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寓言成语
动物的寓言成语(精选14篇)
动物的寓言成语 第1篇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关于动物的寓言成语!
关于动物的寓言成语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山鸡起舞
山鸡天山美丽,浑身都披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鲜艳夺目,叫人赞叹不已。山鸡也很为这身华羽而自豪,非常怜惜自己的美丽。它在山间散步的时候,只要来到水边,瞧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它就会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骄傲地欣赏水中倒映出的自己那绝世无双的舞姿。
魏武帝曹操当政的时候,有人从南方献给他一只山鸡。曹操十分高兴,召来了有名的乐工,为他奏起动听的曲子,好让山鸡跳舞歌唱。乐工卖力地又吹又打,可是山鸡却一点都不买账,充耳不闻,既不唱也不跳。曹操的手下人拿来美味的食物放在山鸡面前,山鸡连看都不看,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走来走去。就这样,任凭大家想尽了办法,使尽了手段,始终都没办法逗得。
曹操非常扫兴,气恼不已,斥责手下人说:“你们这么多人,连一只山鸡都对付不了,还怎么做大事!”
曹操有一位十分钟爱的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又博览群书、见识渊博。这时候,他动了动脑子,有了主意,于是就走上前对曹操说:
“父王,儿臣听说山鸡一向为自己的羽毛感到骄傲,所以一见到水中有自己的倒影,就会跳起舞来欣赏自己的美丽。何不叫人搬一面大镜子来放在山鸡面前,这样山鸡顾影自怜,就会自动跳起舞来了。”
曹操听了拍手称妙,马上叫人将宫中最大的镜子抬过来,放在山鸡面前。
山鸡慢悠悠地踱到镜子跟前,一眼看到了自己无与伦比的丽影,比在水中看到的还要清晰得多。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冲着镜子里的自己激动地鸣叫了半天,然后就扭动身体、舒展步伐,翩翩起舞了。
山鸡迷人的舞姿让曹操看得呆了,连连击掌,赞叹不已,也忘了叫人把镜子抬走。
可怜的山鸡,对影自赏,不知疲倦,无休无止地在镜子前拼命地又唱又跳。最后,它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倒在地上死去了。
山鸡的确美丽,但它的虚荣心也实在太强了,以致于受人愚弄。我们可不能让虚荣心、好胜心战胜了理智,否则就会遭到惨败。
优孟哭马
楚庄王十分爱马,特别是他最心爱的那几匹马,过着你想像不到的优裕生活。那几匹马住在豪华的厅堂里,身上披着美丽的锦缎,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们吃的是富有营养的枣肉,伺候那些马的人数竟是马的3倍。由于这些马养尊处优,又不出去运动,因此其中有一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去了。这一下可真让庄王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guo)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大臣们实在难以接受楚庄王这些过分的决定,他们纷纷劝阻庄王不要这么做。可是楚庄王完全听不进去,还生气地传下命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
优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径直闯进宫去,见到楚庄王便大哭起来。楚庄王吃惊地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
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实在让人伤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钟爱的马呀,怎么能只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问道:“那你认为应怎样安排呢?”
优孟回答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天下所有的人才会知道,原来大王是真正爱马胜过一切的。”
楚庄王顿时明白过来,非常惭愧地说:“我是这样地重马轻人吗?我的过错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心中高兴了,趁着楚庄王省悟过来的机会,他俏皮地回答说:“太好办了。我建议,以炉灶为椁,大铜锅为棺,放进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马肉煮得香喷喷的,然后全部填进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话说得楚庄王也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他也改变了原来爱马的方式,把那些养在厅堂里的马全都交给将士们使用,那些马也得以经风雨、见世面,锻炼得强壮矫健。
优孟因势利导劝说楚庄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我们学会做思想工作也不无启发。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因为干涸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
“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动物的寓言成语 第2篇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象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浅论寓言类成语教学 第3篇
一、寓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种类非常多, 如来源于神话故事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 也有来源于口头俗语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 等等。 这其中, 有一类成语,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 这一类的成语, 它来源的故事通常是一则寓言, 含有深刻的讽刺义喻或警世道理, 人们将故事中的道理或者重点词提取出来, 组合成成语, 就出现了成语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寓言成语。
二、学好寓言成语的意义
寓言类成语大量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 故事短小精悍, 含义深刻, 发人深省, 在汉语言中运用很广泛。 但是, 当今时代, 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现实中, 很多人不理解寓言类成语的寓意, 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方法, 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对寓言成语的滥用和误用, 严重影响青少年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寓言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段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熟记, 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苏教版教材在中年段开始出现寓言类成语, 不仅在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 而且作为课文出现了完整的寓言成语故事, 这一类成语在教授时, 有多重难度, 不仅要记住成语本身, 而且要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中年段学生, 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 在语言积累上还不够充实, 对于寓言类成语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 运用起来就更不容易。 因此, 教授这一类成语时要注重方法。
三、教授寓言类成语的方法
寓言类成语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 成语字面比较文雅, 多是古语, 现在我们使用得很少。 学习这一类成语首先要解释的就是单字意思。 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字, 它代表的是“车杠”, 这是古代马车所特有的, 学生无法自行想象。又如“买椟还珠”中的“椟”, 这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就是盒子的意思, 现在早已不使用。 在学习寓言类成语时, 类似情况经常出现。 这时我通常会采用图像演示法, 给予孩子直观印象和感受, 让孩子理解得更容易。
寓言成语通常来自典故、寓言, 本身蕴涵深刻义喻, 而且这类成语通常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单看字面意义难以理解其含义。 三年级孩子习惯了比较浅显直白的成语, 很容易被这些成语的字面含义迷惑。 因此, 在了解了单字意思后, 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典故等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成语。 如在补充教学“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 不少孩子只看字面认为是早晨说三, 晚上说四, 早晚不一致, 比喻说话不算数, 反复无常。 实际上,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 他对猴子说, 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 晚上给四个, 猴子听了都生气了。 他又说早上给四个, 晚上给三个, 猴子就高兴了。 主要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欺骗人。 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意义。
寓言成语中有很多是8个字的, 而课本上通常只出现前四字, 学习这部分成语时, 就要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如“塞翁失马”就需要在理解单字和典故之前, 先补充后半句“焉知非福”, 让学生将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更容易一些。
寓言类成语是中年段成语教学中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部分, 在中年段成语教学中一个重点是成语的运用,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了解寓言类成语, 既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基础, 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习作和说话中。 因此, 在每一个成语教授后, 都要及时巩固, 让学生以写句子、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等方式,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含义深刻的寓言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喻义, 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义喻、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庄子》成语寓言性浅析 第4篇
一、《庄子》成语的寓言性特点
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这主要是从《庄子》说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说的。《庄子》突出了寓言是最主要的说理形式,构思奇特,寓意深远,无人能及。《庄子》寓言以虚构、荒唐、无端倪的笔法来体道,《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寓言故事组成,《庄子》全书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骷髅论道”(《至乐》)、“庖丁解牛”(《养生主》)、“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寓言故事都是出自于《庄子》。寓言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庄子》。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言:“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寓言不仅增强了成语的活力,同时,使《庄子》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庄子》中,“寓言”只是一种言说方式,与后世寓言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一半以上的庄子寓言已经基本符合后世寓言文体的要求。《庄子》一书的特点是寓言以成语名世,成语以寓言流传,因而书中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源于寓言,例如,《齐物论》寓言中狙公养猴形成的“朝三暮四”;“物化”而成的“庄周梦蝶”;《列御寇》中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的“屠龙之技”等等,保证了言说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寓言是成语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古今成语或中外成语都是以寓言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把玄奥的理论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情节中。在诸子作品中,引用寓言来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战国策》、《孟子》、《韩非子》中,常常引用寓言是当时文人学士创作的一个普遍倾向。尤其是庄子在寓言中熟练自如地运用神话传说,使得《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取决于自我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成语作为语言历史长河中生存、定型的语言现象,深深烙上了寓言中的形象的印记。《庄子》寓言中的形象,与其他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形象有所不同,具有多变性。在《孟子》中,寓言形象基本上以人物为主,寓言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等成语,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同现实悖谬或荒诞不经,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寓言着重从理想和想象出发去构思形象、创造形象。
二、《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变化分析
语言原本就没有定说,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同发生变化。《庄子》中的一部分成语就为此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部分成语出现了感情色彩的转移和语义的扩大、缩小。比如:“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从原文可以看出,“朝三暮四”的本义牵扯到猴子的成心,这个成语指出猴子偏爱“四大于三”中的“大于”,讨厌“三小于四”中的“小于”,或者害怕下午会被杀,所以在狙公要求改变早晚的数目时怒形于色。“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常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欺骗人,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真相,容易上当。但后来却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意思与“朝秦暮楚”相同,带贬义。
归结分析这种变化,《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庄子》的主旨来看:庄子主张“齐一”。在他看来,事物的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这是取决于人的认知,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需要客观条件而完全由主观来决定。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寻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始祖,他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就成为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但是庄子的超越,是一种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超脱现实,放下名利物欲,但这不太合乎现实生活。因此,《庄子》难免被人们冠以主观色彩。在世人眼里也就有了思维定势,《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表现出了消极避世、躲避矛盾,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同时,《庄子》一书中的很多思想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体趋势的发展变化而显出相应的改变,也无法抗拒地反映到具体的成语中,则以成语意义的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很多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进行感情色彩的转移或者引申的转化,这种现象时常出现。
(二)从表达的方式来看:庄子认为取消一切言辩认知行为,已达到不辩为辩、不说为说的无言独化的大境界。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语言不断地提高它的表达功能,并随着社会历史而变化发展。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语言中来,才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才会更生动、更贴切、更新颖。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也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成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脍炙人口、言简意丰的语言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得喜爱。《庄子》中的二百多个成语大部分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庄子》在古代成语的形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涌现出大量成语。因此,单就成语的成就方面来说,《庄子》与诸子作品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甚至和本义背离,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趋势,显示出成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逐渐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意义
寓言的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意义突出,含义深远。《庄子》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反映出生活朴实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一)人生观的独特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绝对超脱。庄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有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强大力量在束缚着他,这就是“命”。因此,从庄子哲学思想上可以看出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庄子的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人们便在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思想的安乐窝,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人们只能够安命无为,因此就出现了“捉襟见肘”、“上漏下湿”、“涸辙之鲋”等成语。但是,庄子在安命无为的同时又向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所以他不是宿命论者,他幻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即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内篇之首篇《逍遥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鲲、鹏、蜩、学鸠等动物形象和列子等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才能真正得道。庄子虚构了一个绝对逍遥的神人形象,形成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绰约多姿”这些成语。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不难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同时,庄子认为人应该懂得,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个道理,它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原则。庄子追踪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揭示的现实一样。因此,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希望在精神领域帮助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挣脱出来。在今天,庄子的这种思想也依然表现出可取性。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强调最多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很多成语如“洋洋大观”、“无所不在”、“每况愈下”、“化腐朽为神奇”等通过对“道”的解说和赞颂表现出这些主体观点。
(二)崇尚自由的精神意义
庄子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当然,庄子并非将“道”视为人现实的栖居之所,而认为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和精神上的超越境界。庄子向往那种摆脱了一切社会文化规范约束的自由境界,他精心编织了理念世界中的“自由王国”,这种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它有现实的基础,自然便成为庄子人生活动的主旋律。庄子提倡的个体绝对精神自由,其主要思想就是宁静致远,无为而治,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和人们实际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表现出对丑恶现实和世俗价值观念的深刻批判,对人类存在的自由精神意义的全面反思,使庄子的思想获得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宏大思维视野,并对人类承受的酷烈命运之根源及其摆脱途径的寻求。尤其是,在《庄子》中,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生活的时代,适逢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性的战国中期,庄子作为一个贫寒之士,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因此,只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挞、辛辣的讽刺,通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促使人们能够觉醒,从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庄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他不可能也没有得到一种现实的自由。所以,他寻求了另外一种自由之路,那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去追寻自由无拘的生命本质,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善、美。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在“曳尾途中”、“捉襟见肘”、“鹏程万里”等成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极力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渴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总而言之,庄子寓言成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几千年的广为传承和不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凸显庄子率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湛的文化哲理性。就寓言转化为成语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庄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在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人民性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批判现实和启蒙运动的文化源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应该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遵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融入万物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韩国庆.庄子自我学说浅探[J].西北大学,200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
动物寓言故事成语 第5篇
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he)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动物成语寓言故事 第6篇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
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
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儿童成语动物寓言故事 第7篇
城里的人生活个个都很好,有车子、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只有狐狸孤独地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悄悄地生存着。羡慕、妒忌、拼搏、懊悔,百感交集,自己认为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压根无法买车买房娶妻养子。
狐狸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把祖传的绝招都搬出来。祖先曾经以美言骗取乌鸦口中的肉,使乌鸦无言以对。老百姓打死人要偿命,诸葛亮骗死人竟然成了智慧。狐狸也就以行骗为业。狐狸常常把人卖了,人还要感恩戴德的为它数钱。
行骗也需要谋略,有谋略的狐狸往往很会装。装作一个大好人,装出乐于帮人,装出能力非凡,装出交往甚广,装出是领导的亲戚等等。
狐狸行骗的第一桶金,是在亲朋好友中间获得。一个忠厚老实的朋友交往很窄,不认识经办的人,经办人说这件事不好办,说他某某方面不符合条件。狐狸知道后就告诉朋友,这件事不难办,只要你到经办人的家,送点礼物就能成。朋友听狐狸的话,请狐狸出面送礼。狐狸贼精贼精,它没有把礼物送到经办人家,而是在经办人的办公里评理,到经办人的领导那里反映情况,领导听狐狸说得在理,这件事就给办好了。礼物就留下来给自己独吞,然后还扬言:“现在当官的哪个不贪,办一点事情也要卡一下,非礼勿视。”
朋友对狐狸感恩戴德的要宴请它。狐狸的狡猾妇孺皆知。它对朋友说:“我们是朋友,请什么客啊!要请也要请哪些领导,他们为你办好了事情认为功劳很大,请他们来名正言顺。”
狐狸已经提出这样的要求,朋友当然接受,领导由狐狸去请,钱由朋友出。这就是狐狸的狡黠之处,用别人的钱给自己做人情。请过来的人并不是重要人物,都是一些猪朋狗友,或跟某些领导有一层关系的人物。为自己今后行骗打下基础。
狐狸行骗技术很高明,表面上看它没有一点私心。实际上所有的礼物都是它自己独吞,比如领导不要的礼物退给它,它也瞒下来给自己;有的压根就不需要送礼的,把礼物留下来给自己;有的先送礼给它再送礼给经办人,狐狸收双份。狐狸行骗神不知鬼不觉,遇到办不了的事情或高难度的事情,干脆把礼物扣下来给自己。然后,狐狸会把丑话说在前面:“这件事情不好办,送礼也是肉包子打狗,你真的不死心,也只能把死马当活马医。”欺骗得天衣无缝,让人感到狐狸的真诚。
儿童成语动物寓言故事 第8篇
一天,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佳肴该多好呀。他曾听人说鹘(hu)乌可以捕捉野兔,于是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门到市场上去买鹘乌。他在街上转来转去,不知鹘乌是什么模样。七买八买竟把一只鸭子买回家了,反正他还是不知道。
第二天,这个人把鸭子带到野地里,等着野兔跑来。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过来了。这人立即将鸭子抛掷出去,让鸭子去抓野兔。可是,这只鸭子飞不起来,一抛出去它就扑打着翅膀落在地上了。这人急了,又抓起鸭子再抛掷出去,鸭子又重重地落到地上。这个人烦死了,他接连三四次把鸭子抛掷出去,鸭子始终是飞不起来。
这时,只见鸭子摔倒了又从地上站立起来,哀哀地对他说:“我只是个鸭子呀!你杀了我,吃我的肉,这是我应尽的本分。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你为什么偏偏要把抛掷的苦处强加到我头上呢?”
这个人却皱着眉头说:“你怎么会是只鸭子呢?我只当你是只飞得快、善于捕捉野兔的鹘乌呢。”
鸭子没办法,为了让这个人相信自己的确是只鸭子,它伸出自己的脚蹼给他看,说:“你看我这连在一起的脚丫子,看我这笨手笨脚的样子,是会捕捉野兔的鹘乌吗?”
这个人无可奈何地看看鸭子,再看看四周,那只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个人只好沮丧地返回家去。
儿童成语动物寓言故事 第9篇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
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三百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
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突然听到什么地方有喊救命’的声音。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车轮碾过的洼沟里面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海潮把他冲进了洼地,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现在退潮了,洼地里面没有水,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一升水或者是一斗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
“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马上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国王,请他们把滔滔不绝的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
“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西江的水来救全是空话大话,嘴上说得那么好听,但是如果等你把西江的水引过来,大概只好到干鱼摊上面去找我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空口的许诺一钱不值。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动物成语寓言故事集 第10篇
尤其叫人佩服的是纪晓岚的辩才,时人夸他是铁嘴铜牙,曾辩倒天下名流学士无数。就连真龙天子乾隆皇上跟他掰扯,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常弄得灰头土脑的,不得不容让他三分。其实真格儿讲,乾隆皇上也是个满腹珠玑、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能耐梗。照说他一个至尊天子,能不想着驳倒每见自己必得磕头下拜的臣下纪晓岚,看他出回子丑吗?只是每每交锋总占不到啥便宜,弄个烧鸡大窝脖,您说气人不?
这一天,君臣一众进了西郊富丽堂皇的宝刹万寿寺,香烟缭绕中,乾隆在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前站住,灵机一动,盯住纪晓岚突然问道:“纪爱卿,你说,这佛为何见朕发笑?”纪晓岚也不含糊,脱口而出:“回皇上,此乃佛见佛笑。”乾隆一愣,随即又问:“为何见你也笑呢?”纪晓岚眼睛一眨,躬身欲拜;乾隆挥手止住,一脸得意;纪晓岚风趣地笑道:“皇上是当今的**,臣哪能比呀!这是佛笑臣不能成佛,自然要伴随圣上左右。”乾隆没脾气,不仅服了,还被摩挲得挺舒坦,这一舒坦,又搭上了一件黄马褂。
寓言和成语的区别 第11篇
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例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农夫和蛇、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东施效颦、被同伴驱逐的蝙蝠、疑病乱投医。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成语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来源:
①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程门立雪,滥竽充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②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如开天辟地、点石成金、南柯一梦、海市蜃楼、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叶公好龙、井底之蛙、天衣无缝、涸辙之鱼、女娲补天等
④古典文学作品。如,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分享
什么是寓言?
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特点和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特点区别: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 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语用特点主要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我班已建立班级博客圈,欢迎来访^_^0 推荐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寓言小故事的成语 第12篇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公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大公无私的.启示:
寓言小故事的成语 第13篇
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不耻下问的启示: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第14篇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动物的寓言成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