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层面范文
财务层面范文(精选10篇)
财务层面 第1篇
一、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进行集中采购的时候必须有科学的组织机构, 这样不但使采购工作更加高效顺畅, 还能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的运作效率。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现状, 作者认为, 最好使用细致分工、简化流程、规范操作的方式拆解企业的所有采购工作环节, 并明确不同环节的责任部门或者责任岗位, 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具体见图2: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整个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结构见图3:
(一) 成立预算管理组织
国有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 负责管理与监督企业进行的物资采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了提升该组织的权威性, 作者认为, 最好能够将组织划归到董事会直接领导机构的列表中, 具体管理形式见图4:
(二) 实施全面预算编制管理机制
(1) 预算编制。在整个对采购进行的预算过程中, 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预算编制。作者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采购现状, 认为预算编制主要包括:一是以经营计划为基础, 确立集中采购的预算目标。国有企业的预算管委会应该以经营计划为基础, 确立集中采购的预算目标, 从而保证采购真正起到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重要辅助的作用。二是逐级进行预算的编制与汇总。国有企业的规模通常都非常大, 分支机构与下设单位的数量很多, 因此, 进行集中采购预算编制的时候最好可以逐级进行。简单来说, 就是最基层的单位编制预算之后, 提交至主管单位;主管单位汇总各下属单位的预算编制结果之后, 再提交至上级主管单位。以此类推, 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集中采购预算。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公司的预算以各单位的运营实际为基础, 从而实现预算对运营的指导意义。
(2) 预算审批。最终汇总为整个企业的集中采购预算之后, 管委会需要对预算进行审批。审批过程包括调研与论证, 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终确定为企业集中采购预算总方案之后, 上报给董事会;然后董事会按照企业的审核程序对预算进行审议, 如果审议通过则可以落实预算执行, 如果审议没有通过就会发回进行修改与调整, 直至最终通过审议为止。
(3) 预算下达。预算获得董事会审议通过之后, 就需要下达至各下属单位。为了提升下达效率, 作者认为国有企业最好制定规范的预算文件, 从而让各下设单位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据可依。
(三) 实施全面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1) 细化并落实预算指标。一是执行单位或部门细化预算指标。得到了预算指标之后, 各层级执行单位或部门需要进行指标的细化工作, 并分析各项预算指标之间的联系, 从而找出能够控制指标的核心因素, 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如果从时间角度来分析的话, 执行单位或者部门应该将指标细化到各月, 这样不但可以让预算目标更加明确, 还能提升控制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国有企业的集中釆购部门必须明确自身的预算执行责任, 并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以责任规范自身的行为, 最好和企业预算管委会立下军令状, 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各方的检查以及监督。
(2) 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一是加大对采购资金收付预算的管理力度。国有企业需要加大对采购资金收付预算的管理力度, 合理安排采购资金的支付程序, 控制好各项资金的申请与使用, 尽量平衡企业总体资金运行情况, 从而降低资金支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二是规范釆购资金的审批与管理。国有企业必须规范集中采购资金支付的审批流程, 如果资金是预算范围之内的则可以进行审批;如果是预算范围之外的需由主管领导审批之后, 提交至更高管理层审批;如果是超预算的, 那么就需要由预算管委会审议, 若是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 还需要提交至董事会决议。三是监控釆购预算的执行情况。国有企业需要在集中采购预算执行之后, 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 从而实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从而保证预算按照企业原计划那样有条不紊的执行, 进而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3) 进行预算分析。一是制定预算分析制度。为了提升对预算执行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 国有企业还需要进行预算执行分析, 不过开始这项工作之前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从而让分析人员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对预算执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寻求解决对策。二是优化预算分析流程。集中采购预算分析涉及到国有企业采购的方方面面, 不但分析工作量很大, 分析的内容也非常复杂和琐碎。所以, 分析流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合理的流程能够提升分析效率, 改善分析质量。所以, 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运营的实际情况优化集中采购预算分析流程, 从而让分析能真正为企业完善集中采购预算执行提供有意义的对策与建议。三是处理预算执行偏差。预算出现偏差的真正原因有很多, 因此, 进行的处理也有所不同。作者建议, 国有企业可以进行以下处理:如果是集中釆购部门没有进行有效执行而造成的偏差, 就需要明确具体的责任岗位以及责任人, 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同时找出完善途径;如果是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出现了改变而造成的偏差, 就需要分析这种改变会不会对企业未来的采购行为产生影响, 并在编制后续预算的时候综合考虑这种影响。
(4) 调整预算。一是规定调整预算的要求。集中采购预算一旦下达, 没有发生特殊情况是绝对不可以进行调整的。国有企业必须规定调整预算的要求, 只有满足了要求条件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行预算的调整;如果不满足条件, 那么就算申请部门有再多理由, 也不能批准其调整预算。二是明确预算调整规范。对集中采购预算进行调整也要把握好限度, 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 对预算执行中根本性的偏差进行调整;同时调整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 调整之后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 实施全面预算考评机制
(1) 完善考评制度。一是进行考评必须有完善的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评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二是制定规范的考评制度, 并在考评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自身的预算执行考评办法;三是定期进行考评, 从而将考评与预算执行工作有效衔接起来。
(2) 科学选择考评主体。国有企业执行集中采购预算的单位或者岗位都可以作为考评主体, 不过选择考评主体的时候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也就是先考评重点预算执行对象, 之后考评次要预算执行对象, 最后考核一般预算执行对象。
三、优化物资集中采购流程与控制采购风险
(―) 识别集中采购流程中的风险点
借助分析与优化集中采购流程业务, 我们能够识别出其中存在风险的核心控制点, 并对其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监控, 具体过程见图5:
(二) 控制集中采购风险
(1) 计划管理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控制集中采购计划过程中的风险:一是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计划编制的时候, 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 并综合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 合理制订采购数量, 避免出现物资短缺或积压的现象。二是注意计划编制时间的控制, 计划提交之后的审批过程应尽量简洁, 从而提升计划的时效性。
(2) 供应商管理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控制集中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是国有企业采购部门负责管理供应商的人员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供应商选择规范, 公正、客观地选定供应商, 从而在源头上控制好供应商风险。二是国有企业最好能够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样不但能提升企业采购物资的稳定性, 还能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因此集中釆购部门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 并将供应商分为不同等级, 与评级高、运营前景明朗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最终实现双赢的理想局面。
(3) 绩效管理方面。这部分主要是对集中采购进行绩效考评, 考评指标的设置见表1。集中采购部开展绩效管理之前, 需要连同人事部进行绩效培训, 让员工明确工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培训目的见表2。绩效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员工的具体参与内容见表3。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部应保证绩效考评的公平性与客观性, 从而提升考评结果的说服力与反映员工真实工作绩效的能力。具体如表4所示:
四、打造物资集中采购电子信息平台
(一)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国有企业需要组建专门的电子信息化采购小组, 全面分析企业当前的采购业务流程;在分析流程的基础上, 规范业务操作, 从而准确定位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或者节点。
(二) 提高网上采购的比率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之中, 因此, 讲求的是高效率。国有企业应该认识到网络传输信息的便捷性, 通过培训提升采购人员操作电子信息平台的能力, 从而进行网上采购。不过, 如果发现网上采购的过程中存在了之前没有预计或者忽略了的问题, 则必须进行马上处理, 保证网上采购以健康的方式逐渐推进。
五、完善物资集中采购信息报告体系
(一) 定期报告
如果是一般性的采购, 则可以定期进行报告, 并在报告中说明这段时期内各项物资的出入库情况。
(二) 即期报告
对于那些重要的采购活动, 或者是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采购活动, 则需要进行即时报告。国有企业采购部应衡量采购活动的重要性, 虽然得到了正规的审批与授权, 也需要在采购之前进行报告, 从而保证信息传达的正确性, 避免出现购买出错的情况。
六、建立物资集中采购内审体系
(一) 内审组织设置
企业很多内审组织的设置形式可以选择, 当中最科学以及最能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莫过于图6所示的这种。因此, 作者建议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这样的内审组织设置方式:
(二) 内审流程安排
有了科学的内审组织之后, 国有企业需要定期进行物资集中釆购内审。整个内审过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循环, 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只有完整的内审流程, 才能真正找出企业当前集中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 从而改进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工作, 进而提升工作质量。具体的内审流程见图7:
参考文献
[1]叶隼:《神华集团集中采购管控模式探讨》, 《企业研究》2011年第12期。
[2]谭颖:《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管理新探》, 《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3期。
[3]颜清风:《B2B电子商务平台集中采购模式分析》, 《中国招标》2012年第1期。
[4]陈红泉、赵萌:《国有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基于某大型国有集团的研究》, 《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5]田立钢、李治淳:《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企业导报》2011年第8期。
[6]贾清:《关于企业集中采购工作的思考》, 《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1期。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 第2篇
三个企业,三个案例
案例一:有一个家居企业,年销售额20多亿元,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已经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但年底企业家眉头紧锁,为什么?与目标相差甚远。而且,总觉得下属不能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于是,大手笔引进职业经理人,并请咨询公司做了详尽的战略规划方案。但效果不佳,大家对内容都不甚了解,最终方案束之高阁,部门各行其是,企业离目标渐行渐远。我给这个企业画了一张图。(见图1)
企业战略需要从规划到落地,这一距离就像18层楼一样高。企业家想的明白,方案高度也够,员工却还在底层。企业家从楼顶向下喊话,员工不是听不到就是懵懵懂懂。因此,战略一定要落地。
案例二: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目标,一个家居企业家雷厉风行地实施了系列变革。例如,发现组织有问题,立即调整,组织架构4年内调整了7次,每次调整幅度还比较大;业绩增长较慢,营销部门认为是职能部门支持不力,于是大笔一挥,将“部门组织架构确定、人员引进和淘汰”等职责权限划给营销部门结果越改越乱。企业家即使上了培训课,仍百思不得其解。我也给他画了一张沙漏图。(见图2)
我解释说:“以企业目前状况,若一心追求业绩,不补上管理的漏洞,很多效益都会流失掉。目前企业管控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企业的很多工作其实是在补漏洞,延误了业绩效益。例如,组织调整频繁,其实是在补战略不明晰的漏洞;部门权责失衡,过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组织无节制、内部五花八门、沟通不畅等弊端,很多管理成本由此产生”企业家很高兴,认为解决了困扰他多日的难题。
案例三:一个家居外销企业,业绩多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企业家起初以为人手欠缺,于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仍然不见起色,而且部门之间还开始互相掐架:销售部门认为职能部门的支持不到位,职能部门认为自身已经是保姆式服务,而把食物喂到业务人员嘴边等着吃是不对的。企业家反复问我:“为什么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业绩却不见起色?”经过诊断,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核心不在于投入人力物力抓管理,而是外销的营销模式已经落伍、亟须升级。目前,销售以展会为主,配置了大多数人力物力,花钱多、产出少、还总是出大大小小的纰漏。企业在年复一年的展会思维及行动惯性下,业绩增长不可控(不能掌控客户、不能掌控市场),这是最要命的地方。目前,企业更注重的是从管理角度看问题,但管理角度只能奠定基础,经营提升才能直接拉动销量及利润的增长。企业家立刻做出了再造销售模式的决定。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的思维习惯
在真实情境下,三个企业这三类问题,都颇具代表性。我想表达的是,在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转轨”的结构变迁经济下,很多企业过去的成功,实质是依靠改革开放的上升期机会以及自身的魄力决断而成的。但随着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国际经济大势波诡云谲,以前的成功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其中,很多企业高层的思维仍然是就事论事的思维,仍然依靠经验、靠自己多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质感,或者靠“即使目前不清楚,先往前闯再说”的勇气,而缺乏逻辑性结构思维的思考和习惯,因此产生了如上许多困惑。对以上问题,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以上三个案例,表现为沟通问题,这是问题的表面。很多家居企业家抱怨与下属难以沟通,自身“旨意”难以贯彻执行或者走样,而职业经理人在向企业家汇报思路时,往往满嘴专业词藻,不懂得简单化表达。企业家耐性有限,可能三句说不到点子上,就会不耐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比喻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天上飞,说的是鸟语,员工往往在地上爬,说的是猪语,鸟语和猪语是很难互相沟通的。”麦肯锡有一个电梯法则:从一到三层的电梯中,30秒内要把问题向老板汇报清楚。但鸟语和猪语的沟通问题仅仅是沟通层面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第二,以上三个案例,又体现为系统思考力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实质。系统性逻辑思维有严密的锻炼方法,但我们简化为“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必须回到问题的上一个层面去寻找解决之道”。就事论事、因循过去成功的经验,只会徒耗企业的精气。所以要从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例如第二个企业,企业家感觉组织有问题,又听了EMBA的组织课程,回去就调组织,4年调了7次,在他看来,组织调整就像搬积木一样,丝毫不考虑组织问题多数源于上一个层面——战略方向及路径不明晰。再如,很多企业干部抱怨会议过多且没效果,于是有的企业家问我能否设计一套高效会议管理体系,这就是就事论事的思路。我观察很多企业会议缺乏效率的原因出在上一个层面——制度和流程不顺畅,仅仅靠画一些会议地图,强制规定开会次数、时长、议题等,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第三,以上三个案例,如果只从逻辑上导出正确的解决之道,而不能在企业实施,等于白费力气。因此,企业的系统思考力,需以落地实施为导向。怎么落地?很多企业了解了方向和路径,三下五除二就上手去做了。“下一个层面实施”,我更强调三点:1.先做动员,突破观念阻力。通过宣传贯彻会、责任状、宣誓仪式、行动计划等方式,使所有干部的思想调频到同一个波段,使上下同欲。2.行动分解清晰有力,突破惯性阻力。任何问题的解决,由于组织惯性和个人思维惯性,在调整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现象,必须坚定地推行整顿,巩固成果,甚至通过成果制度化来保障其长效性。3.过程步骤和奖惩措施关联,并阳光化操作,突破利益阻力。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员工视岗位、职权的调整为威胁,或因员工利益的差异引发不平衡和冲突,若妥协处理,反而激起内部抱怨或更大的不公平。因此,实施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用透明的规则进行。
(编辑:王玉spellingqiu @163.com)
财务层面 第3篇
随着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有事业单位面临的管制环境日趋严格, 一方面, 国有事业单位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组织, 出资人对国有资产加强监督和管理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 作为国有事业单位本身, 从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发展角度也需要加强管理, 从而,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成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共识, 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国家政策层面, 自2014年1月1日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开始施行, 更是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并建立起基本的框架。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分类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建立起的一整套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一章第三条中说到:“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可以说, 新规范更加简洁明了的阐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义, 同时强调了建立制度、措施和程序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只有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
内部控制制度从单位具体管理的着力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两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财务层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 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制定和实施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应该服务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目前面临的环境现状
(一) 外部环境
2011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由于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 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机制不活等, 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指导意见要求今后5年, 要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针对事业单位财务层面, 指导意见也给出了明确要求, 要求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要求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 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 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中央和国务院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对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 内部环境
1. 管理层风险认知不足, 缺乏风险防范与监控措施。譬如当前的事业单位格局中, 还拥有部分面向市场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即本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改革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多年来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机构不断增多, 在各地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 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少风险。
2. 内部控制机制设置不合理, 财务不相容岗位, 风险岗位长期不轮岗, 长期容易导致暗箱操作, 加大了人为操控财务政策的随意性, 形成了财务风险。
3.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执行不力, 主要用于应付各级部门的检查, 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效果, 对资产管理控制不规范、不重视。长期以来,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与财务固定资产账的核对之间存在重购轻管的现象。
4. 责任落实难, 内部审计缺失。如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 没有相应的责任惩罚机制, 离任审计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 事业单位内部将内部审计等同于财务会计部门, 内审独立性极弱, 甚至个别事业单位根本不常设审计机构, 更无从谈有效实施审计了。
四、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几个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紧迫的内外部环境, 事业单位切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落实到财务层面, 就是要建立起控制有效的财务体系。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 建立健全财务部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 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规范财务进人口径。目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草案)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也从制度层面上对事业单位如何吸收和录取人才做出了规定, 同时, 此规定出台也势必有利于保障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 没有足够的财务人员编制是很多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没有足够的财务人员又如何能够让财务部门实现必要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和轮岗制度呢?
(二) 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适当采用财务集中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分级管理。
按照事权和财权匹配的原则, 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如果事业单位存在规模比较小或者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分支机构或业务单位, 上级单位应当考虑收回其财务管理权, 只在这些单位设立报账点;事业单位规模大分布广可以适当考虑分级管理, 但必须建立起统一的财经制度, 以确保全单位财务管理政策统一, 会计核算集中, 如果没有完善统一的财务制度顶层设计, 而是各自为政, 财务层面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完成, 甚至可能危及事业单位发展公益事业的主体目标, 违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上级部门有比较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遵照实施外, 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如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办法等内部财务制度。国家政策层面, 2013年12月31日, 财政部以财行[2013]531号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11月13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行[2006]313号) 予以废止。其他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按本办法执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此类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政策和办法必将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四) 完善信息化系统, 使信息的流转准确及时安全可靠。
譬如建立单位电子化财务报销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先进的手段在帮助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规范管理的同时可以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恰当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 建立系统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和梳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绝好时机, 可以借此机会打破长时间无法突破的一些障碍从而新建或完善更加简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此外, 借助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很多更加超前的财务控制手段, 比如建立财务电子预警机制以防范财务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 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 因此, 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风险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对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海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财会通讯》综合, 2013 (11) .
庄严只是一层面纱 第4篇
华盛顿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城市,明确的政治性格让它天生多了一份严肃感。在这里感受不到快节奏的经济脉搏,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也不见密集如混凝土森林般的现代都市景象,更多的是政客们的身影,安静的人文景观,大气磅礴的建筑群。从城市的最高点国会山、方尖碑、白宫到林肯纪念堂、越战及朝鲜战争纪念碑和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再到五角大楼、国家档案馆等等,无一不在宣告着这座城市的政治与文化氛围。
相比于纽约、波士顿和费城,华盛顿的历史并不长,美国国会决定在此建都后,法裔美国建筑师郎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为整个城市做了设计和规划,这座城市如今呈现的是巴洛克建筑与凡尔赛、巴黎建筑形式的结合,两条轴线相交成中心,同时向四面辐射。郎方使用和改进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并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孙后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
1790年,首都的选址得到国会批准后,总统华盛顿立即与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托巴斯·杰佛逊一起,开始与当地居民讨价还价,展开购买土地所有权的工作。同时,华盛顿另外指派工程师安德鲁·埃利科特开始了对土地的实地测绘工作。
在朗方的规划之前,杰佛逊曾经勾画了华盛顿的规划草图,并在华盛顿委任朗方之后,经华盛顿转给了他。朗方很不喜欢杰佛逊的格网状道路系统的方案,竭力否定它,他的坚持使得自己的规划方案得以实现。
值得说明的是,朗方在制定执行方案过程中所坚持的土地政策与政治家们意见相左,设计师拒绝交出图纸和报告。实际付诸使用的规划图纸并非朗方所绘,而是埃利科特和一些随从依据回忆集中起来重新绘制的。
从建城一开始,华盛顿就表现出了自由和尊重的态度。经安德鲁·埃利科特修改和整理的规划图基本保留了原构思里中心区的轴线系统,并以朗方的规划来命名。中轴线的某一处是郎方的墓地,花岗岩质地的墓碑上,刻着朗方当年所做的规划方案——那个曾影响了华盛顿城市建设200年的轴线系统。这份自由和尊重,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华盛顿的每一条街道。
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这个国家的“规矩”交相辉映。华盛顿全城最高处的国会大厦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它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法院这三座最著名建筑物排成三角形,以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鼎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形成华盛顿最重要的心腹地带。在这最严肃的中心地区,由一条约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相对较短的南北轴线构成主要框架,国会大厦位于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轴线两侧建有一系列博物馆。南北轴线的两端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方尖碑。强烈的轴线方位感,虽不像东方世界那么强调正南正北,但同样给人以非常严肃的感受。站在国会大厦的平台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远处那具有强烈巴洛克风格的笔直的轴线,宽阔的林荫大道,宏大的广场节点,标志性的对景等等,震撼和崇敬之情便泛滥而出。
轴线最西端是林肯纪念堂,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安静地坐那里,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变迁。1862年4月16日,华盛顿宣布解放奴隶,许多年后,这里成为马丁·路德博士带领非裔美国人说出自己心声的地方,I have a dream依然振奋人心,华盛顿特区成为了这个梦的最佳实践者。
华盛顿的知名建筑很多,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乔·奥巴塔(Gyo Obata)设计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等,所有的建筑基本都是灰石的外表,庞大但并不高耸,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坚硬。街道很宽,没有其他欧美城市窄石路面的小资情调,与行走在街上的政客们气质相符。来自芝加哥的设计师哈里·威斯(Harry Weese)为华盛顿设计的地铁站更添加了一些野兽派建筑风格:露石混凝土结构,重复的方格拱顶,都像是被狠狠加固过的厚重。很多人第一次来到华盛顿,都觉得这座城市似乎戴着一张庄严无比的面纱。
秋冬季节,清冷的空气会让这座城市更多几分肃穆,走在人群中,常常令人越发感到自我渺小。直到开春后,高耸的国会山上,初春的暖阳和泛绿的公园大地,聚上了慢跑的人们,欢乐的孩子,在粉白的樱花簇拥下,严肃的城市变得浪漫。华盛顿的心脏地带不再仅仅是严肃的面孔,温柔从高高在上的城市顶端,舒缓而下。
一个城市,当一天天生活在其中,才能慢慢发现到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个世界。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当那层庄严的面纱在心里褪去后,人们能够从这座城市柔软的内心里获得舒适安宁。
坐在林肯纪念堂前的阶梯上,隔着长方形的反省池,世界最高的石造建筑——华盛顿纪念碑,直直地投影在池中,提醒大家不要在历史的轨迹中重蹈覆辙。和林肯纪念堂隔着一方草皮,就是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这也是许多美国人记忆里沉重的部分。越战纪念碑是由当时就读于耶鲁的华裔女学生林璎设计,在磨亮得如同黑色镜面一般的花岗岩上,两片大墙像张开的书页,刻满了战亡者的姓名,各种建筑倒影,记录着美国的过去和现在。
再往西北,马克河边就是乔治城,这是华盛顿最富有魅力的一角,更以威斯康星大道和M街最为出名。在华盛顿未定为首都之前,乔治城就是个有宁静街道的古老市镇,昔日因为是弗吉尼亚州烟草的出口港而繁荣兴盛,如今仍然保留了不少18、19世纪的建筑物,小画廊、咖啡厅、服装店、维多利亚式的住宅,以文科学院著称的乔治城大学,也给乔治城增添了许多的学院风和书卷气。
在华盛顿生活了将近5年,这座城市总不免让人谨记:匆匆前行时,务必回一回头。
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第5篇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方向。每一种行动都有它自己的原则, 如果没有正确的原则, 行动就会失败。语文教学就失败在缺乏明确的方向。
我以为认知层面, 就是指当前语文界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处在一种对文本的“认知”状态, 即教学的基本结果是研讨文本讲了什么, 这是一种典型的说明型或者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课。我们都知道“说明”的内涵是什么, 从这个概念上大家可以想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过是一个“转述”文本的地方, 学生所学基本上没有发生“转化”。
比如解读江苏版语文教材《安恩和奶牛》。其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安恩老婆婆把奶牛牵到集贸市场, 让它与同类“聚聚”, “散散心”。在市场里, 这头奶牛受到买家的骚扰, 尽管买牛人给出了大价钱, 但安恩老婆婆却明确说“不卖的”。她与买牛人发生了矛盾, 最后很狼狈地牵着牛离开了集贸市场。
对这篇课文,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曾经两次发表认知性的解读。其一是2009年第6期王栋生的文章《〈安恩与奶牛〉解读》, 文章说:
(安恩) 穿着虽然“旧”, 但是干干净净;年纪老迈, 仍然不让自己闲着。可以看出, 这是个认真、勤劳的人, 过得有尊严。从安恩爱整洁, 可以看出她的自尊
安恩不但对她的奶牛好, 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总之, 一句话, 王栋生将此文的主旨归结为认识主人公“是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 安恩的形象饱含着作者的敬重之情”。这是文本基本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看2010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所发叶映峰的文章《对比凸现〈安恩与奶牛〉的人性灵光》。文章如是说:
《安恩和奶牛》对清纯人性的凸现, 对人性美好部分的讴歌使作品的人性灵光得到极大的放大和最好的凝定, 也使阅读者称奇, 审美享受得到无上的满足。
令人遐想的安恩, 她竟然用她美好的人性、美好的情感, 阳光般洞烛世人幽暗的心结, 并用她似乎早已被世人丢弃的美好人性, 抚摸世人乃至阅读者失忆的心灵失忆的正是所有人心灵中最温暖最柔软的东西。
这两篇获得发表的解读文章, 其中还有的是语文界名师所写, 它们充分地展示了当今语文界的阅读教学现状给学生讲学生自读便能明白的道理, 给学生解释学生自读就能理解的情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按照小说文体常识中那几个名词, 什么人物性格、形象、细节、主旨等等对应着去解说文本, 其实这都是文本表层最明显的东西, 丝毫不用动什么脑筋便能回答。让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上述老师的解读安恩老婆婆是一位勤劳、纯朴而又有仁爱心的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就停止在这种“知道”的层面, 用康德的话来说学生是这个文本的“石膏模子”, 用中国的传统话语讲是“书簏”, 装了一点可怜的故事而已。
而我所指的生存层面, 就是指教者在理念上首先要把文本解读直接看成是自己一种存在的方式, 是通过理解文本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其次, 这种解读就是以理解文本中事物的存在方式为主要方式, 从而寻找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它与前者相统一, 强调要有实践意识, 通俗地说就是要用。
我们怎样理解文本, 就表明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刻怎样生存着。我们从那个文本中读出点儿什么, 就意味着在那个时刻自己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所以, 对文本的理解, 不仅体现着当时怎么生存, 同时还会影响以后的生存。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理解和解释并不是从方法角度训练的与文本的关系, 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行方式。” (《理解与解释》, 洪汉鼎主编, 东方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第13页) 我们认为, 这是文本解读的臬圭。
解读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就意味着人们对解读的觉解有了这样的思考当我解读这个文本的时候, 我的生命存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以自己的解读对自己的生存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来判断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文本讲了什么, 而且还要在分析文本所记事物存在方式的过程中, 认识什么是行得通的, 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
比如说, 阅读文学作品, 除去心神愉悦审美欣赏价值暂且不讨论, 人们很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作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生存启迪。有哲学家说:“不要忽略了这样一点:我们要说, 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 而是去揭露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 (《诠释学的任务》, [法]保罗科科尔著, 转引自东方出版2006年版《理解与诠释》第424页)
面对情节简单的文本, 我们不应该简单对待之。上述关于《安恩和奶牛》解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道安恩老婆婆是什么人这一层次, 而应该像保罗科科尔说的那样“去揭露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要探究文本所记事情的存在方式, 即安恩老婆婆把奶牛牵到集贸市场与市场买牛人发生冲突, 从而揭示了人们这样一种可能的存在从非常善良的愿望出发, 到头来却做了非常尴尬的事情, 伤害了他人, 伤害了自己, 伤害了自己爱的对象。《安恩和奶牛》, 它决不是在讴歌人性灵光, 而是很委婉、很温和地批评人性的迟钝, 自己做错了事情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安恩老婆婆心疼牛的孤独, 想让它与同类“聚聚”, “散散心”。但是, 她糊里糊涂地把牛牵到了集贸市场。她脑子里没有想到买牛人与她的矛盾, 没有想到买牛人对牛的骚扰, 没有想到自己给买牛人带来的麻烦与失望。她对牛是有“人性”的, 但她对人是没有“人情”的, 尽管她后来道歉了。她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市场是买卖牛的地方, 而不是遛牛的地方。这就是安恩老婆婆在这时段的存在方式, 当我们读者不仅仅是看故事的时候 (这个故事其实也没有多少故事可看) , 而是把自己解读文本看成是自己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的时候, 就要把安恩的存在方式和自己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个人的规则只有在符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作者极力写她的善良, 她的朴实, 其用心就是为了与她的错误举动构成矛盾。倘若她不是一位善良、朴实的老婆婆, 而是一位刁钻、世故、心地歹毒的老女人, 那么, 她对买牛人的伤害就不是无意伤害, 而是有意耍弄, 用文本中买牛人的指责话语说, 是地地道道地拿人寻“开心”。
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人物爱牛之心及行动同环境的对立, 人物品质与其行动的对立, 这两种对立是这个故事的矛盾基础。正因为此, 特别是安恩老婆婆是一位仁爱、纯朴的人, 这才对广大的普通人构成了某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启示不要像安恩这样好人做了尴尬事,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要统一。所以, 这篇小说是以形象去解说人的行为哲学怎样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很显然, 从生存层面去解读《安恩和奶牛》这类作品所揭示的“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必要的。但这种解读自觉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应用不是理解现象的一个随后的和偶然的成份, 而是从一开始就整个地规定了理解活动。研讨某个传承物的解释者就是试图把这种传承物应用于自身” (同前, 第6页) 。这就是说, 把文本解读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解读者, 他的解读理念就已经规定了解读思维原则从“一开始”就不是从“认知”的“层面”去解读, 而是从“生存方式”的需要去思索如何解读。在这一点上, 许多人还不如古人头脑清醒, 明代人吕坤就说过“在诵诗读书时便想曰:此可以为我某事之法, 可以药我某事之病。” (《呻吟语》, 吕坤著, 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50页) 这种境界就是文本解读的生存层面。
二
既然文本解读是一种生存方式, 那么, 文本解读教学就有了双重性质和意义。每一篇文本的解读教学既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同时又是教师教学生学习如何生存。改变目前认知层面的教学, 走向生存层面,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生认识不会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解释“教”的内涵时, 便明确说“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 (《当代英美哲学地图》, 欧阳康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687页) 。这话的意思是“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这里, “努力”是态度问题, “可学的”是“教”的内容。“态度”问题暂且不论, 那什么是“可学的”呢?它有两层含意, 其一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其二是学生不会的。当然, 有些教学内容虽然是学生发展需要的, 但这些内容如果是学生自读自学能够理解的, 那么, 仍然是属于“不可”学的, 即不值得再花气力由老师“教”而“学”了。
但是, 现在语文课堂里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教师在“教”学生自读而能理解的东西。学生自读不会的, 教师往往是想不到, 同学生一样也是不会的, 更有甚者还有是错误的。因此, 这样的解读教学从生存层面上讲, 是浪费生命, 乃至误导, 糟蹋教学资源。
请让我们以沪版教材《一千张糖纸》为例进行说明。该文作者为铁凝。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表姑为了自己的清静, 把“我”和世香两个女孩支离到外面去玩, 谎称若能搜集一千张玻璃糖纸可换电动狗。当两个孩子用玻璃糖纸向表姑换电动狗时, 表姑来了一个“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两个女孩很委屈, 作者在结尾议论说: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就是伤害。
我们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过实验性调查, 仅仅让学生阅读10分钟后, 当向学生问该文本给你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时, 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便能回答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意味着伤害。
但现实的教学现状是, 绝大部分教师就是讲该文主旨是“不可以欺骗孩子”, 要“呵护童心”。这种教学实录, 可见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 李百艳的文章《〈一千张糖纸〉教学实录》。可以想见这是多么尴尬的情景啊!教师非常用心地一本正经地和学生互动, 最后推导出人家学生早已知道的东西。让我们想一想学生的心里是如何看待语文呀!
如果说上面的解读只不过是浅显一些, 而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2010年第11期的吕老师的文章《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对《一千张糖纸》的解读就近于荒唐了, 他把孩子受骗的“悲情”说成“喜剧”, 简直是混淆黑白, 颠倒是非。如此去教学生, 那么, 我们的学生会得到什么呢?在解释两个女孩固执地搜集糖纸的行为时, 请看这位吕老师是怎样说的:
完全可以说, 搜集和整平糖纸的过程, 就是她们守望幸福和快乐的过程, 一张糖纸就是她们逼近预想目标的一点希望。客观地讲, 《一千张糖纸》中的“我”和世香确有“一条道跑到黑”的“性格弱点”, 但经过作者语言的加工, 这“性格弱点”在作品中已经成为童真童趣甚至说是性格优点了。 (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
就是这位把“性格弱点”说成是“童真童趣”的教者, 在完成《一千张糖纸》的教学之后, 让学生续写《一千张糖纸》时, 他的学生竟然这样说要以欺骗的手段捉弄表姑, 或者以冷水浇表姑来逼迫表姑兑现承诺。而这位教者对学生以恶作剧的手段报复表姑的描写却在《语文学习》作出如是评论“不要怪孩子太歹毒’, 以牙还牙也是斗争。”如此评说学生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 是一位中学老师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吗?岂不是鼓励学生以非理性的手段去回击伤害他们的人吗?这样, 他们便从“受害者”变成“伤害者”。
我们是反对这样教的, 其实《一千张糖纸》理性解读是有三重境界的。
第一境界就是明白故事直接表露出来的主旨“对孩子不要欺骗”, “要呵护童心”。这一境界虽然是正确的, 但不需要细讲, 点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境界就是探究故事深层蕴涵的东西。
很显然, 《一千张糖纸》的话语口气是针对成年人对孩子的欺骗行为的。从成年人讲, 要“呵护童心”。但是, 面对孩子阅读这篇课文, 须两面解读, 分析两个孩子为什么被骗, 告诉孩子们既不要骗人, 也要防止被骗, 被骗之后学会以理性方式维权找家长评理, 打“家庭官司”。从生存层面解读《一千张糖纸》更应该从两面来解读, 在骗子很多的情况下, 总是单纯地讲不要骗人, 就近乎愚人。
当然, 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那个艰苦的时代, 去体验那艰苦的时代如何使孩子失去了童真童趣, 从孩子固执的行为中去体验里面的悲情, 从而与今天形成反照。
因为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他们的个性发育是很难健全的, 当物质极度匮乏到连最低廉的物质要求都变成梦想的时候, 这时候的童心就不能说成是“唯美”、“纯真”, 而是被“世俗的尘埃”摧折成病态和营养不良。人类往往在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候容易耽于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本的悲剧感体现在孩子被骗的痛楚, 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孩子之所以被骗的发育不良的心灵。
如果像吕老师那样认为作者把“我”和世香“一条道走到黑”的性格弱点“语文化”成了“童真”、“童趣”, 这种理解是极其肤浅的。两个孩子把搜集糖纸不是看成一种趣味游戏, 而是一种很认真、很执著的生计, 是完成一个很严肃很秘密的人生使命, 这种“误把鸡毛当令箭”的冷幽默背后是一种很沉重的悲怆, 这个事故正是因为置于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才体现了它浓郁的悲剧性。
文本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是非常陌生的, 因为那是他们祖辈的生活。今天, 通过文学作品感性地体验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丰裕的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孩子, 有好多人迷失了幸福感, 一旦迷失了幸福感往往会迷失掉感恩情怀而变得难以调教。人怎样才能找到幸福感呢?一是永远铭记自己曾经的痛苦;二是心里要装着别人的痛苦。只有这样, 才会体会到自己当下生活的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丰裕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能被祖辈那个时代的同龄人的不幸感动, 就是一次难得的“德性”熏陶。我们要诱导学生进入那种境界, 感受到那个时代与他们同龄的孩子沉重的脉动,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更不能鼓励孩子受到欺骗就要以牙还牙地报复。
第三境界就是以批判精神面对文本写作缺陷。我们不要以为名家之作就没有瑕疵。让我们大胆地删掉文本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长大了, 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 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 孩子是可以责怪的, 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是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 但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么?
这两段直白的话是多余的, 作者总担心读者不明白故事的主旨。但这样做反倒使故事的想象空间变得狭窄, 也使故事失去了含蓄美。将它们删去, 让故事如此结束: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 我们把那精心“打扮”过的糖纸全都抛向天空, 任它们像彩蝶随飞飘去。那情景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故事讲完了, 但情思却是不尽的。师生一起讨论这样的写作处理, 既享受一种美感, 又体会故事写作的规律倾向不要刻意地交待出来,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同时, 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和批判精神。
能如是解读, 这才叫“渐入佳境”, 要教学生不会的。
三
进入上边所讲的教学佳境, 这是个能力问题。但是, 能力根本不能被教导, 而是只能被练习。
尽管如此, 我们在这里仍然有一些实践性的经验可以介绍给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目前语文界流行的, 为王荣生所极力主张的“以文本体式为依据”这种狭隘的解读观念中解放出来, 跳出“文本体式”的约束, 走向哲学思维。学一点儿基本的哲学理论, 并尝试将它运用于文本的解读。德国学者阿多诺说得很明确“哲学就是对诸门科学中已经变成僵化的部分进行反思的学科, 一件作品为了得到充分的体验, 不仅需要思想, 而且需要哲学” (《美学理论》, [德]阿多诺著, 王柯平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第446页) “需要哲学”, 就是需要哲学思维方法, 哲学是让人聪明的科学。
实例是提高解读能力的学步车。请大学看如何从哲学角度解读《落日》, 它是江苏版高中语文教材。
《落日》记载的是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国向盟军投降的签字仪式。
我们曾在网上查阅了不少中学语文老师的讲课设计或解读文章,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没有对文本“签字场所”进行解读, 之所以如此, 就是人们受“文本体式”的约束, 缺少哲学思维, 不会解读。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讲《落日》一文中“签字场所”。
很显然, 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的麦克阿瑟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接受日本帝国的投降, 他为美国争得了历史的荣誉。事物的存在方式规定事物的性质, 而空间条件则是事物存在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哲学思维。空间场所不仅使事物的情景实现具体化, 而且这些地点都是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思考很显然关系到一个事件的构造, 关系到美方对这个事件的理解或预期, 这个空间场所赋予事件不仅仅是地点的意义, 它有强烈的政治性。如果说在日本的某个地点举行这个签降仪式就不好, 不能凸显美国的国家形象, 凸显它的战争力量, 这当然是美方不愿看到的。在这里, 我们应该看到事件的美方主导者组织事件的智慧, 这是要学习的。
我们应该看到, 在胜者的战舰上举行签字仪式, 突出了战争的氛围, 特别是作为“签字场所”的具体记载“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 16英寸口径大的大炮, 斜指天空。”这几句话, 很有意味, 具体地解释了在“战舰”的“甲板”上举行签字仪式。也就是说, 这是在“大炮”下的仪式。战争, 是实力间的对话, 具有话语霸权的是“大炮”。投降者是被“大炮”打败的。
这样的解读, 我们都是在中学课堂上实践过的, 深受学生欢迎。
当然, 超越“认知层面”走向“存在层面”还有其他的方法, 比如敏锐地抓住文本中的“摹状词”, 探求“摹状词”所透示出来的意味, 也可以读出一般人不能读出来的东西。
比如解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如果我们重视作者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曾温柔地批评斯科特是“鲁莽”的探险家, 由“鲁莽”为眼线去细读文本, 就能知道斯科特南极探险全军覆没的“悲剧”之“悲”所在。
财务层面 第6篇
关键词:it,它,句法,语义
1. 引言
总的来说, 词汇具有发音、意义和语法的特点[1]。由于第三人称可以属于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法和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尝试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 对这两个词进行比较。
2. 句法特点比较
2.1 相似性
2.1.1 作主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子中都可以用作主语[1]。例如:
(1) Yet now it cries aloud unto you, and would stand revealed before you.
(2) It is not a garment I cast off this day, but a skin that I tear with my own hands.
(3)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高到丈许, 二丈,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4) 它在院里跳, 有时飞一下, 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 或由花盆上飞下来。 (老舍:《小麻雀》)
2.1.2 作宾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子中都可以作宾语。作为人称代词, “it”的主格和宾格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正式地讲,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作主格或者宾格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it”在两个位置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是等同的。如:
(5) Take it with you.
(6) We call it ground ball.
(7) That may be one reason why school-teachers exalt it and lovers defy it.
(8) 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 又不敢离开, 我怕小猫来扑它。 (老舍:《小麻雀》)
(9) 我对于海, 好像找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 我爱它, 甚至一天也不能离开它。 (谢冰莹:《海恋》)
2.1.3 作介词宾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也可以用作介词宾语, 如:
(10) That is part of it.
(11)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12) 他拖着那只受伤的脚腕子, 一瘸一拐, 跌跌冲冲地追下去, 时而对它扔石子, 时而粗声吆喝。
(13) 研究矛盾的特性, 不能带主观随意性, 必须对它实行具体的分析。
(毛泽东:《矛盾论》)
2.2 区别
“it”和“它”, 二者最重要的句法区别在于在句子不同位置处的使用频率。在汉语中, “它” (有时用“他”) 用来指代东西, 但是在日常会话中却严格限制其使用。根据Chao (1968:633) , 在日常会话中, “它”大多数出现在宾语位置, 远远低于作定语的时候, 也很少作主语, 但在英语中, “it”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it”或者“its”在英语中用作主语或定语, 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就会下意识地使用“这”或“那”代替, 或者重复它所指代的名词,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用。比较:
(14) Whose coat is this?这是谁的衣服?
It’s mine.这/那/是我的[4]。
(15) He went to the ice-box.Suddenly he slammed its door shut.
他走到冰箱跟前。突然间把冰箱的门猛地关上。
因此, 汉语中的“它”比英语中的“it”使用频率要低得多。
3. 语义特点比较
3.1 相似性
3.1.1“it”和“它”指的是单数意义上任何不指代人的事物。例如:
(16) He would fling himself upon the bear and kill it.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17) He felt confident that one cartridge remained to him.It was in the chamber of the rifle and he had overlooked it.
(18) 是的,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 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
(老舍:《想北平》)
(19) 这是个熟鸟, 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
(老舍:《小麻雀》)
在 (16) 中, “it”指的是“熊”;在 (17) 中, “it”指的是“cartridge”, 为单数形式。在 (18) 和 (19) 的汉语例句中, 情况也是相同的, “它”分别指代“北京”和“鸟”。
3.1.2“it”和“它”都能够指代不可数事物和单数抽象名词。如:
(20) He baled wildly at first, splashing himself and flinging the water so short a distance that it ran back into the pool.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21) He fought with his fear again, overcame it, hitched the pack still farther over on his left shoulder, and lurched on down the slope.
(22) 泥沙本是宝, 它是构成江河三角洲的基本材料。
(23) 想到这里, 他对于命运的安排感到不平, 他想反抗它, 改变它。 (巴金:《家》)
在 (20) 和 (22) 中, “it”和“它”分别指“water”和“泥沙”, 二者皆为不可数名词。“it”在 (21) 中指的是“the hero’s fear”, 是个抽象名词, 而 (23) 中的“它”指的是“命运的安排”, 也具有抽象意味。
3.1.3“it”和“它”都能够指代人的单数集合。如:
(24) Parliament’s answer to all awkward problems is to establish a Royal Commission whose findings it can then ignore.
(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斗队, 它同时又是工作队。
3.1.4 二者都能用来指不具体的事物并表示总体状况。
“它”有时能用于“指不具体并且表示总体的状况”[1], 这最多见诸于口语中, 指的是当它用作虚拟物体的时候。如:
(26) (走, 我们去) 吃它一顿。 (《金山词霸2003》)
(27) (真窝囊, 还不如出去好好) 干它一场。 (《金山词霸2003》)
如果“它”指代的是不具体的并且是一个总体的情况, 像 (26) 中的说话经常发生在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 那么参照词“它”就作为一种总的参照或零参照来理解。在 (27) 中, 情况也是如此, 这是一名战场上的士兵说出来的话语。
“it”也能用于总体的参照, 而且似乎在英语中这种用法要更普遍一些。如:
(28) “It suddenly gets cold.The sun seems to give less heat, ”she said...
(29) There were only a few lines more, so that she would finish the story, though it was past bed-time.
正如例句显示的那样, “it”的这种用法最典型的是用于天气、时间、环境等情况。如:
(30) It’s lonely here.
(31) I like it here.
(32) It seemed to him that it would be almost dark, and he would be alone on the beach, and somehow it would be rather dangerous.
在这些句子中, “it”对于语境下的情况、语气或感觉进行了总体的描述。
3.2 区别
3.2.1“it”可以指代一个句子、篇章的一部分, 具有句子或篇章的含义, 但是汉语中的“它”则不能这样使用。
如例句 (33) 和 (34) :
(33) A:Who will clean the blackboard?
B:I will do it. (it=clean the blackboard)
(34) When the factory closes, it (it=the closing of the factory) will mean 500 redundancies.
(35) Many students never improve.They get no advice and therefore keep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It’s a terrible shame.
如例句 (35) 所示, “it”甚至能指代几个句子。
3.2.2“it”能够代指人, 通常是婴儿或不知道性别或没必要表明性别的人, 而“它”不能这样使用。
(36) The baby next door kept me awake.It cried all night.
(37) It’s Peter on the phone.
3.2.3“它”有时可以用来指代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 而在英语中, “it”的复数形式———they/them———通常是必须使用的[2]。
(38) 我买了三个月饼, 一天就把它吃完了。
I bought three moon cakes and ate them up within one day.
根据Chao的观察 (1968:634) , 在日常汉语对话中, “当指的是一个以上的事物时, 单数形式‘它’仍然是正常使用的代词, 而当说明单一事物时, ‘它’总是用在宾语的位置, 而不是大量地做定语”[1]。如:
(39) 这些梨烂了, 最好把它扔了吧。
译文:These pears have spoiled;better throw them away.
(40) 请你们把恒元那一伙人做的无理无法的坏事捡大的细细说几件, 我把他记下来。
甚至在汉语写作中, 虽然使用它们有所帮助, 但是操母语者总是下意识地避免使用 (它们) 。而在英语中, 在指代一种以上的事物, 时就要使用“they”或“them”[2]。汉语为母语的讲话者则会通过重复名词来指代 (有时还会使用“这/那/这些/那些”) ,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用也不会使用“它们”[3]。如:
(41) 昌吉古城的工人在进行基建施工时发现了古代银币1370枚。银币原来装在一个陶罐中, 出土时陶罐已被打破。
(On a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old town of Chang Ji city, 1370 ancient silver coins were unearthed.They had been stored in a clay pot which was broken during the digging.)
以上提到的造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别的因素包括:
第一, 数量限制。
当指代的是一个总体类别的名词时, 通常使用“它”而不是“它们”。在英语中, 是选择使用“it”还是“they/them”, 要根据使用的名词的数来定。如:
(42) 奶牛是用来产奶的, 不能用它来拉车。
A cow is raised to give milk, and you can’t use it to pull a cart.
Cows are raised to give milk, and you can’t use them to pull a cart.
在 (42) 中, 第一个句子中的“奶牛”是表示特定类别动物的名词, 第二个句子中的“it”用作先行词。正如英语译文显示的那样, 在相同的英语语境下使用“it”或“them”都是正确的。
第二, 关注点的限制。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 当强调相关事物的整体性时, 汉语中会使用“它”而不是“它们”来指代一个以上的事物;不会使用“它们”来强调数。
如果我们从相关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中知道指示物的数量是一个以上的时候, 选择使用“它”还是“它们”就由说话者的关注点决定。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下, 英语中只能使用复数形式的“it”。例如:
(43) 她的手指也不知是怎么长成的, 那么光滑, 那么软!用它拿苹果、搬凳子、捏钢笔……它触摸过的东西都变得比原来美好了。
It is not known how her fingers have grown.They are so smooth and soft, with which she takes apples, carries stools and holds pens…Whatever is touched with them will become finer than before.
(44) 于是他就用岩石来砸骨头, 把它捣成了酱, 然后吞到肚里。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Then he crushed the bones between rocks, pounded them to a pulp, and swallowed them.
在 (43) 中, 常识告诉我们手指是一个复数概念, 说话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整个手上而不是每一个手指, “它”就代替了“它们”用作照应语。在英语中, 选择使用单数还是复数照应语的决定因素是名词词组用作先行词的数[5], 正如英语译文的例句 (43) 和 (44) 。
第三, 活力的影响。
事物的活力是不同的, 动物最具有活力, 其次是植物, 最差的是物质。在汉语中, 具有高度活力的事物通过“它们”来表示;而对于活力较低的, 可以使用“它”和“它们”, 这取决于关注点的变化[6]。如:
(45) 空中有几只老鹰, 它们盘旋着, 寻找着地上的猎物。
Several eagles were wheeling in the air, hunting for their objects on the ground.
空中有几只老鹰, 它盘旋着, 寻找着地上的猎物。
(46) 老柳树的根一定很长很长了, 我差不多看到它们/它穿在土里的样子。
Roots of the old willow must have grown so long that I could almost see the way they were growing further into the ground.
正如英语译文中显示的那样, 选择使用“it”还是“they”作为照应语 (包括它们的变体) , 必须遵守先行词的数。而在汉语中, “它”或“它们”的使用则要灵活得多;先行词的数是一个基本的但并不构成决定性的因素。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 虽然我们经常要考虑英汉语言的对照, 但是实际上, “it”和“它”在句法上和语义上非常不同, 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才能把文章译好, 表达出原作的真实含义, 达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ao, Y.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储泽祥, 吴军, 廖光蓉.指物时“ta (它) ”、“ta (它) 们”与it、they的比较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46-49.
[3]鲁健骥.“ta (它) ”和“it”的对比[J].中国语文, 1995 (5) :390-396.
[4]王道英.“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5]熊学亮.英汉前指现象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品位课堂的三个层面 第7篇
一.表层外在的形态, 即指向课堂中外显的、师生和谐的生命活动
师生在课堂上和谐的生命活动形态是多方面的。从外在的形态上看, 它应该是在平等的环境下, 有讲解, 有聆听;有品味, 有欣赏;有规定活动, 更有现场生成的综合形态。从内在的精神上来说, 它应该是师生的个体激情得到释放, 心灵得到碰撞, 人格得到尊重, 在激情碰撞、心灵交流中形成课堂特有的“精神场”“生命场”。从效果上来看, 它应该是知识得到掌握, 思维得到训练, 能力得到提升, 心灵得到涤荡, 思想得到表达, 价值得到生成。
从教师的行为层面来说, 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服饰得体, 站姿端正, 行为端庄, 教态亲切等。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 (包括肢体语言) , 因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课堂的语言不仅要严谨、简洁, 赋有学科素养, 还要有幽默感, 针对性, 吸引力等。要通过语言感悟、启发学生, 开启智慧的窗口, 铺开求知的道路, 打开能力的引擎;帮助、导引学生形成平等的互动, 和谐的合作, 有效的探究;激发、引领学生打开情感的阀门, 点燃思想的火花, 扬起理想的风帆。
从学生层面来说, 包括学生坐姿、站态的端庄, 仪态的大方, 以及每一个学习行为的规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表现的积极、主动, 以积极的心态, 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主动获得;以得体的语言, 主动表现, 主动交流, 主动表达;以批判的精神, 主动反思, 主动追问, 主动评判, 主动调整、提升。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教师在授课时, 内容上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 识记通假字, 解释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翻译重点句子, 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等。在形式上, 教师在课前编好讲义, 或制作好PPT, 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或者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这样的课, 在本质上, 是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忽略了师生的平等地位, 课堂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被主动”, 被提问, 被检查。因为, 教师的设计是源于教学的任务, 源于教材的需要, 源于考试的需要, 课堂中有了知识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但少的是学生主动积极, 少的是激情的点燃, 智慧的开启, 思想的勃发, 少的是生生的碰撞, 师生的碰撞, 少的是轻松、愉悦, 少的是默契和融洽。
因此, 唯有教师激情、智慧、思想的勃发才会有学生生命激情的点燃, 师生对等的对话, 课堂中热烈的氛围, 才会有师生共同的课堂价值追求, 才会有师生和谐的生命活动形态。这样的课堂才是品位课堂的表现形态。
二.中层内在的精神 (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 , 即着眼课堂中师生内在的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
品位课堂中层着眼的应该是师生内在的精神 (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 。因为表层中, 师生在课堂中展现的生命形态是由其素养、修养、追求、智慧、情感、心理等内在的精神因素决定的。因此, 有品位的课堂首先着眼的应该是教师的品位及其形成的要素。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 是“课堂中的首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唯有教师的品位, 才有可能有课堂的品位;唯有教师对文本有品位的理解, 才有可能引领学生高品位地理解和赏析, 追寻高品位的思维和价值;唯有教师有品位的组织, 才会有课堂中师生有品位的活动。为此, 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 端庄自己, 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 要对每一篇课文, 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 每一个可能引发思考和遐想的作品细节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倾向, 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引领学生, 提升学生, 进而形成课堂的“生命场”“精神场”。
其次应该是着眼学生的品位及其形成的要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 包括外显的行为活动, 和内在的精神活动, 学生活动的品位决定着课堂的品位。学生在课堂上一切外显的形态, 包括前文所说的坐姿、站态、仪态, 以及学习行为等;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的交往, 与老师的交流, 课堂的表达等;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与表达, 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较好的交往能力, 包括倾听、宽容、包容等素养, 这一切都是品位课堂应该着眼的要素, 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予以关注和引导的, 都应是学生在课堂生活中长期的、通过有意注意而养成的。
再次,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活动是品位课堂着眼的重点。首先, 从语文课的目标层面来说,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等五方面获得发展”的教学要求。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要求都对学生的内在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次, 从教学的本质来说, 它“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是生命的活动, 而不仅仅是传授和获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学生在课堂中内在生命的激情决定生命活动的质量。再次,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来看,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条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以“生命”为终极关怀。第四, 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 “教育就是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三.深层未来的理想, 即关注师生获得新的生命启迪, 关注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向往
教育是现实的, 但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从深层次上来说, 品位课堂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师生的生命发展。课堂中教师套路的讲解, 甚至是廉价的“贩卖”, 干瘪的分析, 机械的训练;学生有限的活动, 肤浅的交流, 断续的表达, 无法让师生在课堂上展现生命的能量, 更妄谈生命的发展和启迪。师生在课堂中如果只关注呆板的知识, 只关注机械的训练, 只会对作者、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贴几张标签, 那么, 这种枯燥的重复, 乏味的讲解、机械的模式长期以往只会让师生生厌, 让生命枯萎。介绍作者, 研究写作背景就要走进作者的生命历程, 走进历史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生命, 感受历史的真实;研读作品, 就要走进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灵魂、体味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 就要有历史的辩证、现实的责任和文化的自觉。只有在这种既真实又贴近的真切感受中, 在既历史又现实的辩证思辨中, 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激发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激励学生的生命发展意识。教师也只有在文本、学生以及自身三重生命的交往中, 才能鲜活自我的教学生命, 获得新的生命感悟, 拓展生命的时空。
其次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向往。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完善人格, 尊重其主体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 品位课堂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 立足学生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笔者以为, 课堂为学生的发展计, 需培养学生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即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应该在文本的研读中生成, 在与作者、作品的形象的对话中激发, 在课堂交往中养成, 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影响之下慢慢地获得。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身方向发展”基于此,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计, 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计, 是为学生未来生命的丰硕、丰满计, 是教育价值体现的具体形态之一, 是课堂教学品位的展现。
再次, 要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 有品位的课堂中教师不是权威, 教师是对话者、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 更是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 不是有所“传”, 有所“授”, 而是把有所“得”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把在与学生的与对话中, 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有所提升作为自身发展的终极需求。
文本研读的三个层面 第8篇
“少教多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要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教师就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课堂训练让它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掌握了自己能读会读的本领,老师才能达到少教甚至“不需要教”的境地,这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个文本,而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满足于单个文本的泛泛讲解,而应该教给学生文本研读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研读鉴赏。语文学习,无论是单个文本的教学还是主题单元教学,都离不开对具体文本的研读。具体文本的研读鉴赏有没有普适的思路方法呢?近年来,我探讨的“三层面文本研读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鉴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以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用文《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对这种方法作些介绍。
第一个层面:文本写了什么?
这个层面属于认读层级,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获得文本最浅层的意义:文本写了什么?认读能力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这个层面上的阅读,要求学生养成勾画出生僻或重点字词的习惯。当然,对高中学生来说,这远不是主要的,高中学生在这个阅读层面上最应该掌握的技能是速读,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迅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要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并通过阅读教学形成学生的习惯。拿到一个文本,首先要悬想一下:文本写的是什么?写了这种事物的什么特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速读文本。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看到题目就应该想:文章写的是谁的坟墓?这个坟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是世间最美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用两三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找出答案:文章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这个坟墓的特点是朴素,作者之所以称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第二个层面,文本是怎么写的?
第一个层面解决了“写了什么”的问题,进一层就要研究文本是怎样写的,包括内容、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要让学生养成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解答的习惯。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在经过第一个层面的阅读之后,要进一步探究:课文是怎样来表现托尔斯泰墓“朴素”这一特点的?带着这个问题用分析的眼光再去读课文:课文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是总述,接下去是对坟墓的描述。第二段是集中写托尔斯泰坟墓的特点的,应搞清楚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首先直接描写了墓地的简朴,再写托尔斯泰墓给游客心灵的震撼和深刻感受,最后又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三位名人的墓和托尔斯泰的墓形成对比、衬托。搞清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理清了课文的思路,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层次。
第三个层面: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个层面的阅读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评价鉴赏,要求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它是在研究文本“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两个层面的基础上研究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如《世间最美的坟墓》第二段描写墓地简朴的一段文字: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里为什么要连用几个“没有……”?原来作者是在暗暗地拿托尔斯泰墓同其他伟人墓作对比,从而突出托尔斯泰墓“朴素”却能使人产生敬意这一特点。再如这一段中的景物描写:“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段景物描写,而且是这样一段带有暖柔色调的景物描写?研读课文,揣摩文章的立意,不难领悟作者安排这样一段景物的匠心:首先,它以动衬静,用风响来反衬墓地的宁静;其次,它是用自然景物来突出墓地的朴素;其三,它能为托尔斯泰墓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这种阅读实际上已经是鉴赏性阅读了。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涵泳、质疑、探究的习惯,教给学生方法并通过阅读教学形成学生的技能。
成就企业未来的三个层面 第9篇
第一是战略和执行。企业做大一定有战略,而且还要有执行,即使有战略没有执行努力也一定失败。1994年在华尔街,很多媒体记者问我们IBM的 CEO,你的战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IBM目前不需要更多战略,我们需要的是执行。如果说你看过去美国流行的书,一直在争辩执行重要还是战略重要。我们的观点是说,两个都要做,你要有办法把这两个贯通,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你不但有办法做一套战略出来,还要有办法把这战略执行做好。这句话讲出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IBM在过去的10年不断追求的,并不是我要更多的战略思想,而是我们做的战略有没有办法执行。很多时候执行并不是什么高智慧,也不是特别漂亮,而是每个礼拜、每个月怎么根据你制定的指标来履行。在你开始想你的战略时,就一定要想到,你有没有办法把战略和执行结合起来。如果你没有办法把战略和执行做好的话,战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就不应当是企业的战略。
第二是创新和转型。过去一两年大家说企业一定要有核心技术,但是只说不行,一定要有一个开始。这样企业就一定需要有一个创新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办法把创新变成企业的一个积极性因素,并且还需要不断地转型。
第三是人才和文化。企业一定需要人才,才有办法帮你做战略,才有办法执行你的战略.才有办法帮你创新,在重要关头才有人在你的身边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而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在一起的是文化,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文化,企业就没有办法把所有的有才华的人凝聚起来。IBM公司不管到哪里,都要吸引、激励和留住行业里面最好的人。企业里面不单是用薪水留人——IBM的员工薪水并不是最高的。IBM有一套激励系统,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到他们是在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儿,让他们感到 IBM是最好的。IBM企业的基本信念就是尊重个人、精益求精、服务客户,这种企业文化经过差不多50年已经灌输到每个人的心里。企业文化并不是口号,也不是进入公司看到墙上写着什么,而是要看到公司每个人通过做事情的方法表达出来的。在 1994年的时候,我们的总裁认为IBM过去的失败,有一些是文化方面的原因,IBM的文化里面没有看市场,太过重视个人,速度不够,所以就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我们在市场里面要制胜。我们评价自己时,就是要看自身的能力强不强,有没有办法每一年只做五件事情,而且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有哪五件事情是我们真正能做好的。
在智慧层面研究教师经验 第10篇
教育工作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完成。教师培养以知识为主, 兼及技能;教师训练以技能为主, 兼及经验;教师交流以经验为主, 涉及智慧。所谓“有智慧”的教师, 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
知识、技能、经验、智慧, 是四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书本上来的, 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 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重复积累的, 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 时下流行的“反思”一词略含此意。这四种概念分别代表了四种境界。光有知识, 不算合格教师工作;有知识且有技能者, 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 才能称为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 教师的优秀程度越高。许多关于教师发展的实证研究都有意无意地排除了对于智慧型教师的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教师数量很少, 二是由于“智慧”的变量极其复杂, 以至于研究者望而却步。有一些专门针对智慧型教师的质性研究, 完全忽视复杂的变量, 将这类教师的智慧“压缩”“简化”为“经验”予以结构化描述和案例性填充, 其结果均失去了研究最初确立的意义。
当我们把教师经验单独提炼出来予以分析, 发现对于教育工作而言, 经验的价值远远高于知识和技能, 而且, 当经验达到一定积累, 在勤于运用“反思”手法的教师内心, 经验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达到了通常所说教育智慧的境界。从教育智慧的角度反向观察教师的专业发展分级, 或可为诸多类别的分级提供更加清晰而准确的定位, 尤其是为教师提供更有规划价值的自我专业发展思路。
财务层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