架点阵结构的宏观等效机械性能则由Deshpande等[11]给出.针对轻质三明治材,刘涛等[12,13,14]针对三明治材料给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具有面板约束的点阵/格栅材料宏观等效性能的方法,并将此方法与层合板理论结合应用于分析三明治结构的力学响应.
在多孔材料非线性行为的宏观等效模型方面,Deshpande[15]提出了泡沫多孔金属材料的各向同性本构关系模型,该模型同实验较好吻合而被众多商业软件(如ABAQUS)所采用.Xue等[16]针对有序多孔金属夹层板提出了一个唯象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数值计算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结构的准静态响应.Mohr[17]和Rabczuk等[18]基于细观力学方法分别提出了针对桁架点阵材料和二维多孔夹层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数值计算表明这些模型可以模拟这些材料的非线性行为.
针对各类场问题(如应变场、应力场以及热场等)的平均化过程在应用数学领域亦被称为“均匀化”.Sachez-Palencia[19]研究了具有周期性边界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偏微分方程(PDE)的均匀化问题,将PDE中的变量表达为宏观与微观位置变量的函数.然而,上述工作更多地关注PDE解的存在性及唯一性的讨论,并未给出显式求解方法.对于周期性点阵结构,目前更多的采用小参数摄动方法计算,即:假设点阵微观胞元长度为l,材料宏观长度为且满足ε=l/L1,可以将微观场变量表达为关于ε的多尺度展开式.关于上述概念可参见文献[20].Cioranescu等[21]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了具有简单拓扑的周期性点阵结构的线弹性响应,计算结果与Gibson等[2]的模型预测吻合较好.基于同样的方法,Hassani等[22,23,24]从应用力学的角度出发,就线弹性问题综述了均匀化方法和拓扑优化,介绍了上述问题的变分格式与有限元求解,同时给出了周期性单相多孔材料的计算结果.基于小参数摄动方法,文献[25]研究了考虑材料设计变量的热-固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发现结合结构宏观设计变量和材料微观设计变量的协同优化设计可以取得较单一尺度设计变量优化更佳的结果.此外,结合参变量变分原理和小参数摄动方法,文献[26,27]亦给出了一种材料弹塑性性能数值模拟的多尺度方法和相应的优化方法.
2 多孔金属材料的多功能应用及优化设计
由于受到可设计性的限制,传统材料的设计一般遵循由材料功能到实际需求的原则,即:根据材料性能可能覆盖的范围,调整材料有限的设计参数使之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材料的设计与选型无法达到真正的最优化.由于上述因素局限,传统材料的设计一直是材料工程人员的主战场,力学工作者特别是固体力学工作者虽然以材料为研究对象,但只发挥了辅助和参与的作用.随着以多孔材料为代表的、具有复杂微结构的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可设计性已有了大幅度提高,可直接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利用优化技术设计出各类性能优越的材料[4]:力学工作者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力学理论与材料机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进而在材料设计方面逐步占据了主导作用.
2.1 材料微结构的拓扑优化
多孔材料的优化设计可以在拓扑、形状和尺寸3个方面进行.Larsen等[28]和Sigmund等[29]分别利用逆均匀化方法和拓扑优化技术获到了具有负泊松比和负热膨胀系数的多孔材料单胞拓扑构型.基于同样的方法,Sigmund[30]给出了一类具有极限性能的多孔材料单胞微结构设计,分别包括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接近或达到Hashin-Shtrikhma上限的各向同性二维/三维多孔材料的单胞设计(见图3).进一步的工作还包括:声子晶体的拓扑优化设计[31];作动器的拓扑优化设计[32,33]等.由于上述微结构的拓扑优化大多关注于优化算法本身,诸多具有极限性能的材料设计很难或不可加工.针对这个问题,Hyun等[34]以及Hyun等[35]分别结合材料的可加工性研究了微结构的拓扑优化,提出了一种称为Kagomé的二维单胞构型并将之推广至三维结构;该种类型的单胞在满足可加工性的同时具有接近Hashin-Shtrikhma上限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见图4).
总体来看,材料微结构的拓扑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就实用性而言,由于这些成果很少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其更多的作用是为材料微结构选型提供辅助参考.
2.2 多孔材料的最小重量设计
多孔材料的最小重量设计是衡量材料结构效率的重要指标.Hutchinson等[36]研究了金属泡沫三明治壁圆柱壳受压屈曲问题,优化结果表明其结构效率与加筋圆柱壳相当.Wicks等[37]比较了金属全桁架材料板与四面体桁架点阵夹层材料板(具有实心面板)的结构效率(最小重量设计).对受弯剪结构(以三点弯曲结构为优化对象),上述两者材料与蜂窝夹层板结构效率相当;对受面内压力壁板结构,四面体桁架点阵夹层材料板的结构效率已经超过帽型扶壁结构[38].在此基础上,Deshpande等[39]进一步研究了四面体桁架点阵夹层材料板(具有实心面板)在三点弯曲下的结构效率,分别考虑面板屈服,面板起皱以及夹层杆元受剪屈服/屈曲等四类破坏模式.不同于文献[37],上述工作利用失效模式图研究了各类失效模式之间的相互关联,发现最优设计位于各类失效模式范围的交界处,而桁架杆元的几何尺寸比(aspect ratio)在优化设计中基本保持不变.Valdevit等[40]研究了二维波纹夹层板和菱形夹层板在弯剪载荷下的最小重量设计,发现波纹夹层板在长度方向的承载效率最高,其结构效率接近蜂窝夹层板结构.Rathbun等[41]针对受弯夹层板结构提出了一种针对构件强度的优化方法,优化中考虑了失效模式的发生顺序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刘金生等[42]研究了桁架点阵夹层材料的多目标、多工况、多参数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斜头金字塔型的单胞拓扑构形,但对于其结构效率并没有深入研究.刘涛等[13]从宏观等效性能模型出发,研究了桁架夹层材料单胞的形状优化,发现在仅考虑强度约束的前提下,受弯剪和受单轴压桁架夹层板的结构效率对拓扑设计变量并不敏感;针对受弯剪结构和受单轴压结构,提出了创新性材料单胞的设计.利用上述宏观等效性能模型,刘涛等[14]进一步研究了受内压有序多孔金属夹层空心柱体的优化,结果表明对于受内压空心柱体这样的非弯剪结构,有序多孔金属亦表现出了优异的结构效率.
综上所述,在静载荷条件下,多孔金属材料在受弯剪结构、受轴压结构和受内压空心柱体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了良好的结构效率.以此为基础,多孔金属材料的多功能特性彰显的更为优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诸文献中的优化结果均以无量纲的形式给出,强调优化结果是材料/结构的普遍规律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优化方案,而计算力学中的结构优化研究更侧重于优化方法本身的创新,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
2.3 多孔金属的传热特性与优化
利用材料中的高体积比孔隙传热是多孔金属多功能特性中受到广泛关注且研究最多的领域.金属骨架材料的高热传导系数、孔穴内强制对流换热以及这些结构中的高比表面积使得通孔多孔金属具有优良的换热性能(图5).
针对通孔金属泡沫的传热性能研究一般集中于常温导热和单相对流传热.Hunt等[43]对泡沫铝中以水为冷却剂的对流换热进行了研究,并对热扩散进行了分析.金东范等[44]对泡沫铝的空气对流换热冷却效果与传统翅片式换热器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泡沫铝的传热效果明显优于后者.赵长颍等[45,46,47,48,49,50]对钢合金与铜合金泡沫的空气对流换热及热辐射性能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主要成果包括:针对金属泡沫的流体动力特性,确定了动量方程中的非线性项在不同雷诺数下的作用,基于金属泡沫微结构提出了非线性惯性力项的显式表达式;针对钢合金及铜合金泡沫的空气冷却对流换热特性,测定了对流传热随雷诺数及金属泡沫微结构参数的变(a)二维菱形夹层板的主动散热示意图化规律,建立了基于金属泡沫微结构的单相对流传热模型;测定了在真空状态下金属泡沫的当量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了高温热辐射在金属泡沫中的热传递规律.
点阵结构的流动传热规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单相强制对流换热.Hoffman[51]对Kagomé夹层结构中的流体压降和热传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流动与传热均为各向异性.金东范等[52]对单层桁架点阵夹层结构中的主动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理论和数值研究,揭示了该结构中流体压降及传热的局部及整体分布特征,同时发现与不含夹芯层的平板对流传热性能相比,引入点阵结构层芯使整体传热性能提高了6倍.
由于芯材的不规则性,即便在雷诺数很小的情况下,流体在金属泡沫或三维点阵多孔材料中以湍流流动为主.而对于二维夹芯材料如:波纹板和菱形夹层板,当雷诺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流体流态为层流,因而大大减少了流阻.金东范等[52,53]研究了蜂窝形二维夹芯材料的主动对流换热特性与效率,计算表明该材料较泡沫金属材料的换热效率更高.卢天健[54]综述了有序多孔金属材料的主动散热特性与效率,阐明对于有限长平板,进口与出口对传热效率有很大影响.针对有限长度夹层板,闻婷等[55]利用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了4种单胞截面形式的二维夹芯材料主动对流换热特性与效率,结果表明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能够有较好吻合,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微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在多孔金属传热优化方面,Valdevit等[56]研究了无限长二维菱形夹层板的主动传热效率优化问题,发现夹芯的最优密度为25%~50%,而部分几何参数对传热效率没有影响.顾赛等[57]研究了5种截面形式的无限长二维菱形夹层板的主动传热和夹芯层抗剪刚度的组合优化问题,发现在板较薄的时候,三角形单胞具有最优效率,而当热流量较大的时候,六边形单胞效率最高.考虑夹层板长度对传热效率的影响,闻婷等[58]研究了二维菱形夹层板的主动传热效率优化问题,得到了考虑夹层板长度影响下最优设计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刘涛等[59]研究了二维菱形夹层空心柱体的最小重量/最大传热效率的双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一个综合评定结构效率和传热效率的指标,发现曲边矩形单胞夹层柱体的综合性能最高.
2.4 多孔金属的抗冲击爆炸性能
多孔金属材料的抵抗爆炸冲击性能(吸能性能)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当爆炸物在空气中引爆时,爆炸引起的快速膨胀气流把爆炸物周围的气体压缩并将其以很高的初速度抛出(初速度可达7200 m/s,与爆轰速度相当).快速膨胀气流亦会引起具有压力、密度、温度以及速度不连续分布的冲击波.当遭遇到一个固体平面时,冲击波被反射,波阵面上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可放大到初始值的8~20倍).多孔金属夹层材料可以显著耗散冲击波施加在结构物表面的能量,进而保护结构不受或少受损坏,其抵抗远场爆炸的机理可见图6.Xue等[16,61,62]采用三维有限元并考虑基材料屈服强度、应变硬化率以及应变率灵敏度研究了方形蜂窝夹层板、波纹板和金字塔型桁架点阵夹层板在爆炸冲击下的力学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多孔金属夹层板较同等质量的实心板抵抗爆炸冲击性能有显著提高,这种优势主要得益于:(1)流体-固体接触效应显著减少了冲击波传给固体的动能;(2)夹芯层的压溃破坏消耗了部分冲击波能量;(3)夹层结构的抗弯刚度较实心板大,因而在第3阶段(见图6)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针对多孔金属材料抵抗爆炸冲击性能的优化设计较为困难,已有研究均是对方案比较而未见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设计,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开展.
(a)第1阶段,冲击波施加在夹层板外表面,部分被反射,剩余部分向夹层板内部传递,此时内面板变形速度为零;(b)第2阶段,夹芯层被压溃破坏,部分冲击波能量被耗散,此时内面板变形速度为零;(c)第3阶段,夹层板在冲击能量作用下发生弯曲,此时内面板变形速度大于零[60]
2.5 其他应用中的优化设计
在多孔金属材料的多功能应用中,结构作动也受到广泛关注.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为有作动需求的承载结构提供设计支持,如:卫星帆板结构,飞机可变形翼,大型体育馆中可开关屋顶等.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由马氏体相变引起的非弹性变形会在奥氏体温度恢复到变形前的形状这一机理,卢天健等[63]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波纹夹层板的面板,提出了一种弯曲作动器的优化设计,目的是对夹层板进行优化以减少夹芯层的应变能从而使变形效率最高.在此基础上,卢天健等[63]利用导电聚合物为作动元件,提出了一种波纹夹层板弯曲作动器的优化设计;进一步的研究还包括基于Kagomé结构的作动器[[64]].
利用多孔金属进行隔声降噪也是许多研究所关注的领域.卢天健等[65]利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半开孔多孔金属的吸声性能,讨论了孔径、空隙率的优化选择问题;Ruzzene[66]利用谱有限元研究了桁架夹层材料的振动和声学特征;王健等[67]理论研究了轻质夹层板作为声屏障的隔声特性及其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孔金属的声学特性研究并不充分,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开展.
3 结语
高性能材料的轻质化不仅是过去几十年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也是今后可预见的几十年里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轻质化,而是寻找兼有轻质和其它某种或某几种优良性能相结合的先进材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多功能化 第7篇
1. 超大规模的概念
目前我国高级中学的现状及中小学规范设计都限制在45个班,针对超大规模高中(如山东淄博中学7 000人,广西贵港高中设计8 000人)我国目前研究相对较少,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教室空间在大规模高中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教学及学生生活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鉴于现有理论分析,定义为规模大于60个班,总人数超过3 000人的高级中学,我们称之为超大规模高级中学。
2. 超大规模中学的产生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追求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高中教育也会规模化和巨型化,各个地区会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级中学。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进程,撤乡并镇,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在伴随进行着,特别是落后地区集中人力财力办好高中来满足区域学生的需求。目前在山东,新落成的淄博市临淄中学占地400余亩,能容纳7 000多名学生。
二、我国超大规模高中普通教室的现状与分析
1. 超大规模高中的现状
(1)多媒体教学设置的选择及安放不合理,占用太多空间,显得教室相对拥挤,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浪费了不必要的空间。
(2)高中学习的特殊性是繁多的课本和课外习题,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多的课本,由于教室本身非常拥挤,学生真正实际学习空间非常的狭小。(如图1)。
(3)很多高中自习老师辅导学生都会影响到其它学生的学习,有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其它学生,老师晚自习在教室外走廊上辅导学生,与教室空间完全脱离,尤其是在冬天和雨季,气候本身对老师的健康有一定影响,这种方法很不人性化(如图2)。
2. 我国超大规模高中的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超大规模高中普通教室还是采用传统的普通教室,由于我国教育崇尚素质教育,但升学还是应试考试,教学资源也相对紧张,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高中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针对超大规模高中而言,目前教室的大小及排布,使用功能已经不能适应超大规模高中的需求,普通教室已经不能单纯用于授课学习功能,由原来单一形态的普通教室转化为多功能的普通教室,是一个五脏俱全的生活与学习场所。
三、超大规模高中普通教室多功能优化设计
1. 超大高中普通教室的尺寸设计
我国目前多数采用矩形和方形的教室,中学教室大多面积在55.7~67 m2,矩形教室的进深尺寸以6 900~7 800 mm为佳,长度以8 400~9 600 mm比较合适,由于高中生有大量的图书,原有使用空间明显不足,需要增加大量的个人图书储藏空间,矩形教室的学生衣物存放,可以考虑放在教室后面或者沿着走廊墙设置储物架。对于超大规模高中普通教室而言,通过调研分析,最好采用7 80010 200 mm,增大学生的人均占有面积,增加储存空间。
2.“角”空间的概念
提供一个储存,阅览藏书,自习个别辅导的空间。超大规模高中整体规模都有几百亩地,传统上的高中规模有限,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区、运动区、图书阅览区设计相对比较紧凑,学生从事活动可达性比较方便,但是针对超大规模而言,由于学校规模较大,各个区域距离相对比较远,这对于学习生活紧张的高中生来讲有许多不便之处,教室对高中生来讲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么我们经过研究分析尽量能让普通教室多功能化,不仅满足基本的普通教室功能,同时兼有老师辅导学生以及将阅览读物引入普通教室的功能,设计功能角,(如图3)这样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老师的个别辅导,真正达到普通教室的多功能化人性化设计。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仍然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域,需要富有私密性,个人独立空间等需求,在传统的模块普通教室中增加“角”空间,使得学生心理有一种家的感觉。同时“角”空间不仅解决了老师单独辅导而不影响学生的问题,还解决了超大高中学生阅览读物的问题,丰富了教学普通教室的空间,从而达到了让普通教室多功能化和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四、我国超大规模高中普通教室的多功能适应性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到理想的高级中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改良。针对超大规模高级中学而言,由于学校规模比较大,高中生学习又非常紧张,会给学生在教学、生活、图书阅览、体育运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带来不便,然而教学区域的普通教室又是高中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创造一个良好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调整普通教室的尺寸;设计“角”空间来使得普通教室设计更加人性化,多功能化,“角”空间的设计方便了师生单独辅导,增加了储存藏书空间,将图书阅览由整化零融入普通教室,也丰富了空间形式。
摘要:本文以超大规模高级中学普通教室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超大规模高中生学习的需求,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展开研究,探讨超大规模高级中学普通教室与一般学校普通教室的区别,分析普通教室空间的功能构成和空间特性,探讨普通教室的多功能化研究。为目前超大规模高级中学设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普通教室,超大高中,空间模式,多功能化
参考文献
[1]张宗尧,阂玉林.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我晕”的叹词化及功能考察 第8篇
本文要讨论的“我晕”不含概念义明确且与前后别的词语及句法成分有结构关系的情形。如:
(1) 但是每年外出参加会议或旅行, 由于我晕车, 明明随身带着话梅、咸橄榄, 却宁肯吃晕车药, 张着嘴不雅地酣睡, 也不愿含那不咸不甜的劳什子。 (舒婷《女有三丑》)
(2) 当我动手把他从床上抬到轮椅上时, 我———我晕倒了。 (西德尼.谢尔顿《镜子里的陌生人》)
(3) 由于惊吓和失血, 我晕了过去, 如果没有候德抓着我向岸边游去的话, 我就会被淹死了。 (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以上三例中的“我晕”, 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 概念义明确, 表示一种生理反应, 不能单用, 后面常接表示物的名词宾语, 或补语“倒”或助词“了”。
本文要讨论的“我晕”指如下情形:一是“不表达理性义或概念义, 只表达情感态度” (李先银, 2013) ;二是“句法上独立, 不与任何词发生句法组合关系” (刘丹青, 2012) 。如:
(4) 王贵说, 刚进口就化了, 心里痒痒的, 回去以后三天都在回味那红烧肉的味道。我晕!你相信吗?当个年代, 只一块红烧肉就可以压过小周旋的魅力!他脑子里想的不是玉女, 却是红烧肉! (六六《王贵与安娜》)
(5) 王伟听拉拉柔声细气却又咬牙切齿地说出这么一段话, 差点没笑闭气过去:“我晕!杜拉拉!这谁教你这么说话的?” (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以上两例中的“我晕”均无实义, 只表达情感涉入, 传达“惊讶”的情感态度;均位于句首, 单独成句。
与王家宏 (2005) 、杜超 (2011) 对网络流行语“我晕”的研究不同, 本文重点探讨“我晕”的叹词化, 此外还考察了次生叹词“我晕”的功能。
二.“我晕”的叹词化
2.1叹词的相关理论
关于叹词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一直存在分歧, 刘丹青 (2011) 则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对其观点作了综述, 指出“叹词在句法上是独立的, 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组合关系, 要么独立成句, 要么做独立成分”, “不表示理性义或概念义, 而主要表示情感情绪一类意义”。李竹 (1999) 则对叹词语音方面的特征作了补充, 认为“叹词后一定有停顿, 因此书面上常有标点符号”。
叹词的分类, 尤以Ameka (1992) 为代表, 他指出“叹词可分为诸如oh和uh这样的原生叹词和诸如boy和damn这样的次生叹词”。Poggi, Isabella (2009) 则进一步指出:“原生叹词是与生俱来的叹词, 如英语中的oh、uh。次生叹词是指由其它词类派生出来的叹词, 如my god、well等”。
2.2叹词化的相关理论
目前, 对叹词化的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两种不同的倾向。前者以刘丹青 (2011) 为代表, 他指出, “叹词化是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实词或相关短语失去组合能力用作次生叹词的机制”;后者以李先银 (2013) 、刘双艳 (2013) 、聂环 (2014) 为代表, 他们通过列举动词“去”和动词相关短语“你看你”、“不是吧”在语音、句法、语义上的表现, 发现他们与叹词有很大的相似性, 已经发生叹词化, 用作次生叹词。
2.3“我晕”的叹词化表现
基于人民网 (1) 大量语料的搜集与分析, 笔者发现, “我晕”已经发生叹词化, 由一个概念义明确、不能单用的主谓短语转化为一个失去组合功能的次生叹词。下面分别从语音、句法和语义三方面加以说明。
2.3.1语音上的表现
在语音上, “我晕”后一定有停顿, 通常后跟感叹号表感叹, 如例 (6) , 偶尔也后跟逗号、句号、省略号表感叹, 如例 (7) 、 (8) 、 (9) 。
(6) 我晕!老婆的雄心壮志只持续了一个月, 她又有新的爱好了。
(7) 我晕, 去掉了一块肥肉, 反而又贵了八毛钱。
(8) 啊!我这选来选去竟买了辆出租车, 我晕。
(9) 呵, 瞧她说得头头是道跟领导似的, 我晕……
例 (6) 表示对老婆的无奈, 例 (7) 表示对小贩缺斤短两行为的埋怨, 例 (8) 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郁闷, 例 (9) 表示对她说辞的鄙视。
2.3.2句法上的表现
在句法上, “我晕”相对独立, 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组合关系, 要么独立成句, 要么做独立成分, 位置也较为灵活, 通常位于句首和句末, 也可位于句中。如:
(10) 我晕!现在的初中生不知道什么是缸?
(11) “不会吧!新版完全颠覆之前的旧版, 里面的角色关系和剧情完全是乱来的, 洛平居然和阿笑在一起?我晕!”
(12) 巴博萨突破, 传给弗莱, 弗莱三分球出手, 我晕, 还是不进。
例 (10) 、 (11) 中的“我晕”分别位于句首和句末, 独立成句, 例 (12) 中的“我晕”位于句中, 充当独立成分。
2.3.3语义上的表现
在语义上, “我晕”不表达理性义或概念义, 只表达“惊讶、无奈、埋怨、郁闷、鄙视、不理解、失望、委屈、愤慨、后悔”等情感态度。如上述例 (4) 、 (5) 表“惊讶”, 例 (6) 表“无奈”, 例 (7) 表“埋怨”, 例 (8) 表“郁闷”, 例 (9) 表“鄙视”。下面举几个表示“不理解、失望、委屈、愤慨、后悔”等情感态度的例子。
(13) 她说, “老婆”中有个“老”字, 女人不经叫, 叫着叫着就真把人给叫老了。我晕, 这算哪门子理论? (不理解)
(14) 巴博萨突破, 传给弗莱, 弗莱三分球出手, 我晕, 还是不进。 (失望)
(15) 更莫名的是, 他还对我产生了不信任感, 甚至让另外一个中国员工监视我上班时做了什么, 然后给他打报告, 我晕! (委屈)
(16) 他告诉我说, 还没发货呢, 具体日期他也不知道。我晕, 怎么才两周就完全不一样了, 真佩服东易的变脸功夫。 (愤慨)
(17) 抬头看讲台, 我晕!我把纸条夹在试卷里交了上去, 老师正在看呢。 (后悔)
三.次生叹词“我晕”的功能
3.1次生叹词“我晕”的平行语用标记功能
Norrick (2009) 指出:“感叹词能传达其所开启的话轮所传达的基本信息之外的信息, 在此意义上, 将其称作平行语用标记语。确切地说, 它们传达说话者对前述话轮或在整个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涉入”。次生叹词“我晕”的平行语用标记功能具体表现为:
1、用作话轮起始语, 表达情感态度。如:
(18) 莱昂:“我晕, 闪的还真快, 我这儿话音都还没落呢”;罗素·克劳:“废话, 不闪等你射啊?你当我傻呀?”
2、单独使用, 形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话语, 表达情感态度。如上述例 (4) 、 (6) 、 (10) 。
3、与别的感叹词组合使用, 表达情感态度。如:
(19) 啊, 我晕, 她把我的战斗檄文当情书来读了。
(20) 他告诉记者, “我们那时军训拉歌就唱《当兵的人》《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什么的, 他们居然唱流行歌曲, 我晕啊!”
4、与感叹结构连用, 凸显整个话轮的的情感力量。如:
(21) 我晕!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22) 我晕!这些我都有了我还找你啊!
3.2次生叹词“我晕”的话语标记功能
Norrick (2009) 认为次生叹词还具有充当典型的反馈语、对比性标记语、阐发性标记语和过渡性标记语的话语标记功能。基于大量语料的搜集与分析, 笔者发现次生叹词“我晕”可充当反馈语、阐发性标记语和过渡性标记语。现结合杜超 (2011) 提出的“我晕”充当话语标记的五种使用模式加以说明。
模式1:“我晕”+所引发的内容
(23) “我晕, 他自己是个大白胖子四方脸, 他自己怎么不看图减肥!”
模式1中, “我晕”后紧接引发说话者产生某种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容, 显然充当的是阐发性标记语。
模式2:言语举动+“我晕”
(24) 山上汽车隆隆, 人声鼎沸, 帐篷周围, 满地羊头羊蹄 (全是拜吃烤全羊的游客所赐) , 空地上竟然有人支起几张桌子打麻将———我晕!
模式2中, 说话者先指出某一动作言语行为, 然后用“我晕”加以反馈, 显然充当的是反馈语。
模式3:
A:言语举动 (话语结束) ;B:“我晕”+所引发的内容
模式3中, “我晕”有时充当反馈语, 对说话者言语举动加以反馈, 如 (25) ;有时充当过渡性标记语, 转移话题, 如 (26) 。
(25) A:“你是假记者吧?”;B:“我晕!我很像假记者吗?”
(26) 丈夫:汽车就是给你, 你也不会开。
妻子:我男朋友会开, 他开车的技术很好;丈夫:我晕。就算我倒霉, 我都答应你的要求, 明天就去办手续。
例 (25) 中, 针对说话者A提出的一个是非问句, 说话者B没有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而是用“我晕”加以回应, 显然充当的是反馈语;例 (26) 中, “我晕”充当过渡性标记语, 转移话题, 将话题由汽车的归属问题转移到离婚办手续问题。
模式4:
A:话语进行中;B:“我晕”+所引发的内容;C:继续完成会话的内容或完成A所引发的内容
模式4是引发序列, “我晕”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过渡性标记语, 为自己亟待发表的见解和话题争取发言权。例如:
(27) A:谢谢你哦~, 车车同学;B:我晕, 他不叫车车, 叫车成赫;C:哦, 不好意思哈, 车成赫同学。 (小妮子《恶魔之吻3》
模式5:言语举动1+“我晕”+言语举动2
(28) 隔一小会儿, 电视机的声音呼啸而来, 我晕, 臭男人摆明了在向我示威:我睡不好, 你也别想睡好!
模式5中, “言语举动1多是客观陈述, ‘我晕’是对客观陈述的主观认知, 言语举动2则是具体阐释” (杜超, 2011) , 显然“我晕”既传达情感态度, 又充当阐发性标记语。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我晕”的叹词化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 发生叹词化的网络流行语还有许多, 如“我了 (嘞) 个去”、“额滴神啊/呐/哪”、“切”等, 这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杜超.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我晕”[J].经营管理者, 2011 (1) .
[2]李先银.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世界汉语教学, 2013 (2) .
[3]李竹.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A].选自张起旺、王顺洪主编《汉外语言对比研究与偏误分析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刘丹青.叹词的本质——代句词[J].世界汉语教学, 2011 (2) .
名词化的语篇建构功能 第9篇
一、名词化
(一) 名词化的界定
名词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对于名词化的界定当然也是多角度的。Quirk等 (1985:1289) 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从词性转换的角度界定了名词化:“在形态上与小句结构的谓语系统对应的名词短语”, 并且还指出名词化不仅用于具有具体意义的名词, 还可用于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这一界定通过一组句子中相对应成分的类比关系, 在形式上揭示了名词化的特征, 对其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不足。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1987:183) 认为:“名词就是能指派事物语义极的象征结构, 它凸显的是一组相关联的实体, 而非实体间的关系”。这一界定从语义概念的识解上真正揭示了名词短语或者名词化的实质, 名词化是一个过程, 一种识解世界的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名词化就其产生的“一致式”的语言精密度 (delicay) 来说, 可分为:类转移 (class-shift) 和级转移 (rank-shift) 。类转移的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 只是词性发生变化即词类的转移;级转移的名词化表现为一个小句或者小句复合体打包成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这个名词化的过程中小句的级阶发生变化, 呈现为级阶的下降。这一界定兼顾了形态的变化和语义功能的变化, 更为全面、更为合理。
(二) 名词化与语法隐喻
韩礼德和麦蒂森 (1999) 从概念基块的视角界定语法隐喻, 将语法隐喻看做是人类用识解经验的隐喻实现形式, 包括所有的级转移 (rank-shift) 和类转移 (class-shift) 现象。研究发现人们用语言识解经验的隐喻模式向“物性”流动的趋势, 即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典型实现形式 (笔者, 2009) 。名词化为语篇的展开和推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不仅具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而且还具有语篇建构的功能。
二、语篇建构功能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征世界还可以用语言建构世界, 我们在认知世界创造意义的过程不仅仅是反映世界的过程, 而且还是我们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 语篇本身就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 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资源名词化当然也具有语篇建构的功能。名词化的特性为其语篇建构功能奠定了基础。名词化具有抽象性, 表达抽象的意义, 通过名词化可以构建各种抽象的虚拟概念, 可以满足人们构建各种抽象概念和理论的需要。
名词化的语篇建构功能在科技语篇中主要是通过名词化的技术性 (technicality) 和说理性 (reasoning) 来实现的。科学语篇就是一种技术语篇, 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对世界进行非常识 (uncommon sense) 解释的构建过程, 就是我们对世界进行专业而精密解释的过程, 这时我们的认知世界的模型就由民俗模型 (folk model) 变为科学模型 (scientific model) 。把常识变为专业知识的重要的符号资源就是语法隐喻 (名词化) , 通过详述 (elaboration) 和提炼化 (distillation) 界定专业术语, 增强科学语篇的技术性;通过说理性把技术性联合起来构建语义连贯的语篇。
名词化的语篇建构功能在人文历史语篇中主要依赖于名词化的抽象性 (abstraction) 、分类 (classifying) 和篇章组织 (textual organization) 来实现的。历史语篇不是技术语篇, 其中不会包含太多的技术术语, 不过有时也会从其他学科借用一些专业术语。但是历史语篇并没有因为其技术性低而变得容易理解, 原因就在其抽象性。其抽象性尤其表现在阐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时, 历史语篇的说理论证多使用小句内的而非小句间的论证, 即使用经验识解的隐喻模式, 大量使用名词化。
交际目的的不同决定了体裁的不同, 体裁的不同往往反映在词汇语法层面。科学语篇通过建构语篇为读者解释说明科学原理, 历史语篇的建构则是为让读者了解历史史实、历史事件之间的缘由, 因而语法隐喻 (名词化) 的表现模式在这两种不同的文体中也不同。
三、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 名词化作为语法隐喻的典型实现形式, 就产生的语言精密度而言可分为两类:类转移和级转移。名词化的语篇建构功能根植于语言的建构性, 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其语篇建构功能的表现模式也不同。在科技语篇中主要是通过名词化的技术性和说理性来实现的;在人文历史语篇中主要依赖于名词化的抽象性、分类和篇章组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83.
[2]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85:1289.
多功能化 第10篇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耕地保护 主体功能区 重庆市北碚区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Beibei in Chonqing City
YuanMin Wang SanLiu XiuhuaWang Cheng
Abstract:The population index of urbaniz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Beibei.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hang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97 to 2007,as well as the relevant between them were analyzed.And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level.According to the result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prevent excessive erosion areas.Thi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pace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enters the city.In other words,main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should balanc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he planning area.
Keywords: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ain function districts Chonqing Beibei
【中圖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55-03
1.引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其功能区的划分对改善人地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1]。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的一种综合反映。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2]。故研究区域的城镇进程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至关重要性。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积聚、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展,还包括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得到空前的发展,城镇人口迅猛增加。1978年全国共有城市191个,城镇化率仅为12.5%,到2007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3.9%。多方[5,6]预测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和2020年可能分别达到46%~48%和55%~58%,而总体上≥70%的时间大致在2035~2040年间。因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非农化不可避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年)计算,1996年到2003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占用耕地在8×104公顷以上。我国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耕地相应减少45×104公顷[7]。近十几年来,各地大力进行各类园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在这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并伴随着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浪费的严峻形式,如何协调城镇用地的扩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学术界与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地处西部生态脆弱区,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特色,加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促进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移的同时,其对耕地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因此,本文选用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分析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相关性,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2.1 城镇化水平的测量指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一般采用它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的量度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8]。单一指标法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目前很多采用常住人口,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系指非城镇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等)转化为城镇用地的比率。复合指标法包括反映城镇化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即:①规划区域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比例,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镇面积的人口数,③城镇建成区的大小,④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城镇化水平除与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成反比外,与其余3项指标均成正比[3,8]。
2.2 研究区概况。
北碚区隶属重庆市,地处重庆市核心区的西北面,是重庆市主城区和都市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区地跨东经106°18′~106°56′,北纬29°39′~30°03′,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北碚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东临渝北区,南接沙坪坝区,西靠壁山县,北与合川市接壤,距重庆市中心仅24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北碚区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重庆市的“后花园”。据200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52%;城镇建成区为32.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9%,城镇化率达到68.52%。
3.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研究
3.1 北碚区城镇化动态分析。
非农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农业人口的稳步迅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等的高速提高共同促进了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快速扩展。北碚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9.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32.42平方公里,增幅达260.22%,年均扩展23.66%。这说明11年来,北碚区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由图1可以清楚看出,北碚区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快,特别是1999年以来,呈加速扩展之势。由于目前北碚区城镇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不均一,所以北碚区城镇发展还将会有一个高涨期,其城镇人口、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北碚区城镇化进程持续、稳定地提高(见图2)。1997年,北碚区人均GDP为6444元,城镇化率为37.37%;而2007年,北碚区的人均GDP达到15897元,城镇化率也达到68.52%,说明人均GDP与城镇化率成正相关性,同时二者之间的增长趋势基本上接近。
3.2 北碚区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
北碚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平坝、丘陵、低山等均有分布,其中以丘陵地貌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12%,另有相当部分低山(占40.78%)和少量平坝地区(占4.81%),耕地面积总量不大(2007年耕地面积为26031.83公顷)。
北碚区耕地的逐年减少,主要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从1997年~2007年短短的11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2315.22公顷,平均每年以8.17%的速度递减,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10.47公顷(图3)。特别是2002年以来,耕地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等原因导致的耕地减少速度。耕地减少的同时也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急速下降。伴随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用地的扩张等将进入高涨期,对耕地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4.北碚区城镇化水平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
4.1 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年人均GDP达到1000~5000美元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的敏感时期,应对得当,经济将会保持快速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根据北碚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北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1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0%,人均GDP达到15897元,跨越1000美元的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80%;地方财政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54.20%。根据《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到2010年,北碚区GDP(2007年价)为140.00亿元,人均GDP(2007年价)超过20000元。这表明北碚区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北碚区城镇经济规模会迅速扩大。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仍将是北碚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4.2 人口变化趋势。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城镇规划的前提,而人口规模是用地规模的前提。因此,城镇人口对空间的需求是城镇土地扩张的直接动因。随着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本区域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西南大学和蔡家组团、江东产业集中区不断扩建,外地人口的不断机械迁入,城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会不断增加。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城镇居民需要更多的城镇用地来满足其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进而不断导致耕地的减少。
北碚区2007年常住人口为70.81万人、城镇人口48.52万人;而据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96.7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1.96万人。
4.3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对城镇用地扩张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对其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样政府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状况方面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居住用地、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都将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8.3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00平方米,在短短11年内,北碚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4.02倍。住房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圈地建房,再加上北碚区作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和“迪拜国籍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7年北碚区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达222.66万平方米。
4.4 基础设施增加趋势。
近年来,北碚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2007年为例,全年供电量为141359万千瓦时,供水量为1488万立方米;公路路网密度为0.09km/km2;全区电话普及率为83.70%,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5000户;城市住房使用面积1157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24公顷,建成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2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48%。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趋向于快速增加趋势。
近年来,城镇建成区面积以加速的趋势扩张。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影响城镇用地扩张的直接因子,它是表达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重要指标。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北碚区城镇人口还将进一步迅速增长。
5.促进北碚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对策和措施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必定要占用一部分的耕地,但是城镇又不能不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北碚区的城镇化率,才能满足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在城镇发展中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用耕地。
5.1 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审批和使用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严格按用途使用土地,严格审批土地利用用途变更的土地,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权威性,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突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同时,通过基准地价、土地出让、转让价格调控土地,适当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转用的地价,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通过明确的不同类型土地价格约束了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流动,也保障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完善。
5.2 以规划为指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挖掘城镇旧城区用地潜力,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加大旧城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的力度,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及保证措施。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标淮、统筹安排城镇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些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出来。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政策措施,促進“三个集中”:通过合理规划,使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通过迁村并点,使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土地,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现有已利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要采取配套综合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对城镇建设用地及工矿、交通、能源等非农业建设用地,则应制定政策引导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用地方式,立体利用土地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
5.3 大力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制度。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城镇建设用地挖潜和农村居民点复垦达到建设用地总量保持不变,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重点是严格按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4 加大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整理不仅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途径,也是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整理开发鼓励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实施措施上,要鼓励多条途径,尤其是社会资金介入土地整理市场,广开门路,使土地整理有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6.结论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能为了保护耕地而限制城镇规模的合理扩张,而应运用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对立面,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故在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划分时,应统筹考虑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率和耕地保护等,逐步形成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特别应注意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即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注意规划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
參考文献
[1] 冯德显、张莉、杨瑞霞.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5
[2] 张莉、冯德显.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30~34
[3] 霍艳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34~40
[4] 程效东、李瑞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35
[5] 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 刘新卫、张定,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
[7] 王万茂、李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3(2):5
[8]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英文广告中名词化的评价功能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英文广告,名词化,评价理论,评价功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英文广告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国外的产品、服务等讯息, 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更激发了人们欣赏英文广告语言的同时要去研究这种语言的热情。的确, 英文广告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对它的研究角度也不再局限在翻译、修辞、语用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文体学等方面对英文广告语言本身的研究逐渐增多。诚然, 广告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和明确的目的性, 它的召唤、劝导、说服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语言词汇的选择[1]。广告文体的特殊性和广告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其语言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感召力, 还要能够“施动”, 也就是说让人们付诸行动。可见, 广告语的词汇选择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欲从评价理论三个维度出发对英文广告中的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
二、名词化
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是一种语法隐喻, 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2], 是英语中生成语法隐喻最重要的源泉 [3]。从语义语法范畴看, 名词化具有双重的语义特征: 语法角度上主要是将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转化成名词的过程, 语义角度上主要是将非实体隐喻为实体的过程[3]。如“It can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中, “difference”就是名词化了的词语, 将“different”这一“特征”隐喻成了一种状态。名词化的使用, 既能够使广告文字简洁, 又能够加强其语言的正式、庄重感, 而简洁、正式、庄重等要素都是广告功能和目的实现的重要助力[1]。
三、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 (Appraisal Theory) 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对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元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是从词汇层面来考察语言的人际功能。它超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根据小句所表达的不同过程和主位 - 述位结构来分析语言的方式[4]。Martin & Rose把评价理论定义为:“是关于评价的……语篇中可以协商的态度, 所涉及情感的强度和表明价值、联 盟读者的 方式”。它 包含态度 (attitude) 、介入 ( engagement ) 和级差 ( graduation ) 三个维度。其中, 态度包括情感 (affect) 、判断 (judg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 , 分别关联人的情感反应、对人行为的判断及对事物的欣赏、评判等[5]。介入是指作者的立场与文中的各种关系, 级差是关于作者态度强弱的分级。评价理论的三个维度及态度与其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所示:
评价理论介入判断态度情感 鉴赏级差
从上图可以看出, 态度居于评价理论的核心位置, 态度是怎样介入的以及态度的强弱等分别关联介入和级差两个维度; 在态度系统中, 情感是其核心。态度的三个子系统下又各有分支, 这里不详细叙述, 只分别统称判断、情感和鉴赏。笔者仔细分析后发现, 广告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主要集中在态度维度。因此, 本文不涉及对英文广告语言中介入和级差这两个子系统的分析。
四、实例分析
笔者收集的英文广告语篇来自《Time》、《Fortune》、《Newsweek》、《Business Week》、美国广告委员会网站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等著名的英文杂志和网站, 包括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广告数量共计一百篇, 内容涉及产品宣传、服务宣传、公益事业等诸多方面。篇幅所限, 本文只分析广告语篇的正文部分, 不涉及广告标题、口号、图标等其他部分。初步分析后笔者发现, 语篇中包括名词化187处, 其中具有评价意义的名词化共88处, 占所有名词化资源的47. 1% 。其中, 态度85处, 级差3处。态度系统中情感24处, 判断19处和鉴赏42处。具体数值和比例如图所示:
结果表明, 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化现象都具有评价意义, 而且绝大多数是态度评价资源 (96. 6% ) , 没有介入资源, 级差评价资源只占极少数 (3. 4% ) 。态度评价资源中, 鉴赏意义占49. 4% , 情感评价为28. 2% , 判断评价是22. 4% 。示例如下:
1. As the global population grows and energy demand in- crease, we need innovation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orld’s re- sources. ( Newsweek, Aug. 24th, 2009 )
首先, innovation是to innovate的名词化结果, 将“动作过程”状态化; 同时, innovation具有鉴赏评价意义, 指出了这则公益广告的核心是要创新。
2. Elegance is an attitude. ( Time, May 4th, 2009 )
Being elegant的“特征”名词化成了“状态”; 同时elegance也是一种鉴赏评价,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因为“只要拥有这块表, 你就拥有elegance。”
3. Now with L’OR de Jean Martell, you can savour the fruit of this 300 - year quest for perfection. ( Fortune, June 8th, 2009 )
Perfection是perfect的名词化, “特征”成了“状态”; 它还有鉴赏评价功能, 它向消费者传递“喝了这种葡萄酒你的人生就完美了”的信息, 这种劝诱功能无疑是极强的。
4. Breitling and Bentley share the same concern for perfec- tion, the same exacting standards of reliability and precision.
( Fortune, May 25th, 2009 )
这则手表广告同样是把perfect和precise的“特征”名词化成了“完美”、“精准”的“状态”; 这样的鉴赏评价资源突出了广告“吸引、劝诱”的功能。
语料中鉴赏评价名词化资源共有42处, 在此不一一列出。这些名词化资源的功能无疑是强大的: 使得广告语言本身很正式, 增强了广告的可信度; 把抽象的“动作”、“过程”、“特征”具体化成“状态”, 能让受众更好更形象地理解广告内容; 鉴赏评价功能突出了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 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劝诱作用。这些功能叠加使得广告目的更容易实现。
广告中名词化资源不仅有鉴赏功能, 还有情感评价 ( 28. 2% ) 和判断评价 ( 22. 4% ) 。如:
5. Our passion for the very best in technology, quality and service… ( Business Week, Sep. 14th, 2009 )
Passion是情感评价的名词化, 表明了制造商对自己的产品投入极大的热情在技术、质量和服务方面追求极致。消费者是不是要动心了呢?
6. Many teens face tough challenges, ranging from family conflict…and depression. ( www. adcouncil. org )
7. Russian people have shown …and willingness to protect …. (http: / /ssf. panda. org)
例6和7均为公益广告, depression是名词化了的de- pressed, 将“特征”化为“状态”; 同时, 它是一种负面情感评价, 突出了这种情感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 以激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响应号召采取行动来消除这种不好的情绪。Willingness也是名词化情感评价, 是积极正面的评价, 表明了Russian peo- ple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伟大决心。因此, 作为这则广告的读者, 你能无动于衷吗?
8.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is all about attention to detail.
( Business Week, Oct. 26th, 2009 )
这是一则高尔夫球场的广告, commitment和excellence都是判断评价的名词化, 表明了服务供应商打造一流球场环境的坚定承诺和决心。这样的字眼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名词化的态度评价占据绝大多数, 但还有级差评价 (3. 4% ) 。如:
9. We will move from an age of discovery to an age of mastery. ( www. adcouncil. org )
10. Whether your goal is maintaining your market position or improving it, flawless execution is a must. ( Fortune, May 25th, 2009 )
例9是公益广告, 例10是商业广告。例句中discovery和mastery分别是动词discover和master的名词化形式, 将“动作过程”具体化成“状态”, 语言正式; 同时呈现出评价的程度是由弱至强。而must是个具有人际隐喻的名词化, 同时它的评价程度也很强。这三例表明广告商或服务供应商在宣告、劝诱受众时的态度是很强烈的, 目的是劝告人们采取行动。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并不是每个名词化形式都具有评价功能。但是, 名词化毫无疑问使得广告语言更正式, 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 有助于广告目的的实现。从评价角度看, 名词化基本聚焦于态度维度, 而且还以鉴赏功能为主。这样的分布虽不成比例, 但针对广告语言评价功能来说并不矛盾。鉴赏资源拉近了广告与受众的距离, 显得更真实。广告强大的交流功能和明确的目的性在名词化形式和评价资源的双重功能下显得更加明显, 其终极目的也就更容易实现。
五、结语
广告给人们带来讯息的同时也带来了美的语言, 分析这些广告语言“美”在哪里,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广告、创造出更好的广告语言。当然, 该分析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广告语料数量偏少, 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客观性; 而且态度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都有各自不同的分支, 都有正面、负面以及积极、消极的评价意义之分, 这些都是可以具体去分析的。还有, 本文未对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中的名词化形式区别分析, 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熊展.英文广告中名词化的语法隐喻功能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 (4) .
[2]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汤斌.广告语篇中的名词化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7, (3) .
[4]黄敏, 熊展.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报刊教学[J].职教论坛, 2011, (35) .
多功能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