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主题论文
材料和主题论文(精选6篇)
材料和主题论文 第1篇
本次沙龍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利教授協助組織并主持, 共邀請了包括一綫建築師、高校教師、學者、評論家以及材料專家在内的10餘位嘉賓參加, 針對如何在中國建築行業裏更好地實現材料可持續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希望借此機會給業界同仁帶來一些啓示。
“我想今天應該把做研究的、從事實踐的, 以及正真在不斷了解材料、揣摩材料的人都聚在一起進行交流, 這樣更能激發新的靈感。”
張利:今天的議題材料的可持續性, 實際是現在大家普遍關注的中國建築的一個發展方嚮。我想如果我們再談藝術、形式、風格, 好像與當前世界的發展對中國提出的挑戰也不是很有關系了, 所以本次沙龍選擇了可持續性的問題進行討論。但是我們以往在探討可持續問題的時候, 經常是建築師、技術研究人員、材料商各自進行, 相互間的交流太少, 因此, 我想今天應該把做研究的、從事實踐的, 以及正真在不斷了解材料、揣摩材料的人都聚在一起進行交流, 這樣更能激發新的靈感。美國費城有一個非常好的建築事務所Kieran-Timberlake, 他們認爲現在的建築師不應該再是一種被媒體和雜志吹捧的公衆式的明星, 而應該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 當真正要解决面臨的問題時, 不是專家, 而是雜家。换句話説, 現在的建築質量的創造, 應該是依靠更多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的智慧。非常感謝今天邀請到的各位嘉賓來共同探討如何在中國建築中更好地實現可持續, 當然我們今天先抛開規劃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 單從材料這個角度來討論。
“一個建築建成之後, 如果它本身各方面的技術性能都不錯, 但是它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甚至文化灾難, 那麽這個建築未必能很好地存在下去。”
傅紹輝:關于材料的問題, 我個人更關心它的文化性, 包括文化的可持續性。前幾天我去了一個很偏遠的地方, 但是在那裏看到的建築形式, 包括建造方式和完成的效果, 都和一綫城市没有本質區别, 衹是規模的差别。我覺得這很奇怪, 其實當地有很多特有的可用材料, 但實際應用却很少, 表達得也不够。那麽這些傳統的材料或者傳統樣式的材料, 如何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發揮作用?采用什麽樣的新技術能够促進其不斷發展?在這些問題上, 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够。
雖然現在有些人已經開始不斷探索材料運用的新思路, 但是更多人還是在選擇慣用的材料和建造方式, 比如玻璃、石材、金屬板等。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磚在砌築的過程中充分包含了人的因素, 因爲是人一塊一塊地將磚砌築成建築。這個砌築的過程和直接挂一大塊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我想這樣的一些傳統材料的再利用, 或者説是新方法的運用, 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我自己也想在這方面有所嘗試, 但是確實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有時候是技術的因素, 有時候是資金的因素。比如最近在南方的一個項目, 因爲建築是嵌在一塊山地裏, 我就想采用當地的毛石來做擋土墻, 同時把它的表面進行處理, 與下沉的庭院結合起來, 但是這個想法在建築規模較小時還可以實現, 在大體量的建築中使用的時候, 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做一個六、七米高的擋土墻, 需要很大的放坡, 而場地并没有那麽大, 所以必須做成混凝土的, 然後再貼面, 這樣就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在技術方面, 我們設想的擋土墻是不滲水的, 這樣由擋土墻圍合出的空間是可以使用的, 但業主要求擋土墻必須可以滲水,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另外, 現在在當地想找到工人按照我們的要求把石頭砌得比較漂亮也很難, 老工人懂得砌築的技巧, 而新工人對這個已經不太熟悉了。我覺得采用自然的、遍地都能找到的材料, 不一定會對環境造成多大破壞, 而且建築做完之後會非常自然, 但是采用什麽樣的方法讓它更適合新的建築確實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對這個問題其實我没有想得特别透徹, 因爲平時在做實際工程的時候, 時間是極其短暫的, 没有更多時間去研究。現在在一綫城市做項目的機會比較少了, 大多集中在二、三綫城市, 特别是在較爲偏遠的城市, 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 或者説是一種現象, 就是當地的很多人認爲請大城市的建築師來做設計就應該采用諸如玻璃這類材料, 而不是他們經常見到的地方性材料。這就導致我們在材料的使用和表達上比較趨同, 很多東西越做越相似, 再加上信息傳遞越來越快, 很多地方性和文化性的表達就無法實現了。
我對技術層面上材料持續性的課題關注并不多, 我覺得建築應該是百年大計, 但材料在一百年之後再回收利用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對此我并没有太多的認知。我想過了那麽多年之後, 建築是不是拆都是要值得考慮的, 除非像奥運會、世博會那些臨時性建築, 大量的建築都應該是認真研究過之後建設的。在這個過程中, 我覺得材料在文化上的持續性, 可能超過它的物理性能或者技術上的持續性。
張利:您的觀點總結起來是不是材料真正應該做到的可持續性, 或者説建築最主要的可持續性, 并不是可以通過物理計算出來的性能, 更重要的是延續一個地方的地方性文化?這樣建築可以獲得更長的壽命, 更長久地爲社會服務。
傅紹輝:我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觀點。一個建築建成之後, 如果它本身各方面的技術性能都不錯, 但是它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甚至文化灾難, 那麽這個建築未必能很好地存在下去。
“從教學上來看, 我們比較强調從材料入手, 通過模型讓學生對材料進行認知, 比如體驗材料的特性, 發現光滑的透光的與粗糙的半透光的材料之間的差别, 感受切割的與塑造的材料的异同。”
張勃:因爲我一直是在做教學工作, 所以結合我們最近做的一些材料和建造方面的實驗來談談我的體會。相對于真正的工程來説, 這些都是實驗, 但對于以往的教學而言, 這些1:1的建築模型的確是真實的建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 讓學生來體驗建築材料。
除了單純地制作教學模型, 我們還盡量通過小尺度的實際項目來豐富教學, 比如之前學校的一個實驗室改造工程。那是一棟臨時性建築, 衹由輕鋼結構加保温墻體、彩鋼板屋面構成, 根本談不上造型、美觀等問題, 與實驗室的負責人溝通之後, 了解到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對建築進行美化, 并爲室内進行適當的分隔以滿足使用功能。我們嘗試把這個實驗室改造成進行材料和構造展示的樣本, 在滿足實驗室使用要求的同時, 爲教學留下了不少實例。我們用木材在建築外立面上做了一些造型上的修補, 在室内用木材和陽光板做了一些像栅欄一樣的分隔, 總體效果獲得實驗室方面的認可, 細部上我們則盡量按教學展示的需要來考慮, 設計了一些比較復雜的節點, 整個改造的過程我們一直都在現場, 幫着施工隊解决各種問題, 最終實現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 我們還指導學生參照中國傳統建築制作教具。首先選擇一棟傳統建築進行測繪, 之後根據測繪的資料進行建造, 但衹建一半, 相當于從一側看是完整的建築, 而從另一側看則是剖面, 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看到1:1的剖透視。但是, 建造的工藝實際上已經變形甚至退化了, 實際建成的已經與測繪結果不一樣了, 厚薄、寬窄、花紋都不一樣, 尤其是雕刻的部分已經缺失了, 原來在木作上雕刻出來的花紋, 現在是用彩畫畫出來的。這些工人都是現在在一綫維修古建築、做仿古建築的人, 技術水平却已經差這麽多了, 可想而知傳統工藝退化的程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案例是在内蒙古的濕地上建造一棟爲生態環保志願者活動服務的季節性使用、可拆卸、可搬運的建築。我們計劃利用當地的玉米秸秆做草磚, 或者用當地的蘆葦作爲建材, 研究了將近1年, 最後發現結構問題不太好解决, 最終提出在輕鋼結構中填充草磚、草板等材料進行建造, 同時計劃利用諸如露水收集系統等先進科技以减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雖然最終没有實施, 但也是一種對建築材料的探索。
所以從教學上來看, 我們比較强調從材料入手, 通過模型讓學生對材料進行認知, 比如體驗材料的特性, 發現光滑的透光的與粗糙的半透光的材料之間的差别, 感受切割的與塑造的材料的异同。在本科一年級的教學中, 我們會將傳統的設計題目以材料爲基礎組織若幹專題, 包括木造、紙板造、鐵絲造、石膏造等, 用來指代真實材料, 比如紙板指代的是混凝土板或者木板, 鐵絲指代的是綫性的材料, 石膏指代的是混凝土, 木材可以指代它本身或者其他板材。以材料爲中心來組織建築初步的課題, 會貫穿1年的教學, 把學生對材料的認知與設計結合起來, 讓學生做設計時構想的效果與最終實現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
實際上從全國建築學教育整體發展情况來看, 對材料和建構的關注是一個重要的方嚮。結合教學實際情况, 我有一些想法和各位交流。
第一, 回歸建造本身, 是不是要把人類對材料理解的整個知識體系重復一遍?可能也不是這樣。我們的學生去觸摸石頭, 做一些加工, 甚至有些課題讓學生自己蓋房子, 目的是否真是讓他們重新去摸索?這個還是想聽聽各位的意見。到底是讓學生了解材料, 之後能够指導工人施工就足够了, 還是學生必須要從石匠、木匠做起, 掌握這門手藝後才能進入這個行業?對于這個我還没想清楚,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在大量地讓學生動手做。
第二, 從材料本身來講, 它的持續性是否指可逆?就是材料在被拆卸時, 不會破壞原來的形態, 還可以再作他用。比如幕墻板是使用螺栓固定的, 卸下來之後可以作桌面。我們的教室裏需要家具, 開始是在工廠定做, 後來都是我們老師自己設計的。設計的時候我們就想這應該是可逆的, 所以制作過程不用膠, 衹用螺栓。這是可逆的一個方面, 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能體會到純粹的材料和材料之間形成的連接, 不是用色彩、膠、油漆等來美化形成的。
第三, 是時空的差异性。比如木材, 我國目前的木材比較短缺, 但是有一部分經濟性的木材還是可以用的, 而像北美地區還在大量使用木材, 推廣木結構的建築, 把房子像家具一樣建造。那麽中國有没有一部分這樣的木料能使用, 把它循環起來, 形成一種體系化的建築, 需要在高校裏進行探索實驗和實踐, 最後得出結論, 而不要輕易地否定一種材料。
張利:張老師的概念主要是這麽幾個關鍵詞:第一是從教學上來講, design-build是設計與建造的直接挂鈎, 而不是讓學生先學畫圖, 之後再去學如何建造, 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材料和它的持續性;第二是可逆, 就是材料在循環的過程中, 盡量减少人工幹預, 可以讓它直接進入下一個循環的過程。我想這兩個觀點還是很有幫助的。
“關于本質, 結合本地的一些材料是可持續、環保的出發點。關于生産過程, 我們堅持零排放、無污染、可循環。關于市場應用, 我們認爲建築材料, 特别是我們生産的外墻材料, 更多作爲建築的外衣, 是建築裝飾性、個性化的表現。”
張劍:從材料商的角度, 我們談到材料的可持續性, 其實關注的是三個方面:第一是材料的本質、素材, 就是采取什麽樣的材料;第二是生産這個材料的過程, 就是將其變成成品的過程;第三是這個材料的運用。這是我們企業考慮材料可持續問題的三個關鍵方面。
關于本質, 結合本地的一些材料是可持續、環保的出發點。比如土、木是中國比較有特點的建築材料, 但近些年由于環境破壞和樹木成材周期較長等原因, 木材已屬于保護性材料;相對來説, 土是比較多的, 因爲中國國土遼闊, 特别是礦業的發展使得大量的土自然而然地被挖掘出來了, 所以土是我們選材料的根本。
關于生産過程, 全球都在倡導節能、環保、低碳, 這也是對材料的可持續性方面的要求, 所以我們堅持生産過程零排放、無污染、可循環, 公司現在開發的太陽能陶瓷、陶板都可以實現上述三點。
關于市場應用, 我們認爲建築材料, 特别是我們生産的外墻材料, 更多作爲建築的外衣, 是建築裝飾性、個性化的表現。如何將這種個性化和裝飾性變成一種城市文化, 小到建築師、業主喜歡, 大到建築作爲一個城市的名片被大家喜愛, 可以持續、反復利用, 是我們在市場中探索的方嚮。
我們接觸的同行中, 有韓國人在中國山東半島、大連附近生産柱石等材料, 因爲韓國的石材很少, 所以他們就開發人造石、再造石。因此, 用一些材料替代原有材料、减少礦産的開采, 也是我們企業未來的一個研發方嚮。
張利:我想您的最重要的觀點應該是在材料生産過程當中减少碳排放, 這個挑戰性很大, 任何帶高温加工的産品想實現零排放都是很困難的, 我想您和您的技術團隊應該有很多好的辦法。您給我們介紹了如何認識材料的可持續性, 從它本身的素材到它的生産過程, 再到最後的材料運用。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
“如果我們今天要想做到可持續的話, 應該盡可能地認真做一些好的建築, 條件允許的話, 盡量用更好的材料做一些更通用的、不會被輕易拆掉的建築, 對于整個社會來説, 這可能比用一些廉價的材料迅速地建成一些很快會被消費掉的建築更有意義。”
楊洲:今天這個題目特别好。2003年中央美院成立建築學院時我曾經“客串”過幾年教師, 講建築材料課, 當時他們缺講授這方面課程的老師, 我認真講了學生們也認真聽了, 可是從學生的設計成果看, 恐怕我也是没太講明白。
人們經常討論建築的風格是從什麽地方來的。每個地區有其特有的風格, 很多學者認爲地域性是形成建築風格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地區獨特的地理情况、氣候情况等因素影响了該地區的建築傳統形式和風格。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角度看, 建築地域風格的起源除了氣候、地理等因素外, 恐怕根本原因就是當地的建築材料。在古代, 人們生産中80%以上的能源是消耗在建築上, 現在建築對能源的消耗每年也超過70%。由于這麽大的消耗, 人們必須要去尋找一些最容易找到的、能够大批量獲得的、廉價和容易加工的、便于運輸的材料進行建築生産活動,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地取材, 容易獲得的豐富的材料才是我們建築中大量使用的材料, 這在任何時代和地方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材料無非土、石、木。在從前, 那些高能源消耗的材料, 如金屬, 僅僅在連接建築材料的時候才使用, 因爲消耗的能源太多了。假設一噸的木材可以蓋一棟房子, 但如果燒成磚, 可能衹轉化成幾立方的磚, 如果用來煉鋼, 生産的鋼就更少了, 所以從前我們更多地靠木材來進行建築生産活動。
實際上我們在談論地域性、文化性時最根本的一點在于, 使用材料的慣例和工藝工具傳承最後形成了傳統。如果片面地理解, 可以説材料决定風格。工業革命前的時期, 當使用某種材料的時候, 人們用手工方式來進行生産, 那麽一代一代繼承下來就形成了一個生産上的文化慣例, 就像剛才傅總説的磚燒成之後采用何種方法去搭接、拼接、砌築。我想像清華大學校園裏的那些老建築靠我們現在的建築師來設計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仔細觀察那些老房子, 會發現很多拼接的細節, 而這些幾乎不可能依靠現在建築師的繪圖方法形成, 大都是在手工技藝建造過程中産生的。我們有時候與施工單位討論施工方法, 那些施工工人認爲想用傳統的方法蓋出這個厚度的墻來是不可能的, 還不如采用最普通的砌築方式。似乎現在形成了一個怪圈爲了繼承古老的傳統而做了一個樣式, 形成假裝的傳統,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進入工業化時代, 依靠機器生産, 有了細致的分工, 不再是純粹的手工生産, 因此建築也不再像傳統的房子那樣仿佛從土地中生長出來一樣, 而是像人一樣, 可以在世界各個地方飄蕩。我們現在能够看到的一些好作品, 似乎放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這不僅僅是建築師的問題, 也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 我相信去英國看過2012年奥林匹克運動會游泳館的人都會認爲它可以建在世界任何地方。
剛才大家談到理想主義者認爲建築能够回到原始的材料、工藝以及可持續發展當中, 讓原始的材料在自然中生長和消亡。這就像我們想回到堯舜禹時代一樣, 是無法實現的, 今天的社會充斥着消費文化, 已經完全是一個通過集體生産和高效運輸來實現建造的社會。消費社會使得房屋本身也成爲一個商品, 一個用完了就可以扔掉的東西, 然而在我們童年的時代, 家裏的一張報紙都會保留很長時間。消費的建築帶來一個問題, 能源作爲建築材料之一, 是無形的, 但是又非常重要。减少能源的消耗, 可能是最根本的問題。現在能源的價值和價格是不對等、不平衡的, 能源無論怎麽定價格, 都是和它的價值不符合的。我們現在整個社會都是建立在能源基礎之上的, 一旦能源没有了, 整個社會就會崩潰。人類的建築生産不可避免地會毁壞地球, 我們現在惟一能做的就是减慢毁壞的速度, 盡可能地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我曾讀了一本關于奢侈品内容的書, 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其中有一個觀點是昂貴的才是可持續的。現在看來, 很有道理。如果我們使用一次性紙杯, 用後會毫不吝惜地扔掉, 如果换作一個很好的玻璃杯或瓷杯, 就會使用很長時間, 對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可能比那些被扔掉的需要回收處理的紙杯少。建築亦如此, 比如故宫、盧浮宫在建造時都是“奢侈品”, 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使用, 可以感受它們的風采;中國的一個村莊或者一個街區, 也曾是耗費了幾代人的心血和精力建成的, 然而現在開發時一天就可以完全拆除。但爲什麽没人敢去拆故宫呢?就因爲它比我們的村莊更“奢侈”。
在今天的消費時代, 消費已經成爲本質的問題, 甚至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果我們今天要想做到可持續的話, 應該盡可能地認真做一些好的建築, 條件允許的話, 盡量用更好的材料做一些更通用的、不會被輕易拆掉的建築, 對于整個社會來説, 這可能比用一些廉價的材料迅速地建成一些很快會被消費掉的建築更有意義。
張利:楊總的核心觀點非常明確, 就是反消費、反工業化, 或者説消費和工業化帶給我們的是假的傳統, 那麽我們如何對待這種假傳統?如何回到誠實的建築?怎麽讓我們獲得更好的可持續性?我覺的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當我們思考可持續課題的時候, 它應該包括那些被非常認真對待的特定的材料, 比如與本地材料相關, 或者與現代技術所生成的全新材料相關, 讓這些材料體現情感和生活的價值, 而非獵奇或移植的异國情調。”
鄭方:材料的可持續性或許可以理解爲材料和建築的可持續性, 這是兩個非常大的課題。平常我們畫圖做項目, “可持續性”這個概念在大量的生産過程中已經演變成非常程式化的工作。比如每個建築都要填寫節能備案表, 説明如何實現節能標準;每次投標, 都要有一部分叫作“可持續技術專篇”的内容, 包括遮陽百葉、雨水回收、雙層幕墻等幾乎一樣的描述, 已經成爲一種非常體面的裝飾。今天的議題之一是, 可持續性對于建築是决定性的還是錦上添花?從現實層面來看, 似乎更像是錦上添花。
但是材料是建築的基本構成要素, 在當代, 我的理解是, 與可持續相關的技術, 已經成爲建築學的一個核心主題, 這些技術應用到建築學, 與設計和美學相關, 成爲一個可持續性的主題。所以從本質上來説, 可持續性的問題是决定性的, 不僅僅是錦上添花。大約在2004年, 我們開始接觸ETFE這種材料。它是一種透明的塑料, 跟玻璃有某些類似性, 但我們希望通過某種關鍵性的處理, 使它既能够具備我們要求的物理性能, 達到緑色建築的各種指標, 同時藴涵情感價值, 形成激動人心的建築立面。于是我們對它進行實驗, 將表面進行處理, 比如印刷圖案、Low-e塗層, 在冬、夏兩季可以實現不同的性能。這可以定義爲基于被動式能源的技術性考慮, 比如根據遮陽系數要求, 來確定印刷的密度, 而不同的密度可以帶來迥异的視覺表現。其實這個處理是源于暖通工程師提出來的節能要求, 而最終呈現出建築師所希望的視覺效果。所以如果討論材料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相關度, 我的理解是材料負載着可持續性的技術, 建築師用視覺和感受的語言去加工它、設計它, 就變成了一個有意思的主題。
大家剛才説了很多關于“材料負載文化”的内容。我記得有一年中國建築學會組織到日本考察, 參觀了伊勢神宫。這個房子是20年重建一次, 拆下來的木頭會分到日本各個小神廟。神廟後面的山上生長着專門用來蓋神廟的樹, 每隔20年就會砍伐一些樹, 加工處理後用來建造神廟。其實神廟的構造特别簡單, 但由于20年重建一次, 從木材生長到砍伐後進行加工處理, 再到特定的構造方式, 一直都是沿用相同的工藝, 由此形成了一種跟材料和建構相關的傳統。我想這種方式就可以理解爲今天大家特别重視的一個課題材料所負載的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另外一個例子是個相反的提示。前些日子我在北京看到一家專做威尼斯抹灰業務的公司。將那麽復雜的威尼斯抹灰工藝移植到中國, 而且還有市場, 這事其實挺有意思。這種工藝在威尼斯代表了一種穩固的傳統和文化態度, 體現了可持續的文化觀。當它被移植到我們身邊, 與廉價的瓷磚、潔具等一起堆積在家庭裝修裏, 該是多麽“有趣”的一個現象。
所以我覺得當我們思考可持續課題的時候, 它應該包括那些被非常認真對待的特定的材料, 比如與本地材料相關, 或者與現代技術所生成的全新材料相關, 讓這些材料體現情感和生活的價值, 而非獵奇或移植的异國情調。
張利:鄭總的觀點非常明確, 材料對建築的可持續性影响實際上是决定性的, 如果不是决定性的, 那也一定是被别人用作了裝飾, 是人的應用的問題。而且他講到了文化的延續性, 除了材料本身之外, 包括人們將它使用到什麽地方, 就像您剛才講到威尼斯抹灰運用到家居裝修中。我覺得這個很有啓發性。
“有些新材料的應用要從它的全生命周期來看待。如果把經濟的問題、人的問題等一起考慮, 我們就會發現, 尋找到一些更適合中國現實國情或者現階段更容易推廣的材料和技術, 對我們這個行業和社會都是一件好事情。”
王鑫:我覺得在中國有四個因素會决定可持續性的實現。
第一個是技術因素。所有關于可持續性材料的研究, 都是依靠技術的支持, 如果没有這些, 很難再去探討這個問題。
第二個是成本因素。就是如何讓新的、可持續的材料能够以可接受的價格去實現普遍應用。
這兩個因素是很容易想到, 也是目前解决得比較好的。
還有兩個因素常常被忽略, 但我覺得它們恰恰是制約了中國可持續性材料的推廣和運用的核心因素。
其一是人的因素, 就是負責施工的技術工人。中國没有一個培養技術工人的完善機制, 這導致技術工人的體系和水平非常不穩定, 這也導致中國現在或者未來十年之内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還很難實現大規模機械化, 這也給需要通過大量技術工人來完成的施工帶來了一個問題可持續材料的最終實現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受限于施工工人的水平。某些邊遠地區的施工隊伍對很多常識性的施工方法都不清楚, 導致我們的很多設計想法就是實現不了。我們的設計最終是要通過施工單位來實現的, 换句話説, 是要通過以農民工爲主體的施工群體來實現, 在施工過程中, 我們最初的設計想法會極大地走樣。我覺得這個問題在目前是被忽略的, 這也導致很多好的技術和材料引入中國之後也會走樣。比如聯想的總部, 是當時中國用清水混凝土外墻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我們去參觀時, 聯想的負責人告訴我們, 這是當時在中國能看到的最好的清水混凝土作品, 花費了聯想巨大的成本和時間, 找了最好的施工隊來做, 但實際效果與當時日本普通的清水混凝土建築相比, 還是有很大差距。中國目前的現狀可能暫時得不到解决, 因此探討材料的可持續性, 包括新技術的運用, 都要考慮到中國現實國情。國外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工人體系, 他們以自己的職業爲自豪, 而且技術上也有很强的保障, 但在中國這樣一個不斷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 我覺得這個還很難。
其二是文化因素。當建築師在談一些好的材料、可持續性的材料的時候, 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當地適用的最好的材料, 但往往我們到一些偏遠的城市時會發現, 當地更希望用泊來的形式和很工業化的技術和材料, 并非欣然接受使用當地的一些生態、環保的材料。這就是一個地域的文化認同問題。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前段時間設計的一個政府項目, 最初外墻材料選用了陶土板, 從設計師到規劃局領導都認爲很好, 但最後政府領導還是决定使用石材, 因爲他認爲陶土板檔次不高, 不能顯示政府項目的定位, 這又是一個受衆的文化心理認同問題。
我們在嘗試應用和推廣可持續材料的過程中, 技術和成本問題都是比較容易克服的, 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人的問題、文化的問題超越了我們這個行業的駕馭範疇。如鄭老師所説, 很多新的技術、材料最後都成了錦上添花, 流于形式。爲什麽可持續性材料運用得比較理想的案例大部分是大型的公共建築, 而商業和其他民用建築却非常少?因爲大型公共建築一般都是政府投資, 而企業投資的項目, 要考慮成本、施工周期、工人的技術熟練度、可靠性等問題, 還要考慮使用者能否接受, 這些都阻礙了一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
其實建築師非常渴望看到新的可持續的材料得到更多的應用, 但現實的主要障礙不是源自我們自身的技術和設計理念, 而是來自于材料在實踐過程中從設計師到施工單位再到某個特定工人來實現, 我們要了解他們能不能幫助我們實現我們的預想, 而且要讓使用者能接受, 達到文化上的認同。所以人和文化的問題, 是制約我們推廣可持續材料的一個主要因素。
另外, 關于評判材料的可持續性, 要嘗試從更廣的角度去思考, 不單是建築師、工程師的角度, 還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 比如比較進口的和本土的産品哪個更具可持續性、更緑色。之前我們在新疆的一個項目準備施工的時候, 業主選擇了從山東買建材再運到當地, 因爲當地的生産工藝水平、生産效率都很低, 而大規模機器化生産的成本就相對較低, 即使加上運費, 整體的價格也還是較低。後來我與一位研究經濟學的朋友交流,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 所有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識和社會效益等都可以量化成數學的方法去計算, 而價格的高低也代表了能源的消耗, 如果消耗過高的社會成本, 就是不經濟、不可持續的。從這樣更大的範圍來看, 就會發現我們原來對某些材料的經濟性、可持續性的理解受到了挑戰, 而這種挑戰在現實中正在不斷地得到印證, 因爲最終大家都會從經濟的角度去選擇, 而非藝術或者技術的角度, 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從經濟的角度考慮材料的可持續性, 就要從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角度來分析, 因爲材料的生産過程、使用過程中都有能源消耗, 直到使用後的回收階段同樣伴隨着能源消耗。從全生命周期看一種材料, 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水泥, 普遍覺得它是一個高能耗、不環保、不節能的産品, 但生産水泥時釋放的CO2在水泥固化反應的過程中有60%會被吸收掉, 而某些新材料的生産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 最後的總體效果來看是很不經濟的, 同樣也是很不可持續的。
所以有些新材料的應用要從它的全生命周期來看待。如果把經濟的問題、人的問題等一起考慮, 我們就會發現, 尋找到一些更適合中國現實國情或者現階段更容易推廣的材料和技術, 對我們這個行業和社會都是一件好事情。
張利:王總的切入點和剛才的幾位建築師不太一樣, 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挑戰我們剛才公認的觀點, 特别是提到了實現地方化是代價昂貴的,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關于他後面提到地方文化對全球化的渴望, 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有了媒體影响、大衆文化、消費文化以後就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認爲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話, 那麽就選擇一些方式來影响他們, 把我們的觀點傳遞出去。關于從經濟學視角計算的問題, 其實也有非常害人的一面, 就是大家把所有的事情都轉化爲數字的話, 那麽如何得到這個數字會有太多可操作的空間。有個著名的專家曾經説過, “統計數字可以展現很多東西, 甚至是真相”。
“我認爲是由于我們缺乏持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的審美觀、價值觀經常是跳躍式的、斷代的, 是模仿和跟風的, 是比較不穩定的, 有的時候喜歡西方古典, 有時候喜歡全球化的現代, 現在又開始追逐東方的復古。”
晏青:我認爲關于可持續性的話題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需要明確三個問題。
第一點, 可持續性的受益者是誰?
如果因爲可持續性的要求導致建設和研發的成本增加, 而收益和利潤下降, 恐怕難以讓人真正自願去投入可持續性的研究。而受益者受益内容的真實確認, 應該由政府的職能管理部門來負責。比如説開發商或者廠家, 如果采納或者提供可持續的産品, 那麽他將能够享受包括研發津貼、税收减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這樣才能鼓勵大家去推進可持續性産品的發展。
第二點, 我們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研發能力?
比如寶貴老師在20年的時間裏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在國内如果没有如此堅定、耐心研究材料的專業技術人員或材料廠商, 就很難把我們認爲重要的材料外皮研究到一定深度。今天的建築師對材料理解得非常簡單, 僅僅看作是一層外皮, 尤其在電腦介入設計過程之後, 在電腦裏爲建築附着外皮材料變成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 建築師對材料缺乏真正的了解, 比如技術的細節、操作的彈性, 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通過怎樣的渠道去解决遇到的挑戰。目前這些知識還處于籠統和含糊的階段, 所以不論是材料的使用者還是研究者, 都需要加强研發、學習的能力。
第三點在我看來最重要, 就是爲什麽在我們的社會裏談“可持續性”總是被懷疑, 總是遇到困境?
我認爲是由于我們缺乏持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的審美觀、價值觀經常是跳躍式的、斷代的, 是模仿和跟風的, 是比較不穩定的, 有的時候喜歡西方古典, 有時候喜歡全球化的現代, 現在又開始追逐東方的復古。這種缺乏自我標準或連續性的審美觀、價值觀也導致我們在材料的使用和研究經常處在一個模糊不定的狀態。我們經常討論一些新穎建築的新材料, 但是這類材料没有普適性, 比如“水立方”, 它的表皮材料能够成爲多少建築可以模仿的對象?我覺得這類材料的參考價值很低。相反我認爲對大量使用的常規材料的研究更有價值, 比如塗料、面磚、石材、木材、金屬。剛才一位老師講到像stucco塗料豐富宜人的表面處理方式, 在國外司空見慣, 也不是什麽高級技術, 我們喜歡并模仿, 但我們并没有系統地去研究和普及。我們使用大量的面磚, 但對模仿傳統磚砌細致排法的尺度和變化的學習還是比較薄弱。再説到石材, 大量建築的石材質感是非常單調的, 但由于寶貴老師持續的努力研發出了再造石, 爲石材增添了新的表面肌理、觸感, 以及更靈活的構造方式, 讓傳統材料也獲得了新生和可持續性。所以回到文化内涵的層面上, 我們的審美觀、價值觀應該保持連貫性, 如果内在是不停跳躍的, 那麽外在的東西也很難穩定下來。
“所以就可持續性而言, 我認爲最大的議題是在何處劃定問題的邊界, 即如何爲它設定框架。我們必須把邊界/框架設定得更大, 不僅僅思考材料的來源、誰在建造、誰是業主, 還需從最廣泛意義上思考對場地的影响, 而且我們必須確信, 所有這些都是設計的責任。這種責任或許并不是個體所能承擔的, 因而在很多時候, 我們需要合作。”
Amy H.Lelyveld:I'd like to know what the aesthetic of sustainability is.
I think it's fascinating to listen to everybody’s comments and points of view.I think what's very interesting for me is that really we all face the same problem.It's not local to China.It is maybe more extreme in China just because of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the volume of construction means that mistakes can be made many times before anyone even can think about correcting them or the system.But I think worldwide we are reaching a new point of view where we realize what the way we have all been acting and building is basically not sustainable.That we have to reframe what the problem is for ourselves, not just in China, but in Europe, in America, in a way that defines sustainability for now and the future.
I think for me one place to start this process-because it's not an easy answer, it's not an easy equation, it's not something that readily calculable--is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systems more than immediate solutions.There’ve been many points of view brought ou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ducator, the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aterial scientist, but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none of these points of view work in isolation.There’s no one pair of glasses to put on that will solve everything.
I think, from the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 what’s been said about trying to incorporate build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for design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But it’s not enough.It's not enough in China.It’s not enough in America.It’s a problem that’s bigger than the classroom.Certainly the question of starting to get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building, to think about details, to think about material is critical.But can they learn enough in school?We all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education integrates with practice.With the education that continues.It goes on as you are designing and building.What’s learnt in classroom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chitects is different in every country.As I understand it, in China there's a big gap between the design archit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architect.And this gap would naturally lead to people designing without real knowledge of material or the impact of material, or the way the choice of material may impact the details of the building.I think it’s stronger if the system--education/practice/design/construction--are more integrated.Ifthey feed each other, the scope of the design then becomes not only image, not only what we put on magazine covers, but also what materials are local, the lifecycle of the project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building, including the site--the whole scope of the problem, includ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people who are building the thing.
I thought I’ve heard some people saying that laborers no longer know how to build.But I think about the other extreme--that many architects may not know how to build.And that's true not just in China but in America.There’s a gap between the people sitting in the office designing and people on site building.And some of the most cutting edge practices in the States, ones who are trying to define what sustainable practices might be, are trying to close the gap, trying to make the problem of the architect the problem of the contractor, make the problem of the contractor the problem of the architect, and the laborer--making the project not just the building but the site.
So in terms of sustainability, I think the big thing is where you draw the border of the problem--how you frame it.And I think we all have to make that border--that framework--bigger.We have to not only to think about where we source the materials, who's building, who the client is, but the site impact in the broadest sense, and believe that all of this is design responsibility.A responsibility we are probably not up to ourselves;we need to do it as a team in many cases.
I think talking about material sustainability is a complicated equation.Because, as many people have said, transportation, extraction costs, the labor that needs to go into preparing the material the labor that needs to go into installing the material, how long that material will sit in that building requires a level of math that I have never attained, and never will.It’s highly sophisticated.And think everybody would love it if we could just input data into a computer and have it spit out--"X is sustainable, Y isn't a good choice".I don’t think it works that way.
I think that’s actually positive because it means the potential is that it allows us to not just say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 is the best in all cases, or that high tech material is the best in all cases, but forces us to really think through every problem in a serious way on its own terms.After analysis something high-tech may be the more sustainable option;in another situation, the local may be more sustainable.
I think the attraction of the local, the attraction of the original is the romance we all have, not just in China, but in the world.We all long for a time when people--as far as we can tell were living in some kind of equilibrium with their surroundings, and again that may be romance because much of the time tha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China was being built, China was being dramatically deforested.Building radically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
It's not just simply material sustainability;it’s not just systemic thinking.But it has to also be a question of time--a question of how we make things that are meaningful enough to people that they want to hold on to them for some longer period of time.The life cycle of what we build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how we should build.If we are ok with a short life cycle, then built into the design has to be how that material gets reused and usefully, considerately and safely incorporated into a next system.
I think it’s an important conversation, one that has to b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wide range of specialties and points of view.And I it’s not easy.
Zhang Li:Do you think sustainability is demonstrable or not?Can we say can we compare 2the building either 2 centuries ago or something like in the past 20 years, say this building is more sustainable than that one?Can we do that?
Amy H.Lelyveld:There are many obvious ways that you can make that comparison.You can compare how much energy it takes to run a building, what the cost of a building is in current time you can compare the costs over th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you can compare if it's still used/functioning.Even it doesn'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functioning for what it is built for, but if it has been able to accept new uses/interpretations that also seems to me as a potential sustainable object.Something has enough flex in it to accept not just the time for which it was designed, but some time in the future--a building that’s not too tight a fit.Many buildings are such a tight fit and are so based on an image or the particular desires of a particular client--so very specific to one point of view, that they are quickly obsolete--a complete waste.
Amy H.Lelyveld:我想知道什麽是真正可持續的建築美學。
今天得以聽到在座諸位的高論和不同的觀點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對我來説, 有趣的是了解到我們正面臨同樣的難題。這個難題不是僅在中國存在, 或許由于中國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和高强度的建設容量迫使人們還没來得及糾正這個體系的問題就犯下錯誤。但是全球範圍内我們正在嚮着認識到我們都曾犯錯、建築基本上是不可持續的這一全新的態度上進步。我們都必須重新架構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意義, 不僅僅在中國, 在歐洲、在美國, 同樣需要定義現在及未來如何可持續。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或一個容易的等式, 更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計算出來的, 對我來説, 啓動這件事的有效方式是思考整個系統, 而非直接尋找立竿見影的解决方案。之前諸位已經提及了許多觀點, 有教育者的觀點、建築師的觀點、材料專家的觀點, 但最重要的是, 没有任何一種觀點是可以孤立運作的。衹戴上一副眼鏡不能看清所有事情。
從教育者的視角, 張勃老師提到已經嘗試將建築技術融入教學計劃,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這都是不够的。這個問題難度之大, 以致僅僅在課堂上是根本無法解决的。當然開始促使學生思考建築、思考細節、思考材料是非常具有批判性價值的, 但是他們僅憑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就足以應付這個局面了麽?我們都必須思考教育如何同實踐結合, 如何將教育貫穿于設計和實踐的過程中。課堂中所學的理論和建築師的責任, 在每個國家情形不同。以我所了解到的, 在中國, 負責設計的建築師與負責施工的建築師之間有巨大差别。這種差别自然會導致對材料本身或材料實現效果, 以及如何選擇材料缺乏充分了解的負責設計的建築師影响到建築最終的細節。如果整個系統教育、實踐、設計、建造更加協調, 人們將做得更好。如果它們能互相彌補, 設計的視野將會改變不僅關注建築形象, 不僅關心我們將在雜志封面上呈現什麽, 更涉及材料的地域性, 還有超越建築本身的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 包括决定整個項目的基地以及施工者的水平。
我剛才好像聽到有人抱怨施工人員已經不懂得如何建造了, 但我想的是另外一種情况許多建築師可能也不懂如何建造了。不僅僅是在中國, 在美國也是這樣。坐在辦公室裏繪圖的設計師和在現場施工的人之間有很大差异。在美國一些最前沿的建築實踐中, 那些試圖爲可持續性實踐做出定義的人們正嘗試着縮小這種差异, 試圖讓所有人意識到項目不僅僅事關建築本身, 還包括場地周遭一切。
所以就可持續性而言, 我認爲最大的議題是在何處劃定問題的邊界, 即如何爲它設定框架。我們必須把邊界/框架設定得更大, 不僅僅思考材料的來源、誰在建造、誰是業主, 還需從最廣泛意義上思考對場地的影响, 而且我們必須確信, 所有這些都是設計的責任。這種責任或許并不是個體所能承擔的, 因而在很多時候, 我們需要合作。
我認爲判斷材料是否可持續是非常復雜的, 因爲它涉及各位所説的交通和開采成本、準備材料和安裝材料的人力、材料存留于建築之上的時間等因素, 這是一個復雜的數學算式, 超出我目前的計算能力, 未來我仍計算不出。如果輸入一些數據, 計算機就會顯示什麽是可持續、什麽不是好選擇的話, 所有人都會樂享其成。但是, 事情并非如此。
事實上這是非常積極的, 因爲它意味着某種潜力, 讓我們不是衹堅持傳統建築材料是最優選擇, 或者高科技材料在所有情况下都最優, 而是迫使我們認真地真正從每一個問題自身來思考。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某些情况下高科技材料是更好的選擇, 而另一些情形下, 本土材料可能更具可持續性。
我認爲本土建築的吸引力, 原汁原味材料的吸引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浪漫情結, 不僅在中國, 全球均如此。我們都期待追溯至我們可以論及的遥遠時代, 某一刻人類生活與其周圍環境保持均衡的時光。再次説明, 這很可能是種浪漫情結, 因爲這些傳統建築在中國大量建設的時候, 中國當時砍伐了無數的樹木。建造, 徹底改變了中國。
這不是簡單的材料可持續性, 不僅僅是系統性思考, 它必須也是事關時間的問題, 即如何建造對人們足够有意義的建築, 使人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保留它。我們所建造的事物的全生命周期决定着如何建造。如果我們衹是建造一個較短生命周期的建築, 那麽設計必須考慮材料如何再利用, 并且有效、大量、安全地參與到下一個新系統中。
對于這樣一次非常重要的對話和交流, 包含了不同領域和持不同觀點的專家, 這并不容易。
張利:您認爲可持續性是否可以論證?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將一棟兩個世紀前建造的建築與一棟過去20年内建造的建築進行對比, 得出某一棟比另一棟更具可持續性的結論?
Amy H.Lelyveld:當然。有許多明顯的方式可以做這種對比。
你可以比較運行一棟建築需要消耗的能量、目前建造的花費;可以比較建築全生命周期内的花費;可以比較它是否仍然可用。即便它不必以最初設計的功能運行, 衹要具有接受新功能、新解讀的可能, 對我來説也同樣是一棟具有潜在可持續性的建築。
某些建築物有足够的可變性, 不僅可以包容初始設計時功能的可行性, 而且在未來也可以被改造用于其他功能它并非一件“緊身衣”。許多建築物如此“緊身”, 并且完全基于某種形象或者某個業主極其個人的喜好, 它們很快就被廢弃了, 完全是一種浪費。
張利:Amy老師講到可持續并非可以簡單地用計算來决定, 衡量一個城市或者建造物的長久價值和可持續性, 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它能服務于這個社會、城市多長時間, 也就是當它原來的功能消除以後, 這個建築能不能繼續存在、被使用。
當談到地域的和全球的, 我們傾嚮于地域的;當談到標準化和非標準化, 我們更想要非標準化的、傳統的, 而不是簡單的現代。其實張寶貴老師在這些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就, 他們的産品是用準工業化的手段來生産的, 給人帶來傳統、個性、地域性的特徵。下面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張寶貴老師, 今天我們談的是材料可持續問題, 十年前, 您在文化和經濟上找到一個很好的點, 可以讓建築很美, 很經濟地實現地域性和個性;十年後的今天, 大家討論的是全球70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如何减小人對環境的影响的問題。那麽在這個情况下, 您想怎麽使材料更好地服務于建築的可持續?現在很多人討論材料的特性時, 認爲材料越無機越好, 越不跟自然發生關系越好, 越經久不變越好,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 中國原來的建築觀念其實是把建築看成自然的産物, 鼓勵有機的生命在建築中存在。下面請張寶貴老師談談。
“如果把材料和創意比喻爲樹, 它們是一個系統, 根深葉茂、葉茂根深, 是一個互爲生成的道理。否則, 誇張樹冠、忽略樹根, 樹會倒;誇張樹根、忽略樹冠, 樹將失去魅力。樹嚮上長, 根嚮下扎, 在自然的呵護下, 一天一天長大。”
張寶貴:今天我很榮幸, 作爲材料商來參加這次討論, 這也説明建築界的思維真地開始活躍起來。我覺得從建築角度談材料的可持續是個大的話題, 反映了一種生存的本能, 它包含但不止于狹義的利益、名譽的思考, 大家剛才的發言也折射出這種思考。
有一個清華的學生曾經問我怎麽看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提出就是一個僞命題, 爲什麽呢?因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本來就没有分開過, 衹是我們一定要分開, 認爲人可以戰勝自然或者利用自然。衹要認爲人跟自然是分離的, 在自然之外, 那麽可持續問題就解决不好, 如此討論可持續就會進入盲點。融入不了自然, 人的很多潜能與智慧就會缺失, 人會站在狹義的經濟觀、狹義的道德觀、狹義的發展論, 甚至所謂的學術上兜圈子, 人們就會本能地反對可持續, 無論如何天花亂墜, 其實不過是源于功利歸于失望。當然張利教授剛才提給我的問題我都記住了, 其實很難回答。不管有多大的名和利, 不能從中解放出來, 思路很難打開。那麽可持續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也將視若罔聞。環保材料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却充滿了疑問。
其實有的時候有些人, 不就是拿循環經濟去説事兒嗎?美國如此, 中國也有人如此。循環經濟是什麽?是本能反應。但我們今天很多人講循環經濟, 在大會上説, 被寫進報告, 但是一算眼下不能賺錢, 他就不幹了;不能有利于他的學術地位, 他就不幹了。我們用尾礦石渣做雕塑、做墻板。爲什麽用這些廢料?因爲便宜, 因爲可以做出石頭質感, 是生存反應, 没想到和環保有關系。建築師爲了把他的圖變成真的, 經常告訴我要降低造價, 不然他的創意就實現不了, 一路下來, 很難, 自然而然, 樂在其中。
“可持續”屬于真理範疇, 與現實有關系又不完全從屬于現實, 爲什麽我們有時候不願講真理了?因爲真理不能一下帶來好處, 還要付出。我們眼下都喜歡從現實出發, 供奉名人效應, 供奉利益集團, 供奉某個説法。面對可持續性話題, 我們答復不了。很多東西限制了思考, 習慣的, 標準的, 利益的等等。如果能讓9億農民中的一些人也能參與到做外墻板、雕塑中來, 讓他們有機會用廢料去挣錢, 他們願意了的話, 那麽工藝問題、材料問題就好解决。因爲他們人數多, 因爲很多問題需要在實際中解决, 很多與循環經濟有關的産品往往環境不好, 比較臟、亂、差, 農民顧不上講條件。我們習慣强調設計的重要, 忽視一綫勞動, 停留在説法上的可持續可能永遠是個夢。我在農村四十五年, 前二十年在山西插隊, 這二十五年和昌平一群農民爲建築師搞研發, 無論是美術館、世界銀行的藏品, 還是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的雕塑, 還有崔、張錦秋的建築墻板, 都離不開農民。除了藝術家、建築師的創意, 還有農民的血汗和經驗。現在我基本上幹管理和講話的工作了, 這個是好事也是壞事, 離開創作的工作, 特别是具體的勞動, 會失去一些體驗和積累。在一綫工作的木匠、石匠、瓦匠, 那哪是幹活啊, 那是上帝的一雙手。今天的一些人弄不好衹有腦子没有手, 爲什麽?他用電腦畫圖, 讓他用手去敲塊石頭他不會。敲石頭不重要, 關鍵是本能缺失, 不再動手了, 沉醉理念之中, 大會發言就很容易是套話、廢話。
我覺得材料和建築的關系其實討論的是可持續性。這就像是一個人, 人的生命是精神的, 又是肉體的, 如果衹講精神, 衹講創意, 衹講學術, 不管這個肉體, 那你的靈魂在哪裏安家啊?肉體和精神是一個整體。
我們的教育基礎是前人給的標準, 前人給的規範, 告訴我們照着成功者給的規範、標準去做就是了, 這很重要, 我們一代一代這樣過來的。人是生靈, 如果一瞬間心血來潮, 那你就會暫時顧不上規範, 爲什麽?因爲規範在某種程度上叫作“過去時”, 創造屬于“未來時”。我在屯没辦法, 衹好創新。在需要創新的時候經常被問, 有標準嗎?有規範嗎?有案例嗎?你都不創造, 哪來的案例。當初清華大學的一個項目, 老校長鄭燕康、老處長謝樹楠, 來到我們單位讓研究外墻板, 但後來没用, 爲什麽?因爲被一些青年老師、搞藝術的老師給否定了, 説張寶貴没做過墻板, 衹做過雕塑, 萬一出事呢, 這種擔心也許有道理。鄭校長想用, 年輕人不讓用, 爲什麽年輕人保守了?我分析他們的心理, 可能年輕人還有奔頭, 他想當行家, 所以他就想别出事;鄭校長就要退休了, 他想把清華美院的那個外墻做成清華大學大禮堂和關肇鄴先生做的圖書館 (的效果) , 希望清華東校區别過分地像社區, 留下點老清華的影子。
創新説起來容易, 做起來很難, 我覺得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對新材料陌生, 科普不够。一旦有新材料, 大家第一反應就是“能成功嗎?”謝處長那天提起, 美國人在1969年修攔江大壩的時候, 没有用澆築的方法, 改用碾壓的方法, 漏水了, 周圍人没有輕易否定創新, 幫助完善。謝處長用心良苦, 創新需要一種環境。
有時候我們坐飛機看到山脉綿延不斷, 其實都知道人類再炸100年山, 對于資源總量的影响都是微小的。討論可持續, 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改變生存生産方式。如果我們衹在成果的角度上談問題, 是一個答案;如果我們站在流程的角度去討論, 思維也許不會被禁錮。喜歡成果没有錯, 但不該忽視流程。其實, 可持續一定是流程, 可持續不可能停留在成果上。
第二就是害怕失敗, 害怕擔責任。可持續不會停留在成功的角度思考, 更多的是不斷探索, 特别是失敗了再探索, 這是一種前人留給我們的精神。其實建築師、材料商等方方面面都有獵奇心理, 衹是經常被現實管住了, 問題還是在于自己。轉變心態, 多研究爲什麽失敗, 也許會尋找到更多的資源。
其實可持續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很多建築師説寶貴石藝是一種會説話的材料。大家知道, 五萬年前是石器 (時代) , 五千年前是銅器 (時代) , 再過五百年, 後人可能管今天叫環保 (時代) , 爲什麽不是IT (時代) , 因爲IT雖然偉大, 但是人類社會的斷代一定是跟材料有關, 材料是一個大的載體。
比如説這些東西 (圖1) 都是真材實料的, 它們是人類藝術的寶庫, 大家一搞雕塑就是石頭、木頭、金屬, 其實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有這些 (圖2, 圖3) 它們都是用廢料做的。其實如果更多的雕塑家、建築師甚至農民開始做這個, 那麽什麽可能都會發生。觀念和材料的互爲很重要, 可以觀念先行指導材料, 可以材料先行引導觀念。“没有材料的設計猶如孤魂野鬼, 没有設計的材料好像行尸走肉”。
常説材料商把建築師的想法給限制了, 建築師想做大板, 材料廠家説没有, 建築師説做薄板, 材料商説不結實, 實際上這是信息不對稱。比如這個 (圖4) 是1989年我和兩三個農民做的, 當時改革開放, 人們的意識發生變化了, 所以能放在釣魚臺, 放在歷史博物館。一個關鍵詞是“便宜”。没有便宜作爲通行證, 今天就没有這個材料, 它到底值多少錢, 由社會去評價。其實這些東西的出現猶如打開一扇門, 大家對材料、建築、設計有了新的認識。這是在世博會用廢料做的 (圖5) , 大家都説這是磚的, 這是石頭的, 因爲我們的記憶裏用真磚, 用真石頭, 我們能不能把有的記憶先放下, 尋找新的可能?今天談論可持續, 是擔心人類因爲資源枯竭而滅亡, 雖然資源問題很嚴重, 但没我們説得那麽可怕, 關鍵在于重視。這個 (圖6) 是隈研吾設計的, 是一種城市家具, 這也是廢料做的, 有的六七米長, 周圍坐人, 中間長樹, 放在三裏屯SOHO。2 500元/m2, 水泥賣到這個份上, 業主買的不是廢料, 而是設計。這是 (圖7) 曹曉昕設計的、我們用水泥澆築的椅子, 證明了材料的可能性。可不可以説衹要不是吃的、喝的, 不是送給女孩子的戒指, 都可以用廢料來做, 真正受益的不是廢料, 是我們。是廢料把我們唤醒了, 把低碳材料和文化創意融合起來, 就像男人和女人結婚生小孩, 這孩子是新的事物。還是要結合, 才能創造。《對話》這個作品, 左半邊是高脚杯, 象徵現代, 右半邊是爵, 象徵傳統, 1995年創作, 原作被美術館收藏, 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東西, 也是廢料做的。
如果説古今中外的建築都是木制的、鋼構的、石材的或者鋼筋混凝土的, 有没有可能在表皮的處理上選擇循環經濟的材料?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生産一噸水泥 (熟料) 排放一噸CO2, 2011年我們國家生産二十幾億噸水泥, 那麽减少碳排放最直接的一個方法, 就是减少對水泥的依賴。把安藤做的清水板從十公分 (厚) 减到兩公分 (厚) , 理論上就减少了對水泥80%的依賴。雖然作用微乎其微, 但畢竟像是“集結號”。我們現在總是把板做厚, 爲什麽呢?我們記住了碉堡, 因爲打仗, 不厚子彈就進來了;我們記住了樓板, 要走人, 薄了, 人就掉下去了;我們記住了橋梁, 要走汽車、火車實際上它們是功能混凝土, 而我們現在很多的外墻、内墻, 都是裝飾混凝土, 没必要做厚。爲什麽提到混凝土就問有没有鋼筋, 也許還没有從教科書中出來。把板做薄, 其實是生活給了我們很多啓示:比如老太太打袼褙, 一層漿糊一層布, 雖然很薄, 納的鞋底可以走遍千山萬水;以前的油紙傘, 一層桐油一層道林紙, 再做傘架像板材的“龍骨”, 反復開合遮風擋雨。有没有可能給一些建築穿絲綢?用纖維增强水泥的方法把挂板做輕、做薄、做大、做特殊、做經濟、做安全?比如國外的板, 安藤也好, 柯布也好, 他們的清水混凝土技術影响了建築的進步, 但也受那個時代的局限, 衹能做厚, 當下邊緣學科發展了, 可以提出給建築穿“絲綢”, 變剛性墻板爲柔性墻板。這是 (圖8) 歐洲的板, 叫清水板, 這是 (圖9) 東方的板, 叫薄板。後來我明白了, 所有的風格都是由局限産生, 没有局限就没有風格。崔設計的邯鄲趙王城遺址博展館, 做的裝飾混凝土輕型墻板, 衹有兩公分厚, 鍍銅, 迅速老化, 像鐵, 符合當地文化和他的設計。過程中我們手工做模具、手工剔鑿。其實手工剔鑿是不得已的, 如果把手工取消了, 第一農民没辦法就業, 那我也没辦法繼續了, 二是通過剔鑿暴露石渣, 模仿石材質感。如果没有手工就缺失了奢侈, 文化的生成與繁衍的環境會被破壞。崔設計的鄂爾多斯體育中心 (圖10) , 那個板五光十色, 實際上是同一種板, 條紋的走嚮不同顔色發生了變化。材料的可持續除了能够消化廢料之外, 還在于它的魅力。有了魅力, 政府覺得可以同意;開發商一看有魅力、錢還少, 就簽單;建築師發現不但能把工程完成, 還能實現多元想法。所以可持續一定不是簡單的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 一定是與經濟、學術、文化、政府的很多想法息息相關。這是崔的谷泉會議中心 (圖11) , 到山上翻模, 模仿山石的效果。
如果把材料和創意比喻爲樹, 它們是一個系統, 根深葉茂、葉茂根深, 是一個互爲生成的道理。否則, 誇張樹冠、忽略樹根, 樹會倒;誇張樹根、忽略樹冠, 樹將失去魅力。樹嚮上長, 根嚮下扎, 在自然的呵護下, 一天一天長大。
傅紹輝:我覺得寶貴石在材料系統裏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 它是與石材、金屬板、玻璃等并列的另外一種材料。建築師在選擇材料的時候, 很大程度上應該考慮表現材料本身的特性, 但往往又會不自然地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 而這種制約恰恰與最開始的定位矛盾。另外, 我比較贊成楊總剛才説的, 比如奥運建築用了很多緑色、可持續、生態的技術, 即使過了很多年後, “鳥巢”、“水立方”也不會消失, 因爲它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 這樣的建築是永存的, 那麽其采用可回收、可循環材料的意義并不大, 你不可能去拆除、回收它的材料再利用。像剛才王總説的, 大量性的建築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反而没有用可循環的材料, 其實這是個問題。
王鑫:關于楊老師説的材料體現文化的可持續性, 比如混凝土本身是最便宜、最普通的材料, 但是添加一些技術創新, 再加上一些文化符號, 把它變成第二種材料後, 它的價值就會增加, 增加的部分實際就是文化的傳承。好像買了一件奢侈品用了十年, 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文化的積澱, 如果買普通商品, 十年更换十次, 這不僅是對材料的極大浪費, 而且也没留下任何文化積累。
我們使用可持續材料的目的, 最開始是從爲社會中的大部分人服務的角度出發的, 但最後却衹能在某些政府公共投資的大型項目中得到應用, 而使用它的目的也不是我們設計師最初所設想的, 這就導致可持續材料、技術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材料和主题论文 第2篇
(一)一、交通安全
1、要遵守交通法规,基本常识有:行人靠右行,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横穿路心时要左顾右盼看是否有车辆经过,不脱把骑车,不骑“英雄”车,不跳车,不扒车。
2、十二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十二周岁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要达到“五有”,即“有铃”、“有刹”、“有锁”、“有支撑”、“有反光膜”。缺一都有安全隐患。
3、不乘坐黑车,因为黑车是“三无”车,有诸多不安全系数,出了安全问题,费用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赔偿。
4、坚决不乘坐超员车辆。每年因超员超载引发的校车安全事故占80%。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停稳后再下车,不乘坐无牌、无证的农用运输车。
5、注意上学和放学安全,在上学和放学时要抓紧时间,不要在路上玩耍;更不要在公路上乱穿,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不得翻越栏杆和隔离墩,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踢球。
二、校园安全
同学们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体而言:
6、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有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水果刀也不准带进校园。
7、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8、禁止玩耍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弹弓等。
9、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能寻衅滋事,引发矛盾。
10、禁止攀爬高层和危险物。禁止在池塘边、冰面上玩耍。严禁私自下河下塘洗澡。
三、食品卫生安全
现正逢春季,是多种疾病高发期,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谨防“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11、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
12、加强体育锻炼,按时集队、跑步或做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13、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不提倡吃零食,更不要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因吃不卫生的食品而引发疾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讲究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包装袋、废纸等杂物。负责的值日生每天保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开门开窗,保证室内通风。
四、用电安全
15、不能接近、触摸电源和电器。
16、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17、发现绝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头、插座要及时报告,请电工检修,切勿乱动。电工对消除以上安全隐患要及时不得推脱。
18、同学们不得在配电房、变压器周围逗留,更不能攀爬变压器,不得把其他物体抛向变压器及配电房内,不得乱动电气设备。
19、万一遇有电气设施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20、发现有人触电时,要先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再采取其它抢救措施。
五、课间活动安全
21、禁止在校园、楼梯上追逐、打闹、嬉戏合作危险游戏,防止拥挤踩踏。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跳皮筋,严禁翻爬扶栏等。禁止到危险建筑物周围玩耍。
22、不摸、不动灭火器,不触摸开启配电箱,校内各种开关;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除实验外,校内严禁使用明火。
23、在学校各种劳动中注意安全,如扫地,擦窗户,搬桌子等,预防意外事故。
24、禁止学生家长的车辆进入校园。
25、上操、集会、放学学生下楼的高发时间,学生下楼梯千万不可奔跑,千万不可拥挤。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准使用固定体育器械。
26、下午放学后,禁止在学校和路上逗留。禁止学生在私自离校。
六、疾病安全
27、春季要做好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生病要及时报告老师,以便及早治疗。
28、患传染病的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诊所隔离治疗,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
材料和主题论文 第3篇
【关键词】话题作文 审材料 主题 联想 逆向思维
所谓主题,就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表达,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所以,一篇文章立意的成败或质量高低,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成败。因此,学生在下笔前一定要仔细审视话题材料,通过广泛联想,纵横开拓,逆向思维等方法,争取立意新颖,并且有一定的高度,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以下几点是笔者关于话题作文主题把握的思考,希望对中学生有所帮助。
一、充分联想,主题多样
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进行立意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话题本身,要把视野放开。联想是我们放开视野,寻求立意广度的有效方法。如以某一事物为话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联想。
【例题1】如以“蜡烛”为话题
【分析】(1)相关联想。找出现实生活中与该事物相关的事情,从联想中去炼意。可以讲述一次停电之后,寻找到一截小小的蜡烛头,它给生活带来了便利,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或在山区的一所乡村学校,蜡烛是每一个学生的必备品;或者小时侯,母亲把中药丸的蜡皮碾碎,盛在小碗中,再用棉花搓成一根细条,把它放入煤油中浸泡之后作为灯芯,这土制的小灯伴我和母亲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黑夜;或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一群妇女儿童在教堂中手捧点燃的蜡烛默默地祈祷着和平;或在富有诗意的咖啡屋里,围着一簇簇烛火所发生的动人的温馨故事……这些都是围绕蜡烛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可以表现一个不同的主题。(2)横向联想。即注意与现实生活挂钩,寻找出与之特点相似的人或物。同样以“蜡烛”为话题,既可具体联想到老师、母亲、父爱、非典时期的医务工作者等,表现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亦可反弹琵琶,从蜡烛外表坚强但内心软弱,一碰火便涕泪涟涟、灰飞烟灭,从中立意。(3)纵向联想。把事物放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还是以“蜡烛”为话题。原先的蜡烛是蜡加灯芯,现在许多商店里的“蜡烛”已经不再真的燃烧,而是蜡烛形状的电灯。由此可以立意:科学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或是环保意识正在渗透于商品的销售之中,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蜡烛由生活的必需品转变为生活的装饰品,或是传统文化产物只有以新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才能不被现代文化淘汰。
二、纵横拓展,主题深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立意时放开思想,多往更深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写出这些表面事件的内涵。因为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如果这些态度和想法过于浅显,或是不够成熟,那这样的文章是不能激起别人的思想浪花的。在挖掘材料的深度时,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这样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例如:以“追求”为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深入挖掘。1.是什么?追求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追求是人生的使命等。2.为什么?只有有追求的人才有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3.怎么办?追求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追求要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待明天。4.怎么样?一个人若没有追求,人生便失去意义,生命便失去光彩。通过这样纵横拓展,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行文,层层深入,突现文章的主旨,引起阅读者感情的共鸣。
三、正面拓进,主题升华
正面拓进是指对某一种话题所涉及到的主题进行适当引申,从而深化原有主题,提炼出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它是对材料进行主题升华的一种主要方法。
【话题】田野,人们在那里播种、收获。那里有人们的辛勤汗水,也有收获后的串串喜悦。当你到野外郊游时,当你看到满眼的郁郁葱葱时,当你看到一望无垠的绿波时,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以“田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话题“田野”需要得到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面拓进:由眼前的田野升华到人生的希望的田野;还可以由眼前的田野深入到人类的“心灵”,如果把我们的心灵看作是一块广袤的田野,那么我们就应时刻在这片田野上精心耕耘,使其成为一块肥沃的心灵的“田野”。
四、逆向思维,主题求异
逆向思维求异,是指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引申,最终形成一种异于常理的新主题。对材料进行逆向思维处理,往往可以起到令人耳目一新之效。
【话题】太空,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向往的地方。古人遥望过它、冥想过它,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近人探索过它、研究过它。今人开发它、利用它;上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登上月球,七十年代人造卫星纷纷上天,八十年代建立空间站,九十年代火星探测器着陆,21世纪初美国人蒂托成为第一位太空游客。请以“太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乍一看,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智慧的伟大,对太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肯定。然而,有位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材料进行逆向思维,表达了“我不喜欢宇宙开发”的思想感情。正是人类对宇宙的不断开发才导致了今天的环境严重破坏!这样的主题确实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总之,思维比知识更重要。中学生要对一个作文话题从多角度去思考、联想,深入挖掘材料,就更容易确立新颖、深刻的主题,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材料和主题论文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规程>>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但是目前,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区角材料更换的时间少合理,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 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教师动手动脑的多,幼儿动手动脑的少,相对忽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介于以上原因,我园就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了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能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相应的区域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及培养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准备或制作充足的游戏材料,我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大胆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探讨在材料投放上注意些什么、在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怎样的材料、以怎样的方式投放等,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界定
1、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2、材料投放:提供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满足于幼儿需求的材料。
3、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设相对应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4、本课题《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旨在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墙,根据主题打造与主题相吻合的区域环境。并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研究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瑞吉欧的教育理论:
认为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主题性区域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进行表现。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情境、教师、其他幼儿之间发生着多种的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成长。
2、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还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正是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性。
4、洛扎洛夫 “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新《纲要》理念: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以游戏为载体,蕴含教育价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6、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得不为小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陈鹤琴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他说:“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二是这种刺激在脑筋中或者可以保留着;三是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即环境中好的刺激会在儿童的头脑中保留着,相反,坏的刺激也会促使儿童在某一时期做出与此有关的动作。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根据主题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的环境、主题墙及各区域的材料提供。
2、通过主题性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4、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内容
1、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2、探讨如何根据主题创设适宜的主题墙。
3、探讨如何根据主题性区域游戏设置区域背景。
4、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多样性操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个案分析法:跟踪观察个别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观察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教师指导情况,并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七、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8——2007、11(1)在选择课题前,我们着重调查分析了我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内容与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现状,成立了课题组。
(2)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制定与调整了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7、12——2010、8(1)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修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立了研究目标与内容,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计划。
(2)接下来我们按计划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研究,组员认真实施研究方案。我们初步决定先在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班级推广。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各班根据主题及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活动,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3)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所研究的成果及反思及时进行中期论证、评估,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总结。
(4)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每学期都进行分类装订,以便于后来的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分类装订。(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提炼。(3)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八、研究过程
一、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1、主题性环境:
由课题组收集整理出省内外、国内外等相关的主题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录象,放在网上,引导教师探讨主题的预成和生成、怎样创设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如主题墙中怎样解决主题进程、幼儿与环境互动、布局的美感问题?建筑中如何体现幼儿的参与、益智区如何体现幼儿的理解等?借鉴所提供的图片、录象资料,指导教师创设与班级主题相一致的主题环境和主题区域。
例如:在主题《伞花朵朵开》开展前,将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伞,悬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装扮教室的同时,让孩子对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为引入主题《伞花朵朵开》做准备。
孩子们认识了伞的特点与功能,了解了伞的多种功能。伞装扮的教室像一个伞屋,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伞屋中活动的乐趣。也形成了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为接下来开展的尝试运用伞及其他材料制作、装饰伞屋做经验的准备。活动开展后又将幼儿彩绘的透明伞补充到环境中,伞屋变得更加漂亮起来。
不同的伞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即使同一种伞也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孩子初步感受了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进行观察与比较,并根据颜色及花色进行分类,或尝试探寻不同的方法,进行伞的分类。同时,为孩子们用美术材料装饰、创作彩绘伞提供欣赏与学习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游戏,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伞的形体造型等。
2、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撕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主题墙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创设时,就要体现主题墙多元互动的特点,立体化地呈现区域活动,并将各个区域串联起来。
主题墙是幼儿参与的体现。主题墙上是幼儿的作品、记录幼儿学习的照片及幼儿收集的相关资料,较少有教师的作品,这就大大激发了幼儿关注环境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主题墙是幼儿学习经验的提升。主题墙的内容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幼儿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主题墙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兴趣点,调整预成主题教育,不断生成有益的主题教育,形成主题涉及到的几个版面内容或主题网络图,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变化的主题墙。
例如:大一班的主题《拜访大树》,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各种树的图片、孩子们测量大树和做树
笔记的照片、幼儿的树笔记、树叶拼贴画等主题版块。孩子们说:我记录的是松树的树笔记、我记录的是柳树的树笔记、我会画梧桐树的叶子了、、、、、、主题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和经验提升的过程体现。
例如:大二班的主题《盖房子》我们依据主题进行的三个阶段人类的房子、动物的房子和房子的搭建不断丰富主题墙的内容。主题开始前,我们请幼儿收集各种房子的图片。我们将孩子收集来的老房子的图片和现在的房子的图片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欣赏比较。先从外形和结构上让孩子对各种房子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让孩子探索老房子与现代房子的区别。还请家长帮助幼儿共同完成房子的问题大搜索调查表。正值世博举行期间,孩子们也收集了许多世博会场馆的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世博会场馆与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高楼有区别。了解世博会的房子特殊的外形是为了凸显每个国家的特色。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是为后面孩子自己绘画设计房子做铺垫。
孩子对房子的外形了解后,开始探索各种房子的作用。了解到了房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还可以发展到探索动物的房子。让幼儿通过探索展开大胆联想。将动物盖房子高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最后将幼儿设计的未来的房子的绘画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相互学习欣赏。同时将幼儿合作制作的各种房子展览在主题展示区。
3、主题性区域背景
美观舒适的区角布置引导孩子自由探索。例如:在大班《各行各业》主题中,“小小建筑师游戏”:这里的墙上粘着教师用纸盒割出来的几幢房子,精致又漂亮,而这里的材料更是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类大大小小的饼干盒和各种罐头盒,教师为幼儿只是提供了简单的小木板和小棍子,幼儿便能创造出最有创意的高楼庭园。
二、提供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材料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提供尤为重要,在准备游戏材料时,我们要力求从实际出发,必须考虑材料与幼儿生理、心理成熟度之间的距离,即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材料有暗示性,推动孩子的发展。将教育目标与材料有机的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潜能,通过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活动,以促进幼儿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按照年龄层次投放材料。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如果投放的材料太简单,没有挑战性,那孩子肯定玩一次就不感兴趣了。但如果太难,孩子同样不会感兴趣。
例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同样的动物拼版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的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动物拼版,中班为较复杂的8----10块动物拼版,且边缘接缝也要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要更高。
2、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
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材料不但强调与主题有关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例如:大班主题《惊奇一线》中,生成了游戏“剪面条”可以从剪宽面条——剪细面条——剪波浪形的面条——同样的方形纸剪出最长的面条为胜。例如:
3、提供具有整合性的材料
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材料一般有严格的分类放置特点,各种材料都有固定的位置,幼儿只能在某一区域内操作相应的材料。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操作,我们将区域材料进行整合。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中班《和纸玩游戏》主题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彩色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例如:在大班主题《各行各业》中,烧烤城的幼儿可以将烧烤好的食物像送外卖似的送到娃娃家供娃娃家里的人食用。也可以送外卖到小舞台,供小舞台的观众食用。以达到材料的反复使用。
4、提供具有交替性的材料
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进行实际操作、便于学习交往、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环境。
八、研究成果
1、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使每一位幼儿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瞧,大班小小讲解员熟练、自豪的主题讲解,使整个班级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气息,无不表露出他们就是环境的小主人。用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环境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社会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水平提高较多。特别是大班孩子,会 协商,会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也经常出现合作行为,会主 动找别的幼儿去游戏。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研究中,幼儿在活动中常能举一反三,有 较强的迁移能力,游戏主题别出心裁、情节丰富新颖。(具体见附件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明,幼儿在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中活动,行为比较专著、认真、敢于探索。社会参与性、交往行为、创造性表现、游戏持续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小班幼儿在合作与创新方面表现一般,中大班幼儿在社会参与水平与同伴合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幼儿普遍都能自主选择游戏,在班中所占比例较大。游戏常规执行中,小班和大班的孩子比中班幼儿表现要好
2、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
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初步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使主题环境创设在内容、空间和方法上,更加突出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和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实施原则
在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研究中,我们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幼儿营造出一种舒适、温暖、令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十、研究反思
1、幼儿园开展的主题较多,教师的工作较繁杂,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往往跟不上主题的进度。区域活动中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材料,需要根据每个主题更换区域环境,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高效地使用各种材料,充分挖掘每一个区域的功能和利用次数,最大限度地实现主题教育目标,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之一。
2、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材料的再次利用。同一份材料,由于操作的要求、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操作效果,达成不同的目标,根据活动要求,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材料,让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材料和主题论文 第5篇
这天夜里,在这样的歌声中我阅读了“主题环创与区域游戏相结合的研究”一文。读后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环境和教育到底要给幼儿什么?通过环境与区域的结合发展幼儿的什么能力?文章中首先提出了纲要精神,其次是提炼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再根据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措施的解决。通过学习,我首先清楚地肯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可行的,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向自己发问:“我遇到过文章中所说的真问题了吗?”“自己的研究可操作吗?”回想过去的执教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点滴,我越发觉得不能再靠自己的经验教学了,而是应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好和特征,分析每个孩子的能力,体现个性化的教学,努力向研究型的老师迈进。
我园的主题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班级出现的情况或要解決的问题所开展的。在三月份我班就结合“三八妇女节”展开了“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首先大胆利用墙面与人文环境的氛围营造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我大胆地在“海宝的家”中创设了“妈妈的新衣角”,希望孩子能借以区域游戏材料来进行角色扮演,丰富自己的已有经验,并能达到运用;我还大胆利用墙面资源,分成三个步骤来刺激幼儿在主题环创中与材料的互动。例如:在我班主题墙面“我是小太阳”的板块中,我先是提供了三种不同材质的材料,让婴班幼儿试着摸摸说说,进行感知学习,接着我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怎样能让我们的太阳发光发亮呢?于是,孩子们的双手不停地抖动着,我也就借着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和夸张的动作开展了“手印画”的游戏活动,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小手围绕在太阳的周围闪闪亮时,脸上露出了得意且自信的笑容。为了更深地挖掘教育资源,我们又围绕主题给孩子们提供了颜色丰富、易操作的皱纹纸,鼓励孩子们尝试着搓成小圆球加以装饰,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刺激了幼儿手部肌肉的训练。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都体现明显,也让我对“在主题活动中与区域材料相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是我在进行第二板块主题环创活动的铺垫和学习。在有了一些思考后,我再次尝试着利用墙面与益智区相结合,创设了“毛毛虫找好朋友”的主题墙。起初,我只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进行图形配对就行了,没想到幼儿的兴趣很浓厚,常常能看到他们在墙边驻足玩耍的影子,于是我又积极调整墙面和操作材料,投放一些数字卡片,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对数字的敏感度和点数的能力。通过观察、调整、实践和反思,孩子们的游戏能力不仅大大提高而且对主题活动的内容更感兴趣,也有效地将两者相结合,让我尝试了收获的喜悦。
当然,我们除了要明白环境不只是好看,还应充分赋予它价值及教育意义,当我们找到了好的切入口和突破的时候就贵在于适时地调整、提炼、反思。
有人问,2012年我们还有没有未来。其实,我的目光不在于此,我在想,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未来?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圣殿》主题和两性象征 第6篇
关键词:《圣殿》;主题;玷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04-03
一、前言
1931年2月出版的《圣殿》(Sanctuary)是福克纳读者最多,最受到争议的作品,是继《我弥留之际》发表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事实上小说的初稿完成于1929年5月,先于《我弥留之际》。但出版商拒绝了此书稿“我不能发表这东西,否则我们俩都会进监狱”[1]。因为小说中充满了暴力和凶杀﹑奸淫和堕落的描写。福克纳最初对该小说的创作动机体现了一个处于生活窘境中的艺术家的矛盾心情。他没有工作,呕心沥血写出的小说因意识流﹑现实主义﹑象征和隐喻等现代手法的运用而显得晦涩难懂,几乎卖不出去,他因公众不能欣赏他的严肃作品而感到疾愤,因此萌发了写一部畅销书的念头“我想出了我所能想到的最令人发指的东西,并把它写了出来”[2]。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为自己“卑劣的动机”和对艺术的亵渎感到愧疚,“因此我撕了校样,重新另写。力图使它无愧于《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3]。经过作家近两年的大幅度修改,该书最终出版,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几个星期内销量超过了福克纳所有作品销量的总和,并被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圣殿》问世后引起评论界两种极端相反的看法。部分评论认为《圣殿》是继《喧哗与骚动》和《沙多里斯》后的又一经典之作。但多数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这是一部恶俗的小说,反映的是“没有救赎希望的罪恶,毫无成功可能的挣扎,毫无意义或目的的受难,没有爱情的性和没有任何收获的生命”[4]。他家乡的人为此指责他,他的家人也为此感到羞愧。他自己也曾一度贬抑自己最初的动机是想写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赚钱。事实上,《圣殿》巧妙地运用了玄学侦探小说、现实主义、意识流和象征隐喻等多种现代手法叙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涉及了现代社会人类堕落和自我拯救的紧迫性主题,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圣殿》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福克纳最好的小说,但绝非恶俗小说,而是一部艺术性极高,深刻洞察人性、美国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杰作。许多研究正深入探讨其结构、艺术手法、时代精神和象征意义。本文从分析男女两性人物及其象征意义,揭示美国南方这座“圣殿”已被玷污。
二、《圣殿》中的男性象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春天,在福克纳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乡下的一个私酒作坊,恶棍金鱼眼(Popeye)扣押了误闯进来的白人女子谭波儿(Temple),枪杀了保护谭波儿的黑人汤米,强暴了谭波儿,并将她挟持到了妓院。警察逮捕了报案的古德文(Goodwin),法庭上谭波儿作伪证指认无辜的古德文为凶手,致使古德文被判有罪,被暴民活活烧死。小说用现实主义手法将真相和善恶呈现在读者面前,打破了传统侦探小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封闭式结局,以正义一方的失败和毁灭而告终,使读者不得不反思残酷的客观现实世界和人性的堕落。标题《圣殿》(Sanctuary)译名的出现和确定早于小说被译成汉语。Sanctuary本就是一个多义词,《圣殿》展现了性的苦难和精神异化,可以说从象征的角度表现了具有时代烙印的“福克纳式主题”—“避难所”主题。《圣殿》可谓是福克纳创作的最阴暗的小说,主要描写强奸、谋杀、私刑、斗殴,里面的人物则多是匪徒、私酒贩子、无能的律师、、卑劣的法官、堕落的少女、冷酷无情的南方淑女等等。“恶”是无处不在的,连少女谭波儿这样一个庄严的“庙宇”(Temple)里,也没有一个为“恶”所进不去的“圣殿”,深刻再现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精神面貌。但恶呈现了灰色,人性也显得更为复杂。
在《圣殿》中,福克纳保留了善恶的对比。小说以一个戏剧性的对照场面开头,小说中的俩个主要男性人物金鱼眼与贺拉斯在泉水两边对峙了两个小时,以贺拉斯屈服并被迫跟金鱼眼去法国人湾而告终。金鱼眼这一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更是一种象征。他集中体现了现代机械文明、暴力和邪恶等福克纳最厌恶的东西。和金鱼眼对立的出生于上层社会的贺拉斯作为代表公正的律师,优柔寡断、无法与社会传统抗争。这个场面意味深长,俩人在对峙,象征着文明与暴力的对抗,善与恶的对抗,金鱼眼随身带的是一把手枪,而贺拉斯带的则是一本书,结果善良在暴力和邪恶面前不堪一击。这一场面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邪恶已经侵占了美国南方这个圣殿。细细品味整个小说,贺拉斯与金鱼眼的对抗代表了善良正义和暴力邪恶之间的斗争。小说特别描写了俩人对峙时的影子同时倒映在泉水中,来表现恶的无处不在及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恶使南方绅士的代表贺拉斯、高温丧失了勇气和正义等传统美德,也使贺拉斯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恶的存在,谭波儿同样引发了他的淫念,养女小蓓儿也会触发他的非分之想,他与金鱼眼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金鱼眼不仅性格冷酷暴虐,而且极为自恋,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没有思想,他是邪恶的化身,罪恶的象征,代表的是机械文明的产物。他维护自身作为男性的主要手段就是暴力。冷漠加凶狠使他成功地控制了不法分子聚集的法国人宅院,他身材矮小,总是穿着黑色西服,吊着一只香烟,“脸上有一种古怪的、没有血色的颜色,好像是在电灯光下看到的颜色:在这宁静的阳光下,他那歪戴的草帽和略显弯曲的胳膊使他好像从铁板上冲压出来的,既歹毒又深不可测。”[5]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人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改变世界。福克纳思想中对个人价值的强调使他同存在主义这一现代思潮产生了共鸣。金鱼眼始终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对立面,暴力行为是他表示自我存在的主要方式:他试图证明自己的男性身份,枪杀了汤米并用玉米芯强暴谭波儿掩饰性无能。极具反讽意味的是,金鱼眼犯下的令人发指的凶杀与兽行就发生在基督礼拜日早上,这是基督复活日,但在《圣殿》中,也正是谭波儿彻底在精神和道德上堕落的时刻。金鱼眼为证明自己不惜杀死雷德,以阻止谭波儿与雷德继续厮混,他的男性身份不允许让原本属于他的女人被一个男性功能比他强的人占有。金鱼眼一直能在杀人后逍遥法外,成功地以暴力方式对抗世界,并且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最后因不相干的案子被捕后,他根本不屑申辩不与律师合作,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在本质上金鱼眼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因为在他看来生活毫无意义,冷漠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抗争,他根本不在乎有罪或无罪,杀人或被杀。金鱼眼的身世揭示了金鱼眼邪恶的根源。金鱼眼出生前,生父就抛弃了他们母子,并使金鱼眼出生就带有性病而丧失了男性功能。此后母亲的第二任丈夫抛弃他们时还偷走了家里全部存款。母亲生病后,患有精神病的外祖母照顾他,却一把大火险些将他烧死。古怪而病态的环境造成了他扭曲变态的心理。童年时一个好心的女人为他举办联欢会,他却逃跑了,地板上只留下一对鹦鹉和一把血淋淋的剪刀。浪迹社会的金鱼眼肆意妄为,藐视法律。屡次杀人后逃脱法律的惩罚,最后却因一个与他毫无关联的案子被绞死,其邪恶内心的形成无疑是有深刻社会根源的,福克纳从社会和环境的视角揭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人物。endprint
福克纳在《圣殿》中对男性的阉割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同情。在男权社会中,男权的至高无上决定了他们绝对地占有女性,而主要方式就是征服女性身体。金鱼眼出生就注定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男人,性的无能标志着男性权力无从体现。贺拉斯是另一个被“阉割”了的男性。他与妻子、妹妹、谭波儿三个女性有亲密关系,但在爱情、亲情和法情上三个女人出卖了他。他在精神和肉体上均遭到彻底失败。案件侦破中,他所发现的远非真相,而是普遍存在于南方社会政治、法律、传统和人类身上的罪恶。他是一个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的理想主义者,赋予自己维护正义的使命,但其软弱的性格实难承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战胜了正义,绝望的他再一次陷入虚空,他屈从于妹妹对其人生的安排,准时回到了妻子身边,重回过去他难于忍受并设法逃离的生活。贺拉斯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女性岌岌可危的贞操上面。他先是寄厚望于妹妹娜西莎,后来又怀有对继女小蓓儿的乱伦式幻想,对谭波儿的非分之想。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对性微妙而复杂的恐惧。他被悬置在虚空中的人生始终受到各色女性的控制,而无力征服和控制女性。回顾小说中无责任感的高温,势利的斯诺普斯,无正义感的法官,暴力且不忠的戈德温等,可以说《圣殿》中的男性没有一个有健全的人格。福克纳在《圣殿》中通过剥夺了男性的性能力、尊严和美德,对男性集体进行了阉割。
三、《圣殿》中的女性象征
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不仅占据了南方这座圣殿,玷污了南方淑女的象征谭波儿,还使她堕落成了邪恶的同盟和帮凶。“恶”与女性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有些读者认为福克纳对女性怀有厌恶心理[6]。事实上,他的笔触不乏对女性深切的同情。清教主义要求勤劳、诚实、节俭和禁欲,其实禁欲只是针对女性而言,她们的贞洁与家族的荣誉息息相关。谭波儿可谓是恶的另一种存在,她本是受害者,最后却成为害人者,她没有思想和灵魂,凭本能和冲动行事,似乎有意无意地倾向邪恶。出生于深受南方文化影响且清教主义氛围浓厚的杰弗逊镇,父亲是有势力的法官。一方面,她的父兄是南方清教传统的代表,家族中女性的贞洁和家庭荣誉至高无上,他们按南方清教妇道观妄图将谭波儿塑造成典型的南方淑女;另一方面,受“爵士乐时代”新思潮影响的谭波儿已不再是旧南方的淑女。父兄强加给她的压抑妇女人性的桎梏使她产生了逆反心理,然而她的反叛行为是轻佻无责任感的。她毫无顾忌地同男孩子鬼混,她并不在乎同谁约会“她只需要打扮,过一会儿就会有人来叫她”。小说多次描写谭波儿照镜子、扑粉和抹口红,不论是被金鱼眼强暴之后,还是后来被挟持在妓院中。她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想利用容颜成为男人注目的中心。本应是南方淑女的她,应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座纯洁高贵的圣殿,不幸圣殿被玷污倒塌了,就算不身陷老法国人之家被金鱼眼强暴,她也会以别的方式堕落。她没有自我意志,不在意凶手是谁,在父兄的胁迫下作伪证。对她而言男人都是她既恐惧又想诱惑的对象。在学校和在杰弗逊镇,她游刃有余周旋于男性之间。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被客体化了成为男性后缀的女性只能被迫服从,成为男性“观看”的对象。谭波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和美貌控制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主体,洋洋自得玩弄男性于股掌之间,挑战父兄强加的清教妇道观和男权社会。女性通过客体化男性实现自己的主体位置,但道德的堕落和泯灭伴随着她的反叛,压制女性的父系符号系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恶。不幸的是,她的反叛就像一个苍白无力的音符瞬间淹没在喧嚣的世界,注定只能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另外一位出生高贵代表南方淑女的人物是娜西莎。她以“南方淑女”和基督徒自命,却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看重名声高于一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她不能容忍贺拉斯帮助鲁比打官司,同一个“妓女,杀人犯的妻子”搅和在一起,不惜背叛哥哥向不管案件真相只管个人利益的法官格雷姆告密。结局正如她掌控的那样——贺拉斯败诉并回到妻子身边。她还鼓动联合镇上的妇女迫害鲁比,自认“虔诚”的基督徒女士们得知育有孩子的鲁比并未与戈德温正式结婚,简直不能容忍她们的镇子被这个“堕落”女人玷污,不惜把她和生病的孩子撵出旅馆而流落街头。这些毫无怜悯之心却自命纯洁虔诚信仰上帝的所谓基督徒们才是真正背叛了基督精神。谭波儿和纳西莎,一个是南方堕落的淑女,一个是标准的淑女,表面看她们似乎是两个极端,但在本质上她们都一样的没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背离了上帝。
下层妇女鲁比与所谓的“淑女”截然不同,她抛却虚浮的艳丽,固守朴实善良的心,做妓女的她爱上戈德温后抛弃了钻石和汽车,选择为他受苦受难,她勤劳勇敢坚强,在戈德温入狱期间一直艰难生活等待丈夫,后因他的不忠选择离开他,最后又因戈德温被冤入狱选择回到他身边奔走相救。她拥有独立的思想,自由意志支配她的行为。她对丈夫从事违法行当曾多次劝诫;她为保护谭波儿而彻夜守在她身边,并警告谭波儿设法尽快离开。另一个下层妇女是对死去的丈夫一往情深的妓院老板莉芭,她同情谭波儿并设法让贺拉斯带走谭波儿。当金鱼眼令所有人尤其是男人心怀恐惧时,只有她和鲁比敢斥责他是“狗杂种”。两个朴实勇敢的下层妇女鲜明对照两个虚浮没有正义感的上层妇女——她们虽沦落风尘,但正直无私,充满同情心和自我人格尊严。
四、结束语
糅合侦探小说和哥特小说的特点,《圣殿》借凶杀、暴力和死亡等刺激的情节来展示一个充斥罪恶、颠倒是非的世界,展现背离上帝,抛却精神家园迷失了方向的现代人的心灵——虚无、无所寄托,像是主人离去的圣殿——布满灰尘和垃圾,暗指现代人空虚肮脏和令人厌恶的本质。福克纳带着愤懑和悲哀把被北方机械文明玷污的家乡圣殿编织出来。但福克纳是坚定地表现严肃的社会道德问题的道德家,其目的不是宣扬恶的霸道,写恶只为达到最终的惩恶杨善。作家浓缩了各阶层形形色色人物,广博而真实地呈现了南方现代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批判和揭露南方社会道德堕落、人性邪恶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作品内涵广博丰富,反映各层次社会心理现实,对社会道德心理问题进行反思,是一座难以穷尽的宝藏。
参考文献:
〔1〕William Faulkner, Essays, speeches and Public Letters ed. by James Meriwether, Random House, 1965,p177.
〔2〕Frederick Gwynn and Joseph Blotner, eds.,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The Uni. of Virginia Press,1959, p90.
〔3〕William Faulkner, Sanctuary, Vintage Books, New York, 1987,p339.
〔4〕Clicksberg, Charles, The World of William Faulkner[M]//Basset J E. William Faulkner: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 Boston: Routledge and K. Paul,1975, p370.
〔5〕威廉福克纳.圣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
〔6〕Edwin Cady, Louis Budd J.ON Faulkner: the Best American Literature[M].Durk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 p112.
材料和主题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