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精选6篇)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第1篇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故事
(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讲学图
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故事
(二)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故事】董遇好学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左传》、《老子》等经典很有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学大师。
董遇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出门做小买卖。但不管做什么,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些书,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但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做老师呢?”
“为什么要书读百遍呢?”有人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一百遍书,难道还不能理解书中的意义吗?”董遇回答说。
“我们哪里会有这么多时间呢?”又有人问。
董遇笑着说:“可以利用三余来读呀!”
“三余?什么是三余?”几个儒生纷纷问道。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余的时间;夜间,是一天中最空余的时间;阴雨天,是平时最空余的时间。你们只要好好利用这三余,怎么会没有时间读书呢?”儒生们听了无不折服。
【今解】对个人而言,如果想成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的优秀人才,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读书,读好书,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记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弟子规》故事
(三)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原意】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
郯子鹿乳
郯(读作tán)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
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郯子看到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心里头很难过。他听人说喝鹿乳可以强健身体、治愈眼疾,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郯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鹿乳。回程途中,正巧遇上了猎户。猎人被郯子逼真的装扮所迷惑,抽出箭想射死这只“猎物”。危急关头,郯子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大声呼救,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问明缘由之后非常感动,交口称赞郯子是个大孝子。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今解】身为儿女,我们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壮举,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践“反哺之道”。推而广之,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弟子规》故事
(四)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孔子有个高徒,叫曾参。有一天,曾参帮助父亲在瓜田锄草,干活时,一不留神将瓜秧铲断了。
他的父亲曾点看到了这一幕,连忙喊:“唉,往哪里锄啊,小心瓜秧……”
话还没说完,又一棵瓜秧被铲断了!曾点气急了,一把夺过锄头,大声责骂:“你瞎了吗?看看你干的好事!”
曾参这才猛然发觉,小声说:“可我刚刚在想老师讲的课……”
这一辩解,曾点的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了。他随手抄过一根粗木棍,对着曾参就是一顿痛打:“这里是学堂里还是庄稼地?别人是越学越聪明,你是越学越愚蠢。有你这样混账的儿子吗?”
曾参既不躲闪也不求饶。曾点越打越生气,竟然将曾参打昏过去。
孔子得知这件事后,对曾参说:“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读作ɡǔsǒu)。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呼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还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曾参脸色惨白,额头沁出了汗珠儿,说:“老师,我知错了,以后一定改。”
【今解】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变通和灵活运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人的教条。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书呆子;活学活用,才能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行孝,做人也是这样。
《弟子规》故事
(五)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原意】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先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照料父母安睡。【故事】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为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感动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传遍了全国。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太守刘护上书朝廷申报,推举黄香为孝廉①,黄香由此成名。后来,黄香当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也被历代传颂,被载入“二十四孝”。
注①:孝廉,原意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后来,孝廉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也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今解】现今科技发达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弟子规》故事
(六)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原意】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的话,会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故事】刘备教子
白帝城托孤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太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今解】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方面,我们绝对不能做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弟子规》故事
(七)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原意】公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故事】陶母封鱼
戏剧《陶侃贤母》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今解】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总想着公报私囊。一个总想着占便宜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害人害己。
《弟子规》故事
(八)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原意】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故事】董卓的恶行
董卓画像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占据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连90岁高龄的母亲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可悲!
【今解】一个人真正活出做人的尊严,就要把“仁、义、理、智、信”扎根在心里,并且身体力行。具体而言,“仁”的含义:处事待人,心存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的含义: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不偏不倚,俯仰无愧。“礼”的含义:洁身自爱,克己制欲,端正心思,以德治事。“智”的含义:随顺不染,明白事理,平心静气,临事不乱。“信”的含义: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以上五点,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做到这些,别人才会从心底里尊敬你。
《弟子规》故事
(九)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原意】父母爱我,我孝敬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不爱我,我又能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故事】虞舜至孝
“二十四孝”之虞舜至孝
上古时代,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二十四孝”故事之首。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他的母亲过世后,父亲娶了一个悍妇。父亲、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有一次,父亲让舜去修补仓库的屋顶。舜刚刚爬上屋顶,父亲就抽走梯子,还在下面放起大火。舜急中生智,双手抓着两顶大竹笠,像鸟一样“飞”下屋顶,逃过一劫。还有一次,父亲让舜去挖井。舜多了个心眼,预先在井壁上掏了个洞。当舜挖到井底时,父亲和弟弟就开始往井里抛石头,想砸死舜。幸亏舜躲进井壁上的洞,又逃过一劫。
尽管多次遭父亲毒害,舜却并不记恨父亲。他反而更加谨慎地伺候父母,善待弟弟,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家人。统治天下的帝王尧听说舜的事迹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并将帝王之位禅让给他。
【今解】人的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从这个角度说,舜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只要我们能够凭心做事,孝敬父母,就一定能够缔造美满幸福的家庭。
《弟子规》故事
(十)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原意】如果父母有过失,我们就应该劝他改过。在劝诫的过程中,一定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故事】苦心劝父
有一天,孙元觉的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父亲哄骗他说:“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孙元觉一路苦劝,但父亲始终坚持要扔掉爷爷。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从筐中放下来就要离开。这时,孙元觉心生一计,他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父亲一愣,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接着说:“等到你老了,我好用它来装你,把你扔到山里来呀。”父亲听了大吃一惊,赶紧把爷爷接回了家。
【今解】劝诫父母也是一门艺术。《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换句话说,遇到父母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劝止,还要讲究方法,切不可恶语相向。
《弟子规》故事
(十一)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原意】如果父母不接受子女的规劝,要反复的再劝,甚至哭泣恳求。如果因此而遭到父母的鞭打,也不要怨恨父母。
【故事】芦衣顺母
“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闵子骞年幼丧母,父亲再婚。不久,后娘为闵家生了两个儿子。从此,后娘就开始虐待小子骞。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父亲叫小子骞帮他去拉车。可是一出门,小子骞就冻得发抖,无法帮助父亲拉车。父亲问小子骞是不是病了,他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感到奇怪,就去拉扯小子骞。哪里知道小子骞的棉衣一扯就破,露出里面的芦花。
原来,后母将前些天新买来的棉絮全部放在自己亲生儿子穿的棉衣里,而小子骞的棉衣里放的却是不保暖的芦花。难怪他冻得瑟瑟发抖。
父亲怒气冲冲地回到家,对后妻吼道:“你现在就收拾行李,滚回娘家,我要休了你!”后母心知不妙,只好跪在地下求饶。这时,小子骞也连忙跪下,替后娘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的意思是:后娘在家,最多只是孩儿我一人受罪;如果您将后娘赶出
家门,两个小弟弟也要孤单无依了!
听到这句话,父亲非常感动。他忙将小子骞扶起,并对后妻说:“今天,当着子骞的话,我先让你留下来。但是,你该学学如何做人!”事已至此,后娘终于低头认错。
后来,父亲四处托人,想将小子骞送到孔子门下求学。孔夫子听说闵子骞的事迹,毫不犹豫地接收了这个学生。闵子骞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逐渐成长为孔门高徒,并以“德
行”名垂青史。
【今解】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对自己不好的人,应该怎么对待这些人呢?记仇?报复?这些都是胸怀狭窄的表现。我们要学习闵子骞以德报怨的高尚品格。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像闵子骞那样感动“后妈”,赢得别人的尊重。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第2篇
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教学材料: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授课对象:——高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⒈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⒉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⒊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的“健康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有比较深广的内涵,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学校。
三、课程目标 ⒈总体目标:
校园充满“弟子规”的文化氛围,全体学习能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学校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学生、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得到做人做事的启迪。
⒉学生发展目标:
⑴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⑵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⑶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⒊教师发展目标:
⑴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⑵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⒋学校发展目标: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三、各年段课程内容及要求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
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四、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二)开展培训与研究活动
⒈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⒉搜集、提供信息资料。⒊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五、课程实施建议
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⒉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⒊开展系列活动
⑴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⑵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夕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⑶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六、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等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第3篇
在众多的经典之中,《弟子规》可能是校园里最“普及”的经典,在不少义务教育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里,都能看到《弟子规》的全文或者片段。《弟子规》最早叫《训蒙文》,是清初康熙年间屡试不中且终身为秀才的李毓秀所作。半个多世纪以后,乾隆年间的贾存仁对《训蒙文》进行了修订,并将其命名为外延更加宽泛、也更加便于理解的《弟子规》,使其流传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如今,《弟子规》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大陆,已经遍及华语圈国家和地区,甚至波及西方国家。
《弟子规》内容来自《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稍加修改为三字一句后,以此作为总序,后分“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通过说理、举例等方法,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从而使弟子日常行为规范明确化、具体化,便于弟子仿效和遵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弟子”的解释有宽窄之分,但是根据人在成长中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来看,在当前情况下,将“弟子”理解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假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似乎更为妥帖。
总览《弟子规》360句、1080个字,因其作于300多年前,有些内容和对学生的要求显然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其倡行的孝亲、悌友、谨慎、谨严、诚信、博爱、亲仁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时代差别,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甄别,但究其内核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仅如此,《弟子规》倡导的育人理念还对义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弟子规》倡导学生先做人,再学文。任何人的成长基本上都包含两个方面,就是成人和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引导和统帅,成才是为成人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成人。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这两个方面,即“德才兼备”(以前称为“又红又专”),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把“红”和“德”放在首位,都是成人优于成才。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党的教育方针,这与《弟子规》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思想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相对于知识学习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方向正确的思想意识更为重要。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成人”,不可重“成才”轻“成人”,更不应该用“成才”取代“成人”。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有梯度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国爱家爱父母,尊传统,重习俗,护法纪,明事理的心理始基,说到底,就是先做人,再学文。义务教育课程也应该将学生做人的知识传授的功课作统筹考虑,明显加大做人功课的分量,真正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来培养建设祖国的下一代。
第二,《弟子规》倡导教育学生做人,要从身边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对父母要“出必告,反必面”,对朋友要“称尊长,勿呼名”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能坚持下来,就能成为“做人”中的“大善”,而不是对父母稍不满意就玩“离家出走”,对同学稍不满意就拳脚相加。我们的教育内容应该因应义务教育学生成长的特点,筛选那些学生能感受得到的真情、能做得到的真事,以“接地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式的教育,尽可能避免“假、大、空、虚”,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氛围中切身感受、习得做人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四点要求,即“记住要求,从小做起,心有榜样,接受帮助”,强调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小时候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同时,总书记的要求也为教育学生做人指明了方向:即在课程设置上,要重“成人”,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参与、实践的机会,避免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在教育目标上,要树立看得见、做得到的身边的典型和榜样,让学生学有标杆,做有所仿。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第4篇
关键词:《践行弟子规》德育课程;创新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1-1
一、我们认为学习实践《弟子规》必须坚持三种意识
1.要坚持教师先行意识。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和表率,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在推进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的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如何,最关键在于广大的教师是否身体力行,身先垂范。
2.要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意识和原则。学生是社会人,如果只在学校推广,缺乏家庭、社会的保障、支撑和配合,也会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5天的教育,周六、周日2天家庭、社会的冲击,不协调,造成学校教育的失败。
3.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贯彻持之以恒的意识。知识可以一次传授,但品德、意志的养成必须是一个长期熏陶、积淀、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二、我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紧紧围绕四个目的和三种意识,创新开展了十个一创建活动与实践
1.每天早读朗读《弟子规》,每天早读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朗读《弟子规》;
2.每周在周一晨会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感谢祖国的培养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工人、农民的奉献之恩;
3.每天课前由学校播放感恩歌曲、轻音乐;
4.学生每人每天完成一页《弟子规》内容的习字;
5.校园每天播放一曲感恩歌曲;
6.每周利用班队会或品德课开展一次《弟子规》专题讲题,用经典感恩小故事述说情理,讲解《弟子规》的内涵;
7.学校布置学生每周为长辈献孝心一次,包括送长辈一句温暖、贴心的话语、做一次家务、为长辈送上一杯热茶等活动,由班主任通过校讯通等方式进行检查督促落实情况;
8.召开一次推进《践行弟子规》为主题的家长会,让家长理解、支持、配合、监督学生落实《弟子规》的情况,通过家长会的召开,家长反响强烈,认为推进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适逢其时,效果明显;
9.组织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学习实践《弟子规》诵读演讲比赛;
10.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讴歌真善美。
我校开展的学习《践行弟子规》“十个一”活动,让学生时时读《弟子规》,处处见《弟子规》,处处参与《弟子规》实践,无论在课堂、在校园、在家庭都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对教师提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特别要把《弟子规》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学生的人文、人本教育中,以实际行动落实教师先行的典范和表率作用。
三、我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实现了二大转变、三个促进和四个和谐
1.实现了二大转变
(1)教职工的认识转变了。全体教职工带头学习践行《弟子规》,做《弟子规》进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示范者。
(2)校园精神面貌转变了。实施《践行弟子规》德育课程以来,学校宣传橱窗、课室、学习园地都张贴《弟子规》相关内容,校园广播、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弟子规》校本课程到处体现顺利开展,稳步推进情况。校园里诵读《弟子规》书声朗朗,氛围浓厚,师生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师生相见笑脸相迎,随地乱扔垃圾现象少了,大吵大闹现象变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集会时安静文明了,着装、仪容仪表规范了。
2.实现了三个促进
(1)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学习孝悌、礼义、谨信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读《弟子规》内容,看《弟子规》经典教育小故事,听感恩歌曲,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
(2)促进了良好教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践行弟子规》在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老师们常在一起说,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要常怀感恩、关爱的心对待工作和学生。良好的教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在:讲奉献的多了,讲报酬的少了;谈教育教学方法的多了,嫌学生调皮、难教的少了;与学生交朋友,与家长沟通的多了,钻研业务的多了,上班闲聊的少了。
(3)促进了“比学习、比进步”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学习《弟子规》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少了,专心听课的多了;搞小动作讲话的少了,不懂就问、相互学习的多了。
3.达到四个更加和谐的目标
(1)学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推进实施《践行弟子规》教育活动中,学校重视学生关系的和谐建设。现在学生中宽容、礼让的多了,吵架打架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推进实施《践行弟子规》学习活动进校园以来,师生践行《弟子规》的内涵,执行教师、学生行为规范,从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师爱生,生爱师的良好氛围。教师的爱更温暖,师生的配合更默契,师生关系更和谐。
(3)工作关系更加和谐。学校教职工把《弟子规》及教师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礼让、爱心、感恩贯穿于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小学校本教材《弟子规》上册 第5篇
1凡出言„„„„„„„„„„„„„„2 2见未真„„„„„„„„„„„„„„6 3凡道字„„„„„„„„„„„„„„11 4见人善„„„„„„„„„„„„„„16 5唯德学„„„„„„„„„„„„„„20 6闻过怒„„„„„„„„„„„„„„24 凡 出 言
【原文】
fán
chū
yán
xìn
wãi xiān
凡 出 言,信②
③
①
为 先,④zhà
yǔ
wànɡ
xī
kě
yān 诈 与 妄,奚 可 焉!
huà
shuō
duō
bù
rú
shǎo
话 说 多,不 如 少,wãi
qí
shì
wù
nìnɡ
qiǎo 惟 其 是,勿 佞 巧。
kâ
bï
yǔ
huì
wū
cí
⑤ 刻 薄 语,秽 污 词,shì
jǐng qì
qiâ
jiâ
zhī
⑥市 井 气,切 戒 之。
【注释】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汉字天地
“其”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个簸(bî)箕(jī)的形状,有箕口,有箕臀,两条交叉线有纺织的意思。“其”本来的意思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连词、副词、助词、介词使用,人们就另造了一个“箕”字来表示它本来的意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立木为信
商鞅(yānɡ)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zuǒ)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cì)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
【想一想】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说说理由。
【走读浏阳】
风景篇:森林公园——大围山
大围山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东北部。大围山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称为“湘东绿色明珠”。境内群山环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浑然一体,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秀”著称。在崇山峻岭和茂密森林之间,镶嵌着无数奇峰异石和多处流泉飞瀑。山得水而秀,水因林更美。春天,这里鸟语花香,流水欢歌,生气盎然;冬天,这里浓雾白霜,雾凇雪景,是人们户外滑雪的好去处。见 未 真
【原文】
jiàn wâi zhēn
wù
qīnɡ
yán
见 未 真,勿 轻 言,zhī
wâi dí
wù
qīnɡ chuán
知 未 的,勿 轻 传。
shì
fēi yí
wù
qīnɡ
nuî
①
事 非 宜,勿 轻 诺,ɡǒu qīnɡ
nuî
jìn
tuì
cuî
②③
苟 轻 诺,进 退 错。
④【注释】
【译文】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的麻烦,使自己进退两难。
汉字天地
“见”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坐得很端正的 人,头上是一只平视的大眼睛。“见”本来的意思就是看见。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信守诺言
古时候,有一个叫赵柔的人,因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有一天,赵柔和儿子一起到集市上卖梨。很快就有一个人看中了他们的梨,双方谈好了价钱后,那个人就回去取钱了。这时,又来了一个商人,看到这对父子的梨新鲜、个大,立即要出高价买下。儿子动摇了。父亲对儿子说:“说话要算数,怎么能 因为有利可图而放弃信用呢?”
后来,第一个买主来了,他们父子把梨卖给了他。这对父子信守诺言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说一说】
1.根据课文,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是合适的,哪种是不合适的?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做到。
听到张三背后说李四的坏话,马上就告诉了李四。
2.看图,用原文中的句子说说图意。
【查一查】
关于诚信,古人有很多名言,请同学们查一查,说一说。
【走读浏阳】
风景篇:周洛风景区
周洛风景区位于长沙、浏阳、平江三市(县)交界的社港镇境内,地处海拔1359.7米,是捞刀河发源地。景区距浏阳市北50公里,长沙市东70公里,黄花机场60公里。境内人文遗址、自然景观众多。人文景观有铁坟坪、水口塔、陈家祠堂、颜家屋场等,很有考古价值;境内生态环境好,珍稀动植物繁多,特别是野生桂花群落的发现,更增添了度假村的魅力。空气清新、风景奇绝的周洛,是一个适合都市人回归自然、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凡 道 字
【原文】
fán
dào
zì
zhînɡ
qiě
shū
凡 道①
字,重 且 舒,④
②③wù
jí
jí
wù
mï
hu 勿 急 疾,勿 模 糊。
bǐ
shuō
chánɡ
cǐ
shuō duǎn
彼 说 长,此 说 短,bù
ɡuān
jǐ
mî
xián ɡuǎn ⑤⑥不 关 己,莫 闲 管。
【注释】
【译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有力,缓缓道来,要讲得舒畅、放松。不能讲得太急,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jiǎo)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汉字天地
“道”的金文字形,外边两侧是个“行”字,表示十字路口;中间是个“首”字,表示人,合起来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道”本来的意思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往特定的地方,所以,“道”又引申为方向、方法。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便被称为“道德”。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裴(pãi)秀学礼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 个学习的机会。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每次宴(yàn)请客人时,母亲总是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接待过程中,裴秀总是言语虔(qián)诚,举止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
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由于裴秀养成了优雅的谈吐,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填一填】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有力,缓缓道来,要讲得舒畅、放松。不能讲得太急,也不能讲得含糊不
清,使人家听不明白。因为《弟子规》中说“,。”
看图写原文内容
【想一想】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走读浏阳】
风景篇:皇龙峡
皇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浏阳古港镇内,距长沙仅需一个小时多车程,离浏阳市区只要二十分钟。是目前距离长沙市区最近、最具吸引力、最刺激、最好玩的漂流之一。
皇龙峡漂流源自名山石柱峰,山有玉皇大帝庙,漂流段地处青龙峡,因而得名。该漂流河道全程4.8公里,聚泉成河的溪流,浑然天成。整段峡谷落差近100米,全程大小落差不断,漂程约90分钟。该漂流峡谷雄伟壮观、花木繁茂,常年烟雨弥漫、独具风格。人在水中漂,如在画中游,既可享受澎湃刺激而又安全的漂流,又能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享受一流水质的无穷魅力。整条峡谷能产生一种异常新奇的回音感觉,回归自然释放自我的情感在这里一触即发,是你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尽享生态旅游乐趣的绝佳选择!原文】
jiàn rãn shàn
见 人 善,zînɡ
qù
yuǎn
纵② 去③ 远,jiàn rãn
â
见 人 恶⑤,yǒu
zã
ɡǎi
有 则 改,注释】
见 人 善
jí
sī
qí
即 思 齐①,yǐ
jiàn jī
以 渐 跻④
。jí
nâi xǐnɡ
即 内 省⑥,wú
jiā
jǐnɡ
无 加 警⑦
。【
【
【译文】
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使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就会赶上的。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tì),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汉字天地
“思”的小篆字形,上面是“囟(xìn)”,即脑门,下面是“心”,合起来表示人的思维是心脑并用的结果。“思”本来的意思是思考、想,引申为想念、怀念之义,又指思路、思绪。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魏照学师
东汉时,有个叫魏照的年轻人,学习很勤奋,同时也很注意向贤德的人学习品德。当地有个著名的学者叫郭泰,不仅学识过人,而且人品也普遍受到大家的称赞。魏照听说了,就拜郭泰为师,向他学习学问和品德。别的学生只是到郭泰家听课,可是魏照却把行李搬到了 老师家,每天和郭泰待在一起,形影不离。过了一段时间,郭泰问他:“别人只是来我这里听课,为什么你要住这里呢?”魏照回答说:“我要向您学习的除了学问,还有做人的礼数和品质,所以要时刻以您为榜样学习啊!”经过这样的学习,魏照很快就成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学者。
看图写原文内容
善恶大考验,对照自我检查
1.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1.捡到他人的物品要归还 2.遇到师长会行礼问好 2.带受伤的同学去保健室 3.礼让座位给老弱妇孺 3.随意丢弃可以吃的物品 4.边走边吃,随地吐痰 4.乱丟垃圾,制造环境污染 5.喜欢讲別人的缺点 5.对父母大吼大叫或是顶撞 【走读浏阳】
风景篇:古风洞
古风洞亦名仙人洞,乃湘东第一大溶洞,位于浏阳高坪乡古风村境内。洞口有嘉庆四年(1799)所刊《仙人洞破暗记》青石碑:“浏之东有仙人洞„„深数十里„„”。相传内连九洞,现开发的一、二、三洞,约800米深,悉悬华灯。首洞长百余米,宽20多米,高约10多米(最高处过20米),上开天窗,夏日凉风习习,是个天然大剧场。通过长长的巷道,入二、三洞,眼前豁然开朗,舞厅、戏台、回廓相连,小桥、阴河、流水,清可照人,支洞横生,如入迷宫。洞内乳石异态纷呈,如盘龙,似飞凤,比仙佛,若天穹,说啥像啥,惟妙惟肖。惊人之处,难以胜数,仅已命名的,就有“天府垂帘”、“悟空降妖”等50处。洞中还可见到许多古人题刻,其中一处“乾隆十三年”的题记,笔迹清晰如初。古风洞附近还有天崖寨、龙泉井、空岗山、肖 仙岩、浏阳河漂流等景观,是个极富山野情趣,堪称粗犷园林的旅游区。【原文】
wãi
dã
xuã
惟 德①
学,bù
rú
rãn 不 如 人,ruî
yī
fú
若③ 衣 服,bù
rú
rãn
不 如 人,【注释】
惟 德 学
wãi cái
yì
惟 才 艺。
dānɡ
zì
lì
当 自 砺②。
ruî
yǐn shí
若 饮 食,wù
shēnɡ
qī
勿 生 戚④。
【译文】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磨砺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汉字天地
“艺”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颗禾苗。金文字形,禾苗下面加了“土”,表示在土地上种植的意思。“艺”本来的意思是种植庄稼。种植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所以又引申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技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阮(ruǎn)咸(xián)晒衣
阮咸是晋朝著名的文学家,年轻时他家不富裕,吃的穿的很平常,但他一点也不自卑。当时有个风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开,把箱子中的衣物拿到太阳下面晾(liànɡ)晒。据说这样衣物不会被虫子咬。这一天,富人都把自家的贵重衣物晾出来,相互炫耀(yào)攀(pān)比。阮咸也把自己的旧衣服拿出来晾晒,结果引来许多人的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的关键在他的德性和学识。
【填一填】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磨
砺,奋发图强。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
【连一连】
当你看到下列情形,你会怎样做?
1.别的同学上课坐得很端正。2.你一个邻居弟弟每天给父母敲背。3.好朋友穿了你也很喜欢的新运动鞋。4.你的同桌学习成绩比你优秀。
5.你的同学坐家里的汽车上学,你却走路上学。6.你的同学每天早起读诵圣贤书。
【走读浏阳】
风景篇:道吾山
神奇秀丽的道吾山,座落在浏阳市城北六点五公里处,西起蕉溪达宝盖,列峰七十一。这里山峦重叠,群峰竞秀,资源丰富,风景旖丽,历史悠久,古今驰名。道吾山古称白鹤山,又名赵王山。该山是中外驰名的佛教圣地,风景区规划为六大景区43个景点,著名的有高峡平湖,千年古松、五老雪暴和千年禅寺等。禅寺距今1100多年历史,相传僧人宗智在此开山讲法,宗风大畅。
原文】
wãn 闻 sǔn 损 wãn 闻 zhí 直 注释】 译文】 闻 过 怒ɡuî
nù
wãn
yù
lâ
过①
怒,闻 誉②
乐,yǒu lái
yì
yǒu
quâ
友 来,益 友 却③
。yù
kǒnɡ
wãn
ɡuî
xīn 誉 恐④,闻 过 欣⑤,ànɡ
shì
jiàn xiānɡ qīn 谅⑥
士,渐 相 亲⑦。
【
li
【
【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汉字天地
“乐”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丝,指琴弦(xián);下面是木,指绷(bēnɡ)琴的木头,放在一起表示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乐”本来的意思是乐器,又指音乐,引申为快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相关链接】
弦章劝君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景公和大臣们一起射箭。齐景公射箭的时候,一支箭都没有射中靶(bǎ)子,可是很多大臣却都鼓掌叫好,齐景公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身边的弦章说:“自从晏(yàn)子死后,我就再也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晏子,没有人再敢指出我的过错了。”弦章听了,深深地鞠(jū)了一躬(ɡōnɡ),说:“这件事情是不是也和您有关呢?如果您听到赞美的话很高兴,那么大臣自然会奉承您了。”齐景公听了,觉得有道理。从此齐景公虚心听取大臣们正确的谏言,远离溜须之人,成为了一名贤君。
【填一填】
(誉 喻)荣 比 名(益 意)利 处 义(谅 晾)原 解 晒(欣 辛)
赏
苦
喜
【说一说】
校本课程《弟子规》教学总结 第6篇
《弟子规》一书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传统美德培养的守则,只要按照书中的要求去规范自己,就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弟子规》一共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后有序地向学生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修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对每个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弟子规》诵读活动,使得《弟子规》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一学期下来,学生都大有收获,我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全情投入,现在我校的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因为《弟子规》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三字一句,很适合学生的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达到正心正身的教育目的。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如在教读“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时,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打仗斗殴、逃课去游戏厅、网吧等图片,告戒同学们这样的场所是不适合我们出入的,它会让我们染上不健康的坏习惯的。在教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汉文帝侍母的故事”引导同学们明白,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在父母面前你都是儿女,你必须无条件的孝敬他们。
3、课堂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讲解后,都设计一个师生自由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认识前人,让学生学会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弟子规》的内容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在古圣贤的身上找到今天行为准则的影子,让学生明白与圣贤结朋友一样可以修身正德,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达成,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
4、坚持不懈的检查诵读背诵。
每班设立《弟子规》小助手,每组选一名代表做教师的助手。利用晨检20分钟组织全体同学朗读《弟子规》,平时检查同学们学习掌握《弟子规》的情况,这几名小助手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
二、取得效果方面
1、学生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我向同学们讲述:母亲十月怀胎,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把我们生下来,又用乳汁把我们喂大,并无微不至的呵护培养我们成长,母爱无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催人泪下。汶川大地震,一位母亲临死时还用乳汁喂孩子;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小心从二楼掉下来,她的脚比刘翔还快,从十几米远的地方跑过去把他接住了……同学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感染着,他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了。
2、同学们知道了我们应怎样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据家长反映: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做家务了,懂得孝敬父母了。
3、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为人处世。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同学们和睦多了,更团结友爱了,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就连老大难的卫生问题也明显好转了。据科任老师反映:以前校里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校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校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
4、有效进行了课前组织教学。据教师反映: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课前纪律明显好转,学生上课专心了。
5、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