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精选7篇)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 第1篇

关于勤奋好学的名言警句和古诗词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 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 徵

40、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41、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

4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方志敏

51、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毛泽东

52、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徐特立

62、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卢 梭

63、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 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松下幸之助 65、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劝学》——荀子(节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 3 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孟子》二章(节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报任安书》——司马迁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关于珍惜时间的古代诗词

《长歌行》汉乐府

《杂诗》晋 陶渊明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盛年不再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日难再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及时当勉励,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岁月不待人。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学》 颜真卿 劝君莫惜金缕衣,三更灯火五更鸡,劝君惜取少年时。正是男儿读书时。花开堪折直须折,黑发不知勤学早,莫待无花空折枝。白首方悔读书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简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浸在溪中的兰草的嫩芽,不见泥泞的松间小路,下个不停的潇潇暮雨,婉啭啼鸣的杜鹃,构成了一幅清丽、洁净又富有生机乐趣的图画,抒写出诗人轻松、愉悦、恬然自得的心情,为下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5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 第2篇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比喻——语文学习的添加剂 第3篇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宛如、犹如、有如、一样、似的、如……一样、像……似的、好比、比方说”等相联结。例如,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 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2.暗喻。典型形式: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没有比喻词, 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 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 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 主张打落水狗, 他说, 如果不打落水狗, 它一旦跳起来, 就要咬你。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5.续喻。连续的几个比喻句, 后面的比喻以前面的比喻 (大多是第一个比喻) 为基础, 是用几个相关联的喻体比喻几个相关联的本体形式。例如,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6.倒喻。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 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一种比喻。有的是明喻, 但更多的是暗喻。如: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二、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一般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以鲜明可感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一) 常识辨析, 夯实基础

对于比喻修辞的常识, 一定要能够辨析是否是比喻, 是比喻的哪一种类, 以及比喻的一般作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强化记忆和点滴的积累, 以此提高辨识能力。

例如, 对下列句子 (诗句) 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多少面鼙鼓在擂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 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 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连续使用比喻、排比和反问, 写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力和振聋发聩的声响。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 以景物喻愁思, 烘托出闲愁之多。

C.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 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 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 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 我们放心了……”

———在引用和重复中, 蕴涵着对冰心、巴金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灯”这喻体, 使人联想到文坛前辈的不朽作品和巨大精神力量。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 像莲花, 像海棠叶, 像一挂一挂的葡萄, 也像仙人骑鹤, 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 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A[解析]A项中比喻, 排比正确, 但有4个问句, 包括3个设问句和1个反问句, 不可说“连续使用反问”。

(二) 诗歌鉴赏, 有规可循

比喻在诗歌鉴赏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象的把握、诗句的理解方面的题, 要注意还原出比喻的本体, 并联系传统意义进而把握全诗;关于炼字、诗眼题和艺术手法的辨析题, 要注意比喻修辞的作用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秦观《浣溪沙》请分析“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修辞之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答:纤细的小雨, 无边无际, 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 一具体、一抽象, 原本远不相关, 但词人将它们之间“轻”与“细”的特点联系起来, 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 空灵缥缈, 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三) 文章写作, 文采飞扬

精妙的比喻, 似初春杨柳, 依依拂人衣袖;似江南烟花, 袅袅沁人心肺。轻轻巧巧化抽象为具体, 化生疏为熟稔, 化遥远为触手可及, 化艰涩为清新可人, 变清瘦为丰满, 变直露为含蓄。在作文的写作中, 要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生动, 文采飞扬, 那最好用的修辞就是比喻了。

1. 题目恰当运用比喻, 能增添情趣, 使文章熠熠生辉。

如拟题“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以“阳光”比喻教师的关爱, 生动新颖, 若换成“热情帮助”, 就索然无味。“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一朵微笑”“生如夏花”等。

2. 开篇善用比喻, 活泼亮丽。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 那么, 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 那么, 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 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 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 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

这个开头运用了续喻的形式, 常青树是喻体, 再对喻体的修饰的是心田的清泉, 使这个开头文采斐然, 有厚重的内核, 自然得到教师的垂青。总之, 好的开头让读者一阅, 眼前一亮, 有耳目一新之感, 顿如炎炎夏日一杯清凉的茶水, 沁人心脾。

3. 中间利用比喻, 极具魅力。

写记叙文可以借助比喻修辞描写状物, 形象生动;写议论文可以运用比喻论证, 使道理深入浅出;在说明文中,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使事物形象可感;写成散文或者诗歌, 比喻更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4. 结尾借助比喻, 优美含蓄。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一定简短有力, 令人回味, 借助比喻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 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 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 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 在自然的窗前徘徊, 依然如泉般清澈, 依然如茶般香醇, 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强化了中心主旨, 增加了文章内涵。以其语言之美, 结构圆融, 立意准确深刻, 赢得了高分。

摘要: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与所描写的事物或所说明的道理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学习分析比喻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 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能力, 从而加深理解;在说写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 使表达更加完美。

诗词中的特殊比喻 第4篇

运用比喻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我们通常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实际语言运用中比喻有数十种情况,本文主要介绍古诗词中常用的倒喻、较喻、博喻、虚喻等几种情况。

一、 倒喻

倒喻也叫逆喻,是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有意改变一般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格式,把本体和喻体的位置颠倒过来。 倒喻的妙处是先声夺人,在表情达意上更为简洁便捷。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句写陷入爱情的女子的忧伤。“郎意”、“侬愁”是本体,以“易衰的红花”比男子的变心,“无限的水流”比女子的深情,“花红”、“水流”才是喻体。将喻体放在本体之前,诗便显得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

二、 较喻

较喻, 在设喻的同时又比较被比喻事物和比喻事物在相似点上的强弱关系。根据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强喻和弱喻。

其中本体胜似喻体的比喻称强喻。强喻常用“比……还(更、都)”、“胜似”、“赛如”等比喻词。

如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 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以晶莹的雪花比喻“李花”,但雪花还是没有李花的洁白。

李白《于阗采花》:“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这里的强喻是:汉地有很多美丽女子,胡地美艳的鲜花无法可比。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词人把酒对菊,不禁触景伤情,感叹人不如菊。

晏几道《南乡子》:“渌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 桥上女儿双笑靥,妖娆。倚着阑干弄柳条。月夜落花朝,减字偷声按玉箫。 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感叹意中人离自己的距离比银河还要遥远。

曹雪芹《红楼梦·赞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多一窍”、“胜三分”皆言林黛玉的聪慧娇美。

而本体不及喻体的比喻称弱喻。常用比喻词“不如”,本体“不如”喻体,或者本体“连”喻体“也不如”。运用弱喻,也是起夸张作用。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奴面”不如“花面”,是女子的羞怯,谦抑之语。

三、 博喻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说:“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着博喻之富。”周振甫注:“《韩非子》的《内外储》、《说林》,多举事例作喻。” 清王晫《快说续纪序》又说:“广引博喻,错杂无端。”

博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博喻能够充分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最难状,词人描写闲愁,以一连串的形象出之:如烟青草、满城风絮、黄梅时雨——皆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苏轼《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人写洪波湍急,连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七种比喻,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蔚为壮观,同时也为下文纵谈人生哲理提供了依据。

四、 虚喻

虚喻是以虚幻的、深奥的、罕见的事物作为喻体来描写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的比喻。

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谁见过昆山玉碎,芙蓉流泪?谁听过凤凰叫,香兰笑?最大的虚空张扬了最丰富的想象。

还是李贺,他在《秦王饮酒》中写道:“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有谁这样写太空?难怪有人评价此诗雄肆、豪迈至极。羲和这东方的太阳神, 不耐烦的时候,还可以敲敲太阳这块大玻璃,天空会发出怎样奇幻的声音啊!

古典诗词中的一些独特比喻 第5篇

一、博喻

所谓“博喻”,就是指一连串的比喻。宋人贺铸的词《横塘路》便因博喻而出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接连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闲愁,不可谓不新奇。而白居易的《花非花》则通篇采用博喻,十分罕见:“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互喻

苏轼的比喻也总是那样令人称奇。他有一首《少年游》,上阕是这样写的:“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这里的两处比喻关联很紧密,先以杨花喻雪,点明时令是初冬;再以雪喻杨花,点明时令为晚春。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透射出季节的变化,从而抒发出难言的离愁别绪。这种用对比构成的比喻,可称之为“互喻”。

三、反喻

宋人吕本中《采桑子·别情》中的比喻,则又用了另一种方式:“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阕说君“不似”月,下阕说君“似”月,人为地造成矛盾,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情感深沉缠绵。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称之为“反喻”。

四、分喻

古典诗词中还有一种“分喻”,可以看作是分数化了的比喻。如苏轼那首有名的词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句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种比喻方式并不是苏轼的独创。中唐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这样写道:“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普天之下的月明之夜如果可以分成三等份的话,那么其中最好的两份一定是在扬州。奇特的分喻,含蓄地赞扬了扬州的美好,它的艺术效果也是惊人的。后世读者读此诗时,往往如痴如醉地向往扬州,“二分明月”也成为扬州的代称。

比喻——语文学习的添加剂 第6篇

关键词:比喻种类 常识辨析 诗歌鉴赏 文章写作

比喻是一种很“古老”的修辞手法,但常用常新,常新常美。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说:“喻巧而理至。”诗经六义中朱熹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说的就是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宛如、犹如、有如、一样、似的、如……一样、像……似的、好比、比方说”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2.暗喻。典型形式: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5.续喻。连续的几个比喻句,后面的比喻以前面的比喻(大多是第一个比喻)为基础,是用几个相关联的喻体比喻几个相关联的本体形式。例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6.倒喻。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一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如: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二、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一般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以鲜明可感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一)常识辨析,夯实基础

对于比喻修辞的常识,一定要能够辨析是否是比喻,是比喻的哪一种类,以及比喻的一般作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强化记忆和点滴的积累,以此提高辨识能力。

例如,对下列句子(诗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多少面鼙鼓在擂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连续使用比喻、排比和反问,写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力和振聋发聩的声响。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在引用和重复中,蕴涵着对冰心、巴金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灯”这喻体,使人联想到文坛前辈的不朽作品和巨大精神力量。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A [解析]A项中比喻,排比正确,但有4个问句,包括3个设问句和1个反问句,不可说“连续使用反问”。

(二)诗歌鉴赏,有规可循

比喻在诗歌鉴赏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象的把握、诗句的理解方面的题,要注意还原出比喻的本体,并联系传统意义进而把握全诗;关于炼字、诗眼题和艺术手法的辨析题,要注意比喻修辞的作用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秦观《浣溪沙》请分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修辞之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答: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远不相关,但词人将它们之间“轻”与“细”的特点联系起来,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三)文章写作,文采飞扬

精妙的比喻,似初春杨柳,依依拂人衣袖;似江南烟花,袅袅沁人心肺。轻轻巧巧化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稔,化遥远为触手可及,化艰涩为清新可人,变清瘦为丰满,变直露为含蓄。在作文的写作中,要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生动,文采飞扬,那最好用的修辞就是比喻了。

1.题目恰当运用比喻,能增添情趣,使文章熠熠生辉。如拟题“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教师的关爱,生动新颖,若换成“热情帮助”,就索然无味。“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一朵微笑”“生如夏花”等。

2.开篇善用比喻,活泼亮丽。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

这个开头运用了续喻的形式,常青树是喻体,再对喻体的修饰的是心田的清泉,使这个开头文采斐然,有厚重的内核,自然得到教师的垂青。总之,好的开头让读者一阅,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之感,顿如炎炎夏日一杯清凉的茶水,沁人心脾。

3.中间利用比喻,极具魅力。写记叙文可以借助比喻修辞描写状物,形象生动;写议论文可以运用比喻论证,使道理深入浅出;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事物形象可感;写成散文或者诗歌,比喻更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4.结尾借助比喻,优美含蓄。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一定简短有力,令人回味,借助比喻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强化了中心主旨,增加了文章内涵。以其语言之美,结构圆融,立意准确深刻,赢得了高分。

学习名家用比喻 第7篇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

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精选7篇)比喻勤奋学习的古诗词 第1篇关于勤奋好学的名言警句和古诗词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