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精选9篇)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 第1篇
1 FUO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FUO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以下几种定义。最早提FUO定义的是Petersdorf和Beeson, 他们在1961年提出的定义是:体温超过38.3℃, 持续3周以上, 住院1周后仍不能确诊。随着疾病谱及诊断水平的变化, 1991年Durack和Street对上述定义做了两点修改:第1点, 除了经典型FUO, 他们分别提出了院内获得性FUO、中性粒细胞减少性FUO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相关性FUO;第2点, 他们把住院1周更改为住院3天或门诊3次就诊 (见表1) 。但是学者们认为, 3天时间不能完成血清学、细菌学以及影像学等检查, 1周的住院时间就是为了保证能完成相应的各项检查, 规定1周住院检查时间更妥。我国在1998年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将FUO统一定义为发热持续2~3周及以上, 体温≥38.5℃,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
2 病因分析
根据地域差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引起FUO的病因各有不同[2]。如在中东和远东等发展中国家, 感染最常见, 但是发达国家不能确诊的FUO有较高比例。据报道, 目前已知引起FUO的病因超过200种[3], 主要分为5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恶性肿瘤、其他以及不能确诊。国内外均以前三位居多[2,4]。
2.1 感染性疾病
是FUO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占FUO的30%~60%。各种病原体, 如细菌、病毒、伤寒、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导致发热;其中细菌感染引起不明原因发热占多数[5]。但是,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经济生活条件及卫生习惯的差异, 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也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结核仍是引起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最主要的疾病, 但是在欧洲及北美结核仅占FUO的5%[2,6]。由于大部分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病原体不明确, 感染部位不确定, 容易造成漏诊。引起FUO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谱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脓肿、肺炎、胆道系统感染、HIV感染等[2,7], 疾病排行取决于地域、国家、医院的医疗水平。
2.2 非感染性炎症
由于实验室技术的进步, 非感染性炎症引起的FUO比例超过肿瘤, 居第二位, 占20%~30%[2,8,9]。其中成人Still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重要的病因。疾病早期患者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 难以明确诊断, 尤其是成人Still病, 缺乏特异血清学诊断, 需要反复病原学、血清学、骨髓检查, 淋巴结活检等, 排除败血症、淋巴瘤等疾病, 方可确诊。据报道, 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血管炎、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Wegener肉芽肿等也是主要原因[3,10]。老年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深静脉血栓和颞动脉炎[11]。
2.3 肿瘤
由于影像学、内镜以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近来肿瘤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 占15%~20%[2,9]。其中以血液系统肿瘤居多, 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2,4,5], 但是血液系统肿瘤多数发病隐匿, 缺乏特异性表现, 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等才能明确诊断。实体肿瘤根据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等, 发病比例各有不同。
2.4 其他
很多文献, 将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药物热等疾病归属到其他, 不包括在其他群体之间F U O的原因[2,12,13]。
2.5 诊断不明的疾病
据文献报道, 诊断不明的FUO比例有上升趋势, 占10%~20%[2,6,11]。多数预后较好, 体温可恢复正常, 而不留后遗症[11]。
3 诊断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首先需要根据标准确定FUO, 然后才能进行病因诊断。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FUO诊断指南, 临床上多数通过综合分析潜在的线索, 如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等, 得出最后的诊断[3]。但是很多发热患者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某些疾病病灶隐蔽、医疗水平等限制了F U O的诊断, 下面就F U O的诊断方法做一般总结, 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3.1 详尽的病史和细致的体检
这是确定FUO病因的最基本步骤。询问病史需要注意诱因、发病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特别是发热程度及热型、流行病学、手术史等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 重症感染时体温不一定很高。常规体格检查难以发现诊断线索, 应全面细致反复检查, 尤其重视新出现的一过性体征。
3.2辅助检查
根据Gaeta等[3]的研究, 69.2%的FUO患者通过无创检查得到确诊, 而30.8%患者通过有创检查获得确诊。因此, 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常规检查, 作出初步判断, 如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CRP) 、血和/或体液培养、降钙素原 (PCT) 、肿瘤标志物、各种免疫学指标及多部位影像学等检查。需要注意的是, 有时需多次、多部位重复检查, 尤其是血液培养和骨髓穿刺、心瓣膜赘生物等检查[14]。然后根据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检查所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检查, 如浆膜腔积液穿刺、细针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等。文献指出[12], 在缺乏诊断线索情况下, 颞动脉活检应该作为老年FUO患者的一线诊断方法。核医学检查是FUO的二线诊断方法[3]。最常用的方法是G A-67柠檬酸扫描、标记免疫球蛋白扫描、标记的白细胞扫描、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F D G-P E T) 和P E T/C T扫描。G A-6 7扫描既能显示急性、慢性、肉芽肿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灶, 也能显示肿瘤组织的摄取, 因此它是FUO调查第一线的核医学方法。但是近几年有多个报道指出, F D G-P E T/C T在诊断FUO特别是血管炎时明显优于其他核医学检查[15,16]。虽然FDG-PET/CT等核医学检查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 但是因其价格昂贵而限制其广泛开展, 目前仍不是常规检查。如果常规检查、细针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都不能明确诊断, 也可以进行手术探查, 能显著提高FUO诊断的阳性率, 特别有助于结核和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17,18]。
4 治疗和处理
对于诊断明确的FUO, 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 若病情允许, 可密切观察病情, 随着时间推移, 某些疾病的某些特征会逐步显露, 然后再进行必要的检查确诊, 但是进行合理处理也是必需的。体温不超过38.5℃, 尽量不要降温治疗;即使超过39℃, 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物, 以免影响热型, 特别是糖皮质激素, 可能加重原发疾病, 诱发二重感染, 影响骨髓增生等。除非高度怀疑变态反应, 否则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降温[19]。如病情不允许继续观察, 可根据经验选择试验性治疗。对高度怀疑为感染性疾病, 或特殊人群, 如HIV感染、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在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标本培养后, 可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予经验性抗菌治疗。在临床上怀疑结核又无抗结核禁忌证时, 是可以选择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对高度怀疑为风湿性疾病患者, 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也具有诊断意义[20]。由于FUO患者前期大量抗生素、降温药物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热的可能, 必要时停用可能引起发热的药物。在临床工作中, 不能用常见病、多发病解释时, 尤其是用常规检查及治疗不能治愈时, 应考虑罕见病甚至是新出现的传染病的诊断。
病例讨论不明原因发热 第2篇
住院号 7040198
入院日期 :2007年4月10日 主诉 : 反复发热20天,双下肢皮疹 3天
现病史 :入院前20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感,体温最高达40.3℃,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伴头晕,无咳嗽、咯痰及潮热、盗汗,不伴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全身关节疼痛,不伴胸痛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务所予以“扑热息痛”等药物口服后汗出体温下降,未作特殊检查,后上述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3-40℃之间,院外曾用柴胡针、先锋Ⅴ、口服中西药(具体用量不详)等。5天前在隆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正常,3天前服中药后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压之褪色,无搔痒。发病以
来体重下降5斤左右。
既往史及其他:“乙肝”及献血史,平素易感冒发热,从事缉毒工作,无冶游史,无吸毒史,母亲死于“腰椎结核?”,父亲死于“胰腺癌”。
查体 :T 37.2 P 94次/分 R 20次/分 BP 120/80mmHg 神清,体瘦,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及搔痒,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 :
4月10日 血常规 WBC 11.05×109/L,N70.74%, Hb132g/L , PLT 171×109/L 4月10日 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C3,C4 正常,乙肝“小三阳”,二便常规均正常,4月11日 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SR 23mm/h
4月11日 自身抗体谱 均阴性 ;
4月11日 疟原虫 阴性
4月11日 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
4月10日 X片、心电图 均正常
4月11日 腹部B超 未见异常 4月12日 颅脑 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4月13日 血常规 WBC 8.79×109/L, N72.14%, Hb120g/L, PLT 124×109/L
4月13日 血培养:阴性
4月17日 血常规 WBC 6.70×109/L, N67.64%,HB 114g/L,PLT 178×109/L 4月17日 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 4月18日 颈部 腋窝 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 阴性
4月19日 骨髓穿刺“感染骨髓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
骨髓培养:七天无细菌生长
4月23日 结核抗体:阳性(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盒)
4月23日 ANCA结果待回
治疗经过 :
1.抗感染:头孢他定3.0 静滴 QD(10/4—13/4),头孢呋辛3.0 静滴 QD(14/4—17/4)
乳酸左氧氟沙星0.3 静滴 QD(10/4 —17/4)2.补液支持:肌苷 静滴 QD(10/4—19/4)
3.中医药:按温病辨证
10/4—19/4体温波动于37.5-40.0℃之间,体温波动曲线最高超过2℃,多次发现体温下午4时最高,不用退热药体温可自行下降。
19/4开始停用所有静脉用药。
20/4—23/4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 拟诊:1.肺外结核?2.感染后变态反应?3.恶性淋巴瘤?
讨论目的 : 1.明确诊断
2.结合结核抗体阳性,可否考虑肺外结核,给予抗痨试疗?
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不知患者对激素是否敏感?用激素体温下降是否明显?需考虑淋巴瘤,是否能取到浅表淋巴结行淋巴结活检,另外最好骨髓穿刺的同时能行骨髓活检。
因为不能排除肺外结核,故未用激素。患者发热时体温可自行下降。
诊断中考虑了淋巴瘤,查体及颈部 腋窝 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 未发现异常,胸部CT未见纵隔淋巴结,可惜没腹部CT。没有行骨髓活检。
该病例特点:
1、青壮年男性,乙肝病史
2、反复午后发热,双下肢皮疹,体重下降
3、PE: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
及搔痒,其他无特殊
4、WBC 11.05×109/L; 结核抗体:阳性;骨髓穿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其他检查无特殊
5、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20/4—23/4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
诊断:
1、结核。依据:青壮年男性,乙肝病史;反复午后发热,双下肢皮疹,体重下降;结核抗体:阳性;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现在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必要时建议
经验性抗TB治疗,停用中医药观察。
2、血液系统疾病 :注意恶组和嗜血细胞综合征。依据:反复发热;PE: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骨髓穿刺结果。建议复查骨穿,同时血涂片。
3、特殊病毒感染。发热,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其他无特殊体征。完善检查,如肥达氏反应。
建议,将胸片和CT上传
不能完全排除肺外结核,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高度怀疑是结核引起的溃疡面,可以做活检确诊。
另外,抗炎效果不佳,结核抗体阳性也支持结核。
当然,还合并细菌感染,血液常规和骨髓穿刺可支持。建议继续查痰涂片,痰培养+药敏,如体温大于38度,抽血培养+药敏。加大抗炎力度,注意覆盖厌氧菌,查PCT-Q,白血病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以确定是否发热与感染有关。
继续复查骨穿及血涂片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可加用抗病毒药物试验治疗。
谢谢各位大侠。
我们请了上海华山医院的两位专家会诊。感染科意见:结核不考虑(原因是结核抗体的假阳性高,无参考价值);考虑感染后变态反应?建议短期激素治疗。不完全除外恶性淋巴瘤。风湿免疫科意见:肺外结核?建议抗痨试疗。我科暂未对患者进行特殊治疗。我查阅文献,对结核抗体的临床价值争论较多,基本持否定态度。我院采用的的是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检验科主任认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内科学(5版)讲到:“患者无痰或痰菌阴性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能对肺
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参考。”
fgh2005友:患者入院后数天咽部隐窝白色溃疡面已愈合,双下肢皮疹已逐渐消散。当时也考虑了伤寒,但我们这儿已不做肥达氏反应。
可考虑变应性亚败血症(成人still综合症)建议短期激素治疗。
支持变应性亚败血症。
变应性亚败血症(亚败)即斯蒂尔(Still)病,是病因不明的疾病,可能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本病多见于年轻人,以儿童为多见。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所致变态反应有关,HLA-B17、HLA-B18、DR27人群发病率增高。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它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本病常应与败血症、风湿热、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常呈弛张热,骤升骤降,1日内可有1—2次高峰,可伴畏寒、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活动自如。
2、皮疹:为一过性,高热时出现,热退后消失,常呈红斑样或橙红色斑丘疹,也可出现多形性等皮疹。
3、关节炎或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或单关节炎,发热时重,热退后减轻或缓解。
4、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淋巴洁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其他:约1/3患者咽痛,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轻中度贫血。
2、血沉明显增快。
3、高丙球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
4、血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
5、血细菌培养阴性。
6、骨髓象常提示感染等骨髓象。
(三)诊断标准
1992年日本成人Still病研究委员会诊断标准:
1、主要指标:①发热≥39℃,并持续1周以上。②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③典型皮疹。④白细胞增高≥10×109/L,包括N≥80%。
2、次要指标:①咽痛。②淋巴结和(或)脾大。③肝功异常。④RF(-)和ANA(+)。
3、排除:①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③其他风湿病。
以上指标中符合5项或更多,且其中有2项以上为主要指标就可诊断Still病。如何治疗:
[治疗]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减量过程中可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巩固疗效。疗效不佳时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2、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萘普生、消炎痛等。
3、慢作用抗风湿药: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近年来也有人应用细胞毒类等其他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甲氨蝶呤、瑞得、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及雷公藤多甙等。
4、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一是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二是认为本病应归属“痹症”、“厉节风”的范畴。其临床分型也并非固定不变,常常是热盛时处气营两燔之势,热降之后呈气阴两虚之象,故在治疗时必须顾及祛邪,调正阴阳两方面。
[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有自愈倾向,极少数预后不良。变应性亚败血症本身也是一种排除诊断的疾病,与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区别在于找不到可很好解释发热的感染灶。至于结核抗体阳性并非结核确诊依据,且存在假阳性和假阳性可能,建议复查。
不明原因发热要看感染科 第3篇
你的情况是否属于发热待查
发热待查用医学术语表达就是不明原因发热(FUO)。一般来说,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以上,经住院常规检查一周以上仍然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
由于不明原因发热的原因比较复杂,又没有单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殊检查能立刻确诊,因此诊断过程耗时较长。发热的患者在不同医院和不同专业科室多次辗转就诊,往往花费很多而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
发热超过2~3周,在普通门诊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退的患者,应该尽快到感染内科就诊,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一味要求医生给予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肝肾损伤等附加损害。
让医生帮你找病因
当你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可以把以下情况告诉医生:发热的热型是什么、时间多长,发病前有没有去外地或国外旅游,近期有没有做过手术,发病前后有没有用过什么药物,是否接触过一些特殊化学物质或毒物。
同时让医生了解你发热伴随哪些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革兰氏阴性杆菌血症、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缔组织病等。
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药物热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等;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脑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特别提示】检查是分步进行的,有时还要重复进行,以获得确切的结果。别一发烧,就要求医生给开抗生素。有时为了尽快确诊,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检查,如腰椎穿刺、骨髓穿刺、骨髓活检、超声波或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患者应该遵从医生的诊疗意见,接受必要的检查。
【相关链接】
疾病不同发热类型不同
◆低热(37.3℃~38℃) 多见于病毒感染和结核病患者,可伴有夜间盗汗和体重下降。
◆超高热(> 41℃)多是中枢性发热,如急性脑出血患者,由位于头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
◆稽留热持续高热,全天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伤寒。
◆弛张热全天体温波动大于1℃以上,常见于胆道感染、肾盂肾炎、肠道感染、心内膜炎。
◆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再发热,呈波浪式起伏,可见于布氏杆菌病、淋巴瘤等。
◆双相热第1次发热持续数天,然后缓解一至数天,又出现第2次发热,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登革热、麻疹等。
不明原因发热慎用激素 第4篇
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病症, 部分患者短期内无法明确诊断, 因而得不到有效治疗, 贻误病情, 甚至死亡。结核感染是不明原因发热最常见、最重要的病, 又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感染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临床上由于广泛应用大剂量抗菌药物及激素来控制病情, 从而造成结核病的误诊、漏诊及播散。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分析如下。
例1.男, 55岁, 以腹痛不适40d伴发热22d入院。该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适、无恶心、呕吐。在家服胃药治疗, 症状略有缓解, 近22d患者出现发热, 体温38.5~40℃, 曾给予抗生素、激素、补液治疗, 症状未见好转, 故转入我院。腹部B型超声检查示:腹水少量, 后腹膜实质性肿物, 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入院后查体:两侧锁骨下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伴压痛, 脐上有深压痛及叩击痛。给予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 1周后发热仍不退。锁骨下淋巴结活检, 病理示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抗菌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 高热仍持续不退, 并出现咳嗽。X线胸片示粟粒性肺结核?肺泡癌?肺泡炎?结合病史, 考虑结核可能性大, 故给予大量五联抗结核药治疗。患者热退、锁骨下肿大淋巴结消失。
例2.女, 60岁, 以发热2月余入院。入院后查体: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左髂部有压痛及叩痛, 余无阳性体征。入院后给予大量抗菌药物治疗, 1周后肺部啰音明显减少, 可发热仍持续不退, 骨盆X线平片及骨同位素 (ECT) 检查, ECT检查最后诊断为左髂部结核, 转骨科治疗。
讨论
发热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有近10%的发热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临床工作中应该认真对待不明原因发热, 尤其对体温很高, 发热时间较长的老年人尤其要慎用激素。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很不典型, 病情比较凶险。结核病, 尤其是肺外结核如深部淋巴结核、泌尿系统结核、脊柱结核、肝结核、脾结核及血行播散性结核等, 临床表现复杂, 应予充分重视。临床工作中要全面了解病史, 认真、详细、彻底地进行体格检查并做全面的辅助检查, 最后做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检查。必要时反复进行各项检查。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检查条件下总会有不明原因发热病因的相关线索可寻。
例1为一老年男性, 现回顾该患发病经过, 发热是结核中毒症状。B型超声示后腹膜肿物应考虑为肿大的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病理示坏死性淋巴结炎?应考虑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该患者应用大量激素后造成全身血行播散, 在肺部表现为粟粒性肺结核, 经改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例2为一老年女性, 因有肺部感染而给予大量抗菌药物治疗, 发热仍未缓解。考虑发热与肺部感染关系不大, 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骨结核。该患如因高热用激素治疗, 也会造成结核播散。
118例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析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 以不明原因发热入住我院的病例中符合FUO诊断标准者, 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地分析发热的病因。118例中, 男62例, 女56例;年龄16~80岁, 平均年龄41.8岁。
1.2 确诊方式
有98例患者获得确诊。诊断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血清学和 (或) 细菌学; (2) 体液或骨髓检查; (3) 影像学; (4) 组织活检、手术探查; (5) 临床经过和 (或) 诊断性治疗效果。
2结果
临床诊断共118例。确定诊断103例, 占87.2%;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0.8%, 诊断不清15例, 占12.7%;各种FUO病因见表1。
3讨论
从表 1 可见, 118 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 感染性疾病 60 例 (50.8%) , 非感染性疾病 43 例 (36.4%) , 病因不明 15例 (12.7%) , 明确诊断病例 103 例 (87.2%) ;本调查显示, 感染性发热的病例占FUO总数的50.8%, 与文献中报道的比例近似[1], 在不明原因发热中, 首先应考虑感染性疾病;本组患者中HIV感染占11.9%, 这与云南省为我国艾滋病发源地, 也是国内高发地区有关[2], 此病主要通过吸毒和性接触传播, 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2,3], 本组病例中有76岁老年患者, 发热、腹泻1个月, 诊断为肠道感染, 抗感染治疗无效, 经血清学检验确诊为艾滋病, 在临床工作中, 应提高警惕, 避免误诊。结核也是本组病例中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4,5], 对不典型的病例, 而又高度怀疑结核感染, 在病原体分离困难时可进行诊断性治疗;另外对可疑结核性腹膜炎尤其是渗出型, 腹腔镜检查非常必要, 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 镜下可直观病灶, 可以选择的组织活检, 活检阳性率达95%[4,6]。
在非感染性疾病中, 非感染性疾病所致FUO病例中, 结缔组织病26例, 占22.0%。其中成人Still病10例, 占第一位[7,8], 成人 Still病患者除高热外, 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痛或肌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及铁蛋白升高。有12.7%的患者未明确诊断, 其中一些患者未做诊断但有诊断倾向如淋巴瘤, 结缔组织病等;诊断不清原因:或因疾病未发展高峰, 确诊证据不足;或至死亡亦未得到确诊证据;还有一部分病情自行好转而放弃检查或自动出院;恶性肿瘤也是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因素[3,9], 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时, 应尽快行有效的病理学检查及重点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避免误诊或拖延。当临床上高度倾向非感染性疾病时, 需做检查项目较多, 耗时长;各种特异的检查, 要及早进行, 以便缩短确诊时间, 提高诊断效率。长期的随诊对于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误诊, 吸取经验教训和拓宽临床医师的诊断思路, 提高临床医生的医疗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患者118例。结果:118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103例, 确诊率为87.2%;感染性疾病69例, 其中结核病15例, 占12.7%;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27例, 占22.9%;肿瘤性疾病13例, 占11.0%, 其中出院时仍未确诊的20例, 占16.9%。结论: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因, 结核病是其中的主要病种, 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为主要病因;大多数不明原因发热经细致的临床检查和分析是可以得到确诊的。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1]Machado BM, Cardoso DM, et al.Fever withoutsource:evalua-tion of a guideline (J) .J Pediatr, 2009, 85 (5) :426-432.
[2]王陇德.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3]马锦玲, 钱远宇, 孟庆义.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69例临床分析 (J) .临床内科杂志, 2010, 27 (5) :313-315.
[4]马屿, 朱莉贞, 等.结核病 (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5]Gratz S, Kemke B, Kaiser W, et al.Diagnosis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J) .Dtsch Med Wochenschr, 2009, 134 (42) :2120-2124.
[6]彭卫生, 等.新编结核病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7]Arnow PM, Flaherty JP, et al.Fever of unknown origin (J) .Lancet, 1997, 350:575-580.
[8]Yuekai Hu, Hongzhou Lu, Yunzhi Zhang, et al.Fever of un-known origin:revisit of 142cases in a tertiary chinese hospital (J) .Bioscience Trends, 2008, 2 (1) :44-46.
97例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析 第6篇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 常为首发甚至是惟一的症状, 除了大多数短程发热的急性、自限性感染疾病和易于诊断的发热性疾病外, 不明原因的长程发热均称为未明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 (FUO) 一直是临床上的诊断难题之一, 兹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的97例FUO病例, 现将其病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科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97例以发热为主符合不明原因长期发热诊断标准者,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51例, 年龄15~72岁, 平均年龄41.2±9.8岁。
1.2 诊断标准及方法
发热持续3周以上 (至少超过2周) , 体温≥38.5℃, 经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诊断方法: (1) 血清学和 (或) 细菌学30例, 占32.6%; (2) 体液或骨髓10例, 占10.9%; (3) 影像学12例, 占13.0%; (4) 组织学活检9例, 占9.8%; (5) 手术探查1例, 占1.1%; (6) 临床过程和 (或) 治疗反应30例, 占32.7%。
2 结果
2.1 FUO病因分类
诊断明确的92例FUO中, 感染性疾病68例 (73.9%) , 非感染性疾病24例 (26.1%) 。
感染性疾病组68例, 平均热程30.2d, 其中: (1) 细菌性感染58例:伤寒24例。结核18例, 其中肺结核8例和肺外结核10例。前者入院时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 后经多次X线胸片及CT予以证实, 有结核性脑膜炎3例, 肾结核2例, 肠结核1例, 结核性腹膜炎4例。败血症13例 (均系血培养证实) , 胆道感染2例, 泌尿系感染1例。 (2) 病毒性感染4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3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病毒性肝炎1例。 (3) 其他类6例:疟疾3例, 阿米巴原虫感染2例, 绦虫感染致嗜酸细胞增多症1例。
非感染疾病组2 4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 (CTD) 8例,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 成人still病1例, 皮肌炎1例, 白塞病1例。肿瘤性疾病16例, 其中实体瘤5例, 骨髓转移瘤1例, 血液系统肿瘤10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白血病3例, 淋巴瘤6例) 。
未确诊7例FUO患者, 4例转上级医院, 3例自动出院。
2.2 发热类型
本组不规则热55例, 占56.7%;弛张热17例, 占17.5%;稽留热1 9例, 占1 9.6%;间歇热6例, 占6.2%。
2.3 发热时间疾病的关系
热程最长的是102d, 最后确诊淋巴瘤, 其次CTD热程较短, 平均58.2d, 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较短, 平均30.2d。
3 讨论
按F U O的诊断标准, 本组9 7例患者, 确诊9 2例, 确诊率为94.8%。其病因中感染性疾病占73.9%, 尤以伤寒及结核多见, 说明细菌感染仍应放在首位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增多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环境的日益恶化,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龄人口、肿瘤患者甚至AIDS患者的增加, 药物的滥用等等, 还有我区经济落后, 人民卫生条件差也是感染性疾病为主的原因之一。其次世界范围内的结核病正卷土重来, 对肺外结核及老年性结核应引起重视。在非感染性疾病组中, 肿瘤占较大比例, 尤以血液系统肿瘤为多数[2]。寄生虫或原虫感染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旅游史、动物接触史、工作环境、地区来源等多可发现某些线索。
随着典型的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 发热相关性疾病的确诊周期的缩短、自身免疫性疾病逐渐增多、肿瘤性疾病也有增加[3], 以及目前抗生素、退热药的滥用, 能为确诊提供重要线索的热型已不多见但热程仍可以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治应遵循“个体化医疗”原则, 在反复细致地询问病史, 全面系统查体, 综合评价实验室资料的基础上, 尽早明确病因, 为治疗赢得时机。
参考文献
[1]Hook EW (高伟士整理) .原因不明长期发热[J].上海医学, 1980, 3:109.
[2]操寄望, 罗和生, 宋华军.以发热待查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1998, 15:95-96.
72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护理 第7篇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监护,护理
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是指发热时间超过3周, 体温≥38.5℃, 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1],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对病人的监护, 防止病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发生意外, 协助医生尽快明确诊断, 这时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72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 符合FUO诊断标准。其中男4 7例, 女2 5例;年龄1 8岁~76岁;入院前发热时间3周至6个月;病因分类:感染性疾病41例, 结缔组织病16例, 肿瘤性疾病5例, 原因未明10例;其中4例病情缓解出院, 回访无复发, 1例实验性抗结核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 2例实验性激素治疗后痊愈出院, 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1例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仍不能明确诊断转往上一级医院治疗, 1例突然出现多脏器的出血转至重症监护室 (ICU) 治疗。
2 护理
2.1 体温的监测及发热的护理
许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热, 不同种类的疾病发热特点、临床表现、热型也不一样。对FUO病人必须进行连续体温监测, 绘制出体温变化曲线图有利于早期诊断。在未得到确定诊断前切忌盲目用药降温以免掩盖病情[2]。所以必须按时监测体温, 每4h监测体温并记录, 体温<38.5℃时要动态观察体温变化, 体温>39℃时, 要遵医嘱抽血查血培养并及时送检, 同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如果体温>39℃时, 病人仍有明显畏寒, 此时应注意严禁物理降温, 以免体温不下降反而升高, 甚至诱发病人寒战导致体温过高, 这时应及时请示医生给予药物降温、并观察病人出汗情况。
2.2 加强FUO病人的病情观察
在上述病例资料中, 病人在住院前间断发热时间最长可达半年, 由于病人发热的病因很多, 尤其是某些疾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不典型, 密切病人的一些伴随症状和体征并及时记录, 并及时反馈给医生, 给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以尽早明确诊断。
2.3 监护及对症支持治疗
知晓病人的阳性检查结果, 动态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 (CSaO2) 的变化、尿量情况, 监测液体出入量情况, 加强对病人的对症支持及监护。维持病人正常生命体征。有1例病人诉恶心、头痛, 测得SaO292%, 立即请示医生后给予低流量吸氧, 病人不适症状得到缓解, 测得SaO298%。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基础血压低于90/60mmHg (1mmHg=0.133kPa) 的病人, 注意观察其出汗、尿量情况, 动态监测血压情况, 如果病人诉恶心、胸闷等不适症状,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监护, 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防止病人发生突发抽搐、甚至猝死。这在临床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用药的护理
FUO病人初步怀疑感染性疾病时会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在临床很常见, 要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 观察病人有无痰中带血、尿频、尿急等症状, 及时留取痰液、尿、大便培养标本送检。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试验性激素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激素的不良反应, 已经确诊的风湿免疫科病人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 继发感染导致病人发热亦不能忽视[3], 上述资料中, 结缔组织病占22.2%, 结缔组织病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来控制病情, 所以要告知病人长期应用激素有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时应对, 严格遵医嘱服药, 不得擅自减量及停药以防原发病加重, 定期门诊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2.6 病室的管理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
在上述病历资料中感染性疾病病例占55.6%, 为防止病人间的交叉感染, 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 病室内应该保持空气流通, 每日下午紫外线消毒1h。嘱病人及家属勤洗手, 尽量控制家人陪伴, 同时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戴双层口罩、一次性帽子, 接触病人后及时用消毒液洗手, 接触病人的体液应戴手套, 病人出院要做好终末消毒。
2.7 心理护理
研究发现, 85%的病人由于病痛而产生心理问题, 80%的家属由于不堪忍受病人反复的化验检查、较长时间陪护而产生心理问题, 71%的病人及家属因对病情不了解而产生心理障碍,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对疗效不满意、经济负担过重等[4]。FUO病人反复发热加之所伴随的躯体不适, 部分病人会出现焦虑、易激惹、恐惧、抑郁情绪, 情绪波动较大, 表现为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不积极配合检查, 甚至怀疑医嘱的正确性。多巡视病人, 耐心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 认真分析病人提出的问题, 及时给予解决。向病人讲解疾病、用药相关知识, 以及检查的必要性, 告知病人有接近90%的病人最终明确诊断,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
3 小结
总之在对FUO病人护理工作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大部分病例能尽早明确诊断, 但仍有部分病例在出现了重要脏器受损之后才得以确诊, 甚至最终不能明确病因, 在住院过程中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所以除了应做好病情观察、症状护理等工作之外, 应加强对病人的监护, 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发生意外, 危及病人生命。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策略[J].中国临床医生, 2007, 35 (7) :6-8.
[2]孙彦, 李林, 王述平, 等.应激一适应反应原理在发热护理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 2003, 15 (1) :62-63.
[3]刘谨, 聂英坤, 曾艳.风湿免疫科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诊断与病因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2, 36 (9) :665-666.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1年1月至2010年9月国家期刊发表有关FUO病因分析文章20篇, 报道4368例以发热为主符合不明原因长期发热诊断标准者。其中男性2194例, 女性2174例, 年龄4~85岁, 平均年龄42.14岁。
1.2 诊断标准及方法
发热持续3周以上 (至少超过2周) , 体温≥38.5℃, 经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0篇中15篇报告了通过下列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共2603例:其中 (1) 血清学和 (或) 细菌学869例, 占33.34%; (2) 体液或骨髓258例, 占9.91%; (3) 影像学294例, 占11.29%; (4) 组织学活检673例, 占25.85%; (5) 手术探查24例, 占0.96%; (6) 临床过程和 (或) 治疗反应485例, 占18.63%。
2 结果
2.1 诊断明确率
20篇中共报道4368例, 明确诊断3960例, 未确诊408例。确诊率90.66%, 仍有9.34%未能确诊。
2.2 FUO病因分类
2.2.1 诊断明确的3960例FUO中, 感染性疾病22 03例 (55.64%) , 细菌感染1657例 (占感染性疾病75.22%, 占诊断明确疾病41.83%) , 在2 0 篇报道中3篇[4,5,15], 对感染性疾病未进一步病种分类, 17篇进行了进一步病种分类, 共计1235例, 其中结核583例 (47.21%) , 伤寒和副伤寒142例 (11.50%) , 败血症141例 (11.42%) , 泌尿系感染70例 (5.67%) , 胆道感染62例 (5.02%) , 肺部感染61例 (4.94%) , 各处脓肿60例 (4.86%) , 感染性心内膜炎51例 (4.13%) , 布氏杆菌病32例 (2.60%) 。其他33例 (2.68%) 。肺结核组583例中503例进行肺结核、肺外结核分类, 肺结核135例 (26.84%) , 肺外结核368例 (73.17%) 。
2.2.2 病毒感染4 5 4例 (占感染性疾病2 0.6 1%, 占诊断明确疾病1 1.4 6%) , 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 2例 (9.2 6%) , 病毒性脑炎36例 (7.93%) , AIDS25例 (5.51%) , 巨细胞病毒感染2 2例 (4.8 5%) , E B病毒感染1 6例 (3.5 3%) , 病毒性肝炎1 5例 (3.31%) 。
2.2.3 其他感染9 2例 (占感染性疾病4.1 8%, 占诊断明确疾病2.33%) , 真菌感染38例 (占其他感染疾病41.31%) 。还有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及寄生虫感染。
2.2.4 非感染性疾病1757例 (44.37%) 。自身免疫性疾病 (CTD) 912例 (占非感染性疾病51.91%, 占诊断明确疾病23.03%) , 其中有2篇未进行病因分类, 18篇进行分类, 共计842例, 成人still病349例 (41.45%) , 系统性红斑狼疮114例 (13.54%) , 类风湿性关节炎69例 (8.20%) , 皮肌炎40例 (4.75%) , 干燥综合征24例 (2.85%) , 混合结缔组织病17例 (2.02%) , 反应性关节炎12例 (1.43%) , 白塞病11例 (1.31%) , 还有链球菌感染综合征, 嗜酸性肉芽肿, 韦格纳肉芽肿,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嗜血细胞综合征, 脂膜炎, 强直性脊柱炎, 贝赫切特综合征等。
2.2.5 肿瘤性疾病641例 (占非感染性疾病36.49%, 占诊断明确疾病16.19%) , 其中血液系统肿瘤380例 (59.29%) , 包括淋巴瘤208例 (54.74%) , 白血病81例 (21.32%) , 恶性组织细胞病6l例 (16.06%) , 其他30例 (7.90%) ) 。实体瘤194例 (30.27%) , 全身各处肿瘤均有。其他67例 (10.46%) 。
2.2.6 其他2 0 3例 (占非感染性疾病1 1.5 6%, 占诊断明确疾病5.13%) , 药物热39例 (19.22%) , 坏死性淋巴结炎42例 (20.69%) , 克罗恩病20例 (9.86%) , 功能性发热10例 (4.93%) , 伪热10例 (4.93%) , 药物性肝炎8例 (3.94%) , 过敏性肺炎7例 (3.45%) , 还有中枢性发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嗜酸性细胞性肺炎,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 甲状腺炎, 淀粉样变, 溶血性贫血, 淋巴结反应增生综合征, 黑热病, 肺间质纤维化,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讨论
3.1 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上经常遇见的难题, 本荟萃分析无性别差异, 可发生在任何于年龄。
3.2 不明原因发热明确诊断方法中仍以血清学和 (或) 细菌学为主, 其次为组织学活检, 再次为临床过程和 (或) 治疗反应、影像学检查、体液或骨髓检查、手术探查。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反复询问患者的病史及伴随症状,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对于病情仍不能明确的, 可以考虑手术探查。
3.3 由于不明原因发热的复杂性, 尽管完善现有各种检查, 但仍有约10% (9.34%) 患者不能明确诊断, 与文献报道相似[2], 因此要求开展新技术, 探索新的检查方法, 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提高诊断率。
3.3.1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有200余种, 但仍以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为主, 与文献报道相似[2], 分别占55.64%、23.03%、16.19%, 总占明确诊断的94.86%, 与文献报道相近[], 由于感染性疾病是常见、多发的FUO病因, 所以我们遇到FUO时, 可以先从感染性疾病入手进行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感染为主 (占75.22%) , 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相近[1,4], 又以结核占首位 (占47.21%) , 且绝大多数是肺外结核 (占73.17%) , 文献报道相近[5,7,11,17,20,21], 可见, 我们要注重肺外结核的诊断。根据肺外结核分布部位,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细菌学、活组织、影像学结核抗体检测及PCR检查等, 尤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最重要。PPD强阳性, 对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很高, 但阴性也不能除外结核菌感染, 因此, 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依旧是目前诊断肺外结核的主要方法。伤寒、副伤寒仍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 由于就诊时一般都进行了不规范使用抗生素, 很少出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加上地域的差别和耐药株的产生, 临床上及时进行肥达氏反应检测、伤寒杆菌血培养或骨髓培养, 必要时进行胆汁培养或十二指肠液培养。败血症也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 重视反复多次多部位血培养的检查, 最好在病人寒战发热前以及未应用抗生素前采血, 阳性率增高。细菌性感染还有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肺部感染及各处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布氏杆菌感染。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要进行多次尿培养、胆汁培养、十二指肠液培养都是必需的。
3.3.2 病毒性感染同样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 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脑炎、AIDS、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为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受累脏器较广, 严重程度差异极大, 临床缺乏特异性, 发病时年龄愈大, 临床症状愈重。自动分析仪不能识别异常淋巴细胞, 临床误诊率较高。由于改革开放、人类交流频繁, 近年来, 艾滋病 (AIDS) 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部分病例缺乏特异性体征。
3.3.3 感染性疾病还应该考虑真菌感染 (占非细菌性、非病毒性感染病因的41.31%) 、支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及立克次体感染。对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若出现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时, 应考虑有深部真菌病的可能。寄生虫或原虫感染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旅游史、动物接触史、工作环境, 地区来源等多可发现某些线索。
3.3.4 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以成人Still病 (占41.45%) , 系统性红斑狼疮占 (13.54%) 为主[5,6,19], Still病是结缔组织病中引起FUO的主要疾病。该病是一组综合征, 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关节痛、皮疹, 可同时合并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ESR增快、血清铁蛋白增高, 免疫学指标阴性, 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临床上成人Still病的诊断, 往往应在反复进行骨髓穿刺、活检和淋巴结活检后, 排除淋巴瘤、败血症等才可确诊;并且有时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淋巴瘤等疾病, 需长期治疗并追踪观察。其次为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还有干燥综合征, 混合结缔组织病, 反应性关节炎, 白塞病, 链球菌感染综合征, 嗜酸性肉芽肿, 韦格纳肉芽肿,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嗜血细胞综合征, 脂膜炎, 强直性脊柱炎, 贝赫切特综合征等。
3.3.5 肿瘤性疾病中以血液系统肿瘤占主要病因, 达59.29%, 与文献报道相近[1,2]又以淋巴瘤、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为主。其次是实体瘤, CT、MRI和骨扫描有助于隐匿性肿瘤、脓肿的诊断, 尤其是实质性腹腔器官的隐匿性肿瘤, 例如小肝癌、肾上腺肿瘤等, 胃镜、肠镜的检查及黏膜活检应作为FUO患者的常规检查, 可避免少见病的漏诊。
3.3.6 其他原因中坏死性淋巴结炎、药物热, 与文献报道相近[2]、克罗恩病占主要病因。坏死性淋巴结炎常见于年轻女性, 常有高热, 淋巴结肿痛常为多发, 特别是颈部淋巴结, 病程大多为1~3个月, 也有长达半年者。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药物热在临床发生并非罕见。故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 如病情已改善, 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 除考虑其他因素外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南通市区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因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最后明确诊断为感染性因素所致的FUO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40例,年龄18~80岁。
1.2 FUO诊断标准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
1.3观察项目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最终诊断以出院诊断为准。
2结果
2.1病因分类感染性疾病共87例,居前三位的分别为结核病30例,其中肺结核22例(包括结核性胸膜炎15例,支气管内膜结核4例,肺粟粒性结核3例),肺外结核7例(膀胱结核3例,肾结核3例,肠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肾结核1例;肺部感染25例(甲型H1N1流感10例,肺脓肿7例,肺曲菌6例,支原体肺炎2例);尿路感染20例;以上三种感染分别占感染性疾病的34.5%、28.7%、23.0%;其余为麻疹3例,败血症2例,伤寒、肺炎合并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各1例,支气管异物1例。
2.2确诊方法根据血清学和(或)细菌学[包括血、尿、大便常规及培养,咽拭子(RT-PCR法),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肥大加外裴氏反应,血清嗜异凝聚实验,巨细胞病毒-DNA (CMV-DNA),艾滋病抗体(HIV-Ab),结核菌素试验等]确诊47例,占54.4%;支气管镜确诊9例,占10.3%;影像学(包括胸腹部CT,腹部B超,心脏多普勒彩超)确诊8例,占9.2%;各种穿刺术(包括胸膜腔穿刺、腹膜腔穿刺)相关检查确诊7例,占8.1%;淋巴结、皮肤活检确诊1例,占1.1%;肠镜确诊1例,占1.1%;临床分析和(或)依据诊断性治疗的反应诊断14例,占16.1%。3讨论
感染性FUO病原体中细菌和病毒是主要的因素。从2003年的SARS病毒到近期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表明病毒性疾病有上升及蔓延的趋势;而细菌的耐药和变异也有增快的趋势,如近期已出现因感染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3],因此,感染性FUO的病因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本组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伤寒、艾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共46例,占感染性FUO的52.9%,说明病原体经呼吸道感染是感染性FUO的重要原因,艾滋病出现在普通人群,也表明了HIV有上升及蔓延的趋势。
本组结核病30例,占34.5%,为第一位,其中又以肺结核为主。所有结核病例临床表现为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升高或正常,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PPD),以上检查阳性率虽较高,但为非特异性。PPD强阳性对确诊结核病有很大的作用,但PPD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还需注意是否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痰找抗酸杆菌阳性虽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但检出率较低,本组痰找抗酸杆菌阳性6例,检出率约为20.0%,远低于实际发病人数。结核性胸膜炎16例,占结核病的53.3%,是本组结核病的主要原因。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伴有大量或中到少量胸腔积液,本组包裹性胸腔积液者1例。胸水特征表现为:渗出性,淋巴细胞数增高,单核细胞数>90%,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45 U/L。需注意的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肿瘤指标CA125可显著升高,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也可作为诊断依据。肺外结核患者症状不典型,部位难以确定,检查时应先考虑结核的好发部位,如脑膜、腹膜、泌尿系、肠道等,先无创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肠镜等,后创伤性检查,如各种穿刺术、开腹检查。本组7例肺外结核病例,除1例经肠镜,送淋巴结病理检查而明确诊断外,其余6例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而确诊。因此,抗结核治疗仍为诊断结核的主要方法,抗结核药物至少三种以上,观察时间为患者体温开始下降为止。本组结核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时间一般未超过4周,最长不超过6周,所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时间以4~6周为宜。
本组甲型H1N1流感病例10例,占感染性疾病的11.5%,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伴有基础疾病、肥胖等高危因素,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流行期间应加强流行病史的询问,必要时查咽拭子,并同时口服奥司他韦。本组麻疹3例,共同表现为发热伴有皮疹,发病初期皮疹量少、稀疏,以躯干和四肢为主,实验室检查除淋巴细胞可增高外,血液、尿、粪培养、病毒血清学检测、免疫血清学检测均无明显异常,需做骨髓穿刺检查与血液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相鉴别,但当皮疹出齐之后(以皮疹出至手心和足底为准),病情好转。
本组有糖尿病史、恶性肿瘤患者较多,如恶性肿瘤患者,尿路感染4例(均为男性),口腔真菌感染1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6例,肺脓肿3例,肺炎伴肝脓肿1例。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伴有霉菌、梅毒、间质性肺炎1例。慢性支气管扩张患者伴有肺曲菌感染2例。所以伴有基础疾病者出现FUO,要首先注意是否为感染性发热,尤其伴有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病史者,要注意深部脓肿和尿路感染。还需注意肝脓肿可出现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导致右侧压缩性肺不张,易误诊为肺炎。
本组经支气管镜确诊病例9例,包括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肺曲菌3例,肺脓肿2例,气管异物1例,共同特点为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非特异性,胸部影像学表现感染特征不明显,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获取培养物和组织,如痰液、支气管内膜组织,送痰培养和病理诊断,从而明确病原体。有文献报道,支气管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可获得大面积肺泡及支气管分泌物样本,能尽早发现病原菌,纤维支气管镜下取痰液培养污染少,阳性率高,结果可靠、准确[4]。尤其是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肺脓肿作用显著[5],因此,支气管镜在诊断感染性FUO中有重要作用。
本组诊断性治疗而明确诊断者14例,占16.1%,其中尚不包括诊断性治疗失败的例数,可见诊断性用药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除可导致药物热外,还可掩盖临床症状,导致实验室检查出现偏差,严重者可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除避免滥用药物之外,诊断性治疗之前需综合评估,慎重使用。
综上所述,感染性FUO病因谱中,结核病是主要病因,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仍是诊断结核的主要手段,支气管镜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
摘要:目的 总结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特点,以利于明确感染性FUO的病因。方法 对确诊的87例感染性FUO患者的病因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感染性FUO患者中,细菌性感染65例(74.7%)、病毒性感染15例(17.2%)、真菌性感染7例(8.0%);经血清学或细菌学检查,明确诊断者47例(54.4%),经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者9例(10.3%),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8例(9.2%),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例(1.1%),临床综合诊断、经验性治疗明确诊断14例(16.1%)。结论 感染性FUO病因谱中,结核病是主要病因,有30例,占34.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仍是诊断结核的主要手段,支气管镜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Colpan A,Onguru P,Erbay A,et al.Fever of unknown origin;Analysis of 71 consecutive cases.Am J Med Sci,2007,334(2);92 -96.
[2]盛瑞媛.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内科学杂志, 1999,38(5):784-785.
[3]Gonzalez BE,Williams S,Rios Y,et al.Panton -valentine leukocidin -positive methicillin -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necrotizing pneumonia presenting as fever of unknown origin.Infect Dis Clin Prac,2009,17(1):55-57.
[4]张九进,陈显源,梁宇峰,等.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洗佐治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10,25(14):1252-1254.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