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练习题范文
比例练习题范文(精选8篇)
比例练习题 第1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1.圆的周长与下面那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
A.圆的面积B.圆的直径C.圆周率
2.如果圆锥的底面半径一定,那么圆锥的体积与圆锥的高(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如果ab=3,那么a与b( )
A.不成比例B.成反比例C.成正比例
4.用地砖铺一间教室,地砖的`块数和( )成反比例.
A.每块地砖的边长B.每块地砖的面积C.每块地砖的周长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幅方格图中,数对(1,2)和(2,1)表示的位置相同
B.把1.005这个数扩大100倍,原数的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三位
C.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它的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D.85X=1是方程
比例练习题 第2篇
1、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几天可 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用比例方法解)
3、飞机每小时飞行4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飞机行4小时的路程,汽 车要行多少小时?(用比例方法解)
4、修一条公路,每天修0.5千米,36天完成。如果每天修0.6千米,多少天可修 完?(用比例方法解)
5、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 可以晒多少吨盐?(用比例方法解答)
6、一个车间装配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装50台,60天完成任务,如果要用40 天完成任务,每天应装多少台?(用比例方法解)
7、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160个,15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超产80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用比例方法解)
8、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3.6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
9、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
(1)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现有药粉3.6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水多少千克?
10、.两个底面积相等的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与第二个长方体高的比是7:11,第二 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第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
一、填空题。
1.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2.18:6=24:()=()÷3=()%。
3.甲数是乙数的1.5倍,用最简单的整数比表示():()。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最小的合数,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5.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其中一个内项是33,另一个内项是()。
7.在比例3:12=6:24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加6,第二个比的前项应(),比
例才能成立。
8.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7厘米,实际距离是
()千米。
二、判断题。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2.任意两圆各自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才都可以组成比例。()
3.在一张地图上,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4.x:16=7:6,求x的值叫做解比例。()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积的差是0。()
6.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红段表示零件实际长16厘米。()
六年级数学比例单元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在6 :5 = 1.2中,6是比的(),5是比的(),1.2是比的()。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2.4 :5 = 24 ÷()=():15 3.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水的重量占盐水的()。
4.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 要画()厘米。6.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7.写出两个比值是8的比()、()。
8.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书 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 的零件个数()比例。
9.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 例。
二、判断(4分)
1. 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3.如果8A = 9B那么B :A = 8 :9()
4.15 : 16 和6 :5能组成比例。()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 :40000(2)1 :400000(3)1 :4000000 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1)2 :7(2)6 :21(3)4 :14
3.下面第()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1)8:7 和 14:16(2)0.6:0.2 和 3:1(3)19: 110 和 10:9 4.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1)成正比例(2)成反比例(3)不成比例
四、解比例(24分)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 14
X:15=13: 56 34 :X= 54 :2 X :0.75 = 81.25
五、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2分)1.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2.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3.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六、应用题(36分)
1. 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 米?(5分)
2. 在一幅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2.3厘米,东、西两村的实际距 离是多少米?(5分)
3. 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几天可以修完?(用 比例方法解)(5分)
4. 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3.6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方法解 答)(5分)
5. 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
(1)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药粉多少千克?(3分)
(2)现有药粉3.6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水多少千克?(3分)
6.两个底面积相等的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与第二个长方体高的比是7:11,第二个长方体的
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第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5分)
7.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
已栽的棵数的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5分)
六年级比例练习题 重点及难点:
1、平均数的概念。
例: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
2、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比值与比分别用哪些形式表示。例:求比值 24∶32 56∶1.4 0.15∶2.5 0.8 ∶ 1.2 化简比 128︰34 0.54︰2.7 0.4米︰60厘米
3、找准应用题中的单位一,是求部分还是求整体,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求解。
4、只要是牵扯到求比值的问题,就将其化作最简比(如果题目不做特殊要求的 话)例: 把0.85吨∶170千克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5、两个带有单位的数相比,比值一定不会带有单位的。例:判对错 50米:5米=10米()
6、分数除法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写在下面)
比例部分检测题
一、填空题(共12小题,认真书写)
1、甲数是乙数的4/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2/7:3/5的意义是(), 7/11:5/6的意义是()。
3、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0.75,甲乙两数的最简整数比是()。4、3:9=()÷27=24÷()=()。
5、一辆汽车6小时行了36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值是(),比值表示(单位时间所走过的路程),这 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比值表示()。
6、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2︰1,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度,()度。
7、行同一段路,甲用12分钟,乙用18分钟,甲用的时间与乙用的时间的最简比是(),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的比是(∶).8、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8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比是():(),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比是():()。(要化成最简比)
9、甲数是8/5 ,乙数是2.5,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数A是数B的3.5倍,数B与数A的比值是(),数B与数A的最简比是()。
10、用72厘米铁丝围成长与宽的比是5∶4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两个相同的瓶子都装满了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3 :1,另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4 :1。如果把这两个瓶中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酒精和水的比是()。
12、五角人民币与贰角人民币的张数比为12 :35,那么伍角与贰角的总钱数比为()。
二、求比值(共4小题,不能直接写结果)48∶32
5∶1.4
0.15∶2.2/3:4/5
三、化简比(共3小题,不能直接写结果)128︰64
0.54︰2.7
挖掘反比例函数习题的潜在价值 第3篇
例若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分别向两坐标轴作垂线,则两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不变,为什么?
解析当k >0时,点P在第一、三象限.
1. 点P在第一象限时: 反比例函数y =k/x( k≠0) 的图像如图1所示,如果我们设点P的坐标为(a,k/a),a >0,则点A坐标( a,0) ,点B的坐标(0,k/a). 因为四边形PAOB为矩形,所以四边形PAOB的面积为: PAPB =ak/a= k.
2. 点P在第三象限时,反比例函数y =k/x( k≠0) 的图像如图2所示,同理可得: 四边形PAOB的面积为: PAPB = - a (-k/a)= k.
而当k <0时,无论点P在第二或第四象限,我们同样可得四边形PAOB的面积为: PAPB = -k.
综上所述,从反比例函数y =k/x( k≠0) 的图像上任意一点分别向两坐标轴作垂线,则两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一定为|k|,这就是k的几何意义虽然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及这一点,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也应该进行适当拓展.
应用1 (2012年贵州黔东南州中考第7题) 如图3,点A是反比例函数y = -6/x( x <0) 的图像上的一点,过点A作平行四边形ABCD,使点B,C在x轴上,点D在y轴上,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 .
A. 1 B. 3 C. 6 D. 12
解析如图4,过点A作AE⊥x轴于点E,显然平行四边形ABCD与矩形ADOE的面积相等,根据k的几何意义,可知,SADOE= | k | = 6,所以答案选C.
应用2 (2013年黄冈中考第12题)已知反比例函数y =6/x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如图5所示,点A在其图像上,点B为x轴正半轴 上一点,连接AO,AB,且AO = AB,则S△AOB=____ .
解析如图6,过点A作AC⊥OB于点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CO = BC,再利用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得: S△AOC=| k |/2= 3,则S△AOB= 6.
应用3 (2013年张家界中考第13题) 如图7,直线x =2与反比例函数y =2/x和y = -1/x的图像分别交于A,B两点,若点P是y轴上任意 一点,则△PAB的面积是____ .
解析如图8,连接OA,OB,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 S△POB= S△OAB. 再利用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得: S△OAB=| k1|/2+| k2|/2= 1 +1/2=3/2.
应用4 (2013年孝感中考第11题)如图9,函数y = -x与函数y = -4/x的图像相交于A,B两点,过A,B两点分别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则四边形ACBD的面积为( ) .
A. 2 B. 4 C. 6 D. 8
判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4篇
我是这样判断的:首先要分清楚两个相关联的量本身存在的是乘法关系还是除法关系,再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算出比值(商)或乘积,算出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例如,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只要速度不变,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路程速度]=时间,只要时间不变,也就是路程与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只要路程不变,也就是速度与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也可以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啦!
[总价数量]=单价,只要单价不变,总价和数量就成正比例;
[总价单价]=数量,只要数量不变,总价和单价就成正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只要总价不变,单价和数量就成反比例。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其中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会随着变大;其中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就会随着变小,它们的变化方向是一样的。例如: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所走的路程也就越长。
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其中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会随着变小;其中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就会随着变大,它们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例如: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快,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但必须注意:如果这两个量本身不存在乘法关系或除法关系,就不能成比例;或是两个量乘或除的结果不一定(会变化),也不能成比例。
例如:妈妈带100元去买东西,花去的钱+剩下的钱=100元,花去的钱和剩下的钱之间不是乘法也不是除法关系,就不能成比例;
再如: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由于比值(边长)会变化,也就是比值不一定,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能成比例。
请你试一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订阅《英语报》的份数与总钱数。 ( )
2.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与高。 ( )
3.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与高。 ( )
4.修一条路,已经修好的与没有修的。 ( )
5.铺地的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与砖的块数。 ( )
6.圆的半径和圆面积。 ( )
(答案在本期找)
数学比例课后练习题 第5篇
A.20∶1B.1∶20C.200∶1D.1∶200
2.一架客机从北京飞往上海,飞行速度和所用时间().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两种相关联的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一定成比例D.不一定成比例
4.X=5/4是比例()的解。
A.2.6∶X=1∶8B.3∶6=X∶8C.5/2∶X=2/5∶1/5
5.每箱苹果重量一定,箱数和苹果总重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6.已知被减数与减数的比是5∶3,减数是15,差是()
化简比 解比例练习题 第6篇
一、化简比并求比值
80:24 0.5:0.2 0.15:21 36:18 13:91 3:12
二、解比例
1:X=2:5 2:X=3:4 4:90=89:x 250:960=825:x
9月16日
一、化简比并求比值
1.01:101 21:24 36:72 20:40 89.5:2 10.5:21
二、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34 :X= 54 :2 X:15=13:56 9月17日
一、化简比并求比值
3.14:28.26 41.23:4123 15:0.12 10:120 123:3 42:54
二、解比例
比例练习题 第7篇
一、填空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在1:3000000的图纸上,实际距离为255千米在图上应长()厘米。
4、比例尺1∶5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的()倍。
5、一种精密仪器按照40:1绘制在图纸上,仪器的长在图纸上是28厘米,仪器实际的长是()。
6、一段路长25千米,在地图上长5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 60 120 180 240千米
7、表示图上()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把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8、填一填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5厘米 420千米
4厘米 1:600000 4500米 1:50000
9、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个量中,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比例。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比例。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例。
10、在比例3:10=18:60中,如果第二项增加它的,那么第四项必须增加(),比例才能成立。
二、解比例
X : 300000 = 1 : 4000 = 480÷X=2:5
三、解决问题
1、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0,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厘米,宽4.5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丹在比例尺是 的房屋设计图上,量得自家房屋平面图长16厘米,宽8厘米。小丹的爸爸准备把房屋的地面铺上边长为0.8米的地砖,大约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如果每块地砖需12元钱,小丹家买地砖需要多少钱?
0 50 100 150 200千米
3、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在地图上量的A、B两地间的距离是3.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厘米?
4、在一张比例尺为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以平均每小时60千米、40千米的速度从两地同时开出,几小时后两车可以相遇?
5、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50厘米。如果甲、乙两列客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0小时相遇,甲客车每小时行76千米,乙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比例练习题 第8篇
根据以往十几年的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 这道题是《比例》单元内比较难解决的一道题, 错误点集中在将1∶200当作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先算2×3=6平方厘米 ) , 错误地将1∶200与6∶ (实际面积 ) 画等号 , 实际面积被演算成1200平方厘米 (合12平方米) 。这当然与孩子们对比例尺的概念理解不深不透、做题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有关, 而且此题极易出现反复的现象, 让教师们事倍功半, 疲惫不堪。
布卢姆认为在课堂教学里对每个学生来说“可用时间”是相同的, 但“实用时间”就大不一样。每个班级里都有所谓的“尖子生”与“困难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能陪着老师一起揣摩1∶200的含义, 体验教师导演与学生主演的乐趣, 能够一拍即合, 能从字面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新知与旧知的衔接 (周长与面积的举例) 等受到启发, 思维受到碰撞, 很快感知到比例尺不能与面积比画等号;接受能力差的学生, 只能被动地看戏, 因为看不明白, 即使知道比例尺的含义也只是模糊的、表面的、肤浅的。看戏的也就慢慢地离开了1∶200的本质含义, 彻底放弃了对文字的揣摩, 最后也就将1∶200的长度比与面积比画等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经典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生唯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基于此, 本节课我是这么做的。
一、放手让学生做, 做好统计
传统的数学练习的设计一般与例题相承, 讲解了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例题后, 一般练习的设计就是如出一辙, 而我们的教师也习惯了这种布局, 学生的思维自然也显得懒惰, 以为解题思路与例题相同。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效应吧, 为了了解这种预期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我不干涉学生的解题, 只是来回在走廊中静静地看着他们的做法, 统计着他们的结果, 掌握一手数据。结果:把面积算成1200平方厘米的有40多个, 占全班的一大半, 这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吻合, 不改革以往陈旧的说教是不行了。
二、在实验中激疑, 在体验中渐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大家都知道, 让困难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比较困难。如果能紧紧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疑, 制造惊奇的课堂氛围, 或许能扭转这个不良局面。因此, 我就把本题的练习设计成任务比赛, 我将每组学生分成两小组, 一组演练答案为1200平方厘米的练习过程, 一种演练答案为240000平方厘米的练习过程 (前一种是错误的, 后一种是正确的) , 教师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这时, 虽然学困生理解能力低, 领悟力慢, 但他们也会渐渐地思考, 老师为什么要设置成两组, 这两组中是否有玄机, 一定会有一个错误的, 相反, 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这样就会渐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学生的热情就会变高, 兴趣会更浓, 信心会更足, “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学生很乐意“顺藤摸瓜”!这时教师故意让学生私下讨论, 激起他们心底深层次的疑问, 在渐行渐悟中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比例尺。
三、在“骂声”中比较, 在创新中收获
我研究过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比如, 他在讲“相遇问题”的时候, 她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他放手让学生给两车的速度和取名字, 有的说两车速度, 也有的说共同速度, 还有的说一起的速度, 甚至做起动作, 用两只手比划起来, 体验速度和的内涵。尽管语言和动作有些稚嫩, 但吴老师没有反对, 反而投以赞许的目光。孔子也说:“吾听吾忘, 吾说吾记, 吾做吾悟。”本节课中, 针对两组不同的答案, 怎样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比例尺这一知识的认知? 这是我要做的。我首先将两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让他们观察: (1) 过程的步骤不同, (2) 结果不同。大部分学生此时心里已经有了正确答案, 但还有少部分同学不知所以然。因此, 我又生一招。俗话说“话不说不清, 理不辩不明”, 我让几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站出来想几句话来说比例式中的错误的比例, 有的说左、右两边不相等, 一边是面积比, 一边是距离比, 真是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说设实际面积为x平方厘米, 左边面积, 右边长度“真是投错了胎, 没好日子过”;还有的说“门不当户不对”, 一“说”激起千层浪, 我不由得佩服起我班的这群学生。这时, 我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 学困生王某站起来说:“老师, 您在讲圆形周长和面积的时候, 讲过两个不同的圆, 半径的比=直径的比=周长的比, 而面积的比是半径的平方的比, 我懂了。”我很欣慰, 学生王某竟然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起了联系, 将知识进行了合理的迁移, 最关键的是他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比例尺。这时, 我更进一步, 提出你们能口算猜想出面积的比是多少吗? (故意不让他们笔算, 激起他们好奇好学的想法,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 本课进入到了画龙点睛的高潮部分, 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得知面积比是1∶40000, 从而跳出比例尺的概念, 用新的方法去列比例同样可以解决这道题。这就是所谓的“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别了,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 算理明白了, 更重要的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融合进来了。
比例练习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