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82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精选5篇)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1篇

弦支穹顶结构体系在空间结构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并在国内外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实践。但目前国内的实际工程较少, 施工经验不足。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跨度为93 m, 建成后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对于弦支穹顶结构, 结构成型过程中经历的初始几何态、预应力态以及整个预应力在加载过程中的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最终的设计状态相差甚远。因此, 设计、研究和施工人员必须要了解结构的最终设计状态和预应力施工中的结构受力状态。为确保本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与安装完成后结构的可靠, 该馆深化设计必须与施工方案的设计统一考虑。本文以2008年奥运羽毛球馆建设为例子, 对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的深化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践证明, 这些研究成果对保证该工程能够优质、高效地施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弦支穹顶结构在深化设计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 希望能为大跨度弦支穹顶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工程概况

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馆位于北京工业大学, 总建筑面积24 383 m2。其中, 地下2 580 m2, 基地面积24 383 m2, 总用地面积66 124 m2, 体育馆规划用地面积为44 355 m2。总坐席数7 508席, 其中固定席位5 480席, 临时席位2 028席。建筑总高为:最高点25.95 m, 檐口高14.83 m。建筑层数是:地上2层, 地下1层。建筑类别为甲类体育馆,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建筑工程类别为一级。其结构形式为下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上部屋盖主体结构由联方凯威特型组合单层球面网壳及撑杆、径向拉杆、环向索等组成弦支穹顶结构体系, 悬挑部分由最大悬挑尺寸为15 m长度不等的平面桁架组成。

该馆屋盖结构内、外部整体建筑形状为被竖向椭圆柱面所切而得的球面, 整个屋盖结构的水平面投影为一椭圆面。联方凯威特型组合单层球面网壳跨度为93.0 m, 矢高9.3 m, 矢跨比为1/10。下部设置五道环索, 撑杆高度为4.2 m。撑杆采用¢1596的Q345C钢管。环向索从外到内分别采用拉索SNS/S-7X199, 5X139, 5X139, 5X61, 5X61。网壳节点为刚接, 撑杆与索的连接点为铰接, 边缘支撑采用刚性环桁架梁。

二、深化设计

本工程原设计中的径向索最外圈采用SNS/S-5x61, 其余四圈采用SNS/S-5x37。而弦支结构是一种钢柔杂交的钢结构体系。本工程下部结构都采用索杆, 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不如部分采用钢拉杆好。因此, 作为深化设计和施工单位可向设计单位提出更改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用并实施, 深化设计中最终确定的径向索最外圈采用了铸造钢拉杆¢60 (屈服强度不小于835 MPa, 抗拉强度不小于1 030 MPa) , 理论屈服载荷1 775 kN;其余四圈采用钢拉杆¢40 (屈服强度不小于835 MPa, 抗拉强度不小于1 030 MPa, 理论屈服载荷788 kN) 。

该馆为93 m的弦支穹顶结构加外悬挑钢桁架的复杂钢结构体系。在深化设计过程中, 必须将深化设计与加工、施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深化设计, 使施工、加工更完善。本次深化设计的难点为: (1) 内部弦支穹顶结构的环桁架与悬挑变截面梁的刚性连接; (2) 下部索杆体系与上部单层网壳结构的连接节点。

弦支穹顶结构的环桁架与悬挑变截面梁的刚性连接的节点, 在深化设计最初曾考虑采用鼓型球节点。这样不仅连接简单, 施工方便, 而且容易定位。但在实际的三维放样过程中, 则发现要使环桁架杆件、变截面梁与鼓型球很好的刚接连接, 鼓型球必须加大。然而, 即使加大到直径900都不能满足要求, 只能放弃鼓球型连接节点。第二个方案将变截面梁端部设计成梯形箱型梁, 环桁架杆件与之直接相贯。但在三维放样中发现, 部分环桁架杆件相贯在箱型梁角上, 这导致相贯线机器无法切割。而人工切割又不精确, 而且数量非常之多。经过多方面的深入讨论和思考, 最后的深化方案是将箱型梁的翼缘尺寸加大至500 mm。在施工定位时, 深化设计要向施工人员提供箱型梁的其中6个角的坐标, 以保证节点连接的精确性。

下部径向铸造钢拉杆与上部单层网架连接时, 采用的上部焊接球或者铸刚球上焊接耳板。耳板通过销钉与铸造钢拉杆铰接, 支撑杆件与上部单层网架和下部索杆的体系连接见图2。

三、施工深化设计

该馆钢结构部分的施工顺序为先利用满堂脚手架安装上部单层网壳和悬挑部分, 然后再进行预应力施工。施工中难度最大的是拉索的施工, 如何减少拉索预应力的损失, 使环向索在同一个闭合环中的各截面内力相同, 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1. 张拉方法对比

弦支穹顶的拉索张拉方法通常有3种。 (1) 张拉径向索; (2) 张拉环向索; (3) 顶撑撑杆张拉。在本工程深化设计的过程中, 对于预应力的施加主要考虑了张拉环向索和张拉径向索2种方案。对2种张拉方案比较如下。

1) 径向拉杆的设计内力为相应环向索设计拉力的 (1/7) ~ (1/3) , 因此, 张拉径向索比张拉环向索施加的张拉力小很多;

2) 在张拉径向索过程中, 径向索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要多次调节索力才能达到设计值, 而环向索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小;

3) 径向索的数量远大于环向索。在张拉相同批次的情况下, 张拉径向索需要的千斤顶数量、油泵数量、可调节索头的数量和人工数均比张拉环向索需要的多。

经过对2种张拉方案的综合比较, 得出了采用环向索张拉成形的施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使该结构在张拉结束之后达到设计所需的预应力态。同时, 采用环索张拉所需的张拉设备少, 能够较好地控制张拉成形后的环向索线形。最后, 确定通过张拉环向索后进行预应力施工。

2. 张拉批次

确定了通过张拉环向索施加预应力的方案后, 还需要确定对环向索的张拉批次。由于张拉批次越多, 施工越复杂。因此, 只对单批次张拉和两批次张拉进行了比较。对比单批次张拉和两批次张拉施工, 一次性施加索力至设计初应力, 张拉次数减少一半。

3. 施工步骤

该馆全过程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 施工上部单层网壳; (2) 相应节点位置吊装竖杆; (3) 相应节点位置吊装环索; (4) 相应节点位置吊装斜索; (5) 相应节点位置吊装构造索; (6) 张拉外圈斜索至施工预应力水平; (7) 张拉中圈斜索至施工预应力水平; (8) 张拉内圈斜索至设计初始预应力水平; (9) 张拉构造索至张紧。

4. 减少摩擦力影响

索是弦支穹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索力对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对于预应力作用下的空间杆件, 可靠度随索力变化愈加明显。预应力损失对结构强度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都会产生影响, 故施工设计需减少拉索预应力的损失。弦支穹顶结构的下弦由环向索和径向索组成, 通过撑杆将预应力传递到上部网壳, 撑杆和下弦索通过节点连接。理论上, 环向索是一个闭合的环, 索的各截面内力相同。但实际工程中, 由于与撑杆相连的节点处存在摩擦, 阻碍了索力的均匀传递。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要在穿过节点的环向索表面涂抹一层黄油。同时, 用两层聚四氟乙烯包裹环向索, 尽量减小摩擦力的影响。由于不能完全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因此很难保证索的内力各处相同。除了上面采用的措施之外, 在张拉阶段, 可以用橡胶锤敲击环向索, 使索力均匀传递。

四、结语

由于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 以寻求适合工程特点的深化设计和施工方法设计。本文介绍的方法对大跨度弦支穹顶工程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摘要: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为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 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深化设计必须与施工方法紧密结合。本文围绕如何通过合理的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使加工、施工更完善这一话题, 详细介绍了深化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重点讨论了拉索预应力的施加方案和施工方法, 为今后类似弦支穹顶工程的深化设计和施工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奥运会羽毛球馆,弦支穹顶,深化设计,施工方法设计

参考文献

[1]陆赐麟, 尹思明, 刘锡良.现代预应力钢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张毅刚, 薛素铎, 杨庆山等.大跨空间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2篇

2012年8月1日,世界羽联对4对奥运会女双选手涉嫌消极比赛被取消继续参赛资格一事发布公告。羽联公告说,四对参加7月31日的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的选手被世界羽联取消了参赛资格。为了避开提前与本方队友在淘汰赛中相遇,女双A组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与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以及女双C组的韩国组合河贞恩/金旼贞与印尼组合波莉/乔哈里,都选择了消极对待比赛。这四对组合在场上缺乏斗志和求胜欲,击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两场奥运级别的对决,水平却还不如业余选手。与前几天迥然相异,31日晚的温布利体育馆没有了掌声和欢呼声,取而代之的是近6500名观众发出的震耳嘘声。伦敦奥运会,在一切为了金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羽毛球队打假球,使得我国的双打运动员被处罚。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在奥运会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句名言曾被悬挂到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温布利体育场。然而在64年之后,当奥运会重新来到温布利时,这句名言显然没有起到效果。于洋王晓理之让球,一定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而是有计划的保存实力,谋取女双金牌的有组织的行为。而且,这种让球也绝非仅此一回,中国体育的“让球”在举重、击剑、乒乓球等项目上不断的重演历史。在队内以不公正的方式拿手下运动员开刀,有关部门有关教练可以极尽狡辩之能事,一次又一次的逃过悠悠之口,逃过体育道德的惩罚。以输球的方式来

保证中国军团能够多拿一块奖牌,相信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于洋和王晓理两名运动员能够决定的事情,作为一对配对两年来几乎没有品尝过失利滋味的组合来说,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吞下一场失败绝对是令人痛不欲生的经历,更何况是这样输球,简直可以算是职业生涯中的污点,可作为一名运动员,她们为了某些“集体的利益”又只能选择服从。从这一点上看,于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的无奈,绝不仅仅是“保存体力的无奈”,还有“为什么要输球的无奈”,还有“不得不输球的无奈”。

让球”本质上就是“打假球”,屡屡在内部选拔和比赛中得逞,其原因无非是举国体制所造下的恶果。应该反思的是那些要运动员打假球的教练员和某些领导。他们把奥运金牌当做他们升官的途径。当做政绩工程,因此他们要运动员打假球。中国羽毛球队的某些教练打假球得到了甜头,打假已经成为常事,因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才会在除了这样打的洋相还骂不同意他们的人为坏人。实在的现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的人都分不清了。受处分的运动员她们是受害者。我们对她们的处境很理解,如果她们不听教练的,后果如何她们清楚。在包括奥运会的任何体育比赛中,金牌诚可贵,精神价更高。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对运动员说:“你们是大家的榜样。”榜样的责任不仅是摘金夺银,更是在公众面前践行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羽毛球队奥运会打假球事件直接作用人是运动员,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他们的教练,是教练后的体育机制,真正反思的应该

是他们,在利益面在,如何权衡,这样夺得的金牌,伤害了太多的人的感情,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金牌,他应该是纯洁的,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金牌。

李伟101203023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3篇

为推动了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质量的提高和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 取得比赛胜利夺得优秀成绩, 针对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的技战术研究十分重要。未来男单的发展趋势仍然在不断变化和改善, 需要我们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不但有利于为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性保障, 也可为改变打法和技战术的难关提供经验和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陶菲克、孙升模、林丹、李宗伟单打技战术。

陶菲克, 1981年8月出生, 身高178cm, 右手持拍, 特点控球能力强、技术综合全面, 步伐灵活速度快, 得分手段多样、防守稳健。

孙升模, 1980年7月出生, 身高182cm, 右手持拍, 特点防守能力强, 球风稳健, 进攻和速度并不突出。

林丹, 1983年出生, 身高178cm, 左手持拍, 特点进攻意识强, 步伐灵活速度快, 以拉吊突击为主, 杀球威胁大, 在反手头顶位同样拥有进攻能力。

李宗伟, 1982年10月出生, 身高172cm, 右手持拍, 特点突击爆发力强, 变速能力突出, 以及头顶对角能力出众。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阅读相关文献, 同时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 获得与本论文有关的学位论文;通过互联网查阅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各种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 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历届奥运会决赛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趋势方面的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 获得相关资料, 为本文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为撰写提供支持。

(2) 录像观察统计法。

观看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的三场比赛录像, 包括2004奥运会男单决赛陶菲克对阵孙升模、2008奥运会男单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2012奥运会男单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

(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 运用Excel软件和自己设计的表格, 对需要研究的三场男单比赛录像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处理, 进行相应的比较, 得出相关结论。

(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决赛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研究, 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对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推理并加以论证。

3、结果与分析

3.1、陶菲克、孙升模、林丹、李宗伟发球及接发球技术分析

通过录像观察, 统计出出男子单打选手无论是2004年换发球赛制还是“21分”新赛制下, 多数都是运用发网前球为主, 其中五号位为使用率最高为58%, 一号位次之占22%, 二号位占13%, 三、四、六号位相对最低, 分别为1%、2%和4%, 其中甚至一些球员在比赛中没有触及该区域的发球。而陶菲克和林丹在发球中的落点相对集中在五号位, 其次是1号位, 孙升模和李宗伟集中落点同样是五号位和一号位, 但是占据比例没有前者高, 同时在二号位的使用率上轿之前两位球员都是占据略高。

接发球的处理对于男单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录像的观察分析来看, 林丹和孙升模在接发球中都主要以打后半场的球为主, 其次是控制网前小球;而陶菲克和李宗伟截然相反, 对于接发球的处理多数是以回放小球为主, 发挥自身的优势, 其次是回击后场球。分别以主动性抢网的搓放小球和挑后场平高球分为控网和控后场的两种明显风格。

3.2、前场技术运用统计分析

前场的技术种类有很多种, 其中放网、搓球、勾球和抹球是由网前回击至对方网前的回球方式, 主要目的是控制网前, 逼迫对手起高球, 或者降低回球质量, 从而制造进攻机会;而扑球、挑球和推球则是由网前回击至对方后场的击球方式;扑球和推球具有速度快, 突然性强等优势, 挑球主要是过渡型控制球。

通过录像观察并进行统计, 发现四位运动员对于网前的处理主要以挑球的方式回击至对方后场区域为主, 目的在于控制对方后场底线, 迫使对手远网降低进攻效率以及利用回球不到位创造进攻机会, 同时也能够制造防守反击的机会。运动员在放网、搓球、勾球、和挑球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 而在扑球、抹球和推球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2012年的奥运会男单决赛上, 林丹和李宗伟较之前一届在扑球和推球上明显增强, 目的是增加球速, 增加对方的回球难度, 降低对方的回球质量, 打对手以措手不及。

3.3、后场技术运用统计分析

羽毛球后场的技术种类繁多, 可以在后场区域使用进攻性处理和过渡球处理。进攻性后场技术包含杀球, 点杀和劈杀。杀球是在对手回球不到位的情况下, 强力下压的进攻, 拥有速度快, 力量大, 不易防守的特点;点杀是对方回球到位或者不到位时都能够使用的技术, 落点更为丰富, 主要目的则是结合杀球, 变化落点, 使对方在防守时难以借力, 增加移动步伐和跑动范围;劈杀具有隐蔽性, 突然性, 落点刁钻的特点。而过渡球主要包括了平高球和切球技术, 在己方失去底线位置时做出过渡性回击球, 平高球要求球速要快, 球的击打弧度不宜太高, 略高于对手头顶, 落点位于对方后场底线位置, 逼迫对手必须回至底线的情况下才能回球, 且没有进攻机会;切球主要是以侧切球的方式将球击打至对方网前即落, 要求手法隐蔽, 球路略高于球网, 过网即坠。

通过录像观察, 可以看出林丹、李宗伟、陶菲克、孙升模四位运动员的主要后场技术使用情况。陶菲克的后场平高球技术的使用与其他三位运动员存在巨大差异;陶菲克和孙升模在切球技术的的使用上与其他两位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林丹在点杀技术的使用上与其他三位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林丹、李宗伟、陶菲克、孙升模四位运动员在杀球技术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劈杀技术的使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4.1、结论

(1) 发球技术。

经过统计数据, 可得知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选手的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五号位, 结合一号位和二号位。由于四位运动员在五号位占最高, 其次为一号位和二号位, 可知绝大多数以网前球为主。

(2) 前场技术。

在历届奥运会男单羽毛球决赛上, 对于网前的处理主要以挑球的方式回击至对方后场区域为主, 目的在于控制对方后场底线, 迫使对手远网降低进攻效率以及利用回球不到位创造进攻机会, 同时也能够制造防守反击的机会。

(3) 后场技术。

在后场区域的运用上还是主要以杀、吊为主要手段, 其中也包括了切球、劈杀和点杀技术, 占后场技术总体的大部分, 而回击平高球一般是在被动情况下需要做出身体移动调整和更多准备时间, 因此下压进攻技术还是以杀、吊球占主要。

4.2、对未来世界羽毛球高水平男单运动发展趋势推测

(1) 发球技术。

未来男单选手在发接发环节上更多选择还是以发反手网前小球为主, 同时可以增多对后场的偷袭球, 利用发接发抢攻战术改变场上节奏, 加快整体速度。

(2) 前后场技术。

未来男单选手在前后场的技术上将更为全面而有强度, 网前小球的控制结合后场下压进攻将形成更多多拍相持阶段, 因此需要提高在多拍下的控球稳定性和准确性。面对今后节奏更快的比赛, 运动员应当提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 制造进攻机会网前可以选择利用扑、推球等技术起到下压和控制后场的作用;后场就需要更多的争取主动杀球和吊球的进攻机会, 形成对对手的压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决赛中三场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的技战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发接发技术”、“网前小球技术”、“拉吊突击”以及“减少非受迫性失误”能力的高低, 对男单比赛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历届奥运会男单比赛的技战术, 探索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手段, 总结男单技战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变化, 为优秀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过程中提供有效指导做出科学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羽毛球,男子单打,发接发技术,前后场技术,拉吊突击,非受迫性失误

参考文献

[1]戴金彪, 管颖, 卢志泉, 蒋健.“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张世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我国2008年奥运会夺金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23.

[3]钟木根.竞技羽毛球技战术运用中的孙子谋略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1.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全国运动会,广西,女子羽毛球,生化指标,监测

女子羽毛球是广西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 曾培养出黄华、农群华、周蜜、秦艺源、黄楠燕、尧燕等世界冠军和国际健将, 广西女子羽毛球队的成绩一度排名国内前列。但进入21世纪后由于人才断档, 广西队成绩陷入低谷。广西女子羽毛球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的目标是进入团体前八名。运动员的生化指标监测, 个性化对比, 有助于教练员掌握其机能状态, 调整训练强度, 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 完成全运会任务。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运动员生化指标基础数据库, 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备战第12届全运会的广西女子羽毛球队运动员5人, 平均年龄18.00±3.46岁, 一级运动员4人, 健将1人。

1.2 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

运动员晨起静脉抽血。测试指标: (1) 血成分:血色素Hgb、红细胞数RBC、细胞压积HCT, 测试仪器:全自动血球仪HORIBA ABX Micros CRP。 (2) 代谢产物指标: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 测试仪器:全自动生化仪URIT-8000。 (3) 内分泌指标:血睾酮T、皮质醇C, 测试仪器:BECKMAN COULTER ACCESS2。测试时间:2012年11月26日, 运动员训练一周经一天调整休息后进行测试, 视为运动员训练前值。2012年12月8日, 经过一周大强度训练后进行测试, 可视为运动员疲劳状态下的测试值。2013年5月17日, 参加全运会团体预赛前10天进行测试, 可视为运动员赛前状态值。

1.2.2对比分析法:

对训练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和赛前情况进行对比, 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况。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配对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Hgb、RBC、HCT变化情况 (表1)

(1) Hgb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训练后Hgb低于训练前值, 差异接近但未达到显著性 (P>0.05) , 原因是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 红细胞破坏加速, 一段时间后, 身体逐渐适应, 开始回升。

赛前值明显高于训练后值 (P<0.05) , 表明大强度训练所造成的Hgb下降, 经赛前调整训练量、补充营养等可恢复。

赛前值高于训练前值, 差异不显著 (P>0.05) , 原因可能是训练前值是在一定强度训练后经过一天休息而测, 未恢复到机体最佳状态。而赛前经训练量调整并予以营养补充后, 机体机能调整到了较佳状态。可见, 赛前值比训练前值更接近运动员的最佳状态值。

(2) RBC训练后值比训练前值均出现显著下降 (P<0.05) , 原因是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 红细胞破坏加速。

赛前值高于训练后值, 未达到显著差异 (P>0.05) , 赛前值低于训练前值,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大运动量训练后的调整后有所提高, 但未恢复到最高水平。

(3) HCT训练后值比训练前值均出现显著下降 (P<0.05) , 表明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体内有较明显脱水现象。

HCT赛前值比训练后值显著回升 (P<0.05) , 低于训练前值,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表明经调整训练量和采取恢复措施后赛前可显著上升, 但未能恢复到训练前值。

注:*P<0.05, **P<0.0.1, 下同。

2.2 T/C变化情况 (表2)

T/C值训练后显著低于训练前 (P<0.01) , 原因是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平衡打破, 训练中机体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赛前显著低于训练后 (P<0.05) , 显示未充分恢复。

2.3 CK、BUN、LDH变化情况 (表3)

(1) CK是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CK值训练后显著高于训练前 (P<0.05) , 原因是训练中肌肉剧烈收缩, 导致组织缺氧, 细胞膜通透性升高, 股细胞膜受损伤, 本科从细胞内释放增加, 进入血液循环。

赛前值低于训练后值和训练前值, 差异未均达到显著性 (P>0.05) , 表明恢复较好。

(2) LDH增高表明机体内乳酸堆积增多。LDH训练后高于训练前 (P>0.05) , 原因是训练加大, 乳酸生成增多, 机体清除乳酸速度慢。

赛前明显低于训练后和训练前 (P<0.05) , 表明恢复较好。

(3) 代谢产物BUN值训练后略低于训练前 (P>0.05) , 与文献报道的训练强越大, 尿蛋白生成量越多不符, 原因可能与实验误差有关。赛前值明显低于训练后和训练前 (P<0.05) , 表明恢复较好。

2.4 结合个体差异进行评定

训练后Hgb值, 杨XX下降12%, 陈XX下降14%;邓XX、黄XX下降6%。提示:杨XX、陈XX两人一周训练后出现一定程度疲劳。邓XX的指标低于正常值, 但其过往指标偏低, 波动不大。

训练后陈XX、黄XX、董XX等3人的T值下降其中, 陈XX下降幅度最大14%, 表明其训练量较大, 疲劳程度较高 (T下降幅度达到25%, 并持续不回升提示过度训练) 。训练后邓XX、杨XX等2人的T值上升, 疑因2人训练强度不足。

CK值杨XX上升57%、董XX上升34%、邓XX升25%、黄XX升18%、陈XX升12%。其中, 单打运动员董XX为268, 超过正常值, 提示疲劳较明显, 需要采取恢复措施。

LDH董XX增70%、黄XX增25%、杨XX增7%、陈XX增2%。但均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董XX的变化幅度较大。

根据指标显示的疲劳情况, 对于疲劳程度较明显者采取针对性措施, 通过训练量的语调整及营养补剂使其恢复疲劳。

3 结论

3.1大运动量训练后, 运动员的多项指标变化明显, 其中, Hgb降幅较大, RBC、HCT明显下降, CK明显上升, LDH升高, T略降, C下降。显示运动员有一定程度疲劳。

3.2经过训练量调整和采取恢复措施, 通过与过往测试值比较, 对运动员进行赛前机能状态评价, 参与赛前测试者有3人, 邓XX、杨XX二人处于较高水平, 陈XX也接近最好水平, 表明赛前没有疲劳, 机能状态较好 (表4) 。

3.3比赛结果, 广西女子羽毛球队发挥较好水平, 取得全运会团体预赛第六名, 顺利晋级全运会决赛。

参考文献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5篇

选题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赛制下2014年仁川亚运会羽毛球半决赛中的羽毛球单打比赛录像进行研究, 分析林丹和李宗伟在比赛时技术的运用规律, 并对林丹和李宗伟在比赛中技术运用情况和总得失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找出林丹和李宗伟技术运用的异同, 旨在为林丹日后备战各大赛事的训练的侧重点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教练员的比赛临场指导提供依据。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所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4年羽毛球仁川亚运会男子单打半决赛录像, 以参加比赛的男子单打选手林丹为研究对象。林丹在2014年亚运会之前因为没参加比赛, 所以世界排名只有15名, 林丹曾获得过16次世界冠军, 其中两次奥运会冠军, 但本次比赛的对手却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 李宗伟从未获得过世界大赛的冠军。2014仁川亚运会之前林丹VS李宗伟的胜负比大约为24:9。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 有针对性性, 目的性的在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等查阅近二三十篇有关羽毛球理论以及技战术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并对此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充分的理论依据。

1.2.2 录像统计法

主要针对2014年羽毛球仁川亚运会男单决赛林丹和李宗伟的录像资料进行技术统计, 为分析林丹与李宗伟的技术特征提供量化指标。

1.2.3 数理统计法

完成了最初的数据收集, 使用EXCEL表格将数据分类整理, 然后计算各种技术的使用率以及某种位置 (前、中、后场) 的技术使用率。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林丹与李宗伟在发球、接发球技术运用情况对分析

2.1.1 林丹与李宗伟在发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本次亚运会林丹和李宗伟在发球上差异不明显, 两人都是以反手发网前小球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反手发网前球是当今羽毛球优秀男单选手普遍使用的技术。但是他们偶尔趁对手不注意偷袭对方后场, 李宗伟在发球上的选择比林丹更大胆, 偷袭林丹后场的次数比林丹多了两次。这就反映出了反手发网前小球和反手发后场球相结合是当今男单比赛中普遍存在的。

2.1.2 林丹与李宗伟在接发球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在羽毛球比赛中通常情况下将接发球技术分为挑球, 推球, 勾球, 搓球, 吊球, 高球, 杀球, 其中挑球, 推球, 勾球, 搓球属于前场接发球技术;吊球, 高球, 杀球属于后场接发球技术。通过观察林丹和李宗伟在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决赛比赛, 统计出林丹和李宗伟的比赛接发球情况 (表2)

有表2可以看出在接发球方面, 林丹对于李宗伟发出的网前球的处理大多数偏向于推挑后场, 推挑后场的比例为71.7%, 而回放网前的只有19.6%;而李宗伟面对林丹的发球更加偏向于回放网前小球, 回放网前球的比例达到69.1%, 推挑后场球的比例达到23.6%。然而面对对手的反手高远球和平快球, 两人采用的是吊杀均衡的打法。

2.2 林丹与李宗伟在前场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羽毛球比赛中通常将前场技术界定为搓球、挑球、勾球、扑球、推球五种技术。

由表3可以看出在前场球的处理方面, 林丹与李宗伟最大的区别在于回放网前和挑后场球。李宗伟明显习惯于回放网前和挑后场, 然而林丹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推抽球, 林丹仰仗自己强有力的防守能力和控制底线能力, 在回球的选择上更多的运用挑后场技术, 挑后场技术的运用比李宗伟对了近10个百分点。然而李宗伟更注重自己进攻的的节奏性, 因此不轻易挑后场球, 这是因为林丹的后场进攻方式多变能力强悍不易防守;而李宗伟自身网前技术精湛, 回放网前球可以保证进攻的连续性。

2.3 林丹与李宗伟在后场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在羽毛球比赛中后场技术有杀球、吊球、高球几种技术构成。

由表4可以看出林丹和李宗伟在后场球的处理上最大差别在于高远球, 林丹以比较均衡的高远球和吊球技术来处理后场球, 而李宗伟却偏爱吊球, 从这可以看出林丹的技术使用比较全面。从数据统计来看林丹的后场进攻威胁很大。林丹在后场球的处理上凭借高质量的吊球和高远球以“敌不动我不动”的方式来消耗对手的体力, 然而李宗伟则采用有机会就杀, 无机会就吊球, 被动时就打高远球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这对体能要求非常高。从数据和视频可以明显看出李宗伟的重杀比林丹多, 而林丹则是等到有理想机会出现时采用点杀的方式得分, 因此在后场求得处理上林丹要比李宗伟更胜一筹, 这也是李宗伟推挑林丹后场较少的原因。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在发球方式方面, 林丹与李宗伟不存在太大差别, 并且主要以反手发网前球为主, 反手发后场球使用很少。

3.1.2 在接发球方面, 林丹与李宗伟主要以搓放、挑球和推球为主, 且在接对手发后场高球时, 主要采用杀球技术。在搓放技术方面, 李宗伟的使用率比林丹要高;而在挑球技术方面, 林丹的使用率比李宗伟要高。

3.1.3 在前场技战术方面, 林丹与李宗伟主要以搓放和挑球为主。

在接对手发后场高球时, 主要采用杀球技术。在搓放技术方面, 李宗伟的使用率比林丹要高;而在挑球技术方面, 林丹的使用率比李宗伟要高。推和挑球使用上林丹比李宗伟使用率高, 但是在搓放技术上林丹比李宗伟的使用率要低。

3.1.4 在后场技战术方面, 林丹与李宗伟在后场方面主要以高球、杀球、吊球为主, 其中林丹的高球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而李宗伟的吊球使用率高。

3.2 建议

3.2.1 在发球及接发球时加强击球线路、落点、击球时机的变化, 加强控制与反控制能力的训练, 在接后场球时准备要充分点。

3.2.2 曾强前场抢点意识, 后场加强限制性杀球, 现代男单制胜的焦点越来越趋向于网前, 谁在网前确立了优势, 谁就把握了全局主动, 因此对处理网前球的能力和回球质量要求提高。

3.2.3 培养后场绝对攻击力和网前意识, 后场的绝对攻击实力, 只有在抢网意识和网前技术的密切配合下, 才能充分体现威胁性。

3.2.4 在今后的训练比赛中应在保持和加强自己的主动进攻次数外更加注重主动进攻的成功率的提高, 而且还要减少自己的非受迫性失误。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 运用Excel软件对林丹与李宗伟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羽毛球半决赛比赛中各项技术的使用情况和总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 主要就林丹和李宗伟的技术运用特征和总得失分情况进行较深入的对比分析, 找出林丹和李宗伟技术运用方面的异同和各自的规律特点, 为我国男子单打的科学训练, 提高技术水平, 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羽毛球,林丹,技术特征,总得失分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羽毛球运动[D].北京体育大学, 2006.

[3]过家兴.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中国羽毛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材料[M].国家体育总局, 1997.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精选5篇)奥运会羽毛球馆论文 第1篇弦支穹顶结构体系在空间结构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并在国内外有一定规模的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