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辩证论治范文
病机辩证论治范文(精选3篇)
病机辩证论治 第1篇
1 现代医学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认识
肝源性糖尿病是由于慢性肝脏病变导致的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实质性损害, 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糖尿病。主要发生机制在于肝细胞损伤与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 80%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糖耐量异常, 呈糖尿病反应者可达30%~40%。我国各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率较高, 及时诊断异常的糖代谢对于有效地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和改善患者预后均十分重要。肝源性糖尿病有原发肝病的表现,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 腹胀及肝功能异常等。肝病前均无糖尿病病史, 无糖尿病家族史, 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肝病症状所掩盖, 故只有化验血糖才能发现。
2 祖国医学对肝病的认识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属祖国医学“黄疸”、“胁痛”、”“肝着”、“肝积”、“臌胀”等病范畴。由湿热、邪毒侵袭, 或情志失调致病。辨治从肝热、肝气、肝郁、肝火等肝经实证论治。热为阳邪, 阳盛每易伤阴;湿郁经久生热, 亦必伤津耗液。过用苦寒、辛燥而导致伤阴, 或素体阴虚, 感湿而从热化。或久病肝火独亢致肝阴不足。辨治从肝虚论治。中医肝病的辨治范围较为广泛, 除肝气、肝火、肝热、肝郁、肝虚、肝实外, 还有肝厥、肝风等。仅前者与肝源性肝病有关。
3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对糖尿病的认识始于《内经》,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病因多由素体阴虚, 复因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而致。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 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创立。如气阴两虚, 瘀血阻滞, 脾气虚弱, 肝郁气滞等。
4 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4.1 肝病是肝源性糖尿病的始动因子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肝病之始, 是由于人的正气虚损, 免疫功能低下, 外邪乘虚而入发病。卫气源于中焦脾胃, 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正气不足乃脾虚卫气不足, 失却防御外邪能力。正如《幼幼集成》所言:“脾土强者, 足以捍御湿热, 必不生黄。唯其脾虚不运, 所以湿热乘之。”邪之甚谓之毒。疫毒属热, 且常易与湿搏结, 湿热疫毒搏结肝经血分, 瘀滞于内, 肝疏泄失常。或酒毒, 药毒影响肝之疏泄。表现为身目俱黄, 色泽鲜明, 口干渴欲饮或饮而不多, 心中懊恼, 胸脘满闷, 口干而苦, 恶心欲呕, 大便黏滞、臭秽,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或濡。临床以急、慢性肝炎者多见。
4.2 肝胃郁热是肝源性糖尿病的直接病机
肝源性糖尿病之初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肝主疏泄, 以气为用。急、慢性肝炎患者多由于疫毒产生肝热肝火;或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郁久化火而肝失疏泄。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是阴虚燥热, 多因“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究其脏腑不外胃热, 肝热等, 饮食不节生胃热, 情志不遂生肝热, 肝木克脾土, 土郁可化热。尤其肝病患者在治疗中常输注葡萄糖, 饮食肥甘, 进糖过多, 致内热偏盛。临床表现为面色隐红, 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 急躁易怒, 两胁胀满, 尿黄赤, 大便干, 舌质红、苔黄, 脉弦实有力。肝胃郁热既是肝病的发病病机, 也是糖尿病的发病病机。其肝病在先, 血糖异常, 则成为肝源性糖尿病的直接病机。
4.3 肝肾阴虚是肝源性糖尿病的内在因素
慢性肝炎、肝硬化与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往往均有阴虚存在。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功主疏泄。肝肾同源, 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互化。肝病乃多种病因损伤肝脏, 肝阴不足, 肝郁化火, 损及肾阴, 则肝肾阴虚。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 主要病位在肺、胃、肾, 与肝、脾、小肠等亦密切相关, “三消”症状相对较多, 阴虚基本贯穿于病程之始终。肝源性糖尿病临床“三消”症状并不典型, 其病位在肝, 辨证以阴虚型多见。临床表现为肝区隐痛, 心烦, 耳鸣, 口干口渴, 乏力, 腰膝酸软, 腹部胀满胁下痞块, 舌质暗红, 舌小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弦细等。胡坚文等[2]观察49例肝硬变所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种辨证分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最多, 达14例, 说明肝肾阴虚型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郭宇等[3]采用中医辨证选一贯煎结合西药治疗肝源性糖尿病3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也表明肝肾阴虚与肝源性糖尿病密切相关, 所以肝肾阴虚是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4.4 瘀血阻络是肝源性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丹溪心法》谓:“胁痛, 肝火旺, 木气实, 有死血, 有痰流注。”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 肝病日久, 由气入血、由经入络。疫毒内伏血分, 蕴于肝络, 肝失疏泄, 气机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使肝之络脉瘀阻。肝热, 肝火耗气伤阴, 煎炼阴血, 形成肝肾阴虚, 诸虚渐重, 气血运行乏力, 脉损络瘀益显。临床表现为面黧黑, 目黯黑, 唇暗, 肝区痛, 神疲乏力, 口干咽躁, 舌暗红, 舌底脉络瘀滞, 舌边瘀点脉涩或紧。衣蕾等[4]指出瘀血阻络主要为肝内微循环遭到破坏及微血栓损伤内皮, 阻塞血管、妨碍血流, 影响血液和肝细胞的物资交换, 促进肝细胞退变和纤维化。而糖尿病的病机自祝谌予老大夫于1978年首次提出糖尿病血瘀症以后, 经20多年临床及实验研究, 血瘀症在糖尿病诸症中的普遍性已被国内学者认同。朱良争等[5]认为, 胰岛素抵抗与淤血密切相关, 认为淤血既是一种致病因素, 又是一种病理产物, 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仝小林[6]认为淤血阻络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因此, 瘀血阻络是肝源性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4.5 肝病传脾是肝源性糖尿病的转化过程
《灵枢·本脏》篇曰“肝脆则善生消瘅”。在慢性肝病向肝源性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 血糖水平的升高, 并非中医传统诊病方法, 但它是肝病向肝源性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转化过程。中医认为肝病传脾, 肝郁脾虚, 转输失调、升降失司。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一方面使水谷精微化生及气血津液输布代谢障碍, 脾所吸收的水谷精微, 不能随气机升降出入以荣养四肢百骸而郁于血中。另一方面使水谷积滞郁久化热、灼伤胃津胃中燥热。且由于脾的转输升降功能失常, 元气陷而阴火升, 虚火灼津, 滞留血脉或阴精失于固摄而反下泻。上述原因均可引起血糖, 尿糖升高。
总之,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多数病程较长, 因先病于肝, 常先有肝病的症状及特征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肝病之初, 正气虚弱, 肝为邪扰, 湿热, 疫毒, 酒毒, 药毒等首发于肝, 病位在肝, 肝脏受损, 肝失疏泄, 肝胃郁热, 热盛伤阴, 肝阴暗耗, 久病及肾, 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运行, 由此而产生肝热, 阴虚, 血瘀等病理变化, 同时肝病传脾, 血糖升高。该病机将肝源性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分为肝胃郁热型, 肝肾亏虚型, 瘀血阻络型3个基本症候类型。肝病乃多种病因损伤肝脏, 肝阴不足, 肝失疏泄, 使肝气郁滞而导致血瘀。肝病本身, 多有肝细胞肿胀、坏死, 属于瘀血性坏死。瘀血是一种病理性产物, 它的形成必然会造成耗损阴液, 使阴虚加剧;同时血瘀又会造成造成脏腑功能障碍, 致使化生阴液精血的功能受到影响, 以致阴液、精血进一步亏损。本病虚为阴虚, 实为肝热, 瘀血。但同时也会有气血阴阳不足及痰浊, 水饮等病理变化, 但主要以前者为多见。
5 中医药在防治肝源性糖尿病方面优势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以治肝为本, 倘饮食有节, 适当运动, 调畅情志, 生活规律, 避开危险因素, 综合调理。中医的辨证结合西医的辨病, 以上述诸法为主, 兼顾他法, 用中药治疗肝源性糖尿病, 对肝病的控制, 血糖的恢复正常都深有裨益。中医辨证应从中医肝病的辨治范围入手。按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 治则以开郁清热, 滋补肝肾, 活血通络为主, 通过清热, 养阴, 化瘀以降糖。肝胃郁热以大柴胡汤加黄连、花粉、夏枯草;肝肾阴虚以一贯煎加杞果、女贞子、山药、石斛、麦冬;瘀血阻络以四物汤加丹参、赤芍、红花。三方的运用, 可独立, 亦可合用, 一切以临床辨证为主。由于肝胃郁热是肝源性糖尿病的直接病机, 肝胃郁热证用大柴胡汤开郁清热, 清热降糖, 以截断热邪传变之路。至肝肾阴虚之时, 一贯煎滋补肝肾, 疏肝柔肝, 恢复肝疏泄之功以治本。陆定圃《冷庐医话》肝病一节指出“有肝肾阴虚者, 是方皆有捷效”。实践证明一贯煎在肝源性糖尿病肝肾阴虚型的治疗上可改善症状, 调整肝脏功能, 降低血糖, 提高生存质量。动物实验表明:滋养肝肾法对损伤性肝损害不但能起到减轻肝细胞坏死及变性和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而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而活血通络对改善症状, 恢复肝功能有较好疗效, 同时也可治疗血糖异常。本病中瘀血症未见之时适量用活血药, 可防微杜渐, 阻止血瘀症的发生。有明显血瘀征象时, 加桃仁、水蛭、或大黄蛰虫丸等活血化瘀通络切实中的, 化瘀以降糖。清肝胃郁热加活血化瘀药, 滋补肝肾加活血化瘀药都是临床常用的方法。辨证得当, 既治肝病又降糖。而且许多中药具有治疗肝病和降血糖的双重作用, 对肝脏无损伤, 更适用于肝源性糖尿病的选择。如黄连清肝、胃、心经之热, 又能降糖。花粉生津润燥, 化瘀消肿常用作消渴病的主药, 且既能养肝阴, 又能消除蕴毒。临床又有人[7]用花粉治疗黄疸津亏之实证;其治疗慢性乙肝迁延久治不愈或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有较好疗效。夏枯草清肝热, 其活性物质降糖素能增加体内胰岛素分泌, 修复胰岛β细胞。枸杞子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补气强精、滋补肝肾、止消渴, 具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能保护肝脏, 抑制脂肪肝, 促进肝细胞再生。女贞子果皮含有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 乌索酸, 具有保肝降糖作用。山药补脾益肾, 养阴生津, 适应于慢性肝病之脾虚泄泻, 腰膝酸软, 纳呆腹胀, 因其养阴生津, 常用于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丹参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 丹参煎剂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 作用可持续5h之久, 且可降低血脂及血黏稠度, 是肝源性糖尿病的必用之药。赤芍是清热、凉血、散瘀的佳品, 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血糖、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
6 体会
肝源性糖尿病在中医临床治疗中, 以治肝及中医辨证为主, 随着肝病症状的好转, 肝功能的正常, 血糖亦正常。中医治疗最佳时机, 应在尚未出现腹水之前, 有腹水时养阴则助湿, 治疗将加深难度。故医师和肝病患者均要提高血糖检测意识, 及时将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肝源性糖尿病之肝源较为广泛, 病机复杂, 原发病难以根治, 蒋明芹等[8]从肝气、肝阳论治肝源性糖尿病, 使肝功能恢复, 糖尿病缓解。本人认为, 肝源性糖尿病病本在肝, 应从肝论治, 治肝降糖。从中医辨治范围论治。肝源性糖尿病中医病机以热、虚、瘀3个阶段的演变规律较为常见。针对其进行治疗, 兼顾其他疗法, 对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用药, 缩短疗程, 增加疗效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摘要:对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肝病是其始动因子, 肝胃郁热是其直接病机, 肝肾阴虚是其内在因素, 瘀血阻络是其病理基础, 肝病传脾是其转化过程。指出治疗上应治肝为主,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开郁清热, 滋补肝肾, 活血通络诸法。治肝为本, 治肝降糖, 综合调理, 兼顾他法。
关键词:肝源性糖尿病,中医病机,治则
参考文献
[1]蒋健.关于中医学术的若干思考[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5, 15 (2) :65-67.
[2]胡坚文, 吴文彪.肝硬变代谢异常与中医辩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 (12) :713-714.
[3]郭宇, 谭兰华.中药方加减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5) :117-118.
[4]衣蕾, 杨俊生.肝纤维化中医病机浅探[J].中医杂志, 2005, 46 (11) :806-808.
[5]朱良争, 钟家宝, 徐荣.降脂片改善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 1999, 31 (4) :13-19.
[6]王霞, 赵昱.仝小林教授继发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J].中医药学刊, 2005, 23 (10) :764-765.
[7]吴沛田, 天花粉治疗慢性肝炎.杨媛, 天花粉善治黄疸[J].中医杂志, 2006, 47 (9) :651.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 第2篇
1 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病名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痰浊、血瘀、心悸、胸痹、眩晕、中风等范畴,历代虽无"血脂异常"之病名,但与之相关的论述却屡见不鲜。《灵枢·逆顺肥瘦》,其曰 :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 ":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
2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病因认识主要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与外因常合而致病。其外因是指饮食不节,过逸少劳而致脾气虚弱、水谷生化乏力,清濁不分而成血脂异常 ;内因为肾精亏虚,肾阳衰弱,气化失职,脾失温煦,津液内停为痰为饮,肾精虚劫津耗液而成瘀。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根本为饮食失宜
血脂异常患者大多饮食失于节制,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长期饱食,或嗜酒如命。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曰:"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顾松园《医镜》亦载"消痹,扑击,偏枯痞厥,气逆喘满,肥贵人之膏梁之病"。均指明嗜食膏梁酒酿可引起血脂异常、痰证和各种变症。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关键为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
膏脂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输布无不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证治汇补》言 :"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高脂血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大法。正如董汉良文中所说:"血脂异常以肾虚、肝郁、心血瘀阻、脾运失职为基本病理变化,而脾为病之始,肾虚、肝郁为病之变,心为病之终,这是血脂异常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3 血脂异常的基本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连续的病理过程,有因实而致者,也有因虚而致者,皆因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血脂异常导致人体脏腑组织功能失调,其致病因素并不是血脂本身,而是由异常血脂引起的病理产物内湿、痰浊、瘀血所为。杨惠民等认为痰浊是血脂异常全病程中的基本病机,主症为胸胁胀痛,胸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沈涩。次症为心烦不安,胸闷气短,肢体麻木疼痛,治宜理气活血化瘀。用山楂、丹参各10g水煎,水蛭粉3g,每天1次,连服1个月,观察高脂血症40例其总有效率为97.5%。叶勇指出痰瘀主症为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气短,呕吐痰涎,肢麻沉重,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弦滑。次症为心悸,失眠,乏力腹胀,口淡,食少。治宜祛湿化痰。宋剑南强调本病以脾为辨证论治的核心,脾之运化正常则肝肾易调,病之标易除。
3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辨证论治
3.1 健脾益气法
膏脂的生成和转运皆有赖于脾的健运,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易致高脂输化障碍而成血脂异常。解冰指出脾失健运是血脂异常的重要病机,因脾虚可生痰,脾虚可生瘀,所以治疗本病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杨秀捷等采用健脾益气降浊的治法,口服调脂汤,药物组成 :淫羊藿15g,何首乌15g,枸杞子12g,肉苁蓉12g,泽泻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个疗程后统计近期疗效显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停药3个月后统计远期疗效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景华等采用健脾化气逐湿法,选用五苓散加味治疗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并与舒降之比较,疗程均为60天,结果五苓散加味治疗原发性血脂异常总体疗效与舒降之相近,且个体疗效方面控制TG比舒降之好。
3.2 疏肝理气法
刘浩山认为,肝失疏泄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且根据肝之特性,从肝论治可有治一脏而牵全身之作用。其从肝论治的依据为:疏肝理气,有助血行脉畅;肝与胆合,疏肝有助利胆 ;木可疏土,疏肝可助脾运;调畅气机,助通三焦。王慧英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同时设阳性对照组60例,口服脂必妥,每次3片,1日3次。30天后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18列、无效7例,总有效率 88.33%,对照组60例中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 58.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101)。
3.3 补肾填精法
中医认为年逾四十,肾气逐渐虚衰,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痰湿内生,凝聚为脂,故临床上常见中年后出现血脂异常。陈晓云自拟丹杞降脂饮(枸杞子、首乌、丹参、山楂各30g,决明子、泽泻各15g)治疗,观察60例,每日1剂,治疗2个月,总有效率为90%。鲍荣琦从肾论治,补肾汤:首乌、丹参、茵陈、寄生、山楂、草决明,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1~2个月。结果表明补肾汤对各型高脂血症均有一定疗效。3.4 化瘀祛痰法痰浊和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子,是血脂异常发病的关键环节。因此化瘀祛痰也是治疗本病最重要的手段。张丽霞等自拟健脾降脂汤(法半夏、白术、茯苓、泽泻、何首乌各、草决明、葛根、山楂、丹参)治疗,每日1剂,连服6周。总有效率为95%。陆新运用山银消脂汤(山楂、银杏叶、大黄、海藻、大蒜)治疗113例高脂血症病患28天,总有效率为87.61%。
辩证论治、失眠不寐与脏腑之联系 第3篇
失眠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与肝、心、胆、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如:肝郁血虚化火、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胆胃湿热内扰等,均可引起失眠。在治疗上若能着重调治内脏,采用舒肝养血、清泻肝胆、补益心脾、交通心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清胆化湿等治法,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正常睡眠。临床上根据脏腑辩证论治276例失眠。有效率均达93%以上。
现分述如下:望同林斧正。
1 肝郁血虚型:
本型患者,男76例,女87例,由于肝气郁滞导致血虚
而情志忧郁不畅、心烦不寐、两肋疼痛、头晕易疲、纳少、月经不调、舌质淡胖、脉弦等。此型临床较多见。治用舒肝解郁、养血安神法,以舒肝散为主。酌加养血安神之品,若郁而化热,失眠同时出现心烦易怒、舌红汗多、口干或抓狂等,则用丹栀逍遥散、酸枣红汤,合方加减。此法对于体质虚弱之妇女出现的神经衰弱症、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前后诸症或流产、引产及输卵管结扎术后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候群而见失眠,疗效较好。
2 肝郁化火型:
本型男23例,女17例,多由于少阳胆热内盛、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而致失眠、头晕、胸胁苦满、急躁易怒、情绪易激动狂躁,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質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数。临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清泻肝胆、镇惊安神,取得满意疗效,此型患者体质较强壮,轻型的抑郁证及妇女月经前后,更年期等出现精神失常、烦躁、失眠运用此方都很有效果。
3 心脾两虚型:
本型男11例、女13例,多由身心过劳、贫血、胃肠虚弱等引起夜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少华、纳差乏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法方用归脾汤。
4 胆胃痰热内扰型:
本型男6例、女11例,多由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内扰胆府而致失眠、多梦、头重如裹、胸闷痰多、恶食嗳气、心烦口苔、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用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的黄连温胆汤。
5 心肾不交型:
本型男8例、女11例,多有肾阴不足心火上炎而致心烦不寐、口干津少或口舌生疮,头晕耳鸣、梦遗健忘、便干、舌红少苔、脉细等、采用滋肾阴清心火的天王补心丹加减。
6 心胆气虚型:
本性男6例、女8例,多由心胆气虚引起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舌质淡、脉细弦、一般体质比较虚弱、多采用安神定志、益气镇惊法、代表方安神定志丸,此型临床上单独出现少见,多夹杂于以上其他各型中,故多复方运用。
以上各型,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一些药对或安神药物,有助于睡眠早日改善。如头昏重、舌苔白加用石菖蒲、炙远志、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者加法半夏、夏枯草、情绪不宁、易激动或悲伤善哭者加甘麦大枣汤如病机复杂、数型具备亦可多方合用。
病案举例:
病机辩证论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