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和浮”单元
“沉和浮”单元(精选3篇)
“沉和浮”单元 第1篇
一、学习课标, 钻研教材
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表述,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通过比较同体积液体的重量与自身重量的大小关系来决定其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 沉浮状况不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如果体积相同, 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 如果重量相同, 则体积小的容易沉;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比较浮力的大小与自身重量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在探索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的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感受成功的喜悦, 充分感受“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情感上认识自然规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充分把握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的特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 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教材从物体的沉浮形象开始, 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 继而研究影响沉和浮的变量, 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关沉浮现象本质的解释。教材首先呈现“石块放入水中, 沉下去了;木块放在水中, 浮起来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 这一现象他们有一定的经验, 但也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 比如“钢铁在水中是沉的, 用它做成的轮船为什么会浮起来?”“潜水艇为什么既可以沉, 又可以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探究自己还不明白的科学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的构想
抓住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 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习惯, 设计符合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的教与学的探究活动。
本单元探究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部分, 比如, 小石块、塑料块、有盖的空瓶、萝卜、橡皮、透明胶带、马铃薯、食盐、白糖等, 可以使实验材料丰富一些, 其他用到的实验器材可以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尽量准备, 开展好每一次实验探究活动。在做好启发、引导探究活动的同时, 注意把每次实验的结论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活动和实验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每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 也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 这里主要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单元学习完成后的一个总体评价。
本单元对学生的评价要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评价中产生, 平时教师的观察非常重要, 要及时记录表现突出的学生, 给予积极的评价, 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探究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 以便于在单元教学结束时, 形成对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总体表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要评价学生是否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能否在交流发言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较好地探索浮力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物体沉浮原因的探究;能否积极地查阅有关资料解决学习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惑;能否实际动手制造一艘小船, 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评价方法多样。最后, 围绕学生科学概念是否清楚明白, 能否制作小船, 能否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现象、结论,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与浮力有关的一些现象制作单元文字检测试题,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书面检测, 以便形成既重过程, 又重结果的对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全面评价。
以上仅是作为一名间断性从事小学科学兼职教学教师在完成本单元教学活动后的回顾和一些感受, 相信有诸多不足, 望专家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我以后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教学探究工作。
参考文献
《沉和浮》教学反思 第2篇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至少不应当视而不见或是浮光掠影带而过,而且如果能够将这些意外巧妙地运用起来,就可以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象一:当向水里面不断加入食盐并进行搅拌时,深入水底的土豆块开始逐渐上浮,但仍然有一些土豆块沉没在水底。
虽然这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为浮上来的土豆而感到欢欣鼓舞,因此也就忽略了沉入水底的那些,但我仍然没有庭这个非常有利的科学思考机会,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盐水有的土豆块上浮而有的土豆块下沉呢?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即使是同样一个土豆上切割下来的土豆块的比重并不是均匀的,有的部分比重大一些,有的部分比重小一些。
现象二:当水底出现食盐颗粒时,仍然有土豆块沉在水底。
水底出现了食盐颗粒,表明盐水浓度达到了饱和状态,也就是说这里无论再往里面放入多少食盐,盐水的浓度也不会增大了,那么沉入水底的土豆块也就不会浮上来。
不过,这时仍然有办法增大盐水的浓度,可以将水加热来提高水温,这时能够让水里的食盐继续溶解。
现象三:过一段时间,浮在水面上的土豆块又会沉入水底。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进行探究。
因为土豆块处于盐水当中,里面的水分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会向杯子里面渗出,渗出的结果也就使得土豆的比重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也就让土豆块又沉入了水底。
“沉和浮”单元 第3篇
新教材的修改是积累了6年的经验后, 由专家组经过反复推敲而成的, 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些教学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 背后却蕴藏着6年来科学教师的实践和专家组深邃的思考, 因此, 如何高效地解读新教材是放在每位科学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
一、对比出现的年级和单元内容, 体会思维层次的提升
新旧教材中都有《沉和浮》单元, 旧教材的《沉和浮》单元出现在三下年级, 而新教材的《沉和浮》单元出现在五下年级, 新教材比旧教材足足推迟了两年, 据编写组介绍, 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在旧教材的实践中, 教师普遍认为三年级的学生上《沉和浮》单元比较吃力, 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思维能力还没有到达所预期的高度。另外更重要一点, 本次在修改新教材的过程中, 要求围绕核心概念编写, 单元中增加了浮力、体积和密度的概念。这样一来, 放在三年级学习肯定不行。第三方面, 在查阅了国外不少国家的科学教材, 发现这部分的内容大多放在五年级。
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 新教材的内容增加了,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内容的增加不是随意增加, 而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 影响它们的沉浮, 体现出了单元结构。可以这么说, 旧教材的《沉和浮》单元是对沉和浮局部的了解, 而新教材的《沉和浮》单元是对沉和浮的系统了解。新教材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 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 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 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 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 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第5—6课, 从另一个角度, 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第7—8课, 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 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 影响它们的沉浮。第1-4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律。第5-8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在出现的年级和单元内容的对比中, 我们的收获是什么?笔者体会到是思维层次的提升, 也就是说, 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更加深入一些。
我们知道,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不是一片空白的, 而是带着他的经验与前概念进入的, 那么可以想象, 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的经验与前概念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而且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就是支撑新教材《沉和浮》如此修改的基石。从新旧教材课题的对比中, 凡是新增的内容, 都是对探究的逐步深入。例如, 在新教材中出现的浮力概念, 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浮力, 而且要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这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另外一方面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二、对比同课题的课, 体会课程修改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在新旧教材课题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 有两个课题是一模一样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 这些课虽然在课题上一样, 但在课的内容上都有所改动, 对比这些改动的地方, 笔者体会到修改后的教材更具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内容变化较大的一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新旧教材《沉和浮》第一节课的内容。新旧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都是观察物体的沉浮, 区别在于旧教材讨论物体放入水中的两种方法, 新教材是要求把物体放入水里。这样的改动的好处是:第一, 节约了时间。因为这是单元的第一课, 一开始就来讨论物体放入水中的方法没有多大的价值, 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而且学生的经验是, 看物体的沉浮, 就是把物体放在水里。第二, 这样修改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旧教材的要求是把物体放到水底来判断沉浮, 但是后面课的内容涉及钢铁轮船能浮在水面上, 而按照这里讨论的方法, 把钢铁轮船按到水底, 肯定是沉的, 这就自相矛盾了。修改后的新教材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新旧教材的第二部分的内容都是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但是, 新教材列举出了有代表性的一些材料, 这样便于教师操作, 也便于课前让学生去准备。
新旧教材第三部分出现明显的变化。旧教材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新教材是“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其实这部分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一个内容, 而对于旧教材的内容则放到了第二节课中进行。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大单元编写的要求, 同时也使第一节和第二节课的探究活动更合理化。因为第一节课就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而且只有半节课时间, 这是非常难的, 上过旧教材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大部分老师的感受是:很多学生课上到后来, 有点不清楚了, 或者说, 本来比较清楚, 后来反而不清楚了。新教材中“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样研究目标单一, 而且活动很有必要, 根据上课后情况来看, 五年级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橡皮切小之后会上浮, 因为它变轻了;或者认为胡萝卜切小后会下沉, 因为它变小了, 水就很容易进去。所以通过这个简单但十分有效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概念十分有价值。且为下节课深入研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积累了感性经验。
(二) 《造一艘小船》———内容基本不变的课
《造一艘小船》也是新旧教材都有的, 而且都编排在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的基本定位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体会水对物体会产生浮力作用。“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是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 把物体的体积与沉浮的关系进一步进行强化。而且新旧教材中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研究个别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有所调整。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把原来的用薄铝皮造船变成了用“用橡皮泥造船”。这样使得原来低效、难以操作的课堂变得高效和便于操作。因为橡皮泥造船不仅速度较快, 而且能够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能让学生快速地发现问题, 使探究朝着老师预设的方向进行。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把旧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活动“造一艘小船”更名为“用其他材料造船”, 并且调整了教学顺序。这也非常有价值, 因为在开展“用其他材料造船”活动之前,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橡皮泥造船”的环节, 并且对如何增加小船的载重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样的造船经历和研究经历, 对于提高学生“用其他材料造船”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 扎实开展“用其他材料造船”活动, 对于学生体会浮力,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无疑是更加有效的。
三、对比课外阅读资料, 体会科学教材作为科普读物的重要价值
在单元最后, 新旧教材都有课外阅读资料, 旧教材中是让学生去做一下实验, 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从内容上看不足一页。新教材的阅读资料中称为《资料库》, 内容十分丰富, 有故事, 有科普知识, 也有实验介绍。足足有4页。笔者体会到, 新教材的《资料库》和课程是有机结合的, 课程中讲到浮力, 《资料库》中有《王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课程中有物体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 资料库中有《浮沉子》;课程中讲到密度, 资料库中有《常见物品轻重比较》。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料穿插到课中去。另外, 这些资料对于学生来讲, 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学生在拿到科学书后, 阅读最多的就是《资料库》。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议上还讲到一点, 对于山区的学校, 设备比较差, 实验仪器非常少, 实验教师很紧缺, 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是很少的, 科学课本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科普读物, 因此, 在无法进行探究活动的学校, 这本科学课本也能尽最大可能承担普及科普知识的责任。
“沉和浮”单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