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期投资减值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长期投资减值范文(精选4篇)

长期投资减值 第1篇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六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就其差额确认减值损失。

二、减值迹象的判断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对子公司投资和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者为企业的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价值。商誉因企业合并而产生,与特定的业务(资产组)紧密相关。

在实务操作中,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按其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权益法核算着眼于过去,反映投资方在被投资企业历史上的净资产、净利润中所占的份额;而减值准备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所考虑的问题是可收回金额和帐面价值两者孰低。如果某一子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有证据表明其未来可获得较多盈利的(典型例子如处于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则完全可能对其长期股权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在合并报表层面,因为长期投资已被抵销,所以需要分解到该子公司的各项非流动资产中,体现为各项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因为个别报表层面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金额可能不同于合并报表层面应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应当把相关子公司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分解为资产组,考虑各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

二是即使子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已经进行了资产组划分、减值测试和相关减值准备计提,这一金额与合并报表层面应体现的减值准备也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涉及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其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在合并报表上的计量基础将不同于个别报表层面,同时还会涉及商誉的减值问题,这些问题在子公司个别报表层面不会遇到。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准则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是鉴于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市场公开报价,因此大部分企业对合并形成的商誉减值测试,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按照对被投资单位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基础一般采用五年期预算进行估计,使用反映资产组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作为折现率,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但缺点为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及折现率的选择主观因素较大,容易高估资产而虚增利润。2.每年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评估,估计时需采用收益法确定整体资产组的价值,确定需计提的商誉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采用此种方法虽然得出的结果较为公允,但成本较大。

个别报表层面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以及子公司的其他可辨认资产)的减值准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是:1.减值测试单元不同:个别报表层面是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一项资产的整体作为测试单元,但合并报表层面是以资产组作为减值测试单元。如果一个子公司恰好等于一个资产组,则这两者的可收回金额确定结果应当一致;如果一个子公司中包含多个资产组,或者多个子公司构成一个合并报表层面的资产组,则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就会有差异。2.减值测试方法不同:个别报表层面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时可以考虑长期股权投资自身的市价,但在合并报表层面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时一般不考虑,只考虑其中所包含的资产的出售价格或使用价值。3.账面价值基础不同:个别报表层面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合并报表层面是指资产组的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钱艳娜.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的规定及账务处理[J].实务与操作,2015,05,09.

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研究 第2篇

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我国新制定的资产减值准则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制定的, 我国的会计监管尚不完善, 证券市场监管也存在很多缺陷等, 这滋生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来调节各个会计年度的利润, 以此来避免ST、实现扭亏、实现配股等, 在亏损公司更为普遍并且相对短期资产, 长期资产金额比较大, 使用时间较长, 所以利用计提与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对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更大, 更深远 (Alciatore et al 1998) ;再者, 与短期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相比, 长期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更复杂, 减值金额与时间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公司更倾向于利用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存在明显的人为调低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 (陆建桥, 1999) , 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达到盈利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洗澡”, 为以后年度盈利做准备 (赵春光, 2006) 。本文旨在研究《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前后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的变化, 以及准则变化前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说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还是基于对公司未来盈利情况的预期。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Mc Nichols (1988) 、Wilson (1988) 研究发现, 当企业利润较高或濒临亏损时, 企业会计计提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利润平滑和大清洗的盈余管理动机。Degeorge et al (1999) 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存在以盈余管理目标的行为, 首先是报告正的盈余而不是亏损, 其次是报告盈余的增长而不是下降, 最后是报告盈余达到分析师的预测而不是低于分析师的预测。Riedl (2004) 通过研究SFASI21发布前后资产减值动机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与准则发布之前相比, 准则发布之后资产减值的计提与大清洗行为的关联度高于经济因素的关联度, 并且大清洗行为没有提供与公司业绩相关的信息。

(二) 国内文献

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代冰彬、陆正飞等 (2007) 将减值准备分为流动资产减值和长期资产减值, 发现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将使用不同类型的减值准备, 扭亏和大清洗的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 会同时使用两类减值准备;而利润平滑和管理层变更公司只使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未来盈余留存了很大空间。李增泉 (2001) 发现:上市公司一般选择增加 (或不减少) 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以达到扭亏, 配股;选择增加 (或不减少) 未来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以达到大清洗、利润平滑等盈余管理动机。王建新 (2007) 发现公司治理机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盈余管理行为。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企业自身经济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有:甄颖 (2007) 发现资产减值的转回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相关, 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或经济因素的好转没有相关关系。戴德明、毛新述等 (2005) 发现亏损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在行业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即经济因素的不利变化, 控制经济因素之后, 亏损公司仍然存在大清洗的动机。王跃堂、周雪等 (2005) 发现我国上司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行为真实地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 认为长期资产减值的追溯调整政策事实上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而是为如实反映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提供了政策途径。基于以上研究, 资产减值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径, 2006准则旨在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 减少盈利管理的空间。但公司以长期资产减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可能继续存在, 可能是在盈余内容、方式、目的、强度等较2006准则实施前有一定区别。2006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是否可以反映企业盈余能力的变化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Chen et a.l (2004) 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对A股上市公司自愿执行减值政策的动机与后果进行了研究, 发现公司自愿减值行为被市场认为是公司将来业绩会得到改善的信号, 在检验中也得到了证实。2006准则颁布后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限制了企业通过转回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会十分谨慎,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公允价值, 减值体现未来盈利能力的下降, 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负相关;但是不能说明企业不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企业预期未来盈利情况不好, 或者达不到预期的增长, 就会在本年计提较大的资产减值, 使本年利润较低, 增大以后盈利的空间, 进而实现以后年度盈利增长, 那么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未来盈利能力就会正相关。鉴于以上理论, 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如果长期资产减值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正相关, 说明管理层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了盈余管理

2006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的规定放宽了计提标准, 使企业对计提比例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如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确定, 也会增加盈余管理的程度,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2006准则放宽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标准, 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对未来盈利能力变化影响更大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股市的A股上司公司为样本, 并按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剔除:剔除含有缺失值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净资产小于零的上市公司, 得到2004年至2009年公司数分别为:1150家、1183家、1163家、944家、989家、1064家。数据来源为深圳国泰安数据库 (简称CSMAR) 和锐思数据库 (简称RESSET) 。

(三)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借鉴Aboody et al (1999) 、Chen et a.l (2004) 以及王跃堂 (2005) 的研究方法, 以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为研究对象, 建立以下模型:ΔROAt+1=ao+a1WD+a2ΔROAt+a3MB+a4SIZE+ε

ΔROAt+1是第t+1年和第t年调整后总资产收益率之差。调整后总资产收益率是用当年净利润加上影响当年利润的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后, 除以当年年初和年末总资产的平均数计算出来的。对净利润进行调整时加上固定资产折旧是因为当年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受到当年固定资产减值的影响, 调整时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可以消除固定资产减值对ROA的间接影响。模型中使用跨年度总资产收益率之差来研究减值的影响, 是因为长期资产减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长期的, 而长期资产减值的影响可以反映在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上。WD是长期资产减值变量, 为影响当年利润的长期资产减值与年初总资产的比例。MB为公司成长性的变量, 净资产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比例。SIZE为年初总资产取自然对数。本文利用此模型分析准则变化前后通过长期资产减值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选取的数据是2005年与2008年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 以这两年的数据来表示准则前与准则变化后。模型中涉及时间序列ΔROAt, 为了减少准则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在模型中没有使用2007年ROA减去2006年ROA。如果长期资产减值体现公允价值, 那么其减值计提比例应与盈利能力变化显著负相关;但如果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说明管理人员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将企业现在的利润转向以后年度, 实现盈利能力的增长。

注:表中△ROA2006为2006年ROA减去2005年ROA, WD为2005年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占年初总资产的比例。

*.**分别表示在0.05水平 (双侧) 和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统计检验之前, 本文先对分析模型涉及到的特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第一, 长期资产减值特征变量。长期资产减值2004年至2009年计提比例变化情况, 观察准则变化前后三年上司公司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的变化。从表 (1) 可以看出, 这六年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4年与2005年计提资产减值比例为负数, 说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数值大于计提的数值。2006准则禁止转回长期资产减值, 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增大了, 一方面说明我国普遍存在高估资产的现象, 2006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更明确的计提标准及披露要求增加了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 缩小了企业虚增资产的空间, 企业资产账面水分减少;另一方面由于2007年至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大部分企业盈利呈现下降趋势, 为了尽早实现增长, 把现在的利润转向了以后年度, 通过过度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尽量较低本年的利润, 减少以后年度长期资产的减值。最后, 2006准则放宽了计提标准, 给企业很大自主计提空间, 增加了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从表 (2) 可以看出, 2005年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为0.0068%, 2008年计提比例为0.3437%, 计提比例有大幅提高;从盈利能力变化来看, 2005年与2008年均是业绩下滑的年份, 说明准则变化后企业通过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把当年利润转向以后年度的倾向更大, 增大以后年度业绩增长的空间。

(二)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结果如表 (3) 和表 (4) 所示。可以看出, 长期资产减值在2005年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ROA2006是负相关, 在2008年却是正相关, 并且都呈现统计显著。从前面的描述统计, 2005年与2008年的经营业绩都呈现下滑趋势, 说明在不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 2006准则放宽计提标准, 增加长期资产计提范围, 使长期资产计提比例增大, 进而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增大。2005年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小, 对当年利润影响较小, 会使长期资产减值在2005年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负相关;而2006准则后, 企业有更大的计提空间, 更倾向于计提减值调节利润, 对当年利润影响较大, 会使长期资产减值在2008年与未来盈利能力正相关。公司成长性变量MB、企业规模SIZE与资产减值比例负相关, 但不显著。

(三) 回归分析

为准确考察长期资产减值对未来经营能力的影响, 应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多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 (5) 和表 (6) 所示。可以看出, 2005年与2008年样本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与未来总资产收益率变化都呈现正相关, 说明管理层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了盈余管理, 支持了假设1。2008年的回归系数3.704显著大于2005年的0.559, 说明长期资产减值对未来盈利能力变化的影响程度2008年比2005年大, 支持了假设2, 可以说明2006准则实施后, 企业自主计提减值的空间加大, 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在业绩下滑年度通过过度计提资产减值来实现利润平滑, 将利润转向以后年度, 实现以后年度业绩增长。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 2006年准则减少了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 但是因其标准的扩大, 加大了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进行调节利润的强度。

*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 (双侧) 下显著。

*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 (双侧) 下显著。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的变化及其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2006准则实施后, 上市公司在经营状况不好的年份更倾向于计提大量资产减值, 将利润平滑到以后年度, 增大未来年度利润增大的空间, 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不能准确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支持了提出的假设;2006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及范围的规定, 加大了企业自主计提的空间, 使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变化的影响程度更大。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普遍存在, 对企业以及投资者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2006准则的实施, 为计提资产减值提供了计提标准, 为了达到准则要实现的目标, 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营造良好的内部监督氛围, 通过详细的资产减值披露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为投资者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强化外部监督, 通过政府监管、行业监督和事务所的审计使企业的长期资产减值更好的体现公允价值, 防止过高或是过低的计提, 夯实资产的质量;最后, 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尤其是2006准则实施后, 为更好地理解并执行2006准则, 对准则变化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 使会计准则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必要的。本文的局限在于, 对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的变化及其与未来盈利能力变化的分析结果是针对2005年和2008年的数据得出的, 观察期有限。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完善, 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行为;另一方面, 2006准则规定的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依据难以准确把握, 如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由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 由于长期资产使用年限较长, 未来的处置费用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不能准确确定, 在计量时会有很大的主观性。最后, 我国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从市场价格中体现;缺乏与2006准则配套的市场监管体系, 2006准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旧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 但是新规定也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 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规定, 资产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不得转回, 这一会计政策减少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操纵利润。本文主要对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变化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关系, 分析准则变化前后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动机的变化。研究发现,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比例增大, 企业更倾向于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将利润转向以后年度, 增大以后的盈利空间。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盈利能力,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5]甄颖:《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基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戴德明、毛新述、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 《财经研究》2005年第7期。

[7]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8]Chen J.P., Shin in chen, Xijia Su and Yuetang Wang.Incentive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initial voluntary asset write-down in the emerging Chinese 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

[9]Alciatore M., Dee.C, Easton P.and Spear N..Asset write-down s a decade of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998.

[10]Mcnichols M.and G.P.Wilson.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upplement) , 1988.

长期投资减值 第3篇

一、计提折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之辨析

长期资产自投入使用时就发生分离, 一部分以价值的形式回流企业, 另一部分停留在企业账面上。计提折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都是价值回流企业的方式。

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的作用: (1) 价值的转移。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就是将长期资产损耗的那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商品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中。 (2) 价值的补偿。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是为了补偿长期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 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是不同时的, 通常价值补偿在前, 实物补偿在后, 价值补偿是为实物补偿做准备。价值补偿的目的是对长期资产进行保值。

长期资产保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成本进行补偿;另一种是对使用价值即购买新机器时对同类机器的价值进行补偿。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原因, 通常新的长期资产的价值会比旧的大, 需要考虑增量的问题, 因此要按照长期资产的重置成本计提折旧、摊销。

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在会计期末, 对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进行比较, 将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的部分从账面价值中减去。

长期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两种损耗, 即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损耗, 估计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方法和年限。有些无形损耗是无法预料的, 需要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如果以计提折旧、摊销替代计提减值准备, 就需要通过以折旧、摊销方法计提出的折旧、摊销费用反映所有的长期资产损耗 (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

正确反映折旧、摊销费用与长期资产损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来表达, 也很难用技术方法来测定。有人认为加速折旧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因为加速折旧法有以下优点: (1) 符合资产的使用规律。在前几年由于机器的状况好或技术新, 生产的产品多, 价值转移多, 所以应当多提折旧、摊销。 (2) 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长期资产的价值会急剧下降, 使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大大降低以后期间资产贬值的可能。 (3) 符合配比原则。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有两种费用需要计入成本, 即折旧费和维修费。维修费是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增长而增长的。如果使用其他折旧方法, 后期成本中的折旧费用就会不断增加, 这与固定资产的后期价值不断减少无法配比。根据加速折旧法、直线摊销法等任何一种折旧、摊销方法计提的折旧、摊销费用都只是一种会计估计。加速折旧法也不能完全反映在长期资产使用过程中因意外因素对长期资产价值产生的影响。因此, 对长期资产折旧、摊销的计提无法取代减值准备的计提。

二、计提减值准备可否代替计提折旧、摊销

计提折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目的是计量资产价值的损耗, 它们都会影响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要分析计提减值准备能否代替计提折旧、摊销的问题, 需要先分析计提折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各自在企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首先, 从性质来看, 计提折旧、摊销是对长期资产价值的一种分摊, 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而计提减值准备是从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使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客观反映长期资产的实际价值, 它的计提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计提折旧、摊销并不表示长期资产实际价值的减少, 如果用计提减值准备来替代计提折旧、摊销, 则很可能会造成部分会计期间多提折旧、摊销, 部分会计期间少提甚至不提, 使得收入与费用无法进行配比, 导致企业的利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无法正确反映长期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其次, 从核算原则来看,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以谨慎性原则为依据的。为了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性, 当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至账面价值以下, 由此所形成的减值已不符合长期资产的定义时, 应将这部分减值从长期资产价值中剔除。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为依据的, 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对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与费用的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计量标准。长期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其价值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进行摊销, 计提的折旧、摊销金额应与经济利益联系起来。长期资产折旧的计提、摊销通常是按月进行, 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 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如果没有发生减值, 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之间就不存在必然的、系统的联系。

最后, 从纳税影响来看, 《企业所得税法》允许长期资产计提的折旧、摊销金额在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 (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 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 (主要指经报税务机关批准提取坏账准备金) 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扣除。这表明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长期资产减值政策, 在税法上均不予以承认。所以, 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无法在税前扣除, 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影响, 只会造成纳税的暂时性差异。

由此可知, 以计提减值准备替代计提折旧、摊销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

三、启示

综上所述, 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在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的基础上, 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来确保长期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性与相关性。因此, 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的补充, 它不仅对长期资产计提折旧、摊销以后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偏差的地方进行了调整, 而且也对折旧、摊销估计方法存在偏差的地方进行了调整, 而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的净值, 则是以后各会计期间计提折旧、摊销的基础。

折旧、摊销与减值准备在会计报表上反映的内容均需要估计, 其体现的会计原则都是相同的, 但在理论基础、计量基础、计量科目、计算依据、核算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计提减值准备无法替代计提折旧、摊销, 相应的, 计提折旧、摊销也无法替代减值准备的计提。会计人员应全面了解计提折旧、摊销与计提减值准备的异同, 以在实际操作中对长期资产的折旧、摊销与减值准备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明.无形资产摊销与减值准备提取的差异比较.财会月刊 (会计) , 2007;12

长期投资减值 第4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虽然现行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是为了规避企业通过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恶意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 与美国会计准则“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不可逆转, 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做法一致, 但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损失冲回规定的合理性、规范化和积极作用, 长期资产资产减值损失在充分符合转回条件的基础上, 应当予以转回。

从减值损失转回的确认角度来看,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不仅符合会计要素中资产的定义, 而且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和相关性要求。首先, 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 那么该资产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 当长期资产的价值恢复时,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相符;其次, 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体现, 当企业保持应有的谨慎对长期资产进行减值计提时没有高估资产的价值时, 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 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时, 应该将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最后, 长期减值损失的转回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若不转回已经减少或不再存在的长期减值损失, 将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完全掌握长期资产及时的相关信息, 继而制约企业经济决策的有效制定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从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 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忽略了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等异常市场环境对资产价值双向变化的影响。市场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时刻都在变化, 而资产价值则会根据市场情况发生上升和下降两种变化, 财务会计只有平等地反映这两种变化, 如实地对资产的历史成本进行双向的修正, 才是对资产价值的真实度量。若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实质上就是在否认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1:宏观经济状况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存在正相关关系。

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体现, 当企业保持应有的谨慎对长期资产进行减值计提时没有高估资产的价值, 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 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时, 应该将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最后, 长期减值损失的转回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若不转回已经减少或不再存在的长期减值损失, 将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完全掌握长期资产及时的相关信息, 继而制约企业经济决策的有效制定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从转回行为导致的经济后果角度来看,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不必然导致企业恶意粉饰利润的行为, 禁止其转回亦给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操纵余地和操作空间。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和限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但是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和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手段继续进行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没有因为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而得到改善。另外, 当资产变现时之前确认的资产减值必须转回, 同样可以产生巨额利润。

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2: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6年前在深圳和上海两地上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考察样本公司2007~2009年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指标, 企业所属行业的划分遵循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的年度, 适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9年后实体经济逐步复苏, 选择的样本区间符合文章的假设, 以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检验。另外, 文章剔除了变量指标数据缺失和期间发生重大重组和变动的公司以及指标中三个标准差之外的公司数据, 最终得到1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390个样本作为研究的对象。

本文使用的公司治理和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GTA数据库, 财务报表数据来自巨灵金融服务平台, 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文章中的数据处理使用Excel办公软件, 数据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

2. 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操纵性应计利润DA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 测试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或减少盈余的程度。采用了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量应计利润:

本文参考周铁、罗燕雯、荆娴的思路对经营现金净流量进行了调整, 通过下面的方法计算应计利润:

其中:adjCFO为调整后的经营现金净流量, 表示公司t年经营现金净流量 (CFO) -坏账准备变动额 (ΔBDR) -存货跌价准备变动额 (ΔLOINV) +减值准备变动额 (ΔAI) ;NDA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t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ΔREV是t期主营业务收入与t-1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ΔREC是t期应收账款与t-1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是t期期末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A是期期末总资产;α是公司特征参数, 本文使用总体样本 (雷光勇、刘慧龙, 2006) 所做研究来估计公司特征参数α。

3. 模型与变量定义。

本文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后, 为进一步考察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 对应上文的研究假设分别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RWD=β0+β1GDP+β2PORZ+β3LEV+β4IND+β5Y07+β6Y08+ε

模型2:DA=α0+α1SWD+α2LWD+α3LNA+α4SO+α5IND+α6Y07+α7Y08+μ

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文选择的资产减值转回比例 (RWD) 和操纵性应计利润 (DA) 作为两个模型的因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GDP) 和短期、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 (SWD、LWD) 作为解释变量, 在检验假设1时, 为了验证经济波动对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的影响, 选取了两个虚拟变量Y07和Y08以及行业变量进行控制, 在模型2中使用公司规模、国有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定义和说明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首先对选取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其结果见表2和表3:

注:共390个样本, 括号内为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双尾检验) , 下同。

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到, 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变动较小, 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较大, 说明期间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有较大的波动。进一步对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 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比例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在0.10和0.01的水平上显著, 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没有明显的单因素关系。另外, 短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公司资产规模和国有股持股比例均在0.01的水平上同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相关, 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1和假设2, 下文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模型的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变量及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到, 模型1在总体拟合效果上较好, 调整后的R2为0.42, D.W为2.011, 接近于2, 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在回归系数检验方面, 资产负债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并且他们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均接近于1, 说明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回归系数值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回归系数为0.058, 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比例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4和-0.114, 同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比例显著负相关。

多元回归的检验支持和验证了假设1。宏观经济状况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的正相关关系说明, 在宏观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 企业资产价值下降,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比例较少;在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 企业资产价值上升,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比例增加。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企业因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幅度下降会大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损失, 但是在2009年实体经济较稳并回暖时, 其估值必然会回升, 若此时不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则将严重低估企业长期资产的价值。因此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忽略了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等异常市场环境对资产价值双向变化的影响,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产的内在价值。

对于模型2的结果, 调整后的R2为0.176, D.W值为1.945, 回归的拟合程度较低, 选取的变量只能解释操纵性应计利润变动的17.6%, 说明对于操纵性应计利润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 对于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长期和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 回归系数为-10.914和-24.154, 分别在0.05和0.10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控制变量方面, 公司的资产规模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负相关的检验, 国有股比例在0.01的水平上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

多元回归的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2, 即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和限制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但是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和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手段继续进行盈余管理。另外, 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操作性应计利润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企业仍可利用对长期资产的处置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不必然导致企业恶意粉饰利润的行为,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没有因为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而得到显著改善。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2007~2009年的12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于这些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影响以及资产减值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宏观经济状况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存在正相关关系, 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据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 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忽略了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等异常市场环境对资产价值双向变化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等极端外部环境下, 企业因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幅度下降会而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在实体经济企稳并复苏时, 短期资产减值损失及时转回可正确反映短期资产的价值, 但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将严重低估企业长期资产的价值。因此,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产的内在价值。

(2) 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后, 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同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 在一定程度遏制了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利润操纵, 但企业仍可以利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以及在处置长期资产时进行盈余管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不必然导致企业恶意粉饰利润的行为, 禁止其转回仍会给盈余管理留下了操纵余地和操作空间。

(3) 有关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准则本身是规范、有效的, 并且具有详实的理论依据, 从减值损失转回的计量角度来看,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并非对资产新成本基础上的重估价, 而是与历史成本核算体系相一致, 并且为了避免人为主观随意冲回资产减值的现象发生, IASB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做出了详细和较为完善的规定, 为减少恶意操纵利润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会计造假问题的源头是使用准则的企业以及外部监管的欠缺, 而不应因噎废食去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督和规范企业运用准则的行为, 并且参照IASB对现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在符合转回条件时进行转回,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

虽然本文利用较新的数据对资产减值问题和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但是本文仍存在不足:样本期间的选择没有涵盖准则实施之前的年份, 不能对准则实施前后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只选择了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 后续研究可以选取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 在控制行业的影响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现有数据库中关于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的数据缺失和极端值较多, 容易造成研究的不稳定性。

摘要:本文以2006年前上市的1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20072009年新准则实施后宏观经济因素对于这些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影响, 以及资产减值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宏观经济状况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存在正相关关系, 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没有反映资产价值的双向变化, 企业仍可利用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在符合转回条件的基础上应当予以转回。

关键词:资产减值,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管理世界, 2007;3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会计研究, 2006;5

[3].刘玉廷.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会计研究, 2009;9

[4].黄梅, 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 2009;5

[5].戴德明, 毛新述, 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财经研究, 2005;7

[6].蔡祥, 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反应.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4;3

[7].戴德明, 陈放.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财会月刊, 2009;30

长期投资减值范文

长期投资减值范文(精选4篇)长期投资减值 第1篇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