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毒理学范文
传统毒理学范文(精选11篇)
传统毒理学 第1篇
西方学者对法理学一词的理解主要有:法理学是关于权利历史、权利制度的科学知识 (普奇塔)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最基本、最一般、最理论化的分析 (波斯纳) ;法理学是阐述实在法的原则和法律关系的法律科学 (《布莱克法律词典》) ;法理学是研究法的最基本、最一般问题德一门法学学科 (《牛津法律指南》) 。
而国内学者认为: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的原理、原则、精神的科学, 是关于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 是关于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就法理学的学科定性而言, 中外学者的看法大体一致, 只是在具体表述上各有不同。
那么, 对于法理学而言, 文化传统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这里, 我们暂且将文化传统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近现代文化传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划分, 主要是因为, 在中国古代时期, 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是纯中国性质的, 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混杂。相反, 到了近现代时期, 国外先进思想学说像一股洪流迫不及待地闯入了国门, 中西方文化彼此交流渗透, 中国文化传统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
基于上述文化传统的历史差别, 相对应地, 中国法理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也就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法理学历史的开篇了, 并且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对中国法律史的推动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向和形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儒家和法家学说中所包含的与法律相关的思想都可以叫做法理学思想, 这一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法理学理论发展的巨著。在中国法理学发展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参与了中国法律的创造, 唯一不同的是, 儒家主要塑造的是中国法律的内容, 而法家更多地塑造的是中国法律的形式。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在二十世纪以前, 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理学学科的。通观中国古代法学论著, 并无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著作。但是, 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它应当是具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 而在古代, 这种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还未得以建立。而可以称之为具有学科意义的近现代法理学的出现, 至少应当是近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出现以后的事情。“法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法学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正是适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法学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法学的发展中, 就逐渐出现了研究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的法的一般理论, 17、18世纪在西欧出现了分析法学派的‘法理学’”。自此, 法理学才发展起来。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中国古代没有法理学, 这应当被认为是符合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不可否认, 法理学确实起源于近代西方, 这样看来, 第二种观点所说中国古代没有法理学也似乎顺理成章。但是, 正如第一种观点所述, 自法律在中国古代产生以来, 对法律进行的专门化研究和深入的学习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并且在此基础上日益更新和完善, 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法律财富。这些重要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理念也就慢慢沉淀, 融入了我们现在的法理学思想当中。
但是, 如果一种理论根本无法让人理解和知晓, 那么, 它的有用性到底又体现在哪里呢?现如今, 法律工作者们大多都是受过不同程度的法学教育培训的, 但是, 这是不是就能够证明说这些法律工作者都具备了足够的法理学理论素养?也许, 当我们被问及“何为法律”时, 我们也就只能照本宣科的将书本上的概念背诵出来, 而毫无自己的一丝体会和解释, 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法律的初衷?难道我们就甘于永远做书本的奴仆?因此, 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应当被运用于实践才能够体现其存在价值, 否则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一理论学说是否应当长期存在或灭亡。理论应当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具体的法理学是现实生活中提炼的法理学, 是在历史的流动中真实的法理学, 是能够抓住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法理学, 这种法理学才可能具有真正的有用性, 才可能切实地提升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
法理学也即如此。有用的法理学必须是通过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 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仅仅依靠它的抽象性就能够获得生命力的。作为法学理论学科, 其所体现的价值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上层建筑层面, 而更多地应当贯穿渗透入其他各个学科当中, 以己之力, 为己之事。
在中国, 法律产生以后的夏商时期, 神权法思想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指导思想, 其主要内容包括王权神授 (即听命于天, 听命于神) 和天讨与天罚。到了西周时期则奉行“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刑罚轻重。直至封建制前期战国的以法治国思想, 推崇以刑治国, 明法重刑。秦朝则沿袭了这样法制指导思想,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施行严刑峻法。到了西汉时期, 法制指导思想又有所转变, 遵循“德主刑辅, 理刑并用”, 以道家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证明自身统治的“正统”性, 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引礼入刑不断深化。唐朝则以“德本刑用”为法制指导思想, “礼法合一”、“一准乎礼”, 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到了明朝, 则以刑乱国用重典, 以重典治吏。至此, 中国历朝历代无不以法律作为阶级统治手段之一,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法的实践意义。
以上思想或者正确或者谬误, 但是无可厚非的是, 它们都应当被归入现代法理学学科理论领域。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学理念的积累和沉积, 我们的法理学思想才能得以丰润和升华。可以很肯定地说, 中国古代在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中的“法理学”方面的问题研究与精神成果, 是中国法理学产生的学术根据和理论前提。
所以, 对于文化传统与中国法理学的关系, 我们可以总结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我国法理学的“根”, 它是孕育法理学的摇篮, 凸显了中国法理学的本质;而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杂的近现代文化传统则是中国法理学得以最终完形的成就者, 并且形成了中国法理学的雏形, 赋予其外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 我们在注重中国法理学理论发展的同时, 绝不能忘记文化传统对于学科发展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既拟好法理学的“形”, 同时又牢牢把握住它的“根”, 这才是我们学习和掌握法理学的切实途径之一。
摘要: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是有密切影响的, 这一观点为较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但是,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才能对法理学产生影响, 甚至促使其发展, 对这一问题则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阐释。本文通过分析各界学者的多种观点, 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出发, 以古代和近现代为界对文化传统进行分类, 分别阐述了其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和其本身的有用性。
关键词:法理学,法理学历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传统毒理学 第2篇
在1964年5月出版的《地理》杂志中,威廉·d·帕蒂森对于地理的主题做了一个简单而优秀的阐述。从那以后,他的四个传统的文章被广泛引用,它有助于减少用一两个句子定义宽泛的学科的问题,使公众、教师和专业地理学家可以接受和理解。任何的简单定义中一个明显的困难是:什么是一个综合陈述中所忽略的。而不是试图将产生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帕蒂森建议我们应该为少数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学科发展的人巩固地理的概念和主题。因此他认为地理学的四个传统:空间、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和地球科学。很多人以及众多课程委员会列出了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每个地理教授或老师可能有他或她自己的列表。帕蒂森学习的四个传统在学习尺度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折衷在编译一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地理“主要概念”的列表和记忆一个令人沮丧的栏目中定义。
那些相近学科的学者有时候忘记了对于地理的学科知识的定义不是唯一的。因为“知识爆炸”的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科为了研究的目的都不断变化的试图将知识划分为方便盒地理和物理或化学的界限在哪里线在哪里地质和物理或化学,交叉区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的领域了吗?当历史可以处理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有时间所有的事情时,历史的边界怎样定义?我们知道的社会学家的人类的概念吗?它们是如何不同于那些心理学家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是一个反应部分,渴望消除学术界限和定义它们的难度。学生和
老师总是面临着一个困境:即知识是如此巨大,我们必须为了理解和掌握一些它的一部分而将其分开,然而所有的知识是相联系的我们必须试着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必须 面对学习一部分知识的“所有”这样不可能的任务的专家,还是同样有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清“所有”的通才,他们的言论都并不新鲜。
尽管去定义研究领域或学科是个学术难题,仍然有很多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他们的方法、兴趣、研究的对象无论如何都不同于那些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或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有一个长久的传统,它告诉我们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为什么研究。哈维告诉我们关于一个学科的一切,而方法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在讨论四大传统时我们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方法论。我们在定义上的部分困难也许在于区分学科的核心,那应该在学校和大学里教授,据调查,这通常学科边缘并且和其他学科交叉和使用。
12年前,帕蒂森的“四个传统”是对地理学中心和主题的一个优秀的阐明。,但地理,像其他学科一样,已经改变了。学者们不断地试图定义和分析我们的发展。一旦看到学科的变化,一个人如何区分从潮流中区分一个趋势。在一个分支学科被认识之前需要多少实验者、多少文章和书要写?帕蒂森的传统仍然合适的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地理趋势吗?我认为依然适合。我们用它们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所有英国哥伦比亚大学三年级地理专业所需要。
帕蒂森说,在现代历史上地理处理至少有四个中心主题。我们认识到,所有地理工作并不限于这些主题。但这其中一个或多个通常是包含在大部分地理工作。它可能是有用的对于再次讨论这些传统,就一些近来的趋势评估它们。
空间的传统
如果一门学科可以浓缩成一个词(或许比一个句子简单),人们可能会认为地质学是岩石,植物是植物,历史是时间,社会学是人,地理学是位置。地理学家一直关注的位置属性——它的位置、方向和方位和距离以及和这些属性相关的形式和运动方面。一部分空间地理学关注的传统分布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地理区域或只关心空间排列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足够大的“看到”一些类型的分布,地理也不应该包容的断言所有现象。将地理定义为“分布”不是很有帮助。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分布,例如,岩石,植物,和民族;我们应该高兴的是,他们关心分布而不是声称这些是单纯的地理研究。几何、测量和运动已经在我们的对地理描述和解释的关注中。量化在地理并不新鲜,测量的使用和理解总是需要不同数量的数学工作。帕蒂森提醒我们,位置和测量的概念在小学老师解决方向或尺度问题时以及地理研究者研究中心地理论或寻找寻求法律的传播模式或几何浓度中都同样被关注。
1964年,当帕蒂森讨论空间的传统的时候,“定量革命”正在成为大学地理一个重要的力量。使用新的和数学上更好的训练,地理学家分析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使用,鹅卵石海滩,鼓丘、购物中心等,一定程度上试图使其成为地理“科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喝血是全能有力的,为了寻找模式、规律或模式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了找到模型分析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大量的证据,处理,并分析了允许更精确的区域分布和他们的知识关系,对比“模糊概括”和早些年的直观的相关性。不幸的是,一些地理学家成为“技师”,对他们的方法更感兴趣而不是地理传统上关注世界元素的概括或综合。关于租金地理存在许多争议,或许争论量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最激烈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代沟”的争议类似于许多家庭,与老地理学家不理解“新”工具和方法,新地理学家变得积极自信,他们对他们手中的职业举行了拯救活动。像很多争论一样,基本困难是没有一个组织能与其他组织有效的交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革命看起来似乎结束了,一些对未来地理趋势的评估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量化(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测量)导致了地理空间传统的强化。
地理的新趋势之一,也发现在其他传统,是心理上的概念,观念。问题不是简单的事物的所在,而是人们认为它在什么地方。越来越多基于学生的“心理地图”的文献表明,公众的空间的概念问题可能完全不同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家。在空间的传统,这几乎是理所当然,地理学家知道和使用的概念规模、方向和距离并理解如何在地图上解释这些概念;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人都没有像地理学家一样察觉到这些空间概念。如果计算机地图可以显示世界上有秩序的空间系统,我们的大脑可以理解这个秩序吗? 令我担心的一个发展是,在过去的十年空间这个词对学生和公众已经产生了新的意义。,它指的是外太空,月球和行星“太空船”。我认为当我们说到“空间”问题指的是地球上的东西时我们不能与这些学生和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空间这个词,因为我们使用这个词用在地方,空间,或地区而不是大多数的其他人认为的那样。如果语言战斗是失去了,我建议我们保存传统和所有表示地理的从而回到良好的地理区域。讨论“地域分布”或“区域模式”可能比试图像新一代定义空间这个词更有解释力,这一代对空间这个词的用法完全不同的。因为一项新的术语,区域的传统,可能与区域研究传统混淆。我们能将空间传统的名称改为位置分布的传统吗?
区域研究的传统
地理一直关心的地方或区域的研究。地理学家的方法是为了方便研究将世界划分为较小的领域;历史学家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使用类似的方法来将世界历史划分为时代或时期定义。地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领域,从小到大反之亦然,反之亦然,它们有功能上的联系。一个地理中最简单的概念,然而,显然一些人理解起来是困难的,地区(地方)可以是任何大小并且必须被定义。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很多地理研究在定义区域边界的方法和标准上陷入困境并且失去了讨论区域和边界的目的的特征。
对于一个地理学家来说,地方或区域包含各种各样的现象。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理学家的背景和兴趣,区域专家有选择信息的任务,这是主观的选择。有些人批评这个主观方面区域研究,指出它是与准确性和测量的空间传统相反的。对于那些这样希望的人,区域研究可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空间科学传统。
纵观我们的历史,地理学家试图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区,选择可以定义区域主要特点的主要特征。最糟糕的是,经常在学校系统,区域研究(通常称为区域地理)成为各种各样的清单,无关的信息——一种致命的地方,关于事实的无聊记忆。这就是当今许多人对地理位置的想象。随着区域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扩大(通过复杂的人口普查和空气照片和地球卫星),一些地理学家有精神能力,或倾向,知道一个地区的一切。区域地理的任务和目的(或区域研究)开始了质疑,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影响力下降。
在区域研究传统内一些地理学家选定可以研究的景观信息。这些地理学家对各种人们对他的农田、道路、房屋、工业等的排列在不同程度上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感兴趣。这样的工作必须基于领域研究中,一个区域研究传统的组成部分。最糟糕的是(或最佳),它给了地理学家旅行的借口,一些人被视为某一个区域的专家仅仅因为他们已经看到这些景观。许多地理学家取得了个人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对世界或其中一部分景观的分类、比较、分析和解释中取得了个人满足。对于许多公众的教育体系,地理学家仍被认为是最了解地方,领域和地区特点的人。
然而,最专业的地理学家,现在更喜欢称自己为局部(或系统)专家如地貌学家,经济地理学家等,不再希望接受的公众认为的领域专家。在这种观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里变得很普遍,当时区域研究课程在地理学之外变得很受欢迎。区域也可能被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学科的成员研究,有时很难定义地理学家的什么贡献应该或能够作为一个团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课程。有时,地理学家的作用是提供区域自然环境的事实,甚至在自然地理在美国衰退的一段时期。
我们必须问自己区域研究传统是否因一些观念或方法上的弱势或因为糟糕的教学和好的写作范本而在在意义和兴趣上下滑。传统的概念、原则和文学的地方主义和区域方法被新一代的地理学家忽略了吗?在大学学校系统中地理学家的训练原理区域研究的趋势或许增加。你必须相信,钟摆摇摆转在其他地理传统中,所以更好的区域地理会出现。
如果区域研究正在下降,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研究生院集中生产局部专家而且对过程的理论来说活动发生的地方是次要的吗?人们必须质疑地貌学家如何不同于地质学家,一些经济地理学家的利益怎么不同于经济学家,或者一些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同于那些社会地理学家?虽然学科之间的边界很难定义,许多地理学家仍然相信定义地理是特定地区主要关心的。
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区域地理不再是实际的强调相关性的教育系统,我们应该记得,很多区域地理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区域规划的发展中是真的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可以使现象和设施的空间排列更利于人们在一个区域的生活。这很接近许多人认为的地理的主要目之一的东西。
我们应该问是否我们的放弃导致传统概念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被劝阻作为我们的主要传统的区域研究已经下滑。已经出现的“区域科学”,作为区域研究被忽视和地理学家对区域概念运用缺乏的结果,通常由区域经济学家领导?系统理论的新语言可以使大地理学家有意义,如果他用功能区域代替系统这个词。地理学家研究某一区域的区域互联、流动和和互动,如果他们被称为一个系统,会不会听起来更复杂?也许最令人鼓舞的发展是许多人忽视了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在现代地理中最受欢迎的课程,大部分的研究在于城市和与城市相关的;城市研究的各种话题和他们的区域问题确实和十年前大农业区域的区域地理学家的工作相似。用我的一个学生的话说,“区域地理(区域研究)不是死了,现在称作城市地理。”
人—地传统
这个主题在地理工作中已经持续几个世纪了。在这里土地是就广义上的定义的,它意味着在它地球或总物理环境。纵观我们的历史,地理学家一直关注调查人类和他的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众多试图定义人与土地之间关系或互动程度的方法论和哲学观点出现了。
在这个世纪初,在世界的一些地区,许多地理学家发现的例子,进而导致了对人类的社会特征被控制或深深地被他们所居住的物理环境所影响,人类如何分布、活动的概括。这一哲学导致一些地理学家走进了地理发展的弯路,被称为决定论或环保主义。很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关注人地传统的地理著作目的在于拒绝或怀疑环保主义理论。然而,在那个时候,这些地理概念的某些方面,可能比其他的传统更多地传播到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对许多人来在其他社会科学的前辈来说,地理仍被认为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学科。同样,这个人-地传统可能在我们学校的课堂系统中很强大。许多学生把地理视为使人们意识到地球周围元素的一门学科。
在过去的十年中,钟摆转到另一个极端,强调人而不是土地。现在很多年轻的地理学家,尤其是我们地理课堂的学生,非常关心人的影响或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学生思考环境如何控制人的活动;他们担心人是如何摧毁他的环境。就像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案列一样,折中的观点-人—地关系在丧失。现在可能很多的极端,狂热的,孤陋寡闻的 “生态人”想保护环境像以前没有开发利用的样子,严重的世界末日的预言警告说,人将只局限于某些地方地球因为其他地方的环境都是荒凉的。
大部分流行的“新”的能源学科和真正关心的有机体和他们的环境关系是相关的,这对地理学家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学生认为生态概念是新的和相关它说明地理学家也许是因为过去的极端环保主义忽略了人地传统的吸引力。
在人—地传统上,地理学家可能新的生态学家有同样的问题。近些年那些上了生态潮流 的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研究他们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但是对作为一类有机体的人类他们却了解的很少。近几年,随着地理的发展与心理学更紧密的联系,我们意识到人—地关系的关键因素是人的思想,而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我们的问题不是环境,而是人相信或感知的东西。一个由行为地理学家组成的新组织被问到人类对要求如何对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反应或对这一环境的行为。我们意识到我们知道的多么少,尤其是关于人的思考方式,和他的感知,以及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我们在处理这个关系中“地”的部分是有相似的问题。或许对一些过去的人—地关系说的含糊的反应,也部分上因为在1945年以后,许多美国大学在地球地理方面的培养太缺乏,许多地理学家自称为人类,文化,社会或城市地理学家,他们研究人类所以很少涉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然而同时,环境这个词很少需要一个地理学家的形容——它意味着地球物力的组成部分——新地理学家讨论人类的社会,政治,或城市(人造)环境。人不再生活在一个他生活了很久的陆地环境。
有多少地理学家能够理解作为总的自然环境的土地?一些物理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环境中元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他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元素(如,地形,气候、土壤、等等)。令人怀疑的是许多人可真的以感知整个的自然环境。
人们运作,适应,使用或滥用他的环境是相关的概念。毫无疑问人-地关系存在并且许多年前地理学家就对试图理解他们感兴趣。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这一关系中“人类”了解的如此少的时候,我们应该质疑有关关系的一些结论的有效性。答案可能是做得更好以及在人地工作传统上更准确的工作而不是学习人没有世俗根的漂浮在太空或研究没有复杂的人类干扰的地球过程。
地球科学传统
通过狭窄的定义,地理学家是对(“地球”)感兴趣的人。地理这个词源自于希腊,意思是“描写地球”。在上个世纪的欧洲及本世纪初的美国,许多地质学家对地球表面的兴趣大于地下岩石结构,成为“地理学家”。这些人和其他人通过研究地形、排水,气候、植被和在特定领域土壤的相互作用来寻求满足,总体的自然环境如何不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变得更加关心包含环境元素的过程中而对他们所在地区的过程不感兴趣。一些自然地理学家宁愿离开人的研究过程,但随着世界各地人口密度的增加,这个疏忽变得更加困难,往往不切实际。正如在前一节中提到的,地球科学传统是否可以合并到人—地传统取决于疏忽的程度,或对人的强调的程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地球科学传统在美国下降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衰弱。美国地理系的自然地理课程很少,甚至在某些系被省略了。这种在大学里缺乏地球科学培养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学校系统中社会研究的兴起,实际上没有任何地球基础人们就可以进行社会研究。有些地理学家担心“地理”已经不属于地理学了。(一些因果“决定论”可能与美国环境下对地球科学传统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滥用相关)增加的滥用美国的衰落环境地球科学传统。)这种在美国下降的现象,然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这种并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在欧洲,苏联、英国和加拿大,自然地理学仍然是地理教育和培训的一个强大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和其他地方,地理学家仍然相信,他们的目的之一是试图理解和解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许多公众,地理学家仍然希望知道关于地形、气候等的世界的任何一部分。
地球科学钟摆开始摆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可能是由于对环境重新产生了兴趣。而这个对环境的关注可能强化了世界各地的地理。而在美国的复兴有多强烈和科学还有待观察。有些地理学家,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变得更有吸引力,因为它的涉及“真实”世界,它比人类和文化地理学家的“模糊概括”更“科学”和精确。
美国地理,仍然是以生产论文,地理会议论文,大学的课程,在学校社会研究的力量来衡量。然而,城市、社会和经济地理的主导地位使地球缺乏关注。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正在填补地理学家的空缺。和其他学科一样,甚至在自然地理领域专业化仍在继续,并且我们生产地貌学家,气象学家、生物地理学家等,而不是“地球科学家。”现在学科对自然环境感兴趣,训练有素的自然地理学家应该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和容易找到与人类地球相互联系过程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对于地理学科讨论的内容和目的来说,四个传统是一个有用的框架。当然他们不会使所有地理学家满意。有些人会注意到对时间因素和历史地理的遗漏。也忽视了地理学家的传统工具制图学和地图。我们可以说一些缺乏统一,似乎被划分成更小的分支,比起文化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可能与地质学家有更多的相似;与城市地理学家相比,政治地理学家可能会和同事找到更多国际研究的讨论话题。事实上,少数地理学家是激进分子,面对世界,他们很少使用一个形容词去定义他们的工作和兴趣。如果我们要保持一门学科,我们需要达成一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和目的。尽管变化、趋势和对地理兴趣焦点的缩小,四个传统似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结构描述我们的学科的哲学。
创造者经济与传统管理学的终结 第3篇
无独有偶,《连线》杂志主编、“长尾定律”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出版了新作《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在书中讨论“创客文化”,他认为最新的数字科技与古典的“自己动手”的匠艺迎面相遇,构成了一场“新工业革命”。18世纪掀起的工业革命现在进入了它的第三波。
安德森决心身体力行。11月初,他宣布将在年底前离开《连线》,担任3D Robotic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3D Robotics的主要业务是用3D打印技术制造硬件产品。一改软件业长期执IT业之牛耳的状况,现在有人提出“硬件复兴”,原因是开源硬件和3D打印机将制造业带入个人制造阶段。当产品设计和原型生产加速,会建立一个关于制造品的“长尾”市场。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章讲到的分工,200年过去了,美国管理界现在提出了合工理论。企业正在走向分散型加合作型的存在形态。此种形态必然对过去20世纪的管理学遗产带来冲击,我们所知的管理学大概已经走到了尽头。
企业领导人把自己视为自由市场的拥护者,然而他们所管理的企业却是为了绕开市场而创生的。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回答这样一种挑战:组织成千上万的身处不同地方、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完成巨大而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汽车或是提供大范围的电话服务。它在工业革命时期曾经有辉煌的战绩,然而200年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员工和分配资源的方式。
今天,最成功的管理故事都不是公司的胜利,而是对公司的颠覆的胜利。在这个意义上,韦尔奇可能是最后一个伟大的公司创建者。但即使韦尔奇本人,也以向科层体制发起挑战著称。其他的管理明星们都是因为攻击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破坏企业结构、用革命性的策略令大象跳舞而获得声名。换句话说,最好的企业领袖变成了企业的敌人。
理由非常明显。企业是官僚制的一种,而经理本身是官僚。官僚的基本倾向是自我永续。所以,从定义上来看,官僚就会抵御变革。他们的任务不是加强市场力量,而是试图取代、甚至抵制市场力量。甚至是最好的公司也无法保护自己免于破坏性的旋风般的变化和企业的惯性之间的冲突。正如张瑞敏所指出的,日本企业的衰落不是由于“坏”的管理,而是因为它们遵循“好”的管理的教条。它们认真倾听它们的客户,它们仔细研究市场趋势,它们为可能带来最大回报的创新分配资本。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们却失去了开创新的客户与市场的破坏性创新机会。
由经理人控制的企业无法应付加速的变化,这个弱点只是企业受到的两翼夹攻的一翼。另外一翼是,企业存在的核心理由现在也不保。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他1937年的文章《企业的性质》中论证,“创建企业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物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也就是交易费用。对于任何给定的任务,于合适的时间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来完成,成本太高,也过于复杂;同样,在公开的市场上,寻找供应商,协商价格,规制绩效,保护商业秘密等等,也完全不可行。企业可能也未见得就比市场更善于调配劳动力和资本,然而,它却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也就弥补了市场的弱点。
科斯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时,互联网时代的曙光刚刚初现。从那时以来,居住在不同的大洲、拥有不同的技巧和兴趣的人们共同工作、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产生了量子跃迁。极其庞杂的事业,如编写维基百科和合成Linux操作系统,在毋需或只需很少管理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就,使得像唐·塔普斯科特这样的技术乌托邦主义者预测说,“大规模协作”现在成为了经济组织的新形式。他相信,企业的科层制会彻底消失,个体现在被赋权,得以共同创造“一个新纪元,甚至是一个黄金时代,可以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或是雅典民主制的兴起相媲美”。
实验传统与管理学的发展 第4篇
一、实验传统溯源
实验传统是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经典的基本方法论传统。实验传统源于何时?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的探讨首先从上述问题开始。
从历史上看,一般认为,实验传统是17世纪实验运动(又称培根运动,所以实验传统又称培根主义)的产物。该运动倡导者(如笛卡儿、培根等学者)坚持把科学植根于那些通过感官而获得的信息。然而如果说作为一种经验的科学哲学的话,实验传统在17世纪已不是什么新思想。学者兰道尔和克隆比曾经离析和研究一个重要的中世纪方法论传统,根据这个传统,从13世纪到17世纪已逐渐形成一些研究规则,要求从观察和实验中得出正确结论。笛卡儿的《原理》和培根的《新工具》深受此传统的影响。但是,进一步考察会发现,作为一种新思想,实验传统还是具有明显区别于之前旧传统的特点,即对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看法的转变。在培根运动中,实验被高度重视,而理论(推导)往往被贬低。正如培根所说:“尽管人们能从原则上推导出火焰有烧肉的能力,然而内心推测易生谬误,还是把手放进火里试一下更为可靠。”那么,这种特点的新思想又是如何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呢?有学者认为,正是在这种思想兴起的社会精神氛围之下,科学研究者们才能充分摆脱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影响:科学结论可以从公理化的最初原理推导出来,转而去直接研究自然而不再是沉迷于书本。实验传统也因而开拓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而且,实验能够为理论提供理性基础,这是任何形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或柏拉图主义所不曾做到的。恰如胡克所言:实验是研究真理的基本语言。实验手段发展为经典的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内在效度。
再简要回顾一下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会发现:培根科学当时正在形成,古典科学已经过激烈的改变,连同生命科学中相伴的变化,这几组事件构成了后来所谓的科学革命。一个新的社会精神氛围实验传统当然不是科学革命的唯一原因(但本文无意去探究引致科学革命的极其复杂的原因),然而在说明科学革命时最常被提到的因素中,实验传统被公认是有其说服力的。
二、实验传统与管理学的形成
探讨实验传统与管理学的形成,还是从问题开始:管理学发展中是否存在实验传统?如果有,自然科学的实验传统是如何进入管理研究领域的?究竟实验传统在现代管理学形成过程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对管理学早期发展史中科学管理运动的考察,可以获得对上述问题的初步解答。
如果人们要确认现代管理学诞生的年代,那么有充足的理由将其定在1911年。因为,就在这一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它的思想很快被世界范围内的管理者们所接受。
然而本文所关注的是,泰勒所谓的科学方法是什么?经考察后认为,实质就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泰勒的工作实验是非常著名的,或许最广泛引用的是泰勒的生铁装运实验。当时在泰勒工作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人们要把92磅重的生铁块装运到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的平均生产率是12.5吨。泰勒相信,通过科学的分析装运生铁工作以确定最佳方法,生产率应能够提高到每天47吨~48吨。实验开始了,泰勒首先寻找了一个体格强壮的受试者叫施密特,通过用金钱来激励施密特,使他按泰勒规定的方法装运生铁。泰勒试着转换各种工作因素,以便观察它们对施密特的日生产率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科学的实验各种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组合,泰勒成功的达到了他认为可能达到的生产率水平。泰勒相信采用类似的实验方法,能够确定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因此,泰勒预言:“在未来,专家将决定我们日常活动的最佳行动方案,他们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然后测出不同方法做每一项工作所花时间,最后他们从准确的知识中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观念里了解到哪一种方法可以最少的投入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决定最佳行动方案的事实依据就是这样来的。”泰勒的思想和实践吸引了一大批信徒和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他们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管理运动。吉尔布雷斯夫妇采用和泰勒相似的实验方法对工作中的人进行研究,他们将这种研究称为动作研究。在摄影记录法的帮助下,他们对动作进行科学分析,并总结出16组基本动作单位。吉尔布雷斯夫妇和其他人的工作使科学管理运动继续前进,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泰勒及其科学管理运动的重要意义,是创造性的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更确切的讲是一门自然科学来研究。正是泰勒将实验分析的科学力量带到了工厂车间,在泰勒之前,没有人去科学的分析工作的本质;也正是泰勒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传统带入到管理研究领域,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视角与方法去看待、研究管理工作。作为一位清教徒,泰勒对当时工厂工人的低效率现象感到震惊,他确信工人的生产率只达到应有水平的1/3;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泰勒曾经花了三年时间在斯蒂文斯技术学院的夜校学习工程学),泰勒于是开始在车间里用其所谓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可以认为,科学管理事实上起源于泰勒对他所管辖工人的观察,其发展所需的资料(或数据),是人们日常观察就可以提供的(当然这种观察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和系统化),其理论是经验性的(而非先验性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或者说现代管理学的形成,更多的应归因于人们以新眼光、新视角和新方法去研究旧现象、旧问题,较少得益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发现,而这种新眼光、新视角和新方法正是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传统。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传统提供了管理学发展需要的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等所构成的分析框架。事实上,正是通过泰勒及其后梅奥等开始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对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等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所提供的支持,才逐步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领域。而且在管理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作为构成管理学分析框架的分析工具的形成过程中,实验分析方法也始终是管理科学、组织行为、决策或对策分析、系统分析等管理学分析工具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并且采用实验分析方法开展的管理研究与采用猜想、预感、直觉、经验等为依据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加科学、规范、有说服力。时至今日,实验方法传统已经发展成为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传统。
总之,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研究,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时间里,学者们并未过多思考其方法问题。然而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度: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科学日益局限于仅指自然科学(形成对社会科学的“歧视”),同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特殊的严密性与确定性也使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大为着迷,由此出现了“科学的”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各种尝试,或者说要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努力,以证明自身的平等地位。而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实验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在20世纪初被泰勒引人到管理研究领域,从而促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并成为管理学重要的方法论传统,始终推动着管理学的发展。
摘要:实验传统与管理学的形成问题已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管理学早期发展史中科学管理运动的考察, 可以得出结论:现代管理学, 在一定意义上是实验传统的产物, 从而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去看待现代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实验传统,管理学,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3][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
传统毒理学 第5篇
摘要:西方传统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影响了相应的法学理论,法理学和法哲学只不过是传统西方哲学语境中两种不同的法学理论而已。法学理论本身离不开一定的哲学语境。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哲学;法理学;唯理论;经验论
一、关于法哲学与法理学的争论
关于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的认识非常不一致,在国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存在着法哲学与法理学分合之辨。[1](P51)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两者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但认识非常不统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普通法系国家的学者习惯于使用法理学一词,而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习惯于使用法哲学一词。[2](P5)有人认为这种区别的始作俑者是日本的.法学家穗积陈重,他于188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讲授“法论”时,由于受当时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法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当时流行日本的“法哲学”名称的“主观性”和形而上学气味太重,主张以“法理学”这个译名代替“法哲学”这个译名,并在日本教育史上第一次开设了法理学课程。[3]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哲学与法理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它们各自思考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有学者认为法理学是一门知识的学问,法哲学则是智慧的学问,认为“法哲学与法理学是两码事:法理学以对法律现象的学理描述为其基本精神,而法哲学则以对法律现象、法律观念的哲理思辨为其基本精神。”[1](P69)也有学者认为,法理学可被看作是法哲学的一个特别的式样或一个发展阶段。[1](P50)还有学者认为法理学与法哲学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法理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指导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使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和明确的指导思想,以保证法律有效地落实在人们的行动中。法哲学研究则要探索所有法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三种观点,也是大部分学者主张的观点,认为两者思考的对象相同,但各自思考的视角、深度不同,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吕世伦、文正邦主编的《法哲学论》认为法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以研究实证法律为对象的法律学(黑格尔语),或者叫作法学基础理论或可叫作法学原理;广义则是指可以包括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理论学科甚至某些基础性应用法学学科在内的一个学科群,以显示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区别和联系。[4](P49)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法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用哲学方法研究和说明法律根本问题的学科”[5].许多学者还注意到法哲学与法理学都是法学的理论学科,它们都以法学的一般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由于考察中角度不同及运用方法上的差异,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自然就不同。法哲学注重批判,法理学注重建设;法哲学自觉重视对自身的反省,法理学注重体系的建构;法哲学注重对法理念的不断追问,法理学则把法哲学的研究成果当作应然的概念加以接受并以之为自身体系的逻辑前提。[6]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与角度不同。法哲学与法理学是相互渗透与促进的。[7]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人们对这种现象进行理论的思考、反思,形成了各种法学理论。勿庸置疑的是,英美法系大多用jurisprudence(中文常译为法理学)来表达这种理论;大陆法系则大多用legalphilosophy或philosophyoflaw(中文常译为法哲学或法律哲学)来表达这种理论。jurisprudence一词主要有五种解释:1 法学;法律学。2 法学的一个分支。3 法律体系。4 (民法中)法院的裁判规程;判决录。5 法律知识;法律技巧[8](P958)。它与legalphilosophy(在一般人眼里,philos ophy是纯粹思辨的、抽象的和超验的)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种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用词的不同,因为这两个词的外延和内涵不尽相同,所以不应该将法哲学等同于法理学。也不能归结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学科,因为它们都是关于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论,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大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大多是从传统哲学与法学之间的联系或区别这一视角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看到这两者之间
传统毒理学 第6篇
【摘 要】目前,问题式学习法(PBL)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带着问题学习往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本文对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找出两种方法的优势,从而对内科护理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 PBL 传统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仍在发挥作用,但教学模式的完善势在必行。目前,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内科护理学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与PBL教学的好处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许多医科院校都将PBL教学法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带着问题看病例,学方法,再辅之以传统教学的仔细讲解,就使得整个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传统教学法相关概述及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课堂效率较为低下。在内科护理学这种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案例与知识交叉的学科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学的要求。现在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在医学相关学科中,病例的分析探讨不能只靠老师的讲解,这就使得传统模式的教学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越来越捉襟见肘。但并非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一无是处,老师翔实的讲解、准确的分析,往往也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获益良多,所以,要做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模式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PBL教学法相关概述及特点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PBL教学法强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的讲授和说教为主;PBL教学法将学习与相关的任务或者问题挂钩,这就使学习者能够投入于问题中。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相关专业既需要理论基础,又要进行实践,同时,病例分析也是少不了的,所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内科护理学的教学需求,运用PBL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PBL教学法能够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要把学习融入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当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团结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使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显现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笔者对某医科院校护理学专业进行调查,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100人,进行为期大半学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工作,第一组进行PBL式教学,第二组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肺炎、肝硬化、心绞痛、糖尿病和脑出血五种疾病的护理进行教学。第一组每个PBL案例学习4个学时,共20个学时;第二组采取老师课堂讲授,5个模块,每个模块4个学时。20学时学习完毕后进行考试并调查。
经过学习后,笔者组织两组学生进行了统一的考试,平均分数分别为:第一组85.6,第二组82.5。从平均分上可以看出,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小组,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从试卷的分析过程中看,PBL教学组的学生答题实践性较强,能够切入实际,分析得比较全面。随后,从200名学员中选出10名代表进行座谈,学生普遍反映PBL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较好的效果。通过PBL教学,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的理解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更是对病例的深入理解和对护理情况的全面把握,学生的提升还是非常大的。
虽然PBL教学模式体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靠,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依旧是存在的。
五、分析结果
从理论的分析到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当把PBL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首先,课堂上老师的悉心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精心的备课,生动的课件,清晰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带着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模式也要穿插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结语
面对新世纪的大学教学,特别是以内科护理学为代表的众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熊良圣,熊杰平,郭玉华,等.PBL与LBL结合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2):1084-1086.
[2]孟共林,张思溪,谢萍,等.PBL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09):1109-1110.
传统毒理学 第7篇
1 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 又称之为“则”或者“常”, 主观范畴的“道”指的是治国的理论, 客观范畴的“道”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与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提出:“天不变其常, 地不易其则, 春秋夏冬, 不更其节。”认为事业的成功, 必须顺乎万物之“轨”, 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 对于人毫不讲情面, “万物之于人也, 无私近也, 无私远也。”
高等职业教育要能够正确发展首先必须能够顺“道”, 高等职业教育的“道”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办学指导思想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首先,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技术专门人才, 服务于行业与地方经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对新的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提出新的不断变化的要求, 所以, 高职教育要顺“道”就要求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极对学院所依托的行业不断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地方行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只有顺“道”才能够使学生在就业中有优势, 才能使高职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的同时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职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独特规律, 在培养人才定位、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二流或者三流大学, 而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另一种教育类型, 是同一层次中的不同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加强版的中职教育, 是同一教育类型的不同教育层次。只有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的“道”,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得到进一步发展。
2 重人
一切事业成功的最终实施者都是人, 所以人在事业发展中是关键因素,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的向背, 二是重人才归离。《论语尧曰》强调“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季氏》提到“修文德以来之”。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 吏以为”。《管子》更是强调:“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 “从民所欲, 去民所恶”。
高职教育重人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人心的向背, 就是高职的学生。教育的接受者以及教育效果的体现就是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要认真研究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不是教育的失败者, 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论中称为另类智力类型的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首要就是把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育的过程中要对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断进行系统的研究, 力求真正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重人的第二个方面是人才的归离,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的说法, 表示对人才的尊重。能否得到贤能之助, 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吕氏春秋求人》强调说:“得贤人, 国无不安;失贤人, 国无不危”。《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用”﹑“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 其害无穷。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去实施, 对于优秀教师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优秀教师的获得。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引进, 另外就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要有相应的制度去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学院的发展中来, 同时要激励现有教师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教师的任用, 要做到“夫裁径尺之帛, 形方寸之木, 不任左右, 必求良工”。要给予优秀教师发展的空间, 同时也是给予学院本身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 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 讲团结, 上下和, 左右和。孔子说:“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上下和同”, “和协辑睦” (《管子五辅》) , 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求和的关键在于领导与决策者,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领导严于律己, 严禁宗派, 不任私人, 公正无私, 才能够团结绝大多数的教职工。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切不可有“以爵禄私有爱”, 要严禁“党而成群者”。要能够做到“无偏无党”, “循公而灭私”。要求领导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 从而到达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4 利器
生产要有生产工具, 教学也要具备教学设备条件。《吕氏春秋任地》篇说, 使用利器可以达到“其用日半, 其功可使倍”的效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在教学过程中, 先进的设施就是“利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实际操作, 这样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都有很大的裨益。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在进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准确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很有帮助。而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学实施过程之中所需要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等。需要说明的是, 如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用日益广泛。在某些方面, 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真实模拟实际的教学过程, 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 功能强大的CAI软件也应该属于教学设备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求实
实事求是, 办事从实际出发, 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 看问题不能偏激, 办事不能过头, 也不要不及, “过犹不及”, 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式, 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式又会错过时机, 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 应该防止。
现代制造业的的蓬勃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短时间之内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规模增加很快。按照求实的观点, 我们应该抓住, 不能错过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此过程中, 要适时扩大教学规模, 同时要根据行业的需求, 增强办学实力,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到“量力”与“时空”的原则, 不能盲目扩大规模。《管子》认为“不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 也就是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现实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同时“时空”的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到时间 (时机) 与地点等客观条件。韩非说:“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古, 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我们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认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形成特色鲜明、能够对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的高等教育。
6 结语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与管理人员, 我们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做研究分析, 以期高等职业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 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摘要:从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基本观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简单的分析, 得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从中国传统管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管理学,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 (美) 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Management, 9th Edition Prentice Hall.2005
[3]苏东水, 彭贺.中国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 (美) 詹姆斯.斯通纳 (James A.F.Stoner) .Management.华夏出版社, 2001
传统毒理学 第8篇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头脑智慧与肢体语言、时代影响的完美结合。武术历经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至明清时期武术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兴盛时期,再到现代社会武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国武术绵延了数千年。在传统文化的持续熏陶下,中国武术焕发着异常缤纷绚丽的生命色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逐渐借鉴了哲学、兵学、佛学、道家、法家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并融合了健康学、人体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现代理论学科。在极大丰富武术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揭开了武术与人体之间的神秘面纱。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计,然活动手足,贯勤肢体,此为初学如艺之门也”,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武术的健身价值似乎已然成为现代大文化背景的重要标签。
2太极拳的健身价值(静中养生)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太极拳的名称取义也是因为其变幻无穷、含义丰富的拳风特点。[1]“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是一项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2]太极拳运动所采用的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和其动作之间衔接的旋移扭转无不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所有技法特点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健身哲理:虚灵顶劲竖项,在运动中保持思维集中、头部自然放松微领控制身体平衡,保证脊柱在生理平面的垂直。”[3]此时,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如感觉区、嗅觉区、视觉区、语言)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放松。大脑更有时间专注于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与支配,有利于中枢神经对器官机能的调节、抑制习练者脑细胞的不断死亡、延缓大脑的不断衰老,进而达到对大脑部分功能的修复作用、抑制慢性病的发展;含胸拔背实腹,使胸腔上下径拉长从而使横膈肌向下更加舒展,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深长,增大肺通气量而提高肺活量,达到改善呼吸系统、增强体力的最终目标;心静体松意注,使身体自然放松、思想高度集中并排除一切杂念,机体完全处于一个平静无外界干扰的状态。此时,心率逐渐平缓,舒张压与收缩压适中,心肌力缓慢而强劲,血液充盈并缓慢无间断循环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调节了心血管系统功能;轻沉虚实兼备,落如抽丝、迈如猫行,起如叶、落生根,在一招一式的旋移扭转之中都要求气沉丹田,有利于呼吸加深,在增加肺通气量的同时肌肉的横断面积不断发生变化,并使气血随着身体的旋移扭转运行全身贯穿于肢体末梢,带动充盈的血液不断循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关键性的作用。机体在参与虚与实的旋移扭转之中,腰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缓解了四肢肌肉张力,整合了全身肌肉力量,从而达到力贯全身之功效。
3形意拳的健身价值(动中养生)
“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讲究内意与外形高度统一的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模仿十二种动物的行动技巧)为基本练习手段。其拳势勇猛、劲力精巧,蕴含内三合、外三合的拳风特点对习练者有着很大的健身价值。
“起势如崩墙倒,落地如树栽根”,形意拳要求的力量充实、落地有声对机体与地面的接触上有很大的力度要求。如形意三体式的桩功练习中要求的撑筋拔骨、五行拳练习中的形意鸡形步的练习以及十二形中的龙行跳步练习等,骨在机体运动中不仅起着杠杆作用,同样也起着支撑作用。经常练习形意拳能够增强骨的代谢水平,增加骨的密度,在不断的运动中骨的抗压、抗扭、抗拉性逐渐增强,能够有效的预防人体的骨质疏松。在三体式基本桩功与五行拳、十二形拳的练习中,全身得到充分调动与整合,钻、崩、劈等一招一式贯穿一气,劲力不断。肌肉的伸展性、弹性都得到很大提升,身体的外形即肌肉的饱满均匀程度更是不断完善,具体则表现在练习形意拳过程中对劲力的掌握上使骨骼肌的横截面逐渐增大。肌肉及骨的锻炼能增加人体的稳定性与行动的协调性,增强各关节的灵活性。
“形意拳的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对应人体的外五官(眼、鼻、舌、耳、人中)与内五官(肺、肾、肝、心、脾胃),习练形意拳的健身价值的表现更是练习相应的拳使相应的内脏与器官收益。”[4]加上形意拳为一项有氧与无氧结合的运动,总的来说其健身价值主要在于在套路练习中采用的有氧与无氧结合形式使心脏得到锻炼,心脏正常性增大,心肌供血量、储备量、收缩力增强,改善了心血管功能;对脾胃的锻炼改善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对肝脏的锻炼,加大了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化解功能;对肺部的锻炼增加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功能等等,另外锻炼了眼的明锐、鼻的敏嗅、耳的灵巧、舌的味蕾。
4八卦掌的健身价值(足底养生)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因其运动时纵横交错于八个方位故得此名,主要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化与形步走转为特点的古老拳种。历经百年磨练,从其精湛的技击技术中融合了医理、易理,总结出其健身价值。
“人老腿先老,脚底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一个人脚力的强弱与身体健康程度密切相关。”[5]脚底的许多部位与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密切关系,也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反射区。八卦掌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趟泥步、绕圆走圈,全脚掌趋地绕圆走步,脚步离地,两膝弯曲扭转配合腰部左旋右转,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脚底离心脏最远,回心血量相对最少,造成对心脏的负担加大,走步的过程中,脚底经受着持续不断的刺激,血液循环也在这刺激中不断加速,不但加速了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也增强了各个内脏器官的功能:缓解失眠、促进消化吸收、预防心脏病等。加之经常进行足底锻炼,加快神经的传导与反射,便可协调各内脏器官,增加其免疫力与抵抗力,激发人体预防疾病的潜能。足底有许多经络连至大脑,经常锻炼可缓解脑部神经疲劳,缓解压力。另,以脚底为中心,以腰为轴的旋转式八卦掌锻炼方式对机体关节的灵动性、肌肉的伸缩性、骨密度的增长都有极大的完善作用。
5结语
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成为民族瑰宝,不仅仅是其丰富的技击哲理,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壮外强内的健身价值。太极、形意、八卦统称内家拳,传统武术的权威代表,在历经百年的传承中,加之与现代医学的完美验证,对机体的益处将被无限放大。未来社会将是注重健康、营养与保健的社会,而传统武术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财富会是不错的选择。
摘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洋中最具魅力的一环,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正以其绚丽的内涵色彩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样,作为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武术其壮外强内的健身价值不容忽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简单探析习练传统武术(太极、形意、八卦)所能带来的健身意义,意为将民族传统体育推向大众健身。
传统毒理学 第9篇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意境生成,中国古典诗词,庞德译作
一、引言
“缺月”会让人想到什么?“垂柳”会让人想到什么?“鸿雁”会让人想到什么?若是将这些事物一一提及, 则我们脑海中反映出的应该只是这些事物本身的图像, 但若是将这些事物拼凑在一起, 则我们脑中的图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有过阅读诗词歌赋经验的人会发现, “缺月”、“垂柳”、“鸿雁”叠加在一起, 一种幽怨、凄凉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便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诗歌意象构建中的体现。格式塔 (Gestalt) 的概念我们曾在本学期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化的部分介绍过。事实上,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在诗歌鉴赏和翻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庞德的作品, 无论是诗歌还是他翻译的中国古代诗词, 都以意象为主导。而格式塔心理学在意象和意境生成方面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意境生成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是二十世纪初形成于德国的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其主要发起人是德国的麦克斯韦尔特海梅尔、沃尔冈夫、克勒和科夫卡, 是于1912年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理是:主体对事物的感知过程并非诸元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将事物直接把握为完整的统一体,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换句话说, 我们看一个事物, 观察其整体所达到的认知效果要高于观察各部分再将各部分的性质相加总所得到的认知效果。用一个教材上的例子来阐释:我们看到一座房子, 并对其进行命名 (别墅、村舍、茅屋) , 我们并不是测量其长宽比例、鉴定其建筑材料、辨别周围植物的种类进而对其命名的, 而是从直观上对其整体进行把握和知觉, 直接命名。这就是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最初步的阐释。
格式塔心理学更重视感知对象的整体结构, 侧重研究经验现象中的形式与关系。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整体性”或“完整性”, 这与我国传统诗词中意境想象的过程十分相似, 两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的, 整体效果大于个体效果之和, 并且都与观察主体的经验相联系。因此, 格式塔心理学在鉴赏诗歌方面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格式塔意象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意义上的“意象”基础之上, 将“意象”纳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之中, 说明格式塔意象与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 首先受到意象的刺激, 把诗歌中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加以还原、补充, 再造为自己头脑中的意象, 再把意象组合为意境。格式塔理论认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都经历一个意象到词语的转化过程, 而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 又将词语转换成意象。意象较之词语更容易被人记住, 所以读者往往记住的是作品中的意象而忘掉词语。例如, 对一个事件进行如下描述“一辆红色轿车因雨天打滑撞到一棵树上”, 对于这个事件, 大多数读者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图景, 即“车撞在树上”的场面, 但若是要求该读者复述下来上述内容, 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其中的细节 (如:车是红色的并且是轿车不是别的车, 撞树的原因是雨天打滑) 。这是因为, 读者听到或看到这一描述, 头脑中便形成了一定的画面, 对于词语就不那么重视了, 再要求读者对事件进行描述时, 他只会根据头脑中的图像组织语言, 而不会回忆最初的描述是怎样的。因此, 一个事件、一个故事很容易记住, 但是描述这个事件或故事的具体词语却很难被记住。文学文本具有其相对的整体性, 也就是格式塔质。所谓“格式塔质”, 就是客体中的某种结构、关系在人的知觉中的成像, 是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现象, 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的心理与人的环境之间无比丰富的内容。诗词的“格式塔质”便是它的神韵, 属于各部分但又超越它们, 统摄它们的整体气质。
现在让我们回到引言中的例子。“缺月”、“垂柳”、“鸿雁”几个意象本身虽也有萧条、凄凉之感, 但效果远远小于将其叠加后所产生的凄凉、孤寂的意境, 这是因为读者将头脑中生成的意象进行组合, 形成了意境。由于读者往往具有阅读诗歌的经验, “缺月”、“垂柳”、“鸿雁”形成的意境往往与孤寂、萧条相关, 因此意境在传情达意方面达到的效果比单个“意象”的简单相加更具优势。
三、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看庞德的译作
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庞德的作品中处处突出了意象的美感。他曾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译成英文, 评价褒贬不一, 原因是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几乎只强调意象的保留而忽视了诗的形式、语法、语言的美感及押韵等一系列因素。但是, 由于将意象保留, 读者便可以将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透过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构架下的意境生成过程。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说明格式塔在庞德译作中的应用。
1.《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庞德的翻译版本是:
Taking Leaving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我们可以看到, 庞德的译作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 都不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英文诗歌, 没有任何英文诗歌的格式可言。但是, 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 庞德保留了原诗中全部的意象:青山、北郭、白水、孤篷、浮云、落日、斑马鸣。这些意象分开来看, 各自都蕴含了一种离别的情绪在其中, 但是李白将这些意象组合, 构成的意境无疑比这些意象的简单叠加更具感染力。或许单个的意象并不会使读者产生过多情感上的联想, 但是这些意象叠加起来, 读者便不由心生一种友人离去, 孤独寂寞的情绪。这是因为, 读者在阅读到对这些意象描述的文字时, 头脑中会将这些文字转换成形象和画面, 也就是意象, 若干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意境, 意境会和读者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 使读者产生这一意境所代表的情感, 达到单个意象达不到的传情效果。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阐述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意境生成方面发生作用的机制。可见, 庞德将全部的意象保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他恰恰是抓住了读者在阅读译作时, 格式塔质构建的原理, 让读者通过意境与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这首诗在保留意象、构建格式塔意象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2.《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庞德对这首诗的翻译是:
The Jewel Stairs’Grievance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同样, 在庞德的译文中, “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等意象也被一一保留下来。李白的原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幽怨的妇人形象。何来“幽怨”呢?诗人并不是用描写情感的形容词描述这位妇人, 而是用各种物的意象衬托人的思绪。庞德将这些意象保留, 同样会使读者在阅读译作后心理上建立起格式塔质, 通过格式塔质感受诗中人物的心情, 洞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庞德的译文是:
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s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 garden.
And within, the mistress, 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White, white of face, hesitates, passing the door.
Slender, 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在这首诗的翻译中, 庞德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象“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红粉妆”等, 而且模仿了原诗叠音形容词的用法, 可以说不仅达到了格式塔意象上的对等, 在形式上也保留了原诗的神韵, 这样读者在头脑中建立格式塔质的过程便会更容易。再加上庞德构建的格式塔意象与原诗格式塔意象的对等程度本来就比较高, 因此读者通过阅读庞德的译作来体会原诗的意境一点都不困难, 这也就是庞德译作的成功之处。
庞德的翻译强调保留意象而不拘泥于格式, 这有助于读者在心理上成功建立起格式塔意象, 领会原作的意境之美。而译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于译者能否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所构建的格式塔意象与原作者所构建的格式塔意象建立起对等关系。成功的文学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现。换句话说, 原文和译文在美学意义上的对等在于格式塔意象的成功再现。从这个角度上说, 庞德的翻译作品确实比其他译作更加成功, 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诗歌来说, 善于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穷的整体意境, 意象的保留显得更为重要。
四、结语
意境的生成是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原则作用的结果, 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整体性原则的重要观点, 而且是意境生成、审美完成的要求。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意象理论对诗歌鉴赏和诗歌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读者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 就应该有语言认知和美感体验的双重活动, 努力构建或再现完满的“格式塔意象”, 寻求对诗歌完美丰富的诠释。
对庞德的译作, 若不是建立在格式塔框架下进行研究, 就会认为其“根本就不是翻译”, 因为翻译讲求“对等”, 而庞德的译作无论是在字面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达不到对等的要求。但是在格式塔视阈下, 我们可以认识到, 庞德的对等是建立在格式塔意象的基础上的, 应该说是更高一层次的对等。因此, 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作相比于其他版本的译作更具鉴赏性, 更加具有文学、美学和心理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俊娟.格式塔心理学与诗词鉴赏中的格式塔意象建构[J].理论月刊, 2011, (4) :134-137.
[2]张丽华.“格式塔”视阈中的意境生成[J].鸡西大学学报, 2011.5:91-92.
[3]翟海霞.文学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现[J].文教资料, 2011.10:28-29.
[4]张新艳.“格式塔”心理学与中国诗歌鉴赏[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2:42-48.
[5]Yip, Wai-Lim.Ezra Pound’s Catha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6]Pound, Ezra.The Translation of Ezra Pound[M].NewYork:Palgrave Maclillan, 1970.
传统毒理学 第10篇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科书、教案、板书进行教学, 是一种静态、平面的教学方法。首先,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 如强制性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会导致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和思维疲劳, 学习便成了一种负担;其次,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面窄, 黑板有限, 书写的板书内容较少等缺陷。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原发性高血压时, 学生在一年级未接触临床, 不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是什么, 不好理解为什么血压增高后会引起患者心脏出现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只能死记硬背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概念抽象。
病理学本是一门形态学科, 它强调从观察形态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及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这门学科强调直观形象且真实具体, 若在教学手段上仍沿用过去常用的挂图、投影等方式,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多媒体是一种以声音、图像为主的现代先进教学手段, 具有图像清晰、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直观形象、动态立体感、真实感强等特点, 能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画面。这是一种更自然的交流方式, 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片面、抽象、间断等缺点, 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此外, 多媒体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1 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教学字体清晰、整齐、规范, 且集图、声于一体, 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鲜明,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2]。如讲解炎症白细胞渗出的过程时, 学生对白细胞如何靠边、附壁、以及阿米巴运动游出血管壁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做定向运动这一病理变化难以理解, 而通过多媒体将白细胞渗出的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很容易接受。
2.2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强
病理学是研究病因、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的概念、知识较多, 内容抽象, 教学时数少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多看、多联系, 其本身教学难度较大, 加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很难按质按量完成病理学教学任务。相比之下, 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能把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连续、动态、全面地展现给学生, 其优越性是幻灯、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如讲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出现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时, 用图片说明它们的区别, 学生可“一目了然”。
2.3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病理学教学的内容
如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既可提供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相关内容, 也可提供相应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 那么就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多媒体中大量的图像、影视资料及动画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静止、局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和全面。如讲授肝硬化患者出现门脉高压症时, 关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脾脏肿大, 胃肠道淤血、水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直接把门静脉及其属支图展示给学生,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因为门静脉压力增高了, 门静脉属支回流受阻, 出现了相应静脉的淤血、水肿。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多媒体教学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将大量的图片和说明性文字一并展示, 将网上下载的或参考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通过列表或绘图相比较, 使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 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解决了病理学教学时数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2]。例如“肿瘤异形性”一节是病理学中的重点内容, 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 教师往往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在黑板上勾画出其复杂的细微结构图, 如利用课件将有关病理标本肉眼和显微镜下图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把微观的事物放大, 并同步输入讲授的文字信息, 就能使学生看到典型病变的形态特征,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 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应用在病理学教学中也不例外, 它可以极大地促进病理学教学,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3]。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容易忽略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病理学虽然是形态学科, 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 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根据形态学变化作出正确诊断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使事物非常直观、形象、生动, 学生一看便懂, 因而会忽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2) 由于多媒体教学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 幻灯变换速度快,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又不便记笔记, 会难以理解、消化, 影响学习效果。 (3) 多媒体教学没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质疑、解惑、精讲点拨、演示和推理。教师失去了手中的粉笔, 往日上课的风度荡然无存, 手势的比喻和黑板上的推论也不复存在。这些无形之中淡化了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主体效应未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学生听完课后脑子一片空白, 理论与实际仍不能结合起来。
4 加强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4.1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 能够熟练地驾驭它, 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在适当的时机准确地切入多媒体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病变部位准确清晰等优点, 而对于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要写,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从确定选题、准备素材、集成制作至最后的系统测试, 都应力求尽善尽美。教师应适应和掌握多媒体教学, 把握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幻灯切换速度、教学的重点和效果, 并不断听取反馈意见, 及时总结、修改教学方案, 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4.2 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重点不易突出, 课堂上学生做笔记较困难, 学校可将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和教案置于校园网上, 让学生自由下载, 这样学生再也不会为抄笔记而耽误听课, 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上课时没有及时消化的重点、难点, 可以通过查看教师的教案和课件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选择学习相关内容,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3 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在病理阶段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尚未接触患者, 很难联系临床, 基础病理与临床教学分离现象严重。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基础医学知识的最终应用, 造成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中。教材每一章节我们都编有1~2个病例讨论,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参与教学活动, 并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现代教学观念, 我们认为教学效果最好的是教师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 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理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多媒体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评价[J].安徽医药, 2005, 9 (5) :399-400.
[2]田昆仑, 吴建新.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184.
传统毒理学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17个教学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随机分组、编号, 从中随机选出1个班为实验组, 1个班为对照组, 学生均为女生, 年龄17~20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研究方法
两组授课教师相同, 选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由刑爱红、邓翠珍主编的《基础护理学》第一版为教材, 选取第六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七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和第八章《冷热疗法》作为教学内容[4], 对照组采用讲授练习指导考试的传统教学法, 试验组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 (模拟实践) 总结评价的PBL教学法。
1.3 评价方法
以理论考试成绩、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实习考试成绩等为主要依据, 结合问卷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不记名填写, 内容包括:是否对基础护理学感兴趣, 能否实现教学与临床同步, 能否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能否提高自学能力, 能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放问卷124份, 有效收回124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和实习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在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和实习成绩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学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兴趣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学生,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BL) 是指以问题为基础, 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和总结评价五个基本环节[5,6]。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引入问题情境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把临床问题引入基础护理学课程中, 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7,8]。
从表2可知, 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PBL教学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运用。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以临床病例为问题, 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既独立又协作地进行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其独立、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观察评估模拟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等, 实现教学与临床同步, 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 挖掘学生的潜能, 全方位、多层次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见表3) , 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根据我国护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 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基础护理学教学中, 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探讨适合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方法 对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17个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中随机选出一个班为实验组, 一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BL进行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并对教学模式的效果、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实习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工作及应变能力,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基础护理学
参考文献
[1]L Portenier.Basic nursing basic education as a stronger concept[J].Krankenpfl Soins Infirm, 2008, 101 (11) :32.
[2]J A Palmer.Nursing research:understanding the basics[J].Plast Surg Nurs, 2009, 29 (2) :115~121.
[3]赵继军, 张玲娟, 石琴云, 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创新性思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4) :238~239.
[4]刑爱红, 邓翠珍.基础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5]Diana F Wood.Problem based learning[J].BMJ, 2008 (336) :971.
[6]Geoffrey Norman, Ph D.Problem-based learning makes a difference.But why[J].Can Med Assoc, 2008 (178) :61~62.
[7]Chiou F L, Meei-Shiow L, Chun C C, et al.Comparis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onventional teaching in nursing ethics education[J].Nursing Ethics, 2010 (17) :373~382.
传统毒理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