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精选8篇)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第1篇
创设情境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是学生可以在一些相关的情境中, 畅所欲言, 快乐学习英语, 同时又会是一个快乐输出英语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人入胜
新课的导入, 给人先入为主的强烈视觉感知, 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 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起着关键作用.
1. 卡通激趣, 扪扣童心
孩子们的天真、活力, 是英语课堂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最珍贵的闪光点.他们的童趣, 想象力, 就像转瞬即逝的流星, 需要我们及时捕捉.在课堂上, 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老师都会采取“邀请”孩子们身边的卡通人物, 来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片段一, 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7 Can I help you?
T:Look, there’s a friend, who’s he? (PPT show Qiao hu)
Ss:Qiao hu.
T:Yes, Qiao hu is a boy, He’s Eight years old.
But Qiao hu is not happy, Because his coat is too small.Let’s help him to buy some clothes.
(出示巧虎穿着小衣服的图片)
【评析】巧虎是小朋友们熟悉的一位卡通人物, 所以学生无疑是喜欢这个导入的方式的.在和这位卡通朋友见面的时候, 问题也随之发生, 巧虎不开心, 因为他的衣服小了.这样学生会乐意的去帮这位朋友, 去帮助他, 从而自然就引出所学:去服饰店购买衣服的相关的内容.这样的导入方法贯穿始终, 就会让所学的内容像一个故事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使所学的内容不再是零散的个体.
2. 美图欣赏, 陶冶情操
英语课堂不再是简单枯燥的, 而是更倾向于联系生活实际, 而不是与生活相脱离.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能巧妙引用一些风景奇观, 或者四季色彩鲜明的图片, 吸引学生的同时, 也有了对美的体验.并能自然地把所教的内容定格, 使孩子们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 自然导入所教的学科, 形成诗意的课堂.
教学片断二, 4B Unit6 Let’s go by taxi
Sing a song
T:Now, we have arrived.This is ZJG park.Let’s go.The park is beautiful.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S:I can see
T:What can you do in the park?
S:I can
T:It’s spring now, it is the best season to go to the park.Let’s go to Zhang Jia gang Park, ok?
(边说边播放幻灯片, 出示五颜六色的花朵:There are so many colourful flowers.出示孩子们放风筝得图片:The children are flying kites there.小鸟的图片: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park)
【评析】针对张家港的小朋友, Miss Lu引用了学生熟悉的张家港公园的图片.而且此刻, 正好是春天, 作为踏青最好的季节, 执教老师的心思是很细腻的.出示了一些五彩缤纷的图片, 春日美景下的公园, 是学生乐意去的, 所以问学生: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y bus?学生很乐意去参与, 积极性带动起来, 并且很好地为后文的教授服务.
二、情境操练, 联系实际
真实的语境的创设, 对于学生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石.创设情景以及表演, 是英语课堂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调节学习气氛, 还可以让学生在松弛的状态下学习和巩固.
1. 扮演角色, 演绎生活
英语课堂, 不再局限于书本, 让书本中的人物, 从我们的教科书上“跳脱”出来, 让孩子们在动口说说, 动手演演的过程中, 达到巩固的效果.
教学片段三, 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7 Can I help you?
ask and answer (运用学生身边的各种图片进行操练)
先做一个教师和学生模拟买卖物品的游戏, 再进入到同桌之间的会话.
A:Can I help you?
B:I’d like a (如果说正确, 就把他说的对应的服饰给他)
A:Here you are.
B:Thank you.
【评析】对于服饰类, 或者是一些相关的购物的教学内容, 都可以采用购物这样一个情境, 这样既使学生参与的面广, 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朋友们通过角色的扮演的过程, 就是从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变的过程.一下子成了主角, 学生自然精神高度集中了.对于Miss Mao设计的, 对于板贴的服饰, 作为clothes shop, 参与的学生还不是很多, 大多数的学生都成了听众, 而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如果每个小组, 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clothes shop, 其他组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出入商店, 买他们喜欢的衣服, 学生的兴趣点会更高.
2. 虚拟场景, 缩影生活
创设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第2篇
一、层层引导,诱发情感的高潮
我们知道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限于学习水平,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混沌而肤浅。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受与顿悟之间,巧妙运用搭桥性语言,在层层引导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如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师:让我们一起拿起书,再来读读,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周总理的聚精会神,感受周总理的呕心沥血。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钢笔在后面画上小圆圈——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同学们,总理这样的审阅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生:不是。
师:让我们用读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些组准备——(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敬爱的总理坐在他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夜很安静了,只听到时钟洋,滴答的声音,我们敬爱的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越夜越来越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色迷茫,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昨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不难想象,教师用语言创设的“傍晚,夜静了、夜深、东方发白”这几个具体的细节,让学生细致地感受漫长的一夜中周总理始终如一地认真审阅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情感逐步得到了升华。
二、体悟感受,掀起情感的波澜
在具体的文本里,主旨的体现点往往是丰富的。即事物的特征是由众多相关信息共同所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这些信息,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强化分配体验、深化认识的目的。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投影出示:“我呆呆……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生读)。
师:(学完第二个故事后)鲁迅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受到很多挫折。为了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多不容易呀!他就是这亲同敌人作斗争的。(略一停顿,教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次出示那句话,生读。)
师:(学完第三个故事后)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投影出示那句话,师动情地范读。生读。)!
如此反复分配体验,对人物的了解越多,对作者的悲痛之情就领悟越深,一种越超普通亲情的情感悄悄渗入了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情感熏陶教育才是智慧的有效教育。
三、剖析引导,共鸣情感的和弦
一篇文本中有深度、令学生生疑的地方往往是文本的难点、重点之所在,它对促成深层感悟、突破主旨、达成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找准这类着力点,运用灵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以富于鼓动性的语言促使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能激活思维,开启深层情感。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同样的美好情感,对课文进一步感悟、升华,也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综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发挥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渲染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中心小学
创设情境,体验历史,升华情感 第3篇
一、设立影视剧场体验历史
影视具有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是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如通过播放《林则徐》、《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垂帘听政》、《开天辟地》、《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众多影片,以及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纪中国》、《百年百事》等片段,让学生体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感悟“落后挨打”的道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树立振兴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又如通过播放《南京大屠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片段,体验法西斯的残暴与血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以及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悲壮史实,感悟珍爱生命,远离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再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播放美国电影《光荣战役》中众多黑人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由的片段,当看到那些战士纷纷倒地而亡的悲壮场面时,所有学生的情绪都会被感染,整个课堂气氛会达到高潮。诸如此类的场景不胜枚举,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喜怒哀乐,经过老师适时的点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得到升华。
二、编演历史剧再现历史
历史是有血有肉、生动而又立体的,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灿于二战的战场问题。随着战争进程,在全世界形成了欧洲大西洋、北非地中海和亚洲太平洋等几大局部战场。在各大战场上,由于交战双方的各种情况与变化,又分为若干更小一些的局部战场。如欧洲战场,开始有西北欧战场、东欧战场,后来又有苏德战场,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开始只有中国战场,后来又增加了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等。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这些战场不能一一讲到,只重点叙述欧洲战场中的苏德战场及西北欧战场、第二战场,北非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中的太平洋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介绍各个战场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上的英勇斗争,又要使他们认识这些斗争不仅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本地区法西斯的军事力量,而且给其它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斗争有力的支援和配合,因此,它们都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又如,在二战中,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方面活动很多,这些活动往往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如慕尼黑会议直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德黑兰会议确定了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方针;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对日作战等问题。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全局出发,讲清楚这些具体事件在二战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军事行动和其它事件的内在联系。在处理二战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时,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即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二战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战场与其它战场的关系问题。现行历史教学大纲和各套历史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将中国抗烂人生,以及闪光的思想与人格,把历史长河映照得绚丽多姿、光彩照人。除了设立影视剧场体验历史外,编排历史剧也是比较好的方式。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为编排历史剧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师生配合,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大禹治水》、《商鞅变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杯酒释兵权》等丰富的内容改编成有血有肉的历史短剧,使鲜活的历史人物得以“再生”,可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让静态的历史“活”了起来,使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感受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让图片诉说历史
图片是历史教学的又一重要资源。教师可利用多种途径,师生共同配合,积极搜寻各时期的图片,或通过自创连环画的形式,达到以图说历史的目的。具体途径有:历史教科书、上网查询、照片、各类普及读物等。比如:图说抗日站争、图说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变化、图说新旧中国的外交、图说法西斯的暴行、图说二战、图说近代中国的抗争等。通过搜集大量图片资料,用图片述说历史,同学们能体验真实的历史,通过设计问题、说解说词、联想补全、大胆作出预测图、面对图片我想说等形式,既培养搜集史料的能力,又体验图片历史的直观形象性,充分拓展想象力的空间,引发情感的共鸣。
四、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歌曲感悟历史
“文史不分家”,中国历代文学题材多,各类文学作品灿若星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歌曲等艺术形式都在诉说着各朝各代各时期日战争放到中国历史中,而在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主要涉及欧洲战场及其它战场。从适合教学的角度看,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二战整体看,这种分开叙述的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对其它战场抗击以至于最后歼灭法西斯侵略势力所起到的重要支援和配合作用也反映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二战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缺憾。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方面,教科书编者及有关人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找出更好的处理教材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和讲解,以弥补这一不足。
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总结和学习二战的经验教训。
二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给今天的一代青少年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让他们为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而是着眼于这样一个高度,即今天这一代青少年进入21世纪后,不仅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且必将会对全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学习、了解历史,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二战的枪炮余声还在地球上空回荡时,就有人开始思考战争的得失,以及这场战争会给人类留下什么。几十年以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人类历史上的这场空前大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总结,可以说成绩斐然。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吸取史学界的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经验教训,使他们受到历史的启迪。
小制作,大收获
地理教具制作实践与思考
潘殿平
(金湖县外国语学校,江苏金湖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理性的知识,这些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们难以接受的。生长在平原地带的学生,要学习了解雪崩、冰川、地震、火山的喷发等现象,这些地理知识把学生从日常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学生的思想要进入广阔的宇宙空间,要想象行星的运动和太阳系,熟悉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这些单凭教师的讲述,是不够的。无论教师怎样有经验,讲得多么有趣,如果手头没有一个地球仪,就无法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它的运动有直观的概念;如果没有气候地图,就不可能把等温线讲解清楚,不可能指给同学们看雨量分布的情形。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理解程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选择的教具和直观教材。地理教具有直观作用,而且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配给了足够的教具,这就要求教师多想点办法,如果学校中没有足够的地理教具,就可以运用学生地理小组的力量,自己来制作教具,使教具的数量逐渐增多。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很有用处的。
一、学生制作地理教具的意义
在学习自然地理的过程中,许多知识是属于理性的,而理性知识的获得是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做”来获得经验,理性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积累增长的。
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地理知识学习与提高,并获得理性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地理教学时,我们可以收集许多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一些加工组织,就可以形成一些教具,如果把这些教具制作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则对地理教学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己制作教具,不仅能帮助教师加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而且对学生动手具有非常有效的提升作用。看课程进行时需要哪些教具,由地理小组的学生自己来制作,这个生动的创造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做新教具的工作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对塑造、着色和剪贴都很喜爱。因此这种工作不仅可以吸收能力强的、积极的学生参加,而且可以吸收那些中等的学生参加。经验证的历史。通过朗读、阅读、音乐欣赏或歌曲独唱或合唱,同学们既能欣赏艺术,又能体验屈原的无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唐朝的兴盛与衰落、元朝统治的黑暗、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西方列强对我国的蹂躏、近代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愤慨、中华民族的怒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期盼、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喜悦与中华民族的腾飞学科在历史与艺术中交融渗透,情感在历史与艺术中无声流淌,价值观在历史与艺术中得到提升。
五、以感情丰富的语言设置历史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和图片、文字、学生的表演相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讲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教师可引用慈禧太后的话:“长痛不如短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话:“为什么不让中国人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破坏。如果他们能滚回老家去,那么中国这个国家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郑重声明,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我也是义和团的。”通过这两段生动的、对比鲜明的
明,那些在地理小组中热心做实际工作的学生,一般都逐渐对地理课程发生兴趣,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地理小组也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更为接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发展求知欲,培养实践的技能,复习学习过的材料,并使之系统化。有时教师自己也能找到新的方法,以改善原有的教具。
二、教具制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 由于学生自己制作教具需要花费时间,有的学生得到
教具制作的任务,不是动手去做,而是想办法买现成的教具,这需要花费不少钱,会增加家长的负担。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制作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教具是无法买到的,在动手制作时材料应该是廉价的或者是可以废物利用,在制作教具之前先考虑好制作步骤,把准备工作做好,并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这样就不会花费很多时间。
2. 在地理小组中,一些十分起劲的学生往往包办任务,即使不是全部任务,也要包办大部分,而且是最有趣味的任务。
一般说来,这种学生不久就会对任务冷淡下来,不能贯彻到底,而且对小组中其他学生也有不好的影响。结果是小组中只剩下两三个学生担当着过重的任务。教师应该适当地分配任务,使大家的任务都是适度的,大家都感到有兴趣。给学生留作业或习题的时候,不仅应当估计这些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而且应当注意学生能不能做出来。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地理教具制作小组的组织原则
1.第一次要给一些容易的、很快就能完成的制作,这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还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愿望。也就是说,如果他喜欢塑造,就可以让他做模型。
2.进行地理小组的工作,应当没有任何的强迫性。给学生加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把新制作的教具在教室中悬挂起来,或者在上课时分析研究,这对于那些制造教具的学生,就可以给予很大的鼓励。
3. 制作教具的工作必须具有各种形式。
各种教具必须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单靠一两种制作方法,是不能制造出所需要语言描述,揭露慈禧太后奴颜婢膝的丑恶嘴脸和马克吐温义愤填膺的对八国联军罪行的强烈谴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六、以体验实际生活了解历史
生活中有历史,历史中有生活,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让学生访问老人,畅谈古今对比;搜集布票、粮票、油票、豆腐票,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今天,从毒品的蔓延联想到虎门销烟的艰辛;全球经济化的利弊我们生产与生活密切联系及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对世界的威胁和世界人民所肩负的责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互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充分去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思考路在何方,以及如何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第4篇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政治课堂中, 利用有效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起以情境为依托的课堂教学环境, 能够克服以往政治课堂因内容抽象而带来的沉闷与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根据, 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阵地。教材的编写者们围绕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突出了情境的设置。如, 在每一框的前面设置导入情境,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情境。然而, 这些情境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性化和差别性不足, 需要教者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实际, 及时选择生成一些贴近当地和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以此作为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二、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1.媒体辅助, 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内外因对事物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 可制作播放“玉米种子发芽到长叶长枝最后到受粉结玉米”整个过程的课件。
分析: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及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由于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 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改变其单调乏味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中, 将媒体引入课堂拉近了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帮助学生理解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单靠语言的讲述较难达到此种教学效果。
2.运用材料, 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正确行使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内容, 教者出示如下材料供学生阅读: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 全国各地的超市在营业期间均有发生顾客自行拆开食品包装品尝, 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的现象, 仅此一项各大超市的损失金额幅度在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 (1) 这些顾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确行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什么? (2) 作为一名消费者,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3) 除了上述2个问题, 你还有怎样的问题要问?
分析: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材料创设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本课的教学中, 教者所设置的针对性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消费者的权利”这一重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语言渲染, 触动心灵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 为了突出“发扬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了自身语言渲染的功效。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 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现在条件好了, 没有必要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古语曰:‘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实践表明, 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生活过于奢侈消费, 长此以往会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 这种精神都不能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 我们应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老师期待着你们实际行动的展现!”
分析: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激情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本节课中, 教者的激情语言表达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此外, 肢体语言的运用也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控制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1) 师与生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2) 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通过正确处理, 实现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第5篇
我认为要实现对话式的思品课教学, 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四不、四有”。
一、浅而不浮, 难而不涩
我非常认同的一种课堂问题设计观点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于简单的内容, 要浅入深出, 全面拓展它的外延。问题虽浅但要有无限的延展性, 以便我们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契机, 从而生成新的问题, 也就是在学生的答案上做文章, 追加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有何收获”等, 自然的将话题展开, 从而真正实现课堂对话。
二、启而不限, 杂而不乱
在进行启发式提问时, 教师往往在启的同时无形中会给学生一个限度, 针对性太强, 急于将学生引进自己的答案中, 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度。
三、深则有度, 宽则有边
对话式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是循着话题一步步的将问题加深、加宽, 这时要注意一定的限度。只要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就要马上收住, 有时教师可能认为课堂气氛很热烈, 就此打住意犹未尽, 于是问题越提越多, 越问越深, 追求淋漓尽致, 殊不知此时已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中心话题, 表面上营造了一种“海阔凭鱼跃”的热闹氛围, 但实际上热闹有余, 成效不足。
四、导则有方, 训则有道
思想品德课上有很多内容都是思想性、教育性较强的, 学生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 有时甚至是抵触的。在讲这些内容时, 他们不愿开口, 对话更无从谈起。我觉得这时候,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就得像猎人引小动物入陷阱一样, 先别让他发现老师的意图, 当着小动物的面挖了陷阱让他跳他肯定不跳, 所以, 要先把陷阱伪装起来, 等他发现时, 他已经在里面了。也就是说, 我们所提的问题要看似不着痕迹,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创设课堂情境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第6篇
关键词:情境,导入,剖析,回归,问题
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科目,是宣传国家政治方针,法律法规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内容理论性、政策性、时代性都比较强,在政治课堂上很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怎样把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很多老师一直为此感到困惑。“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情境教学”法谈谈我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课前我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本课内容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时,首先向学生播放,他们耳熟能详的本土视频歌曲《走进黔东南》,加上教师的提问“我们生活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你知道黔东南的自治情况吗?”这一情境的创设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本土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发言的欲望,进而唤起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欲望。
二、深入情境剖析教学内容
教师要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所谓“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然而“用教材”就是不仅把教材当作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途径、一种方式,即一种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对课堂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自己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课堂上的置疑、讨论、探究、讲评,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情境中探究、讨论、生成知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生成知识、掌握知识。
三、情境回归体验践行
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要以先进的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的行动,从而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能自觉地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达到情感的升华。
例如:在“昔日的黔东南——今天的黔东南”这两个篇章中,学生感受到了黔东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今昔黔东南”的对比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优越性,进而从内心上认同并维护这一制度。紧接着教师过渡进入第三个篇章——“明天的黔东南”,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黔东南明天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景象,使学生身心引起共鸣,调动他们积极投身黔东南建设的意愿,感到作为黔东南人应自豪、骄傲,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四、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过去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过多地采用知识本位的灌输,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二)情境创设要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会问”(即质疑和提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会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整合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这当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三)情境回归要突出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的过程。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也有重要的意义。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第7篇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凭满腔热情是难以实现的。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效使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而成功的教学就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生活情境, 形成交际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确立学习目标, 在学生参与讨论热烈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传送到学生的大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人, 营造轻松的情境, 制造一种真诚、可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有极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智慧。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兴趣是永恒的, 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对你课堂的渴望, 所以在有限的40分钟里, 要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整体再现高效课堂的精彩和绚丽。
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神饱满, 抑扬顿挫, 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 进而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事实证明, 情感因素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 对唤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影响深远。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 创设真实的情景, 帮助学生将教材、范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觉得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 也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自然愉快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进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 更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其次,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开心, 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拘束, 那么, 你的教育就已经是失败的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教材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认知和思想识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积极创新, 创设有效语言情境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情景不能过多重复, 而是要借助多媒体, 再现情境, 有时候教师动一下脑子, 换一个小花样, 就能把知识内容形象化, 展现出新的风采, 再次吸引学生, 课堂上, 要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知识。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理解来尽情展现。
教学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 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趣和求知欲, 并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效,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和形象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 语言和情境结合, 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也为小学教学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被深深感染。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备课上认真、下功夫, 要严格依托文本, 准确渲染情感和情境,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深入地学习, 让老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上“好课”, 是每位教师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好课需要激情, 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我们能在教育的视野和激情里, 在自然而丰满的机智里, 在余韵无穷的反思中铸就一种教育风格, 我们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生态的教学之链。
参考文献
[1]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对话及其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译林出版社, 2013年9月第181-199页.
[2]郑杰斌.关于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及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师上好课的秘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9-46页, 第134-190页.
如何创设有效课堂情境 第8篇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教师不能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情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教师要深层次挖掘教材,把握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上。如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李大爷购家电”的购物情境:李大爷家购买彩电3900元、冰箱2700元。请帮李大爷算算一共花去多少元钱?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问题中去,让学生在分析、探索、比较、感悟中提出:彩电比冰箱贵多少元?冰箱比彩电便宜多少元?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计算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数学味游戏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学生喜欢游戏是天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数学再创造,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先让学生玩一个有规律的拍手游戏,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到“找规律”的学习中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
三、创设挑战性操作情境
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操作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操作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创设操作情境:事先准备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甲组的小棒分别长5cm、3cm、8cm,乙组的小棒分别长5cm、3cm、7cm,丙组的小棒分别长5cm、3cm、10cm。首先问学生: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图形,如果给你任意3根不同长度的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这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用准备好的三组小棒摆一摆,并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进行反馈。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甲组和乙组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只有丙组的小棒可以摆成三角形。趁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接着追问:为什么甲乙两组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而丙组可以呢?它们每组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一步步操作实验,学生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种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得来的知识,比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更直观,印象也更深刻。
四、创设互动性探究情境
学生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指导学生掂一掂物体的重量,然后用语言描述如何得到物体质量的过程,认识“克”和“千克”是用来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最后,同桌交流探讨“一袋砂糖重500克、几袋砂糖重1千克”的计算方法———数数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一个鸡蛋大约重60克,几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五、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像、动画、音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数学信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把圆切拼成已知图形”的问题情境,动画演示把圆切拼成4等分。相机提问:这样的图形你能计算面积吗?学生马上说:不能。我再追问: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以积极的心态进入了学习情境。然后,我又精心搭建了思维发展的平台,向学生抛出新问题,指导他们思考、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把圆等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62等分、124等分、248等分的动画演示,同学们豁然开朗。这节课,使我看到了学生在争议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也感受到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创设激励性评价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二”时,我设计三级评价的递进式作业:第一级简单易行,即想口诀求商,读口诀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第二级深思熟虑,即把18个桃放在几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正好放完;第三级跳一跳摘“桃子”,即一瓶钙片30片,每天3次,每次2片,一瓶钙片够吃几天?这样设计课堂评价的递进式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