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精选12篇)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第1篇

一、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形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们更多、更快地掌握语文知识。举一个例子,如语感。一般我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想到英语学习中的语感。其实语感这个概念最早应该是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学生们都深有体会,有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一些词或者是字,虽然在潜意识里觉得不认识,或者是没见过,但是却可以很好地表达它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那么语感主要通过什么获得的呢?语文学习不同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思维。一般学校在上午晨读的时候,就会安排学生读语文和英语,这就说明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们比较两种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得出阅读的重要性。甲同学喜欢思考,但是不喜欢阅读,所以他的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文科学科学习能力却很差。乙同学喜欢阅读,他的语文水平很好,而且英语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成绩都不错。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就体现在阅读量上面,后者喜欢阅读一些跟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所以他在无意识状态下其实已经学习到了很多语文知识,所以在考试或者是表达自我的时候,他可以很准确地做到。而前者虽然喜欢思考,但是他却不喜欢用实践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差异的存在。阅读对于一个学生的未来也是具有很多影响力的。例如,一些高校的学生,他们在大学期间有的每天都在学习,而有的学生每天都在玩。按说前者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比后者容易很多,但是结果却往往相反。而且,那些所谓的书呆子型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期间比较闭塞,只跟教材打交道,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喜欢表达自己,而且一般都喜欢阅读。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很好地表达自我,让企业看到自己的优势。这就很容易在职场中分出胜败了。[1,2,3]

二、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语文教学重视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和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阅读对于他们提高成绩的重要性,很难将意识形态转变过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应该从意识形态上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意识。很多人认为阅读这种学习方法见效非常慢,短期内是见不到效果的。其实则不然,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实践了阅读能力锻炼。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是没有把心放在上面的,而且即便是在读,他们也不知道到底需要读什么。晨读短短的2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习惯和对阅读内容的甄选工作。学生们应该如何去阅读,应该阅读什么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师生去共同学习的。另一方面讲,在阅读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们做到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大纲要求中,一些内容是需要我们去背诵和阅读的,这部分无疑就成为了阅读的首选和重点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阅读对于一个学生将来的学业和工作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意识到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很多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很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阅历就必然会比较广,所以涉猎的知识面就会大,这就为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观,让他们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们都有着非常好的阅读能力。毛泽东同志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和学习,他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就足见他对阅读和学习的重视。他们都早就已经把阅读看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并且贯穿自己的生命始终。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人的成功都伴随着阅读,这就说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条件。我们可以找学生们崇拜的偶像,来给他们证明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非常崇拜奥巴马的英语演讲水平,可是谁又知道他在课余时间都做什么呢?事实是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而且他的阅读接近于疯狂。这也就在总统竞选中造就了他,他用自己极具渲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流利的口语,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喜欢阅读的人有很多,尤其体现在一些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古代的老子和孔子,都是读书者的代表,他们对阅读的喜爱甚至超越了自己对生命的珍惜,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为我国古代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封建王朝的建立、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当学生们意识到阅读对于一个人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他们保持每天阅读一定的文章,一段时间后他们还会发现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们就把阅读当成了学习语文的另一种方法。

学习本就应该循序而渐近,不能因为短期不见效果,而放弃。阅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们有所意识,并且创造条件让他们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摘要: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学生

参考文献

[1]孙燕萍.初中语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2]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要点 第2篇

(一)诵读能力

一、朗读:

朗读内容的知识要点主要是:

1、正确的汉字读音即拼音

2、朗读的音节的正确停顿

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重音的正确处理

例:“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4、朗读的语调,速度

语调主要是平,升,降调;语速主要是指舒缓,急促等等。

5、对材料感情的理解

主要是指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比如:怀念,崇敬,悲伤,同情,喜悦轻蔑

二、浏览: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来捕捉文中能提供相对信息的词句

三、略读:

1、 把握中心句,一般在段首第一句,特殊情况在段末和段中

2、 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意,捕捉关键的信息

主要是指能体现文章主旨,点明段落中心,突出人物性格和事物特征,标志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脉络的关键语句

四、精读:

1、这是指善于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见解:

记叙文作品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文学作品作品中描写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特有的含义

关键词一定要结合原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能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简单的赏析

(二)整体阅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能力:

1、 主要是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 体悟感情可以从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抒情议论及景物描写中捕捉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例文一:要求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工具书中词语的意思是静态的,阅读中必须结合语境理解。同时要注意同一个词在语境中可能有的意义相近或相反;还要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例:《背影》“聪明”其实是“自作聪明”,现在表现作者的自质和后悔。

三、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1、 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2、 要善于把握中心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和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

例如:《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个木偶人”

这句话揭示了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这里点明了他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迂腐的性格特征。

《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不仅写出了松鼠的特点,特显示了文章的思路,规定了说明的顺序。

四、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1、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文章的某个段落或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的常用方法是:

①、看题目:有的文章大致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石油的用途》等,很容易从题目上的到启示。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比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黄生借书说》的第一句。有的文章是结尾点明中心的。如《井岗翠竹》的最后一部分。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较适用于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从而分析出中心。

④、分析人物性格:写人的记叙文有时中心含而不露,但正面人物的性格可能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如《老扬同志》中老扬的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勤学苦练、公而忘私的品质。

⑤、综合文章的各段段意: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如《死海不死》把全文三部分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中心。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象《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寓意深刻,就要搞清文章写作或发表时的背景,鲁迅的文章就要注意。

2、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指运用的材料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

记叙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和主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运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表现了支援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说明文说明对象在性质、构造、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死海不死》:主要是说明死海的咸度非常高的特点

议论文主要是运用哪些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

《谈骨气》:运用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 归纳和概括要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1、 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思路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中的。

2、 掌握不同的文体结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正确划分结构:

记叙文: ①、时间顺序:写人记事的文章较多采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明显是地点的变化

②、空间顺序:写景的文章较多

③、感情发展:典型的如《荔枝蜜》,抒情性文章较多采用

④、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材料性质不同来划分层次

议论文:①、三段式:大部分议论文都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②、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复杂的议论文较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③、并列式:有的文章论述的问题是并列关系,有几个问题就分几个层次

④、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演讲》

说明文:也往往采用总-分、并列、层进的形式。

如:《中国石拱桥》从总到分再到总

散 文:以一定的线索来结构全文。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此外要正确把握文章中的过渡,衔接,领起,总结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六、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1、 主要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2、 首先是正确辨别文章中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叙述:注意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的顺序;叙述的线索和详略

描写: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说明:注意几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工作程序等

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等

议论:主要是注意论证的观点,方法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 其次是要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 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 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七、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1、 正确辨别修辞手法:①、常见的八种是: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②、其他修辞是:

借代、反语、引用、双关、顶真、通感、回环、飞白、层递、拈连、移就、讳饰

2、 认真体会修辞表达的效果:

一般而言运用修辞是更形象,生动,感人;更具表现力、说服力等,但运用这些概念话的词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

例:《七根火柴》“暴雨夹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这个比喻强调了冰雹很大,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红军战士生存之困难

①、比喻、拟人:激发情感,使描绘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或 使被论述的道理更明白易懂。

②、夸张:更鲜明、突出地表现某一事物

③、对偶:使句式整齐,语感强

④、对比: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⑤、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力的感情;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⑥、反复:突出思想、表达强烈的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深读者的印象,使文章自然展开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八、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基本的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结构,单复句,关联词等)不是命题范围,但是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难点。这一考点主要是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一些代词指代的内容,明白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九、比较阅读的能力:

1、 主要是对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相近,相同或相反的。回答题目主要是弄清楚比较点。

2、对自选角度进行比较的题目,主要是选准角度,观点新颖有创见。要防止“绝对化”即贬褒都是一无是处;或“简单化”即简单肯定或否定,理由不充分。

十、赏析,阅读心得:

1、 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2、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如《变色龙》的主题是揭露沙皇专制统治,中心思想深刻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④、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

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如《听潮》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阅读的能力(出题思路)概括

1、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3、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4、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5、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6、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7、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8、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9、比较阅读的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训练策略 第3篇

一、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审核标题,推测主题。根据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任何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推测文章的大体内容。例如下面这道阅读理解题,从开头两句Have you ever seen any 3D movies? They seem so much more real than common movies和后面的单词images(图像)、projectors(放映机)、separate(分开)、brain(大脑)、three-dimensional(三维空间的)等信息中可以推断出本文讲述了3D电影的成像原理。

浏览全文,捕捉信息。学生在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应该先快速浏览文后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短文,力求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要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同时还要做出标记,即把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信息用笔画出来,特别要注意每段起始句和段尾句。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快速地把文后题目与短文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越过障碍,猜测词义。其实,阅读理解中的许多生词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熟词通过合成、加词缀转化而成的。例如,unconditional和nonjudgemental,初看起来,非常生疏,细心观察后发现,前者是condition 加前缀un,加后缀al 而成的,意思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是judge加前缀non,加后缀ment,再加后缀al而成的,其意思是“没有判断力的”。学生可灵活运用多种猜词技巧,联系上下文猜出其意思。例如,在They are vertebrates, that is, animals that have back bones一句中,从后半部分可以知道vertebrates的意思是脊椎动物。这是根据文中的定义猜测词义法。在“Glance” is another way of saying“look”句中,glance 假如没学过,但我们通过这里的句型可以知其是look的同义词,从而可猜出词义。这是通过文中解释猜测词义法。

浏览试题,明确要求。若文章较短,可先读文章,再快速浏览思考题;若文章较长,为迅速抓住要点,可先浏览考题,再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做效果比较好。

复读全文,抓住细节。带着问题去复读,更便于捕捉信息。细读时要注意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起因(即5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及一些定义、数据和一些关键词语。要注意每个信息点暗含的意思与所提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分析和逻辑推理。

先易后难,初选答案。可以先确定那些明显的、有把握的题目。对稍难的题,应再查阅短文,迅速找到依据,排除干扰,然后确定正确答案。对一时无法把握的题,可先试选一处,按自己的观点去答题。

再读全文,核对答案。这是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不能疏忽。这一步骤要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依次审核各题答案,把我们在阅读和答题时所得到的信息归纳整理一遍后,重新再读一遍短文,检查答案,看前后是否一致;意义和语言知识是否和原文相同;是否符合逻辑。发现前后矛盾、遗漏要点等错误,要立即纠正。

二、增强课堂阅读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对学生进行集中的课堂阅读训练之前,教师需认真思考,选择阅读内容、形式,认真设计阅读课教学环节,使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训练中可采取以下形式。

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使用录像、幻灯等多媒体,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主与合作学习,通过交谈、讨论、做游戏等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精心设计好“讲解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在何时需要精讲呢?第一,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第二,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第三,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解,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第四,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第五,总结时补充讲: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教师应该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补充,并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完整、准确。

基于教材的初中英语阅读策略训练 第4篇

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 掌握和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目前, 初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仍存在“轻平时教学, 重考前突击”的问题。

尽管《新目标》英语从八 (下) 开始每个单元增加了一篇泛读材料, 并对阅读策略的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但是许多教师的策略训练意识不强, 很少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有针对性地训练, 课堂上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 使用翻译法理解文章。仅在初三中考总复习时才集中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考前突击”当然会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 孤立、集中地进行训练, 学生易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 不利于策略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 阅读策略的训练应与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相结合。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语言知识丰富, 是阅读策略教学的极好的载体。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训练阅读策略, 可使学生逐步地了解策略、掌握策略直至熟练运用策略, 逐步地实现“学读会读乐读”的转变,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操作方法

1. 问诊把脉, 提高阅读策略训练的科学性。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策略, 可依托学生已有的母语阅读策略及策略迁移能力。因此, 教师首先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基本情况, 这样,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策略意识, 还可以使教师明白应何时、何地对学生进行何种阅读策略的训练, 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阅读技能。在调查基础上, 教师还应研读教材与课标, 对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阅读策略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并对阅读策略的训练进行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等, 结合教材内容,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明确每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 把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单元,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 因材施教,

提高阅读策略训练的针对性。这里的“材”是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 不同的阅读文章应结合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培养。比如《新目标》八 (下) 第八单元Section B 3a,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寻读这一策略快速地获得相关的信息, 以完成表格的形式回答问题: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keeping sucha pet?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文章结构, 从而认识到However, life with a pig isn’t always perfect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现行教材中有些阅读材料并不适合所给阅读策略的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研读教材, 另选合适的阅读策略进行训练。例如,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有些元认知策略根本不可能进行训练, 只能通过讨论、解释等方法来使学生形成认识。

3. 以生为主,

提高阅读策略训练的体验性。在训练某一策略时, 为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阅读策略的培养中, 可采用O’Malley和Chamot的经典五步法:

(1) 教师解读目标阅读策略, 让学生理解该阅读策略的含义。教师要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介绍策略的的运用。

(2) 选用教材外的素材或教材内容演示如何运用策略,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策略的使用, 体会使用该策略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意义。

(3) 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策略训练。让学生实践并运行目标阅读策略, 获得直接经验。

(4) 经过练习后, 学生需要 (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评估、反思和交流。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使用策略的情况, 以改进和设置下次课程。

(5) 布置新的阅读任务, 让学生尝试运用刚学的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策略迁移到新的阅读活动中去。

4. 阶段评估, 提高阅读策略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初中生阅读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1) 阶段性教学后, 让学生反思:前阶段的阅读目标你实现了吗?下阶段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你希望在阅读上得到教师什么样的帮助?你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2) 选择教材内外的阅读文章,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阅读拼图”或改编成对话, 进行角色表演, 然后对成员间的合作进行评价。

(3) 设置一套阅读策略训练阶段测试题, 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 提示训练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督。

三、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介绍如何与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进行阅读策略训练。

【教学内容及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泛读材料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它主要讲述了今后机器人会帮助人类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能运用标题和插图预测文章内容”。有17个核心词汇, 8个阅读词汇, 文章以复合句为主, 句子长, 学生理解有困难。因为文章长句多, 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对此, 笔者增添了“能运用中心句和关键词预测文章内容”, 帮助分析长、难句。

【教学目标】

1. 通过语境的创设、

图片的展示以及结合上下文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以下核心词汇:unpleasant, scientist, already, made, factory, simple, such, everywhere, human, huge, shape, snake, possible, impossible, electric, seem, housework, 并能运用这些词汇完成口头及书面等学习任务。能认读这些词汇:strategy, fiction, in the future, hundreds of, bored, earthquake, toothbrush, rating。

2. 通过教师的阐述和示范,

并结合阅读材料学会和尝试运用四项阅读策略:一是通过标题、图片、主题句、关键词等形式预测文章内容 (核心策略) ;二是寻读以获取文章细节 (次要策略) ;三是研读以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次要策略) ;四是猜词 (次要策略) 。

3. 通过对未来机器人的猜测和描述,

描绘未来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步骤1:自由交谈。

教师呈现扫把、拖把、橡胶手套图片, 让学生猜测What will I do?

学生:You will clean your room/sweep the floor/do the dishes/clean the house/wash clothes

教师:It seems that you’re good at making predic-tions.

[设计意图]预测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经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复杂行动。本单元的话题是Make predictions, 结合单元话题的自由交谈, 自然地复习了单元话题和语法, 引出了make predictions, 为预测策略的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

步骤2:阅读前。

1.呈现并练习词汇。教师解释make predictions的意思, 接着呈现琐碎的、繁杂的家务, 引出robot, 教单词housework, bored, in the future。接着呈现地震后状况、繁重的体力劳动等图片, 教师边解释图片, 边让学生预测Who will do the job in the future?What will the robots look like?What will they do?同时教学单词human, factory, huge, shape, earthquake, snake, scientist, possible, impossible, 随后, 以首字母填空的形式, 口头练习检测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本课目标词汇多, 笔者采用分阶段教学的方法, 在阅读前结合语境, 教学那些影响学生阅读的关键词, 为阅读扫除障碍。

2.教学预测策略。

(1) 根据图片来预测, 呈现课文中的插图。

教师:What are the robots doing?What do they looklike?

学生:They are dancing.They look like humans.

教师:The picture is beside a passage.Can you predictwhat the passage will tell us?

学生:Maybe robots can play with people/give us ashow

教师用简单的英语告诉学生:什么是预测策略?在阅读时, 我们经常会根据插图、标题、中心句和关键词来预测文章内容。接着, 教师呈现教材中其他阅读课文的插图, 让学生预测What will we read?

[设计意图]教师解读目标阅读策略, 让学生理解该目标策略的含义。选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策略使用演示和训练,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策略的使用过程。

(2) 根据标题预测, 教师提供一些文章标题和选项, 如: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best?

A.An introduction (介绍) to a place

New Year’s Resolutions (决心) survey results

B.The plans for the New Year

Eat, have fun and learn in Watertown

C.The ways to learn English well

让学生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并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呈现课文的标题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让学生预测这篇文章将会讲些什么内容, 及时小结如何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 因此, 对于学生的答案不要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 有道理、能自圆其说, 都可以接受。)

(3) 根据中心句预测, 挑选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预测作者将告诉我们什么。

(1) New robots will have many different shapes.

A.They will help people do housework and unpleasant jobs.

B.Some will look like people, and others might look like snakes.

(2) Scientists are now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like people and do the same things as us.But robot scientist James White disagrees.He thinks that it will be______for a robot to do the same things as a person.

A.easy B.difficult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说明选择的理由, 并小结如何根据中心句预测下文。

(4) 根据关键词预测, 选用课文中的句子, 让学生预测并作出选择。

People would not like to do such easy jobs and would get 1.But robots will 2 get bored.

1.A.excited B.bored 2.A.never B.always

并小结如何根据关键词作出正确的预测, 随后巩固练习。

(1)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more robots everywhere, and humans will have_________work to do.

A.more B.less

(2) After an earthquake, a snake robot could help look for people__________buildings.

A.under B.on

(5) 总结回顾简单回顾刚才所使用的预测方法, 根据标题、图片、主题句、关键词等预测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有声思维” (think-aloud) 的方法, 既能示范所用的阅读策略, 又能使阅读策略培训明朗化。

步骤3:阅读中。

1.预测。

学生读标题, 在下列词语中挑选出可能出现在文中的单词和词组housework, cars, years ago, bored, will, was, koalas, buildings, less work, swimming, possible, America, doctor, piano, backpack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步骤, 再一次巩固策略。

2.寻读。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 The robots help people do the most pleasant jobs.

(2)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different from people.

(3) Robots will talk to people in 25 to 50 years.

(4) Robots will never get bored to do easy jobs over and over again (反复) .

(5) People will have more work to do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robots.然后师生校对答案并要求说明理由

然后师生校对答案, 并要求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次要策略, 教师提醒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带着关键词在文中寻读。

3.研读。

学生再一次阅读文章, 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does“unpleasant”mean?

A.使人不愉快的B.高兴的

(2) What does“toothbrush”mean?

A.牙刷B.毛笔

(3) What kind of jobs can different robots do?

(4) What do different robots look like?

(5)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问题 (3) 、 (4) 、 (5) 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心智图, 理顺文章的思路, 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

总结归纳机器人的用途和形状, 水到渠成地引出What’s the passage about?It’s about the uses and shapes of robots.

[设计意图]猜词是本课的另一个次要策略。后三个问题凸现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是学生平时阅读中的薄弱之处, 也是本课的次要策略。在研读阶段, 教师应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来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或推理能力。

4. 朗读。

学生在跟读录音、教学fiction, hundreds of, simple, such, electric, 解释语言知识之后, 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课堂中应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让他们细细体会文章优美的语句, 内化语言知识, 形成良好的语感。

步骤4:阅读。

1.校对词语预测结果。

2.Pairwork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 编一个采访robo scientist的对话, 然后全班表演。

(1) Do you agree robots will do the same things as us

(2) What do your robots look like?

(3) What can they do for people?

(4) Are robots good or bad for people?Why?

[设计意图]通过对未来机器人的猜测和描述, 巩固核心词汇, 描绘未来的生活, 这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3.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阅读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和总结本节课中学习与应用的阅读策略, 教师再次提示操作要领, 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

步骤5:作业。

1.阅读更多标题和图片、中心句、片段, 运用预测策略作出选择。

2.根据采访内容, 书面完成Report。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学阅读策略,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所学的阅读技巧, 书面巩固本课的词汇。

四、几点体会

1. 准确定位阅读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重的, 只是侧重点不同。阅读策略的训练应与语言知识的落实、技能的培养、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相结合, 综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

阅读策略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点到为止, 只有教师把握好在策略教学中的角色, 指导学生真刀真枪地演练, 学生的阅读技巧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 理顺策略训练的主次关系。有些阅读策略如预测、

略读、寻读、细读、猜测等几乎是每节阅读课都必须渗透的, 教师应在策略训练时要把握好主次, 核心策略的教学应贯穿整节课的主要环节。

4. 精心挑选策略演示的例句。

选用课文内容进行策略使用演示和训练,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 降低课文难度, 特别有利于英语学困生;另一方面, 为下一步的语言知识学习扫除部分障碍, 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反复地阅读和朗读这些句子, 也有利于学生阅读后的流畅输出。

参考文献

[1]Anstrom, K.Step One-three in the CALLA Model:Preparing for Learning Strategies Instruction[M].The NELRC Language Re-source, 1999.

[2]张姬红.走出初中生英语阅读策略培养的误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58-60.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综合训练 第5篇

上周末,妻子去农贸市场,发现有鲜嫩的荠菜,一下子买了五斤。午饭时,她眉飞色舞地说:“今天要请你尝一尝新!”说着,陆续摆开四道菜:荠菜炒肉丝、荠菜墨鱼汤、荠菜炒鸡蛋和荠菜豆腐汤。荤素搭配得颇为得当。那翠绿欲滴的荠菜进口,味道鲜异常,确实不同于一般的蔬菜,使我食欲倍增。

一顿荠菜宴,勾起无限的乡思。记得儿时同小伙伴们一道,到野外去挖荠菜,花不多功夫,就收获了一篮子。要是时节,几乎俯拾皆是。我母校似乎通晓烹调学,她用荠菜烧稀饭,项多在菜饭中加点盐巴和虾米,但我每次至少比平日多吃一碗。

我不是素食者,但对荠菜却有特殊的爱好和情感,一向觉得荠菜的香味难得,对健康有重要作用近日偶翻有关资料,得知荠菜原来有丰富的叶绿素、多种维生素、胆碱、乙酰胆碱等成分,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我细细回味着荠菜的风味,觉得“菜根香”于今难得,假如一年四季有荠菜,那该多美!

1.至今,作者还对荠菜怀有特殊感情的原因是哪一项:()

A.荠菜翠绿欲滴,味道鲜美异常

B.荠菜不仅勾起了乡思之情,还有药用价值

C.荠菜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药用价值

D.荠菜儿时俯拾皆是,现在还价廉物美

2.从记叙的顺序看,第二段是__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过渡句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俯拾皆是”用在文中是说荠菜生长数量多,采挖很容易()

2)最后一段话,主要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5.文章从不同观察角度描写荠菜,请按下列题目要求,各摘录一个相关的短语:

1)从视觉角度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2)从味觉角度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3)从内心感受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答案:

(一)B2.插叙3.一顿……乡思4.①√②×5.①那翠绿欲滴的荠菜②味道鲜美的芽菜③确实不同于一般的蔬菜

(二)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孩子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作我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效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束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A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该尊重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个人争执,先是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B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还有许多言行令我肃然起敬。他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我却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

1.文中两处加括号的部分AB,从表达方式看,属__

2.作者说:“他(孙)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从本文看,作者已发现了自己的什么“卑劣”,已知道了自己的什么“羞耻”?请依次分别用横线和曲线在文中画出来。

3.文末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照应了开头的哪一个句子?

____

4.下列对文末“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B.将这个句子变换为肯定句则是:所以,我有理由称他是老师

C.从A.B两项可知:两种句式表示的意思虽然差不多,却不完全相同,即它们在语意上有轻重弱强之的差别。由于作者从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着眼,所以在这里采用了双重否定句式。

D.从AB项可知,两种句式表示的意思基本一样,所以用哪一种都一样.E作者采用双重否定句式,更能强调应该称呼孙涵泊为老师和为什么要这样称呼的理由。

答案:

(二)1.议论2.对于美好的东西……摧残;.我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8.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作我老师的。29.D

(三)

对我来说,学生时代已经遥遥远去了。但每提起〖它〗,在我的眼前,常有一个和蔼的面影闪现----这便是我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

屈指算来,那时他也不过三十来岁,但在我们心目中,他是博学多才、令人敬慕的。他写得一手好字,同时口才极好,讲起话来,常常五指向上微微张开,晃动着,好像在搓动着一个无形的小球,激动时,还要轻拍一下桌子。这一切,都仿佛构成了他讲课的特殊风格。每每讲到动人之处,真可谓声情并茂----诸如祥林嫂如何在大年夜悲惨地死去,刘和珍三女子怎样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下,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将发髻盘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都是在他侃侃的讲述中,有如汩汩清泉,在我们心底溅起朵朵浪花。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往往在他讲完最后一句、将搭在额前的头发潇洒地往后一甩时,下课铃声便恰如其时地大作起来。

我们十分敬重他,常常在下课之后,仍然三五成群簇拥着他,问这问那,他也顾不得拍去身上的粉笔灰,挟着讲义,斜倚在走廊的窗口上,随手点起一支香烟,继续侃侃地给我们谈文学,谈人生,以及我们所问到的各种问题,直到上课铃声再次大作....此后,我远离了母校,远离了他。尤其其间相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风暴,竟使我们之间(音讯杳然)。当我终于再次站在他面前时,我已是三十挂零的人了。他也早已不再年轻,眼角分明地布满了鱼尾纹,唯有那睿智的目光,讲话的手势,还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采...是啊,时光不可能倒转,我的双眼湿润了...1.末段中的“音讯杳然”与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_______”一词近义。

2.第一段中“但每提到它”中的“它”是指什么?_____

3.“是啊,时光不可能倒转,我的双眼湿润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A.想再回到老师的身边聆听他的教诲

B.感叹时光不可能倒转

C.遗憾自己不可能再回到老师的身边

D.以上三种含义都有

4.概括本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

5.从上面文段看,这位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1.杳无消息2.学生时代3.D4.写学生时代老师留给自己的美好、难忘的印象以及自己对老师的敬爱之情。5.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口才极好,讲课声情并茂,热爱学生等。

(四)①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杭梳头,整整衣服,结好红领巾。

②然而,你可曾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的“履历”吗?哈,镜子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哩。

③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我国自古便有这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④后来,人们便发现了青铜镜。

⑤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运往日本、朝鲜等国。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晚镜但愁云鬓改’,《木兰诗》里的“_______,________”,这里所说的“镜”,也是指青铜镜。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啊,磨镜啊”的工匠,是专门替人家磨青铜镜的。

⑥在埃及,也很早就有了青铜镜了。有趣的是,古代埃及的炼金家们用“♀”的符号来表示银,其实,“♀”便是青铜镜的象征。此外,欧洲人在古代曾制造过“银镜”,而俄国人还制造过“钢镜”。

⑦[然而,青铜镜毕竟太晦暗.银镜太贵大,钢镜又太容易生锈。]

⑧[现在,人们所用的镜子.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的玻璃镜]。

⑨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在300年前,威尼斯是世界上玻璃工业的中心。最初,威尼斯人是用水银(即汞)来制造玻璃镜。就是先在玻璃上紧贴一张锡箔,然后再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很好地溶解锡,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这种锡汞齐能够紧紧地粘在玻璃上,使玻璃成为一面镜子。

⑩然而,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了,要整整花一个多月的功夫,才能做出来。而且,水银又有毒,镜面也不算太亮。100多年前,科学家利比喜接着又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你现在用的镜子。

⑾镜子,从水面,到___________玻璃镜,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学家们正在试制一种镀铝的玻璃镜,这样的镜子将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们还用金子、铝合金及其他金属,制成了黄色、玫瑰红色、蓝色、绿色的彩色镜子。

⑿科学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镜子的历史也正在写着崭新的一页。我热爱镜子,我赞美镜子,因为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

1.在第⑤段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2.根据文章.第⑾段的空白处应填入的是哪一项?()

A.银镜、钢镜、青铜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B.青铜镜、银镜、钢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C.青铜镜、银镜、铜镜,到镀银的玻璃镜和镀水银的D.青铜镜、铜镜、银镜,到镀银的玻璃镜和镀水银的3.用文中原语回答:

①玻璃镜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②镀铝的玻璃镜的特点是__________

4.文中画曲线(加[]的)的句子⑦⑧,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

5.用一个五率偏正短语概括本文段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7.第②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8.在③至⑾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结构方式?()

A连贯式B.递进式C.总分式D.并列式

答案:

(四)1.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2.B3.①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②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4.作比较5.镜子的历史.6.A7.承上启下

(五)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民族文化宫的后面,教育部大楼的南面。这座学校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座座楼看起来很旧,但是,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人们,却是朝气蓬勃的。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色的影壁。上面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党的教育方针。它的两侧,是两棵孪生姐妹似的柿子树,像卫兵一样,各守一旁。到了深秋时节,橙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影壁的背后,是一个不太大的花坛,也是生物小组的园地。每到春、夏季节,各种各色的花,竞相开放,吸引着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花坛的南边,是一排橱窗,经常张贴着各种光荣榜。花坛的南北两面是两条通道。南通道南面是食堂,大部分同学在这里就餐;北通道北面是校办厂和车棚。

从花坛旁边往东展望,整个校园的轮廓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五座楼房和一排平房构成一个长方形。中间地区是大操场,这是课余时间最热闹的地方;东边是由小松墙围成的新开辟的花果园。整个校园的布局显得很整齐。

1.本文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_

2.对本文段说明顺序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从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B.从后到先的时间顺序

C.从内到外的空间顺序

D.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

3.根据文段内容和要求,完成下页“校园平面图”的绘制。

①将下列处所、景点的名称填写在图中正确的位置上。

校门影壁橱窗花坛柿子树食堂南通道北通道校办厂车棚

②在图中恰当的位置上,用长方形表示“五座楼房和一排平房”。

校园平面图

答案:

28.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校园的布局29.D30.(略)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新方式探索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训练;兴趣;对话;网络

阅读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情感、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和教学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摆脱传统模式的弊端,对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欠缺发掘和改变,使语文阅读训练强度不断增加,但实际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引导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一切学习性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重要环节。很多语文教师都已经意识到阅读训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试图增加教学活动中阅读的比重,但阅读的灵魂是透过文字产生的情感的共鸣,而目前的阅读训练大多仍停留在简单的文本阅读层次,教师提供文本范文,却从不考虑学生对此是否接受,有时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使学生对阅读训练不仅毫无兴趣,更有可能产生排斥心理。

情景预设是从西方传来的新词,具体到阅读训练中,即是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通过某种或某几种方式,将即将阅读的文本的背景进行再现,让学生置身其间,达到情感的共鸣,以此培养学生对该文本产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情景预设即是创设意境,方式多种多样,如:

1.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背景意境

例如,阅读文本如果是自然清新的散文,那么可以借助舒缓、纯净的背景音乐,或者是高山流水、静幽森林的乐曲,通过情绪的感染,将学生带进想象中的大自然,感受文本透出的魅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再现

语文源于生活,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体验,但由于中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单依赖反复阅读对文章情感理解有限,需要教师运用言语描绘、角色扮演、画面重现等方式,尽可能创设符合文本所提供的情境,使其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各项优势。

二、引导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文本是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方式,其本质仍是语言的交流,这一点就决定了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但阅读训练中的对话显然内涵要远大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理论出现的很早,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对话理解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将对话形式化,不仅起不到实际效果,也会使学生形成应付了事的态度,仅仅为回答问题去阅读,对文章本身的理解淡化。

阅读训练中的对话应该为至少三种对话:一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真正地将文本所述情感感同身受,才能帮助学生开放思维,并引导学生大胆阐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这是阅读训练必经的过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身经历、所处视角、情感变化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等都使所产生的解读与体悟不完全一致,大到主题思想,小到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阐述自己的解读,并在适当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

三、运用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拓展阅读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扩大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代表,对新知识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群体。因此,教师在做文本选择时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和网络,增加、扩大阅读题材和范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在这一点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经典和流行的合理结合、调配

流行文化容易为读者接受,能较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但经典文化不能因此而被忽视。一些经典作品融入了大量的传统的知识、道德、伦理的思想,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因此,要合理引入流行文化,在经典和流行间要调配合适的比例。

2.注意筛选文本

网络使文学作品产量空前,各种层次不一的文本充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选取健康的文本作为阅读素材。

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技能,增强语感,同时也能够扩大知识面,向全技能人才发展。因此,中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蕊.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J].教学与装备,2012.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策略 第7篇

一、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1. 创设情境激趣。

利用课件、画面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2. 范读激趣。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 《阅读》教材里《妈妈的爱》的第五小节:“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一位教师在范读这个小节时, 倾注了浓厚的感情, 充分表现出母亲那无私博大的爱, 引导学生感情随着作品的波澜而起伏。

3. 设疑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 从中体会读的乐趣。

二、重视朗读内容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美读得其法, 可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需要在朗读技巧上对学生做一定的指导, 但这些指导不必要课课皆有。因此, 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内容, 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 锤锤敲打, 锤锤有声。

三、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

1. 基础的训练。

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是正确, 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不读错字, 不添字, 不漏字, 不重复字句。

2. 节奏的训练。

小学生的朗读容易出现一字一顿, 或者无停顿地连续, 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 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 使学生知道朗读时一般停顿稍长,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 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有节奏感。

3. 语调的训练。

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 没有层次, 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 教师要告诉学生, 自由练读的时候, 要边读边想, 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 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 声音要响亮, 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 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 让其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 情感的训练。

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 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 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 这样情感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第8篇

一、确立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确立其现代阅读理念, 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 建立学生独特的阅读心理, 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 从而深层次地挖掘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感知文章所勾画的世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阅读, 从多角度去感悟文章所构建的深层意义, 从而让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 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使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正确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并且对其加以运用的能力, 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张扬个人魅力、彰显青春活力、充满创造激情的舞台。

二、构建新型阅读教学训练模式

1.朗读品析,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有感情朗读是充分感受现代文文章的内容与内涵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朗读课文的机会, 通过有感情的阅读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 从而体会到文章的意境与韵味, 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心境, 从而受到文章的感染与熏陶, 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文章以孩童的视角描写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美好世界。而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就能在大致了解文章的同时, 感受到文章中每个人物的心情与思想, 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通过对节奏与韵律的把握, 能够从文章中读出作者所想要营造的氛围与作者试图勾勒出的画面, 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中, 与作者共同感受其中的乐趣。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背诵感悟, 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朗读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情感、领会语言韵味, 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背诵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力、表现力与鉴赏力。因此, 教师需对学生的背诵给予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能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领悟到语言之美, 感悟文字的魅力与精髓, 体会文章浓厚的感情并逐渐受到熏陶与感染, 从而运用文字表达自身的感情, 让学生在感受文字的魅力的同时能够学会利用文字, 提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背影》是一篇不仅仅要求有感情朗读更要求背诵的优秀散文, 作者从语言、体态、动作、衣着等方面刻画了父亲坚忍不拔、体贴入微却又沉默寡言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感情朗读文章, 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 但只有通过背诵才能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将作者优美的文字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从而更好地表达自身情感。

3.创意朗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创新性地阅读,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采用创意阅读的方式。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身的疑问与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沟通并解答。通过对教材积极主动的思考, 在充分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 说出自身对文章的感悟与体验,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 并增强自身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 同学提出自身对孔乙己的看法:孔乙己是否值得同情。针对这一问题,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并形成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学生在沟通与讨论的过程中张扬自身的个性, 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认识到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科举制度的刻板造成了孔乙己悲剧的人生。这样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思考, 在讨论中感悟, 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

三、结语

现代文阅读是现如今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 如何对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如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我们探究的新问题。为此, 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 确立出新的教学观,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得到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通过本文的论述,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着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摘要:现如今的语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并针对其训练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艳肖.浅谈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2 (12) :158-159.

[2]王静.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1) .

初中语文阅读的复习与训练方法初探 第9篇

一、分类阅读的回顾训练

即对课本原始顺序进行重新排列, 根据内容、作者、时代、文字特征等进行组合, 然后再按照种类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回顾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过程中, 从兴趣入手, 再回到文字的训练上来,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将准备的训练形式、种类进行汇总, 从而考虑阅读训练中常见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教学中要尽可能详细地对阅读训练进行分类, 从而形成系统复习的链接。在具体教学中,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写读后感, 这是一种逼迫学生阅读的方式, 只要读就得写, 我们的学生往往很听话, 那么这种以读后感为训练方式的复习手段有存在的必要吗?以我浅见, 是需要, 但不是一读即写, 而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时有了感情认知, 再去写。阅读的起点就是要从“轻松”“随意”开始的, 事实上, 在初中阶段的阅读训练中, 阅读多数是从“趣味”开始的, 常规化的阅读训练, 只能让学生“呆板”“照本宣科”, 其结果也只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拔苗助长。

二、比较阅读的复习和训练

即在有共同特点的文章中对文章序言、描写文字、文章观点、实用描述进行汇总, 并且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内容相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小组,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复习训练, 通常可以进行纵向比较, 对一些阅读题材存在相似的内容进行区别, 避免复习的内容不清楚, 同时也可以横向比较, 寻求阅读题材间的共同基础以及存在区别的地方,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阅读复习, 往往复习效果要远远大于单一比较, 学生在阅读中也可以自得其乐, 能够逐渐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 比较阅读也是有技巧的, 既有时间的跨度, 也有质的飞跃, 甚至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境界, 但是, 比较阅读的复习与训练在学生中使用得并不乐观, 学生们多采用一些普通的阅读手段, 对文章的阅读是粗糙的, 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 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懂得进行比较阅读, 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的阅读形式, 激发他们掌握比较阅读的能力。即使学生处于比较阅读的初级阶段, 也要让学生从一本本的书中发现学习语文的兴趣点, 让学生们在惊喜和震撼中懂得比较阅读的训练方法。没有看到学生阅读训练的全过程,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样的阅读复习方式真是太好了, 岂不知, 有很多有意义的句子并没有被学生所感悟, 我们原来的阅读复习训练方式, 只是带领着学生走进了文本, 并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 只有进行这样的延伸, 我们的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充满激情和深情, 才能逐渐认识到初中语文阅读复习的精髓, 才能体会到这种复习训练方式的力量和好处, 使学生从繁琐的阅读复习深渊中走了出来, 重新找到学习初中语文的路径, 也会将偏离的语文阅读复习办法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

让学生从文字阅读中自我体会。这样的阅读方式会使学生的复习成果扎扎实实, 通过一系列阅读的复习训练, 学生会感受到, 虽然语文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有点繁琐, 但只要我们愿意, 我们就一定能够扼住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咽喉, 无论在以后语文的阅读复习训练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 都要坚持自己的阅读训练, 而且还要对一些有意义的字句, 一句句地进行推敲, 如果没有阅读到交流环节, 没有学会在阅读题材中走个来回, 仅仅只是从文字的内容中读懂了些什么, 就不能进一步深入到文字的骨头里, 很难使语文阅读能力有巨大飞跃。

有了以上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解放头脑, 就不会只死守着“文字泛读”不放, 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针对个人的体会, 去补白、延伸, 从而找到初中语文阅读复习训练的主体和客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可以用一种流动的形式来体现语文阅读的美。在这里我还要强调, 语文阅读复习的内涵需要去拓展, 即便不属于语文阅读范畴的内容, 我们也不应该将它们排除到语文阅读之外。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第10篇

无容置疑, 口语交际作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总是以讲读为重心, 采取“填鸭”式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散漫状态。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 中国的学生笔试出色, 口语却明显处于劣势。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定位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发展合作精神。”笔者在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改实践中, 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策略, 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策略一听说课上练基础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体现了观念上的更新。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排斥听说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利用听说课, 实现口语能力的腾飞。听说课到底如何上呢?首先, 应指导学生学会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 理解对方的观念和意图, 并准备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听力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生活化和口语化, 以调动学生聆听的兴趣。如学生身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 社会上有争议的人或事等等。其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 内容具体, 语言生动。口语训练可和听力训练同步进行, 也可利用课前1分钟, 选定话题, 自说自练, 的语言活动, 为学生提供锻炼口才的机会。每次活动力争做到一“全”四“自”, 即全体动员, 自己主持, 自己上场, 自由评价, 自己总结。

策略二交际课上找感觉

口语交际的落脚点不在听和说, 而是在交际上。交际不是单纯的听说合一, 它指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创设情景成为交际课的关键。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从人与物两方面予以充分准备, 创设适宜的交际环境, 使学生“忘记”实际的课堂, 融入逼真的交际氛围, 无拘无束地展开交际活动。以我班学生开展过的“市场交易”活动为例。活动前一两天, 教师依据学生的意图, 把学生分为买方和卖方两组, 并且告知相关交易规则:一、卖方必须以合适的价格卖出一件以上物品。二、买方必须以满意的价格买进一件以上的物品。三、双方必须讨价还价, 言之有理, 力求打动对方。四、举止文明。学生一听, 群情激昂, 盼望交易课早日到来。交际课上学生的思维、个性及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没有互动就没有交际, 老师、学生、个人、群体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不过多抑制学生的想法, 又要引导交际向良性方向发展。

交际课上教师还应审时度势地教给学生交际技巧。首先要教学生会“倾听”与“表达”。包括“听什么”、“怎样等。其次, 在学生说话的语气、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予以点拨。还要提醒学生注重自己的表情及体态。特别是与人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心追求真、善、美的源动力, 从而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交际活动之中。

策略三实践之中展成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靠课堂是永远不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积极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更能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的空间。

综合性学习表现出的能力层次远远高于过去的语文活动, 它无疑是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最重要的展示阵地。以笔者在班级开展的一次“探究知识改变命运”综合性学习为例, 从讨论、采访、展示、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运用于检验, 同时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评价目标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

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尽力开辟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比如, 语文课上介绍自己最得意的一幅画, 互相提问、欣赏;交流劳技小制作的经过;充当义务小导游;参加国家纪念日的教育活动等。要引导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 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良性互动

阅读是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高兴思维和丰富书写方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写作训练具有重要帮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写作是学生情感的输出口,只有好的文笔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这与阅读教学的意义又不谋而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主要问题

1.结合过程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当前在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抓住了实现互动结果的目的,却忽略了在互动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结合与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这一目标设立实际的授课计划和练习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抓住具体的互动思路,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和词、句的处理方法,也很难在写作训练中发挥和提高对阅读情感的把握,阻碍了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互动的效果。

2.重视阅读,忽视写作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陷入“重教学轻练习”的误区,总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的学习方法、知识框架和写作方法等等理论,却忽视了提高学生对这些理论的实际掌握程度,在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互动中,也存在这一误区。教师对阅读的解读和分析详细而彻底,但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过程中,总是敷衍了事,仅仅只是批改分数和错误之处,却不给予学生怎么提高、改正的指导,让学生难以把握具体的提高方法,对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良性互动的策略

1.在阅读训练中进行写作训练的策略

在阅读训练中进行写作训练,要从情感表达、文章结构分布、词句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情感是阅读与写作互动的基础与桥梁,各种形形色色的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是多种而丰富的,学生通过对阅读中各种情感的学习和体会,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各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描述手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情感表达能力;文章结构的分布和描述手法,是学生完善写作的整体性及丰富写作手法的重要学习和参考依据,教师可以先从模拟写作开始,在遇到比较具有特色的文章结构和叙述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提高学生写作的实践能力;对于词句的运用,每个作者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和学生感兴趣的作者引导学生进行讲解。从细微的角度出发,学习作者用词的深意,有益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写作的谨慎程度。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用典型的“鲁体”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不管是鲁迅独特的对词和句的处理方法,还是其文章中一直蕴含的批判与讽刺精神,都是丰富学生写作手法的重要素材,通过对鲁迅文章的学习与模仿,也能提高学生作文从生活中感悟,又从文章中反映生活的务实能力。

2.在写作训练中培养阅读情感的策略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训练,不管是文体还是情感训练,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对各种情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感,并通过这些情感的学习弥补学生人生经历和体验不足的缺陷,从而增加学生写作中情感的真实性和切实的感人性,而写作训练中的这些情感学习,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阅读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欣赏文章,增加阅读教学效果,促进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例如,在进行《微笑面对生活》这一主题的写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励志故事宣传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那一个个历尽艰难困苦、忍受无数人生磨难却仍然笑对生活、努力生活的榜样去感动学生,唤醒学生真实的情感体会,进而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跟任务,针对性地完成计划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育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行多方面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在写作训练中培养阅读情感,紧抓教材,把握学生情感的转化,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更易体会到阅读与写作直接的联系,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佳媛,魏巍.关于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良性互动的关系与策略的探讨[J].阅读与写作,2015(6):201-203.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训练策略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的方式, 能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和写作手法,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身对于文章的感受形成自我独特的阅读理解方式, 也能在日积月累的阅读积累中, 充实自己的词汇储备, 让自己成长为有文学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现状

在我与多位教师一起研究后发现, 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特点是投入精力多, 收获小, 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日常学习中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文化课程较多, 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少之又少,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降低, 更别说提高阅读水平。我总结的初中阅读教学状况如下: (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学生死板接受的状况。 (2) 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应付完成教学, 忽视学生理解和感受。 (3) 死板借鉴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但却不能将学生作为主动方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和探究发现。 (4) 阅读教学单一死板, 脱离生活, 仅停留在教材之中。 (5) 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分配不均造成阅读量小。

二、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策略

(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学科充满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就会充满动力, 所以,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语文, 而不是仅仅一味地应付考试的学习, 当学生对于语文充满兴趣, 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投入到学习之中。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 只会让学生当成一种负担, 更没有智慧和灵感的存在。例如在学习宗璞《紫藤萝瀑布》的这篇文章时, 老师可以运用课堂演艺的新教学手段,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作者写文章时的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

(二) 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科都有它独有的教学方法, 而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 更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行, 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保证。对于学生而言, 真正好的教学方法是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对于老师而言, 由于语文课文的各种体裁,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 例如:自主阅读了解的文章, 让学生自学了解, 对于有很多典故延伸的文章, 老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然后在课堂上分组或找代表去理解, 在教学环节, 不单一, 让教学环节充满科学性, 对于教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课文, 以多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去教学,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理解方式。

(三) 鼓励学生注重阅读积累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 课下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课下摘抄文章中的优美的好词好句好段, 让学生在积累和摘抄的过程中, 展开对词语的联想, 将自身的感受与阅读的文章充分结合起来, 加深对阅读的感受,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四) 教学课前充分准备

作为老师, 教学前的准备是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 教学前的材料准备充分,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完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准备是决定教师好的教学质量的先期条件。教师在教学准备前一定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材, 研究教学的具体要求, 并深入了解课文的构架, 了解课文中学生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但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文当中, 语文教学, 讲究的是拓展和延伸, 仅仅局限于课文, 会让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所以, 对于课文, 老师也要贮备好充分的课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事例,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提高。

但是好多教师由于对现代媒介理解的不足, 造成对于幻灯片使用的错误方式, 没有让现代媒介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仅仅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上课时出现只围绕课件进行讲解, 没有充分的去应用, 只是程式化的进行讲解, 限制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前准备的一大误区, 对于教学, 只有和学生结合起来, 才是好的教学, 让学生自身与语文阅读的课文联系起来, 加入自身的思考, 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总之, 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 注重积累, 教师也要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合理的去提高。

参考文献

[1]施玉霞.“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 (下) , 2014 (2) .

[2]吕惠英.关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效途径的探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5) .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精选12篇)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第1篇一、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形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们更多、更快...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