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沉浸式英语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沉浸式英语范文(精选10篇)

沉浸式英语 第1篇

一、创人文环境, 设氛围英语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主阵地教室, 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 那么为何不让我们的教室成为学生默默无闻的“老师”呢?为此, 我们改变以往的英语角, 将我们的教室四壁挂满了色彩斑斓的图片和单词的纸片, 如学生的自我简介Personal Introduction and pictures;低年级教室里还可以挂上alphabet, colours and numbers的英语图片;每位学生的生日可以呈现在教室里:Birthday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December。如此让学生置身在一个英语氛围中使他们能不断得到英语的熏陶。

二、创英语情境, 讲自然英语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体验情境。我曾有幸亲历一堂戏剧表演课:“在公交车上的一次奇遇”。课堂上通过模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乘客, 让学生们表演出来。在表演中进行教学, 熟悉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预测和掌握语言。所以, 结合班级环境可以将教室的一个角落装饰成“Hospital”“Snack Bar”“Reading Room”“Supermarket”“Bedroom”等,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确定主题, 例如Hospital的话题, 我们可以运用: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you?I’m/I feel.Take some medicine and have a lot of rest.Do more exercise and drink more water.涉及到学习的词汇有:cold, cough, headache, backache, toothache, earache, fever等。

三、学科重组, 尽显语言魅力

由于课务的设置, 学生们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教材中也有很多与学科结合的例子, 如与体育结合的5Aunit6的A PE lesson, 与美术结合的5Aunit9的Shapes, 与数学结合的3Bunit5 Plus and minus, 与音乐课结合的5Aunit3 At a Music lesson等。教师可以将班级的课务相对调整, 利用一个星期中二到三个下午, 确定为English Immersion Day, 在这段时间中, 让学生尽情地用英语交谈, 用英语思考, 用英语学习其他的学科, 用英语做游戏, 看英语动画, 唱英语歌曲, 用英语进行各项活动, 让校园的空气中弥漫起英语的味道。

沉浸式英语 第2篇

一、英语原声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一)教师不看好影视作品对教学有帮助

用看英语原声电影的方式来学习英语知识,这在老师的理解中简直就是打着学英语的幌子去看电影。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大多数老师还是接收不了的,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强,符合年轻的学生们的口味。[1]

电影中涵盖了很多知识,更多的是电影背景的知识,学习英语不能照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某句话的具体含义,这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或者电影背景了。画面所传递出来的知识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所以观看英语原声电影学习英文,不仅能增加知识,还能考验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但是,至今还是有很多老师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过于刻板,缺乏互动性和交流,学生很容易上课分神而导致厌学。并且,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口语,还是注重卷面成绩,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没招了。比如两人见面时会说“H i, how old are you ?”外国人也会回答“W hat’s up, m an ?”这种对话出现在卷面上的话估计很多学生都会晕菜,但如果出现在电影中,配合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这两句台词,你会发现这样的回复简直是太好了。所以,原声英语电影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应用。

(二)学生对原声电影教学模式的错误认识

现在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偏见,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正确作用,反而觉得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而没有意识到电影可能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被这样错误地认为,那它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初衷。

(三)学校对电影教学模式不重视

电影教学模式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总的需要一些时间让人适应。但如果某些学校不支持,或者不重视这种教学方式的话,是不能让学生受益的。一方面,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不完善,导致影视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展开,学生也无法享受乐在其中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不关注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英语电影中的教学素材

英文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种方式也是了解国外文化的最有效的捷径。

(一)电影中的语言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当中,教师有时候不会讲解一个词的深层含义,无法对这个词语有更多的了解。在《阿甘正传》中有一个片段,阿甘说自己能吃下“150万块巧克力”。

“I cou ld eat about a m illion and a half o f these.”

“m illion”在句子中是大量的意思,并不是真的“百万”。而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美国人日常说话时的夸张。

(二)电影中的文化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影来了解外国的历史知识以及各国的文化和历史。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之外,还要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3]

以电影《华尔街之狼》来看,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乔丹·贝尔福自叙经历的方式,描绘出了美国1929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大危机情况,以及华尔街那些黑心企业,并且对人性、婚姻、朋友等关系进行了描写;外国的电影很多都是包含有非常非常多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再如:《追梦赤子心》《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动漫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等。这些电影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部电影而存在,更多的是最生活的解读、对人性的剖析、对未来的憧憬等,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不仅会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接受电影中传达出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好的电影是让人回味的,回味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思考。这样,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就容易的多了。

(三)电影中的思想教育意义

电影主题的时代感很强,也有很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近些年的《为奴十二载》等,这些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在思想上为他们进行一次洗礼。有很多电影人将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与时代相融合,将时下的社会背景或曾经的历史事实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增长见识。比如电影《蜘蛛侠》中,主人公Peter Parker的叔叔对他说:“The more ability, more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句话伴随着他整个生活,成为他的行事准则。这是他们的对话,但实际上是说给观众听的,让人们意识到在自身强大的同时,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

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让人“沉浸”在英语里学习,怎么沉浸呢?就好像人钻进一个游泳池一样,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完全是英语的环境中,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凡接受讯息皆是英语,让学生完全淹没在英语的海洋中。长期如此,学生耳濡目染得多了,不知不觉就潜移默化地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自主学习,而不用靠强迫,并且这样的方式,还能解决我国现阶段学生是“英语哑巴”的现象,能让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

英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学习英语好坏的重要原因,客观环境不行,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英语环境。通过看电影,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代入,仿佛身临其境。通过看电影,不仅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学会了英语的说法,以及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沉浸式的英语教学模式,用多媒体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结语

综上所讲,沉浸式英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对英语本身的感知力增强。情景学习法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们的行为语言都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所以,将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作为学习英语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学习英语的情况,必须得与时俱进采用新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1]穆莉萍.原版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3).

[2]李艳.沉浸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47-50.

[3]吕璀璀.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多媒体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中),2013(8):111.

沉浸式英语 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环境,跨文化交际,沉浸式教学

一、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于高级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广大学者和研究员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 重新审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问题, 努力发现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针对不足积极探索培养满足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比如, 在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 为突出商务英语人才对于技能性、应用性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 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办学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教学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为提高学生的职场意识和岗位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笔者注意到, 在强调培养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关于文化素养对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影响很少涉猎, 商务英语教学重心还是以商务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这种重形式、轻文化的培养模式使教学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仍然无法对接, 使很多用人单位发出“缺乏具备国外文化知识并能够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涉外人才”的感慨, 在商务活动中, 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并提出沉浸式商务文化教学模式,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作一探索。

二、文化与商务英语、商务活动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胡文仲教授的描述十分形象,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 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和使用, 在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 文化都施与很大的影响。”贾玉新教授谈到关于交际与文化关系时提到: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者都是符号系统, 交际同时又是文化的编码系统, 对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对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理解程度。商务英语是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 商务英语活动是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活动无时不刻受到文化的影响。

(一) 文化对商务词汇的影响。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 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 在不同文化作用下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不同的联想意义。商务词汇使用在特定的商务文化背景下, 文化语境的差异会造成词汇联想意义的不同。例如“white” (白色) 在商务英语中经常使用:white knight (指以防被另外一家公司接管而将钱款转入其他公司的人或组织) ;white sale (为白色织物, 床单毛巾等的大减价) 等等。商务英语中这种具有独特商务联想意义的商务词汇俯拾皆是。

(二) 文化对交往规则的影响。

商务英语多使用在国际贸易中, 是企业合作双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语言。因此商务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对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一些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 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 在跨文化交往中, 有的华人认为, 既然老外有直言不讳地习惯, 和老外交流时, 说起话来无所顾忌, 想当然地套用汉语直言不讳地表达方式, 结果使老外为他们的无礼和荒唐而感到震惊。很多老外抱怨一些华人在使用英语时“sharp” (尖锐) , 因为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英语语言所特有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表达方式”。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 以平等的关系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 个人利益、个人权利、隐私、个人自由、个人领域等, 都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 西方人的礼貌更多体现为委婉。

(三) 文化对语篇风格的影响。

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例如, 西方人思维呈直线式, 篇章结构为“起笔多突兀, 结笔多洒脱”的逆潮式, 西方人谈话写文章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中国人的思维呈圆式, 篇章结构为“起笔多平铺, 结笔多圆满”的逐步达到高潮式, 他们说话习惯于绕弯子, 往往把对别人的要求, 自己的想法, 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当一个美国商人被问及在谈判时他对间接或迂回式的话语方式有何感想时, 他回答说:“你所需要的全部东西是五个W (what, where, when, why and how) , 没有其他什么了。如果你需要的太多, 你就会赔钱的。”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中, 应该充分了解中英文篇章差异, 着眼于别人的兴趣点, 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并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三、文化视阈下的沉浸式商务文化教学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 “其语言教学的重心具体在商务环境”。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 与外商打交道, 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鉴于商务英语活动对于商务文化环境的高度依附性, 商务英语教学不应该是脱离文化的真空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建立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性教学。本文拟提出沉浸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以商务专业课程为依托, 在课堂上, 教师用英语讲授商务英语专业课, 课堂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全英文语言材料为基础,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给学生呈现真实商务案例, 让学生充分沉浸在英语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氛围里, 使学生通过学习商务专业知识, 潜移默化地提高商务英语使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 同时自觉地汲取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 以此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相匹配的附加性语言课程:语言文化对比课, 通过文化对比, 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 从而使学生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正规的语言课程, 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外部教学环境, 营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如开办商务英语活动俱乐部, 提供商务英语报刊阅读、国际商务网站等资讯, 使学生能充分暴露在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 通过接触大量的英语商务知识, 不但能够提高语言技能, 同时也使他们拓宽了视野, 加深了对西方商务文化的了解, 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商务英语深深根植于其所在的文化, 是为具有跨文化交际性质的商务英语活动服务的媒介, 商务英语的有效使用将直接影响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从孤立的语言学习转向更广阔的商务文化教学。沉浸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英语在商务场合的实际应用, 把商务英语、商务文化和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 让学生通过探讨学科知识, 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促进语言发展, 增强跨文化意识, 最终成为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Linda Schueler&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栾芳.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沉浸式声音”发展带来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沉浸式声音;杜比全景声;环绕声;电影声音格式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1.004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mersed Sound’

ZHANG Xiao-yue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lby Atmos as the example,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mmersive film sound format, an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whether all movies need to use immersive sound, and What kind of film is suitable for immersion sound technology.

【Key Words】immersive sound; Dolby Atmos; surround sound; film sound format

“沉浸式声音”多被用于体现近年来最新的电影声音格式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和Auro-3D(巴可3D声音技术)的能力。从2014年开始,这一词在中国铺天盖地而来,将一直躲在幕后的电影声音极速推到了观众面前。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也不仅在观众层面引发热议。2014年9月6日,由MIX杂志、CAS与MPES联合在美国洛杉矶卡尔弗城的SONY电影公司举办的“Immersive Sound—from Production to Playback”的主题活动,成为当年内全球电影声音行业最为瞩目的一次活动,会上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正式启幕: Immersive Sound——沉浸式声音成为多声道电影声音的正式名称,2014年成为沉浸式电影声音的元年[1]。

此外,近四年来“沉浸式声音”被广泛宣传,从另外两个角度看也有积极效用,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沉浸式声音”是很多专业技术名词的“代言人”,是对作品效果的有效表达;而对于电影商业来说,它是在互联网横扫一切的时代中激发观众走进影院欲望的“救命稻草”之一。

1 沉浸式声音“旧词重提”的缘由

其实,“沉浸式声音”被用于描述电影声音早已有之,主要用于描述多声道环绕声的效用。但随着5.1路多声道环绕声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用,人们习惯了这种标配,因此,无论是发行方、放映方都不再用“沉浸式声音”及相关用语试图吸引观众。创作者则一直在挖掘环绕声制作的潜能,实验性地开发了6.1、7.1和11.1等环绕声,成就了极少数的作品,但在世界范围内并未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因而,在至少10年内,“沉浸式声音”几个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少。大家言必称5.1环绕声。

从20世纪40年代的Fantasia、50年代的多声道立体声、70年代的杜比立体声、80年代的杜比SR和THX、90年代的杜比数字环绕声、DTS、SDDS和EX,2000年以后的6.1环绕声、7.1环绕声再到如今的全景声,电影音频技术的发展就是追求沉浸式体验的历史。例如,Michael Miller在2004年就写文章说到:“环绕声开启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使观影观众沉浸(Immerse)在他们正在观看的电影之中。从一开始,电影就已经驱使环绕声技术的发展了。”①

2012年开始对沉浸式声音“旧词重提”的缘由,或者说促使电影声音界开始总结归纳多年来的多声道电影声音的发展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源于杜比全景声的发布。的确,杜比全景声与之前出现过的所有的多声道格式相比确实有其超越之处。导演阿方索卡隆描述到:“正如3D技术为我们增添了视觉维度一样,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技术为我们营造了音频的一种虚拟现实,从而让电影观众完全沉溺于影片的听觉之旅中……不同的和声从剧院中的不同扬声器里发出,不断地变换、碰撞以及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动态体验。”②

虽然,杜比全景声不能说是多声道格式的终极选择,但杜比公司几十年来又一次站在了声音技术发展的前沿。与此同时,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地的知名导演、公司合作拍摄影片,通过影片的推广和成功进行宣传。自此,一系列用全景声制作的大片浮出水面,并且其中获奖影片逐渐增多。全景声站稳了脚跟,成为目前为止最新的多声道格式的代名词。无论创作者、观众还是销售方都欣然接受了这一新变革。至少在中国,全景声成为了一种泛指名词。

也正是这种概念和实践双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促使业界认识到多声道格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亟需讨论总结。

2 “沉浸式声音”命名的意义

之前,杜比的宣传关键词,如“逼真”、“听画面”、“身临其境”、“流动的声音”、“多维度”等词汇并没有凸显出全景声的独特之处。在电影声音技术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立体声到多声道,从模拟到数字,音频技术开发人员所不断追求的都是希望观众体验到更逼真和身临其境的效果。如今所用的“流动的声音”和“多维度”则比之前的词汇更加具象和确切一些。这时,新闻界和学界翻出“沉浸”一词来进行描述和定义,确实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正式定名“沉浸式声音”确有意义。2014年,电影中国网上一篇为杜比全景声做宣传的文章开端写得很好:“沉浸”似乎是一个好词,它可以准确诠释电影声音的逼真体验,以至于观众恰如“沉浸”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之中。这个词非常适合描述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采用的音频技术:能够部署及移动声音“对象”,在观众席中创造出虚拟真实的音频效果。

nlc202309031500

2013年3月23日,杜比在官方微博上首次运用沉浸一词。“这种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怎么知道。《霍比特人》杜比全景声观影过程不断地有惊喜和惊叹,观影者的沉浸深度持续走强!”2014年1月,杜比在官方微博上做了一个名为“你觉得在影院中观看电影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目前看来,很多朋友去影院看电影是为了‘完全专注的沉浸感’。”

对于沉浸式声音的感觉,还有很多种表述方式。如:“让观众可以沉浸其中”③、“让观众更有融入感”④、“全维度包围式的音效空间”⑤、“真实的360度声景”⑥……甚至有人说:“全景声技术非常像一个大型的网游”⑦。

笔者认为,用沉浸式声音正式为多声道电影声音命名,对处于幕后并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电影声音界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它既是一种总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共识,体现了电影声音专业领域对电影技术的定向追求;同时,值得庆贺的是,专业人士终于认可了一个较易被普通大众理解的词语,使之成为自己事业追求的代名词,使自己的工作更易被世人理解。这极有利于提升电影观众的基本素养,增强他们对电影声音的重视,从而促进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对沉浸式声音的思考

虽然,“沉浸式声音”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认知,但仍需再次强调的是:杜比全景声、Auro-3D等目前看似十分时髦的技术并不是也不该是创作者和观众的终极追求。

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2014年,电影中国网站上的那篇文章虽然撰写目的是为杜比全景声做宣传,但其中有一段却也有意无意透露出背后的隐忧。“不幸的是,电影界许多人都使用这个词(沉浸)来描述任何新型电影音频格式,甚至包括基于传统声道技术的新格式。甚至杜比公司的内部人士在2014年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很少有其他词汇像‘沉浸’(Immersive)一词那样在电影界被过度使用。我们杜比也许最应为此内疚。我们曾在许多新闻稿和宣传资料中使用这个词。”⑧这种滥用造成了混乱,因为“沉浸式音频格式”的描述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频技术:一种是基于11.1声道的技术,与杜比数字5.1和杜比7.1环绕声类似;另一种则是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技术,业内首个也是惟一款基于对象的电影音频平台。”⑨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即使在业内仍有很多人对“沉浸式音频格式”有着不清晰的定义或定位。

是观众需要沉浸式声音还是创作者们想让观众听到?在查看众多对环绕声和全景声的英文描述中,笔者发现对环绕声和全景声的定义角度大多是开发者或推广者的角度,并没有从观众角度谈过,经常会用到诸如“allow”这种动词。例如:“环绕声电影声轨使(allow)观众能从全面围绕自己的音箱中听到声音,并且环绕声在实现电影制作者所说的‘暂停怀疑’效果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⑩有些人说过类似于观众需要看电影的感觉源于婴儿在母体中的听觉感受,但这过于笼统。

再如:2015年,笔者在全景声影厅观看《狼图腾》时发现,全景声已经不像2014年那般非常吸引观众眼球了。是否去全景声影厅看电影受到观影时间、票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受影片自身质量及观众评价的影响。“沉浸式声音”是否会与电影视觉3D技术面临同样的新鲜热度丧失困境?

最后,2015年下半年,杜比进一步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官微、微信订阅号非常活跃。作为商业宣传,这些网帖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感谢杜比将电影声音史无前例地推到台前。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超过1 400块影院银幕安装或确定将安装杜比全景声(包括亚太地区各大主要城市);超过350多部影片宣布使用杜比全景声!全球使用杜比全景声的混音工作室也超过了100家!

但对于专业创作者,却应冷静思考是否所有影片都需要用到以全景声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声音?什么样的影片适合采用全景声技术……这些问题需要创作者、观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 Michael Miller:《环绕声的历史》,http://www.quepublishing.com/articles/article.aspx?p=337317.

② 引自http://www.av010.com/zixun/news_info_6817.html.

③ 引自杜比官方微博中发布的电影《一九四二》的音效设计师吴江对全景声的评价.

④ 引自声音设计师王钢谈电影《狼图腾》声音设计.

⑤ 引自再MBS Studio举办的演示会上,香港著名的音效设计师和混音师曾景祥(Kinson Tsang)对全景声的评价.

⑥ Michael Miller;《环绕声的历史》,http://www.quepublishing.com/articles/article.aspx?p=337317.

⑦ 引自《听全景声就是玩网游?让小白读懂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http://www.mottu.cn/?p=18201.

⑧ 引自电影中国网站http://cine.imaschina.com/technology/2014/1130.html.

⑨ Ibid.

⑩ 译自《关于环绕声制式的解读》,http://digilife.ca/learning-center/336/Explanation-of-surround-audio-formats.

参考文献:

[1] 甄钊. 放谈沉浸式电影声音技术[J]. 演艺科技,2014年(12):36-39.

作者简介:

张晓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讲师,电影艺术创作理论博士在读;北京市教委教师队伍建设“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资助《综合媒体条件下电影全景声制作工艺与手段》研究项目成员。主讲(电影录音方向)《电影声音基础》、《电影声音分析》课程。曾担任《非完美交易》、 《O仔正传》、《妈妈》(获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北京国际学生影展一等奖)的录音师。

沉浸式英语 第5篇

关键词: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in the end, why?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沉浸式英语 第6篇

1 关于加拿大沉浸语言教学概述

这个理念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加拿大移民的逐年增多, 所以说法语的人数越来越少, 学习英语也成为生活在加拿大的一个重要的门槛。双语学校应运而生。学校会用自己的第一母语法语作为媒介语言对儿童进行英语教学。学校渐渐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内容, 将语言作为语言课程来教学。

沉浸式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来学习英语。这一语言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了自己的母语作为媒介语言, 英语这门第二外语就显得不陌生了。沉浸式教学是让英语学习者利用自己的母语来接受学习新的语言, 而不是舍弃它。根据教学经验来看加拿大沉浸式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沉浸式教学要和专门的第二语言教学要分开来。母语应该作为一个媒介工具来学习第二语言。沉浸式语言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

2 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理念涌入进来。要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就必须学会他们的语言, 也就是英语, 所以高校学生要努力学习英语, 不要以考四级为目的来学习英语, 英语是一门工具而不是一个取得学位证的跳板。而高职以“应用”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得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更受关注。但是高职学生要学会自己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 尽量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思考和解决语言问题。因此, 在加拿大沉浸式教育的启发下, 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当学生初学英语时, 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 逐渐遇到一些困难, 如单词记不住, 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在这个关键时刻,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 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 创设英语学习情境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进入学习状态。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 活泼好动, 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 创设语境, 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

第一, 建立课前2分钟用英语提问值日生制度, 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课堂教学中讲英语, 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

第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加拿大沉浸式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自由地使用双语, 在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外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外语的工具性质, 语言的学习重在运用, 所以针对高职院校来说, 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要将英语的应用能力摆在第一位。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授英语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问题。不断改善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教学指导思想比较陈旧, 选取的教材与实际脱轨, 内容陈旧枯燥难懂。因此, 教学模式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要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提高学习效率, 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加拿大大学沉浸式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科内容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及语言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等因素。

我们在深入学习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方法之后可以看见, 我们应该将语言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 建立一门课程机制, 并用科学的教育观来进行教学, 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教学。

(4) 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学目标。坚持教学中语言与实际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能够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要创新使用教材, 以职业活动为依据, 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专题或学习单元的形式构建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依据真实工作情景,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设计教学任务。例如可以把教材中Price Mode of Payment, Shipment and Packaging, Signing a Contract四章整合为进出口贸易业务专题。Schedules, Working Togethe等内容整合为办公事务处理专题, 并加入相关商务专业知识, 模拟相关业务的全部流程, 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使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5) 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理念, 创新设计教学环节。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阵营, 学生处于受教育主体的中心地位。同时, 教师要认识到情景和实践体验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可以设置合适的情境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通过设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商务情境, 提出问题或讲解该内容的现实意义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预期目标, 即学习目标。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学习主体现状评估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自身对学习目标已有的相关知识, 并把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即将进行的目标学习实践与改进过程中。参与性学习过程, 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点,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或信息,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互体验式学习实践。教师要起到引导、咨询、帮助、鼓励等多种作用, 以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学习效果评估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 检验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最后, 教师对学生工作成果给予反馈, 提出改进, 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

(6) 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综合运用教学法, 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 商务英语的跨学科性使得其教学很难在一种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单一的教学法。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 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就成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同时, 由于商务英语较强的应用、实践性, 这种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案例教学法也比较适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另外一些运用语言参与交际活动的新型教学法也非常适用, 如大脑风暴法、交际法、问题导向法、任务教学法等等。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7) 合理、高效使用教学手段。商务英语教学手段运用要与课程内容和方法相结合。在涉及电话交流和电子邮件写作等内容时, 多媒体语音室则有助于模拟真实情景, 提高学生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而在教授商务会议和洽谈等教学内容时, 普通教室更为合适, 因为没有了多媒体语音室座位的限制, 可以方便学生模拟商务空间, 开展交际互动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现代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摘要:始于1960年代的加拿大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是指用非学习者的母语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将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的介绍, 结合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前现状, 以期能对我国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沉浸式英语 第7篇

1 临床医学英语教材及教学模式

1.1 医学英语教材及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局限

英语使用人口达5亿多, 但学习英语者至少在10亿人以上。1987年教育部颁布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实施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自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向以公共英语为主, 各高校更加重视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考, 忽略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使用传统英语教材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医学英语教材多是科普文章或基础医学的科研型文章, 涉及临床实际应用信息的内容很少, 内容多零乱片面, 系统性及实用性较差。尤其在研究生教学中, 没有与其专业相匹配的教材。这样的后果是, 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的主要精力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数据显示, 学生对传统单一课型教学模式极为不满, 超过90%的学生希望结合医学专业, 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课型进行学习[1]。

在笔者参加过的一次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大会上, 在医学毕业生中, 甚至是国内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中都没有找到可以胜任外籍医生讲座翻译工作的人员, 更谈不上和外籍医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了。笔者曾经多次参加临床英语查房, 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及本科毕业生对临床医学英语知之甚少, 甚至不知道疾病的英语名称。只是机械地把字典或教科书里的单词拼凑在一起, 用词不准确, 句型单一, 语法把握得也非常不好。如查房时患者病史的简单介绍只简单说成:“This patient suffer from myoma.We want to do the surgery for her.”等。甚至所有的医生都用一种句型开头。不知道把的基本信息放置在一段话的什么位置, 更顾不得时态、语态、人称及数的变化。回答查房者的提问也多是用简单的单词代替一句话。而美国上级医师查房时, 下级医师多这样开始汇报的情况:“Ms.Robison is a23-year-old female with a history of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 of the right ovary in January of 2006, metastasis to a single lymph node with positive ascites, status post chemotherapy with BEP.”“Ms.Morre is 65-year-old with the history of presumed fibroids and more recently post-menopausal bleeding.”“Ms.Howard was admitted yesterday secondary to a history of abdominal mass.Pa-tient has the history of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tumor.”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现有教学体制的影响下, 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难以胜任英语教学, 而英语专业教师普遍不懂医学知识。各大学聘用的外籍英语教学人员多不具有医学教育背景, 很难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内容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可喜的是, 在一些基础医学院, 部分专业吸引了海归人员, 在他们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专业英语的应用。笔者有幸参加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课程培训, 发现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 教师使用标准的专业英语做幻灯片, 甚至在考试题目上也有英语专业信息。但是课堂上由于专业知识内容多, 没有英语口语交流和培训的实践, 还只停留在“哑巴”专业英语水平。

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加的今天, 这种学习模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影响了学习质量和相应专业水平的国际化。

1.2 医学英语教材及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1.2.1 标准教材使用

笔者在美国留学的开始阶段, 最困惑的专业语言问题就是难以寻找到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来表达, 往往是尽管意思表达清楚了, 但是让人感觉另类, 不地道。比如有服用万古霉素出现皮疹这样的过敏史, 标准的写法是:“The patient has developed a rush with Vancomycin in the past.”我们却很容易写成:“The patient had a rush after she took Vancomycin.”状况良好出院应该写成:“Patient is being discharged home in stable condition.”而不能写成:“Patient is fine and go home.”有手术治疗的愿望多用“The patient desires the surgery”, 而不用“The patient wants the surgery”。笔者发现, 只有在美国医学院校教材和一些专著中才可以学习到这些正规的临床术语及其用法, 而在专业网络上的临床科研文献中却很难检索到。另外一条学习途径是临床病例资料, 它由美国执业医师完成, 包括从病史、体征、诊断到处理的全部医学信息。这部分内容信息量很大, 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记忆并在工作中应用。笔者留学美国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阅读病例资料中度过的。这是一个艰苦的锤炼过程。当然, 我们在国内学习医学英语的目的主要是交流而不是到国外去做医生, 所以不可能像美国医学院校学生那样用系统英语教材学习医学知识。同时也很难做到每个人都具有留学经历, 得到大量的正规医学英语信息和英语国家医生的指导。但是, 我们可以以英语国家医学院校的标准教材为蓝本, 结合各种专业需要, 制订具有我国医疗特色的医学英语教材。临床医学英语教材中应更多涉及病例模拟内容, 如患者体征的描述、手术记录的特定描述、病理学报告的描述等, 使学生在具体病例环境中理解、体会临床医学英语。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 可以拿过来应用于交流的英语。就是说, 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专业英语, 而不是考试卷上的答案。

同时, 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侧重点的教材。本科生阶段医学英语教材可以主要涵盖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要临床科目的主要内容。如腹部检查多描述为:“abdomen soft, nontender to palpation, no messes present, tone normal without rigidity or guarding, normal bowel sounds.”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学习应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上。比如, 笔者在美国学习妇科肿瘤学时, 不仅学习妇科学的特点, 也学习肿瘤学的相关内容, 如化疗、放疗等。这和妇产科学中的产科学又有很大区别。因此, 在研究生阶段的有限时间里, 就应该集中精力学习好本专业相关的医学英语, 为以后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1.2.2 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医学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同时把公共英语的内容融汇在其中。这里值得说明的是, 我们需要更正医学英语的概念, 它绝不是医学英语单词的简单罗列, 而是比公共英语更加复杂化的社会语言系统。尤其是临床医学英语, 因为其服务对象是, 是整个社会, 所以和其他专业英语甚至基础医学英语不一样。独特之处是它不仅代表医生对所在专业的理解和应用, 更重要的是, 它本身是医生和患者、医生与医生间的交流平台。因此, 我们学习临床医学英语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在学习公共英语, 否则就像是把医生和患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 也就失去了临床医学本身的意义。

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但近年来2者逐渐在融合, 教学的主导思路也逐渐由应试型教学向人才培养型教学过渡。这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应该重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在教学时间和内容上截然分开。笔者认为,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应该分成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两部分, 根本上应该是医学英语教学中包含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所谓公共英语内容。

另一点是临床医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医学英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指导者, 教师也是学生情绪的调控者[2]。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医学英语的教学任务绝不能仅仅因各医学院校的英语教研室完成。在目前同时具备医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人才短缺的情况下, 英语专业教师需要普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 而担任临床教学的医学专业教师本身更需要加强本专业临床医学英语的培训尤其是口语。同时, 2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发挥各自的优势并相互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应该为专业英语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去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的机会。

2 临床医学英语与国内外交流

2.1 与外国医生间的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临床医学的国内外交流愈加重要, 这不仅包括国际会议和人员交流, 还包括国际多中心的科研合作和国际各种信息的远程传递。笔者在门诊工作期间经常可以看到, 回国人员拿来在国外疾病诊治的各种信息资料, 我们的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理解, 造成误会和不便。因此, 我们需要加强和国外同道的交流和互访。比如, 笔者曾经在国内参加一次英国医生的查房, 发现在查房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外学者的学术观点, 还可以在具体病例面前, 学习专业医学英语的应用。在接待美国妇科肿瘤专家的一次访问中, 我们曾就妇科肿瘤的手术方式进行一次讨论, 笔者在陈述自己观点同时, 也得到了难得的英语锻炼机会。众所周知, 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 而与外国专家的交流就是所谓的沉浸式语言学习的一部分。这种学习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反复刺激过程。我们应鼓励各专业医师参加国际会议, 和国外同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和往来, 开辟更多的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 为临床医学的国内外交流提供可能。

2.2 与外籍患者间的交流

随着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的逐年增多, 各地医院接待外国患者的机会也逐渐增加, 我们和外籍患者之间的交流也将会越来越多。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仅开设了合资或国外独资的国际医院, 在一些公立医院里也有国际诊疗部的设立。医学英语口语能力日显重要, 因为临床医学英语本身不仅包括医生使用的专业术语, 还包括患者使用的非专业术语。而后者是为患者服务的基础。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 感受很深的是和患者间的交往。医生不仅要听懂患者的语言, 在患者不系统的叙说中, 抓住和疾病相关的重点, 而且需要将这些非医学术语转换成医学术语。笔者初到美国, 初次接触患者时, 有时甚至需要请患者把述说的内容写下来, 借助字典才能完成病史的采集。在美国教师和同事的指导和美国患者的理解下,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 才逐渐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 从熟悉到运用自如。回国前夕, 和一些老患者聊起最初彼此接触的情景, 我们都非常有感慨。语言需要环境, 只有通过和患者接触, 才可以学习到全方位的医学英语, 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教师。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应增加医生与患者之间疾病诊治情景模拟课程, 使临床医生的医学英语不再是“纸上谈兵”, 从而提高临床医师英语的整体素质。

3 临床医学英语与文化教学

语言学家指出, 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还要知道持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由于医学所在的生命科学本身就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文化在医学英语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2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医生及患者, 对于一种疾病同样的发生、发展及结局, 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我国医疗体制、疾病的诊疗路径及医患关系与国外都很不相同。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市场调节的私有体制为主, 多数欧洲国家则以国家控制的全民公有制为主,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全民的医疗保健体系。美国患者需要经过社区全科医生 (Primary Doctor) 初步诊治后, 才可以到专科医生或者手术医生处就诊,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医生诊所里和患者间最常用一句话是:“Who refered you here?”美国社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间权限分明。如果有的医生跨权限行医, 保险公司是可以拒绝买单的。同时, 保险公司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时间如手术时间 (OR Time) 也有严格的限制。笔者所在美国的妇科肿瘤病房, 没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 都是手术日当天去医院。大多数良性疾病患者术后, 在术后恢复室观察一定时间后即可回家疗养 (Out Patient) , 术后的指导也多由社区医生负责。当然手术医生负责患者随访、后续治疗和相应并发症的处理。只有复杂手术, 患者才会在术后住院 (In Patient) , 住院天数也有严格规定。肿瘤患者的放疗及化疗也多在门诊完成。而我国多年的体制是各级医院的各级医生权限不分明。患者术前住在医院完善检查并等待手术日, 术后待身体康复至一定程度才可出院。

国内外医生和患者见面时的程序也很不同。美国患者首次就诊时, 护士为其登记基本信息, 测量体温、体重等生命体征后, 将患者及其随行人员安排在指定诊室等待医生。医生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 如社区或其他推荐医生的病情介绍, 本次就诊前的辅助检查结果等。进入诊室, 医生主动和患者及家属握手问候后, 进行自我介绍, 大多只介绍自己的名字, 有时也介绍自己的职位。接下来告诉患者, 他 (她) 已经了解一些患者的病情, 但是需要更多的信息等。医生见患者复诊的时, 则直接称**先生或女士, 熟悉的患者则直呼名字, 握手或拥抱互相问候, 气氛显得非常友好。外籍专家在中国查房时也是和患者礼貌地问候以后, 自我介绍他的名字、职务、从哪里来、此次查房的由来和目的等。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大多数人对基督教、穆斯林教有所了解, 但实际上, 一个国家会有多种宗教。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在他们最大的节日圣诞节互相问候时, 说“Happy Holidays!”而不说成“Happy Christmas!”的原因。笔者接触的一些美国宫颈癌的患者, 本应接受手术治疗, 却改为放射治疗。因为美国有的民族认为输血是罪恶的, 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能在失血时输血。我国也有患者要求选择他们认为吉利的日子进行治疗等。

教材中需要加入具有文化色彩的情景模拟内容, 教师把文化教学融入具体课程中。同时也要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 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主动了解不同语言民族的文化。有学者认为学习英语必须通过真实的场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即使用语言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景, 因此认为英文电影辅助医学英语听说教学, 不仅有利于提供真实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 而且还能够生动地把目标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等展示出来[4]。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单独依靠教科书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应明确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内涵,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和使用技能[5]。

4 临床医学论文英语写作

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是医学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仅涉及论文发表, 也会涉及以后国内外多中心科研合作和更广泛的交流。除具有专业论文共有的严谨、详实和公认的文章框架外, 语言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笔者对此略有感受, 现介绍如下。

首先是用英语思维书写英语论文。英语和汉语系2种皆然不同的语言系统, 词汇及句子结构都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认为在文章一开始动笔时就应该按照英文思维, 用英语书写。切忌先写好汉语再翻译成英语, 这样的文章翻译得再好, 在外国人眼中也仅是翻译稿, 很难脱离中式英语的印迹。在做科研项目时笔者发现, 绝大多数的研究生论文摘要都是由中文翻译而成的。因此, 我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模式, 不会书写的句子, 可以通过翻阅外文文献和专业著作来学会使用正规的英语描述, 不能自己根据中文意思创造句子。那样不仅永远不能学习到真正的写法, 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可能都会遭到质疑。

另外要注意英语和汉语中词汇语义及句法的差别。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双语词典上的注释不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在2种语言里, 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 其实指的是2件事。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 而在另一种语言里该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表达方式有多种。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 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在科技论文中, 我们想要阐述的不是行为的发起者 (论文作者) , 而是行为本身。因此, 英语论文中无生命的物体、抽象名词或动名词充当主语的现象较常见。而汉语则倾向于人称, 常常选择发出动作的人或有生命的物体充当主语。例如:“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laparoscopy in this setting were to be evaluated.”汉语表达为:“本研究将评价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副作用”。

以上是笔者作为教学医院临床专业教师近二十年来医学英语学习, 主要是留学美国沉浸式英语学习的经验总结,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思考。尽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医学英语教学与应用不断发展, 但在全球化的国际氛围下, 如何使临床英语教学步入规范和实用性的正轨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凌梅生, 苏德华, 龙葵.医学硕士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专业需求与文化定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37~38.

[2]闺秀静, 杨琳, 王丽群.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医学英语教学[J]医学信息, 2009, (5) :617~61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李黎.原版视频在医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125~127.

沉浸式语法教学综述 第8篇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在加拿大法语区开始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即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语言进行教学, 把学生完全“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双语国家, 大部分人说英语小部分人说法语。说法语的人因为由于接触的大环境是英语的所以学起英语来比较简单, 但是说英语的人除了在学校学习一些简单的法语知识, 平时很少接触和使用法语, 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学习法语, 1965年在蒙特利尔郊区的圣兰伯特初级学校最先开始尝试全法语教学实验, 教学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前班孩子们, 受到了社会、家长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参加实验的学生们一年下来, 至少有一半的课程是用法语授课的, 包括法语课和用法语讲授的其他科目,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不但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法语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用法语学习了其他的基础课程, 培养了法语思维能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加拿大沉浸式法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并被引用到很多种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中。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 初中以下的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现在也在逐步的推广发展开来, 尤其是在美国, 据明尼苏达大学孔院院长介绍, 目前全美国共有20多所设立沉浸式中文项目的学校, 其基本模式是:在一些小学, 教学分为英文部、中文部两个部分。在中文部, 没有“英语”这一科目, 取而代之的是中文课, 此外, 其他主要科目的课上课下沟通也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这样的教学项目大多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先是全中文教学, 后向中英双语教学过渡。学生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全中文的课堂, 直到小学三、四年级或者五年级才开始增加一半的英语教学;人为的创造目的语环境, 处处贴着中国地图、汉字书法作品、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语录等, 并且要求整个学校里必须用中文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讲解, 更重视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玩儿中学, 在用中练。用中文讲授其他科目, 老师也多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教授, 直观的图片、动手的游戏、全体的合作等等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据相关报道, 在美国的波多马克小学就开办了一个具有以上特点的学前班和一个一年级班, 总共有48名学生。除了中文以外其他课程也由这位华裔女士担任, 数学、图画等课都用中文讲授。上课时, 老师只讲中文, 或者借助直观教具、身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她把课程分成若干小节频繁提问, 以保证学生跟得上教学进度。谈到目前学生的中文程度时, 她说, “48个学生中, 有一半学得蛮不错, 2/3跟得上。”令人惊奇的是, 这两个班在数学教学上与其它用英语教学的班级成绩完全一样, 这使教师和学生家长大受鼓舞, 家长们都对自己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由此可见, 沉浸式教学法在汉语的海外教学领域已有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效、快速和全面发展是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最大优势。由于学生整天都沉浸在汉语语言环境中, 他们习得语言的速度与能力比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外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要高很多, 同时他们的文化意识也更强。一个入学仅16天的学前班, 孩子们居然能够明白教师“请看老师”、“伸出手”、“我们一起做操”等指令, 学生的听力和汉语领悟力令人惊讶。沉浸式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 学生语言技能和数学技能都比非沉浸式项目的学生好, 著名的英华和新星小学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 由于沉浸式汉语教学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比如说:沉浸式汉语教学仅在个别学校进行, 并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能够胜任沉浸式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能够适合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非常有限。总之, 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既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内容, 又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工具的非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不同于在目的语环境下的目的语教学, 也不同于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而是在不放弃自己母语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的把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自然的习得语言并练习和使用语言, 不自觉的养成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真正学会用目的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然而这样一种高效、快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依然面临着很多亟待我们研究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不仅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和建设, 而且应该努力实践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改善现在海外汉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3期

[2]闻文.浅谈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3]杨捷.“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三星的实践.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沉浸式 散文教学

一、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

在有些散文的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通过声音更生动形象的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朗读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文中的情感,对于学生体会文意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好的散文都很适合朗读,例如,在学习《繁星》(巴金)时,可以让学生以清幽淡雅的语调读出课文,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验作者所描绘的漫天繁星的画面,感受那种美,在讲解《夏夜》(钱钟书)时,朗读中需要带有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那种格调与韵味,那种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只有在清吟这首诗时才能得以体现。三分诗七分读,不仅是对于诗歌,对于散文的教学阅读的过程同样重要,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文字的情感才得以表达,学生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文章的意蕴及内涵。

对于一些情节明显,对话丰富的文章,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往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过程,这就像是同学们一起将文章中的故事共同来演绎了一遍一样。散文大多注重抒怀,而对话往往是情感流露的最直接方式。在学生进行有对话的散文的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真正沉浸于这个角色中,体会当时人中人文内心的情感,心理的变化,只有抓住这些有点,阅读时才能读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将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传达出来,也加深了自己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

二、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

散文中饱含了各种充满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運、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散文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真正理解,逐渐形成他们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作者人生历练的散文,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是人文精神的形象化教材。和学生们分享这些,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们真正能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中。

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能够让学生享受到散文之雅,教师应当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沉浸到文章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散文中的情境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从而实现了“塑造学生心灵”的任务。

想要让学生对于散文的情感领会更深刻与直接,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文章中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契合点,这往往是最能触动学生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是一篇情感很深厚、很能打动人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几个画面和生活很切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然而让学生体会到最朴实的生活中那种厚重的情感,则需要老师做有效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给自己撑伞的场景,以及父亲帮“我”买橘子的画面,还有文章最后,不善言辞的父亲那个感人的背影,这些画面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深感染着他们,让他们领会到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就这样,通过沉浸到文章中,学生们深深领会到文中传达的那种父子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也体会到了散文的雅致。

三、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

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沉浸式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无论是《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中那种细腻的情愫,还是《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中的那种畅快欢愉,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的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

沉浸式散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所有一切活动的归宿。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的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怎样的品质陪伴帮助他走过生活中的重重关卡,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沉浸式散文教学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来到别人的生活中,别人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生活中自然的喜怒哀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也帮助培养他们应该具备的正确的生活信念,有了这些好的价值观的陪伴他们今后的人生路才能走的更长远。

结语:

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理念,然而,理念本身却具有很高的价值。散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觉得比较难领会的部分,并不是无法弄懂文意,而是想要真正体会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与传递的情感与意蕴时,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散文的感知必须沉浸到文字中,只有走进作者给我们呈现的那个精神世界,才能领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及哲思。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更多的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还是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抑或是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这些过程都能带给人极其愉快的精神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人文情怀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3]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8期

沉浸式英语 第10篇

听觉可以引导视觉, 怎样才能使得“虚拟现实”变成“真的现实”, 让观众沉浸其中? Fraunhofer为我们做出了完美解答。

横看成岭侧成峰:VR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效

Fraunhofer集成电路研究所 (IIS) 的音频和多媒体营销传播总监Matthias Rose先生指出, VR的关键点, 就是要“身临其境”, 听众需要一个能够从各个方向感知声音的3D空间, 不仅仅是“前后左右”平面的声音, 还要包括“上下”有高度的声音, 甚至要包括“由远及近”移动的声音。真实的沉浸式声景对于任何VR设备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Fraunhofer IIS可以实现这样的沉浸式音效。

远近高低各不同:360度沉浸式3D音效

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Fraunhofer IIS正是凭借其研发的MPEG-H音频传输标准和Fraunhofer Cingo这款即用型软件, 实现了与众不同的360度沉浸式3D音效。

MPEG-H音频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广播电视和流媒体设备设计的, 能够实现基于对象的沉浸式音频效果。据Mat- thias Rose先生介绍, Fraunhofer IIS在开发MPEG-H时, 结合了全球多家广播电视台和业界的需求, 凝练出了MPEG-H的3个主要特征:个性化以及交互的能力, 3D沉浸式音效, 支持多种平台的传输。

提供虚拟环绕音效Fraunhofer Cingo技术, 可以让使用者凭借立体声扬声器或头戴式耳机享受到卓越的3D声音盛宴。Cingo的工作原理是结合头部运动计算还原播放3D音频内容, 为VR设备和应用带来沉浸式声音体验。Cingo能够支持头部追踪, 几乎可以零延迟地判断出头部的转向, 并根据头部位置计算声音的方向和距离, 在任何方位和距离对音频对象进行还原播放。

不识庐山真面目:完美的技术还原真实的声音

Matthias Rose先生表示, Fraunhofer IIS针对录、制、传、播4个步骤全部都有技术开发:传统的360度摄像机内设麦克风, Fraunhofer IIS可以针对其提供录音用的优化软件, 无需变动录音麦克风就可提高收音效果;在录音过程中, 无论收下来的是什么声音, 都可以用Fraunhofer IIS的软件进行3D优化, 对声源进行后期处理, 只需将Fraunhofer IIS开发的插件用在主流的音频制作软件中, 新的3D混音功能就会植入到原来的调音软件中, 用音频制作软件+ 插件就可以制作出3D的音效, 和VR视频完美结合;MPEG-H能够在当今传输2D环绕声使用的比特率下, 为移动设备传输身临其境的沉浸式3D声音。

只缘身在此山中:雄厚的研发背景

沉浸式英语范文

沉浸式英语范文(精选10篇)沉浸式英语 第1篇一、创人文环境, 设氛围英语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主阵地教室, 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 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