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量比较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产量比较范文(精选9篇)

产量比较 第1篇

吉林省水稻按照早熟、中熟、和晚熟分成4 个组别, 4 个组别生育期分别为130d、135d和140d。3 个生育期的对照组在2005 ~ 2012 年的8a间保持不变, 分别为长白9 号、吉玉粳通35、秋光, 这3 个对照组均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可以作为吉林水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2]。

1 对照品种产量分析

对2005 ~ 2012 年3 个生育期组别对照品种进行平均每667m2产差异分析发现, 2005 ~ 2012 年8a间每个品种平均每667m2产量变化不具有显著差异, 平均产量保持稳定。这说明对照组品种产量基本不受环境影响, 产量性状稳定, 因此用这几个品种作为对照品种, 可以客观的表现审定品种的产量性状, 能够很好地起到对照的作用[3,4]。

2 审定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

在相同的年份, 相同环境条件下, 水稻的生育期越长, 水稻平均产量越高。如表1 所示, 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的平均每667m2产量随着时间变化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增加幅度, 分析可以得出, 吉林省在水稻遗传改良方面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进程较快, 产量增加也较快, 这也说明水稻品种改良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显著意义。由于品种审定数量和品种审定目标注重点不同, 在特殊年份水稻品种平均每667m2产产量也出现差异变化。例如2007 年中熟品种, 由于该年份品种审定通过仅有1 个, 由于该年份审定的品种注重米质好这个农艺性状, 但是没有过多的估计产量性状, 导致该年份水稻产量不高;2008 年晚熟品种审定通过同样只有1 个, 但是由于该年份审定的品种分粟能力较低, 但是区试采用统一密度种植, 由于该品种的667m2产有效穗数相对较低, 最终导致平均每667m2产量不高。结合吉林省生产实际情况分析和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于水稻品质提高的重视, 导致吉林省育种单位的育种重心也相应变化, 引起2008 年水稻虽然平均每667m2产量不高, 但是水稻品质有相当程度提高。育种中心的变化, 对于水稻平均每667m2产量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见表1) 。

3 吉林省水稻高产育种的发展方向

对吉林省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以及其主成分分析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吉林省水稻亩产产量, 对于农艺性状中的植株高度和有效穗数的控制, 基本上没有显著效果, 不应该是今后吉林省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为了实现吉林省水稻进一步高产的目标, 可以进一步培育水稻新品种, 适当的提高株高、穗长和着粒密度, 从而可以较快的提高吉林省水稻平均每667m2产量。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 实现产量性状相对有显著提高将是今后吉林省水稻育种主要方向。在吉林省气候条件下, 如何保证着粒密度增大后, 灌浆期气温低造成籽粒成熟度、饱满粒率差, 结实率低对产量提高的限制;以及株高的增加对品种抗倒性及肥料的利用等方面影响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志德, 张兆兰, 促维功等.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作物研究, 1994 (4) :10-11.

[2]程式华.我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4) :27-29.

[3]邓华凤, 何强, 舒服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仁[J].杂交水稻, 2006, 21 (1) :1-6.

产量比较 第2篇

摘 要:试验比较了盆栽与大田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介质相同的条件下,大田栽培水稻平均每株分蘖数要高于盆栽水稻1倍左右。盆栽水稻成穗率要高于大田栽培水稻,盆栽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8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76%。两种栽培方式下稻谷的千粒数重无明差异,说明稻谷的千粒数重不受栽培方式的影响。盆栽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99.4粒,结实率为7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穗实粒数151粒,结实率为85%。大田栽培水稻产量明显高于盆栽水稻,而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者栽培的水稻土壤状态的不同。

关键词:水稻;盆栽;大田栽培;土壤;通透性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04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受自然环境中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是影响水稻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3]。从事水稻试验研究一般选用盆栽和大田种植两种栽培方式。盆栽试验在研究作物生长规律时,可以对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进行调控,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作物科学研究的试验方式。大田栽培作物试验使作物生长条件与其自然生长非常接近,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作物的生长规律,因而对试验上的理论成果起检验与推广的作用[4-9]。而作物的盆栽种植与大田种植在相同土壤及生长环境条件下产量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研究。为了比较盆栽与大田种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大田种植与在盆栽的生长及产量的不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土壤为湖南农业大学耘园试验基地的第四纪红壤,它是一种长期种植水稻的土壤。试验用的水稻品种为隆平种业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该水稻为晚稻品种,在我国南方地区适于6月播种10月收割。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相同面积大小(长×宽为150 cm×100 cm)种植水稻,一种采用盆栽种植,另一种采用大田种植。盆栽是在该面积下种植的15盆水稻,大田在该面积下种植15株水稻。试验盆的尺寸大小为底面直径20 cm,上表面直径25 cm,高30 cm。土壤先过5 mm的筛网,然后往每盆中加入10 kg,使土壤层在盆中厚度为25 cm。大田的耕作层厚度同样也为25 cm。将当地水稻生长的施肥量换算成每1.5 m2施肥量然后对水稻施肥,大田与盆栽水稻的施肥量相同。试验6月19日浸种,浸种2 d后播入育秧盆。7月6日开始移栽。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参照当地的水稻种植方式。大田试验水稻于10月7日收割,盆栽试验水稻于10月16日收割。

图1和图2 是在相同大小面积上采用两种栽培方式栽种的15株水稻,植株与植株间的间距为30 cm。

1.3 试验指标的检测

记录两种栽培方式下水稻生长过程中每株水稻的分蘖数情况。用精度为0.01 g的电子称称取稻谷千粒重及每穗谷粒重。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盆栽与大田中的水稻产量因素的差异性。试验从15株水稻中随机选取10株进行标记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与大田栽培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移栽10 d后大田和盆栽中的水稻均开始出现分蘖,试验从开始分蘖每隔10 d记录每株水稻的分蘖数,30 d后水稻分蘖数趋于稳定,因此停止记录。从盆栽与大田中分别随机选取10株水稻记录不同时期的分蘖数,表1 为两种栽培方式下的水稻分蘖情况。

对表1 中盆栽水稻与大田栽种的水稻所选取的10株做平均值分析,比较盆栽与大田栽种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分蘖数的变化情况。

从图3中可知,水稻移栽后幼苗初始分蘖阶段,盆栽分蘖数与大田分蘖数差别较小,到分蘖盛期及分蘖末期,盆栽分蘖数与大田分蘖数差别很大。水稻在移栽后因为根系受到损伤,易失去水量平衡,因此要深水灌溉促进幼苗返青。水稻分蘖期宜浅水灌溉,增加土壤氧气,使分蘖早发、健壮。而盆栽水稻是在一个底部与四周都密闭的容器栽培,上表面被水覆盖,根部因缺少氧而使分蘖受限。大田中的土壤有渗透性,水从土壤往地下渗的过程就将空气中的氧气带入根部,从而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了水稻的分蘖。

2.2 盆栽与大田栽培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每株水稻的穗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因素,穗数与水稻生长发育阶段的分蘖数相关。水稻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无效分蘖是不能成穗的分蘖。成穗数是指水稻分蘖后能拔节抽穗的稻穗总数,茎蘖数是水稻所有的分蘖数。

由表2 中的数据可知,盆栽水稻的平均成穗率为87%,大田栽种水稻的平均成穗率为76%。从成穗率分析,盆栽水稻的成穗率高于大田栽种的水稻。可见水稻分蘖数越多时,它的无效分蘖随之增加,分蘖数少时无效分蘖也相应减少,从而使得成穗率增高。

2.3 盆栽与大田栽培平均每穗谷粒质量与粒数质量

水稻平均每穗谷粒质量与千粒质量也是产量构成的因素,水稻成熟后稻穗都沉甸甸的说明谷粒饱满,千粒质量反映的是稻谷颗粒的大小程度(表3)。

对表3中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表7所示,盆栽水稻的千粒质量为23.515 g,标准差0.888,大田水稻的千粒质量为23.500 g,标准差0.924。盆栽与大田栽种的水稻对谷粒的千粒质量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得出Sig=0.897>0.05,即认为假设方差不相等。再看两组数据显著性差异的Sig(双侧)=0.971>0.05,说明千粒质量1与千粒质量2无显著性差异,即盆栽与大田栽培的水稻对千粒质量不产生影响。

盆栽水稻的每穗谷粒质量为5.629 g,标准差0.168,大田水稻的每穗谷粒质量为4.749 g,标准差0.924。盆栽与大田栽种的水稻对平均每穗稻穗的谷粒质量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得出Sig=0.036<0.05,即认为假设方差相等。再看两组数据显著性差异的Sig(双侧)=0.044<0.05,说明盆栽与大田栽培的水稻的每穗谷粒质量有显著性差异。同一水稻品种盆栽与大田的千粒质量无明显差异,而每穗谷粒质量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大田中的稻穗结谷粒数要高于盆栽水稻。

2.4 盆栽与大田试验水稻结实率的比较

水稻抽穗后开始颖花,随后籽粒灌浆结实,水稻颖花数是水稻结实的重要指标。水稻颖花有时会发生退化现象,从而不结实造成稻谷颗粒空壳。试验中从每一株中随机选取3枝稻穗统计每条稻穗上的实粒数与空壳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如表8所示,从盆栽与大田种植的水稻中选取10株水稻,对其实粒数、空壳数与结实率进行取平均值分析,盆栽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99.4,结实率为7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穗实粒数151,结实率为85%。盆栽与大田栽种水稻的千粒质量并无明显差异,从平均每穗实粒数来比较,大田种植水稻要比盆栽种植水稻产量高51.91%。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比较盆栽与大田两种方式栽种水稻,得出以下结论:(1)相同生长环境下,盆栽水稻要比大田水稻的生长期长9 d,通过试验观察盆栽水稻要迟于大田栽种水稻抽穗,因此盆栽水稻的生育期长主要是发生在抽穗期前的营养生长阶段。(2)大田栽种水稻的分蘖数比盆栽水稻分蘖数多,盆栽水稻平均每株分蘖数是16.3,而大田水稻平均每株分蘖数是35.5。(3)水稻在盆栽与大田栽种两种方式下千粒质量无明显差异,说明水稻千粒重与栽培方式无关,与水稻品种的相关性很大。(4)盆栽水稻的结实率与实粒数要低于大田栽种水稻,结合两者分蘖数计算出大田栽种水稻的产量要比盆栽水稻的产量高1.5倍左右。

引起盆栽水稻与大田水稻生长及产量上差别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壤的通透性。土壤通透性是指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性能,又叫做土壤的呼吸作用。维持土壤适当的通气性,是保证土壤空气质量、维持土壤肥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盆栽中的土壤底部是完全密闭的,上部被水覆盖无法增加水中的空气,使得水稻根际氧化区小,土壤还原性强造成根表大量Fe2+不能氧化成Fe3+,Fe2+难溶于水易沉积于根表抑制水稻根系发育进而影响到水稻生长及产量。从盆栽土壤取出的水稻根系围绕着土壤呈圆柱形,而从大田中取出的呈伞状发散形,盆栽土壤空间阻碍了水稻根系的发散生长,不能使其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于盆栽水稻,为使其生长不受土壤通透性及土壤空间大小的影响,应在盆底设一个渗滤装置,并扩大试验盆尺寸,这样就可以改善盆栽水稻生长条件,更加精确地进行盆栽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敏,马均,傅泰露,等. 大田生长期全程高温胁迫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9,24(4):65-71.

[2] 李华兴,卢维盛,刘远金,等. 不同耕作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553-556.

[3]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等. 土壤透水状况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9):34-37.

[4] 郑磊,张民,杨越超,等. 控释肥及硫膜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193-197.

[5] 王秋菊,张玉龙,赵宏亮,等. 黑龙江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2,43(3):559-562.

[6] 杨彩玲,刘立龙,赵泉,等. 土壤水分对免耕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6(3):26-31.

[7] 冯跃华,邹应斌,Roland J B,等.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16,32(11):1728-1736.

[8] 张强 ,李自超,吴长明,等. 不同株穗形水稻超高产品种形态特征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1):7-12,15.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比较试验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安排在桐梓县风水乡泡桐村三组董世忠责任地进行, 当地海拔850m, 试验地交通方便,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质地疏松, 土壤通透性好。供试杂交玉米品种分别为。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即处理1、中单808;处理2、卓玉818;处理3、露新23;处理4、重玉100。设置四个区组三次重复。每个区组包含4个小区, 每个小区为一个处理, 其小区面积5m4m。玉米采用宽窄行单株定向移栽, 其规格为:行距80cm, 窝距24cm, 亩密度3400株。

1.3 播种、施肥及田间管理

2010年4月上旬整地, 4月15号移栽。肥料类型、用量及施肥方式各处理均一样。氮肥采用尿素, 其用量为225㎏/hm2, 磷肥采用过磷酸钙, 其用量为210㎏/hm2, 施肥时先将磷肥一次性深施覆薄层土作基肥, 再将氮肥的60%施入作基肥, 剩余40%在孕穗期作为追肥。此后整个生育期不再施肥。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同常规管理, 除草, 松土, 病虫防治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经济性状比较

不同玉米品种经济性状表1可见:在4个玉米品种中中单808的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等经济性状在几个玉米品种中表现最好。其单穗粒重为220克/穗, 比对照重新100每穗增加了50g。另外, 中单808的秃尖长在几个品种中最短, 说明中单808果穗丰满, 籽粒饱满, 有利于产量提高, 种植易获高产。卓玉818和露新100除穗长表现较好外, 但秃尖长也比较大, 其他性状居中。说明该品种尽管果穗长但不丰满, 不利于获得高产。露新100无论穗长、穗粗、行粒数、还是单穗粒重均低于其他品种。说明玉米品种中单808不仅产量在几个品种中居最高, 且各经济性状在几个品种中也表现好, 为该区域最佳种植品种, 建议大面积推广。

2.2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比较

不同玉米产量比较见表2:在桐梓县风水乡常年推广的4个玉米品种亩产量均在550公斤以上, 其中中单808在4个品种中产量最高, 产量为10255.5㎏/hm2, 分别比卓玉818、露新23、重玉100增产1002㎏/hm2、1134㎏/hm2、1951.5㎏/hm2, 分别增产10.8%、12.4%、23.5%, 增产明显。卓玉818和露新23产量居中, 其产量为9253.5㎏/hm2和9121.5㎏/hm2, 分别比对照重玉100增产949.5㎏/hm2和817.5㎏/hm2, 增产率11.4%和9.8%。说明, 在风水乡常年推广的这4个玉米品种均能获得高产, 但中单808在该区域产量表现更好, 可以大面积推广。

3 结论

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个品种在风水乡850m海拔地区的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 结果表明, 中单808在该区域种植经济性状表现最好, 且产量最高, 建议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卓玉808和露新23产量居中, 经济性状表现一般。也可在该地区推广。总之, 四个参试品种在该区域种植均能获得丰产, 其中以中单808表现最佳。

参考文献

[1]张永治, 杨彩霞.玉米品比试验初探.吉林农业, 2010, 11 (01) .

[2]席帮超, 刘均霞.5个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农技服务, 2010, 05 (15) .

[3]刘均霞.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际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刘均霞, 陆引罡, 远红伟, 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 08 (30) .

[5]张应龙.不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农技服务, 2010, 08 (15) .

产量比较 第4篇

东台稻区地处里下河地区,实行稻麦两熟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化育苗移栽、旱直播以及肥床塑盘旱育抛秧。为探明“南粳9108”在本地区直播方式种植下能否夺取高产,我们在2013年和2014年进行了不同播种量、播种期对旱直播“南粳9108”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并初步探索出本地区旱直播种植“南粳9108”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该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与地点 供试品种为水稻“南粳9108”,试验地点设在东台市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园内。

2. 试验设计 2013年6月6日进行不同播种量试验,设4个用种量处理,分别为3千克/亩(A1)、4.5千克/亩(A2)、5.5千克/亩(A3)、7千克/亩(A4),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米2。2014年在不同播种量试验的基础上,选用5.5千克/亩的用种量进行不同播种时间试验,设4个播种时间处理,分别为5月16日(B1)、5月30日(B2)、6月14日(B3)、6月25日(B4),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67米2。

3. 试验方法 两次试验均采用干籽旱直播方式播种,氮、磷、钾比例为1∶0.5∶0.5,施纯氮18千克/亩,其中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搁田、管水施肥时间等其他措施均按水稻高产栽培要求进行管理。

4. 主要测定内容 2013年测定各处理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及穗粒结构;2014年测定各处理水稻植株高度、穗下节间数、干物质重及产量结构。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的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成穗率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加,各处理的基本苗、高峰苗也逐步增加,分别为5.26万株/亩、7.79万株/亩、10.42万株/亩、12.79株穗/亩和22.18万株/亩、31.33万株/亩、40.56万株/亩、56.74万株/亩;有效穗也相应增加,分别为19.67万穗/亩、23.10万穗/亩、24.13万穗/亩、26.01万穗/亩(A4>A3>A2>A1);成穗率相应减少,分别为88.68%、73.72%、59.49%、45.84%(A4

2.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粒数影响较大,播种量越大每穗粒数越少,A1比A2、A2比A3、A3比A4处理的每穗粒数分别增加5.8粒、1.4粒、15.8粒。各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差异不明显,分别在95.00%和26.10克左右,理论产量A3处理最高,分别比处理A1、A2、A4高94.56千克/亩、22.26 千克/亩、53.24 千克/亩,表明播种量对水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同时,适当的播种量可以提高产量,但播种量过少或过多都会造成产量下降。

3. 不同播种期对直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B1至B4间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均呈梯度变化,处理B1比B2、B2比B3、B3比B4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5.2粒/穗、7.82粒/穗、6.2粒/穗,0.96%、2.45%、3.87%和22.69千克/亩、57.88千克/亩、79.63千克/亩,表明播期越早每穗粒数越多,结实率越高,产量也就越高,而且随着播期的推移处理间的差异越明显。而各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说明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

4. 不同播种期对直播稻株生长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播种期不同水稻的单株干物质重、穗下节间数、植株高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处理B1比B2、B2比B3、B3比B4干物质重和穗下节间数分别增加0.21克、0.23克、0.35克和0.17节、0.48节、0.35节,随着播期的推移,各处理间干物质重、穗下节间数呈逐步下降趋势,植株高度虽然B2与B3处理间差异不大,但从4个处理播种期整体上来看,植株高度总体也呈下降趋势(B1大于B2和B3,B2和B3大于B4),说明播期越晚越不利于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节间数的生长,同时植株高度也有所下降。

三、旱直播“南粳9108”高产栽培关键措施

1. 播种量确定 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有效穗数之间呈正相关,而与穗粒数之间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不强。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播种量超过一定水平产量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在一定栽培条件下确定一个合理的播种量是确保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东台地区采用本试验肥水运筹模式,旱直播“南粳9108”的播种量以5.5千克/亩为宜。

2. 播种期确定 在本地种植“南粳9108”,推迟播种期对部分产量构成因素均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影响的是结实率和每穗粒数,由于播种期的推迟,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光合物质积累减少,影响了水稻的总颖花量,减少籽粒的形成,同时不利于后期水稻灌浆结实,造成结实率下降(谢正荣,景学义,2000)。因此,在茬口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提前播种期,本地区直播种植“南粳9108”,应选择在大麦茬或早收的小麦茬种植,确保在5月下旬或6月初播种完成,才有可能达到700千克/亩以上的高产。

3. 高产栽培其他相关措施 对近几年直播“南粳9108”田间调查发现,在确定了适宜的播种量和播期的基础上,还应加强肥水管理,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注重前促、中控、后补,合理施用氮肥,每亩用18千克纯氮,基蘖肥与穗肥按6∶4的比例施用,将有效穗控制在23万~25万穗之间。注重后期水浆管理,延长保水时间,保证水稻完全成熟,提高粒重。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有机质含量。与小苗移栽轮作种植,直播种植2~3年,至少深耕翻1次,再进行小苗移栽种植,减少杂草稻的发生和为害程度。此外,还应做好病虫草害的防除,特别是播种出苗期灰飞虱的防治,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东台市农業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24200)

灰色预测模型粮食产量预测比较研究 第5篇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因此,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变动规律,做好粮食产量科学预测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做出决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粮食产量预测是复杂的农学和统计学问题,受政策、自然环境、资源投入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粮食产量预测系统是个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的灰色动态系统,因此可以应用灰色理论及其预测模型来研究粮食产量的预测问题。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粮食预测方法有气象产量预测法、遥感技术预测法、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法等。本文粮食预测模型采用的是灰色预测模型,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如灰色GM(1,1)模型,所需数据较少,计算简便,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预测领域,在很多方面也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其预测的几何图形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粮食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稳定攀升或下降的,而是根据相关因素的变动而经常异常变动。所以,本文采用的是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灰色GM(1,N)预测模型,该模型能把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子融入预测模型。

1 灰色

GM(1,1)模型灰色GM(1,1)模型是根据过去及现在已知的或非确知的信息,建立一个从过去引申到将来的GREY MODEL模型,它所需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的精度较高,因而在各种预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传统GM(1,1)模型[1]的求解过程知传统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值为

x(1)^(k+1)=[x(0)(1)-ba]e-ak+ba,k=1,2n

其中,ab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GM(1,N)模型

粮食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能够计量及具有农学意义的原则,结合农业专家的意见,选取了1996-2005年的粮食总产量(Y)为输出因子,初步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化肥施用量(x2)、粮食作物有效灌溉面积(x3)、受灾面积(x4)、农业基本建设投资(x5)、农业机械总动力(x6)作为输入因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初步选取的这些输入因子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将某些对输出变量影响不大的因子当作重要因子引进了,这必将影响到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需要用灰色关联分析再做进一步的筛选,选出真正有利于预测精度的和粮食产量关联度大的相关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统分析、预测、决策的基础,可以为因素判别、优势分析和预测精度检验等提供依据。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由灰色关联度导出灰色关联序,以进行优势分析,从而知道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2.1 灰色关联分析

Y0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 XiXj为相关因素行为序列,设c为灰色关联度,若c0ic0j,则称因素Xi优于因素Xj,记为Xi

。称 “≻” 为由灰色关联度导出的灰色关联序[1,3]。

2.2 灰色GM(1,N)预测模型

设1996-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原始数据序列X1(0)={x1(0)(k)},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N-1个相关因素的原始数据序列Xi(0)={xi(0)(k)}(i=2,3,,Ν),对所有原始序列的xi(0)作一次累加生成xi(1)(k)=j=1kxi(0)(j),得到序列Xi(1)={xi(1)(k)}。其中,i=1,2,,N,则建立GM(1,N)模型的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dx1(1)dt+ax1(1)=i=2Νbixi(1),其中参数a,b2,,bN由最小二乘估计求得到,方法如下: 记

a^=[a,b2,,bΝ]ΤY=[x1(0)(2),x1(0)(3),,x1(0)(n)]Τ

B=[-12(x1(1)(1)+x1(1)(2))x2(1)(2)x2(1)(2)-12(x1(1)(2)+x1(1)(3))x2(1)(3)xΝ(1)(3)-12(x1(1)(n-1)+x1(1)(n))x2(1)(n)xΝ(1)(n)]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a^=(BΤB)-1BΤY,求得参数a,b2,,bN

解该微分方程,得灰色GM(1,N)预测模型为:

x1(1)^(t+1)=[x1(0)(1)-1ai=2Νbix1(1)(t+1)]e(-at)+

1ai=2Νbix1(1)(t+1)

的预测值为x1(0)^(t+1)=x1(1)^(t+1)-x1(1)^(t)

3 灰色预测模型实例比较

选取1996-2007年的我国粮食产量及相关因子为原始数据进行预测比较,以1996-2005年的原始数据为样本,对2006-2007年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 。数据处理与模型预测均通过MATLAB编程获得[4]。

3.1 灰色GM(1,1)预测数据

根据GM(1,1)建模步骤,得到GM(1,1)的预测值[5,6],该模型可以对1996-2007年粮食产量进行拟合预测。其预测的相对误差如图1所示,预测值和粮食产量真值的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灰色GM(1,1)预测模型得到2006年的粮食产量是46437万t,预测的相对误差是-6.76%,2007年的粮食产量是46165万t,预测的相对误差是-7.96%。

3.2 灰色GM(1,N)预测数据

由初步选取的粮食产量的6大相关因子和粮食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7],得到它们的关联序:X3≻X4≻X1≻X6≻X5≻X2 。所以,本文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粮食作物有效灌溉面积(x3)、受灾面积(x4)作为关键输入因子融入GM(1,N)预测模型,进行2006-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预测。期间还把农业机械总动力用试凑的方法融入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更差,所以本文最终确定了上述3大关联因子作为输入建立GM(1,N)预测模型,其模型为

x1(1)^(t+1)={50453.5-0.55[-0.21x2(1)(t+1)+

1.16x3(1)(t+1)-0.54x4(1)(t+1)]}e-1.83t+0.55[-0.21x2(1)(t+1)+1.16x3(1)(t+1)-0.54x4(1)(t+1)]

则灰色GM(1,N)预测模型的x1(0)(t)的预测值为x1(0)^(t+1)=x1(1)^(t+1)-x1(1)^(t)

灰色GM(1,N)预测模型得到2006年的粮食产量是49004万t,预测的相对误差是-1.61%,2007年的粮食产量是47760万t,预测的相对误差是-4.81%。

从两种灰色预测模型GM(1,1)和 GM(1,N)的拟合预测效果来看,GM(1,1)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在90%以上,基本能找出我国粮食产量的大致走向;但是预测效果不如GM(1,N)预测模型。从图1两种灰色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曲线来看,GM(1,N)预测模型在2000年以后的最近几年的预测精度均在95%以上,而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2000年以后的最近几年的预测精度有1/2低于95%,尤其是对2006年和2007年的预测值远不如GM(1,N)预测模型预测的精确。从图2两种灰色模型的拟合预测曲线来看,我国粮食产量真值曲线是个波动较大的曲线,用GM(1,1)预测模型来拟合预测,其拟合预测曲线是个近似按指数规律变化的曲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和真值曲线相差较远,能反映出我国粮食产量的大致走向,却不能密切配合。GM(1,N)预测模型把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3大关键相关因子融入模型,能够反映出粮食产量的变动的因素,拟合预测曲线能够较好地跟随我国粮食产量真值曲线,对2006年和2007年预测精度分别是98.39%和95.19%。

4 结论

粮食预测系统是个多变的灰色系统,本文分别将GM(1,1)和GM(1,N)灰色预测模型应用于国家粮食产量预测。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GM(1,N)预测方法无论拟合还是预测性能均优于在传统上应用广泛的GM(1,1)预测模型。本文建立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GM(1,N)预测模型,利用了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系统的变化特征,并对系统的未来状态特征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作为我国粮食产量预测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4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王福建,俞传正.灰色关联分析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2):63-64.

[4]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0-70.

[5]谢恒星,张振华,谭春英.灰色预测方法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46-49.

[6]丁萃华.山东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分析及增产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9,9:115-117.

陇川县不同品种甘蔗产量比较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在陇川县的城子镇、景罕镇和姐乌乡开展。种植地分水田和旱地2个类型, 种植品种为台糖10、93159、台糖20、台糖22和90102共5个品种;5个品种在当地种植面积较大, 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调查的甘蔗种植户共8户, 其中, 水田种植户2户, 种植地位于城子镇扎多村, 种植品种分别为93159和台糖10;旱地种植户6户, 分别为城子镇扎多村2户、姐乌乡丙印农场和草原村各1户及景罕镇曼软村2户。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田种植

水田种植的2个品种甘蔗的产量测定统计, 见表1。

注:LSD法检验,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不同大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从表1可以看出, 水田种植的2个甘蔗品种相比较, 台糖10的植株产量 (215.4t/hm2) 、蔗秆 (174.9t/hm2) 和蔗梢产量 (40.5t/hm2) 均高于品种93159, 蔗梢比例也较品种93159高6.6%。综合测产结果分析, 无论是蔗秆还是蔗梢, 在水田种植时, 台糖10的生产性能均要优于品种93159。

2.2 旱地种植

旱地种植的4个品种甘蔗的产量统计, 见表2。

注:LSD法检验,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不同大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从旱地种植的4个品种的甘蔗植株产量来看, 品种93159最高, 达到142.8t/hm2;台糖22最低, 仅为81.4t/hm2;品种93159、台糖20和品种90102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台糖22 (P<0.01) 。蔗秆产量的排序与植株产量一致, 为品种93159>台糖20>品种90102>台糖22。蔗梢产量以品种90102最高, 台糖22最低。从蔗秆、蔗梢比例来看, 蔗秆比例最高的是台糖20;蔗梢比例最高的是台糖22;4个品种蔗梢比例平均为19.4%。

2.3 水田蔗与旱地蔗比较

水田蔗的平均植株产量为203.4t/hm2, 蔗梢产量为31.9t/hm2, 均明显高于旱地蔗的植株产量和蔗梢产量 (P<0.01) 。

3 讨论

1) 长期以来, 蔗梢作为甘蔗生产的废弃物而被焚烧、丢弃,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且对环境产生了污染。随着利用蔗梢制作饲料技术的发展, 蔗梢的利用潜力逐步得到了开发, 蔗梢作为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因此, 在甘蔗生产中应对糖业经济和牧业经济进行有机的统筹考虑, 以期发挥甘蔗生产的最大经济效能。

2) 测定结果表明, 在水田种植中, 台糖10可作为水田种植品种的主要品种;旱地种植时, 品种93159应作为首选品种, 台糖20和品种90102可选择性地进行种植利用。

产量比较 第7篇

一、煤炭是中、美两国消费的主要能源

中国和美国的煤炭消费对世界煤炭消费以及能源消耗都有重要影响。从两国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看,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煤炭消费中基数大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消费比美国更大, 中国能源的消耗主要依赖煤炭的消耗。

2006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08.785亿吨油当量。其中, 石油消耗为38.898亿吨, 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35.8%;天然气消耗量为25.749亿吨, 占23.7%;煤炭消耗量为30.901亿吨, 占28.4%;核能消耗总量为6.355亿吨, 占5.8%;水力消耗总量为6.881亿吨, 占6.3%。并且,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美国为第一, 能源消耗总量为23.264亿吨油, 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21.39%。其中, 石油消费为9.388亿吨, 占美国国内能源消耗的40%, 占世界石油能源消耗的24.13%;天然气消耗为5.669亿吨, 占美国国内能源消耗的24.4%, 占世界天然气能源消耗的22.02%;煤炭消费为5.673亿吨, 占美国国内能源消耗的24.4%, 占世界煤炭能源消耗的18.36%;核电消费1.875亿吨, 占美国国内能源消耗的8.1%, 占世界天然气能源消耗量的29.5%;水电消费为0.695亿吨, 占美国国内能源消耗的2.8%, 占世界水电能源消耗量的9.58%。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消费总量占到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9.2%, 由此构成了美国的3大消费能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能源消费总量为17.207亿吨油, 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82%。其中, 石油消费3.63亿吨, 占中国国内能源消耗的21.1%, 占世界石油能源消耗的9.33%;天然气消费0.522亿吨, 占中国国内能源消耗的3%, 占世界天然气能源消耗的2.03%;煤炭消费11.988亿吨, 占中国国内能源消耗的69.7%, 占世界煤炭能源消耗的38.79%;核能消费0.123亿吨, 占中国国内能源消耗的0.7%, 占世界核能消耗的1.94%;水电消费0.943亿吨, 占中国国内能源消耗的5.5%, 占世界水电能源消耗的13.7%。石油、煤炭消费总量占到中国能源消耗的90.8%, 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 并且中国对煤炭的消费总量大大超过石油消费, 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消费能源。

2006年世界煤炭消费总量为30.901亿吨油, 而中、美两国的煤炭消费总量为17.661亿吨油, 占到了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7.15%。由此可以预测, 随着两国煤炭消费的迅速增长, 其比例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二、中、美两国煤炭产量比较分析

中、美两个国家都是煤炭消耗大国, 也是煤炭消费迅速增长的两个国家。两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对全球煤炭产量的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988-2007年美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16.5-22.78%;而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份额不断上升, 由1988年的20.64%上升到2006年的36.68%, 上升幅度高达16%。中国煤炭产量的大副增长不可小视。

中国、美国两国煤炭产量在世界煤炭产量中处于重要的地位。1988年两国煤炭产量之和占世界煤炭产量的38.8%, 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2006年两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份额最大, 占全球煤炭产量的54.58%。中、美被称为世界上两个产煤大国, 两国煤炭产量的逐年增加推动了世界煤炭产量的增长。

1988-2007年世界煤炭产量年发展速度为101.5%,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美国煤炭产量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01%,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中国煤炭产量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04.6%,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中国煤炭产量增长幅度大于美国和世界煤炭产量的增长幅度, 由此可以断言:中国煤炭行业产量的增长推动了世界煤炭产量的增长。

世界煤炭产量在1988-2002年间增长量为0.1039亿吨, 年平均增长量为0.00742亿吨,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014%;2003-2007年世界煤炭产量大幅增长, 5年间增长幅度17.0128亿吨, 年平均增长量为4.2532亿吨,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15%。后5年的平均增长幅度是前15年平均增长幅度的573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前15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42倍。1988-2007年美国煤炭产量稳步增长, 20年美国煤炭增长量为1.95267亿吨, 年平均增长量为0.1028亿吨,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 增长幅度不大。中国煤炭产量在1988-2002年稳步增长, 15年间增长幅度为3.0007亿吨, 年平均增长幅度为0.214336亿吨,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7%;从2003年开始中国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 5年间增长量为8.5605亿吨, 年平均增长量为2.140125亿吨,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91%。后5年的平均增长幅度是前15年平均增长幅度的10倍, 平均增长速度是前15年平均增长速度的6倍。

三、中、美两国煤炭行业矿难统计分析

中国煤炭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推动了世界煤炭产量的增加。但中国煤炭行业却未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煤炭产量近年来的大幅度增长是以煤矿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是煤矿工人的生命换来的中国煤炭产量的高速增长, 正如一些经济学者所说“带血的煤炭”。

2000-2007年中国煤炭行业产出148.7168亿吨, 平均年产量为18.5896亿吨;事故起数为27416起, 平均年事故起数3427起;死亡人数为45162人, 平均年死亡5645.25人;百万吨死亡率3.04人。2000年以来中国煤炭产量逐年增加、事故起数以及死亡人数尽管逐年减少;但是, 148.7168亿吨煤炭的产出是以45162个煤矿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而从2000-2007年美国煤炭行业产量为89.18亿吨, 平均每年产煤11.1475亿吨;死亡人数共241人, 平均年死亡30人;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027。

四、中、美两国矿难比较引发的警示

2000-2007年中国煤炭比美国煤炭行业多产出61.5368亿吨煤, 平均每年多产出7.6921亿吨煤;死亡人数比美国煤炭行业多44921人, 平均每年死亡多5615人。即中国比美国每多产出100万吨煤就需要付出7-8个煤矿工人的生命。8年期间中国煤炭的产量仅是美国煤炭行业产量的1.7倍;但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87倍, 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13倍。2000-2007年美国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很低;中国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很高, 大大高于美国, 2002年达到了最高峰, 此后逐年下降, 但仍高于美国。人们会看到, 即使2007年中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降到最低, 也是美国的煤炭行业死亡人数的172倍, 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75倍。

但是这些带血的数字并没有引起有关部分执政者的重视。来自中国国家安全网的资料显示, 中国煤矿事故呈现几个大的特点:事故发生次数多, 总量大;特大事故多, 死亡人数多;大矿大事故多, 重大事故呈增长趋势。这些说明煤矿安全基础工作仍相当严峻, 发生矿难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管理、执法、监管不力, 审批、许可把关不严, 不该开采的煤矿开采了, 该关停的煤矿没有关停, 该重罚的煤矿罚款了事。二是超层越界、超能力、超定员生产。三是井下违法存放、使用炸药, 买卖、使用非法炸药, 相关部门超量批准购买炸药。四是劳动组织管理混乱, 以包代管, 使用未经培训的劳动力, 缺乏救生装备和逃生知识。五是井下违法使用非防暴机动三轮车运输。

总之, 中国死难矿工的血泪数字必须引起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个部门的重视,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制定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不惩治“官煤勾结”无视矿工生命的利益熏心者, 对于造成矿难事故的矿主以及有关人员不绳之以法, 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史就是煤矿工人及其家属的血淋淋的血泪史。

五、结论与展望

中国既是一个煤炭生产消费大国, 对煤炭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美国。但是伴随着中国煤炭行业红火发展, 触目惊心的矿工死难数字, 既不是中国煤炭行业事故多的原因, 也不是中国矿工死难人数应该比美国多的理由, 更不是一些人所说的“美国也经历了煤矿事故的高发期”的挡箭牌。

针对中国煤炭产业死亡率高于美国、事故频繁这些情况,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1992年11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全国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000年11月,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5年3月, 国家发改委下发《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 要求按每吨煤15元的标准提取瓦斯治理专项资金。但是应该看到, 不管是法律条文和行政法规都没有显示对造成矿难事故的当事人的法律制裁以及惩治。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吸取美国矿难的治理经验, 首先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立法, 确保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其次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严格执法。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强调其独立性, 并在机制上防止检查人员与矿主、地方政府形成共同利益同盟。隶属于矿业安全与卫生局的煤矿安全与卫生办公室是一个联邦机构, 它包括l1个地区办公室和65个矿场办公室, 这些办公室既与矿主没有利益关系, 也和各州、县政府没有从属关系, 各地的联邦安全检查员每两年必须轮换对调, 任何煤矿发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 当地的安全检查员不得参与事故调查, 而需由联邦办公室从外地调派安全检查员进行事故调查。这些检查人员可谓“权大责重”, 根据《联邦矿业安全与健康法案》, 检查人员如果发现安全隐患, 有权责令煤矿立即停止生产, 但如果泄露检查信息或误导调查, 执法人员可能被判刑。如果中国政府加强煤炭生产的立法工作, 执法部门严格执法, 防止“官煤勾结”、“利益共沾”现象;对于那些“官煤勾结”、官员入股煤矿的人严惩不贷, 对于那些草菅人命、无视安全生产、置矿工生命于不顾的矿主要绳之以法。这样, 中国的矿工才能远离血泪, 中国煤炭行业才能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摘要:中、美两国都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 煤炭依然在两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重要地位。中国既是一个煤炭生产大国, 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 中国对煤炭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美国。但是伴随着中国煤炭行业红火发展的是触目惊心的矿工死难数字, 因此, 中国矿工死难数字以及死亡率必须引起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个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炭产量,能耗,矿难

参考文献

[1]、陈昌祺.安全生产与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 1995.

[2]、国务院成立山西孝义6.13矿难调查组[EB/OL].新华网, 2008-06-17.

[3]、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EB/OL].中国能源网, 2007-04-05.

紫薯产量比较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 第8篇

关键词:紫薯,产量,栽培技术

甘薯营养丰富, 在各种蔬菜中, 甘薯抗癌名列第一。紫薯是甘薯中的一种紫肉甘薯, 除含有一般甘薯的营养成分外, 由于其含有硒元素和花青素, 薯皮一般为紫色, 薯肉紫色, 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预防和治疗肿瘤和癌症, 防止心血管病等多种药用功能, 因此商品价值高, 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紫薯品种较多, 一般产量较低, 随着国内科研机构对紫薯新品种的选育, 出现一些高产品种。不同紫薯品种的适应性不同, 要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紫薯品种, 才能真正实现高产优质,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对引进的5种紫薯进行产量比较试验, 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紫薯, 并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1 产量比较试验

1.1 供试地点

试验地选在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 土壤为黄壤土, 试验地共2 000 m2, 肥力较好。

1.2 试验方法

供试紫薯为川山紫、烟紫2号、万紫56、徐紫3号和凌紫2号5个品种。试验小区面积15 m2, 3次重复, 按照随机排列区组, 每个小区长5 m、宽3 m。每小区栽3垄, 每垄栽2行, 紫薯5月15日栽植, 密度为3 500株/667 m2。5种紫薯种苗从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脱毒研究室引进。试验地栽前, 每667 m2施腐熟猪粪2 000~2 500 kg;施撒可富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硫酸钾复合肥50 kg, 生长期间没有翻蔓, 10月23日收获。收获时3行全部收获, 3次重复, 取其平均值。

1.3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紫薯鲜薯产量以万紫56最高, 平均鲜薯可达2 049.91 kg/667 m2;其次, 徐紫3号的鲜薯平均产量为1 741.76 kg/667 m2;凌紫2号的鲜薯产量平均为1 686.62 kg/667 m2, 居第3位;川山紫的鲜薯产量最低为1 325.11 kg/667 m2。从产量上看, 万紫56的产量最高, 川山紫产量最低。从薯型上看, 凌紫薯块外表有棱, 外形不美观;万紫56薯型为短纺锤形, 外观好看, 食用味道较好;徐紫3号薯型为长纺锤形, 食味与万紫56差不多, 但徐紫3号产量比万紫56低;万紫56比徐紫3号增产14.96%。因此, 从产量和薯型上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紫薯品种为万紫56, 可以进行示范推广。

2 紫薯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脱毒种苗

脱毒紫薯种苗是紫薯取得高产的基础。甘薯为无性繁殖植物, 甘薯一旦感染病毒病, 不借助专业的方法难以去除, 病毒病造成甘薯品质变劣, 薯肉色泽、干物质含量、薯型美观、营养指标都明显下降。紫薯高产栽培必须选择脱毒种苗, 并且薯苗采用高剪苗, 薯苗栽插前采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浸苗10 min用于防治黑斑病。

2.2 深翻起垄

甘薯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但是疏松的土壤对于甘薯取得高产至关重要。紫薯高产田以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透气性好, 肥力较高的沙土或沙壤土, 有机质含量1%以上为最好。起垄栽培为了增加土地与空气的接触面, 加大昼夜温差, 有利于甘薯的薯块膨大。深翻土壤30 cm深, 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3 m3, 有机肥以牛粪最好, 可以改良土壤疏松度;化肥以硫酸钾复合肥或甘薯专业复合肥50 kg, 增加5 kg生物菌肥更好。起垄种植以单行单垄最好, 垄距以75~80 cm为好, 垄高25~30 cm为好, 并且在紫薯种植田挖好排水沟, 以防紫薯生长中期雨水过大, 排水不畅。

2.3 早栽密植

甘薯生长期长达180 d, 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 紫薯种植越早越好, 河南省紫薯种植时间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即可种植,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采用地膜覆盖, 可以提早种植5~10 d, 紫薯收获时间一般为霜降前后, 但是不作为种薯的话, 可以根据实际气温, 适当延长收获。紫薯种植密度根据需求不同, 一般需要薯块大的, 选择稀植2 500株/667 m2;需求薯块小的, 可以密植到3 500株/667 m2, 甚至4 000株/667 m2。栽插方法以水平扦插法最好, 这样紫薯薯苗栽得浅, 入土各节处在土质疏松、通气性好、昼夜温差大的土层中, 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此外, 该栽植方法薯苗各节入土即可生根, 都有结薯的可能, 增加结薯数, 产量也会增加。栽插后必须浇透水, 保证紫薯栽插成活率达到100%, 如有缺苗, 及时补栽。

2.4 田间管理

紫薯栽后前期管理主要为查苗补栽、中耕除草及松土, 并且前期保证薯苗有正常水分, 干旱时适当浇水。紫薯生长中期是从封垄到茎叶生长达到高峰, 应控制旺长, 适当喷洒多效唑控制;对紫薯蔓, 坚持提蔓不翻蔓。对于田间杂草要及时拔除, 该生长期雨水较多, 要防止雨涝。紫薯生长后期8月中下旬开始, 到收获为止, 该阶段紫薯管理要以延长茎叶的功能期, 保护茎叶不早衰, 促进紫薯薯块膨大,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防早衰追肥方法为每667 m2用100倍尿素液50 kg加入500 g纯合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叶面。在甘薯整个生长期, 对于病虫害一般不需要防治。

2.5 适时收获

3种多花黑麦草品种的产量比较试验 第9篇

1 试验概况

1.1 参试品种

3个进口多花黑麦草品种分别为杰沃、绿色长廊、绿岛, 均从市场上获得。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在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蛟桥园区牧草品种基地进行, 位于南昌市北郊, 地处115°51′11"E, 28°46′29"N, 海拔43 m, 土壤为红壤, 土壤p H值为5.2。园区地势较平坦, 交通便利, 水源充沛, 日照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4次重复, 小区面积15 m2 (3 m5 m) , 行距30 cm, 条播, 播种量30 g/小区 (种子用价>80%) 。

1.4 整地与播种

精细整地, 2011年11月11日播种, 播种深度2~3 cm。

1.5 田间管理

适时进行人工松土和除草, 分蘖期及刈割后追施尿素160g/小区。为避免人为造成试验误差, 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同一管理措施 (如除草、松土、施肥等) 要求在同一天内完成, 同项管理措施无法在同一天完成时, 同一区组的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1.6 产草量测定

产草量包括第一次刈割的产量和再生草产量。选择在株高60~100cm时刈割测产, 测产时先去掉小区两侧边行, 再将余下的8行留中间4 m, 去掉两头30cm, 实测所留9.6m2的鲜草产量。根据试验实际情况, 参试的有3个品种于2012年4月16日、5月21日刈割2次。在刈割测产时, 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株高, 以此推算各品种的平均株高。

2 试验结果

2.1 品种生育期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差别不大, 主要都是以收获青茎绿叶作饲料之用。其生育期表现见表1 (测产后不再观测生育期) 。

2.2 产量表现

通过对3个品种的株高等植株生长性状调查, 显示3个品种的株高相近。杰沃的平均株高最高, 其次为绿岛、绿色长廊。杰沃的平均株高分别比绿岛、绿色长廊高5.3%.6.6%。 (见表2)

cm

共进行了二次测产, 鲜草产量见表3。测产后每个品种从4个重复中随机取约等量的草样混合 (共约1 000g) , 测定单茬草的干鲜比。根据每茬草的干鲜比 (见表4) , 计算各品种的干草产量 (见表5) 。

kg/9.6m2

%

kg/9.6m2

从表3可知, 鲜草产量以绿岛最高, 为38kg/9.6m2, 折合亩产2 640.21 kg, 较杰沃高2.2%, 较绿色长廊高25.4%。对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3个品种间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

从表4可知, 三品种的干鲜比测定结果差异不大, 品种绿岛在两次测定中, 测定值均最低。

从表5可知, 杰沃的干草产量最高, 以下依次为绿岛、绿色长廊。杰沃的干草产量为4.7kg/9.6m2, 折合亩产326.55 kg, 比绿岛高7.1%, 比绿色长廊高20.5%。对干草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3个品种间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

3 结果与讨论

3.1

对3个进口多花黑麦草品种草产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品种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鲜草产量以绿岛为最高, 干草产量以杰沃为最高, 株高以杰沃为最高。在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株高三项指标测定中, 绿色长廊均排名最后。绿岛在两次干鲜比测定值中均最低。

3.2

试验的播种时间较晚, 植株出苗不久当地即进入了寒冬低温期, 极大地影响了植株生长, 植株的生育期延后并相应缩短, 造成鲜草产量低、利用时间短、刈割次数减少。适当提前多花黑麦草的播种期, 把握好刈割的时期和株高, 对提高多花黑麦草的草产量非常重要。

3.3

产量比较范文

产量比较范文(精选9篇)产量比较 第1篇吉林省水稻按照早熟、中熟、和晚熟分成4 个组别, 4 个组别生育期分别为130d、135d和140d。3 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