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精选3篇)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第1篇
今年2月, 苏州移动联合省移动, 在苏州成功打通本地第一个Vo LTE电话。Vo LTE电话接续时延短, 基于Vo LTE技术的4G域内高清通话平均等待时间仅需2-3秒;采用50-7000Hz的AMR-WB23.85Kbps解编码, 视频通话分辨率达720p, 每秒传送30帧, 语音和图像都更加清晰真实;除了能直接拨打视频通话, 还可以在通话过程中将语音电话无缝切换为视频通话。
Vo LTE技术涉及IMS核心网、支撑系统、网络优化等多个专业领域, 是对运营商网络与通信业务的一次重大挑战。苏州移动本着“早着手、早准备、早介入”的原则, 积极联合省移动工程建设部、网络部等技术部门, 在短时间内完成苏州地区EPC设备升级、SAEGW IPV6改造、SAEGW Gx接口配置、EPC核心网与IMS核心网对接、e Node B打开Vo LTE功能等工作, 并在无线好点环境下和上行带宽保证情况下, 成功打通本地首个Vo LTE电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目的完结, 为将Vo LTE“秒通”与“高清”两大特质落到实处, 争取将呼叫接通时间缩短为1秒, 苏州移动在省移动的带领下, 开展多轮拉网测试, 并进行全程全网优化, 为进一步提升用户感知这一目标持续努力着。下一步, 苏州移动将加快完成Vo LTE的试商用, 确保通过Vo LTE网络为用户提供以“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为特征的融合通信服务。
除了Vo LTE, 苏州移动还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探索研究。从LTE到LTE-Advanced系统的演进过程中, 更宽的频谱是影响演进的重要因素, 而更快的网速也是用户选择运营商的关键。载波聚合在获取更宽频谱资源、增加网络速率、提升抗衰落能力及提高系统吞吐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很好地将多个载波聚合成一个更宽的频谱, 同时也可以把一些不连续的频谱碎片聚合到一起, 实现速率的成倍提高。
早在去年, 苏州移动就在D+F双层网的基础上进行了载波聚合测试。结果显示, 载波聚合后, 用户在商用网络中实测峰值可以稳定达到202Mbps。在载波聚合占比为100%的路段进行行驶路测, 整体速率优势明显, 可以达到94.1Mbps, 拉网测试路段在载波聚合占比约为77.4%的前提下, 拉网的平均吞吐量达到51.1Mbps。此外, 在测试过程中, 省市还协同明确了组网规范, 包括帧结构配置、连续频点设置、GROUP模式设置等。
为解决TD-LTE网络系统上下行速率不均衡的问题, 今年苏州移动联合省移动共同试点完成外场LTE上行载波聚合技术测试, 在苏州工业园区搭建D频段双载波上行载波聚合技术环境, 于全球率先开展现网LTE上行载波聚合技术实测验证工作。通过优化配置无线参数, 结合上行64QAM技术, 进一步发挥上下行时隙配置技术的灵活性;同时引入V-MIMO技术, 使基站侧的调度器以最佳配对策略灵活调度各个用户, 并选择适宜配对的UE进行配对传输, 从而在保证链路鲁棒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吞吐量。测试结果显示, 上行载波聚合技术外场吞吐量最大峰值28Mbps, 是关闭上行载波聚合技术后吞吐量最大峰值的2倍;选取近中远点, 上行速率也提升了近1倍, 达到FDD水平。
在优化人员和厂家调整好设备, 开始第一轮载波聚合测试时, 苏州移动发现有2个载波符合聚合条件, 但并未实现预期效果。苏州移动立即远程连线厂家研发人员, 但由于技术新、无先例, 研发人员一时无法解答。苏州移动网络部的陆学兵得知此事后, 带领项目成员一起查阅3GPP协议和其它国外运营商对CA技术的研究报告, 最终在文献资料中查到了原因。原来, CA载波间需要有300KHz整数倍的间隔要求, 而目前载波带宽都是20MHz, 门限无法满足要求;若改为与20MHz最接近的19.8MHz, 既满足CA载波间隔要求, 也能将带宽资源损失降到最小。由于当时CA在试点阶段, 苏州移动率先于全国最先发现了CA载波中心频点的设置问题并妥善解决。
盛晖:创新永无止境 第2篇
“近年来,铁四院在第三代火车站的设计上,实现了诸多创新。例如,实现了桥建合一、视觉导向、可选式候车、节能环保等诸多创新成果。融科技创新与绿色人文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当前,国家对铁路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铁四院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有信心把中国新一代的火车站建设的更好。”
2015年1月初,本刊记者就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开展的相关话题,赴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采访。铁四院副总建筑师盛晖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铁路建设成就的欣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新一代火车站建设的全新思考。
盛晖告诉记者,自己分管的建筑设计业务中最主要的是火车站项目,直接分管全院的铁路站房投标方案、重大建筑项目勘察设计和建筑专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众多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日趋频繁,铁四院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更是营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些显著成绩中,记者最关注铁四院在新一代火车站建设上的创新亮点。
作为诸多获奖火车站项目的总设计负责人和原创建筑方案的创作者,盛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建设的火车站,已属于我国的第三代火车站。铁四院在第三代火车站建设上,创新亮点很多。以武汉火车站为例,在武汉站的设计中,武汉站都与传统铁路客站有很大不同,实现了诸多创新与突破。综合讲有四大特点:
一是采取了桥建合一的结构形式,实现了“把火车开到房子里来的”想法。武汉站是我国第一个“桥建合一”的车站,空间立体叠合,节省用地、缩短流线。武汉站把铁路站台、车站站房、换乘广场及城市地铁等多种要素,立体地叠合在一起。这样既实现了集约化用地的目的,又缩短了旅客步行距离。正是因为运用了桥建合一的思路,所以在武汉站的建设项目上,中铁四院取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采用了视觉导向理念,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武汉站在建设时,就考虑到了要让建筑空间具有可读性,以空间透明和功能可视来引导和疏解旅客。铁四院通过建筑空间的功能可视化设计,把不同的功能区域,安排在一个视线无阻碍的共享大厅中,为旅客提供最直观的空间视觉导向。视觉导向的创新理念,增强了旅客的方位感,缓解了旅客的情绪焦躁,避免了不必要的拥抢,从而大大提高了火车站运行效率。
三是通过可选式候车的方案,实现了“零距离换乘、零时间候车”的目的。零时间候车就是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到站时间和实际需要,来选择是否进入候车室或是直接上站台登车,这可以算是国内首创。事实证明:这种“等候+通过”的旅客流线方式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零距离换乘的概念,就是旅客在换乘时,可以通过直接设置在火车站中地铁、公交、出租车等方式,便捷地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此举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四是通过多环保节能的绿色工程措施,实现了“打造绿色铁路客站”的环保的理念。武汉站在设计建设上,既采用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和材料,也运用了一些回归自然的低技术手法。在高技术方面,武汉站采用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空调、吸声材料、智能照明等技术。例如,运用光伏发电技术,解决了武汉站的用电问题。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大大降低了空调的用电能耗。
运用吸声材料,处理噪音问题。武汉站通过采用穿孔的铝管里面放置吸声材料的办法,在屋顶做了一层管帘吊顶,面积大约有十几万平方米,这种半透明的吊顶既能起到遮阳的作用,又具备装饰的效果,更能起到吸声的作用,使站内广播的声音更加清晰,以此方便了旅客。所谓低技术,就是用一些传统有效的方法解决建筑问题,以达到回归自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武汉站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布局,有效地解决采光、通风和空调负荷等问题。例如,武汉站在高架候车层的设计上,划出了一个较大的无空调的通过空间,通过高大空间不同部位开窗,利用气压高差拔风原理和引进阳光的办法,来满足舒适性的问题。仅此一点,就比同等规模的车站减少了1/3以上的空调负荷。
点燃创新之火
谈到铁四院未来在第四代火车站建设上的构想,盛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思考:第四代现代化的火车站,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火车站,又应该朝那个方向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那里?
在盛晖看来,当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老火车站,可以算是第一代火车站的经典。第一代火车站是城市的大门,它展示的是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一代火车站在建设布局的设计上,只是简单地将站台、站房及广场这三个要素,在一个平面上平铺开来,第一代火车站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铁路从无到有的自豪,其象征意义更大。
八十年代后,以上海站为典型代表的第二代火车站开始出现。一大特色是高架候车、南北开口。也就是说,第二代火车站已经开始考虑到旅客流线等效率问题。但是,第二代火车站限于运输能力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在提高服务效率与提升服务质量上,创新性的亮点不多。
2000年后,中国高铁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第三代火车站也应运而生,第三代火车站在运行效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及建筑形象等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大量高新技术的运用,让第三代火车站一改传统火车站的形象,并且极大地刷新了人们对传统火车站形象的理解。可以说,第三代火车站更加以人为本,把最好最大的空间留给了旅客,人们的出行效率、旅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各种配套交通换乘设施紧密衔接,火车站第一次从城市大门转变成了城市对内对外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尽管第三代火车站在效率与服务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着眼未来,第三代火车站在建设设计上,仍然存在着城市区域被分割、交通和景观受影响、土地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等诸多现象与问题,而最要害的问题是,车站入不敷出,无力维持高标准高质量服务所需的巨额运营费用,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美好服务理念大打折扣。这就为第四代火车站的构建,提出了新课题。
盛晖说:“目前,在新一代铁路项目的开发政策上,国家的支持力度很大。如何利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招拍挂、土地可以变性、可以分层确权、土地不占各省指标等好政策,开发建设好新一代火车站,而不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这就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铁四院的第三代火车站建设是一个个传奇,更是一项项大手笔的经典杰作。铁四院的创新之火,已被盛晖点燃。走在创新的路上,盛晖与铁四院会有怎样的辉煌未来?记者无法想像。
因为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无止境,卓越至永恒 第3篇
2009年初,Lighthouse(兆光科技)为武汉赛马场设计和安装的巨型480平方米LED屏幕,采用的是250块P12-ER12毫米增强分辨率LED显示面板,并外配三套LIP-HD和Pro-HD高清处理器。该项目的安装过程中,Lighthouse(兆光科技)克服了包括气候多变、时间紧迫在内的诸多挑战。在固定LED屏幕安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Lighthouse(兆光科技)排除了天气不利因素对显示性能的干扰。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Lighthouse(兆光科技)完成了包括屏幕安裝、框架搭建、供电系统、通风装置等的整体安装,充分实现了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承诺,并赢得了客户的高度满意。
2009年3月2日,中国上海——全球领先的LED显示解决方案供应商Lighthouse(兆光科技)宣布,该公司为上海火车站提供的大型户外LED显示解决方案顺利通过09春运大考验。同时,这套设计独特、功能齐备的LED显示解决方案也为火车站的营运带来了新思路。Lighthouse(兆光科技)在中国LED大屏幕市场的领先地位也进一步得以巩固。
此次上海火车站项目的安装,也是Lighthouse(兆光科技)将国际经验和中国本土运营机制完美融合的成功范例。该项目由Lighthouse(兆光科技)和上海壹点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壹点传媒)共同策划安装的。
今年Lighthouse(兆光科技)推出全新的HELIOS(High Efficiency LED Informative Operations System)高效LED信息操作系统。这款功能强大,高效先进的LED显示系统,可以帮助用户更轻松高效地方管理影像信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户内户外场所。
本着对技术不断创新的理念,他们推出的全新HELIOS高效率LED信息操作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沟通与信息分享平台。其发布的首款HELIOS产品为SF6-SVP 双面显示屏。该显示屏采用双面显示设计,其中一面可用于显示高分辨率数码影像,另一面可用于显示背光式海报。SF6-SVPLED显示屏采用6毫米像素间距, 拥有3000尼特亮度,并可对动态内容进行循环显示,从而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营成本。该显示屏适合安装在观光景点、人流高密度区域,以及高流量公路附近。HELIOS还具有内置扬声器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卓越的多媒体广告视频体验。超强的分辨率、高亮度、耐用防水设计等诸多特色使得HELIOS的确成为户内户外广告应用的全新选择。
此外,HELIOS采用简单易用的即插即用式安装,可随客户需求而调整的动态版面设计,内嵌编制目录表与播放管理器,以及即时信息发布功能。用户可完全掌控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决定发布信息形式。此外,“无限制网络扩展”功能可以确保HELIOS随用户业务的增长而不断扩展。在研发方面的不断进取是巩固Lighthouse(兆光科技)在LED显示领域的现有优势,并成功迈入新市场的重要推动力。HELIOS的推出正是Lighthouse(兆光科技)不断进取的明证,同时,Lighthouse(兆光科技)人定将继续努力,帮助用户创造更强大、更长久的品牌影响力。
从技术研发、生产测试到现场服务以及售后维护,每一名Lighthouse(兆光科技)员工都以客户的信任与赞许作为前行的动力。新近推出的高效率LED信息操作系统HELIOS开创了多项业界领先技术,相信更多的客户很快就会体验到它的卓越性能。此外,您也许已经察觉到Lighthouse(兆光科技)的网站正在发生着变化。全新的界面将更加符合客户的浏览阅读习惯,产品信息的搜寻更加快速精准。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