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持续性腹膜透析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持续性腹膜透析(精选8篇)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62例, 以28例60岁及以上患者为甲组, 其中男15例, 女13例;以34例不足60岁患者为乙组, 其中男21例, 女13例。基础疾病:高血压肾病6例, 糖尿病肾病8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 梗阻性肾病2例, 成人型多囊肾2例, 肾淀粉样病变1例, 痛风性肾4病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全国血液净化会议制定的CAPD相关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患者于下述条件中2条相符即可确诊, 与其中1条相符为疑诊: (1) 有腹膜炎相应临床表现, 尤其有明显腹痛与反跳痛、压痛症状; (2) 腹膜透出液表现为浑浊, 其中中性粒细胞高于50%, 白细胞计数高于100×106/L; (3) 透析液经细菌培养或细菌涂片检查为阳性, 可找到致病菌。

1.3 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透析液展开常规检查并进行致病菌培养, 进行药敏试验, 利用腹膜透析液对患者腹腔进行两次冲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腹膜透析液中加入致病菌敏感型抗生素进行静脉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组内对比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两者差异显著,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甲组年龄显著高于乙组, 腹膜炎次数多于乙组, 腹透龄、尿素氮、血肌酐显著低于乙组 (P<0.05) , 两组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体见表1。

2.2 合并症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患者感染21例 (75.00%) , 心衰15例 (53.57%) , 肝损害6例 (21.43%) , 隧道炎或出口感染5例 (17.86%) , 退出腹透改为血透8例 (28.57%) ;乙组患者感染13例 (38.24%) , 心衰10例 (29.41%) , 肝损害6例 (17.65%) , 隧道炎或出口感染3例 (8.82%) , 退出腹透改为血透10例 (29.41%) 。甲组感染、心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乙组 (P<0.05) , 两组隧道炎或出口感染、肝损害及退出腹透改为血透比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治疗效果对比

甲组治愈15例, 好转5例, 死亡8例, 死亡率为28.57%;乙组治愈24例, 好转8例, 死亡2例, 死亡率为5.88%。甲组死亡率显著高于乙组 (P<0.05) 。

3 讨论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 相关性腹膜炎不仅会导致患者经济负担与痛苦大幅度增加, 同时反复感染对患者腹膜透析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很多患者最后只好退出腹膜透析治疗过程。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年龄在60岁以上透析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 而在老年人群中CAPD相关性腹膜炎发病率也不断增多。在本组研究中, 甲组年龄显著高于乙组, 腹膜炎次数多于乙组, 腹透龄、尿素氮、血肌酐显著低于乙组, 感染、心衰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乙组。这说明CAPD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和患者自身免疫情况、无菌操作、年龄、合并症、致病菌和营养状况有关。总之, 老年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合并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均较高, 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当患者出现相应症状时, 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制订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展开病原菌培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辛正宏, 梅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J].西部医学, 2011, 23 (9) :1735-1736.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55-01

动静脈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重要血管通路,内瘘血管功能的丧失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减少动静脉内瘘闭合给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保护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现将工作中对内瘘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总结我院2006—2010年期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48岁。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4小时,血流量180—250ml。结果由4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阻塞复通无效需要重新造瘘。内瘘使用寿命4年以上有110例。新动静脉内瘘无感染案例。

2 内瘘使用其间的护理

2.1 透析前充分评估内瘘管是否畅通,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0.2%安尔碘消毒为宜,选择精细锐利的穿刺针。

2.2 每次穿刺时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3—5cm以上,针尖朝吻合口方向穿刺,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应在8—10cm以上,以减少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首选绳梯法,使整条静脉血管均匀扩张,避免固定穿刺而造成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痂痕,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狭窄。

2.3 动静脉内瘘成熟一般需要4—8周,过早反复穿刺易导致皮下血肿,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故在最初穿刺时应由有经验的护士操作,确保穿刺一针成功。穿刺角度以25度为宜。如果动脉穿刺失败,应在动脉穿刺点以下即远心端,避开血肿再作穿刺;若静脉穿刺失败,应在静脉穿刺点以上即近心端,避开血肿再作穿刺,使血透继续进行。

2.4 首次使用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以180—200ml/min为宜。因此时动静脉血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血液流量过大,血泵强有力的负压抽吸将损伤血管壁,降低内瘘使用寿命。

2.5 使用内瘘透析结束后,拔针角度应与穿刺时相同,切忌在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压迫血管,拔针后需要持续压迫,按压时间因人而异,压迫的强度以有效止血而不阻断血管血流为宜。

2.6 透析间期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注意保护皮肤。教育患者自我判断内瘘是否畅通的方法,瘘侧勿受压、防闭塞、不可负重,不能用内瘘作静脉注射或输液,不可测血压。患者有假性动脉瘤时应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2.7 应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降压药。注意监测血压动态变化,防止因脱水过多或降压药使用不当导致低血压,而引发内瘘血栓形成。

3 结论

实践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护理,科学地使用内瘘,结合病人的配合,就能很好地维持动静脉内瘘的畅通,保证患者的顺利透析。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东江门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江门中心医院肾内科行CAPD尿毒症患者共20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7例患者并发腹膜渗漏。AF3例, 男性1例, 女性2例, 平均年龄55.4岁, 发生率为1.46%;后腹膜渗漏导致盆腔积液及会阴部水肿者1例, 女, 49岁, 慢性肾炎患者;睾丸鞘膜积液2例, 男性2例, 平均年龄54.0岁, 均为糖尿病患者;管周渗漏11例, 男性7例, 女性4例, 平均年龄52.8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 狼疮性肾炎1例, 糖尿病肾病6例。

1.2 临床表现

3例AF患者其中2例在植管术后4~6月发病, 1例在透析后行间歇性腹膜透析 (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 IPD) 时发病, 出现呼吸不畅、胸闷、不能平卧, 腹膜透析出超量减少, 查体可见患者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胸片和超声均提示中到大量胸腔积液。1例后腹膜渗漏发生在腹膜透析后5 d, 表现为下腹部腹壁水肿及会阴部水肿, 腹膜透析出超量减少, 行CT发现盆腔积液, 腹壁水肿明显。2例男性糖尿病患者透析0.5年出现右侧阴囊囊性肿物, 行透光试验阳性。11例管周渗漏患者均发生在透析后10 d内, 管周可见清亮液体流出, 生化检测葡萄糖浓度较高。

1.3 诊断及鉴别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考虑AF及后腹膜渗漏, 进行相关检查包括: (1) 抽胸水送常规、生化及细菌学培养, 明确胸水性质。胸水化验葡萄糖含量较高, 蛋白低, 符合AF诊断。 (2) 乙三胺五乙酸试验:为进一步证实AF及后腹膜渗漏, 可将标记放射性核素99Tc-乙三胺五乙酸注射到透析液后, 在胸膜腔探到99Tc及在右侧阴囊及在盆腔子宫、输卵管处探到99Tc确诊。11例管周渗漏结合临床表现及渗漏液生化检查即可确诊。

1.4 治疗方法

针对AF患者首先要对症治疗, 保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 因胸腔内为负压, AF造成胸腹腔相连, 胸腔内负压消失, 严重者迅速导致肺不张, 造成呼吸功能紊乱, 严重者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衰竭。因此发现后针对上述情况应迅速给予吸氧、利尿、强心等治疗, 同时应积极治疗由AF引起的胸腔积液, 包括胸腔穿刺及胸腔穿刺置管引流, 促进肺膨胀, 暂停腹膜透析改为血液透析治疗。后腹膜渗漏致盆腔积液及会阴部水肿严重者, 应改血液透析。如单纯一侧睾丸鞘膜积液或者少量子宫圆韧带积液, 改行IPD后均可继续腹膜透析治疗。管周渗漏一般停止腹膜透析或改为IPD治疗2周后均可治愈, 期间避免感染, 加强伤口换药。

2 结果

2.1 预后

3例AF患者2例改为血液透析治疗, 复查胸腔积液消失, 现仍在行规律透析治疗, 1例患者停止CAPD改IPD后, 治疗约2个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亦转为血液透析治疗。后腹膜渗漏1例, 患者会阴部水肿严重, 无超滤, 终止CAPD改为HD, 下腹部及会阴部水肿逐渐吸收消退。2例睾丸鞘膜积液患者改IPD后, 症状减轻, 仍继续腹膜透析治疗, 但血肌酐较高, 透析不充分。11例管周渗漏患者均治愈, 继续CAPD治疗。

2.2 不良反应应用核素扫描诊断腹膜渗漏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渗漏是腹膜透析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由于腹膜的完整性破坏导致腹膜透析液漏出腹腔, 可发生于腹腔任何位置, 发生率约1.5%~37.0%, 临床可表现为腹膜透析液低回流量及体内滞留所引起的改变[2]。部分严重患者可因引流障碍、高度水肿、大量胸腔积液等导致腹膜透析暂停甚至退出, 影响生存率及患者生活治疗。目前文献中常提到的渗漏多指管周渗漏, 早期渗漏多见于管周渗漏, 常与荷包缝合不紧, 腹膜撕裂, 过早透析相关, 也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渗漏表现形式, 本研究11例管周渗漏7例当日即发生管周渗漏, 4例分别于术后1周内发生, 后4例多有剧烈活动及剧烈活动史, 导致腹腔压力过大, 经暂停2周透析后均可恢复, 后规律透析, 观察期间没有复发, 与陈芳等的研究结果相同[3]。也间接证明2周可产生良好的卡夫粘连。

胸腹横膈瘘是一种少见但有潜在巨大风险的腹膜透析并发症, CAPD过程中AF的发生并不常见, 据报道接受CAPD治疗的患者AF发生率为1%~5%, 且发生率女性多于男性, 男女比例为2∶1左右。本研究中, 观察了206例患者, 共诊断3例AF, 其发生率为1.46%, 女性2例, 男性1例,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4]。AF发生病理生理基础为, 正常情况下, 人体腹腔为正压, 而胸腔为负压, 在腹膜透析过程中, 透析管理对腹膜腔进行了干扰, 同时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膈肌薄弱部位, 在病理条件下, 患者往往免疫力下降, 营养状态较差, 低蛋白血症造成膈肌薄弱处破裂, 从而导致透析液在腹腔正压的推动下经破口处进入腹腔, 进而导致胸腔积液发生, 和胸腔内负压消失, 从而导致一系列呼吸与循环不稳定症状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的原因可能与女性膈肌本身较为薄弱有关, 同时肥胖女性往往较男性更容易出现膈肌裂空处的病变, 如裂孔疝等, 这些病理生理基础导致AF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AF的诊断多无明显困难, 大部分患者出现因胸膜腔负压消失产生的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呼吸不畅, 咳嗽、胸腔积液等。SPECT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器, 可以很好的实时观察核素从胸腔到腹腔的浓聚过程, 大致了解膈肌缺损部位, 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本组患者中, 其中2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呼吸不畅, 憋气, 刺激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 1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现腹膜透析超滤液较前减少。对于疑似AF患者进行了胸水相关化验检查及核素扫描检查, 最终证实了AF诊断。研究发现, 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用于PD合并胸腹腔漏的诊断和胸腔穿刺有很高的符合率, 具有灵敏、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 可作为怀疑PD患者合并胸腹腔漏的首选检查。

腹膜透析并后腹膜漏较多见, 也见有文章报道, 其中北京大学张卫芳等的《核素显像诊断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所致腹腔渗漏》的文章中, 也有6例后腹膜漏的报道[5]。本研究中2例睾丸鞘膜积液患者经ECT检查确诊, 1例慢性肾炎女性患者, 置管后行IPD过程中出现明显负超滤, 且负超与腹膜透析液浓度及腹膜透析液于腹腔中停留时间无明显关系, 因此, 考虑患者腹膜透析负超并非腹膜超滤功能本身引起, 且患者会阴、下腹部水肿明显, 无法继续腹膜透析, 遂予暂停腹膜透析, 改行血液透析超滤, 患者水肿减轻, 行ECT检查, 发现部分腹膜透析液滞留于盆腔中子宫膀胱周围, 部分渗漏至会阴及下腹壁。子宫及膀胱并非处于腹腔中, 为腹膜间位器官, 正常情况下, 腹膜透析液不应该出现于盆腔中, 在透析患者腹内压增高的条件下, 腹膜被撑开, 透析液随之漏入盆腔、子宫膀胱周围, 在皮下漫延, 沿提睾筋膜到达会阴浅筋膜深层, 引致生殖器水肿。在腹膜鞘突仍开放的情况下, 水肿可扩展到阴囊或大阴唇。该患者出现严重负超情况, 予拔除腹膜透析管, 改行血液透析治疗, 随访0.5年,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未再出现腹部及会阴部水肿。

本研究发现, 从临床表现均可早期发现腹膜渗漏, 胸腹瘘及后腹膜渗漏, 用核素扫描结合漏出液生化分析诊断敏感性高, 不良反应少, 出现胸腹瘘及严重后腹膜渗漏很难继续CAPD治疗, 管周渗漏停止腹膜透析或改行IPD治疗2周后可继续CAPD治疗。因CAPD合并胸腹瘘及后腹膜渗漏的发生率低, 样本量少, 核素显像对CAPD合并胸腹瘘及后腹膜渗漏的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刘翠兰, 刘华, 闫志云.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尿毒症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4, 36 (9) :1334-1335.

[2]王华.腹膜透析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5) :1693-1694.

[3]陈芳.不同置管方法对腹膜透析患者渗漏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7) :2085-2087.

[4]Hayat A, Thaneeru P.Rothia mucilaginosa:A rare cause of 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 peritonitis[J].N Z Med J, 2013, 126 (1384) :118-120.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4篇

关键词: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终末期肾脏病,心理护理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 是一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透析治疗方法, 有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提高, 以及临床治疗成本的降低, 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5例, 女15例;年龄18~81岁, 平均 (67.5±17.5) 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包括健康教育、运动指导、充分透析、营养支持等在内的常规肾病科临床护理,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 接受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1) 对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对其发生原因进行针对性分析, 若为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则需要通过健康教育等形式,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知识, 使其逐步认识和接受疾病及治疗。对于出院的患者, 可采取集体教育、电话随访和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 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讲解慢性肾炎有关知识, 以及腹膜透析治疗的方法和程序, 从而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2)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信息和情感方面的支持,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鼓励和支持患者, 组织患者开展病友交流会, 进行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讨论临床治疗和恢复的心得体会, 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3) 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 为患者提供家庭情感支持, 并主动参与患者的医疗护理过程,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而保证护理人员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帮助。同时, 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多接触, 利用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疑惑, 尤其是那些理解能力较差及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 应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各项心理需求。 (4) 加强患者的跟踪指导和随访工作, 对患者是否正确进行腹膜透析的规范性操作进行了解和调查, 若患者未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 护理人员需要为其提供指导。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解答患者的疑问, 实现护患之间的在线交流, 定期组织线上答疑活动,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 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 同时, 统计两组观察对象出院后回归社会等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后回归社会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回归社会和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心理状态

观察组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表示P<0.05

3 讨论

终末期肾脏病指的是各种类型肾脏疾病所致的肾脏内环境稳定、酸碱平衡、毒素清除等基本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 这些功能减退会诱发患者代谢功能紊乱, 最终发展至肾衰竭。腹膜透析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 也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随着近年来置管技术的发展和腹膜透析装置的完善, 腹膜透析治疗的有效性也有所提高,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由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且需要持续接受治疗, 因而常会出现悲观、焦虑、濒死等不良情绪, 而这种不良情绪的出现会对其正常的社会活动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导致患者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 进而影响其正常回归社会。

针对终末期肾脏病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出发: (1)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认识到透析治疗的重要意义, 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2) 嘱患者积极与其他病友交流, 保证患者之间积极正面的相互倾诉和联络, 互相提供情感支持, 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 (3) 建立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 给患者留下一个负责认真的印象, 从而保证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而这也是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责任感和同情心, 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尽量避免护患之间的心理隔阂, 从而保证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3]。

参考文献

[1]顾赟.腹膜透析致感染性腹膜炎原因及护理干预现状[J].全科护理, 2010, 8 (11) :3084-3085.

[2]龚妮荣, 蒋建平, 胡丽萍, 等.家庭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2014, 2 (4) :121-122.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69例,男87例,女82例,平均年龄(44.2±9.7)岁。这些患者进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时间最长为25个月,最短为9个月,平均疗程为(21.6±23.5)个月。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要先进行透出液的一般检测,同时培养腹膜炎的致病菌株,然后对菌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接着使用透析液对患者腹腔迅速冲洗三遍,依据用药的标准,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抗生素,包括达到负荷量标准的头孢唑啉共1克,符合标准的庆大霉素,标准为每千克加入1.5毫升,在透析液后静置3小时,接着添加的标准为头孢唑啉每升125毫克,庆大霉素每升6毫克,以14天为一个疗程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实验室培养效果表明抗生素对菌株没有任何影响,则为不敏感,此时使用敏感型抗生素[4]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实施科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中168例患者透析液均显示浑浊,腹痛出现的概率为1 00%.其中有24.0%的患者伴有发热症状

2.2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检验

本次研究中169例患者中,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有57例,占总数的33.73%,革兰阳性球菌17例,占阳性总数29.82%;革兰阴性杆菌总数为30例,占阳性总数的52.63%,真菌为10例,占阳性总数的17.5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检测结果,对引起腹膜炎常见病菌类型和例数归纳情况见表1。

2.3 实验室检测致病菌耐药性具体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致病菌中耐药性最强的是氨苄西林为8235%,对引起腹膜炎常见病菌耐药性具体特征总结见表2。

3.讨论

患者中,多数长期接受住院治疗,由于住院的时间要比其他透析患者长一些,透析疗程的增多也对致病菌的大量存在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些杆菌中,尤其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以及不动杆菌的致病率居多。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普遍都具有耐药性,有些类型的杆菌耐药性非常高,然而研究中的患者出口感染的几率很低,可以判断这些杆菌主要来自肠道,也即经患者肠道感染所致,或者是由于管腔受到感染。

研究发现有6 5.3%的腹膜炎患者由于透出液的检验结果,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更加高效的措时,应该注重对透出液的培养,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透出液的培养效率和精准度。为了达到预期培养效果,患者在腹膜炎发病的时候可以先进行透出液的提取和检验,再服用相关的抗生素。尤其是当患者腹部出现疼痛时,适当保留一些透出液,便于后续研究。

真菌导致的腹膜炎非但无法用抗真菌药物达到治疗的效果,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在对真菌性腹膜炎治疗时,可以使用对真菌药物敏感的酮康唑。无论是真菌性还是革兰阴性杆菌,作为致病菌由这两种菌株导致的腹膜炎可以尝试用较为敏感的阿米卡星,也可以为透出液的高效培养和临床治疗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芳,朱仕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111-112.

[2]项世龙,李琦,张晓辉.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生物标记物[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30(01):66-69.

[3]谭融通,黄莉,李坚梅.103例次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13):1267-1269.

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系统化护理 第6篇

1临床资料

本组400例腹膜透析患者, 年龄25~80岁;临床症状: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肾性贫血貌、全身水肿。血压160~200/100~12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血肌酐480~2000 mmol/L。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术前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家属了解腹膜透析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协助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对腹膜透析治疗和肾衰竭病情的康复可起到促进作用。术前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腹围, 并术前查肾脏功能、肝功能、凝血四项等相关化验, 护士要给患者做术前备皮、灌肠、排空膀胱, 做好腹膜透析的准备工作。

2.2术中护理护士要在手术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志, 保证引流通畅, 如患者出现引流液引流不畅或透析管堵塞可适当变换患者的体位, 如无效可用含肝素生理盐水快速注入管路溶解导致堵塞的血凝块、纤维蛋白。必要时可调整透析管位置或重置透析管。在透析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控制引流速度, 控制时间大约10 min左右灌完, 术中灌入的腹膜透析液应在腹腔内停留30 min左右, 然后将透析液引流出来, 并且记录腹膜透析的超滤量、透析液的颜色和透析次数[2]。

2.3术后护理护士做好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术后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宣教工作。嘱咐患者术后前3 d内绝对卧床以及不可下床排便防止漂管。鼓励患者进食, 制定恰当的饮食表, 其中食盐量不超过2 g;蛋白质0.8~1.0 g/ (kg·d)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因便秘导致漂管或手术切口开裂。防止咳嗽、恶心、呕吐、以防漂管。切口、出口和接口护理:切口敷料2~3 d更换1次, 如果有渗血、渗液和感染症状要立即更换,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出口使用0.5%的碘伏由内向外环行消毒2次后, 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注意观察每次透析后接口处用碘伏帽封闭好外接管, 每次更换1个, 每个碘伏帽不可以重复使用[3]。饮食指导:1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必要时辅以α-酮酸。2热量为146~176 k J/ (kg·d) 。3补充适当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可进食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维C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进食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粗面面条和高纤维的麦片, 可防止便秘, 避免因便秘引起感染[4]。4水钠及电解质的摄入:每日摄入的水份=500 ml+前1 d的尿量+前1 d的腹透净脱水量, 要低磷低钠饮食。5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内衣, 不穿紧身衣, 床单及衣物污染后及时更换, 置管术后1周后可每日擦浴, 保持口腔皮肤及会阴部清洁, 皮肤瘙痒时勿用力抓,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2.4出院前护理患者出院前, 术后护士每次进行透析操作时都应有意识地教会患者及家属每一个操作环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或家属尽早地学会以便出院后进行透析。护士将患者信息及病情资料输入腹膜透析档案系统内以便随时联系患者, 定期回院复查,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预防腹膜透析并发症

3.1预防感染性腹膜炎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操作前一定要保持腹膜透析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护士在进行腹膜透析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出现护患交叉感染。每次更换患者腹膜透析置管出口处的敷料时, 护士要观察出口处周围皮肤有无红肿, 如疑有感染, 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腹膜透析健康教育以减少感染性腹膜炎发生。

3.2预防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在腹膜透析过程中会损失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 应给予患者补充适量的优质动物蛋白, 避免摄入植物蛋白, 还要补充适当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保持水钠及电解质的摄入平衡, 当出现高钾血症时, 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红枣、香蕉、桔子、柚、西红柿、水果汁等, 低钾血症时可遵医嘱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尽可能避免高磷饮食, 如动物内脏、酸奶、布丁等, 有水肿、高血压时应避免高钠食物, 如各种咸菜、腌制品、咸蛋、酱香肠、海参、坚果、虾皮、味精、方便面等[5]。

4讨论

随着透析质量及技术的改进, 腹膜透析改善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症状并延缓了患者的生命。对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要在术前、术中、术后必须做好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系统化护理。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系统化护理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维持现有功能的基础上, 发挥残存功能, 提高生活能力, 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 正确处理和预防腹膜透析出现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的系统化护理, 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延缓了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慢性肾衰竭,系统化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敏章, 邵丙杨.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6-32.

[2]刘长菊, 金远霞.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的护理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6) :204-205.

[3]李秀彦, 陈艳.1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儿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探讨.现代护理, 2012 (23) :45-47.

[4]王兰.加强护士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1, 37 (12) :56-58.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7篇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透析,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是目前临床公认的危重难治性疾病, 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死率高达30%~100%[1,2]。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早期积极的非手术治疗能降低该病的病死率[3]。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辅助方法之一, 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笔者经查阅资料文献及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现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腹膜透析治疗的机制

随着大量学者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病理生理变化规律研究认识的深入, 证实了各种炎症介质在疾病的进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4]。腹膜透析具有清除中、大分子物质的能力,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和释放大量炎性介质, 当炎性介质吸收入血循环后激活体内其他炎性细胞释放更多的炎性介质, 呈现“瀑布样”连锁放大效应, 导致机体出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5]。腹膜透析时大量腹透液反复多次对腹腔进行局部冲洗、引流, 可将腹腔内大量的渗液、炎症介质、胰酶、机体内坏死组织等物质清除, 减少其进入血液循环, 减轻胰酶对组织的消化作用, 防止机体对有害物质的进一步吸收;且腹膜透析能清除机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部分替代肾脏功能, 使机体内环境趋于稳定;此外, 已吸收入血循环的炎症介质在腹膜透析的弥散作用下进入腹腔而被清除等减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减轻对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程度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和缩短病程而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效的辅助方法[6,7,8,9]。黎有东等[10]对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分别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和腹膜透析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腹膜透析组净化时间明显短于连续血液净化组, 腹膜透析组成本/效果仅为12.0, 而连续血液净化组成本/效果为113.9, 高于腹膜透析组。

2 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腹膜透析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 因此腹膜透析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杨彩娟等[11]研究设计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从心理护理→预防医源性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基础护理→营养支持的详细护理工作流程图, 使护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直观, 将内外科护理有机结合、使护理无缝隙, 有利于安全护理、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最终完美地完成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杨廷旭等[12]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测评, 结果SAS、SDS评分均高于正常值, 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 心理健康状况差。现代医学认为, 个体的生物因素、外界的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 才能对健康和疾病发挥作用;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生物、心理、社会的干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3]。针对不同病人个性特征的不同, 通过加强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腹膜透析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个性化心理疏导, 教会病人心理应激反应的应对方法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缓解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疾病康复。

2.2 透析前准备

护理人员迅速做好腹膜内置管床旁置管术或送手术室行腹膜内置管术的术前备皮、备血、皮试、插尿管留置, 备齐心电监护仪、透析相关物品、透析器和管路的冲洗、电动吸引器等病人、物品及病室环境等准备工作, 积极协助配合医生进行置管术。

2.3透析期间护理

①病情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需要进行液体复苏, 为避免液体输入过快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应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并维持在10cmH2O~15cmH2O (1cmH2O=0.098kPa) 水平;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多伴有腹内压升高, 可引起心、肺、肾、脑、胃肠等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并形成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ACS) , 采用膀胱内间断测压法可间接提示腹腔内压力的变化, 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预防ACS的发生和发展[14]。张敏等[15]借鉴交通信号灯管理规则, 将腹内压数据分红、黄、绿3级别3种标识, 护理人员及时根据腹内压变化实施不同预警标识护理方案和措施, 有效提高疾病护理质量。同时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SpO2) 等变化, 观察病人呼吸、腹部体征、末梢循环情况及其他临床症状的变化, 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水电解质、胰淀粉酶等生化指标的改变,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②导管护理:造好导管标识, 保持导管的妥善固定和引流通畅, 加强对病人保护管路的健康宣教以防止导管滑脱和意外拔管。每班透析护士准确记录每单次透析液灌入、排除速度与留腹时间, 随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其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性状、透析液进出滤量、腹膜超滤功能, 防止过超滤和失超滤。随时观察管路是否受压、堵塞及有无气泡, 如出现透析液引流不畅, 常见原因为导管移位、漂管及堵塞, 先通过改变体位、腹部按摩等处理后无改善, 可采用尿激酶10×109U+肝素5mg+等渗盐水 (或透析液) 30mL~60mL快速注入腹膜透析管内并保留, 以溶解堵塞于管腔内的坏死组织的纤维块使管路畅通[16], 如无改善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③营养支持护理:由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的代谢特点, 其营养支持具有许多特殊性, 营养支持过程中准确而细致的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持续腹膜透析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虽然不能改变胰腺炎的病理过程, 但可维护肠道细菌生态平衡, 维护肠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使病人较顺利地渡过急性反应期和感染期, 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营养支持治疗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透析病人的营养化管理[17,18,19]。

2.4 并发症护理

(1) 感染:感染在腹膜透析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病人由于长久卧床及半坐卧位使横膈抬高、腹膜透析操作不当、疾病使病人免疫力低下、透析致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自透析液中丢失使机体摄入量低于需要量等营养与代谢失衡从而易引起呼吸道、腹膜、肠道等感染。护理上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导管出口护理, 加强病人翻身叩背、口腔护理、呼吸训练等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的发生。徐金中等[21]研究报道, 采用温开水口腔喷雾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能减少病人唾液的丢失, 减少口腔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预后。研究报道, 导管出口处使用美皮康敷料能明显减少出口处感染的发生几率, 并能促进出口处良好愈合。 (2) 插管并发症:表现为腹膜导管口出血、透析液外漏、透析管堵塞、透析液引流不畅、插管后轻度肠梗阻、内脏穿孔、腹腔内少量血性液、隧道内透析管扭曲及透析管移位等[22]。黄静等[23]研究报道腹膜透析病人早期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立位联合脉冲式腹腔冲洗能够减少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发生, 且不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 ACS:是指由于腹内压力持续增高引起腹腔内脏器和相关的腹外器官系统的功能损害,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CS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并发症, 其病死率可高达66.7%[24]。因此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重症急性胰腺炎和ACS相关知识, 充分认识到ACS的严重性, 密切监测腹腔内压力、各脏器功能等病情观察, 做好ACS相关护理工作, 预防ACS的发生。

3 小结

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8篇

1.1 一般资料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 其中男12例, 女18例。30例患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 高血压肾病3例, 糖尿病肾病6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 多囊肾2例, 平均年龄 (55.5±11.1) 岁 (30~80岁) , 透析年龄 (8.5±3. 4) 年, 10例患者透析2次/周, 每次4.5小时, 20例患者透析3次/周, 每次4小时。所有患者透析初期收缩压 (SBP) 均高于110 mm Hg, 舒张压 (DBP) 均高于70 mm Hg。出现持续性低血压SBP<90 mm Hg, DBP<60 mm Hg半年以上。

1.2 观察指标

血流量、超滤量、透析器、透析参数、透析2 h后及结束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透析前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电解质紊乱的变化。测定尿素氮清楚指数 (KT/V) , 记录患者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样本比较采用t试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患者低血压发生于开始血液透析后0.5~8年, 平均 (4.25±2.3) 年, 8例患者血液透析初期存在高血压, 8例患者有II级以上心功能不全, 6例患者不能耐受超滤, 3例患者应用聚砜膜 (面积1.32 m) 透析器, 5例患者应用血仿膜 (面积1.32 m) 透析器, 血流量平均 (230.2±28.6) ml/min。

2.2 治疗情况

16例患者增加透析液钠浓度至142~145 mmol/L, 4例患者降低透析液温度至35.5~36.5℃。6例患者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250 ml, 4例患者静脉注射25%葡萄糖40~60 ml。

2.3 血压变化

透析前平均收缩压为 (88.5±5.5) mm Hg, 平均舒张压为 (59.0±2.9) mm Hg。透析2 h后平均收缩压为 (86.4±5.6) mm Hg, 平均舒张压为 (58.1±5.0) mm Hg。血液透析结束时平均收缩压为 (84.6±4.6) mm Hg, 平均舒张压为 (52.8±2.8) mm Hg。结束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透析前 (P<0.05) 。

2.4 实验室检查

患者透析前平均血红蛋白 (91.6±12.8) g/L。血清白蛋白 (36.0±3.0) g/L。尿素氮 (29.6±8.6) mmol/L, 肌酐 (900±138) μmol/L。钙离子 (2.2±0.3) mmol/L, 磷离子 (1.1±0.3) mmol/L。钠离子140±4.5 mmol/L。钾离子4.5±0.8 mmol/L, KT/V结果为 (1.23±0.26) 。

3讨论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本实验组患者低血压平均在透析4年后左右出现。部分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压, 部分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患者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电解质正常, 低血压可能心功能不全时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与自主神经病变、血管收缩性降低及内分泌系统改变等因素有关。目前治疗只能是对症治疗, 患者透析结束时血压低于透析前, KT/V结果较低, 说明透析不够充分。

防治对策:①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本身可导致低血压发生, 因此, 准确评估透析患者的干体重, 限制其透析前后血容量波动范围在最小程度。②限制水、钠摄入量, 使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小于1 kg/d, 或小于干体重的3%~5%。③有效纠正贫血, 保证血氧供应, 尽可能维持心脏舒缩功能, 是有效防治透析低血压的基本措施。若体重增长过多, 可增加透析次数, 采用序贯或钠梯度超滤血液透析, 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持续性腹膜透析

持续性腹膜透析(精选8篇)持续性腹膜透析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6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