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虾养殖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对虾养殖范文(精选12篇)

对虾养殖 第1篇

关键词:日本对虾,健康养殖,养殖技术

日本对虾 (Marsupenaeus japonicus) 学名为日本囊对虾, 俗称花虾、车虾、斑节虾、竹节虾。日本对虾肉质鲜嫩, 营养丰富, 且耐低温、耐干能力强, 适合鲜活虾出售, 售价较高, 养殖周期短, 已成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1]。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暴发, 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 总结出一套日本对虾健康养殖新技术, 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把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设施准备

养殖场应选择在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 海水的盐度在15‰~34‰, 在雨季盐度不低于15‰为宜, 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 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养殖场备有1/3左右总面积的蓄水池, 海水经过3 d的沉淀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后再抽入虾池内, 避免水源带来污染和病原。实践证明, 这是预防虾病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养殖场还要建水质处理池, 以便虾池排出的废水能在水质处理池中得到沉淀和净化后再排出大海, 以免污染海区环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闸与排水闸。进、排水渠道应尽量远离, 不得混合, 以利于防病和减少虾池的自身污染。日本对虾具有很潜的潜沙习性, 养殖环境需在水质清新、沙质较细且松散的底质中生活, 底质的好坏关系到日本对虾能否正常生长。因此, 虾池在经过一茬以上的养殖后, 应进行严格的清淤、消毒, 改良底质。虾池收成后应将池水排干, 彻底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和杂物, 并运至远离虾池的地方掩埋。清淤后, 经15~30 d曝晒至池底干裂, 然后排入适量的干净海水或淡水, 选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一些杀菌灭毒力较强、效果较佳的药物对池进行消毒。药液需均匀地泼洒在池水中, 在药液浸泡不到的地方 (包括池壁堤坝) , 应用工具将药液泼洒上去, 浸泡3~4 d后将药液排掉, 检查池子, 如有生物残体遗留在池内, 将其清除干净。虾池经清池消毒后, 可在池底铺上10 cm厚的沙层或含沙量在50%以上的沙泥层, 有利于日本对虾的正常生长[2]。

2 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培养基础料饵生物是营造虾池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基础饵料生物通常是指虾池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这些活生物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浮游单细胞藻类在水里能进行光合作用, 可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 消除有害因子, 平衡酸碱度, 改善水体质量;能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 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及寄生虫的繁殖, 提供对虾安定生长的水域环境, 减少病害的发生。培养基础料饵生物主要是采用生态培养法:经60~80目筛绢网一次性进水1 m, 选择晴天上午, 施用水产养殖专用肥料, 新池或池底较干净的虾池使用“肥水师傅”, 底质较肥的池塘可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 使用量为15~30 kg/hm2 (以1 m水深计) 。在施肥的当天或第2天用“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15 kg/hm2 (以1 m水深计) , 7~10 d后追肥1次即可。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和维持稳定的、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种群, 又可培育有益菌群形成优势菌群, 平衡藻相和菌相, 维持一个稳定的养殖生态环境。一般经过3~7 d后, 水色呈绿色、黄绿色或茶褐色, 透明度达到30~40 cm时, 即可放养虾苗。

3 苗种放养

放养体质健壮、无病疫的虾苗是获得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应选择体长在1 cm以上, 健壮活泼、体色透明、胃肠饱满、弹跳力强、逆水性好、耐干力强、体表清洁无寄生物附着的虾苗;除肉眼认真观察之外, 还要用显微镜检查虾体上、鳃部是否有纤毛类等寄生物, 是否带菌;以亲虾是海区第1代、健壮无病不带病菌, 虾苗以投喂丰年虫进行培育的为最好。选择虾苗时, 应送样到当地检验检疫部门检测, 防止苗种携带高致病性病原体而造成养殖失败。虾苗运输过程中, 特别是远距离运输, 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活力, 在虾苗包装前, 预先在装包盛水的大桶中加入免疫多糖200 mg/L水体, 搅拌均匀、冲气, 浸泡20 min以上, 再打包运输。运输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 要选择天气晴朗、气温稳定的时间运输。到了养殖场后再用聚维酮碘2~4 mg/L浸泡30 min, 进行虾苗消毒后下池, 以避免病菌随育苗池水及虾苗带入虾池。选择天气晴朗的清晨或下午放养, 避免在恶劣天气下放苗。放苗时, 水温在24℃以上, p H值7.8~8.5, 池水的水温、盐度、p H值需与育苗池相近。虾苗放养密度决定着养殖对虾的产量和质量, 甚至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水质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定, 一般放养15.0万~22.5万尾/hm2。

4 科学投喂

养殖前期, 由于虾池中基础饵料生物充足, 可以不投喂饲料, 只要继续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即可。养殖中后期投喂优质对虾配合饲料, 严禁投喂小杂鱼、虾、低值贝类等鲜活饵料, 因为鲜活饵料容易携带病原体并引起水质污染、底质恶化等问题[3]。由于日本对虾具有昼伏夜行的习性, 因此每日可只投饵1次, 一般在傍晚进行。投饵时饲料应均匀投放于四周浅水区。投喂量应严格控制, 并根据天气、水质和对虾摄食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小潮、台风前夕、闷热无风、大风暴雨、高温、寒流时少投, 大潮、天气暖和、水温适宜时多投;大量蜕壳时少投, 蜕壳后适当多投;虾池内竞争动物多时适当多投;对虾浮头、水质恶化时不投;水质条件好时适量多投;天气突变、水温超过30℃时应少投;设置饵料台, 适时检查, 无残饵时多投, 残饵多时少投。放苗1个月后, 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中草药、高效营养素、免疫蛋白、有益菌、生物酶活性添加剂、蜕壳素等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强化剂, 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 促进对虾健康生长, 减少病害发生。

5 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日本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池水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是众多防病措施中的重中之重。日本对虾养殖的主要水环境控制指标为:溶解氧4 mg/L以上, p H值7.8~8.5, 透明度前期为30~40cm, 中后期为40~60 cm[4]。养殖前期全封闭, 一般不添水、不换水, 减少与水源的交流, 规避风险, 但要根据池水蒸发和渗漏情况适量地补充海水, 使水深控制在1.0~1.2 m。养殖中后期半封闭, 中期逐渐添水至1.5 m以上, 后期则根据水质情况, 如透明度低于20 cm或大于80 cm, 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等, 均需适当换水, 采取少换缓换方式, 不大排大灌。进水缓慢加到虾池水上层, 每次添 (换) 水5~10 cm, 以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并避免水质的过量波动。采用微生态调控系统,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这是生态健康养殖的主要内容之一。养殖过程中定期施放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 可以及时降解底泥中的有机质、对虾的代谢产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质, 将其转化成单细胞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促进单细胞藻类的良好繁殖, 使水色稳定、持久, 增加池中的溶解氧, 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量, 改善水体质量, 从而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另外, “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有益菌群在虾池中能够迅速繁殖形成优势菌群, 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生态位点竞争, 抑制有害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 减少病害的发生, 提高单产。放苗以后, 每隔15 d左右, 施放“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7.5 kg/hm2, 一直持续到收虾。养殖过程在换水后视情况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3 d后再补施加强型利生素微生物制剂, 维持有益菌群在虾池中的优势地位, 发挥有益菌群调控养殖生态的作用。养殖中后期若出现水色过浓、泡沫过多等情况时可使用活水素或活水素Ⅱ型;底质情况较差时使用调节剂A、调节剂B或池底净。在水质恶化、气温突变、台风、暴雨、低压缺氧等情况下, 应及时泼洒应激安、健虾宝、利生降解灵和利生解毒宝等, 同时配合饲喂中草药制剂, 减少对对虾的应激, 预防疾病的发生, 争取在对虾养殖中取得较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锡佳, 徐维柱, 宋宗岩.利用优质饵料蜾蠃蜚养殖日本对虾技术[J].中国水产, 2010 (5) :49.

[2]牟乃海, 汉景明, 牟敦英, 等.日本对虾高效养殖新技术[J].科学养鱼, 2008 (11) :38.

[3]张新明.日本对虾健康养殖关键技术[J].河北渔业, 2009 (11) :26.

对虾养殖管理规范 第2篇

饲养员除协助技术员做好各项工作外,还必须做到: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服从工作安排,遵守劳动纪律

2、团结友爱,做到既分工、又协作

3、认真参加技术学习,提高养虾技术水平

二、执行劳动定额,遵守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要请假,需经生产主管同意,一天以上需向场长申请,原则上不允许请假两天以上

三、严格贯彻各项操作规程

1、对所负责的养殖生产任务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工作要认真细致,投喂要沿边均匀抛洒,用药要全池均匀泼洒

3、搞好场所、虾池卫生清洁工作,包装废弃物要集中处理;发现大棚及配套设施损坏后要及时上报维修

4、每天观察鱼虾生长状态、吃食情况,准确判断鱼虾是否缺氧、患病和水质是否正常,从而为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依据

5、如发现死鱼、病虾,及时向技术人员报告

6、爱惜劳动工具和基础设施设备,如发现有意破坏和丢失,将对当事人严惩

7、早中餐不准饮酒,工作期间不准打牌、赌博

技术员工作职责

1、技术员负责鱼虾病害防治和水质监测,监督负责药品发放和疫情汇报。

2、依各个季节不同病害,依据本场(区)实际情况采取主动积极的预防措施

3、技术员应根据对虾病害和水质情况开出当日处方用药并监督饲养员正确使用

4、技术员应每日早中晚观察对虾吃食及生长情况,对病害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异常突变天气进行正确判断,制定相应对策

5、如发生重要疫情等重要事项时,应及时做好隔离措施。

6、建立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品的品名、用药剂量、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日期。

7、饲料进仓应由技术员与仓库管理员当面交接,并填写入库单,技术员还必须清点进仓饲料数量及质量。饲料调配应由技术员根据实际情况配制和投量,并做好详细记录

奖惩责任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

1、对养殖场(区)的疾病防治得力,挽救养殖场(区)重大损失的;

2、进行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成效显著的;

3、进行立体综合养殖,效益明显的;

4、管理措施有力,使养殖场(区)连续12个月没有发生事故的,等等。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1、弄虚作假的,如考勤、采购作假的;

2、经常迟到早退的(一个月累计≥3次

3、无故旷工的(一个月累计≥18小时);

4、打架斗殴的,情节严重的交司法处理;

5、监守自盗或与他人合伙,使养殖场(区)经受损失的,严重的交司法处置;

6、出现养殖场(区)无人看管时间超过1小时情况的等等。上述具体奖惩规定另行订立。

养殖场管理制度

为保障养殖场(区)顺利进行,安全生产,特建立如下管理制度,希望全体养殖人员遵守执行。

1、不准喝酒、不准打架斗殴、不准拉帮结派,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严重者开除。

2、吸烟应远离易燃物品,同时不影响工作,不影响环境卫生。

3、服从领导指挥,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对每位员工提出的好建议进行鼓励并奖励。

5、保持养殖场(区)环境卫生,不许将生活垃圾乱扔,应采取措施,生活垃圾要选好地址统一堆放,定期销毁。

6、保持宿舍、仓库、餐厅、池塘整洁卫生,工具摆放有序。

7、养殖场(区)物品实行个人责任制,定期清理、保养所管物品如丢失按价赔偿。如因丢失影响生产,另行处罚。

8、实行请假销假制度。有事提前请假,以便调整安排,以不耽误生产为原则。

全体员工应积极配合,扎实工作,以场为家,以场为荣。

有毒有害物质防护措施

1、日常重视四周卫生,及时把死、病物清理到无害化处理场所深埋,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2、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库存放制度,制定完整的进仓和领用记录,相关人员必须签名。

3、值班人员遵守相关守则、制度,防止外来人员投毒、投害。

4、下列有毒有害物质禁止进入养殖场(区),汞、甲基汞、砷、无机砷、铅、镉、铜、硒、氟、组胺、甲醛、六六

对虾养殖 第3篇

一、养殖池塘的选择与改建

1. 养殖池塘的选择

养殖池塘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海水水质指标要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指标》(GB1607—89)的要求,盐度常年稳定在25‰~34‰,无大量淡水流入,且无污染源。池形以长方形为宜,面积0.5~2公顷,平均水深1.8米左右,底质为泥沙或沙泥。

2. 养殖池的改建

对老养殖池,要翻耕、暴晒底质;对新建池,要清除池底污泥与杂物。在刺参苗种放养前30天,要采用石块、扇贝养殖笼、水泥制品等人工设置参礁。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清塘消毒与安装增氧设施

苗种放养前,要先排干池水和清除池底污物,再暴晒池底15天以上,后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增氧设施,可选用罗茨鼓风机进行微孔增氧,配置功率为3~5千瓦/公顷。

2. 进水与肥水

待消毒药物失效后,用80目尼龙筛绢网做成的锥形网过滤进水。在放苗前20~30天,水深控制在60~70厘米,此时向水中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黄褐色或浅褐色,以培养单细胞藻类,以后随着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适量加水或施肥。

3.放养动物性饵料生物

施肥后,可放养蜾蠃蜚,采收体长1~2厘米的成熟蜾蠃蜚,放养量为15~30千克/公顷。蜾蠃蜚是一种小型端足类底栖动物,具有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生长快、养殖成本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和必需氨基酸全面等优点,是对虾的优质动物性饵料。

三、苗种放养

1. 放苗条件

养殖池塘平均水深要达到1米以上,浅水区水深50~60厘米,水体盐度控制在25‰~34‰,pH值为7.6~8.6,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春季放养参苗时,水温应回升到10℃以上;秋季放养参苗时,水温应降至19℃以下。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放养时,水温应稳定在15℃以上。点篮子鱼放养时,水温应稳定在18℃以上。

2. 苗种的质量要求

放养的刺参、点篮子鱼、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购买苗种时,采用显微镜、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进行检测检疫,确保放养的苗种不携带病菌和病毒。苗种质量要求具体如下:①刺参苗。体表干净,肉刺完整而尖挺,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管足附着有力,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排泄的粪便不粘连。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无特定病原(SPF),大小整齐,体长0.9厘米以上,体色正常,体形肥壮,无畸形,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③点篮子鱼苗种。大小均匀,体长4厘米以上,体色正常,体表无损伤,无畸形,活力强。

3. 苗种运输

①刺参苗。可直接放入泡沫箱中运输。装苗的多少主要根据路途的远近、运输时间的长短和气温的高低而决定。运输时间在10小时内,保温箱苗种的厚度不超过20厘米。运输时要求气温最好不超过18℃,如果温度过高应使用保温车,并采取加冰块等降温措施。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用容量10~15升的聚乙烯袋,加海水3~5升,可装虾苗1万~2万尾,充氧扎口运输。

③点篮子鱼苗种。体长3~5厘米的苗种,采用聚乙烯袋装运,容量10~15升的聚乙烯袋可装苗种50~80尾;体长1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其鳍条硬棘坚硬,可用容量10~15升的特制帆布袋装运,20~40尾/袋。点篮子鱼由于应激反应强烈,因此,在装运苗种时应在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葡萄糖,浓度为0.5~1毫克/升,以降低应激反应,提高运输成活率。

4. 苗种放养密度、时间

①刺参苗。根据池塘条件、人工参礁的数量、水交换条件、饲料情况、苗种的质量及成活率、管理水平、计划产量和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确定放养密度,大规格苗的放养密度相对小点,小规格苗可适当加大放养密度,30~100头/千克的刺参苗放养密度为1.8万~4.5万头/公顷。放养时间,春季在3~4月,秋季在10~11月。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苗。中国对虾苗,放养密度为3万~4.5万尾/公顷;日本对虾苗,第一茬放养密度6万~7.5万尾/公顷,第二茬放养密度为7.5万~9万尾/公顷。中国对虾和第一茬日本对虾,在4月底5月初放养;第二茬日本对虾,在7月中下旬放养。

③点篮子鱼苗种。根据养殖池塘中的浒苔、石莼等大型藻类密度掌控适宜放养密度。若放养当年繁育的体长4厘米左右的苗种,由于其摄食大型丝藻的能力较弱,放养密度为2250~4500尾/公顷;若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上的越冬大规格鱼种,其摄食大型丝藻的能力强,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为1500~3000尾/公顷。放养时间可选在6月初前后。

5. 苗种放养方法

刺参苗放养应选择阴天和无大风、无暴雨、气温5~18℃的天气,采用直接投放法将其均匀地布于养殖池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点篮子鱼苗种的放养,应选择无大风、无暴雨、无寒流的天气,放苗点应选在池水较深的上风处。

四、养殖管理

1. 饲料品种与投喂

投喂刺参和对虾,购买商品料的,应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登记备案的品牌饲料;自己加工饲料的,饲料原料要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不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为保证对虾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应投喂一定比例的鲜活贝类,如寻氏肌蛤、蓝蛤、紫贻贝等低值贝类。具体投喂要求如下:

nlc202309040943

①刺参。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等灵活掌握投饵量。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小的可不投喂,养殖密度较大时在摄食盛季适量进行投喂。

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养殖池内放养的蜾蠃蜚,经过二十多天的培养密度可大增,放养虾苗后的2~3天应全池泼洒浸泡过的花生饼粉末,每天投喂9~18千克/公顷,以防蜾蠃蜚因饲料不足而伤害虾苗,连续投喂5天后可根据池内的饲料剩余情况,适当将花生饼粉末的投喂量调整到每天3千克/公顷,再投喂5天后停止投喂,此时虾苗即可摄食蜾蠃蜚。对虾体长在5厘米以内不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如果晚上观察时发现养殖池边沿的日本对虾数量逐渐增多或者白天观察时很多中国对虾顺着养殖池边游,可以投喂少量的配合饲料。当对虾体长7~8厘米时,由于其食量大增,应密切观察池中蜾蠃蜚减少的情况,及时加大人工配合饲料和小型贝类的投喂量,日投喂2~3次,每次在投喂后1~2小时用拖网或直接潜水检查池中饲料剩余情况,以池中饲料不剩余为准,根据检查的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

③点篮子鱼。养殖池中的大型藻类如浒苔、石莼等都是点篮子鱼很好的饲料,投喂对虾的人工配合饲料点篮子鱼也可摄食。

2. 水质调控

①养殖池水的理化指标。池水溶解氧含量应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6~8.6,氨氮含量低于0.2毫克/升,水色正常,透明度在40~50厘米,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在1.4毫克/升以下。

②养殖池水的调控。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代谢量大,若投喂要加大换水量;夏季刺参已逐渐转入夏眠阶段,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与点篮子鱼则进入快速生长期,此阶段要保持最高水位,加大夜间、凌晨的换水量;进入冬季低温期,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与点篮子鱼已经出池,刺参摄食量小,可少换水,水面结冰后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养殖池换水时应严格遵循“暴雨后不换水、有赤潮时不换水、不进潮头水”的原则,确保换水的质量。

③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定期向养殖池中施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对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物等有降解作用,可改善水质;对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与品质都具有明显作用。

3. 适时开启增氧机

根据天气、时间和水质等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低温期少开,高温期多开;白天少开,晚上多开;晴天少开,阴雨天多开。

4. 日常管理

每天测量水温,定期测量盐度、pH值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每天多次巡池,注意观察水色、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每天观察刺参、对虾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以观察刺参的生长情况;每15天用网具随机取样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各30~50尾,对其体长进行测量,通过观测的结果分析参、虾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管理措施。此外,保障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经常检查进排水网有无破洞,若有应及时缝补;遇暴雨还应及时排淡水和适时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

5. 敌害生物的防治

刺参和对虾的摄食型敌害生物主要有鲈鱼、黑鲷和鰕虎鱼等肉食性鱼类。在苗种放养前,用药物彻底清塘以清除敌害;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鱼卵及其幼鱼等进入养殖池;在养成期间肉食性鱼类可用粘网粘、钩钓等方法捕杀。

五、收获上市

1. 收获时间

刺参,每年分两季收获,春季4月初至6月初,秋季10月底至12月初收获,1~2月适逢新春佳节,此时刺参售价高,可根据“捕大留小”的原则适当采捕销售,个体规格最好在150克/头以上。日本对虾,在7月收获一部分,在10月底至11中旬全部收获。中国对虾,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以及对虾规格、健康状况、潮汐情况和水温变化等灵活确定捕捞时间,在10月底全部出池。点篮子鱼,在11月上中旬,水温下降到13℃左右时捕捞。

2. 收获方法

刺参,深水处由潜水员入水挑拣,浅水处可戴手套直接下水挑拣。日本对虾与中国对虾,采用陷阱网或排水出池等方法收获。点篮子鱼一般很难用网具成功起捕,笔者经多年观察发现在水温下降到13℃左右时其呈昏迷状态,此时可用捞网收获。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64400)

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技术 第4篇

1 生态特性

刀额新对虾是近岸浅海虾类,常栖息于沙泥质或泥沙质底海区。该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当天气寒冷时,常隐藏在底质中,即使在适温期也喜潜伏于底质,仅露出两眼和触须。食性为杂食偏动物性,幼虾阶段类似对虾类,成虾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喜傍晚或清晨活动觅食。对低溶氧忍受力较对虾强,幼虾的窒息点为1.64 mg/L,成虾为0.61~0.30 mg/L,能在pH值7~9的水体中正常生长,适温范围为12~37℃,最适水温为25~28℃,高于33℃或低于16℃时,摄食量明显减少。该虾属广盐性虾类,水的比重在1.004~1.025之间都能适应其养殖,甚至经过逐级淡化后,能在比重更低的半咸淡水的池塘里养殖。

2 池塘养殖技术

2.1 池塘条件

较理想的池塘应该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面积2 000~3 000 m2为宜,水深1.2~1.5 m,坡比1∶2.5。东西走向是为了较好地采光和通风,充分地利用宽阔的池塘面采风,风力形成的波浪有利于充分地搅动水体,形成上下对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跃温层并返还底部的氧债,对实际养殖中改良水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刀额新对虾是暖水性虾类,因此水不宜过深,有利于提高水温,保证其快速生长。刀额新对虾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较大的坡比能够提供足够的浅滩,供虾夜间摄食活动。养虾池要求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质最佳,泥底池塘淤泥不超过5 cm。水源充足且无污染。养殖虾池最好是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排灌方便,进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排水口也要设置密网,以防虾苗逃逸。养殖虾池要配置增氧设施。

养虾池周边的产地环境应符合有关规定。

2.2 放养前的准备

2.2.1 清塘消毒

清塘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和敌害生物。有条件的地方应对虾池底部曝晒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苗前15 d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薄水清塘,每667 m2用生石灰150~200 kg化浆后全池泼洒,也可留池水7~8 cm,每667 m2用漂白粉10~15 kg化浆后全池泼洒,还可以用其它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2.2.2 施肥培水

虾苗放养前施肥是池塘养虾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一般清塘后10 d左右药物毒性消失,在虾苗下塘前7~10 d将消毒时的一层薄水排出,注入新水。然后每667 m2水面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人粪尿、猪粪、牛粪、鸡粪等)100~200 kg,无机肥尿素2 kg,过磷酸钙1 kg,培养池中基础生物饵料。土质较瘦的池塘多施些,反之则少施一些。水深一般控制在0.6~1.0 m左右,这样可提高水温,加速肥效,天气和气温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5 d后水色即产生变化,一般转成嫩黄、嫩绿或浅棕色,透明度30 cm左右,表明饵料生物已较丰富,可适时放苗。

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生物的培育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对于过清的池水必须及时追肥,以保持适度的浮游生物量。使用肥料时应严格按照《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2.2.3 虾苗淡化

目前刀额新对虾苗种多来自海水工厂化育苗或采捕天然苗种,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必须首先进行虾苗的淡化处理,由于苗种淡化不过关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也是许多养殖户抱怨刀额新对虾难养的原因。淡化即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虾苗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虾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 d的淡化,当池水比重从1.020降至1.000后,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养成。

2.3 饲养管理

2.3.1 苗种放养

放苗的好坏也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质的虾苗应外表光洁晶莹、规格匀称、弹跳有力,反之大小不一、体表暗淡的虾苗为劣质虾苗。当池水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放虾苗。所放虾苗体长应不低于0.7 cm的优质虾苗。放养密度为规格在1.0~1.5 cm时,每667 m2放养虾苗6万~8万尾;规格在1.5~2.0 cm时,每667 m2放养虾苗5万~6万尾左右。具体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

放苗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日出以后,这时的水温较低,水质也较为稳定。要尽量避免在午后放苗。2.3.2饵料投喂刀额新对虾为杂食性虾类,虾苗下塘后7 d内主要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主,放苗7~10 d后开始投喂小粒径的对虾配合饲料。30 d后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为主,辅投喂些螺肉、蚌肉或小杂鱼肉等动物性饵料。日投饵量为池塘虾体总重量的3%~4%,白天投喂量不超过日投饵量的1/3,傍晚不应少于2/3。当水温高、生长旺时可适当增加投饵量。投饵次数每天3~4次。为准确掌握投饵量,每池应设置若干个饵料台,饵料台设在岸边靠近池底,饵料台投放的饲料为每次投饵量的1.5%,其余的饵料撒在池塘四周,每次投饵后2 h检查饵料台内的残饵量,并根据残饵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以及虾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

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关规定。

2.3.3 水质管理

维持好水质的目的不仅是使刀额新对虾能够在水中生存,而且要使其处在最佳生长条件下,养殖户必须了解虾池中发生的各种水质变化,监测、纠正那些影响对虾生长的各种因素。

虾苗放养初期,水位约60~80 cm,以后每隔5~6 d左右,向池内加注新水5~6 cm,直至达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养殖中期每次换水1/5左右,养殖后期每次换水1/4~1/3左右。虾池内的溶解氧必须不低于4 mg/L,这样的浓度才能保持刀额新对虾的良好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pH值必须保持在7~9范围内。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微生物生长,可有效地防止底质恶化,防止病原微生物增长。在养殖中后期,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池塘的环境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泡成乳液全池泼洒,可起改良水质,促进脱壳的作用。

2.3.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虾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的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虾外逃。每隔15 d测定虾的体长、体重,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3.5 病害防治

刀额新对虾是新兴的虾类养殖品种,淡水养殖中的疾病目前尚无报道,但从预防为主出发,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严把虾苗质量关,选购体质强健,淡化良好的虾苗,否则,即使价格便宜,也是不能在淡水中养殖。 (2) 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改良水质,同时也要防止污水和敌害生物进入。 (3) 选购新鲜优质的饵料,发霉变质的饵料是不能使用的。 (4) 若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病害,可参照其它对虾的病害防治方法灵活运用。使用药物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农业部公告[第193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有关规定执行。

3 捕捞上市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第5篇

一、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其它两种为斑节对虾、中国对虾)。该虾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抗病毒病强、肉味鲜美、加工出肉率高,是中南美洲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也是目前国际水产市场的俏销对虾品种。

南美白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头短、甲壳薄、出肉率高,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能在水温为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长水温为15~38℃,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对高温忍受极限达43.5℃(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卧。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环境水深0~72米,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据报道2~7厘米的幼虾,其盐度的允许范围为2‰~78‰。经盐度驯化,也可以在淡水池塘中养殖。近年在两广地区进行的淡水池塘和低盐度水域养殖已获得成功,并取得很显著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低,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25%~30%就可满足其营养需要。该虾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而且这种习性随着生长表现更为明显,但池塘养殖的成活率还可以达80%以上,该虾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但忍受的最低溶氧值为1.2毫克/升,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长途运输,可以活虾销售。ph值7.0~8.5,氨氮含量较低。自然环境中海水、咸淡水、江河水、水库水、池塘水及井水等,只要不受污染,均可使用养虾。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个体大,自然海域里可捕到个体重100克以上的成虾,养殖个体重可达60~80克。在合理密度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水温25~35℃,当地幼虾经60天左右饲养,即可养成10~12厘米、个体重10~15克。

后,再加大充气量,约经12~14小时,即可孵出无节幼体。利用幼体趋光特性,将幼体捞入培育池进行培育。

(五)幼体培育

南美白对虾幼体变态发育与中国对虾相似。即同样经过无节幼体、氵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三个幼体期,然后变态到仔虾。幼体培育适宜水温28~30℃,盐度28‰~35‰,ph 8左右。其各期幼体培育技术措施与中国对虾基本相似。

在幼体培育阶段的生态环境条件要相对稳定,整个育苗期间,持续不断充气,以利保持充足的溶氧量。

1.饵料

饵料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及鱼糜等,浮游动植物是采用人工室内外纯种培养和育苗池中施肥培育等方法进行。

(1)浮游植物培养:室内外人工培育浮游植物的种类有角毛硅藻、扁藻和海水小球藻等三种。室内以0.2吨水体的玻璃水族箱和10升左右的玻璃缸等,室外用0.5吨水体水泥池,分别进行单一纯种和高密度地大量繁殖藻类,以补充育苗池中的急需。

(2)浮游动物培育:室内人工培养浮游动物的主要种类有褶皱臂尾轮虫和丰年虫两种。轮虫在10升左右的大玻璃缸中培养纯种,在0.2吨的玻璃水族箱里大量繁殖轮虫。主要采用降低盐度,增温充气,并以扁藻、美国酵母等方法饲养,繁殖较快。

丰年虫卵的孵化工作是在0.2吨玻璃水族箱和0.6吨水体的水泥池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高温高盐浸泡法,即每500克丰年虫卵,500克食盐混合浸泡于800毫升海水中,控制水温35℃,历时6小时,然后移入水族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加温、充气、孵化,取其无节幼体进行投喂。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盐度30‰以上的过滤海水,按每升水放2~3克丰年虫卵计算,在水泥池中加温28℃,充气滚动20~36小时丰年虫卵孵化出无节幼体。

在育苗过程中,当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到状幼体ⅲ期时,便开始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在糠虾幼体期直至仔虾第4天,均以丰年虫无节幼体投喂。投喂的数量一般掌握在每亳升水体中约有5个丰年虫无节幼体,并以对虾幼体数量多少给予适当增减。

当仔虾发育进入第5天时,均以鱼肉、小白虾、双壳类肉等进行投喂。投喂数量以30万尾仔虾,每天投新鲜饵料500克。以上新鲜饵料均由小型绞肉机绞成肉糜,然后用40~50目筛绢过滤,洗去内脏、污水等,仅留肉渣投喂之,防止水质污染。

2.保持育苗池生物生态平衡

在育苗期间设有专人,每天上、下午测定各育苗池中单细胞藻类的数量和种类。当育苗池中白对虾幼体处于无节幼体ⅱ期时,便引进角毛硅藻,一般为每毫升水体5万~10万个硅藻,同时施尿素或复合化肥,每次投放5克/米3,3~5天一次。每天镜检育苗池中藻类数量多少和幼体发育阶段,数量变动情况及气候、阳光等变化,适当增减化肥数量,以保证育苗池中有充足饵料。如果育苗池中硅藻急需补充时,便补充室内外繁殖的纯角毛硅藻。

当育苗池中南美白对虾发育至状幼体ⅱ期时,便投入轮虫,投入数量约为每毫升水体中0.1~1个轮虫,使轮虫在育苗池中自然繁殖,且有丰富的藻类供作饵料。当幼体发育至状幼体ⅲ期和糠虾幼体ⅰ期时,在育苗池中投入轮虫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一般每毫升投入5个。并根据每天镜检结果,源源不断地补充丰年虫无节幼体,直至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至仔虾第4天止。仔虾第5天开始投喂鱼肉糜为饵料。

在育苗池中的生物生态平衡的综合育苗技术,是克服室内外培养单细胞藻类和轮虫等设备条件不够而采取的较为有效的育苗方法,也是一种节省人力、物力较为有效的措施,而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幼体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的足量适口饵料。

(三)幼体育苗池的管理

南美白对虾幼体育苗池的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科学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如下:

1.每天进行各期对虾幼体发育镜检、计数,及时掌握各期幼体的成活率。

2.每天上、下午进行浮游动植物种类、数量的镜检。

3.每天上、下午定时测定气温、比重、ph值、溶氧等变化情况。

4.根据育苗池幼体和仔虾的发育情况,及时排出育苗池旧污水,添加适量的新鲜海水。仔虾期换水量较大,一般换入一半或2/5的新鲜海水。

5.育苗池要及时施化肥或添加一定数量浮游植物、轮虫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保证育苗池生物生态趋平衡。

6.保持育苗池水温相对稳定,要安装恒温控制器增温。

7.为抑制育苗池细菌繁殖,促进对虾幼体正常发育,投入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一般为每立方水体0.5~1克。

8.保证育苗池ph值相对稳定,降低水体氨氮含量,特别是非离子态氨有毒因子的含量。特别从仔虾第一天开始,停止硅藻投放,改用扁藻,一般控制在每毫升五万个左右。

9.在整个幼体培育阶段均保持连续不断地充气,保证育苗池水体有充足的溶氧。

三、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对温度及盐度适应范围甚广,可以在海水池塘半精养和精养,但生长速度比斑节对虾快,售价也较高。虾苗经淡水驯化后,也可以在纯淡水池塘中养殖。目前在美国南美白对虾精养产量已达到每亩355.3公斤。

(一)虾池条件

虾池建设必须兼顾经济、实用、安全和操作方便等因素。南美白对虾半精养池可在现有的海水养虾池基础上改造,面积一般40~50亩,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1,长边应与当地长年风向相平行,深度1.5米,砂质泥底,池堤宽度不小于2米,沿池堤内侧设投饵台,池底平坦,但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排污,进排水口要严格分开,间隔距离越大越好。但精养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10亩左右,池深2.5~3米,砂质底池较好。凡是能饲养罗氏沼虾的淡水池塘都能饲养南美白对虾,精养池塘和淡水养虾池塘都要配备增氧机,增氧机除了保证虾塘有充足的溶氧量以及施肥、施药后可搅拌均匀的作用外,还能使池水以一定的流速形成环流而使污物集中在池的中央区域,尽可能多地为虾生长创造洁净的栖息场所。

(二)水质条件

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水库水、井水都可以进行纯淡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试验示范 第6篇

2014年,在河北省渔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支持下,文安县利用23.8 hm2坑塘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取得了平均利润7.05万元/hm2的好效益,同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现将养殖试验总结如下。

1 池塘条件

养殖面积23.8 hm2,分为两个坑塘,投入养殖生产之前修整坑塘底部及塘壁,对坑塘进行清淤处理,有效清除淤泥中残留的有害菌、虫卵、野杂鱼等。修整后的坑塘经暴晒、翻耕后,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空气与土壤的接触,充分氧化分解有机质。

2 放苗前的准备

南美白对虾养殖以任文干渠作为水源,注水时使用3层80目过滤网进行过滤,注水以1.5 m为准,两天后使用生石灰(1 500 kg/hm2·m)对池塘进行消毒。一周后向坑塘内施加有机粪肥(225 kg/hm2·m)进行水质培养,至坑塘水质呈黄褐色、透明度在40 cm左右,pH要在8.5以下。

3 苗种放养

从育苗厂订购经淡化成功且检疫合格的南美白对虾苗种,选多个连续晴天后的一个天气晴好且无风的天气(6月8日)与育苗厂联系,使用带有增氧机的虾苗运输专用车将订购好的虾苗运至养殖场,上午十一点之前将虾苗投入暂养池,暂养15 d,观察虾苗活力。待虾苗适应养殖环境后放入养殖池塘进行养殖。养殖密度在82.5万尾/hm2左右。

4 日常管理

4.1 投饵管理

投喂方法为沿池边均匀泼洒投喂。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定时定点、均匀投洒”的原则。

南美白对虾日投饵量依据其生长状况、规格以及底质、水质和天气而定。放虾苗后一个月之内不投喂饵料。养殖前期(投饵前15 d)每天分2次投喂,养殖中期(投饵第16~45 d)投喂3次,养殖后期(投饵46 d以上)分4次投喂,夜间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次数、时间和投喂量依据具体情况可有所变动,每次投饵料后应注意观察,如果吃完下次应增加饵料,如果没吃完则应少投或者停喂一餐。水温低于18 ℃或高于32 ℃时少喂,25~30 ℃时多喂。

4.2 水质管理

放虾苗前做好基础饵料和水质的培养,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和硅藻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到养殖中后期适量使用一定量的生石灰以控制水色和pH。养殖池塘透明度前期在30~40 cm、中期在30 cm左右、后期保持在20 cm左右,若透明度小于20 cm时,应及时换水、泼洒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需追施微生物制剂以调节藻相。如果天气异常,如暴雨、高温等,及时调节水质是有效的防病措施。如水质控制得当,南美白对虾长势良好,无病害发生,则无需使用渔药。

4.3 病害防治

在养殖中严格遵循“防治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严格遵守休药期,不擅自增加或者减少使用剂量,先对池塘进行整体消毒后再投入养殖生产。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消毒,清除池边杂草,保持池塘内水环境及周边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4.4 坚持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注意水质变化、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日常投饵、天气、水温、病害等情况记录。

5 收获及效益

经过5个月的养殖,当长到上市规格时,随时做好卖虾的准备,南美白对虾一般到120尾/kg时,即可上市。100尾/kg时饵料系数较低,效益较好。本次南美白对虾养殖取得了平均利润705万元/hm2的良好效益,同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6 经验小结

6.1 选择优质苗种

健壮的南美白对虾苗是养殖成功的重要保证,挑选的南美白对虾苗规格在0.8 cm左右,胃肠饱满、体色透明、无畸形、活力强、弹跳力大。

放苗后,随着水温的上升,苗种的摄食能力会逐渐增加,体质健壮,抗病能力逐渐增强,快速生长,养殖成功率也会得到保障,因此放苗时间应根据水温而定。

6.2 做好苗种肥水下塘

放苗前,向坑塘施加有机粪肥,进行一次性肥水,经培育使坑塘养殖水环境能达到“肥、活、嫩、爽”状态,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使南美白对虾苗下塘后即有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又能有效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6.3 合理投放苗种密度

不同地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放苗密度不同,效益也会不同。若投苗密度较大,除了养殖过程中不好进行日常管理外,还易引发虾病,一旦发病又不易治好,可能在几个月内养殖投入全部付诸东流。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降低养殖风险,降低由于密度过大引起的疾病;其次,降低养殖成本,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另一方面养殖时间少一天,风险就减少一天,养殖规格达到上市要求后,就可以在最佳时间及时上市,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6.4 饵料投喂要适量

饵料投喂时除了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定时定点、均匀投洒”的原则外,还要注意吃多少投多少,不要多投也尽量不要少投。

开始投饵料后,先在固定地点或饵料台上放少许饵料,只要饵料台内饵料未动,就不要投料。如果吃完即可以开始投料。

投料时,不能少投,除了影响对虾苗正常生长、推迟养殖时间、影响经济效益外,还有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后果。例如,少数虾开始发病,已不摄食,如果投饵量不足的话,就不能通过饵料变化情况来确定对虾是否正常,继而错过治疗虾病的机会。但是投料时也不要多投,除了浪费以外,还会污染底质,使底质环境恶化,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引发某些细菌性疾病。所以控制好饵料投喂量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至关重要。

正确判断饵料投喂量的方法是:在每次投喂时投放当次总投喂量的1%~2%,投料1~2 h后观察饵料剩余情况,如果吃完的话可以适时增加饵料,如果没吃完,特别是下次投料时,若还有饵料剩余,那就应该减料或者停止投喂一餐。虾大量蜕壳时少喂,蜕壳一天后多喂。

6.5 做好水质调控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要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虾的体色、生长的快慢及饵料系数。南美白对虾喜清新的水质。水质好,虾的生长迅速,疾病少,可充分利用饵料,降低饵料系数,因而养殖南美白对虾时应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一般要求养殖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0~40 cm,溶氧4 mg/L以上为好。养殖过程中,无论对虾是否发病,都要对养殖坑塘进行定期消毒。

6.6 选择最佳时间上市

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在4~5个月,当长到120尾/kg时,即可上市。多年养殖经验发现,达到100尾/kg上市其饵料系数最低,这就要求养殖户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养殖过程,抓住对虾生长的高峰期,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在合适时间放苗,对上市时间做出很好的估计,争取在最佳时间能够上市。

(收稿日期:2015-03-02)

高豆粕饲料对虾养殖效果对比试验 第7篇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饲料

利用高蛋白质的美国去皮豆粕部分取代鱼粉的试验饲料配方由美国大豆协会提供,试验专用料由湛江国联饲料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参照对虾的不同生长阶段把每组饲料分别加工成0#料、1#料和2#料3种粒型,以满足对虾不同生长阶段摄食需求。

1.2 南美白对虾虾苗

试验用虾苗由国联水产南三基地国家级对虾良种场(在建)提供,选择规格整齐,肢体健全、体色透明、肠胃饱满,活力强的虾苗。在面积2667 m2的水泥池进行标粗至PL30(体重0.53 g/尾),后转移至面积5667 m2的地膜池养殖。

1.3 池塘条件

在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南三岛对虾养殖科研示范基地养殖池塘中,随机挑选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较为相近的6口池塘做养殖对比试验。池塘均铺有HDPE水产专用地膜,各池面积5667 m2,水深1.5 m,盐度12~18,海淡水资源供给充足,具备完整的进排水系统。

1.4 投苗前的准备

1.4.1 清塘消毒

用高压水龙头冲洗地膜,清除掉地膜上所有附着物,然后曝晒1 d,进沙滤过的新鲜海水70 cm,并引入淡水,将盐度调至15,加入适量聚维酮碘消毒海水。

1.4.2 培养饵料生物

各池以无机肥和微生物制剂培养基础饵料生物,5 d后视水色适量追肥,将水色调至茶褐色或黄绿色,池水透明度25~30 cm。

2 试验方法

试验6口塘分别为A2、A3、A5、A7、A10、A11,投喂按美国大豆协会提供配方,国联饲料公司生产的蛋白含量41%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其中去皮豆粕占原料组成成分40%以上)。本试验采用国联南三基地高位池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和化学药品。放养虾苗种具体情况见表1。

3 养殖管理

养殖期间适量排污加水,保持透明度为30 cm左右。饲养中后期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根据池水水色适时换水,一般每次换水量不超过5%,换水时进、排水速度控制较慢。试验全程使用益生菌产品调控水质,不使用任何化学品。

日常管理:每日早、中、晚巡塘检查,检查各种设备是否完好,观察池塘水体藻相和水质变化,检查对虾摄食活动情况。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溶氧(每日午夜和日出前),水温(每日最高和最低温),pH值(每日),盐度(每日),亚硝酸盐(每周2次),氨氮(每周2次),化学需氧量(每周1次)。

试验期间是湛江地区台风多发期,台风带来了大量的降雨,对池塘的藻相的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能够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有限,试验结果最终受到较大影响。试验时间:2011年4月14日至2011年7月11日,为期88 d。

4 结果与分析

4.1 养殖检测结果

4.1.1 p H值的变化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酸碱度受台风带来大量降雨的影响很明显,暴雨过后水体pH值偏低,pH值的日变化也比较明显,凌晨pH值偏低,日出以后伴随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pH值会随之升高。一般养殖过程中酸碱度在7.5~8.5都是适宜的,试验过程中会通过换水或加淡水来调控到适宜范围,见表2。

4.1.2 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NO2-N)的变化

伴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投料量的增加,底质附着物增加,有机物分解,导致NH3-N和NO2-N增加,见表3、表4。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前期氨氮(NH3-N)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随着水体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和分解,后期含量增加比较明显,NO2-N在养殖一个月后含量增加明显,尤其到后期出现含量过高,导致多个塘都有因环境应激出现死虾现象。

4.2 试验效果分析

养殖试验对虾分两批捕获。在6月初,因暴风雨和疾病暴发,A2、A5、A11号池在6月59日连续4天收获完毕。由于A5和A11养殖过程中受台风影响,大量降雨导致藻相被破坏,进行换水处理后也未见效果,藻相长期未能恢复,死虾比较严重,最终导致养殖失败。A2池因疾病暴发的程度加剧,也在6月7日进行捕获,使这3口塘失去了正常养殖数据的可比性。因此,对试验数据分析上A3、A7、A10较接近一般的水平。

由表5可知:6口塘中,A3平均667 m2产量最高达到563 kg,规格最大91条/kg。

经济效益对比方面,A5和A11养殖产量不在正常范围,所以无法反应出豆粕型饲料的表现,A2池因疾病暴发现象加剧提早捕获,但虾的规格较小。数据上来看A3、A7、A10号池较能反应出饲料的效果。这6口塘的经济效益数据分析见表5:由表5可知:总的回报率只有14%,A5和A11遭遇病害后的死亡率较高,导致的亏损大。A2池处理及时,回报率仍能达到31%。

5 讨论

重庆本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正式上市 第8篇

成规模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在重庆取得成功。2013年7月, 由合川区太和镇沙经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捕捞的淡水南美白对虾正式上市, 批发价70元/kg, 零售价76~80元/kg。

目前重庆本地的南美白对虾, 主要来自福建、三亚、南宁等地, 运输途中以冰镇的方式予以休眠, 苏醒后这些虾的存活时间只有5、6个小时。本地产南美白对虾可确保100%的存活率。另外本地养殖不仅获得淡水化的成功, 更能实现越冬养殖。今年起, 可一年四季提供新鲜的淡水南美白对虾。

(www.bbwfish.com)

对虾养殖 第9篇

1 pH值急剧变化的影响

台风过境,一般都会伴随着短时间的狂风暴雨,池水酸碱度的迅速变化是最大的影响。每当大雨过后,对虾养殖都会有应激蜕壳的现象产生。这个时候控制酸碱度的变化和及时补钙就显的非常重要。

建议:台风季节,尽量把池水的酸碱度维持在7.8~8.4,方便在暴雨过后调控。暴雨过后,根据酸碱度的变化适当补充生石灰2~4 kg/667 m2,少量多次补充,防止对虾二次应激。

预防方案:雨水导致的对虾应激蜕壳,最好的方案是迅速补钙,同时补充抗应激产品。“应激盖”是一个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这个时候适当加大用量3667 m2/袋,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 应激性游塘

大量的雨水会引起池水菌相和藻相的急剧变化,池水很容易出现倒藻,水体变浑浊等现象。高温季节,池塘的耗氧量非常大,极容易引起对虾的应激性游塘。

建议:在台风暴雨之前,尽量把池水的透明度调低,使池塘中的藻类繁殖旺盛起来,在暴雨的时候起到缓冲的效果。为了预防藻类,菌类的死亡,可以适当补充各种有益菌,分解池中的各种有机物,转化成藻类繁殖需要的营养盐。提供一个小型的有效的生态循环系统,维持台风暴雨期间池塘中良好的水色和水质环境,预防各种化学指标在暴雨过后的迅速爬升。

预防方案:使用爽水来+活水来一组用3667m2,迅速补充藻类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盐以及池水中的有益菌。

3 池塘硬件设施的伤害

为避免因暴雨引起水漫“金山”,造成虾苗损失及池埂垮塌,在台风暴雨季节,池水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池深的3/4。比如某塘池深1.5 m,养殖水位最好是在1.2 m以内。

建议:在高位池或者土池的3/4位置加装一根排水管。平时可以排除表层水,同时能够在台风暴雨时期,迅速的排除表层雨水,防止盐度、酸碱度的快速变化。

4 盐碱地池塘的特殊措施

酸碱地养殖区域,在台风暴雨季节容易造成池水快速泛酸,池水变黄等。一般这种情况来的非常突然,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快速的,养殖对象会在短时期内大量的应激死亡。

建议:酸碱地的养殖区域,在台风暴雨期间,把池水培育到藻类非常旺盛的阶段,同时施用大量的缓冲剂。

预防方案:在养殖清塘期最好是使用生石灰浸泡池底,最好是用地膜等隔绝酸碱地对养殖对象的影响。在养殖期,可以使用天乐解毒灵2667 m2~3667 m2/瓶等来缓冲池水在台风暴雨来临时候的快速变化。

5 其他注意事项

台风期间,增氧机的多开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同时为了预防台风对电力输送系统的破坏,发电机等的维护工作必须做好。建议:定期检查发电机,增氧机等各种设备,维护好电力线路的输送安全,同时配备增氧的产品。

凡纳滨对虾育苗池养殖的对比试验 第10篇

1 养殖条件

1.1 养殖虾苗

试验使用的虾苗购于本地育苗场, 投放0.8~1.0cm的优质凡纳滨对虾苗。虾苗选择时要求个大质优, 规格整齐, 肠胃饱满。进行抗逆水能力试验, 从育苗池随机取出若干尾虾苗放入盛有原池水的容器, 用手在容器里沿一个方向搅拌, 使水呈轻微的漩涡, 虾苗逆水而游, 说明活力好, 反应敏捷。选择的凡纳滨虾苗经PCR检测, 不带有桃拉病毒 (TSV) 、白斑综合杆状病毒 (WSSV)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HNV) 等病毒。

1.2 饵料

试验使用的饵料为凡纳滨对虾开口料、0号料、1号料等。

1.3 养殖设施

养殖池的长、宽、高为6.6 m×2.15 m×1.5 m, 1台罗茨鼓风机, 育苗池安装送气管道和充气器具, 可调节充气量, 排水管道根据不同养殖模式进行设计。

2 养殖准备

试验于2012年1月至12月进行, 试验期间, 水温24.5~29.6℃, p H值为7.8~8.3, 海水密度1.020~1.022。

2.1 养殖模式分组

按照试验的要求, 利用室内 (S1~S3号池) 和露天 (L1~L3号池) 两种对虾育苗池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

2.2 育苗池改造

对目前的育苗池进行改造。育苗池消毒前, 修池补漏, 避免漏水, 在池底按每平方米安放1~2个金刚砂气石加强溶氧。在池底排水口安装用筛绢包裹管壁钻孔的塑料管, 以利于均匀排水。在育苗池边设置1个料台, 要与增氧气头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误判凡纳滨对虾摄食情况。

3 放苗前准备与苗种放养

3.1 放苗前准备

养殖池清洗完后, 用漂白粉30×10-6~50×10-6浸泡池底, 消毒时用水泵抽消毒水反复冲洗没有消毒水浸泡的区域, 做到全面消毒, 消毒水浸泡育苗池24 h后排掉重新进海水, 海水经砂滤池过滤后直接入池。

3.2 调水

放苗前进水1.0~1.2 m, 开动罗茨鼓风机, 打氧曝气, 增加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促进单胞藻如硅藻、绿藻等繁殖。再选择在晴天上午, 使用含有氨基酸的育藻膏和光合细菌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茶色。

3.3 种苗放养

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清晨投苗, 凡纳滨虾苗到达养殖基地后, 先不要打开苗袋, 直接放在池水中浸泡10 min后, 待袋中水温与池水的温度相差不大时放出虾苗, 每池投放虾苗12 000尾, 平均密度为800尾/m2, 试验时间5月3日至8月5日, 共95 d。

4 日常管理

4.1 饵料投放

高温季节, 严格控制投喂量, 采取少量多次和全池均匀泼洒的投喂原则, 每天投喂3~6次。南美白对虾在傍晚后摄食量较大, 白天少投, 傍晚后要多投。正常摄食下, 投喂1 h后如果南美白对虾胃饱满度达80%以上, 饵台没有残饵, 说明投喂合理;投喂1.5 h后, 空胃率高 (超过30%) , 则投饵不够, 要增加投喂量;投饵后2~3 h, 检查仍有残饵, 说明投喂过量, 要减少投喂量。在水质不好或者南美白对虾发病时少喂, 连绵阴雨天少喂或不喂, 南美白对虾蜕壳期少喂, 蜕壳完毕后多喂。

在南美白对虾蜕壳期间, 可往饲料中添加钙、磷等强化必需微量元素, 其中, 钙含量要大于3.5%, 磷含量要大于2.5%。

4.2 换水和清除残饵

通过进排水管道的微流水调控养殖池水质, 养殖前期培育浮游植物, 一般只添加经过滤的海水, 不排水, 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到了养殖中期, 随着凡纳滨对虾个体增大, 残饵和粪便开始增多, 逐渐加大流水量, 日换水量10%;到了养殖的后期, 日换水量30%~50%。

4.3 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若出现水体浑浊、水色过浓、对虾摄食量下降、倒藻等现象都说明水质和底质恶化, 要及时清除残饵、加大换水并清除污物。每次加大换水量或遇到天气突变时应及时泼VC, 以预防应激, 用量为1~2 g/m3。每5 d泼1次EM菌调节水质, 用浓度为10%的红糖与EM菌液以1∶1的比例配比, 通过2 d的发酵, 再按1∶300的比例加水往育苗池泼洒。往每个育苗池投放罗非鱼5尾, 每尾500 g左右, 可摄食残料和凡纳滨对虾粪便。

4.4 数据采集

每天早、晚观察与记录气温、水温、盐度、p H值、水色、透明度等指标, 以及每周监测DO、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水质情况。每15 d测量试验虾的规格1次, 每次每池随机取样100只, 用电子秤测量体质量, 然后统计成活率, 以便及时调整不同规格的凡纳滨对虾饲料, 决定收获时机。

5 试验结果

具体见表1。

5.1 成活率提高

试验结束时, 露天育苗池养殖的虾平均成活率为78.1%, 比室内育苗池养殖的75.1%提高了3个百分点。

5.2 生长速度快

试验结束时, 露天育苗池养殖的虾平均规格为13.1 g/尾, 比室内育苗池养殖的平均重0.7 g/尾。

5.3 养殖效益好

两组各投苗12 000尾, 养殖95 d露天育苗池养殖的总产量为是24.5 kg/m2, 室内育苗池养殖的总产量为22.5 kg/m2。露天育苗池养殖的比室内育苗池养殖多收获了2 kg/m2, 按照凡纳滨对虾市场价格28~32元/kg来估算, 养到成品收获时每池会增加80元/m2的经济效益。

6 小结

6.1 两种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室内育苗池养殖在试验期间特别是养殖中后期, 由于处于封闭环境, 光线条件无法满足藻类生长, 虽然经过及时大量换水、用吸污管将池底残饵和粪便吸出等措施进行改善, 但生长速度比露天育苗池养殖速度慢, 成活率低, 至试验结束时成活率仅为75.1%。

露天育苗池养殖模式组, 由于光照充足, 水色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前期培育以绿藻为主的嫩水, 中后期以硅藻为主的茶色水, 营造符合凡纳滨对虾生长的环境。另外, 池底充氧的方式, 使池水中保持较高的溶解氧, 抑制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从而达到水体自净, 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解决了藻类生长问题, 促进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至试验结束, 露天育苗池养殖的平均成活率为78.1%, 比室内育苗池养殖的75.1%提高了3个百分点。

6.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由于试验地 (乐民镇海山村) 养殖用淡水紧缺, 试验为纯海水养殖, 盐度高且稳定, 在养殖的中后期, 无法添加淡水, 凡纳滨对虾生长缓慢, 特别是后期, 生长更慢。因此, 若条件允许, 可适当添加淡水, 降低养殖水体盐度, 抑制弧菌的繁殖速度, 有利于凡纳滨对虾蜕壳生长, 缩短养殖周期, 降低养殖风险。

6.3 病害防控

当前, 凡纳滨对虾病害频发, 白斑病、偷死病、弧菌病等较为常见。试验期间未发生病害, 笔者认为这是注重病害防控的结果。对虾病害以防为主, 防重于治。使用的养殖海水均经过砂滤池过滤, 再经沉淀池沉淀后使用。加上日常对育苗池水质的调控管理得当。在养殖的后期, 笔者往每个育苗池投放罗非鱼, 不仅不会对南美白对虾健康个体生长构成威胁, 而且能及时捕食患病的个体、死虾、残饵, 起到清道夫的作用, 能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和流行, 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使水质、水色相对稳定, 抑制病害的发生。

6.4 经济意义

对虾养殖 第11篇

由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且近几年持续处于高位,在保持一定成活率的情况下养殖利润非常可观,因此有些养殖场开始尝试利用闲置的鲆鲽类养殖设施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尤其是拥有地热资源(如河北的黄骅、曹妃甸,天津的汉沽等地)的养殖场。南美白对虾自引入我国以来主要以室外养殖(江苏如东的小棚养殖介于室内、室外之间,养殖模式近似于南方高位池养殖)为主,各种文献、资料中的养殖技术也主要针对室外养殖模式,如高位池、土塘及盐汪子养殖;而室内工厂化养殖的条件、环境与室外有着明显差别,各种室外养殖技术并不能完全适用。笔者现针对室内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管理环节及养殖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希望给相关养殖业者以参考。

1苗种的选择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放养密度较大且往往没有单细胞藻类调节水质,因此从养殖成活率角度看选择生长速度均匀的苗种非常重要,生长速度均匀意味着对虾个体差别较小、蜕皮相对整齐,这一点有助于提高养殖成活率。在对虾生长均匀度上“一代苗”具有明显优势,“土苗”和“二代苗”的生长往往参差不齐,尤其是“土苗”更为严重,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个体差别巨大。因此,进行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时要尽量选择“一代苗”。

工厂化养殖环境相对封闭,处理好养殖用水后外部污染对其影响较小,因此选购SPF虾苗非常重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肝胰腺坏死野田村病毒(HPNNV) 、桃拉综合征病毒 (TSV) 、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 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危害病原,这些病原的检测试剂盒市场上均有出售,可利用试剂盒对选购的虾苗进行病原的检测以保证苗种本身不携带致病病原;另外,近几年由高毒力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非常严重,但目前还没有这种病原的试剂盒出售,且多推测这种病原来自外部环境,因此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可通过对养殖用水的处理予以有效清除。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应尽量选购优质的虾苗。优质的虾苗要求苗体洁净鲜亮、尾扇舒展充分;大小均匀,虾苗体长在1.0~1.2 cm,额剑的突起必须达到3.5个以上,即pl10以上(1个额剑约为pl3);体粗壮、肠胃直且饱满,肝胰脏黄褐色、不浑浊,腹节较大;第一触角(长触角)不呈V字型而经常并拢,偶尔分开摆动几下又并拢;用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水,使水形成漩涡将虾苗集于水中央,水流稍缓即散开且逆水游动的为健康虾苗;取若干虾苗包于湿毛巾内,静置10~15 min,成活率越高的虾苗质量越好。

2养殖用水的处理

室内工厂化养殖具有小水体、高密度的特点,应尽量在养殖用水进入车间前严格处理。如果使用自然海水养殖,最好在室外配备两口土塘备水,每口土塘的存水量为养殖车间总水量的5倍左右,水进入车间前在土塘使用氯制剂、溴制剂等消毒剂彻底消毒以杀灭水中病原,待药性消失后再进入养殖车间,两口土塘轮换使用,以保证切断外部病原的入侵;如果使用地下半咸水养殖则要注意铁、锰问题,北方很多地区(如河北的黄骅、昌黎等地)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过高,这种水不能直接用来养殖对虾,需要在进入车间前充分氧化、多级砂滤处理;此外,部分地区(如天津汉沽、河北乐亭等地)的地下水中氨氮含量过高,这种水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有效处理,无法进行工厂化养殖。

3水温的保持

南美白对虾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生长温度为27~29 ℃,低于22 ℃或高于34 ℃则停止摄食。进行室外养殖时一般无法对水温有效调节,基本上靠天吃饭;而室内养殖则要充分利用工厂化养殖设施、设备进行水温调控,合理利用地热、地下水、保温设施等将养殖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适宜的养殖水温不但有利于对虾的生长,而且还可以保持对虾的良好体质以抵御病害的侵袭。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前期(虾苗入车间30 d内),养殖水温最好保持在28~29 ℃,养殖后期的水温最好不低于26 ℃。我国北方地区对高水温的控制相对简单,在高温季节添加适量地下水即可解决;主要问题是冬季避免水温过低,有些养殖场在冬季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以求错季上市(10月底放苗,春节前后出池),此时要充分考虑养殖场的地热情况(包括地热井出水温度、单位时间出水量)和车间保温能力,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而导致养殖水温过低。可以说,有效保持水温是冬季北方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最重要管理环节。

4日常管理

4.1养殖密度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时没有统一的养殖密度标准。在对虾不同的生长阶段如何把控好适宜的养殖密度需要考虑养殖场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换水能力、水温调控能力、饵料的种类、供氧能力、管理水平及对虾的自身体质状况等,在水温(28±1) ℃、其它水质指标(溶氧、pH、氨氮、亚盐等)适宜、对虾活力正常时,可将养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参考以下的养殖密度:虾苗规格≤01 g时,放养密度为6万~7万尾/m2;虾苗规格在0.1~0.7 g左右时,放养密度为0.7万~2万尾/m2;虾苗规格在0.8~3.9 g左右时,放养密度为0.1万~0.6万尾/m2;虾苗规格≥4 g时,放养密度要≤700尾/m2。以上养殖密度只能作为参考,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养殖场自身的环境条件综合考量。养殖密度越高意味着养殖设施的利用率越高,但同时养殖风险也越大,切不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密度养殖。

4.2饵料及投喂

nlc202309010713

北方地区进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时可供投喂的饵料主要为冰鲜卤虫成虫和人工配合饵料,养殖初期可适量投喂些虾片,另外非冬季养殖时在养殖前期还可适量投喂轮虫。投喂冰鲜卤虫时对虾的生长较快且体色鲜亮,但对换水量的要求相对较高;投喂配合饵料的情况恰好相反。养殖场可根据自身情况将两者搭配使用,总体上在养殖前期多投喂冰鲜卤虫,而在养殖后期以配合饵料为主,当对虾个体超过1 g时,可完全投喂配合饵料。需要注意的是冰鲜卤虫需要在低库温下(零下20 ℃)保存,否则极易变质;配合饵料要定期添加VC以增强对虾的体质。饵料的投喂要尽量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一般情况下每日投喂4~5次;投饵量要充分考虑水质指标及对虾自身情况以随时调整。

4.3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主要调控措施是换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前期(30 d内)日换水量可控制在10%~20%,养殖中后期日换水量在30%~50%,当对虾个体大于10 g时的日换水量最好保持在40%以上。有些养殖场的水供给条件有限,很难达到上述换水要求,这时需要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同时使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由于工厂化养殖单个养殖池较小且水环境相对简单,加上由气泵增氧,不用担心缺氧问题(多数菌种好氧且某些菌种如地衣芽孢杆菌耗氧严重),同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水温较高,因此非常适宜菌团的生长,相对来说这种养殖模式下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用微生态制剂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的事项,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同时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要求有光照条件(每天不低于2 h),有些微生态制剂在使用前需要活化,且日常需要在水中补充碳源等,这些技术环节对经验较少的养殖户来说有些困难,需要慢慢摸索。

水质调控的其它方面主要包括充氧、养殖水深及pH的调节。工厂化养殖鲆鲽类时散气石的布控密度一般为0.5~1个/m2,但如果进行对虾养殖则需要大幅提高散气石的密度,一般要求在5~6个/m2;养殖鲆鲽类时水深一般在30 cm左右,对虾虽然也属于底栖生物,但考虑到对虾经常蜕皮且有互残行为,因此养殖水深最好在50 cm以上;工厂化养殖水中缺乏藻类(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水的pH值),而对虾的呼吸及水呼吸(水中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会降低水的pH值,因此当养殖生物量较大时,水的pH往往会降低,低pH值会降低对虾血液的载氧能力,同时使其蜕皮受阻。因此在工厂化养殖中需要每天早晚测量2次pH值并观察其变化程度,对虾养殖的pH值应该在7.8~8.5之间,一旦低于7.8,则需要通过换水或泼洒碳酸氢钠来进行调节;另外,每天pH值的变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单位水体养殖生物量的多寡,因此可通过观察pH的变化来调整换水量及养殖密度。一般来说,养殖用水中pH值的日变化范围应在0.5以下。

我国进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历史还较短,单产也较低(一般在5 kg/m2左右),很多养殖技术环节还没有完全弄清。鉴于我们多采用半开放式流换水养殖,所以很难参考国外的养殖经验(国外一般采用封闭式循环水模式,这种模式对设施、设备及养殖者本身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还很难做到)。因此,发展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还需科研工作者和养殖户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路线。

(收稿日期:2015-03-20)

南美白对虾节能保温大棚养殖技术 第12篇

1、大棚构建优化

比较钢架大棚养殖、钢丝网大棚养殖和竹木结构的简易大棚养殖三种类型的投入及南美白对虾养殖产出比, 优化大棚构建材料和设计, 减少成本投入, 提高养殖产出, 选择最佳的大棚构建模式。

2、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

根据大棚构造设计合理池塘面积, 并比较底增氧及其他增氧设施的增氧效果, 选择最佳的增氧配套设施。

3、南美白对虾大棚二茬养殖放苗时间控制研究

第一茬养殖时间一般选择在3月中下旬放苗, 6月底至7月中旬前起捕;第二茬养殖时间一般7月底~8月中旬放苗, 元旦前后水温低于16℃前全部起捕。

4、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根据水体水温、透明度、p 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通过开关大棚、有机肥施用、生物净化、微生物制剂调节、换水等措施, 控制和稳定水质, 建立水质管理体系。

5、南美白对虾饲料投喂技术研究

根据对虾吃食情况、天气情况、虾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 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养殖中后期至起捕前可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免疫多糖、免疫多肽等添加剂, 形成投饲管理技术体系。

6、南美白对虾防病管理技术研究

严格养殖管理。每天巡塘观察对虾吃食、活动情况, 及时处理病死虾;定期监测水质, 对饲料台、工具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养殖无关人员进出入养殖区域, 建立防病管理技术体系。

对虾养殖范文

对虾养殖范文(精选12篇)对虾养殖 第1篇关键词:日本对虾,健康养殖,养殖技术日本对虾 (Marsupenaeus japonicus) 学名为日本囊对虾,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