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
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 第1篇
下午的两节综合课,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冰河世纪4》这部电影很好看,我很喜欢看这部电影。
一只松鼠在为它的松果找一个存放地,它在地上嗅了嗅,放在了冰川上,可是,却把这个冰川给插裂了,它和它那宝贵的榛子,一起掉到了地球的最内部,榛子就在不远处,小松鼠就开始跑啊跑啊,终于够到了榛子,但地球却因为它这么一转,它怎么也拿不到松果。让本来可以在一起的猛犸象爸爸曼尼,妈妈和女儿桃子被洪水分开了,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掉到了海里,它们把一块冰川当作了救生船,坐着救生圈去救自己的家人。
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成了一个小队。
在行驶的路上,被大猩猩肚肚船长这帮坏人给看到了,大猩猩船长派人把它们都抓了起来,最后猛犸象爸爸曼尼想出来一个办法,从大猩猩的手心里逃脱出来来了。
大猩猩船长每天吩咐小动物们坐船,要是做不好,就要死,小动物们很害怕,只好听大猩猩肚肚船长的吩咐,猛犸象小队看着小动物们很可怜,救了小动物的命。小动物们都很感谢猛犸象团队,于是,小动物们就加入了猛犸象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最后把大猩猩船长给打败了。
猛犸象坐着冰川找自己的家人。
看了这个视频,我知道了,只要大家团结,要有自信,就应定能战胜敌人。
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 第2篇
今天,我观看了《冰河世纪》这部影片,感触良多。
《冰河世纪》通过动画的形式深刻地刻画了人类邪恶的一面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善良一面逐渐出现了扭曲。人类的脑海里只有利益,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尔虞我诈,哪里就有环境的“受伤”。“发展是硬道理”,没错,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科学技术就不会有辉煌的明天,但是现在的环境却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这说明了在发展经济时环境保护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我们凡是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眼光放远点,不要着眼于眼前的零碎利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随手扔的一张纸,吐的一口痰,都可能成为环境的一大负担,让它喘不过气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动手,做环境的小卫士,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优美,让环境从“千疮百孔”中恢复到以前的“秀丽可爱”。
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 第3篇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青春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代际人群的共时性集体记忆,青春题材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注定要与电影产生密切的相关性。对于青春电影的界定问题,引起电影研究者的关注和热议。陈墨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以“人”的发现和“个体青年”的发现为视角,他认为“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青年题材电影才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中国青年电影的真正起点。”1戴锦华把“青春电影”称做“青春片”,在她看来,“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的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谓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2她将青春的残酷的色调和主题描绘出来。
青春电影的界定,内涵比较丰富,外延却相对模糊。本文中,将青春电影放在相对广义的范围内,“青春电影”就是指以青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从“幼者”向“成人”过渡状态的生活为题材,创作母题上既包括上述研究者所说的“青春成长”、“青春残酷”,也将之延伸到一切与青春有关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例如,心理意义上的自我寻找和认同,社会地位上的边缘向主流的追逐,文化上的青年亚文化性等所有这些表现主人公的青春体验、成长烦恼、生命狂欢、情绪情感、价值认同的影片,我们皆称之为“青春电影”。
二、国产青春电影文化缺失
新世纪,社会风尚变迁,复杂的电影创作的环境,创作者的精神和新的艺术观念都受到影响,这些文化观念不同程度地回响在青春电影中。近几年,青春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获得相对较好的市场票房。在高票房的背后,潜藏的是文化的缺失,国产青春电影正逐渐走向文化的式微。
(一)现实主义的缺失
国产青春电影现实主义的缺失首先存在于影片的叙事方式中。近期青春电影多来源于网络流行小说改编,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结合互联网思维方式,大段的旁白,相似的情节,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各种类型元素的杂糅,非线性的叙事下,描绘的是“问题少年”的青春,而不是大多数青少年的青春。其次,影像风格的表现,选择了繁华都市,将都市的繁华和时尚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同时,力图勾勒中国当前社会的拜金主义和精神空虚的问题,但只是几个镜头的闪现,寥寥几语的人物对白甚至是戏谑的玩笑,这都不能对观众形成冲击与震撼。青春电影中,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压力几乎是不存在的,残酷的原因来自于主人公的任性和自身性格。这就导致青春电影缺乏时代厚重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表述与反思,所以说,国产青春电影存在于导演的想象的现实之中,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表现。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最终累计票房7.11亿元,作为赵薇导演的处女作,成绩斐然。而且大批粉丝高呼是80后的集体记忆。但也只是对集体记忆的一次询唤而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调,女主人在毕业典礼上高唱《红日》、混迹于男生宿舍肆意的玩牌,在男主人公同意她的追求后,水晶鞋的出现,使影像风格充满魔幻主义色彩。在青春电影中,弥漫着浪漫化和童话性的影像元素,甚者,充斥着娱乐至死的精神。在国产青春影片里,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因爱偏执的孩子。与家庭的关系、对待友情的态度,对于梦想的追求都被消解了。青春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最后只剩爱情的残酷。历史的时代感和青春文化的朦胧、美好、残酷,都在爱的浓烈情感中,悄然隐去。
暴力是青春电影的一个创作母题,但对暴力行为的过度迷恋,则是叛逆性极致化的表现。青春的美好,在于青春的冲动性和对一切无惧无畏的勇气。影片《左耳》中,对于暴力表现的比较彻底,为了保护许弋,酒瓶摔在李耳的头上;为了报复张漾,甚至出现了群殴、绑架、剁手的情节。多数青春电影都设置了暴力情节,导演们试图用身体的疼痛,突显青春残酷的主题。青春是布满伤痛的,却不是无尽的绝望和痛苦,血淋淋的教训并非是青春转型的唯一表征。青春的叛逆,是自我个性的表达,是对一切权力机制的反叛,以残酷和暴力渲染成长的可贵,便难以阐释青春文化的纯粹之美。
(二)艺术表达的局限
青年主体地位的提升,使青年文化也日益丰富。如何为青年人讲故事,如何按照青年人的心理逻辑结构故事,中国电影创作主体一直在努力。但是,新世纪国产青春电影中,艺术性还是略逊于商业性,缺乏艺术表达的真实。性是青春电影的另一创作母题,在诠释过程中,并不只是爱与情感的外化表达,一部分国产青春电影将性作为叛逆的一种表达形式。由于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对异性身体充满了好奇与迷恋,然而对于爱与性的认识却是模糊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心理上对性的态度是矛盾的,充满渴望和恐惧。近些年“堕胎文化”也似乎成为青春电影的标配。例如:《匆匆那年》中,女主人公用性报复和堕胎报复男主人公;《万物生长》中女主角以怀孕为由,与学医的男主人公产生交集推进剧情。青春物语似乎是以怀孕、打架、喝酒为中心。“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3,青年观众需要的是坦率和贴切,青春电影视角下沉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叙事的艺术性,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让情节主导结构,而应当注重艺术真实与情绪真实的结合。
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电影”数量可观,但以近五年为一个阶段,考察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现象,它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时间概念所能够涵盖的。无论是题材选择上的青年亚文化性还是票房价值决定论中的现实主义文化缺失都是新世纪“青春电影”的独有特征。青春电影是用影像和情感力量内化于人心,从而抚慰心灵、丰富生活、促进成长的艺术。“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青春影像记忆,它承载“80后”“90后”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和期待,因而,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讲,青春该如何存在,如何把一个特定的内容和题材演绎成为一部可以跨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作品,怎样用影像的方式把与青春有关的命题创作好,是国产青春电影创作者的动力和方向。
注释
11 .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当代电影,2006(03):81-84.
2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
20世纪最美丽的电影女人 第4篇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来都是代表着时尚的前沿,每个时代也都会涌现出那个时代的时尚领袖,下面就是电影百年以来的经典时尚女性形象,追溯着她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吧。
30年代: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美魂永世
她生前就是一个标本,眼珠埋藏着刀枪剑戟。她生于20世纪初(1905年),上个世纪的女子个个都是王。于是,她自然继承了王者衣钵——纳江山于红袖,携矜持而上九重霄。作为唯一一个跨越默片时代的王牌美人,醉心于刚刚兴起的新民主,渴望逃离“王位”的自由。因此,在37岁的黄金年龄毅然息影,引得好莱坞上下一片惋惜。全世界只有一个这样的女人,被高尊在上却不屑一顾,呼之欲出却又春梦无痕。
嘉宝领导了女人眉骨的美。细弯的眉毛,刮露出闪亮的眉骨,似眼睛上佩戴的宝石。这种时尚首倡精神使男人为之卑躬屈膝,而她踩着他们的肩膀,一心寻找向下的阶梯。
因为1927年的《肉与魔》的光影效果使嘉宝被尊为“银幕女神”;1930年的《安娜·克里丝蒂》是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当时全美国都奔走相告“嘉宝说话了!”奥斯卡眷顾她是在1932年的《大饭店》。但是,她本人从未为此片发表任何见解。《安娜·卡列尼娜》与《茶花女》是后世永远留恋她无可争议的美的原因;而她的经典名作 《瑞典女皇》 被称为她本人性格的写照,那一年她28岁,与戏中的女王同龄。
40年代:费雯丽/VIVIEN LEIGH/肉的分裂
费雯丽的生命,是大雨落幽燕。她生于一战前夕(1913年),帝国主义的垄断和军国主义的扩张,对她是一样好东西,未满周岁便周游列国,虚张声势地活着;而这乖张凌厉刚一萌芽,她便被送入修道院。无所不为与无为而为在她发育的肉体里肆虐驰骋——她得了“分裂症”。从此,她开始用英文、法文、德文乃至意大利文解释她的爆发自女性深处的芭蕾舞,由此开始一场人生的暴动,地点是好莱坞,事件是舞台剧《儿子与情人》 ,时间是1931年复活节。以后的事是劳伦斯·奥立弗,《乱世佳人》 、 《魂断蓝桥》 、 《欲望号街车》。没有一个女人能像费雯丽一样淋漓尽致地解说分裂与矛盾,压抑与解放,恐怖与阳光——她从分裂走向分裂,不计后果的肉体,一生都是少女。
费雯丽的中分花蝴蝶发型,无限任性;歪起的头颅,随时在与男人争风吃醋。她刻意瞪起的大眼睛,一改好莱坞女人眯眼献媚的风潮——也没有一个女人瞪起眼睛会那样好看,因为那不是炫耀,而是发现。
《乱世佳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时,宣读的评委鉴定是:“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好莱坞只为她一人分裂。
40年代: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灵的永恒
英格丽是飞鹰缠巨蟒,因为高,因为飘,搅得周遭寒彻。她生于1915年8月29日,亡于1982年8月29日,更让人相信,她是一个高尚的灵魂使者,完成使命之后,按期归返。她从不穿金戴银,演谁就化身为谁,而你不能想象,除了她,有谁能胜任《战地钟声》。她是坚毅的,正宗的,不屈不挠的,是盘旋,是永恒。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3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女人,她的美抽象为清高、卓绝和免俗。一生中,她数度腾飞归隐,令千秋功罪化为一场香梦。
英格丽是中性打扮的最早缔造者。她把对男性的蔑视穿在1.76米的高个子西装里。她对三次婚姻视而不见,理论上成为与男人平起平坐的独行侠;当然,这有些心虚。
《美人计》、《卡萨布兰卡》,令她成为公认的是男人自甘投网的女性象征,而女人的骄傲与坚强,荣光与权力,到此为止。
50年代:格蕾丝·凯丽/GRACE KELLY/贵玺王妃
女人最动人的时分降临了,不在夜色,不在珠宝,而在朝野。这就是格蕾丝·凯丽,她第一个向人宣称,女人的美,来自男人的显贵。以至于让人忘了,她就是1954年《乡下姑娘》的奥斯卡得主,她就是1929年出生在费城的大企业主的千金。千金不及王权,宠爱不抵名声,她抗拒不了千呼万唤的众星捧月,喜欢做美丽的月亮,依傍伟大的太阳。她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女人,因为身心而飘摇于好莱坞,因为身家而惟余莽莽。
露出肩胛骨,这是格蕾丝首创的女性的美,还有常备的白丝手套,让人觉得她好自爱,好珍贵。她为摩纳哥德雷尼尔王子遗下一男两女,一生的定义是:美,就是女人与男人的童话。
格蕾丝几乎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御用女角,她的神秘高贵,使女人的美更加柔化,《完美的犯罪》、《后窗》、《捉贼计》,几乎令好莱坞慨叹她的演技蔚为传奇,可惜她26岁息影,把自己交给一个小国的君主。
50年代: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甜美与卑微
她的美是胎气,噘起的鼻子时刻在说“去哪?去哪?”她的胸,她的胯骨,你看过了,她就忘记了,但总有第三者为此讨价还价。那时候消费时代刚刚兴起,而肯尼迪家庭的特点是囤积居奇。一个艳丽的猎物,一场不道德的交易,将她从床上抛向大街,从井口推向海底。谁输了么?谁粉碎了么?谁欺负了谁?谁又幻想了谁?梦露,宝贝,她俏丽如春天的前一秒,从不会争春,只会在丛中笑。
梦露的衣服,没有一样会美过她的肌体,所以当有人问她上床时穿什么睡衣时,她俏皮地说:“我穿几滴(香奈尔五号香水)。”她因被男人幻想而生,因幻想男人而亡,最后,也没人能解衷肠。
梦露嫁给过所有她崇拜的男人,棒球明星乔治·迪马吉奥,剧作家亨利·米勒,都曾就任她的丈夫;1961年结识肯尼迪兄弟,1962年6月5日凌晨死于家中。现场检出梦露的血液中巴比妥酸盐的含量高达4.5%,是任何正常人都不可能口服的自杀药量。
50年代: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处子之母
奥黛丽的美是沙鸥卷白浪,身临碣石,灵若处子。待一切沙尘过后,只剩她的一翼白鸥,瓷一般地回首一片汪洋,倏地向涡心钻去。这传说要一直追溯到1929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个荷兰女男爵第一次做母亲时,奥黛丽诞生。后来纳粹入侵荷兰,她开始营养不良;因为瘦而被送入伦敦芭蕾学校,踮起脚做个优雅的女人,从此沾沙走石,叛逆而不离方寸。没有一个女人能如她端而华贵,放而流淌,走而似处女永远的权杖。
赫本的典型标志是齐眉的童花刘海儿,齐齐的,总似未出嫁的女孩。一生受男人眷顾很多,但分外小心,即使结婚后仍坚持保有自己的小家。
征服好莱坞的是百老汇音乐剧《GIGI》,1953年的《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957年的经典电影《FUNNY FACE》亦被后人视为能与她的“安妮公主”相提并论的优秀角色;1961年的《第凡内的早餐》将她的事业推向高潮;1964年的《窈窕淑女》封她作世界第一美人;1976年参演肖恩·康奈利的作品《ROBIN AND MARIN》。1988年开始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直至去世。
60年代: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裸体法则
这女人让人哭笑不得;她予以女子进步的定义是,由“金元外交”彻底走向“门户开放”。那懵懂的早期的廉价乐观主义,将她膨胀为傻呵呵的欲望代言人。廉耻都不要就是女权么?这只是有所图的男人的漂亮阴谋。碧姬出生于1934年巴黎的富人区,可惜除了肢体,她的思维、感觉并不发育。而如果女人的矜持堕落为流浪汉的假逍遥,裸体母鸡就出炉了。她从未为女人这定义挣扎、斗争过,所做的只是拱手送上;滥用男人被她作为得到自由权利的标志,女人之高贵清灵被悉数抹杀。好在她38岁就退出影坛,但肉欲至今不灭——她已经是最成功的动物保护协会成员。
衣服之于她不过是道具,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她都会脱了它;而令她一举成名的《上帝创造女人》的导演丈夫,最终因为她的夸张口味而与之分道扬镳。她的发型亦无可圈可点之处,整个给人的感觉是肉乎乎的一团。
15岁即成为法国著名杂志《她》的封面女郎,1956年拍摄成名作,一生共拍摄50多部影片,但风格大同小异,核心都是——裸体。
70年代:凯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ORLEAC/白日美人
丹妮芙是法国最昂贵的支票,面额不详,期限不详,兑现方式不详。据说她怀疑一切的原因是童年时的二战阴影;而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更让少女的她时时自危。她至今惶恐1943年10月22日的巴黎,觉得在那黑压压的气氛中诞生,让她一生都在喘息。她在《白日美人》中活画了一个在家是贵妇,在外是妓女的两面佳丽,之后的《驴皮公主》 、 《最后一班地铁》推她于美誉的顶点,她的小心与思考,让周遭女子顿失颜色。一生,她从未将真心托付半个男人,戒备森严中她始终保值——但她丢失了流通的美。
丹妮芙领导了典雅的时尚,是法兰西式贵族化品味的象征,由于她的美被一切绅士和雅痞奉为经典,因而富家女子纷纷效仿,以期在男权社会中得到尊重和仰慕。
成名作为1964年的《瑟堡的雨伞》 、《厌恶》 、《白日美人》使之成为影坛皇后。升格为国际巨星之作是与“大鼻子情圣”迪帕德约合演的《最后一班地铁》,之后更以近半百的年龄演出度身订做的《印度支那》(1992年),真正成为影坛常青树。
80年代:麦当娜/MADANNA/物质女郎
她周身欲望,只有不痊愈的伤口,宛若处女。她活着,就是一种可能,是存在主义,是相对论,是特别故意。音乐界,只有她一人能脱,又能流泪;而很难相信,一个肢体千疮百孔的人能够发出灵魂美声(《贝隆夫人》),一夜之间,将以往的污垢荡涤罄尽。夸大的理想催化了她的身世和平民色彩,热辣的激情攫取了大众的味觉。没有必要讨论她身上的高级低级深刻肤浅,她四肢百骸,都是脑垂体的移民——每日,她想飞就飞,方式,是随心所欲。
麦当娜从不放过任何一位时装大师的发布会,而她的发型与穿着,近年来越发品位卓著。不过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活得更像封建贵族;低的是思想,高的是生活水准。她绝对视男人为简单细胞,利用过他们之后,便毫不吝惜地抛弃。并且,从1959年出生以来,她就不曾承认过俄罗斯血统。
歌唱事业被全世界公认为“GREAT”,电影则不伦不类;只有一部演得好的片子《贝隆夫人》 ,但因为此片为全阿根廷所唾弃。
80年代:波姬·小丝/BROOKIE SHELDS/精神幼雏
她的出现,是80年代的一场急救。“我”这个声音刚刚出现,放任被作为商品开始拍卖。所以人们惊讶于这样一个初始化的东西,因为12岁时她就大张旗鼓地上演《雏妓》。而之后,她竟然能念完大学,再以后,凭美貌绯闻走红十几年。现在,人们还愿意凭阿加西的气味回忆她白雪公主的模样,可惜,回忆,就不愿见到真人。
波姬·小丝的浓眉是80年代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但是穿衣方面她向来土气,不太上道。男朋友很多,只有阿加西一人被公众接受;20岁出版《依靠你自己》一书,表明自己处女身份。
11个月即作为《白雪》杂志的模特,5岁在商业片中露面;12岁拍摄处女作《雏妓》,14岁的《青春珊瑚岛》轰动一时。22岁,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31岁与阿加西结婚;33岁参演喜剧片《单身汉》,34岁主演《黑与白》,与阿加西离婚。
90年代:莎朗·斯通/SHARON STONE/本能
她的漂亮,是穿肠毒药;她视男人为股掌中滑动的小鱼。38岁以前,她的美是一点红,红在电影中欲望的点缀,38岁之后,她的美是山洪,倾泻在男权的大堤,冲垮了雄性霸王的自由。《本能》,这是智商154(高于爱因斯坦)的女人的本能;除此之外,她的一切只能由检控官提供。你不能相信她,你也不能不理她,你不能离开她,你也不能拥有她——只能说,这样的女人,一个就够了。
莎朗的标志是短碎发型,像被风萃取过一样。
1958年3月10日生于宾夕法尼亚,蓝领家庭。《花花公子》中有她最鲜艳的裸照,《本能》是她力排米雪儿·菲佛与茱丽娅·罗伯茨而得到的珍贵机会。1995年《赌国风云》得到罗伯特·德尼罗的指点而获得奥斯卡提名;但她的演技远没有她的个人质量成功。
90年代:茱丽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票房女王
她毫不检点,任意挥霍;随时冒险,随时沦陷。理论上,她是票房全胜的象征,虽然早期她曾是好莱坞最蹩脚的黑马。好莱坞封她做女王,但她似乎并不太懂;只会不修边幅地演着戏,然后喝咖啡等待票房上涨。电影中她比任何人都能看穿万籁万物、爱恨恩仇,但是生活里,她是个孩子。这就是伟大演员的特征,生命是艺术赋予的,剥离这一层,她什么也没有。她如同史前之王,有力量,但需要翅膀。
打扮流畅,典型的消费主义代表,注重舒适胜于美感。交过好多的男朋友,都不太像样。
冰河世纪3电影观后感中文版 第5篇
为了坚果不要命的小松鼠将把我们再次带回到冰河期。这一次小家伙将不再孤单,预告片里出现了一只美艳丰腴、诡计多端的腹黑母飞鼠,有望与之坠入爱河。不过,在此之前小松鼠先要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坠落到冰层覆盖下的温暖的“失落的世界”之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饥肠辘辘的恐龙从尾巴上转递到血盆大口前。
一部《冰河世纪3》让大家知道了世界上除了皮克斯、梦工厂,还有个蓝天工作室;而20世纪福克斯的先行一步,也足以构成他们在环球、派拉蒙等其他“老铺”如梦初醒纷纷加盟时鄙夷不屑的资本。可是五十步笑百步之余,尴尬也随之而来,想一想《冰河世纪3》说优秀似乎不到皮克斯那些得奖专业户的程度、说卖座又跟《怪物史莱克》的印钞机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精英的口碑模式,还是草根的娱乐路线?《冰河世纪》系列面临着抉择。
冰河时代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6篇
因为《冰河世纪》,我彻底的改变了对动画片的认知,原来不管是否是电影、电视剧,只要故事情节好,用真情打动人心,动画片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而相对于故事情节,形式何足挂齿?只要它打动了你的心故事讲的是一只树櫴、一只老虎与一只大象为了救一个人类的小孩在途中所遇的种.种,影片的故事背景,很适合在这样一个炎炎夏日来欣赏:这是一个发生在冰河时期的故事,因此所有的场景都是一片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看着这样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处在那样一个纯净、凉爽而唯美的冰河世纪,当然画面只是构成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佳作的一个因素,故事情节才是重中之重:人类为了生存,杀害了几只老虎,而老虎为了复仇,决定生擒人类的一个小孩,几番争斗之后,孩子的妈妈为了保护小孩,勇敢的跳入了瀑布下面,并顺流直下漂到了河边,恰好遇到了大象文辉与树櫴森仔,森仔决定把小孩安全护送到人类手中,这时老虎大阿哥也追了过来,看着身强体壮的大象文辉,老虎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决定跟随其行,趁机把它们引入老虎圈,那里埋伏着一群急于报仇及饥饿过度的老虎。可是在追赶人类的途中,它们途经一个火山,老虎不小心差点掉下去,扒着冰沿吊在空中,而身下就是滚烫的熔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象文辉为了救老虎大阿哥,不顾身下是摇摇欲坠的薄薄冰层,用鼻子把老虎拉了上来,而它却因为冰层的断裂而掉入熔焰之中,那一刻,我的心也随着它一点点坠落,伤心、遗憾、焦急
而当它的冰层坠落火山口,又被蒸汽冲上悬崖之际,我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好象果然有好报”!而大阿哥也被文辉的举动所深深震憾,心有余悸的问文辉为什么要冒死救它,文辉悠悠的说:因为我们是一伙的!大阿哥彻底放弃了它当初的计划即把大象引入埋伏圈,因此当他们即将步入陷阱之时,大阿哥为了拯救文辉,而奋不顾身的与同族虎群撕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虎群被赶走,而它们也终于追上了正在四处寻找小孩的人类,刚开始人类还试图要杀害大象,可当他们看到大象把背上的孩子安全的放到他们面前时,人类终于明白,它们是朋友,不是敌人,要知道,大象文辉的妻子和孩子都是死于人类之手,而它却没有复仇,而是仇将恩报,用它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人类
冰河世纪的电影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