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
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精选5篇)
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 第1篇
新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 生物教学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生物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扩大了, 他们能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 并像生物学家一样成为探究者、发现者、讲演者、冒险者。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淋漓尽致地创设了问题教学情景, 动态地展现了生物学问题, 不仅传授了现代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基础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开展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 主要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运用到生物教学实践中, 优化了教学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近年来, 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今天的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固有成就, 而应不断努力探索, 尝试将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生物教学方式改革
生物学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自然学科, 其研究方向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 一直偏重于传授生物学科中固有的知识的教学模式, 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一门重要学科, 吸收国际国内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并把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促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式、方法等发生了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无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教师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 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教学中, 教师还是课件的设计者、教学信息的组织者。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对于每个教师都是非常艰巨的挑战。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的作用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 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有效实施新课标教学必需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生物新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就是通过构建富于校本特色的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数字化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资源, 探索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价值, 形成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选择最佳媒体组合构建生物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在教学中, 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 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 必须适时适度的选择优化,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科学构建最佳生物课堂教学情境, 以确保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显得有些无助, 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将微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 尤其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 往往觉得生物课本教学内容抽象的东西多, 常常导致不易理解, 枯燥无味, 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现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很方便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制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 能创造出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 改善教学效果, 极大地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在教学中, 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优势, 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 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数字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有效结合, 现在一些老师和学生, 对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认为为直接照搬网络上下载的课件上课就是整合课了;有的认为课堂上只要用了多种电教媒体, 就是整合课;有的认为在机房上课, 网络环境下上课, 就是整合课。在此, 我们先要认识整合和信息技术, 信息与电脑的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方法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生物课程教与学。从而促进生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提升, 达到实现课程教与学的目标。整合是指可联合实施以确保实现共同成果的。我认为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体现在如何有效应用学科技术、信息技术、学生的研究学习素质, 更好地达到生物课程学习的目标。生物学科整合课的定位是生物学科课, 不是电脑课, 不是信息技术课, 不是生物多媒体课,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方法, 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生物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能力, 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这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的人才价值观所要求的发展趋势, 也是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构建情境化课堂, 在很大程度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有限时空的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新知的热情。数字化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生物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超越传统教学语言表述的生物间的运行规律, 通过形象化演示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体验, 有利于其观察和发现生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形成良好的生物学认知结构。
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 第2篇
一、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授课时将课本主要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与生活较为贴近的问题,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问题,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要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植物在接受光和作用时的过程时有哪些环节?”设置为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问题引入课堂,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将提出来的问题与学生的较为贴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些许的相似性,将两者相对比与联系。学生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相结合就会将知识消化得更加的透彻。
二、将课本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中表明,学生如果在上第一节新课时对新课的兴趣比较浓厚,那么到最后对新课的掌握一定是非常好的。然而,对新课无兴趣,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不仅仅是本节课时学习得不好,甚至对整个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将课本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能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将课本内容引入,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关于“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这一课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这样开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见过鸡和鸡蛋,但是,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这一问题给深深的吸引,然而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与课本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主动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来谈这一问题,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还将课本知识牢记于心中。
三、在实验操作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们会比较多的接触到一些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课程,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有的学生怕动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但是,如果问题创设的没有针对性,就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了来。在实验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知识扩充,要求学生对上一轮实验进行改进,并且要求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并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论用什么溶剂才能将色素提取出来,并且对人体无害、耗药少。在这一实验中,学生不仅仅学会如何使用溶剂,还学会了其中的反应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试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得到结论、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设置课外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新课题的基础上引入课外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外知识是无限的,然而课外知识往往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引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设置课外话题,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学习之中,将两者结合,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准确、牢固。
例如:在“植物地上的茎叶的生长和地下的根的生长的关系、母鸡下蛋的数量与使用的事物以及光照之间的关系、怎样制作动物标本”等等问题都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然而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也会见到较大的成效。
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 第3篇
一、初中生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生物课由于其形象性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 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要求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初中生物进行活动教学, 既能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 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 活动教学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活动化教学
笔者认为, 实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备课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 设计好“动法”, “激活”学生。
1. 寻找合适的“动点”
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氛围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 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 一个、两个、三个……, 其中有成功, 也有失败, 成功时, 同学们为我鼓掌, 失败时同学们为我叹息。此时, 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 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 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 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等等, 全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个不同的问题。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放飞了学生心灵, 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整节课师生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 精心设计相关的“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主旨在于让学生动起来,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类活动:
(1) 游戏类的活动。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 在游戏中学生能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笔者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笔者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等, 变抽象为具体, 寓知识于游戏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营养物质》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 “医生”背对黑板, “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 “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 请“医生”诊断, 并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 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 动手类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初中生多动手操作就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 人的大脑皮层运动区上手所控制的区域比较大, 所以活动手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发展。在课堂上, 笔者设计了多种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笔者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 主旨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 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树立环境观念, 提高环境意识。”
(3) 探究实验类的活动。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 笔者没有完全照搬教材, 在课堂设计上作了相应改变。实验时, 用市面上常见的鲫鱼作为实验材料, 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 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 整杯水马上变红, 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笔者做了适当引导:“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 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蜡盘里, 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 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 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 容易伤害小鱼。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简谈高中英语诗意化教学 第4篇
一、在词汇教学中贯穿诗化句
在现行的词汇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往往依据词典或从相关的教材、教参资料中找出某些例句来论述该词的基本用法, 所给的这些例句往往是千篇一律, 无非是说明或陈述某人或某事, 读来毫无美感可言。试想如果在例句中增添一些诗词名句或富有诗意的句子, 可能会使学生对此感受一新, 甚至会激起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唐诗、宋词或外国名家的诗歌中找出一些佳句运用于词汇教学中, 可能会产生别有风味的效果。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伟大的诗篇犹如永远流出智慧和欢乐之水的喷泉”。在中外诗歌中,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而且学生对这些诗歌较为熟悉, 如果在词汇教学中加以运用,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 使学生同时领悟两种语言的优美之处。如:在学习形容词perfect和动词share, display时, 我给学生下面的诗句, 让学生通过比较, 去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
1. 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may be bright or dim, she may wax or wane.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该词中词汇的对仗美让学生领悟英语语言的特有的风采, 如sorrow and joy, part or meet, bright or dim等。名句与佳译共存一体, 使人浮想联翩。
在学习短语be covered with, pick up以及drizzle, grief等词时可以运用下面一首词的片断, 让学生领悟以景喧情的表达。
2.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which won’t thicken?
On parasol-tre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该词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让人触景生情。而译文中的韵脚更让人拍案叫绝, 充分体现了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
二、在语法教学中贯穿诗化句
语法概念历来被视作为抽象的内容, 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语法概念时, 教师总是通过大量的句式去呈现, 然后通过许多的练习形式加以巩固, 让学生明确其用法。不少学生尽管花了很大的气力和时间, 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抽象的内容不易为人们一时所能接受。加之对语法内容的阐述常常是一些艰深的词语, 因而觉得难以理解。如何化这些枯燥的语法概念为新颖的、引人注目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利用诗化句的教学可以起到较好的化解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欣赏一些诗句的美妙之处, 增添一点学习的情趣。如。
在学习状语从句时, 我利用下面的诗歌加以阐述。
1.You ask me when I’m coming, Alas, not just yet.君问归期未有期,
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巴山夜雨涨秋池。
Ah, when shall we ever snuff candles again, 何当共剪西窗烛,
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却说巴山夜雨时?
2.If you will take advice, my friend,
For wealth you will not care.
But while fresh youth is in you,
Each precious moment spare.劝君莫惜金缕衣,
When flowers are fit for culling, 劝君惜取少年时
Then pluck them as you may.花开堪折直须折,
Ah, wait not till the bloom be gone, 莫待无花空折枝
To bear a twig away.
以上两首诗的译文选自吕叔湘的《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在这两首诗中使用了when, while, if, till, as等引导的状语从句。让学生既学了语法又领略了诗歌的魅力。在教学生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不定式和宾语补足语时, 我选择了辛弃疾的一首词加以分析。
3.While young, I kne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
少年不识愁滋味,
I’d like to go upstair.爱上层楼,
I’d like to go upstair.爱上层楼,
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
为赋新诗强说愁。
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old,
而今识尽愁滋味,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欲说还休,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欲说还休,
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却道天凉好个秋
通过上面提供的词要求学生指出诗词中名词性从句和其他语法项目的运用, 让学生对这些语法结构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三、在写作教学中贯穿诗化句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十多年, 纵观多年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感悟, 尽管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 可是书面表达的能力依旧很弱。其主要原因与平时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作文中词汇的贫乏、句式的单调、语篇的不连贯等现象比比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较好、较高级的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写的东西总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笔者设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地贯穿一些诗化句的教学, 可能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会有所促进。作为教师有时应教会学生措词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的积累, 从而提高自己书面表达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要求学生注意一些优美的英文表达方式, 将其摘录下来, 再将其分类。久而久之, 对学生的写作定会有所帮助。如:
1. 表示祝愿的表达
I am standing at the window quietly recalling past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Year in the distance.I find time is solidifying, but you are the spotlight in the scenery.I write my blessings on the picture with my heart.
千里之遥, 我站在僻静的窗台旁, 透过新年的氛围, 遥望过去的
日子。发现时间凝固了, 而你是这风景上灿烂的亮点, 我用心在这幅画上题写祝福。
2. 表示思念的表达
There is a passway with moonlight the forest in myheart.It winds and sometimes appears and sometimes disappears.It is so touching and upholding to your heart.
我心中有一条铺着淡淡月光的林间小路, 它弯弯曲曲时隐时现。它是那样缠绵, 那样执著, 一直通向你的心房。
3. 表示赞美的表达
Life is a journey without end.Wherever I go, eve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I remember clearly your smile, your teaching, your voice and your spirit!
漫漫人生, 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无论我跋涉到天涯尽头, 我都能清晰地记得您的面容、您的教诲、您的声音、您的精神!
以上这些优美的诗句读后给人无限的遐想, 让人穿越在语言与文字交织的时空之中, 令人美不胜收。试想如果学生常常在这些美文的熏陶之下, 又何愁不能写出令人瞩目的美文呢?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平时学生必须多看多写, 通过模仿、借鉴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多读些名家的名句, 并在写作中逐步加以运用, 定会有所收获。下面列举一些名句的译文供欣赏, 以体会别人用词的高明之处。
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无可奈何花落去,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s come again.似曾相识燕归来,
In fragrant garden path alone I still remain.小园香径独徘徊。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泪眼问花花不语,
An answer:I see red blossoms o’er the swing.乱红飞过秋千去。
Let other flowers their envy pour!无意苦争春,
To spring she lays no claim.一任群芳妒。
Fallen in mud and ground to dust, she seems no more, 零落成泥碾作尘,
But her fragrance is still the same.只有香如故。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独在异乡为异客,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每逢佳节倍思亲。
Then I woke, with no one near me save the moon stillshining on, 多情只有春庭月,
And lighting up dead petals犹为离人照落花。
which like you have passed and gone.
Tonight as I wake up from wine, where shall I be?
今夜酒醒何处。
By the willows on a river bank, a breeze at dawn
And the dying moon.
杨柳岸晓风残月。
除了阅读中国古诗词之外, 学生在平时课外之余还应该读一些外国名诗人的诗歌, 以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从而学会用地道的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All the earth and air整个大地和苍穹,
With thy voice is loud, 回荡着你的歌声,
As, when night is bare, 仿佛晴朗的夜晚,
From one lonely cloud月亮透过孤寂的云
The moon rains out her beams, 将清辉抛洒,
And heaven is overflowed让天空一片晶莹。
雪莱《致云雀》片断
The summer night waneth, the morning light slips,
夏日的夜色渐渐消退。
Faint and grey’twixt the leaves of the aspen.
清晨的光辉悄然而至,
Betwixt the cloud-bars.在那枯萎的白扬叶中, 在那层层云朵之间。
That are patiently waiting there for dawn.
它们都在耐心地黎明,
Patient and colorless, though Heaven’s gold静谧而平淡, 尽管天的金辉,
Waits to float through them along with sun.企盼着和太阳一起从它们身上拂过。
威廉莫里斯《夏日的黎明》片断
写完上述内容, 我的思绪万千。诗歌是语言的灵魂、是语言的结晶、是各种意象的凝聚。学英语不能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读物, 诗歌的学习对英语习得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阅读感人的诗篇, 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丰富我们的人生内涵, 更重要的是, 我们能在这些折射着人类真、善、美的诗歌中体味到诗者的高尚情怀, 并能在其中感受到跨越人生障碍、向理想迈进的巨大精神动力。愿我的感受与你同享。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2]黄杲炘.英国抒情诗一百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5]庞秉钧.中国现代诗一百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6]许渊冲.宋词三百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
[7]小雨.赠言赠诗精品.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诗意语文与教师口才诗意化 第5篇
关键词:诗意语文,诗意口才,教师口才诗意化,语文教学
自从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积极倡导, “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已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纷纷从教学层面乃至哲学层面对语文教学的诗性和语文课堂的诗意进行热情的研究。诠释诗意语文, 构建诗意课堂已逐渐成为众多教师追寻的目标。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 众多一线教师却仍然深感诗意的课堂还是在水一方。究其原因, 在于我们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课文的诗意解读、教学的诗意设计和学生诗情的培育。在追问什么是“诗意”和“诗意语文”, 极力“诗意地教学”的同时, 对于自身的诗意口才却缺乏应有的研究。当然, 也有人已经关注到教师诗意化的语言, 比如王崧舟和沈大安, 但相对于“诗意语文”其他方面的研究, 对教师口才诗意化的关注显然还远远不够。毫无疑义,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的诗意美来培养学生的诗情、诗思、诗语, 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诗意口才的概念
“诗意”的内涵。诗意就是像诗一般给人以激动和美感的情意或意境。它是人们经历生命感动后, 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用超越生活的审美眼光过滤现实, 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志趣附着于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从而营造出来的凝练、和谐、新鲜、优美的动人意蕴和境界。
什么是诗意口才。教师的诗意口才, 指的是教师以诗意情怀、形象化手段创造性地赋予事物以深意, 用含蓄、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方式, 将真挚的情感和智慧的哲理极具审美意味地进行表达, 从而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 召唤师生共同提升诗意境界的口语表达才能。它是教师情感与智慧高度融合的结晶。
教师诗意口才的特点。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诗意口才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但教师除了要诗意地表达, 还必须“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 召唤师生共同进入诗意的境界”。其本质特征就体现在“召唤”二字上。可见, 教师的诗意口才并不表现在一味地进行文学描绘、大段的独白抒情或肆无忌惮地堆砌哲理, 而是体现于课堂氛围恰到好处的诗意点染与导引在教学中灵活地捕捉文本和课堂的诗意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于文本和作者的动情处极富智慧和情感地进行诗意召唤, 将学生带入文本, 使之进入真正的对话情境, 激发他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诗情, 诱导他们蛰伏已久的诗思和诗语。因此, 教师的诗意口才还必须具有诗情的激发性和诗思、诗语的诱导性。
构建诗意语文必须倡导教师口才的诗意化
要形成师生精彩、灵动的诗意对话, 创造诗意充盈的语文课堂, 就必须有教师的诗意口才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他们自由驰骋的想象, 启发他们灵活敏锐的诗思。
语文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感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 而语文教学的对象则是天性易感的。他们总是以纯净美好、充满感动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 他们的思维也总是饱含着情感的思维。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感化的。但要发掘教材生命的激情与价值, 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情感点, 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例如,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思绪。如果教师不懂得引导学生去发掘蕴涵其中的生命激情, 学生很难读懂作者在这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下, 对“生命”对“世界”的重重思绪。蔡焕杰老师用情感性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 使学生被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吸引, 引发他们对课文更深意蕴的思考:“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 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 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 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教师将教材中感人的信息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 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 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引导课堂和谐美妙的情感共振。
语文教学的形象化需要形象性的诗意口才。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最能震荡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作者的智慧才华、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无一不是借助于感性形象来表现的。这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逻辑思维, 而是引导学生从对形象的感受和品味开始, 进而把握、领悟形象的意义。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形象化。这时, 教师必须借助生动活泼的教材, 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诗意口才, 把教学语言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语言。例如,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但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理性分析, 学生是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文诗意的。元培双语实验学校许波老师却用诗意口才引导学生去感受细节的魅力:“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做完作业后母亲的一句早点休息’;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问询的眼光;细节是生病后同学送来的笔记。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最终会被记忆之海吞噬, 但其中鲜活的、个性化的细节却像散落的鱼鳞, 漂浮在海面上熠熠发光。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 细细品味铺陈在文中的一个个细节, 来读懂父亲,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需要审美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材是作者对现实审美地观照和诗意地表现的结果。它不仅具有优美可感的“形”和“意”, 更表达了超越生活的“情”和“味”。因此, 要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是诗一般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审美创造过程。但语文教学要达到形和意交织、情与味浑成的审美境界, 离不开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意趣的教学口语。例如, 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史剑波老师在教《掌声》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英子“那一刻”的心情以及需要, 读懂“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一边以诗意的教师配乐旁白, 一边让学生闭目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 英子低着头, 眼圈红红的, 她一摇一晃地, 一瘸一拐地, 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 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 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 此刻对英子来讲, 好像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 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 两秒过去了, 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 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教师很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用生动而美妙的口才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用含蓄而蕴藉的表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感;用极具审美意味的语言, 优化学生审美心理, 从而达到情与意通、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初中生物诗意化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