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活饮用水
城乡生活饮用水(精选10篇)
城乡生活饮用水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章丘市卫生监督所根据本地区生活饮用水源类型和特点, 严格按照水样采集要求,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307份带回实验室检测。
1.2 依据、项目、评价指标
根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理化指标:色度、浑浊度、p H、嗅和味、肉眼可见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铁、锰、铜、锌、铅、镉、砷、铬、铝, 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进行检测并依据GB/T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卫生学评价。
1.3 主要仪器设备
PHS-2C型酸度计、M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FS-230型原子荧光光度计、722S分光光度计、ICS-2000型离子色谱仪。
1.4 质量控制
检验数据用平行双样和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 数量不低于10%, 对超标项目进行复测, 两次测得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结果
2.1 2011年章丘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分析
共检测了307份生活饮用水, 8 596项次, 合格的有7 949项次, 总合格率92.47% (7 949/8 596) 。在所检的28个项目中肉眼可见物、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氰化物、亚硝酸盐氮、铜、铅、镉、砷、铬合格率达到100%;细菌总数合格率最低, 为46.25%;其次为大肠菌群、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 合格率较低, 介于74%~85%之间;最后为色度、浑浊度、嗅和味、pH、氯化物、氟化物、氨氮、铁、锰、锌、铝、耗氧量, 在92%~99%之间。
2.2 不同类型供水合格项目分析
深井水 (96份) 的色度、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硫酸盐、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11个指标合格率均低于出厂水 (61份) 和末梢水 (150份) 。深井水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含量超标主要是地下水含盐较高, 深井水和末梢水耗氧量超标, 表明深井水和末梢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5.21%、37.50%、77.04%, 93.44%、60.00%、90.00%。主要原因是井水未经消毒处理, 都在农村, 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 污染严重;出厂水和末梢水消毒不彻底。末梢水锌的合格率为98.67%, 深井水、出厂水都为100%, 可能与城区城市供水管网中使用的铁质镀锌管材老化、腐蚀有关。
2.3 农村和城区生活饮用水合格项目分析
农村生活饮用水 (245份) 合格率低于城区 (62份) , 各项目合格率是81.25%, 有些指标合格率太低,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合格率只有33.46%、68.98%, 存在饮用水安全问题。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章丘市的饮用水水质较前几年有所改善, 但也不十分乐观, 特别是农村居民饮用水,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一小部分农村地区还未实行水厂集中供水, 使用深井水, 未经过消毒及相应的水处理;实行水厂集中供水的水厂设备过于简陋, 缺乏相应的处理、消毒设备, 消毒不规范。二是一些农民对饮水卫生认识不足, 不良生活方式和卫生行为较为普遍。三是农村水厂在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 不规范, 管理者主观上不重视饮水处理和消毒环节。
3.2 对策与建议
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建议: (1) 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 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改水工程真正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 全面推广集中式供水, 增加安全、方便、简单的水净化处理系统;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净化消毒观念。要加强净化、消毒设施和输水设施、供水能力的建设, 强化消毒是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 (3) 进一步强化水厂管理机制, 健全供水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水、清洗、消毒、检修等制度及操作规程; (4)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严格水质监测, 环保、卫生、建设等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进一步强化安全供水意识,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经常性的安全卫生监督, 加强水质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饮水卫生宣传、培训工作。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城乡生活饮用水 第2篇
8月30日,江苏省长梁保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城乡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了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工作. 会议听取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汇报.今年7月份以来,省政府作出专门部署,对全省县以上10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城市供水安全情况开展了拉网式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大区域供水推进力度,加强饮用水源监管.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2007“”(8)分类号:关键词:
★ 浅议农村饮用水安全
★ 刻不容缓近义词
★ 确保 Exchange 通信的安全一
★ 教育部要求确保高考安全有序
★ 刻不容缓的近义词
★ 饮用水管理规章制度
★ 保护自然刻不容缓作文
★ 确保的近义词
★ 桶装饮用水管理方案
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2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9-02
为了解城区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保障居民饮水卫生,预防饮用水污染事故及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我们对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进行了常年卫生监测,现将2007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城区2007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资料、自来水公司及各乡镇自来水厂调查资料。
1.2 监测点设置和监测频率 城区自来水公司三个水厂取水口处水样1份、每季度监测1次,当发生污染事故时,则增加监测次数;周边6家乡镇自来水厂出厂水上、下半年各监测1次;城区管网末梢水在居民经常用水点设采样点6个,5~10月(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每月监测2次,11~4月每月监测1次;高位水箱水(二次供水)单位每年监测1次,时间为夏季或秋季。水样采集后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3 检测指标 水源水检测浑浊度、色度、嗅和味、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pH值、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硫酸盐、总铁、锰、总碱度、溶解性总固体(180℃)、化学耗氧量、酚、氰化物、砷、汞、铬(6价)、镉、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出厂水检测按国家标准规定的35项[3],加氨氮、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管网末梢水检测浑浊度、pH、色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游离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二次供水以钢铁为材质的水箱检测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铁;以混凝土为材质的水箱检测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砷、铅;以玻璃钢为材质的水箱检测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酚、耗氧量等。
1.4 评价标准 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均依据《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进行评价;二次供水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评价[4]。检测结果中有1项不符合者,即判定该样品不合格。
2 结果
2.1 供水企业一般情况 城区自来水公司一、二、三水厂均有卫生许可证,有严格的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能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检测记录完备。城区自来水公司一、二水厂合计日供水量为36万吨,供应人口80万人;周边6家乡镇自来水厂合计日供水量为6万吨,供应人口11.2万人。检测的13个二次供水设施均有卫生许可证。
2.2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 各类2K样检测情况见表1。其中,乡镇出厂水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区出厂水(χ2=13.33,P<0.01);城区二次供水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区管网末梢水(χ2=7.09,P<0.01)。
城区管网末梢水8份不合格,其中细菌总数超标3份,浑浊度超标4份,游离余氯超标1份;城区二次供水4份不合格,其中细菌总数超标2份,游离余氯超标2份;乡镇出厂水10份不合格,其中浑浊度超标7份,游离余氯超标3份。
3 讨论
本资料监测结果表示,城区供水水质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消毒处理合格。管网末梢水的合格率低于出厂水,其原因可能为供水管网建设时,新旧管网交替和连接处不平或破损出现渗漏而造成污染。为了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卫生,我们已经提请相关部门要重视供水管网的检修与新旧更替过程中的卫生学问题。本次监测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不高,主要是细菌总数、游离余氯超标,其原因是一些二次供水设施缺乏相应的防锈、防尘、除污措施,没有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制度。有的则是加消毒液过量,余氯超标。提示应重点加强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以提高供水质量。另外,各乡镇自来水厂虽有卫生许可证,但缺乏水质检验室及检验人员,不能定期进行水质检验,质量无法控制。加之近年来城市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致使农村主要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乡镇水厂提供的自来水水质不稳定,合格率远远低于城区,因此建议新建大型自来水厂,加强输水管网建设,关闭乡镇小水厂,实行乡镇区域集中式供水。
参考文献
[1]刘文君.饮用水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68.
[2]康家琦.砷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卫生研究. 2004,5,33(3):372-376.
[3]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5.
[4]GB17051-1997,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城乡生活饮用水 第4篇
调查目的与任务
本次调查和监测工作是按照国家和吉林省有关文件要求开展, 旨在掌握前郭县辖区内所有饮用水类型及各类饮用水的覆盖人口数量;掌握本辖区内城乡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现状;对辖区内所有集中式供水工程和有代表性的分散式供水进行水质检测;总结分析辖区内城乡饮用水水质卫生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提出对策和政策意见。
饮用水类型和人口分布
截止2013年年末, 前郭县共有人口573 795人, 其中, 农村人口426 156人, 非农村人口147 639人。全县设22个乡镇, 233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生活饮用水主要是井水。我辖区内共有265口集中供水水井, 共有201 141人饮用, 占总人口的46.44%, 饮用自备井水的人口占比53.56%。无论是集中式供水或自备井水均未经任何处理的自来水。
从调查情况看, 我县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水源主要是深水井, 而分散式供水水源主要是潜水井, 集中式供水覆盖率很低, 未使用集中式供水的居民占总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并且所有水源水都未经过任何处理, 见表1和表2。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情况
水质检测指标:本次监测检验项目指标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茵群、大肠埃希菌、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值、总硬度、铁、锰、氟化物、砷、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氰化物、铜、镉、铅、锌、铬、汞、铝、硒、氨氮、耗氧量、共计31项。
监测点水样采集分析:我们将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作为监测点, 并在丰水期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各50个样品进行检测, 同时, 对全县所有农村自备井作为分散式供水调查点, 并现场采集居民饮用末梢水共计239个样品进行检测。
水质检测总合格率:本项目我们共采集水样341个, 其中, 集中式供水水样100个, 分散式供水水样239个。经检测总合格率29.33%, 其中, 集中式供水检测合格率39.2%, 出厂水合格率68%, 末梢水合格率53.8%, 分散式供水检测合格率24.68%, 见表3和表4。
从上述结果看, 我县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很低, 集中式供水较分散式供水合格率略高。这主要与饮用水未采用任何处理措施有关。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 (1) 我县的集中式供水 (自来水) 的覆盖范围只有46.44%, 没有超过农村总人口的一半。我县是吉林省主要的高氟区, 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能够降低水中的氟化物浓度, 从而保护全县各族群众的饮水健康。 (2) 我县的各类水源供水都未经过净化、消毒等方法处理, 不能够滤除饮用水的浑浊度、色度和肉眼可见物, 同时, 也不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害微生物, 不能够对居民形成饮水保护。 (3) 我县集中式设施还存在管理不到位或管理缺位的问题, 对于已有的设备设施不能妥善使用和保管, 造成设备损坏。
城乡生活饮用水 第5篇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6〕11号 【发布日期】2006-02-22 【生效日期】2006-0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6〕11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能。
近些年来,我省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和供水工程建设,加强供水调度和水质监管,城乡饮用水得到较好的保障。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水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存在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隐患,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乡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大于85%;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每年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100万人;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乡饮用水供给水量满足生活需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实现安全保障。
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水利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建设、环保、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抓紧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06年各市、县(市、区)要完成当地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全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环保部门要牵头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建设部门要牵头编制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水利部门要牵头编制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规划。卫生部门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综合防治水污染
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可能污染水体的行为。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力度。2006年完成中心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任务。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其他乡镇和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创建工作。各级环保等部门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达标排放或搬迁。
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依法及时查处破坏生态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全面推进八大水系、主要湖库、河网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大力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制度,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责任。继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
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物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07年前,畜禽禁养区内现有养殖场全面完成关停转迁;限养区内猪存栏300头以上、牛存栏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完成治理任务,畜禽存栏量削减到控制范围以内,同时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全面实施其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加快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严禁施肥养鱼。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投饲养鱼,在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投饲养鱼,鼓励发展保水渔业。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三、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按照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市供水中的积极作用,宁波、温州等以水库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大中城市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联库、多管联网供水,嘉兴等平原城市要加快研究中远期引水水源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和膜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的,应当提出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制定水厂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试点推进分质供水。水源建设和引水有困难的海岛及沿海地区,要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具备相应地理条件的地区,要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企业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应半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要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注重提高集中供水设施运营的规模经济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有条件的丘陵、山区和海岛地区,在人口集中的单个或多个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实现供水网络的互联互通。要优先解决资源性缺水、取水难度大等地区的供水问题和高氟水、高污染、介水性传染病高发地区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困难的边远山区和小岛地区,要积极通过下山脱贫和“大岛建、小岛迁”等办法,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对人口相对集中、短期内无法迁移的地区,要通过雨水集蓄等供水设施建设,解决饮用水困难问题。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对饮用水取水、制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城乡各类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城乡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质公告制度。环保、水利部门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具有饮用水功能水库的水质监测。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各级都要抓紧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测。对城乡饮用水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
五、进一步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广泛开展节约用水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保障城乡饮用水供给,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要进一步理顺节水管理体制,完善节约用水各项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和海水利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严禁建设高耗水项目。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的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至高于供水价格。加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促进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促进企业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2006年,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都必须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并尽快将收费标准调整到合理水平,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营。加快建立按企业排污浓度实行分档计价的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办法。
六、加强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全省水资源及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由省水利厅牵头负责。要合理选择部分大型水库和江河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县以上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沿海平原地区要结合承压地下水禁采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应急开采井,作为饮用水应急水源。具有供水功能的水库和河网地区,应制订枯水季节的用水方案,优先安排饮用水,限制其他用水。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健全技术、物资、人员保障系统和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要严格防范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供水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责任制,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区域协作、部门协同,加快形成区域全覆盖、管理全过程的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安全监管体制。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专项检查。各级发展改革、水利、建设、环保、卫生、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海洋与渔业、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共同做好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管理和水务运行一体化改革。
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法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加快饮用水水源保护、城乡饮用水水质监管等方面的地方立法进程。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快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监控和应急体系建设。制定推进涉水行业、涉水工程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经营城镇或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的管网改造、应急备用水源及相关设施的建设费用,可以计入供水成本。加快实行集中供水“一户一表”,其改造费用可纳入供水成本或另行收取相应的改造费用。认真落实“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生活饮用水软化处理方法探讨 第6篇
我国有大面积的地方为盐碱地区和石灰溶地区, 这些地区的水硬度高, 有时硬度达到700多度, 硬度严重超标, 这些水不仅口味极差, 而且如果长期饮用, 会对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目前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硬度为450度, 有研究表明水的硬度在170度左右对人体最适合, 这些地区在进行水处理时要考虑软化处理。目前主要的软化方法有:石灰药剂强化混凝法、离子交换法和膜法。
2 软化处理
2.1 石灰药剂强化混凝软化法
水的药剂软化法的工艺过程, 就是根据容度积原理, 按需要向水中投加适当药剂, 使之与钙、镁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为Ca CO3和 (OH) 2。通常用的药剂有石灰、纯碱、苛性钠、磷酸三钠等, 其中以石灰软化最为常用。
石灰经消化后。制成石灰乳投加在原水中, 在高p H值条件下与重碳酸盐产生如下反应:
其中Ca CO3和Mg (OH) 2为沉淀物, 钙镁二价离子形成的沉淀物在下沉过程中起到混凝剂的作用, Ca CO3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使各种沉淀物在反应池中絮凝, 在沉淀池和滤池中去除。对于地下水, 一般水的浊度不高, 不需投加其它混疑剂。其中p H值对混凝效果好坏影响很大, 各地在进行石灰软比时, 应根据当地水质实际情况, 通过烧杯试验观察不同p H值下的去除效果, 同时考虑投药的经济性, 确定最佳p H值。在生产试验中投加Ca (OH) 2将水溶液调整为最洼的p H值。在这种方法中, 水的p H值和药剂投加量是关键。通常在烧杯试验、模型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确定。为增加混凝效果, 可投加聚丙稀酰胺作为助凝剂。投加石灰后, 出厂水的p H值会较高, 在出厂水中应进行酸中和, 调整水的p H值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许多地区的水源中, 在硬度超标的同时, 溶解性总固体和铁、锰也往往超标, 强化混凝和石灰药剂法也能去除一定的铁、锰和溶解性总固体。由于石灰的价格低, 来源广, 适用于原水的碳酸盐硬度较高、非碳酸盐硬度较低的情况。生活饮用水不要求深度软化, 目前表明这种方法处理后, 出水硬度指标完全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石灰药剂强化混凝法是经济有效的。投加石灰能去除水中大部分碳酸盐硬度, 不能去除非碳酸盐硬度, 如原水非碳酸盐硬度较高, 可用石灰苏打法。随着水源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 普遍水源中的有机物浓度增大, 水中出现了隐孢子虫和其它一些病原菌。美国对石灰药剂强化混凝法对消毒副产物的前提物去除进行了大量研究, 采取不同地方的水源、具有不同水质的水样为研究对象, 水样中的钙镁离子浓度比例不同, 试图找到石灰软化与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提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去除水中的天然有机物, 可在石灰软化处理后加阴离子交换树脂, 这种方法对去除有机物和色度是有效的, 能将色度从17度降低到小于3度, 一般情况下阴离子树脂能有效去除分子量在1000以上的有机物, 1000以下不一定有效。
2.2 离子交换软化法。
离子交换法, 就是将水连续通过阳离子交换体, 使组成水质硬度的钙镁离子, 与离子交换剂中的钠离子或氢离子进行交换, 钙镁离子被钠或氢离子所取代, 从而获得水质软化的效果。常用离子交换剂有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磺化煤等。离子交换剂的工作交换容量是有限的, 当其失去交换能力时, 就要进行再生。离子交换树脂运行过程中原水总含盐量及其组分、树脂层高度、运行流速、水温、再生方式、再生剂品种和纯度、再生液浓度和温度、再生流速、再生剂用量等均会影响树脂的实际工作交换容量。离子交换法会在水中产生一定的腐蚀性, 会在三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会在水中产生金属腐蚀副产物, 二是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三是会破坏供水管网的表面钝化膜, 从而腐蚀管网。因此控制水的腐蚀性至关重要。
2.3 膜软化法。
一方面原水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 另一方面人们对饮用水的水质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膜分离技术的提高, 膜软化工艺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建造费和运行费比石灰软化要高, 但膜软化能生产优质饮用水, 即使未来的水质标准进一步提高, 膜法仍能满足要求, 膜软化的优势相当明显。膜软化能处理不同水质的原水, 能按照人们的要求生产各种质量的饮用水。石灰软化处理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 在建造水厂时, 从长远考虑应选择膜技术。但目前膜的价格较贵。随着膜的价格降低, 膜软化将得到广泛应用。一些高硬度的水还含有高色度和高天然有机物含量, 对这些原水水质较差而软化就要考虑采用膜软化, 膜软化的同时对色、总有机碳、三卤甲烷的前提物 (THMFP) 也能有效的去除。膜软化适用在进料水质饺差而软化水质要求较高的领域, 膜软化具有不需再生、无污泥产生、完全去除有机物、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少等优点, 是其它软化工艺所不能比拟的。常用的膜技术包括电渗析、纳滤和反渗透。反渗透在进行软化时, 能将水中的全部钙镁离子基本去除, 完全软化的水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在采用反渗透软化时, 一部分水绕过反渗透装置, 另一部分进行膜处理, 然后将两部分进行混合, 两者的比值称为混合率。通过调节混合率, 使出水硬度到达期望的值。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两个农村地区在对井水软化时采用反渗透膜时, 采用混合法。这两个反渗透膜分离水厂主要差别在两地的井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目标。A地使用较低硬度和总溶解固体浅的含水层, 且出水水质要求较低。因此允许更大的水绕过, 混合率高, 减少了制水成本。两水厂有相近的年运行费用, 但A水厂有更高的产水量。第三种情况是采用低压力的软化膜, 这一软化膜足以软化水、去除消毒副产物、降低总溶解固体、去除所有的色度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由于更低的压力, 膜的出水硬度较高, 则混合率也更低。总处理费用和前两种接近。利用更低的混合率, 更多的原水经过膜处理, 能更好控制三卤甲烷的前提物。电渗析在膜分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在一些地方是饮用水的主要生产方法。在用电渗析降低水的硬度时, 应重视预处理工艺, 首先要加碱性药剂去除水中的部分非碳酸盐硬度, 使预处理后水的硬度基本达到饮用水的要求以减少膜表面结垢。在预处理中, 还要降低水的浊度和色度, 满足电渗析的进水水质要求, 减少膜污染, 延长膜的寿命。在电渗析中, 不要去除水中全部的钙镁离子, 完全软化的水并不适合饮用, 通常饮用水的硬度在170度对人体是最好的。为防止电溶析膜上结垢, 电渗析可用频繁倒极的工作方式, 排放的极水可用碱液加以中和处理。电渗析属深度处理技术, 降低硬度的同时, 也可降低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纳滤膜属于有机高分子纳米技术, 最适合饮用水的软化处理。纳滤膜具有松散的表面层结构。由于膜内氨基和羧基两种正负基团, 对低浓度的盐类有很高的去除效果, 可在较低的压力 (0.5~1Mpa) 下实现较高的水通量。纳滤膜的总盐类去除率在50~70%, 对Ca2+、Mg2+和SO42+的去除率特别高, 在净水处理中适用高SO2+含量的水的软化, 纳滤又保留了人体所需的无害的纳钾等盐分。纳滤进水要求几乎不含浊度, 一般要求进水的SDI3, 故比较适合用于硬度高的地下水软化处理, 由于纳滤去除大部分的硬度, 出水会对管网产生一定的腐蚀。在膜处理后, 对后续处理要重视, 要进行氯消毒, 二氧化氯、硫化氢等气体的去除, 控制腐蚀。膜软化过程应根据不同进水水质、对产品水质和水量的要求等, 选用不同的软化膜组件, 确立操作工艺流程和参数。膜法软化的预处理要求严格, 通常要经过预沉淀、粗滤、精滤等多道预处理工艺。针对高硬度造成Ca CO3过泡和易在纳滤膜运转时形成结垢趋势, 由于建造方使, 全自动, 管理方便, 同采用石灰软化的水厂相比, 膜分离水厂能提供较好的水质, 膜能去除贾第鞭毛虫、隐泡子虫、放射性核素、硫、氮、金属、大部分有机致癌物。随着饮用水中出现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和隐孢子虫等水传播细菌, 膜软化方法更是优选的方法。膜净化水厂主要为小水量的, 但目前膜软化的最大产水量也可达到每天几万吨。
3 结论
农村生活饮用水的调查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概况
新洲区地处大别山南端, 长江中游北岸。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有沙河、举水河、倒水河等河流担负着全区的灌溉排涝和生活用水的重任。总面积1 500.66平方公里, 总人口97.56万人, 其中城区人口21.60万人, 农村人口75.96万人。全区现设9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2个农场、1个管理处, 共有589个行政村、48个居委会, 自然村4 743个, 32 0328户。现有大中型水厂20个, 小型集中式供水站416个, 覆盖269个行政村, 日供水量2.38万吨, 供水人数为39.79万人 (含城区人口) 。多数农村居民以分散式供水为主, 有大口井3 010口, 压把井79 613口, 机井9 898口, 供57.77万人饮用[1]。
1.2 水质分析的采样与调查要求
集中式或分散式供水水质监测采样时, 水源水样品选择性能稳定、不易吸附预测组分、杂质含量低的材料制成的容器保存。出厂水和末梢水采用灭菌玻璃瓶保存。采样后用封口胶封口, 放入冷藏箱保存和运输。调查时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对各类供水类型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区589个行政村57.77万人中完全管网覆盖有80个, 占13.6%;部份管网覆盖171个, 占29.0%;无管网覆盖338个, 占57.4%。
其中大口井供水71236人, 占12.33%;压把井供水421 935人, 占73.0%;机井供水84 567人, 占14.6%。大口井平均井深约20 m, 压把井、机井平均井深约8 m。表明新洲区农村居民以分散式的浅层地下水供水为主。井的周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源, 如厕所、污水沟等。
2.2 所采集的地下水720份水样中, 大口井18份, 压把井697份, 机井5份;毒理学、微生物和化学指标不合格件数为503份 (69.9%) 。
集中式供水采水样130份, 毒理学、微生物和化学指标不合格件数为43份 (33.1%) 。感观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以浑浊度、锰含量超标等为多见。检测结果表明, 在检测的15项指标中除p H值、硫酸盐、氟化物外, 其他12项指标均有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指标有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浑浊度、锰、硝酸盐、铁、色度等[2]。集中式供水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地下水, 主要原因是部份集中式供水有过滤、净化设施和消毒措施。而多数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量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存在饮用水安全问题[3]。所有水样检测结果见表1、2。
3 讨论
为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降低饮用水健康风险, 应优先考虑管网延伸覆盖。现阶段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村居民饮用放心水, 必须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保护意识[4]。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 既要加强现有集中式供水的管理, 扩大集中式供水管网覆盖面, 又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解决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问题。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状况。方法 对新洲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检测发现, 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健康风险。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 扩大安全用水人群才能确保农村居民健康。
关键词: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农村居民饮用地下水水质调查报告[R].武汉:武汉市疾控中心,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2006.
[3]李宏, 余前锋, 唐作文, 等.江夏区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供水情况及水质检测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3) :101-102.
鄯善县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样是对自来水公司和各水厂进行的日常监测随机抽样所得, 包括出厂水、管网水和末梢水。井水水样来源是各乡镇农村改水集中送样或个人的委托检验水样, 都是对新挖水井进行检验。
1.2 检验方法及项目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2001) 进行。其项目包括:色、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铁、铜、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砷、铅、氰化物、铬 (六价) 、亚硝酸盐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1.3 评价标准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2001) 进行评价。其中亚硝酸盐氮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2001) 不作为评价指标。按《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所推荐的参考值。
1.4 评价方法
水样中有一项超标则定为不合格样品。
1.5 使用的仪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荧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 酸度仪, 全玻璃蒸馏器以及玻璃仪器。
2 检验结果
2.1 2002~2006年检验样品结果
见表1。
2.2 一般化学指标主要超标包括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铁。
检验结果见表2。
2.3 毒力学
细菌学指标检验结果见表3。
3 分析及建议
3.1在检测的样品中, 集中式供水水样的合格率为96.3%, 而井水的合格率只有65.6%。可见, 集中式供水的水质明显优于井水, 井水水质存在隐患, 而且委托检测的数目只占全县农村饮用井水的一小部分, 有很多的井是未经检验就做为水源水长期饮用。原因是大部分的农村人缺乏饮用水方面的知识, 对饮用水是否能饮用只凭感官判断, 把井水是否清澈作为能否饮用的标准。
3.2铁是人体必要元素之一, 过量也对人体有害, 井水中铁的合格率明显低于集中供水。我县矿产含量丰富, 特别是铁矿含量尤为丰富, 因此, 导致地下水中铁浓度偏高, 而集中供水在出厂前进行处理, 这样可有效降低铁的浓度。
3.3我县位于吐鲁番盆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 水的硬度及氟含量较高, 因此氟斑牙发病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3.4集中式供水是经过处理才出厂, 而且出厂前进行监测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较少, 个项目合格率接近100%。而井水有机污染较集中供水严重, 亚硝酸盐氮合格率只有70%。亚硝酸盐氮是有机氮化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硝酸盐氮作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和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亚硝酸盐氮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病原因素, 同时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仲氨类生成强致癌物亚硝氨类。
3.5井水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井水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因为很多井的旁边有排污的渠道, 污水可通过渗透进入井水, 有些井旁还建有厕所, 同时也与敞开的井口和外部较差的卫生环境有关, 可使用加入漂白粉等方法改善水质。
3.6广大农民对饮用水知识的认识还不多, 有关部门应系统地进行宣传, 提高人们的饮水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意识, 有条件的建议采用集中式供水。
提高小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对策 第9篇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也随之提高, 对于生活高品质的追求, 使得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加关注。对于小区生活的居民而言, 水资源起着关键的作用。
2 城市生活应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自来水管污染
自来水管导致的饮用水污染事故是重中之重, 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比例中约占总量的9.1%。大多数的自来水管网因为年久失修, 加之水管本省质量问题, 许多水管网出现破损渗漏, 导致自来水管网附近的污水通过渗透, 进入自来水管网中, 使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一些自来水管道的铺设不符合国家卫生要求的, 与污水管就近并行埋设, 甚至从废水渠、卫生间下面经过, 加大了因管网损坏导致饮用水污染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管网铺设和质量的原因导致饮用水不安全。这都是硬件设施, 极其容易就修改过来。
2.2 水源污染
我国饮用水水源污染及其严重, 导致基本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仅占29%左右。同时城市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江河湖泊水, 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 城市的供水采用了水处理系统, 但是很多的有害物质不容易过滤, 加上处理水的过程中, 会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 对水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多数供水单位没有配备净化消毒设施, 没有对入网水进行严格有效的消毒, 导致水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对水源地的管理欠缺, 不能很好地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没有及时长效地对水井周围环境进行清洁保持, 所以导致水源污染严重。
2.3 自来水官网与其他管网混接
自来水管的链接不合理会导致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相接, 导致自来水管的水质变差, 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就变得不安全。因此在前期铺设居民用水管网时, 要进行单独的铺设,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2.4 蓄水池防护差, 污水处理不当
蓄水池的设计未按照相关规定落实, 未定期清洗, 周围堆放化学物品、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都为用水的安全埋线隐患。1992年牡丹江市某学校因蓄水池污染导致1027人发生流行性腹泻, 发病率64.96%。这些都是因为操作人员违规操作, 与消防水箱、空调水箱互用。
3 饮用水保护对策
3.1 饮用水水源保护
(1) 积极实行水源地污染综合整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养殖企业以及入河排污口, 搬迁保护区内的加油站, 通过设置防护林、湿地、坑、塘、池等工程措施, 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能力, 降低水中泥土含量, 减轻处理难度。
(2) 加强水源地监控, 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 主要是各个省市、县的污水和环境检测能力, 提高对水质的检测标准, 自动检测和应急能力。同时, 加强污水区域污染物监测, 尤其是湖泊的营养指数, 其中藻类植物对于水污染处理具有很大的不便性。对于污水处理单位,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行每月一次的抽查工作, 进行污水处理点的专项环保检查工作。并且列出重点的检测单位,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相关规定, 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
(3) 完善水源地预警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成立生活饮用水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指挥部, 配备应急救援设施设备, 为处理突发污染事件提供管理及技术储备。
(4) 加强水源保护区内生态建设与修复加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建设, 在水源保护区内, 要采取有效措施, 落实并做好水源地上中游及两岸封山育林, 水土保湿工作, 保护好江河湿地, 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 要加强保护和防治, 进行封山育林;增加自然植被, 提高植被覆盖面积, 在秋冬季节严禁砍伐森林, 做好管制工作;严防在这些地方出现采砂, 采矿等破坏性活动。
3.2 饮用水管网建设
(1) 优化水管管网配置, 推进区域间合作供水, 加强联网供水。用水区域可以合作建设用水管网, 从而城市间用水的成本降低, 也达到了专管专用的效果。
(2) 提高供水应急处理技术和净水工艺。为减少突发性水源污染对城市供水安全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部门需要采用先进的给水处理新理论、必须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对现有给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强化适应处理微污染水质的工艺能力。加大处理深度
(3) 加大治污力度, 强化用水管理。加强水污染控制, 保护水源安全是城镇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基本对策和治本措施。对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严重的单位实行严格的监控。
(4) 加大供水设施投入, 完善供水主管网体系保证基本的管道建设, 保证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5) 控制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完善二次供水体系建设, 保障供水水质采用有效措施防治成品水在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是保障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
其中在用水体系的二次供水系统中, 主要有以下集中办法来降低管道的污染:
(1) 调整出厂水p H值, 控制碱度和总硬度, 提高水质化学稳定性。 (2) 加快城市旧管网的改造, 推广应用新型管材和内衬防腐材料。 (3) 采用新型二次供水设施。改进高位水池的工艺结构, 保证水的流动性, 防止微生物和锈垢等污染物的产生。 (4) 改善消毒设施, 在管网末端可采用紫外线或者臭氧进行二次消毒, 确保用水点微生物指标合格。
(6) 建立健全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监测体系及预警信息系统。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 自来水厂家要及时详细掌握管网现状资料, 建立完整的供水水源及管网技术档案。同时采用新技术, 实现对水质和水源地点的动态模拟检测, 实时关注水源以及管网的物质变化和分布情况。各水利部门通过技术合作, 集成建立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平台, 对于某一区域发生的水污染安全事故, 要及时进行处理, 并防止在另一地区的出现, 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尤其是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是全面掌握配水管网的水质情况, 全天候的对水管网实时水质工况、日常运行管理进行检测, 有效杜绝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7) 强化城市供水应急预案, 通过对突发水污染事件造成城市中断供水的案例分析, 及时了解最新的城市水污染案例, 并在单位内进行监督, 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同时, 水厂内应该建立应急处理系统, 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 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水污染进行处理, 及时恢复工作。这就要求水厂要不断的更新污水处理系统, 采用简单有效, 灵活方便, 能够快速处理和使用的净化应急技术和设备。如活性炭吸附法、强氧化分解处理法及化学沉淀法等, 这些简单有效的化学方法能够较快的处理污染问题。同时各水厂要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培训, 建立应急处理队伍, 及时处理和面对各种新情况。
(8) 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加强对新饮用水国家标准的培训, 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提高饮用水源保护意识, 特别是对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 应提高保护意识, 减少水源污染, 改良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加强企业管理, 杜绝个别企业因水源防护意识淡薄、管理不善, 有意或无意向水源地排污的现象。加强对学生群体肠道传染病危害知识的卫生宣传力度, 使学生真正掌握防病知识。
4 结束语
小区饮用水质量的提高, 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努力, 更是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环境愈发恶劣的当代,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建设一片碧海蓝天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李贵宝, 周怀东, 刘晓茹.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趋势及特点.中国水利, 2005 (9) :40~42.
[2]杨春华, 任向民.三起介水传染病暴发的调查分析.中国供水卫生, 2001, 9 (2) :50~52.
生活饮用水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探讨 第10篇
1 网格化管理模式
1.1
大同市于2012年6月由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办公室建立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平台,以市县行政区划为单元格,坚持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细划监管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消除监管空白,实现无缝隙管理。
1.2
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部门网格化责任体系示范图
1.3 运行机制
1.3.1
市县区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管理机制,成立生活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组,必须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卫生、城建、水务、教育、房管等部门组成,切实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
1.3.2
市县区结合实际制订本辖区内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责任,明确各时间段工作目标,逐步推进。
1.3.3
市县两级卫生、城建、水务、教育、房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供水单位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改善供水设施,落实技术措施,自觉履行职责。
1.3.4
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以城建部门为牵头单位,以自来水公司、水厂、供水站为责任主体;二次共水单位以房管部门为牵头单位,以小区物业为责任主体;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单位以教育部门为牵头单位,以学校为责任主体;农村集中供水单位以乡镇政府为牵头单位,村委会为责任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搞好饮用水、供水日常管理,保障饮用水安全。
1.3.5
明确工作职责,构建三级责任体系。首先明确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职能;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统一负责、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城市社区及农村村委会作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基本单位,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责任体系,每个县(区)定为一个大网格,乡镇(街道)为单元网格,明确属地管理职责,落实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责任监督工作,实行“六定”,即定网格、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定措施。县(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班子成员要分职负责,明确分片职责、分管职责,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明确监管人员、监管区域、监管单位,条块结合形成监管合力。市、县(区)监管部门要绘制本区域科学严密的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图,做到无漏网、无空白、全覆盖。各类供水单位是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主体责任人,其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负有主管责任,形成人人有责的格局。
1.3.6
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和监督档案为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效率和质量,在食品安全责任监督网建成饮用水专用(数据库)信息平台,将所有网格人员和供水单位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平台,为监督机构配备执法手机与信息平台联网,实行信息化、实时化、科学化管理,同时为供水单位全部建立卫生监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1.3.7
卫生监督员在年初制订本年度履责计划、监督流程,并录入网格化平台,履责体现监管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频次等,按履责计划根据监督流程实施监督。监督流程要体现监管方式、监管记录、发现问题、整改意见、执法时限、取证过程、调查结果、处罚意见及回复意见。
1.3.8
责任区域网格化监管卫生监督员在所属单元网格开展监督工作时,首先将执法手机上网定位,根据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在现场拍照、录入现场笔录、监督意见等执法文书,实时传到信息平台,实现监督一次平台体现一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及纪检部门负责人可随时上网查询全市任何一个县(区)供水单位监督情况,既监督卫生监督员工作完成情况、监督频次、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又能掌握监督计划完成情况。
1.3.9
严格考核,排名通报每个单元网格年初制订年度监督计划,年末对每个县区饮用水监督计划完成情况,按目标考核细则进行考核、评比、排名,并通报当地政府,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都清楚一年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促进饮用水卫生监督任务更好地落实。
2 配套规范文件
为更进一步强化企业负责人及各级监管机构、人员的任务及职责,提高企业的自律性及监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企业能够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经营,使监管者能够依据法律严格执法,杜绝徇私情、走过程的执法弊端,由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分别于2012年、2013年牵头制定了《大同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办法》、《大同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办法》、《大同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报送及发布制度》、《大同市食品安全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3 运行绩效
3.1
通过近2年的网格化监管,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区、乡镇(街道)负责人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饮用水监督工作,更加认识到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人人感到肩上的担子不一般,深感责任重于泰山。监督人员都能按履责计划、频次完成日常监管任务,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供水单位对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给予解决,已有2个县区改造政府所在地供水管道,2个县区拨专项经费用于水质检测,开展辖区水质基线调查。1个县区准备筹建新水厂,1个农村集中供水厂准备安装氟净化设施。
3.2
织就的饮用水卫生安全网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人实行“一岗双责”,既有原分管工作,又增加了饮用水卫生安全之责,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良好格局,为全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驾护航。
3.3
进一步强化饮用水卫生监督员和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责任意识,他们认真履职、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为保障网格内的饮用水卫生安全辛勤工作,增强了监督成效。
4 存在的问题
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虽然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及执法平台,明确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机构、人员的职责,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4.1
地域性生活饮用水氟偏高,仍然存在,仍未配备必要的净化设施。
4.2
部分县区市政供水厂对自来水仍未消毒,仍未建立自己的检验室进行日常检验。
4.3
农村集中供水单位水源井、清水池卫生防护仍有少部分不符合卫生要求,探测口加盖上锁等防护仍然有缺失现象,存在着极大的卫生安全隐患。
5 建立长效机制
城乡生活饮用水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