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测定干扰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测定干扰范文(精选9篇)

测定干扰 第1篇

在当前信息时代之下,铁路运输为了进一步推动整个运输体系的安全运行,在通信方面不断加强建设。当前铁路通信网已经成为了当前确保铁路运输环境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考虑到铁路通信网络服务覆盖区域的带状特征,必然相对其他社会通信网络会面对更多的干扰,因此,如何切实对干扰实现测定和排除,就成为了当前铁路通信环境中的重要职责。

1 铁路通信网干扰状况分析

铁路移动通讯系统(GSM-R,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 for Railways)是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系统所统一采用的通信网络载体,从根本上说,这种技术是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应用。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GSM-R和常规的GMS在技术核心层面表现出极强的一致性,对应地必然导致GSM-R要面对来源于GSM的更多干扰问题。与此同时另一个方面,铁路通信系统服务区域是以铁路运输系统作为核心的非直线带状区域,并且横跨极大的地理范围,同时需要面对诸多复杂的自然环境,因此信号在这样的环境传输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遭到来源于GSM-R系统外界的干扰影响。

想要实现对于GSM-R系统干扰状况的准确测定,首先需要对其所面临的干扰状况进行了解。对于GSM-R系统而言,常见的干扰可以分为系统内干扰和系统外干扰两类。对于系统内干扰而言,进一步分为同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以及直放站干扰三种。其中同临频干扰,同时是考虑到GSM-R系统本身在资源方面仅占有较窄带宽,从而导致在GSM-R系统中不同的区段之间可能会造成的使用同一或相邻频点的复用距离减小,从而造成干扰的问题。并且这种情况会由于铁路运输系统本身的曲线特征而加剧。当C/I<12d B或C/Ia<-6d B的时候,即构成干扰。而互调干扰则是指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加到非线性器件上时所形成的干扰。直放站干扰则是考虑到GSM-R系统在隧道内环境展开工作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级联直放站方式进行服务覆盖,并因为直放站同频放大且对于信号的处理需要时间,因此每段信号之间均会设置时延,而当时延超过GSM-R系统能够分辨的时间窗时,就会产生同频干扰。除此以外,硬件故障,诸如载频、天馈避雷器、天线等设备故障原因也可能会造成GSM-R系统内部干扰的产生。

而从GSM-R系统外部的角度看,主要需要考虑的干扰因素是频带问题。从占用频带角度看,GSM-R通信系统在我国使用上行885~889MHz以及下行930~934MHz频段,而GSM系统在社会中采用的是上行890~915MHz,下行935-960MHz以及上行1710-1785MHz,下行1805-1880MHz两个频段,并且CDMA系统使用上行825-840MHz,下行870-885MHz频段。由此可见GSM-R系统的夹缝地位,极易招致干扰的形成。其上行临界889MHz与GSM系统上行的890 MHz之间的区隔仅为1 MHz,并且同样的隐患也存在于下行频段以及GSM-R与CDMA系统之间,过小的区隔导致其干扰本身的易于发生。

除此以外,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其他干扰,诸如非法电台以及有线电视倍增器漏泄杂波干扰、微波及对讲机系统杂波干扰等多个方面,也都是GSM-R系统干扰形成的主要原因。

2 GSM-R 系统干扰的测定

干扰对于GSM-R系统的正常工作而言,其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展开切实有效的测定,并且在此技术上实现对于干扰的判断并且加以排除。通常而言,需要在存在干扰的区域内进行电测环境测试,来实现对于干扰源的定位。这种做法本身是在关闭GSM-R基站的前提下展开对于铁路沿线电磁信号的测试,所采用的相关设备包括场强测试仪、距离传感器、GSM-R天线、GPS、测试手机以及必要的软件支持,并且能够适应列车行驶环境工作需求。

展开测试的第一步,是获取相应的数据,即在测试列车行驶的过程中用场强测试仪展开连续性的扫频。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列车的位置进行定位,并且需要依照地面铁路沿线的公里标或其他位置信息对自动测试系统的距离信息展开校准。在距离传感器发生故障,或者无法有效展开工作的情况下,应当用GPS作为测距的补充工具实现对于列车的定位,对于隧道等环境,应当尽量匀速行驶,以实现对于位置的有效估计。在数据采集的整个过程中,应当以GSM-R基站区间作为基准展开测试手机扫频,进一步求出干扰信号来源基站的识别BSIC码,通常而言会存在多个频点干扰,可能会对应有多个BSIC码,此外还应当对干扰信号场强展开完善记录。

完成数据获取工作之后,应当对测试数据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具体包括确定场强数据统计方法、场强测试仪采集数据处理、统计测试区间整体电磁环境图以及深入分析获取相关报告等几个阶段。在确定场强数据统计方法阶段,应当明确多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环境和技术特征,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算术平均法以及计算95%累积概率电平。其中前者是展开面向于整个数据序列的滚动平均来实现数据的平滑处理,剔除其中偶发性的数据干扰来进行工作的。进一步依据李氏定律,当信号衰落并且满足瑞利分布的时候,在40个波长的取样区间长度内抽取36-50个样本并且求取局部均值,即可获取到90%置信度条件下的样本均值估计量,并且其偏差控制在1d B范围内。同时偏差的的值会随着样本数的增加而减小,这就是李氏平均。

而后者则相对复杂,设第n个频点在第i区间内累积概率p处的电平值为Rxlev ni, P,则有如下定义如式(1):

进一步对各个区间的Rxlev ni, P进行统计,取P=95%水平,依据EIRENE规范算法展开计算。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选取统计窗口100m,滑动步长同样为100m展开统计。

两个方法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都有应用,其中前者是对场强均值的反映,剔除了一些衰落信息,而后者则用来与要求的门限值做比较来统计合格率,可对场强覆盖进行评估,通常用于无线网络的验收测试。

数据经过初步的处理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场强测试仪采集数据展开处理。在采用李氏平均算法的情况下,采用相对具有代表性的900MHz频率作为参考,其波长为0.33m,因此样本区间d应当为40λ,约为13m。即相应的处理数据步骤,应当首先以13m作为统计样本样本区间,统计样本区间连续。在一个统计样本区间内对采集到的数据展开算术平均统计,最后测试系统偏差和天馈系统损耗状况,对应的进入检测结果。

在完成这些计算工作之后,即可以针对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并且进一步统计出测试区间的整体电磁环境图,形成更为直观的电磁环境体现。根据测试区间内的电磁环境图对于干扰严重的区域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需要注意将干扰严重的区域内,所有的干扰信号覆盖状况进行一一罗列。最后生成面向于干扰信号的具体状况实现具体的表格分析,应当考虑在内的分析特征应当包括干扰频点、最大干扰强度、LAC /CI、干扰基站区间、公里标区间、经度区间、纬度区间等内容,最终结合相应的计算结果,形成相对完整的GSM-R系统干扰测定报告。

3 结束语

在对GSM-R系统实现有效干扰测定的基础上,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干扰排除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GSM-R系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干扰并非稳定存在状态,除了系统的测定,还应当依据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包传输状况,展开更具有针对性且规模更小、更为便捷的测定。并且依据相应的干扰检测报告,切实实现面向于GSM-R系统的有效的干扰排除,才是干扰测定工作的切实价值。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GSM-R系统本身的工作以及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特征做出了必要的分析,对于该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几个主要方面干扰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后进一步基于实际情况,对于如何切实有效的展开GSM-R系统干扰的测定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于切实深入的获取GSM-R系统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一定的积极价值。

测定干扰 第2篇

摘要:文章讨论了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时,水样的`保存条件及水中的干扰物质对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探讨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消除方法以及水样的最佳保存条件.作 者:赵凯 戚卫伟 岳杨 ZHAO Kai QI Wei-wei YUE Yang 作者单位:赵凯,戚卫伟,ZHAO Kai,QI Wei-wei(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大连分局,辽宁,大连,116001)

岳杨,YUE Yang(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鞍山分局,辽宁,鞍山,114002)

期 刊:东北水利水电 Journal: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OF NORTHEAST CHINA年,卷(期):,28(2)分类号:X824关键词:水样保存 干扰物质 化学需氧量 测定 影响

测定干扰 第3篇

关键词:硒;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干扰因素;效果

我国的恩施地区被称为世界“硒都”,拥有着世界唯一的独立硒矿矿床,青海海东地区也发现富硒土壤,但是它们的储量相对于我国对资源的消耗量来说还是太小,因此我国也在进一步完善国内的相关硒元素检测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对岩石当中的硒元素进行检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且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

一、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测岩石中硒的实验方法

(一)实验仪器和试剂

在本次实验研究当中所使用的实验仪器是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生产的间歇泵进样原子荧光光度计,型号为AFS-8330,硒空心阴极灯。而试剂则包括硒标准溶液(浓度为0.1μg/ml),氢氟酸、硝酸、高氯酸、盐酸,均为优级纯,去离子水,硼氢化钾溶液(浓度为1%),三价铁离子溶液(以20%的盐酸作为溶剂溶液,浓度为8mg/ml)。

(二)实验仪器参数设定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设定在270v,灯电流为60mA,原子化器的高度设定为8.5mm,氩气流量为300L/min,测量方式为标准曲线法,读数时间为10s,延迟时间为1s。

(三)样品的分析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应该利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重量在0.2500g的分析样品,并将其放入以聚氯乙烯制成的烧杯当中,用少量的水对样品进行浸润,然后在样品当中加入15mL混合酸溶液(氢氟酸:硝酸:高氯酸为3:3:1)并将烧杯置于电热板上进行加热,这样就能够使样品产生分解。当高氯酸开始出现冒烟,其体积蒸发至2ml时,在其中加入1:1的盐酸溶液5ml,并利用电热板对其进行持续性加热,在溶液沸腾之后2分钟将其取下。

将热分解处理之后的样品放在常温下进行冷却,待冷却到室温之后,在溶液当中加入2ml的三价铁离子溶液,并将整体溶液转移到规格为25ml的比色管当中,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用柔力将溶液摇匀,在试管架上进行静置,待溶液变清为止。

二、检验结果的探讨

在本次研究当中共对硝酸-硫酸混合液和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混合液两种酸液进行分解。其中在对硝酸-硫酸缓和也进行分解的过程中,由于硫酸样品溶液当中硒离子的含量较为丰富,对硒离子的痕量检测结果不利。而采用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混合液的分解体系进行分析,在对样品进行分解时需要按照要求对剩余溶液体积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相关试验证明,如果将溶液全部蒸干,则硒离子总量当中的20%就会随着蒸汽散发到空气当中,这样就会使检测结果普遍偏低;而过在整个分解的过程中,将溶液的剩余体积保持在1-2ml以内时,蒸汽所损失的硒离子数量就可以忽略不计,对整体检测结果没有较大的影响。

三、检验过程中干扰因素和消除措施

(一)离子价态对检验的干扰和清除

在采用混合酸溶液对样品进行分解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硒离子均是以六价的形式存在于分解溶液当中。但是六价的硒离子在酸溶液当中不能够与硼氢化钾进行反应,而如果不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就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为了保证六价硒转化为四价硒,可以将溶液置于盐酸环境当中利用加热的方式对其进行转化,加热时间一般持续2分钟左右。

(二)三价铁离子和盐酸的干扰和清除

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当所使用的盐酸介质的浓度在1mol/L以上时,检验结果当中的荧光信号就会保持在一个恒值上。因此,应该在检验的过程中对酸介质的浓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酸介质进行选择时不能局限于纯溶液当中,而应该是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整体检验的准确率。

根据研究显示,在对硒含量进行测定的过程中,三价铁离子含量和酸浓度对于检测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本次实验当中已看出,当盐酸的浓度保持在1-8mol/L时,硒的荧光信号则在4mol/L的数值处具有一个峰值。而当盐酸溶液当中含有三价铁离子时,这一荧光信号将不再是一个恒定值,同时也使得最佳的酸浓度范围逐渐变窄。同时,在不同浓度三价铁离子的作用下,硒离子含量的检测结果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当三价铁离子含量超过7mg/ml时,硒离子的检测灵敏度数值是最高的,并且对于干扰的抑制情况也是最佳的,本次实验当中选择加入的三价铁离子量为8mg/ml,同样达到了这一效果。

(三)共存离子的干扰和清除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矿质岩石当中,其不仅含有硒离子,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其它离子,而世界范围内仅在我国恩施地区存在着单纯的硒矿矿藏。而在自然岩石当中所包含的离子为铁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而这些离子都将成为检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为了避免这些共存离子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可以通过增加三价铁离子含量的方法与这些离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可以利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这些离子去除,但是需要根据国际标准规定进行添加,以免起到反作用。

结语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利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岩石当中硒离子含量的方法仍然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干扰因素,并将其逐一去除。

参考文献:

[1]杨英桂,白小娟.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总砷[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47(01):96-98.

[2]廖朝东,陆建平,胡勇辉,刘守庭,黄志标.微波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米粉中砷、汞[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47(07):857-858.

[3]董亚妮,田萍,熊英,胡建平,牟乃仓,罗冰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铅锌矿石中的微量锗[J].岩矿测试,2010,29(04):395-398.

[4]何飞顶,李华昌,袁玉霞.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红土镍矿中砷锑铋[J].冶金分析,2011,31(04):44-47.

氧化法消除胆红素对肌酐测定的干扰 第4篇

1 测定原理

碱性苦味酸速率法[1]测定的原理是肌酐同碱性苦味酸反应生成橘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通常在510nm根据测定时间(20~80s)内血清和标准液吸光度的增加量计算肌酐的含量。而胆红素在510nm处也有较强光吸收,并且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620nm处有强光吸收的胆绿素,而胆绿素在510nm处只有很弱的光吸收,这样就掩盖了肌酐本身的显色反应的表现,从而使结果偏低,甚至出现负值。用高铁氰化钾做预处理,将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从而避免胆红素对肌酐测定的负干扰。

2 材料与方法

2.1 胆红素标准

浓度600umol/L。

2.2 碱性苦味酸试剂

伊利康公司肌酐测定试剂盒,按说明书混合作为试剂2(R2)。

2.3 高铁氰化钾试剂

浓度2mmol/L生理盐水溶液,作为试剂1(R1)。4℃可稳定4d。

2.4 方法

标本:R1∶R2=20μL∶20μL∶400μL。主波长505nm,副波长570nm。样品与R1混合后5min再加入R2,延滞时间60s,读数时间60s。测定结果乘以2。

3 结果

3.1 2种方法的比较

选取胆红素和肌酐正常参考值范围的血清,配成非黄疸混合血清,并用苦味酸法平行测定肌酐浓度20次,平均值为101μmol/L,再取一定量的此血清,溶解胆红素标准,配成(30~600μmol/L)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混合血清。在东软NSA-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高铁氰化钾法和苦味酸法进行肌酐测定。苦味酸法测定结果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肌酐浓度明显降低。测定范围在98~46μmol/L。而高铁氰化钾法黄疸对其影响不大与混合血清肌酐定值(101μmol/L)接近。测定范围在107~90μmol/L。

3.2 方法的精确性

本方法批内变异系数(CV)为1.21%~1.50%,批间CV为1.30%~1.72%,平均回收率为10 1.7%。

4 讨论

笔者在东软NSA-400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建立的高铁氰化钾法,在高铁氰化钾浓度的选择上以2.0 mmol/L为合适。因浓度过低,胆红素转化成胆绿素不彻底使肌酐浓度偏低。反之结果偏高。由于在预处理中附加万分的介入,破坏了原有的反应体系,可能会引起新的干扰,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总的来说,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相对准确等优点,比之酶法在价格上低廉得多,可做为日常工作中对消除胆红素在肌酐测定中负干扰的较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的干扰及其消除 第5篇

干扰可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光谱干扰和背景干扰四大类。这些干扰对不同的原子吸收分析技术的影响大小不一, 其中体现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更多一些。

一、物理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 由于试样任何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原子吸收信号强度变化的效应。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时, 样品溶液是通过雾化器内部产生的负压被导入雾化原子系统的, 不像流动注射那样由注射泵强行进样, 因而进样速率受溶液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的影响较大。物理干扰一般都是负干扰, 最终影响火焰分析体积中原子的密度。

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

1、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 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当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有困难或试样组成不详时, 需采用标准加入法来消除物理干扰。

3、当被测元素在试样溶液中浓度较高时, 可以用稀释溶液的方法来降低或消除物理干扰。

4、避免使用粘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稀释试样溶液。

二、化学干扰

从本质上来说, 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化学干扰是一种对于被测元素形成自由原子的干扰。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如果被测元素不能以基态原子蒸气的状态存在于光传播路程中, 即使在样品溶液中有该元素, 它也不能被测定。

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

1、使用高温火焰, 使难挥发、难解离的化合物完全基态原子化。

像测定Ca、Ba、Sn、Se等元素时, 采用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化学干扰要比常用的空气-乙炔火焰的要小得多, 原子化效率更高。

2、加入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

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 从而使被测定元素从含有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加入保护剂使待测元素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可保护待测元素不受干扰。

3、调节燃烧器高度到一个合适位

置, 让光束通过火焰温度最高和还原性气氛强的地方, 使得此时不同组成溶液的灵敏度差别最小。

4、尽可能让校准溶液与样品溶液的组成包括无机酸种类与浓度相同。

三、光谱干扰

与发射光谱相比较, 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光谱干扰要少的多, 这也是原子吸收分析技术的一个很大优点。因为原子吸收测量的是吸光度信号而非直接的发射强度本身进入到吸收曲线宽度内的发射才被计算到吸光度中, 而且原子吸收的初始光源是由一种或少数几种元素制成的, 光源本身就起到了对测量信号的过滤作用。但在实际分析中还是可以观察到光谱干扰, 光谱干扰分为发射线干扰和吸收线干扰。

发射线的干扰是由空心阴极灯产生的, 其中包括被测元素本身各条放射线之间的影响, 光源中惰性气体放射线对测定线的干扰以及空心阴极灯阴极材料中其他元素的放射线对测量谱线的干扰。Fe、Ni、Mn、Cr及多种稀土元素明显存在同种元素间多条谱线的干扰。放射线干扰的消除常常可以通过选用窄一点的狭缝宽度加以克服, 阻挡其他谱线进入。

四、背景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得的吸光度信号是由两部分吸光度叠加而成的, 一是与目标元素含量有关的原子特征吸收, 它的数值可以计算出样品浓度, 另一部分则由被测溶液中除目标元素以外的原子、分子或其他物质与放射线作用所产生, 它不能用来计算样品浓度, 称为背景吸收。通常由三种机理形成:1、未分解的分子吸收;2、原子化器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对于发射光的散射, 即粒子散射;3、与分析线非常近的邻近谱线的吸收。

背景干扰属于可加性干扰, 只有通过减掉或加上一个数才能得到正确结果。主要有如下背景校正技术:

1、氘灯扣背景法其原理为:

在原子吸收仪器的光路上安排有放射线光谱的空心阴极灯和发射连续光谱的氘灯, 它们的发射光通过机械调制或电调制分时交错的通过原子化器, 分别得到各自的吸光度。

2、自吸收法工作原理是利用一

个特制的空心阴极灯, 交替测定用小电流点燃空心阴极灯时的吸收信号和用大电流点燃空心阴极灯时的吸收信号, 以两者之差作为样品溶液中目标元素扣掉背景后的净吸光度信号。

3、塞曼效应法利用塞曼效应校正背景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 光源调制法这种方法是将磁场加在光源上, 使共振发射线发生塞曼分裂, 光束方向平行于磁场。 (2) 吸收线调制法这类方法是在原子化器上施加磁场, 光束方向垂直于磁场, 使吸收线发生塞曼效应。

参考文献

[1]邱德仁:《原子光谱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测定干扰 第6篇

1 材料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DH5α,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保存;PCR试剂盒、pMD18-T载体、凝胶回收试剂盒及常用工具酶, 购自TaKaRa公司;琼脂糖, 购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LB培养基, 购于Invotrizen公司;氨苄西林, 购于Promag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参照GenBank中ChIFN–α的核苷酸序列 (AB021154) , 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1对特异引物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 序列为forward primer 5'-GCGAATTCTGCAACCAC-CTTCGCCCCCAG-3' (下划线部分为EcoRⅠ酶切位点) , reverse primer 5'-GCGCGGCCGCCTAAGT-GCGCGTGTTGCCTGT-3' (下划线部分为NotⅠ酶切位点)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从鸡肝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先将组织剪碎, 然后转入匀浆器中充分匀浆, 用TE缓冲液按1∶5的比例进行稀释;收集悬液于离心管内-20℃反复冻融3次, 取出, 5 000 r/min离心5 min;取472.5μL上清液于另一支离心管中, 加入25μL 10%SDS (终浓度为10.0μg/m L) 混匀, 50℃水浴过夜;加入20 mg/m L的蛋白酶K (变清亮为止) 2.5μL, 用等体积的苯酚∶异戊醇抽提3次, 吸取上清液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0.1倍体积的3 mol/L NaCl, 于-20℃沉淀30 min;1 000 r/min离心10 min;取沉淀用70%乙醇洗1次, 真空抽干, 用20μL ddH2O溶解, -20℃保存, 备用。

2.3 基因的扩增

以鸡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 反应体系 (25μL) :DNA模板2μL, 上、下游引物各1μL, 2Master mix 12.5μL, ddH2O 8.5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 55℃退火1 min, 72℃延伸1 min, 共35个循环;72℃再延伸10 min。

2.4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将PCR产物用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后插入p MD18-T载体, 重组质粒命名为T-ChIFNα, 转化E.coli DH5α菌株进行蓝白菌落筛选;挑选白色菌落扩大培养, 提取质粒, 经EcoRⅠ和NotⅠ双酶切鉴定, 取阳性质粒-20℃保存, 备用。

2.5 阳性质粒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将T-ChIFNα质粒送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

3 结果

3.1 ChIFN-α基因PCR扩增结果 (见图1)

3.2 T-ChIFNα双酶切电泳鉴定结果 (见图2)

3.3 ChIFNα基因测序结果 (见图3)

注:下划线部分分别为EcoRⅠ、NotⅠ酶切位点。

该基因全长489 bp, 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 编码162个氨基酸, 将其与国外报道的ChIFN-α基因序列相比同源性为100%。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扩增出的ChIFN-α基因与人 (NM_000619) 、鹌鹑 (AJ001678) 、火鸡 (AJ00725) 、猪 (DQ66352) 、牛 (NM174086) 、鸭 (AF087134) IFN–α的同源性分别为38.8%、95.2%、96.4%、4.2%、4.4%、80.2%。说明ChIFN-α基因与哺乳动物的同源性较低, 与禽类的同源性较高。

4 讨论

测定干扰 第7篇

化学肥料是保障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浓度、复合和缓控释新型肥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5,6,7]。在其生产过程中不但混配磷、钾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中量元素肥料,而且根据作物需求添加铁、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肥料[8,9]。所以,应用Nessler光度法测定肥料中铵氮含量时需要消除微量元素金属离子的干扰,目前鲜有研究报道多种金属离子存在时Nessler光度法测定肥料铵氮的要求[10,11]。故此,本文以酒石酸钠-柠檬酸钠混合溶液为掩蔽剂,研究Nessler光度法测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肥料中铵氮含量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条件。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

化学肥料中常用的微量元素主要为Fe2+、Mn2+、Cu2+、Zn2+等[12,13],本试验以其为干扰背景研究Nessler光度法测定肥料铵氮含量的方法。上述离子溶液分别由FeSO4·7H2O、 MnSO4·H2O、 CuSO4·5H2O、 ZnSO4·7H2O配制,铵氮溶液由(NH4)2SO4配制,Nessler显色试剂为KI-HgI2-KOH体系,掩蔽剂为10%酒石酸钠-10%柠檬酸钠混合溶液,试验所用药品均为分析纯试剂。

1.2 方法

以氮肥(N)为计算基础,工业生产配肥和农田施肥时通常添加2%(Fe)、 2%(Mn)、 0.6%(Cu)和1.5%(Zn),本试验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溶液的配制,设定测定溶液中铵氮含量和微量元素离子总量分别为0.14 mmol N·L-1、0.02 mmol·L-1,Nessler显色剂用量为测定体积的5%。分别研究微量元素离子种类、掩蔽剂用量、显色时间对Nessler反应体系显色过程的影响以及最佳测定波长、检测限和定量限。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量元素种类对Nessler反应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以不含微量元素离子溶液中铵氮含量为对照(CK),计算微量元素离子存在时铵氮得率。如表1所示,当测定溶液为单一微量元素离子时铵氮得率为100.0%(±1.82%,标准误,下同),含有两种微量元素离子溶液的铵氮得率为100.0%(±4.76%),当测定溶液中存在三种微量元素离子时铵氮得率为96.8%(±1.79%),Fe2+、Mn2+、Cu2+、Zn2+四种离子共存时测定溶液铵氮得率为96.9%(±0.10%)。所有处理的铵氮得率平均为98.9%(±3.62%)。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微量元素离子种类对Nessler光度法测定肥料中铵氮含量无显著性影响。

2.2 掩蔽剂用量对Nessler反应体系的影响

随着混合掩蔽剂用量的增加,测定溶液的颜色由澄清逐渐混浊。掩蔽剂用量为总体积的2%时,铵氮含量测定值仅为理论值的93.0%(±2.09%)。掩蔽剂用量升至5%时,铵氮含量为理论值的101.9%(±1.06%),与理论值相一致。当掩蔽剂用量高于10%时,加入Nessler显色剂后溶液呈混浊状。因此,酒石酸钠-柠檬酸钠混合掩蔽剂用量应为测定溶液体积的5%。

2.3 显色时间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显色时间的增加,测定溶液铵氮含量测定值与理论含量的偏差逐渐降低,且样品平行间的标准误逐步减小。当显色时间为30 min时,溶液铵氮含量与理论值一致性达到最大,且样品平行间标准误最小。随着显色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铵氮含量测定值逐渐偏离理论含量。所以,显色时间应采用30 min。

2.4 最佳波长

测定溶液显色后在300~600 nm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如图1所示,溶液在381.4 nm处吸光度达到最大值。因此,在测定时波长可近似采用380 nm。

2.5 检测限和定量限

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以空白溶液测定值的3SD和6SD计算[14]。重复测定空白溶液铵氮含量,如表3示,计算所得检测限为0.006 mmol N·L-1,定量限为0.012 mmol N·L-1。

试验结果表明, Nessler光度法在微量元素离子干扰下测定肥料中铵氮含量时,以酒石酸钠-柠檬酸钠为掩蔽剂,微量元素离子种类对显色过程无显著性影响,掩蔽剂用量为溶液总体积的5%,显色时间为30 min,最佳波长为380 nm,方法的检测限为0.006 mmol N·L-1,定量限为0.012 mmol N·L-1。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Nessler光度法在多种微量元素离子干扰下测定铵氮含量的条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离子种类对显色过程无显著性影响,酒石酸钠-柠檬酸钠混合掩蔽剂可充分消除微量元素离子的干扰,掩蔽剂用量为溶液测定体积的5%,最佳测定波长380 nm,显色时间30 min。方法的检测限、定量限分别为0.006和0.012 mmol N.L-1。改进的Nessler光度法在肥料铵氮含量测定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测定干扰 第8篇

测定硫化物的SL89-1994标准规定了对硫化物的检测采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的分光光度法。该法中硫离子和对氨基二甲基苯胺会在含高价铁离子酸性溶液中形成亚甲蓝染料, 通过对该蓝色的吸光度来测定硫化物含量。而亚硝酸盐氮中NO2N会与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 从而对硫化物的测定造成干扰。

本文针对亚硝酸盐氮在硫化物测定的干扰及对其的消除方法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仪器:UV754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碘量瓶、烧杯、比色管、玻璃比色皿、棕色酸式滴定管及中速定量滤纸等。

实验试剂:硫化钠的标准溶液、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硫酸铁铵溶液、乙酸锌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标准溶液、硫代硫酸钠的标准溶液、硫酸及淀粉溶液等, 所有溶液用时现配, 常压下4℃保存。实验用水为二次纯净水 (用前排气做到无CO2残留) 。

1.2 方法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0.074gNaNO2固体, 加入到10mL浓度为1.000mg/mL的硫化钠 (Na2S) 标准溶液中, 搅拌溶解后用二次纯净水稀释到100mL, 得到NO2-N的浓度大约为150mg/L, 硫化物的浓度为100mg/L混合液。然后分别按照标准中注明的分光光度法、碘量法对溶液中两组份浓度进行测定, 并通过对两者加标回收率的计算对NO2N在分析测定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进行分析。

在用标准方法碘量法进行测定时, 为了验证消除NO2N影响, 依次用二次纯净水冲洗1次、2次、3次, 分别计算冲洗后的加标回收率。根据测定结果, 分析NO2N影响消除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光光度法下测定的结果

标准中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由于在溶液中, 硫离子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作用, 生成亚甲蓝, 且浓度与颜色成正比, 所以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硫离子含量。首先测定上文所述溶液中的NO2N含量, 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测定的平均浓度为159.40mg/mL, 在配置溶液允许的范围内。

再将上述混合溶液再稀释12.5倍后, 取出2ml稀释后的溶液进行硫化物浓度测定, 再将其换算为原溶液的硫化物浓度。实验包含若干平行实验, 计算出的硫化物平均浓度及加标回收率的平均值结果见下表2所示。结果显示测定的浓度仅为6 1.5 4mg/mL, 远低于配置溶液, 超出了配置误差范围。

2.2 碘量法测定结果

碘量法的工作原理是使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与过量的碘反应, 反应完成后的溶液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 然后根据反应终点求得硫化物浓度。

在运用碘量法进行测定的过程中, 首先测定前文所述溶液中硫化物的浓度, 然后用二次纯净水将过滤后的滤纸进行分别冲洗1次、2次、3次, 并对每次冲洗后的加标回收率进行计算, 同时与冲洗前的加标回收率进行比较, 以此来验证NO2-N的干扰影响其消除情况。实验测定结果见下表3。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该实验结果说明, 当NO2-N的浓度为150mg/L、硫化物的浓度为100mg/L时, 用分光光度法测得硫化物的加标回收率是61.54%, 由此说明NO2-N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硫化物的结果的干扰非常显著。而用碘量法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却为60.45%。

在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的分光光度法及碘量法对水样的硫化物含量进行测定时, 如果水样NO2-N的浓度过高, 则会对硫化物的测定产生极为明显的干扰。而若用碘量法进行测定, 同时用无二氧化碳水对滤纸进行重复冲洗3次, 便可消除NO2-N对硫化物测定过程的干扰, 同时其加标回收率也高达103.35%, 在冲洗2次后仍能达到96.57%。

4 结语

利用SL89-1994标准测定硫化物的浓度时, 样品中NO2-N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严重干扰, 用不含CO2的二次纯净水反复冲洗样品2~3次以上, 可以有效消除干扰。

摘要:在SL89-1994标准硫化物测定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亚硝酸盐氮 (NO2—N) 的干扰, 为保证硫化物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提高标准方法的应用范围。本文按照该标准的要求、适用范围及方法原理, 通过实验验证了亚硝酸盐氮的干扰作用并给出了消除亚硝酸盐氮干扰的简易方法。

关键词:硫化物,亚硝酸盐氮,干扰,消除

参考文献

[1]薛秀慧, 刘春花, 黄海.简化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硫化物[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2 (12) .

测定干扰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和试剂

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大肠杆菌BL21(DE3)、台盼兰染色液由本实验室保存;RT-PCR试剂盒、各种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均购自Takara公司;T4DNA连接酶购自New England公司;Trizol试剂、PRMI1640培养液、小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Con A购自Sigma公司;蛋白质Marker﹑预染蛋白质Marker购自晶美公司;Transwell趋化小室购自Corning公司;HipTrap HP购自Amersham公司;咪唑购自北京中杉公司;Wistar大鼠,雄性,200 g左右,购自华西动物实验中心。

1.2 方法

1.2.1 克隆

用Trizol一步法从大鼠脾脏组织提取总RNA。参照Gen Bank数据库中IP-10基因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上游5'-GGAGGTACCGACGACGA CGACAAGAACCCAAGTGCTGCTGTCGTTC-3',下游为:5'-GCGGAATTCTACGGAGCTCTTTTAGACCTTC-3',其中上游引物5'引入Kpn I酶切位点,下游引物5'引入EcoR I酶切位点。经RT-PCR扩增IP-10目的基因片段,通过Kpn I和Eco R I双酶切将纯化后的PCR产物插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ET-32a(+)-IP10。经DNA测序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

1.2.2 pET-32a(+)-IP10融合蛋白的表达

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32a(+)-IP10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于3 m L LB培养液中(含Amp 50μg/m L)37℃培养过夜,小量提取质粒DNA,PCR筛选阳性菌落。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3 m L LB培养液中(含Amp50μg/m L),37℃200 r/min振荡培养过夜。将菌液以1∶100接种于500 m L LB培养液中(含Amp50μg/m L),37℃200 rpm振荡摇菌3 h至A600 nm约等于0.6时,加入终浓度为0.1 mmol/L 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22℃200 r/min振荡培养4 h。

1.2.3 融合蛋白的纯化

收集菌液,4℃7 000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沉淀按3 m L/g湿菌的比例加入超声破碎缓冲液,吹打悬浮细菌。以280 W,破碎15 s,间隔20 s,循环30次。将超声破碎后的菌液,4℃8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加入2SDS上样缓冲液,沸水煮5 min,离心后取上清进行SDS-PAGE电泳(电压90 V)分析。参照Amersham公司His Trap HP纯化柱说明书对上清液中的IP-10融合蛋白进行纯化。EP管收集蛋白。将上述蛋白样品加入2SDS上样缓冲液,沸水煮5min,离心后取上清,12%SDS-PAGE检测纯化效果。并用Bandscan 4.3软件和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含量。

1.2.4 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测定

利用微室跨膜迁移实验对纯化的IP-10融合蛋白进行活性测定。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摘取脾脏。剪成小块,放入加有无菌200目研磨网的研磨器中,用PRMI1640培养基研磨﹑冲洗﹑混匀。经密度梯度离心及尼龙毛枝法分离纯化鼠T淋巴细胞。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基混匀,将3m L/孔T细胞悬液(含ConA 20μg/m L)接种六孔板,于37℃5%二氧化碳孵箱中孵育12 h。台盼蓝染色检查活性,确定T细胞活性超过95%。用Coring公司3422 Transwell趋化小室进行T细胞微室跨膜迁移实验[7]。收集细胞,3 500 r/min离心3 min,用PRMI 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2.5106/m L。

实验组:微孔板上室中加120μL T细胞悬液;下室中加入含200 ng/mL pET-32a(+)-IP10融合蛋白的PRMI1640培养基600μL。设4个复孔。

阴性对照组:微孔板上室中加120μL T细胞悬液;下室中加入600μL PRMI 1640培养基。设4个复孔。

特异性阻断实验组:微孔板上室中加120μL T细胞悬液和兔抗鼠的IP-10抗体10μg/m L;下室中加入含200 ng/mL p ET-32a(+)-IP10融合蛋白的PRMI 1640培养基600μL。设4个复孔。

趋化小室放置37℃5%二氧化碳孵箱中孵育4h后。收集下室细胞,以血球计数仪计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重组质粒pE T-32a(+)-IP 10的序列鉴定

提取重组质粒,用pET-32a(+)载体的T7通用引物对插入目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测定由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 ET-32a(+)-IP10中插入目的基因为321 bp(包括两端的酶切位点),测序图谱。目的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核酸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Gen Bank报告的大鼠IP-10序列完全相同,且目的片段的插入方向正确,阅读框架不变,证实重组质粒pET-32a(+)-IP10构建成功。比对结果。

2.2 S D S-P A G E检测IP-10的表达鉴定

阴性对照[pET-32a(+)]经IPTG诱导后出现Mr约21 000的蛋白条带。重组质粒pET-32a(+)-IP10转化BL21(DE3)菌后,在IPTG诱导下表达,其表达产物于Mr约37 000附近出现一条很浓的蛋白表达条带,未诱导菌无明显的相应蛋白表达条带。用Bandscan 4.3软件分析E.coli BL21(DE3)表达的融合蛋白,结果显示4 h诱导的目的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SDS-PAGE电泳图,见图1。

2.3 pE T-32a(+)-IP 10融合蛋白的纯化

上清可溶性蛋白经His Trap HP柱亲和层析纯化,发现用不同浓度Elution buffer洗脱后,只有200mmol/L Elution buffer可获得较单一的Mr约37 000的蛋白条带,经Bandscan 4.3软件分析纯化后蛋白纯度可达90.0%。纯化样品的SDS-PAGE,见图2。

2.4 pE T-32a(+)-IP 10融合蛋白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

利用微室跨膜迁移实验对纯化的IP-10融合蛋白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IP-10融合蛋白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趋化活性,IP-10实验组与PRMI 1640阴性对照组相比,T细胞趋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兔抗鼠IP-10抗体能特异性阻断IP-10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特异性阻断实验组与PRMI 1640阴性对照组相比,T细胞趋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如图3所示。

3 讨论

目前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胞内多以无活性的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Novagen公司的pET-32a(+)载体带有硫氧还蛋白标签,硫氧还蛋白与外源基因融合表达时,可明显提高外源蛋白的溶解性,从而获得可溶的活性蛋白。重组质粒pET-32a(+)-IP10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获得融合表达。超声破碎菌体,离心,以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沉淀中含明显的目的蛋白条带,而上清中亦可见目的蛋白条带,说明IP-10融合蛋白以可溶性蛋白和不溶性的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为了提高IP-10重组蛋白可溶部分的比例,笔者将诱导条件作了一系列的优化如:降低诱导培养的温度、改变诱导剂浓度以及延长培养时间等方法。随着诱导温度的降低,蛋白表达量呈增长趋势。在22℃,IP-10重组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在较高温度37℃下表达水平较低,因此选择22℃用于IP-10重组蛋白的表达。确定表达温度为22℃后,笔者加入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发现0.1 mmol/L以上的IPTG浓度变化对蛋白表达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IPTG浓度升高,菌体浓度有所降低,因此选择了0.1mmol/L的IPTG诱导IP-10重组蛋白表达。在以上诱导表达条件下,随诱导时间延长,表达蛋白量呈增长趋势,4~5 h表达量达顶峰,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所以将IPTG浓度0.1 mmol/L、22℃诱导4 h确定为最佳表达条件。

趋化因子IP-10对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有较强的趋化活性,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介导Th1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时,血液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接触后可诱导合成大量IP-10,后者可促进细胞表面的选择素和整合素表达,对炎性细胞穿透血管定向迁移到炎症部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ConA激活的大鼠T淋巴细胞作为靶细胞,用微室跨膜迁移实验对纯化的IP-10融合蛋白进行趋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IP-10融合蛋白对激活的大鼠T淋巴细胞表现出良好的趋化活性,此活性可被兔抗鼠IP-10抗体特异性阻断,进一步证实笔者构建的IP-10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且IP-10与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不影响IP-10的生物学活性。

IP-10的性质及其与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揭示了它在CNS炎症中的作用。RANSOHOFF等[8,9]检测趋化因子IP-10在PLP肽段诱导的SJL/J小鼠EAE的表达时,发现在EAE症状出现同时,CNS有短暂的趋化因子IP-10明显增高,且证实IP-10主要由邻近炎症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所产生。JUEDES[10]研究发现在EAE中IP-10 m RNA在单核细胞广泛浸润到CNS前就已显著表达,为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再次流入CNS提供了理论依据。KIBISAKK等[11]通过大规模临床观察发现,在MS复发期患者的活动性病变部位中,CXCR3在活化的T细胞和胶质细胞上表达增加,认为特定的趋化因子受体与MS的发病有关。MS患者脑脊液中,IP-10的浓度升高以及T细胞大量表达CXCR3,这都提示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可诱导淋巴细胞透过血液-脑脊液屏障或血脑屏障浸入脑脊液,IP-10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MS的发病机制。BRIAN等[12]的研究表明,在SJL小鼠EAE模型中,抗IP-10抗体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浸润CNS而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WILD-BAUM等[13]证实在Lewis大鼠EAE模型中,含有IP-10基因的DNA疫苗可使MBP特异性的T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并可使免疫动物产生对EAE的抵抗力。

本实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IP10,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获融合表达。上清可溶性蛋白经His Trap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单一的Mr约37 000的目的条带,微室跨膜迁移实验测定出IP-10融合蛋白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趋化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IP-10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在CNS炎症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摘要:目的表达大鼠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融合蛋白,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从大鼠脾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得到IP-10cDNA,双酶切将其插入pET-32(a)+载体中。重组质粒pET-32a(+)-IP10经测序证实。将pET-32a(+)-IP10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目的蛋白经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微室跨膜迁移实验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测序表明,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IP10序列完全正确,诱导表达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同预期分子量相同,微室跨膜迁移实验测定出IP-10融合蛋白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趋化活性。结论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IP-10融合蛋白,并具有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

参考文献

[1]ALT C,LASCHINGER M,ENGELHARDT B.Functional expres-sional of the lymphoid chemokincs CCL19(ELC)and CCL21(SLC)at the blood-brain barrier suggests their involvement in G-protein-dependent lymphocyte recruitment in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uring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Eur J Immunol,2002,32(8):2133-2144.

[2]SI QS,ZHAO ML,MORGAN ACA,et al.15-Deoxy-12,14-Prostaglandin J2Inhibits IFN-Inducible Protein10/CXC Chemokine Ligand10Expression in Human Microglia: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J].J Immunol,2004,173(5):3504-3513.

[3]施琦赟,吕传真.多发性硬化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5):549-552.[3]SHI QY,LV CZ.Multiple sclerosis,chemokine and chemokine receptor[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06,14(5):549-552.Chinese

[4]ALOISI F.Immune function of microglia[J].Glia,2001,36(2):165-179.

[5]HANISCH UK.Microglia as a source and target of cytokines[J].Glia,2002,40(2):140-155.

[6]CHRISTENSEN JE,DE LEMOS C,MOOS T,et al.CXCL10is the key ligand for CXCR3on CD8effector T cells involved in immune surveillance of the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in-fec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s[J].J Immunol,2006,176(7):4235-4243.

[7]DUFOUR JH,DZIEJMAN M,LIU MT,et al.IFN-γ-inducible protein10(IP-10;CXCL10)-deficient mice reveal a role for IP-10in effector T cell generation and trafficking[J].J Immunol,2002,168(169):3195.

[8]ENGELHARDT B,RANSOHOFF RM.The ins and out s of T-lymphocyte trafficking to the CNS:anatomical sit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J].Trends Immunol,2005,26(9):485-495.

[9]DAI Y,PENG WJ,LI TY,et al.Cloning of human pancreatic kallikrein gene and expression of fusion protei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5,15(16):2405-2409.Chinese

[10]BALASHOV KE,ROTTMAN JB,WEINER HL,et al.CCR5(+)and CXCR3(+)T cells are increased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their ligands MIP-1alpha and IP-10are expressed in demyeli-nating brain lesions[J].Proc Nat Acad Sci USA,1999,96(12):6873-6878.

[11]OMARI KM,JOHN GR,SEALFON SC,et al.CXC chemokine receptors on human oligodendrocytes:implications formulti-plesclerosis[J].Brain:A Journal of Neurology,2005,128:1003-1015.

测定干扰范文

测定干扰范文(精选9篇)测定干扰 第1篇在当前信息时代之下,铁路运输为了进一步推动整个运输体系的安全运行,在通信方面不断加强建设。当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