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精选6篇)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1篇

七)产房、母婴同室质量标准

1、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预防护理过失和缺陷的预案,做到安全无缺陷或过失。

2、组织分工严密,各级人员职责明确,有工作程序,质量标准及检控方法。

3、无菌技术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健全,器械、敷料消毒合格率为100%,有预防产褥感染及婴儿皮肤感染的具体措施;对HBsAg阳性及ASL高的产妇(包括性病),婴儿应进 行隔离;奶具做到一婴一瓶,一用一消毒;每周对工作人员的手指、咽部做一次细菌培养,咽部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者,应暂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医护人员的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 菌。

4、观察产妇、婴儿的异常情况,做到三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处理及时,护理记录及时。三无:无漏产,无红臀,无抱错婴儿。对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有可靠的保暖措施,喂养及护理符合要求,记录准确及时。

5、急救药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分类放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合格率为100%。

6、婴儿记录、床头牌、足印、手腕条填写完整正确,与其母亲床号、姓名、住院号一致。

7、环境管理达到清洁、整齐、有序,室内布局合理,陈设规范,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有定期清扫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微生物监测,有监测登记。

8、正常分娩的婴儿,母乳喂养率≥90%。

9、产房、婴儿室质量达标率≥90%。

(八)分娩室质量标准

1、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严格执行产房工作制度。

2、分娩室保持清洁、整齐、安静、有序,空气新鲜(无血腥味),每日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扫除并记录。

3、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戴口罩、换鞋、无长甲。

4、对产妇热情、关心、体贴、耐心护理,产妇满意率≥95%。

5、按照要求,严密观察产程、血压、胎心音,有记录。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更换消毒液,定期消毒各器械包,有记录。

7、分娩室的床位、橡胶中单和其他物品及时清洁、消毒并更换。

8、有隔离分娩室,其房间、用物单独处理。

9、急救药品器材定位、定数、定人保管、有交接本。

10、质量标准达到≥90%。

(九)新生儿、婴儿室质量标准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2、工作人员进入室内,一律更衣、换鞋、洗手,拖鞋每周清洗消毒1次。

3、新生儿每日用消毒毛巾洗澡一次,便后清洗臀部。

4、落实基础护理,无红臀,无烫伤等。

5、奶瓶、奶嘴一人一套,每次用后高压消毒。

6、婴儿包被、衣服、尿布、小毛巾必须消毒后使用,浴盆、浴垫专人专用,每次用完后洗净,再用消毒液浸泡。

7、床单位清洁整齐,新生儿手腕条、胸前牌与床头卡相符无误。

8、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周作细菌监测并记录,有结果分析。出院婴儿床单位作终末处理。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2篇

工作标准

1各种手术室准备齐全,包内敷料定物定量

2各种抢救用物、药品、仪器,做到定位放置,能应急使用,完好率100%。抢救器材和贵重仪器有专人管理,使用时有交班制度,有记录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有登记,有随访记录

4手术室工作有序台上台下查对制度严格,药品、器械、材料等都要认真查对并记录,有当事人签名。巡回护士详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与手术进程,做好配合工作,保证台上所需物品供应及时,做好病情观察及皮肤情况有交班记录

5手术中工作人员态度严肃认真,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保持手术环境安静

6满足临床需要,做到例行手术有计划的安排,急诊手术随到随做,手术配合及时,准确,并能配合医师抢救病人

7各种灭菌项目每月进行细菌检测(如空气、消毒物品、刷手、泡手液等)紫外线有消毒时数登记和紫外线强度检测与登记 8高压灭菌锅每锅有留点温度计测温,每次出锅后的压力时间留点温度数及消毒者均有记录

9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室放置并有醒目标记,定期更换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无过期物品 1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符合要求 11对感染和特异性感染等手术手所用的器械、敷料等物,有严格消毒处理措施 12敷料包、手术包大小合格,体积为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消毒包体积30cm×30cm×20cm),消毒包中心有消毒指示剂,包外有灭菌指示胶带及灭菌日期

13护理文书、护士交班本、手术记录本、记录准确、字迹端正、清晰 14熟练掌握所开展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手术配合 15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性能、使用、保养、保管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 1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湿式清扫,每周有固定卫生日,卫生工具按污、洁无菌分别使用,拖布干燥保存。

17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尽量避免非手术人员进入,禁止穿本室衣、鞋外出

18参加手术人员无传染性疾病,尽量洗澡更衣后进行手术 分评价标准 值物品不足一样每件扣0.5分 5

缺一件或不适用扣0.5分,无管理制度扣1分,完好率〈100%扣2分 5 感染率每升高0.1%扣0.5分,无记录扣0.5

分无制度扣1分,无记录扣0.5分,配合工作

差扣0.5分,物品供应不及时扣1分,皮肤情况无记录、示交班扣0.5分 5

不符合要求扣0.5分手术配合不及时扣1分,急诊手术无故拖

延者扣2分,无制度扣1分,少一次扣0.5分,不符合扣0.5分无制度扣1分,少一次记录扣0.5分,不符合扣0.5分 3 无制度扣1分,记录不全扣0.5分 3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过期敷料每件扣0.5分 5 灭菌不合格扣2分无标记扣1分,无消毒处理措施扣1分 5 不符合要求每件扣0.5分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5 不符合要求扣0.5分 5 每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3篇

*P<0.05;**P<0.01。

1 资料与方法

1. l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的产妇600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4.5岁。孕龄37~42周,平均39.5周,均为单胎阴道分娩。2006年5月2007年4月的300例为对照组,2007年5月2008年5月的300例为舒适护理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和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舒适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干预措施:(1)采用“一对一”责任助产,做好心理护理及耐心的解释工作,讲解分娩知识,向产妇解释接产的过程,并告诉产妇配合的要领,指导正确的呼吸方法,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增强分娩的自信心,产后进行健康宣教。(2)告诉其疼痛的机理、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教会产妇自我减痛及放松的技巧,帮助产妇按摩、热敷紧张酸痛部位,减轻疼痛。(3)体力允许的初产妇,可鼓励其取自由舒适体位或在助产士协助下在室内做适量活动,促进产程进展。对于对宫缩耐受力差、体质较弱的产妇,可摇床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减轻疼痛。(4)向产妇讲解进食的重要性,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少量多餐,摄取清淡易消化且高能量的流质饮食,以补充消耗,增强体力。(5)允许家属陪护,与产妇家属、朋友沟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对产妇精神上、情感上的支持。(6)提供温暖、舒适、清洁、宁静和安全的待产室及分娩室。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50%~60%,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降低空气含菌量。(7)分娩结束后,给予会阴冲洗、50%硫酸镁湿热敷及烤灯照射等对症处理,并协助勤换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干净,以防感染。(8)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清洁,用5%聚维酮碘作脐部皮肤消毒,加强新生儿的眼部护理,加强新生儿沐浴室监护,对产妇、家属进行脐部护理宣教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产妇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和产妇满意程度[3,4]。心理舒适病例数包括舒适、较舒适两类;生理舒适病例数包括舒适、较舒适两类。记录产妇的总产程,检测产妇阴道感染情况,检测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5]。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助产质量的评价比较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总产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理舒适率和心理舒适率以及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2 两组产妇、新生儿院内感染率的比较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母婴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理论,将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将舒适护理在产程中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产妇在分娩前以及分娩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感,导致睡眠质量受到影响[6],这些负性情绪对产妇的分娩过程以及新生儿的健康存在严重的影响,如疼痛感加重、产程延长、胎儿缺氧等。有研究表明,舒适护理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3];同时,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疗护理活动,为顺利分娩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舒适护理的产妇其心理舒适程度和生理舒适程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产妇,同时对助产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舒适护理对产妇的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都起到减轻的效果,从而使产妇建立分娩的自信心,进而密切配合产程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舒适护理对产程亦有明显的减少效果,进而减少因产程过长导致的产妇膀胱阴道瘘或阴道直肠瘘,也可减少由此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影响。

有研究表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率达9.74%[7],可见母婴医院感染可能性极大。由于妇女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生理防御功能,如阴道的自洁作用、宫颈勃液栓等均被破坏,后期生理性贫血,产前情绪焦虑,临产后体力消耗、失血等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而且分娩助产操作、会阴切开或剖宫产操作,都会使组织损伤相对增加,切口暴露时间长,局部组织受刺激,引起水肿压迫,使血供中断或减少,均可造成产妇的感染[8],而新生儿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因此,防止母婴感染亦是产房护理工作的关键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舒适护理,降低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提示我们,舒适护理为母婴的健康做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肃氏舒适护理模式[M].第6版.香港: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

[2]李艳丽.浅谈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3) :219.

[3]卢小玲, 秦银波.娩期产妇的舒适护理[J].中华护杂志, 2007, 4 (6) :544-546.

[4]陈素珍.舒适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06, 24 (6) :503-504.

[5]王枢群, 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274.

[6]陶春莲, 罗莉莉, 罗琳虹.产妇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对分娩过程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12) :1660-1661.

[7]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8 (6) :526-527.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4篇

【关键词】 产房舒适护理;助产质量;产房内感染率;临床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5-02

基于产房舒适护理的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和产房内感染率的临床影响,特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孕妇,孕妇年龄为23-34岁,平均年龄为(28.46±1.21)岁;孕妇孕周为36-43周,平均孕周为(39.51±1.32)周;分析产妇产次,52例为初产妇,46例为经产妇;并依据产妇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9例,对比两组孕妇之间的年龄、孕周及产次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加以产房舒适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1 孕妇入院后,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同时加上对胎儿健康的担心,因此产妇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同产妇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产妇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产妇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实施心理宣教,为产妇讲解分娩全过程,指引产妇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进而有效减轻产妇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情绪。产程中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引产妇做好思想准备,告知孕妇生产中出现疼痛感的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教导孕妇自我减痛技术,促使产妇养成自控感,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1.2.2 护理人员应将产房温度控制在22-24oC,湿度控制在50-60%。分娩过程中,经产妇宫口开大2厘米,初产妇宫口开大3厘米,此时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实施一对一助产护理,其应目光温和、语言亲切的对产妇讲解产房环境,告知产妇宫缩状况,并指引产妇充分休息,保存体力。在宫口开大3厘米后,产妇出现疼痛难忍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引产妇通过呼吸减轻疼痛,且护理人员通过抚摸给以产妇心理上的支持,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在宫口全开后,护理人员采用鼓励性的话语减轻产妇的疼痛,指引产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避免用力不当出现产道裂伤或者是胎儿宫内窘迫、颅内血肿等症状。分娩后,护理人员告知产妇生产顺利,避免产妇情绪激动影响子宫收缩进而出现出血症状,同时指引产妇喂养新生婴儿常识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对孕妇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度、总产程、产房内出现感染发生率以及新生婴儿产房内出现感染发生率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1]。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产妇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0.05,证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产妇对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 治疗组产妇总产程为(461.6±148.5)min,心理舒适率为91.84%(45/49),生理舒适率为93.88%(46/49),产妇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为93.88%(46/49);对照组产妇总产程为(661.2±175.3)min,心理舒适率为48.98%(24/49),生理舒适率为51.02%(25/49),产妇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为51.02%(25/49)。对比两组产妇总产程、心理舒适率、生理舒适率以及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产妇同对照组产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产妇及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 治疗组产妇产房内感染率为0.00%(0/49),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为2.04%(1/49);对照组产妇产房内感染率为8.16%(4/49),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为12.24%(6/49)。对比两组产妇及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治疗组产妇及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及新生婴儿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舒适护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产妇在进行分娩时,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产妇分娩,加重产妇疼痛感、延长产程以及婴儿缺氧等状况[2]。舒适护理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护理人员给以的护理,有效增强产妇分娩信心,促使产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顺产率,降低产妇及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3]。通过本次研究证明,产房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助产质量,降低产房内感染率。如采用舒适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产妇,其产房内感染率为0.00%,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为2.04%,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为93.88%;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产妇,其产房内感染率为8.16%,新生婴儿产房内感染率为12.24%,对助产护理总满意度为51.02%。对比两组产妇助产质量及产房内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因此,产房舒适护理值得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梦华.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和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7):205-206.

[2] 蒋林平.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和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0(06):306-307.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5篇

一、临床护理质量

(一)基础护理质量 分值: 100分

标准值: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85% 评价标准:

1、患者头发、指(趾)甲清洁整齐。

2、患者口腔、皮肤清洁,床铺干燥整洁。

3、患者无压疮、烫伤、坠床和其它护理并发症。

4、卧位正确舒适,各种管道固定良好通畅,符合护理常规要求。病情观察及时,处理正确。评价方法:

1、头发清洁梳理整齐;指(趾)甲短无污垢;胡须短/清洁、整齐。督促并协助患者洗头、洗脚、剪指甲、理发(剃须);新入院患者及时处理。

2、口腔、皮肤、床铺做到三清洁。口腔清洁无并发症,口唇及口腔溃疡及时处理。口腔护理每日1-2次。皮肤清洁无污垢、无排泄物污染,定时翻身。患者床铺每天湿扫1-2次,床单污染后随时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一次。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清洁柔软、无碎屑。床角规范、床上无杂物,无自带被褥及枕头等床单位用物。

3、无压疮、烫伤(灼伤)、坠床及其它护理并发症。

4、定时进行晨、晚间护理,认真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

5、做好患者的出入院护理。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主管护士、病房环境、住院规则及有关制度。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及时处理床单位并进行终末消毒。检查及评分方法 以上检控项目,以患者为单位进行检查,各项均达标者记100分。根据考核办法,抽查10-20名患者,95分为合格,最后计算合格率。计算方法: 基础护理合格人数 基础护理合格率(%)= ————————— ×100% 检查人数

(二)重危患者护理质量 分值:

100分

标准值: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85% 评价标准:

1、患者头发、指(趾)甲清洁整齐。

2、患者口腔、皮肤清洁,床铺干燥平整。

3、患者无压疮、烫(灼)伤、坠床和其它护理并发症。

4、卧位正确舒适,各种管道固定良好通畅,符合护理常规要求。病情观察及时,处理正确。评价方法:

1、同基础护理质量1、2、4、5项。

2、适时为患者洗头、洗脚、剪指(趾)甲,保持患者清洁。

3、经常巡视患者(特护患者要有专人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准确记录。

4、卧位正确舒适,各种管道通畅、固定牢固无扭曲,符合疾病及护理常规要求。

3、无压疮、无烫伤(灼伤)、坠床及其它护理并发症。危重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无褥疮发生。病情危重、全身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恶液质、休克及多发性创伤等致患者处于强迫卧位,或由于翻身搬动患者后即可危及生命者除外(不包括膝关节以下部位),但须每2-4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并采用相应护理措施,认真记录。

5、每班进行床头交接病情、治疗、护理和皮肤等情况。

6、遵医嘱正确用药,各种治疗、护理及时准确,安排合理。

7、护士掌握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2)以上检控项目,以患者为单位进行检查,各项均达标者记100分。根据考核办法进行检查,每位患者95分为合格,最后计算合格率。计算方法: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数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 ×100% 检查人数 附: 管道护理要求

1、各种管道位置正确,固定良好、通畅无阻,无受压、扭曲、折叠现象。

2、胸、腹腔引流管每1-2小时挤压一次,防止堵塞。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认真记录。

3、引流管、引流袋更换符合要求:(1)一次性引流袋5-7天更换一次; 非一次性引流袋24小时更换一次;胸腔引流瓶每天更换;(2)橡胶鼻饲胃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胃管21-30天更换一次;(3)连接管和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尿道内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蕈形尿管每2周更换一次;(4)原则上,鼻导管每日更换二次,鼻塞每24小时更换;更换鼻导管、鼻塞的同时更换鼻孔,双侧鼻孔交替,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双腔鼻导管每天清洗,每周更换一次;(5)湿化瓶每天更换并消毒,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除备用与应急抢救患者使用外,其余湿化瓶干燥保存。

4、输液患者挂巡视卡,原则上每30-40分钟巡视一次,并记录。

5、吸氧患者有吸氧记录(记录开始与停止吸氧时间)。

患者常用卧位要求:

1、去枕平卧位:(1)硬膜外麻醉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

(2)昏迷及全麻患者(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至清醒,生命体征正常);(3)休克患者(取中凹卧位,头偏向一侧)。

2、平卧位:

(1)昏迷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2)胸、腰椎手术后;(3)疝修补术后;(4)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平卧位,患肢抬高30-40°)。

3、头高位:脑出血、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头抬高15-30cm)。

4、半坐卧位:(1)心肺疾患患者出现呼吸困难;(2)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3)口腔、面部、颈及胸腹部手术后患者;(4)急性左心衰。

5、端坐卧位: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三)整体护理质量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分 评价标准:

1、护士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运用护理程序开展工作。

2、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3、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评价方法:

1、有专科疾病标准护理计划。

2、有专科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

3、健康教育登记表记录完整、清楚、整齐、准确。

4、有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从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患者住院须知(包括: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房环境及住院探视制度)②疾病知识 ③用药知识 ④饮食知识 ⑤出院指导⑥特殊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2.3)

按计划进行书面资料检查并询问患者,了解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做不到者按标准进行扣分,≥95分合格。

计算方法: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 健康教育覆盖率(%)= —————————

×100% 被检查人数 知晓人数 知晓率(%)= ————— ×100% 检查人数

(四)病房消毒隔离工作质量 分值:100分 标准值:100分 评价标准:

1、治疗室、换药室分区明确;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外用消毒剂存放符合要求。

2、各类环境、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结果符合要求。

3、医护人员手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4、为患者进行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湿式扫床一床一巾,擦拭床旁桌一桌一巾,执行率100%。

5、无菌物品、消毒剂等使用符合要求。

6、各种护理用品(含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和用后初步处理符合规定。

7、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衣帽整齐,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评价方法:

1、各室分区明确,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外用消毒剂分柜存放。无过期诊疗物品及自备包。

2、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ICU、CCU、NICU、EICU、手术室、消毒(中心)供应室、婴儿洗澡间、血液病房等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细菌菌落数符合卫生学标准(各类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标准见附表1)。

3、操作前后流动水规范洗手;集体注射、输液时每个患者之间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执行率100%。

5、湿式扫床一床一巾,执行率100%。

6、擦拭床旁桌一桌一巾,执行率100%。

7、治疗室、换药室等使用的无菌镊或持物钳原则上采用无菌干缸保存,有效使用时间4小时;手术室每台手术更换,如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应按6小时更换一次,必须注明启用时间。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的要按规定每周二次更换容器及消毒液。

8、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医疗废物按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分类放置,专人收集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9、氧气湿化瓶、连接管等一般患者使用后用500mg/L、感染性疾病患者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保存。

10、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11、盛放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剂的容器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并注明启用时间。

12、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注明开启时间(提倡使用小包装)。

13、体温计用75%酒精(或其它消毒剂)浸泡消毒,并及时更换消毒液,确保有效浓度。

14、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无菌技术操作时须戴口罩。检查及评分方法

各级质控组定期检查,按评分标准评价,100分为合格。

二、护理管理质量

(一)病区管理质量

值:

100分 标准值:95分 评价标准:

1、病区医疗环境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做到五不准。

2、病区办公用品、仪器等放置有序。

3、病房内床旁桌、床旁椅、病床要各成一条线,摆放整齐。

4、病房内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

5、患者着装符合要求,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评价方法:

1、病区秩序有专人管理,做到五不准:(1)不准在病区吸烟;(2)不准在上班时间聊天、会客;(3)不准在上班时间做私事、看小说;(4)不准在上班时间吃零食;(5)不准在工作场所及冰箱内存放私人物品;

2、病区肃静,做到四轻: 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操作轻。

3、病区陈设做到四固定、三条线、三不放:(1)四固定:一切物品、办公用具、仪器,固定房间、固定位置、固定数量、定人管理。(2)病床单位三条线:床旁桌一条线、床旁椅一条线、病床一条线。(3)三不放:床头、床下、窗台上不放杂物。

4、病区卫生做到四无、三分开、二定期(1)四无:地面无痰迹、果皮、纸屑;病区无吸烟;卫生间无臭味、堵塞、漏水;墙壁无蜘蛛网、灰尘。(2)三分开:治疗室、换药室、卫生间、病房的拖把及抹布分开使用。(3)二定期:走廊及病房,非一次使用大小便器定期消毒、清洁。

5、病区安全做到三专管、二有:(1)水、火、电专人管理;(2)毒、麻、限、剧药品专人管理并加锁;(3)贵重仪器专人管理。(4)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5)有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6、患者做到二遵守、一整齐(1)二遵守:遵守住院规则、探视陪护制度;(2)一整齐:住院患者应着患者服。

7、护理人员着装整齐、仪表端庄,佩带胸牌。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2.5)各级质控组按计划或随时检查,按标准进行评分,≥95分为合格。

(二)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评价标准:

1、各种记录字迹工整,页面清洁整齐;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正确使用医学术语。

2、护理记录单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1、体温表单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 评价方法:

1、项目填写齐全、准确。

2、页面清洁、整齐,无刀刮、涂改及错别字。

3、绘制美观,点圆叉正、点叉大小一致(1-2mm),连线粗细均匀、线直。

4、时间、数值及连线绘制准确,加测次数符合常规要求。

5、实施降温措施后、脉搏短绌、使用呼吸机等时,体温、脉搏、呼吸绘制方法正确。检查及评分方法

根据情况对住院患者体温单进行抽查或全部检查。以页面为单位计算分数,≥95分为合格。计算方法: 合格页数 合格率(%)= ————— ×100% 检查页数

2、护理记录单(含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分值:100分 标准值:95%

评价方法:

1、护理记录单书写应字体工整,字迹清晰,书写过程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涂、粘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项目填写齐全,无漏项。

2、表述准确、语句通顺,记录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使用医学术语及通用的外文缩写,体现专科特点。

3、使用黑钢笔或蓝黑钢笔书写,每次记录后签全名。实习学生或未注册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要有注册护士或护士长签名,护士长定期检查并签名,签名方法正确。

4、根据护理级别,按规定时间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记录。记录次数: 一级护理患者1-2天记录一次 二级护理患者3-4天记录一次 三级护理患者5-6天记录一次

5、一般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一般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病情变化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

6、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7、新入院患者首次记录应包括:患者的入院方式、时间、生命体征、主诉、症状等主要病情,以及护理级别、饮食、主要治疗原则和处置情况。

8、出入水量记录: 摄入量:包括每日饮水量、食物含水量、输入的液体量等,凡是固体的食物除须记录固体单位量,须换算成食物的含水量。排出量:包括尿量、大便量、呕吐量、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量及各种伤口渗出量等,除大便记录次数外,液体以毫升为单位记录。

9、出院、转科记录应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经治疗护理后,疾病的转归及小结。

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7)

各级质量检查组根据情况抽查或全部逐页检查。以页为单位进行评价,每页得分≥95分为合格.计算方法:

合格页数 合格率(%)= ————— ×100% 检查页数

3、手术护理记录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 评价方法:

1、项目填写完整、字迹工整、准确无漏项。

2、记录内容符合要求,能反映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器械敷料等,语句通顺,术语正确,无错别字。记录重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药物过敏史、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术前意识、手术时的体位、术中输液输血情况、尿量、引流管放置情况、生命体征、皮肤及出手术室时的意识情况等。

3、手术所用各种敷料、器械数量的清点、核对、记录准确无误,巡回和器械护士签全名。

4、手术结束后,手术护理记录单及时归入病历。

检查及评分方法:

护理部质控组每月进行检查,以每份为单位进行评价,≥95分为合格。计算方法(见表2.8)合格份数 合格率(%)= ————— ×100% 检查份数

(三)急救物品完好率 分值: 100分 标准值:100% 质量标准:

1、急救药品的种类、数量符合规定,用后及时补充,无过期药品。

2、急救设备、药品、物品专人管理、定位放置、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处于功能状态。

3、急诊科及临床科室常用抢救包配置齐全、适用。评价方法:

1、急救药品、设备、物品完好、清洁,处于功能状态。

2、急救药品设备定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急救设备定期消毒。

3、急救药品和器材及时补充、维修、保养。

4、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定期检查并登记签字,每周不少于2次。附:物品配备标准

(1)一般抢救物品包括:抢救药品(可根据专科特点配备)、氧气(含流量表、湿化瓶等)、吸痰器、输液架,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输液器、注射器、吸痰管、氧气管、开口器、舌钳、压舌板、消毒止血带、瓶套、砂轮及胶布。乳胶手套、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抢救车(车内常用抢救药品、抢救物品齐全)、按压板(硬板床者可免配)。(2)特殊抢救物品:①气管切开包必备科室: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产房。②急诊科需另备:腹穿包、胸穿包、腰穿包、导尿包、深静脉穿刺包/留置针、清创缝合包、接生包、抢救包(内有开口器、舌钳、压舌板)、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含气管插管全套物品)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2.9)以上项目随时进行检查,节假日前必查。按项目评价,以主要项目计算完好率。计算方法: 完好项目数 急救物品完好率(%)= ————————— ×100% 计算完好率项目数

(四)各种登记本书写质量

分值:100分 标准值:100分

评价标准:

登记及时、准确、完整、不漏项,字迹清晰,页面清洁,登记内容符合要求。评价方法: 查对登记本、空气消毒登记本、物品交接本、患者意见本、工休座谈会记录本、护士长手册、差错事故登记本、业务学习登记本、护理查房记录本。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2.10)各级质控组按计划进行检查,根据标准评分(护士长手册20分,其它每种10分)。

(五)基本护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分值:100分

标准值:100分

评价标准:

护理人员了解制度内容,并能自觉执行。评价方法:

1、各级各班护理人员职责

2、护理交接班制度

3、护理查对制度

4、给药制度

5、护理查房制度

6、分级护理制度

7、治疗室管理制度

8、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9、护理差错登记报告制度

10、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1、病房管理制度

12、抢救工作制度

13、消毒隔离制度

14、护理会诊制度

15、业务学习制度

16、护理人员着装规定

17、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11)

科室及护理部质控组随时检查执行情况,一项不执行者该项不得分,一项制度中一条不执行者扣1分,该项100分为合格。

(六)护士长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分 评价方法:

1、有年、季、月工作计划及周工作安排。

2、护士长工作手册填写规范,项目齐全。

3、每日进行护理查房,检查护理工作情况,记录齐全。

4、严格执行护理质量检查制度,每月按时进行检查,并对质量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按要求填写报表并报护理部。

5、按时参加护士长例会,及时向全体护士传达会议精神。

6、随时巡视病房,了解并掌握危重及一级护理患者的情况,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

7、及时组织对危重和复杂、疑难护理患者的讨论,指导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并检查落实情况。

8、每月组织病区护士业务学习2次,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学习内容、主讲人、参加人员签到),保留业务学习讲稿。

9、严格遵守和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定时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10、随时监控护理质量、护理安全重点项目的落实情况:如基础(危重、一级护理患者)护理、消毒隔离措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状态等。

11、随时征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有记录。有对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改进情况,并及时向患者反馈。

12、适时组织对发生的差错进行讨论,并进行原因分析、定性,制订防范措施,提出处理意见。

13、及时检查进修、实习护士的工作和带教情况,按计划组织业务学习。按时进行出科考试和书写进修、实习鉴定。

14、督促检查配餐员、保洁员和护工工作。

15、按时填写各种报表,及时上报护理部。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12)科护士长或护理部按时对护士长考核,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95分为合格。

(七)科护士长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分 评价方法:

1、有年、月工作计划,周有工作安排,并及时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经常深入病房,每月对本科病区护士长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或协助解决并给予具体指导。重大事件及时报告护理部。

3、每月按计划检查病区护理工作质量,如危重患者的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品管理、病室管理等,及时组织对护理差错进行讨论。做到:检查有记录、有评价、有缺陷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和跟踪监控记录。

4、按时巡视病房,掌握本科急危重症和抢救患者的病情和护理工作质量,并进行具体的指导。需要时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5、适时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详细记录。对具体问题有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并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

6、参加各病区的护理查房,督促并检查对实习、进修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和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

7、每月组织一次全科业务学习,记录完整,并保留讲稿。

8、认真填写护士长手册,做到项目齐全、记录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对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有参考价值。

9、严格遵守和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定时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13)护理部按时对科护士长考核,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95分为合格。

(八)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分值:100分 标准值:95分 评价方法:

1、有全面的护理工作计划,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半年和全年有对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和评价。定期召开全院护士大会,进行工作总结。

2、每周召开并主持护理部例会,及时传达医院办公会和有关会议精神,对每周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

3、每月组织全院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定期召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评估分析会,对护理工作质量缺陷原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全院护士长反馈检

查及评价结果,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4、适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培训,落实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和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

5、每月组织全院护理查房一次,掌握临床各科室危重及一级护理患者情况,工作指导到位。

6、及时研究处理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患者的投诉,做到有记录、有反馈,重大事件及时向主管院长汇报。

7、负责进修护士和护理专业(含助产)实习学生的工作、安排,做到有计划、定期检查并指导临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评价。

8、按时召开全院护士长会议。

9、严格遵守和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督查各项护理质量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做到制度完善、定期检查。

10、按时召开护理差错分析会,做到:有原因分析、防范措施、并有定性和处理意见,严重差错及时向主管院长汇报。

检查及评分方法(见表2.14)业务院长、科护士长及护士长按时对护理部主任(副主任)考核评价,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95分为合格。

三、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评价标准 分值:100分 标准值: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评价标准: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2、关心体贴患者,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积极、主动的护理服务。

3、护理技术操作正确、熟练,符合操作规范。

4、操作过程符合省时、省力、省物的原则。

5、无菌操作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评价方法:

1、三查七对制度。

2、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操作规程执行卫生部、省卫生厅统一标准)。

3、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规范的告知,操作过程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4、每项操作原则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①操作前准备质量标准:包括患者、工作人员、物品及环境的准备。②操作流程质量标准:符合操作规程,操作熟练、规范。③终末质量标准: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终末质量标准要求。

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

3、表4)

根据计划抽查或定期考试,以人为单位,基础护理技术操作90分合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85分合格,按考试人数计算合格率。计算方法 考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 ×100% 考试总人数 注:考核时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四、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一)护理差错发生率

标准值:一般差错:全院≤0.5% 严重差错:全院≤0.5% 护理事故:0 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4)发生差错后,病区护士长应组织全体护士讨论,进行原因分析及定性,制订防范措施,提出处理意见,填写报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质控组每半年对全院的差错进行讨论。如发生严重差错或护理事故应及时上报护理部,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生率按进行计算)。计算方法: 全年一般差错数(严重差错数)差错发生率(%)=

——————————————— ×100% 全年住院患者数(病床数)

(二)压疮发生率 分值: 100分 标准值:0(特殊患者及入院前发生的压疮除外)检查及评价方法(见表5)在检查基础护理的同时,检查压疮发生情况,并要求各科室发生压疮时,及时填写报表上报护理部。压疮发生率按控制,凡发生压疮者该项不得分。隐瞒不报者发现后加倍扣分。说明:

1、特殊患者系指病情危重、全身水肿、恶液质、休克或多发性严重创伤等而致患者处于强迫卧位,或由于搬动患者后即可危及生命者(患者膝关节以下部位除外)。凡有以上情况需有科室及时组织会诊确定,会诊结果详细记录并上报护理部,同时须制订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措施。

2、凡未及时会诊且无皮肤护理计划及措施,发生压疮后才进行会诊的视为发生压疮。

(三)无菌注射感染率 分值: 100分 标准值:0 认定标准:

凡注射中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造成注射局部红、肿、热、痛,经局部处理未好转,引起局部化脓甚至出现全身症状,经讨论分析确认为注射感染。检查及评价方法 科室发生注射感染者,应及时组织讨论处理,填写报表上报护理部,发生一例该项不得分,隐瞒不报者加倍扣分。危重患者管理规范

一、各科在护理交班本上应重点对危重患者进行交接班,记录内容。

二、护士下班前除做好病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情况及治疗、观察重点记录在交班本 上,向值班护士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三、危重患者的主管护士必须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必须查看患者,并由主管护士或值班护士记录在病历中。对治疗有困难者,应请示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全科会诊,讨论治疗抢

救方案。

四、除危重患者所在科室外,相关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必须给予充分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或拒绝。

五、重大或涉及多科抢救时,除报本科主任和护士长外,还应及时向医院护理部汇报,下班后或节假日向院总值班汇报。

六、科室及时填报《病危通知单》。

七、护理部或院总值班收到《病危通知单》后,必须立即下科室,对危重患者进行访视。重点患者视病情向主管院长汇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护理部定期检查考核。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医嘱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护士长每周总查对一次并登记、签名。

三、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用后督促医师及时开处方补齐,每班交接并登记。

四、内服、外用药品分开放置,瓶签清晰。

五、各种抢救器材保持清洁、性能良好;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及时补充,专人管理,每周清点两次并登记;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六、供应室供应的各种无菌物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七、对于所发生的护理差错,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并上报护理部。

八、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护理质量标准和考核细则

一、质量: 基础护理: ①、保持病区环境整洁、舒适、肃静、安全,避免噪音; ②、统一病区内陈设,室内物品和座椅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不得任意搬动,抢救室床头柜上无污迹; ③、对首次接受治疗的病人,须介绍病区情况,如:输液须知、医师情况、护士及护士长自我介绍、医院环境、厕所、食堂等; ④、负责输液观察病人的饮水供应和助其吃药、协助排便; ⑤、负责询问输液观察病人的中、晚餐; ⑥、按要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⑦、在班护士保证输液病人冬天不受凉、夏天不受热; ⑧、应向离院病人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征求其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操作: ①、着装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②、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③、穿刺成功率:高年资护士应达≥98%,低年资护士应达≥90%; ④、处理医嘱及时、准确; ⑤、严防打错针、输错液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有问题,应及时上报医院,违者严究; ⑥、熟悉病情,了解治疗、用药目的; ⑦、观察病情变化,保证每位病员顺利完成输液,做到无痛拔针; ⑧、熟悉并掌握常用护理技术二十五项操作规程,每月抽签考核一次,对不合格者经济考核的同时给予补考,直至合格; ⑨、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并有记录。

3、急救: ①、抢救药品齐备,抢救器材如:氧气、监护仪器、吸痰器等性能完好,定量、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每周检查2次,保证使用,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②、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③、抢救技术熟练、配合及时; ④、危重病人抢救须有抢救经过、措施及抢救内容的完整准确的记录; ⑤、氧气筒有防火、防爆标记; 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毒隔离无菌: ①、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院感发生率低于7%; ②、皮试、肌注、输液前一人一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避免交叉感染; ③、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标志明显,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④、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等物品高压蒸气灭菌每周一次,无菌浸泡液定期更换,每周一次; ⑤、治疗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每周彻底清洁扫除一次并进行空气消毒,每周五空气培养,做报告分析并建立登记本,要求菌落数在质控范围; ⑥、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保留化验单; ⑦、病室定时通风,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 ⑧、吸氧所用的湿化瓶、连接管等医疗护理器械,用后须用消毒液浸泡,液面必须超过浸泡物; ⑨、发生院内感染,及时上报医院。

5、护理文件书写: ①、记录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内容简明扼要,医学术语应用确切; ②、文句通顺,字迹清楚端正,不得涂改;

③、按规定日间用蓝笔,夜间用红笔,记录者签全名,以明确责任; ④、认真抄写医嘱本、医嘱记录、口服药牌、处方、肌注、输液计划单; ⑤、一览牌、药物过敏牌等护理标记准确、及时; ⑥、医嘱必须有医生签字,护士方可执行,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 ⑦、交待下一班需要完成的事项,并签全名; ⑧、医嘱本由办公护士每日小查对并记录,每周护士长参加1—2次,大查对须3人以上,如有问题及时上报; ⑨、医嘱本用完后应保存一年备查; ⑩、过敏及抢救病人应书面报告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特殊抢救治疗和注意事项。

二、服务: 仪表: ①、淡妆上岗,不戴耳环,指甲油颜色不鲜艳; ②、头发不披散、不过肩,留海不过眉; ③、工作服整洁、无血迹、无污渍、无掉扣、无皱折; ④、配戴胸牌,须有彩色照片; ⑤、不穿高跟鞋、响底鞋、裙子不长过工作服。

2、言谈: ①、语言要文明、礼貌、准确; ②、语言要亲切,普通话流畅; ③、语音要清晰,注意声调美; ④、灵活运用语言情感纽带,达到与病人沟通的最佳效果。

3、举止礼仪: ①、文明:举止自然、大方,以体现自己良好的文化教养; ②、优雅:举止规范美观、得体适度、不卑不亢、赏心悦目; ③、敬人:举止礼敬他人,以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友好与善意; ④、做好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 ⑤、不得随意打听、议论病人、上司、同事的私事,如有病人倾诉,注意保护病人隐私,为其保守秘密。

4、优良的服务态度: ①、整个服务过程中,保持微笑服务; ②、对病人主动热情,真诚对待; ③、关爱病人,解释耐心,态度和蔼,有求必应,严禁与病人发生任何形式的争吵; ④、服务方式灵活、快捷、准确; ⑤、注意服务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⑥、接电话应遵守礼仪规范,先报医院名称,维护医院的信誉。

三、效益

1、每位护士应具有重效益的思想意识,病人流失率≼2%;

2、对医院公共财物、贵重物品,如空调、彩电、电脑等注意爱护和保养;

3、病房贵重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其它如吸痰器、三氧消毒机、紫外线灯管等,按操作规程使用、维护、保养;

4、不浪费各类一次性用品、消毒液、办公用品,节约用水、用电;

5、一般治疗用品,抢救药品,布类等各类物资分别建立帐目,分类保管,做到帐物相符;

6、各类物资由护士长或护士长指定专人管理,定期校对、清点、交接班清楚;

7、物品的报损,赔偿符合制度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做到实耗实领,帐目相符;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改进 第6篇

1 传统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缺陷

传统的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大都沿用1989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的护理标准。这套标准在基层医院手术室实施起来感觉缺乏个性化和有效度的测量[1]。随着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涉及内容不全面,愈来愈不能有效评价日趋复杂的护理活动;[2]另外,评价标准和条目设置、权重设定差异比较大,会遗漏和忽略一些环节和内容,使管理工作不全面不规范,还会导致评价效果受影响,并且使同级同类医院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大量文献显示,传统的质量标准重视结果标准,忽视过程标准;[3]传统的质量评价标准重基础质量,对手术室专科的护理质量水平评价少,不能客观反映手术室护理质量;就评价形式而言,以主观评价为主。

2 改进后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1 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新建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本研究中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护理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模式Donabedian模式[4]的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参考标准为国家卫生部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检查表和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精神、《外科护理学》和国内外相关文献。

2.2 研究方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参照参考标准,在传统的评价标准基础上,组织手术室管理人员多次讨论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质量标准并将该质量标准与其他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整合,然后按照结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式进行分类排列形成初稿。多次组织讨论,讨论内容为:(1)这套指标是否能反映手术室护理质量?还需增加哪些指标?(2)哪些指标比较重要?哪些指标是次要的?哪些指标可以删除?(3)哪些指标反映护理指标不够科学,应如何改进?(4)哪些指标值临床不易提取?(5)哪些指标存在着相互重迭、相互包含交叉,可以进行合并?会后整理讨论记录,修订标准形成二稿三稿。最后将之用于临床,不断修订。

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2.3.1 一级指标的构建。

根据Donabedian的模式,将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设为3项:结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三者间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少其中任何要素,其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都不完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3.2 二级指标的构建。

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及对参考标准的分析,初步将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设置为13项,其中结构包括人员安排及培训、组织分工及岗位职责、各种规章制度3项;过程包括药品物品设备管理、消毒感染管理、专科知识管理、环境管理及人文关怀5项;结果包括护理工作满意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科室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掌握、I类切口感染率、护理缺陷发生率5项。

2.3.3 三级条目的构建。

在确定了二级指标后,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并参照标准,共确定三级条目37项,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科学的方法是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基础

一项研究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主要在于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大量文献的资料回顾分析,并以国际上通用的Donabedian的模式做为理论框架,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背景材料和理论支持。

3.2 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的需求

新的评价标准涉及面广,适应专科的发展增加了洁净手术室的管理、高值物品的管理及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管理,注重手术室专科知识的护理质量和人文关怀,几乎涵盖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环节,因此不但可用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还可以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实践,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3.3 符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新的评价标准条目设置科学、实用;简明易行,可操作性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终末质量指标与环节质量指标相结合;重视人文关怀的特点,符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4 小结

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用1年多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使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更科学更客观,仍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摘要:通过回顾大量文献,我院参照国家卫生部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检查表和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精神,根据Donabedian的质量评价模式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改进了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临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新标准符合临床手术室护理工作实践的要求,涵盖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环节,可操作性强,可用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实践,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徐红,张铮.产房护理质量保证的实施与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593-595.

[2]成翼娟,冯先琼,宋锦平,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Chinese Nursing Managenment,2005,15(4):26-28.

[3]刘岩.整体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与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4):236-237.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精选6篇)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1篇七)产房、母婴同室质量标准1、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