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精选7篇)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第1篇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学设计
作者: 王献省()评论数/浏览数: 5 / 555 发表日期: 2011-01-11 16:20:02
我曾经在《走进科学》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成都金沙遗址出土3000年前“金面具” 厚0.04厘米,现代人用最先进的设备都打造不出来。相信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得多,只是不知道古代人的方法而已。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可以复制,但是智慧不可复制。”所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方法是很重要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在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每次升旗我们内心都有一种激动,适逢国庆60周年,这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耀更是暴露无遗。之前在 “无主题班会”上,大家讨论的主题就是“爱国”问题,无论是关于国庆的,关于台湾问题,关于动漫的,还是关于体育运动,无一不是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开展的。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最先,我曾经在班会总结时说过:“爱国之心,每个人都有,我们爱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情景时,我把国庆六十周年升旗录像作为引入点,升旗结束我说:天安门旗杆高度是约33米,而一般的旗杆都要比它低。那么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地方法,我们同学可以去实际测量一下。(为课外延伸做铺垫。)
在方法讲解时,我先抛砖引玉,讲述第一种方法----利用阳光下的影子的思路,需测量的数据,要注意的问题,和求旗杆高度应用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和同学们一起总觉归纳,让同学都参与进来)。
到了第二种方法-----利用标杆,让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总结出思路,需测量的数据,要注意的问题,运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学生交流总结了两种思路:
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测量数据中应该是测人眼到地面的高度,而不是身高。学生出现问题后,我没有马上更正,而是让学生从课本叙述中去寻找答案,调动学生参与度。
第三种思路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我给出提示,让学生找出运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模型)。
学生从中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构造方法,同时复习应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第三种方法-----利用平面镜反射,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理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此种方法,直接让每一个学生自行解决,得出结论。选一名学生板演。
提出问题:物理学了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还可以换成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平静的水面。
我的问题:雨后初晴,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可以看到积水中的影子,你能否用积水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中原理是什么?
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是高效课堂的目标。成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堂教学之后而进行的。正如斯卡金所说:“教学效果基本取悦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只有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才能揭示知识记忆的全过程。)
三种方法都学完了,请同学们思考:今天所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同学们加强优化意识---寻找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方法一要求晴天阳光,阴天只能用方法二和方法三测量。
2、方法一与方法三误差范围较小,方法二误差范围较大,因为肉眼观测带有技术性,不如直接测量、仪器测量操作得到的数据准确。
3、方法一简单易行,是个好方法。
4、测量中允许正常的误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得到结果。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是很重要的,这节课轻松一刻: 学校操场上新立了一个旗杆,各科教师都围在旗杆周围议论旗杆的高度,却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见,数学教师上前把旗杆拔了出来,横放在地上,用皮尺量了量,又把旗杆立了回去,在全体教师的诧异中说道:高度是33.5米。
这时,物理教师不屑的说道:他测量的是长度,而不是高度。„
笑过之后,同学们想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各抒己见,共同参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想到的方法:
量升旗的绳长;看利用升旗的速度,时间,求距离;
还有学生说:在旗杆顶端自由下落一物体,测时间。(对其思路肯定----运用物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指出其操作的不可行性。)
老师点拨思路:如果旗杆周围有足够地空地使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影子都在平地上,并能测出影子的长度,那么,可以在平地垂 直竖一根小棒,等到小棒的影子恰好等于棒高时,再量旗杆的影子,此时旗杆的影子长度就是这个旗杆的高度。(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样是同一时刻影长与高度成正比。)
更多的测量方法在今后学习三角函数后我们将学到。(提前感受)
练习题突出应用本节所学原理,同时便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
便式训练:
(发散思维)
课堂小结和作业都对应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学生优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完成情况,从活动经验中得到“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成比例”这一数学活动事实,并把它应用到求旗杆高度问题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本节课可设计的问题串大致是:
(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站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3)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为什么?(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5)如何才能想到多种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数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及问题提出后,并不急于回答,问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和补充完善,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交流与探索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甚至可创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了解小镜子使用的物理原理.(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增强相互协作的同时,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依据.2.有序安排测量活动,并指导学生能顺利进行测量.三、教学难点
1.方法2中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标杆顶端、旗杆顶部三点成一线.2.方法3中镜子的适当调节.四、教学方法 1.分组活动.2.交流研讨作报告.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师]
今天我们要做一节活动课,任务是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有关知识,测量我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请同学们回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有关条件.[生]对应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有两组对应边成比例且其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Ⅱ.新课讲解
[师]好,外边阳光明媚,天公做美,助我们顺利完成我们今天的活动课目——测量旗杆的高度.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测量原理.请同学们根据预习与讨论情况分组说明三种测量方法的数学原理.方法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出示投影片§4.7 A)
图4-3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阳光下的影子和旗杆与阳光下的影子构成了两个相似三角形(如图4-36),即△EAD∽△ABC,因为直立于旗杆影子顶端处的同学的身高和他的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均可测量得出,根据高度.可得BC=,代入测量数据即可求出旗杆BC的[师]有理有据.你们讨论得很成功.请乙组出代表说明方法2.方法二:利用标杆.(出示投影片§4.7 B)
图4-35 如图4-35,当旗杆顶部、标杆的顶端与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因为人所在直线AD与标杆、旗杆都平行,过眼睛所在点D作旗杆BC的垂线交旗杆BC于G,交标杆EF于H,于是得△DHF∽△DGC.因为可以量得AE、AB,观测者身高AD、标杆长EF,且DH=AE
DG=AB 由得GC=
∴旗杆高度BC=GC+GB=GC+AD.[同学A]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做.过D、F分别作EF、BC的垂线交EF于H,交BC于M,因标杆与旗杆平行,容易证明 △DHF∽△FMC ∴由
可求得MC的长.于是旗杆的长BC=MC+MB=MC+EF.[师]你想得很周到,大家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老师感到骄傲,请丙组同学出代表讲解.图4-36 方法
三、利用镜子的反射.(出示投影片§4.7 C)
这里涉及到物理上的反射镜原理,观测者看到旗杆顶端在镜子中的像是虚像,是倒立旗杆的顶端C′,∵△EAD∽△EBC′且△EBC′≌△EBC
∴△EAD∽△EBC,测出AE、EB与观测者身高AD,根据可求得BC=.,[师]同学们清楚原理后,请按我们事先分好的三大组进行活动,为节省时间,每组分出三个小组分别实施三种方法,要求每小组中有观测员,测量员,记录员,运算员,复查员.活动内容是:测量我校操场上地旗杆高度.[同学们紧张有序的进行测量] [师]通过大家的精诚合作与共同努力,现在各组都得到了要求数据和最后结果,请各组出示结果,并讨论下列问题: 1.你还有哪些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 2.今天所用的三种测量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通过下表对照说明测量数据的误差情况,以及测量方法的优劣性.(出示投影片§4.7 D)
对照上表,结合各组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综合大家讨论情况做出如下结论.1.测量中允许有正常的误差.我校旗杆高度为20 m,同学们本次测量获得成功.2.方法一与方法三误差范围较小,方法二误差范围较大,因为肉眼观测带有技术性,不如直接测量、仪器操作得到数据准确.3.大家一致认为方法一简单易行,是个好办法.4.方法三用到了物理知识,可以考查我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同学们提出“通过测量角度能否求得旗杆的高度呢”.有大胆的设想,老师很佩服,在大家学习了三角函数后相信会有更多的测量方法呢.Ⅲ.课堂练习高4 m的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长6 m,此时测得附近一个建筑物的影子长24 m,求该建筑物的高度.图4-37 分析:画出上述示意图,即可发现: △ABC∽△A′B′C′
所以于是得,BC=
=
=16(m).即该建筑物的高度是16 m.六、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组活动,交流研讨,学会了测量旗杆高度的几种常用方法,并且明白了它的数学原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积累了一些数学建模的经验.Ⅴ.课后作业习题4.9 1.以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实践报告.附:习题答案与提示: 2.小树高4 m.3.参考方案:选取罪犯直立时的影像并量取长度,再选当时室内一参照物并量取参照物实际高度和它影像的高度,由罪犯实际身高∶罪犯影像长=参照物实际高度∶参照物影像高度.可得罪犯实际身高.Ⅵ.活动与探究
雨后初晴,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可看到积水中的影子,你能否利用积水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中原理是什么?(借鉴课本中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方法2).●板书设计
§4.7 测量旗杆的高度
一、测量原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二、三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三、课堂练习(学生画示意图)
四、小结
课后反思:
《测量旗杆的高度》作为一节活动课来呈现意在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活动,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最深之处在于:
1、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求学热情,在兴趣情境中体验、探索新知识,是一节成功课的关键。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让学生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对题目的拓展,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去再次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测量旗杆的高度》说课稿 第3篇
教学过程
首先, 我创设了日常生活中, 学生非常熟悉的升国旗的情景 (贴近生活, 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提出问题:怎样用我们刚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呢?
然后,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三个过程:
1. 合作交流, 探索本质
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 3组为一队, 提供给一队学生的测量工具只有唯一一个皮尺, 二队的测量工具则多一个标杆, 三队将提供一面小镜子和一个皮尺.分别请他们设计测量方案,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推理、证明其方案的合理性.
另外, 对于提前完成方案的小组, 则可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我也会融入小组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 带动更深入的思考.
2. 各显神通,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将以小组代表的形式, 走上讲台, 分别绘图、推理、展示设计方案.该环节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 绘图、推理, 方案设计等表现, 恰到好处地给予赞扬, 而对于学生不足之处, 采用组内其他成员补充说明或其他小组成员“场外援助”的方式, 来实现自我修正的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出测量方案:
方案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阳光下的影子和旗杆与阳光下的影子构成了两个相似的三角形 (如图) , 即△ABC∽△A′B′C′, 所以利用即可求出旗杆A′B′的高度.
方案二:利用标杆 (如图2) .
当旗杆顶部、标杆的顶端与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 易得△AA″C∽△AA′D, 则, 从而A′B′可求.
方案三:利用镜子的反射 (如图3) .
涉及物理上的反射镜原理, 在地面上平放一镜子, 人调整位置至人眼恰好能从镜子看到旗杆顶端, 此时, 在镜子中的像是虚像, 是倒立旗杆的顶端C′, 可得△EAD∽△EBC, 可得
当工具可以自选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都将得到发散, 学生的方法远不止这三种, 所以我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做如下备案:
备案一:利用小直棒
人手拿一根小直棒, 手臂伸直, 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 使直棒刚好完全挡住旗杆 (见图4) , 量出此时L2, L1, H1, 易得旗杆的高度.
备案二:利用照相机成像及比例知识
本章的引入采用的是拍摄照片的方法, 学生很有可能也会想到拍一张旗杆的照片, 量出照片上旗杆基座的长度, 旗杆的长度及基座的实际高度, 利用线段的比求得旗杆的高度.
备案三: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知识
七年级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曾采用眼睛与帽檐成一直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此次又是有关测量的问题, 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想到, 头戴一顶有帽檐的帽子, 用三角尺的45°角撑住帽檐, 使帽檐到眼睛的直线和水平面成45°角, 面对旗杆, 调整自己的位置直至帽檐刚好挡住旗杆顶部 (见图5) , 量出此时人到旗杆的距离L1及人眼到旗杆底部的距离L2, 则旗杆高度则是这两者之和.
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方法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良好的激励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重要获得方式,
为培养学生多归纳、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我设置了反思提高这一环节,
3. 优化方案, 反思提高
通过学生讨论、反思, 评价几种方案, 比较其优劣, 并探索设计方案的实质.我将综合学生讨论情况作出结论:
(1) 以上几例测量方案, 其实质就是构造相似三角形, 尤其是“A”型、“X”型等的基本图形.
(2) 测量中允许有正常的误差.方法一、三的误差范围较小, 方法二用肉眼测, 故误差较大.
(3) 方法三用到了物理知识, 体现了各个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若有同学提到了备案三中的测量方法, 可以增加第 (4) 条, 通过角度求得旗杆的高度, 在大家学习了三角函数后相信会有更多的测量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作铺垫.让学生感到数学无时不在, 数学方法无处不在, 这种心理体验, 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接着, 为了加深对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 我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了两个例题. (例1题略)
小结提炼: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平等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对本课学习的体会、收获.
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分为必做和选做部分.作业上的分层处理, 既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训练, 又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有效地保持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真正让“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并且“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测量旗杆的高度》测试题 第4篇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理事会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B. 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C. 有一个角是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D. 有一个角是30°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 如图1,P是Rt△ABC的直角边BC上一点.过P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 如图2,ABCD中,P是A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PB交CD于点F,交AC于点E.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有().
A. 4对 B. 5对 C. 6对 D. 7对
4. 如图3,在△ABC中,=,DE∥AC,则DE∶AC等于().
A. 8∶3 B. 3∶8 C. 8∶5 D. 5∶8
5. 如图4,AB是斜靠在墙上的梯子,梯脚B距墙脚1.6 m,梯上点D距墙1.4 m,BD长0.55 m,则梯子的长为().
A. 3.85 m B. 4 m C. 4.4 m D. 4.5 m
6. 如图5,这是圆桌正上方的灯泡(看做一个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阴影的示意图.已知桌面的直径为1.6 m,桌面距离地面1 m.若灯泡距离地面3 m,则地面上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0.36π m2 B. 1.44π m2 C. 2π m2 D. 3.24π m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7. 竿高3 m,影长2 m.同一时刻,某塔影长为20 m,则塔的高度为.
8. 如图6,点E是BD上一点,AB⊥BD于B,CD⊥BD于D.∠AEC=90°,且AB=1.5 m,BE=1.6 m,DE=8 m.则CD的长是.
9. 阳光通过窗口AB照射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2.7 m长的亮区ED(如图7所示).已知亮区到窗口下的墙脚的距离EC=8.7 m,窗口高AB=1.8 m,则窗口底边离地面的距离BC为.
10. 冬至是我国一年中太阳相对于地面位置最低的时刻,只要此时能采到阳光,一年四季就都能受到阳光照射.此时竖一根a m长的竹竿,其影长为b m.某单位计划建h m高的南北两幢并排的宿舍楼.两幢楼相距m(用h,a,b表示)时,北楼的采光一年四季不受影响.
11. 一位同学想利用树影测出树高.他在某时刻测得直立的标杆高1 m,影长是0.9 m.但他去测树影时,发现树影的一部分落在墙上,为CD(如图8所示).他测得BC=2.7 m,CD=1.2 m,则树高AB为m.
12. 如图9,为了估算河的宽度AB,我们可以在河岸选定一点A,再在河的另一边选定点B和点C,使得AB⊥BC.然后选定点D,使DC⊥BC.确定BC与AD的交点E.若测得BE=180 m,EC=60 m,DC=50 m,那么小河的宽是.
三、解答题
13. (10分)如图10,在△ABC中,∠BAC=90°,AD⊥BC于D.E为AC中点,D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AC=BF∶DF.
14. (10分)如图11,∠ACB=∠ADC=90°,AC=,AD=2.问:当AB的长为多少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15. (10分)如图12所示,矩形ABCD中,AB=12 cm,BC=6 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 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 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两点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
①当t为何值时, △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当t为何值时,△APQ与△ABC相似?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第5篇
1、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完成情况,从活动经验中得到“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成比例”这一数学活动事实,并把它应用到求旗杆高度问题中。在新课程实施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游刃有余的背后,隐藏着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操作经验缺乏的严重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条件下测旗杆高度都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所设计的问题串大致是
(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
(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站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
(3)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为什么?
(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
(5)如何才能想到多种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旗杆高度规格_国旗的制作方法 第6篇
标(米
准)
—————
上
口
(mm)
下
口
口(mm
径)
18
8.5 80 165 12.8 80 208 15.8 80 238 16.8 80 248 18.8 80 268 六 20—20.8 80 288
一、旗杆高度
1.如果是中国企业旗杆一般为3支或5支,旗杆中间为中国国旗,两边为企业旗,企业旗一般比国旗旗杆矮半面国旗,中间国旗最高不得超过30米。2. 如果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旗应与外国旗同高,但在实际施工时中国旗旗杆可略高于外国旗杆一般为50mm。3. 政府及军队一般用一支国旗旗杆,高度也不能超过30米,一般高度为12米~28.8米。4. 广场旗杆一般高度为18米~29.8米。5. 体育馆旗杆一般高度为9米~15米。
6. 酒店旗杆既要豪华又要显得庄重一般高度为12米~19.8米之间,一般用5支,中间为中国国旗,两边为其它国家国旗或酒店自己旗帜。
7. 学校旗杆一般采用一支旗杆,升中国国旗,高度为12米~15.8米之间。
8. 工厂旗杆一般采用3支旗杆,但如果是中外合资或外资工厂也可用5支或更多,高度一般为 8米~15.8米,如厂房或办公楼为多层的可选用更高一些。
二、旗杆间距旗杆与旗杆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或等于旗帜宽度,如旗杆较多时可适当减小间距。
三、旗台旗台颜色一般采用白色,黑色,印度红,三种颜色,形状可由设计师设计,但旗杆的预埋件要预先埋好并且应考虑到旗杆底座与旗之前有120~200mm高的加强筋板,此部分应埋在旗台下,否则如加强筋板凸在花岗若平面之上就必须加装不锈钢装饰罩。
四、手动、电动、风动使用场合及使用方法 1.手动升旗适合15米以下的旗杆。
2.电动升旗适合12米~30米,如果超25米最好采用2首国旗升旗。
3.电动升旗通常手动按钮、电动和遥控电动三种,为升旗的严肃性,正规升旗时应采用手动按钮升旗,升旗手面向前方,左手侧面按动按钮(眼睛只看前方不看按钮,和天安门升旗一样)试验升旗时可用遥控升降。
4.风动旗杆通常适用于室内没有风吹到的地方,如体育馆内举行开幕式或闭幕式且有电视台直播的现场风动旗杆不需加装顺风装置。变径旗杆由三节不同大小的圆管制作而成,在接头处常有断裂的可能。在常规使用的变径管有三种:101mm-89mm-76mm,89mm-76mm-63mm,76mm-63mm-50mm等几种.在制作的时候由不同变径头用氩氟焊焊接,然后打磨制作而成.旗绳作为升旗必备的备件之一,需要长时间的升降滑动,对于材质有一点的限制,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有红色尼龙绳及不锈钢钢丝绳,前都价格合理,后都价格相对昂贵.前者在户外长时间使用容易脱色及腐烂,使用时间大约为一年,后者可以长期使用.旗头可以说是旗杆的脸面,通常一个漂亮的旗头来装饰旗杆可以使旗杆更加壮观.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为一个球座加一个圆球,该产品可以称之为经典产品,另一种旗头为底部小,头顶大的一个锥形,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款产品.其它的配件没什好说的.目前的材料分304和201两种,304也不是决对不生锈,只是比201生得更晚些.但是目前的201材料用来做旗杆通常都是拉丝表面,生产厂家在管表面进行了镀膜处理(一般不进行镀膜),在制作的时候,焊接点采用304焊丝焊接,两三年内生锈的可能性还是不大.两种材料价格比例约为1:2.(304的价格比201的价格高110元/米左右)旗杆标准高度及国旗尺寸对照表 旗杆标准高度及国旗尺寸对照表 旗杆说明
1.旗杆选用进口304不锈钢.材质强度高,可承受十级大风;
2.旗杆锥度上升,挺拔壮观.杆外无绳索,杆体鲜明顺畅,免去旗杆与旗绳碰撞产生的噪音;3.旗头顺风转,旗帜的安上与去下,只需一个动作;
4.国旗可面风360度自由施转、免去国旗缠绕在旗杆的尴尬场面; 5.升旗、奏国歌可同步进行,国旗升到顶端、国歌奏完并可自动控制;6.材质:旗杆原材料采用韩国SUS304#不锈钢板,壁厚3mm;7.旗绳采用特制的不锈钢丝绳,放在旗杆内部,不生锈,不易断,经久耐用;8.制作工艺:专业的进口加工设备,先进成熟的制作经验,使整体锥形旗杆无接头,无焊缝,表面经过横拉丝处理;9.旗杆分电动旗杆,内置式手动旗杆供客商自己选购.电动旗杆
1.通过电机及相关电器装置,用按钮或摇控器即可控制旗帜的升降;2.电动遥控旗杆采用国际先进的微电脑控制技术,能对旗杆升旗、降旗的时间进行准确有效的控制,并具有广播联动功能,可以将多根旗杆联网,实现群升、群降、群停。同步度可达到0.1秒;[1]3.电动旗杆配上自动奏乐及扩音装置,使电动旗杆在升旗的同时奏响国歌,更显出升旗时的庄重气氛,加上扩音装置后,则可在旗台上进行升旗后的报告或训话(适用于政府机关、学校、星级酒店、中外合资企业等);
4.该电动装置能满足对旗杆较大范围(10~30米)的要求,具有自动学习功能;控制器外形美观、操作界面简洁、使用方便;5.旗绳采用特制的不锈钢丝绳,放在旗杆内部,不生锈,不易断,经久耐用;6.电机体积小、噪音低,安全安装在旗杆内部。一号旗 288x192cm
二号旗 240x160cm
三号旗 192x128cm
四号旗 144x96cm
五号
旗
适合15-18米
适合12-15米
适合8-12米
适
合6-8
米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第7篇
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活动时的组织和调控
2.撰写活动报告
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
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
Ⅰ.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
[师]上节课我们已获得测量底部可以到达或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实施.[教师活动]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并做好分工.2.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3.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