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鉴赏
春夜喜雨 鉴赏(精选6篇)
春夜喜雨 鉴赏 第1篇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春夜喜雨》鉴赏]
春夜喜雨 鉴赏 第2篇
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白话译文
春夜喜雨 鉴赏 第3篇
唐代名诗《春夜喜雨》由诗圣杜甫于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 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春雨来临之际, 杜甫非常欣喜, 以久旱逢甘露的心情, 用诗的形式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赞美了来得及时并滋润万物的春雨。《春夜喜雨》因此作为一首出神入化、别具风味的咏雨诗而被千古传诵。诗歌《春夜喜雨》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语类, 同其他语篇一样, 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大元功能的结合体。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 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该诗和它的英译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马丁 (Martin) 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提出评价理论以来, 有关该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阶段更呈方兴未艾之势。综观之, 这些研究与语篇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外学者汤普森 (Thompson) 在其《功能语法简介》 (2000) 一书中, 尽管对评价的讨论很简短, 但提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 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怀特 (White) 最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将评价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 他对报刊语篇中的评价系统作了分析;马丁和罗斯 (Rose) 在其著作《对语篇进行分析》 (2003) 中, 提出评价与概念 (ideation) 、连接 (conjunction) 、认定 (identification) 和周期 (periodicity) 共同构成对话语意义进行分析的五个方面;马丁和怀特在他们的合著《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 (2005) 中发展了评价系统。随着理论的发展, 评价系统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
我国学者在介绍、追踪评价理论的发展并将其运用到语篇分析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工作。如王振华 (2001) 在《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一文中主要介绍了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最后展望了该理论的未来;杨信彰 (2004) 在《语篇中的评价手段》一文中通过对三个语篇的分析, 指出语篇中评价手段的多寡反映作者/说话者表达观点、态度和判断的强烈程度;李战子 (2005) 在《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一文中对评价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张德禄 (2006) 在《形式与意义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一文中, 认为马丁的评价理论对社会符号系统有比较全面的描述, 但需要完善与体现评价系统相关的形式范畴化;王振华、马玉蕾 (2007) 在《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一文中讨论了评价理论的魅力、评价理论带给人们的困惑及其消解三个问题;朱永生 (2009) 在《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一文中, 打破评价意义只属于人际意义的藩篱, 从概念意义的角度出发, 论述评价的功能及其隐性表现形式, 从而证明隐性评价对于进一步完善评价理论的重要性。国内大多数应用研究集中在对不同语类语篇中评价意义的分析, 如小说、社论、幽默、广告、网络语篇等, 但是对汉语及其译文, 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语篇的研究尚不多见。
三、《春夜喜雨》评价意义分析
1. 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 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 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Rose, 2003) 。该理论的中心是“系统”, 焦点是“评价”。语言在该系统中是“手段” (王振华, 2001:14) 。
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语言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态度包括情感 (affect) 、判定 (judgment) 和鉴别 (appreciation) , 即分别是对人的情感的表达、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评价及对事物的价值的评价;介入也是一系列语言资源, 用来衡量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 作者承认或忽略其言语所涉及和挑战的众多不同观点, 并在这些多样的观点中为他们自己的立场赢得一个人际空间。它和态度的来源有关, 包括自言和借言。自言的态度来源于作者, 借言的态度来源于作者以外的人;级差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对人或物不可分级范畴的清晰或模糊描述叫聚焦。
2. 评价意义分析
《春夜喜雨》全诗如下:“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评价意义在语篇中的体现方式可以是明显的话语标记, 如形容词、副词等。下面先来看诗中显性表达评价意义的词语。《春夜喜雨》中表达态度的显性词汇用得不多, 主要有标题中的“喜”字和首句中的“好”字。“喜”, 在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春雨贵如油, 它对农作物有益, 春天下雨使得作者感到高兴;其二春雨的美让作者感到愉悦而产生喜悦之情。这是对人情感的表达, 属于态度的情感部分。“好”, 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雨本身好, 就像那些常做好事的人;二是雨以某种情况作参照而显得很好。把“春雨”看成物, “好”字是对事物价值的评判, 属于态度的鉴别部分;如果把春雨拟人化, 则是对人行为的评价, 属于态度的判定部分。从介入的角度看, 作者对春雨的态度、判定和鉴别是通过自言表达出来的。全诗仅凭“喜”和“好”两字就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春雨的感情和对春雨的评价, 但除了这两处之外, 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显性表达评价的词语。全诗的评价意义是否只限于此?“毋庸置疑, 这些容易识别的词汇本身的确具有评价功能, 但它们并不是评价意义的唯一体现形式, 因为评价意义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得到表达” (朱永生, 2009:2) 。“所谓隐性方式, 就是通过使用那些貌似中性但隐含评价意义的成分和句式而不是那些明晰的话语标记来表达评价意义” (朱永生, 2009:2) 。下面来探讨诗中其他评价意义的表达。
从“好”字往下看, “当春乃发生”与“知时节”相联系, 表示当万物需要滋润时, 春雨便来了, 这是对春雨好的进一步说明。文章的后三联与诗题和首句不同, 没有表达“喜”、“好”的显性评价语言标记。第二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指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 柔情地滋润着万物, 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此处的描述与对春雨的评价有何关系?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雨骤风狂, 亦足损物。曰潜曰细, 写得脉脉绵绵, 于造化发生之机, 最为密切。” (转引自陈才智, 2005) 所以, 此联其实还是在说春雨的好。第三联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 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 后一句与前句形成对比, 而且现出春天雨势的平和, 也突出了春雨的好。与此同时, 诗人的喜悦之情的程度循着盼听看的线索渐次加强:因为干旱久无雨, 作者渴望降雨;雨降下来了, 作者侧耳倾听, 听到雨在春夜里延绵不断时, 非常高兴;知道雨意正浓, 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后满城春色的美景, 更加乐上心头。这样的描述, 使读者逐渐清晰明了作者对春雨的态度的程度。全诗中, 作者不但巧妙地将自己关注农村田园的悠悠情怀与欣赏春夜雨景的愉悦心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且将自己的情感渗透隐含在字里行间, 达到通篇不漏喜字, 处处充满喜悦的效果。
由此可见, 这首诗的评价意义的隐性成分隐含在对事物所做的客观描写中。同时, 由于此诗的评价意义多为隐性, 所以作者的介入程度较低, 语篇所显示的客观性较高。这是原文的一大特色, 那么, 评价意义在此诗的英译中体现如何?下面通过对此诗译文版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3.《春夜喜雨》英译语篇对比
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仅选取路易艾黎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本 (以下简称艾译和杨&戴译) 作对比研究, 从一些主要的显性词汇来分析原文评价意义在译文中的体现情况。
艾译:Good rain on a spring night:A good rain falling/Just when it should/In springtime, riding/On the wind it fills/A whole night, soaking/The land with its goodness/Clouds hang heavily over/Country paths, a lone light/Shines from a passing boat/Morning and I see a damp/Redness on the branches/Laden down with flowers.
杨&戴译:A welcome rain on spring night:A good rain knows its season/And comes when spring is here/On the heels of the wind it slips secretly into the night/Silent and soft, i moistens everything/Now clouds hang black above the country roads/A lone boat on the river sheds a glimmer of light/At dawn we shall see splashes of rain-washed red/Drenched, heavy blooms in the City of Brocade./
分析:全诗中“喜”和“好”字的翻译比较重要。首先看题目:艾译将诗题中的“喜”字译为“good”, 虽然比较浅显易懂, 但不能完全表达出诗中“喜”的复杂含义;杨&戴别具一格, 将此字译成了“welcome”, 粗看这个单词不是“喜”字的直译, 但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的解释:“welcome means very pleasing because much needed or de-sired”。所以杨&戴译在此能比较真实地表达作者对春雨的态度。“好”字的译法相同。“细”、“无声”被杨&戴译为“soft”和“silent”, 比较传神;而在艾译中只被笼统地译为“with its goodness”。“俱黑”, 艾译为“hang heavily”;杨&戴译为“hang black”。“明”, 艾译为“shines”;杨&戴译为“sheds a slimmer of light”。“红”, 艾译用的是名词“redness”;杨&戴译为形容词“red”。“重”, 艾译为“laden down”;杨&戴译为“heavy”。两个译本各有不同, 在翻译时, 如何对待原文的评价意义呢?张美芳 (2005:125) 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原文的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在译文中的表达, 往往带着自己的价值取向, 因而很多时候产生了不忠实于原文的译作。”也就是说, 为了忠实于原文, 译者应尽量不带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翻译过程中使原文和译文在评价意义的表达上尽可能地对等。从这个标准看, 杨&戴译要更胜一筹。
四、结语
优秀文学作品《春夜喜雨》给不同时空的读者留下无穷的天地去思考、分析和欣赏。本文探讨了此诗中的评价意义, 并提出:中国诗歌多半短小精炼, 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所以孤立的词汇对汉语诗歌语篇的评价意义研究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必须把诗歌中词汇研究、语境研究及省略的意蕴研究等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其中的评价意义解读获得较好的效果。尽管译文的评价意义会因译者的价值观而或多或少地偏离原文, 在没有特定理由和目的的情况下, 译文应尽量保持与原文评价意义一致, 在评价意义上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Edward Amold, 1994.
[2]Martin, J.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2nd edition) [M].London:continu-um, 2007.
[3]Martin, J.R.&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2005.
[4]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陈才智.杜甫诗精品赏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
[6]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 2004, (5) :1-6.
[7]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8]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1, (6) :13-20.
[9]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11-14.
[10]张德禄.形式与意义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6) :423-427.
[1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春夜喜雨》导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春夜喜雨 导学设计
导学理念:本课导学是按照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阅读时进行真情体验和阅读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怀。结合课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这场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濛濛细雨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课外搜集杜甫的其它诗,再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古诗《春夜喜雨》诗意鉴赏 第5篇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就。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清晨。
11、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2、花重(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
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
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
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
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写作背景】
《春夜喜雨》的诗句鉴赏 第6篇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待到第二天清晨去看那红 艳湿润的地方,只见沉甸甸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红湿处:指树头的花被雨水 浇得红润一片。花重:花因含有雨水而 显得饱满沉重。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 都市。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后花朵 润泽饱满或繁花似锦的景色。[例]雨 中的繁花很有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的意味。它们黄的像锦、白的像 雪、红的像霞……晶莹透亮的雨珠聚集 在花瓣上;绿叶中,使鲜花更显得娇媚。 (刘巨伟《阳朔雨游》)
二、用以比喻成绩 斐然,硕果累累。[例]若就刊物所发表 的作品而言,也还说不上如火如荼或绚 烂多彩,还远远达不到“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的境界。(吴岩《荒芜园》)
春夜喜雨 鉴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