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精选11篇)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第1篇

江间作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江间作(其一)

潘大临[注]

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罗浮南斗外,黔府若何边?

【注】潘大临:黄州(今湖北黄冈)人,早年应试不第。善诗文,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才十分赞赏。诗中“罗浮”指广东罗浮山,当时苏轼被贬在此;“黔府”指四川彭水,当时黄庭坚被贬在此。

(1)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14.

(1)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江流浩荡、山水相连的优美画面。(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起笔便把视线投向烟斜雾横的远方:白色的水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很快便消失在远处的雾霭之中。诗人乘一叶扁舟迎着微风从流飘荡,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青山延绵不断直连武昌(鄂州)。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境界开阔。(2分,意思对即可)

(2)①颈联写日月高悬终古不变,而光阴则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时光易逝、功名未成的怅惋。(2分,意思对即可)②尾联写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表达了对苏轼、黄庭坚两位师友的怀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第2篇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第3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 凭高酹洒, 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

2.下阙写遥望长安, 期待得到胜利,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解答

第一, 看词的题目。本词只有词牌名《秋波媚》, 无题目。词牌一般只反映词的格律要求, 不涉及思想内容, 故略去不看。

第二, 了解作者。陆游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 是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古代诗人, 他生活在南宋, 经历特别。古诗的鉴赏方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并且问题一要求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在理解本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陆游主张抗金, 终身为之奋斗, 基本不得重用, 临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之心同南宋偏安一隅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第三, 读小序及注释。本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地点、行为。词后的注交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这个注解要同诗人经历联系起来。陆游主张抗金, 但大多数时候是被闲置不用, 而此词写作时词人正在抗金前线, 正是得志之时, 心情的愉悦可想而知。

第四, 品词句。上阙的角声和烽火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词人却在登高喝酒赏乐, 悠哉悠哉, 照应了小序。词人眺望金人占领下的长安, 兴致勃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这样表现的将领, 不是“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定失败的浑蛋就是胸有成竹胜利在望的潇洒帅才。陆游是后者。上阙中有明显体现感情的字眼“悲”“哀”, 那上阙有悲伤之情吗?这当然是有的, 宋王朝大部分领土被金人占领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悲伤呢?但现在收复失地的愿望就要兑现了, 又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概括起来, 上阙主要表达了词人收复长安在望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阙深化了喜悦之情。词人将自己的喜悦之情迁移到眺望的景物上, 长安南山上的月亮多情地将笼罩在长安上的暮云推开, 使长安一片晴空;灞桥的烟柳, 美丽的曲江, 精致的亭台楼阁, 好像知道我将去观赏她们, 特地等着我的到来。从表现手法上看, 下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也可认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上下阙合起来看, 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本首词后的两个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的步骤和条理。参考答案如下:

第1题: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阙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南山登高击筑, 凭高洒酒的情景, 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第2题:用了移情 (或寓情于景或拟人或想象) 的手法。词人先移情于南山之月, 把无情的自然之物———月, 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暮云推开, 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 南山之月好像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词人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 曲江池台, 想象他们也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军归来。这种手法的运用, 增加了词的韵味。

参考文献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阅读  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8-01

审题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一般提到审题,绝大部分学生或者教师首先想到的是作文的审题,对于诗歌鉴赏以及阅读的审题不太重视,导致在面对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时候出现严重错误。所以,高中生要避免这种错误就必须加强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审题能力训练。

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常见审题问题

1.1看错题目

好多学生为了节省做题的时间,在做题的时候急急忙忙对题目扫描一下,这导致看错题目的现象经常出现。比如:作者对于桃花表现出极大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感在作者赏花时表现的尤为突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对赏花的感受经历拿几个阶段的不同。此题针对的是“赏花”感受,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看成是对花的感受,最终引发错误。

1.2漏掉重要信息

漏掉重要信息在高中学生诗歌鉴赏阅读审题时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将重要的信息漏掉。例如,《故都的秋》中有一道题目要求结合文章阐述作者的情感,此题的重点是结合文章,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将结合文章这重要信息漏掉,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凭借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1.3重要语句意思理解不够

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也与学生粗心大意有关,但其实更多的是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赶,另一方面又要深度思考,学生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愿深入思考,造成审题审偏,导致答题错误。

2.日常教学审题训练

2.1强调文章主题

不管是面对诗歌鉴赏还是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审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加强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训练需要依靠平时大量的阅读来完成。学生在每次自主进行阅读的时候,阅读完成自己脑海里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反复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越来越有把握,从而有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2.2重点理解中心语句

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文章中涉及到中心内容的句子用笔打上记号,这样在阅读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记号看到作者大致的思想变化过程。如果在题目中涉及到情感变化、思想变化等词语的时候也可以划线提醒。

2.3提高细节练习

在平常的考试或者训练当中,经常碰到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当中出现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比如经常出现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这里面出现“主要”两个字,可能文章中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一般来讲主要想表达的是重中之重,学生应该抓住主要两个字,并结合文章实际进行答题。

2.4注重题干检查

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注意返回题目去检查,看看自己的答题结果是否和题干的意思有差入,这时候的检查心理处于一种放送状态,若有错误可以很快的检查出来。

3.诗歌鉴赏与阅读解题策略

3.1诗歌鉴赏解题要点

诗歌鉴赏一般来讲主要涉及到古诗词比较多,相对来讲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要点对于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有很好的提高。

3.1.1重视标题理解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说明题目在文章中地位是多美重要。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标题,先把标题理解透彻,不要盲目地去答题,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3.1.2以作者和注释信息为依据

一般诗歌鉴赏中都会有作者简介以及词语注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作者信息以及注释信息,这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意义重大。

3.2阅读解题要点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重复阅读文章内容,另一点是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3.2.1通读文章一遍以上

阅读理解文章一般都比较长,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进行重复阅读,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在下一次的阅读中加以理解。

3.2.2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题干提示了答题的范围并且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所以在解题的时候根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返回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4.结语

诗歌鉴赏和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和阅读学习的时候审题能力又是他们能否学好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审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娴.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第5篇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目: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词中又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官前后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指贬谪之地。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③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问题:A、用诗中词语填空:首联说自己谪居在____________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____________了。

B、简答:颔联说自己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掉念而已。接下去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颈联两句诗,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们以何种新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有几种写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

1、“何当”照应上文的_____________字。另

2、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 ~ 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就是_____________“青春”指______________。

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____________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_____________对。

3、这首唐诗以___________为背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 1~ 3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中“暝”字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暝”意思相同。

2、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绘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寄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八、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1、“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 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3、这首词着一“ ”字贯穿全篇,大有曹操“ ”的气概,而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的悲伤感叹,实属 派的典范词篇之一。

九、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1-3题。[中吕]卖花生·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 写 相争的历史。

2、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情调,“长叹”中包含着 的复杂感情。

十、阅读无名氏的《金缕衣》,回答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作者把“金缕衣”与“少年时”相对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折花”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本诗的反复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概括首两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是典型的前两句__________,三、四句_______________。(填表达手法)

2、请欣赏前两句描写的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唐人赠别诗中,大多是凄清缠绵、徘徊留连的作品,然而本诗却别具一格。(谈谈它的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________”(一个字)字。

2、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早梅__________________。

3、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一树寒梅独开的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句回应了_______________。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字;写出诗人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

参考答案

一、1、胸怀开朗、淡泊旷达、平淡闲适的人生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冒着风雨漫 步旅途时的任其自然,乃是平生惯常经历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意蕴丰富,写出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坦荡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

二、略

三、1、一二句用典(传说)抒情,三四句用典(叙事)抒情,五六句借景抒情,七八句借象征抒情。

2、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者报国无门。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进见皇上。另

1、“问”。另

2、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另

3、身在此地写想彼地之思此地,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两者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而“期 ”与“巴山雨”的两见重出,用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确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往复。

四、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

2、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五、1、①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②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

2、表示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

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哀愁。

六、1、回头看 春季

2、地名 流水

3、安史之乱 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

七、1、日暮或傍晚

2、静 动 声 色

3、诗有画 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八、1、看孙郎,亲射虎为酬答满城人相随的盛意,我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好好地在猎场上表现一番

2、挽弓劲射的英雄

3、狂 横槊赋诗 人生如梦 豪放

九、1、霸王别姬或虞姬自刎 楚汉

2、直抒胸臆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

3、直抒 胸臆沉郁悲凉 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十、1、“金楼”指华丽贵重之物,“少年时”指青春光阴。相对是为了说明青春的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辜负了大好青春,行乐须及春。(与及时行乐不同)

3、劝君:对白语气,致意勤。惜:珍惜。两个惜中又有变化,强调须惜青春时光。“花”象征青春、欢爱。析:指享受。四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之意。

十一、1、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2、“可怜”句紧承前义,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十二、1、写景;议论、抒情。

2、日暮黄昏,且又在大雪纷飞,在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

3、三、四句在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实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4、慷慨悲歌,豪放健美的色彩。

十三、1、早。

2、凌寒独开的丰姿。

3、环境;近水。

重阳采桑子的诗歌解释 第6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蜀道难》的阅读训练题 第7篇

《蜀道难》的阅读训练题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 ) 秦塞( ) 石栈( )猿猱(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吮血( )

扪参( )( )峥嵘( )( ) 咨嗟( )( )

号古木( )

参考答案: fú sài zhàn náo yī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shǔn

mén shēn zhēng róng zī jiē há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考答案:D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①危乎高哉 ( ) ②不与秦塞通人烟 ( )

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 ) 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 ( ) ⑥锦城虽云乐 ( )

(2)

①难于上青天 ( ) ②开国何茫然 ( )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 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 )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 )

③砯崖转石万壑雷 ( )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 )

参考答案:

(1)①高高耸 ②山川险要的地方 ③横渡横穿 ④回转掉头 ⑤距离 ⑥享乐

(2)①比 ②多么 ③尚且 ④只 ⑤为什么

(3)①为……发愁 ②使……凋谢 ③使……滚动 ④向西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参考答案:D

【合作探究】

1.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从形式上看,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提示:可以要学生找出每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它叙述了什么内容?又描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板书设计: 蜀道之高(难行) 来历:神话 传说

高峻:反衬夸张 虚:神幻(奇特想象)

蜀道之险(可畏) 悲鸟子规:号 愁 凋

绝壁飞瀑:万壑雷 实:胆寒(自然环境)

阅读题解题训练方略 第8篇

这里介绍本人的做法,多年试下来,自我感觉不错。

整个阅读脉络可用“读”、“思”、“写”三字涵盖,它反映了阅读解题的全过程。详见下图所示:

下面主要从设计意图方面对这张图作一些阐述:

总体来看,读——思——写,步骤清楚,表述简洁,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不至于面对阅读题束手无策;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任务,操作性强,目的明确,学生可以照单去做,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不晓水底深浅。整张图揭示了阅读的路径、阶段、任务、方法、思考重点、解题要求,只要教师训练得法,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也就不在话下。

具体来看,首先阅读之重理应在“读”,这是我们不该丢弃的。读是为了走进文本,通过静心阅读,更好地整体感知原文。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原文尚未读透,就急吼吼地去看题目,以为这样可以争得时间,其结果适得其反,一是因为未能读懂原文,遇到题目后还得不断回去找答案,不但不省时,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二是因为对原文没有整体把握好,答题就会出现诸如“张冠李戴”、“有眼不识泰山”、“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低级错误,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从未读过的文章,一定要读两遍,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体感知”这个环节。

第一遍精读,就是全文一字不落地照读,以期能在看到题目后一下子找到答题范围,搜索到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目的是读完后学生要思考全文内容,不一定要明确概括,但脑子中必须要有一个思维沉淀的过程。这一遍下来,学生大致了解了内容,也可初步进入阅读状态。

第二遍略读,或叫跳读,就是以段为单位读,任务是确立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段,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进而明确它的中心。把握了中心,也就把握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因为细究起来,高质量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具体到每一个词、句子、细节等都要落实到中心的,这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根本。

两遍默读,最终目的还是为下面学生解答阅读题提供相关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读”而不思则“罔”,“思”是阅读必需的方式。阅读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或叫障碍)最多,因为他要开始面对具体的阅读题目并找到思考的路径,许多学生往往在此被难倒。

“思”阶段就是要为学生在解题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知道如何想,如何寻找到目标,并使思维更科学更理性也更实用。

置于语境: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解题方式就是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应该说,阅读题百分之七十的直接答案或间接答案(答案线索)都可通过此法找到,这是我在研究了大量的题目后得到的结论。

结合中心:结合中心思考则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或忘却的常用方式。因为只要是优秀作品,它的每部分、每个段落乃至词句都应是围绕中心而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那么从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落脚点,起码回答是对路子的。

如果说上两种方式还是我们老师经常传授的,那么,下面三种则是许多老师不太在意或不会提起的。

揣摩意图:学生如果运用上两种方式尚未想出答案,别着急,还有办法等着。揣摩作者意图,揣摩出题人意图,两者有时重叠,有时又可以分开。这是又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人顿生“东边不亮西边亮”后的惊喜。从作者和出题人立场开发出新思路,简直是打开了他们的心窝,也打开了学生另一扇思索大门。想一想:作者干嘛用这个词?干嘛用这个写法?干嘛要重复强调?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直达目的!

体验情境:如果学生还是愁眉紧锁百思不得其解,不要紧,让他放下做大学问的架子,走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环境合影,与场面相融,让文中描写的画面立体、活动地再现眼前,甚至我就是那个人物,我就在情景中,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设身处地去细细体验,所要的答案也许就纷纷出炉了。

加强联系:如果学生依然灰心丧气一脸茫然甚至近乎绝望,那确实难为你了,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他再从文本情境中跳出来,不妨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点,想想與此处有联系的东西:学过的课文能否帮我?课堂记忆能否助我?知识积累能否管用?生活经验能否启示?有时思路展开了,境界提高了,眼光放远了,灵感也就闪现了。

“条条道路通罗马”,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多侧面思考问题,那些因各种因素产生的思维障碍不也就容易消除了吗?

第三,如果说“读”是“思”的必要准备,那么“写”就是“思”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写”,也就看不到“思”。因此,“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思”的成果。

为了让“思”完美呈现,“写”就得步步走实,尽心尽力。

捕捉灵感:当思维闪出灵感的火花时,学生必须意识到“思”仍未结束,还需继续行使职责。当用心体会后用词语的缰绳及时套住转瞬即逝的灵感飞马时,就意味着语言已经捕捉到思考的成果,“写”方才算登场,而且这只是第一步,不过少了这一步,答案不是隐藏着出不来,就是出来了又丢失,说不定学生还会被老师误解为“不动脑”,可见这初步“写”的重要性。

准确表达:第二步,依然是要“写”自己的思考,只不过刚才是快捷,现在却要稳重得多,因为光用简短的词语来回答,老师一定批之为简单、含糊、表达不力,只有慢慢品味,认真整理思想,细细组织语言,答案才能更清晰、更完整、更符合答点。以“写”促“思”,使思更出色,就是这两步的真正意图。

多点阐释:许多学生到了此步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老师不完整、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会思考的帽子又该扣过来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第三步,换换角度,变变方式,挖挖深度,多方面思索,多方面阐释,让老师面对答案时由衷地叹服:“非常全面”。

零碎地教给学生阅读的小技巧显然太小家子气,那是不能解决他们阅读中的根本问题的。只有从阅读方式方法层面上系统而实在地进行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掌握住阅读技巧,摸索到阅读规律,才有可能使他们消除阅读思维障碍并走进自由的阅读王国。

天上的街市阅读训练题 第9篇

2.“/”表示朗读的节奏;下划线表示朗读的重音。下面四组中朗读节奏和重音标示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B.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D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这首诗有写实,但更多的是想象,请指出诗中的想象部分。(3分)

4.想象部分是用哪个字来统领的?(2分)

5.想象的东西诗人却说得很肯定,说得似乎确有其事,请说说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阅读题指导及诗歌性阅读题 第10篇

一、明确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2 联系语境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难)3学会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概括文章所讲内容的要点.5能读懂短文内容,回答文后所提问题(内容探究).6 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并能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7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难)

8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达到以下要求: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叙事性文章――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细节,说出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9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思结合、用心感受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疏理题型及相应的指导。

了解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

(一)积累性题目 拼音及与拼音相关的题。(靠平时的积累)词语的改错、词语搭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3 在文中找近、反义词或直接写出近反义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能够“瞻前顾后”理解词语。)

5按要求收集词语或句子。(勾画或抄写,注意线条的要求。文中或是自己的积累)

(二)理解性题目 1划分段落层次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组合顺序划分: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转折式、因果式。)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4 文章的叙述要点、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按地点空间变换的顺序写。(方位顺序)(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6)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即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来写)

不仅能说出是什么顺序,更重的是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了哪几个要点。5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型多为判断题、选择、填空和勾画题居多,甚至结合感情朗读的把握来考,直接写思想情感的题较少。说到感情朗读,应指导揣摩什么样的情感应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节奏来体现。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思想感情。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这类题目也含重点句的理解。(3)分析题目抓思想感情。

4、补白类题目。(应训练学生对文章空白的前后乃至全文把握后进行补充。)

(三)领悟运用类题目

(1)文章或某个句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体会感受类题目)。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是要将文章与自己的学习、做人、生活等进行联系来谈。感受类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现实。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严格地讲是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的。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总的来说,“表达方式”应当为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小学阶段所说的表达方法,其实是指表现手法,即: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顺叙(各种顺序)、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反衬、渲染、虚实结合(现实与联想)、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前后照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具体还应看什么文体,如说明文,则有介绍、描述、分类、对比、比喻、举例、数字等方法。

A、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小学阶段一般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此外还有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B、过渡和照应句的勾画乃至作用。(3)句式仿写及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对偶、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借代等。句子仿写要训练学生学习分析原句特征,如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某词重复运用多次以突出事物某一特点,属于某种关联复句等。

诗歌的阅读理解题

一、冰心的诗歌之一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问题: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作者将 和 进行对比,将、与 关联,、和 关联,告诉我们,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长发展,也应该经过自己的奋斗和牺牲。

之二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问题:

孤芳自赏的意思是,这里比喻。

“墙角”是花的生长环境,可见恶劣:“孤芳自赏”可见花的骄傲。本诗运用 的修辞手法,告诫我们。

冰心的诗总能借一草一木向我们阐述深刻的道理,读了《墙角的花》之后,请仿写一首像这样小诗:

之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 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五、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七、阅读《祈》(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诗歌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之九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再提高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十、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 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 如今,心内太复杂,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2、请按“,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高三英语阅读题训练题 第11篇

The Great Barn Adventure

One morning when I was 11, I explored the town’s abandoned round grain barn(谷仓). I found a chained sliding door that was wide enough for me to pass through.

Inside, there was a heavy smell of dead mice in the dark. After my eyes adjusted, I noticed a shaft (升降机井) that rose all the way to the top of the barn. On one side was a one-man elevator with a long rope and roller.

I stepped onto the platform and gave the rope a drag and the elevator began sliding up the shaft, but stopped halfway. After a brief panic attack, I noticed holes in the wall at regular intervals, forming a ladder. For reasons known only to an 11-year-old, I decided it would be better to go up than down. So, with shaking hands, I began climbing the wall.

After what seemed like forever, I reached the top of the shaft. I stood up, dusted myself off and foundabsolutely nothing of interest. It was just an empty room with a ladder leading up to the roof. I climbed all the way up here for this? Then I noticed a fire extinguisher(灭火器),which I’d always wanted to shoot off. So this was the chance of a lifetime. I tried it, and, much to my surprise, the thing worked! It shot out a thick cloud of powder that instantly filled the room. I couldn’t breathe. I was going to choke to death, and they’d probably never even find my body.

Luckily, I remembered the ladder to the roof. I climbed up, popped the straw roof and saw a bright blue sky.

I suddenly realized the dust and powder pouring out of the top could draw attention. So when the dust had settled, I climbed down and slipped out of the chained door. I’m not sure if I was more excited about being alive or about not being caught, but I ran all the way back home.

56. When the author got inside the barn, he _______.

A. noticed a man on the elevator

B. opened the chained sliding door

C. saw many dead mice in the dark

D. found a shaft leading to the top

5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author’s adventure?

a. The elevator stopped halfway.

b. He entered the round grain barn.

c. He climbed to the top of the shaft.

d. He found a fire extinguisher and shot it off.

A. b-a-c-d B. a-c-b-d C. c-a-d-b D. b-c-a-d

58. After getting out of the chained door, the author might feel _______.

A. inspired B. relieved C. surprised D. disappointed

59.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the author was probably a boy full of _______.

A. passions B. dreams C. curiosity D. imagination

训练题二:

A

Wikipedia: The Online Know-It-All

If you want to find out a piece of information about anything, the best place to search for it is Wikipedia. The name “Wikipedia” is from the Hawaiian word wiki, meaning “quick”. This online encyclopedia (百科全书) is written by thous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yone with Internet access can write, add or make changes to Wikipedia articles if he or she finds it incorrect or not well written. In this way, people who know a lot about a certain subject can write about it even if they are not university professors. But contributions cannot damage Wikipedia because many experienced editors are watching pages and techies (技术专家) can write editing programs to keep track of or correct bad edits. Where there are disagreements on how to present facts, editors work together to arrive at an article that fairly represents current expert opinion on the subject.

Wikipedi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paper-based reference sources in important ways. Unlike printed encyclopedias, it is continually created and updated, with articles on historic events appearing within minutes, rather than months or years.

What’s more, Wikipedia includes articles written in about 285 languages. This fact makes it one of the few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 that are truly international. It was started in by Larry Sanger and Jimmy Wales, as a free online English-language encyclopedia project. Since its creation, it has grown rapidly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reference websites, attracting nearly 500 million unique visitors monthly. There are more than 77,000 active contributors working on more than 22,000,000 articl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s of today, there are 4,396,866 articles in English.

So, if you are looking for some information, why not try Wikipedia? It’s free, multilingual,and informative.

5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is Wikipedia?

A. A free website encyclopedia.B. A computer game.

C. A free encyclopedia in book form.D. An online university.

57.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__.

A. Wikipedia catches a wide audience

B. Wikipedia only charges users a small fee

C. incorrect editions might do great harm to Wikipedia

D. it will take long to update the information on Wikipedia

58. Where can we probably read the passage?

A. In a story book.B. In a research report.

C. In a science magazine.D. In a travel brochure.

训练三:

“Thanks for coming,” Everett said, shaking hands with Mr. Hanson, the town councillor(议员).

“I’m curious about the ideas in your letter.” Mr. Hanson nodded toward the parking lot near where they stood. “Please tell me more.”

Everett took a deep breath. “Ever since the school closed two years ago, this area has become worse. But if we clean up the litter and repair the fence, it will be a great place for a skateboard park.” Mr. Hanson scanned the broken concrete, nodding. “The old school is being adapted to a community arts centre. This area could become a vital part of the neighbourhood again.”

“Here’s a picture of a skateboard park in another town. Look how busy it is.” Everett was relieved that the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seemed receptive to the idea. Mr. Hanson studied the photograph, and then asked, “If town council provides the money, how will you and your friends contribute?” Everett felt optimistic now. “We’ll help design and build the ramps(坡道). More experienced boarders could give lessons to raise money!” Everett’s voice was enthusiastic.

However, Mr. Hanson said, “We’ll still need parking spaces, and the neighbours will not like late-night noise. They might worry about the crime of deliberately damaging public property and.”

“The skateboard park would use only the back corner, which isn’t near any houses. Since young people already hang out here, why not give them something fun and physically active to do in their free time?” The lines over Mr. Hanson’s forehead unwrinkled(舒展), and Everett’s hopes rose again. “If everyone works together,” Everett thought, “maybe this idea will become reality.”

56. Where were Everett and Mr. Hanson talking?

A. In the city hall.B. Outside a park.

C. Near the parking lot. D. In the art centre.

57. Everett was trying to persuade Mr. Hanson to _____.

A. beautify the neighbourhood

B. cut the area of the parking lot

C. build an art centre for children

D. provide money for a skateboard park

58. How did Mr. Hanson finally feel about Everett’s suggestion?

A. Curious. B. Hopeful.C. Enthusiastic.D. Receptive.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精选11篇)采桑子的诗歌阅读训练题 第1篇江间作的诗歌阅读训练题江间作(其一)潘大临[注]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