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髓炎范文
创伤性骨髓炎范文(精选5篇)
创伤性骨髓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5名2009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5名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骨不连接患者,其中3名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12名为开放性骨折(8名为内固定术后感染,4名为石膏外固定术后感染)。
1.2 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下取患者病灶部位胫骨切口,将其炎性或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掉,切除患者硬化骨与死骨。所有患者均实施“C”型外固定支架,需要纠正成角,并对外固定支架进行调整,确保其胫骨骨折面紧密接触,将腓骨适当截除,以利加压。在骨缺损处植骨,确保患者骨缺损区不仅有松骨填充,又有皮质骨支撑。所有患者均用滴注引流的方式去伤口引流。对患者皮下组织与皮肤实施全层间断缝合,缝合过程中必须注意消灭死腔[1]。
手术后,要避免血凝块将患者引流管堵塞,手术后2d有较多渗血,滴速比较快,之后会逐渐减慢。持续滴注引流约13d后,等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局部伤口没有炎症现象,而且引出液透明,患者伤口内没有渗出物时,可将引流管拔除。术后将敏感抗生素应用于患者。鼓励患者在术后12h主动活动膝关节与踝关节。并依照X线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观察,通常约4个月后可将其外固定支架去除。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2~3年的随访调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3~21周,所有患者伤口均在治疗一期后愈合。3名患者由于缺乏功能锻炼,出现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僵硬,其他患者下肢功能均恢复正常状态。
3 讨论
人体胫骨由于受损伤,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此为慢性骨髓炎比较常见的部位。近些年,由于开放性骨折所导致的骨髓炎症较为多见。而作为胫骨骨折治疗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感染性胫骨骨折骨不连接的主要因素是早期处理不当,坏死组织未彻底清除干净。本文中,所有患者都是早期切开引流,未能控制感染,将内固定材料去除后,对其进行3~6个月的观察,依旧反复发作的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骨不连接患者[2]。将患者肉芽组织彻底清除,摘除死骨是其治疗原则,通常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也会伴有骨不连接问题,所以一般会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植骨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骨不连接,促进患者骨质有效愈合。
形成慢性骨髓炎窦道后,无法彻底清除患者病灶中的脓液、坏死组织与炎性组织,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将患者体内炎性疤痕组织与肉芽组织彻底清除掉,去除硬化骨与死骨,充分引流。通过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后所存在的骨不愈合情况,“C”型支架加压固定,创伤小,方法简便,不加重损伤,对患者感染控制与伤口愈合非常有利[3]。多平面穿针具有固定可靠的优势,而且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外固定的可靠性对患者功能锻炼极为有利,特别适用于小腿骨折感染。此外,加压外固定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对患者骨代谢活动中所存在的生物效应予以进一步强化,促进患者骨愈合。
在患者滴注引流基础上,对感染性骨折骨不愈合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一期植骨。感染并非植骨禁忌证,以下情况笔者认为均可实施一期植骨:(1)受骨区软组织血运良好,患者伤肢端运动与血运感觉良好者;(2)合并局部软组织缺损或者感染性骨不愈合,骨组织缺损在4cm以下的患者;(3)胫骨不愈合处出现小面即皮肤损伤,而且创面愈合4个月的患者;(4)实施一期病骨切除术后,骨髓炎中有骨缺损残存的患者[4]。
在引流充分的基础上,一期将细小松质骨植入,填充骨缺损。植骨块表面早期成骨细胞,其营养吸收源头为周围组织,此外,因为松质骨本身所具有的结构特点,新生血管极易长入,对患者血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抗感染的功效。而且皮质骨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植骨于患者大块皮质骨髓中,具有生物髓内钉作用。通过髓内髓外植骨,一方面存在皮质骨支撑,另一方面松质骨还具有填充缺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骨愈合率。所以,彻底清创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一期植骨手术和外固定,同时配合功能锻炼,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真奇,高俊,郭林新,等.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治疗创伤性股骨骨髓炎后遗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8):635-637.
[2]张立,朱清远.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6(7):113-114.
[3]袁佃鹏.急性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2,25(7):288-289.
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第2篇
2、体位安置: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患者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3、开放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
4、控制出血: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每隔30 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 h。有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
5、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的病人是创伤与失血并存,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尽量选用粗而直的上肢静脉,以套管针注射,并妥善固定,确保液体快速进入体内。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慎防由于快速输液、输血所致急性肺水肿。缺氧 高流量给氧,以补充血容量不足而致缺氧。
6、复合伤的观察与处理 对脑、胸、腹复合伤者除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要了解胸、腹情况。开放性胸腹伤病情较易观察;而闭合性胸腹伤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①多合并其他部位损伤;②受累脏器主要为挫裂伤,内出血及伤情进展观察较困难,影像学诊断有较大帮助;③多有胸部多根肋骨骨折或肺挫伤,伤后多合并呼吸困难;因此,在休克复苏的同时要充分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在抗休克治疗同时,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争取手术时间。
创伤性骨髓炎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 2015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 女7例; 年龄19 ~ 62 ( 38. 9 ± 1. 3) 岁; 急性12例, 慢性8例; 受伤至接受本院治疗时间3周~ 3. 6年, 平均 ( 6. 2 ± 1. 2) 个月。观察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21 ~ 61 ( 38. 8 ± 1. 7) 岁; 急性10例, 慢性10例; 受伤至接受本院治疗时间4周~ 3. 8年, 平均 ( 6. 3 ± 1. 6) 个月。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临床表现急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 局部存在明显红肿, 患者有感搏动性疼痛, 且创口或骨表面存在脓液, 外周血WBC检查结果在10 × 109/ L以上, 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慢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有明显肿胀、存在压痛情况, 存在窦道, 有恶臭脓液流出, 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效果不理想, 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1. 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负压引流治疗, 对照组另给予局部抗生素灌注治疗, 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及分泌物培养, 依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治疗, 手术过程中彻底清除病灶, 并钻通髓腔, 之后使用碘伏、双氧水及敏感抗生素溶液浸泡, 冲洗3次以上, 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细菌培养, 对骨折未愈合或存在缺损情况的患者使用自体骨进行移植。负压引流后进行缝合固定, 在入水管内滴入含有敏感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溶液。对存在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皮瓣闭合, 依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术后继续使用敏感抗生素, 药量约为常量的2 ~ 3倍, 间隔期则使用生理盐水溶液维持, 灌注时间控制在2 ~ 3周。观察组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 术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 待患者脓液减少后则可进行抗生素链珠 ( 制作方法: 将40g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与2g敏感抗生素混合, 并加入骨水泥溶剂当中, 充分搅拌制成1cm的药珠, 使用钢丝串联) 充填, 延病灶区做纵向切口, 清除病灶、打通髓腔及冲洗等步骤同对照组, 之后则可进行抗生素链珠充填, 具体充填数量依据患者的骨缺损情况确定。充填后进行负压引流, 当生成健康肉芽组织后则可停止进行负压引流, 并将链珠取出进行植骨。
1. 4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度。
1. 5疗效评价标准[3]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 植骨部分融合, 未出现空洞或死骨情况则为显效。治疗后创面有明显愈合, 且临床症状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则为有效。治疗前后病情病况并无明显好转则为无效。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1. 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 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329, P < 0. 05) , 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感染情况。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率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3讨论
创伤性骨髓炎是因各类创伤导致骨组织感染的疾病, 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且该病症病程较长, 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创伤性骨髓炎多以混合感染为主, 患者多出现发热、寒颤等临床表现。因细菌会在死骨组织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菌膜中的新陈代谢相对较为缓慢, 再加上因局部软组织受损严重的原因, 其往往会导致贴骨瘢痕的出现, 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局部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 上述原因往往会导致静脉用药药物难以渗透到病灶内, 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4,5]。传统治疗多以清除病灶、控制感染、采取血运丰富的组织覆盖后再进行植骨的治疗方法, 该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时间长, 且需行多次手术,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而且也为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彻底清除病灶不仅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基础, 也是提高该病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避免患者感染复发的关键[6,7]。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的治疗方法逐渐在临床开展应用, 其是由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敏感抗生素制成, 在应用过程中因完全置于病灶内, 故其抗菌效果相对较为理想, 且不会出现免疫反应。有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不仅可提高抗菌效果, 而且其也可起到充填及支架作用, 可为植骨提供必要空间等优点[8,9,10]。
本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感染情况, 随访结果也未见感染复发。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及治疗满意程度也具有明显优异性。表明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可提高抗菌效果, 无需多次手术, 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治愈时间, 促进了患者康复,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预后效果良好, 不易出现感染复发, 对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创伤性骨髓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行负压引流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 观察组则进行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9, P<0.05) ;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感染情况,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好, 并可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章晓云, 陈跃平, 龙飞攀, 等.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23 (4) :371-373.
[2]李长签, 丛海波, 杜全红, 等.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在创伤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17 (6) :59-61.
[3]李宗原, 王军, 王陶, 等.负压吸引引流技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慢性骨髓炎[J].四川医学, 2014, 31 (7) :803-805.
[4]潘正刚, 敖亮, 何昌栋.骨水泥抗生素链珠结合骨移植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3 (6) :775-776.
[5]黄焱, 徐勇强, 康亦峰, 等.VSD灌洗引流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4, 34 (3) :196-198.
[6]武亮, 邢科, 朱玉杰, 等.抗生素骨水泥链珠与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31 (12) :1181-1185.
[7]张祚勇, 何正, 吕明, 等.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联合皮瓣移植治疗创伤性骨髓炎[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18 (6) :501-502.
[8]黄德辛, 高山, 魏永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填充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12) :1191-1192.
[9]黎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骨髓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31 (2) :174-175.
创伤性骨髓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2013年本院的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负压封闭引流),对照组19例(传统置管)。对照组男13例,女6例,患者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5.0±6.0)岁,骨折部位:胫骨13例,股骨6例。观察组男14例,女7例,患者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6±6.3)岁,骨折部位:胫骨14例,股骨7例。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固定后出现骨折部位感染所致骨髓炎,排除伴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Ⅰ期行清创手术,将内固定去除,将坏死骨组织剔除,并将病灶彻底刮除,有全髓腔感染者应用多阶段开槽将病灶彻底清除。观察组对骨折未愈合者行外固定架治疗,将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后对创面清洗,进行电凝止血,再次对病灶组织进行刮除清洗,连接负压引流,将压力设置为16.630~40.0k Pa。对照组对髓腔进行冲洗后置入引流管,将切口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生理盐水联合抗生素经引流管行伤口灌洗,同时使用抗生素连续静滴3周,第四周改为口服抗生素,并进行止痛、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两组的再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分类变量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平方差(±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症状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消退时间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2±2.3)个月,对照组平均(7.8±3.0)个月,对照组术后有3例患者再次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5.8%,观察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发生再次感染,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再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t=4.550,χ2=6.093,P<0.05。
3. 讨论
对于骨髓炎的治疗要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并按时对患者实施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同时对病灶组织进行彻底的清创,在清创后的引流中传统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容易出现引流不畅、引流管口周围溢水及灌洗不彻底的缺点,对清创效果带来影响[3]。为提高灌洗效果,临床将传统的置管引流改为负压引流,负压引流的操作方法简单,术后持续的负压可刺激创口的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快速生长,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的愈合,与置管引流相比,将点状的引流改为片状的负压引流,对各种渗液和坏死组织引流的更彻底,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繁殖,促进组织的愈合[4]。另外感染后的骨折组织在脓液的浸泡下,使原有的内固定发生松动,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需要将其拆除并采用外固定架治疗。使用外固定治疗架时要注意在骨折两端分别钻孔安装好外固定架后,再将内固定物取出,一方面可预防骨折移位和针孔感染,另一方面对骨血运的影响较小,可使植入针远离感染病灶[5]。
在本次的研究中可看出观察组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具有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中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可更快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骨折的愈合,并降低再感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后骨髓炎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有19例行传统置管引流,观察组有21例行负压封闭引流,对比两组的固定效果。结果: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的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可更快的控制感染,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外固定架,负压引流,创伤后骨髓炎
参考文献
[1]邓亮,何飞,吴小辉,等.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后骨髓炎: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疗效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167-7171.
[2]刘晖.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34-35.
[3]李绍光,刘智,孙天胜,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筋膜皮瓣转移分期手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J].中国骨伤,2012,25(6):516-519.
[4]丁国文.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急诊处理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0):95.
创伤性骨髓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至2011年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28例难治性小腿和足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5例, 女13例;年龄19~33岁, 平均年龄24.8岁;所有患者曾接受过1次以上的手术, 但骨髓炎长期不愈;跖骨骨髓炎13例, 胫骨骨髓炎15例;最初骨折处理:髓内钉固定3例、克氏针内固定5例、钢板内固定11例、单边外固定架固定9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彻底清创及游离肌皮瓣移植。术前准备工作: (1) 为有效地指导抗生素使用, 取病灶炎性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 (2) 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小腿和足部血管的通畅情况, 对于一条血管阻塞的情况, 要进行股动脉造影, 明确阻塞处距离病灶的距离, 从而判断是否可以被使用为受区吻合血管。
1.2.1 彻底清创
去除感染的瘢痕化皮肤及软组织, 清除坏死骨、肉芽组织及形成死腔的硬化骨, 进而去除内固定。彻底清创之后, 解剖暴露受区所需要吻合的动脉和静脉, 至血管周围结构、自身机构以及动力恢复正常, 动脉断端出血常呈现喷射状, 解剖时注意要解剖至验证区域外10~15cm。
1.2.2 游离肌皮瓣切取和移植
背阔肌肌皮瓣的切取:清创工作结束后, 患者侧卧位, 据患者皮肤缺损面积及死腔大小瘀背阔肌表面设计肌皮瓣。设计完成后, 首先切开设计线前边缘, 由远至近心端, 由前向后掀开肌皮瓣, 然后解剖胸背动脉血管神经蒂, 结扎大圆机的旋肩胛动脉和血管, 使移植的肌皮瓣拥有较长的血管神经蒂。
腹直肌肌皮瓣的切取:在一侧的腹直肌上面设计肌皮瓣, 按照设计方案首先在下腹部做皮瓣蒂部切口, 向内侧翻起腹直肌, 解剖腹壁下动和静脉, 至进入腹直肌, 使移植的肌皮瓣拥有较长的血管蒂。
肌皮瓣的移植:肌皮瓣覆盖受区创面, 将其静脉、动脉和受区血管相吻合, 注意使肌肉填满骨缺损和死腔部位。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保持患者卧位, 抬高患肢, 进行常规保温、抗凝和解痉治疗, 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3周, 观察患者皮瓣弹性、色泽、皮温变化以及毛细血管的反应等。
2 结果
术后进行为期2~5年的随访, 其中, 4例患者出现游离肌皮瓣部分坏死, 经过再次清创和游离植皮后愈合, 其余患者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余, 3例骨块嵌入植骨, 骨愈合时间约8个月;2例松质骨植骨, 骨愈合时间约为5个月;剩余23例未植骨, 骨愈合良好。
3 讨论
传统的治疗小腿和足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手术方法有蝶形手术、死骨切除、清创加开放式的植骨术等, 这些方法在清除受累软组织及创面、骨质需多长时间开放等方面存在缺陷, 虽然小腿和足部局部肌瓣、交腿皮瓣等手术在秀姑局部软组织缺损等方面具有良好地效果, 但对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尚存在缺陷。至1982年采用游离肌皮瓣移植治疗难治性小腿和足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方法的推出, 我们实现了彻底清除感染、无生机软组织和骨质, 同时不需要考虑血管蒂长度、患肢局部条件以及创面大小等[1,2]。肌皮瓣中的肌肉组织可以有效地消除清创后形成的死腔, 同时血运丰富具有极强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以及促进组织愈合的能力, 可以有效的用于慢性骨髓炎、感染创面和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吻合血管组织瓣通过其固有的血管得到血供, 可给患处局部增加永久性的血供。本组患者因经过多次手术及清创, 使得原发创伤幸免受损的生理结构再次受到损害, 给更进一步的处理造成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游离肌皮瓣移植修复是最佳的选择。
本文研究表明, 彻底清除所有受累软组织和骨质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点, 切除适量的肌肉填满局部髓腔和缺损区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游离肌皮瓣移植治疗难治性小腿和足部创伤慢性骨髓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局部皮瓣手术失败的补救措施, 在日后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陆维举, 李斌, 曾晓风.清创后Ⅰ期植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远期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2) :1090-1092.
创伤性骨髓炎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