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气传动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电气传动范文(精选8篇)

电气传动 第1篇

《电气传动》创刊于1959年,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自动化类和电工技术类具有权威性的核心刊物。本刊以促进科技交流,沟通行业、产品信息,培养人才为宗旨。主要栏目包括:综述和专论、交、直流调速、计算机应用、微机及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技术、设计计算、工业应用等。内容涵盖电气传动自动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器件。是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发表学术见解、应用经验及学术争鸣的园地,也是了解新产品、新器件、新技术的窗口。

邮发代号: 6-85邮局全年订价: 120元零售价: 10.00元

电气传动 第2篇

HXD3 型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电气线路主要由主电路、辅助电路、控制电路、行车安全综合信息监控系统电路和空气管路系统电路组成。

一主电路

机车主电路主要由网侧电路、主变压器、主变流器及牵引电动机等组成,具体电路附后,见 Traction Circuit 3W3RA217R11。

1网侧电路

网侧电路由 2 台受电弓 AP1、AP2、2 台高压隔离开关 QS1、QS2、1 个高压电流互感器 TA1、1 个高压电压互感器 TV1、1 台主断路器 QF1、1 台高压接地开关 QS10、1 台避雷器 F1、主变压器原边绕组 AX、1 个低压电流互感器 TA2 和回流装置 EB1~6 等组成。接触网电流通过受电弓 AP1 或 AP2 进入机车,经高压隔离开关 QS1 或 QS2 和主断路器 QF1,通过高压电流互感器 TA1 进入车内,经 25kV 高压电缆与主变压器原边 1U 端子相连,经过主变压器原边,从 1V 端子流出,通过 6 个并联的回流装置 EB1~EB6,从轮对回流至钢轨。主变流器和牵引电动机电路

机车采用两组主变流器 UM1、UM2,分别由主变压器的牵引绕组 2U1~2V6 供电,主变流器再分别给牵引电动机 M1、M2、M3 和 M4、M5、M6 供电。

两套主变流器的电路完全相同,以下就主变流器 UM1 的电路进行说明。

主变流器

UM1 内部可以看成由个独立的“整流—中间电路—逆变”环节(称为牵引变流器)构成。每组牵引变流器分别有 2 个接触器、1 个输入电流互感器、1 个充电电阻、1 个四象限整流器、中间电路、1 个 PWM 逆变器、2 个输出电流互感器等组成。

机车 6 组牵引变流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相对独立,分别为 6 个牵引电动机提供交流变频电源。当其中一组或几组发生故障时,可通过 TCMS 微机显示屏,利用触摸开关将故障的牵引变流器切除,剩余单元仍可继续工作, 实现整车的冗余控制。

工作原理 : 当中间电压为零时,主变压器的牵引绕组通过充电电阻向四象限整流器供电,给中间直流回路支撑电容充电。当中间直流电压达到 2000V 时,充电接触器切除充电电阻,中间电路预充电完成。在逆变器工作之前,牵引绕组迅速向中间直流回路支撑电容充电,直至2800V。此时,牵引变流器起动充电过程完成,逆变器可以投入工作。机车再生制动时,逆变器工作在整流状态,四象限整流器工作在逆变状态,并通过中 间直流回路向主变压器牵引绕组馈电,将再生能量回馈至接触网。(1)四象限整流器是一个脉宽调制变流器,它将电源的交流电压,通过脉冲宽度控制,控制中间直流电压的幅值和流入变流器的交流电流相位,使交流电流的波形尽量接近正弦,使得交流侧的基波电压和基波电流的相位差接近于 0,这样既限制了谐波电流分量,又提高了机车功率因数。因此与相控整流器比较,四象限整流器有很高的功率因数,谐波电流含量也小得多。

对 HXD3 型电力机车,6 组四象限整流器的调制波相位是一致的,但载波的相位不一致.依次相差 30°、60°180°,从而达到消除谐波的目的,通过这样做还可以保证等效干扰电流 Jp2.5A。

(2)中间直流电路。机车采用的是电压型逆变器,为了稳定中间回路电压,并联了大容量的支撑电容,同时它还对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进行滤波。中间直流电路主要由中间电压支撑电容、瞬时过电压限制电路和主接地保护电路组成。该车中间直流电路与欧洲和国内以往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不同,取消了二次滤波电路,它是通过逆变器的软件控制,来消除二次谐波电压的影响,大幅度抑制牵引电机电流脉动现象和转矩脉动现象。瞬时过电压限制电路由 IGBT 和限流电阻组成。

主接地保护电路由跨接在中间回路的两个串联电容和一个接地信号传感器组成。每台主变流器含有三套独立的接地保护电路,可以分别对 3 组牵引变流器进行接地监测和保护。接地检测信息送至 TCMS,可以实现故障显示。可以通过接地故障转换开关,实施对接地保护的隔离。保护电路

(1)主变压器牵引绕组过流保护。在每组牵引变流器的输入回路中,设有 1 个输入电流互感器 ACCT,起控制和监视变流器充电电流及牵引绕组短路电流的作用,其动作保护值为 1960A。保护发生时,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跳主断信号,通过复位开关可进行恢复。若这种故障在 3 分钟内连续发生两次,故障将被锁定,必须切断 CI 控制电源,才能恢复正常。

(2)主接地保护电路。电路构成如上所述。主牵引回路正常时,由于只有 1 点接地,接地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零,接地信号检测传感器无信号输出。当主电路某一点接地时则形成回路,接地检测回路有故障电流流过,传感器输出电流信号,使保护装置动作,其动作保护值为 10A。保护发生时,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跳主断信号。此时司机可将故障支路的变流器切除,机车还剩

5/6 的牵引动力,继续维持机车运行,回段后再作处理。若确认只有一点接地,也可将控制电器柜上对应的接地开关打至“中立位”,继续维持机车运行,回段后再作处理。

(3)牵引电动机过流保护。在每组牵引变流器的输出回路中,设有输出电流互感器

CTU、CTW,对牵引电机过载及牵引电机三相不平衡起控制和监视保护作用。牵引电机过载保护的动作值为 1400A。当保护发生时,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同时主变流器控制单元向微机柜 TCMS 发出 CI 过流信息,实施跳主断。(4)原边电压保护。当原边网压高于 32kV 且持续 10ms 或者是高于 35kV 且持续 1ms 时,CI 实施保护,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原边过电压信息。当原边网压低于 16kV 且持续 10ms 时,CI 实施保护,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原边欠压信息。

(5)瞬时过电压保护。在机车出现空转、滑行或者受电弓离线造成的网压中断等情况时,牵引变流器的中间回路上可能出现瞬时过电压,为了防止这种过电压对变流器造成损坏,在中间直流回路设有瞬时过电压限制电路,由 IGBT 和限流电阻组成,通过牵引变流器中间直流回路电压传感器的监测。这是一种多次重复方式的保护,当过电压存在时,该 IGBT 将导通,直流回路能量经限流电阻放电和释放,消除过电压。当中间回路电压大于等于 3200V 时,瞬时过电压保护环节动作,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此外,当中间回路电压小于等于 2000V 时,中间回路低电压保护环节动作,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和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输入回路中的工作接触器断开(库内动车除外)。

(6)牵引变流器的检修安全连锁保护。在检查或操作牵引变流器之前,须断开真空主断路器,降下受电弓,然后闭合主变流器的试验开关,通过司机台上的微机显示屏确认设备内的电容器已放电完毕(小于 36V)或观察故障显示灯中的“预备”灯灭后,才能进行检查操作,否则中间回路的支撑电容上有很高的电压,未及时放完会危及人身安全。

4其它控制

(1)原边电压显示机车设置 2 块网压表 PV1、PV2。当受电弓升起后,可分别用来显示接触网电压。在机车控制系统自检正常后,通过微机显示屏也可观察到原边电流和网压。

(2)库内动车库内电源通过单相插座送到二、五位牵引电动机的牵引变流器环节,进行库内动车作业。机车共设置 2 个主电路入库插座和 2 个主电路入库转换开关,方便库内动车需要。当需要用牵引电动机 M2 动车时,在主电路入库插座 XSM1 处接入库内动车电源引线,转换主电路入库转换开关 QS3,再闭合地面电源,通过操纵司机控制器机车便可以向前、后移动;当需要用牵引电动机 M5 动车时,在主电路入库插座 XSM2 处接入库内动车电源引线,转换主电路入库转换开关 QS4,再闭合地面电源,通过操纵司机控制器机车便可以向前、后移动。

二辅助电路

机车辅助电路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分:辅助电动机供电电路和辅助加热装置电路。辅助变流供电电路

辅助电动机供电电路由辅助变流器、辅助滤波装置、电磁接触器、自动开关、辅助电动机等组成。辅助变流器是辅助电动机供电电路的核心。机车共设置有 2 套辅助变流器 UA11、UA12(又称作 APU1、APU2),分别同 2 套主变流器 UM1、UM2 安装在一起。

辅助变流器 UA11、UA12 都有 VVVF 和 CVCF 两种工作方式,可以依据连接的辅助电动机情况进行设置。机车正常运行时,辅助变流器 UA11 工作在 VVVF 方式,辅助变流器 UA12 工作在 CVCF 方式,分别为机车辅助电动机供电。每一台辅助变流器的额定容量是按照独立带整车辅机的情况设计的,因此正常情况下,辅助变流器 UA11、UA12 基本上以 50%的额定容量工作。

当某一套辅助变流器发生故障时,不需要切除任何辅助电动机,另一套辅助变流器可以承担机车全部的辅助电动机负载。此时,该辅助变流器按照 CVCF 方式工作,辅助电动机系统按全功率运行,惟有两台压缩机中,只有操纵端压缩机可以投入工作,从而确保机车辅助电动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辅助变流器的故障转换控制由机车微机控制系统(TCMS)自动完成。辅助变流器的中间直流回路同时给 110V 电源充电模块供电。辅助变流器 UA12 的输出还经隔离变压器,给司机室各加热设备及低温预热回路辅助变流器内设有元器件过压、过流保护。

辅助变流器 UA11、UA12 的额定容量均为 230kVA,分别由主变压器 TM1 的两个辅助绕组 3U1、3U2 供电,辅助绕组的电压均为 399V。

辅助变流器

UA11 的输出,经过辅助滤波器

LC,通过输出接触器

KM11 给牵引风机电动机 MA11、MA12、MA13、MA14、MA15、MA16 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 MA17、MA18供电。

辅助变流器 UA12 的输出,同样经过辅助滤波器 LC,通过输出接触器 KM12 给空气压缩机电动机 MA19、MA20、主变压器油泵 MA21、MA22、司机室空调 EV11、EV12、主变流器内部的水泵

WP1、WP2、辅助变流器风机

APBM1、APBM2 供电,同时

UA12还经过 AT1 隔离变压器,分别向司机室内的辅助加热设备、卫生间及压缩机加热回路和低温预热设备提供 AC220V 和 AC110V 交流电源。

在辅助变流器 UA11 或辅助变流器 UA12 发生故障的情况下,TCMS 将自动断开其相应的输出接触器 KM11 或输出接触器 KM12,再闭合故障转换接触器 KM20,把发生故障的辅助变流器的负载切换到另一套辅助变流器上,由该辅助变流器对全车的三相辅助电动 机供电。当在库内需要对机车的辅助电动机进行动作及转向确认时,可通过辅助电路库用插座XSA1,并操作辅助电路库用转换开关 QS11 将 DC600V 库内电源引入辅助变流器 UA12,进行辅助系统库内

600V 动作试验。为了确保所有辅机均可工作,应通过微机显示屏将辅助变流器 UA11 隔离。

机车上的各辅助电动机均通过各自的自动开关与辅助变流器连接,除 2 台空气压缩机外,均不设电磁接触器,使得辅助电动机电路更简化、更可靠。当辅助变流器采用软起动方式进行起动,除空气压缩机电动机外,其他辅助电动机也随之起动。空气压缩机的起动受电磁接触器的控制,电磁接触器受机车司机控制扳键开关和总风缸空气压力继电器的控制。

在辅助变流器 UA11、UA12 内部,分别设有 1 套接地保护装置,进行辅助系统主电路的接地保护。当对应辅助回路发生接地故障且确认只有一点接地时,可以将控制电器柜内对应的接地故障转换开关置“中立位”,继续维持机车运行,回段后再作处理,也可将故障的辅助变流器切除,机车维持一组辅助变流器供电,回段后再作处理。

在每一组辅助变流器的输入回路中,设有输入电流互感器 ACCT,起控制和监视辅助变流器充电电流及辅助绕组短路电流的作用,其动作保护值为 1600A。保护发生时,四象限整流器的门极均被封锁,工作接触器

K、AK 均断开,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跳主断的信号,该故障消除后 10s 内自动复位,如果此故障在 2 分钟内连续发生两次,该辅助变流器将被锁死,必须切断辅助变流器的控制电源,才可解锁。

在每一组辅助变流器的输出回路中,设有输出电流互感器 CTU 和

CTW,对辅助电动机回路过载及辅助电动机三相不平衡起控制和监视保护作用,辅助电动机回路过载保护的动作值为 850A。保护发生时,逆变器的门极均被封锁,同时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出跳主断的信号。该故障消除后 10s 内自动复位,如果此故障在 2 分钟内连续发生 6 次,该辅助变流器将被锁死,必须切断辅助变流器的控制电源,才可解锁。

辅助变流器中间直流回路设有两组电压监测环节,其中

DCPT4 是用于四象限整流器的控制,DCPT5 是用于逆变器的控制:当 DCPT5 监测到中间回路电压大于等于 825V 或小于等于

580V 时,中间回路电压保护环节动作,逆变器门极被封锁,逆变器停止输出;当 DCPT4 监测到中间回路电压大于等于 825V 或小于等于 270V 时,四象限整流器门极被封锁,四象限整流器停止输出。当辅助变流器的输入电压低于

279V 即网压低于

17.5KV 时,低压保护环节动作,四象限整流器门极被封锁,工作接触器 K、AK 断开,四象限整流器停止输出。当辅助变流器的输入电压高于

502V 即网压高于

31.5KV 时,过压保护环节动作,四象限整流器器的门极被封锁,工作接触器 K、AK 断开,四象限整流器停止输出。

每组辅助变流器,均可向 110V 充电模块提供 DC750 电源,输出电源回路通过熔断器DF 进行短路过载保护,熔丝额定值为 32A。当 DF 出现熔断后,辅助变流器将通知微机控制系统 TCMS,进行 110V 充电模块输入电源的转换,由非故障的辅助变流器向 110V 充电模块提供直流电源,同时微机显示屏也进行相应故障显示和记录。

2辅助加热装置电路

机车辅助加热装置主要有电热玻璃 EH11-

12、膝炉 EH15-

18、侧墙暖风机 EH19-

22、脚炉 EH23-

26、后墙暖风机 EH27-30、司机室多功能热水器 EH31-32 及低温预热回路等,它们均由 UA12 通过隔离变压器 AT1 进行供电。

在膝炉、侧墙暖风机、脚炉、后墙暖风机支路上设置了功能转换开关

SA11、SA12,进行投入和切除转换,并设置了空气自动开关 QA31A 和 QA31B 进行过流保护。

在电热玻璃支路上设置了功能转换开关

SA13、SA14,进行投入和切除转换,并设置了空气自动开关 QA32 进行过流保护。

在司机室多功能热水器支路上设置了空气自动开关 QA33 进行过流保护。另外,还设置了 2 个司机室电源插座 XSA3、XSA4,给司机室提供 220V 交流电源,方便机车的需要。

机车辅助加热回路中,还设有低温预热回路,最初采用 DC110V 低温预热,机车一旦可以升弓合主断,辅助变流器可以工作,就转由 AC110 V 低温预热。当机车需要低温预热时,首先闭合自动开关 QA56、QA72,接触器 KM22 闭合,将采用 DC110V 低温预热方式,对辅助变流器、110V 电源充电模块、TCMS 微机系统等进行加热。预热一定时间,当微机可以升弓合主断,辅助变流器正常工作后,继电器 KE11 和接触器 KM21 闭合,接触器 KM22断开,转由

AC110V 进行低温预热,对主变流器、辅助变流器、110V 电源充电模块、总风压力开关、重联插座等进行加热。通过闭合自动开关 QA73,可以对撒砂装置进行加热。通过闭合自动开关 QA74,可以对压缩机进行低温加热,通过温控开关 TR-1,可以实现压缩机低温加热的自动投入和切除,当压缩机进行低温加热时压缩机不能工作。在压缩机的控制回路里,还设有温度保护开关

TS-1 和压力保护开关

PS-1,通过其常闭连锁,实现对压缩机的安全保护。

三控制电路

机车的控制系统是以日本东芝公司的机车微机控制监视系统(简称 TCMS)为核心,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机车行车安全综合信息监控系统和克诺尔的CCB-Ⅱ电控制动系统,配以机车外围电路来进行设计的。TCMS 主要功能是实现机车特性控制、逻辑控制、故障监视和诊断,并将有关信息送到司机操纵台上的微机显示屏。TCMS 包括 1 个主控制装置和 个显示单元,其中主

CPU 采用冗余设计,设有两套控制环节,一套为主控制环节(Master),一套为热备控制环节(Slave)。当主控制环节(Master)发生故障时,备用控制环节(Slave)立即自动投入工作。

机车的控制电路系统主要完成下列功能:(1)顺序逻辑控制:如升、降受电弓,分、合主断路器,司机控制器的换向、牵引、制动,辅助电动机的逻辑控制,机车库内动车逻辑控制,主辅变流器库内试验逻辑控制等。

(2)机车特性控制:采用恒牵引力/制动力+准恒速特性控制,实现对机车的控制要求。(3)定速控制:根据机车运行速度,可以实现牵引工况下机车恒定速度控制。

(4)辅助电动机的控制:除空气压缩机外,机车各辅助电动机根据机车准备情况,在外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由 TCMS 发出指令,与辅助变流器同时启动、运行。空气压缩机则根据总风缸压力情况,通过控制接触器的分合来实现控制。

(5)CCB-Ⅱ制动机的电空网络控制和机车防滑行保护。

(6)机车粘着控制:包括防空转、防滑行控制、轴重转移补偿控制。

(7)故障诊断、显示与保护:通过设在司机室的微机屏显示机车正常运行的状态信息,如:网压、原边电流、机车工况、级位、机车牵引力、机车速度等,正常的设备工作状态,如:主变流器、辅助变流器等;正常的设备开关状态,如:主断路器、辅助接触器、各种故障转换开关;显示机车即时发生的故障信息,发生故障的设备、故障处理的方法等,并将故障发生时的有关数据记忆。

(8)机车重联控制:最多可以实施同型号的 4 台机车重联。机车的控制电路具体分述如下:

控制电源电路

机车

DC110V 控制电源采用的是高频电源模块

PSU 与蓄电池并联,共同输出的工作方式,再通过自动开关分别送到各条支路,如微机控制、机车控制、主变流器、辅助变流器、车内照明、车外照明等。

PSU 的输入电源来自 UA11 或 UA12 的中间回路电源,当 UA11 和 UA12 均正常时,由 UA12 向 PSU 输入 DC750V 电源,当 UA12 故障时,转由 UA11 向 PSU 输入 DC750V电源。DC110V 充电电源模块 PSU 含两组电源,通常只有一组电源工作,故障发生时另外一组电源自动启动,每组电源模块的输入电压为

DC750V,输出电压为

DC110V±2%,额定输出电流为

55A,输出功率为

6050W(25℃),采用自冷方式,控制电源电压采用DC750V。

PSU 电源模块上设有两个转换开关 SW1 和 SW2,其中 SW1 有两档,“TCMS”和“手动控制”,SW2 也有两档,“电源

1”和“电源

2”,其中“TCMS”档表示由微机自动控制,奇数日,电源 1 工作,偶数日,电源 2 工作,如果其中一组电源出现故障,可自动切换。“手动控制”表示人为设定,如果 SW2 置“电源 1”,表示电源 1 工作,如果 SW2 置“电源 2”,表示电源 2 工作,如果在手动状态下,电源出现故障,不能自动切换。

控制电路自动开关有:微机 1 控制自动开关 QA41、微机 2 控制自动开关 QA42、司机控制 1 自动开关 QA43、司机控制 2 自动开关 QA44、机车控制自动开关 QA45、主变流器自动开关 QA46、辅助变流器自动开关 QA47、车内照明自动开关 QA48、车外照明自动开关 QA49、前照灯自动开关 QA50、辅助设备自动开关 QA51、无线电台自动开关 QA52、自动信号自动开关 QA53、监控装置自动开关 QA54、电控制动自动开关 QA55、低温预热自动开关

QA56,110V 电源控制自动开关

QA106、门控开关

QA102、自动过分相控制开关 QA71、空调机组控制开关 QA104、QA105、撒砂加热控制开关 QA73 等。

在控制电器柜上设置了控制电源电压表

PV71,在两端操纵台上也设置了控制电源电压表

PV41、PV42,用于随时监视控制电源的电压情况,并且通过微机显示屏也可监视控制电源的电压情况。

司机指令与信息显示电路

具体电路附后,见 Control Circuit

3W3RA220-1R17 和 3W3RA220-2R17。在机车 I、II 端司机室设置了完全相同的控制指令开关,可以分别对机车微机控制监视系统发出命令,实现对机车的控制。下面以 I 端司机室控制指令为例进行说明,同时将 II 端对应的控制器件代号用“()”进行表示。

(1)司机电钥匙开关

SA49(SA50):有两个位置:“合”、“分”,当置“合”位置时,机车

I 端即被设定为操纵端。

(2)主司机控制器 AC41(AC42):有两个手柄:方向手柄和调速手柄。方向手柄有“向前”、“向后”和“0”三个位置。调速手柄可以提供牵引级位 0~13 级,制动级位*~12 级。

(3)两个手柄之间设有机械连锁:当调速手柄在“0”位时,方向手柄方可进行转换;方向手柄在“0”位时,调速手柄不能移动,只能在“0”位。(4)受电弓扳键开关

SB41(SB42):有三个位置,分别为“前受电弓”、“后受电弓”、“0” 位。当 SB41 置“前受电弓”或“后受电弓”位时,受电弓电空阀 YV41 或 YV42 线圈得电,在空气管路压力正常的前提下,受电弓 AP1 或受电弓 AP2 升起;当 SB41 置“0”位,受电弓AP1 或受电弓 AP2 均降下。

(5)主断路器扳键开关 SB43(SB44):有三个位置,分别为“主断分”、“主断合”、“0”位。该扳键开关为自复式,正常位置是“0”位。当开关置“主断合”位 1 次时,如果主断闭合的相关逻辑正常,主断路器

QF1 线圈得电,在空气管路压力正常的前提下,主断路器

QF1 闭合;当扳键开关置“主断分”位 1 次时,主断路器 QF1 线圈失电,主断路器 QF1 分断。

(6)空气压缩机扳键开关

SB45(SB45):有三个位置,分别为“主压缩机”、“强泵”、“0”

位。在辅助变流器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当开关置“主压缩机”位,并且总风缸空气压力继电器 KP51-

1、KP51-2(KP51-1:风压低于 750kPa 时闭合,风压高于 900kPa 时断开;KP51-2:风压低于 825kPa 时闭合,风压高于 900kPa 时断开)闭合时,空气压缩机接触器 KM13、KM14 依次得电闭合,空气压缩机 1、2 依次投入工作。当风压低于 825kPa 时 KP51-2 闭合,但 KP51-1 打开,此时只有操纵端压缩机工作。当开关置“0”位,空气压缩机接触器 KM13或 KM14 失电分断,空气压缩机停止工作。若总风缸空气压力继电器 KP51 发生故障,空气压力开关不能正常闭合时,可以将扳键开关置“强泵”位,强制空气压缩机接触器 KM13、KM14 得电闭合,空气压缩机 1、2 投入工作。

(7)机车故障复位按钮 SB61(SB62)、过分相按钮 SB67(SB68)、定速控制按钮 SB69(SB70)、警惕装置控制按钮

SB96(SB97)均为自复式按钮,警惕装置控制开关

SA101(SA102)为脚踏开关,紧急制动按钮 SA103(SA104)为自锁按钮。

(8)当机车在正常运行中发生牵引变流器故障同时不能自行恢复时,故障信息在司机室信息显示单元中显示出来,司机可以根据提示,通过按动故障复位按钮 SB61(SB62)1次,将信号送到 TCMS,TCMS 再通过信息传递,通知牵引变流器实现故障的恢复。

(9)当机车需要实施紧急制动时,可以按下紧急制动按钮

SA103(SA104),首先分断主断路器,停止主变流器、辅助变流器的工作,同时机车进入紧急制动状态,实施列车紧急空气制动。

(10)在机车正常运行过程中,如快到分相区时,司机可以按动“过分相”按钮 SB67(SB68)次,机车进入半自动过分相状态。首先,机车断开主断路器,辅助变流器、主变流器停止工作,机车通过高压电压互感器检测机车网压变化情况,当确认机车通过了分相区,接触网电压恢复至正常值并延迟一定时间后,自动闭合主断路器,起动辅助变流器、主变流器等,并使机车状态恢复到过分相区前的状态。(11)当机车速度大于等于

15km/h,且机车未实施空气制动时,若按下“定速控制”按钮SB69(SB70),当时的机车运行速度被确定为“目标速度”,机车进入“定速控制”状态。当机车实际速度大于“目标速度+2km/h”时,TCMS 控制机车进入电气制动工况;当机车的实际速度降低到“目标速度+1km/h”时,电气制动力降至 0。当机车实际速度小于“目标速度-2km/h”时,TCMS 自动控制机车进入牵引工况;当机车的实际速度升高到“目标速度-1km/h”时,牵引力降至 0。机车进入“定速控制”状态后,司机控制器调速手柄的级位变化超过 1 级以上时,机车“定速控制”状态自动解除。

(12)当机车速度大于等于

30km/h,且机车未实施紧急制动时,机车警惕装置进入监视状态,此时每 1 分钟内,司机应按警惕装置控制按钮 SB96(SB97)或踩警惕装置控制开关SA101(SA102)1 次,使警惕装置重新进入监视状态,否则超过 1 分钟未按,警惕装置进入报警状态,蜂鸣器响,再延迟 10s,如果司机仍未按警惕装置控制按钮 SB96(SB97)或踩警惕装置控制开关

SA101(SA102)1 次,则警惕装置动作,发出紧急制动指令,使机车进入紧急制动状态。此装置的设立,是为了提醒司机集中精力开车,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确保行车安全。

在机车 I、II 端司机室分别设置了完全相同的机车微机显示屏 PD41、PD42,它们的信息来源是 TCMS。TCMS 将来自机车主变流器、辅助变流器、各个控制继电器、接触器、转换开关等的信息进行综合,通过微机显示屏 PD41、PD42 进行显示,方便司机了解机车各主要电器设备的工作情况,确保行车安全。

在机车

I、II 端司机室分别设置了完全相同的机车故障显示灯,安装在个多功能状态仪表组合模块中,用于机车故障的显示。分别为:微机正常、主断分、预备、零位、欠压、主变流器故障、牵引电动机故障、辅助变流器故障、压缩机故障、牵引风机故障、冷却风机故障、油泵故障、水泵故障、原边过流、次边过流、主接地、辅接地、电制动、制动系统故障、空转、控制接地、停车制动。其中,除微机正常、主变流器预备为绿色工作显示外,其他均为红色故障显示。

机车逻辑控制和保护电路主要是将各辅助电动机自动开关、各风速继电器故障隔离开关、高压故障隔离开关、压缩机接触器状态、主断路器状态、辅助变流器库内试验开关、主变流器试验开关、各种接地保护、空气管路系统压力继电器等的状态指令送入 TCMS,用于机车的各种工作逻辑及保护逻辑控制,并通过 TCMS 与主变流器和辅助变流器之间的通信,将有关控制指令信息送到主变流器和辅助变流器,达到整车联控目的。

主变流器装置 UM1、UM2 的控制电路基本一致。不同的是,I 端主变流器装置 UM1 的装置识别设定为 110V,II 端主变流器装置 UM2 的装置识别设定为 0V,下面以 I 端主变流器装置 UM1 的控制进行说明。

(1)机车主变流器装置的控制主要是按照司机控制器给定指令,由

TCMS 通过通讯线传递给主变流器控制单元,按照机车牵引制动特性曲线,完成对牵引电动机的控制。

(2)主变流器发生接地、次边过流、牵引电动机过流等故障时,故障信号送 TCMS,进行故障显示和记录,并在司机显示屏中给出提示,指导司机进行有关故障隔离等操作。主变流器的故障可以通过按动“故障复位”按钮进行恢复。

(3)主变流器允许投入前必须具备的信号有:牵引风机风速继电器 KP41、KP42、KP43、冷却塔通风机风速继电器

KP47 和主变压器油流继电器

KP49 信号。当这些风速或流速继电器均正常闭合时,说明主变流器工作的外围条件具备,可以投入运行。

(4)对主变流器的控制还设置了牵引变流器隔离开关。该开关置于微机显示屏内,是触摸开关。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开关均闭合。当由于某种原因,如牵引电动机发生故障、主变流器支路发生接地等,需要对某个牵引变流器支路或牵引电动机进行隔离时,可以通过微机显示屏进行隔离相应变流器,使之停止工作。这些开关还可以用于牵引电动机转向试验和机车旋轮等。

(5)主变流器的控制用信号还有牵引电动机速度传感器 BV41、BV42、BV43 的信号。每个速度传感器同时送出 2 个速度信号至主变流器控制装置,用以实现主变流器对牵引电动机的矢量控制,有效地实施机车的防空转、防滑行保护,并对机车的轴重转移进行补偿。

(6)库内动车信号通过库用开关 QS3 或 QS4 送到主变流器控制单元,用于在库内动车时主变流器按照特定的控制程序工作。(7)主变流器装置试验开关 SA75,用于在低压试验或机车出厂前时对主变流器的控制单元进行试验检查,确认其是否工作正常。(8)为满足主变流器工作需要,在主变流器的控制单元内引入高压电压互感器 TV1 同步信号。

(9)主变流器控制单元与 TCMS 的接口信号除 2 套通讯线外,还设有主变流器隔离、工作、功率预备和故障等信号。辅助变流器控制电路

辅助变流器装置 UA11、UA12 的控制电路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正常情况下,I 端辅助变流器装置

UA11 设定为

VVVF 工作方式,当主断路器闭合、换向手柄离开零位后,UA11开始工作;II 端辅助变流器装置 UA12 设定为 CVCF 工作方式,只要主断路器闭合,UA12就开始投入工作。下面以Ⅱ端辅助变流器装置 UA12 的控制进行说明。

1)机车主断路器闭合后,由 TCMS 发出命令,闭合辅助变流器 UA12 输出电磁接触器

KM12,并将信息传递给辅助变流器控制单元,由辅助变流器控制单元发出指令,控制辅助变流器 UA12 起动。

2)当机车某一辅助变流器发生故障,故障的辅助变流器能及时发信息给 TCMS,通过TCMS 的控制,自动完成输出电磁接触器的动作转换:若辅助变流器 UA11 发生故障,则电磁接触器 KM11 断开,电磁接触器 KM20 闭合;若辅助变流器 UA12 发生故障,则电磁接触器 KM12 断开,电磁接触器 KM20 闭合。故障的辅助变流器将信息传递给另一组辅助变流器,使其工作在 CVCF 方式,同时,故障的辅助变流器被隔离,此时所有辅助电动机 全部由另一套辅助变流器供电,不受其他指令的控制,牵引电动机通风机和冷却塔通风机将正常满功率工作。

3)为便于辅助变流器的隔离,在微机显示屏内设置了辅助变流器开放隔离开关,通过触摸开关进行隔离。正常情况下,这些开关均闭合。当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进行隔离操作时,可以通过微机显示屏进行相应辅助变流器的隔离。

4)为确保辅助变流器正常工作,将电磁接触器 KM11、KM12、KM20 的信号引入辅助变流器控制单元。5)辅助变流器控制单元与 TCMS 的接口信号除 1 套通讯线外,还设有辅助变流器隔 TCMS 与行车安全综合信息系统、机车重联等的接口

TCMS 与行车安全综合信息系统的接口有 5 个输出信号和 1 个输入信号。5 个输出信号是:机车调速手柄处于零位 963、司机控制器处于 I 端向前位(或 II 端向后位)964、司机控制器处于 II 端向前位(或 I 端向后位)965、司机控制器处于牵引位 966 和司机控制器处于制动位信号 967;1 个输入信号是机车卸载信号 962,当机车行车安全综合信息系统需要机车卸载时,该信号送出 110V至 TCMS,由 TCMS 送出相关控制命令至主变流器控制单元,停止主变流器的工作,执行卸载动作。在机车的每一端,分别设置了 2 个机车重联控制插座和一个虚拟插座。机车采用以太网,以网络重联的形式,实现本务机车 TCMS 与重联机车 TCMS 之间的信息传递,可实现2~4 台机车的重联控制。另外,在重联控制插座中,还设有机车重联电话信号,实现机车重联电话重联。

原边电流互感器 TA2 的信号送至 TCMS,通过 TCMS 与微机显示屏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机车原边电流显示。机车速度传感器 BV47、BV48 的信号送至 TCMS,通过 TCMS 与微机显示屏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机车速度的显示。机车制动系统的控制电路

机车制动系统采用的是克诺尔的 CCB-Ⅱ型制动机。该制动系统是基于网络控制的电空制动系统。CCB-Ⅱ型制动机与微机显示屏一起来完成制动系统的诊断、自检、校准、故障记录等。CCB-Ⅱ型制动机主要由 LCDM 制动显示屏、EBV 电子制动阀、集成处理模块 IPM、继电器接口模块 RIM 和电空控制单元 EPCU 等组成,其中集成处理模块 IPM、EBV 电子制动阀及电空控制单元 EPCU之间采用 LonWorks 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递,集成处理模块 IPM 与

LCDM 制动显示屏之间采用 422 总线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机车微机控制系统 TCMS 与 CCB-Ⅱ型制动机之间,采用开关量方式,实现信息传递。自动开关 QA55 是制动系统 110V 电源的总保护开关。

1)CCB-Ⅱ制动机送入 TCMS 的信号: 801 动力切除信号,即 CCB-Ⅱ制动机要求 TCMS 控制牵引变流器禁止功率输出;803撒砂指令信号,即 CCB-Ⅱ制动机实施紧急制动时,要求 TCMS 根据机车运行方向,进行撒砂控制;805 CCB-Ⅱ制动机故障信号,要求 TCMS 进行制动故障显示;811WSP 故障信号,即空气防滑行保护系统出现故障,送入 TCMS 进行故障显示和记录;812 WSP Active信号,表示空气防滑行保护系统动作,并通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1804 紧急制动信号,即 CCB-Ⅱ制动机实施紧急制动时送出的指令信号,通知 TCMS 控制牵引变流器禁止功率输出;821 弹停切除指令信号,送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和显示;822 撒砂功能切除指令信号,送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和显示;823 踏面清扫功能切除指令信号,送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和显示;824 升弓气路被切断的指令信号,送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和显示;825 制动缸压力被切除的指令信号,送入 TCMS 进行状态记录和显示;

2)TCMS 送入 CCB-Ⅱ的信号如下:831 机车零速信号,通知

CCB-Ⅱ制动机目前机车是在静态还是动态,只有在动态下CCB-Ⅱ制动机才会发出撒砂指令;

833 机车牵引指令,送入 WSP 防滑行保护系统;2804紧急制动信号,是由警惕装置动作而发的紧急制动信号;495 和 496 是微机 TCMS 根据司机钥匙开关指令,送给 LCDM 显示屏的电源指令信息,该指令通过中间继电器 KE15、KE16转换,提供给对应 LCDM 显示屏电源,并向 RIM 继电器接口模块提供哪端司机室显示屏被激活的信息;832 动力制动互锁信号,该指令信息用来实现机车空气制动与动力制动之间的电空互锁。

以上信号都是 CCB-Ⅱ制动机与 TCMS 之间的信息传递指令,用来实现整车微机控制系统与空气制动系统之间的逻辑控制,并通过微机显示屏进行制动系统的状态显示和信息记录。制动系统还设置了

WSP 防滑行保护系统,防止机车进行空气制动时,出现滑行或车轮抱死的情况。为此机车专门设置了个车轴速度传感器,向

WSP 防滑行保护系统提供车轴速度信息,并通过

WSP 发出的指令信息,控制与制动缸连通的双向阀

YV101H、YV101V~YV106H、YV106V,实现机车制动缸的减压、保压或维持正常。

7机车全自动过分相控制系统 全自动过分相检测装置 EV33 设有 4 个信号感应接收装置 T1、T2、T3 和 T4,用于进行分相区前后的信号检测。EV33 与微机 TCMS 之间有以下开关量的传递:信号 497 表示 EV33 状态正常;信号 498 表示机车通过分相区前的预告信号或者是通过分相区后的恢复信号;信号 499表示机车通过分相区前的强迫信号;信号 491 是 TCMS 送给 EV33 的机车Ⅰ端向前运行指令;信号 492 是 TCMS 送给 EV33 的机车Ⅱ端向前运行指令。

当机车运行的线路区段在分相区前后装有地面感应器时,机车全自动过分相检测装置将起作用。该装置通过向微机控制系统提供过分相区的信息:预告信号、恢复信号

499、强迫信号

498,保证机车每次通过分相区时,司机不需要做任何操纵,机车微机控制系统即可自动跳主断,待通过分相区后,又能自动合主断,并保证机车恢复至通过分相区前的运行状态。机车弓网自动保护装置控制系统

欢迎订阅《电气传动》(月刊) 第3篇

《电气传动》创刊于1959年,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自动化类和电工技术类具有权威性的核心刊物。本刊以促进科技交流,沟通行业、产品信息,培养人才为宗旨。主要栏目包括:综述和专论、交、直流调速、计算机应用、微机及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技术、设计计算、工业应用等。内容涵盖电气传动自动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器件。是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发表学术见解、应用经验及学术争鸣的园地,也是了解新产品、新器件、新技术的窗口。

邮发代号:6-85 邮局全年订价:120元零售价:10.00元

2012年《电气传动》总索引 第4篇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综述 陈亚爱, 金雍奥 1 3

SRM转矩脉动抑制的控制策略分析 王庆龙, 汪增福, 张兴, 等 2 3

级联式逆变器故障单元旁路下输出平衡的

椭圆校正法 张德宽, 张军军, 乔奕玮, 等 3 3

双馈感应式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

概述 马春明, 解大, 张延迟 5 3

交-直-交变频器的IGBT (IGCT) 整流/回馈

电源 马小亮 10 3

能量回馈型多单元串联高压变频器综述

周京华, 国敬, 章小卫, 等 12 3

* 交、直流调速*

数控机床进给交流伺服系统的周期优化

研究 黄钟, 皮佑国 1 10

基于定子磁链规划的异步电机最优效率

控制 于伟光, 祁新梅, 郑寿森 1 14

基于模糊控制和AHP的矿井变频调速通

风系统 李海英, 李媛媛, 宋建成 1 17

感应电机DTC自适应磁链闭环辨识

佘致廷, 兰金奎, 张前海, 等 2 7

基于等价补偿ESO的定子电阻扰动估计

方法研究 胡婵娟, 万宇宾, 王新泽, 等 2 11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研究

吴小丹, 王宇, 杨浩, 等 2 17

基于恒定开关频率的12区段DTC系统的研究

李建坤, 何建平, 王军, 等 2 22

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

王君瑞, 钟彦儒 2 26

煤矿提升机双馈调速系统变流器功率容量

研究 李良光, 曹晓鸽 3 7

无轴承异步电机的感应补偿控制研究

卜文绍, 袁澜, 肖隽亚, 等 3 11

基于IMC多机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梅杨, 常娜卿, 李正熙 3 15

基于共直流母线供电的自动扶梯节能传动

系统设计 马向华, 赵付田, 叶银忠, 等 3 20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电机机械特性曲线的

研究 王归新, 裴合伟, 晓琼, 等 4 3

纯电动汽车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谭延良, 胡燕娇, 盛碧云, 等 4 7

非理想反电势的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

控制研究 孙佃升, 胡娟 4 10

6RA70调速器在风洞直流调速系统中的

应用 张贤德, 彭毅, 梁忠瑜, 等 5 8

基于TMS320F2812的交流伺服运动系统

设计 刘亚宾, 李艳 5 12

无刷直流电机离散滑模观测器直接转矩

控制 赵影, 杨永君, 张武 5 16

电动汽车用PMSM直接转矩控制电压矢

量选择策略 李耀华, 刘晶郁, 张德鹏, 等 6 3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无位置传感器PMSM

控制研究 王海涛, 皮佑国 6 9

高性能异步电机DTC定子磁链观测技术的

研究 樊生文, 罗建鑫, 张虎 7 3

基于MRAS和SMO相结合的PMSM矢量

控制 李晓宁, 刘晨程, 李卫东 7 8

风电变桨直流伺服驱动器的研制

赵瑞杰, 王大为, 陶学军, 等 7 12

SRM直接转矩控制调速系统结构研究 王勉华 8 3

无轴承永磁电机悬浮波动抑制策略

丁强, 王晓琳 8 6

基于行星式旋转机构的恒速控制系统研究

吕科, 熊庆宇, 石为人 8 10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转子电阻在线

辨识 蔡准, 何礼高 8 14

异步电机双向速度搜索再启动方法的研究

张德宽, 张军军, 乔奕玮 9 3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三相短路的参数辨识

张建华, 辛付龙, 莫岳平, 等 9 7

一种异步电机再启动时转速估算方法

赵文才, 金富宽, 王傲能, 等 9 11

异步电机速度自适应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欧阳羿 10 9

交流伺服系统参数辨识策略研究

尹泉, 孙明明, 罗慧, 等 10 14

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抑制新策略

王会明, 丁学明, 尹武 10 18

列车牵引电机负荷不平衡问题及控制策略

研究 汪斌, 卢琴芬, 黄晓艳, 等 10 22

高速机车无变压器化交流传动系统中直流

斩波电路的改进 张雪原 10 27

基于协同粒子群算法的PMSM在线参数

辨识 程善美, 张益 11 3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PMSM无传感器控制

舒志兵, 翟正磊, 章杰, 等 11 7

基于气隙功率补偿改善电机低速性能的

研究 王庆义, 尹泉 11 11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开关表

分析 李耀华, 郭巧娟, 吴俊, 等 11 15

基于EMD-EKF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

研究 陈鹏, 赵影, 梁雪慧 11 18

PMSM矢量控制在高端波轮洗衣机中应用

的研究 王新, 胡路东, 徐娟, 等 12 10

20辊可逆冷轧机主传动系统的研究 张宁 12 14

题 名 作者 期 页 题 名 作者 期 页

交流传动互馈平台控制策略研究

徐立波, 阮毅, 宗剑, 等 12 19

绕线电机启动状态到双馈状态过渡过程

的研究 高曼曼, 杜庆楠, 潘天文, 等 12 23

* 变流滤波技术*

4象限H桥功率单元PWM整流器的比例-

积分-谐振控制 王剑, 李永东 1 22

IPMSM控制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与

在线补偿 周华伟, 温旭辉, 赵峰, 等 1 26

基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整流器电流预测

控制 樊生文, 李正熙 1 31

单极性SPWM调制的三相电能回馈单元

设计 杨传海, 肖兵 2 30

基于矩阵整流器的直流调速系统研究

刘文良, 张国政 2 36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抗扰动设计

郑征, 周文斌 2 40

基于内模控制的三电平PWM整流器控制

方法 董英, 宋文祥, 尹赟, 等 2 44

三电平有源层叠中点钳位式变换器拓扑

分析 祝盼望, 何凤有, 雷健升 2 48

一种新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调制策略

研究 谭玉茹, 苏建徽 3 27

基于DSPIC数字控制器的LLC谐振变

换器设计 刘江华, 王国建, 李晓燕, 等 3 31

ZX系列变流装置EMC结构设计及安装

相关问题分析 李雪飞, 王玉博, 王一赜, 等 4 15

无变压器光伏并网逆变器抑制漏电流的

控制策略 宋平岗, 沈友朋 4 19

石油钻机VFD电驱系统谐波分析与抑制

党存禄, 张磊, 鄢家财, 等 4 25

电网电压骤降时PWM整流器的控制

付兴武, 张蒙 4 30

基于2路输入的三电平光伏并网系统的

研究 周皓, 童朝南, 王芸, 等 5 20

APF谐波抑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程少炜, 潘斌, 张挺, 等 5 23

基于TMS320F28035 CLA的IIR低通滤

波器设计 杨传海, 肖兵 5 26

一种单相锁相环的数字实现

吴春华, 许富强, 周笛青, 等 6 13

多级串联高压大功率矩阵变换器的研究

蒋婷, 江剑锋, 曹中圣, 等 6 17

三相升-降压PWM整流器SVPWM控制

策略研究 李帅, 李槐树, 李文艳, 等 6 22

神经PID控制在SVPWM整流器VFDPC

中的应用研究 景利学, 苏宏升, 赵伟 7 16

IGCT中压大功率三电平功率单元试验

方法 王建峰, 金雪峰, 李晓燕, 等 7 20

基于复合控制的并联有源滤波器研究

乔鸣忠, 夏益辉, 蔡巍, 等 7 24

一种大功率公共直流母线功率变换器的

设计与应用 邱书明, 郭清臣, 齐怀轩, 等 7 29

SINAMICS传动家族变流器电流过载能力

指标剖析 朱安远 7 34

NPC三电平整流器中点电位控制方法的

研究 唐丽娜, 倪帅, 戴鹏, 等 7 41

自适应离散滑模控制在APF中的应用研究

汪玉凤, 孙宝, 赵成博 8 20

基于自适应占空比扰动算法的光伏发电

系统MPPT控制 周习祥, 李加升 8 24

扩展升压Z源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的

研究 石季英, 刘文安, 李春玲 8 29

新型矩阵式MMC拓扑结构及控制算法

研究 方璇, 李永东, 许烈, 等 8 34

SVPWM控制2台双Y移30° PMSM串联

系统的研究 刘陵顺, 张海洋, 苗正戈 8 39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双PWM变换器的控制

策略研究 符晓巍, 贾要勤 9 16

三相PWM整流器改进直接功率控制

朱晓琴, 吴云亚, 梁艳, 等 9 21

基于瞬时无功的三相4象限整流器相位

补偿控制 李伟, 唐蕾, 马志文 9 25

基于DSP与FPGA的5电平逆变器研究

戴鹏, 李俊杰, 朱洪顺, 等 9 29

基于FPGA的移相全桥控制器数字化实现

李钊, 王国建, 徐道恒, 等 9 33

中频电源并网运行直流支撑电容安全性

研究 聂世雄, 聂子玲, 朱俊杰, 等 9 37

有源电力滤波器缓冲电路的参数优化设计

郭喜峰, 王大志, 刘震, 等 10 31

基于重复控制的三相4线制有源电力滤波

器研究 张国荣, 陈云飞 10 35

有源滤波器补偿前后负载谐波电流变化

的定量分析 高健, 张艳军, 卓放, 等 10 40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功率解耦的优化

设计 徐政, 林崇, 何少强 10 44

非正交坐标系下NPC三电平逆变器控制

方法 沈凤龙, 满永奎, 王建辉, 等 10 50

峰值30 MW并网光伏电站发电单元设计

智腾飞, 王金梅, 台流臣, 等 11 23

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控制算法研究

赵钢, 王磊 11 26

铝电解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研究

吕康飞, 董新伟, 范迪鹏 11 30

4桥臂APF主电路参数选取方法研究

王超, 周晴, 周娟 11 33

太阳能LED照明系统充电控制器设计

黄克亚, 尤凤翔 11 38

ACS800系列和SINAMICS传动家族变流

器电流过载能力指标的比较研究 朱安远 11 42

基于相电压重构的三电平PWM整流器的

题 名 作者 期 页 题 名 作者 期 页

研究 何至源, 倪榛路, 魏星, 等 12 27

开关型电感准Z源逆变器 石季英, 王莎, 左志鹏 12 31

一种新颖的三电平中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龚博, 程善美, 秦忆 12 35

SVG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冷轧机组

中的应用 刘轶, 谢四喜 12 39

* 控制*

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线性化损耗最小

控制 林立, 唐宏伟, 邱雄迩, 等 1 35

火电厂磨煤机负荷控制方法的改进

王文兰, 白雄怀 1 40

基于复合控制的圆筒形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位置控制 金朝红, 李槐树, 宋立忠 1 44

雷达伺服系统的混合智能算法应用及其

鲁棒性分析 张倩, 王群京, 李国丽 2 53

一种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实验与仿真分析

郭丽娜, 薛念文, 左燕群, 等 2 56

伺服系统中一种新型前馈控制结构的研究

滕福林, 李宏胜, 葛红宇, 等 2 61

静电除尘高压电源的优化控制系统

李志军, 甄美娜 2 65

基于步进电机的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的研究

马正华, 孔丹, 徐守坤 3 37

圆网印花机错花在线跟踪调速技术的研究

王吉岱, 张东岳, 孙爱芹 3 41

基于T-S模型的烧结终点广义预测自适

应控制 王宏文, 李耀婷, 荆锴, 等 4 33

基于PR调节器的PWM整流器VFOC

控制 戴鹏, 董苏, 程尧, 等 4 39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改善策略比较研究

邢绍邦, 罗印升, 宋伟, 等 4 42

基于免疫原理的气动比例阀缸系统的位置

控制 姜继民, 张雷, 史敬灼 5 30

位置伺服系统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研究

高远, 孔峰, 罗文广, 等 5 3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研究 张广远, 刘文生, 王旭阳 6 27

大型风电机组变速变桨距协调控制技术

研究 徐浩, 夏安俊, 胡书举, 等 6 32

棒材生产线成品飞剪优化剪切的研究

张军保, 赵鸿雁, 关世才, 等 7 46

单机架可逆轧机轧制线调整系统的自动

控制 蒋晓亮, 肖海健, 张国栋 7 49

地铁站台屏蔽门控制系统研制

张玉超, 张冀, 徐科军, 等 7 52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最大风能追踪

控制 姚兴佳, 韩嵩崟, 赵希梅, 等 7 57

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

研究 李实求, 郝帅, 马旭, 等 7 61

多电机同步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实现

冯建修, 冯婧怡 7 64

新型狄塞尔轧管机的应用与控制

鹿洪伟, 范少泉, 吴迪, 等 8 43

重复和PI复合控制在光伏逆变器中的

应用 曾晓生, 杨苹, 林旭成 8 47

电动钻机绞车控制研究 张天生 8 50

1 450 mm冷连轧机双活套及轧机入口张力

控制系统 梁秀霞, 张培楠 8 55

非圆切削刀具进给系统的复合迭代学习

控制 曹荣敏, 周惠兴, 侯忠生, 等 9 42

连续热镀锌钢板生产线张力调节系统和

实现方法 展鹏, 张晓琳, 张军保 9 47

新型目的层预约的人工免疫电梯群控策略

朱盐, 刘跃敏 9 51

基于呼叫识别与屏蔽的电梯群控策略

申辉阳, 杨向宇 9 56

飞轮储能装置对小规模风力发电系统功率

波动的模糊抑制 戴恒阳, 党怀东, 孙向东, 等 9 61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改进型迭代学习

控制 朱骁, 党选举, 徐小平 10 54

模糊控制在无位置反馈再生气加热炉上

的应用 周伟, 陈素华 10 59

用S120实现盾构机刀盘主从控制的自动

切换 王瑾, 高伟贤, 刘书兵, 等 10 62

制粒湿度PID控制器设计 尹成强, 刘涛, 高洁 10 66

PMSM转速调节系统安排过渡过程方法

的研究 崔国祥, 张淼, 刘金山, 等 11 51

摆动电机的迭代预测与PID控制分析与

比较 王亚洲, 石景波 11 55

变频流量控制器的研制 侍寿永 11 59

永磁同步电机MTPA弱磁控制方法研究

孙旭霞, 岳经凯 11 62

基于FPGA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控制

策略研究 李小强, 戴鹏, 朱荣伍, 等 11 65

退火生产线炉区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李冬, 刘哲 12 44

冷轧机压下系统无模型控制器的设计与

仿真分析 王宏文, 高维国, 王艺伶, 等 12 48

模糊控制技术在智能吸尘器自动充电中

的应用 刘训非, 张首峰 12 52

基于LonWorks的FFU风机群控系统

汪义旺, 张波, 曹丰文 12 56

*计算机总线变频器应用*

ZigBee技术在城市管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高相铭, 杨世凤, 胡瑜 1 49

浅谈西门子SINAMICS G120系列变频器

及应用 赵德龙, 娜仁莎, 李振军 1 53

基于组态软件的棚车车体自动检测系统 林卓恒 1 57

超级压光机变频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刘栋 1 62

题 名 作者 期 页 题 名 作者 期 页

注水泵配电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危害分析与

处理 张自亮, 张雅, 张浩 1 67

双冗余CAN网络励磁功率单元的研制

韩雪晶, 郭嘉, 李志军 3 44

1 700 mm 5机架冷连轧机“甩机架”轧制策

略及应用 唐武军 3 48

基于以太网的同步伺服通讯协议设计

白帆, 马钧华 4 47

系统移植技术在AGC控制系统升级中的

应用 张军, 杨学太 4 52

ATV1100高压变频器在煤矿长距离皮带机

上的应用 张登山, 王海天, 余博 5 38

双PLC技术在多轴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蔡锦达, 黄树根, 尤黔林, 等 5 42

基于P89LPC935的智能调平系统设计

刘杰, 李德胜, 王颖, 等 5 46

孔型轧制生产线中推床的PLC控制

黄颖, 陈新奎, 季宝伟, 等 6 37

基于Labview的电功率加载试验台测控

系统 万鸾飞, 程克林, 吴健, 等 6 40

Profibus-DP在翻车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卢秉娟, 王燕, 赵红兵 6 44

宽厚板码垛机自动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张丽, 康凯, 刘爱强 6 48

玻璃高精度切割机的运动控制设计

黄海宏, 陈金长, 王鹏 6 50

新型钢丝圈基片卷取成型机的数字化实现

彭俊, 惠晶 6 54

变频器的切换分析与同步控制 侍寿永 7 69

基于PLC的直流伺服电机定占空比调频

调速 王平, 高明华, 马坤, 等 7 73

CAN总线技术在数字电镀电源中的应用

王国建, 王建峰, 高承博, 等 8 59

基于CAN总线的增强型监控系统

周然, 王莉娜, 高小安 8 64

电梯双电源供电装置PLC控制系统设计

张德民, 刘洪锦, 高强, 等 8 68

基于PLC的鼓风机防喘振控制系统

黄丽梅, 李鸣, 张宇 8 73

基于事件触发的高炉料批报表

关世才, 关朋, 李艳东, 等 8 77

热处理钢管矫直机PLC控制

靳哲, 唐继英, 陈宝玲 9 65

PROFIBUS-DP水质监测中冗余网络的

FPGA逻辑设计 衷卫声, 李一君 9 70

一种智能型同步电动机励磁系统的研究

与应用 刘训非, 韩青辉, 黄耀德, 等 9 73

基于S7-200 PLC的自动化生产线多站

PPI通信实现 龙慧 9 77

高压变频调速在主抽风机同步电机上的

应用 李长利 10 69

基于Modbus和GPRS的高炉渣粒化配电

监控系统 田海, 任清娟 10 72

基于西门子PLC的模糊控制在电弧炉电极

调节中的应用 刘文远, 毛一之, 杨子亮 10 78

安川变频器在锅炉引风机节能改造中的

应用 齐立春 11 71

ATV71变频器在3 000 t浮吊船上的应用

张登山, 张明 11 74

超大功率电炉变压器国产化设计改进与

结构优化 张永宁, 杜承阳 11 78

基于PLC和GPRS技术的交通信号灯远程

监控系统 田海, 李雅妮, 肖鹏 12 59

* 工业应用*

日钢1 580 mm交-交变频出现的故障及

处理方法 朱传磊, 齐林雷, 常茂斌, 等 2 69

中板轧机液压压上AGC系统的多级控制

张飞, 侯建新, 杨荃, 等 2 73

* 其 他*

大功率模块电源的分析和设计 王建冈, 阮新波 1 71

基于改进电压模型的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

转子位移估计方法 张汉年, 孙刚, 刘合祥 3 52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研究

杨立永, 陈为奇 3 57

基于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探讨提高抗短路

能力 何东升 3 62

20辊轧机板形辊驱动方案研究 侯文武 3 66

CI1系列模块在总线型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中

的应用 范迎青 3 69

编码器正余弦信号跟踪环路细分技术研究

马泽龙, 唐小琦, 宋宝, 等 5 50

IMS仪表在日钢1 580 mm热连轧项目出

现的故障及处理方法

曹丕磊, 朱传磊, 徐亚军, 等 5 53

基于DSP软件锁相技术的CPT谐振频率

跟踪研究 徐贺腾, 牛王强, 孟祥成, 等 6 59

三辊无缝钢管连轧管机的安全系统 闫文秀 7 77

一种新型直流永磁球形电机位置检测方法

的研究 李丹, 凌有铸, 方愿捷, 等 12 64

光伏并网系统的新型基准正弦电路设计

陈晓, 孙以泽, 徐洋, 等 12 69

电机试验电源制动单元工程化计算及应用

王世平, 梁金成, 黄志国, 等 12 73

* 技术讲座*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一) 马小亮 1 75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二) 马小亮 2 78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三) 马小亮 3 73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四) 马小亮 4 56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五) 马小亮 5 56

变频调速典型控制系统 (六) 马小亮 6 63

欢迎订阅《电气传动》(月刊) 第5篇

《电气传动》创刊于1959年,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自动化类和电工技术类具有权威性的核心刊物。本刊以促进科技交流,沟通行业、产品信息,培养人才为宗旨。主要栏目包括:综述和专论、交、直流调速、计算机应用、微机及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技术、设计计算、工业应用等。内容涵盖电气传动自动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器件。是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发表学术见解、应用经验及学术争鸣的园地,也是了解新产品、新器件、新技术的窗口。

邮发代号:6-85 邮局全年订价:120元 零售价:10.00元

欢迎订阅《电气传动》(月刊) 第6篇

《电气传动》创刊于1959年,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自动化类和电工技术类具有权威性的核心刊物。本刊以促进科技交流,沟通行业、产品信息,培养人才为宗旨。主要栏目包括:综述和专论、交、直流调速、计算机应用、微机及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技术、设计计算、工业应用等。内容涵盖电气传动自动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器件。是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发表学术见解、应用经验及学术争鸣的园地,也是了解新产品、新器件、新技术的窗口。

邮发代号:6-85邮局全年订价:120元零售价:10.00元

2014年《电气传动》总索引 第7篇

中压变频器的问题及对策马小亮1 3

风电机组LVRT技术分析林资旭,黄炜煌,许洪华,等4 3

交、直流调速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SPMSM参数在线辨识策略胡升,史婷娜1 13

一种新型的无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刘军,艾昊天

电力电抗器对变频调速系统的谐波影响和分析王继忠,童朝南1 22

高压变频器失电跨越功能的研究实现徐卫青,窦旺,冯骥2 3

顶驱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设计钟贞,刘鹏,刘鹍2 7

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无传感器控制研究付明星,李明成,马培锋,等2 11

基于DSP的变频器载波比平稳切换方法研究贾建华,陈慧玲2 15

基于函数的滑模变结构位置速度观测器邱忠才,郭冀岭,肖建3 3

20 MW级变频电驱机组PDS国产化研制方案选择高顺华,吕开钧,王世君,等3 8

考虑铁损电阻变化的风电感应电机节能优化吴帆,王鹏,韩正之3 13

1 700 mm热轧机组同步机励磁系统数字化改造杨永立,李辉,刘惠康3 18

伺服驱动器转速控制技术林瑶瑶,仲崇权3 21

基于非线性建模的开关磁阻电机DTC系统研究王勉华,黄富烽4 6

绕线式异步电机转子变频矢量控制系统研究程国栋,夏帅4 10

感应电机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矢量控制系统研究蒋林,应凯4 14

浅析Q轴主电抗增磁降速时对矢量控制系统的影响刘翔,曹萍,邸净宇,等4 20

永磁同步电机的内模直接转矩控制张淼,黎庆发,陈思哲,等4 25

基于SVPWM的变参数MRAS速度辨识模型仿真与研究夏浩瑄,刘子胥5 31

PMSM的线性滑模变结构直接转矩控制研究肖海峰,刘海龙,贺昱曜5 35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运行控制策略研究张朝阳,冯晓云,许峻峰5 40

逆变器寄生电容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影响戴鹏,赵烨,苗文彬,等6 3

感应电机驱动系统的离散域电流调节器分析和设计朱洪志,宋文祥,阮智勇,等7 3

交流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性能实验的比较研究马良河7 9

开关磁阻电机启动转矩控制策略研究刘勇智,陈杰,盛增津,等7 12

异步电机转子时间常数的补偿方法胡庆波7 16

国产化高压变频器在天然气长输管线高陵压气站的应用竺伟,王永红,陈应敏8 3

基于转速磁链特性的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陈金文,杨明发8 7

无刷直流电机改进型直接转矩控制研究林海,梁中,闫茂德,等8 11

基于PR调节器的异步电机转子磁链观测王秀芹,王群京,李国丽,等8 15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多矢量控制技术研究张华强,罗世军,刘陵顺9 3

一种大功率AFE变频器试验方法宋鹏,王辉,王德默,等9 9

感应电机无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中的参数静止辨识郑爱莲,徐枝新9 14

改进的永磁同步电梯曳引机参数辨识方法占宏,黄招彬9 18

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新型滑模定子磁链观测器张兴华,石万,李磊10 35

5相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王勉华,胡春龙,彭田野,等10 7

基于MTPA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王伟光,李伟11 3

改进的异步电机转速与负载转矩辨识方法研究孟南,王群京,谢芳,等11 7

基于混合驱动的无刷直流电机特性研究侯红胜,刘卫国12 3

感应电机带定子电阻自校正的MRAS转速估算研究竺伟,王永红,陈伯时12 8

转子时间常数对异步电机转矩电流比的影响分析燕俊峰,王晓琳,廖启新12 12

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双馈风力发电解耦控制研究高扬,于会群,张浩,等12 17

TSMC-PMSM系统的高频信号注入法低速控制宋卫章,马宝剑,汪丽娟,等12 21* *

变流滤波技术

高速飞轮储能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王江波,赵国亮,蒋晓春,等1 26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控制策略研究邓庆伟,刘稳,杜清潭,等1 31

无变压器光伏并网系统拓扑仿真与特性比较苏昆仑,谢桦,沈沉1 36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控制策略研究宋树伟,阮毅,周小杰,等1 41

三电平NPC逆变器的一种新型SVM混合段法调制策略郑宏,赵伟,邝文明,等1 45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调制策略研究戴鹏,郭全军,梁改革,等1 49

基于功率反馈的直驱式永磁发电机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黄河,付立军,侍乔明,等1 53

Z源逆变器光伏并网系统杂散电感的影响胡建业2 19

基于DSP与FPGA的变流器通用控制平台研究郭巍,肖遥,孙永佳2 22

一种改进的三相逆变器脉冲频率调制技术齐琛,陈希有,牟宪民2 27

直驱风电网侧换流器前馈补偿控制环节仿真研究欧林,王渝红,李兴源,等2 31

反电势过高造成逆变失败故障一例分析赵大奇,于颖2 36

基于无差拍控制的单相H6拓扑逆变器研究石新春,孟建辉2 39

5电平SVPWM简化控制算法研究曹海洋,徐兴华,李高峰,等2 43

基于PFGA的步进电机PWM发生器设计姜圣广,张卫东2 47

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两种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徐在德,范瑞祥,荣彩霞,等2 51

基于电流环复合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杨新华,谢斌2 55

基于主从式控制三电平变流器并联的储能系统刘隽,赵玲,张建兴,等3 27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MPPT控制赵梅花,范敏,陈军,等3 32

新型同相供电拓扑中功率单元的控制策略周京华,潘逸菎,李津,等3 36

无功补偿兼滤波装置在中频感应炉的应用李朋3 42

三电平逆变器简化电压矢量及磁链观测控制方案范波,谢冬冬,赵伟刚3 45

基于空间解耦SVPWM 7相感应电机调速系统郭冀岭,肖建,罗鹏,等4 30

独立光伏系统中浮充控制的模型分析与应用冯仁剑,赵帅,卢晓东4 34

矩阵变换器阻尼输入滤波器的优化设计王红红,胡彦奎,熊剑,等4 384

采用比例谐振控制的三相桥臂并网逆变器的研究董钺,芮春保,李钊,等4 42

混合式双级矩阵变换器的简化调制方法熊剑,胡彦奎,王红红,等5 3

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PR和MPPT集成控制策略闫彩霞,王生铁,张计科5 7

指定次补偿型并联有源滤波器的控制策略研究杨新华,谢兴峰,马建立,等5 13SPWM

单极性全桥电压纹波补偿于宁,苑海涛,卢晓东,等5 18

新颖的双调制波中点电位控制策略的研究何凤有,李探,陈勋,等5 22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不平衡控制策略的研究郑征,张子伟,张朋5 26

4桥臂矩阵变换器幅值优化容错控制方法王莉娜,张东旭6 8

DCS800系列变流器电流过载能力指标剖析朱安远6 14

级联多电平储能功率转换系统调制方法分析晁刚,凌志斌,曹阳,等6 2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电能质量补偿系统研究李学斌6 27

直驱风电系统LVRT无源混合控制研究马先芹,王久和6 31

MMMC高压变频系统变压器的设计影响因素分析龚勋,苏建徽,刘宁,等6 36

可变遗忘因子RLS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研究韩伟,王大志,郭喜峰6 42

基于FPGA的载波移相PWM发生器设计曹阳,凌志斌,马勤冬,等7 19

双PWM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控制器设计周奕鑫,王孝洪,田联房7 24

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三电平APFC电路的研究陈洲,李志忠7 30

基于统一坐标变换的三电平SAPF研究房康宁,葛新文,郭其锋7 34

基于VSVPWM的三电平中点电位补偿平衡控制范波,谢冬冬,赵伟刚7 38

一种新型的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策略钟皖生,张国月,吴越,等8 19

考虑功率交叉耦合的直接功率控制研究张霞,阮毅,周小杰8 23

一种新型的移相式全桥软开关变换器徐向华,张加胜,郝秀杰8 27

4象限变频器网侧滤波器的设计与探讨孙绍慈,赵丽媛8 31

具有低电压穿越功能的双馈风力发电模拟平台的设计宋修璞,葛宝明,毕大强,等8 34

可减小开关损耗的双级矩阵变换器调制策略李洁,武佳,王嘉力,等8 39

三电平钳位型整流器的电流谐波畸变率改进策略董婷婷,王久和,马先芹8 43

多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断续模式下的自举分析曹凯炜,左月飞,朱学忠,等8 50

采煤机用4象限变频器前端LCL滤波器设计庄德玉8 55

一种新型多电平载波脉宽调制方法研究戴鹏,吴斌,王钊,等8 59

新型参考电压矢量位置判断方法郑燕,吴斌,聂伦伦9 24

H桥逆变器输入电压纹波分析及最小输入电容设计王爱玲,秦晓明,郭睿东9 28

应用于中小功率PMSG的无电感调压器顾维菱,刘闯,朱学忠9 31

单相PWM整流器等比例样机主电路参数设计杨帆,张钢,刘志刚,等9 35

一种实用新型反激式开关电源孟天星,张厚升9 40

混合型桥模块的三电平逆变器损耗分析宋金龙,陈权,李国丽,等10 1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逆变器改造的仿真研究张军伟,胡聪权,王兵树,等10 18

基于DSP的PWM整流器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邵国安,邓文浪,李辉,等10 23

三相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的统一控制仿真研究黄辉,黄玉水,王小明,等10 27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迭代比例积分电流控制方法李圣清,张彬,徐天俊,等10 31

深井活塞泵启动方法的研究陈城,徐政,陈锐坚,等11 11

基于的有源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毛向德,王庆贤,董唯光,等11 15

逆变器系统预充电控制策略的研究刘莹,程善美,孙得金11 21

PWM三相电流滞环解耦控制研究张小青,樊战亭,张宣妮11 26

基于全程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刘国海,张琛,陈兆岭,等11 29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汪玉凤,张东宇,苏佰超11 33

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器驱动电路的设计孙曙光,林雪松,杜太行,等11 38

三电平NPC型逆变器中点电位稳压器的设计张珍珍,许春雨12 26

基于载波移相的低压大电流APF系统应用研究杨恒华,吕文革,于海峰,等12 32

桥侧反馈的LCL型PWM整流器无阻尼控制研究尹泉,李喆,王庆义,等12 36

基于三电平逆变器PMSM控制系统的研究赵钢,张楠,窦汝振12 40

不对称故障下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王晓兰,董振华,梁琛12 44

PSO优化的链式APF在外超导电源中的应用文博,程思明12 49Buck

一种Buck型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夏烈,胡文斌,徐高晶12 53* *

控制

新型同相供电系统并联控制策略研究周京华,潘逸菎,李津,等1 58

基于模糊PI控制的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王霞,朱景伟1 63DSP

基于DSP的自抗扰控制器算法实现汪常明,胡书举,赵斌1 68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方式平稳切换的控制方法研究马志国,郭晓颖,刘德超1 73

基于神经网络风力发电机组载荷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刘军,陈东亮2 59

SRM的低转矩脉动低铜耗直接瞬时转矩控制孙冠群,蔡慧,汪伟2 64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内模PI控制谷鑫,王慧敏,耿强,等2 69

3种抗饱和PID控制方案的实验研究彭萌,程国扬3 50

电力线式现场总线的叶轮给煤系统设计与应用王秀丽,刘长青,李博昌,等3 54

感应加热电源Fuzzy和PI分段复合控制方法吕淼,李金刚3 59

基于PMAC的全自动数控平缝机控制系统设计樊飞,郑相周,孙玉龙,等3 64

柴油机低气压模拟控制系统设计田玉,何西常,关立哲,等3 68

均方根放大器及其在优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项国波,曾念寅4 46

横切线模式飞剪控制策略研究张飞,郭强,李冉影,等4 51

伺服系统变增益速度控制策略研究杨亮亮,熊琰,李叶松4 55

一种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周博,徐大林,张允志4 59

水份仪在高炉喷煤制粉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孙利柱4 63

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变结构直接功率控制王君瑞5 44

煤码头洒水除尘控制系统设计李海英,张翠平,李庆申,等5 48

基于模糊策略的PID控制器在光伏MPPT中的应用徐锋5 53

基于MC33035的无刷直流电机电控纠偏控制系统设计吴涛,杨靖5 58

基于柔性神经网络的SRM直接瞬时转矩控制党选举,袁小唐,胡景佳5 62

一种基于空间矢量的恒频滞环UPQC控制策略殷少奇,白树忠5 67

CRH3动车组牵引逆变器3种调制策略研究与仿真丁菊霞,蒋奎6 46

永磁同步电机幂次变速趋近律积分滑模控制茅靖峰,吴爱华,吴国庆,等6 50

基于智能滑模观测器的PMLSM调速系统研究王辉,马军,刘红霞6 54

基于全局趋近律滑模的感应电机控制方法尹忠刚,李东,钟彦儒,等7 44

伺服控制系统在定心机上的应用吴凤英7 51

基于矢量控制的数控系统的伺服驱动优化舒志兵,瞿敏敏,翟正磊,等8 64

无轴承异步电机的RFOC逆动态解耦控制卜文绍,祖从林,路春晓,等8 68

基于遗传算法寻优的双电机控制系统研究王桂荣,马梦娜,刘大亮9 45

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机滑模控制研究刘军,吴琼9 49

基于重复原理的无差拍控制单相逆变器曹以龙,杨敏杰,江友华,等9 54

融合模糊与PID算法的自主巡逻车协调转向控制董慧芬,董保磊,高庆吉9 60

频繁启停下步进电机运动规划及振动抑制杨玉龙,龚时华,虞洋10 35

1 450 mm平整机延伸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周锋,刘娟,刘舒慧,等10 40

PWM-CSR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李晓竹,王颖,孟娜10 44

线性自抗扰控制在倒立摆系统的实现高强,陈莎莎,李毅10 49

基于相位裕度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研究李长红,陈明俊,韩耀鹏10 54

基于DSP的轮驱电动汽车控制装置研究罗向阳,张辉,呼梦颖,等11 43

基于VPI-OHRC的燃料电池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王勇,游大宁,马强,等11 47

永磁同步电机的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周硕,王大志,高庆忠11 51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径向扰动前馈补偿控制丁强,王晓琳,贺鹏12 58

基于非线性PI控制器的三相锁相环实现黄颖姝,陈永强,俞博,等12 62

伺服系统在连续式飞剪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陈冬玲12 67

变频计算机PLC及工业应用

基于两级下料和动态修正的配料称量控制模型廖雪超,刘振兴,廖生伟6 58

基于的焦炉集气管分布式压力控制系统设计陈伟,邢梅香6 63

三菱复励直流电动机4象限调速改造支成勇,朱德忠,刘韬6 68

基于倍福PLC的风电机组变桨控制设计与研究罗昕,张磊,张琨,等7 54

基于Win CC的高炉料批报表李艳东,武岳,边际,等9 66SINAMICS S120

高炉交流探尺SINAMICS S120调速系统蒲静涛,王仰宏9 70

西门子S7-300在氧化钒焙烧配料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陈勇9 74

基于PLC的电动缸伺服控制系统设计魏艳红,韩丽洁,许昌10 60

火电厂辅机变频器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研究张彦凯,智勇,拜润卿,等11 55

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对绞车驱动的应用与控制张国良11 59

电压源型大功率变频驱动系统在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上的应用林森,高山,彭晶,等11 61MSP430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制动单元设计赵泽生,张向前,赵磊,等11 65PLC

PLC在电扶梯试验用调频调压电源控制中应用陈宝玲,唐继英11 69

国产高压变频器在百万机组的运行可靠性研究赵曙伟12 70

SL150在热连轧中的应用刘翔,王文龙,曹萍,等12 73

无线通讯在原料场中的应用杨玉东12 79

其他

正余弦编码器细分技术的抗干扰设计黄招彬,游林儒,占宏,等1 76

IGBT功率模块新型直接冷却技术研究孙微,刘钧,马翀慧,等1 81

数组式编程方法在PLC编程中的应用时文飞1 85

风力发电预知性维护系统研究朱绍文,白鸿斌,李双平,等1 88

低压成套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标准及试验分析牟聿强,刘振东,张雅楠,等1 93

倍尺飞剪过流现象分析秦友刚2 73

基于桥式拓扑的脉冲变压器隔离驱动器优化设计黄智宇,瞿章豪,徐正龙2 75

基于套接字和组态王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盛荣,郝继飞,王念,等3 72

一种新型缺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驱动系统丁石川,李国丽,陈权,等3 76

尾流效应和风特性对双馈风机LVRT的影响许海青,李华强,潘一飞,等4 66

电机驱动用长电缆破坏机理分析及防护李晓,王璁,屠幼萍4 72

高频电流SDFT解调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王静,黄友锐,董苏4 77

宣钢二棒电气接地优化实践杜涛5 72

三相异步电机型式试验台电源与加载系统吴健,余真,陈秀琴,等5 75

变压器短路阻抗的精确计算方法探讨何东升,林志力,苗本健5 78

电力电子型产品紧凑化设计方法李海峰,王洪庆,周锋,等6 72

输出频率对IGBT元件结温波动的影响丁杰,唐玉兔,忻力,等6 76

基于Icepak的MW级大功率变流器热设计苗亚,翟志华,王彤,等7 58

一种PWM整流器IGBT开路故障诊断方法高鑫哲,杜明星,魏克新7 63

外转子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容错运行转矩脉动抑制研究彭雪辰,全力,朱孝勇,等7 68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制动过程研究黄智宇,李景俊,鲜知良,等7 72

基于Matlab的吸收电路对IGBT电路功耗影响的研究王振雷,董长双7 76

制动斩波器应用研究杨荣,刘浩,朱奇先8 72

一种大功率变频器的过流保护控制方案研究曲延昌8 76

大功率模块软关断短路保护策略姚文海,程善美,孙得金9 77

断路器可靠性增长技术的研究张志刚,赵伟,顾国梁,等10 64

电气化铁路平衡牵引变压器电流不平衡度研究李永胜,盛义发,桂卫华,等10 69

石油钻机电控系统(SCR/VFD)电磁问题研究朱奇先,林雅玲,崔凯,等10 74

变频钻机储能系统设计研究魏永武,张燕,代炳晓,等11 73

一种适用于频率变化的单相数字锁相环周敏杰,史旺旺11 77

发电机试验站灭磁保护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余真,马嵩源,刘乃锁,等12 82

某闸门启闭机串电阻启动平均电流校验及探讨钟国梁,占华,戴睿,等12 86

电气传动 第8篇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长期的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适应新时期我国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最新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 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是党中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和《电气传动自动化》期刊社领导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 根据上级部门统一要求, 结合公司和刊社具体实际, 提出了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 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扎实有序地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公司和刊社全体员工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仔细调研、制定措施、破解难题、解决矛盾、应对挑战, 有力推动公司和刊社科学稳定发展的重大契机。

电气传动范文

电气传动范文(精选8篇)电气传动 第1篇《电气传动》创刊于1959年,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是我国自动化类和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