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ct质量方案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ct质量方案范文(精选8篇)

ct质量方案 第1篇

CT质量检查标准表

检查部门: 时间: 质量标准 评估方法 问题反馈

1、检查资料保管完好、各种登记齐全;成立医疗质量 与管理小组,有工作制度、计划、总结,每月活动1次,查登记本和抽查原始资料,原始资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定期进行统计与分析(每月料,查质量与管理小组材料。有完整的记录,每季度有分析),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2、检查报告时间及时正确,急诊报告时间<30分;报查阅报告单,急诊、普通报告是否 告单书写合格率100%。延时,报告单正确率。

3、有医学影像专业医师的职业资格证书登记,由专业查看有无登记及制度,抽查报告 医师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单。

4、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逐级审核制度及流程;检查疑 查看有无制度,有无会诊记录。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诊并记录,有监管及改进记录。

5、有报告书写规范,能从信息系统获取报告时间及书

抽查报告单是否规范,有无记录。写标准并有监管和持续改进记录。查看有无规范及质控指标,抽查人

6、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指标。员考核操作。

7、设备管理维护程序全面并有专职人员严格执行,设查记录,有无操作流程规范,有无 备运行完好率>95%。专人维修保养记录。

8、开展多形式的图像质量评价活动,有质评小组的定 查看有无质评小组,定期质评及评期评价结果与持续改进措施的记录并作为服务质量和价记录。技术能力评价的内容,甲片率≥95%。提供患者辐射易损脏器的防护用

9、有环境防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和受检者防护品,如铅布(遮盖如性腺等);提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检供患者陪人铅衣。是否对受检者及测和监测。陪同人采取防护措施。

10、CT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结合病案检查报告。

11、CT检查阳性率≥70%。查看阳性率。

12、查出紧急异常(危急值记录),结果及时向临床医是否及时反馈,导致不良后果;抢 师反馈,有紧急意外抢救的物品及应急预案,并有抢救救物品不全、有无应急预案、抢救记录。记录。

13、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满意度≥90%。查看满意度情况。

14、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等管理符合流程。现场查看是否合格。根本原因分析:

整改意见:

质控人员签字:

日期:

整改措施: 科室负责人签字: 日期:

改进评价: 科室负责人签字: 质控人员签字: 日期:

ct质量方案 第2篇

甲 方:

乙 方: XXX公司

XXX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为了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综合效益,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决定成立CT科室,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以下合作协议。第一条:合作项目

1、乙方提供全新XXXX CT(含一台干式相机和一套报告工作站)一套(具体型号、配置和技术参数见附件清单)。

2、设备价值:人民币XXX万。

3、合同签订后,30个工作日,乙方负责机器到达甲方场地。第二条:合作期限及分配方式

1、起始日期:自设备正式检查第一个病人起。

2、合作期限:五年,三年内设备总收入减去成本后,90%收入归乙方所有。三年后与甲方再分成二年,按5:5分成。

3、维修费用、胶片由乙方负责供应(价格由甲方认可),人员工资由甲方承担,均计入双方合作成本,其他费用及耗材(如水、电和打印纸、墨粉等)一并计入成本核算。

6、甲方承诺合作期限内CT检查费平均不低于750元/天。如低于规定人数,甲方要补齐约定的最低费用与乙方结算。

7、每月甲乙双方结算一次,并签字确认收入和支出。在下月10号前甲方将上月乙方应得收入汇入乙方指定账户。第三条:合作期财产的处理

合作期内设备所有权归乙方,合作期结束后设备所有权自动归甲方所有。乙方收满设备价值的80%后,开具设备发票给甲方。超过设备价值的收益乙方开具收据给甲方。第四条:设备的安装,交付

1、双方在合同签订后,甲方在厂家的指导下,按设备安装的要求负责场地改造工程及各项准备工作,如水电、接地、基建、防护等,该费用由甲方承担,场地经厂方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安装CT。

2、乙方负责设备的运输、装卸、及运输过程中的财产保险费及设备进入机房的吊装费。

3、设备成像系统调试完成后,经甲乙双方签字确认后交付乙方使用。第五条: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甲方根据设备要求及乙方建议,提供设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包括机房的水电等辅助设施的配备。并负责CT室相关的内外业务,提供操作人员、业务宣传、收费核算等工作。

2、甲方应爱好设备,保证机房卫生,不得擅自挪动,拆卸机器,人为造成机器故障,由相关人员承担。

3、在合作期内,不得出台限制病人接受检查、不得另外购买CT,实行24小时开机。否则因此给乙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甲方承担。

4、甲方负责配备急救必须器械,药品,如出现特殊情况,其他科室应积极配合治疗。

5、甲方负责接待上级部门的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如药监和质监部门检查)。配置证由甲方向上级部门申请领取,如因此问题被上级部分查处,一切责任和损失均由甲方承担。

6、乙方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保证开机率达96%(以365天计算)。第六条:违约责任

1、甲方如延迟付乙方收入,每延迟一天,付200元/天,但延期不延过10天,如超过10天,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在七个工作日内还清设备款(人民币XX万元)及二年的分成(参照已运行的后二年收入)。

2、在合作期间如政府出台新政策,双方不能继续合作下去。甲方应以设备总价减去乙方实际已取得的收入收购该设备,利息按月息1%另外结算。第七条:重大变故的处理

1、双方的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化,不影响本合同的执行。

2、如发生自然灾害(如战争、地震)则由双方协商解决。第七条: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XXX法院提起诉讼。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t质量方案 第3篇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 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等技术手段, 通过制定质量控制方针和目标, 确保使用中的设备能够充分发挥性能并满足临床医疗需要而实施的一系列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1]。

从2005年开始, 总后勤部卫生部按照“需求牵引、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 制订了《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先后组织完成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调研、试点和扩大试点等工作[2], 标志着医疗设备质控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经过6 a的不懈努力, 随着2011年《军队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的出台, 军队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一套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规章制度和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逐步形成了军队卫生装备质控工作的长效机制[3]。我军自1998年起开始对大型医疗设备 (主要是CT和MRI) 进行质量管理, 主要由总后药检所大型设备检测中心和各军区药检所监督、实施。近年来, 随着大型医疗设备配备量的迅速增加, 大型医疗设备周期性的质量检测工作也日益繁重, 检测机构人员编制较少与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主要表现在: (1) 大型设备数量多、分散广、周期长、付出大, 过分依赖于检测中心, 用户作用未充分发挥, 不利于设备风险的评估和日常管理; (2) 检测数据的计算处理、图像照片的评阅归类、评审报告的出具等工作均由人工完成, 成本高、效率低, 且易发生主观错误, 也给大型医疗设备的质量评审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3) 专用检测体模造价昂贵、通用性不强, 且现有检测技术有些已滞后于CT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发展, 时效性不强。

1解决路径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对全面医疗质量的贡献越来越大[4,5], 主要表现在: (1) 等级医院评审中的核心条款就是做好持续质量改进; (2) 等级医院评审中虽然与医学工程科直接相关的只有20分, 但是与医疗设备相关的得分点却有123个, 分数有92分之多。如果能对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技术的数字化标准加以研究, 对大型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周期性检测、预防性维护等各个质量环节进行数字化远程分析, 使得各位临床专家和评审人员足不出户便能完成质量检测工作, 同时也能减少临床专家之间意见的相互影响, 统一衡量标准和尺度, 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能客观、全面地掌握全军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更好地保障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工作的开展和实施。CT作为最重要的一种医学影像设备, 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全身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也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的质量与效果。为此, 我们利用军事综合信息网, 开发并运用相关软件构建了CT远程质量检测平台, 并制定了CT远程质量检测手册, 设计了一整套CT远程质量控制方案。

1.1 CT远程质量控制的检测流程

各医院根据计划按《大型医疗设备远程质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环境参数测量、剂量测量、机械参数测量和图像性能检查, 获取的数据和经过PACS (或专用U盘) 采集的图像通过综合信息网汇总至总后药检所检测中心。检测中心人员通过自动分析软件和数据管理软件完成分析与管理, 专家评审也可通过网络完成, 然后出具远程质量检测报告, 对质控不合格设备下达设备停机通知;对检测数据存在偏离的设备, 给出维护维修建议。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1.2 CT远程质控平台建设

1.2.1 CT远程质控法律、法规及标准依据

国家法规:JJG 7442004《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GB 9706.12199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 安全通用要求三、并列标准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GB 82792001《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T 1891999《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军队法规:GJB 130 2002《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质量检测规程 (国军标试用) 》、卫药材[2011]94号《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试行) 》。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 《军队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和《大型医疗设备远程质量控制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

1.2.2网络平台

主要传输网络:综合信息网和医院PACS;数据上报传输系统:全军目前大多数医院正在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如果医院没有安装军卫信息系统, 可以使用我们自行开发研制的医院大型医疗设备 (CT) 数据采集上报系统, 不需要设置专用的固定资产文件服务器, 搭建简单、使用灵活。

1.2.3人员分工

CT远程质控是一项带有探索性的创新工作, 需要医院医工、信息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实施。 医学工程科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规范要求进行CT质量检测, 采集并上报检测数据, 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信息科工程师主要职责是负责网络通路的维护, 将采集上报的数据按照要求传输到总后检测中心, 由总后检测中心的工程师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图像做出评审并形成报告, 做好监管、评判工作。

1.2.4检测设备及检测周期

CT质控需要的检测设备:多功能X线参数测试仪、剂量模体、长杆电离室、性能体模、水模 (CT机自带) 、直尺、温湿度计、大气压计等。CT质控的检测周期:军队医院CT远程质量控制工作每季度组织1次, 每年1、4、7、10月的第1周为军队卫生机构质量检测、数据上报时间。

1.3 CT远程质控检测方法

1.3.1远程质控对象及适用范围

目前以各大厂家生产的医用诊断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 (CT) 为前期试点, 以后可逐渐推广到DR、DSA、MRI和LA等大型放射影像设备。

1.3.2远程质控检测项目及所依据的技术规范

检测方法依据《军队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主要检测项目: (1) 环境参数检测:采用温度计、湿度计、大气压计测量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和大气压强; (2) 图像性能检测:利用CT性能测试体模和水模检测层厚、噪声、场均匀性、水的CT值、 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CT值线性; (3) CT机剂量检测:使用多功能X线参数测试仪、剂量体模和长杆电离室检测剂量指数[6]; (4) 其他:通过直尺等工具检测定位光精度、床运动精度。

1.3.3 CT远程质控检测上报数据

CT远程质控检测上报数据包含: (1) 数据信息可以根据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选择军卫医院信息系统或医院大型医疗设备 (CT) 质控数据上报系统, 如图2、3所示。主要包含的信息有:1被检设备信息:检测地点、检测类别、生产厂家、设备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启用日期、检测依据;2检测设备信息:设备型号、设备编号;3环境条件:环境温度、大气压强、环境湿度;4检测数据:剂量测量、定位光精度、管电压、床运动精度;5检测人员信息:检测人、 检测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6扫描条件:管电流、 管电压、扫描层厚、扫描时间、FOV (视野) 。 (2) 图像信息:4幅Cat Phan 500检测图像和1幅水模检测图像 (从CT或PACS上提取, 格式为DICOM格式) , 如图4所示。

1.3.4检测数据和图像的传输

通过数据采集上报程序自动采集CT检测的各项数据, 生成数据包, 并将此数据包经由军事综合信息网逐级上报发送至总部检测中心。

1.3.5数据分析和结论

检测中心通过大型医疗设备远程质量控制系统及CT机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中成像性能自动分析软件, 组织实施远程检测工作。该软件界面如图5所示。

2问题探讨

2.1本方案中已解决的问题

(1) 建立了完整的CT机远程应用质量检测信息通路; (2) 完成了CT机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中成像性能自动分析软件 (著作权登记号:2012SR093775) ; (3) 制定了大型医疗设备远程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简称SOP; (4) 开展了CT检测的实验研究, 积累一定的实验数据, 完成了远程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任务; (5) 完成了医院大型医疗设备 (CT) 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医院大型医疗设备 (CT) 数据采集上报系统数据结构见表1。

2.2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

(1) 数据采集进一步客观化:完善修改CT检测标准, 实现检测数据全数字化, 确保数据无法人为更改, 温度、湿度、大气压采用电子测量仪器并通过数据抽取软件自动录入, 采用超声测距的方法替代直尺测量床的运动精度, 实现多功能X线参数测试仪测得的CT剂量参数数据自动导入, 编写软件, 以自动录入取代手工录入; (2) 检测结果智能化:利用CT成像性能自动测量软件进行性能参数的自动测量, 结合厂家参数和军队检测标准建立一套基准值, 开发远程质控检测管理软件完成自动分析、比对和检测报告的生成, 即大型医疗设备远程质量控制系统, 建立临床抽片网络评审系统, 方便临床专家完成评片工作。

3前景展望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新颁布的《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 全面提高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要在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通过2~3 a的时间, 形成以检测中心为核心, 辐射全军各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远程监管体系, 确保我军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7]。CT远程质量控制工作是加强全军大型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军队现有的网络条件可满足绝大多数单位CT远程质量检测的要求。该方案的实现必将有利于总后勤部卫生部对各级医疗机构的CT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 由各级医疗机构按照 《军队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自行完成检测任务并将数据传输至总部检测中心, 总部检测中心分析评估后, 将质量控制意见反馈回医院, 并建立质量控制数据库进行持续性监测。总体而言, 大型医疗设备的远程质量检测已具备逐步实施的技术和条件, 在本项目研究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 增加如下检测设备:多功能X线参数测试仪、非介入式曝光量探头、高分辨率卡、低对比度分辨力测试装置、星卡、数字化X线机测试体模、DSA测试体模、仿组织超声体模、毫瓦级超声功率计等, 即可完成如MRI、DSA、DR、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的远程应用质量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晓炜.军队大型医疗设备质量现状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4) :381-383.

[2]于树滨, 孙志辉, 李毅, 等.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确保医疗诊治安全有效[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4) :318-320.

[3]于树滨, 徐洲.军队卫生装备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6) :559-560.

[4]李怡勇, 米永巍, 郭赤.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3) :3-5.

[5]范开洲, 谢文.浅谈医疗设备安全评估的区域合作[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南京: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 2009:97.

[6]郭洪涛, 刘勇, 袁淑华.CT剂量指数 (CTDI) 测量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 2007, 33 (4) :4.

ct质量方案 第4篇

ZXCLOUD iBOX CT340E内置AMD最新嵌入式G系列SoC,功耗小,轻便易用,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可以给用户节省设备投资,简化运维管理,最终达到并满足企业降耗减排、集中管理、安全高效的要求,全面展示了中兴通讯云终端解决方案带给用户灵动、高效、可靠的极致体验。

作为全球领先的ICI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兴通讯在云终端领域建树颇深。凭借着自身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在中兴通讯最新CGO(Cool、Green、Open)企业文化下,中兴通讯的云终端产品形成了包括硬件、软件、系统、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品和解决方案体系。此次发布的ZXCLOUD CT340E云终端产品具备以下优越特性:优质的云体验:支持平面设计软件,支持1080P高清视频播放,显示分辨率最高可达2048*1536,支持多种虚拟桌面传输协议,包含 ZTE RAP、Citrix ICA、Microsoft RDP、VMware PCoIP。卓越的可靠性:无风扇设计,消除由于风扇引发的各种故障,“静化”办公环境,带来更舒心的办公体验。蓝牙支持:支持蓝牙功能(选配),可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避免繁杂的接线,方便数据共享、传输,还原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采用蓝牙4.0技术,与3.0版本相比,无线覆盖范围增强、传输速度快、向下兼容、功耗低、低延时。高速USB 3.0接口:支持2个USB 3.0高速接口,实现海量数据高速传输,传输速率是传统USB 2.0的10倍;设备连接USB 3.0接口,能够提高其性能,使用户得到更好的性能体验。安全高效:通过完善的管理系统,支持安全防护、接口管控、网络监控等安全处理,层层防护, 提供系统和应用升级、终端配置部署、外设接口控制、系统策略管理、电源控制、任务定制、终端监控;

中兴通讯云终端适用于精简PC、高端办公等场景,全面满足客户不同业务应用和使用习惯,支持零终端、瘦终端、胖终端3种使用模式,为用户打造一个安全高效的云终端系统。

此外,中兴通讯ZXCLOUD CT340E内置的AMD嵌入式G系列SoC,是一款能够降低整体系统成本的小型、低功耗解决方案。AMD嵌入式G系列SoC强大的系统级芯片和CPU将为嵌入式设计工程师提供市场上极具竞争优势的低功耗图形与计算性能,同时针脚兼容和安全产品组合等特性将使客户在软件和板卡上的投资得到十分理想的回报。

PET-CT扫描仪质量控制规程 第5篇

为保证本中心PET-CT扫描仪正常运作,根据全军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下发的《正电子发射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PET/CT)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试行)》制定本规程。

一、常规质控

常规质控指日常定期对设备进行的性能测试,以确保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并能及时发现设备性能降低程度。按照测试的频度分为:日质控、周质控、月质控、年质控等。

二、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指设备安装后对设备进行的全面性能测试,以确保设备达到厂家标定的技术及操作性能。在设备安装后立即进行,以便在保修期内通知厂家或供应商设备存在的缺陷及损伤。若验收测试结果表明设备没有达到厂家标定的性能,设备不可使用,应由厂家工程、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调试,达到最佳效果时,才能使用。

除上述指控外,在设备出现较大故障及大修或调试后,或当机器搬迁到新址时,必须进行参考测试。以保证设备在最佳状态。另外,定期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系统性的检查设备,可在问题萌芽时被发现,避免造成较大的问题。

三、质量控制流程

(一)PET质量控制规程

1、总体性能测试

1.1方法:使用仪器所提供的各种校正技术,SPECT/PET模型及插件。模型内注入1~2mCi充分均匀的18F液体,放入插件。18F的强度应使其在采集开始时产生的死时间丢失率或随机符合率不超过总事件率的20%。

1.2步骤:

(1)模型置于探测器的有效视野FOV中心位置,模型长轴平行于FOV轴向。

(2)128×128采集矩阵,Zoom=1。

(3)采集时间要保证模型均匀部分重建横断面的平均计数≥20M。

(4)使用仪器提供的所有校正方法,如衰减、死时间、随机、散射校正等,用RAMP滤波器重建整个模型的横断切面,重建厚度为1个像素。

1.3计算与分析

横断面包括4个测试部分:冷区分辨率、热区分辨率、均匀性,以及线性。在分辨率部分仔细观察能够较为清晰分辨的最小冷热区,在均匀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不均匀部分,线性部分观察是否存在非线性失真。

1.4 结果报告

描述横断面的分辨率、均匀性和线性,记录所有采集和重建条件。

2、其它PET特有指标

2.1、散射分数(scatter fraction,SF)

散射分数是散射符合计数在总符合计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描述PET系统对散射计数的敏感程度,散射分数越小,系统剔出散射符合的能力越强。

散射分数有断层散射分数和系统散射分数。某一断层面i的散射分数SFi等于该断层中散射计数与总计数之比。其中,总计数为真符合与散射符合计数之和,不含随机符合计数。系统的散射分数SF等于所有断层面的散射分数SFi的平均。2.2、计数率特征

在符合探测中,总计数中除真符合外,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散射符合和随机符合的计数。后两种效应不仅增加噪声,降低信噪比,也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图像质量变差。因此,在PET图像中,除了与真符合计数相关的统计涨落噪声外,还必须考虑散射和随机符合噪声。为评估PET图像质量,引入了噪声等效计数(noise equivalent counts,NEC),以衡量噪声。噪声等效计数率RNEC等于真符合计数率与总计数(Rtotal=Rtrues+Rrandoms+Rscatte)的比值再与真符合计数率之积。

计数率特征反映总符合计数率、真实符合计数率Rtrues、随机符合计数率Rrandoms、散射符合计数率Rscatter和噪声等效计数率RNEC随活度的变化。

2.3、计数丢失及随机符合校正精度

描述PET系统对随机符合及由死时间引起的计数丢失的校正精度。2.4、散射校正精度

散射校正精度描述PET系统对散射符合事件的剔除能力。2.5、衰减校正精度

描述PET系统对射线在介质中衰减的校正能力。

(二)、CT质量控制规程

1、每日进行CT球管预热及空气校正,并记录。

1.1、步骤:

(1)扫描床退出机架,检查扫描区域内无任何物体;

(2)进入设备校准界面,选择空气校准,进行校准;选择球管预热进行预热球管;

(3)如设备停止工作超过2小时及以上,操作设备前需进行球管预热。

2、每周进行一次CT值的检测与校正,并记录。

2.1步骤:

(1)空气CT值的检测:使用标准头部条件扫描空气,测量扫描图像中心区域的CT值。

(2)水的CT值校准:

①检查水模内液体,如出现液体变色或浑浊,需清洗后重新灌入纯净水;如发现水模内有气泡或泄露,应加入纯净水排除气体;

②使用随机配送的水模,进入设备校准界面,按照提示放置水模,进行水的CT值校准;

③校准完成后,退出校准程序;若未能完成,记录设备提示信息,并处理问题。

3、每月进行一次CT的噪声及均匀性、CT值线性的检测,并记录。

3.1、步骤:

(1)将水模放置在扫描床头架上;

(2)调节扫描床高度,使水模处于机架中心;进床使内定位光定位在水模中部;

(3)使用头部标准条件,扫描;

(4)在水模图像中心点和3、6、9、12点分别取ROI=100区域测量CT值,并记录CT值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D)值;

(5)中心区域标准偏差SD带入下式中就为该CT的噪声(N)。

N=SD×0.1

(6)图像中心测量到的CT值作为水的CT值,其绝对值应不超过基线值±5HU;噪声水平低于0.35%;

(7)四周各区域与中心区域CT值的最大差值作为图像均匀性指标,其差值应小于20HU。

4、每季度进行一次CT扫描剂量的检测,并记录。

4.1、步骤:

(1)使用剂量头部模体,调节模体水平,连接电离室和X射线测试仪;

(2)使用CT头部扫描标准条件,设置单层轴位扫描,层厚10mm;

(3)分别测量头模上中心点和3、6、9、12点五个孔洞的CTDI值,并记录;

(4)使用公式计算CTDIw,该数值偏差不应超过基线值的±5%。

5、设备大修后,需进行CT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检测及校正,并记录。

(三)整机质量控制规程

1、每日监控机房温度、湿度,温度应稳定在21℃±2℃,湿度应控制在30%±5%,并记录。

2、每日填写设备操作记录。

3、设备故障、维护应记录故障现象,填写维修记录。

ct质量方案 第6篇

分扣分项目

考评内容 评分方法 得分 值 理由

一、依法执认真执行《执业医师法》,依法执发生违法执业事件(如:非注册医师独立当班、单独操作等),该项不得分。不定期抽查 5 业(5分)业;掌握相关制度、法律。相关制度、法律规定,不熟悉不得分,部分掌握每人次扣0.5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查质控小组活动情况,访问小组成员活动内容,无实际活动不得分,记录不完善,缺项的 8 动记录本 每项扣1分。科室业务学习(规章制度、法律

每半月学习一次;记录本仅有记录,医师未真正学习的每次扣1分。法规、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三基考核(要求覆盖率、合格率每月一次,医师未真正被考核的本项不得分;有培训资料、签到表、试卷、成绩缺项漏项

二、质量管 4 均≥95%)每项扣0.5分。理30分 5 “危急值”报告制度 发现1例次未登记扣3分,登记不全每项扣0.5分。3 知情同意书签署合格率100%

分值按比例分配于知情同意书的各项,合格项的百分数乘以总数即为该项得分。临床随诊制度,临床医生参加临 查看临床随诊登记本,每月一次联系讨论,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全缺陷每项扣1分。询问参加 5 床病例讨论。临床病例讨论的医师活动情况,未参加或不知情,该项不得分。

CT、MRI检查阳性率≥60%;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50%;随机各抽取20张X光片检查,降

CT、MRI、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 低1%扣1分。(1)项目填写齐全;(2)字迹清楚,无错别字,无涂改;(3)审核签名,有上级医师审

三、影像质8 报告书写合格。签。抽查X线片、CT片、MRI报告各10份,发现一份报告单每张每处不合格扣1分。量25分(1)X线普通平片平诊24小时内、急诊半小时内出报告。(2)胃肠造影检查预约<2天,8 预约及报告时限。≤当日出具报告。(3)CT、MRI预约<3天,≤当日出具报告;疑难病例≤48小时出具报告。随机检查,发现一次不合格扣1分。随机抽查科主任及当班人员十四项核心制度知晓情况,每月按计划进行考核,尤其是年轻 10 核心制度知晓情况 医师。

四、医疗核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周至少一例次,不讨论不得分;随机询问参加人员,讨论内容不知 心制度 晓该项不得分;参加疑难病例讨论的人员应有三级医师,每缺一级医师参加扣1分,根据25分 15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情况,每缺一个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扣1分,病例讨论不规范(未记录发言人具体意见,讨论无总结意见,字迹潦草不易辨认,无记录医师签名),每例扣2分。

五、医疗不

属于医疗范畴的不良事件,发现漏报瞒报

1例,该项不得分;每上报1例加1分。(≥20良事件55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 件/100张开放床/年)分 3 质量活动科主任和医师参加情况 医院或医务处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科主任或医师无故不到每人次扣1分,扣完为止。3 完成医院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医院下达指令性任务无故不完成每次扣1分,扣完为止。医务处接触到纠纷,经调查科室存在责任,未发生费用,该项不得分;发生费用该项不得

七、其它 发生患者投诉,科室存在责任 分并按照《冀州市医院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处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记录本必3 10分 须进行讨论,找出差距,制定整改措施。无讨论者,该项不得分。

ct质量方案 第7篇

# 731 #

胸部放射学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 CT 成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何 珍, 万业达, 付 菲, 张瑞禄, 张 琳, 李宝玖, 齐 扬

摘要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 16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 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 22 例临床怀 疑冠心病的患者行 16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 成像, 随机分 为 A(不含服 硝酸甘 油, 11 例)、B(含服 硝酸甘 油, 1 1 例)两 组。依据美国 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A 组观察 133 个节段, B 组观察 142 个节段。分别测量每一血管段 内 径, 并对每一血管段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 对其图 像质量 进行评级。结果(1)B 组较 A 组 各 血管段内径均有增宽趋势;(2)A 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段 91 个(91 / 133), B 组为 122 个(122/ 142);A 组 图 像质量评级为!差∀ 的血管段 42 个(42 / 133), B 组为 20 个(20/ 1 42)。B 组与 A 组图像质 量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P < 0.01)。结论 检查前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冠状动脉 CT 成像质量。关键词 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 硝酸甘油

The Research About Holding Nitroglycerin Under the Tongue Influenced the

Image Quality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16 slice Spiral CT

HE Zhen, WAN Yeda, FU Fei, 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 ianhe Hospital, Tianjin 300050, P.R.China

Abs tract Objective To evalu at e t he im age quality aft er holding n it roglycerin under t he t ongue w it h 16 sl ice sp iral CT coro nary angiography(CTCA).Ma terials and Methods 22 cases su spected w ith coron ary d isease(CHD)were perf ormed w ith CT CA, th ey w ere randomly ass ign ed int o two groups : Group A(not holding nitrogl ycerin u nder the t ongu e), Group B(holding nitro glycerin und er th e tongue).According t o coronary segment standard of Amerian Heart Associat ion , t here w ere resp ectively 133 s egment s, 1 42 segments in Group A and B respect ively.Diam et er of each art ery s egment w as m easured and reconstructed by CPR and MPR, im age quality was grad ed.R esults There w as a in creas ed tenden cy about segment diamet er in Grou p B compared w it h Group A.The!Excellent∀ segments w ere 91(91/ 133)in Group A, 122(122/ 142)in Grou p B respect ively.Th e!Worse∀

s egment s w ere 42(42/ 1 33)in Group A, 20(20/ 1 42)in Group B res pectively.The diff eren ce w as obvious between tw o groups(P < 0.01).Conclusion H igh image qu al it y of CTCA can be obt ain ed aft er hold ing nitroglycerin under t he tongu e.Key wo rds Multi 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 y Nitroglycerin

冠状动脉 CT 成像(coronary angiography of com puted tomography, CTCA)是非侵入性心脏病的重要检 查手段之一[ 1]。优质的 CTCA 图像质量是诊断冠心 病的基础。影响 CTCA 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笔 者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 究, 报道如下。

年龄 40~ 80 岁,平均 56 岁。随机将其分为 A、B 两 组: A 组检查前不含服硝酸甘油(11 例);B 组检查前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1 例)。

采用 GE Lightspeed 16 CT 扫描仪, LF CT 900 0 高 压注射器, 欧乃派克(350 mgI/ ml)120 ml。除按一般的增强 CT 扫描 要求外, 所有患者在 检查前均服用倍他乐克, 将心率控制在 60~ 70 bpm。药物剂量从 12.5 mg 开始, 结合患者性别、年龄、体 重及日常服药情况给与适当调整, 以无明显不适为 前提。

检查前患者均进行呼吸训练, 以减少呼吸伪影 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峰值测试后开始扫 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 2004 年 12 月至 2005 年 6 月间, 22 例有 心悸、气短症状, 临床怀疑为冠心病且均无服用硝酸 甘油禁忌证者行 CTCA 检查。其中男 16 例, 女 6 例,作者单位: 300050 天津市天和医院放射科

# 732 #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年第 25 卷第 8 期

描 前 约3 ~ 5 min 舌 下 含 服硝 酸 甘油 0.5mg。患 者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年第 25 卷第 8 期

# 733 #

取仰卧位, 足先进。于左侧手背静脉穿刺, 以减少上 腔静脉内对比剂过浓造成的伪影。

首先, 进行峰值时间测定。即欧乃派克 20 ml, 流率 4.0 ml/ s。在气管隆突下方 1 cm 层面, 进行同 层动态扫描。扫描结束分别选取升主动脉、降主动 脉为 兴趣区(ROI), 测得 峰值时 间, 当二者 不一 致 时, 以降 主动 脉峰 值时 间为准。在此 基础 上加 扫 10 s即为延迟时间。本组延迟时间 22 ~ 30 s。然后 将欧乃派克 100

ml 以相同的流率团注入体内。检 查过程中患者需屏气约 20~ 25 s。

扫描层厚 1.25 mm, 螺距 1.375∃1, 扫 描范 围 90~ 130 mm, 重 建 层厚 1.25 mm。重 建相 位 窗 为 75% R R 间期。将采集的 数据传输到 AW4.2 工作 站, 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冠状动脉血管段划分 标准, 依据 1975 年 WHO 推荐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分段标准, 分为 14 段(AHA 分为 15 段, 因为第 4、15 段无论来自左冠状 动脉还是右冠状动脉均称为后降支, 所以笔者将其 均记为第 4 段, 其余各分段均与 AHA 一致)。即: 右 冠状动脉分 4 段, 从右冠状动脉开口起始至锐缘支 分叉处分为 2 段,近1/ 2 段为第 1 段, 另 1/ 2 段为第 2 段。从锐缘支分叉处至后降支与左室后侧支分叉 处为第 3 段。后降支为第 4 段。左冠状动脉 分 11 段, 左主干为第 5 段, 左前降支起始至第一间隔支为 第 6 段。从第一间隔支以下的左前降支分为 2 段,近1/ 2 段为第 7 段, 另 1/ 2 段为第 8 段。第 一对角 支为第 9 段, 第二对角支为第 10 段, 左回旋支起始 至钝缘支为第 11 段, 钝缘支为第 12 段, 钝缘支以下 的左回旋支主干为第 13 段, 后侧支为第 14 段[ 2]。

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及图像质量评级标准:(1)冠 状动脉血管段内径测量标准: 层厚 1.25 mm 的横断 面图像, 矩阵 512 % 512, 窗宽 55 0 HU , 窗位 250 HU , 视野 20 cm, 显示器分辨率 1024 % 1024, 测量血管内 径。在测量时要避开病变处(包括: 钙化、斑块、闭塞 及狭窄后扩张), 选择不同点测量 3 次, 取平均值后 记录, 单位为 mm, 精确度为 0.1 mm。测量时要与血 管走行长轴垂直。如果横断面图像为椭圆形, 选择 短轴测量。(2)图像质量评级标准: 为了客观评价冠 状动脉的图像质量, 笔者制定了一个冠状动脉 CTCA

图 1 右 冠状动 脉 第 1、3 段血管管 壁 光滑、锐 利, 无 伪 影, 图像 质量 评 级 为!优 良∀;第 2 段 血管壁 模糊, 对 比 剂充盈 不良, 明 显 伪影, 质 量评 级 为!差∀

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主治医师和主任 医师各 1 名)对 275 个血管段(标准 308 个血管段中 33 个未显影)的内径及图像质量(综合 MPR、CPR 图 像)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并记录结果, 对意见不一致 者, 再共同阅片, 达成共识。将不同血管段内径值绘 制成一张散点图, 并分别统计、比较两组各血管段内 径的中位数。统计两组血管段图像质量的!优良∀个 数、!差∀个数, 进行检验。结果 2.1 A、B 两组冠状 动脉各血管段 内径散点图(图 2)

图 2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冠状动脉各血管段内径对照: 黑点示 A 组血管内径, 红点示 B 组血 管内 径。从总体 上观察, 舌下 含服硝 酸 甘油后血管内径有增宽的趋势

由图 2 可见, B 组各血管段内径较 A 组有增宽 趋势。2.2 A、B 两组冠状动脉各血管段内径的中位数(表 1)

图像质量评级标准。!优良∀: 血管 壁光滑、锐利, 无任何伪影;或伪影 轻微, 可用于诊断。!差∀: 血管壁模

糊, 对比剂充盈不良或伪影严重, 不 能用于诊断(图 1)。血管段 A 组

B 组

表 1 A、B 两组冠状动脉各血管段内径中位数(单位: mm)1

2.6 2.2 2.7 1.3 3.4 3.1 1.8 1.5 1.2 1.1 2.8 1.4 1.7 1.3 3.7 3.5 3.5 1.8 4.2 3.6 2.3 1.7 2.3 1.4 3.0 1.5 2.3 1.7 # 734 # 由表 1 可见, B 组各血管段内 径的中位数均比 A 组大。2.3 A、B 两组冠状动脉各血管段 图像质量评级

A 组有 21 个血管段未显影, 其 余 133 个血管段中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 91 个(91/ 133);图像质量 评级 为!差∀ 的 42 个(42 / 133)。B 组 12 个血管段未显影, 其余 142 个 血管段中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 122 个(122/ 142);图 像质量评级为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年第 25 卷第 8 期

图 3 检查前是否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血管 内径的影响(右冠 状动脉)。(A)男, 57 岁。检 查 面积为 8.5 mm。(B)男, 58 岁。检查中心率 42~ 43 bpm, 检查 前舌下含 服硝酸甘油 0.5 mg。

bpm, 检查前不含服硝酸甘油。右冠状动脉第 1 段血管内径为 3.3 mm, 横断 面!差∀ 的 20 个(20/ 142)。经检 中心率 49~ 55 2 验, 2 值为 12.04(P < 0.01), 两组 右冠状动脉第 1 段血管内径为 3.8 mm, 横断面面积为 11.3 mm2

血管段图 像质量 差异 有统计 学意 义。讨论

3.1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硝酸甘油试验

硝酸甘油在临床上为较常用的药物, 其药理作 用有:(1), 舒张心外膜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冠状动 脉血管以及侧支血管, 并解除冠状动脉痉挛;(2)松 弛血管平滑肌, 扩张动静脉,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3];(3)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缺血区心肌血流灌注。硝 酸甘油作用迅速, 舌 下给药约 2 ~ 5 min 出现作用, 3~ 10 min作用达峰值, 维持 20 ~ 30 min , 血浆 t1/ 2 约 为 3 min, 舌下含化的生物利用度为 80% [ 4]。本研究 选择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 3~ 5 min 开始扫描。

此外,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服用硝酸甘油。对 于服用利尿剂, 或者收 缩压< 90 mmHg 者要慎用。对于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禁用。少 数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头痛、头昏, 面部潮红, 心悸, 血 压降低等症状, 多数停药 10~ 30 min 后上述症状自 行消失[ 5 ]。本研究中 22 例均无服用硝酸甘油的禁 忌证。

硝酸甘油在心血管病的检查中应用广泛, 如常 规冠状动脉插管造影常做硝酸甘油试验, 即当造影 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存在时, 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 甘油 200 g。若注射后狭窄减小 &30% 或完全消失 为阳性, 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存在, 否则为非痉挛性狭 窄。本研究在 CTCA 成像技术中, 采用舌 下含服 硝酸甘油, 实现了解除血管痉挛并扩张血管的目的。3.2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 CTCA 成像质量的影响 图 2 显示, 从整体观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 冠 状动脉 14 个血管段管径均有增宽趋势, 其中第 1、2、[ 2 ] 3、9 段增宽幅度大;第 4、5、6、7、13 段增宽幅度中等;

第 8、10、11、12、14 段增宽幅度小。可 见, 硝酸甘油 对冠状动脉第 1、2 级血管扩张作用较第 3 级血管更 明显。

从表 1 中可以发现, 就个体而言, 含服硝酸甘油 后的冠状动脉内径并不一定比不含服硝酸甘油的血 管内径宽, 原因是:(1)冠状动脉血管内径的个体差 异;(2)硝酸甘油发挥最大生物效应的时间窗的个体 差异。解剖上的个体差异是无法克服的, 而硝酸甘 油发挥最大生物效应的时间窗的个体差异则可以通 过个性化的给药时间加以克服。本研究为了使硝酸 甘油在正式扫描时发挥最大扩血管效应, 在峰值测 定试验结束后, 正式开始扫描前约 3~ 5 min 时给患 者含服硝酸甘油。

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管径最细约为 2 mm, 而非自 主性运动(呼吸/ 心跳)引起的冠状动脉移动幅度至 少为数 mm。所以, 尽管 16 层螺旋 CT 体素接近各向 同性, Z 轴分辨率可以达到 0.625 mm, 空间分辨率达 13.3 LP/ cm, 由于上述原因还是影响对血管, 尤其是 远段血管的观察, 即血管管径越细, 图像质量受运动 影响越大。因此, 除了服用倍他乐克并进行呼吸训 练来减少运动伪影外, 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扩张 冠状动脉分支非常关键。

本研究结果表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组图像质 量明显高于不含服硝酸甘油组。可见含服硝酸甘油 后, 血管内径增宽, 降低了不自主运动对图像质量的 影响, 图像质量显著改善。

3.3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 的影响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是否会对冠状动脉狭窄

程度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年第 25 卷第 8 期

# 735 #

真实地反映实际病理情况, 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总之,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以使冠状动脉管径 增宽, 从而提高冠状动脉 CT 成像质量。的评估造成影响, 学者们观点不一。德国学者 Mar tin 等[ 6] 对 103 例连续患者(1384 个血管段)进行常 规冠状动脉插管造影及 16 层螺旋 CT 对照分析, 对 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 CT 对狭窄 有一定的高估(偏差为+ 12%), 但总体来说两种方 法相关性较高(r = 0.87)。很多文献都倾向于这一 观点。常规冠 状动脉插管造影 的硝酸甘油试 验显 示: 在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非痉挛性狭窄程 度增加, 这是由于正常血管段内径因硝酸甘油的正 常药理作用而扩大, 但粥样硬化病变处无变化, 致使 血管内径差别加大, 造成对狭窄程度的高估[ 2]。而 Eusterman 将常规冠状动脉 造影与病理对照显 示有 明显差异, 一组 23 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其中 40% 造影与尸检不符。此外, 多数学者报道常规冠状动 脉造影常发生过少诊断或低估病变程度, 在 51% ~ 75% 狭窄中低估者占 87.5% , 78% ~ 100% 狭窄中占 40.5% [ 7] , 与上述观点矛盾。因此, 检查前舌下含服 硝酸甘油是高估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还是可以较

参考文献 Sanjay KP, Ra vi GA, Dudley JP, et a l.Recent dev elopments in non in

va siv e cardiology.BMJ, 2004, 329: 1386 2 李占全.冠 状动 脉 造影 与 临 床.沈阳: 辽 宁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01, 135 周宏灏.药理学.北京: 科技出版社, 2003, 208 Thoma s B, Lown B.N itrogly cerin: T he!Mini∀ wo nder drug.Circula tion, 2003, 108: 78 Ohnesorge B, Flo hr T , Becker C, et al.Cardiac imageing by mea ns of electro cardiog raphically gate d mult ise ct ion spiral CT : Init ial ex perience.Radiolog y, 2000, 217: 564 Martin HKH, Heshui Shi.Noninv asive coronary angiog raphy w ith 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AMA, 2005, 293: 2471 刘玉清.心 血管 病 影像 诊 断 学.合肥: 安 徽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00, 166

(收稿: 2005-09-12 修回: 2006-03-17)

病例报告

胰腺淋巴瘤一例

孙伟明

患者 女, 21 岁。发热、腹胀 17 天。患者无 明显诱因 出

现发热, 呈 不规则 热, 体 温波动 37 ∋ ~ 39 ∋ 之间;腹胀, 以 进 食后明显, 无明显腹痛。

CT 扫描: 胰腺 弥漫 性增 大, 实质 密度 不均, 增 强后 不 均 匀强化, 腹膜后见多发淋巴结增大(图 1、2)。

超声引导下行胰腺穿刺活检术, 常规消 毒, 1(盐酸利 多 卡因局麻。彩超探 头支 架引 导下, 以 18 G 针分 次进 针至 病 灶内, 取出紫红色组织 3 条, 送 病检。病理报 告: 胰 腺形态 学 符合淋巴瘤。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 的原发性肿 瘤, 病 理 上分 为 霍 奇 金 病(H odgk in dis ease, HD)和 非 霍 奇 金 淋 巴 瘤(non H odgk in lym phom a, NHL), 常 累及 腹 腔、腹膜 后淋 巴结 及 淋巴结外器官(脾、胃 肠道 等)。HD 的特 点是 先从一 个或 一 组淋巴结开始, 逐渐由邻近淋巴结 向远处扩 散。NH L 多发 生 于浅 表淋巴结, 以颈 部淋 巴结 最多见, 其 次为 腋下和 腹股 沟 淋巴结, 并可累及纵隔、肠系 膜和腹 膜后等 深部淋 巴结。H D 多发生于 青 年 人, 而 NH L 常 发生 于 小 儿及 中 年 或 老年 人。HD患 者半 数以上 在早 期即有 发热 症状, 少 数有 特征性 周期

热;而 NHL 直 到晚期才出现症状。淋巴结肿大 为共同的 特点, 早期可移 动, 后 期粘连 成块, 一 般淋巴结无 疼痛。局 部压 迫浸 润 多见 于 HD, NHL 的 淋 巴 结 以 外 的 原发 病 灶 较 HD 多 见。HD 半数以上有肝 脾肿 大, 而 NHL 的肝 脾肿 大 仅见于发病后期。

本例 淋巴瘤 侵犯 胰腺, 胰腺 弥漫 性 增大, 边缘较清 楚, 腹膜 后见 增大 淋巴 结影;增 强 扫 描不均匀 强化。胰 腺淋巴瘤应 与胰腺 炎鉴别,后者胰腺 边缘较模糊, 有 渗出, 肾前筋 膜增厚。实验室检查 支持 诊断。淋 巴瘤 侵犯 胰腺 较 少 见。

(收稿: 2006-03-17)图 1、2 CT 扫描: 胰腺弥漫性增大, 密度欠均匀, 不均匀强化, 并伴周围淋巴结增大

对CT机应用质量检测的探讨 第8篇

1验收检测

验收检测指CT机到货安装后,在正式投入使用前所进行的相应测试,以鉴定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是否达到医疗设备制造商声明的技术指标。

⑴检测单位:浙江省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⑵检测依据:供货商投标文件中承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

⑶检测内容、要求及结果见表1。

当验收检测中技术性能有不达标的情况发生时,应与供应商联系解决,必要时可通过商检索赔方式处理直到达到要求的技术性能指标。

2状态检测

状态检测指CT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对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的全面测试。目的是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性能状态,及时发现其性能的变化程度。它是CT机应用质量管理在使用期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主要是进行CT机放射防护性能检测。检测周期为每年一次。

⑴检测单位:具有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资质的浙江建安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⑵检测依据:(1)GB/T 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2)GBZ 165-2005《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⑶评价依据:(1)GB/T 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2)卫监发(1998)第18号文件附件:《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3)GBZ 165-2005《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⑷检测内容、要求及结果见表2。

状态检测的技术指标分为主要指标与一般指标。检测结果判定为“不合格”的依据为:

*为主要指标

⑴凡有一项主要指标不合格者,其结论即为“不合格”。

⑵凡一般指标超出允许偏离最大范围的项数达到标准规定的最高项数的,其结论即为“不合格”。

在状态检测中出现单项一般指标不合格,而未判定整机性能不合格的,应及时调整,CT机可继续使用,但应提醒使用者注意偏离的技术指标对临床诊断可能造成的影响。

对与状态检测评审为整机“不合格”的CT机,应停止使用,并在规定时限内调整修复,经过复测评审合格后方能使用。

3计量检测

计量检测指对CT机进行计量检定,确保其量值在国家有关技术法规和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保证其量值与国家计量基准器保持一致。检测周期为每年一次。

⑴检测单位: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⑵检测依据:JJG961-2001《医用诊断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

⑶检测内容、要求及结果见表3。

CT机的应用质量保证工作是一个有计划有系统的过程,是多学科的参数测量工作。其中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要尽可能全面检测与临床诊断有关的性能参数,包括机械、电气、图像性能和剂量参数。计量检测主要是检测参数的具体量值及不确定度。

我院CT机在通过验收检测和定期的状态检测、计量检测后,及时了解了该设备的性能状况,确保了其各项性能参数的准确性,减少了医疗差错和误诊的发生,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松城,徐伟伟,等.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GB/T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

[3]GBZ165-2005,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卫生部,2005.

[4]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S].

[5]JJG961-2001,医用诊断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S].

[6]张帅,等.医用X线CT关键性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3):46-49.

[7]余晓锷,卢广文.CT设备原理结构与质量保证[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ct质量方案范文

ct质量方案范文(精选8篇)ct质量方案 第1篇CT质量检查标准表检查部门: 时间: 质量标准 评估方法 问题反馈1、检查资料保管完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