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固定方式范文
不同固定方式范文(精选10篇)
不同固定方式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四组患者共152 例, 男59 例, 女93 例;年龄18~74 岁, 平均35.9 岁。石膏固定组41 例, 男14 例, 女27 例, 平均年龄36.2 岁;远端骨折14 例, 中段骨折13 例, 近端骨折14 例。克氏针固定组35 例, 男13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35.4 岁;远端骨折11 例, 中段骨折12 例, 近端骨折12 例。重建钢板组30 例, 男11 例, 女19 例, 平均年龄36.5 岁;远端骨折10 例, 中段骨折14 例, 近端骨折6 例。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组46 例, 男16 例, 女30 例, 平均年龄35.3 岁;远端骨折15 例, 中段骨折16 例, 近端骨折15 例。四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1.2.1 “8”字石膏绷带固定方式
患者取坐位, 双手叉腰, 挺胸抬头, 双肩后伸。助手站于患者背后, 用膝部向前顶患者上背部, 并用双手向后方扳拉牵引患者双侧肩部。术者站于患者前方, 用两手拇、食、中指分别捏住骨折断端, 根据骨折类型, 纠正骨折重叠或成角移位。将直径4~10 cm、长约6~15 cm腋卷置于患侧腋下, 并紧贴腋窝部用绷带呈8字固定反复缠绕4~6层, 如此再用石膏绷带缠绕, 待石膏绷带凝固后用三角巾悬吊, 鼓励患肢小范围活动, 每周复查X线片至骨折愈合。
1.2.2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式[2]
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前缘作一长约4~6 cm皮肤横切口, 切开各层, 剥离骨膜显露骨折端 (注意尽可能的少剥离骨膜) 。先将克氏针逆行穿入外侧骨折端髓腔至肩峰后穿出皮肤, 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再顺行穿入内侧骨折端髓腔内约4~6 cm, 最好穿透表面骨皮质。注意避免损伤锁骨下动脉等组织。如果为斜行或粉碎性骨折加用钢丝或粗丝线固定。克氏针外侧端折弯, 留约0.5 cm剪除多余部分, 将针尾埋入皮下。术后患肢三角巾悬吊制动4周。
1.2.3 重建钢板内固定方式[3]
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作一长约6~10 cm横切口, 显露骨折断端, 清理血肿或肉芽组织, 少量剥离骨膜及软组织, 夹持两骨折断端复位后用复位钳固定。如为粉碎性骨折先将大的骨折块用细钢丝或粗丝线捆绑复位固定, 也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然后选用6~8孔的重建钢板根据锁骨表面形状折弯成相应的孤度贴上。逐一钻孔, 攻丝, 拧入螺钉固定。术后伤口内放置引流条24 h, 患肢三角巾悬吊制动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1.2.4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
在小型C型臂下手法复位满意后在进针口切开0.5 cm切口, 用电钻将直径2.0~2.5 mm大小克氏针由切口自肩锁关节间隙顺行钻入, 边透视边进针, 进入髓腔有滞涩感时, 用骨锤锤入, 克氏针折弯无菌包扎。内侧骨折者则自胸锁关节间隙穿入克氏针。术后肩肘带吊前臂于胸前4周。
2 结 果
四组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 不同的固定方法产生不同的疗效, 结果见表1。
四种方法的愈合时间以χ2检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发症及畸形愈合以百分率表示。
石膏组与克氏针及手法复位加克氏针组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钢板组与其他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8”字石膏绷带保守治疗出现肩周炎1 例, 不愈合1 例, 畸形愈合10 例。克氏针一组感染2 例, 钢针滑动4 例, 肩周炎4 例, 畸形愈合4 例。钢板组内固定断裂2 例, 松动1 例。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方法仅有2 例出现肩周炎。并发症发生率以克氏针一组为高, 达28.6%;石膏组畸形愈合达24.3%, 但费用少;钢板固定组并发症少, 但治疗费用高, 且骨折愈合时间长;而闭合手法复位克氏针组效果最好, 无畸形愈合, 并发症发生率仅4.3%为肩周炎。
3 讨 论
3.1 “8”字石膏固定法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作为锁骨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 可以使绝大部分患者获得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肩关节, 只要排除骨断端间软组织间隔, 保证复位后断端间对合在2/3以上, 均可考虑保守治疗。因其不破坏骨折断端血供, 断端在骨愈合过程中处于微动状态, 骨折愈合快, 本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但畸形愈合发生率高, 影响美观, 生活不便, 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外固定所致的疼痛及限定姿势, 常发生固定松动或自行将固定解除, 更有时可出现血管、神经受压。部分患者因固定时间较长且多有畸形愈合或双肩不对称等难以接受而再次选择手术。
3.2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法
克氏针固定锁骨骨折一般具有以下优点:a) 小切口形成瘢痕少, 能满足患者外观需求;b) 符合微创操作, 髓内固定仅需暴露骨折断端, 对骨膜剥离少, 软组织损伤小, 符合生物学固定, 骨折愈合快;c) 钢针穿破双侧皮质固定, 使骨成为一个整体, 对其生物学及生物力学行为影响小[4]。其缺点有对抗轴向应力作用不够、易出现钢针滑动、针眼感染以及肩部制动时间过长导致继发性肩周炎等并发症。尤其当骨折碎片多, 复位后靠断端间碎片嵌压支撑时, 可因碎骨片的移位诱发针的移动, 出现内固定松动, 骨折端成角导致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另外, 此种治疗不适合严重粉碎骨折。操作注意事项:a) 选择足够粗的克氏针;b) 遵守穿针程序, 即中外段骨折由内向外逆行穿针, 再经髓腔穿破近端骨皮质, 内侧端骨折相反;c) 针尾折弯超90°置深筋膜下, 针尖过远端骨皮质小于0.5 cm, 以防损伤锁骨下结构 (内1/3骨折) , 避免功能锻炼时对肩肌肉的再损伤, 导致疼痛, 甚至发生肩周炎;d) 钢针必须穿破双侧骨质, 避免反复穿针, 以防松动;e) 尽可能微创操作。
3.3 重建钢板固定法
钢板固定法具有固定牢靠稳定、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早等优点。a) 钢板具有可塑性, 可根据锁骨的生理曲度进行折弯, 使钢板能紧贴骨面并起到张力固定效应, 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 达到牢靠、稳定的固定。b) 钢板固定的方法不像克氏针固定针尾留于皮肤外或埋于皮下后容易滑脱引起炎症反应。c) 一般不需要外固定, 术后能尽早开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不会引起肩关节活动障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锁骨骨折, 尤其是骨不连或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手术切口大, 影响美观, 骨膜剥离广泛, 不利于骨折愈合, 需二次手术取钢板, 治疗费用高, 拆内固定后有再骨折的可能。本组出现2 例钢板断裂及1 例螺钉松动, 分析原因与术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及操作技术不规范有关。技术要点:a) 保证骨折两端各有3枚螺钉;b) 保留与碎骨片相连的软组织, 当钢板形成支撑时, 将碎骨片连同软组织用可吸收线缝扎于钢板上;c) 内固定螺钉穿透两层皮质以防松动;d) 骨折愈合前不可参加体力劳动以防内固定断裂。
3.4 闭合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法
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符合锁骨生物力学原理, 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切口感染机会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可早期功能锻炼。注意事项:a) 新鲜骨折且皮肤完好者均可采用;b) 伤后超过2周骨痂形成, 不易复位, 所以处理越早越好;c) 避免肩关节过度外展及环转运动以免骨折端产生较大剪力。
锁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 长期以来更多的是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复位容易, 固定困难, 易出现骨折端再次错位。且肩关节被固定时间较长, 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一旦出现骨折端再错位, 就必须再次手法复位。这样反复复位, 使治疗时间延长, 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而且易造成骨折端血液供应的进一步破坏, 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其优点是创伤小[5]。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简单, 但锁骨骨折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不稳, 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锁骨本身解剖特点、内固定材料选用不当、肩关节过早活动等。以上四种治疗方法各有特点, 选择时宜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经济状况等多方权衡, 找到符合某一患者的最佳固定方式[6]。如中段的简单骨折首选保守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治疗, 青壮年对外观要求高, 可选择小切口克氏针治疗。严重粉碎骨折年长者则建议钢板固定, 虽费用较高, 但固定效果可靠, 能早期功能锻炼, 有效避免骨折再移位及继发性肩周炎的发生。而手法复加克氏针内固定法具有固定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如伤后2周骨痂形成, 就不宜采用。在基层医院面对广大低收入患者, 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可靠的手段,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有愈合快、功能恢复完全、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综上所述, 对锁骨骨折患者要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及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权衡, 选择最佳固定方式。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坎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397.
[2]卢海霖, 汪金荣.小切口可吸收线张力带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2 (14) :117-118.
[3]陈炎康, 林荣标, 钟捷.重建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4) :277.
[4]连学全, 黄世民, 庄耀民, 等.克氏针内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 (2) :164-165.
[5]丁卫华, 洪军, 刘明.锁骨骨折内固定不稳定因素的探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 :83-84.
锁骨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比较 第2篇
【关键词】锁骨骨折;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AO钩钢板;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21-01
锁骨骨折(fracture of clavicle)锁骨呈“S”型,是人体上肢与躯干的唯一骨性连接。锁骨不仅是重要的上肢骨,也是美丽性感的象征。然后锁骨很容易受伤,形成骨折。多数情况下的锁骨骨折为间接暴力导致,常见的情形为跌倒后上肢撑地,暴力上传冲击锁骨形成骨折。另外,新生儿产伤导致的锁骨骨折也很常见。本文对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和AO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医院骨外科治疗的锁骨骨折的患者,共156例,男92例患者,女64例患者,左侧锁骨骨折74例,右侧锁骨骨折的患者62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0例。运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患者98例子,AO钩钢板内固定患者25例,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患者33例。
1.2手術方法锁骨骨折的患者在手术之前均采用颈丛麻醉,将患者肩后方垫高,将头转向健侧,以锁骨骨折出为中心点作为前方切口。切记,保护好锁骨下面的神经、血管以及肺组织,进行骨折处的清理以及复位。将患者分为两个组,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组和AO钩钢板组。
1.2.1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组应该选择合适的接骨板,应按照接骨板直径较患者骨内径小10%的原则。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应该先行吸收线捆扎并固定。进行环抱接骨板时应注意温度的情况,就是在0℃-5℃的情况下均匀撑开,撑开时的撑开力度以及角度不能太大,每个部分的变形量不能超过8%,超过8%会破坏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的记忆功能。用30°-50°盐水纱布热敷环抱器,使之抱紧骨折端。
1.2.2AO钩钢板组应该先切开患者肩锁关节囊,将钢板钩端插入肩峰后下方,按压钢板,使之贴敷于锁骨,用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锁骨上。伴肩锁关节脱位的,需清理关节内破碎的组织,将肩锁关节复位。肩锁韧带撕裂的予以缝合,喙锁韧带用可吸收线缝合修补,无法修补的,将碎骨片复位并用丝线固定。
1.2.3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组以骨折端为中心,沿锁骨上缘,做锁骨平行切口,长约6-9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皮下筋膜,显露骨折断端。局部清理血肿和坏死软组织,辨别和寻找是否有碎落的骨折碎块。切开少许骨膜后剥离。撬拨牵引,使得骨折解剖复位。将钢板置于锁骨前上方,钻孔并用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者,不要求完全解剖复位,较大的独立骨块需要通过加压固定或者钢丝捆绑固定,较小的骨块只需要在整体复位固定后再嵌人断端或者置于骨折周围即可。止血后冲洗伤口,逐层缝合,术毕。
1.3术后处理①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组:术后上肢悬吊2周,术后3d嘱患者作患肢被动活动。三周后行患肩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②AO钩钢板组:颈腕吊带3d后进行肩关节钟摆样功能锻炼,3周后进行日常活动。③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患侧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2周可以开始进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后才可进行上肢负重。
2结果
本组均随访。患者全部骨性愈合,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组有3例因锁骨骨折端偏外致外侧环抱齿轻度翘起,导致骨折畸形愈合。AO钩板组有2例发生肩峰处软组织钙化,肩关节活动时肩峰处有胀痛感,活动受限,拆除内固定,经功能锻炼后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组术后未出现术后骨折移位、再次骨折、断板断钉、螺钉松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情况。
3讨论
3.1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使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形状记忆合金接骨板固定锁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应力遮挡低,抗剪力、抗旋转力强,可早期功能锻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不需要二次取出,适用于锁骨中段、中外段各型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快捷,不用钻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能持续自动加压,避免钢板固定广泛剥离骨膜而致骨不连,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去除方便等优点。缺点是对于锁骨骨折偏外端时,容易出现两者之间贴附不好,出现锁骨外端翘起。本组3例因此致骨畸形愈合。选择环抱器时,一定要大小合适,撑开力量及角度不可过大,过大时造成其不能完全恢复,影响固定效果。环抱器应放在骨折张力侧,增强抗弯力。
3.2AO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优缺点AO钩钢板优点是设计完全符合锁骨S状外形,尖钩位于肩峰后下方,对肩袖影响小。为动力加压设计。利用自身的强度和杠杆原理对抗胸锁乳突肌的牵引力量,固定牢固,重建肩关节稳定性,防止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疼痛,特别适合于锁骨偏外端骨折及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者。缺点是由于钢板钩端固定需要术者熟练掌握肩峰附近解剖结构,钩端要插入肩峰后下方。由于基层医院术者技术差异,术中反复行钩端插入及肩锁关节剥离探查,本组2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肩峰处软组织钙化,肩峰胀痛感。
3.3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优点重建钢板强度高,能够根据锁骨的不规则形态进行塑形,与骨面紧密贴合,起到良好的对抗弯曲和旋转剪力。采用重建钢板固定牢固,术后即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钢板可长期不取,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术中一般在前上方放置重建钢板,这是由于前置钢板的塑形只需要沿其垂直方向折弯,简便易行,而且钻孔时由前向后对于锁骨下血管和神经的危险性较低。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过分追求解剖复位,特别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过度剥离骨膜和软组织,反而会破坏骨折血运,增加了骨折不愈合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东林.锁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172-173.
[2]李万庆.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3,(08):1451-1452.
不同固定方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手术患儿300例, 手术患儿均采用仰卧位, 年龄最大8岁, 最小仅3个月, 手术时间最长150min, 最短30min, 随机抽样分ABC3组对照观察。A组100例采用大字型木板固定肢体, B组100例采用托手板固定, C组100例采用自制可调式布垫。
1.2 固定方法
大字型木板固定法:把手术患儿放于大字型木板上, 把患儿上、下肢分别固定于木板及床边;托手板固定法:把患儿双上肢固定于托手板上, 双下肢另用带子固定于手术床两侧;可调式布垫固定法:是采用上、下肢分别用布垫固定, 通过系带捆扎于手术床两侧边, 上、下肢布垫之间用弹力带连接, 可适用于年龄3个月~8岁大小的患儿肢体固定。
1.3 观察内容
(1) 皮肤损伤如红、勒痕等; (2) 术后回访, 术后对5岁以上的小儿进行回访调查, 了解肢体是否存在不适或疼痛; (3) 调查医务人员对该垫的操作方便度及不同年龄跨度的固定效果。
1.4 判定标准
满意标准为肢体不能抽动, 关节不能屈曲;较满意为关节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屈曲, 肢体可抽动;不满意为肢体可任意活动或放不到该放的固定位置, 被固定肢体脱出或无效固定。
2 结果
可调式布垫使用后, 所有患儿均末发现肢体副损伤及皮肤红、勒痕, 对75例3岁以上能准确回答提问的小孩回访调查时, 所有患者均无四肢不适、皮肤红、疼痛等诉说。运用A、B、C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临床应用的方便程度及对皮肤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为方便度比较P<0001, 皮肤情况P<0.01, 表明有显著的差异。运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其年龄跨度与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字型木板固定最佳适宜年龄1~3岁患儿, 托手板固定方式比较适宜于5~8岁以上的患儿, 而可调式布垫用于3个月~8岁之间任何手术患儿, 均显示固定有效、安全、满意。
3 讨论
从观察结果显示:使用自制可调式固定布垫对小儿肢体固定与传统的固定方式相比较, 效果显著。传统的小儿肢体固定方式其固定效果受其年龄跨度影响, 常出现被固定肢体皮肤红、勒痕等或出现肢体松脱、出现无效固定, 从而影响手术正常进行。而自制可调式布垫, 是利用布垫包裹, 内有一定的可动性, 不至出现因捆扎过紧而造成副损伤, 又能达到有效固定, 并且可调式布垫是利用弹力带将上、下肢固定带连接在一起, 通过弹力带的调节作用, 适用于3个月以上、8岁以下的任何手术患儿的肢体固定, 从而解决了小儿手术肢体固定的问题, 为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方便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自制可调式布垫, 取材一般棉布, 制作简单, 可清洗、消毒、反复使用, 经过100余例手术患儿的临床应用, 该垫具有操作方便, 固定效果好, 年龄跨度适应性大的特点, 较大字型木板及托手板的固定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术四肢固定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1~8岁的手术患儿300例, 分A、B、C3组观察, A组:100例用传统的大字型木板固定肢体, B组:100例用托手板固定肢体, C组:100例用本科自制可调式布垫固定肢体, 通过临床应用的方便程度对皮肤的影响及固定的牢固性来判定肢体固定效果。结果自制可调式布垫对小儿手术肢体固定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十字型木板及托手板固定法。结论可调式布垫对肢体的固定是目前最佳的小儿手术肢体固定方式。
不同固定方式 第4篇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牙周维护方法对固定矫治中牙龈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固定矫治中牙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新消感组、雅皓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使用新消感、雅皓刷牙及普通非药物性牙膏刷牙,比较三组口腔衛生情况和牙龈健康情况。结果:雅皓组和新消感组GI、PLI、SBI和CI均低于对照组,且雅皓组GI明显低于新消感组和对照组,新消感组CI较雅皓组和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消感和雅皓能够减轻患者固定矫治后牙龈炎症状,其中雅皓对牙龈肿胀、出血更具效果,新消感对口腔卫生较差、较多牙石及牙龈炎症明显者更具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更为有效的牙周维护方法。
【关键词】 牙周维护;固定矫治;牙龈炎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98-01
牙龈炎是口腔科常见疾病,据相关资料[1]显示,患者正畸矫治固定治疗期间,牙龈炎是其常见症状。牙菌斑是导致患者正畸治疗期间牙龈炎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能够预防牙周炎症的发生,改善牙周环境。本文对固定矫治中牙龈炎患者采取不同的牙周维护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固定矫治中牙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固定矫治时间超过2个月,近期未使用抗生素、牙周治疗;有牙龈水肿、充血、牙龈增生等并发症;排除系统性疾病、牙周病史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新消感组、雅皓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新消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2~24岁,平均(16.7±1.4)岁;雅皓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3~25岁,平均(16.9±1.7)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1~22岁,平均(16.3±1.2)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治疗前均行牙周基础常规治疗,去除菌斑、牙石,叮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准确刷牙。对照组采取普通非药物性牙膏刷牙;新消感组接受新消感治疗,以牙浸湿甩干后,沾取新消感粉(北京鑫冉康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31108,规格20g),刷牙后漱口,每天一次,每次时间应超过3min;雅皓组采用雅皓(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31025,规格65g/盒)刷牙,将乳膏挤在牙刷上进行刷牙,每次刷牙时间应超过3min,每天1~3次。三组均连续6个月。
1.3 评价指标[2] 牙龈指数(GI)评价牙龈健康状况。0分:无炎症;1分:轻度炎症,探诊无出血;2分:中度炎症,探诊出血,牙龈光亮,存在红肿、增生;3分:重度炎症,自发性出血。
菌斑指数(PLI)评价口腔卫生情况。0分:无菌斑;1分:牙面、近龈缘见少量沉积物;2分:牙面、龈沟菌斑中等;3分:大量菌斑。
牙石指数(CI)也用于评价口腔卫生情况。0分:龈上、下无牙石;1分:龈上牙石覆盖牙面<1/3;2分:龈上牙石覆盖牙面1/3~1/2;3分:龈上牙石覆盖牙面>2/3。
龈沟出血指数(SBI)用于观察牙龈炎是否处于活动期。0分:健康牙龈;1分:牙龈轻度炎症,轻度水肿,探诊未出血;2分:牙龈探诊点状出血;3分:沿龈缘扩展出血;4分:出血溢出龈缘;5分:重度炎症,牙龈红肿、溃疡明显,自动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6个月,三组患者治疗后GI、PLI、SBI、C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雅皓组和新消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另外,雅皓组GI低于新消感组和对照组,新消感组治疗后CI较雅皓组和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患者在正畸矫正固定治疗期间,较差的口腔环境卫生极易产生牙菌斑,导致牙龈炎的发生,影响正畸顺利治疗。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矫治固定期间牙龈炎的发生,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刷牙是目前维持口腔清洁卫生的主要方法,而有效牙膏、合理刷牙方式与口腔卫生关系密切。牙膏能提高刷牙效率,通过药物性牙膏,能够抑制菌斑形成。雅皓成分多为丁香罗勒油、硼砂,能抑制口腔致病细菌,缓解患者牙齿疼痛、牙龈出血、溃疡等症状。新消感由摩擦剂和防龋脱敏材料组成,能预防牙齿持续龋坏,实现再矿化,降低牙齿硬组织渗性,有效封闭牙本质小管,抑菌消斑溶石,利于口腔维护。此次研究中,雅皓组和新消感组GI、PLI、SBI和CI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对固定矫治期间牙龈炎患者采取雅皓组和新消感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牙龈状况,维护患者口腔健康卫生。而新消感组患者CI明显低于雅皓组患者,而雅皓组患者GI显著低于新消感组患者,说明,雅皓对牙龈肿胀、出血更具效果,新消感对口腔卫生较差、较多牙石及牙龈炎症明显者更具效果。
综上所述,新消感和雅皓能够减轻患者固定矫治后牙龈炎症状,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更为有效的牙周维护方法。
参考文献
[1]付刚,向元芳,陈勃.三种含漱液对口腔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维护效果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2013,8(z1):57-58.
[2]张建云.不同牙周维护对固定矫治中牙龈炎疗效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10-11.
不同固定方式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患者,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43例, 年龄31~82岁, 平均年龄 (56.4±10.7) 岁。致伤原因:摔伤34例, 交通事故27例, 跌落伤9例。参照Tronzo和Evans的分型标准Ⅰ型24例, Ⅱ型27例, Ⅲ型16例, Ⅳ型3例。患者病程2~7d, 平均 (4.4±0.6) d。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和动力髋螺钉组, 每组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锁定钢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行全身麻醉, 在此基础上切开外侧, 充分暴露骨折区域并进行钝性分离, 实施骨折复位。锁定钢板置入股骨处, 钻孔并旋入拉力螺钉, 捆扎钢丝, 完全固定钢板, 缝合并冲洗创口, 置入引流管。
动力髋螺钉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在患者行全身麻醉基础上, 以大转子定点为起点, 将患者患肢外侧切开约为10cm切口, 充分暴漏肌肉层上股骨上端, 实施解剖复位。患者股骨外侧置入导针, 并将导针插入股骨颈中间部位, 沿导针进行扩髓处理后, 置入拉力螺钉, 安装钢板, 拧紧螺钉, 止血处理后缝合创口, 并置入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对比运用 (χ—±s) 进行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锁定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骨折均愈合良好, 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 (16.1±2.3) 周, 动力髋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 (18.4±4.6) 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3 讨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 所选用的螺钉螺纹较宽, 配合加压螺钉及钢板, 能够增加钢板的压力, 促进钢板滑动, 有效限制螺钉的转动范围, 从而更好的将骨折部位固定,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不适用于不稳定骨折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3]。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是股骨与钢板之间的无缝贴合技术, 可实现股骨近端与钢板的完全吻合, 具有多平面和良好的抗弯、抗旋转特征, 能够防止骨折脆快不牢固, 使股骨复位更加稳固。本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优于动力髋螺钉组 (P>0.05) , 表明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但锁定钢板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锁定钢板组和动力髋螺钉组, 分别应用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锁定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疗效更为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钱忠来, 徐耀增, 王现彬, 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第3代Gamma钉置入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性能与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8) :8974-8979.
[2]陈建东, 戴广兵, 韩金龙.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 2011, 17 (26) :45-47.
不同固定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企业,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利用已有的办法对处于使用寿命期的各类固定资产进行应计折旧额的计算,并对计算出的折旧额进行整体的分摊[1]。应计折旧额等于准备进行折旧处理的固定资产的原价与使用后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之差,另外,对于已经准备了计提减值的固定资产,需要减掉其累计金额。
1 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首先是固定资产成本价的高低。其次是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即企业对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即将完结时进行折旧处理可估计的价值金额。其次是企业预计的固定资产相比于成本价减少的金额。最后是固定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主要是指企业预计的固定资产所能使用的期限或者是固定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数量。
固定资产折旧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第一,市场物价变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企业各类固定资产的成本主要是根据获取该固定资产时的货币价值决定,后期货币价值的变动不会对其成本造成影响。第二,固定资产的收入费用不配比。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往往高于其账面价值,对于收入的计算主要是以当前的收入为主,而费用的计算大部分都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因此,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不能忽略对收入费用配比原则的考虑,否则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最终因为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对企业经营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2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2. 1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不仅重视固定资产折旧和其工作时间的关系,还强调与工作强度的关系。如果固定资产在一定单位下的工作量折旧额相同的话,则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当前的折旧额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工作量,那么折旧额也相应没有。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适用于计算工业企业中的大型专业设备如大型机床,或者是运输企业的大型运输车辆[2]。这种折旧方法只要确定工作量,就可以准确且直观地看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从而计算出对应的折旧金额。但是多数情况下,无法正确估计设备的工作量,加上后续费用,增加了设备的无形损耗,因此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成本,使得实际得到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远远不足预期计算的折旧额,对企业的顺利再生产造成了影响。
2. 2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固定资产预计的剩余价值和剩余可使用的年限是该计算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方法下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与剩余使用寿命呈正相关关系。如果经济效益高,该计算方法的折旧率高,产品成本高,企业的净利润就相对较低,随着经济效益的降低,企业的利润减少,折旧率也相应降低,此时的折旧率使企业利润得到均衡,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年数总和法所属的加速折旧法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利用前期收入高把握、低风险、低维修费用的特点,在前期快速收回资产成本,保证成本平衡,避免因时代进步受到设备贬值、需求变化、币值等因素带来的影响[3]。而且,加速折旧法的折旧率前高后低的特征降低了企业前期的税务负担,减少了交税金额,从另一个层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 3 年限平均法
计算方法简单、操作程序方便、较易被掌握是年限平均法最大的特征,而且该方法在任何时期都有相同的折旧额,累计折旧额没有变化[4]。该方法用来计算折旧只注重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考虑,认为使用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现实情况中往往无法准确估计固定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在前期带来较丰厚的收益。另外,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和利润会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生产效率的差别、维修所需费用以及带来的现金流量等因素有较大变动,导致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则。加之利用该方法计算折旧缺乏对币值的考虑,导致出现投资回报率高的虚假现象,造成债权人对企业的判断失误。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平摊固定资产成本无法全面真实反映使用固定资产的情况,表面平均的折旧实际上并不平均。
2. 4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将固定资产的预估剩余价值作为基础,不注重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考虑,通过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如果折旧率不变,折旧额会因为时间的增长而相应的降低[5]。为了避免固定资产的预计剩余价值和账面净值不符,一般利用直线法来计算最后两年固定资产使用的折旧。
3 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企业只有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盈利的企业适合选择折旧年限低的加速折旧法,有利于快速回收固定资产的成本,降低税务负担。亏损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亏损的税前弥补来确定最为合适的折旧年限,税前弥补亏损主要指企业如果在某个纳税期有亏损现象,可以用之后纳税期的纳税所得进行弥补,并且在1 年无法完全弥补的情况下可以于5 年内继续弥补。固定资产较少并且价值不高的企业应该选择平均年限法进行折旧的计算。因为该类型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比较明了,加上会计系统不完善,每个时期的折旧额比较低,无论何种折旧方法都不会影响企业各个时期的税务负担和财务状况,因此简单的平均年限法是最合适的选择。固定资产价值较高的企业应该选择工作量法进行折旧计算,因为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一般为精密的大型机床,很难确定其工作量,固定资产每个时期的折旧额和该时期内的工作量呈正相关关系。工作量在每个时期完成的越多,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大,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4 结束语
影响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的规定和税法的规定。其次是固定资产自身的性质,不同的固定资产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损耗和经济利益。最后是微观层面的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6]。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仅影响企业的利益,而且还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必须考虑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对币值的影响,还要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企业本身的盈亏状况、当前的税收政策,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轶格.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3(2):241-242.
[2]刘贤.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4(9):305.
[3]喻平,李婷婷.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4):107.
[4]赵福战.固定资产折旧税收政策对产出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基于福建省的投入产出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5(3):67-73.
[5]石雅娜.探析我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J].商,2013(24):137.
不同固定方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固定组91例与外固定组45例。内固定组中男31例, 女60例;年龄23~74岁, 平均 (52.9±10.3) 岁;骨折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 (20.9±5.3) h;AO分型为A型者19例, B型者35例, C型者37例。外固定组中男19例, 女26例;年龄24~73岁, 平均 (21.2±6.1) 岁;骨折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 (21.3±6.1) h;AO分型为A型者21例, B型者19例, C型者5例。
1.2 方法
外固定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 局麻后将患者肘部伸直, 患肢弯曲成90°, 由护理人员紧握患肢前臂行对抗牵引, 医生利用手指固定骨折远端部位, 同时利用另一只手握紧患肢腕部, 均匀缓慢的开展牵引治疗2min, 牵引结束后进行X线检查, 有效复位者根据不同骨折分型给予适合的石膏托固定。治疗结束后鼓励患者增加日常功能锻炼, 待恢复良好后取出石膏体。
内固定组给予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取仰卧位开展臂丛阻滞麻醉, 消毒铺巾后在腕桡掌处行7cm的侧面切口, 成功将筋膜与皮肤切开后进行分离操作, 着重注意勿损伤动脉、肌腱与神经, 在完成远端骨折部位线路后开始清除血肿, 给予矫正与复位, 并于关节缘处增加锁定钢板, 应用螺钉加以固定。治疗后进行X线检查, 适当调整内固定位置与角度。
1.3 评定标准
采用Gartland-Wedey腕关节功能标准进行相关疗效评定, 综合患者的主观意见、客观表现、并发症与畸形表现等方面综合评分, 分数在21分以上者为恢复较差, 分数在3~20分着为良, 分数在2分以下者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A型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内固定组中B型患者及C型患者的优良率均高于外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中多发的骨折类型, 由于其部位较为特殊, 经常在外力作用下引发骨折。人体腕关节主要有尺骨、腕骨近侧以及桡骨远端组成, 当桡骨远端发生损伤后会严重影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 甚至会产生患肢的功能受限。在该种骨折中主要包括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及关节面骨折联合腕关节脱位,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为伸直型骨折。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 由于此类人群大多伴有骨质疏松的基本症状[3], 当出现跌倒或碰撞等手腕部损伤后多伴随骨折的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 可明显发现患者患处存在皮下淤血, 手指处于半休息位, 无法正常握拳, 在托扶状态下才能减缓疼痛。目前, 临床诊断方法为X线检查, 通过影像检查可明确观察到距关节面3cm左右处桡骨部位存在横断, 正位片折段会向桡侧发生移位, 下尺桡关节的距离呈现增大表现, 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存在粉碎性骨折的表现。
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为改善骨折部位关节面的平整修复, 避免患肢内血管或神经出现严重受累, 促使腕关节逐渐恢复正常功能。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可以保证创面与关节功能的尽快恢复, 也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是骨科临床医师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临床治疗仍然选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 对于简单骨折患者可以有效确保施治效果, 但当患者的骨折类型为不稳定型或关节面存在明显移位情况时, 无法保证实施效果, 容易影响预后, 产生关节疼痛、肢体旋转不良、手掌握力下降或腕关节功能受限等不良情况。本研究通过对13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临床资料分析, 由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 通过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均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91例内固定患者的预后情况更乐观, 其优良率为94.7%, B型患者的优良率为91.4%, C型患者的优良率为86.5%。在A型患者的优良率比较中, 两种固定方式患者并未见明显差异, 但B型与C型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内固定的对照组患者。进一步证实当患者的骨折类型较为复杂时, 更适宜开展具有解剖复位效果的内固定治疗, 有助于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解剖复位可促进愈合状况, 降低畸形等并发症发生。伴随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医疗理念也进一步发生变化, 针对该类骨折患者的临床施治方案逐渐创新,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不同固定方式, 均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当患者的骨折类型较为复杂时, 更适宜选用内固定治疗, 可提高骨折愈合程度,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 其中选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者91例, 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患者45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中A型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内固定组中B型患者及C型患者的优良率均高于外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不同固定方式均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当患者的骨折类型较为复杂时, 更适宜选用内固定治疗, 可提高骨折愈合程度,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外固定器,内固定器,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涛, 刘剑, 张文生, 等.克氏针结合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1) :90-91.
[2] 王福泉, 朱伟东, 朱东.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 :75-76.
不同固定方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80例患者, 男112例, 女68例;年龄14~76岁, 平均 (41.34±13.87) 岁。骨折时间最短4周, 最长2年2个月, 平均5.5个月。
1.1.1骨折因素及合并症
交通伤137例, 压砸伤16例, 打击伤8例, 高处摔伤15例, 爆炸伤2例, 刀砍伤1例, 机械损伤1例;其中合并颅脑外伤56例, 胸部外伤12例, 腹部脏器破裂7例, 腓总神经损伤13例, 胫前神经损伤6例, 胫后神经不完全损伤1例, 胫前动脉损伤7例, 胫后动脉损伤2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 合并脊柱骨折9例, 骨盘骨折13例, 腓骨骨折42例, 足跗骨骨折8例, 尺骨鹰嘴骨折1例, 桡骨远端骨折16例, 股骨干骨折5例, 髋关节脱位1例, 肱骨骨折3例, 锁骨骨折5例。所有的合并伤已得到恰当治疗:颅脑外伤手术治疗8例, 腹部损伤手术治疗7例, 神经血管损伤均经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治疗, 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经行皮瓣转移治愈, 所有合并的骨折脱位均经复位后行内外固定治疗后愈合良好, 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1.1.2骨折部位及类型
胫骨上1/3段22例, 中1/3段46例, 下1/3段121例;其中, 横断型12例, 斜型29例, 螺旋型18例, 粉碎型121例。其中, 开放性骨折138例;骨缺损8例。
1.1.3原始治疗
小夹板固定13例, 单纯石膏外固定72例, 普通钢板内固定16例, 加压钢板固定31例, 髓内针内固定16例, 单纯用螺丝钉固定6例, 单纯钢丝捆扎2例, 螺丝钉加钢丝捆扎3例, 单纯克氏针固定1例, 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2例, 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 跟骨牵引13例。
1.1.4术前情况
术前X线显示有骨痂生长96例, 无骨痂生长8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已行皮瓣转移治愈;感染情况:曾有感染36例, 均经抗感染治疗控制, 无溃疡、窦道、死骨形成, 伤口已愈合。
1.1.5所有患者先有无骨痂生长和曾有感染情况
先分层后随机分到三组中:A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9~69岁, 平均 (40.75±11.86) 岁, 骨折时间最短5周, 最长2年, 平均6.2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B组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6~76岁, 平均 (42.13±13.23) 岁, 骨折时间最短4周, 最长2年1个月, 平均5.2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C组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4~72岁, 平均 (41.22±12.27) 岁, 骨折时间最短6周, 最长2年2个月, 平均5.8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始病情、病程、治疗方式及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陈旧性骨折病例包括胫骨干骨折伤后3周以上的胫骨干骨折。手术指征:X线片检查骨折尚未愈合而骨折存在大于10°的内翻或外翻成角;大于12°的前后位成角、大于12°的旋转对线不良;大于15 mm的短缩的畸形和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依据是1986年FDA的骨不连定义:损伤和骨折后至少9个月, 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1]。本组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诊断是:经过系统治疗至少6个月后, 再连续3个月通过X线或CT检查观察, 骨折端无进一步骨痂生长, 原骨折线透明带持续存在, 甚至进一步增宽明显;临床检查患肢被动活动或叩击骨折部位仍有疼痛。
1.3 治疗方法
1.3.1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 曾有感染患者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血常规中白细胞均正常。
1.3.2术前禁食, 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有内固定患者先取出原内固定物, 尽量少剥离周围软组织。
1.3.3 A组: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暴露骨折端,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将骨折端开放复位, 取胫骨结节上方切口, 尖锥开路入胫骨髓腔, 髓腔挫扩髓, 髓内钉插入髓腔、固定, 应用瞄准器在骨折远、近端先后在各交锁孔各拧入一枚交锁栓。无骨痂生长患者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及骨折断端周围柴棒植骨。
1.3.4 B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暴露骨折断端, 根据需要部分剥离局部骨膜,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骨折断端复位后, 用钢板及相应的螺钉固定骨折断端。无骨痂生长患者行骨折处自体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固定前于髓腔内及骨质缺损处植骨, 内固定后在骨折断端的周围柴棒植骨。
1.3.5 C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小切口暴露骨折端,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直视下复位,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无骨痂生长患者行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前于髓腔内及骨质缺损处植骨, 内固定后在骨折断端的周围柴棒植骨, 后期我们使用自体髂骨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加柴棒植骨[2]。每天自钉尾滴入数滴酒精, 每周更换敷料1~2次。
1.3.6曾有感染的病例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复查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后, 无感染者则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 d, A、B组不予外固定。术后3 d患肢开始行膝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器 (CPM) 功能锻炼, 术后2周拆线后, 扶双拐下地活动, 不负重功能锻炼。2~3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以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s法[3], 根据活动是否受限、步态、有无疼痛、有无畸形、有无血管神经障碍等在末次随访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1.5年, 最长5年, 平均3.2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各组间疗效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与A、B组比较, 均 (1) P<0.05
由表1可知:C组在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上均比A、B组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A、B两组无明显差异。
2.2 三种固定术后并发症比较
见表2。
各组间比较, P>0.05
由表2可知:三组在术后并发症的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意义 (P>0.05)
2.3 三种固定疗效比较
疗效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s法, 结果:A组60例, 优51例 (85.00%) , 良6例 (10.00%) , 优良57例 (95.00%) ;B组60例, 优49例 (81.66%) , 良7例 (11.66%) , 可4例 (6.66%) , 优良56例 (93.33%) ;C组60例, 优38例 (63.33%) , 良16例 (26.66%) , 可6例 (10.00%) , 优良54例 (90.00%) 。优良率三组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骨折愈合
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使骨折愈合, 恢复肢体的功能。骨折治疗方法的好与坏, 主要验证是骨折愈合质量和愈合速度[4]。骨折愈合主要取决于骨折部的生物学功能状态及骨折部的力学环境状态。前者决定了骨折部是否有愈合能力, 而后者则决定了骨折愈合的好坏。胫骨陈旧性骨折多是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造成[5], 骨折端处于不适宜的力学环境。因此优化固定器材和方法, 改善骨折局部的力学环境状态, 使其与骨折愈合状态相适应, 是促使胫骨陈旧性骨折愈合的有效手段。
3.2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定位准确、固定坚固有利于早期活动等优点[6]。手术中扩髓可打通骨髓腔, 恢复断端血运, 并在骨折端形成新鲜骨折面, 有利于骨折愈合[7]。从生物力学角度看, 胫骨陈旧性骨折固定物以带锁髓内固定效果为佳。带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陈旧性骨折后有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减少伤肢废用性骨质疏松及由此引起的去除固定物后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优点, 可满足患者希望早日恢复伤肢功能的现代骨折治疗要求。只是术中植骨也只能行骨折端植骨或髓外植骨, 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的愈合有影响。
3.3 使用AO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使用AO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手术易于操作, 固定较牢靠, 在植骨时能方便地使用髓内植骨、骨折端植骨和髓外植骨,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胫骨表面软组织覆盖少, 需切开复位, 暴露骨折端, 组织剥离广泛、损伤大, 破坏了骨折端骨膜的血运, 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 势必会影响骨折愈合。
3.4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可以闭合复位固定, 不破坏骨折端血运;也可以有限切开复位, 最小限度地剥离骨膜而保护骨端血运, 而对于合并软组织感染的患者更显出其优越性。在植骨时能方便地使用髓内植骨、骨折端植骨和髓外植骨。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 由于接骨板及髓内针固定存在应力保护现象, 骨折端初次加压后, 断端微小接触点因加压而逐渐崩溃及吸收, 使断端出现间隙, 实际上达不到持续加压的目的;外固定器则不同, 其可调节性不仅能使骨折端持续加压, 而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压力太小。支架动力化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塑形和模造, 按生理需要进行修复、愈合, 避免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拆架后不再有骨折的发生。但是, 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较差, 不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易发生钉道感染, 需较长时期的换药和携带支架。
3.5 胫骨陈旧性骨折的固定
骨折愈合需要新骨生成以取代损伤的骨组织, 稳定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稳定本身不能刺激或诱导新骨生成。临床上三种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上均比其他两组少, 说明其手术及住院过程相对简便;但这三种治疗方法在术后并发症及愈合后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说明骨折愈合不仅受固定物生物力学性能影响, 还受固定物对骨折处血供破坏程度、手术医生经验、技术条件及周期性负荷恢复的早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时, 都应遵循该种固定方式的原则和骨折治疗的普遍原则, 使各种骨折固定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 避免缺点, 达到改善骨折部的力学环境, 促进骨折愈合。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骨科的胫骨陈旧性骨折患者1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 每组60例。A组应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B组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C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对比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在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疗效优良率方面均比A、B两组少 (P<0.05) , 余各项指标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A、B两组在各项指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都要遵循该种固定方式的原则和骨折治疗的普遍原则, 使各种固定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 避免缺点, 改善骨折部的力学环境, 促进骨折愈合, 达到治愈胫骨陈旧性骨折的目的。
关键词:陈旧性骨折,髓内钉,钢板螺钉,外固定支架,胫骨骨折,骨不连,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001.
[2]王浩杰, 索鹏, 陈坚, 等.自体髂骨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萎缩型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2) :133-134.
[3]Johner R, Wruh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Clin Orthop, 1983, 178 (5) :7-25.
[4]李起鸿.骨外固定原理及临床应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6.
[5]张江涛, 梁卫中, 崔吉印.带锁髓内钉配合自体骨髓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J].中医正骨, 2006, 18 (10) :57-58.
[6]黄文杰, 昌耘冰, 尹庆水, 等.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7例[J].新医学, 2003, 34 (4) 增刊:96-97.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方法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有限元法;面向对象;参数化
DOI:10.15938/j.hust.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683(2016)01-0001-05
0引言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鉴于保守治疗的骨不合率约为48%,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约为34%,因此现代骨科多提倡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分为骨折复位、内固定方式选择、穿钉施术这三个阶段.整个手术过程中除了操作手法由医生把握外,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也是完全凭借医生的经验,常常忽略力学结构的合理性且不可重复.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其中唯一的可控变量,也是在医生施术手法娴熟的前提下,唯一制约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选择最合理的内固定方式是穿钉施术成功的根本保障,本文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为目标,将医生的操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从工程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可供医生操作的优选系统.该系统基于有限元法解算出个体化骨折情况下,内固定方式的术后骨折部位的应力、应变数据结果,辅助医生优选出最合理的内固定手术方案.
1股骨颈骨折固定方式优选系统方案设计
1.1设置骨折类型与内固定方式
紧固螺钉数量、穿钉角度、螺钉的组合方式这三者排列组合后形成了多种内固定方式.本系统以股骨颈骨折情况中最常见的经颈型骨折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将骨折角度(0)设置从30°~70°公差为10°的5种情况;将穿钉角度(B)设置从30°~70°公差为10°的5种情况;紧固螺钉数量的选择为1~3;将组合方式设置为单钉、2钉斜放、2钉竖放、2钉平放、3钉正放、3钉倒放的5组合方式.
1.2参数化的有限元三维建模方式
将骨视为弹性体,并遵守线弹性理论.将CT数据读入医学软件,建立精确的股骨三维模型,应用圣维南定理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简化,确保应用弹性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有效性.对于股骨来说,由于实际受力环境复杂,根据Scige等提出的较精确的股骨力学模型,可知在典型的单腿站立位时,股骨受到的力合成后划分为3种:关节反力R、臀肌肌群力M、骼胫束肌力T.
为了实现参数化的建模方式,在有限元语言中将颈干角b、股骨头的直径d、股骨颈的长度1,股骨干的直径d1等患者的解剖学参数应用*SET函数设置为可变参数,具体的值根据患者的CT图像测量得到,由界面输入,传递至有限元代码中,形成参数化的有限元代码文件.
1.3有限元解算
应用有限元解算时本文提出下列假设:
1)解算起始点设定为骨折部位刚刚完成复位和内固定,骨的愈合过程还未开始;
2)应用圆柱形螺钉固定骨折部位,并假设螺钉与骨质之间是紧密结合的;
3)假设圆柱螺钉不会发生断裂,其强度足够;
4)根据骨本身的粗糙情况,设定螺钉与骨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8.
1.4设置判定准则
因为患者施术后只能进行轻微的活动如缓慢行走等,这是一个近似静力分析的过程,本文考虑其中的单腿站立位.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AO准则,从下列参数人手:
1)股骨头的位移变化:在单腿站立的情况下,股骨头上将受到载荷的作用,产生位移,有X方向上反映骨折面抗张力性能和骨折面结合牢固性的横向位移UX、Y方向上的反映结构稳定性的下沉位移UY、Z方向上的反映抗扭性的扭转位移UZ.这三个方向的位移值越小表明固定方式越好,结构的抗变形能力越强,固定的越牢固。为了综合评价这3个方向上的位移情况,设置一个判断标准US表示3个方向上的合成位移,U3越小稳定性越好.
2)骨折面的最大断裂位移:股骨近端是一种类似悬臂梁的结构,在外载荷的作用下上侧受拉应力,下侧受压应力.假设骨折面完全断裂,因此在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量的断裂位移,这个位移DS通过测量骨折处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得到.DS是反映固定结构的抗弯性,其值越小抗弯性越好。
首先按照U3排序选择出最优U5结果对应的内固定方式,其余内固定方式的US值与其的比例关系是1.047以内,先选出来,比较每种情况下的DS值与最优DS值之间的比例是否在1.17以内,若在,那么以U3最优结果内固定方式为最优选项,若不在则排除该情况,然后将该种比较方法形成C++算法,供系统优选,最终形成的评价准则见表1.
2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系统建立
2.1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优选系统程序设计
步骤1 编写Visual C++与有限元参数化语言之间的通信代码,将用户界面上搜集的信息传递至有限元代码中实现建模、解算、结果实时显示、后处理结果显示的功能.
步骤2 根据获取的患者信息,如前倾角、颈干角、股骨头直径等,将这些信息通过步骤1的代码传递至有限元代码中对应的可变参数,建立参数化的股骨三维模型.
不同固定方式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60岁~85岁,平均年龄68岁。DHS组30例,LPFP组25例。2组AO分型[3]见表1。
1.2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将患者于牵引床上固定牢靠后,患侧臀部垫高。
LPFP组:取股骨上段外侧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断端瘀血块,直视下复位。先在体外装好螺钉导向套筒,用套筒把持钢板,将钢板外置于股骨后外侧,使钢板近端紧贴大粗隆,在引导下将导针钻入钢板的锁定孔中。C臂机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是否在股骨颈内及其长度,位置满意后根据导针长度选择适当的锁定螺钉旋入股骨头颈部,股骨远端最少应用4枚螺钉固定。再次C臂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是否满意及钢板螺钉长度、位置合适,被动活动骨折断端间无异常活动,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
DHS组:取股骨上段外侧直切口,牵引床上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以股外侧股骨大粗隆2 cm处为进针点135°导向器导向前倾15°置入导针,使导针插于股骨头软骨下1 cm。C臂机透视证实导针位置正确并位于股骨颈内,三联钻钻孔。选择合适的主钉旋入,再安装套筒钢板系统,骨折远端旋入皮质螺钉固定钢板,最后用尾钉适度加压。再次C臂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是否满意及钢板螺钉长度、位置合适,被动活动骨折断端间无异常活动,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6周可扶拐逐步部分负重锻炼,对于粉碎性骨折或稳定性差者可以延迟负重时间,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
1.4 疗效评价标准
优: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完全恢复且无明显的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已完全愈合。良: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髋部偶有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基本愈合。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髋部经常疼痛,不能下床活动[4]。优良率=(优+良)/患者总数×100%。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5例均获得随访3个月~30个月,平均15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LPFP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65岁以上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伤后3个月内病死率为16.7%[5]。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的概率,手术治疗能重建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或减少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6],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析以手术治疗为主,老年患者在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早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我院主要采用DHS、锁定钢板内固定等,DHS固定由套筒钢板和主钉,及尾部加压螺帽组成,具有结构牢靠,滑动加压的功能,能够稳定骨折轴向嵌压,有利于骨折端稳定,有效增强骨折端抗折弯力,减少髋内翻发生。但DHS在股骨颈内是单钉固定,其抗旋转能力差,在骨折断端长期加压作用下易发生退钉[8];适用于AO分型的A1及A2稳定型骨折,而治疗A3型不稳定型骨折方面,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我院于主钉上方股骨颈内再旋入1枚松质骨螺钉,以对抗旋转、增强内固定稳定性。若感术中固定不牢固,术后可配合皮肤牵引2周~3周,防止复位失败。
LPFP按股骨近端解剖结构设计而成,使接骨板与股骨近端能密切贴合,其近端3枚锁定螺钉多方向是“品”字形立体固定,既维持了髋部生理角度,又提供了坚强固定,有效防止髋内翻畸形发生;锁定钢板的螺钉与钢板为一整体,避免术后钢板及螺钉松动,起到良好的支撑和稳定作用,减少固定失败,更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和AO分型中A3型不稳定患者。因锁定螺钉为自攻螺钉,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如果螺钉太长,会破坏髋关节面,引起疼痛及活动受限;如果太短,股骨头颈部把持力不够,固定的牢固性则降低,导致复位失败。
总之,LPFP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但在选择内固定器械时,应综合考虑患者骨折类型、经济状况及术者对内固定器械应用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25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结果 55例均获得随访3个月30个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
关键词:股骨粗间隆骨折,内固定,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参考文献
[1]蓝海.高龄老人治疗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145-146.
[2]罗春强,邱卫华,王红艳.髋部老年性骨折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92-93.
[3]Muller ME,Nazarian S,Koch P.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long bones[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0:118.
[4]张可心.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5):146-147.
[5]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8-918.
[6]刘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1):92-95.
[7]吴斌,王维,王多勇,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45例[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6):647-648.
不同固定方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