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始治疗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初始治疗范文(精选10篇)

初始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房颤患者 (包括瓣膜病房颤和非瓣膜病房颤) 190例, 年龄58~81岁, 平均 (62.5±9.7) 岁, 其中男102例, 女88例。所有患者均为持续性房颤、长期出血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对于非瓣膜病房颤需使用CHAD2评分 (近期心力衰竭1分, 高血压病1分, 年龄≥75岁1分, 糖尿病1分, 血栓栓塞病史2分) 对于CHAD2评分≥2分患者, 并排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近1个月内急性心梗, 近1年内冠脉搭桥和近6个月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 , 严重肝肾疾病、颅内出血史、妊娠和其他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 对华法林过敏等华法林禁忌证。

1.2 相关定义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 d, 非自限性, 长期持续性指房颤持续时间≥1年, 患者有转复愿望。永久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1年, 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无转复愿望。达到稳定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指华法林剂量经调整后, 患者服用某以剂量时, 能使INR稳定维持于2.0~3.0;INR增高:指服用华法林后INR值升高>3.0。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5 mg (A组) 95例和5.0mg (B组) 95例, 其他服用药物均为不影响华法林代谢药物, 并告知患者禁止服用影响华法林代谢食物, 两组患者均服用调整剂量的华法林使INR维持于2.0~3.0之间进行抗凝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基线血常规生化分析 (包括肝肾功能) , 随访3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达稳定INR所需时间、INR增高、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 (包括缺血性卒中/TIA脑出血, 其他系统栓塞/出血) , 脑卒中需经头颅CT或MRI确诊。应用华法林前先测定INR, 初始剂量分别为2.5 mg/d和5.0 mg/d, 每周监测INR 2次, 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每次以0.625 mg和1.25 mg为最小调整单位, 使INR稳定在2.0~3.0之间。INR达目标剂量后每周监测一次, 第一个月后每月监测一次至试验结束。如遇出血或其他可能影响INR水平的情况, 随时监测凝血指标。

1.4 基线特征

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服药情况等基线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消化道溃疡及脑卒中史) 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基线特征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和B组华法林的平均剂量分别 (2.50±1.25) mg和 (2.50±1.87) mg,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期间, 两组患者的血象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 亦无死亡发生。A组达目标剂量INR所需时间与B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INR增高发生次数显著低于B组 (P<0.05) 。A组无主要出血/血栓事件发生, B组发生1例脑卒中和12例发生轻微出血 (牙龈/鼻腔出血、皮肤淤斑和血尿) , 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均减轻或消失,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房颤患者由于不规则的心房激动可以引起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郁滞, 使血流动力学异常, 并可激活血小板, 损伤心房内皮细胞, 使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凝血系统活性增强, 抗凝活性下降, 最终使心房内形成血栓, 栓子随着血液流动, 导致栓塞并发症发生, 最常见为脑栓塞, 其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抗凝药物是当今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最可靠的方法。达目标剂量的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4%, 疗效优于单用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 以2.5 mg和5.0 mg不同初始剂量对患者达目标INR所需时间、INR增高发生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结果表明华法林以5.0 mg较大剂量起始时, 达INR目标剂量所需时间与2.5 mg起始剂量相似, 但INR增高发生率显著增大, 轻微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2.5 mg和5.0 mg起始剂量均未出血主要出血事件, 但5.0 mg组发生1例脑栓塞, 发生于服用华法林第2天, 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 华法林抗栓作用有赖于凝血酶原的明显下降, 其半衰期约72 h, 因此口服华法林真正起作用至少需要3 d。该患者于第2天出现脑栓塞, 可能为华法林未达抗凝作用峰值, 因此华法林不易用于急性抗栓治疗。 (2) 高的初始剂量反而使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减少和迅速清除, 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诱发脑栓塞发生。以上结果表明, 卒中高危患者同时也是出血高危患者, 基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考虑, 2.5 mg起始剂量可能更安全。

既往无华法林应用史, 初次开始华法林治疗早期出血发生率较高, 特别是前90 d是出血高发期[4]。对于开始应用华法林患者需加强监测凝血指标, 2005年4月27日, 卫生部公布房颤抗栓治疗最新研究结果: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 但应严密监测, 避免INR超过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 表明国人应用华法林的有效性和抗凝强度与国外一致[5]。这为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受多种药物和食物的影响, 年龄、性别、遗传、并存疾病、联合用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华法林发挥作用, 因检测麻烦, 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包括频繁抽血) 均影响患者从华法林治疗中获得益处, 因此其应用的初始剂量非常重要, 初始剂量过大, 其达目标INR可能较快, 但其出血风险亦增大, 即使无严重致命的颅内出血, 亦可导致患者拒绝使用华法林。初始剂量过小, 达目标INR可能需要时间更长, 因此抽血次数可增加, 会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且患者达标前空白期过长, 易引起血栓风险, 但出血风险减低, INR过高机会小。

综上所述, 该研究表明, 对于我国房颤患者, 华法林应用2.5 mg作为初始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与5.0 mg初始剂量相比, 疗效相似而发生出血风险和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减少, 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因此2.5 mg初始剂量可能是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最佳初始剂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

[2]Wolf P A, Abbott R D, Kannel W B.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the Framingham Study[J].Stroke, 1991, 22 (8) :983-988.

[3]马长生.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误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 (10) :729-733.

[4]Hylek E M, Evans M C, Shea C, et al.Major Hemorrhage and tolerability of warfarin in the first year therapy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07, 115 (21) :2689-2696.

创业初始的迷惑 第2篇

赵小岑是朱江在2013年3月为美微传媒聘请的律师。他相对美微的员工而言,比较独立,但又无比贴近这个组织,所以,赵小岑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朱江和美微传媒的旁观者。

赵小岑对朱江管理风格的评价是:“想法层出不穷,但经常让员工捉摸不定。他很少给员工实质性、具体的建议,而大都是让他们看着摸索,但员工真的做错了,他的精神头就来了。所以,田晓丽对朱江和美微传媒极其重要,她经常要当朱江和员工,甚至也包括股东、合作伙伴的润滑剂。”

所以,黄欢觉得朱江不会管理团队,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分歧充斥在一个创业团队里,非常可怕。因为对创业团队来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方向本身都没那么重要,而摇摆和分歧,却是最大的杀手。

所以,黄欢和朱江一定会分开。不存在谁对谁错,现实使然。

不过,这个话题并不会到此结束,因为赵小岑的看法也许也只是一家之言。比如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田晓丽为什么一直不离不弃地跟着朱江?

田晓丽对赵小岑对朱江管理风格评价的评价是:“其实,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吧。从我的角度看,朱江这种鼓励员工去试错,给我们足够空间做事儿的风格还挺好,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成长。”

有时候,屁股(指位置)决定脑袋这句话,虽然听着粗俗,但的确有一定道理。

朱江、黄欢、赵小岑、田晓丽,这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以及想法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在描述上述事件时,颇有点罗生门的味道,但其实这里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也不存在什么深奥的管理命题和逻辑。朱江自己对创业、找人的感悟就可以总结了:

创业做事情,没有什么现成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亏你都要去吃一遍,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我在成立美微传媒,刚开始做招聘的时候,我也想和在爱奇艺的时候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但如果这个样子,根本招聘不到人,没人愿意跟着你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创业者干。所以后来我彻底明白了,这就是命运决定的,你正好碰到一个人,他愿意跟着你走、跟着你干,事儿就成了。不然就成不了。

这不仅仅是朱江的感悟,也是许许多多创业者的感悟,成功真的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和努力,加上运气和机遇。

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黄欢离开后,受到一定刺激的朱江加速在8月份就把公司注册了下来,这时候公司的管理层就剩下了朱江和杜子建。应该说,从朱江的切身利益而言,杜子建是个比黄欢更靠谱的合伙人,因为他很懂分寸,不太轻易跨界指导朱江的工作。但两个人的合作也没持续多久。

2012年10月,朱江发起第一次众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影响,他马上接到了杜子建的电话。杜子建告诉朱江,很多朋友,包括政法大学的黄震教授都说这个事儿很危险,可能会牵涉到他,所以需要马上把股份全部退掉。为了防止朱江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还找了个手下,天天盯着朱江办这事儿。

当朱江众筹的风波平安消退后,他和杜子建深入交谈了一下。杜子建有点儿后悔,坦承自己当时比较忙,没搞懂朱江这事儿的性质,还以为是非法集资。

事实上,这不能怪杜子建,朱江那时候做的事儿,本来就已经徘徊在非法集资的边缘。

“黄欢在公司注册前跑了,杜子建在公司注册后没多久也跑了。我很失望。”这是朱江在接到杜子建电话时的心情,但不管如何,从那个电话开始,美微传媒就是朱江一个人说了算了。

朱江从此将美微传媒扛在自己肩上,蹒跚前行。

事实证明,很多所谓的创新、点子、传奇故事,都是在走不动、扛不住的时候,憋出来的。

比如,众筹。

朱江众筹锦囊

找一个人投资和找一堆人投资的区别

某种意义上,我的众筹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那之前,我见过上百位投资人,但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不过,回头来看,如果这两个渠道——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再给我一个机会重新选择,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众筹。

在众筹后,我把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这两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做过一次结合我个人经历的对比。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所谓的天使投资和众筹的区别,其实就是找一个人和一堆人投资的区别,接地气儿地说,就是寄养和吃百家饭的区别。如果找天使投资,一般来说,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有个永恒的矛盾:创业者希望天使投资的钱越多越好,股份越少越好;天使投资的想法当然是反过来的。

但这背后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公司愿景是否一致,以及随之而来的话语权问题,比如以下的一种可能性:创业者希望细水长流,而投资人要求短平快迅速套现退出。

但众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引入天使投资的风险规避,比如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可能对资本回报不那么敏感,毕竟对每个人来说,投入资金算是小额。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可能更注重对一个事件的参与感和情景,或者通过该事件,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学习到新的东西。这或许是投资人唯一关注的。

但众筹并非全部是优点。众筹有点像创业者影响力的变现,而且只能变现一次,在公司需要第二轮融资的时候,在资本市场可能会遭遇一些麻烦,比如当事件的热度过去后,你很难再发起一场众筹形式的集资,可能还是需要去找投资人。

而在一开始引入投资,这很容易成为你做第二轮融资的背书。同时,投资人会根据你企业的成长情况,有一个投资人的接力,来帮助你持续成长。

至于我,在某种程度上,我希望在创业初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即使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众筹的形式。

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各有优劣。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运作的项目是轻资产类型的,可以尝试一下众筹;如果你的项目是重资产类型,需要持续大规模投资,比如做视频网站,那终归还是逃不开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的经验。具体到一个项目的成立和运行,有太多实践因素需要考量,很难用一个模板去套。但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不管找一个人投资,还是找一堆人投资,你不是为了吃那个饭,而是为了自己长大。就如我见过那么多投资人,虽然没拿到任何投资,但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去见,因为他们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到底该如何撰写一个公司的股权说明书,如何衡量一个创业项目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述你创业的愿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坐在你对面的那个身经百战的人。

除了这些技术性话题,精神上的因素和抵抗也会伴随着你。股权众筹还是个新事物,如果你告诉社会,你获得了某个著名投资机构的XXX万元投资,别人可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你;但是如果你告诉社会你大概从几百个人那里筹备到了几百万元;甚至有人只投了100元过来,可能就会有人用嘲讽的眼神看着你,并且讽刺你像个到处要饭的——这就是我在做美微传媒、两次众筹前后所遭遇的,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些有任何不堪,我学会了从我的支持者那里不断吸收正能量,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句话:“有理想,不丢人。”

初始治疗 第3篇

本研究通过对初戴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这两种矫治器对正畸治疗初始疼痛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女性正畸患者40例,年龄18~35岁。均要求无正畸治疗史,不使用功能矫形装置,不安装横腭杆、舌弓、口外牵引装置、平面导板、牙合垫、种植体等辅助装置,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无精神病史。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20例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隐适美Invislign,Align Technology,Santa Clara,Calif),每天戴用不小于20h;20例患者使用固定矫治器(MBT金属托槽,3M Unitek公司),初始弓丝使用0.30 mm(0.012英寸)英寸热激活镍钛弓丝。由同一名正畸科副主任医师完成所有病例的临床操作。以统一指导语教会患者填写疼痛情况调查表。调查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又称疼痛干扰生活质量的视觉模拟尺,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记录矫治器安放后4 h~7 d的疼痛强度。VAS是在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0和10,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嘱患者在线上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点,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的评分值。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对每位患者初戴矫治器第一步(保持器)后和第二步(设计矫治量并粘接附件)后均发放调查表;固定矫治器组于初戴矫治器载入首根弓丝后发放调查表。调查表于患者下一次复诊时交回医生。由同一名正畸医师对全部调查表进行测量得出VAS评分,每份调查表测量3次,结果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VAS分值以±s表示,对VAS分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初戴固定矫治器与隐形矫治器第一、二步后1d患者VAS均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固定矫治器组(E组)VAS分值在4h~2d时均明显高于隐形矫治器第一步(I1组)和隐形矫治器第二步(I2组);3 d、4 d、6 d、7 d,E组VAS分值高于I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3 讨论

疼痛不适是正畸治疗初始阶段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有研究发现,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的患者在首根弓丝载入后数小时内开始疼痛,24~48 h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减弱,7 d左右消失。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第一个7 d是患者感觉最疼痛的阶段。由于正畸治疗初始疼痛是否存在男、女性别差异尚有争议,且现阶段临床成人正畸中,女性多于男性。因此,本研究专门收集观察了成人女性患者初戴安装不同类型矫治器后4 h~7 d的疼痛情况。调查发现无论是使用固定矫治器还是隐形矫治器,患者在戴用矫治器后1 d疼痛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疼痛变化趋势一致。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固定矫治器,如传统托槽、自锁托槽等,正畸治疗的疼痛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固定矫治器与活动矫治器相比,疼痛程度明显严重[5]。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技术是将覆盖式矫治器的概念与三维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达到牙齿移动的目的[6,7]。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初始阶段产生的疼痛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争议。Miller等[3]研究发现,使用隐形矫治器(Invisalign)者初戴矫治器疼痛轻于戴用固定矫治器者。而Shalish等[4]比较了唇侧、舌侧固定矫治器和隐形矫治器的疼痛水平,发现在初戴隐形矫治器后1 d疼痛水平最高,在1 w内隐形矫治器组疼痛水平高于唇侧固定矫治器组,与舌侧固定矫治器组相似。隐形矫治的矫治力系统较为复杂,其施加的矫治力并不作用于某个特定的点上,而是取决于牙冠的解剖外形、矫治器材料的性能、矫治器与牙冠的密合程度以及矫治量设计的大小等诸多因素[8]。这些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由于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矫治技术,且价格相对较高,临床应用尚不够广泛,因此本研究的样本较小,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不仅观察了成人女性患者初戴固定矫治器和第一步隐形矫治器(无矫治量保持器)的疼痛情况,还观察了初戴第二步隐形矫治器(有矫治量及附件)的疼痛情况。发现初戴固定矫治器疼痛最明显,其次是初戴第二步隐形矫治器,而初戴第一步隐形矫治器疼痛最轻。在初戴的2 d内,第一步和第二步隐形矫治器疼痛均低于固定矫治器。3 d以后,戴用第一步隐形矫治器的疼痛降低到较低水平,明显低于固定矫治器,而戴用第二步隐形矫治器的疼痛则与固定矫治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机制有关。隐形矫治器贴合于牙齿表面,形状与患者本身牙弓形态有关,矫治力的作用方式与固定矫治器不同,相对比较复杂,个体差异较大。

总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也会造成患者感觉疼痛不适,但疼痛水平低于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随着三维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材料学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疼痛研究也将会一直受到关注。

摘要: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初始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和固定矫治的成人女性患者各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初戴隐形矫治器第一步(I1组)、第二步(I2组)及初戴固定矫治器(E组)后4h、1d、2d、3d、4d、5d、6d、7d内疼痛的程度。结果 患者在初戴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后,VAS分值均于术后1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E组VAS分值在4h2d时均明显高于I1组和I2组;在之后观察时间点3~7d中,E组VAS分值高于I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也会造成患者感觉疼痛不适,但疼痛水平低于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

关键词:隐形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疼痛,正畸

参考文献

[1]Levrini L,Mangano A,Montanari P,et al.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In visalignsystem and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A 3 months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J].Eur J Dent,2015,9(3):404-410.

[2]Azaripour A,Weusmann J,Mahmoodi B,et al.Braces versus Invisalign:gingival parameters 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during treatment: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Oral Health,2015,24:15-69.

[3]Miller KB,Mc Gorray SP,Womack R,et al.A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impacts between Invisalign aligner and fixed appliance therapy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1(3):302-309.

[4]Shalish M,Cooper-Kazaz R,Ivgi I,et al.Adult patients’adjustability to orthodontic appliances.Part I:acomparison between labial,lingual,and InvisalignTM[J].Eur J Orthod,2012,34(6):724-730.

[5]Celar A,Schedlberger M,Drfler P,et al.Systematic review on selfligating vs.conventional brackets:initial pain,number of visits,treatment time[J].Journal of Orofacial Orthopedics,2013,74(1):40-51.

[6]Rossini G,Parrini S,Castroflorio T,et al.Efficacy of clear aligners in controlling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a systematic review[J].Angle Orthod,2015,85(5):881-889.

[7]Simon M,Keilig L,Schwarze J,et al.Forces and moments generated by removable thermoplastic aligners:incisor torque,premolar derotation,and molar distaliza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4,145(6):728-736.

记忆初始的缤纷七彩 第4篇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那个阳光灿烂色彩明亮的中午发生的一切,依然鲜活在我生命意识的开端。如果过往的生命只是摇曳在记忆里的裙摆,天真未凿的幼年就是最珍贵的存在。无论是疼痛还是快乐,都将陪伴终生,与一个人的呼吸共久长。

2013年新年伊始,看着骑自行车或是电动车的年轻妈妈,滑过绿篱外的建设路,朝幼儿园方向赶去,心神一恍惚,就和那个身穿米色风衣、后座上带个小男孩的年轻妈妈合二为一:怀着对幼儿园的无限信任,将心爱的孩子托付到比家还安全的生命驿站,那里是充满阳光和笑声的人生起航的港湾……

四季轮回,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一茬一茬地换,曾经花朵一样的幼儿园老师,也被镀上岁月的釉色了吧?但我记得她们,就算是年长的,也常常被人认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她们面对的是人类的花蕾,是尚未成溪的清泉,这是天然的负离子和美容霜!

记得小星星刚上幼儿园那年元旦节,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玩,看谁玩的时间最长,跑的地方最多。一听说这样的作业,我不由暗暗佩服,这位老师太厉害了,她这项作业把家长也拉进来了。不敢怠慢,三天假两天都给了孩子,另外一天要不是加班,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度过——当家长的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与同学们交流时有话可说,说得精彩啊。

那天,是一个小阳春一样的晴日,我们决定带孩子去水库边爬山。山叫舒山,海拔不高,坡缓,树多,草厚。我曾经去过,山坡上有树,有鸟儿。经霜的叶子颜色鲜艳,有的落了,有的还挂在树上。乌桕籽是白的,小柿子是红的,发黑的是棠梨。可想而知,孩子在天高气清的山野里泡上大半天,里里外外都被大自然的气息浸透,该会有多么惬意!

经过山下的小郭庄,河里有一群鸭子,小星星不走了,撵着看,扭屁股甩手地学鸭子立起来扎下去捉鱼虾。正看鸭子,大路上跑过来一头母猪,带一群哼哼唧唧的猪娃,又让他兴兴头头大半天,还说了一句让人笑得肚子痛的话:“妈妈,爸爸也属猪,跟它们是一家的吧?”

抱一会儿走一会儿,气喘吁吁爬上山顶,坐在一棵大柿树下休息。树上的两只鸟嗤楞一声飞走了,掉下几片树叶。饱风饱雨,又喝足了阳光,这落叶紫红,拿起来沉甸甸的。我让孩子捡几片,放进大信封,好完成他的作业。打量着山下的村野湖光,和先生说起小时候被父亲扛在肩膀上的感觉,天地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远处的麦地和院子里的鸡、羊、狗都不一样了。大人们说的登高望远,远远比不上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儿在父亲的肩膀上发现的世界新奇。

正感慨,就听见小星星尖声尖气地喊:“湖水立起来了!湖水立起来了!”回头一看,小家伙儿两手摁着地,屁股朝天头朝下,正透过两腿之间的缝隙往后望呢!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玩剩下的把戏吗?左右看看没人,忍不住跟小星星一起再玩一回。头顶抵着山坡的时候,视线里天地倒挂坡起向远的景象给我的震撼,绝不亚于第一次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这时我才明白,不是我们帮孩子完成作业,是孩子给家长上课啊!

看着小星星把霜红的柿叶夹在书页里,压上几本厚厚的书,制作成书签,又把干香的野菊花和荆籽装进我亲手缝制的香袋里。用这样的方式,那个幼儿园的淘气大王把舒山的色彩和气息成功地让他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不只小星星,有孩子带回了莲蓬,有孩子带回了花石子,还有孩子带回了姥姥教的儿歌、爷爷种的金瓜……

老师的收获肯定不比孩子们少。她借此打开了教室的围墙,把课桌放在大自然的旷天阔野里,放在乡间街巷,不用出场,就给孩子们上了内容丰富的生动一课。更重要的是,被缤纷的大自然浸泡过的童年往事,会成为温暖的记忆,成为郁郁勃发的想象力的发源地,让一个人享用终身。

初始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0例活动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通过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研究诊断,与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1]。男55例,女3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5±5.4)岁;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值;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研究诊断,符合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血清HBV DNA异常,ALT水平正常或升高,未使用抗病毒治疗;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禁忌证;患者了解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甲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HIV感染患者;通过保肝治疗,超过Ⅱ度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症状未改善;精神功能障碍患者。

1.3 治疗

给予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患者每天口服100 mg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疗程4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口服10 mg阿德福韦酯(上海益生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16),疗程48周[2]。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HBV DNA转阴情况,肝功能情况及生化学应答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组中所得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周血清HBV DNA转阴率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血清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45例,12周血清HBV DNA转阴22例,占48.9%;24周30例,占66.7%;36周36例,占80%;48周42例,占93.3%。对照组45例,12周血清HBV DNA转阴15例,占33.3%;24周22例,占48.9%;36周28例,占62.2%;48周34例,占75.6%。治疗组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血清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48周后,ALT为(45.8±18.5)U/L,AST为(49.8±11.3)U/L;对照组ALT为(55.6±19.4)U/L,AST为(60.8±10.3)U/L,,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化学应答指标对比

患者通过48周治疗,治疗组生化学应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4 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对比

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两组患者通过治疗,治疗组Child-Pugh评分为(6.5±1.2)分,对照组Child-Pugh评分为(10.3±2.5)分;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5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48周后出现1例拉米夫定耐药,给予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3 讨论

乙肝肝硬化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加重了肝细胞炎症及坏死,易引发肝纤维化[3]。为了延缓肝硬化病情发展,降低肝癌发生率,在治疗时如发现乙肝病毒复制,应尽早抗病毒治疗,由于乙肝肝硬化需长期治疗,在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易导致患者体内形成耐药性,降低了治疗效果。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属于抗病毒性药物,可竞争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及延长。经大量资料证明,拉米夫定可显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通过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形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4]。拉米夫定三磷酸盐会融入到病毒DNA链中,对病毒DNA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拉米夫不会对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产生干扰性,长期服用可明显改善肝脏坏死炎症状,对肝脏纤维化发展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新型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对HBV多聚酶起到抑制性作用,阻断HBV DNA延长。阿德福韦酯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通过活性代谢,生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渗入到病毒DNA中会引起DNA链延长,抑制HBV DNA多聚酶[5],对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显著。但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易产生肾功能异常,肌酐升高,因此在使用时不要超过范围值,保证患者肾功能良好时服用阿德福韦酯。肾功能不全危险因素或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根据血清肌酐清除率给药,常规监测血清肌酐和血清磷的变化。两药合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避免患者体内生成的耐药性阻碍治疗效果。且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不会对患者身体其他脏器官造成损害。本组研究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采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采取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血清学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24周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93.3%,对照组24周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75.6%,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生化学应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提高肝功能,改善化学应答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安全有效,疗效显著,抗病毒活性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在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治疗组治疗后12、24、36、48周血清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通过48周治疗,治疗组生化学应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48周后出现1例拉米夫定耐药。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减少耐药率发生,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活动性乙肝肝硬化

参考文献

[1]张克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569-1570.

[2]李文刚,聂为民,何艳梅,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长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6):80-81.

[3]许菊香,徐胜.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57例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22(12):166-167.

[4]杜美英,徐焕新,张竞,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3):18-19.

初始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未曾使用过核苷类似物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4例,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192例和单药组142例,联合组应用拉米夫定100 mg,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单药组应用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2]。

1.2 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

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基线),治疗12、24、36、48、72、96周留取血清,以检测相关指标。

检测方法:(1)HBV DN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定量HBV DNA下限<500拷贝/m L;(2)采用化学发光定量检测HBs Ag、HBe Ag;(3)病毒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产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在性别、年龄、血清ALT、HBV DNA、HBe Ag、肝硬化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病毒学应答

12、24、36、48周时,联合组与单药组在病毒学完全应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72、96周时,联合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化学应答

12、24、36、48、72、96周时联合治疗组与单药组生化应答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病毒学突破及耐药

联合治疗组未出现耐药,而单药组出现1例患者rt M204I位点耐药。

3 讨论

我国、美国及欧洲指南均认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5]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的共识,然而耐药风险制约并影响着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的疗效。研究表明,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发生的耐药,与各自不同的常见耐药变异位点有关。拉米夫定常见耐药相关变异位点为rt M204I/V+rt L180M变异[3];阿德福韦酯常见耐药相关变异为rt N236T与rt A181V/T变异;恩替卡韦耐药相关变异是在rt M204V+rt L180M变异基础上再联合rt T184、rt S202、rt M250,3个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的氨基酸替代变异。由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具有共同的变异位点,而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没有交叉的变异为点,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可能提高基因屏障,预防或降低耐药的发生,成为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加阿德福韦酯)和病毒变异后联合用药的理论依据。美国慢乙肝治疗指南指出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初始联合无交叉耐药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而有证据表明,恩替卡韦有更低的耐药率[6]。选择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还是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争议热点之一。

本研究显示,治疗12~48周,联合治疗组HBV DNA的转阴率与单药恩替卡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72、96周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单药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组长期的疗效优于单药恩替卡韦组。治疗96周时,联合治疗组未发现病毒学耐药,而单药组检测到1例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变异位点,提示联合治疗可很好地预防耐药的发生,且优于单药恩替卡韦[7,8]。但由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其长期的疗效、安全性及耐药的可能性等还需要更长时间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未曾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4例,分为联合组192例,单药组142例,联合组应用LAM 100 mg,ADV 10 mg,每日1次,单药组应用ETV0.5 mg,每日1次。分别在基线,12、24、36、48、72、96周时留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水平,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病毒耐药基因。结果 ①两组在治疗12周和24、36、48周时时,HBV DNA<500拷贝/mL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72周和96周时,HBV DNA<500拷贝/mL的比率,联合组分别为77%、78%,单药组分别为77%、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96周时,联合组未见病毒学突破和耐药发生,而单药组检测到1例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变异位点。结论 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在减少病毒学突破和耐药发生及长期疗效发面优于ETV单药治疗。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Lee W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1997,337:1733-1745.

[2]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J].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2005,13:881-891.

[3]Lok AS,Mc Mahon BJ.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diseases(AASLD).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07,45:507-539.

[4]Liaw YF,Leung N,Kao JH,et 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epatol Int,2008,2:263-283.

[5]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Hepatol,2009,50:227-242.

[6]Colonno R,Rose R,Baldick C,et al.Resistance after two years of ente-cavir treatment in nucleoside-naive patientsisrare[J].Hepalology,2006,45:1656-1665.

[7]Liu F,Yu DM,Chen L,et al.Dynamic changes of hepatitis B[J].J Hep-atol,2009,50:227-242.

关于初始阅读问题的设计 第7篇

不管是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观摹课、公开课,抑或是省市级乃至全国的大赛课堂,基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共同现象:让学生初始阅读课文时,都是先提出几个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内容的阅读。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科学?我们从多个方面认真地加以审视,科学地分析。可以从阅读的规律性、阅读的效能、阅读的差异性上去审视分析,还可以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去审视分析,又可以从提出的问题本身去审视分析。

从阅读的规律上来看。初始阅读,阅读者往往捕捉的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而且是“多点目击”。我们称之为“兴趣接收”阶段。最初阅读者面对阅读材料,阅读指向并不十分明晰,只是在文本里读出自己所认为的意思,这个意思或者是一种趣味和愉悦,或者是一种语言美感,或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或者是一个感动的人物形象等。其阅读点或者是多项的,或者是并列的,或者是交互的,或者是杂糅的,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复杂多样”。但总体印象是留存的,就象人们看山、看水、看风景一样。当再次阅读,阅读者才会进入选择的认知阶段。对初始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揣摩、分析、探索,有时是欣赏。其“目击点”在初始阅读基础上就相对缩小,但仍然离不开自己的兴趣。认知范围从整体开始转向局部。对这一阶段的阅读,我们可称之为“兴趣玩味”阶段。在完成阅读的阶段,从表面看,好象是初始阅读的回归,实际则是置身于外的“多点目击”和综合的把握,是整体的再认知。阅读总是遵从着自身的规律:“过程渐趋深入兴趣贯穿始终目击多点内容始于整体归于整体”。但初始阅读,兴趣是贯穿的主线。

从阅读效能上看。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首先被吸引的是文章内容。他要在这内容里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出属于美的东西,例如语言的美小到用词、结构、韵律,大到浅显明了、含蓄深刻、激越豪放、婉约清丽等语言风格;例如情感的美爱的执着,恨的彻骨,可歌的同情与怜悯,可泣的失落与无助;例如精神思想的美给人以博大的襟怀,给人以健康的心态,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奋斗的精神等等。对文章内容这些诸多的“看点”虽然不是一次阅读获得,但“多点吸纳与有所侧重”是初始阅读的现象和规律,这种现象和规律并不是“单线性和单点性的吸纳”。

从阅读的差异性来看。阅读的差异性是针对阅读对象而言的。同是一篇文章,因阅读对象的兴趣、爱好、文化层次不同,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正因为此,阅读者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优势等去从事阅读,去“吸纳”自己认为该“吸纳”的东西。这时阅读的差异性便会真正地显现出来。

从文章本身来看。文章是作者的心血凝聚,是作者的寄托与期盼。它展示给读者的是多元的文化内涵,就一篇记事散文而言,或许就包括风土人情、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然、战争与和平、真善美与假丑恶等等。它既是一段历史故事,又是一段现实写照;既是一幅风情画,又是一部战争片;它既是一种情调,又是一种氛围。从作者的意图来讲。他(她)既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必定是有旨意的。就拿一篇记叙文来讲,作者自然是在向读者陈述一件事情,在使你感奋、使你受到启迪、教育的同时,一种地域文化就必然蕴涵其中。文本的内涵是多元的,是满足不同读者需要的。

再从提出的问题本身看。现就以下三个课例作简要分析。

课例1:“首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投影)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杨生萍的《妈妈,我不让你死》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四期)

课例2:“大家现在读课文,这是一篇小说,你们在读的时候,看看这篇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过程怎么划分?”本校较优秀的一青年教师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设计的阅读教学问题。

课例3:“朗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然后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第一册对《荷塘月色》的课后设计。

问题既是一种指向又是一种导向。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无形的牵引。无论在哪一学科当中,问题始终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引线。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意识和思维,首先便会集中在所提问题上,而后带着问题排除“异己”,竭力寻求答案。语文的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如课例1当中,杨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就属于初始阅读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搜索“一件事”上,无疑忽略了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把握;“②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继之,学生的注意力便从“一件事”的搜索上转到了搜索“故事情节发展”上。到此,学生对这一记叙文的内容仍然没有一个整体把握,更不要说关注记叙文所呈现出的多维知识和信息。课例2当中提出的问题,同课例1一样,虽然都抓住了各自的文体特点来设计问题,但其结果是一样的,没有使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得到整体把握,更不要说对人物形象特点及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把握了。再说把小说情节视为重点,对理解小说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多大的益处。课例3是对抒情散文的初始阅读设计。这篇抒情散文的美学价值应在写景的技法和情感的结合上,是一种情境之美。如果离开了这一重点阅读体验,将注意力集中在“找情感基调句”、“找情感变化过程”,同样使学生对这一散文得不到整体把握。

从以上课例不难看出,初始阅读时,如果带着问题,难免步入小径,不仅对文章深入理解造成断层和障碍,就连对文章基本的感知体验都无法很好地做到。

总之,初始阅读时,带着问题是欠科学的。因为:其一,它违背了阅读的“多点目击、兴趣接收”规律;其二,它失去了“多点吸纳、整体印象”的阅读效能;其三,它漠视了差异性所带来的“差异吸纳”效果;其四,它忽略了文章应有的多元文化内涵。

排污权初始分配研究综述 第8篇

关键词: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争论

自从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实行之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并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实际应用。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 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然而, 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时, 在理论和现实应用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Barde (1995) 认为, 排污权初始分配是排污权交易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排污权初始分配是最大的难点。Heller (1998) 则把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当作一个政治性的难题。Woerdman (2000) 的研究表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交易总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拍卖、免费分配、拍卖与免费分配结合的混合分配、政府定价出售等基本方式。

初始排污权的免费分配及其争论

张利飞 (2011) 认为, 在极端的完全竞争条件下, 排污权市场价格不受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的影响, 即不论排污初始权如何分配, 企业污染减排总成本都可以达到最小化。他认为, 要达到社会排污成本最小化, 就要由治污成本低的企业生产研发减排技术, 将剩余排污权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这样, 不管减排成本高低, 交易双方都获得了利益, 从而达到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在现实中, 这样的极端市场是不存在的, 市场的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的行为不按上述设想发展, 导致不同的初始权分配产生不同的市场效率, 特别是市场势力的存在, 更加速了排污权交易效率的降低。下表总结了不同初始排污权分配方式的机制和优缺点。

从上表可看出, 排污权交易是通过把购买初始排

污权的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来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一般情况下, 初始排污权的免费分配对于产品价格影响小于拍卖, 更能被企业所接受。因此, 在我国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学者还就此分配方式研究了分配方法, 如李寿德 (2003) 、赵文会 (2007) 分别通过构建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和极大极小模型, 得出了排污权初始免费分配最优分配方案。李巍等 (2005) 以大同市为例, 提出了SO2初始排污权的金字塔形分层次的逐级分配模式。但是有的学者却认为, 免费分配方式引发了社会补偿的不公平和行业产生暴利的问题 (Goeree, 2010;Betz, 2010;Burt raw, 2008;Sijm, Neuhof f&Chen, 2006) 。而沈满洪、赵丽秋 (2005) 基于企业和政府的不同视角, 比较三种排污权分配方法得出如

下结论:公开拍卖接近于均衡分配结果, 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而固定价格出售和免费分配的方式对于均衡结果有比较大的出入, 而且容易出现分配不公平。张京凯、陈廉 (2009) 则认为, 政府定价出售方式操作方便, 但是政府定价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也可能出现政府部门操纵价格的现象, 甚至造成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疲软现象的产生。

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研究及其争论

Betz (2010) 观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边际成本, 他发现初始排污权的拍卖机制可以帮助厂商判断其购买排污权的经济效率问题, 并为其对于是否实施排污权交易做出正确的判断。Cramton&kerr (2002) 对于拍卖机制,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分析支持了Betz的观点。他认为, 对于初始排污权的拍卖, 排斥了企业囤积排污权的行为, 阻碍了厂商利用排污权进入垄断市场, 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另外, Goulder (1999) 、Fullerton和Metcalf (2001) 还利用一般均衡模型, 证明了拍卖带来的公共收入而引起的经济效率损失比税收小的观点, 体现了拍卖的高效率。

由于拍卖种类繁多, 许多学者就各类拍卖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如Peter Cramton和Suzi Kerr (2002) 分析并比较了降价拍卖和增价拍卖两种拍卖方式, 指出增价拍卖比降价拍卖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Burt raw (2009) 认为, 增价拍卖更容易导致市场合谋行为, 造成垄断的产生。而垄断市场很可能采用歧视价格的拍卖方式, 然而, 统一价格拍卖方式对社会具有更大的福利效应 (Cong&Wei, 2010) 。

1.拍卖的争论:市场势力问题

Bohm (1989) 的实验表明, 市场交易执行拍卖机制, 特别是利用双向拍卖机制, 能减少交易过程的市场势力。而与上述研究相反的是李寿德和黄桐城 (2005) 的研究, 他们发现, 在拍卖过程中, 经济实力对初始分配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大型企业可能会出现操纵市场的行为, 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排污权的分配不公。实践中, 垄断厂商往往利用其市场势力, 影响甚至操控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与交易量, 通过对控制排污权这一生产要素, 扩大其市场势力。具有垄断势力的厂商将自身多余的排污权通过拍卖的方式归为自己所有, 从而使得市场结构不能竞争化, 导致市场失灵, 失去经济效率 (Montero, 2009) 。

2.拍卖的争论:有效性问题

Mulle和Mestelman (2002) 通过实验, 模拟了24个不同的变动市场, 发现在卖方垄断条件下, 排污权平均交易价格高于一般均衡价格;而在买方垄断下, 交易平均交易价格低于一般均衡价格。由此, 他得出结论:利润依据垄断势力的大小重新获得分配, 但从总体上看其有效性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Myerson和Satterthwaite

(1983) 则认为, 在双向拍卖机制下, 买方要价低于真实价值, 而卖方要价高于其真实价值, 所以在拍卖均衡时, 效率会有所下降, 达不到100%有效的结果。泰坦伯格等对此持支持观点。刘瑾 (2009) 支持了拍卖方式的游说避免优势, 但是, 因为拍卖导致规则向富人倾斜, 使资源控制在有用财富的人手中, 所以, 她在文献中重点强调了排污权交易市场有效性受影响的问题。

排污权分配方式福利分析

Burt raw (2008) 将排污权免费分配看作是政府发放的现金津贴, 所以, 在竞争市场中免费分配情况下的排污权价格水平不会被扭曲。然而, Goeree (2010) 比较认同排权的拍卖方式。他认为假如排污量大的厂商获取了比较多的排污权, 那么, 免费分配会使排污权二级市场价格升高, 而拍卖方式则会实现产品价格降低, 同时使得消费者福利增加。Woerdman (2005) 则认为, 为避免在长期竞争中破产, 获取免费排污权的厂商会将排污权的机会成本计入产品价格, 使此价格与以拍卖方式获取排污权厂商的产品价格相等。因而, 他认为免费方式与拍卖同样具有效率性, 并不会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李寿德.排污权交易思想及其初始分配与定价问题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1) .

[2]Betz, R.Auction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permits in Austral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10.

[3]Liao C, nal H, Chen M H.Average shadow price and equilibrium price:case study of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 marke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生机初始渐精神说说元旦 第9篇

南朝大文人萧景齐有《介雅》三曲,其一曰: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有人说,这是“元旦”一词的出处,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因为“元旦”自古就有夏代的元旦是夏历正月初一,商代元旦是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是夏历十一月初……

在清以前,中国的立法用的夏历(旧历),中间虽然有改朝换代的短暂几次把历法改了,但是,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夏历,一直延用到清末。在夏历中,正月初一叫做元旦,也叫元日。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不过,民间依然我行我素,按照旧历走。一直到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从此明确了每年的1月1日是元旦,海内外华人才普遍认可了新的规定。

因此,我们在古书中看到“元旦”二字,万万不要以为就是如今公元的1月1日,金代文学家王拙轩的《转调踏莎行元旦》开篇云:“爆竹庭前,树桃门右”,是说过年的景象。过年也不是如今的过春节,过年有4000多年的历史,称做过春节还不足100年。尽管也有春节这个说法,但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所以说,元旦也好,春节也罢,都是旧称谓,概念却是崭新的,这也算是“新旧交替”吧?毕竟“新桃换旧符”已经成了历史的必然,时尚圈子的必然。如果,我们从“元旦”、“春节”的变化中能对“传统与时尚的新旧交替”有所感悟,那就太好了,所谓“改岁宜新,应时纳祜。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有诗证曰:

生机初始渐精神,

造化无私日日新。

入眼风光皆妩媚,

南山不老四时春。

之柔老弟这首诗原来题为《元月贺寿》,缘于这期杂志主题,我想不妨改个名,就叫《新旧交替后的绽放》吧。

人类语言的初始状态及其归宿 第10篇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音意结合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学一方面强调了声音这种介质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还将语言作为人和其他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认为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是没有语言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进步, 随着人类认识的日以加深, 一些学者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关注语言的概念问题, 认为“语言是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这个定义超脱了人, 超脱了动物界, 一直将语言的概念延伸到了两个物体之间。也就是说, 只要两个物体之间有信息交换过程, 就有语言过程的存在。

语言概念的这种延伸和扩展使得我们明白动物和动物之间是存在语言的, 只是他们用于交际的介质和交际的内容和人类不尽相同而已。如此一来便为我们从与人类具有亲缘关系的动物语言讨论原始状态下的人类语言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初始条件下的语言与成熟的人类语言的异同

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一开头便写到“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 就已经有了语言”。这句话俨然已经成为语言思想史上的一句名言, 它包含着三层意思; (1) 人与动物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2) 动物也可以有语言; (3) 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摒弃前两层意思不谈, 也就是说若我们考察于人类具有近亲关系的动物 (如黑猩猩) 的语言会比成熟的人类语言更加接近语言的本原状态。

那么初始状态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成熟的人类语言有哪些异同呢?

(一) 相同点

语言的本质都是告知。这无论是在语言发展的萌芽阶段还是而今的成熟阶段都具有普遍性。所谓告知也就是表达, 为什么动物和人一样都有表达的需要呢?这是因为人无论是原始状态下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是社会的动物, 人需要交流需要依靠某种介质来表达思想进行生存。就单个人来说, 当人脑中的精神意识内容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输出, 输出的过程一方面使自己已有的内容得以检验, 另一方面在输出的过程中人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趋于完善。

(二) 不同点

其一:表达手段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语言表达手段是多元的、综合的, 不可独立的。而且, 初始状态下的语言更多的是使用体态语进行交际, 而成熟的人类是以声音作为主要介质, 以体态、表情等作为辅助手段的完整的系统。

其二:初始状态下的语言发出者的语言表达效果要差得多, 这种综合表达, 多管齐下的结果使得表达效果却很一般, 只是由于正在形成中的人没有这种复杂表达的需求。思维和发音器官的限制都使猩猩的语言, 使原始状态下的语言发出者的有声语言能力明显弱于现在的人类。另外, 就其他的表达手段而言, 在原始状态下, 虽然和有声语言一样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介质而存在, 但是它们也一样既不能表达复杂的感情也不能组合构成系统, 因此也就不能独立的充当表情达意的唯一介质。

最后:初始状态下的语言和成熟的人类语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1.不具备单位的明晰性的特点。2.原始状态下的语言任意性和成熟语言不能同日而语。3.与成熟的语言相比, 原始状态下的语言要受时地环境的限制。4.原始状态下的语言更多的是动物的本能反映, 而是不具有可传授性的, 而成熟的语言是后天学会的。5.原始状态下的语言是是封闭的系统, 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三、人类语言的归宿有声语言

我们说在“大语言条件”条件下, 任何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 而初始条件下的语言就是各种介质之间的融合, 这些介质之间并没有优劣差异, 这些是语言发展的起点。而最终人类语言为什么选择了有声语言作为语言发展的终点?为什么会发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变化?

关于语言起源 (这里的语言指有声语言) 的说法很多, “劳动起源说”从根本上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的著名论断。他认为,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由于视野的扩大和共同劳动场合的增多, 彼此之间到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语言就产生了。这里的“非说不可”, 指非用有声语言表达不可, 为什么非用有声语言表达不可?

首先是因为可以用有声语言表达。 (1) 形成中的人自身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的祖先很早就完成了从四肢爬行向双脚行走的转变, 这一转变带来了身体和认知功能的系列革命:上肢被解放了出来, 可以完成大脑发出的更加复杂的指令;肺、喉头、咽腔、口腔和鼻腔等发音通道更加畅通;唇、齿、舌、声带等发音器官更加灵活;上肢的解放、视野的开阔、呼吸的畅通, 进而带动了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进化从而为人类发出更加清晰的有声语言提供了生理上的支持。 (2) 视野的扩大。原始人从树上下到陆地上由于生存斗争的需要, 不得不用自己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去改造客观万物, 在这种改造中由于劳动场合的扩大, 劳动强度的增大等因素的变化, 使得形成中的人一方面变化场合一方面改进劳动工具, 从而使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3) 劳动协作场合的增多。在不协作不行, 不协作就无法生存这种生存压力的逼迫下, 形成中的人就必须集体劳动。为了更好的协作劳动, 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们就不得不共同约定劳动规则, 这就需要有一种东西充当介质。

其次, 必须用有声语言表达。为什么必须用有声语言表达?有声语言具有怎样的优越性呢? (1) 最简便。实践证明当人说话时, 对行为的影响最小, 人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交流, 丝毫不会影响劳动效果。 (2) 最准确。其他的表达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你表现你脑海中的精神意识内容的时候用身势, 表情这些表达方式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性, 每个人的理解会千差万别。而有声语言的表达, 在不断的磨合后能指和所指会固定下来, 这样的表达很准确。 (3) 声音既可以组合也可以聚合。其他表达手段的表现力有限, 而语言可以把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意思, 也可以运用同一结构组合成不同的句子。 (4) 声音可以跨越时空, 既可以回想过去也可以畅想未来。

四、结论

在大语言环境中语言是一切可以交流思想的工具, 原始条件下的人类采用的是多语并用的语言, 以及归结到后来的以有声语言为主, 终归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关于人类语言起源以及终极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摘要:在大语言环境下, 语言是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初始条件下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多种表达手段融合而成, 而最终人类语言选择了以声音为主要媒介, 其他表达手段作为辅助手段, 这种过程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结果。

关键词:大语言,语言的初始状态,语言的归宿,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韩宝育.语言概念的延伸与扩展[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2期

[3] (德) 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初始治疗范文

初始治疗范文(精选10篇)初始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房颤患者 (包括瓣膜病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