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精选10篇)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MM并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病人, 其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58岁~85岁, 平均66岁;经骨髓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蛋白电泳、尿本周氏蛋白等检查均符合MM的诊断标准;免疫分型:IgG型14例, IgA型5例, 轻链型1例;根据Duriehe和Salm-on分期标准临床分期:Ⅱ期9例, Ⅲ期11例。
1.2 治疗方法
硼替佐米用量按体表面积1.3mg/m2计算, 于3s~5s内静脉注射完毕, 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用药, 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20 mg第1天、第2天、第4天、第5天、第8天、第9天、第11天、第12天静脉输注, 间隔10d, 3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0例完全缓解, 8例部分缓解, 2例轻微反应。
2.2 不良反应
本组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疲乏、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带状疱疹, 经对症支持治疗和有效护理后症状均好转。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MM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治疗困难、预后差, 病人易产生焦虑、悲观心理。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 病人对其效果存在一定的疑虑, 且价格昂贵, 经济压力较大。应多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交流, 鼓励表达内心感受,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用药前详细说明硼替佐米的治疗效果、用药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让同种疾病治疗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用药护理
硼替佐米为抗肿瘤药, 在配制过程中注意保护操作者及环境, 配制时穿防护服, 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有条件者在生物安全柜内配制。硼替佐米为粉剂, 规格为每支3.5 mg, 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3.5 mL溶解成1.0 mg/mL的溶液, 溶液澄清、透明。硼替佐米不含抗菌性防腐剂, 配制好的溶液在25℃下不超过8h, 临床上采用现配现用。于3s~5s内静脉注射完毕, 注射前应确保在静脉内, 最好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内给药。前后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冲管, 防止与其他药物混合产生不良反应。为了节省费用, 将体表面积小的2例病人合用硼替佐米, 有些病人会担心用药剂量有偏差, 合用时向病人说明使用的剂量, 让病人充分信任护士, 消除疑虑。
3.3 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3.3.1 疲乏
在用药过程中有5例病人出现了疲乏的症状, 一般在用药后的第2天出现, 第5天后逐渐恢复。注意观察疲乏的程度, 指导病人注意休息, 减少下床活动, 活动时动作宜缓慢,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做好防跌倒的措施,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加强营养, 促进体力的恢复。本组有1例病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予卧床休息后血压恢复正常。
3.3.2 胃肠道反应
本组6例病人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下降, 用药前予泮托拉唑静脉输注制酸保护胃黏膜, 指导进清淡、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食物品种多样化, 以增进食欲, 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空气的流通[3]。3例病人出现轻度腹泻, 指导病人多卧床休息, 进食含纤维素少的食物, 遵医嘱予蒙脱石散口服,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 观察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 同时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2例病人出现便秘, 指导每日饮水2 000 mL以上,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每日予腹部顺时针按摩, 遵医嘱予乳果糖口服、开塞露肛塞, 大便质硬时注意有无肛裂的发生。
3.3.3 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硼替佐米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组有6例病人在2个疗程~3个疗程的用药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其中1级神经毒性2例, 2级3例, 3级1例, 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皮肤紧绷感。遵医嘱予营养神经、维生素B12治疗, 必要时口服止痛药物。指导多吃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品, 注意保暖, 天冷时戴手套、穿棉袜, 房间使用空调, 用热水泡脚、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不要自己调试水温, 防止烫伤。1例3级神经毒性的病人减少硼替佐米的剂量。向病人说明此病变是应用硼替佐米引起的不良反应, 停药后可恢复, 以减轻焦虑情绪。本组6例病人经过治疗护理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均好转, 顺利完成治疗。研究报道, 皮下注射给药后疾病缓解率与静脉注射给药相似, 但>2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明显减少, 安全性有所改善[4]。从2013年5月开始, 本科室将硼替佐米改成皮下注射法。
3.3.4 骨髓抑制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在用药过程中有5例病人发生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3例病人出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硼替佐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是与可逆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功能, 影响血小板生成有关[5]。血小板低的病人应减少活动, 增加卧床时间。进食细软的食物, 避免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嘱病人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予开塞露通便或使用缓泻剂。使用软毛牙刷刷牙, 勿剔牙、挖鼻。尽量减少穿刺, 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血小板<20×109/L时绝对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症状, 如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牙龈、鼻腔有无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出血症状。遵医嘱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皮下注射, 必要时输注血小板。5例病人均未发生出血。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病人, 病房保持空气清洁, 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 限制探视, 餐后及临睡前用漱口液漱口, 每晚予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勤洗澡, 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饮食卫生。遵医嘱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 定期检查血常规, 当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有条件者入住无菌层流病房。本组3例病人均未发生严重感染。
3.3.5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出现可能与病人免疫力低下有关。3例病人在2个疗程~3个疗程的用药后出现带状疱疹, 发生于胸部及腰背部, 常表现出剧痛。遵医嘱予抗病毒及提高免疫力治疗。保持皮肤清洁, 剪短指甲, 勿搔抓皮肤, 局部采用中药外敷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 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指导病人通过听轻音乐、阅读、聊天等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例病人在2周左右均痊愈。
4 小结
硼替佐米治疗MM起效快, 治疗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较高, 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6]。但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本组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疲乏、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带状疱疹。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药物的配制方法、剂量、给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不良反应的护理,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做好心理护理。本组20例病人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无一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硼替佐米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进行治疗, 做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有10例完全缓解, 8例部分缓解, 2例轻微反应。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疲乏、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带状疱疹。[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较好的疗效, 加强不良反应的护理能顺利完成治疗。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555-2558.
[2]Kenneth CA, Melissa A, William B, et a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ultiple myeloma versionⅠ[S].2011:17
[3]武丽俊.万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胃肠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7C) :1960-1961.
[3]Moreau P, Pylypenko H, Grosicki S, et al.Subcutaneous versu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bortezomib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A randomise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study[J].Lancet Oncol, 2011, 12 (5) :431-440.
[4]Field-SmithA, Morgan GJ, Davies FE.Bortezomib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Ther Clin Risk Manag, 2006, 2 (3) :271-279.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2篇
硼替佐米(万珂)作为一种新型的八项治疗药物于2003年05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1]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美国NCCN于2008年批准用于MM的一线治疗,同时与地塞米松联用可增强抗肿瘤效应。而且,随着它的药理特性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广泛可以应用于淋巴瘤、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的临床试验治疗中。本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毒性、肺部感染、腹泻、发热、周围神经病变等。现通过对42例患者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类型及预防处理进行概述。
1硼替佐米的药理特性
硼替佐米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为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其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上的一些目标蛋白的降解起作用。首先阻止IkBa(核转录因子Kb(NF-kB)的抑制体)的降解,使NF-kB与IkBa处于结合状态,抑制NF-kB活化。NF-kB家族在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MM中,其通过介导一些细胞因子(TNF-a?\IL-6)及粘附分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E-选择素的转绿和表达,以维持瘤细胞的生长和生存,并通过抗凋亡因子(bcl-2)的转录和表达使MM细胞免受地塞米松诱导凋亡。其次,硼替佐米能与多种靶蛋白结合,如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等,使细胞周期停止,诱导凋亡[2]。
2用药护理
虽然硼替佐米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但此药要求快速静脉注射,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静脉炎或药物外渗,因此尽量建议患者使用如PICC等中心静脉导管,条件不允许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不建议使用钢针输注,其次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回抽药液,拔除针头,及时用2%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1支在距外渗范围边缘作环形局部封闭,并同时抬高患肢,局部冷敷24小时,然后用喜疗妥或七叶皂甙那局部涂抹治疗。
3心理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初次接触该药或对化疗不太理解,怀疑其治疗效果或担心药物毒副反应,对治疗信心不足,同时此药价格昂贵,对患者造成一定经济压力,使其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给治疗依从性带来困难[3]。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责任心和同情心,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因势利导,解除其心理负担,同时向患者家属解释此药的作用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接触患者思想包袱,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同时介绍成功病例,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积极因素,顺利完成治疗。
4毒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4.1血细胞减少的护理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于治疗的前两个疗程,在开始治疗的第14-16天降至最低,发生率25%,下次治疗前一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明显缩短白细胞减少时间,降低感染的发生。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38%[4],其中3-4级4例,给予输注血小板及TPO等药物治疗,很快好转,而且,下次治疗前恢复至基线水平,这主要是此药无蓄积毒性作用,它与其它抗肿瘤药物导致干细胞损伤不同,对巨核细胞及前体细胞无直接毒性作用,血小板减少主要蛋白酶体抑制NF-kB活化,导致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减少有关[5]。因此,本药治疗时应监测血像,预防性做好消毒防感染措施,病房每日按时消毒通风,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肛周护理[6]。
4.2消化道的副作用19例患者(47.5%)发生了消化道反应,按发生率依次为腹泻(27.5%)、便秘(20%)、食欲减退(12.5%)、恶心、呕吐(10%)、味觉改变(7.5%)、急性胰腺炎(2.5%),对于腹泻者予以易蒙停治疗很快好转,便秘者多见于老年,均为1-2级,嘱患者多食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为预防恶心、呕吐发生,在应用本药之前,可常规应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对于发生胰腺炎患者,立即停用此药,安急性胰腺炎处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食用溫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以加速体内毒性物质的排除。
4.3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6例患者均暂停硼替佐米至感染控制,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治疗,5例治愈,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对此类患者,尽快查明感染灶及病原学,加做胸部CT排除真菌感染,根据病原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护理过程中鼓励患者尽量咳嗽,轻拍背部,咳出痰。
4.4其它不良反应硼替佐米的其它不良反应[7],包括头痛、外周神经炎、低血压、低血糖、肝损害等,反应较轻,也比较少见,可以耐受,不需要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1]Bross PF,Kane R,Farrell AT,et al.Approval summary for bortezomib for injectioni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Clin Cancer Res,2004,10:3954-3964.
[2]王焰,沈志祥.NF-kB与多发性骨髓瘤.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26(3):244-246.
[3]陈蕾,刘建红.临床应用伊立替康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2009,5(1):6-8.
[4]李娟,赵莹,等.223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88:2140-2143.
[5]Sagar Lonial,Edmund K.Waller,et al.Risk factors and kinetics of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bortezomib for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Blood,2005:3777-3784.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3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疗效
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B细胞并能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恶性肿瘤,伴有广泛的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案[1,2]。为了明确治疗,我们对有完整治疗和随访记录的15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151例患者均为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收治的MM患者,诊断依据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其中,男107例(70.9%),女44例(29.1%),中位年龄57.3岁(31~83岁)。临床分型:Ig G 68例(45.0%),Ig A 45例(29.8%),轻链型30例(19.8%),双克隆型8例(5.3%)。初诊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Ⅰ期16例(10.6%),Ⅱ期10例(6.6%),Ⅲ期125例(82.8%)。
1.2 治疗方案与分组
根据151例MM患者处理方案分为不同治疗组,分别是:(1)V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硼替佐米1.3mg/m2,每疗程的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d,每疗程的第1~4天静脉滴注,21d为1个疗程。(2)MP方案(马法兰+强的松):马法兰2mg/(m2 d)第1~7天口服;强的松1mg/(kg d),第1~7天口服,28d为1个疗程。(3)病程中以VD联合MP方案,两个方案交替使用。(4)其他化疗方案,在病程中使用多种联合化疗方案。(5)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1.3 疗效评价
采用EBMT[4]疗效标准判定。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ttial remission,PR),无改变(no change,NC)。自确诊之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存活患者随访至2010年12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临床特征及反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151例患者中行化疗方案的共有143例(94.7%)。其中使用MP方案治疗的有29例(20.3%),使用VD方案治疗的有27例(18.9%),使用联合化疗方案的共有110例(76.9%),包括交替使用MP和VD方案治疗35例(24.5%),75例(52.4%)患者接受多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8例(5.3%)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各化疗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2.2 各化疗组患者的疗效分析
化疗组(VD组)27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9.6%(11例),其中CR率为7.4%(2例),PR率为22.2%(6例)。接受MP方案的2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34.5%,其中CR率10.4%(3例),PR率24.1%(7例),NC率65.5%(9例)。VD+MP化疗组CR+PR的总有效率为45.7%(16/35)。联合化疗组75例的总有效率为61.3%(46例),CR率为25.3%(19例),PR率36.0%(27例)。与VD方案相比,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和CR率均明显高于VD组(P<0.05),但MP、VD+MP组与VD组之间总有效率和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各化疗组疗效与VD组比较,*P<0.05
2.3 造血干细胞移植
8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移植后2个月死亡,余7例患者移植后9~67个月尚无疾病进展。
3 讨论
近年来,MM的诊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新药的使用、干细胞移植的出现使MM的治疗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但MM依然是目前不可治愈的肿瘤之一,复发仍不可避免。亟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将疾病的危害最小化,延缓复发、延长患者生存。国内外有较多关于MM治疗方案的研究,但尚无统一定论,目前MM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常用的方案包括MP、M2、VD和联合化疗等方案,各种治疗手段有其一定的优势及不足,治疗的最佳方案及其对预后的意义还在探索之中。
MM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获得完全缓解(CR),其对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M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研制出一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蛋白酶体是多酶复合物,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当蛋白酶体超出其正常生理作用时会引发各种肿瘤。蛋白酶体介导的调节蛋白降解,包括细胞周期抑制蛋白,可以诱发肿瘤增长。抑制蛋白酶体能提高调节蛋白水平,阻止肿瘤生长,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或恢复正常细胞稳态[5]。抑制蛋白酶体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硼替佐米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特异性地抑制26S蛋白酶体对细胞内多种重要调节蛋白的降解;另外,它还能调节许多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阻止肿瘤细胞凋亡并参与细胞的耐药;影响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途径,阻止细胞耐药的发生;它还能作用于骨髓瘤微环境,抑制瘤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生长和存活等。Richardson等[6]报道显示,硼替佐米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加用地塞米松,总体有效率和单药治疗相比有效率明显升高,显示出联合用药的疗效大于两种药物中任何一种单药,两药具有协同作用。本组27例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总有效率达29.6%,高于传统化疗的有效率。
MP方案自1969年被用于MM治疗以来,由于初治患者反应率提高、中位生存期延长,一直被认为是治疗MM的标准方案,目前MP方案是70岁以上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其CR率不超过15%,5年生存率低。与MP方案相比联合化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MP方案,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效果显著,观察有效率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基本都达到60%以上[7]。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取出供者的造血干细胞,清除受者免疫和造血系统以前者重建的一种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症、地中海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恶性实体瘤、淋巴瘤等造血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熟技术和重要手段[8,9]。经验表明应争取早期发现,经过化学疗法达到诱导缓解,再进行移植,效果较好,并且疗效不受年龄以及性别的影响。这一点为许多担心年龄限制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治疗途。
随着对MM疾病的深入研究,相信将会有更多治疗MM的药物不断开发涌现并应用于临床,更多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应用于患者,最终给MM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Ada TWM,Regina CLL,Yue Cheng,et al.Multiple MyelomaPresenting a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J Clin Oncol,2011,29(7):e143-e144.
[2]Ryszard MP,Cassio L,Richard MG.Multiple Myeloma[J].JAMA,2010,304:2430.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2-233.
[4]Blade JSD,Reece D,et a1.Criteria for evaluating disease responseand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reated byhigh-dose therapy and ha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Myeloma Subcommittee of the EBMT.European Group for Bloodand Marrow Transplant[J].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1998,102(5):1115-1123.
[5]Shah S.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implication and advancesin cancer therapy[J].Surg Oncol,2001,10(1):43-52.
[6]Richardson PG,Barlogie B,Berenson J,et a1.A phase 2 study ofBortezomib in relapsed,refractorymyeloma[J].N Engl Med,2003,348(26):2609-2617.
[7]Corso A,Arcaini A,Caberlon S,et al.A combination of dexamethasone,cyclophosphamide,etoposide,and cisplatin is lesstoxic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high-dose cyclophosphamide forperipheral stem cell mobiliz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J].Haematologica,2002,87(10):1041-1045.
[8]Lee M,Thomas LM,Newman N,et al.Association of iron overload(IO)with time to progression(TTP)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myeloma(MM)undergoing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HSCT)[J].ASCO Meeting Abstracts,2010,28(15):e17003.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4篇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07-01
为了对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有更加细致的了解[1],为临床提供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案,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存活率进一步提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76例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VAD方案和VAD方案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一年后的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这两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76例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2岁,年龄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51.7岁;B组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3岁,年龄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52.2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06年10月—2010年9月的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72例, 以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平均年龄61岁;女性患者30例, 平均年龄58岁。
1.2 方法
1.2.1移植前治疗 移植前其中45例采用经典的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 治疗4~6个疗程, 其中21例采用2~3疗程VAD联合沙利度胺/中剂量Mel治疗, 6例采用包含了大剂量地塞米松的方案。用药后的巩固化疗方案主要有VAD、大剂量甲氨蝶呤 (MTX) 和CODP/COMP, 巩固化疗中位疗程数是6个 (范围2~8) 个。
1.2.2造血干细胞采集、保存、回输 采集6例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9例患者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骨髓造血干细胞患者, 骨髓在硬膜外麻醉下, 双侧髂后上嵴多层次多部位采集骨髓后进行分离。使用长期骨髓液体进行培养并低分子抑瘤物体外净化骨髓后, 再实施骨髓移植, 能够减少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复发。对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 进行化疗联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使用环磷酰胺 (CTX) 1.0~1.2 g/ (m2·d) ×2 d, 依托泊苷 (VP-16) 500 mg×2 d, 化疗结束后, 当外周血WBC降至1×109/L, 用化疗联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持续5~8 d。当WBC>4.5×110/L, PLT>45×110/L时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持续采集2 d。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加入等量的由血浆、1640培养液和二甲基亚砜组成的保护液, 在-196℃的液氮中保存, 开始回输前在40℃水浴中迅速解冻, 然后再进行回输[3]。
1.2.3移植治疗在24例移植中, 9例次使用马法兰140 mg/m2加VP-16 1 000 mg加司莫司汀200 mg, 57例次患者使用马法兰200 mg/m2, 其它6例因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偏少, 使用马法兰140 mg/m2。移植后, 24例患者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 剂量75~150 mg。
1.3 评价指标
该研究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评价都参照IMWG疗效标准。分为疾病进展 (PD) 、疾病稳定 (SD) 、部分缓解 (PR)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VGPR) 和完全缓解 (CR。观察指标:总反应率 (CR+VGPR) 、CR率、无进展生存率 (PFS) 和总生存率 (0S) 。随访方式主要以电话询问、住院为主。
2 结果
2.1 病情情况
由结果可知, 72例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其中41.67%完全缓减 (CR) , 33.33%非常好的部分缓减 (VGPR) , 25.00%部分缓解 (PR) 。总有效率 (CR+VGPR) 为75.00%。见表1。
2.2 总体生存率
72例移植患者中, 死亡33例 (12~68个月) , 存活39例 (28~71个月) 。在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0.55%士8.65%, 且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27.6个月。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6.13%±11.22%, 20.14%±9.37%, 其平均总的生存时间为39.8个月。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化疗完全缓解率通常低于10%, 大概仅有3年的中位生存期, 较难以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 指的是在患者进行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等处理后, 把患者自体或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给患者输注, 让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植活、分化、增殖、成熟, 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重建, 实现对原发疾病 (如恶性肿瘤、血液病等) 进行治疗的目标。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具有采集简便、植入率高、免疫功能重建早、在短时间内可以重复分离等特点, 所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已逐渐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4]。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疗效优于一般的化疗, 但是单次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容易复发, 而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其不良反应多, 治疗相关病的死亡率极高, 还受到供体来源的限制, 所以单纯的移植治疗只能是少数患者获得部分缓减和进步[5]。所以在治疗上还应配合相应的药物来联合治疗。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等新药物大大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反应率, 这些新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的有效联合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6]。总体上来说,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与传统化疗方式相比较还是极具优势的, 虽然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有新的疗效好的药物被发现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但是并不能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药物主要用于移植前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诱导的缓减率及移植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7]。只有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才能使多发性骨髓瘤得到更好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Fermand等进行了长达10年对19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随访, 结果表明, 化疗组患者和移植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和48% (P<0.01) , 移植组无进展的生存期是25个月, 优于化疗组19个月。总体而言, 与传统化疗相比,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反应率较好, 无进展生存期实现了延长[8]。正如该研究所示,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包括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完全缓减 (41.67%) 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33.33%) , 总有效率 (75.00%) 较高, 且增加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随着医学的进步, 造血干细胞移植必将运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 为某些目前难治愈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蓉会, 刘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0) :7125-7131.
[2]陈燚, 杨泽松, 陈建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 :131-136.
[3]郭智, 陈惠仁, 刘晓东, 等.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 (2) :441-445.
[4]侯慧明, 刘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 :230-233.
[5]陈世伦.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J].自血病o淋巴瘤, 2011, 20 (11) :641-644.
[6]宋修怡.多发性骨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 5 (1) :90.
[7]邹外一, 李娟.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 (4) :410-413.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 男10例, 女5例;年龄39岁~81岁, 平均63岁;均经临床骨髓检查、尿本周氏蛋白、血沉、血浆蛋白电泳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等检查, 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3];15例病人均接受了硼替佐米治疗。
1.2 方法
硼替佐米为粉剂包装 (每瓶3.5 mg) , 用生理盐水3.5 mL完全溶解药物, 浓度为1 mg/mL, 遵医嘱按照病人体表面积1.3 mg/m2给药, 抽取药液静脉注射, 注射时间为3 s~5 s, 于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用药。
2 护理
2.1 用药护理
硼替佐米价格昂贵,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穿刺用药。严格掌握用药方法、剂量, 为防止药物间相互影响, 建立单独的静脉通道, 用药前后用20 mL生理盐水冲管, 推药过程中边推边抽回血, 以确保无药物外渗发生。本组15例病人注射硼替佐米过程中均未发生药物外渗情况。
2.2 心理护理
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困难、预后差、治疗费用高, 且大多数病人为老年人, 常表现为恐惧、焦虑、不愿接受治疗[4], 故应加强与病人交流,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用药前详细向病人说明用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明确用药注意事项, 使病人消除思想顾虑,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5,6]。
2.3 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2.3.1 胃肠道不良反应护理
15例病人中11例出现食欲下降、轻度恶心, 无呕吐, 遵医嘱给予奥美拉唑制酸保胃, 并于用药前30 min给予止吐药物静脉注射, 选择进餐后2 h~3 h用药, 以减轻胃部不适反应。指导病人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少食多餐, 餐后休息半小时, 不要立即平卧, 告知病人可用新鲜柠檬切片贴于鼻部, 以减轻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7]。呕吐后用温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4例病人使用硼替佐米后出现轻度腹泻症状, 遵医嘱给予止泻、补液治疗。指导病人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 并给予抗生素软膏涂抹局部皮肤, 多饮水。1例老年病人因腹泻严重, 不得不终止硼替佐米治疗。3例病人出现便秘, 遵医嘱给予杜秘克口服, 嘱病人多饮水, 适当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病人积极配合, 用药后便秘症状有所减轻。
2.3.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护理
8例病人用药后出现周围神经感觉异常, 表现为手麻、脚麻症状, 首先向病人解释此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消除病人恐惧心理, 指导病人生活有规律, 适当活动及功能锻炼, 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以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减轻不适[8]。鼓励病人进食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和水果, 如肉类、鱼、鸡蛋、橘子、苹果等, 指导病人天气转凉时加强保暖, 每晚可用温水泡足。1例女性病人在使用硼替佐米1个疗程后, 突发尿潴留行膀胱造瘘术, 高度怀疑药物导致支配膀胱逼尿肌的神经受累而停止继续用药。
2.3.3 疲劳、乏力
11例病人使用硼替佐米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疲劳、乏力, 指导病人规律饮食, 保证充足睡眠, 严重乏力时卧床休息, 加强生活护理, 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 并给予心理支持, 安慰病人。
2.3.4 血小板减少
6例病人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 最低值为10×109/L。硼替佐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是与可逆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功能, 影响血小板生成有关[9]。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 每周2次或3次,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血小板静脉输注, 观察有无出血征兆, 如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 有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指导病人勿食带骨、刺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畅通, 情绪稳定, 用软毛牙刷刷牙, 穿棉质、宽松衣裤, 并且注意动作轻缓。6例病人均未发生出血症状。
2.3.5 中性粒细胞减少
4例病人用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应加强个人防护, 指导病人认真做好口腔、鼻腔、肛周及皮肤护理, 饮食卫生, 水果应去皮,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60 min, 注意开窗通风, 外出戴口罩, 监测中性粒细胞数, 定时测量体温,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皮下注射升白细胞治疗。
3 小结
目前研究资料表明, 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 为新型靶向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微环境的治疗药物, 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有一定副反应。该药进入中国市场时间短暂, 因为价格昂贵, 使用病人较少, 国内文献有关硼替佐米使用护理的资料较少。在对15例病人进行治疗时, 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采取针对性护理, 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疗效, 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护理
参考文献
[1]邱录贵,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与国人特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6) :886-888.
[2]Richardson PG, Anderson KC.Multiplemyelama[M].London:Re-medica Publishing, 2004:64.
[3]张之南, 单渊东, 李蓉生, 等.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511.
[4]李小银, 李碧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13) :1584-1585.
[5]王海治, 田园, 朱美仙.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3B) :695.
[6]林细铃, 马绍连, 郭敏如, 等.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suppl 1) :9-10.
[7]周小平, 缪景霞, 廖荣荣, 等.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1) :835.
[8]张良满, 曾志英.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7) :72-73.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7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VAD,TVAD,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10月至2006年9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 (MM) 患者, 均经骨髓穿刺涂片,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骨骼摄片等检查, 全部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8例, 年龄32~74岁, 平均年龄59岁。MM类型分类:IgG37例, IgA5例, 不分泌型2例。按Durie-solmon分期标准AⅠ期12例 (27.2%) , BⅠ期17例 (38.6%) , BⅡ期5例 (11.4%) , BⅢ期8例 (18.2%) , AⅢ期2例 (4.5%) , 其中初患者30例 (合并有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1例、冠心病2例) , 经VAD、MP联合化疗后复发者14例。
1.2 治疗方法
VAD治疗组:VCR1mg/d Qod 避光静脉滴注, d1, 3;ADM 10mg/d 静脉滴注 d1~4;DXM20mg/d静脉滴注, d1~4, d9~12, d17~20。TVAD治疗组:thalidomide 100mg/d, d1~28, 其余治疗同VAD治疗组, 28天为一个疗程, 连续四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制酸 (奥西康) , 止吐 (格拉斯琼) ”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标准
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之国内疗效标准判定。直接指标:①血清或尿中M蛋白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②浆细胞肿瘤两个最大直径之积缩小50%以上;③溶骨性损害再钙化。间接指标:①骨髓中浆细胞减少80%以上或降至<5%;②血红蛋白上升20g/L或红细胞压积上升0.06 (不输血情况下) 持续1个月以上;③高血钙 (>2.982mmol/L) 降至正常;④血尿素氮 (≥10.71mmol/L) 降至正常;⑤日常生活自理状况改善两级以上。疗效标准:部分缓解:具有如下两个条件:①直接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要求;②间接指标至少有两项达到要求。进步:下列各项中至少一项达到要求:①只有一项直接指标达到要求;②血清或尿中M蛋白减少20%~50%;③浆细胞瘤缩小20%~50%;④至少有两项间接指标达到要求。无效: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者:①异常值均未达到进步要求, ②只有一项间接指标达到要求。
生活自理状况:1级:有症状, 不影响正常生活;2级:可自理日常生活, 但需卧床休息少于半天;3级:可自理日常生活, 但需卧床休息多于半天;4级:卧床不起, 不能自理生活。
1.4 实验室检查项目
在化疗前及每次化疗结束后第10~14天做以下检查:①血象:检测白细胞 (WBC)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 (PLT) ;②骨髓象:观察骨髓增生程度、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及浆细胞数量;③生化免疫学检查:血清白/球蛋白、肌酐 (Cr) 、尿素氮 (BUN) 、肝功能、电解质、碱性磷酸酶、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及血沉;④骨骼x线照片:治疗前对颅骨、肋骨、肩胛骨、骨盆、胸腰椎行摄片, 治疗后3个月对病变骨骼再行摄片, 比较病程前后骨损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 通过分组χ2检验分析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的变化以及主要毒副作用。P<0.05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
VAD方案组24例中部分缓解有10例, 进步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达54.2%。而TVAD组20例中部分缓解有13例, 进步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达85%。两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为两组方案治疗MM的临床疗效指标变化。
P<0.05, TVAD vs VAD组
2.2 副作用
TVAD方案组中4例患者血三系轻度减少, 但未引起严重的感染, 8例出现消化道症状, 表现为便秘, 食纳欠佳, 腹胀, 腹痛等, 经导泻 (蕃泻叶) 、润肠 (麻仁丸) 、制酸 (奥西康) 等处理未引起严重的副作用。肝功能受损经护肝 (甘利欣) 改善, 肾功能随化疗好转。VAD方案组主要毒副作用详见表2。两组均有末梢神经炎, 这可能与长春新碱的末梢神经毒性有关, 但反应停的副作用也不能除外。
P>0.05, TVAD vs VAD组
3 讨论
多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一直难以令人满意, 常规的VAD或M2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40%~60%, 中位完全缓解期为18个月, 5年生存率为25%, 10年生存率为8%, 中位生存期为3~4年。MM至今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因为几乎所有的病人最终均要复发和耐药。近年来对MM的发病机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发现MM可特征性地表现为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和血管生成活性增加, 并且这一特征与浆细胞标记指数 (一个增殖活性指标) 和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等在促进MM微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又称反应停, 其化学名为肽咪呱啶酮, 是一种谷氨酸的衍生物。随着对新生血管在MM发生中的作用及反应停抗血管新生作用认识的加深, 不断有反应停应用于MM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自1999年Singhal等首先报告反应停单药治疗难治性MM84例Ⅱ期临床试验结果, 其中74例为大剂量化疗后复发者, 起始剂量为200mg/d, 每两周增加200mg/d, 直至800mg/d, 27例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32.1%, 其中8例M蛋白下降大于90%, 6例大于74%, 7例大于50%, 6例大于25%, 平均起效时间为29d。但是反应停治疗的最佳剂量尚未确定。Abdalla等用低剂量 (100~200mg/d) 反应停治疗48~108周, 停药后治疗反应可维持23~67周。Leleu等报道对于那些不能耐受高剂量反应停的患者采用低剂量 (50mg/d) 仍有相当部分 (21%) 的患者有效。由此可见,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可作为初诊多发性骨髓首选方案。反应停既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 也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它在MM特别是复发/难治性MM具有确切的疗效, 既作用于支持MM细胞的骨髓微环境, 又针对MM细胞;其对MM的多重作用明显不同于常规化疗药。反应停经验性用于对常规及高剂量化疗耐药的MM的治疗, 可取得30%的有效率, 而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初治的MM的治疗时大多数病人 (80%) 有效。我们使用TVAD方案治疗MM患者20例, 与常规的VAD方案治疗MM患者24例比较显示:副作用无明显差异 (P>0.05) , 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85%) , 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 (P<0.05) 。反应停价格低廉且副作用轻, TVAD方案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首选的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Geoff S, Mrpharm S.Overview of drug therapy for multiple myeloma[J].J Onc Phar Pra, 2005, 11 (3) :83~100.
[2]Singhal S, Mehta T, Desikan R, 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thalidomide in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J].N Engl J Med, 1999, 341 (21) :1565~1571.
[3]张之南, 沈梯.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373~377.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 (58.4±2.1) 岁, 均与《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相关规定符合, 并经X线、血M蛋白、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骨质疏松28例, 典型溶骨性破坏12例;骨髓异常浆细胞>15%。初诊35例, 复发5例。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 其中观察组22例, 对照组18例,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第1、4、8、11天, 取硼替佐米静脉推注, 使用剂量为1.3 mg/ (m2·d) ;第4、8、11天, 取吡柔比星静脉滴注, 剂量为10 mg/ (m2·d) ;第1~4天, 8~11天, 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剂量为20 mg/d, 1个疗程为4周。观察组:第1、4、8、11天, 取硼替佐米皮下注射, 剂量为1.3 mg/ (m2·d) ;第4、8、11天, 取吡柔比星静脉滴注, 剂量为10 mg/ (m2·d) ;第1~2, 4~5, 8~9, 11~12天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剂量为10 mg, 2次/d, 1个疗程为8周。针对伴重度感染、中性粒细胞<0.5×109/L, 或PLT<20×109/L, 需在基本控制感染及血常规达标后再行化疗。若有严重不良反应, 化疗可暂停, 至接近正常或恢复正常。
1.3 效果评定
按s CR即严格意义完全缓解、CR即完全缓解、VGPR即较好部分缓解、PR部分缓解、MR即轻微反应、SD即病情稳定、PD即病情进展划分。同时观察如水肿、头晕、四肢麻木、乏力、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观察组选取患者s CR+CR+VGPR率为63.6%, 对照组为61.1%,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感染1例, 占4.5%;对照组6例, 占33.3%, 其中神经损害2例, 感染1例, 血小板减少1例, 粒细胞缺乏2例, 且其中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1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仅为6~12个月自然病程, 应用传统方案化疗, 中位生存3~4年, 且CR率较低, 为3%~10%[2]。随着研究的深入, 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等新药的研究应用, 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时间及总体反应率明显提高。有研究显示, 选取难治性和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应用硼替佐米治疗, 单用有效率为33%。且Hideshima等通过临床实践得出, 地塞米松和硼替佐米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治疗时, 效用具相加性[3]。且国内外研究均证实, 疗效达CR或VGPR, 对患者长期OS和PFS有决定性作用, 故联合化疗为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手段[4]。本次两组地塞米松和吡柔比星均为静脉滴注, 但观察组硼替佐米为皮下注射, 对照组为静脉推注, 两组在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研究示其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率较低。硼替佐米经体外试验表明, 在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应用, 均具细胞毒性, 临床前开展肿瘤模型体内试验证明其可延迟肿瘤生长, 对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加以抑制, 进而减少不良事件率。
综上所述, 多发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 并与地塞米松、吡柔比星联合, 可显著改善预后, 且不良反应较少, 具较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晨, 赵川莉, 侯明, 等.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 (4) :265-267.
[2]李佳丽, 刘耀, 曾东风, 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 (24) :2515-2517.
[3]刘默, 曹志刚, 周宏伟, 等.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慢性肾衰竭6例.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7 (4) :390.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9篇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e,MM)是浆细胞在骨髓内恶性增殖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为特征的一种克隆性血液病。MM的发病年龄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以50岁~60岁之间为多,<40岁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近10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明显,本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发病率为4/10万,在亚洲的发病率略低。MM在所有肿瘤中所占比例为1%,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本病的自然病程为0.5a~1a,经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可活4a~5a甚至7a~8a,中位生存期为3a,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出血,骨髓穿刺涂片对诊断MM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综合其他检查和临床表现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MM须与浆细胞性白血病,反应浆细胞增多症,骨髓转移癌等加以鉴别。
1临床表现
MM多数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为两大类,浸润表现和M蛋白及其多肽链引起的临床表现。
1.1浸润表现 1)骨痛为早期主要症状,因骨髓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1,淋巴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激活破骨细胞,造成骨质疏松,溶骨病变,病理性骨折而引起。但能够引起骨痛的病症很多,例如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转移癌、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易与MM混淆。一般而言,鉴别要点有三:一是骨痛的部位。由于MM是原发于骨髓造血组织,而扁骨是成人造血主要部位,因而MM骨痛部位主要在承受体重和活动较多的扁骨,即胸、腰椎和股骨。引起骨痛的病理基础上是溶骨性病变,故压痛体征明显,查体时要注意胸、肋骨压痛。二是骨痛的性质为慢性,进行性加重,活动或负重时加强,平卧休息时减轻。三是骨髓X线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疏松基础上出现虫浊样溶骨性病变。以颅骨和骨盘X线片明显。一般而言,掌握上述三点,再结合其他有关检查,可对MM骨痛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骨痛作出鉴别。2)骨骼变形和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髓瘤细胞的浸润,骨髓局部可隆起,形成肿块,甚至骨折。3)造血器官损害:因肿瘤病灶主要存在红髓中,对红细胞系影响明显。4)髓外浸润:多数病人经尸体检验证实肝、脾、淋巴结、肾脏等浸润。5)神经系统病变:可首发或后期出现,最多见的是胸、腰椎脊髓压迫所发生的截瘫。
1.2 M蛋白及其肽链引起的临床表现 1)肾脏损害:是MM的特点之一,大量轻链自肾脏排出、高血钙、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等都可造成腎脏损害。因为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将腰痛、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的MM误诊为肾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实际上,肾炎并不引起腰痛,尤其不引起严重腰痛。对有腰痛、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的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要考虑到MM的可能性。此种情况下,单靠定性方法查尿中本-周氏蛋白太粗糙,有时损伤不规范的易误诊,可作尿免疫电泳或尿轻链定量测定,即可作出鉴别。2)感染:M蛋白的大量产生,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减少,是易感染的主要原因。3)高黏稠综合征:与血清中大量M蛋白的增多和蛋白本身黏滞度变化有关。4)出血倾向:原因不一,可由于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或M蛋白吸附在血小板表面,导致血小板聚集。5)淀粉样变:以IgD型骨髓瘤为多见,是MM细胞分泌大量单克隆轻链沉淀于组织器官引起的病变。因也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点,像淀粉一样遇碘变蓝色,故称为淀粉样变。心脏是最常受侵犯的组织,导致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有时可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而就诊,Kyle指出在MM患者中如发生无明显原因的难治性心力衰竭,应考虑心肌淀粉样变。它可有多样表现,30%的病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种心律紊乱也常见。由于淀粉样变不可能仅局限于心肌,胃肠道及其他系统也同时被累及,进行简单易行的直肠或齿龈活检病理检查,即可明确有无淀粉样变性,一旦淀粉样变诊断成立,应立即想到MM的可能性,因为MM是引起淀粉样变最常见的原因。
2 诊断参考要点
2.1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2 特殊患者 中年以上男性患者有轻或中度贫血,逐渐发展,经久不愈,不能满足于“营养性贫血”诊断,尤其周围血片中见有少量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应高度怀疑MM。
2.3 骨髓穿刺涂片或活检 当骨髓中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0%以上,并有形成异常应考虑MM的可能,
2.4 血清蛋白电泳 J或P球蛋白显著增高,或P或J球蛋白之间出现呈单株峰型M球蛋白。
2.5 红细胞 红细胞呈缗钱状,尤其在湿片中常可见到。
2.6 血沉 血沉明显加快,50mm/h~100mm/h或更快。
2.7 尿本-周氏蛋白 约占60%~70%的病例为阳性。
2.8 免疫电泳 增高的M球蛋白,经免疫电泳分析,大多数为IgG(约占50%~60%),IgA(约占20%~25%),其他为IgD、轻链、极少数IgE.
2.9 血钙、磷测定 因骨质破坏,可出现高钙血症,又因肾功能减退,血钙、血磷可升高。
2.10 X线检查 凡含有红骨髓的部位如脊柱、肋骨、颅骨、胸骨、骨盆等均应进行X线检查。受累骨髓呈圆形穿凿样缺损,以颅骨为典型,也可弥漫性骨质疏松及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
2.11 尿查骨髓瘤细胞 取新鲜尿5ml~10ml离心,取沉渣涂片,用瑞-吉氏染色,自然干燥后,应用光镜检查骨髓瘤细胞,一般40%左右的病人可查到骨髓瘤细胞。
3 鉴别检查
3.1 浆细胞性白血病 外周血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骨髓及外周血中浆细胞均为幼稚型浆细胞,可伴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
3.2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浆细胞一般<10%(骨髓),无形态改变,往往同时伴有组织细胞增多。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7例,年龄36~78岁,平均53.78岁。按照国际ISS分期标准分为Ⅰ期19例(标准:血清白蛋白≥3.5 g/dl,β2-微球蛋白<3.5 mg/L),Ⅱ期22例(标准:介于Ⅰ期和Ⅲ期之间,β2-微球蛋白3.5~5.5 mg/L或β2-微球蛋白<3.5 mg/L,但白蛋白<3.5 g/dl),Ⅲ期16例(标准:β2-微球蛋白≥5.5 mg/L)。将患者随机分为BD方案组28例与VAD方案组29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民族及ISS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D方案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具体治疗为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给予硼替佐米治疗,静脉注射1.3 mg/m2,3~5 s注射完;第1天、第2天、第4天、第5天、第8天、第9天、第11天、第12天给予地塞米松治疗,静脉滴注20 mg/d,后休息10 d,21 d为一个治疗周期。
VAD方案组主要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及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第1~4天给予长春新碱0.4 mg、阿霉素10 mg以及地塞米松40 mg静脉注射,往后第9~12天、17~20天予单用地塞米松40 mg进行治疗,28 d为一个治疗周期。
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给予止吐、护胃、护肝等治疗外,尚给予沙利度胺片口服并且每月给予一次双磷酸盐类药物静脉滴注进行骨损害的防治。两周进行一次血红蛋白的检测,1个月进行一次β2-微球蛋白及M蛋白的检测,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骨髓检查,严密检测骨髓浆细胞。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上述57例患者采用各自的治疗方案治疗2~6个周期后,使用2006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疗效评估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该疗效评价标准共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做出了六级评价,由好至坏分别为严格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以及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1)严格的完全缓解: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证实患者骨髓内无克隆性浆细胞。(2)完全缓解: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无软组织浆细胞瘤表现,骨髓内浆细胞等于或小于5%。(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患者血蛋白和尿蛋白电泳均无隐形,血清M蛋白下降等于或超过90%。(4)部分缓解:患者24 h尿M蛋白下降90%或90%异常,24 h尿蛋白量小于0.2 g,血清M尿蛋白量下降等于或大于50%。若患者的血清M尿蛋白测量结果不可靠,可测量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和非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之间的距离,若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50%或大于50%也判定为部分缓解。(5)疾病稳定:不符合SCR、CR、VGPR、PR判定标准的患者。(6)疾病进展:患者尿M蛋白、血清M蛋白增加等于或大于25%。如果血、尿M蛋白不能检测,则根据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和非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之间的距离进行判断,两者之间距离的差值增加25%或超过25%即可判断为病情进展。总有效=SCR+CR+VGPR+PR。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经各自方案治疗后,BD方案组总有效率为85.7%,优于VAD方案组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组内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研究调查显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的10%,并且呈上升趋势[4]。至今尚未发现能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办法,多发性骨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临床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5]。目前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方法是化疗,自从1969年国外抗肿瘤专家Alexamine首先使用M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该抗肿瘤方案一直沿用至今。但总结长期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仅有5%的患者采用该方案治疗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伴随着世界各国临床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多种抗肿瘤方案被应用于治疗发性骨髓瘤如M2、ABCM、VMCP等,此外还有多种药物被应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如烷化剂、抗微管蛋白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曾有临床研究对27次临床研究的6632例患者的随机试验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可达60%,明显高于MP方案。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细胞生长缓慢,故VAD抗肿瘤方案主要是持续性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长春新碱,目的是抑制患者机体内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和增殖,最大程度将患者机体内的肿瘤细胞杀死。但较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该种抗肿瘤方案的缓解率较低,在延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方面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相对于VAD方案,BD方案中使用的硼替佐米是第一个被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促使NF-κΒ失活,抑制肿瘤细胞相关基因的增殖和表达,并能上调p53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质的形成和修复。现阶段已有一部分临床研究报道B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起效快,能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缓解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本文主要是探究BD方案和VAD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VAD方案虽然是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常用化疗方法,但是此方案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缓解率低,多数患者的生存期不能得到有效延长。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BD方案较VAD方案更为有效。从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来看,BD方案组治疗前的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M蛋白及骨髓瘤细胞分别为(67.2±14.5)g/L、(8654.5±758.5)mg/L、(51.5±16.8)g/L、(35.7±12.5)%,治疗后分别为(112.9±17.3)g/L、(2354.7±684.1)mg/L、(21.9±7.2)g/L、(12.7±8.1)%,VAD方案组治疗前分别为(68.8±15.3)g/L、(8495.4±781.1)mg/L、(52.4±14.7)g/L、(35.9±12.3)%,治疗后分别为(89.7±15.4)g/L、(4385.6±862.4)mg/L、(30.2±9.4)g/L、(24.1±6.9)%,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B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组的改善情况较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由此表明BD方案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分析B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科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7例,随机分成两组,即BD方案组28例与VAD方案组29例,分别进行BD方案和VAD方案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D方案组总有效率为85.7%,较VAD方案组的62.1%更佳(P<0.05),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BD方案组较VAD方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B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BD方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还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可将BD方案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B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肖萌,何娟,李艳,等.BD方案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4):352-356.
[2]木合拜尔·阿布都尔,买买提力·依马木,王晓敏,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9):602-604,608.
[3]董沙沙,李广伦,杨颉,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介素-17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2):344-347.
[4]宋斌,章正华,李章志,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3):641-642.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