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 138100 89125
100-64 641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
(300+2)43 (2000+3)14
=300□+2□ =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 )84+( )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937+963
=9(37+63)
=9100
=900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反馈:计算下面各题.
①(80+8)25 ②32(200+3) ③3537+6537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④3829+38
讨论:这个题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从乘法的意义上考虑,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 我们在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式子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反馈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生:出7246.
师:加上2846.
板书:7246+2846
生计算:=(72+28)46
=10046
=4600
生:我出49180.
师:加上4920.
板书:49180+4920
生计算:=49(180+20)
=49200
=9800
生:我出6349.
师:加上3751.
板书:6349+3751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共同修改成:6349+3749或6349+6351.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23(12+88)
(35+45)123545+4512
(11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本节课就是解决如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师生对出题,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应用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经过观察,讨论找出题目的特点,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讲中练,边讲边练,并在练习中不断变换题目形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总结性的综合练习.通过师生对出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抓住关键,进行简算;同时对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经过讨论,修正过来,使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得更透彻.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02=300+□
(300+2)43=300□+2□
(2000+3)14=2000□+□□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1)
=3830
=1140
例6
(1)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2)937+963
=9(37+63)
=9100
=900
2312+2388= 23(12+88)
12
(35+45)12 35 +4512
+
(11 25)4 114+254
25(4+40)= 254+2540
特点
1. +
2.两个乘法里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把相同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3.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加数.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12×32=32×12
125×(8×40)=(125×8)×40
2、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X k B 1.c o m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主题图及问题: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小组合作,列式计算。
3、生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6、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8、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13+25)×4=
7×30+17×70=(4+5)×a=
3、p27练习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2、拓展。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 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 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 =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 )+25 ( )
2、(64+12) 5=( ) 5+( ) 5
3、(7+6) 8=7 8 6 8
4、(43+25)2=
5、 36+7 6= ( +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 56=19 56 +28 ( )
(7 3) 32 = 7 32 + 3 32 ( )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谈话: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在儿童节那天送给四川灾区的学生,你们愿意当王阿姨的小会计吗?
王阿姨选的夹克衫35元/件,裤子25元/件,她买三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出要付的元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体验感悟,揭示规律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取达到水到渠成。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4、感悟: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算式相等不是偶然的,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那这些算式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a+b)×c=a×c+b×c
5、揭示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综合运用
1、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动手,小组合作。(2)、全班交流,说出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方法一:(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方法二: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 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数学医院(判断)
2×(6 + 5)= 2 × 6 + 5()
(25 + 7)×4 = 25 ×4 ×7×4()35×9 + 35 = 35×(9 + 1)= 350()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课堂检测B
1、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66×28 + 66×32 + 66×40 =(+
+)×()
2、做一做:
× 32
× 32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学生举例)
(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11×2 + 9×2 ③ 20×5 + 4×5(20 + 4)×5 【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6 + 5)= 2 × 6 + 5--〖 〗 ②(25 + 7)×4 = 25 ×4 ×7×4--〖 〗 ③ 35×9 + 35 = 35×(9 + 1)= 350-----〖 〗
(二)连一连:
3×17 + 5 ×17(22 + 44)×30(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15× + 15× ③ 78×20+22×20=(+)×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7篇
教材第83-84页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比如说1124=?有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请一位同学来计算,老师巡视)。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做对了,非常好!现在啊,老师想问问你们112在这个乘法算式中是什么数?(同学们回答是“因数”如果老师把这112中间的1改为0,那我们又该怎么做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老师板书课题)
师:在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一起学习有关0的乘法(老师板书“有关0的乘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还记得孙悟空偷吃蟠桃的故事吗?
师:七个仙女奉王母娘娘的命令去摘仙桃,可是呀,那仙桃都被孙悟空吃的吃、扔的扔,全都糟蹋了,七个仙女只好提着空篮子回去向王母娘娘复命。那么同学们,听了这个小故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七个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仙桃?
师: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了?
生:0个。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都同意。
师: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把七个仙女摘得仙桃都加起来。
师:嗯,把七个仙女摘得仙桃都加起来,那么怎么加了?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0+0+=0
师:为什么是0+0+呢?
生:因为她们都摘了0个仙桃
师:那么我们可以换成乘法算式吗?
生:0*7
师:那等于多少?=
生:0。
师:为什么会等于0?
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生:因为7个0相加等于0,7个0相加可以写成07。所以07=0
师:老师左手有三个果冻,右手什么也没有,那么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果冻?(3个)
如果老师左手和右手都没有果冻,那么老师手里还有几个果冻呢?(0个)
师:同学们,那那么想一想:03=?08=?00=?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算式,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0乘任何数都得0(小结:)
师:你们说说吃了仙桃真的能长寿吗?如果你想长寿就要坚持锻炼,我们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老寿星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例6.老寿星每天步行3圈,每圈508米,你们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
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该怎么做这道题呢?
生:5083=
师:有同学会算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5003=150083=241500+24=1524
师:那么用竖式怎么计算呢?
508先用3去乘个位上的8得24,在积得个位上写4向十位进
232,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0得0,再加上进位的2得2,在
1524积的十位上写2,最后用3去乘百位上的5得15,在百位
上写5,千位上写1,得1524。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之前老师留给你们的那个问题,1024=?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8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48=64=123=
332=411=235=244=
2.(演示课件“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求6=9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35=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数 30 16
因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9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便算法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难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说出下面两题的积。
322= 143= 1204=
3220= 1403= 12040=
32200=14030=120400=
2.板演。
下面各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40 28034
指定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演算。
订正时提问:
(1)写竖式时,被乘数和乘数怎样对位?
(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位对齐。)
(2)计算时,用被乘数与乘数哪几位上的数相乘?
(用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以后,怎样落“0”?第(1)题为什么落一个“0”?
(284=112,2840与284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112后面添写一个0。)
第(2)题与第(1)题比较,为什么多落两个“0”?
(2840=1120,280040与2840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因此,在1120后面再添写两个0)
第(3)题在什么时候才落“0”?
(乘数两位数与被乘数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再把被乘数的0落下来。也就是先得出2834=952,28034与28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因此在952后面添写1个0。)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会计算乘数是两位数及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我在复习题(3)乘数后面添一个0,就成了乘数是三位数。那么,乘数是三位数时,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呢?(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7。
想一想:下面两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280340 2800340
让全体同学在本上试算,教师巡视,看到不同的竖式,让学生写在黑板上。着重讨论下面两个竖式:
讨论:
(1)写竖式时,被乘数与乘数是怎样对位的?这样对位的目的是什么?
(先把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目的便于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2834等于多少?(2834=952)
28034等于多少?(28034=952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0”用黄粉笔描一下。
(3)280340等于多少?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340=95200,与28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在9520后面添写一个0。)
这时教师把乘数末尾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把9520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
(4)280034等于多少?(280034=9520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两个“0”用黄粉笔描一下,把积952后面的两个“0”也用黄粉笔描一下。
(5)2800340等于多少?积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0340=95,与280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95200后面再添写一个0。)
教师在乘数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在积95200后面的“0”也用红粉笔描一下。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遇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教师明确: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先想一想,每道题的竖式怎样写能使计算简便,再算出来。
全体学生在课本上填写,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看重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计算,然后怎么办。
2.检查下面两题的计算有没有错误。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错在哪里,错误原因,然后全体学生在本上计算出正确结果。
4.课后练习:
练习十四、第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已经学过,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因此,新课前先复习乘数是两位数、乘数与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复习刚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出示例7,乘数是三位数且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例7的教学是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着重提出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竖式怎样对位,先怎样乘,然后怎样把0落下来,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组织练习时也围绕这一重点,着重练习乘数书写位置和最后积应补几个零。这样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练习,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上礼拜我们已经学习了笔算乘法,现在老师在大屏幕上有三道算式,看哪位同学能够快速地说出答案,并且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PPT出示:400×2
23×30 350×4 师:好,看样子同学们的口算乘法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那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
师:请看大屏幕。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0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这道题谁会做,谁来说一下算式? 生:45×10=450(千米)
师:很好,请坐。这道题我们用口算就可以很快的得出答案。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同学们先在下面思考一下怎么算,老师待会儿叫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算一下。会算的同学请举手。(请一位学生板演,并订正他的笔算)师:谁来说一下这道题的笔算顺序?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就是我们书本上的例题一。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老师已经把算式列在上面了,先在这道题十几位数乘几位数的?同学们能不能估算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可能的答案)把145看成150,,12分成10跟2,10×150+2×150=1800.所以大约是1800.。
二、探究新知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如果用笔算,可以怎么算。算好的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一下。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都算对了没有,谁做对了谁做错了? 师:同学们现在都看黑板上,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再来演算一遍。
师:第一步先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结果是290,得数中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在算什么?(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多少?(145个10)5要和第二个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要和第二个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最后怎样?(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1740)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45×12和145×12的笔算,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两位数乘三位数。我们通过观察他们的计算顺序和积可以发现他们都用共同的地方。(PPT出示)
1、相同位数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用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积的末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师: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三位数他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PPT出示)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师:那如果是12×145的话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往往也把145放上面12放下面。师:我们做完题以后是不是要验算?那你如何检查/? 甲:我用计算器验算。乙:我再重做一遍。
师:看看精确值与开始你们估算值差多少?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二、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1、先集体在本子上计算,边做边说计算步骤。
2、知名两名同学上黑板演示。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2篇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四年级下册课本34页例2, 35页“做一做”,37页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乘法结合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怎样用字母怎么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1)出示主题图所显示的两条数学信息,提问:要求一共要交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条件?看完整的应用题: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 全体同学做在本上。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指名板书: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人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2.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6×5
3×(6×5)7×4×20
7×(20×4)
25×8×4
25×(8×4)每组算一个题,订正得数后,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是相等的.教师板书“=”.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2)它们的运算顺序呢?(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提问:a,b,c各代表什么样的数? 从而明确必须是大于1的整数.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5.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3×4)=(2×3)×4 6×(2×a)=(6×2)×a 2×3×4×5=3×(2×4)×4 2.课本37页第2、3题
四.拓展应用 你会简算吗?
25×19×4
125×4×8×25
125×32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今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加强:
1.复习时间过多。共花费了7分钟,复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不必每个运算定律都复习概念、图形表示、字母表示、举例子,过多重复的复习,让学生没什么新鲜感,更花费了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拓展训练时间不够,草草收场。
2.全员参与不够。在教学的很多环节,如例题中的列式计算、练习中的判断等等环节都只是指名回答,其余学生没什么事做,从而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多少学生成了观众,显然,这对大部分学生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让全班学生全员参与,比如列式时可以指名到黑板上列,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练习时也可以先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订正,从而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放手不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教师包办代替过多,这对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是凡是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想到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如在我今天这节课例题中的列式环节,我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也许一开始就达不到需要的效果,但是可以通过引导得出。在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给一定的时间思考分组交流,同桌交流这样的形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