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建筑设计
被动式建筑设计(精选12篇)
被动式建筑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太阳能富集地区,被动式采暖,居住建筑,零采暖能耗
我国是常规能源匮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筑是耗能的大户,按建设部统计数据,正在建造及使用的建筑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
相对于同纬度国家和地区,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太阳能富集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并有冬季采暖要求的西部省市,可以尝试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储存白天丰富的太阳资源,夜间释放能量,实现室内温度的“消峰添谷”,力求达到“零采暖能耗”目标。“零采暖能耗”并非是不采暖,而是在基本满足居民舒适度的前提下,解决目前我国冬季采暖依赖常规能源问题。这一点对于生态敏感脆弱且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甘肃省会城市兰州为例,探讨建筑设计与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结合,实现居住建筑零采暖能耗建筑的设计过程。
1设计依据
1.1 气候条件
兰州位于我国中部偏北,东经102.3°~104.3°,北纬35.1°~38°之间,属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温差大、降水量少的特点。兰州年平均温度9.3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1 ℃,年日照时数2 446 h,1月日照率可达50%~60%,且辐射量达到245.7 MJ/m2。因此,针对兰州而言,冬季采暖期白天温度较高,平均温度可达到6.5 ℃,中午最高温度可达12 ℃,但夜间较为寒冷,采暖任务较为严峻。
1.2 热舒适度要求
热舒适度是居住者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尽相同,人们对舒适度的主观热反应会有差异。因此,在方案前期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300个抽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初步获得兰州城市居民对冬季室内热舒适度主观评价及标准。结合JGJ 134-201国家规范,最终确定当地冬季室内温度舒适度范围为16 ℃~19 ℃,以此作为方案热工性能比照和优化设计的依据。
2设计策略
方案综合考虑城市住宅节地的要求和攀爬的舒适层数,将住宅设计成一梯两户,每户套型均为跃层式的户型,起居室与主卧室外套1个2层通高的阳光间,建筑面积为184.7 m2~192.1 m2,共为4层。每户2层,层高2.7 m,每户设通高2层的阳光间加强采光通风。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太阳能资源,方案设计始终贯穿着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如被动式太阳房、种植屋面、太阳能集热、地辐射采暖系统等。
2.1 平面优化设计策略
2.1.1 设计气候缓冲层(Buffer Zone)和微气候调节
设置两道气候缓冲层,最外层为植物缓冲,南向和北向分别种植落叶乔木和喜阴的阔叶树或爬藤植物。厨房、室内楼梯以及南向“温室”形成内层缓冲层。两道缓冲层将起居室、客厅、主卧室等房间包裹起来。一方面阻挡冬季东北方向寒风渗入室内,另一方面广泛吸收和引进阳光。首层的住户通过自家的花园入户,上层的住户通过3层的外挑平台花园入户,使居住者体验穿过小院步入家门的美妙感觉,增添了归家的趣味性。
2.1.2 控制体形系数
建筑物的体形直接影响能耗的多少,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建筑与外界的接触面越大,能量的散失也就越大。居住建筑的体形,除特殊要求者外,不宜有过多的凹凸面,以尽可能减少外墙表面积。本方案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29。
2.1.3 增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增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是提高室内热工性能,减少能量损失的关键。方案中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构造及做法,充分发挥内墙加气混凝土材料蓄热能力,使其在冬季白天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此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达到0.366 W/(m2·K),热阻为2.574 m2·K/W。南面卧室的窗户设计成凸窗,并且选用双层Low-E玻璃的原因是:1)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辐射热;2)可以加大室内的可用空间面积。由于在夜间热量容易从窗户散发出去,所以在凸窗的内部设计了夜间保温护板,这种护板在夜晚放下,将凸窗隔离成一个封闭的区域,形成热阻尼区,有效地防止了夜间热量的流失。
结合立面的设计,主卧屋顶上方设计了通风隔热屋顶,既起到夏季隔热作用,而且形成封闭的空气层,达到冬季保温的作用。其余部分的屋顶则是种植屋面,利用覆土层和植物增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美化住宅的第5立面,设计成环境优美的屋顶花园。
2.1.4 设置被动式阳光间
被动式阳光间的工作原理是让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到阳光屋室内,使室内气温升高,并且不让热量逃逸,在“温室效应”作用下达到冬季取暖的效果。方案中每户起居室外部都设计了2层通高的附加阳光间,以增大阳光间的热容量,获取更多的太阳能。主卧室设计在起居室的上层,使得阳光间产生的热效应能够最直接地影响户型中最主要的房间。阳光间上下设有开口,冬季阳光间上下开口关闭,起居室的气温升高,热空气与北向房间如餐厅、厨房等发生对流换热;夏季放下调节式百叶板,并将开口打开。由于阳光间通高,上下开口高差形成热压差导致空气上升,将过热的空气从顶部排出,同时也加强与相邻房间自然通风,阻挡阳光直射。而起居室与餐厅之间形成贯通整个进深的大空间,也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见图1)。
2.2 遮阳设计及策略
为了更多地获得冬季阳光,同时减少夏季阳光进入室内导致室温过高,重点针对方案中凸窗出挑宽度和阳光间遮阳进行计算和设计。结合兰州地区的太阳日轨图,采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凸窗出挑宽度560 mm,此时冬季阳光几乎进入整个室内,而夏季则刚好被遮挡。
3模拟和评价
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清华大学Dest-H软件,针对主要房间进行热工性能的模拟。气象数据来自《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选取兰州最冷月1月中干球温度最低的1 d以及整个采暖期(设计计算采暖期为11月7日~次年3月16日)进行模拟。结果如图2,图3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最冷天主要房间如起居室、主卧室在11:00~15:00可以满足舒适度要求,但在其他时间段稍显不足。存在差距的温度区,可以辅以少量太阳能集热板的主动式设计提供采暖热源即可。
从图3可以看出,在采暖期内各房间平均温度已十分接近舒适温度的范围(16 ℃~19 ℃),特别是起居室和主卧室的室温达到了舒适度标准,这说明了被动式设计方案比较理想,基本达到“零能耗”采暖的预想。
4结语
文中以处于太阳能富集地区的兰州为例,在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理气候环境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建筑设计与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结合,实现“零能耗”建筑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我国太阳能富集地区,通过以被动式太阳能为主要热源,在满足居民室内热舒适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基本实现“零采暖能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lcomb.D.,Hedstrom.J.C.,Mcfarland.R.D..Passive SolarHeating of Building,Energy Conservation through Building De-sign,McGraw Hill,Inc.,New York,1979.
[2]Olgyay.V.,Olgyay.A..Solar Control&Shading Devic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1957.
[3][日]章国社.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3——被动式太阳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马丽娜.浅谈采暖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3):218-220.
建筑被动式绿色节能设计论文 第2篇
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场所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住宅场所的选址应先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考察,结合住宅所需满足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因素和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选择。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为不破坏当地的保护区(自然景观、文物、湿地、农田),远离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地带,避免周围有大的噪声和其他危险源。与主要自然因素的关系如下所示:选址与光照:光照是影响当地气候的重要因素,光照中的红外线具有大量辐射热,是住宅建筑的外部热源,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温度,同时,光照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如何获得充足的光照与选址有关。选址与风:风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夏季充足的风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也不能选择太大、灰尘太多的风环境场所,在山区容易形成“风口”这种灾害,选址时应避免,同时也不宜选择低洼场地,这样会造成通风不足。对于风这个因素应该考虑冬季风较小,夏季风较大的地方。
2.2建筑群体的布局与节能
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根据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改善建筑群体的布局可以改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微气候,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将建筑群体按统一的朝向进行布置的方式成为行列式,这样的布局有序,显得比较整齐,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利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通风,这种布局方式应用比价广泛。将住宅沿着街道进行布局称为周边式布局,这种布局容易造成住宅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建筑之间通风也不畅快,适合寒冷的地区。将住宅前后进行交错式排列称为自由式布局,这种方式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足够的光照,增加了住宅室外活动的空间。
2.3建筑单体的设计与节能
设计光照分区:对于用户来说,不同的房间对光照的需求不同,一般的按用户活动时间长短将房间划分,其中主卧活动时间最长,次卧次之,然后是书房等房间。在对住宅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光照因素设计用户主要活动的房间,将光照弱的区域设置为次要房间。设计采光分区:在设计住宅时,将对采光需求大致一样的房间布局到一块儿,比如主卧和起居室对采光要求较高可设置为南向,而对光照需求较低的厨房和卫生间可设置为北向。通风设计:在小户型的住宅中,常会出现卧室和客厅缺风、厨房的油烟无法全部排除等问题,这与设计之初对通风的设计有关,为了达到较好的通风,需要对住宅进风和出风口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对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和位置的设计区别,获得的通风效果也不一样,为了获得充足的通风,在布局时要尽量减少气流迂回,尽量保持进风口与出风口对位。设计动静分区:在满足用户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对噪音要求类似的房间布局在一起,比如厨房、卫生间对噪音要求较小可设计在一起,而卧室和书房对噪声要求较高,可设计布局在一起。墙层保温设计:建筑墙层保温主要包括外立面和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外立面主要是通过颜色来实现保温,当采用浅色墙面的时候,建筑对光照反射的作用会加强,而采用深色则会降低墙面的反射作用。
2.4建筑窗户的设计与节能
建筑中的窗户连接着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光照、通风等都是通过窗户来进行的,窗户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建筑所在地的不同,对窗户的面积、朝向等的设计也会不同。建筑的窗墙比为建筑窗户的总面积比上建筑的总面积,由于窗户具有高的耗热特性,当窗占比较大时,室内散热量也会增大,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比较好,当窗占比较小时,散热量减小,同时室内的采光和通风也会随之下降,如何设置窗占比,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住户对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来综合考虑。
2.5建筑绿化与节能
探索中国特色的被动式建筑 第3篇
这3个小区都获得了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德国能源署被动房质量标识,成为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典型。
被动房既节能又舒适
据了解,“被动房”概念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是指在制冷和采暖最大程度避免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仅靠建筑自身被动性地产生的能量以及合理利用太阳能、地源等再生能源,以满足室内气候环境要求的舒适度的一种房屋。主要是通过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回收75%以上新风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实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小玲向记者介绍,被动式建筑必须具备明确的室内环境指标及能耗指标。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就不能被称之为被动房,要防止市场上偷换概念的现象。
张小玲强调,在资源和环境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被动房的出现恰恰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室内环境而又将能源消耗控制到最低和不增加环境压力的房屋,是可以留给子子孙孙的房屋。国家层面还没有被动式房屋的政策或资金支持,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建设单位愿意自担风险建设被动房。这说明,被动房是可以靠市场本身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进行被动式房屋改造,则可以逐步减少和消灭雾霾。
精细化是关键
3个小区成功拿到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德国能源署被动房质量标识来之不易,其间反复整改,每个开发商都有一堆的故事可以讲述。这对我国建筑行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以追求房屋性能来选择和改造技术、产品要求是极为重要的。
张小玲介绍说,被动房必须遵守无热桥原则,并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因此,在设计阶段特别要强调精细化,所有节点都要进行非常认真仔细的能耗负荷计算,以确定保温层厚度、窗户的性能、选择新风机组等。建筑师和设备工程师要紧密配合才能达到花最少钱,达到最好效果的目标。
在施工阶段,以往粗放式的施工完全没办法来做被动房,其中要处理好每个洞口、缝隙,铺好每一块保温板、做好每一个连接节点。这对我国施工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每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都有建设方所付出的心血,3个项目的老总无一例外地亲自在工地上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督促整改。张小玲强调,建设被动房切忌急功近利,不能边设计、边施工。只有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的紧密合作才能建造出合格的被动房。
并且,被动房对每一种产品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从满足被动房的性能出发选择技术和产品。有些建筑部品无法满足需求而不得不从德国进口,例如窗户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透气膜、窗户的密封材料等。
在张小玲看来,被动房屋对建筑部品的精细化和高品质要求,导致整个建材行业的产业升级乃至行业革命。
因地制宜发展
张小玲认为,被动式房屋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所能做到的最节能的建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发展被动式建筑是被动式房屋的一大优点,如青海的被动房就会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来解决采暖、新风预热和生活热水,哈尔滨的被动房会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质燃料来满足冬季新风预热的需求。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常务主席、中国被动式集成房屋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副总编刘思敏向记者介绍说,由于被动房引入我国时间较短,部分消费者不了解,误以为被动式建筑是“高大上”的建筑。其实,被动式建筑的整体造价与传统建筑相比较,仅仅是高出大概10%左右,是能够被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的。而且因为它的节能环保特点,价格高出来的那部分也能在3到5年的时间节省下来。
“未来,被动式房屋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关键一点是降低成本,包括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欧洲的节能技术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一国有一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把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对环境的要求、能源结构、生活习惯等建筑因素考虑进去,做中国的节能解决方案。”作为节能建筑的优秀企业家,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对被动房寄予更多厚望。
抓住机遇,不断探索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被动式建筑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认为,其中对太阳能发电及相关设备和材料,隔热、隔音、隔水等新型建材,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新的需求。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在为相关产业创造需求的同时,也会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刘思敏介绍,基于被动式建筑开发的被动式建筑材料和能源环境系统在我国也取得了部分突破。比如,2012年国内窗企森鹰集团与德国“被动式节能屋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一款符合被动式房屋用窗标准的产品。而国内知名企业清华同方推出的被动式建筑能源环境系统,采用热回收技术、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和空气过滤等多功能空气处理技术,不仅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制热、提供生活热水等功能,还能有效控制室内温度,并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输送新风,同时将空气流动所产生的灰尘、污染物降到最低;热回收效率达到75%以上。上述材料与系统,已成功运用于中德合作的被动式建筑示范项目之中。
建筑设计中被动式节能的探讨 第4篇
在一个国家生态发展中需要保证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因为人们并没有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 在城市建设时不能保证资源节约而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但是随着城市建设逐渐发展, 因此在城市建筑中需要加强节能技术应用, 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房屋建筑设计方面被动节能方面做出了具体讨论和分析。
二、被动式节能含义
在房屋建筑当中采用被动节能技术, 其是指在具体设计当中技术工作人员根据某地区地理环境和其它相关因素, 来研究出应用于房屋建筑的节能技术。它具体是指对房屋建筑的规划在设计、改建和使用方面采取节能标准, 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保温, 供暖和制冷制热的效率, 提高建筑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 积极应用可再生资源在保证室内环境质量下, 减少内外热环境的交换, 减少室内制冷热设备的应用产生的能量损耗。
被动节能方式主要包括在照射和空调的节能方式方面等, 在节能中要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和保护生活环境。他可以解决目前能源的紧缺问题, 增加资源利用率。所以建筑的被动节能方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节能设计在工程开始之前是和主动节能方式进行对比的, 是相对于主动方式技术而言的一项根据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采取的被动节能方式。
三、建筑被动节能设计的意义
1.能够更大程度节省能源
目前在建筑当中应用被动节能方式进行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能源进行有效节省, 这是目前采用此种节能技术一个非常主要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应用节能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其在以后应用当中对能源的使用, 从而就起到了节能作用。通过采用这样方式可以使目前社会上能源紧缺问题获得很大缓解, 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对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推进作用。
2、外遮阳策略
水平遮阳是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达到遮阳效果的措施。遮阳板一种是水平挑出建筑, 遮阳效果与其宽度有关;另一种是平行遮挡在建筑窗前, 对于层高较高或采光窗开得很大的建筑, 此种方式非常有效, 但需精心设计遮阳板, 使之与建筑立面相协调并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总平面布局的合理安排
我们知道, 建筑是其周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反映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对应关系, 它对建筑的节能潜力亦具有重要影响。商场建筑在与基地条件相协调的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微气候环境, 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达到有利于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建筑在基地中应坐北朝南, 南侧留出尺度上许可的室外空间, 以利于争取较多的冬季日照和过度季节的通风.这种方法要视基地具体条件、气候状况以及使用者的要求而定。
四、被动式节能设计的优势
1、节能设计简便
从前关于建筑设计方面主要是主动节能, 就是在节能过程中重点关注对设备的节能管理。而目前对建筑采用被动节能方法主要是根据对周围环境和具体建筑材料进行节能分析。在墙体材料节能方面主要包括空心砖, 这是被实验应用在墙体节能技术中的最好的材料。它具有多种优点。这种墙一般来说通常平砌, 这种砖不易被破坏, 如果数量不足可以在外面加砌实心砖, 如果是在墙体的连接和管道处需要应用实心砖, 并且需要留出, 不可以随意凿孔和填孔防止墙体出现裂缝不严密的情况。节能技术人员需按照图纸和具体安排绘制排列图表要考虑一系列的关于墙体的密闭性, 砌块热阻低, 易开裂等情况, 采取对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呢?需要从材料质量, 建筑砂质量和饱满度整体性和完全性还有各个建筑层面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在交界处易发生变形断裂等反映, 更加应该予以重视。
2.成本较低
关于建筑被动节能方面, 包括应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并使用不同的技术措施。首先是掺入各种轻材料, 例如如珍珠岩、轻陶砂和各种超轻材料和普遍应用的水泥石灰的结合, 并加入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助化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这些都是应用的比较廉价的材料, 和过去对设备进行节能方面的措施对比, 费用有着非常明显的减低。
3.效果明显
和普遍主动节能方式进行对比, 虽然主动节能在具体应用方面可以降低机械运行消耗能源的作用, 但还是消耗了很多能源。目前所采用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单从材料和设计这两个最根本方面分析, 节能效果非常明显。被动式节能设计是通过改善建筑对日照釆光、自然通风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较之于主动式节能设计的机械设备使用情况, 被动式节能设计在该方面的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大幅降低。所以可以减少前期在机械设备采购、安装的大量投资和后期的维护费用。
4、适用性更合理
从过去到现在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关于不同节能设计方案也逐渐被更加广泛应用。因为建筑的使用方式不同, 因而对节能的要求也大不一样, 居住人员在进行建筑选择时有很大几率会考虑到其节能应用。目前所研究被动式节能方法是, 首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讨论, 随后根据具体讨论结果进行设计。这套方法在使用方面有很大适用性, 这是在建筑物中进行主动节能方式不能具有的特点。与此同时在进行这项节能中其具有主动节能不具备的优点, 是这类方法主要应用于个体个户, 这样完工建筑特点就是分区小并且种类多样, 这样结构并不具有放置节能设备的特点, 对整体建筑运行有很大阻碍作用。
五、建筑设计中被动式节能措施
目前新型被动节能设计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主要是应用对建筑外墙结构进行改进来保证在对屋内供暖方面耗能进行改进, 这样采用热惰性材料可以很好保证温度稳定。在对这项工程施工时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这是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 有效地避免一切突发问题, 节能保温外墙的施工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要保证施工环境的温度, 不能在暴晒、雨雪、冰冻的环境下对外墙进行施工。其次, 要派遣专业检查人员对外部设施进行检查, 保证施工的安全。完善环保节能外墙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粘贴保温板, 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时需要设计开窗, 这样可以保证建筑物在采光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节能和采光技术之间有一个稳定平衡。最后需要保证建筑的保温和隔热功能。在外墙的隔热中, 一种有效而环保的方法是将建筑的墙体埋入地下, 或者将外墙的三面用土壤包裹, 另一种方法是将建筑外墙或者接近外墙的地方用植被覆盖, 但是要注意的是所用植物最好是落叶形的, 因为在冬天还需要外墙接受阳光来加热室内。对于屋顶的节能设计, 传统的做法是采用保温层覆盖屋顶, 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用植被覆盖, 但是必须做好屋顶防水, 另外如果是节能的别墅型建筑, 这样就可以建成一个屋顶花园, 可谓是一举多得。
六、结束语
总之,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必须将建筑节能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尽量采用低技术被动式节能方式设计高品质建筑, 一方面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需求, 另一方面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环保需求, 因此应大力推广被动式节能设计, 以此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 从而实现我国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正在逐渐发展, 目前关于房屋建筑方面也已经获得了很大进步。我国城市在逐渐发展过程中整体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大,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对能源造成了消耗, 对于社会整体发展会有阻碍作用。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方面需要保证其在节能方面有一定改进。由于目前逐渐向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 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建筑设计,被动节能,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松.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J].工程学院学报, 2013, 45-47.
[2]庄贤.建筑设计中被动式节能探讨[J].建材技术, 2012, 13-15.
[3]张家辉.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的探讨[J].科技风, 2014, 248.
被动语态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班级:九年级一班 教学内容: 被动语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学习被动语态的一般用法,让学生明确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听、说、练等手段,掌握被动语态的构成,并能准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被动语态练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被动语态的构成以及用法。教学难点:被动语态的用法。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教学用具: PPT 教学过程:
一、语态概述
英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形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巧记为:主动、主动、主去动。
例如: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谓语:speak 的动作是由主语many people来执行的。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行为动作的对象。巧记为:被动、被动、主被动。
例如: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语English 是动词speak 的承受者。
好了,现在我们对被动语态的句子形式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但英语句子是千变万化的,这时就需要你有“火眼金睛”了。下面,老师就来具体讲一讲被动语态的构成。
二、被动语态的构成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是通过be 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现以plant为例说明被动语态在各种时态中的构成。
1.We plant many trees every year.(一般现在时)Many trees are planted(by us)every year.2.We planted many trees last year.(一般过去时)Many trees were planted(by us)last year.3.We will plant many trees next year.(一般将来时)
Many trees will be planted(by us)next year.4.We have planted many trees since last year.(现在完成时)
Many trees have been planted(by us)since last year.5.We are planting many trees now.(现在进行时)Many trees are being planted(by us)now.2 6.We were planting many trees then.(过去进行时)Many trees were being planted(by us)then.7.We should plant many trees every year.(含有情态动词)
Many trees should be planted(by us)every year.三、归纳总结
别看英语中一会儿主动被动一会儿现在时一会儿过去时啥的,好像看得咱们眼花缭乱啦。其实呢,这么一堆东西归纳起来,就两点:时态和语态。
一般现在时:am/is /are +Vpp 一般过去时:was/were +Vpp 一般将来时:will/shall be+Vpp 现在进行时:am /is /are being+Vpp 过去进行时:have/has been+Vpp 现在完成时:have/has been+Vpp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be+Vpp 歌诀是:被动语态be字变,过去分词跟后面。说明:那么,什么时候用被动语态呢?简单的说,凡是汉语中带“被”的句子,都能转换成英语的被动语态。
注意: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be+Vpp 其中,动词需为及物动词,be动词随时态的变化而变化。
四、随堂练习
1.This English song___ by the girls after class.A.often sings B.often sang 3 C.is often sang D.is often sung 2.A new house ___at the corner of the road.A.is building B.is being built C.been built D.be building 3.These papers___yet.A.have not written B.have not been written C.is not written D.is not been written 4.The flowers___often.A.must be water B.must be watered C.must watered D.must water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考英语语法考点之一被动语态的第一课时——被动语态的不同时态的基本结构,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下节课学习被动语态的特殊永用法打下了基础。
“移动式”网球墙设计构想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移动式”网球墙;设计方案;推广价值
【Abstract】With tennis sports gradually arising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tennis courts have been built and many universities have opened tennis optional class, but compared with the people’s anxious tennis fitness needs, tennis courts resources in China are still limited.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atis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paper studies designing “moveable” tennis wall, and analyzes its popularization value in tenn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sport in our country. The results conclude that “moveable” tennis wall is suitable for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and it has practicability and operability. It has a strong promotion value and large market potential, and it is easy to be used in school teaching and club training and promotion.
【Key words】"moveable" tennis wall; design scheme; promotion value
引言
网球运动作为一种集时尚、高雅、健康于一体的休闲健身方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网球运动的发展在全球呈现出燎原之势,已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世界三大体育运动之一。〔1〕随着世界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运动员在网球赛场的出色表现,国人对于网球的热爱度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尝试这一休闲健身运动,大部分高校也都逐渐开设了网球训练课。但经济成本较高以及场地资源有限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本研究基于突破和创新的理念,构思设计“移动式”网球墙,跟传统网球墙相比,其特殊的材质和轻便、可移动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网球练习场地不足的问题,为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高校网球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移动式”网球墙概述
1.1“移动式”网球墙的概念界定
“移动式”网球墙是一项新兴的网球对练装置,目前并未有确切的概念。它是类似于网球发球机的网球练习辅助型设施,能够有效固定网球技术动作、提高练习者球感,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密度,也能有效地解决场地有限的问题。它主要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系列产品可以根据情况组合拆分,并配套有挂钩支架,便于携带,方便易行,可用于网球教学、运动训练以及网球健身运动等。
1.2“移动式”网球墙的创新之处
1.2.1材质方面
“移动式”网球墙拟采用镁合金材料制成。镁合金是以镁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其特点是:密度小、比强度高(强度与质量之比)、刚性好、弹性模量大、消震性好,且承受冲击载荷能力比铝合金大,耐有机物和碱的腐蚀性能好。镁的密度大约是铝的2/3,是铁的1/4,它是实用金属中最轻的。传统网球墙的材质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入砂、石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经搅拌成形的水泥混凝土,俗称“水泥墙”。与“水泥墙”相比,镁合金墙的性能有较大优势(表1)。
1.2.2占用空间方面
传统网球墙所占空间面积较大,而提供网球场地的俱乐部经营面积有限,不便占用过多的面积修建网球墙,如果在网球场地之外修建网球墙,锻炼者对墙击打网球练习时,会因为本身技术原因、网球弹性大、场外干扰等因素影响练习质量。相反,“移动式”网球墙具有面积较小、质量轻、移动方便的特点,大大节省了空间资源,尤其对于网球俱乐部来说,“移动式”网球墙的出现为网球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练习空间。
1.2.3时间安排方面
传统网球墙因为其数量、空间有限,经常导致一部分练习者想练习网球技术的时候找不到场地,结果无功而返,只能再寻找合适的时间去练习。而“移动式”网球墙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练习者可以随意挑选练习时间,很少出现与其他练习者时间相冲突的状况,也几乎不会受到场地的制约。只要把“移动式”网球墙挂到网球场地四周的防护网上或者放在其他任何合适的地方,就可以开始对打练习了。
2“移动式”网球墙设计方案
2.1“移动式”网球墙的材质、面积、重量
根据室外网球场的环境特点,网球墙受天气、温差等影响,以及方便携带的需求等因素,建议使用合金材料。根据实验分析“移动式”网球墙必须能够承受速度240km/h的网球撞击,必须具有足够的硬度接受练习者充分击打;不受面积过小的影响;网球墙必须能够经久耐用,具有防水、防晒、防腐蚀、抗冻、耐磨、抗击打性能;但不能太高于水泥墙的造价,每平方米造价不超过1000元;网球墙不能太重,要利于网球专业训练及初学者练习时搬运。综上所述,拟推荐使用镁合金,其强度高、密度小、质量轻、刚性韧性好、减震性好。
nlc202309012126
通过对4种不同级别网球练习者对墙练习的调研发现,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的1万次击球落点有93%左右可以控制在1m×1m的面积内,只有少数球的落点不在击球落点面积内;高水平运动员1万次击球落点有90%左右可以控制在1.5m×1.5m的面积内;体育教育专业学完一年网球课的学生,1万次击球落点有85%左右可以控制在1.5m×2.5m的面积内;普通练习者1万次击球落点有85%左右可以控制在2m×2.5m的面积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移动式”网球墙所需要的面积是2m×(2.5~3)m,即可满足不同阶段的网球练习者进行网球对墙训练。
2.2“移动式”网球墙效果图
根据“移动式”网球墙所需要的构造面积:2m×(2.5~3)m,网球墙可采用悬挂方式,挂在网球场四周的防护网上。同时,“移动式”网球墙的底部可以设计支架,在没有网球场地的时候,可以摆在操场或空旷地方供练习者使用。
3“移动式”网球墙的推广价值分析
3.1从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健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网球运动作为目前少数绿色、健康、新型的体育运动之一,由于其运动节奏随意、不产生身体对抗、老少皆宜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和现代大学生的喜爱。
网球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但是发展迅速,尤其在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取得网球双打冠军之后,网球运动更是在我国风靡一时。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2〕。基于网球运动在我国良好的发展前景来看,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上网球这项运动,网球场地设施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移动式”网球墙能够充分满足网球练习者的练习需要,对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以及高校网球教学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3.2从我国网球人口状况分析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经常打网球的人口(实质性人口)仅有60万人左右,网球爱好者(非实质性人口,包括不打网球的爱好者)也仅为400万人左右〔3〕。这与世界网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表2)。
由表2数据可见,目前我国网球人口较少,仅占全国人口的0.047%,与欧美一些网球发达国家,以及邻国日本、韩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目前我国整体网球人口较少,但一些发达城市网球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承办ATP网球大师赛的上海市。改革开放初期至1997年的17年间,上海经常打网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0.01%,而1997~2005年的8年间,该比例已攀升到近4%,网球人口平均增长率高达22.68%。截至2006年7月,上海的网球人口为54万,占总人口的3.99%〔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网球运动的逐渐普及和开展,我国的网球人口在未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网球人口的增加也为“移动式”网球墙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轻便、灵活、经久耐用的网球对练器材将深受广大网球爱好者的青睐。
3.3从我国高校网球场地资源状况分析
我国网球场地大多集中在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网球场地资源的地域不平衡性较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拥有网球场地共1900片左右;长沙市网球场馆总数不超过200片;成都市网球场地在650片左右;沈阳市共拥有网球场地100多片。表面上看,这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似乎拥有不少网球场地,但如果从人口数量与网球场地片数的比例来看,即使在网球发展较好的大城市,网球场地资源仍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长沙市的比例是32325∶1;成都市的比例是18785∶1;上海市的比例是8947∶1。而在一些二线城市或者中等城市中,网球场地不足的问题更为凸显,例如孝感市总人口约580万,只有15片左右的网球场地,而且大多为塑胶场地或水泥硬地。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学生数与网球场地数之比为1000∶1,但是实际情况与之还有较大差距。有关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河南省12所平均在校人数超过1万人的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具有8块以上场地,占33.3%;有6所高校具有4~8块场地,占50%;有2所高校场地不足4块,占1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网球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这势必会影响高校网球的教学以及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5〕。
由于网球场地具有造价较昂贵、占地面积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式”网球墙占地面积较小、移动灵活、成本较低的特点恰恰弥补了传统网球场地这一不足,能够充分满足网球爱好者的练习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4从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网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网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网球产业协会统计,2000年全球网球拍及辅件批发额为2.4亿美元,网球服装2亿美元。2003年的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吸引了近200万名现场观众,170多个国家进行了电视转播,收看总人数达150亿人之多,为举办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总收入超过15亿美元。
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网球运动对我国的体育消费也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以网球发展较好的上海市为例,2005年我国网球消费增长12.1%,2008年上海网球产业规模为12亿元,保守估计每位网球人口的年平均网球消费在4000元左右,随之而来的网球辅助产品消费空间也正处于上升阶段。
尽管目前网球运动还属于较高消费的运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球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移动式”网球墙这种面向大众化、简易化的网球对练装置,随着我国网球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价值。
4结论
“移动式”网球墙设计和材质方面均是对传统网球墙的突破和创新。其镁合金的材质较传统网球墙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不但可以充分满足网球爱好者的练习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网球场地不足的现状,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运动设备。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网球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大大缓解了网球教学中练习场地不足的窘状。从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看,“移动式”网球墙作为新兴的网球运动辅助产品,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苑迎文.网球运动的体育社会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张喆,陈治,王崇喜.中国竞技网球的发展演进及特征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56-60,68.
〔3〕刘志玮,李凌.制约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市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109-110.
〔4〕佚名.上海市网球人口调查〔J〕.环球体育市场,2008(3):75.
〔5〕田畯,马丽娜,张丹霞.论差异教学理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84-87.
(责任编辑:李远伟)
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第7篇
1.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概述
1.1被动式节能设计的概念
在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主要有两种设计方法,即主动式设计和被动式设计。而所谓的被动式设计,其实指的就是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特征,并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建筑的设计,从而使建筑物具有气候适应和调节的能力。所以,被动式节能设计不需要依靠外部能源和机械设备,只需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法的运用,以便依靠风力、植物和地形等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 因此,在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法的运用时,首先需要了解建筑物所处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然后在遵循环境控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考虑建筑布局和体形等内容满足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求。而这种方式虽然需要使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设计技术,但是却是一种低成本设计方法。
1.2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内容
从设计内容角度来看,被动式节能设计包含建筑的整体布局、体型、朝向、户型布局和外墙设计等多个内容,还涉及到了建筑环境的采光和自然通风设计等方面。
1.3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势
就目前来看,被动式节能设计具有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被动式节能设计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 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在直接利用风力、阳光、地形和植物的条件下,就能利用该技术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所以,该技术更容易被推广和实施。其次, 被动式节能设计不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所以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显著,并且设计成本有限。此外, 针对住宅建筑来讲,被动节能设计显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因为,一般的住宅建筑使用者相对特定。而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式节能设计将根据地域特点和人群特征来进行,继而能够满足建筑的设计要求。此外, 住宅建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建筑空间功能具有规模小和样式多的特点,建筑空间也较为零散。因此,住宅建筑不利于机械设备的运行。
2.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2.1建筑的地质气候特征的研究
在进行住宅建筑的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地质气候特征。而与建筑能耗有着直接关系的因素有多种,即通风、日照、植被、地质和水体等等。
首先,在考虑日照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到住宅建筑需要充分吸收太阳光的问题,就要尽量选择阳光仰角较小的地区进行建筑的设计。其次,除了考虑日照环境,建筑的风环境也是重要的建筑选址因素。
2.2建筑规划布局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在进行住宅建筑规划布局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时, 需要考虑到风向、日照、气温和降雨等因素。而合理的进行住宅建筑的布局,则可以进行建筑群周围的微气候的改善,继而提升建筑群整体的节能效率。就目前来看,住宅建筑规划布局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日照和风环境。
一方面,应该合理的进行建筑日照间距的设计, 以便使住宅建筑获得充足的日照。按照相关的要求, 大城市在大寒日的日照时数应不低于两小时,而小城镇等地区则需要不低于三小时。在进行日照间距的确定时,需要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式中,D0指的是日照间距,H0指的是这档建筑物的计算高度,h为太阳高度角,而为被遮挡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夹角。 对于某个区域来讲,太阳高度已经确定,而为0°时, 日照间距D0最小。所以,想要改变日照间距,就只能改变建筑物的计算高度h。就拿小城镇的住宅建筑设计来讲,由于周围的没有过多的建筑,太阳高度角的发生变化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坡屋顶方式(如下图2), 以便满足被遮挡建筑的太阳辐射需求。
另一方面,建筑布局将对建筑的上风向和下风向产生影响。而采用自由式布局,则可以使建筑与室外风向形成不同夹角,继而避免住宅区外风环境的不均匀。就实际情况而言,采用自由式布局的建筑与风向夹角在30°到60°之间时,建筑室内在夏季的气流较为顺畅。而到了冬季,在窗户关闭的情况下,气流也可以从建筑表面流走,继而避免因气流运动造成建筑热量损失。而小城镇住宅建筑布局较为开敞,所以不利于采用自由式布局进行冬季防风。因此,需要进行行列式冬季防风和自由式夏季通风的特点的综合利用,以便合理进行建筑的布局。
2.3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住宅建筑的形体与建筑能耗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不同的建筑体形则会出现不同的热桥部位,继而影响建筑的耗热量。
首先,建筑体形对住宅建筑采暖能耗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则可以进行建筑采暖能耗的控制。就实际情况而言,每增加1%的建筑体形系数,就会导致建筑热能耗指标增加2.5%。在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相关标准对建筑体形系数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如下表1)。所以,在进行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时,要严格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
其次,需要注意住宅建筑的户型设计问题。一方面,需要根据各房间热环境需求量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比如,卧室是住户的主要居住空间,就应该拥有第一活动空间。而在获得太阳辐射和采光得热的位置上,则应该进行主要房间的设置。另一方面,为了使建筑具有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应该在户型平面布局上减少气流迂回路线,使进出风口对位。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则可以在卧室等位置设置活动门,以便在夏季打开形成风道,并在冬季关闭减少热量损失。再者,在进行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时,还要考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问题。
再者,在进行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时,还要考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问题。一方面,在进行保温体系选择时,主要有外墙内保温方法和外墙外保温方法。比如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应该选用投资成本低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的外墙内保温体系。而外墙外保温技术不会受到建筑高度的限制,所以常常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在进行门窗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室内采光、得热和获得自然通风等因素。就实际情况而言,在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窗的耗热量占据了建筑总耗热量的一半。所以,应该通过围护结构增加窗的保温性,以便减少窗的热损耗。具体来讲,则可以通过增加窗的密封性、合理选择窗户开启方向和增加保温隔热装置来进行窗的热损耗的降低。
| 建筑绿化被动式节能设计
3 | 附加阳光间设计
2.4建筑绿化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所谓的墙体绿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建筑垂直立面为载体的空间绿化形式。而该种形式占地面积虽小,但是却能够起到较强的生态效能,继而降低建筑能耗。就目前来看,在进行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时,则可以采用该种设计形式。而常见的绿化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利用藤蔓植物攀爬于墙体上(如下图3)和在墙面嵌入装有植物的容器。但是,在进行墙体绿化时,还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需要选择叶面较大、枝叶茂密的藤蔓植物,以便增强植物的吸热能力,继而改善建筑的夏季降温。其次,需要选择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植物,从而满足冬季建筑外墙对太阳辐射的吸热需求。再者,需要使植物与墙体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即在植物和墙体间设置垂直绿化形式,以便确保空气的流通。此外,住宅建筑屋顶也可以进行绿化设计,以便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实现降温, 并利用泥土进行屋顶的保温。
2.5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
所谓的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其实就是通过合理规划建筑朝向和巧妙处理建筑内部空间等方式,从而通过在冬季集取和储存太阳热能实现建筑采暖的方法。而在这种设计下,则需要将住宅建筑的一部分当做是集热器、散热器和储热器,以便利用间接方式利用太阳能。但是,采取这样的设计需要建筑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稳定的太阳能资源,而小城镇的住宅建筑设计往往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就目前来看,“直接受益式”为简单的被动式采暖系统,也是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采暖形式。具体来讲,就是将房间看成是集热器和储热器。在太阳光从南侧窗户进入到室内时, 建筑墙体将吸收热量并储存,并最终将热量用在三个方面,即为室内空气供热、与维护结构进行热交换和由地板、墙体储存。此外,一些地区也使用了间接受益太阳能采暖方式进行住宅建筑的设计,而其基本形式则有水墙、附加阳光间等。其中,附加阳光间就是在房间南侧进行玻璃房(如图3)的设置,而这一结构可以直接进行太阳辐射的获取。而在作用上,该结构不仅可以为相邻房间提供热缓冲区域,还可以当做花房,以便使住宅建筑更具有自然气息。
基于实例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法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围护结构,气候条件
0 引言
绿色和节能是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内容, 而由于主动节能等措施对于设备和技术的高要求, 部分绿色建筑也被贴上了“高科技, 设备材料昂贵”等一系列的标签, 甚至由于造价昂贵出现“节能不节钱”的局面。而充分利用场地自然环境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法, 由于其低技和节省并且高效利用自然环境并与之共存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被动式节能设计是主要依托建筑设计, 充分利用场地周围自然环境来形成自循环系统, 通过建筑本身来收集和储蓄能量, 以达到全年以最小的能量输入来维持舒适的室内条件的节能设计[1]。这一设计理念从源头上规避了机械电子设备的干预, 以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法同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来降低建筑的能耗。
1 项目简介
该项目位于湖北宜昌兴山县, 西临香溪河, 东依小山体, 地势东高西低, 规划用地面积20 690 m2, 总建筑面积设计要求3 300 m2, 主要功能包括办公实验、接待区域和职工住宅 ( 见图1) 。本案设计方采用低技被动式设计手法和复杂的场地环境相结合来进行项目的创作和研究。
2 场地规划阶段的被动式节能体现
建筑设计遵循场地的地理地势, 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地势, 是规划设计的先决条件。场地地势东高西低, 西面临河, 风景优美, 视野开阔, 在规划大方向决定了建筑主体南朝向或西朝向的山地建筑的规划布局 ( 见图2) 。
2. 1 气候条件分析
宜昌作为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 夏季炎热, 太阳高度角大, 夏至日角为59°宜做遮阳隔热处理, 冬季寒冷, 太阳高度角低, 大寒日角度为36°, 又需要保温集热, 同时结合宜昌当地季风气候的风环境特征, 在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气候条件模拟仿真的基础上, 决定了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南偏东20°左右的布局。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夏季得热过高而室内条件炎热, 或者冬季热量流失而室内温度过低的局面, 另一方面, 在充分分析宜昌风环境的过程中, 结合场地东面的山体, 可以有效的屏蔽冬季寒冷季风对于建筑的侵蚀, 同时有效利用夏季南向季风带给建筑的优越的通风条件, 辅助建筑通风散热。
2. 2 场地小环境营造
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 遵循自然气候和场地环境条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场地小环境的营造。成功的小环境的营造可以局部改善场地的微气候环境, 从而有利于建筑设计的被动式节能策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流—场地—山体这一系统的形成。在进行风环境分析的过程中, 场地在夏季西南风频率较高而且风速能达到最大强度, 而项目西面临河拥有大片的水域, 在建筑主要房间南向布置的情况下, 建筑主体向西南方向开口成U形布局, 形成围廊是布局, 一方面形成开阔良好的视野布局, 另一方面能在炎热的夏季利用西南有利的风向和河面的蒸发效果, 为建筑主体带来清凉的舒适的环境。
2) 场地有效辐射量的分析。通过对于场地光合有效情况分析得出, 场地太阳辐射能平均值在3. 23 MJ/ ( m2·d) 及辐射能量分布情况 ( 见图3) , 根据辐射的大小及分布情况不同来合理配备植被, 以满足场地植被对于微气候的影响, 诸如合理的布置乔灌木遮阴挡风等。
3 基于计算机精确仿真的单体被动式节能设计
建筑单体被动式设计重点始终离不开建筑的体形系数以及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和集热处理。体型系数越小, 建筑节能效果越好。设计方正规整, 在构建较小体型系数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单体建筑的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和集热性能 ( 见图4) 。
3. 1 立面围护结构窗墙处理
依据计算机的精确模拟仿真数据与设计手法的相结合, 在窗墙处理方面权衡利弊关系, 进行了协调的被动式设计处理。
基于场地规划设计, 建筑的主体朝向为西南向, 故西南向立面设计西晒处理成为了重要问题。
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 在通过对于建筑西面两片主要的侧墙太阳辐射量模拟后, 数据分析显示辐射量较高 ( 见图5) , 故在西侧做防晒墙设计。
2) 西侧向采光房间均在满足日照条件下, 采用大面积墙体和若干小窗并排处理, 并配以浅色墙体表皮处理以保证其采光和隔热性能 ( 见图4) 。
3) 建筑采用U形外廊的形式, 较好的缓解了西晒影响。
呼吸式幕墙的引用在本案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上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单体U形外廊全部设置呼吸式幕墙体系, 并在内外玻璃之间的空间通道内局部增设百叶遮阳装置和配以低反射玻璃, 在享受呼吸式幕墙带来的被动式节能优越条件的同时, 可实现全年采光与遮阳隔热需求的全天候可控状态。
遮阳装置和配以低反射玻璃, 在享受呼吸式幕墙带来的被动式节能优越条件的同时, 可实现全年采光与遮阳隔热需求的全天候可控状态。
建筑南立面遮阳窗的设计颇具匠心, 同时也是建筑被动式设计和自然环境结合的优秀的表现手法之一。在结合场地布局和自然气候的计算机模拟数据分析之下, 南面主要房间遮阳窗上檐向下形成一个37°的倾角, 出挑0. 6 m, 并在上檐设置太阳能光电板 ( 见图6) , 在太阳高度角较大的炎热夏季有效利用太阳能被动式集热的同时能确保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冬季室内有足够的直射阳光以保证冬天的室内温度。
3. 2 屋面被动式集热与隔热处理
屋顶被动式集热与隔热是被动式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对于在能源需求日益紧张的今天, 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普及推广和运用过程中有过很多卓越的应用表现。结合当地气候环境, 采用太阳能光电系统和局部绿化措施, 经过计算机精确的模拟仿真, 来设计屋顶的集热隔热系统以达到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的目的。
项目地处湖北宜昌, 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夏季时间长, 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可达4 × 109J / m2, 太阳能资源丰富。通过对于U形主体建筑的屋面太阳能热辐射量的模拟数据的分析处理, 建筑主体南北屋面每小时太阳辐射能在230 W /m2~ 550 W / m2之间, 并且分布均匀 ( 见图7) 。在进行屋面设计之初, 在遵循建筑设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30. 7°的屋面倾角以保证获取最大的辐射效果[2]。架空的坡屋顶下层空间在安置相关设备的同时由于通风效果良好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屋顶隔热效果。会议室屋顶由于层高较小, 受到一定的遮挡, 辐射相对较小, 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美观和炫光等因素, 采用集中式屋面绿化来处理隔热效果。
4 结语
建筑的本质实质上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改造工程。其充分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环境, 趋利避害以达到人们舒适性的需求。在使用各种高技术设备来武装建筑以达到节能和舒适的目的同时, 应该理性回归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呼吁被动式的建筑节能策略发展, 发挥出其低技、低价、低碳的设计优势。被动式建筑设计应在整个方案规划设计过程中, 充分利用当前技术手段合理分析场地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 回归建筑结合自然的设计本质, 真正的营造出契合当地环境条件、地域气候的节能建筑。
参考文献
[1]Dr.Wolfgang Feist.Certification criteria for residential Passive House[Z].Germany:Passive House Institute, 2013.
被动式建筑设计 第9篇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建筑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不断扩大的建筑规模, 给周边的环境以及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现象不符合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促使建筑业的发展同我国环保理念进行紧密结合, 绿色建筑得以产生, 其设计中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对激发我国建筑师的创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本文从中国本土特点的角度出发, 对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展开了研究, 希望对我国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建筑师的创造性在绿色建筑技术中的体现
至2013年, 我国全国范围内拥有绿色建筑评价表示的工程共851项, 拥有接近9000万m2的建筑总面积。同时我国相关国家部门, 如中国绿建委等机构在日常运行中也积极开展了详细的评估调研, 对我国的绿色建筑展开了研究, 本次调研工程中, 同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30个, 分别位于我国不同的地区, 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以及地形等客观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 具体总结了绿色建筑在构建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情况、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等。
建筑师在进行绿色建筑构建过程中, 需要在工作中有机整合复杂的系统, 促使其在运行中能够体现出持续性以及绿色的特点, 而实现这一特点的主要方式就是应用多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技术[1]。这一过程中对建筑师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建筑本身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叠加, 还应当能够展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 给予使用者一定程度上的精神享受, 要想体现绿色建筑的艺术价值, 不可以简单的应用技术对建筑的各个功能进行分割, 而是应积极发挥建筑师的创造力, 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
2 建筑师创造性在被动式设计策略中的体现
建筑师在将自身的创造性有效应用于绿色建筑当中, 需要保证建筑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 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而绿色建筑同建筑师创造性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被动式设计策略。
主动式和被动式设计策略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式,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后者在使用过程中, 主要指的是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风向、蓄热材料类型以及遮阳设备等客观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此类设计针对前空调系统时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策略在使用过程中, 能够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而绿色建筑内部系统的运行中并不会大量的对动力以及相关机械设备进行应用;相比之下, 前者在应用过程中, 建筑构建中所需要的照明以及空调系统需要对较多的不可再生能源进行使用, 如化石等, 其中也包含对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如在利用电能的过程中需要将风能以及太阳能等进行转换, 而太阳能热能在应用过程中, 需要对大量的动力设备以及机械等进行应用。例如, 台湾成功大学魔法学校在构建过程中, 在构建之初进行了大量的物理实验, 相关专家在同美国能源部不同的绿色指标要求进行对比的过程中, 实施了模型以及实测等工作, 对该绿色建筑应用过程中的节能效果进行了研究。
该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中, 可以从屋顶遮阳、平面设计以及建筑开口等角度出发;通风设计中, 自然通风设计对热压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同时还包括部分风扇的使用;减量节能在设备中的体现中, 应用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对能量消耗在照明以及空调系统中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针对设备技术节能方面, 对相应的空调系统进行了应用, 如拥有6.0制热能效比的空调系统, 并积极促使动力以及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得以提升;在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促使光电系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功能[2]。
这一典型绿色建筑当中, 建筑师的创造力在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体现的过程中, 主要李永乐以下途径:通风以及建筑设计节能。而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减量节能等设计都是建筑设计影响的范畴。由此可见, 建筑师本身的创造性将对绿色建筑的功能以及实现的绿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图3) 。
3 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
近年来, 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绿色建筑的构建过程中, 其功能的体现离不开对主动式以及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应用, 我国在积极进行绿色建筑构建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建筑的绿色功能得以提升, 对于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在应用主动式设计策略的过程中, 人们在中国对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实现其节约水资源和材料等多种要求, 同时可以为使用者构建一个相对良好的室内活动环境。然而, 该设计策略在使用过程中拥有较高的成本需求, 在后期进行维修的过程中, 不仅成本高, 同时难度大, 要求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较强, 更重要的是, 这一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飞快。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 在进行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的过程中, 该材料提升建筑性能的优势明显, 建筑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其进行应用也更加顺畅, 因此可以极大的提升工程质量。
(1) 该策略在使用过程中, 之所以被建筑师所喜爱是因为其能够有效检测传统的建筑。我国拥有相对庞大的传统建筑资源, 要想将绿色理念在传统建筑中进行充分的体现, 就需要对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应用, 促使中国本土建筑在构建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借鉴和依据[3]。从这一角度来看, 中国建筑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使命感将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体现。
(2) 针对创造建筑而言, 中国建筑师在所接受的建筑知识以及设计等都同被动式设计策略具有密切的联系, 其中包括建筑细节、城市以及建筑设计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在日常应用过程中, 会对绿色建筑的外形以及内部系统具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建筑师在工作中要想将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充分的体现, 必须应用专业知识并同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紧密结合。
(3) 同主动式设计策略相比, 被动式设计策略在使用过程中的精确度以及效率都相对较低, 然而要想促使弹性幅度在舒适度中进行充分的体现, 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更小的破坏, 被动式设计策略更具优势, 这也是我国建筑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取代主动式设计策略发挥重要功能的关键因素, 在对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是可以将我国减碳节能的目标进行充分实现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 针对中国本土来讲, 在构建绿色建筑的过程中, 被动式设计策略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功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应用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绿色建筑的构建过程中, 建筑师应积极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促使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升建筑的绿色特点, 并满足使用者的正常使用需求。我国在积极应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构建绿色建筑的过程中, 应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 提升建筑设计和构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才能够促使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 也才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亚鹏.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阶段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2]彭毅.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区保障性住房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被动式集成建筑 第10篇
中国首座被动式集成示范建筑, 是由中国国际门窗城设计、建设。建筑面积500m2, 主体采用木结构制作、工厂化生产, 墙体现场组装。整栋建筑充分诠释了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理念, 高度集成了智能家居控制、节能门窗、智能遮阳、地源热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PM2.5空气净化、新风、中央除尘、同层排水、雨水收集再利用、水净化处理等20余项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节能、智能系统, 对我国建筑节能具有示范作用和标本意义。
节能门窗系统/Energy-saving Doors and Windows System
建筑节能, 门窗是关键!
德国门窗的节能路线全景图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43%, 门窗耗能占建筑能耗近50%, 建筑节能, 门窗是关键。建筑节能还将带来更健康、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建筑节能中, 首要在于门窗的节能。欧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发出了具备高节能性的门窗, 现今欧盟颁布的门窗节能新标准中规定K1.1w/ (m2•k) 。我国目前北京市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窗户传热系数要求K2.0w/ (m2•k) , 仅为德国1995年的标准。如果实行欧洲现行标准, 我国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3亿吨。约为全国煤炭产量的20%。这个数据何其惊人。可见建筑节能, 门窗才是关键。
该被动式正能量建筑展示中心的门窗采用MOSER78系列四道密封的德式铝包木窗, 采用Low-E真空加暖边中空组合的玻璃, 具体组合如下:5+0.2+5Low-E+12Ar暖边+6中空玻璃组合, 整樘窗户的保温性能K<1.0/ (m2•K) 。木材导热系数低, 隔热性能好节能环保。木材的天然纹理, 亲和力强, 温馨典雅, 美国红橡、北美枫木、美国马尾松等, 纹理漂亮、赏心悦目, 装饰效果好。
房屋内的门窗配有防盗系统、风雨感器、烟雾感应、异味感应器等, 所有系统和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相联。无论您身在何处可随心所欲的控制每一樘门窗, 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时忘记关窗户了!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浅层常温土壤中的能量作为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地运行成本系统。即可供暖又可制冷还能提供生活热水, 被称之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空调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 (如电能) , 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 即在冬季, 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 提高温度后, 供给室内采暖;夏季, 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 释放到地能中去。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目前可以利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冷、供热空调系统。它比空气热泵空调系统节能40%以上, 比电采暖节能70%以上, 比燃气炉效率提高48%以上, 而所需的制冷剂比普通热泵空调系统减少50%,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70%的能量是从大地中获得的可再生能源。
工作原理
在冬季, 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埋在地下的封闭管道 (称为环路) 从大地收集自然界的热量, 而后由环路中的循环水把热量带到室内。再由装在室内的地源热泵系统驱动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把大地的能量集中, 并以较高的温度释放到室内。
在夏季, 此运行程序则相反, 地源热泵系统将从室内抽出的多余热量排入环路而为大地所吸收, 使房屋得到供冷。
系统组成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由双管路水系统连接起建筑物中的所有地源热泵机组而构成的封闭环路的中央空调系统。
系统组成部件:
(1) 地源热泵机组; (2) 室内风、水管; (3) 水泵; (4) 膨胀水箱等; (5) 地下换热器部分 (HDPE管、膨润土等) 地埋管可分为横埋和立埋等形式。
光伏发电系统/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传统化石燃料不断消耗, 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能源, 据估算, 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阳能, 相当于地球上每年燃烧其他燃料所获能量的3000倍, 因此, 借助太阳之能, 保护家园, 节能零排, 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地球只是一个有限的村庄, 它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资源最终会耗尽, 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能是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绿色环保。太阳能是未来人类的终极能源。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工业园区, 中国国际门窗城门窗城院内内, 总装机量为7.5KW。本系统共计安装30块250W光伏组件一台7kw组串型逆变器, 一台双向计量电表组成, 此电站所发电量优先自用, 余电上网。系统构成件下图:
本项目中采用的支架系统来自德国Schletter GmbH集团, 公司拥有从德国进口的一流生产设备以及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所有产品都是从客户实际需要角度出发, 经过严密的静力学计算, 确保支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至今为止旭乐德已有超过6000兆瓦的安装经验, 为世界上第一的支架安装公司。
本项目中采用的逆变器为高性能的组串型逆变器, 多MPPT设计, 整体效率高, 能向电网馈入更多电力, 从而带给用户更高的收益;设计紧凑, 体积小可以为其他设备腾出多的空间;内置保护, 不必使用昂贵的外部装置;直观和易于读取的控制单元, 可安装在逆变器壳体内, 或远程安装。
本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1000kWh, 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 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6t (以平均标准煤煤耗为330g/kWh计) , 相应每年可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中减少二氧化碳 (CO2) 约11t, 二氧化硫 (SO2) 排放量约0.4 t。
太阳能热水系统/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地球只是一个有限的村庄, 它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资源最终会耗尽, 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能是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绿色环保。太阳能是未来人类的终极能源。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以加热水的装置。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泵、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和必要时配合使用的辅助能源。
参照《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按供水方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分为: (1) 集中供热水系统, 即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和集中的贮水箱供给一幢或几幢建筑物所需热水的系统; (2) 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 即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分散的贮水箱供给一幢建筑物所需热水的系统; (3) 分散供热水系统, 即采用分散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分散的贮水箱供给各个用户所需热水的小型系统, 如玻璃真空管一体机单机入户 (小区集体安装) 太阳热水系统工程。
传热方式分类:
(1) 太阳能直接系统, 即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直接加热水给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2) 太阳能间接系统, 即在太阳能集热器中加热某种传热工质, 再使该传热工质通过换热器加热水给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太阳能热水系统中能做到效率最高的系统就是无动力循环间接即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系统效率高达60%~75%。
智能遮阳系统/Intelligent Sunshade System
建筑户外遮阳产品是使用在建筑物外立面和玻璃采光顶面的遮阳产品, 主要产品类别有:户外百叶帘、卷闸窗、户外遮阳板和户外织物类遮阳产品, 固定式外遮阳等。我国传统建筑就非常重视建筑外遮阳:大挑檐、大坡屋顶、宽廊道、大阳台、窗楣、挡板构件、花格、百叶窗等。相关数据显示, 采用建筑户外遮阳产品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总体上可以节约空调用能25%以上, 节约采暖用能10%以上。使用建筑户外遮阳产品阻挡太阳光的功效可以通过下图直观地看到:
可见外遮阳设施可以降低建筑表面90%以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得热, 是比内遮阳设施更为有效的降温措施。
比如在窗户外面加装电动铝合金百叶帘, 可以阻挡太阳辐射90%, 节约33%的空调能耗, 可使室内外温差达4~6度, 可降低近50%的室外噪音;
在窗户外加装卷闸窗, 可以将原有窗系统的传热系数, 即保温性能改善达45%, 同时可以降低噪音约10分贝。
外遮阳产品不仅仅具有遮阳隔热, 保温节能的功效, 同时可以隔音降噪, 采光调光, 避免眩光, 保护私密, 阻挡风、雨、雪, 冰雹等恶劣天气, 并且通过防上推, 防上撬装置和定时开关无人控制等手段, 安全防盗。
PM2.5空气净化系统/PM2.5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近年以来, 工业生产、尾气排放不断增多, 我们的空气环境不断恶化, 尤其是京津冀地区, 经常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空气中的PM2.5严重超标。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 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 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 能够进入上呼吸道, 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 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 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 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 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 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 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 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 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 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 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 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 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 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 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 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空气洁净技术分类:
(1) 介质滤网过滤; (2) 静电吸附 (单级/双级) ; (3) 负离子发生器; (4) 气体吸收/化学法; (5) 空气杀菌。
室内新风系统/Fresh Air System
中央新风系统是指室外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后送到室内, 同一时间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 达到系统的平衡的同时也对房间进行了空气的置换, 使一个密闭的空间实现科学的空气对流, 也等于给你的房间增加了一个呼吸系统。它保证了在密闭的房间内24小时都有清新的空气, 身在房间就如就如置身绿色森林之中一般舒畅, 也保证了你的房子更加清洁安静, 隔绝了室外的灰尘和噪音进入房间, 又能有效地避免由凝露水引起的房屋发霉的现象。
它有两种表现方式: (1) 单向流系统; (2) 双向流系统 (分为带热交换和不带热交换) 。
本项目采用的是ER系列新风净化系统, “Eco-Green”系列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是平衡式通风设计与高效热回收技术的完美结合。系统配置了双离心风机, 工作时从室外吸入新鲜空气, 经送风管道系统输送至各卧室、客厅、书房、餐厅等处, 同时将从走廊、餐厅及客厅结合部等公共区域收集的室内混浊气流排出, 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完成室内空气置换, 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从室外引入的新风气流与从室内排风的混浊气流在新风系统内的热交换核心处进行能量交换, 将一部分能量回收, 降低因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对室内温度舒适度及空调负荷的影响。另外, 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体舒适性需求配置智能化控制系统。
Honeywell电子净化机能够捕捉空气中95%的0.5微米以上微粒, 捕杀90%以上的细菌, 电子式空气净化机性能卓越, 能明显捕捉各种大小的微粒, 包括0.01~100微米的粒子。
交换原理
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和从室内排出的回风气流呈交叉状经过新风机的热交换心, 但相互之间不直接接触;冬季利用室内排风量里的热量来加热室外引入的低温新风, 夏季利用室内排风早的冷量来冷却从室温外引入的高温新风。
“Eco-Green”系列全热交换新风机采用焓热交换核心, 既能回收潜热, 还能有效回收湿气。特殊设计六角形换热芯体比传统正文形换热芯体厚度降低15%, 焓效率提高6%以上。
系统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互动式教学设计初探 第11篇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在情境中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二是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前者创设的情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等。如在《我知我家》中,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展出一系列与家相关的图片和照片。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然后提问:你认为哪张最能代表“家”?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究竟什么是家?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景。如在《严也是一种爱》中,设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编成一个小品再现和父母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的情境。作为初中生在自己的经历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因而小品情景与学生之间发生了联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是小品的指导者,与表演者之间发生了指导与被指导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更能贴切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的课堂情景只有在互动中,其情景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否则只会走向为情景而情景的形式化。
二、问题探究中进行互动
互动式问题探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又是源自于教学重点或难点,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探究结果既有个性化,也能体现共性的知识。如在《同学,朋友》中设计了“故事会”:先是“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如果学生讲的是“同学友谊出现裂缝”的故事,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1)同学友谊出现了哪些问题?(2)导致出现裂缝主要有哪些原因?(3)你应该怎样修补这个裂缝?如果同学讲的是“同学情浓”的故事,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1)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同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发?在故事会后,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在教学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体悟到宽容他人、尊重差异的友谊原则和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的意识。
三、语言调控中进行互动
语言是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保证交流有质量,一是给足时间,要求学生课外素材的收集、课堂上有看书的时间,每节课看书时间不少于8分钟。二是要求学会倾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同学也要注意学生的发言,以保证对学生发言的补充与评价。三是要耐心等待及恰当的评价。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答不上而给予全面的否定。
四、课堂总结中进行互动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总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要从中打上若干“问号”。我在实践中,在课堂总结环节上采用“先让学生概括总结,再进行教师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在《我知我家》中,设计了:“与父母亲情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既然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很优秀。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家庭的良好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今天的主题是《我知我家》,我们现在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家’,以及家庭的建立与家庭的结构,我们还明白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学会接受并珍爱。而对于良好的家风和父母优秀的品质,我们则应学习并继承。” 尽管一堂课的小结不太可能由每位学生来完成,但学生感知与理解、未知问题的反映等,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化总结,都丰富了课堂总结的外延与内容。
五、在课堂延伸中互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但强调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后继行为,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行统一。如在进行《严也是一种爱》教学后,我请学生找三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父母沟通过的事,比如对父母的感谢或不满,向父母表达出来。你可以预先设想好父母可能的反应,再看看实际结果是否如此,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请记住:你觉得父母无法改变你的同时,你一定要明白你改变父母更难。这些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实践的自觉性。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思想品德三维目标的实现。在互动教学中,要始终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灵活把握互动的内容与时间,克服部分学生游离于互动过程之外的现象,这需要不断改进互动教学的设计并加以及时总结,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互动地带。
被动式建筑设计 第12篇
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里(Paolo Soleri)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首次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合为一体,即Arcology,意为生态建筑学,并在《生态建筑学:人类理想中的城市》中提到了生态建筑学的理论。“生态建筑”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关注,并强调采用节能和环保的方式实现理想通风。中庭空间的运用,有效降低了建筑进深,是室内外空气自然气候的交换场所,但是较大的体积和采用大量玻璃,带来巨大的能耗,许多建筑师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使其在不同地区的建筑整体节能、气候控制和环境净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中庭的被动式生态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由英文Passive Design翻译而来。虽然理想的室内气候环境需依靠设备调控等主动方法,但建筑的被动式设计不容忽视[1]。被动式设计就是应用自然界的阳光、风力、气温、湿度的自然原理,尽量不依赖常规能源的消耗,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建筑节能和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被动式设计基本内容包括了建筑设计从前期方案到后期施工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如常规建筑设计中的布局、朝向、建筑形体、平面剖面设计等方面,但是被动式设计还存在它自身特别关注的方面,例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和被动式供热、制冷及热能存储等。这一概念的设计策略强调的是:依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考虑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要求等,其目的是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制冷、供热及采光设备,并创造高质量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被动式生态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就是不用或少用机械动力,控制太阳能在恰当的时间进入建筑并储存、分配以备需要。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分直接得热和间接得热,利用太阳热能的储存方法有多种形式,如显热储热、相变储热、电能储存等,显热储存太阳能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图1所示为被动太阳能供热方法示意图。
晴天的情况下,中庭内热空气上升聚集在屋顶的玻璃集热器中,在集热器中进一步被太阳辐射加热,再利用屋顶中的小鼓风机导入石床储存热量,晚上热量通过热风或地板传到中庭内部,升高中庭内的温度,提高热舒适性[2]。
任何被动式生态策略往往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生态设计中,自然通风也是如此。自然空气从室外进入室内到从室内排出去整个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庭把原本隔离的建筑各个楼层连接为一个整体,对于整体通风策略的实施很有帮助。中庭空间的出现,减小了建筑平面进深,这一点不仅给自然采光带来了好处,也同样给建筑自然通风带来了好处。
在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福斯特尝试生态中庭的设计,把生物气候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公共建筑的中庭。马来西亚的杨经文从生物气候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创造了具有热带地区特色的生态建筑,梅纳拉商业办公大楼就是突出的实例。另外,他在槟榔屿银行大厦设计中,迎风面设置了呈喇嘛口形的两道引风墙,通过可调控的闸门把气流导入室内,实现很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为以后的中庭生态设计提供了范例[3]。
2 中庭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自然通风是重要的生态建筑观念,从概念上来说,采用自然通风不等于对室内的温度环境不做控制,不等于室内夏天就会炎热,而是需要积极地用人工引导空气的流动,手段不只是通常的南北朝向、引导穿堂风,还有更多其他的处理办法以及专门的建筑构件。
在生态学的观念下,结合各区域气候特点,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构筑,积极地顺应和组织自然风的流动,利用自然风压、热压、机械辅助等手段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如果要使用能源则尽量从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获取[4]。
2.1 中庭的区域性通风策略
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在许多乡土建筑中都有绝妙的应用。在各地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气候创造的各式各样的自然通风方式,结合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得出合理的通风策略。
2.1.1 寒冷地区的通风策略
北方的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侧重于保温性与气密性,过量的通风将会导致建筑大量失热,其通风量只需满足必要性换气量即可,这一地区通风呈现的一种“封闭性的通风”。该地区建筑通常利用热空气上升或者“烟囱效应”来进行热压通风,当中庭空间较为高大,“烟囱效应”较为明显,精心设计的玻璃中庭由于加大了温差和压差,可以使空气流动更为频繁。寒冷地区通风方式主要为热压通风,必要时应采用机械辅助的混合式通风。不过寒冷地区同时还需要加强得热,因此中庭往往被设计成高宽比较小的形态以便利用“温室效应”采暖,从而降低其“烟囱效应”的效果,这个矛盾往往需要在具体设计中去精心推敲从而取得平衡。
2.1.2 干热地区的通风策略
干热地区的气候特征看似与寒冷地区截然相反,但实际上非常相似,一个是绝对的“冷”,一个是绝对的“热”,两个地区都只需要侧重一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干热地区的建筑呈现出的是一种保温文化。中东、撒哈拉沙漠等干旱炎热地区室外气温可以高达50℃以上,该地区的建筑往往都采用厚实的墙体和小窗,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25℃,过量的通风一样有害无益,因此干热地区中庭的通风和寒冷地区一样都需要减少通风量。
与寒冷地区不同的是,干热地区中庭需要排除大部分太阳辐射,因此中庭在此地区不需要发挥“温室效应”作用,可以将高宽比设计得更大,合理组织热压进行自然通风,从而充分利用烟囱效应进行拔风。干热地区的中庭要注重隔热,避免过量通风,同时要采用增湿策略。由于空气干燥,湿度很小,需要在中庭内增加水体的设计并结合通风来进行蒸发制冷和增加湿度,同时充分利用夜间自然通风来降温。哈桑法斯在埃及设计了一栋带有中庭的民居(见图2),中庭中央的喷泉能为室内降温和增加湿度。
印度的建筑大师柯里亚提出的“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就是为了适应印度各地区的干热或湿热气候。Torrent Pharmaceuticals 研究实验室是由印度建筑师Abhikram和英国环境学家Brian Ford合作设计的项目,建筑师有很强的生态建筑观念。在当地的气候环境下,设计师提炼传统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方法,排除机械手段,追求自然通风、降温、自然采光,没有高科技。针对印度夏天炎热的气候,设计者采用印度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叫做“捕风者”的设施,加上一些现代技术,演变成为“被动倒灌风蒸发冷却”(Passive Downdraught Evaporative Cooling) 的通风系统:进入室内的空气首先被一系列高耸通风塔“捕捉”,在其中蒸发降温,然后进入室内共享空间,再到周围的实验室和办公室,最后从四周的管道排出(室外有风则从上层的管道,无风从下层的管道)。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对于室内温度、通风控制非常有效[5]。
2.1.3 湿热地区的通风策略
“封闭性通风”通风策略在寒冷地区和干热地区非常适用,而对湿热地区却并不适用。湿热地区其实并非真正的高温,即使是在热带,最高气温年平均值也不过30℃,最低气温平均也有24℃左右,室内外温差也很小,建筑最大的难题是高温高湿,保温材料派不上用场,热压通风的效果也不明显。在这类地区主要的通风方式是风压通风,该区域建筑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通风文化”,民居多为大屋顶,架空的干栏式,再配合深深的挑檐用来遮阳和诱导通风。中庭空间则需要结合建筑的风压通风来进行设计,如果设计得当,也一样可以发挥其烟囱效应。湿热地区的中庭不需使用保温隔热材料,重点在于遮阳并诱导通风,以除湿为主要目的,降温则主要通过气流吹过人体产生蒸发制冷的效果。
因系列生态高层建筑而闻名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结合东南亚的气候条件,在高层建筑中的建筑表面进行绿化,设置不同深度的凹入空间,使人在高层也能步入室外接触自然。“两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并与上下贯通的中庭相连,形成自然通风系统,兼有保温隔热作用。伦佐皮亚诺设计的Tjibaou文化中心是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的另一典范之作,它位于常年多风、气候炎热潮湿的澳大利亚东侧的南太平洋。经过精心推敲的建筑形态通过在下风处形成强大负压,加上百叶的开合和不同方向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实现完全被动式的自然通风和降温降湿[6]。
2.1.4 温和地区的通风策略
温和地区气候凉爽,舒适度最高,适合使用热压通风。中庭空间在这里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差优势发挥“烟囱效应”来辅助自然通风。位于英国的莱彻斯特的德蒙特福特大学的机械与制造学院Queens Building(见图3)就是一个利用中庭进行热压通风的经典范例。这座建筑利用贯通3层的狭窄中庭并配合一些通风烟囱,充分发挥了烟囱效应的优势,使得这座建筑成为第一个以热压自然通风取代空调系统的案例,它低耗能而且对环境影响很小[7]。
温和地区是最适合使用自然通风的地区,中庭应结合风压与热压两种方式,充分发挥出中庭的“烟囱效应”。
2.2 中庭的季节性通风策略
很多地区的气候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比如欧洲和美洲中纬度的温和地区,还有像中国广大的中部和北部的夏热冬冷和寒冷地区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这些地区都存在分明的四季,通常冬夏两季气候较为严酷,春秋两季则属于过渡性季节,气候温和。在不同季节,建筑自然通风的控制策略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通风量会发生变化,通风方式也会有明显区别。
2.2.1 巴克雷卡德总部中庭的季节性通风
巴克雷卡德总部,地处英国中部郊区,属于温带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其通风策略根据季节分为3种模式:
(1)春秋季节,采用全自然通风,自然空气通过窗户穿过15m进深的办公室进入中庭;
(2)夏季则采用机械辅助通风,结合人工湖泊的水来制冷;
(3)冬季则减少通风量,采用燃气锅炉供暖。
2.2.2 盖尔森基尔兴科技园中庭的季节性通风
同属温带地区的德国盖尔森基尔兴科技园,其朝西的外廊式中庭也存在冬夏两种不同的通风策略(见图4),中庭立面安装了可随季节变化调节的隔热玻璃,幕墙底部的挡板可以像推拉窗一样滑动。在冬季,挡板关闭,减小通风量,利用中庭的温室效应配合供热系统一起保存热量;夏季则将挡板打开加强通风,并结合室外太阳防护装置来防热。
2.2.3 斯拉夫及东欧研究学院中庭的季节性通风
斯拉夫及东欧研究学院地处英国伦敦市区,属于英国典型温带气候,气候宜人,本应具有使用全自然通风策略的潜力,但由于受到市区热岛效应的影响,再加上英国严格CIBSE舒适度设计标准的限制,最后设计了机械辅助自然通风及降温策略,它也存在着很明确的季节性操作模式(见图5)。
(1)冬季的通风策略是无辅助的自然通风,但需要局部供暖,气流从底部的气室进入,经过盘管预热,最后从两侧的通风井道排出;
(2)春秋过渡季节也是无辅助自然通风,但气流模式发生了变化,新风从上部和下部同时进入,废气则从两侧排出,这一季节不需要制冷和供暖;
(3)夏季是机械辅助式通风,采用下沉式气流冷却模式,新风从顶部进入然后通过中庭空间下沉,进入各层,最后从两侧排出,在顶部使用由电力驱动的冷却盘管来进行预冷。
2.2.4 上海军械大厦中庭的季节性通风(见图6)
以上三个实例均地处温和地区,这一类地区在采用被动式自然通风设计上的确存在着优势,但这种低能耗自然通风设计并不是只适合温带地区,可以根据广泛的气候类型发展出相应的模式,中国广大地区每年存在着较长时间的过渡季节,而且中国目前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较为宽松,对建筑进行自然通风或者混合式机械通风来为建筑降低能耗是完全可能的。
杨经文设计的上海军械大厦是其摩天生态楼系列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在有着较长过渡季节和严酷冬夏季的上海,杨经文通过给高层建筑增加中庭,结合双层立面和空中庭院,尝试使用纯粹的建筑手段来完成建筑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其中一系列自然通风的季节调节策略与斯拉夫及东欧研究学院有着相似之处[6]。
2.3 中庭的自然通风控制与构造策略
与自然采光技术对光线的控制一样,自然通风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气流的控制、过滤和调节上。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主要强调通风控制系统和辅助通风构造两方面。其实生活中最普通的开窗和关窗就已经是在控制通风了,但是对于把自然通风作为一项重要能源策略的生态建筑来说,一些精心设计的控制系统会更及时地对建筑的需求做出调整。
很多生态建筑,比如考文垂大学图书馆等都会使用一种“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感应器根据室外气温、风强度、室内温度和CO2浓度等反馈信息来改变入风口闸门的开闭状态,控制中庭的通风。又如双层幕墙,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两层玻璃幕墙之间留一个空腔,空腔的两端有可以控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冬季,关闭进出风口,利用温室效应,提高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度;在夏季,打开进出风口,利用烟囱效应在空腔内部实现自然通风。
此外,当风压不够大或者热压效果不太明显的时候,可以从构造上的设计来强化中庭的通风效果。
2.3.1 建筑体型设计
扭曲平面:使朝向夏季主导风向的外表面积增大,改善吸风面的风环境。
尖劈平面:用“尖劈”的形体朝向冬季主导风向,避免了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垂直关系,削弱冬季不利风流的影响。
通透空间:在建筑的每层适当高度设置开窗,可大大疏通室外风流,利于夏季通风。
开放空间:在建筑中设置掏空的空间,利于疏导以及释放过大的室外风流。
2.3.2 室外环境设计
南向开敞空间:争取较多的冬季日照和夏季通风,利用自然空调,建筑南侧可设置水面植被等,依赖水体蒸发改善微环境的炎热条件,并可在冬季强化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植被导风:设置合理的灌木乔木位置,南侧引导风流进入建筑室内,而北侧则起到屏障的作用。
利用构筑物:挡风墙和导风板的灵活组合,并可结合绿化整体设计,引导夏季风流,阻挡冬季恶性风流[8]。
3 结论
目前中庭的生态效应在国内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它不仅是建筑室内空间的精彩演绎,也是生态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在设计工作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以适当的方式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中,不但可以使建筑功能完善,还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但是生态节能设计与人文、经济、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普及应用还需很长的道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节能设计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广为应用。
摘要:分析中庭设计存在的问题,将被动式生态设计与中庭结合,归纳总结了寒冷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湿热气候区等4种典型气候类型对中庭被动式生态自然通风设计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通风策略和中庭自然通风的季节性调控技术。另外,还提出自然通风控制技术和构造策略,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赋予中庭空间新的意义,为生态建筑中庭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庭,自然通风,气候区,季节性调控,通风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柳.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C].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2]孙超法.可调节气候的中庭空间[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5,(9):82-83.
[3]刘思民.公共建筑内生态中庭的研究与设计[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4]刘小虎.从自然通风到多样化的生态建造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138-141.
[5]Hawkes D.McDonald J,Steemers K.The Selective Environ-ment[M].Spon Press,2002.
[6]艾弗.理查兹.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生态摩天大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C.Alan Short.A typology of design strategies for low-en-ergy,efficient deep-plan public buildings in various clin-mates[J].世界建筑,2004,(8):20-33.
被动式建筑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