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精选15篇)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篇

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⑴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⑵ 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⑶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1~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DD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⑴ “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⑵ 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⑶ 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⑴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⑵ 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1、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 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2篇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人说,城里不如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的能力强,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二、调查情况。

统计支持这个观点和反对这个观点的学生人数。看来 大家意见不是一致,那么下面就请你们各自就自己的观点来谈谈你们的见解和理由。咱们开展一个小辩论。正方:城里不如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的能力强。反方:城里比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比农村孩子的能力强。要求:在阐述理由时要谈出你城里或乡下的趣事。

三、学生辩论,谈趣事。

四、教师导入。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姑且先放到一边,今天我们先一起来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回过头大家再来发表你们的见解。请大家自读课文,遇到字词问题查工具书或与同学合作解决,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件的发展进程本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五、教师检测学生自读情况。

请学生读下列字音,不准的由学生纠正。

(归)省:xǐng 行辈:hángbèi 惮: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 gé

六、导入。

请学生思考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件的发展进程本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七、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八、教师明确。

A、到赵庄去看社戏 B、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九、导入。

大家通过刚才的自读感觉这篇文章所写的农村生活有趣吗?你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么就文中的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十、学生讨论交流。

十一、 教师小结。

大家谈到了平桥村的生活乐趣,看戏中的乐趣,以及看戏归途中“偷”吃罗汉豆的趣事,平桥村生活是丰富多彩,快乐无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令大家十分感兴趣,那么对平桥村的人大家是怎样看的,这就是今天给大家留的思考题。大家课后思考对文中人物你喜欢哪一位为什么?并查找资料来补充这节课大家辩论的话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从“事”的角度领略了平桥村的生活乐趣,其实平桥村的人也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这节课大家就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看平桥村的人的。

二、导入。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昨天课后的思考,然后我们小组内推荐出代表我们全班来交流。

三、学生讨论交流。

四、老师参与并适时给予点评。

双喜:

聪明能干、 热情爽直、 聪明能干、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阿发:

热情好客、 淳朴无私 、 憨厚无私、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

善良纯朴、 宽厚、好客、豪爽风趣

桂生:机灵 、勤快

五、导入。

大家在谈喜欢的人物时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老师也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让人喜爱,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学习他们的为人。平桥村的事和人都叫我们喜欢,那么现在老师要调查一下,对我们上节课所争论的话题现在大家的立场是否有变化?支持正方的观点的举手,支持反方的呢?好,意见还是不能统一,那好现在我们对农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也都回去找了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我们下面就接着上节课再来辩一辩好不好?

六、学生辩论。

七、老师小结。

其实,无论是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都有其迷人的一面,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可爱的一面,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辨证的看,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和优点,更要乐于接受对方的长处和优点,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大家通过辩论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八、布置作业:

请你就文中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自己去发现和分析。背诵课后规定语段。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3篇

小学英语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 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挖空心思, 寻找各种各样的素材。有时为了呈现某一教学内容, 教师会在网络上搜索很久寻找不同的图片。可是, 教师们却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好的资源——教材。翻开小学英语教材, 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 也让学生觉得新颖、好奇。相比教师自行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良莠不齐的图片, 课文中的这些插图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配的, 最符合我们所要教学的内容。它不仅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也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 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诠释和补充, 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文笔者就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3 A healthy diet这一单元的Story time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利用插图, 预测文本, 引入语篇

让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文本的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在文本导入时, 先出示课文中的这两幅插图 (如图1) 。

接下来部分是Look and say: Look at the pictures, try to guess and say sth about Mike and Yang Lings’ diets. 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 导入故事。最后是Listen and check: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how much you are right.通过听力整体呈现故事内容, 并检验学生的预测情况。

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想:图片毕竟是静态的资源, 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还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预测出更多的信息。

二说:学生通过看图预测、小组交流, 自由表达出自己预测的内容, 以此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听: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检验自己的预测, 这是对他们听力培养非常有效的训练。

这样, 在文本学习的初始阶段, 教师就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故事的学习。

二、善用插图, 理解文本, 分层解析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忽视图中所蕴含的信息, 插图里的内容往往与课文的重、难点密切相关。有时, 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用语言讲不清, 学生不易明白。而插图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 能够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从而提升文本学习的效果。如本课中的健康食物金字塔, 如果仅仅运用语言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 但通过看图理解, 便一目了然了。

在教学时, 笔者首先出示Mike和Yang Ling的空白食物金字塔, 接下来是Read and fill,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的形式理解故事内容, 找出Mike和Yang Ling的饮食内容, 填在金字塔内。然后是Compare and think:Do they have a healthy diet? Why? 将Mike和Yang Ling的饮食内容与图2进行对比, 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看出他们的饮食是否健康。最终让学生了解健康食物金字塔的构成。

用插图来展开教学体现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 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最主要的学习素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另外, 教师还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为语篇的学习进行铺垫。这样, 就可以使语篇的阅读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三、活用插图, 复述文本, 拓展运用

英语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文本学习之后, 让学生复述文本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温故所学内容,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本课教学的拓展环节, 笔者利用课文插图开展了以下活动:1.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retell. ( 再次出示图1, 学生看图复述课文, 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2. Look at the picture (图1) , think and talk: 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 (课文延伸, 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除此之外, 让学生根据插图续编故事也是比较有效的活动。以插图为蓝本, 让学生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 使教材中的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也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4篇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二、检查字词

1、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惮 dàn

踱 duò

棹 zhào 归省 xǐng

行辈 háng

撺掇 cuàn duo

凫水 fú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絮叨:xùdao

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

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全文,现在我们就以“美丽的眼睛发现美”为话题,来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讨,合作交流。(边看书,边交流文中“美”的地方)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景美)

a: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b:还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写中。

归纳: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也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归航时心情的舒畅。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人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a:“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b: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偷豆一节,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都能表现出双喜的聪明、细心、周到、善解人意。

c: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淳朴、好客。本文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是另一个“美”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全班朗读“第二天……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为什么课文结尾要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 其实那一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也很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四、疑难解析 —— 学生互相交流,提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感觉。

b:写钓虾、放牛是为下文做铺垫。

c:“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还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写出“我”渴望去看戏的心情。

d:回望戏台又把戏台写的跟仙境一样,写出我的什么心情?“罩”字表现了戏台怎样的情形?----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初望戏台相呼应。

五、扩展 :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太少,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就行。)

六、小结 : 本文描写童年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作者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七、课后作业:再复习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完成配套练习。板书:

乐土

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 淳朴 善良 热情 憨厚

八、课后反思:

1、由于设计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整篇文章通过品读、探究、质疑等几个步骤,使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掌握得很好。

3、采用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注意文章的丰富人文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初一下册英语第三单元课后检测题 第6篇

根据句意,选用“how much”或“how many”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beef do you need , Millie?

2.____________________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3.He has some water . _______________do you have?

4.Can you tell me_______________students there are in your class?

5.______________is the pork?

6._____________meat is there in the fridge?

7.________________apples do you have?

8.Can you count_________________eggs there are in the basket?

9.________________ham would you like?

初一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7篇

一、字词

魁梧 魅力 白皙 一拍即.

合 轮廓 滑稽 脚踝 义愤填膺

荒谬 固执 捋着 头颅 迸发 翘.首以待 忘乎所以 博学多才 滑稽

二、文学常识

莫泊桑,法国中短篇小说家。代表作《羊脂球》 福楼拜,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文学导师。

15、孙权劝学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纪传体通史《史记》。 《孙权劝学》一文选自《资治通鉴》。 二、字词

卿(qīng) 岂 涉猎 孰 遂 邪 更 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古诗,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四、通假字

1)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五、一词多义 乃 见 六、古今异义

博士 往事 孤 治 七、特殊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 2、肃遂拜蒙母。(省略介词“于”)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 八、翻译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难道我是希望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8篇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前承诗歌单元,后接小说单元,在整套初中教材中,只有这一个有关序言和跋文的单元,可见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单元4篇课文,将巴金的文章放在单元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序言和跋文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既重视精读篇目的教学,又注重指导学生对略读篇目的自主学习。单元课文讲授完成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学目标

了解序言和跋文的特点,尝试写序言和跋文。

四、课时分配

《<家>的序和跋》《读<堂吉诃德>》《科学与艺术》各2课时,《永远新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1课时,写作2课时,自主阅读1课时。

(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陈志华)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序言和跋文,巴金的《<家>的序和跋》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务必要讲清楚序和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它们在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为以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和“自跋”的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及思想变迁的轨迹。

3.培养学生真实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谁读过这部巨著,为我们讲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朗读与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学生互相质疑、正音解词:

爱怜 吐露掩饰 累赘 妥当

2.比较阅读,了解序和跋的特点。

提示: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本文是一篇自序。

跋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介、鉴定、考释性的。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序和跋的主要内容。提示:《家》的创作动机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4.自主默读《家》的序。思考: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请你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5.简介《激流三部曲》。

6.自主默读《家》的跋。思考:怎样理解“家”的含义?

(三)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1.序和跋写作相隔22年,22年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巴金对自己22年前的作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启迪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五)自主探究

作者在《家》的跋里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观点1:《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的时间已是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观点2: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的主题没有过时,反封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某部作品写一篇序或跋(300~500字),老师修改后张贴在教室里公开展示。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李仁康段 珺)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读<堂吉诃德>》这篇序言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文章融叙述、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文笔优美,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是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好范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动手对文本进行圈点评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写作序和跋。

2.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精读赏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法。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图片、录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这篇引言主要谈了他少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你的感受会和他的一样吗?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课文

1.个性化阅读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如串读、大声朗读、默读、小组齐读等。

2.个性化感悟

①在童年的海涅心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依据。

②作者在不同的阶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③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经历对你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3.个性化延伸:摘抄精彩语句

①品情: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细心品味。

②品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③品韵:例一:“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例二:“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丝毫不知道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例三:“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描写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五)设计作业,启发思维

猜想以下几段文字可能出自哪本名著(限于四大名著,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情况自选),确认后,谈谈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比赛。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黄寒冰)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序文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二)阅读·感知·积累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2.本文是一篇序文,从表达方式上它可纳入哪一类文章?

3.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的?

4.介绍作者:吴冠中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是一位把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精华结合得很好的画家。

(三)探究·理解

同学们对以下几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1.异种——(本种)。

2.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

3.保管传统的孝子。

4.盲目崇外的浪子。

5.回头浪子。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吸取了外国先进的艺术(技术)而取得重大成功的例子吗?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李仁康段 珺)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9篇

今年的选秀还真多啊,“我型我秀”“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第1次心动”.....那可真多。眼看好朋友们都一个个有了偶像,别提多羡慕了!哼,我也有偶像——孔子(旁者曰:晕~这是什么偶像啊!你不是听《中国话》听多了吧~还真以为全世界真的都在学中国话啊!!)你...你...你..等着,我也追星!!!

通过电脑、杂志、朋友之间的介绍,我锁定了一个目标:快乐男声——张杰。听说他也是我们四川的呢!哈哈!追星正式开始!!!

追星计划1:当人家的粉丝肯定要了解了解啊!难度系数:★☆☆☆☆ 我上百度、新浪...终于艰辛地困难地知道了我的偶像是个男的,叫张杰,是四川的,是04年我型我秀的冠军,凭借一曲《北斗星的爱》坐上了冠军的宝座。(旁者又曰:喂喂喂,你是搞推销的啊!晕哦~~~)拜托,你说我没偶像,我现在有了偶像,总得向大家介绍介绍撒!!

追星计划2:买海报、专辑,就是资金不雄厚...难度系数:★★☆☆☆ “老板,有没有张杰的专辑啊???”“有有有,小妹妹,还有《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和《狼来了》呢!”(我不是小娃娃啊!!!)“多少钱呢??便宜点啊!打点折嘛!”“不贵不贵,才20元”“啊??我的零花!!不要飞走啊!!等等我....”追星的代价还真是....太..太..大....啊!唉~~幸好海报才5元。老天啊!如果世界上没有明星那多好啊~~~~ 追星计划3:算了吧!!难度系数:★☆☆☆☆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0篇

我也追星

我们这个社会就好比一条银河,而我们就是星河中的星星。有的星星很平凡,有的星星很灿烂。你可知道最亮的那颗星是谁?让我告诉你吧!

她就是美国姑娘海伦・凯勒_那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强者。

她在一岁半时,不幸染病,成为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于是她的世界变成了黑色。母亲的慈爱和智慧,使她在黑暗中得到一线光明。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要了解周围的事物,要别人了解她,可是,这对一个盲聋儿童来说,无疑是万分困难的。她好动、淘气、顽皮,而且十分倔强。她从不向困难低头,她总是用手势与人交流,当别人不明白她所要表达的意思时,她又急又气,在她的胸中燃烧着反抗命运的烈火,无法摆脱的困境使她悲痛欲绝。幸运的是,在她六岁时,家中来了位叫按妮。沙莉文的家庭教师。安妮用超越常人的顽强和毅力,耐心教导她,使她冲出她处于的浑浊的世界有了足够的勇气。

她开始一步步艰难地向前迈进,在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情况下,她靠用手摸老师的`嘴唇和喉部发声动作学会了发音。她拼命学习,用盲文写字、作文。因为她懂得“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使她凡是喜欢的东西都吸收,随后又把它作为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奇迹般的考进了哈佛大学。她说“既然达顶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迂回曲折的小路。她终于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还掌握了五个国家的文字。

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能用手指去感觉大自然的美。她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终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相信你也已经对这位聋盲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怎样,她是那颗最亮的星吧!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1篇

我也追星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音乐已渐渐地来到人的身边,它似乎是一瓶“解困药,当过度疲劳时,使用它一下,它就会常常使我们精神焕发。法国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道:“永远不要抛弃音乐。否则将失去精神的灵魂。

音乐是天使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无法说又不可沉默的东西。小时候,在街道上、电视上常常听到一种无比绚烂的音乐:“快使用双节棍,哈哈嘿嘿……从那时起,这首含有中国风的快歌,就已经成为我最喜爱的一首歌。如今,我已加入了“追星族,追星追得发狂,不惜一切代价在商场上购买他一切的光盘、海报。

也许大家早已知道他的名字了吧!他就是在宝岛台湾闪耀十多年的音乐巨星-周杰伦。他是一位旷世的音乐奇才,他用他的的一生把音乐掀到了顶峰,他以婉转迷人、舒服坦然的音质已经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张专辑中几乎全都是他的作品。

周杰伦虽然现在这么“红但在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据了解,在他读高中的时期,他的成绩一直都不好,最后没能考起大学,但他却在一家酒吧里面工作,为客人用店里的钢琴弹出优美的曲子。后来,一位音乐制作者看上了他,并让他在一周之内创作几十首歌曲,他坚持不懈、毫不罢休终于创作了一首有一首感动人心的歌,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歌星。后来,他用挣来的钱为父母、亲戚朋友买了房子,并长期看望他们。这样的事迹多么让人感动啊!

周杰伦不仅只为音乐事业做出贡献,更为慈善基金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正当湖南、贵州一带发生百年难遇的雪灾时,周杰伦挺身而出如一位坚强的战士,毅然地为受灾群众捐了20万元。最后,他说到:“看到受灾群众的遭遇,我心里非常心酸,希望受灾群众一定要多多坚持。在奥运来临之际,周杰伦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音乐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千山万水》一歌,为2008年奥运会的音乐作出贡献。

十三四岁的日子,如梦如诗;是三十岁的少年,如荷花蓓蕾,亭亭玉立,不染纤立。我们大家所了解的周杰伦并非是一位终身献于音乐的人,他更使我们学习应是关心贫困、永不松懈的品质。因此,这一点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2篇

当中学生追星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的热潮时,谈论该不该追星,似乎已经没有确切的实际意义,现在该讨论的,是该怎么追?该追什么样的星。

现在,中学生正处于花一般的年龄阶段,我们需要阳光,需要养分绝大多数部分同学却认为,不知现在最流行的歌名是封建,不知道当今的四大名人,四大天王,超级女声是无知,不看当今最受青少年的欢迎的韩国偶像剧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不反对同学们追星,是应该的。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是追星追出来的。欧阳修,因太崇拜韩愈,埋头苦干,视韩愈为偶像,创作了惊人名著、流传至今的文学艺术作品。周星弛因曾狂追赵宝刚电影,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从一个演员发展到成一个导演,他说:“我所付出的努力只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与赵宝刚一比高低”!

有时,追星会成为奋勇前进的动力,为了见到真实的偶像而不懈奋斗。有的人追的是歌星,影星,有的人追的是文学家,数学家,也有的人追的是理论家,雄辩家等。

追星要有原则。一些同学因过渡崇拜歌星影星而把父母给的血汗钱都用来买些明星的专辑,相片等。上课听MP3,下课向走读生打听电视里又放了关于XX什么啊!一些同学星期天一上学就一群一伙地在一起开始发言:什么周杰伦又出新专辑啦:王心凌的歌好好听啦,金喜善的新韩剧你看过没有,里面的男女主角酷毙了!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们就失去了追星的原则,追星的意义。自己心中的偶像应该藏在心里,默默地努力达到他的境界,为了与他们同行努力学习,而不是为了他们的一些消息而荒废学业。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3篇

追星丧父谁之过

――我看杨丽鹃追星事件

其实我从就知道这件事了,当时仅仅觉得杨丽鹃过于疯狂。而在今年的三月二十七日,我又听到了杨父在杨丽鹃见到刘德华之后跳海自杀。出现这样的悲剧,谁之过?

虽然杨丽鹃及其母,还有其死去的父亲都将这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刘德华,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杨丽鹃的自私和不理智。

杨丽鹃追刘德华十三年,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去上学,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而这原因就是杨的一个梦。她梦到刘和其握手等,就认为刘会想着她,为刘浪费十余载光阴。这真是可悲!梦仅仅是幻觉,怎么能当真?追星十三年,就没有想过这个梦将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十三年?!用自己不真实的梦支配自己的行动,倾家荡产,没有任何意义!!

杨说自己只为见刘一面,之后就过自己的生活。可是她见了刘N面,依旧要追他!为什么?自己的自私!她只为自己的私欲,不管不顾父母!在06年杨参加了刘的演唱会,并且是VIP门票,已经够近了吧,可是她并不满意。她还要再见刘。这个时候,她的`父母都怎么样了?她的母亲在病床上!他的父亲在外饿肚子!她拿着借来的五千块钱去买门票,置父母的死活于不过!多么自私。也许这对父母是爱孩子的,一切都满足。但是这也滋养了她的自私!杨想着刘会安排一个小时的谈话。可悲!!我相信刘永远不会夸奖杨的。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给自己的父母造成伤害,不肖啊!

今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杨父跳海自杀,这个原因,我想并不是杨父认为刘做得过分,而是想用这种手段制造舆论,使刘见杨一面。前两次来港均没见到刘,杨父怕自己的女儿再次落空希望,用此方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希望杨丽鹃不要再执迷不悟了,不要再追刘德华了。逼死了自己的父亲不要再逼死自己的母亲!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4篇

有一个时髦的词儿叫“追星族”,所追之星多为演艺界明星,如成龙、李宇春等;追星之人多是在校的青少年。而我这里要说的“追星族”却是老师,并且是热爱文学的老师,你说怪也不怪?

一、前卫之星数何总

省委招待所大院,绿树掩映,宁静安详。三楼会议厅,湖南校园文联的工作年会正在这里举行。与会人员来自全省中小学,清一色的文学“发烧友”,装束大方而略显传统。会场内外,出现了一位前卫的人,就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中等个子,一身休闲装,下巴上一绺胡须,是导演,是画家,还是摄影师呢? 直到他走上主席台做报告,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校园文联秘书长、执行主席何洪亮,其声音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洪亮”。进餐时,他在酒席之间穿行,给老师们敬酒。一旦坐下来,许多老师就跑来与他干杯,一饮而尽的潇洒中显得十分随和,大家一律叫他何总。笔者是“大叔”级的代表,几次与何总同席,平生滴酒不沾,只好以茶代酒,“只要感情深,茶水也有情。”幸好何总随和,还不至于叫我过于尴尬。

二、平易之星谭主席

会议中间,穿插着一个精彩节目――和文学艺术家合影。因为多是文学发烧友的缘故吧,最受追捧的自然是著名作家谭谈了。他中等个头,身穿红色夹克,留着浅平头,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见面后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平易近人”。

他从“茅盾文学奖”颁奖会上赶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接着就与全体代表合影,许多老师还嫌不过瘾,一定要和主席“单照”,主席也是来者不拒,平易中尽显随和,直到开会的铃声响起,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开。连我这位“大叔”,竟然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咔嚓”一声,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谭谈的名字对于我们文化人来说,真个是如雷贯耳,他是我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任湖南省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也只是闻其名而未谋面,如此面对面头碰头的接触,还是第一次。尽管早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读了他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知道他的传奇人生恰似弯弯的山道:当过兵,下过矿,吃过苦,是从冷水江金竹山煤矿里走出来的作家

。我常常咀嚼他的人生格言:“人生是一部书,我在书中咀嚼人生。”

三、豪放之星范老师

会议大厅左后的墙上,贴着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老师书法比赛处,旁边的.桌子上放着文房四宝。这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可是一到休息时间,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老师们也不再斯文,一个个争先恐后跑去,前前后后围成圈儿,圈内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正挥毫疾书,有求必应,是一种豪放的随和。只见他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的多是文学社名或刊名,如圆梦、浅草有位靓丽的女老师请他写了“清风明月”;我这“大叔”也上前凑热闹,请他题写了“剑胆琴心”四个字,因为我的名字里就有一柄“剑”,最欣赏的就是“战士的胆略加文人的琴心”。那字啊,真的就叫漂亮,说是字如其人一点都不假,颇有苏东坡的豪放之气。落款为“长郡学人柏槐”,旁边还备有印章三枚,一律篆书,全系范老师亲自雕刻:一曰随缘、一曰观海听涛、有一枚我没记住,羞煞老夫也!如果说,书写时是云卷云舒的流畅,那么,盖印时就是一丝不苟的郑重了。于是乎,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范柏槐(他自己解释说像柏树一样四季常青,像槐树一样随缘生长),来自长郡中学,《澄池》主编,是文联的副秘书长。

时令已是初冬,气温自然不高,但范老师的额头却沁出了滴滴汗珠,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求字的人还排着长队。天空,细雨霏霏,凉风习习。省招大院里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来自三湘四水的老师们,满面春风,珍惜这宝贵的相聚时光,交流切磋,“追星”不已。仿佛自己也化成星星,融入了璀璨的文学天空。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15篇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英雄凯旋歌》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自信有感情的歌唱并能表现歌曲亲切自豪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英雄凯旋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感受变化音的音乐表现。

(2)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及情绪,完成聆听与思考中的“乐曲说明”。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清唱剧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亨德尔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创作特点。(3)、能够说出巴赫的代表作品及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

1、导入

(1)观看以巴罗克为背景的,介绍同一时期相关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的视频。

(2)老师简介欧洲音乐的不同音乐风格流派。

(3)聆听《英雄凯旋歌》,片段,老师讲解清唱剧的含义。设计意图:

从图片、音响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清唱剧的含义,以及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学唱《英雄凯旋歌》

(1)老师简介歌曲与作曲家亨德尔的相关知识。

(2)完整聆听歌曲,关注歌词,了解歌曲的表现内容及音乐情绪。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知道作曲家亨德尔及其作品英雄性和史诗性的主要风格特点,在完整聆听后对歌曲表现的内容、情绪及音乐风格有初步的体验。

(3)运用歌曲中的乐句进行发生练习,老师提出歌唱的基本要求。(4)老师分别弹奏升

5、升4的乐句和还原

5、还原4的乐句,学生聆听分辨,并学唱,注意音准。(5)分析歌曲结构,注意乐段的重复。

(6)学唱歌词,提示学生注意歌词与旋律的对应,通过练习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

(7)看谱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唱出曲谱中的强弱记号。

设计意图:

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同时熟悉歌曲的主要旋律,在变化音、一字多音的练习中解决难点。完整演唱歌曲,深入体验歌曲的英雄性等风格特点。(8)拓展练习

①完整聆听《哈利路亚》,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②老师简介《哈利路亚》的相关知识。

③随音乐哼唱《哈利路亚》主题,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特点。

④师生交流并总结:《哈利路亚》与《英雄凯旋歌》在音乐情绪、演唱速度、力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亨德尔作品的音乐风格特点。

3、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与作曲家巴赫的相关知识。(2)完整聆听音乐,关注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调及情绪等音乐要素的特点。

(3)随音乐填写以下乐曲说明:

《G弦上的咏叹调》是“——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于——年的管弦乐作品整首作品速度——,力度——,音调——,开头两小

节旋律线形成一个“问号”形状的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这首作品抒发了——的情绪,感人至深。

(4)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作品悠长、深沉、优美的旋律之美。设计意图:

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进一步感受巴罗克时期音乐作品庄重,结构规整的风格特点。通过填写乐曲说明,检测学生对作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2、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海顿《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及其表现出的无忧无虑的意境,以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竖笛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音乐典雅清新的风格特点。

(2)通过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分析相关的要素、节奏练习等感受《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海顿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3)能够说出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命运动机”的节奏。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英雄凯旋歌》《哈利路亚》《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辨别乐曲名称和作者。设计意图:

复习清唱剧的含义、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特点。注重知识的衔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音乐派音乐风格特点。

2、欣赏《小夜曲》

(1)聆听三遍钢琴弹奏的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

为欣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主题旋律,理解音乐风格。(2)完整聆听作品,并思考:乐曲是由那几件乐器演奏的?他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3)简介作曲家海顿及其代表作,介绍《小夜曲》的相关知识。学习弦乐四重奏的含义。

(4)视唱主题旋律,分析主题旋律进行特点。

(5)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

(6)背唱主题旋律,可以采取快速、中速、慢速三种速度进行演唱。设计意图:

听辨并背唱主题旋律、多次完整聆听音乐,能够使学生深入体验到音乐意境,感受到清新典雅的风格特点。

3、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用击拍的方式模拟生活中的敲门声,并尝试用音乐表现要素(速度音调、节奏、力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敲门声。(2)聆听全曲,并思考:乐曲的情绪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是什么?

(3)简介乐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与作曲家贝多芬的相关知识。学习交响曲的含义。(4)分段欣赏——呈示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什么? ②聆听主题音乐片段,感受“命运动机”的音乐情绪。③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思考:主题旋律的发展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④总结“命运动机”的节奏型并听辨其在主题音乐片段中出现的次数,说说这个节奏型对乐曲情绪表达的作用。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思维能力与想象力,通过分析主题旋律的发展手法和固定节奏型的使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绪和内涵。

⑤聆听副部主题音乐片段,思考:这部分音乐具有怎样的情绪?表现了什么内容?与主部主题的音乐情绪有何不同? ⑥随音乐哼唱副部主题音乐,思考:副部主题旋律的发展 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⑦完整聆听呈示部音乐记录曲式结构。(5)分段欣赏——展开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他与呈示部有相同之处吗?

②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较多,边听音乐边思考:力度的变化给音乐情绪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段欣赏——再现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

②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音调与呈示部完全相同吗?两个主题是如何呈现的?

(7)完整聆听作品,记录作品的结构。设计意图:

分段聆听,完整欣赏,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传递出的强烈的音乐情绪,进一步感受到古典音乐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

4、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聆听音乐,思考:这首音乐作品的主题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何种意境?

(2)老师讲述与《月光奏鸣曲》创作相关的小故事。(3)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首作品主题的旋律进行、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

(4)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记忆。

(5)师生交流总结:《月光奏鸣曲》与《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同为贝多芬作品,却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情绪,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家故事栏目的学习,使学生更深的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竖笛演奏《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体验巴赫《小步舞曲》端庄典雅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2)用竖笛合奏《小步舞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小步舞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巴赫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4)能够演奏《小步舞曲》

(5)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教学过程:

1、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

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学生更好的理解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2)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3)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

(4)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5)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

(6)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7)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

音乐元素”。

3、欣赏巴赫《小步舞曲》

(1)老师提问:巴赫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它是哪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他的作品创作特点是什么?

(2)播放钢琴《小步舞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节拍、速度是怎样的?

(3)老师简介“小步舞曲”的含义。设计意图:

为学习演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4)观看《小步舞曲》竖笛演奏视频,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气息的控制变化音的指法。

(5)视唱《小步舞曲》高声部旋律,注意#4的音准。(6)慢速完整吹奏高声部旋律。

(7)视唱《小步舞曲》低声部旋律,注意变化音的音准和长音的时值。

(8)慢速完整吹奏低声部旋律。设计意图:

先视唱再演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音乐旋律及节奏,更好的理解作品。

(9)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慢速完整吹奏《小步舞曲》,注意两个声部的气息、速度要保持一致。

(10)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用较快的速度有感情的完整吹奏《小步舞曲》。

4、实践与创造

(1)对比总结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精选15篇)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 第1篇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社戏》教案《社戏》教学设计 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