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稿教学模式
导学稿教学模式(精选10篇)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1篇
一、什么是导学稿
导学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稿, 它既是教师的教案, 又是学生用的学案。其内容主要由课题、编制、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和教学反思等七部分组成, 学习过程中又分为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和巩固延伸三小部分及其对应的教师与学生活动。
二、导学稿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导学稿教学使教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
导学稿的编制是由本学科全体教师集思广益, 共同研究确定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和学习流程, 然后由一位教师执笔完成初稿。导学稿制定好后, 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按印好的稿子照本宣科的去执行, 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实际教学情况, 对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活动”原定方式进行灵活变动,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使得导学稿教学既具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每节导学稿的形成和使用过程都要经历学科全体教师商定, 教师个人圈改, 全体学生验证几个环节, 最后教师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不恰当的地方, 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以备下一轮教师改进导学稿, 这样导学稿就成为一种循环使用的教学资源。
2.导学稿教学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导学稿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 是将以往教学中教师的教案、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题三个独立部分合为一体。以往的教案, 只有教师掌握使用权, 学生难得一见, 而导学稿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持有和使用,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教师设计本节的教学思路, 在课前就做到了胸有成竹, 让每节课的学习都是在打一场有充分准备的“仗”, 结果是百战百胜。导学稿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练统一在一稿之内, 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便于系统梳理所学内容。
3.导学稿教学使学习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有机结合。
每节导学稿的实施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完成“预习导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填空和试着做完“巩固延伸”部分的练习题, 并将自己的疑点部分标上红色记号, 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研讨”部分的内容, 并利用学会的知识检查“巩固延伸”练习题的对错并进行改正, 同时将本节的学习收获记入“教学反思”中。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三个基本环节中的课前预习得到有效的落实, 不再只是一句空话;课堂学习以学生参与为主, 少讲多练;课后复习巩固提升到课内完成,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三、导学稿教学的实施环节及注意事项
导学稿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1.教师提前一周备课, 制定出初稿。2.课前发到学生手中, 要求每位学生做完“预习导学”和“巩固延伸”中的内容, 将疑难点标出。3.课前收齐导学稿, 教师批阅后再次修改导学稿。4.课堂上教师只做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完成“学习研讨”部分。5.课余时间,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个别辅导, 助学补救。6.最后学生要及时把用过的导学稿收集存放, 教师总结出本节的教学反思后存档备用。
导学稿教学的实施是一个严密的循环过程, 具体操作起来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要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导学稿的制定过程是教学的关键, 本着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具有“一桶水”的原则, 学校应具备现代网络教学设备, 教师要掌握大量的课内外资料, 并具有较高的收集概括能力, 群策群力才有可能制定出一节知识点具体明确、选题典型、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导学稿。2.要有充分的备课时间。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周时间备课, 通过教研活动或其他形式研究制定出导学稿, 另外还要把学生完成预习内容后交上来的导学稿及时批阅、修改, 这就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备课时间。3.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预习时间。学习时间的前移, 要求教学时学生在课前要有足够的时间预习, 才能保证课堂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4.课堂学习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 但对一些难点章节, 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讲解作用。5.要重视课后补救。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能否较好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具体情况, 课后应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长负责, 结合课上交流合作情况, 再讨论交流, 以强带弱, 解决课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6、要及时装订成册, 以免丢失。由于导学稿还包含了学习笔记、典型例题、学习反思等内容, 应注意随时收集, 可以成为今后复习时的有力资料。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2篇
西安远东第二中学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从XX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导学稿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还不断深化探究教学,完善导学稿教学模式,在课改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尤其是导学稿模式中作业巩固环节的弊端日益显著.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老师不加选择,乱定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为一线老师,我也深深地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组副主编张思明老师认为:学习活动缺乏实际、有效、科学的指导、管理,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低,学业负担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课后巩固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可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不仅是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导学稿”是一张师生共用的教学文稿。它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它把研、学、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研定导,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探究研讨、课堂达标测评,课后巩固。而课后巩固中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贴近学生心理的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新知。本文就导学稿在作业巩固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传统作业”的弊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策略,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作业的几点尝试:限时作业、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等.以高中数学作业为例,通过对导学稿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旨在希望对导学稿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尽自已的绵薄之力,使导学稿真正成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价值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应在知识平等性前提下,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表现在作业的设计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持续影响了教育理念数十年,其思想的光辉随着经验与实践的证明愈发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并有机地渗透到当代教育理论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限时作业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重点)
本课题研究采取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创新、发展。
2.行动研究法: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外出参观及课题组研讨等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与传统作业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对比,形成结论。
4.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
1、课题准备阶段(XX/4—XX/8)。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
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XX/8—XX/10)。
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研究成果;
3、总结提升阶段:(XX/11—XX/12)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3篇
一、运用导学稿教学,导出预习自学好习惯
我校是乡镇中学,学生生源较差,普遍存在不会预习的问题。而英语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缺少一个检测预习效果的依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和明确的任务规定,对于预习的环节,学生往往会忽视或省略。使用了导学稿之后,教师把想让学生预习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根据导学稿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导学稿的宗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先学后教”,它是以学生的自主预习为前提展开教学的。
导学稿预习练习的编写,先由一个老师主笔提前编写出初稿,再由同级的老师一起看阅并提出修改建议才定稿,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预习练习要兼顾到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避免太难而打击学生提前预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导学稿,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学生利用导学稿进行自学,并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增强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几分钟在课室巡视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也可以让组长汇报导学稿的填写情况,或者回收部分导学稿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运用导学稿引领、指导、规范、约束学生对每节新课进行预习,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运用导学稿教学,导活学生思维
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往往能解决新课中的部分问题。他们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以及自己的疑问走进课堂,主动提问,踊跃发言,思维活跃,体验解决了教师的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更激起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
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4 What would you do?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虚拟语气,我们在导学稿中设计了Groupwork:小组讨论What wouldyou do 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使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每个组员都想让别人分享他的有钱梦想,说的欲望很强,小组的讨论很热烈。接着又让男女生搭配交换身份进行Pairwork,下面是两学生的对话:Boy:What wouldyou do if you were a boy?Girl:If I were a boy,I would eat muchfood to get fatter and stronger,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girl?Boy:If I were a girl,I would wear ski rt every day,这个环节给课堂带来阵阵笑声,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三、运用导学稿教学,导出合作探究氛围
导学稿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了相同的课堂活动的“剧本”。导学稿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通过导学稿少讲精讲并精心设计palrwork,groupwork,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语言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就使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合作探究气氛更加浓郁。
如在教学的八年级上册unit10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Section AS内容时,导学稿设计了小组自主学习表示身体部分器官的新单词,设计表演活动学习have a cold/toothache等表身体不适的词组,通過Groupwork讨论How to keep healthy,比比哪个组能用should/shouldn’t提出更多的建议和快速背诵2c比赛等系列任务。整节课学生都是在学习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内容,导学稿给学生搭建了小组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出他们巨大的潜能。
四、运用导学稿教学,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自从使用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以来,英语教师们比较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把记忆和写的能力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但考试并没有降低写的难度。学生都是口诀王,让他们说,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要他们写,就倍感头痛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导学稿教学模式中把写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8(1a—2c)时,导学稿设计了以下让学生动手写的任务:根据中文写出单词和词组;听录音写出缺漏的单词;用英语写出赠送的礼品单;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完成短文填空。手到、眼到、口到、脑到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从而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导学稿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自主探究搭建了一个可行的平台,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对此,我们应认真总结,深入探讨,使之更加合理、完善,不断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导学稿的教学设计实践 第4篇
一、导学稿的设计
1. 激发兴趣,把握教材特点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问题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自主探究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习题:拉面店的拉面师傅每次将面条对折就变为原先的两倍,假如在拉面之前是一根粗面条,请大家思考一下,经过拉面师傅对折1次、2次、3次……n次之后,拉面的条数是多少?同学们能不能用公式来表示?
2.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达成学科基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以适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水平,让每个学生学习终身有用且具有个性差异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 落实要点,注重重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并以导学稿的形式出示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应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究性;预习提纲的内容应强调基础知识、能力及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不仅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具有高度的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主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导学稿教学的预习
1. 个人预习和小组预习相结合
预习应提倡学生个体的独创性,注重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爱好,先按“导学稿”提纲要求“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导学稿上写出要点,对教材中自己易错的地方,应注意的地方,自己的新发现、新想法、收获和体会都要有所反映。在提倡个人预习外,小组预习作为个人预习的补充,对那些一时难以理解、消化的内容,教师可采取学生间交流议论,或集体询问教师的方式进行。当问题比较容易时,运用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既容易达成共识,又节约时间;当问题难度较大时,学生的集体讨论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人智慧,起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动手操作式预习与小组讨论
实验操作式的预习非常重要,实验操作不仅教会学生从实践中寻求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进行“旋转”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硬纸板剪两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即ΔABC与△A’B’C’,三角形的顶点钻好细孔用细绳OA、OB、OC、OA'、OB’、0C’,使得OA=OA’,OB=OB’,OC=OC'。学生通过事先的自行制作学具并进行实验,能从实践中感悟出图形旋转变换的要素是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从而轻松地掌握图形旋转的特点。这一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从形象实物中抽象出相关的数学知识。
3.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在解题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一些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这时,教师再来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正确的思维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提醒他们分析并注意自己的错误之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学稿 9《土地的誓言》 第5篇
(总第25课时)侣俸中学 陶鸿中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填空。
本文作者,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谰()语 怪诞()亘()古 默契()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碾()辘(lù)
3、看注释,据意写词。[ ]热烈而深切。[ ]笔直。
[ ]没有根据的话。[ ]远古。
[ ]肮脏的东西。
4、填空。
这篇抒情(文体),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饱满、深沉的 热情。作者所眷恋的乡土——,是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美好家园,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听读课文。听录音。1.注意听准字音。
2.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重音,感受作者情感。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二)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三)问题研究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练习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品味语言
1、练习
二、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例句如下: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五)艺术上特点
五、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六、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七、学习评价
八、课后作业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二)
1、端木蕻良
2、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谰(lán)语 怪诞(dàn)亘(gân)古 默契(qì)田垄(lǒng)蚱蜢(zhà měng)污秽(huì)镐(gǎo)头 碾(niăn)辘(lù)
3、炽痛 标直 谰语 亘古 污秽
4、散文 爱国 关东原野
四、(二)第一段:思念故乡。第二段:发出誓言。
(三)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另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
练习
一、1.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黄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等等,充分体现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如参天碧绿、标直漂亮、奔流似的、嗥鸣、红布似的、斑斓、幽远、怪诞等等,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四)1、练习
二、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
一、明确该词的本意;
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在本意和语境间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2、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3、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 “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运用导学稿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第6篇
一、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实验教学借助仪器设备,以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意识等。引导学生亲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在实验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演示实验仪器或自制教具,来寻求所提问题的答案。如我在讲解“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我巧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导线为什么不用铁做成?空调的电源线为什么比台灯电源线粗?村庄里离变压器远的人家,灯光较离的近的人家暗,这是为什么呢?1911年,一位荷兰的物理学家在研究汞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时,观察到在温度降到4.2K时,汞的电阻几乎为零,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再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出了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实验,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更要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开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前,我也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如我在讲“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电阻的元件符号,启发学生思考:要组成简单的电路,需要哪些器材?要知道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需用什么仪表测量?怎样连接?如何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或通过它的电流呢?接入什么元件?怎样连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电路,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实验。
二、注重导学稿的运用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种理念已经倡导了很久了,但现实是,教师们依然主宰着课堂,课堂依然是“一言堂”。导学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把“教案”变为了“学案”;把“教学目标”变为了“学习目标”;把“讲堂”变为了“学堂”。教师在课堂中成了“次要”角色,学生是“主角”。导学稿主要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是一种学习流程。
1.导学稿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稿着重的就是“自主学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学习较优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拓展延伸题等。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通过导学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主要知识点,考察的技能;还可以对导学稿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在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疑难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便于集中精力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讲解,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努力提高导学稿的质量
导学稿应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方案,不同于教案。它是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方案。它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设计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主要强调“学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有了这种预习,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自学方案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快速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目标明确地展示交流、小组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打造高效课堂,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深入把握教材文本,要对自己所讲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对学情得有清楚的认识。导学稿中的问题及练习设计均由教师精选而成。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导学稿可以是教研组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教研组成员要共同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预设,形成教学共案。教研组成员共同备课是一种优势互补,对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导学稿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前,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疑惑:许多知识在课堂上已经反复进过多遍,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课堂仍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并不是课堂上的主体,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而导学稿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感想、敢说、敢问、敢做,尽情地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展示、提升能力为中心。新授课的展示内容以掌握“双基”为主,复习课或习题课以知识提升、能力拓展为主。教师可根据导学稿给班上每一学习小组分配任务,每小组选定要展示的同学,被选定的同学要在组内进行试讲。小组同学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展示任务,学生之间“兵教兵”。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才能学得好、记得牢。教师应让全体同学动起来,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补充,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自学能力,课堂也会在预设中不断生成,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把本节课的任务分配给各小组之后,知识的系统性就不够全面,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的内容,每节课要有小结和检测作为学习效果的反馈。
总之,要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师必须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7篇
一、当前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反馈不及时, 教学缺乏针对性。
布鲁姆提出教师在教学前期和当中, 应不断接收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缺陷并调整教学, 予以矫正。而当前, 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单向的从自己角度出发进行备课和讲授, 教与学都表现为高负低效。
2. 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教学缺乏生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 学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前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因为赶进度, 认为不需搞“花样”, 互动交流很少。学生扮演听众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这种教学观让学生有不被需要的感觉, 思绪游离于课堂之外, 教学的生动性也无从谈起。
3. 忽视教材结构体系、教学缺乏整体性。
“整体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有整体感, 而不是将孤立零碎、毫无联系的知识硬灌给学生。整体性的忽视不能使学生对教材产生立体结构感。影响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 解决重教轻学的现象, 突出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必要。为寻求一种有效的载体或方式, 笔者尝试将“导学稿”运用于复习教学中, 以导促学。
二、以“导学稿”为载体, 提高课堂效率
1. 精心设计导学稿, 方能事半功倍。
导学稿的实质是“先学后讲, 教学合一”。它的首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去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它集教案、学案于一身, 对师生都提出了新要求。一份高质量的导学稿, 是复习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主要从以下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1) 定目标。导学稿上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突出重点和难点, 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指明方向。当然, 呈现出来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等显性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目标主要由教师来把握。
(2) 画结构。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宏观把握其内在联系和整体脉络。教会学生加工、提炼、整合, 挖掘那些蕴藏在教材中的隐性线索, 从而筑起知识网络。以往考试中经常要求用某知识的相关内容做答, 由于学生知识网络不清, 所以得分低。
(3) 给典例。提供典型实例, 将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通过巧妙、精准的设问, 吸引注意、激发思考。设问要有层次性、多角度、生活化。学生初步思考后, 带疑听课, 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 也可让学生自己提问。
(4) 点提示。“导是为了不导、他导是为了自导”。复习中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指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典例设问进行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在导学稿的空白处记上学后心得, 注意归类整理。
(5) 做拓展。当前政治高考常以热点问题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复习时就要注意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的结构壁垒, 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相关链接, 形成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2. 科学使用导学稿、才能实现高效。
(1) 细心关注预习检测, 有的放矢。从复习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 要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 有效预习、有效听课、有效测试这三个环节很重要。原来口头布置预习, 从具体落实到检查上都很有难度。现以“问题导学”的形式来落实, 能做到有效预习。
导学稿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提早了解所学知识, 自主解决教材中的基础问题, 对疑难问题做前期思考, 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老师检查可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弱点, 教学中就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的放矢。对一般性认知错误简单掠过, 普遍性或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 则“浓墨重彩”。对理解有分歧的点采取讨论、争辩方式来合作完成。
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充分, 方式不落实, 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根据高三学习任务重的现实情况, 笔者在导学稿设计时尽量做到精炼概括, 尽量控制在一张A4纸内, 称为“一页纸导学稿”。对“导学稿”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有发必收, 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 有评必补, 以保证导学稿的有效运用。
(2) 引导课堂互动探究, 落实重点。导学稿, 强调的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辅导, 强调“导”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根据学生预习汇报中呈现的问题,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探究解决。课堂就在解决问题和再提出问题中进行, 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课堂。既然是“互动”、“探究”, 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 学生通过预习, 动了脑筋,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不相吻合时, 就会做深入的思索, 并且因为预习时的困惑, 到讨论时就会集中解决问题的注意力。
导学稿使课堂互动这一环节与以往有了很大区别。首先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 其次是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大大提高。如在进行《消费专题》的复习教学中, 笔者根据社会热点模拟创设了一场家人间有关家庭消费情况变化的对话。学生很感兴趣, 对三个问题也做了前期思考, 课堂讨论时的积极性、参与度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比起以往单向地由教师传递信息和平面地从书本中记忆效果大不一样。
(3)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矫正完善。导学稿上的练习设置内容与自学部分的疑问训练部分的重、难点相呼应。测试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当堂反馈矫正, 能使“堂堂清”落到实处。题目的设置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
导学稿教学法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转变, 培养了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使高中政治复习教学走出低效, 走向高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政治课仍存在着教学形式陈旧、高负低效的问题, 如何寻找一种合适有效的方法, 促使其摆脱不良现状?在政治复习教学中使用“导学稿”的形式, 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导学稿设计 第8篇
1.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以及汽化的两种方式之一——蒸发, 了解汽化要吸热。
2.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领会汽化、蒸发的概念;领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 并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一、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批阅)
1. 汽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出三个汽化的生活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3. 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时候我们要尽量增大或加快蒸发, 有时候要减少或者减慢蒸发, 请分别举出两个例子。
增大或加快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或减慢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解惑 (学生独立预习后填写, 教师总结)
预习中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解惑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
1.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猜想, 并写出猜想依据。
猜想1:蒸发快慢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你的猜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蒸发快慢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你的猜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3:蒸发快慢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你的猜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4:蒸发快慢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你的猜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并完成任务单。每个猜想完成一张任务单。
总结:液体_____________, 液体__________, 液体的__________, 蒸发得越快。反之, 蒸发得越慢。液体蒸发快慢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 液体蒸发时, 是向外界放热, 还是从外界吸热呢?
探究蒸发的热量变化过程:
小结:蒸发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外界放热/从外界吸热) 的过程。
4. 评价交流 (学生归纳完成, 教师引导) 。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提升 (学生先独立完成, 再合作交流评价, 教师适当指导)
1. 下列事实中, 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用电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C.将湿衣服晾在太阳下
D.用拖把将地面的积水拖开
2. 某实验小组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 设计
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玻璃上滴上了两滴水, 则该小组设计的实验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液体的温度有关
B.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C.液体的种类有关
D.液体周围的空气有关
3. 炎炎夏日, 绿地中央比马路中央凉爽, 其主要原因是 ()
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温度
B.马路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较弱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9篇
一、复习预习———巩固提升
每次上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温旧探新。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模块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 这一节内容需要以DNA、RNA、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为基础,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它可分为和两大类。遗传信息蕴涵在。
2.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
3.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它约有种, 其结构通式是。它们通过方式结合成蛋白质 (多肽)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细胞器) 。
当然, 教师设计预习的问题不能太难, 应以学生自学后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后能得到解决为宜。这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功感, 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探索———诱发潜力
课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新课的探索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新课学习要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激发内驱力, 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学习, 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 获得了成就感, 又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前进动力。
1.以疑激趣, 诱发学习乐思内驱力。在新课的导入时, 教师以设置疑问或介绍小趣事作引导, 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生物模块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 教师可以在导学稿上提出:“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为什么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 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 而不直接把肉块让鹰吞下去呢?”的问题。而在教学生物模块一的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 教师更可以提出:“在种植蔬菜的温室中为什么使用红色日光灯作补充光源, 而不使用绿色光作补充光源?”……这些疑问能诱发学生释疑、解惑的欲望, 激发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积极思考、释疑, 从而发挥其潜在的动力。
这样, 学生对生物学的生成就感到新鲜且兴趣浓, 注意力集中, 学生也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2.以论促探, 激活自主合作能力。教师在导学稿设计探究性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贯穿重难点,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生物模块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时, 可设计如下问题。
(1)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去构建、出示一小段DNA模型。虽然有些小组构建的DNA模型中, 代表脱氧核糖的五边形的放置方向有错误, 但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对比后, 他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后, 及时进行了纠正。如此,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 感受体会, 既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 又能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以练促学, 巩固层级探究力。即堂练习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互动评价推动探究的一条渠道。因此, 教师在导学稿中编排练习时, 应少出难题, 多出易题。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功感, 增强其学习信心,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巩固运用———归纳学法
每一节课, 教师能预留2分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并让知识内化、升华、整理, 教师则加强对学法的指导, 以便学生构建纵横学习知识系统。
如在教学模块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 我指导学生使用表格形式对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产物等进行比较归纳, 使用表格对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概念、种类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比较归纳;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用表格形式进行比较, 对相互联系紧密且章节跨度较大的知识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构建。此外, 对于抽象的知识 (如一些生理过程) , 教师需要运用类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知识。
教无定法, 学也无定法。我们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学法, 学会小结归纳, 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设疑创新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到:“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在导学稿的“思维拓展”环节,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完高中生物模块二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后, 教师要求学生搜集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对科学发展、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有关资料, 并对这些观点作出自主评价。又如在学习完高中生物模块二第六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后, 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 写出300字左右的小评论。如此坚持有效导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再学习的信心,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有效赏识———提升自主好学动力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励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活动, 大胆表达交流。其实,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重视, 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当然, 对于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表达的观点和提出的建议与众不同时, 应适时赞赏和鼓励, 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导学稿教学模式 第10篇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强调体验、对话、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学稿正是在此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但在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过程当中,经常可以在一线老师当中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1. 导学稿为何要设置这些栏目,有何依据?
2. 导学稿中的问题为何这样设计,有何依据?
3. 别人设计的导学稿,自己在课堂上该如何使用,效果有保证吗?
有老师说,这就是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没什么依据,只知道这样设计效果不错;有老师说,看到一些好老师这样做,我就依葫芦画瓢,也不知道是否合理;也有老师说,别人设计的导学稿还真是不好把握,总感觉到被缚住手脚,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大批敬业的老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学有效性追求的体现;教学的境界也从感性追求慢慢过渡到了理性思考;教师的角色也从一个教书匠慢慢向一个研究者的身份靠拢……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调查及文献检索,在此稍作叙述.导学稿的基本结构中,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的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七个部分;国佳(2009)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出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等八个部分,但对于导学稿基本结构的设置,均没有作任何的设置说明,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导学稿中的问题设计,山东杜郎口的“336”模式导学稿中问题设计的原则:目标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提升性、衔接性、整合性、生活性、突破性、开放性;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练,当堂训练”模式导学稿贯彻:主导性、主体性、活动性、创新性、问题性、民主性、层次性原则,这些问题设计的原则看起来均有道理,但实践中不好操作,教师得不到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有一种“中听不中用”的感觉;甚至有一些学校或者老师在照搬一些名校的导学稿后,却发现使用效果不尽人意,依此可知,导学稿的设计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很好地统一起来.
以上这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
结合我校在“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认识及经验,笔者以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导学稿的设计一定要科学,要符合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原理.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障,才有了科学性基础.
2现代学习理论
2.1学习分类理论
2.1.1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
以安德森为首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符号∈是什么意思”,“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sin30°的值是多少”等问题,都需要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去证明线面垂直,怎样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问题,需要程序性知识.掌握程序性知识不能满足于仅仅能陈述的状态,还必须明确办事的操作步骤.
2.1.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R.M.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过程及条件也不相同.他将人类学习的结图1果分为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分三个小类:符号记忆、事实性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高中阶段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基本上都是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2.智慧技能,分五个小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并且,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层次关系(图1):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5.态度.上述五种学习结果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与研究的重点.
2.2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表1),又称“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要么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依据“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容易知道,“学”与“教”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故笔者以为,学习效果要保证,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从框架上应依据“六步三阶段”模型来构建.其中,导学稿侧重于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中“学”的文本设计,课堂教学侧重于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中“教”的方案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学与教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2.3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课型理论
课型即课的类型,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的类别进行划分的结果.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每一种课型都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学习分类理论及其基础上的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每一种学科基本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内、外部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对学科特点主动适应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基本课型的学习过程和条件是确保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例如,高中数学科可划分为概念课、规则课、解题课、复习课等基本课型.
下面,仅对于学习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基本课型中的概念课从基本任务、知识类型及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数学概念课型
1.基本任务:(一)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具体包括:(1)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2)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3)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4)分析所学概念的其它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二)辨明新概念与原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情感教育内容.(三)运用概念去办事,即通过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endprint
2.知识类型:高中数学概念课型中蕴含的主要知识类型是定义性概念,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理解问题.
3.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概念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重点是解决概念的理解问题,可用奥苏贝尔的同化论来解释.
(一)概念形成: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辨别(辨别概念例证的特征)→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概括(给概念下定义).
(1)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
(2)学习的外部条件是:①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变化而且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正例的呈现最好能让学生意识到,不至于看了一个正例却忘了另一个;②学生必须能够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③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④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和迁移.
(二)概念同化: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习的基本过程为:理解概念的定义→辨别概念的例证.
(1)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新的下位概念的同化.如百分数这个定义性概念,如果学生头脑中已有“分数”这个上位概念,那么百分数可以用概念同化的形式学习.其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过程,即百分数的定义特征不必经过学生从例子中发现,可以直接以定义形式呈现.学生利用其原有上位概念“分数”同化“百分数”.在学习时,学生找出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新的百分数被纳入原有分数概念中;同时要找出新知识(百分数)与原有知识(分数)的相异点,这样新旧知识可以分化,不致混淆.
(2)学习的外部条件是:①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②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③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④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和迁移.
以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形式习得的概念属于概念的理解,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变式(概念的正例的变化)练习,变式练习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途径.例如,2,3,5,7,11等都是“质数”的变式.
3现代学习理论的应用
3.1导学稿栏目的设计
导学稿侧重于“学”的文本设计,依据皮连生教授实证研究的成果,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要么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为此,笔者把“学”的六个步骤从模型中提取出来(图2)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构建导学稿的栏目.
一、课题名称:
二、学习目标(包含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
第2步,激活原有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构建栏目:复习回顾
第3步,选择性知觉;第4步,新知识编入原有命题网络;第5步,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经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3、4步合在一起,实质上就是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5步实质上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过程,此阶段要完成新知理解、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问题、并进行反馈及补救,是学习效果的保障,与前两步密不可分.构建栏目:学习新知(在新知理解过程中,应根据相应课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第6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一旦条件满足,行动能自动激活,这实质上是知识的提取、迁移或应用阶段,强化知识的熟练程度.构建栏目:课后练习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学习理论下的高中数学导学稿的栏目设计为以下6个:
一、课题名称:
二、学习目标(包含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
四、复习回顾
五、学习新知(根据相应课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六、课后练习
3.2导学稿的具体设计案例
笔者以选修1-1中的抛物线为例进行导学稿设计及分析.具体如下:
一、课题:抛物线(人教A版数学新课标教材选修2-1,P64—P72)
二、学习目标:
1、能准确回忆抛物线文字表述的定义,并能用符号加以表示,以及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准确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教材中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自行给出其它形式标准方程的推导;
3、能准确回忆并解释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4、能运用抛物线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其中目标3、4是重点内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复习回顾
(1)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中“标准”的含义:
.
(2)椭圆和双曲线上的点到定点(焦点)与到相应定直线(准线)的距离的比都等于常数(离心率),当时,是椭圆,当时,是双曲线.当时,是抛物线.
五、学习新知
指导语:我们可以类比研究圆锥曲线中椭圆或双曲线的方法来研究抛物线:(1)根据定义建系设点求方程;(2)根据方程、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考察性质;(3)根据方程和性质研究与抛物线有关坐标及最值问题等.在自学中特别注意抛物线与椭圆、双曲线的不同之处:到焦点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这是关键.
设计意图可看成是学习新知的一种先行组织者策略,引导大家明确学习的方法.本质上采用了奥苏贝尔在概念同化过程中的下位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懂得了研究圆锥曲线的一般方法,而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的一种,故抛物线的概念容易形成.并且,在此把研究圆锥曲线的一般方法写出来,意在强化学生原有知识结构.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作者简介李伟,男,1976年出生,江西临川人.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2009年被北师大教育出版社聘为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长期致力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深刻钻研教材教法.发表30多篇论文.《试论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作者简介李伟,男,1976年出生,江西临川人.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2009年被北师大教育出版社聘为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长期致力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深刻钻研教材教法.发表30多篇论文.《试论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导学稿教学模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