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诗词鉴赏
《采桑子》诗词鉴赏(精选14篇)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篇
《采桑子》:
北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卷二九】吕本中
【派别】婉约派
【文集】《紫薇词》
恨君不是江楼月待到团圆是几时
北宋朝廷南渡之后,偏安江南一隅。神州陆沉,国已不国,一些文人于是沉浸在亡国的醉生梦死中,但也有一些人不甘沉沦,拍案而起。秦桧的一味求和的政策,让一些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吕本中却是风骨凛然,屡次向宋高宗上书恢复大计,曾因议和事情忤逆了秦桧,又和主战派大臣赵鼎是故友,于是被人罗列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官罢职,他在仕途上走得极其坎坷。
吕本中年轻时曾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陈师道等二十几人列入其中,并以黄庭坚为宗。他是纯属无心之举,但历史上便有了江西诗派这个说法。虽然后来他对这件事情相当后悔,但事情已经发展地不由他控制,江西诗派的名气一日高于一日。尽管他不是江西人,但也被后人补了进去,吕本中无意成为诗派中人,但他的诗做得好,是诗派成员中的佼佼者。清纪大才子说他诗:“清瘦而身老,江西诗派之最佳者。”
吕本中作词和作诗完全是两种风格,他的词风细腻温婉,深得婉约派的佳妙,与秦少游词风相近。吕本中的表叔范温,曾在酒席上说:“我乃山抹微云秦学士女婿是也”。按此说,吕本中和秦少游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两人又都是深情的词人。虽然吕本中用余情填词,存词也不多,但是还是有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下来。见他的一首《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宦海沉浮,常年漂泊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他在远方思念着他的妻子,借她之口,说出他的相思。像这样情深的句子历来都不乏。汉人秦嘉宦游,因其妻病不能携手同行,便寄镜和金钗予妻,并附诗说“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李商隐在蜀地寄诗笺给妻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吕本中的妻子独自呆在深闺中,常年的等候让她产生了一丝幽恨,其实也是爱之深。她怨夫君南北西东,随意漂泊,让她饱尝幽思之苦。她怨他不像江楼上斜倚的明月,昂首便可相见。她又怨他像江楼上的明月,暂满还亏,如同她与夫君的暂聚又别,难得团圆。她不知道牵绊了她情思的男子何时才能归来,不愿怅惘,也还是要无端生出怅意。
北宋灭亡,吕本中流寓江东。江南的美景与羁旅中的愁思让他感慨万千。像极了当年金兵进犯汴京时,宋徽宗携带宠臣南逃的心境,掺入了一些愁绪的紫薇词让人觉得多了一些风骨,与花间词迥然而异,更见深度。看他的一首《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国破家亡,一个人行走在漫长的驿道上,渐行渐远,却又是百无聊赖。清辉的夜月,斜倚在天边,遥望着他这个断肠之人。溪桥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晓霜,与温庭筠《商山早行》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景如出一辙。但温庭筠没有那番愁苦,而他的心中浸满了国仇家恨。静静地经过路旁的农舍,不经意间的一瞥,看见矮篱围成的小园里,一枝残菊正在寂寞地开着黄花。想起以往的这个时候,正是一家人把酒赏菊、举杯邀月之时。而今的重阳佳节却是要在这孤冷的羁旅中度过。他吟诵着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是悲泪横流。以前行得疲累时,放枕便可呼呼大睡。现在因为有了幽微的心事,弄得他辗转反侧,夜不能眠。秋夜漫漫,何时才能黎明破晓,他忍受不了那份寂寞。想到怨他似江楼月的妻子此刻遥在天边,又让他生出几分牵挂。虽然江南风光依旧是佳丽,但国将不国,半壁河山又怎能寄托他们这些游子的思乡之绪。有梦难圆,有家难归,处处显得都是凄凉。
吕本中坚决同秦桧抗争到底,他对秦桧的那套求和政策也是一笑哂之。他照样向高宗上疏着他的那些抗金良策。无奈奸臣当道,如同辛弃疾,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梦魂中,他总是在追寻着让他情牵的那半壁山河。多少年后,他还是忘不了旧时的故土,只是山河已经易主。陆沉的神州,如同一面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警醒着这些命若琴弦的士人。他们的心声无处可诉,风流的天子在西湖的歌舞中靡靡而欢,醉眼中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留给他们的只有怅恨,见他的一首《长相思》:
要相忘。不相忘。玉树郎君月艳娘。几回曾断肠。
欲下床。却上床。上得床来思旧乡。北风吹梦长。
徐志摩在赠别日本女郎时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女郎的含羞温情让志摩的回忆定格在了那美妙的一刻。吕本中想忘而不能忘的也是这男女之情。当年的他,还是一玉树临风的男子,与那美若明月的娇娘爱得悱恻缠绵,何曾会想到日后的分别。往事如风,一切都成了回忆。灯火阑珊之时,却是惆怅得睡意全无,躺在床上,想着的不再是昔年的烟花之事,满心眷念的还是沦落的故国。北风不息地吹,吹到梦乡之中,笙箫尽是寒。后有人赞他的词说:“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宋朝骨子里涵蓄了很多柔媚,文人们也是喜欢诗酒风月,他们在风月中演出一段段的情痴之事。吕本中也是一情深之人。对一些歌女,他一往而深,甚至多年之后还是念念不忘,苦苦地追忆着那份生死之恋,如同绮筵公子晏几道般风流。见他的一首追忆往事的词作《浪淘沙》:
柳色过疏篱。花又离披。旧时心绪没人知。记得一年寒食下,独自归时。
归後却寻伊。月上嫌迟。十分斟酒不推辞。将为老来浑忘却,因甚沾衣。
这是他追忆往年的一次约会之景。柳条蔓蔓,拔节而长,越过了疏离。飞花散过,勾起了他重重的心事,原本一直藏在心里无人知晓。又到了寒食节,他一个人缓缓而归,踏在生香的小径上。望着淡月渐上西楼,他去寻她。她却有些闷闷不乐。待月西厢,他是来得如此迟后,让她几番觉得“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候得也是索然寡味了。她决意要罚他,彩袖殷勤捧着玉钟。他也不推脱,拼却一醉为颜红。他们两相为好,琴瑟共御。西厢里又想起了动人的丝竹之音。如此。令人销魂。他想到老来的时候,或许这些相会的事情会慢慢淡忘,不禁泪水沾满了衣襟。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词人大都喜欢作咏物词,其实也是借物寓人。《诗经》里与这个相像的是兴的用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吕本中写过一首咏梅词,虽然不像姜夔《疏影》、《暗香》那样有名,但也是各有千秋。见他的《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冰天雪地里雪和梅想分也是分不开了。想到梅的时候便会不经意地将其置身于雪地里。王安石作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朝诗人卢梅坡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也说“雪似梅花,梅花似雪。”试想一下,朦胧月夜中,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雪白梅香,是多么的醉人。如此胜景,他却愁恼起来,恼由何生起呢?不得而知,他让我们问取南楼上的明月。原来南楼月见证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去年梅花开放的时候,他携着情人前来赏梅。当时的月,正圆。而今人去楼空,物事人非,空见着楼中月,不得旧时人。触景生情,让他心中有着千言万语却无人诉说。真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醒也无聊,睡也无聊,他是恨极了自己,当初为何要那么轻易地与她互成离别。叹得一声,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红颜女子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男子,远有抱负,亦是情深。晚年的吕本中,幽居起来,一心讲学,被人尊称为“东莱先生。”
【小传】: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2篇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古诗简介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译文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注释
【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
赏析/鉴赏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古代太守乘朱轮车,“拥朱轮”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 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从《采桑子》看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第3篇
一、纵情山水
《采桑子》一共十首词, 都是歌咏颍州西湖的。欧阳修因政坛失意被贬官到颍州, 从此与这篇水域有了不解之缘。西湖者, 水也。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水能够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清明祥和的状态。从《采桑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西湖: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的笔调, 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水, 不是惊涛骇浪, 而是“水面玻璃滑”, 游人不会感觉船在移动, 只是看到船桨微移, 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 惊起了两岸对水鸟, 才发现船在移动。词的下片以静写动,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 突出了西湖对静谧。这里的西湖到处会听到柔美的芦笙, 芳草长堤相掩映,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的风景画, 让人流连忘返。
再看其它一些《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何人解赏西湖好, 佳景无时。”
“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
……
在词人看来, 无论是烟雨蒙蒙, 百花争艳的西湖, 还是湖面如镜映衬白云的西湖;无论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西湖, 还是清明前后满目繁华的西湖, 都对它充满了无限热爱和眷恋。一碧万顷的湖水,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 亭台楼阁不计其数, 把颍州西湖装点得分外妖娆。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会钟情于西湖, 钟情于水呢?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 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 其流也则卑下, 倨邑必循其理, 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 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 此似勇;至量必平之, 此似法;盛而不求概, 此似正;绰约微达, 此似察;发源必东, 此似志;以出以入, 万物就以化洁, 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 是故君子见, 必观焉。’”欧阳修喜欢水不仅仅是西湖风景秀丽,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对生命进行思考。欧阳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无论贬官还是退隐到颍州的欧阳修心里时刻关心着民生疾苦, 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在游玩中, “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 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1水的很多特征, “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 与儒家对道德规范很相似,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包括欧阳修在内都很喜欢亲近水, 用水做桥梁企图达到儒家的典范。
二、纵情美酒
欧阳修喜欢饮酒, 自号醉翁, 在滁州时曾修醉翁亭, “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采桑子》中就有不少词句直接谈酒或说醉: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欣赏西湖美景, 自然要有美酒相伴。一叶扁舟, 一壶美酒, 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主人词人和朋友推杯换盏, 一醉方休, 心头的郁结之气也就一扫而光。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开篇回忆十年前的一段生活。当时词人被政坛失意, 相继在滁州、扬州等地为官。直到仁宗嘉祐中, 才顺利回到京城。这些年的滋味只有词人自己知道, “尊前客”, 这些年的委屈和不平词人只能靠一杯杯就来消磨。十年后, 人生又是一番变化, 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去世, 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官场再受弹劾, 种种不幸, 接踵而至, 所以说“忧患凋零”。但词人并没有因为这些遭遇就此颓废, 而是“心无改”。“试把金觥”, 金觥, 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维以不永伤”, 喝酒本来是借酒消愁, 但“把”字, 显出豪迈的气概。末尾词人手持酒杯, 聆听旧曲, 似乎陶醉在往日的豪情里。
此外, 词人在《采桑子》中多次提及“酒”和“醉”: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游人日暮相将去, 醒醉喧哗。”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在词人其它作品中, “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 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 , “好酒能消光景, 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 红袖莫来扶。” (《圣无忧》) 其它词中也多次提到酒。欧阳修为何如此偏爱美酒?中国文人历来就有饮酒赋诗的传统, 文人嗜酒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画船载酒西湖好”、“稳泛平波任醉眠”, 在酒的世界中, 欧阳修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欧阳修性格开朗, 虽然命运坎坷, 但始终充满豪情壮志, 酒就成了他彰显风流潇洒的工具。喝酒能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表现自己的个性。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文人不会因为自己酗酒而感到内疚, 反倒是很自然地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喝酒能让欧阳修忘记现实减轻痛苦, 喝醉了, 处于半昏迷半清醒的状态, 一切忧愁就可以忘掉。借酒消愁也就还成了欧阳修自我解脱的最好方式。“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饮酒能让人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和生命的短促, 从而珍惜眼前的时光, 及时行乐。正如所言:“酒也助长了人喜怒哀乐的情绪, 是感情的增添剂和发泄的通道”。[2]
三、原因分析
(一) 、宋代文人共有的复杂心态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以后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 削兵权, 重用文官, 文人地位也大大提高, 物质生活也很优越。像欧阳修就是朝廷大员, 出入庙堂, 用儒家道德典范要求自己。而当他们闲暇下来, 陶醉在山水风光中的时候, 又会以风流才子自居, 有时候竟然像一位隐士, 或多或少有中隐逸情结。前代东方朔的“避世于朝廷间”和白居易的“中隐”对宋代的士大夫影响很大, 他们特殊的隐逸方式为宋人做了铺垫, 渴望心灵的自由。欧阳修始终心怀家国天下, 但当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 自然就会想到避难场所。“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 甚至难以实现, 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若入世不行, 避世也不成, 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 有时既可以给逆境中或欲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以精神安慰 (有时是麻醉) , 也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 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使人不至于过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 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3。因此他沉醉在西湖中, 忘却心中的忧愁, 在词中为自己开辟另一个世界, 展示自己心中的愁苦, 抒发不平之气。或是寄情山水, 及时行乐, 乐而忘忧。
(二) 、欧阳修本人的乐观旷达
欧阳修性格开朗乐观, 革新失败被贬到滁州, 庆历六年 (1046年) , 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以自勉, 欧阳修在滁州也写了《醉翁亭记》。但两篇文章风格迥异, 《岳阳楼记》在写“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进亦忧, 退亦忧”;《醉翁亭记》却是写“乐”,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其乐无穷也”, 足见欧阳修的豁达洒脱。到了晚年欧阳修心境颇为闲适。“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曰:吾《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 吾老于其间, 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一生遭遇坎坷, 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时告别政坛来到颍州安闲自在度过余生。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明明是暮春时节的西湖, 百花凋零, 但却丝毫没有衰败颓废之气, 无伤感之情, 笔调也是轻松愉快, 呈现一片清丽幽静的世界。开篇一“好”字就奠定了全词乐观积极的感情基调。
再者, 欧阳修作为北宋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 对唐五代的艳科词进行了改造, 以诗为词。唐五代词、柳永等词内容多表现花前月下, 极尽缠绵。欧阳修的词虽然有俚俗的一面, 但他的雅词已经具有了士大夫品格, 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 (游赏西湖) 写进词中, 拓宽了词的内容, 用词抒发自己闲适平淡的心境。欧阳修在《采桑子》中抒豪放之情, 已经具有了豪放词的雏形, 对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派的形成影响颇深。欧阳修这一组《采桑子》是宋山水词的典型代表。词可以像诗一样描写湖光山色, 表现士大夫生活和心境情感。虽然表现上提及美酒、笙歌、花草, 但重点是心境地展露, 情感也更为甚至, 无怪刘熙载评价:“冯延已词, 晏同叔得其俊, 欧阳永叔得其深。”
参考文献
[1]百度古代文化吧:《孔子论水》, http://tieba.baidu.com/f kz=315113913
[2]许建平著:《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9年, 第213页
少年写不出采桑子 第4篇
在秦小豆把家里产的蚕卵分给大院的孩子们后,我的隔绝感益发深重了。每天晚饭后,他们围蹲在院子里攀比蚕卵的变化,在吵闹声中,孤独感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
我想出的破解方法就是央求母亲买了三只蚕宝宝。我憋着劲儿想:我的蚕,一定会先结出茧。
“喂,你们一定要快点长大。”我对着它们挥挥拳头。它们爬上青翠的叶片,进食的沙沙声透露着细碎的快乐。
我对蚕的热情很快击退了孤独感,偷空就去后山溜达一圈采桑叶。喂食的时候和它们聊天,如果它们吃得太入神而不理睬我,就散布几条晚上在小院里听到的八卦:“哎你们知道么,许小天家的蚕拉稀死掉了……”看着它们惊悚地缩一下身子然后装死,我再用桑叶逗弄它们一下以示安慰。
我的生活,在对蚕的依赖中规律和安稳起来。上课时,老师教了几首咏蚕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我突然被这句浅白的诗砸中了某根神经——吐丝结茧后,原来就是离别。这陪伴刚开始,我还没有想过会有多久。
我不安地回到家,试图和它们谈心:“嘿,你们不要吐丝好不好?”但不结茧,我又拿什么去还击那些抛弃我的小孩?我矛盾而纠结着,想减少它们的喂食量,它们却任性地趴在我想要撤走的桑叶上,一副蚕为食亡的无赖姿态。
晚上,我听见院子里秦小豆高亢的声音:“如果最后想得到完好的茧,就要在蚕破茧之前把它放进锅里先烫死;想再产卵的话,就等它们出来。”
完好的茧。我打了个冷战,床边纸盒里的沙沙声仿佛也停滞了。
第二天喂食的时候,它们一反常态,看到桑叶也不再扑上来,一副食欲不振的样子。一定是被吓坏了,我这样想着。我手足无措,母亲说这是要结茧了,我仿佛听到了告别的宣判。
“我不要你们的茧了。”我郑重宣告,希望它们可以原谅我的自私。然而它们还是按部就班地开始吐丝,把自己一圈一圈围起来。等到茧子变厚了,我再看不见它们了。它们并没有记仇,但却坚定地把我隔绝在它们的世界之外。
等你们出来,我们好好道别。我只好这样想。
但它们甚至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在一个我不知晓的夜里,它们悄无声息地破了茧,留下的只是黄旧的、破了一个洞的茧子。我被怅然若失的情绪包围着,整日无精打采。直到又一个傍晚,听到院里有小孩向众人炫耀自己烫好的洁白完好的茧。望着留下的破败的茧,我突然感到安慰。
后来,父亲将我和母亲接到深圳,我对新生活的适应速度让他们吃惊。长着桑樹的后山,闲言碎语的大院,我生长的小城,都被干脆地遗落在身后。就像记忆中,那几只蚕坚定的隔绝和告别。“我很好,你们呢?”偶尔想起,我会隔着时光,轻声问候。
采桑子优秀诗词 第5篇
《采桑子*蝶梦还思缕》
(词林正韵)
晓风催尽梧桐雨,几缕青烟,绕过心弦,化作萍踪云外天。
庄生蝶梦还思蕊,念里婵娟,别又经年,更惹多情冷月煎。
《采桑子*雪夜忧思》
(词林正韵)
北风入夜梨花白,愁染眉山,未待凭阑,寥落佳人姿色残。
思君却道胭脂省,将至年关,鱼素千般,难解回文锦缎寒。
注:回文锦,(即璇玑图)典故,暗寓恋情,星星一样深邃。
《采桑子*思月圆》
(词林正韵)
几回花色胭脂洗,眉上寒烟,柳压风前,凋谢朝云又一年。
痴情都付三春雨,落到秋弦,笑里婵娟,剪取青葱伤月圆。
《采桑子*韶光蝶梦寒》
(词林正韵)
清寒落落流云远,客里他乡,几载苍茫,秋水长天一色凉。
采桑子诗词赏析 第6篇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先秦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萧萧:树叶落下的声音。登高:原指爬山。
赏析:
《五律,七绝,采桑子》诗词 第7篇
《五律,秀美江南》
江南雨意稠,玉桂蕴芳羞。
木槿仙姿秀,金菊妩媚柔。
潇湘莹水碧,曲巷画船幽。
花径香萦朵,芬芳雅逸留。
五律《幽兰》
幽谷隐娇身,青竹亦为邻。
风吹香暗溢,雨润朵轻吟。
闲逸疏俗世,清高远市尘。
仙姿凝蕙质,秀雅诉情真。
七绝《莲花》
清风摇曳柳丝长,细雨霏霏润蕊芳。
菡萏娉婷人醉赏,含羞妩媚沁幽香。
七绝《幽兰》
涧崖幽壑隐凡尘,蕙质香薰玉骨身。
碧叶姿柔栖古径,夜闻风竹韵芳茵。
七绝《情思》
谦谦君子雅芳姿,妙笔生花赋韵诗。
紫陌红尘缘是遇,朝思暮想念君痴。
《采桑子,琵琶语》
琵琶音婉凝思绪,心旷神怡,尽染相思,烛影摇红独念谁?
琴筝和韵灵犀曲,赋墨吟诗,红雁书迟,湄水蒹葭诉语痴。
《采桑子,夏日景色旖旎》
柳姿婀娜潇湘苑,蝶舞翩跹,花下缠绵,凝露莲花带泪妍。
夕阳西下丹霞现,碧水涟涟,影映双鸳,芳草青青轮月圆。
《采桑子,梁祝》
双双化蝶翩飞去,天上通灵,地下魂萦,生死相依眷恋情。
王寂采桑子的鉴赏 第8篇
【作品介绍】
《采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是金代词人王寂的词作。字里行间既述说杜牧往事,又寄托了自身无限情感。这首词写久别(十年)重逢,不见些许欢欢,而是一种痛苦伤怀之情。
【原文】
采桑子
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恼⑴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⑵。
【注释】
⑴懊恼:悔恨烦恼。
⑵绿尽疏阴落尽红:即杜牧“绿叶成荫子满枝”诗意。
【赏析】
王寂,金朝河北人,善写情词,善写他人故事。这首采桑子即隐括杜牧故事而成。据载:唐文宗大和末年,诗人杜牧客游湖州,遇一少女,十余岁,天姿国色,因与其母相约,谓当求守此郡,届时迎娶此女,待十年不来,乃听其另嫁。遂笔于纸,盟而后别。后十四年,始得授湖州刺史,然其所约之女嫁已三载,有子二人矣。杜牧惆怅之余,赠诗以别,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树成阴子满枝。”(高彦休《阙史》引用杜牧诗事)。遣词用意似有同感。字里行间既述说杜牧往事,又寄托了自身无限情感。这首词写久别(十年)重逢,不见些许欢欢,而是一种痛苦伤怀之情。
上片,“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湖州梦”似仿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作者把“一觉”换成“尘土”更显含蓄朦胧。回首十年人生路,重返湖州,但见尘土满衣襟,难喜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后一句中化用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而词意顿改。李诗言虽相隔两地,但情感相通,此则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亲相爱,一个“空”字表达了多少惆怅,多少怨恨。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命运乖桀,阴差阳错,无可奈何之情顿上心头。
下片“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感慨命运无情,时光空度,只留下一种深深的怨愤。“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直接化用杜牧诗句,更是表达作者对“绿尽疏阴落尽红”的.无奈,只能懊恼东风的无情。
此词全篇含有杜牧故事,又有杜牧诗意。此词与杜牧原诗相比,杜牧用绝句,句式整齐,音节浏亮,表现的意绪略显轻微,其妙于比兴,但只为读者提供一个大的情境。而此词则用长短句,参差交错,富有乐感,更显哀感顽艳,凄恻动人,且情感更深内容更详,“恨约心同”更为此词画龙点睛,神、情、意顿时毕现。
【作者介绍】
《采桑子》的欧阳修词作鉴赏 第9篇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0篇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译文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
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赏析
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
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赏析二
此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该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作者介绍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词句中的重点词语含义及词句的内容。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词句的含义及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出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板书课题:
2、引入语:本首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词人所作《采桑子》共十首,是一组联章小词,从不同角度歌咏西湖四时美景,从中折射出词人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情怀。该词是组词的第一首,写泛舟西湖的总体观感,具有“引言”的意味。全词以轻快淡雅的笔调,描写春天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人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移景换,风景与心情,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将“西湖好”的题眼诠释得淋漓尽致,读来清新可喜,充满诗情画意。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熟读并背诵该词。
四、释词正音: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棹[zhào]:桨。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逶迤[wēi yí] 形容道路或河流弯曲而长。堤[dī] 笙[shēng ]歌: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涟漪[lián yī]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五、翻译词句内容。
1、上片: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驾轻舟划短桨,西湖风光多么美好,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歌好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2、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
六、巩固练习: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为该词的题眼,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词的下片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前一句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衬托出水面之“静”。后一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之“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2篇
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3篇
亭: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花草粹编》、《尊前集》、《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亭”。晨本二主词中作“庭”。逐:跟随。红英:红花。尽:完。
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
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霏微:《尊前集》中作“霏霏”;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中误作“非非”。霏(fēi)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
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无法使双眉暂时展开。
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芳音,即佳音,好音。断:断绝。
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王建《香印》诗中有句:“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可见,“香印”与“印香”同义。古时富贵人家为使屋里气味芬芳,常常在室内燃香。成灰,成为灰烬。
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情怀:心情,心境。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创作背景
《采桑子》诗词鉴赏 第14篇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 欧阳修的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 试题
★ 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 欧阳修采桑子其六
★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
★ 临江仙欧阳修翻译
★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诗词鉴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