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参观上海博物馆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参观上海博物馆(精选7篇)

参观上海博物馆 第1篇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 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 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作为一位建筑设计人员对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建筑向往已久, 今年6月终于有机会来到上海来到世博成就我的绿色之旅更深刻的感觉到了绿色建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整个园区依水而建保证了园区良好的气候及景观环境同时利用靠近黄浦江的优势, 引入江水作冷热源的地源热泵系统, 用全生态绿色节能技术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而园区内的形形色色的新式建筑无不从方方面面表达出了绿色建筑的无处不在, 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世博轴”以及中国国家馆:

中国馆作为此次世博会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在表达着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同时, 也将中国最先进的建筑展示给了世界从建筑造型到内部空间从建筑材料到建筑设备无一不是绿色建筑中的典范, 远观中国馆体型巨大而不复杂立面富而不凌乱, 在“世博轴”上竖起一座雄伟的“绿色地标”, 同时又与周边的场馆相协调, 与周边大桥、滨江公园绿地、广场呼应, 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天际线。

其庞大规整的体量保证了良好的体形系数, 架空式的设计更是与传统的南方建筑相呼应, 优化了建筑的通风又增加了共享空间, 在此等候入场即可挡雨又可遮阳, 层叠出挑的造型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

同时中国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宜人身处馆中完全赶不到平日里钢筋水泥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而更像是身处大自然的包围中当你置身于那巨幅的清明上河图前听着那潺潺的水声一时间还真仿若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了

除去建筑形态的设计关内形形色色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也都很吸引人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 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再辅以形形色色的绿色建筑材料诸如无放射无污染的外墙材料, 采用LOW-E镀膜的玻璃等等, 使中国国家馆的比国家规范还要节能近10%

作为世博园区最大的景观轴线的世博轴, 带给人的震撼同样不小于中国馆, 其阳光谷和索膜结构以及江水源、地源热泵的使用则是世博轴的核心绿色建筑语言

如果说中国馆是“架空的绿色空间”的话, 那么“阳光谷”则很好的阐述了“绿色地下空间”的概念。。

地下空间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昏暗与沉闷, 然而世博轴的“阳光谷”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别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 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地下空间, 它们的独特形态能够帮助阳光自然倾斜入地下, 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 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再辅以大面积的绿色植物当你置身其中丝毫感受不到地下建筑的压抑感, 反而有一种沐浴在原始森林阳光下的感觉

同时与中国馆的雨水收集概念相类似, 每个“阳光谷”形似广口花瓶的环状玻璃幕墙, 除了形成良好的透视效果, 还可用于雨水收集。大量雨水被储存在地下室, 经过层层过滤, 不仅可以自用, 还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

世博轴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索膜结构。世博轴的屋顶采用跨度为98米、长度为833米的膜材覆盖, 达到了遮阳、节能、造型自由的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 由膜覆盖的世博轴内部充满自然漫射光, 无强反差的着光面与阴影区分, 内部空间视觉环境开阔和谐。白天当你驻足停留歇息或者来往于各个场馆之间的时候置身“轴”下, 便不再惧怕那耀眼的阳光;夜晚当内部的灯光透过屋盖的膜照亮夜空, 更使得世博轴的体型显现出梦幻般的效果。

除了生机盎然的“阳光谷”和索膜结构, 世博轴还通过生态技术展现冬暖夏凉的宜人特点。设计巧妙利用这个巨大公共通道的下面桩基及底板铺设了700公里长的管道, 形成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 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此如利用世博轴靠近黄浦江的优势, 引入黄浦江水作冷热源, 实现空调冷热源100%%采用可再生能源

除了这两大建筑, 一些其他国家的展馆虽然规模稍逊, 但在绿色环保的设计上也都不乏特色例如西班牙展馆采用柳条编织品作为建筑外立面, 内部采用钢结构支撑, 既方便了日后的拆卸, 也可以让自然光可以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法国馆馆内仿建法式园林, 由法国景观设计师打造的“凡尔赛花园”, 屋顶被绿色所覆盖, 绿意盎然、动感十足。在展馆内, 参观者从排队等候开始就可领略法式园林的垂直绿荫, 当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 一个富有现代感的垂直园林便俯身脚下。葱翠的植物覆盖展馆顶部, 并在场馆内庭四面形成一条条或弯或直的绿道, 犹如一块巨大的电路板。

参观上海博物馆有感 第2篇

上次参观上海博物馆,还是高一的事。时过境迁,一转眼,我已经是大一新生了。感慨之情,溢于言表。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注定了这次的参观,与昔日将大不相同。

这里与昔日似乎没什么不同,只是那条隔离用的红线矮了一截。一楼参观的是国外名画。这里不让拍照,胸前的相机顿时沉了许多。我很喜欢看别人的画,但我从来都猜不出画的背后,蕴含的是什么思想。但我相信,每幅画,都有一个独特的构思。如同我看电影,很难第一遍就能理解导演的意图,通常只是某个角色的英雄气概更能吸引我。但这不影响我对这部影片内含的评价,我能一眼看懂的影片,才觉得是缺乏艺术的影片。同理,除了小说,我很少有一遍能读懂的书,而除了小说,没有任何书我会从头到尾读第二遍。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我并不厌恶。因此,眼前的这些洋画,都是无与伦比的美。辞别了抽象的艺术,我来到二楼的青铜器,陶瓷器陈列区。

上次来,首先参观的就是这类工艺品。如果刚才的洋画是奥妙深邃的,那这里的器皿,便无疑是巧夺天工。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像那些洋画般,令人遥不可及。相机的闪光灯让我一惊,随之一喜,这里允许摄像。于是我取出相机,捕捉古代工匠超凡的手艺。

再上一层楼,这里陈列的是各种古代摆设和器皿。刚进门就被一尊人像吸引住了。身材,表情栩栩如生。这就是艺术的美。人们不会因为时代,国界,材质,和新陈来刻意地区分他们的等第,但会给予同样惊叹的目光。我迫不及待,用相机记录下眼前这绝妙的艺术。随着参观临近尾声,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在抱怨,这和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关系?我暗笑之。怎么会无关呢?提高文化修养,与时俱进,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怎能不懂得欣赏艺术?人可以没有文化,但不可以没有修养。不能理解作者得独具匠心,这并不可耻,但绝不能因此肆意亵渎他们的理念和作品。艺术家追求的一般都不是被大众认可,而追求的是被少数有“缘”人认可和赏识。想到这些,我又不得不对眼前的艺术品叹为观止,心中暗自深鞠一躬。

时间差不多了,也该上车回家了。决定将此文发到MSN个人空间上。不知下次来这里,会是猴年马月?Whenever,回家一定要回顾这篇文章,对比心情,享受怀旧的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专门收藏上海地方的文物标本,对地方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历史发展和建设成就进行研究、陈列。是一座全面反映上海地区历史发展的博物馆,自1954年开始筹备,至今已收藏了大量的代表上海历史进程的文物和文献,其中的精华在上海市农展馆和虹桥路都有交口称誉的展示,今天走进东方明珠的《上海城市发展陈列馆》,还可以看到4百余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用文物来再现历史,以此让市民传承这种精神,让世人了解上海的历史。这种在历史中形成的博大睿智的文化襟怀和气度,通过历史的重现和传递,将弥散在城市的生活和精神空间,将以更恢弘的气象和格局引领上海走向辉煌。而这也将是博物馆同仁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对上海发展的倾情奉献。

今年暑假,我和女儿参观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中的六个展览厅,其中中国珍藏品、日本珍藏品、中国蜡像馆、古罗马文明历史馆,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大家尤其对古罗马文明历史展厅颇感兴趣。

本次展出的古罗马文物丰实多彩。就是这样一种伟大文明的物化表征。这些文物以不同侧面凸显了这一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辉煌历程及其风采。根据文物内涵、展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用若干件文物展示古罗马以传说的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正至帝国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嬗变轨迹。这些文物中,光玉髓质的罗穆卢斯、瑞摩斯和母狼之阴·雕,生动地再现了罗马祖先创造罗马城的传说:大像驮塔陶塑和皮洛士胸像,屈膝的波斯人等大理事雕塑,形象地展示了罗马共和国在扩张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屋大维·克劳狄一世以及安东尼·庇护等大理石帝王雕像,则是对帝王权力的昭示和帝国功绩的歌颂。

社会课以认识社会为主线,而认识社会是以认识历史发展与展望未来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升华,只有辨证唯物的认识过去,才有可能求寻到继承、创新的精髓。

参观蚌埠历史博物馆 第3篇

刚进门,就看见两头大象化石,听姑姑说这是死后的大象经过几万年才演变成的化石。

上了二楼,我看见抗战烈士的石像。一个人指着一张地图。另外两个人坐在椅子上。似乎在商量着怎么打败日本鬼子。接着又看見了一个木制的老织布机和老式的自行车.还有一个类似大炮的东西.听姑姑说它叫火炮筒。往前走,看见了两个原始人的造型。他们都坐在石头上,旁边的鸟儿还能飞,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继续往前走.我们还看见了陶瓷艺术作品,有陶做的碗、陶做的缸……每一样都精美极了。

在三楼。我看见许多栩栩如生的古代画作。还有许多书法作品。这让我忽然想起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春树秋霜图》,我问姑姑这里有没有。姑姑说唐伯虎是浙江人。我忽然明白了,刚才进来的牌子上写着《江淮书画》,我真马虎。唐伯虎是浙江人。当然没有了。

在四楼,我看见用投影机播出的人在不停地走动.还有一架高大的古代马车,长长的老式火车烟囱冒着浓烟.展现了蚌埠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过程。

五楼有十六罗汉铜币.还有玻璃罩上的人类骨骼.我们可以从上面走。从考古的角度.这些都反映了蚌埠历史的久远。

走出博物馆已是中午十二点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蚌埠市历史博物馆。回到家.我还在想着博物馆的情景。

参观上海博物馆 第4篇

一、身份期望的两个维度:他者认知与自我认同

身份期望有两个维度, 即基于自我和他者两分模式产生的他者认知和自我认同。

一是他者认知。不同文化群体之间, 身份期望的差异造成他者的出现, 即群体内成员对群体外成员的身份认知差异。他者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存在, 学界一般对其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 他者是与自我不同的存在, 也就是和自己不同的客体, 是作为自我的一种对立性的、令人怀疑的、不可知性的存在;另一方面, 自我除非对他者有所了解, 否则自己不会成为自己, 不会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2]。也就是说, 他者往往作为与自我划清界限的对立性的参照系而存在, 以此来彰显自我的特点, 寻求自我的群体认同感。如此一来, 他者构成了自我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对他者的身份认知, 往往形成为了构建和明确自我意识的镜像, 未必就是他者身份的真实特征。实际上, 他者并不纯然是客观存在的, 自我所认定的对立者并不一定就是与自己真正对立的, 正如《自我文化诉求视角的传媒跨文化传播》[3]一文中所认为的, 在跨文化传播中, 他者往往沦为“自我文化猎奇欣赏的对象、自我文化烘托陪衬的对象、自我文化否定批判的对象、自我文化认同利用的对象”。在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与碰撞中, 对于他者的认知往往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偏见, 这种以立足于自我文化诉求的视角认知他者身份, 必然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问题。

二是自我认同。米德曾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 前者意味着个体内在的性质, 后者则表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4], 即社会认同。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 主要讨论宾我的身份认同。

自我认同就是明确个体的身份, 这对于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身份的认同,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包含了相似性 (similarity) 和差异性 (difference) 的统一[5], 即个体与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了与群体外成员的差异性, 个体通过相似性寻找到自身的意义, 通过差异性则凸显和明确了自身的意义, 这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跨文化传播中, 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改变已有的身份期望体系, 构建全新的自我认同, 成为沟通的关键所在, 如果个体在跨文化传播环境中不能明确新的自我认同, 便会产生身份焦虑, 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 交际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双方能否通过传播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结构, 萨莫瓦和波特将其称之为第三文化[6]。由此看来, 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实际上被置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既要寻求新的身份认同, 又不能完全放弃固有的自我认同。

二、案例:世博会日本馆参观体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盛会, 笔者亲身经历并采访了一些日本馆的观众。世博会运营过程中, 几乎热门一点的场馆都需要排队2~3小时, 不同于其他展馆, 日本馆采用特殊的游客准入及参观方式, 彰显特色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使得排队参观过程发生几个不太愉快的小插曲。

插曲1:进入场馆后继续排队, 游客大呼上当。

在场馆外排队秩序还好, 和其他热门场馆差不多, 虽然烈日当头, 但由于提前被告知需要排队至少3小时, 游客们基本上能保持一定的耐性, 在围栏形成的蛇形通道中基本能保持队形。日本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场馆内部第一层也是等待区, 当热情的游客迫不及待涌进场馆发现不过是进入第二阶段的排队环节, 而且几乎是每半个小时队伍才动一次, 这点和其他馆总是在动的排队方式有明显不同, 便开始有人大呼上当。场馆内通道设置得较宽, 导致本来成型的队伍变成一团一团拥挤的人群, 在密闭的空间内空气不流通, 人群比在场馆外越发拥挤。一楼等待区设置了多处电子屏重复播放日本企业的广告及场馆的介绍, 人群便开始骚动, 情绪出现不稳定。

其实相邻的韩国馆场馆一楼也设置为等待区, 但是半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使得游客从场外也能看见里面的情形, 有一个心理预期。而日本馆封闭式的空间给场馆一楼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游客经过长时间等待进入场馆发现不过是更拥挤的等待区和广告区, 自然会产生情绪波动。

插曲2:参观过程严格限制时间, 游客中途退场。

在进入场馆之前游客被告知将进行1小时的参观, 游客对参观内容抱有很高的期望, 进入场馆之后便走马观花迫不及待往前走, 想要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 于是在小剧场之前又进行了限流, 形成第三个排队等待区, 滞留的人群进一步激起不满情绪, 开始有游客要求中途退场, 但在这个等待区和场馆一楼的等待区是没有设置中途离场通道的, 导致部分游客不满情绪加重。

插曲3:中国工作者受委屈。

在不满情绪爆发的游客中, 有一名游客开始对工作人员破口大骂, 并用到了“小日本”之类的不雅称呼, 将不满情绪上升到民族感情层面。被骂的工作人员其实是中国人, 此时也显得情绪比较激动, 并没有耐心解释, 而是很委屈地回敬了一句:“有问题你去找场馆的日本人去说啊, 别找我, 你以为就你是中国人啊?”而这样的态度进一步激起人群的不满, 差一点酿成事故。后来一位日本籍的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不停地解释, 不停地告诉游客不要着急、不要拥挤, 躁动的情绪才慢慢平息下来。

三、分析:身份期望差异对跨文化传播造成的影响

1. 他者认知:基于不同文化体系的镜像

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常常出现在对身份的期望存在着文化差异上, 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陷入了他者认知的牢笼, 即从自我文化诉求的视角来解读他者的身份。

世博会提供了一个跨文化的传播平台, 国家展馆就是一名传者, 传播着本国的文化, 游客就是受众。从这个层面来看, 以日本馆为例, 日本馆就是自我, 而游客是他者, 馆方是以日本文化作为身份期望参照体系的;反过来, 由于世博会是在中国举行, 日本馆整体本身又形成一个他者, 游客中的大多数为中国人, 则是以中国文化的身份期望作为参照体系。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游客作为他者之于日本馆, 是其自我文化烘托陪衬的对象, 也就是日本馆将游客看作一群听话的、易于组织的、被动接受的大众。在场馆一楼设置等待区、播放日本企业广告, 对游客身份的期望是“既然选择了日本馆, 便是对日本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 完全乐意接受场馆组织安排的”;限制参观时间和自由, 对观看小剧场演出进行限流, 对游客身份的期望则是“谦和有礼的, 讲文明守秩序的。”从头至尾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秩序井然的氛围, 完全体现日本文化的精髓, 整个参观过程就好像一部精彩的电影, 彰显自身的文化, 游客只需按要求全盘接受即可, 较少考虑到游客的主动性。

日本馆作为他者之于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游客, 是其自我文化猎奇欣赏的对象, 也就是游客抱着新鲜猎奇的心态, 想要走马观花地了解异国风情, 强调主动发现的过程。游客对日本馆的身份预期是“开放的、玩具式的、等待发现的”, 当在等待区被动接受广告、参观过程遭受时间限制时, 游客便感到自身的主动性遭受侵犯, 想要反抗、想要逃离。由此可见, 问题的焦点在于对主动权的争夺, 而之所以出现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是因为出现了身份的对立, 即日本馆和游客双方从一开始就已经将对方放到对立性的、不可知的、值得怀疑的他者位置, 并根据自身文化群体的特征对其产生身份期望, 形成他者镜像掩盖了彼此本来的样子, 由于立足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他者镜像必然产生偏差, 在镜像的碰撞中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2. 自我认同:中国工作者的身份焦虑

如果将日本馆的文化传播和游客的参观游览看作一个完整的跨文化传播环境和过程, 那么日本馆里面的中国志愿者和工作者就形成非常特殊的个体, 他们存在于两个文化群体之间, 徘徊于两种文化身份之间, 相当于联系两个文化群体的桥梁, 他们的自我认同成为整个跨文化传播过程异常重要的一环, 他们与游客的关系, 是组织与被组织、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但他们仍然属于中国人, 并不想抛弃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群体身份, 所以当游客的指责损坏了他的群体身份时, 会让其感到失望、不安, 甚至愤怒。

对于身份的期望, 中国工作者的自我声明可能是“中日文化的桥梁, 服务双方的纽带”, 或者单纯工作性质的普通身份, 但同时他们可能要背负两种强加身份:一种是日本馆组织方强加于他们的, “中国文化的代表, 窥视中国游客特征的窗口”;另一种则是游客强加于他们的“日本馆文化的代表, 能解释一切事情的人员”。这种身份期望的差异无意间将这些特殊的个体排除在自己的文化群体之外, 推向对方的文化群体, 就像踢足球一样, 使之游离于两个群体之间, 丧失了群体归属感, 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和群体身份焦虑, 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必然是以这些特殊的个体为先驱的, 这些个体需要对自我认同进行调整, 既要保留与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 又要弥合与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因此, 如何调整这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成为推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总之, 基于不同文化体系产生的身份期望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传播成与败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大程度上弥合这种差异是保证跨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在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层面, 要走出以自我文化为中心构建他者镜像的樊笼, 真正平等地、包容地交流;在个体与群体关系层面, 要在明确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新的文化氛围, 避免丧失群体归属感, 出现身份焦虑。透彻认识身份期望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则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将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 Bradford J.Hall编著, 麻争旗等译, 《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2]吴玉军, 《“他者”之镜中的“自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近代民族认同》, 山东社会科学, 2006 (5)

[3]单波, 石义彬主编, 《跨文化传播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玉聃, 《国家的自我认同与“他者”的关系——理论与渊源》,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 (7)

[5]张艳玲, 《谈媒体文化环境与个人身份认同》, 知识经济, 2007 (12)

参观上海博物馆活动总结 第5篇

11月21日,伴随着和煦阳光、冷冷清风,09级光电班28名团员踏上了前往久负盛名的上海博物馆之旅,开始了以“艺术让我变得睿智”为主题的一团一品活动。

在经过公交与地铁的一番折磨之后,在历经一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传说中的上海博物馆。(馆外的集体合影是少不了的!)

上海博物馆的确是名不虚传!一楼为青铜雕塑馆,二楼为陶瓷馆,三楼为书法绘画玺印馆,四楼为玉器馆币明清家具馆和少数民族工艺馆,其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艺术内涵之高深令所有同学深受震撼!(下为三同学面对景德镇精品侃侃而谈)

从11点入馆参观到下午1点出馆集合返城,大家意犹未尽。(下为结束集合)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以下是摘录部分同学的感言:

当我步入三楼的绘画和书法馆,顿时被那一幅幅大气恢宏的作品所感染。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些在高中美术课本里见到的作品的真迹时,像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王冕的《墨梅》等等,实在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原来这就是大师之作,这就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巅峰!

——马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青铜器馆里的编钟,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的,这一次终于见到真的,实在震撼!如此巨大精致的编钟给人镇馆之宝的感觉,它发出的声音很沁人心脾的,用《小石潭记》中的话就是:“如鸣佩环,心乐之。”

——施一奇

四楼的明清家具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了,那一件件散发着檀木香的案几或是床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其中的独特韵味。此一游让我收获颇丰,让我暂时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解脱,让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和洗礼。

——赵佳蔚

上海科技馆参观记 第6篇

从远处望去,科技馆像一个缩小版的地球;在近处看它,又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步入科技馆,远远地,一个穿着宇航服的高大气球人就向着我们挥手,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们首先来到了“动物天地”。瞧,这儿有威风凛凛的老虎和雪白可爱的小兔子,顿时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了一幅“猛虎猎兔”的场面。还有胖乎乎的北极熊和调皮的海豹,于是又一幅“熊豹争鱼”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蝙蝠洞”了。我和妈妈走进“蝙蝠洞”,这儿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还有一些地方湿哒哒的。我紧紧地拽住了妈妈的手:这儿不会真有什么蝙蝠吧?“蝙蝠,这儿有蝙蝠!”一个小弟弟大呼小叫道。“What?还真有啊!妈妈,我们快点走吧,别看了!”“哈哈,傻丫头,哪有什么蝙蝠?都是假的啊。”我定睛一瞧,呀,真是假的啊。工艺师们竟把“蝙蝠”做得这样逼真,真牛啊!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机器人的世界”。平时只能在杂志、电视上看到的机器人,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了。第一眼,我就被“兄妹机器人”玩魔方的高超技艺所折服了。它们先让游客把魔方搞乱,然后把魔方拿在手里,只瞄了一眼,便一手抓紧魔方,另一只手开始转魔方。没过多久,魔方就被这“兄妹俩”给还原了。紧接着,我还欣赏了机器人为大家演奏的钢琴曲。它先请一个人上去点一首歌,沉默凝思一会儿后,便开始流畅自如地演奏起来。演奏得几乎和人类并没有什么两样,乐声十分动听。

告别了机器人,我们来到了“人与健康”。这儿有一幅人体图,上面介绍了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好玩的还是“食物的旅行”。我和妈妈坐进一辆水果造型的车里,戴上3D眼镜,从“人”的大嘴巴里直冲下去。首先来到了人的“口腔”,然后又来到了“咽喉”。随着“水果车”慢慢往下滑,我们又来到了“食道”里,接着是“胃”。只见这儿有许多食物,什么水果啊、零食啊……我们被“胃”慢慢地“消化”了,又来到了“小肠”,然后是“大肠”、“直肠”,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地壳探秘”、“生物万象”、“彩虹乐园”……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还意犹未尽。科技馆就像一座智慧大宝库,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指导教师:秦陈

害怕变老/参观博物馆有哪些技巧 第7篇

我很害怕变老,没什么比变老更可怕了。老了就意味着体弱多病,就意味着孤单寂寞。想想,如果一个人除了在家里看电视就无事可做,是多么可怜可悲!

所以,在老人周到来之际,我决定关注一下身边的老人,为他们做些事情。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邻居,他前不久退休了,紧接着老伴又因病去世,他一定需要人们的关心。

我做了一些胡桃巧克力饼,然后去了他家。我没有预先打电话,因为我担心电话里说不清,毕竟人老了听力就会有问题。

我按了门铃。是老人开的门,他竟然穿了一身花哨的运动服。

“对不起,我不请你进来了。”他说,“我得赶到网球俱乐部,今天我要参加半决赛。”

“哦,太好了。”我说,“是这样,我为你做了一些胡桃巧克力饼……”

“是吗?”没等我说完,他就接过盒子,“明天我到桥牌俱乐部时正好用得上,真是太谢谢你了!”

“本来我想跟你聊聊,不过看到你这么忙碌我很高兴,我还要到对面的格雷迪奶奶家去看看。”我说。

“你不用去了。”他说,“格雷迪肯定不在家。上午我跟她通过电话,她是我今晚的舞伴,她说她下午要去美容院,还要染发呢。”

虽然我对他跟格雷迪奶奶跳舞更感兴趣,但我还是说了些预祝他网球比赛胜利的话,就告辞了。

走出这位邻居的家,我就给83岁的姨妈打了电话,但她却在医院门口的礼品店帮忙。然后我又给74岁的姑母去了电话,而她竟然去中国旅游了。

接着我想到了玛格丽特·加利,她是我的小学老师。那时她非常严肃、正统,我们都很怕她。她退休后住进了敬老院,我已经有五年没见她了,但愿她不会老得已经把我忘了!

当我打通电话,问敬老院的接待员玛格丽特在不在。“玛格丽特……”接待员想了想说,“哦,你说的是美善子!她巡回演出去了。”

“美善子?”我搞糊涂了,“什么巡回演出?”

“美善子是玛格丽特的艺名。”接待员说,“因为她觉得美善子这个名字比玛格丽特更性感。”

“她成了一名演员?”我问,真不敢相信严肃正统的玛格丽特老师会用“性感”这个词。

“事实上,她不只是演员,还是导演呢。”接待员说,“两年前她组织了一个老年人戏剧俱乐部,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大规模的剧团了,他们到各地巡回演出。她这个周四回来,但是当晚就要去华盛顿。你知道,她还是老年委的委员呢。”

我真想象不出人们怎么会让玛格丽特当老年委委员,你看看她,根本就没有老年人的样子!

现在,我仍然害怕变老,甚至比以前更害怕,因为我担心自己到时能否跟得上形势!(特里西·布卢明代尔 翻译:邓笛)

参观博物馆有哪些技巧

1.博物馆免费后,应选择什么时间参观博物馆?

尽量避开博物馆免费开放初期或节假日等参观高峰。

2.参观博物馆时,为什么要留意博物馆内各类提示牌?

每一个博物馆里都有提示牌,告知人们进馆参观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如观众须知、博物馆平面图,许多博物馆还会提供博物馆简介。

3.为什么有的博物馆规定,必须存包才能入馆参观?

如果观众带包进入,在人较多的条件下,袋、包会遮挡其他人的视线,进而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效果。

4.参观博物馆,为什么应租用导览设备或是跟随讲解员?

参观上海博物馆

参观上海博物馆(精选7篇)参观上海博物馆 第1篇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