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词搭配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动词搭配范文(精选7篇)

动词搭配 第1篇

多义词搭配知识库的构建, 是“多义词词义搭配知识库与词义标注” ( SCT) 这项语言工程的中心工作①。工作的重心是: 以多义词义项间的差异为着眼点, 描写具有区别义项功能的搭配形式特征, 抽象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规则。“词语搭配是系统, 词语搭配的系统表现为类”②, “抽象化”的过程, 主要是在统计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筛选和利用《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将庞杂的区别性搭配知识归纳为义类搭配规则③。搭配知识库的规模和质量, 直接关系到词义标注的效果, 建设搭配知识库的核心问题是规则区分义项的有效性。本文以动词为例, 探讨搭配知识库的构建问题。

动词的内部范畴划分和外部句法表现都很复杂, 在句法结构中活动能力强, 与很多词类都能形成组合关系。长期以来, 动词和动词的搭配问题一直是语言本体和语言应用研究的重点、 难点。当前, 学界在真实语料的发掘拓展、方法理论的推进创新、语言工程的探索研发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成果。社会的发展对中文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多义词消歧方面, 不同领域的学者不断加强合作, 在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基础上, 借助不同的方法、资源、技术, 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理想的目标。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个尝试: 以搭配规则的区分效果为出发点, 利用大规模真实语料, 致力于多义词消岐的知识获取问题; 在对动词搭配形式特征描写的基础上, 从“选择限制”的角度, 考察动词搭配系统, 探讨搭配规律。

出于代表性、实用价值、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考虑, 本研究选取并处理了《现代汉语词典》 ( 第3版) 中的903个动词, 希望能以“子集”观“全集”, 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所选取的动词具有以下属性:

1. 均为双音节词。

2. 义项数为2 ~ 5个。义项数分布见表1。

3. 在本研究所用语料文本中的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0。这903个动词的频次分布见表2。

二动词搭配知识库的框架设计

动词搭配知识库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1. 搭配描写的完备程度是规则有效性的基础。框架设计从事理、逻辑出发, 系统地设置描写项目, 全面反映动词搭配的语义、语法、语用信息。

2. 充分利用每一个具有区别价值的因素。框架设置综合考量语义、语法、语用信息, 体现语法组合中的语义关系。动词的句法表现比较复杂, 而一定上下文中动词与其搭配的深层语义关系却是唯一的; 同时, 词与词的组合是在句子中实现的, 受语法规则、语用习惯的约束。因此, 框架以语义信息为内容, 隐含语法信息, 体现语用信息。

3. 描写项目的设计兼顾信息全面性和操作效率。具体字段的设置不要求穷尽地体现每一种微小的语义差别, 避免搭配知识的提取工作陷入繁杂的语义分辨。

4. 描写项目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依据搭配提取工作的实际和词义标注的效果, 调整、增删字段。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设置了以下描写框架:

以下对项目设置进行说明:

1. 考量动词搭配的事理、逻辑基础和现实语境后, 我们将搭配知识库的框架设为“角色” “情境”“情态”“特殊共现”四个部分。除“角色”“情境”“情态”“特殊共现”及“凭事”“境事” “因事”几个项目名外, 其他描写项目名都对应于搭配知识库的字段名。“情境”部分的“凭事”“境事”“因事”下的每一字段都带有“义标”字段, 义标一般为介词, 作为形式上的标识, 引入相应的语义、语法成分。

2.“角色”“情境”“情态”三个部分对应于动词与其搭配的直接句法关系。如“角色”层级的“主事”“客事”分别对应于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 在语义上是动词关涉的主体、客体; “情境”限定事件的场景和要素, 一般体现搭配的客观信息, 对应句法结构中的状语或补语, 多为体词性成分; “情态”描述事件的性质和状貌, 一般体现搭配的主观信息, 对应句法结构中的状语或补语, 多为谓词性成分, 同时容纳副词、虚词等。

3.“特殊共现”容纳的是和动词没有直接句法关系但具备区别价值的搭配。如“类义动词”是与标注对象形成联合结构的动词, “其他同现”是语境中没有直接句法关系但能彰显词义的搭配, 一般来说, 离标注对象较远。“排除”是与义类规则结合使用的, 如果一个义类规则中出现了义项共有、影响区别效果的搭配词, 用此字段排除。

三动词对搭配的选择限制与搭配规则的提取

搭配规则的提取, 是在经过词语切分、词性标注、频次统计、平均距离④计算等预处理的语料基础上, 结合操作者的语感和经验, 对区别性搭配知识进行人工筛选和归纳。这项工作受 “有效区分义项”这个目标驱动, 理想的目标是形成具备周全性、足够抽象化的规则。具备周全性, 指规则能全面地涵盖和反映语境中具有区别义项价值的搭配信息, 这是“有效区分”的基础; 足够抽象化, 要求义类等规则反映义项差异的本质, 在现有语料之外仍具备可扩展性, 这是“有效区分”的核心。由于现实语境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要达到搭配知识提取的理想化目标, 仍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多义动词的区别性搭配, 是动词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对其组合成分进行选择限制的结果。以下拟从动词对搭配的选择限制角度, 探讨搭配规则的提取问题。

( 一) 选择限制的特点

在动词搭配知识库的逐步建立过程中, 我们能观察到选择限制的一些特点:

1. 选择限制具有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语义层面。当多义动词的义项指向的语义领域发生转换时, 它的搭配也会发生系统性的改变。如: “[进攻]①接近敌人并主动攻击。②在斗争或竞赛中发动攻势。”义项①的主事是义类“军人”“军队”, 工具是“军事装备”, 处所是“战场”, 范围是“战争”, 其他可能不会产生直接句法关系、却仍处于这个系统中的要素有“兵力”“俘虏”等, 体现了军事领域要素的系统性。而义项②的主事是义类“运动员”“运动队”, 处所是“体育馆”, 范围是“比赛” “文体活动”, 语境中其他要素有“裁判员”“冠军”等, 体现了体育领域要素的系统性。

2. 选择限制的不平衡性

多义动词的不同义项对搭配的选择限制是不平衡的, 发生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 表现为搭配语法功能的差异、搭配义类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搭配分布区域的离散性等等。

由于多义动词的义项间存在相同的内核, 同一动词不同义项的搭配存在语法功能差异的情况并不普遍, 一般来说, 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⑤也相对较远。如: “[结合]①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②指结为夫妻。”义项①可以带宾语, 所属义类为“运动变化—方位改变—结合”;义项②不能带宾语, 所属义类为“生物活动—生活—婚恋—婚嫁”。两个义项分属不同的一级类。

又如: “[节制]①指挥管辖。②限制或控制。”义项①做谓语或谓语中心, 所属义类为“社会活动—管理—掌控—执掌”; 义项②虽然也做谓语, 但常常与“有”搭配, 成为“有”的宾语, 所属义类为“生物活动—心理活动—隐忍—克制”。两个义项也分属不同的一级类。

在动词与搭配对象的某一个具体语义关系中, 同一动词不同义项的搭配义类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有的义项搭配分布相对集中, 有的义项搭配分布比较分散。例如, “[咀嚼]①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义项①的客事集中分布在“具体物—食用品”这个领域内; 义项②的客事分散在“抽象事物—事情” ( 如“~ 经历”) 、“时空—时间” ( 如“~ 流年”) 、“性质与状态—情状” ( 如“~ 孤独”) 等不同的一级类下。

搭配分布区域的离散性, 针对不同的动词义项, 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一为搭配分布区域的边界是否清晰, 二为搭配分布重合区域的大小。以两个义项的动词为例, 以下简单绘制了搭配的分布情况:

假设A为多义动词出现的全部真实语境, a1、a2分别为义项①、义项②的搭配区域, a是共用的搭配。

A由义项的意义要素总和决定, a1、a2由义项各自的意义要素决定, a1、a2剔除掉a的部分是搭配知识提取区域。左图显示了搭配区域的相交关系, 如:“[培养]①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②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两个义项的客事分别分布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主事都为社会领域的人;右图显示了搭配区域的包含关系, 如:“[流通]①流转通行;不停滞。②指商品、货币流转。”义项①的区域包含了义项②。需要注意的是, 义项之间共同的语义内核, 决定了a1、a2不会出现完全离散的情况。

词义相对模糊的义项, 造成搭配分布区域边界的不清晰, 有时难以判别搭配的归属, 难以提取区别性搭配。如: “[解读]①阅读解释。②分析; 研究。③理解, 体会。”从①到③, 是一个思维逐渐深入的连续过程, 词义的模糊性导致了搭配分布区域边界的模糊。例如在以下这个句子中, 无法判定“解读”归属义项②还是义项③: “‘批判现实’的调子一开始就为解读卡夫卡的艺术定了位, 人们关心的就只是他如何批判、控诉。”

义项搭配分布重合区域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区别性搭配的提取。如: “[结合]①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②指结为夫妻。”义项①搭配范围非常广, 难以穷尽, 义项②的搭配范围比较狭窄。在不能穷尽义项①搭配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排除法, 排除义项②的搭配就可以了。 又如: “[流通]①流转通行; 不停滞。②指商品、货币流转。”义项②与众多的具体商品名搭配, 难以总结、抽象, 同时义项①的搭配也非常宽泛, 就难以准确、全面地提取出区别规则。

在搭配知识的提取过程中, 要从选择限制的系统性出发, 全面考量不同义项语境中的各个要素, 以促进搭配知识的周全化; 而选择限制不平衡性, 也凸显了动词、义项的个性, 要在复杂的语境中细细分辨, 厘清区别性搭配的边界并抽象化为规则。

( 二) 选择限制的机制

动词搭配规则的提取是逐词进行处理的, 庞杂和灵活的语境常常让操作过程变得困难重重。是否可以通过分析义项类型、描写语义特征, 更有条理、系统地提取搭配规则? 以下主要从语义层面观察动词对搭配的选择限制, 对搭配知识库中动词义项类型的划分和语义特征的描写进行探讨。

1. 动词义项在组合关系中的语义类型划分

动词的类型划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论题, 具体如何划分是目标驱动的。动词与其搭配体现了语法组合中的语义关系, 在组合关系中, 初步划分出以下义项类型:

( 1) 角色层级: 依据义项与主事的关系, 划分为自主义和非自主义⑥。“自主”和“非自主” 的概念是马庆株先生 ( 1988) 提出的。他把自主动词界定为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 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 非自主动词界定为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本文采用马先生的界定。如: “[剪裁]①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一定的尺寸裁开。②比喻做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两个义项都是自主义。又如: “[枯竭]① ( 水源) 干涸; 断绝。②体力、资财等用尽; 穷竭。”两个义项都是非自主义。

依据义项与客事的关系, 划分为及物义和非及物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学界讨论较多, 在此我们参考林杏光先生 ( 1995) 的界定: “能带客体的是及物动词。”⑦“客体”相当于框架中的“客事”, 能带客事的是及物义, 不能带客事的是非及物义。如: “[交待]①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的人说明; 把错误和罪行坦白出来。②完结 ( 指结局不如意的, 含诙谐意) 。”义项①是及物义, 义项②为非及物义。

( 2) 情态层级: 从义项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出发, 首先依据义项在空间范畴内的表现 ( 如动作性的强弱) , 分为动作义、变化义、状态义等, 动作义如“[践踏]①踩”, 变化义如“[流失]② 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 状态义如“[满载]①运输工具装满了东西或装载了规定的吨数”。 依据义项在时间范畴的表现, 分为持续义、非持续义等, 如: “[建国]①建立国家。②建设国家。”义项①为非持续义, 义项②为持续义。

不同的义项语义类型, 对搭配选择限制的直接结果是语义关系的有无。如: “[交待]①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的人说明; 把错误和罪行坦白出来。②完结 ( 指结局不如意的, 含诙谐意) 。”义项①是自主、及物、持续义, 可以带客事, 也可以和动量词搭配; 义项②为非自主、不及物、非持续义, 不能带客事。至于选择限制的具体语义内容, 要落实到义项的语义特征。

2. 义项语义特征的描写

语义特征是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义要素的抽象, 很多学者在分析语言现象时采用了 “语义特征”这个术语。如马庆株 ( 1981、1988) 用[完成][持续][状态]来分析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用[自主][变化][属性]来分析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并指出, 要列出动词所有的语义特征是不可能的, 语义特征的设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区别作用就够了。王惠 ( 2004) 指出了汉语语义特征研究主要的两种模式: 一是从形式入手, 从特定句法结构关系中取出语义特征, 进行词的小类划分和句式的分化研究; 二是从意义入手, 从范畴性语义特征出发寻找相应的成系列的分布特征。

如何建立一个“成系列”并且适用的语义特征描写分析体系? 首要的问题是语义特征的提取。邵敬敏先生等 ( 2005) 指出, 语义特征可分为: ( 1) 自然性语义特征, 由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来, 是语义特征的主体; ( 2) 附属性语义特征, 指非自然性、主观的部分, 包括语义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等; ( 3) 聚合性语义特征, 比如由聚合形成的顺序义场具有[+ 顺序]或[+ 推移]语义特征; ( 4) 组合性语义特征, 即以词语的自然性意义为基础, 但只有与其他词语相联系时才显现出来的语义特征, 如[± 领属][± 支配][± 施动]等。本研究最为关注的是自然性语义特征和组合性语义特征。自然性语义特征建立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上, 客观世界里不可能发生的联系、主观世界里不成立的逻辑, 都不会在常规的词语搭配中出现, 这是分析选择限制的基础; 组合性语义特征是词语在组合中显现出来的特性, 突出显示了词语对其搭配限定的结果, 这是分析选择限制的中心。

“词语之间能否搭配, 取决于双方是否存在耦合性义征或语义兼容性”⑥, 这是建立语义特征描写分析体系的出发点。如在分析义项与主事的搭配关系时, 可以用[± 自主]作为义项的语义特征, 只有具有[+ 自主运动]特征的才可以进入自主动词的搭配范围 ( 如“生物—人”和 “生物—动物”) , 具有[- 自主运动]特征的, 不能进入其搭配范围 ( 如“生物—植物”) 。语义特征描写分析体系需要和语义类配合使用, 义类系统是相对静态的词语分类, 语义特征则体现了动态的词语选择限制; 同时, 要对不同词类、义类乃至具体的词语对应的语义特征进行标注, 形成不同词类、义类互相制约的互动网络。

要建立这样一个语义特征分析描写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标注, 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工作量。 无论是语义的分辨、抽象, 还是现实的标注操作问题, 都需要旷日持久、孜孜不倦的努力。

四小结

以上介绍了动词搭配知识库的框架设计, 并着重从动词对搭配的选择限制角度, 探讨了搭配知识库的建设问题。相关研究都是针对“有效性”即规则能有效区分义项进行的, 基于选择限制的系统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探讨了义项的语义类型, 并对建立语义特征描写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些想法。

文中的讨论都属于语言工程的范畴, 并努力从语言理论角度对动词的搭配进行一些系统的观察。今后将结合相关的计量分析, 对动词搭配规律进行更全面的探讨。

结合规则验证库和验证过程, 继续完善动词搭配知识库的建设, 是本文追求的目标。规则验证库是一个人工标注义项的语料库, 用来检测、校验词义消歧规则; 搭配知识库是词义消歧的知识源。二者分属不同的环节, 但都基于同一目标: 有效区分多义词义项。规则是否具备周全性、做到抽象化, 如何处理排他性的搭配 ( 只属于某一个义项的区别性搭配) 和倾向性的搭配 ( 两个义项的共同搭配, 但更多地和其中一个组合) , 规则的具体类型 ( 义类规则、词根规则、 词性规则、单个词规则、位置符规则) 等等, 都是检测、校验的对象。动词搭配知识库的设计是开放的, 根据工作的实际和标注效果进行字段的调整和增删。词义消歧需要结合规则和概率, 需要在纷繁歧异的语境中进行梳理和提取, 搭配知识库的设计需要将规则和概率结合起来, 并在语言理论的不断推进过程中, 尝试对搭配进行类型化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动词搭配知识库的框架设计, 并着重从动词对搭配的选择限制角度, 探讨了搭配知识库的建设问题。相关研究都是针对“有效性”即规则能有效区分义项进行的, 基于选择限制的系统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探讨了义项的语义类型, 并对建立语义特征描写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动词,搭配,选择限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杏光, 王玲玲, 孙德金.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 1981, (2) .

[4]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 1988, (3) .

[5]林杏光.以格关系划分汉语动词次类[J].汉语学习, 1995, (4) .

[6]王惠.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高三英语常用动词搭配 第2篇

1.agree agree to do sth.同意做某事

agree to sth.同意 2.ask

ask for sth.请求

ask sb.for help

向某人求助 ask sb.for a day’s leave

向某人请一天假 ask sb.to do 要求某人做某事 3.break

break down

出毛病,不运转 break in

插嘴,打断说话 break away from 脱离,打破 break up

打碎

break through 突破,冲跨

4.bring

bring about 导致

bring down

降低,减少,使倒下bring on 使前进 bring to 使苏醒 bring up 养育,培养 bring sth.into being 使产生

bring around

说服,使…改变主意bring together 使团结,使和解 5.call

call for 请求,要求,为…而喊出,接,叫某人 call out 召集,大声叫 call sb in叫…进来 6.carry

carry out 进行,开展,执行 carry back 运回,拿回 carry off 夺走,获得 carry sth in one’s arms 抱着 carry all/ everything before one 势如破竹7.catch

catch up 很快拾起,跟上,赶上 catch at 试图抓住 catch up with 赶上,超过 8.come

come about 发生,实现,产生 come down 落下来 come in 进入,进来 come out 出来,出版 come to 来到,达到,结果是 come across 走过,偶然遇到 come over 过来,胜过 come forth 出现,显现 come through 安然度过

agree with sb.同意某人的意见 agree on sth.就…达成一致 ask sb.for sth.向某人请求得到… ask leave

请假 ask for trouble 自找麻烦 ask to do 请求做某事 break out

爆发,突然发生 break into 闯入 break off 打断

break with 与…断绝关系 break the law 犯法

bring back 带回,想起 bring forward 提出 bring in 引来,引进 bring out 取出,显示 bring through 使度过困难,救活,穿越 bring sth to an end 使…结束 bring sth under 制服,镇压call on/ upon 号召,拜访 call up 召唤,召集,想起,打电话 call by 顺道访问 carry on 继续,开展 carry away 运走,冲走 carry forward 推进,发扬 carry sth about 随身携带 carry sth too far 把某事做得过分 catch the cold 着凉,伤风 catch on 抓住,理解come back 回来,想起来 come from 出生于,来自 come on 跟我来,加油 come along 快点,来吧

come up 走过来,走近,发芽,从土中长出come after

跟着,跟随 come by 走过,经过 come round 苏醒

come up to

来到…跟前

9.drive

drive off drive back drive down drive in a taxi drive sb home 赶走

赶回,开回 压低 搭出租车 把…送回家 drive sb mad 使某人发狂 drive out 开出,消除,驱逐 drive in 开进,努力地灌输 drive at 猛击,朝…努力 drive away 驱车离开,赶走,驱散 10.do

11.find

12.fight

13.get

14.go

drive on do well in

do some cooking do some washing do a good deed do wrong

do experiments do sb wrong do up

do the room do one’s hair what to do find out find support

find the answer to find sb in/ out fight against fight for fight back fight it out

get on/along with get back get in get off get up

get together get about get around get close to

get in touch with go away go by

go on doing go on with sth go in for

继续行驶

在…方面做得好 做饭 洗衣服 做好事

做坏事,犯罪 做实验

使某人受委屈 梳理 收拾房间 做头发 怎么办

查明,发现,了解 得到支持 找到…的答案 发现某人(不)在家 为反对…而战斗 为…而战 回击 决一雌雄 与…相处 返回

进入,收割 下车,脱下 起床

聚集,联欢会 走动,传播 消息传开 接近

与…取得联系,与…接触

离开

经过,过去

继续做(相同的)事 继续做某事 参加,从事

do some cleaning do some shopping do one’s best do right do business do sb a favour do with do the bed do the dishes have sth to do with How do you do? find oneself find a mistake find one’s wayfight with fight up fight onget away get down get in one’s way

get on get into get to know get over get married get down to doing get home/here/there go back go on go on to dogo out go over搞卫生,大扫除 买东西 尽力 做得对 做买卖 帮助某一个忙 处理 铺床 洗碗碟 与…有关 你好!自我感觉 发现错误 找到路径同…战斗 勇敢战斗 继续战斗逃离 降下,下车

妨碍某人,挡住去路 上车 进入,陷入 认识 爬过,克服 结婚 开始做某事 到家/这里/那里 回去 继续,发生 继续做(不同的)事 熄灭,出去 检查,复习

14.go

go down 下去,下沉 go to bed 上床,睡觉 go fishing/shopping/skating/swimming go bad 变坏,坏掉 go head 用吧,向前(表鼓励)go against 反对,不利于 go home 回家 go for a walk 去散步 去钓鱼/买东西/溜冰/游泳 go off 走开 go into 进入,参加 go all out 拼命干,尽最大努力 15.give

16.hand

17.have

18.hear

19.keep

20.knock 21.lead

give back 归还,送还 give out 分发,用完,耗尽 give in 屈服,让步,投降 give away 赠送 give a talk 演讲,做报告 give sb advice 给某人一些建议 give sb a hand 帮助 give orders 发出命令 hand in 交上,交进 hand on 传下去 hand back 交还,归还 Hands off!不许碰!have to 不得不,必须 have sth done 让人做某事 have a talk with sb 与某人谈话

have a few words with 与某人谈几句话 have a high fever 发高烧 have a test 参加考试 have a good time 玩得愉快 have sth in mind 牢记 hear from 收到…的来信 hear sb say 听人说起 won’t hear of 不允许 keep back 保留,阻止 keep up with 跟上,不落在后面 keep…out of 不让…进入 keep order 维持秩序 keep a record 作记录

keep the secret 保守秘密

Keep of the grass!

勿踏草地 knock at

敲门、窗等 knock down

打掉,省掉

lead to

导致,导向,影响 lead into

引入,导入

give up give off give a concert give a lesson give one’s life give an example give a loud laughhand out hand over Hands up!have sth on have a headache have a word with sb have words with sb have a seat have a day off have sth for supperhear about/ of hear a casekeep up keep on doing keep in touch with keep off keep from keep fit keep out knock into knock off lead a … life

放弃 发出 举行音乐会 上课 献身 举例 大笑一声分发,施舍 移交,让与 举起手来!穿着,带着 头痛

与某人谈话 与某吵架 坐下 休一天假 晚饭吃…听说 审理案件坚持,维持 继续做某事 与…保持联系 让开 忍住,阻止 保持身体健康 不让…进入 撞在某人身上 打掉,磕去 过…生活

22.learn

learn from 向…学习,从中吸取教训 learn sth well 学好… learn how to do sth 学习做某事

23.leave leave for 到…去

learn of 听到 learn sth by heart 背下…leave off 中断,不再做,脱掉 24.let 25.look 26.lose 27.make

leave out 遗漏,排除,忽视 leave about 乱扔,乱放 leave a message 留话 be left with 被留下,被剩下

let in 让进来

let off 让某人上岸或下车 Let me see 让我想想

look at 看

look for 寻找 look round 四处看看 look on 看待,旁观 look through 仔细查看 look about 环顾,察看 look like 看起来像 look down 俯视 look sb up and down 上下打量

lose one’s life 丧生

lose heart 灰心,失去信心 lose face 丢脸 lose a game 输一局 lose one’s heart 失魂落魄

make up 构成,配置,化装,打扮

be made from 由…制造 be made up of 由…组成,构成 make up for 弥补 make money 赚钱 make fun of 取笑 make coffee 煮咖啡 make use of 利用 make a joke 开玩笑 make a living 谋生 make a study of 研究 make a drive for 冲向

make an apology to 向某人道歉 make good marks 取得好分数 make up one’s mind 下定决心

make some difference 有些关系,有些影响leave alone 不理会,不管,更不用说 leave sb with 使某人留下 leave sth behind 留下,忘带,放弃let out 发出,放出,泄漏 let alone 不干涉,不管look after 照料,照顾 look out 当心 look up 查阅,仰视 look forward to 盼望

look into

观察,调查,向里看 look over 仔细察看 look ahead 向前看,考虑未来 look back 回顾 look down upon 轻视,看不起 lose one’s way 迷路 lose weight 减肥 lose sight of 看不见 lose touch with sb 与…失去联系be made of 用…制造 be made in 在…地方制造 make out 假装,辨认出 make peace 讲和 make friends with 和…交朋友 make tea 沏茶 make sentences 造句 make faces 扮鬼脸 make a fire 生火 make a mistake 犯错误 make a round trip 乘往返车 make a search for 寻找

make yourself at home 请不要客气 make a promise 许诺 make one’s way 排除困难前进 make no difference 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28.meet 29.move meet with 偶然遇到,符合 move in 迁入

move on 继续向前移动

30.open 31.pass

32.pay

33.pick

34.place 35.play

36.put

37.ring

38.run

39.say

40.see

41.send

move off 离开,出发 open to 有出口通向,承认 pass by 经过 pass down 往下传递 pay for sth 付钱,支付,付出代价 pay back 向…报复,偿付,报答 pay a visit to 参观,访问 pick out 选出,捡出 pick oneself up 从地下站起来 place an order 订购 play with 同…一起玩 play cards 玩牌 play football 踢足球 play a joke on sb 对某人开玩笑 put on 穿,带上,上演 put off 延期,推迟,拖延 put away 放好,收起来 put one’s heart into 全神贯注于…之中 put forward 提出 put together 形成,组成,聚集 ring back 回电话 ring off 挂断电话,停止讲话 run away 逃走,逃脱 run about 游荡 run at 突然袭击 run over 撞倒,看一遍 run out 用完 run a school 开办学校 say yes to 同意某人 say hello to 与某打招呼 say out 坦率地说,直说 I mean to say… 我的意思是… It is said that… 据说… see sb off 送别 see into 调查,看到…内容 see through 看穿,看透 send for 派人去叫/请 send away 发送,派遣,邮购 move about

走来走去,搬来搬去 open up 解开,开辟 pass away 消失,去世,过去 pass through 通过,穿过 pay off 还请 pay attention to 注意pick up 拾起,中途接人/带货 pick cotton/apples 摘棉花/苹果play with fire 玩火 play the piano 演奏钢琴 play chess 下棋put up 挂起,举起,张贴,建立 put into 输入,使进入 put sth down 放下来,写下,记下 put out 生产,扑灭,拿出 put up with忍受ring up 打电话run across 跑过,不期而遇 run after 追赶,伺候 run down 撞倒,耗尽 run off 跑掉 run out of 缺乏,从…里跑出say no to 拒绝某人 say good-bye to 与某人送别 say for oneself为自己辩解 That is to say 那就是说,换句话说see about 查看,料理,考虑 see to 注意,办理 see(to it)that 注意务必做到…,保证 send up 把…往上送,发射 send back 退还,送还

42.set

43.stand send out 发送,派遣 send a telegram 发电报 set off 出发,动身 set up 建立,创立,竖立

放下,记下,写下,让…下车 set down

set free 释放

站在…旁边,和…站在一起 stand by

send a message 捎信

send sb to do派人去做某事 set out to do sth 开始,着手

set about doing sth 开始,着手,试图 set fire to 点火

set an example to sb 为某人树立榜样 stand up 起立

44.stay

45.take

46.think

47.turn

48.use

49.wait 50.write

stand at attention 立正

stand against

使靠着…站立,反对 stay away 不在家,外出 stay behind 留在后面

stay with

与…呆在一起,继续使用 take away 拿走,移去 take off 脱掉,起飞 take for 认为,误以为 take up 举起,从事,占用 take along 带着 take an exam 参加考试 take medicine 吃药 tape apart 拆开,严惩 take place 发生 take time to do 抽出时间做某事 take it easy 别着急 think about 考虑 think over 仔细考虑 I think so 我是这么想的 I think not 我以为不

turn in 交出,上交,拐弯,进入…往里走 turn off 关 turn against 背叛 turn aside 闪开 turn down 翻下,关小 turn over 把…翻过来 used to 过去常常 use out 用完,用坏

be used for doing被用作=be used to do wait for 等候 write down 写下,记下 write back 回信stand for 代表,象征,主张 stand doing 忍受做某事 stay out 呆在户外 stay up 不睡觉,开夜车,挺得住take back 拿回,回去,撤销 take out 取出,扣除 take in 接纳,欺骗,占有 take down 拿下 take a taxi 坐出租车 take a picnic 去野餐 take part in参加 take measure 采取措施 take the place of 代替 take a picture 拍照think of 想起,关心 think out 想出,设计出 I don’t think so 我想不是这样的turn into 变成 turn on 开 turn up 向上翻,拧亮,开大,出现 turn away 转过脸去不准入内,回绝,解雇

turn out

生产,变成,走掉,集合,参加 turn to

动词搭配 第3篇

关键词:否定词  “不”  动词  搭配

“在现代汉语中,‘不是最为常用的一个否定副词,其基本的表达功能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等加以否定。”[1](P1)作为一个副词,“不”所修饰的多是动词。

一、“不+V”结构

“不+V”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否定词+动词”的否定结构,这个结构中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是指向后面所接的动词。例如:

(1)不知道  不明白  不清楚  不了解  不想

(2)不用  不要  不行  不准  不成

(3)不看  不听  不吃  不写  不喝

(4)不去  不来  不开  不关  不停

上面四类中的动词分别代表四种情况: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表示允诺的动词;表示与人的身体部位相关的动词;表示与状态相关的动词。例(1)~例(4)中的否定副词“不”都位于动词的前面,否定的是后面的动词,语义指向是后面的,是对心理状态、允诺、身体部位的动作和动作状态的否定。

朱德熙认为:“‘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往往表示对某种意愿的否定。”[2](P200)“不”否定一种动作活动时表示说话人自己的一种主观意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可以否定过去、现在和将来。例如“不吃、不去、不看电影”等。

表示客观否定的否定词是“没”,“没”否定一种动作活动时,表示一种客观的说明,说明所否定的动作、状态,一直到说话时还没有出现、显现。但是限于指过去、现在,不能指将来,例如“没去、没看、没看电影”等。需要注意的是,“没”否定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在某时某刻不存在什么”的含义。

二、“V+不”结构

“V+不”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句式,虽然它的形式看起来很短,但是却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反问句式。例如:

(5)知道不  明白不  清楚不  了解不   想不

(6)用不  要不  行不  准不  成不

(7)看不  听不  吃不  写不  喝不

(8)去不  来不  开不  关不  停不

很明显,在上文中“不+V”结构中的词组,在这里都可以把“不”和“V”的位置互换。互换之后,原来的词组变成了一个简短的疑问句。虽然词组和疑问句中的成分都没有改变,但因为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两者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以每个类别中的第一个例子来分析“V+不”这个结构。平时口语交流中所使用的“知道不”“用不”“看不”“去不”等结构,其实是由“知道不知道”“用不用”“看不看”“去不去”等结构省略而成的(记作A类结构)。它们其实是“(某人)知道还是不知道?”“(某人)用还是不用?”“(某人)看还是不看?”“(某人)是去呢还是不去呢?”等这些选择疑问句(记作B类结构)的缩略句。缩略句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二是省去了某些词语。”[3](P169)在B类结构中,疑问句没有语音的停顿,并且省去了主语和疑问词,同时前者和后者之间还有逻辑联系。因此B类结构是缩略句,而A类结构是在B类结构的基础上再次省略简化之后的形式。这样更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可见,“V+不”结构是一个极其简略的疑问句结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结构的简化,也是语言具有活力的一种体现。

三、“V+不+补语”结构

“V+不”结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疑问句的结构形式,在其否定词后面加上补语可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如:

(9)拿不动  推不动  举不动  走不动   咬不动

(10)看不起  买不起  拿不起  抬不起   吃不起

(11)看不准  拿不准  弄不准  打不准   投不准

(12)看不住  拿不住  咬不住  扛不住   压不住

(13)看不上  供不上  叫不上  交不上   等不上

(14)打不过  跑不过  骂不过  气不过   敌不过

(15)谈不来  做不来  弄不来  出不来   叫不来

这些“V+不+补语”结构的词组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十分常见,也正因为常见所以才经常被人们忽略。如果将否定词“不”的位置挪到动词的前边,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以每一类的第一个为例,*代表错误的说法):

(16)*不拿动

(17)*不看起

(18)*不看准

(19)*不看住

(20)*不看上

(21)*不打过

(22)*不谈来

很显然这些句子都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用语规范。梅笑寒在研究“V得/不动”的语义时谈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作用,施事能否使自身实现某种动作—位移,或施事能否通过某种动作使受事发生位移,或施事能否使受事发生变化——使物改变形状或使人改变思想、态度、行动等。”[4](P37)

“V+不+补语”结构中,补语“动”“起”“准”“住”“上”“过”“来”都是表示受事在动作“V”的作用下,原来的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转移。也就是说,在“V+不+补语”结构中,否定词“不”否定的是结构中的补语,而不是否定动作本身。“如果句中存在焦点,否定词‘不会否定该焦点,并引出一个三分结构(tripartite structure),否则,‘不会否定邻接它的词(adjacent word)。”[5](P119)

在语言学中,“焦点”又称“表达重心”或“表达重点”,是一句话中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最重要的信息,或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着重说明的部分。[6](P42)否定的焦点简单地说就是否定词在语义中的否定指向。因此,“V+不+补语”结构中的焦点是结构中的“补语”——表示受事在受到施事的动作“V”之后发生的状态,而不是与否定词相临近的动词“V”。

四、结语

否定词“不”和动词的三种相关的搭配中,由于否定词和动词的搭配不同,结构所产生的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只有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否定的语义指向,才能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差别。

参考文献:

[1]张谊生.“不”字独用的否定功能和衔接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

学报,2004,(8).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贾娇燕.实用汉语语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梅笑寒.可能补语“动”的语义分析[J].语言学习,1996,(4).

[5]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不”字句之语义解释[J].现代外语,

1999,(2).

[6]温锁林.关于焦点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1).

动词搭配 第4篇

反身代词自己有三种用法, 一是泛指, 二是强调, 三是照应。比如: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老师让小明自己拿主意。

(3) 老师说小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1) 中“自己”是泛指的用法, 并不具体指某个人, 而是泛指任何人, 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真理或者是被绝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事情。在这种句子中, “自己”并没有先行语与之照应, 可以称为“无先行语照应”。 (2) 中“自己”是强调的用法, 指代近距离的“小明”, 属于近距离照应, 这种用法中自己是可以省略的。 (3) 中自己的具体语义所指是有歧义的, 自己可以指远距离的“老师”, 也可以指近距离的“小明”。在 (2) (3) 中“自己”与结构内出现的某个先行语同指, 即“有先行语同指”。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 (3) 中“自己”的用法, 运用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解释当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先行语时, “自己”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与哪个先行语相互照应。或者说例 (3) 中“自己”为什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价”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 它能支配几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 就是几价的动词。根据这个配价原则, 现代汉语动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个动词如果不能支配任何性质的额名词性词语, 那它就是零价动词。零价动词大多是反映自然现象的动词, 比如:“地震、刮风、下雨、打雷”等。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 那它就是一价动词。一价动词差不多就是一般说的不及物动词, 比如:“病、醉、休息、咳嗽、游泳”等。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 也就是说能带一个宾语, 那它就是二价动词, 二价动词差不多就是一般说的及物动词, 如:“爱, 采, 参观, 讨论, 改良”。如果对二价动词进行细分的话, 大致有以下几类:

动作动词, 如:“咬, 吃, 参观, 讨论”等。

性质动词, 如:“爱, 喜欢, 关心”等。

关系动词, 如:“是, 姓, 属, 等于”等。

感官动词, 如:“想, 觉得, 打算, 认为”等。

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 那它就是三价动词。三价动词差不多就是一般说的双宾动词, 比如:“给、送、告诉、退还、赔偿”等。如果对三价动词进行细分的话, 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交接动词, 如:“接、收、给、送”等。

互向动词, 如:“商量、交换、争论”等。

兼语动词, 如:“选举、请求、派遣”等。

称呼动词, 如:“称、叫、认”等。

与“自己”照应有关的动词是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 具体包括:二价动词中的动作动词, 性质动词, 感官动词;三价动词中的交接动词。具体可见下面的几个句子:

(1) 何守礼咬咬自己的上唇, 又咬咬自己的下唇, 然后用右手的食指点着四方桌子说道:“对了, 对了, 问题就在这里。”

(2) 妈妈似乎懂得了爹的话, 点点头, 春妮只觉鼻子一酸, 那时才十二岁的她, 以为爹妈从此就不喜欢自己了, 心里好不难受, 回到床上孩子气的哭起来!

(3) 我原本打算自己亲自参加大瑶山的社会调查。

(4) 为保证设备精度, 提高加工质量, 她给自己订了三条规矩:一是精心操作设备, 定期检查、换油。

二、运用动词语义指向来解释“自己”的歧义现象

研究“自己”的照应实际上就是研究“自己”的指向, 作为句子核心成分的动词, 其语义指向必定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下面我们进行简单的分析:

有些动词的语义指向非常明确, 一般只能指向别人, 而不能指向自己, 也就是说宾语不能是“自己”。这类动词有:“信任、抱怨、妒忌”等。除非是在某种语境中为了某种修辞作用, 否则是不会出现:“信任自己, 抱怨自己, 妒忌自己”之类的词组的。比如:

(1) 张三说李四信任自己。

(2) 张三认为李四妒忌自己。

(1) 中“自己”只能指代张三, 不会指代距离“自己”更近的李四, 因为信任一般是指向别人的, 在句子中不会引起歧义。 (2) 中失望“自己”只能指代张三, 理由同上。

但是某些词语的动词语义指向不明, 可以指向自己, 也可以指向别人, 比如:“知道、相信、喜欢”等。比如:

(1) 老师要求学生多批评自己。

(2) 张三说李四相信自己。

(3) 儿子觉得爸爸知道自己错了。

(1) 中“自己”既可以指代老师, 也可以指代学生。如果指代老师的话, 属于长距离照应, 如果指代学生, 那么自己在这里的用法属于表示泛指。 (2) 中“自己”既可以指代张三, 也可以指代李四。如果自己指代张三, 属于长距离照应, 如果指代李四, 应该是属于强调与照应相结合的用法。原因有二:第一, “自己”指代李四, 属于近距离照应, 这与自己的强调用法一致;第二, 从语义角度来说, 自己属于心里动词, 起照应功能的“自己”也具有强烈的心理属性, “相信自己”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实际上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判断”等, 意思是“相信”的是“从属于自己的一种属性”, 而非“自己”本身这个个体。 (3) 中“自己”既可以指代儿子, 也可以指代爸爸, 因为“知道”既可以是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 也可以是知道别人的事情。

还有一种情况, 自己与三价动词结合是, 自己所照应的对象会根据动词后的宾语发生变化, 比如:

(1) 我告诉他自己的名字。

(2) 我告诉他自己的分数。

(3) 我问过他自己的名字。

(4) 我问过他自己的分数。

(1) 中自己只能指代远距离的“我”, 因为一个人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不会需要别人来告诉, 除非是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 比如:“他出车祸后失忆了, 所以我要告诉他自己的名字。”这句话中自己既可以指代“我”, 也可以指代“他”。 (2) 中“自己”既可以指代“我”, 也可以指代“他”, 因为自己既可以知道分数, 也可以不知道分数。 (3) 中“自己”只能指代“他”, 因为自己的名字不需要问别人后才能知道。 (4) 中“自己”既可以指代“我”, 也可以指代“他”, 理由同 (2) 。

三、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 能与“自己”搭配的动词是一些特定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当句子中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先行语名词时, 在动词语义指向的影响下, 如果“自己”照应全句的主语, 那么便属于长距离照应;如果在动词语义指向的影响下, “自己”照应自己所在词组或者小句的主语时, 为近距离照应;如果自己所指代的对象不是确指的某一个, 而是多个的话, 一般是强调用法与照应用法相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从动词的配价理论来看哪些动词可以与“自己”组合, 并运用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解释“自己”的歧义现象。

关键词:自己,配价,语义指向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吕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型和动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7.

[3]刘礼进.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照应功能[J].外国语, 2008, (1) .

[4]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动词equip的句型搭配 第5篇

Please equip yourself with a sharp pencil and a rubber for the exam. 请准备一支尖的铅笔和一块橡皮参加考试。

They equipped themselves with a pair of sharp axes and set off for the forest. 他们带上两把利斧朝森林走去。

句型搭配二:表示“装备”“配备”,要以被装备的对象作宾语,而不能以装备物作宾语;其句型通常为:equip+装备对象+with+装备物(有时使用被动语态形式)。如:

The soldiers were equipped with guns. 士兵们装备有枪。

John equipped his bike with a headlight. 约翰给自行车装了前灯。

每个房间都装了空调。

正:Every room is equipped with air conditioning.

误:Air conditioning is equipped in every room

句型搭配三:用于equip sb with sth,表示为某人提供某物。如:

Did she equip her daughter with the correct boots? 她给女儿买的靴子合脚吗?

We should equip our children with a good education. 我们应该使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句型搭配四:有时还可后接不定式的复合结构,表示使某人准备好做某事。如:

They were not equipped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他们没有准备好应付这种局面。

Your education will equip you to earn a good living. 你受的教育将能使你谋得好的生计。

动词搭配 第6篇

关键词:表自然现象名词,动词隐喻,俄汉对比

“动词隐喻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认知语义和词汇语义现象”( 彭玉海、王洪明,2013: 32) ,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人们一个耳熟能详的事物来理解和感受另一个事物,即隐喻就是通过某种关系和手段将事物的原始域和目的域联系起来。在俄语中动词的隐喻现象也大量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交际中。如Идётдождь. 这里的идти最主要的意义是“行走( 指人或动物) 步行”,但是与表示天气的名词дождь( 雨) 连用时就表示“下雨”。再如метель разыгралась里的 разыграться,其本意为“玩得兴起,玩得入迷,玩得忘乎所以”,但是与метель( 暴风雪) 连用时就表示“( 风、雨、雪等自然现象) 剧烈起来,强烈起来,猛烈起来”。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的隐喻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俄语动词是语言语义机制中内容丰富、复杂而且语义衍生性能极强的词汇单位。”( 彭玉海、王洪明,2013: 32) 俄语动词其语义涉及到俄语表达的各个领域、层次性极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没有收集到国内外相关选题的研究,以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为例的俄汉隐喻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分析

隐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的焦点,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被大量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语言润色、添彩,使人们的 表达更加 生动形象。根 据Lakoff&Johnson( 1980) 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人们借助对一个概念( 隐喻的原始域) 的已有认识来理解另一个新概念( 隐喻的目的域) 。隐喻具有多义潜势,即具有隐喻用法的词、复合词组,本身具有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只是在词汇化后、在特定的搭配下、在特定的语义下,有且只存在一种意义,但同时也受人们对词、复合词组的认可度、相关知识的匹配度、熟悉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汉语中,词的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而隐喻就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 百度百科) 。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如: 风驰云卷、风卷残云、风起云蒸、海沸河翻等,这里的“驰、卷、起、沸、翻”等动词的最基本的词义并不是这个词在这些词语中所表达的,只有在与表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时才体现出隐喻的用法,其意思为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河海沸腾,暗指事物起势快、迅速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文化与汉字历史,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经历了从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应运而生的印刷体。人们用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法及修辞手段来表达心中的所想,“隐喻”俨然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在汉语中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社会方言、地方方言、歇后语、谚语以及寓言故事中都能看到。

《现代汉语词典》对隐喻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等比喻词,而用“是”“成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隐喻用法在汉语中非常常见( 《现代汉语词典》,2012: 1557) ,例如: 家里的“小祖宗”等,这里的“小祖宗”并不是真正的小祖宗,这正是汉语的隐喻用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家里的小孩儿的所作所为,表达出家长们对孩子的无可奈何和过分地溺爱。隐喻使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具体形象。在农村有很多地方使用电视信号接收机,但因为其外形酷似“大锅”“锅盖”,使人们在讲信号接收机的时候很容易就将其描述成“锅盖”“大锅”。

二、俄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分析

张建理、朱俊伟( 2011) 指出,隐喻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先导和热点。按照词类来说,隐喻又可以分成名词性隐喻和非名词性隐喻两个大类,后者包括了动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是基于行为的隐喻,在俄语中的动词性隐喻用法也比比皆是,下面以与表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为例,来说明俄语中动词的隐喻用法,例如: Ветер поднялся( 起风了) ; Выпал снег( 下雪了) ; Облака плывут по небу( 云在天空上飘着) 。подняться ( 登上、爬上) ,выпасть( 掉落、掉下) ,плыть( 游泳) 等动词的原义并不是与表自然现象名词搭配时的意义相同,而此类动词只有在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时,才能引申出“起、冒、下、飘”这样的意义。

动词是俄语形态学体系中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词类。动词表示作为过程的行为,具有体、态、式、时和人称等语法范畴。动词在俄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谓语。然而在国内很多学者把隐喻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名词性隐喻上,而忽略了非名词性隐喻即动词性隐喻,“从表征的内容上来说,名词指称概念实体或事体,确指某种东西。而动词指的是描述事物的存在,与名词的相关联性,动词是具体而抽象的。具体,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生命和活动都是历历在目的; 抽象,是因为它不能确切地指某种东西,而只是涵盖了不同事物的相似的行为和情状,所描写的生命活动是不及物的”( 刘正光,2007: 159) 。

谈及俄语动词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语义关系时,彭玉海认为: “动词隐喻中的喻体动作表示次要概念或衬托概念,同时也是起始概念、原发概念,对应于本义、既定义,而本体动作表示主要概念,同时也是目标概念、对象概念,即需要喻托和说明的终位概念,对应于衍生义、喻义。隐喻时动作本体和喻体之间形成特定的语义关系。”( 彭玉海,2011) 而在对比分析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的过程中发现,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类似于主从联系的关系。与表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不与表自然现象名词搭配时,其本身存在多种动词语义。但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 如与表自然现象名词搭配时) 动词的隐喻性才能表现出来。例如: идти在俄语词典中共有26个义项,基本义: 行走、步行、走来、驶来、来临,Поезд от Пекина доУрумчи идёт четверо суток( 火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行驶4昼夜) ; Часа два мы шли без отдыха( 我们不停脚地走了2个多钟头) ; 其隐喻义: ( 雨、雪等) 下降、落下等,其隐喻义只有在表示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时才能够引申出其动词的隐喻义,例句: Снег шёл с утра до ночи( 雪从早上下到夜里) ; Осенний дождь всё идёт и идёт( 秋雨绵绵,下个不停) ; Гроза идёт,скореепое дем домой! ( 雷雨快来了,我们快回家吧! ) ; разыграться在俄语词典中共有3个义项,基本义: 玩得起兴,玩得入迷,玩得忘乎所以,如Дети так разыгрались,что стали бросать друг в друга чем попало( 孩子们玩得兴起,顺手操起什么就相互投掷起来) ; Пианистразыгрался( 钢琴家弹得来劲) ; 其隐喻义:剧烈起来、激烈起来、汹涌澎湃起来,Буряр азыгралась( 暴风雨大作) ; Море разыгралось( 大海翻起了波涛) ; 其隐喻义同上也是只有和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时才能够引申出动词的隐喻义。相同的动词还有лечь,навести等。此类动词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 即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时) 才能引申出隐喻关系。

三、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的异同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我国的俄汉语对比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研究的成果来看,我国各个时期的研究重心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语调对比,语法对比,词汇、词义和成语对比和修辞手段对比。当然其中还包括对其他问题的研究”( 许高渝,1997: 811) 。修辞手段对比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而且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隐喻就是众多修辞手法之一。隐喻在汉语中就是暗喻,属于比喻的一种,然而比喻还可以分为明喻、借喻、强喻、反喻、博喻,比喻在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比喻是用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并且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事物进行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在俄语中隐喻也是从一个人们熟悉的认知域,即原始域通过某种手段到达目的域,从而了解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文对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了俄汉语动词隐喻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一是虽然一个动词有很多的意义,但是在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时有且只有一个意义与之相对应,例如: Звук уснул( 声音安静下来) ; 电闪雷鸣。二是俄汉语动词的隐喻都是从人们所熟悉的原始域到人们所不熟悉的目的域的过渡,即通过一个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来认识了解人们所不熟悉的事物,Играют волны( 海浪咆哮着) ; 七月流火。不同点: 一是汉语的动词隐喻更加具有文学色彩、栩栩如生,使得语言文采斐然,相比之下俄语动词的隐喻就显得缺少文学色彩。造成这个不同点的原因是: 汉字种类多、数量大,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相比之下俄语的单词数量就少了很多。二是俄语中大多数动词都有对应体,在汉语中动词没有对应的完成体或是未完成体,俄语两个不同的体,汉译时也不一样,例如Идёт дождь( 正在下雨) ; Пошёл дождь( 下起雨来了) 。

在口语表述中,无论是俄语,还是汉语,隐喻用法都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口语中使用隐喻,更适合于口语交际无准备性、非正式性和话语人直接参与语言交际的宽松环境,例如: Сегодня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Да,идёт дождь。在文学语体中使用隐喻,可以增强和丰富语言的感染力,例如: Играют волны—Лермонтов。而在报刊政论文中运用隐喻,能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突出主题。由此可见,隐喻可以使表达者在不同的语体中,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语言学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同许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往往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四、结论

动词搭配 第7篇

在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必然会出现错误。其中词语搭配错误是所占比例较高的一种。相关研究表明, 语言学习者, 甚至是高级语言学习者都存在语言搭配能力滞后的问题。由于搭配知识是整个词汇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很多语言研究者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搭配应被给予更多重视。

研究设计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简称CLEC) 共收集了包括中学 (St2) , 大学英语4级 (St3) 和6级 (St4) , 英语专业低年级 (St5) 和高年级 (St6) 在内的5种中国英语学习者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简称CLL) 的语料一百多万词, 并对言语失误进行了标注。本文选用语料库检索工具My Finder, 在子语料库St3中共检索出598个动词与名词搭配错误 (CC3) 。作者对这些错误进行了分析, 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学习者对英语中间语体系 (interlanguage system) 的了解, 以有效促进英语词汇搭配知识的教与学。

结果与讨论

1.动词与名词搭配错误的特点

作者首先把这598个错误分成12个子类别并发现:位居第一的是动词的误选, 占55.18%。位居第二的是名词的误选, 占9.20%。位居第三的是虚化动词的误用, 占9.03%。短语动词的误用位居第四, 占8.53%。标注性错误占3.85%, 位居第五。用法1错误占3.68%, 多是由于学习者的逐字翻译而导致的。用法2错误占2.84%, 是学习者过分详尽地表达他们的意思, 从而导致句子的冗长与罗嗦。用法3错误占2.68%, 是学习者错误地把两个甚至多个动名词混合在一起。无法确定的错误是指那些不能被分类到上述任何一种类型的错误, 占2.17%。排在最后的三类错误分别是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占1.51%, 限定词的误用, 占0.84%, 及结构错误 (错误的句法结构) , 占0.50%。

2.动词与名词搭配中引起错误的动词和名词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错误中动词和名词的特点, 作者先从动词的误用,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误用和虚化动词的误用这三个子类别中将引起错误的动词提取出来, 然后从名词的误选这一个子类别中将引起错误的名词也提取出来, 最后借助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第四版) 进行对照, 作者发现, 引起错误的动词和名词都是比较常用的词语, 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第四版) 中都属于前3000最常用的词语。

3.动词与名词搭配错误的原因

为了寻找原因, 作者对这些错误进行了诊断。又按照诊断结果 (引起错误的原因) 把它们分成11个子类别。作者发现:由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错误位居第一, 占71.24%。这说明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母语。诱导性错误位居第二, 占8.36%。这类错误主要由于学习者过多地使用某些单词, 尤其是虚化动词 (如take, get, do, make等) 而引起的。而这些词汇一般都频繁地出现在学习者的课本上, 或是被教师和同学频繁使用, 因此学习者误以为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这些单词都是安全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因形成错误的假设或概念而导致的语言错误就是分析型错误, 占7.53%。标注性错误占3.34%, 这说明CLEC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当学习者缺乏自信, 总想把意思表达得更详尽时, 他们就会犯信息多余的错误, 这类错误占3.01%。错误运用整体策略是指当学习者需要用某个单词来表达但一时想不到该词, 于是就错误地用一个近义词, 上义词, 反义词, 甚至自己造一个词来代替。比如, 当学习者想要说brush teeth而又没想到brush时, 他们就说wash teeth。这类错误占2.34%。学习者对二语中的某些概念的误解所导致的错误占1.67%, 对某些规则的不完整应用所导致的错误占1%, 由于过分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导致的错误占0.67%。作者无法找出其原因的错误占0.5%。还有的错误不止一个原因, 被称为模棱两可的错误, 这类错误占0.34%。

结束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词语搭配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搭配更多的重视, 必要时应把英语和与其对应的汉语进行对比, 从而减少母语对学习者的干扰。同时也要提高学习者的搭配意识, 学习者在学习词语时应该把它和常常与之伴随出现的搭配词一起学习。

摘要: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 , 本篇论文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在英语四级考试作文中的动词+名词搭配错误作了一项描述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探寻这些搭配错误的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搭配,动词+名词搭配错误,错误分类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桂诗春, 杨惠中, 杨达复.基于CLEC语料库中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杨士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动词+名词搭配失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动词搭配范文

动词搭配范文(精选7篇)动词搭配 第1篇多义词搭配知识库的构建, 是“多义词词义搭配知识库与词义标注” ( SCT) 这项语言工程的中心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