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发表范文
初中教学发表范文(精选4篇)
初中教学发表 第1篇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青海建工建材学校,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历经分散办学、集中办学,现已发展成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函授教育并举。在2002年升为高职院校,经过10年高职发展,为青海省建筑、通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教师队伍亦不断扩大。本文从3个数据库统计分析学院近十年来的论文发表情况,从一个侧面回顾学院教研的发展,并对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简称CNKI)由清华大学主办,收录我国各学科期刊4600余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简称CSTJ)是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西南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一个综合性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平台数据库》(简称万方数据)是建立在因特网上的大型科技、商务信息平台,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数据库。本文利用以上3个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为统计数据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1.2 统计方法
根据作者单位检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所有专业人员在2002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发表的全部论文,然后进行文献量的逐年统计,按照论文学科、载文的期刊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核对,最后汇总分析。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全校论文总量统计
从2002-2011年利用CSTJ、CNKI、万方3个数据库进行作者单位字段的检索,并用年份加以限定,对比去掉重复篇目,收集到全部论文共计185篇,论文发表量逐年增长,分别按年度记录文献量形成表1。
由表1可知,我院近年来论文数量逐年增长,2006年后已经稳步在年发表近30篇左右。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也在稳步增长。
2.2 论文投向统计
论文的投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学院、部门的学术水平状况,从我院10年来的论文中进行统计,涉及期刊78种,按论文投向统计分类,论文主要分布为核心期刊(A),国家级(B),省级(C),及本地区(C)4类形成表2。
由表2可知,我院今年来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反映了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
2.3 分学科论文量统计
对文章涉及内容统计出各学科的论文发表数量形成表3。
由表3可知,建筑工程学科处于学院的教学科研龙头位置,而像环境工程学科作为学院的新兴学科也在缓慢成长。
2.4 论文著者发文情况
论文著者发表论文的具体情况统计形成表4。(本表只统计第一著者)
由表4可知:10年来我院技术人员发表论文1篇的作者为23人,占总作者67人的34.33%,低于洛特卡定律中文1篇者比例60.79%。发表论文10篇的作者仅2人,占论文总数的10.81%,根据普赖斯定律,只有当高产论文作者达到论文总数的50%,核心作者群才算形式,可见要形成核心作者群尚需加大努力。
2.5 发表论文被引用数量统计
利用CNKI检索系统对发表论文中收录141篇,其中有32人的51篇论文被引用143次形成表5。
一篇论文的被引用量是反映作者学术水平的一个指标,由表5可知:学院被引文章51篇,占总量的27.57%;被引143次,平均每篇被引用2.8次,2005年至2008年被引论文及被引次相对较高。
3 对我院论文状况的思考
通过10年来的公开发表论文情况可以分析发现:
3.1 正确处理好论文数量与质量问题
10年来检索共收集到185篇,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总增长率为320%,2011比2010年度增长率17.86%,超过了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的10.4%。从质量上看,2002-2011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共计8为作者,仅一位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两篇是硕士期间完成),发表三篇论文一位,其余均1篇。这说明我院高产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少,科研能力亟待提高。发表文章大多是在省级杂志,占总量的79.46%。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ISTIC收录9篇。被EI收录2篇。表明我院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有所提高,但我院人员目前还没有在外国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2 核心作者队伍及学科带头人有待大力培养
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我院的高产作者队伍不论就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够的;从数量上看10年发文在10篇的共2人,占总数的2.99%,从质量上看,只有8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占总数的11.94%,只有2篇被EI收录,占总数的1.08%,这说明我院的高产作者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应是这一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们要指导本系部人员进行科研及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系部所有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3.3 教学科研工作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科研的创新工作不应是少数几个人的自发行为,而应是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但是,就研究统计表明,我院的教学科研队伍与员工总数的比例偏小。10年来在160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67人发表论文(67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人员比例是41.88%,也就是说有近一半还多人员10年来没有发表过论文;从表4可知,在论文发表的作者中,发表1篇的23人占总作者的34.33%,也就说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为评职称而写文章的层面上,没有积极、自觉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约高质量论文的产出。
3.4 论文被引分析
一种学术期刊载文的引用率是反应该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的最好的衡量指标。文献被引用,表明引用者对被引用者的尊重;对相关著作给予荣誉;核对其所用的方法和仪器;提供背景阅读材料等作用。论文被引用的多,反应该刊有较高的学术质量高。
回顾我院10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反映了经过10年高职发展我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力发展,综合办学能力得到了进步,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申请国家级课题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困难,因此,要想提高学院整体科研水平,一是要多方面争取科研任务。二是学院要加大试验设备的购入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及条件。三是要不拘形式大胆培养使用中青年科技人才。从而保证我院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为学院未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学院教学科研实力,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利用CNKI、CSTJ、万方数据这3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至2011年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论文,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http://www.sts.org.cn/tjbg/cgylw/documents/2010/101205.htm[2011-11-21].
[2]董民丽.某成人院校1994年至2003年论文发表统计与分析.2005.5.
初中专刊 发表行走于读书与教学间 第2篇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生活离不开读书,读书也离不开生活。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世界里,体味生存的惊险与浪漫,品味生活的真谛与味道,为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在业余生活中,我喜欢和书打交道,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香茗,细细品味茶香和书香;工作中,我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读书,又为我打开了反观自己心灵的另一扇镜子,为我开启了智慧人生的另一道门。读书,更让我内心澄净地看清自己的教育,随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
我认为一个具有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必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因为“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教师的思想决定着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方向。所以,在进入教师行业伊始,我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那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答案很简单,用书本去充实我的思想,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我觉得可以把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必需读的,一类是我们喜欢读的。所谓我们必需读的像一些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的书籍资料、教育理论专著、各学科教育报刊和杂志、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其他学科的书籍等等。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一个更高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准确丰富,传授知识新颖贯通,班级管理游刃有余。
记得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面的许多名言让刚步入讲坛的我受益匪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的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还有关于读书的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讲到这儿想起一次课堂事件,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在一天的语文课堂上和同桌小声说话,为了不影响教学,我开始用眼神示意他们,其同桌看到老师的示意后停止了说话,可那个学生看同桌不再说话,便自顾自的又拿出零食大模大样地吃了起来,看到他的行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并破坏了教学的气氛我就命令他站起来,没想到他不但不站反而和我顶嘴,教师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我的怒火腾然而起,大声斥责并把他拉到后墙罚站然后继续讲课,整个上课期间,学生就那样站着,眼神里似乎充满了哀怨,课后我仔细回想了这名学生以往的表现和近期的异常状况,越想越不对劲,借学生们读书的机会我询问了一下他的同桌,了解到是因为他的一个亲属刚死于医疗事故,于是他便产生了对医生的愤恨和对社会的不满。听到这儿,同情、自责一下子涌上心头。我开始后悔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
回到办公室后,我又翻阅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里的一句话让我反思了很久,“奉劝年轻的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是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反思过后,我很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情,我专门利用一节课堂时间来讨论这些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全面的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本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告诉他们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使得同学们知道社会进步,匹夫有责。那名学生课后专门找到我,和我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道歉。通过读书对我的教育,我又将这样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教会给了自己的学生,真正的做到了读书同教学的紧密结合。我觉得一个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远比一堂语文知识课重要得多,教书育人,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健康的成长更为重要,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一架 1 教育的机器。
刚才提到所谓喜欢的书,就尽可以各取所爱,信手拈来,不过前提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平时去图书室看书,发现有的教师的名下写着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书籍,就会对这些人敬佩有加,同时也喜欢去拜读各位专家名人的经历,从中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提高自身的素养。正是这些平时各取所好的阅读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八年级下册有一篇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选段《雷电颂》,课文后虽对屈原作了详细介绍,但学生要想真正了解屈原还是有些难度,发挥表演更是有点底蕴不够,这样单纯的书面说明,学生在课程上没有深刻的认识便渐渐失去了兴趣,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前一天在《特别关注》上看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乾隆为取笑刘墉,在朝堂上叫其“罗锅”,刘墉不但不恼反而谢主隆恩,因为皇上赐字按照规矩是要获得相应的封赏。这下乾隆取笑不成反而一年要损失200两银子,所以他就想收回这两个字。于是乾隆就带着众官员来到御花园的池塘边,对刘墉说“朕说话是不是一言九鼎啊?”刘墉说“是”。乾隆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今天我就让你跳到这池塘里,刘墉接旨吧。”乾隆本来想刘墉如果不跳就是抗旨,待他求饶时就趁机收回这200两的赏赐。谁知刘墉竟真的走到池塘边徘徊了几步并对着池塘小声嘀咕了一阵,然后转身回来对乾隆说:“回皇上,臣到了池塘边刚想往下跳,忽然听到水底有个人对我说到:‘我遇上昏君报国无门所以投江,您逢明君盛世万万不可如此啊!’于是我就回来了。”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故事讲完后,学生们听得也哈哈大笑,我不失时机的追问:“池塘里劝诫刘墉的人是谁?”“屈原。”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样我便自然将课程的主题切入,同学们也乐于继续听讲。一个小故事听得学生聚精会神,在故事中既明白了屈原这一爱国之士对后代的影响,明白了课堂授课的主要人物,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工作中比比皆是,充分的阅读与思考,灵活的应用和实践让我的教学生活充满了乐趣,读书,可以明智,可以惠己及人。读书,亦可以提升自己,影响他人。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是一名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教师。“笃学、慎思、明辨、尚行”是自身一直追求的目标,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对自己所学的加以慎重思考,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重视实践,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初中教学发表 第3篇
一、“发表式”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根据教材单元训练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阅读课本上“引写”部分的内容, 归纳本次写作要求, 明确写作目标。
学生选择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话题 (有时也可自定题目) 独立完成写作提纲或写简短文稿 (或打腹稿) 。
全班口头交流写作材料, 围绕教学目标集体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提纲, 完成作文。
学生分小组轮流阅读作文, 每小组推选两篇佳作, 全班诵读, 集体评价 (以上两次交流讨论称之为一级发表) 。
教师及时通览全班作文, 集合小组推荐, 选出8篇左右的佳作,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 张贴于班级或学校橱窗 (这个过程为二级发表) 。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复印的手抄报送学校教研室, 教研室经再次筛选, 编辑《作文报》, 四天内分发各班张贴 (这是三级发表) 。
教师及教研室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向正式出版读物推荐, 争取更高级别的发表 (即四级发表) 。
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从对写作目标及要求的把握, 到写作材料的选择、写作思路的确定, 再到整个文章的修改和评价, 以及筛选佳作、创办手抄报, 每一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协作, 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角色定位
(一) “发表式”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1.发表过程的情感支持引导者。
在“发表式”作文教学实验的过程中, 江苏省实验班的师生就曾经历了一段复杂而又令人兴奋、难忘的教学历程。“发表式”作文课堂上, 学生起初多不想发言, 即使有个别自愿发言的也说得“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 实际课堂效果与“发表式”作文所追求的效果相距甚远。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 教师用自己富于情感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一有闪光点出现, 教师便给予诚恳的鼓励, 直至学生饶有发言的兴致, 说得流畅且富有情感的流变。在此过程中, 正是教师情感上的积极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使得师生共同体验了畅所欲言的兴奋和喜悦。
2.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发表式”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当“放手”, 然而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没有原则, 而是在宏观的更高意义上的更严格要求。事实上,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 绝不能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绝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绝不是意味着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不点拨、不提问、不讲解。毋庸置疑, 没有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极易因流于形式而毫无实效。教师应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时发挥作用。因而, 在把握作文评定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总结成败得失等方面无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为顺利地实现情感支持引导者和学习过程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有以下的能力:善于倾听, 贴近学生的心灵;良好的信息意识;过硬的专业功底。
3.平等的参与者。
“发表式”作文教学采用“自主式”作文批改模式, 把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再评、口头评、书面评的多层级、多形式的评价体系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认知、评判作文、探究修改、赏析过程, 角色由传授者转换为参与者, 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垄断。教师作为平等参与者, 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情况,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 为发展、完善作文教学提供确凿的感性材料。同时, 在参与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师生相互促进, 学习兴趣得以不断提高。
4.推荐发表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的组织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推荐小组的分组安排, 即在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本着自愿为主, 基础不同的学生适当搭配的原则, 进行动态分组,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一级发表时, 教师还必须精心安排, 组织学生朗读、品析佳作, 并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群策群力、搞好手抄报的设计。对于佳作应及时推荐发表, 对有缺点的作文, 教师应组织推荐小组与作者, 对照评分标准, 共同修改, 使之合格等等。
要成为合格的参与者及组织者, 教师应具备: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以“人人都会成功”为基本理念。
(二) “发表式”作文教学中学生角色。
1.主动的探究者。
“发表式”作文教学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写作目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师生共同分组讨论、推荐上报优秀作品;作文指导借师生双向的讨论活动完成;佳作赏析、病作修改等由小组学生合作进行。“发表式”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 学生可通过主动的参与、探究, 加深了对写作目标的理解。那么, 如何才能在发表式作文中,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者的地位呢?发表实际上也是学生一种厚积薄发的体现, 没有一定的积累, 即使提供给他们一个舞台, 他们也无从表演起。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关注生活, 体验情感, 又要克服思维的惰性, 敢于提出异议。
2.教师的客观促进者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学生的发表实际上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完善教师文化知识结构的机会, 在与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同样获得提高。在“发表”的过程中,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探究能力、思考问题的新颖方式可能如火花般闪现, 对教师而言,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但是, 放弃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思想的尾巴”, 如果这样, 发表式作文教学也便散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所谓的“师道尊严”不能靠传统的方式来维持, 面对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学生, 教师只有坦诚面对自己思维或知识上的“盲区”, 不断地充实自己, 才是获得学生尊敬的最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表式”作文教学中, 学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的客观促进者。
3.活动的参与者
在“发表式”作文教学中, 学生不是孤立的学习个体, 而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推选佳作, 由学生分组进行, 按照制定的标准, 围绕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的学生, 进行客观评价;评后修改, 互改、互读与自改、自读紧密结合。这样, 既能使学生在近乎同等的水平上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促进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可谓一举数得。
“发表式”作文教学模式作为作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 极有利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学生进行意义自主建构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发展, 极为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同时, “发表式”作文教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运用“发表式”作文教学模式, 全面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全面推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或许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斌.发表式作文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3.
[3]陈绪伟.从建构观看师生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 2004.
[4]陈德胜.发表式作文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3.
初中教学发表 第4篇
徐明军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校134123)
摘 要: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善于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关键词:激趣 合作 探究 资源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初中物理教材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注重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方法上物理教材更加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下面本人浅谈几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演示实验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由于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思维方式的培养受到影响,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完全让给学生来做,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使演示试验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过程为:(1)去掉矿泉水瓶底,用气球把瓶底盖住扎紧拉平,再把适量的水导入瓶中,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2)把瓶中倒满水,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得更多;(3)把矿泉水瓶中倒满汽油,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比装满水时少;(4)取一矿泉水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的位置上扎几个孔,观察水向外喷出的情况。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样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
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演示。教师在场随时指导。1)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下,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2)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3)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4)分组讨论实验结果;5)报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再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因此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过程,体会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若要学生逐个进行探究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安排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感知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再由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归纳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2)选好组长进行培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3)教师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4)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简单的物理现象都与身边的物品相联系,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和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观察”、“实验探究”、“理性探究”、“动手做”、“讨论交流”、“我的设计”、“家庭实验”、“走向社会”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然而正是这些
小实验由于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积极的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小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同时掌握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培养探究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的塑料瓶就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如:演示摩擦起电,将其代替塑料棒;将其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代替不同频率的音叉,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将其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豆奶粉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向瓶盖照射,会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可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效果明显;对着瓶子发声,感觉瓶子在震动,可声音与能量。还可以将其作为浮沉子等演示器材。
总之,生活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师应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教学实践中来,为物理基础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稿人姓名:徐明军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东宝集团子弟学校
邮编:134123
电话:***
初中教学发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