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精选8篇)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1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2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3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4 浅析中西方综艺节目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 6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从任务型教学角度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The Story of Xi Wang为例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4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43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4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46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英汉颜色词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诗经》中修饰性叠词的比较研究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8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99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01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02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04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06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10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0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1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112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1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15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 117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1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120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121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23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2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25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26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28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29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131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 13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3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7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论哈罗德•品特三部剧作中的权力斗争主题 139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 141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143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14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46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4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148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50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15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52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3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54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5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6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57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158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 15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60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61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162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6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65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16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67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16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69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 17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71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1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3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74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175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176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177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178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 179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80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181 浅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182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83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8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5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8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87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18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9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0
19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9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19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94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195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96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97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198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99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2篇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剧字幕的翻译
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考察影视剧字幕翻译,指出由于其自身的艺术形式,影视剧字幕翻译必须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翻译,灵活处理文化问题,重组文化意象的.明示和隐含意义,最终目标应是为译语观众创造最佳关联的字幕.
作 者:曾华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12)分类号:G63关键词:影视剧字幕翻译 经济翻译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3篇
随着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也在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越来越多的国际影视作品不断涌现, 并在不同国家的荧幕上放映。影视字幕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 随着全球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增强, 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国际间大众通俗文化交流的桥梁, 并逐渐成为翻译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影视字幕翻译因时空及语言间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随着影视画面的播放, 要在几秒钟内通过简单的文字翻译传达丰富而有保持本色的源语言文化给译语观众, 难免在效果方面会有所偏差。影视字幕翻译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也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样需要遵守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以《变形金刚3》的字幕翻译为例进行赏析, 希望能为影视字幕的翻译达到最佳文化传递效果提供参考。
二、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
从语言学的角度, 字幕一般分为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两种。语内字幕是指把人物对白转换成文字, 并且说话的方式由口头表达变成书面表达, 但只是在一种语言内发生的。而本文中探讨的属于第二种, 语际字幕, 是指在保留影视原声的前提下, 把人物对白的源语言及一些视觉、听觉背景通过翻译转换为目标语文本, 并以目标语文字的形式同步显示在屏幕下方。字幕翻译的过程, 是瞬间的, 当场的言语交际。“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 将原声的口语浓缩为书面语” (赵宁, 2005:23) 。字幕翻译也可称为“对角字幕翻译” (Diagonal Subtitling Translation) 。 (Gottlieb H, 1994) 字幕翻译的宗旨是随着影视画面及人物对白的快速切换, 在短时间内通过几行的文字翻译传递给目标语观众最大的语义信息, 让观众了解故事发展情节, 跨越语言障碍, 并最大程度地了解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它不单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也包含着文化的传递, 让观众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字幕翻译是将口语转换为书面语, 需要对口语停顿、语气转变等问题进行处理, 在文字翻译中体现口语的特点;字幕翻译还需要结合电影画面以及音乐背景做出适合场景的调整。
字幕翻译面临的首要限制就是时空因素。因为翻译的文字必须与影视画面, 人物语音, 场景同步, 而且电影画面在不断地快速切换, 字幕也需要快速同步切换;字幕还需要伴随人物语气、语速的变化而调整, 字幕切换的过快, 观众无法完全阅读;字幕切换过慢, 会使观众产生厌烦。因为时空因素的限制, 字幕的翻译要求较高, 需要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在对源语言影视内容、文化信息进行取舍时, 不仅要考虑译语观众的认识能力、思维习惯, 还要尽量保持电影的艺术风格, 人物对白的特色;在行文布局时一般不超过两行, 每行不超过15个字。字幕翻译作为影视作品与译语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要求翻译时尽量求同, 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使观众用最小的努力, 获取最好的语境效果,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此外, 字幕翻译也属于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而会受到语言间文化差异的制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宗教观及风俗等。进行字幕翻译时, 是对一种语言文化解读之后, 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阐释, 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 在翻译时要根据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选择适合译语观众的语言, 从而达到最好的文化传递效果。
三、关联理论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的, 他们从认知和交际的角度对认知语用学开始了新的研究。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是一种遵循关联原则的认知活动。在这种认知活动中, 人们的推理过程不是为了证明交际活动关联性的存在, 而是确定交际活动的内在关联性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这种认知活动中, 语境, 也就是对话语理解前的一系列认知假设, 对理解话语及其解释很重要。听话人理解话语进行的推理过程的依据就是对话语的语境假设。有了这些认知假设, 听话人思维中才存在一个随时变化的认知语境, 并能从中提取信息来寻找关联。关联性是由理解话语进行推理所需的努力和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最佳关联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以最佳关联为导向的, 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具有关联性的新旧信息的结合。
Wilson的学生Gutt 1991年在《翻译与关联:认知语境》一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翻译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言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 (赵彦春, 1999) 。与传统翻译理论静态描述法不同,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不是单纯的语段产生过程。它与大脑的认知机制有关, 认知的结构和环境都是动态的, 翻译时需要对动态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 把源语言的交际意图通过翻译传达给译语受众;同时译语受众需要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对译语进行推理和理解。Gutt认为在这个双重的动态推理过程中, 翻译者的责任就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 使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与译语受众的推理期待达到一致。最佳关联的原则就是要求翻译者尽可能正确推理源语言交际意图, 并且在传达时选择译文内容和形式方面尽量符合译语受众的推理期待, 产生关联性强, 语境效果最好的译文, 从而既传达了原文意思, 也让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
运用关联理论翻译观处理影视字幕翻译, 能够更好地帮助译语观众理解源语言的影视内容, 消除或减少因语言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理解障碍。一方面字幕翻译者需要正确推理影视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以及与传达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译语观众的认知能力, 认知期待, 从而成功地达到影视字幕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四、电影《变形金刚3》字幕翻译分析
1. 增译法
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 语言应精炼、简洁, 让观众一目了然, 无须额外的理解努力。但有时候恰当地增译, 添加适当的字幕信息, 也能帮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内容, 从而获得最佳关联。如《变形金刚3》中的例子“Overmatched, and outnumbered.Our defeat was all but certain.由于实力和数量上的悬殊, 我们最终被打败了”。对于“overmatched”和“outnumbered”这两个词的翻译添加了“由于……的悬殊”,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样的例子还有“My dad had a 10 dollars desk and a dream, and he built it into an empire.我父亲从一张十美元的桌子和一个梦想起家, 造就了这个帝国”该例句中添加了“从……起家”, 更加方便了观众的理解。
2. 缩减法
因字幕翻译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 在把口语对白转换为文字时, 原文就会有一定的缩减。而对白的速度越快, 信息的缩减量就越大。字幕翻译者需要在“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基础上, 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 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李运兴, 200l) 。如电影中“That’s the cool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真是太酷了。”如果对本句进行直译, 就是“这是发生在我身上最酷的事情”, 难免显得冗长拖沓, 影响字幕的切换速度。同样的例子还有“I’m an open book.Ask me any question you like.你随便问什么, 随便问”“The warrior’s path is a solitary one.勇士注定孤独。”“You are peasant people throwing rocks at a giant.你们这帮不知轻重的家伙。”
3. 归化法
翻译包含语言的转换, 也包含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后者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 对于文化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法要求翻译者更加关注译语观众的知识范围和表达习惯, 将源语言文化特色以译语文化常用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 是以译语观众为归宿。异化法则是以源语言文化为主导, 将源语言文化的特色直接展现给译语观众, 保留其特定的表达形式。异化法通常要求增加额外的字幕注释和说明, 这对于快速切换的影视字幕翻译来说, 难度较大, 并且增添了之后显得字幕翻译冗长复杂, 违背了影视字幕翻译“通俗易懂, 简洁流畅”的初衷。影视文化的目的就是大众娱乐, 过于晦涩和复杂的字幕翻译, 会使影视娱乐变得无趣。因此, 影视字幕翻译, 归化法是主流。
在电使影《变形金刚3》中有大量用归化法进行字幕翻译的例子, 如“You love it, don’t you?I’m just your American boy toy.满意了吧?我就是你的美国小正太”一句中, 把“American boy toy”译为“美国小正太”, 直译应该是“美国男孩玩具”, 利用“正太” (源于日本对于14岁以下外形比较萌的男孩成为正太) 这个东方流行语来解释影视内容, 符合译语文化和表达习惯, 让观众轻松理解, 达到了最佳关联效果。同样的例子还有“Feel like I can see the end.岁月不饶人”, “You either take a step down the correct career path or you fall into a life-sucking abyss.你不是走上一条前途无限的职业道路就是踏入万劫不复的死胡同”, “You catch me off guard.你这招够突然”, “Which members of Congress are politically vulnerable.议会里哪些人有小辫子”“Are you threatened by him?你吃醋了?”“Relationships have consequences.凡事皆有因果”“I will follow you to the end of time.我会追随你到天涯海角。”“It’s called paying your dues.有付出就有回报”“I will overlook your condescending tone.你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等。在这些字幕翻译例子中, 对源语言的交际意图和文化信息, 通过“岁月不饶人”、“万劫不复”、“小辫子”、“吃醋”、“凡事皆有因果”、“天涯海角”多字的通俗表达, 四字的成语以及汉语里的典型而又简单的词语来解释, 既正确传达了源语言作者的交际意图, 也让译语观众的期待与译者的通俗翻译达成一致, 最终达到了最佳关联的效果。
结语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文化交流活动, 因其动态、即时的特点, 受到时空和文化因素的限制。运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处理影视字幕翻译, 一方面能够对源语言的交际意图, 文化信息进行正确解读, 并传递给观众;另一方面能够根据观众的认知能力, 思维习惯, 文化知识范围, 在翻译时, 采取恰当的方法, 运用符合译语观众期待的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 从而让观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 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通过对《变形金刚3》的字幕翻译实例分析, 验证了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解释力, 为影视字幕翻译提供了参考。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 带动了影视业的国际化, 使得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字幕翻译因为受到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制约, 须遵循关联原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影视字幕翻译, 并以《变形金刚3》为例进行分析, 以给影视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交流,字幕翻译,关联理论
参考文献
[1]Ernest-August Gutt.:[M].Brookiand:St.JeromePubiishing, 2000.
[2]Gottlieb H.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n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4 (02) .
[3]Sperber, D.&wiison, 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7) .
[5]赵宁.试析电影字幕限制因素及翻译策略[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5 (10) .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第4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电影字幕翻译 剧情关联 文化关联 接受者关联
一、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字幕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是出国攻读电影专业的留学生程树仁最早将字幕翻译的方法引入了中国。大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基本成为了电影翻译的主流方法。但当时的字幕翻译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翻译不够准确,书法不甚妥当等,所以,1946年前后,配音电影逐渐开始流行起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电影翻译进入了配音的黄金期。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语影片涌入我国市场,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英语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希望在又快又多地获取信息的同时,更能欣赏异语文化和外国电影的魅力,配音电影已无法满足我国观众的需要,配以字幕的电影则再次备受大家的欢迎。这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尴尬的现状,即我国影视翻译研究薄弱的事实与外语影视作品的大量引进构成了极不和谐的矛盾。
正如钱绍昌教授所指出的,我国翻译界存在一种偏见:译制片受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正因如此,我国在影视字幕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只能用“只言片语”来形容。由于我国的电影字幕翻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造成了我国字幕翻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使我国影视翻译理论仍处于艰难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用合理的理论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对我国的影视翻译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它有很大的解释力,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的形成建立于会话含义与语境关系的基础上,在语用学上将会话含义与语境关系称之为“关联”。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首先系统地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关联理论。他们提出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指出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把信息意图展示出来,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Wilson的学生Gutt根据这一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最早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翻译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懂另一门语言的人看,这其中肯定包含着一种交际过程。关联理论就是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可以取得最好的语境效果。Newmark在审视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后,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概念,并于1994年正式定名为“关联翻译法”,其基本定义是:原作或译出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所以,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不把翻译看成是原语与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充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应该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语的各个线索中推断出原语的意图,并对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向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
三、关联理论与电影字幕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包含着文化的传输和移植过程。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不仅仅是将原语的意图尽可能完整地传达给接受者,还要有效地传达原片的文化信息,即应保证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同时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以达到最佳关联。本文则主要探讨字幕翻译者在对原片意图的传达与理解及其推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种关联因素,即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接受者关联。
1.语境关联
每部影片都有一定的语境,它不仅仅指具体的情景语境,还包含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字幕翻译的语境往往跨越两种不同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即影片的语境和译语话语的语境,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内部关联性。所以,在字幕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情景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素,还要考虑它们与译语语境的关联性。因此,译者应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强调明示——推理过程中语言隐含交际意图的传递,才能顺利实现接受者对于剧情的了解以及影片的欣赏。
2.文化关联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语际转换机制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其中包括了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可能为汉语文化所不知,甚至让接受者难于理解和接受,在翻译字幕时,译者应该不仅要译出影片对白的语义信息,还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文化意象,要译出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即使接受者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影片中相关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能有效地将文化意义明晰地传达就会迷惑接受者,使其难以理解电影内涵。所以译者应努力将影片包含的文化信息传达给接受者,从而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实现繁荣。
3.接受者关联
传统译论中有一种旧观点或倾向,认为译者只需对原语作品负责。但是翻译不是一种封闭的、自足的、单向决定性的活动,尤其是影视翻译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的特点,只有作为顾客的接受者对翻译满意,译者的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体现。在字幕翻译时,首先,由于其受到时空的局限,译者应按照普通观众接受的情况决定字幕的长短,这样才不会使接受者目不暇接、顾此失彼,不能很好欣赏画面;其次,译者在翻译时要密切关注接受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到接受者的能动性、可变性、多层次性,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辞藻和过于中国化的成语、俗语,又要慎重翻译中国接受者不明白的外国典故。总之,字幕译者需将接受者的受益或效果视为翻译活动的终极目的,让接受者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整部影片。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为了构建最佳语境和最佳关联性,使观众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影片,应充分考虑到对原片意图的传达与理解及其推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种关联因素,即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接受者关联。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在指导影片字幕翻译时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可以帮助完善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西华大学学报,2005,(12):103.
[2]Sperber, Dan &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lackwell and Oxford,1995.
[3]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5篇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层次也不断提高。英文电影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人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影字幕的翻译是电影本身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电影字幕翻译也成为了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电影 字幕翻译
电影是一种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传播性,而且受众较多的文化形态。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语言差异,大部分观众只能通过字幕翻译才能从听觉上、视觉上个方位地把握外语电影的内容,欣赏其魅力。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那么电影字幕翻译自然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涌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Forest Gump 《阿甘正传》、KongFu Panda《功夫熊猫》、Mu Lan 《花木兰》、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这些电影在中国同样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那么这些电影之所以会这样成功,除了有丰富的电影情节和特效之外,精彩地道的字幕翻译也是它们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谈电影字幕翻译具体策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的字幕翻译与一般文学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形式,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形象、更生动。但同时也因口型、肢体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电影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或非文学翻译,李运兴教授在提到字幕的功能及文体特点时指出: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而字幕是不可逆的,具有瞬时性,这种瞬时性要求电影中翻译的字幕,观众一遍就能看懂。不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翻译字幕这点,是行不通的。[7]这些限制要求字幕的翻译言简意赅,表意准确,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协调,一方面保证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文化的领略。另外,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渠道之一,电影的字幕翻译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因此字幕的翻译要适当的趋向大众化和通俗化。影视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
二、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在电影作品中,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目的语文化所不知、所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对于这些文化词语的处理,有两种策略,即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1813年,德国语言古典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概括地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5]
(二)字幕翻译中的归化 1.归化的含义
所谓“归化”是指以译入语即目的语的文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9] 归化翻译可以使译文自然、地道、顺口、易于接受。电影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欣赏水平,太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陌生表达方式,会使观众失去兴致,由于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时空上的限制,字幕翻译不能加注,因此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在翻译影片时归化的翻译法是很必要也很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归化策略能够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生动简洁、亲切活泼,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归化翻译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译文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3]
2.归化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就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才让该片的语言和
情感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例1:片名ForestGum p 《阿甘正传》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个人名,在翻译学中,人名的翻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译。所以ForrestGump可以翻译成“福里斯特·甘”,也可以翻译成“福瑞斯特·甘普”。但是译文中的汉语片名为了接近更多的汉语观众,便对它做了归化处理,选用了“阿甘正传”。既简练的表现出电影讲述名叫ForrestG um p的这个人一生的传奇故事的大意,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正如中国影片“阿Q正传”、“阿飞正传”达到的效果一样,使观众一目了然,更能雅俗共赏。
例2: 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It was like old times.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就像当年一样,我们秤不离砣。
译者没有逐字死译,而是恰当的采用了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说法,做了归化处理,按照语境的需要译成了“秤不离砣”这样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给目的语观众很自然的感觉。“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如直译成“我们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总在一起”,毋庸置疑,汉语观众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下面再例举影片 Mu Lan 《花木兰》、KongFu Panda《功夫熊猫》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台词来进一步说明归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例3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
”admonition”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劝告,忠告,告诫”的意思,在这里的场景是木兰正在接受媒婆的“面试”,如果合格就有机会嫁入好人家,译者将其译为“四德”,让中国观众想起古时女子要遵循的“三从四德”,也立刻明自了其隐含的意思。
例4 I can see why the boy is an absolute lunatic
我要有这样的儿子我也不会说的。
这句话的翻译对原句进行了改写,更能体现出幽默的意味。木兰怕被认出是女儿身,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的很狼狈,让那个奸诈的宰相误会他是个无能之辈,无意中也为木兰解了围。这样的翻译让中国观众感到幽默,更加的自然。
还有在电影《功夫熊猫》中,“Master” 这一词在影片中出现很多次,但却被不同的翻译成了“师父”、“大师”、“大仙”。在汉语词典里,“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和尊称和敬称,师父和徒弟之间具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常见于艺术界和武术界。然而“大仙”“大师”又可以理解为神仙,仙人。在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中,仙人具有各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都无障碍。所以在影片中,对于浣熊和乌龟两个角色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归化的翻译策略。Master Shifu 翻译成师父,表现它武艺高强;Master Oogway翻译成乌龟大师,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思想。由此可见,这一称呼的翻译主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想。
(三)字幕翻译中的异化 1.异化的含义
异化是指以源语言为归依,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源语言靠拢,采取尊重源语言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的好处是: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它突出了源语的“异国情调”,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读译文了解他国文化。电影字幕中的异化翻译则少许顾虑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而是追求新颖的、甚至是具有陌生感语言表达。为有效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电影语言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的创作意图,再根据译语观众的需要,决定源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那些因文化差异而难以处理的意象,在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慎重考虑异化和归化策略。
2.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异化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直译,是指“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4] 对于目的语和原语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相同和相似的信息,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在电影Mu Lan《花木兰》中,有这样的例子
例5 We a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例6 Please help Mulan impress the Matchmaker today.保佑木兰今天给媒婆留个好映像
这些都是根据英文字幕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的,这样做到了与原文最大程度的一致。对于这此句,直译是最好的选择,观众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2012年4月10号,3D版 Titanic《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陆各大影院首映,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字幕翻译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Titanic一场景中的台词为例,来说明异化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泰坦尼克号》中,奥利骂斯文,“you are a chicken”,在英语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胆怯,而在中国文化中,“chicken”的涵义是指吵闹或者是指女人的不贞洁,因此译者采取异化的手段,翻译成“你这个胆小鬼”,其实观众通过看画面就知道这句话是针对斯文说的,我们完全可以翻译成“胆小鬼”,如果直译成“你是一只小鸡”或者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你是一个卿卿喳喳的人”,这就与原文的意思相差很远,而且会让观众感到疑惑,达不到字幕翻译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而翻译成“胆小鬼”能使目的语观众了解和学习中英文化意象词涵义的差别。
三 结语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也起到了充分使字幕发挥交流和沟通文化的桥梁作用。不过,翻译策略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会仅采用一种翻译方法。而且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各有优缺点,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二者有效结合,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来实现二者的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太多的归
化也可能使译文缺少异域风情。无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商业角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要用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向观众传达一定的意义,而再加上精彩的字幕翻译则更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内涵。
【参考文献】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第6篇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是近几年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浅析了翻译的.过程,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作 者:刘典忠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4)分类号:H0关键词:关联理论 示意 推理 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7篇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社会化使用及翻译
该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释汉语中社会化使用的亲属称谓语翻译.并以大量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实例为例,证明作为注重交际的`理论,关联理论在处理拥有不同内涵的亲属称谓语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同时探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对等问题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作 者:顾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刊 名:海外英语 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 年,卷(期): “”(6) 分类号:G623.31 关键词:关联理论 亲属称谓语 对等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第8篇
1 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的目标是“确认植根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2】。关联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三个阶段,1986年发表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是关联理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此前的时期我们成为成长期,1995年,Sperber和Wilson为该书第二版写了“后序”对自己的理论做了一些重大修改,从此开始了关联理论的修订期【5】。
关联理论提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关联性指人们理解话语时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只有在两者间达到平衡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才被认为具有关联性【2】。关联理论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2】。关联理论还提出了最佳关联性的概念,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3】。
2 关联理论与哥特式电影字幕翻译
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将原声的口语浓缩为书面语”【9】。屏幕的大小有限,而字幕一般只占屏幕下方两行,占的空间太多会影响画面,字号的大小及每行的字数也有严格的规定【8】。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与传统的电影字幕翻译相比,哥特式电影字幕翻译更像一种铺垫式的烘托,给观众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自我暗示。作为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桥梁,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去追求东西方文化间的“共性”,利用各种可能的翻译策略,引导观众找到最佳关联,提供译文的最佳语境效果。译者要在对原台词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估计语言间的认知差异,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可理解暗含或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引导目的语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3 个案分析
根据约翰勒卡雷(原名David John Moore Cornwell)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Alejandro Amenábar)执导的电影《小岛惊魂》(The Others)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哥特式电影。该影片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对家庭的毁灭。《小岛惊魂》字幕翻译有很多版本,本文主要采用的是BT5156网的中英双语字幕版本,并以射手电影字幕网资源和DVD版本作为参考。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小岛惊魂》字幕翻译中的优化策略。
3.1 省略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省略是必需的,否则就会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干扰欣赏过程。尤其在哥特式电影中,背景环境气氛的营造更需要字幕翻译的简明与巧妙。《小岛惊魂》影片省略的翻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语气词well,oh,ah,aah,you know等完全可以不通过翻译观众直接通过声音来感知;(2)由于对白速度加快,画面来不及显示,且语义重复、关联性不强的信息;(3)压缩冗长不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对白。
例1:Grace:Mrs.Mills,you and the girl,you will sleep in the attic room,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译文:格蕾丝:米太太,你和小妹妹睡阁楼
评析:女主人格蕾丝在安排仆人住宿时边走边说,镜头画面定格在室内的楼梯边,
所以阁楼的位置观众很自然地明白是在楼梯上,翻译时省略了阁楼后的地点状语,使得原先较长的句子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
例2:Grace:Incidentally Mrs.Mills,I've had to put up with the noise of Lydia running around above my head.She....She's been hurtling backwards and forwards as if there were three of her up there.Would you kindly tell her that it's not necessary to kick up quite such a rumpus just to do a little cleaning.I couldn't bare to get another migraine attack.
译文1:格蕾丝:米尔斯太太,坦白地讲,我真受不了莉迪亚在楼上大声走动,
她走来走去吵得就像有三个人,请你告诉她清洁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我不想头痛又再发作。
译文2:格蕾丝:顺便告诉你,我受不了莉蒂整天在我头上跑,她跑来跑去,你能不能告诉她,打扫房子不用这么用力,头一痛我就抓狂。
评析:这句台词的场景是格蕾丝在惩罚女儿安读《圣经》之后,听到楼上地板传来极大地嘈杂声,于是让梅尔斯太太转告女仆莉迪亚动作轻一点。女主人的语气强硬迅速,充满了极度的不满,画面字幕转换很快,观众没有时间加工所有的字幕细节,但是考虑到此处是为下幕铺垫,暗示屋内有鬼的存在,所以在浓缩翻译的同时也要注意悬念的设置,所以译文2省略了as if there were three of her up there的翻译,反而更加具有悬念,哥特式效果油然而生。
3.2 明示化
由于非本土观众文化认知差异,原本隐含于对白中的本土化的语言技巧与涵义无法直接地传达给观众,所以在翻译时,应当不拘泥于表面形式机械对等和逐字直译,依据语境,灵活变通,强调译文功能等效,减少观众处理努力,获得最恰当、最快速的理解,正是关联理论翻译观所强调的基本原则。
例3:Nicholas:How do you know?
Nicholas:Fibber!Where?You're stupid.
Nicholas:Fibber!Where?You're stupid.
Anne:Not half as much as you.
译文:尼古拉斯:你怎么知道?
安:我见过。他们晚上会跑出来。
尼古拉斯:骗人,在哪里?(安突然装作惊恐状指向弟弟的身后,尼古拉斯吓了一跳,突然回头却发现上了姐姐的当)你笨蛋。
安:没你笨。
评析:这段对白描述姐弟俩进餐时的一段聊天。姐姐说看见屋子里有个叫维克多的男孩,弟弟问他是不是鬼,结果被姐姐愚弄了一番。最后一句对白如果直译的话应为:我没有你的一半笨。但是这样的翻译与场景的关联性较弱,也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孩子语言的特点,所以这里采取明示的方式,略去修辞的表达。
例4:Charles:Anne told me everything,
Grace:I wish I had an explanation,but I haven't.At first,I thought there was someone else in the house,even thought there were ghosts.
Charles: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ghosts,I'm talking about what happened,that day.
Grace:I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Charles:Tell me it's not true,tell me what happened?
Grace:Happened?I don't know what came over me that day?The servants had left during the night,Hadn't the courage to tell me to my face.
They knew that I couldn't leave the house,they knew.译文:查尔斯:安都告诉我了。
格蕾丝:我希望我有理由,但我没有,我以为屋里有人,甚至以为是鬼。
查尔斯:我不是说鬼,我是说那天的事,那天。
格蕾丝:我听不懂你说什么。
查尔斯:告诉我那不是真的,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格蕾丝:发生什么...?我不知道我那天是怎么了,佣人们半夜溜走,他们都不敢当面跟我说,他们知道的,我不能离开这房子,他们知道的。
评析:此段对白发生在丈夫查尔斯知道了妻子杀死孩子们的事实后,无法接受现实的他对妻子的谈话。考虑到哥特式电影制造悬念的效果,翻译划线字幕时,由于说话内容与前面部分关联性不太强,观众注意力集中在刚刚发生的格蕾丝看见巫婆在女儿身上附体而险些发生悲剧的事实,极易忽略这里是暗示整个故事的起因:那天,妻子格蕾丝因为丈夫战亡而精神分裂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划线部分译文重复强调“那天”(即格蕾丝杀死孩子们那天),尽量减少观众的理解努力,增大语境的关联效果,并不影响悬念的设置,从而达到最后的哥特式效果。
3.3 归化
哥特式电影作为一项大众化的艺术方式,应该照顾多数观众的欣赏水平,大量晦涩难懂的文化词和陌生的表达方式,会使电影没有市场。归化策略拉近了目的语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亲切、熟悉的对白,减少了观众的理解努力,尤其是在心理层面,加强了影片与观众的关联,观众与演员的关联,观众与异国文化的关联,会使电影更快地被更多的观众喜欢,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归化策略具有明显优势。
例5:Anne:Monsieur,would you like to dance?
[Deep voice]I'd love to.
译文1:安:先生,跳支舞吧?
我很荣幸。
译文2:安:先生,能赏面跳支舞吗?
三生有幸。
评析:很明显,译文2比译文1要生动得多并且更有喜剧效果,烘托出了小女孩安的天真活泼与顽皮。究其缘由主要是运用归化的方法加入了中国化元素:“赏面”与“三生有幸”。这两个词语的运用巧妙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关联效果应运而生。
例6:Mrs.Mills:The intruders are leaving...but others wil come.
译文1:米尔斯太太:入侵者要走了,但还会有新的来。
译文2:米尔斯太太:不速之客要走了,但新的还会来。
评析:节选自米尔斯太太在女主人格蕾丝得知她们都已经死亡的事实之后,告诉她屋子的新主人因为害怕房屋有鬼准备搬走的一段对白。译文1在指代屋子的新主人时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成了“入侵者”,但在汉语习惯里这个词语有些贬义色彩化,容易误导观众产生无关的联想,而译文2对原话进行归化,用“不速之客”这个目的语的成语,形象而生动地从主角的视角表现了她们的情感态度,使得真实与虚拟的世界更加立体化。
4 小结
正确理解话语意图,对观众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判断和估计,采取适当的策略,让目的语观众理解原对白的意图。成功的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观众,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获得最恰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哥特式电影《小岛惊魂》字幕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对哥特式电影字幕翻译策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Alejandro Amenábar.The others[M].United States:Cruise/Wag ner Productions,2001.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1986:27-30.
[3]Carston,Robyn.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meyer F J(ed.).Linguistics:The Cambridge Survey,Vol.I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60.
[4]韩笑.论哥特电影造型[J].装饰,2009(11):40,45.
[5]姜望琪.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性[J].南开语言学刊,2002-12-15,119.
[6]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848.
[7]小岛惊魂DVD.厦门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像字13-2004-1103号,2004.
[8]张清宏.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1):74.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