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精选12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1篇
诗句寓意
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诚然,“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2篇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仁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
的意志。
答案:
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3.C
4.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5.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6.D
7.积极乐观(慷慨激昂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8.内容:被贬的时间、地点和被贬的生活。
情感:长期被贬的委屈和愤懑。
9.凄凉地 弃置身 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3篇
1. 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 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4篇
无亲无友凄凉地。
荆棘刺,
砍不完。
忧愁泪,
淌长久。
二十三年独一人,
怎奈何
光阴蹉跎。
闻笛赋、烂柯人,
世态变迁。
漫长路,
人世亦全非。
看沉舟侧畔,
千帆竞过。
病树前头,
万木生机。
听君吟歌于席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5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酬”是应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西晋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王质;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生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6、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3分)
参考答案:
5、A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6篇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词主要内容,熟读并背诵。
2、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感悟作者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
【预习·交流】
1、走进作者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诗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与白居易齐名,并称为“刘白”;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其诗精练含蓄,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背景透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节奏划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自学·合作】
1、用自己的话描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教学反思: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研读·赏析】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形成鲜明对比。有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巩固·拓展】
1、积累运用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延伸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词语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旧时】晋代。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雀桥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B颔联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极力渲染乌衣巷没落荒凉的气氛,传达出一种感伤没落、恋旧的情绪。C“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D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亦即老屋易主,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迁。然而又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语意隽永,耐人吟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7篇
单位:吴桥县水波中学姓名:赵金玲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河大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中刘禹锡回顾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经历,并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抒写了自己在这特定的环境中的感情,虽充满悲凉却不悲观。同时,也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完了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后,已经接触过了刘禹锡这个人物,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了十首律诗了,对律诗的结构、韵律及朗读节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这首诗的学习,把握节奏,准确朗读上不是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阅历较浅,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涵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豁达大度的情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并背诵,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诗歌教学强调的是把握诗的意象,进而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因此我把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定为一个目标。它也是我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诗歌学习要了解诗词的意蕴,还需进一步的探究,即评词品“味”,对诗词中的美词佳句作深入的赏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丰富内涵。因此我确定了赏析诗歌名句为第二个目标。它也是教学安排中的一个难点。同时这首诗中作者的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这首诗的核心,为此确定了我教学的第三个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及课时安排: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学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整首诗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共包括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1、导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一位
大师,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一位文豪,他历经二十三年的贬谪,依然壮志不倒,笑傲江湖。他就是不服输,不言败的乐观勇士—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解题: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力求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朗读感知大意
1、一读:解决字音
2、二读:划分节奏?找出诗的韵脚,试读一读。
3、三读:把握语气、语调,试一试。
4、四读:男女生赛读,读准、读熟
(这一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朗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以读促知,以读促学。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也为背诵做铺垫。第三环节:译诗解说内容。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勾画出不懂的地方。
2、小组内讨论难懂的地方。
重点词:酬乐天见赠巴山楚水弃置身闻笛赋翻烂柯人 侧畔歌一曲长精神
3、你能说出诗歌大意吗?(课件)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赋啊,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4、小结:“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
1.释字,扩充。2.解说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破解文言词语,了解诗歌的大意,弄清楚诗人的坎坷遭遇,及他的人生感受,把握诗人的精神追求,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感情做铺垫。同时,明确译诗解说内容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环节: 吟诵传情达意
1、请从首联中找出诗人有过怎样的遭遇?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我们应该读出——之情,试读。(悲愤)
2、再读颔联,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暮年返乡有何感受?我们该读出——感情?(悲凉)学生试读
3读颈联,诗人情感有何变化?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我们该用什么调子读?试一试。
4、读尾联,说一说诗人对朋友表明了怎样的人生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要读的高亢激昂),试一试。
5、听录音,学生试读,并展示吟诵全诗。
6、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7、小结:(课件展示)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
①深刻理解作品。②酝酿情感。③把握节奏。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然后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同时把对诗句的理解转化为有声的朗读传达出来,为赏析名句做准备。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吟诵,也时刻注意方法的积累归纳,以便于实现由指导学生朗读到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的吟诵的飞跃。)
第五环节、评说深入赏析
1、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赏析。(课件展示。)
①炼字:“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树荫的浓郁;一个“明”字,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②情感:同时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的喜爱之情。③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
⑴.诗意解析。⑵字词品味。⑶情感体会。⑷修辞手法。
3、请大家自选角度,赏析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上一环节的吟诵传情达意。学生在把握全诗的情感的同时,对诗句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我又设计了联系旧知,举了赏析名句的例子,再次明确了赏析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为学生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扫除了障碍,搭建了平台。)
第六环节:抒情表达感受
(课件展示。)
1、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面对坎坷人生不服输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读出了你不幸的遭遇,悲愤的心情,试问人生又有多少二十三年?我为你鸣不平!
(课件展示。)
2、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①: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我读到了您思念故友的悲痛,也读出了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你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悲凉心情。预设②: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历经坎坷,可是您却毫不沉沦,仍然怀抱希望,我读出了你的豁达大度和积极乐观,你是我的人生榜样。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让学生宏观的把握全诗,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感人力量,学习诗人面对坎坷,永不言败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长期遭贬
————辛酸、愤懑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怀恋、怅惘
世事变迁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展望未来
————豁达、进取
感叹身世
感谢赠言
————积极、昂扬
振作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增强语文教学中直观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这样显示了这首诗的主要内涵,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8篇
2、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诗中点明酬赠题意,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描述: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边,千帆竞发,有很多船相继从此驶过;在一棵枯败的树前,万木葱郁,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
2、赏析: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来比喻在他被贬居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三、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后四句昂扬慷慨。
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第9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日期: 第 4 页 课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总课时 1 授课时间 3.8 课型 预习展示课 主备人 陈永平使用人 签批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间预设: 知识链接5分钟 理解内容10分钟 把握感情25分钟 综合检测5分钟 重点 背诵默写,理解性默写。 难点 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过 程 知识点、易错点、关键点、分析问题思想方法等 导入新课: 大家熟知的《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先让课代表领着大家来了解一下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题目的含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诗人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宴上自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3.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大胆猜测: 根据作者相关情况、背景知识和文章题目的理解,你猜测一下诗人刘禹锡和的这首律诗会写些什么?表达怎样的情感? 带着这样的猜测我们看看作者刘禹锡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 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6分钟后班内交流。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自学指导(二): 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内交流,也可以打破小组界限向其他组请教,5分钟后看哪组的理解更深入,更有见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交代了贬官的地点和时间,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凄凉地,弃置身渲染出了作者谪居的痛苦经历,感受到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了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短短十四个字,就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怀念旧日朋友,独自徒劳的吟诵古人的诗文;昔人已逝,不能听到了,回到故乡,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借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社会的发展的的必然: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必将向前发展。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尽显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同时表达了沉舟也要重整风帆,赶上长风;病树也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主题思想: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坚定乐观和豁达进取的精神。 检测题: 1.抒写作者长期谪居生活艰辛的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 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和亲朋凋零的伤感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诗中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哲理的是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附:板书设计 首联:坎坷境遇-------渲染------辛酸愤懑 悲愤心情 颔联:归来感慨-------用典------悲痛怀念 思念故友 颈联:预示前景-------比喻------豁达开朗 坚定乐观 尾联:感激共勉-------点题------坚定乐观 豁达进取 附: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第10篇
张丽萍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表演: 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时间:早上 地点:扬州
人物:刘禹锡、白居易。(由学生们推选两个表演出色的学生来演)
服装和道具:报纸折的唐朝的帽子两顶。纸折叠的腰带两根 ;酒壶一个,酒杯两个,盘子一个。
表演背景:(由班上一个同学来介绍):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咱们表演就从这里开始。台词 : 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好久不见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白白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浪费了我的青春!不过,我们还要往前走。今天我听了白兄的一首诗,很是感慨!罢罢罢!我也吟诗一首来酬和一下。
(筷子击盘吟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放配乐音乐背景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醒学生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学习活动(一)
(一)学生初读课,谈谈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在谈时,能说出诗的一个点就可以了,但必须做到有依有据,言之有理,不能牵强附会,空穴来风。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
(二)自由朗读,说出你们觉得这首诗最难解释的一句。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反复朗读,明确断句,情绪(伤感、惆怅、感慨万千)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难点在于典故,一联内连用两个典故。大家找出。
读注释,讲一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4、向秀所作是《思旧赋》,诗中为什么写成“闻笛赋”呢? 增加了故事情节,突出悲伤之情。5.试着解释诗句:
怀念旧日朋友,独自徒劳的吟诵古人的诗文;昔人已逝,不能听到了,回到故乡,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学习活动
(二)1.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朗读,明确断句,情绪(乐观向上,音调上扬)。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3.从此句中你休会诗人怎样的心境?
不因自己的遭遇而忧伤、惆怅,表现出了他的达观和豁达胸襟。学习活动
(三)1.学生品读诗的最后一句,感受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多遍,感受诗跌宕起伏的情感、沉郁中透出的豪放。
六、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试着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教学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而流传至今。但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对话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难题。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窦桂梅语)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因此我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导入。在表演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训练中进人诗人的思想世界,在诗词中“走一个来回”。本课的设计并没有从传统的作家简介开始,诵读诗歌,然后释诗句的意思,背诵。而是恰当地只讲重点句和难点句,其他少讲或不讲。不拖泥带水,既避免了满堂灌,也让课堂时间得到最大值的收获。
我的这个设计还改变了以往的背诵传统。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把千篇一律的背诵诗歌改成唱诗歌表演了。其实学生们在去寻找适合的曲调来谱这首诗歌的时候,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完成了诗歌背诵的环节。
总之教学诗歌,品读很重要。一字一句总关情。一定要给足学生们时间去读
①自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诗意” ②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诗情” ③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诗韵”
不过这个教学设计很花时间,他需要师生都要花很多时间去预习和准备。不过倒是很符合韩立福博士所讲的:课前两周师生备,学生唱戏师搭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遵义县新站中学:张智敏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现情景,导入新课。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席间,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好久不见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心中可感慨万千了。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醒学生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学习活动(一)
(一)学生初读课,谈谈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在谈时,能说出诗的一个点就可以了,但必须做到有依有据,言之有理,不能牵强附会,空穴来风。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
(二)自由朗读,说出你们觉得这首诗最难解释的一句。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反复朗读,明确断句,情绪(伤感、惆怅、感慨万千)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难点在于典故,一联内连用两个典故。大家找出。
读注释,讲一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4、向秀所作是《思旧赋》,诗中为什么写成“闻笛赋”呢? 增加了故事情节,突出悲伤之情。5.试着解释诗句:
怀念旧日朋友,独自徒劳的吟诵古人的诗文;昔人已逝,不能听到了,回到故乡,人非物非,恍若隔了上百年。(表现了在物是人非的时光流失中的那种伤感、惆怅、感慨万千这情)
学习活动
(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朗读,明确断句,情绪(乐观向上,音调上扬)。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3.从此句中你休会诗人怎样的心境?
不因自己的遭遇而忧伤、惆怅,表现出了他的达观和豁达胸襟。学习活动
(三)1.学生品读诗的最后一句,感受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多遍,感受诗跌宕起伏的情感、沉郁中透出的豪放。
六、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试着赏析一下这首诗歌。(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思想上着手)教学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而流传至今。但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对话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难题。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窦桂梅语)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因此我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导入。在表演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训练中进人诗人的思想世界,在诗词中“走一个来回”。本课的设计并没有从传统的作家简介开始,诵读诗歌,然后释诗句的意思,背诵。而是恰当地只讲重点句和难点句,其他少讲或不讲。不拖泥带水,既避免了满堂灌,也让课堂时间得到最大值的收获。
我的这个设计还改变了以往的背诵传统。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把千篇一律的背诵诗歌改成唱诗歌表演了。其实学生们在去寻找适合的曲调来谱这首诗歌的时候,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完成了诗歌背诵的环节。
总之教学诗歌,品读很重要。一字一句总关情。一定要给足学生们时间去读
①自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诗意” ②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诗情” ③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诗韵”
不过这个教学设计很花时间,他需要师生都要花很多时间去预习和准备。不过倒是很符合韩立福博士所讲的:课前两周师生备,学生唱戏师搭台!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 “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 第11篇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________,到乡翻似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题目中的“乐天”指________。4.刘禹锡
梦得。
5.在诗中空格处填上相应词语和诗句。5.闻笛赋
烂柯人
病树前头万木春。
6.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弃置身
②怀旧
③翻似
6.①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身,②怀念老朋友,③反倒象。7.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________。这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人物大批出现。
8、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8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10、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10答案示例: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11、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11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12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1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13、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离用来表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对新旧凋落的伤痛、人事全非。暗示贬谪时光久长、表示了对世态变迁的伥惆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16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7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 其二是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是以沉舟,病树自喻,抒发了诗人的坎坷失意之感;二是反映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18.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18. 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反思总结 第12篇
学生在第一轮的自学过程中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字面上似懂非懂的理解一下诗歌大意,在这一轮自学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和问题,作为交流、质疑的重点。保证充分的自学为交流研讨和质疑答疑张本。
通过学生的展示,我们发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自学指导后紧接着的就是交流研讨与质疑答疑。第一轮自学主要关注的是生本交流和生生交流,然后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交流研讨是对话,是生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化,从而形成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诗鉴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